互联互通的金融大时代:小加随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7 10:39:44

点击下载

作者:李小加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互通的金融大时代:小加随笔

互联互通的金融大时代:小加随笔试读:

|序言|

让世界走向中国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得太快。

变化,大概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趋势。与时俱进,我们就能处于不败之地;稍有疏忽,我们就可能被这个时代边缘化。对于香港金融市场来说,尤其如此。

纵观香港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随时代变化不断迭代与升级的历史。尤其是过去几十年,凭借大胆实干、灵活应变的精神,香港成功把握住改革开放的机遇迅速转型,从一个区域性证券市场,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

过去几十年,香港为改革开放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转口贸易;第二,外商直接投资(FDI);第三,资本市场的大发展。转口贸易给内地带来了第一桶金,外商直接投资把中国变成了世界的工厂,而香港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则为中国内地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发展经济的宝贵资本。从1993年H股诞生开始,一家又一家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募集来自全球的资金,发展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公司、能源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

这三件大事都有一个核心主题,那就是为中国内地输入资本,因为那个时候内地很缺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裕,现在的内地已经很不差钱,甚至正在逐渐开始资本输出。未来几十年,香港应当如何找到自己新的定位?

在我看来,香港未来也有三件大事要做。

第一件事是帮助内地国民财富实现全球配置。从几年前开始,内地的国民财富逐渐开始从房地产和银行储蓄走向股市和债市,从单一的国内资产配置走向全球分散配置的历史性“大搬家”。一些“勇敢的人”已经开始将资产直接投资海外,但绝大多数中国投资者还暂时没有能力直接“闯世界”。以沪港通和深港通为代表的互联互通,正是为了把世界带到中国门口的香港地区,让中国内地居民可以“坐在家里投世界”。

第二件事是帮助中外投资者离岸管理在岸金融风险。人民币已经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別提款权(SDR)的货币篮子,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还会加快。今天的内地市场,利率与汇率尚未完全开放,内地的债券与货币衍生品市场也还没有建立成熟的风险管理机制。内地衍生品市场的缺失使得大量有意持有中国资产(包括股票、债券与货币)的国际投资者在国门外望而却步。香港拥有国内外投资者都认可和熟悉的法制和语言环境,完全有条件开发符合双方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发展成为亚洲时区内最主要的国际风险管理中心。

第三件事是帮助中国实现商品与货币的国际定价,为内地的资金定价海外资产提供舞台。未来几十年,中国的投资者将学着走向世界,用中国的钱来“定价”海外的公司股权和大宗商品;同时,也要用中国的购买力让越来越多的国际权益与商品以人民币定价,这样,中国就能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掌握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定价权。

在这个互联互通的金融大时代,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格局中,香港应该如何做好这三件大事?这是香港交易所近几年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为香港证券与衍生品市场的营运者和监管者,香港交易所集团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紧跟时代步伐,引领和推动市场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向市场耐心解释我们的初衷;我们必须仔细聆听市场各方的声音;我们既要有担当,勇于决策,更要尊重程序正义、凝聚市场共识,充分兼顾各方的利益。而在凝聚市场共识的过程中,大家总会有很多思想火花的碰撞和激烈的讨论。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们的所思所想,也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这些激烈的讨论,我尝试着写一些大白话的文章来分享我对金融市场的一些浅见,以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几年下来,竟然也抛了几十块“砖头”。

今天,我把这些“砖头”收集起来,整理成这本《互联互通的金融大时代》,希望能对大家了解香港金融市场有所帮助。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得到了香港交易所许多部门和同事的帮助,这些文章是我们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我衷心感谢所有为文章提出宝贵建议的同事。陈涓涓女士率领的企业传讯部为文章的创作和发布倾尽全力,尤其是钱杰女士对文章的润色和修改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我向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文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读者指正和原谅。李小加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 集团行政总裁2018年9月20日第一部分香港金融业的大时代

香港交易所怀揣着一个远大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连接世界与中国、重塑全球市场格局。我们希望把香港交易所这所“房子”建得更好、更大、更稳固、实用率更高、吸引四方宾客,最终给市场和投资者创造巨大的商机。01香港交易所新年展望:我们是否过于专注中国内地市场?

2013年的香港正处于向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过去20多年,中国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抓住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商机并服务于中国经济整体需求,香港地区亦取得了骄人的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起,香港地区一直是内地企业走向国际的首要融资平台,帮助当时的中国迈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一步。

不过,中国发展的需求不断演变,我们亦必须相应地做出调整。香港交易所《战略规划2013—2015》阐述了我们对未来几年内地市场发展方向的判断,以及在其影响下香港地区发展的可能路径。在这一关键时期,市场上有些声音质疑我们似乎过于专注内地市场。有人曾问我:“我们为何如此重视内地市场?我们是否把太多的鸡蛋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我们为何不先走向国际化,然后再回头关注内地市场?”对于类似的问题与疑惑,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以希望得到更多市场人士的理解,并以此抛砖引玉,听取大家的意见反馈。问 一、我们是否过于专注内地市场?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一。香港处在“一国两制”体制下,在过去,香港把这个独一无二的“双重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了辉煌成绩;如果将来也能恰当运用,香港就能延续辉煌。内地虽然只是这个“双重特性”的其中一面,却是我们整体计划的关键一环。请允许我在下面打一比方说明。

设想你在筹办一个派对,而且你想把它办成一个全城瞩目的盛事,关键问题是怎样才能邀请到城中最重要、最多的客人。我们都知道,人们参加派对,通常是为了遇见那些在其他场合中不轻易碰到的人。作为派对的主人,你需要仔细考虑邀请的优先次序,分辨出那些对其他客人极具吸引力的“核心”人物,首先邀请并落实他们的参与。

在香港地区,我们所做的就是筹办一个资本市场的“派对”,让无论是来自中国内地还是海外的投资者能在这里相遇、相识,让这个“派对”成为全球必去的盛会之一;而中国内地便是这个“派对”的“核心”嘉宾。对于中国内地这位嘉宾而言,香港地区的“派对”提供了其试验金融与资本市场开放的平台,让它能够“摸着香港这块熟悉的石头”迈出踏出国门的第一步;对于我们这个“筹办方”而言,中国内地的到来是对其他海外客人的莫大吸引力。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我们的市场,独特的投资产品与机会吸引最多的投资者,而投资者又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流动性吸引更大的流动性。

香港交易所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验证了上述“派对”模式的成功性。20多年前,香港交易所从一个本土交易所起步,看准了内地企业来港上市的浪潮,不遗余力地吸引内地发行人来港进行首次公开发行与上市;与此同时,被这些内地企业与香港这个国际平台所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国际投资者慕名而来,其数量前所未见。最终,香港交易所由一个本土交易所成功转型为在股票及其衍生产品方面领先的国际交易所。对我们的市场参与者和股东来说,香港交易所过去20多年的成功就是最好的“派对”。更重要的是,香港已经成为筹办这类中外结合“派对”的最有经验的能手;而香港过去20多年中累积的成功经验,将令我们在未来筹办更多、更大型中外结合“派对”时更有优势。我们若不能充分发挥、利用这项已经建立起来的独特优势,就等于将过去20多年的心血白白浪费掉。问 二、为什么我们开始潜心发展定息产品、货币及商品市场,而不只专注于开发股票证券这个传统核心业务?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首个“派对”取得空前成功之后,责无旁贷地应该着手筹办下一个更大的盛会,邀请更多、不同的嘉宾。香港地区今天面对的最大机遇是中国资本、金融及商品市场开放的提速。随着中国开始由资本进口国转型为资本出口国,香港地区需要从中国离岸集资中心这个传统角色,加速转型成为一个能够提供全方位股本、定息、货币及商品产品的综合性国际金融中心。在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面前,我们不仅有责任而且有能力确保香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站。

在股票证券方面,除了进一步发展我们的IPO及二级市场增发业务以外,我们下一个“派对”的焦点将转为邀请内地投资者前赴香港,并以此吸引更多国际企业来港上市融资,而这恰恰是香港过去20多年股票市场故事的另一面。假以时日,中国内地投资者在香港市场中的结构性增长将会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而对于那些已在香港的本地与国际投资者,我们会致力于降低他们参与内地资本市场的门槛。若我们能成功促成香港市场、内地市场、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香港将无愧于其东西汇合枢纽的称号。所以说,我们不仅没有忽略我们传统的股票核心业务,反而是在更积极地强化核心业务,同时推动市场结构转型,为日后资金跨境双向流动的大势做好准备。

在商品产品方面,港交所是一个新手,我们充分意识到由零开始筹办一个“派对”将何其艰巨。香港并没有很多筹办这类“派对”的经验,但历史的巨轮给我们呈现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我们知道,作为世界许多大宗商品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需要加速开放内地商品市场、促进内地与国际商品市场的互通,以获取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国际商品市场的参与者也能够通过香港为中介,基于国际最佳惯例和标准,以更公平、公开、可持续的方式来参与内地在岸商品市场的发展。

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是我们构建商品平台的重要一环。虽然它不能解决我们在发展商品交易与结算平台中的所有挑战,但此举是我们的第一枪。它告诉世界,香港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商品中心,能够为中国商品界宾客提供大胆迈向国际的第一站。

在定息与货币产品方面,我们知道,中国热切地希望并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内地与国际通过香港地区实现股票市场与商品市场上的互联互通,一定会以人民币产品为主旋律。这必将带来人民币大规模的增量出境,并以投资货币、交易货币等形式更长久地沉淀于离岸市场。这将为离岸人民币定息与货币产品的交易与结算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香港当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就是克服自己信心与经验的不足,抓住历史机遇,勇敢承办这个“奥运会”级的历史性“派对”,既能切合中国和国际投资者各自的战略目标和需求,又能使双方宾至如归、共同创造价值。借鉴历史,我们需要再次把目光聚焦内地,务求邀请内地成为我们的“核心”嘉宾。

那么回到面前的问题:为何要专注中国内地而不是国际?我们的目标是两者兼得,因为两者环环相扣、互为因果。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成为纯粹的中国交易所、区域交易所或者只关注国际市场的国际交易所,如我们在三年战略规划中所说的,我们的愿景是要成为中国客户走向世界以及国际客户进入中国的首选全球交易所。

在推行各项规划之际,我热切期盼跟大家讨论分享更多话题,包括LME的整合、经纪业界的发展、市场互联互通,以及建设香港成为顶尖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2013年2月14日02翻新加固“大房子”,支撑香港市场的长远发展

香港交易所在过去几年投资、收购、改革与求变,动作频频,引起不少关注。经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为什么要现在做?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不做是不是不行,做了是不是一定有成效?成效何时来?我想借这篇文章“温故而知新”。

在我看来,我们过去几年的努力就像是翻新巩固一栋“大房子”。我们的第一要务便是加固房子的根基。为此,我们投资于核心基础设施,建成了将军澳新数据中心(其中包括设备托管服务)、提升了交易平台(AMS/3.8),并且还将继续投资于领航星系统工程等。这些措施可能投入大,回报较慢。但香港市场在巨大的发展机会面前,必须加固与更新其业务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在此,香港交易所并无其他选择。这些措施将垒实香港市场的根基,支撑香港市场的长远发展。

我们做的第二件事便是搭建新平台,这相当于为房子加盖新的楼层,不仅是适应今天的需求,更加是为马上到来的明天做准备。我们的措施远的如金砖五国交易所联盟,近的如中华交易服务公司(与内地两大交易所的合资公司)、自建的场外结算所以及收购而来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这些新的业务、地区与资产发展平台能使香港交易所跨越传统股票业务,让它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的大潮中获得更加广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一所牢固的“房子”不仅要有坚实的根基、广阔与多层次的平台,而且要有一道安全的防火墙。我们从2011年开始花了大力气改革香港交易所的清算风险管理体系,大大提高了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健水平和抗压能力,相当于为香港交易所加固了防火墙。虽然这并不是让人激动的增长点,却使市场的长远发展少了后顾之忧。

有了前面的基础、平台、防火墙,香港交易所这栋“大房子”就能基本屹立不倒,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所以在2013年我们开始仔细审视“房子”的微结构,并做必要的“装修”与改造,使其运营得更加合理和有效。例如,刚刚推出的股票期权市场改革,从交易费、庄家服务、合约设计等几个方面,审视一些采用多年但未必再适应市场发展的微结构。这些微结构如果改造好了,就能与世界上通用的“房子”标准更一致,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以更大。当然,还有不少市场微结构的改革在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与质疑,比如收市竞价、隐名交易等,我们会多倾听市场的意见与声音再考虑改革措施的方式和最佳时机。

光把自己房子修整得焕然一新还是不够的,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各方宾客齐集香港,客似云来,所以我们要搭建与中国内地和国际市场的连通。这方面,我们从人民币功能与交易时间入手。一方面,我们推出了人证港币交易通、人民币港币双柜台交易、人民币期货等,为的就是迎接不断加速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日后内地资金来港而做准备;另一方面,我们修改交易时间、加开期货夜市,为的就是与内地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交易时间接轨,为互联互通的加快实现提供条件。

这些措施对我们的财务又有什么影响呢?这些举措有着不同的特征。数据中心投入大,属于成本中心;建成后,折旧成本将会在收入增长来临之前对利润率产生压力。相反,金砖联盟和沪港深合资公司的投资很小,但品牌影响和战略意义重大。至于LME,它是香港交易所目前最大的一笔战略投资。中长期来看,它会是香港交易所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发动机之一。但由于LME收费还未充分商业化,加上LME正经历最重要的建设投资阶段,LME对香港交易所财务贡献还很有限。它对香港交易所的最有形贡献,应会体现在促进香港交易所与内地市场大幅提前实现互联互通。

以上措施,如果每个单独来看,可能不全是惊天动地的创举,甚至可能给人繁多、杂乱的感觉。但事实上,许多的举措是一环扣一环的,放在一起,在市场机会来临时便能释放出巨大能量。例如,当初修改交易时间、让香港开市时间与内地市场同步,因为交易量并未同步增加,市场反响很大。现在回过头看,近两年与A股相连产品、特别如人民币A股交易所买卖基金(ETF)的涌现,相当大程度归功于开市时间的同步。若未来A股期权期货产品相继推出,互联互通逐渐形成,两地市场若仍要承受开市时间错位的风险,情况实在难以想象。

无疑,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集中推出如此多的措施,也对市场特别是我们的中小经纪带来相当的影响与困惑。对于业界的难处,我们深深理解,我们也在决策、执行与实际选择上尽量减少可能的负面影响。我深信,有一些成果可能来得比大家想象中的更快、更多。

过去几年里,大家给了香港交易所许多耐心和莫大帮助,我深表谢意。我的目标是,把香港交易所这栋“房子”建得更好、更大、更稳固、实用率更高、吸引四方宾客,最终给市场和投资者创造巨大的商机。2013年5月8日03自贸区来了,香港怎么办?

备受关注的上海自贸区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在内地,上海自贸区引发了人们对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无限遐想与憧憬。在香港,大家对上海自贸区的关注丝毫不逊于内地,各种讨论早已沸腾。

最常听到的议论是,“上海自贸区来了,香港的领先地位能否保持”,“自贸区将帮助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直接威胁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无论怎么说,这样的议论总给我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酸楚感觉。在我看来,这样的讨论根本问错了问题,因为它们几乎都是在问:“上海自贸区成立,最受益的是上海还是香港?”这一点其实无须讨论,上海自贸区给上海带来的好处当然大过给香港带来的好处。但是,香港人更应该关心的问题是,有了上海自贸区的内地和没有上海自贸区的内地,哪种情形对香港更有利?

我想肯定是前者对香港更有利。因为,有了上海自贸区,中国一定会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而在所有国际金融中心中,香港地区最有条件将内地的开放转化为自身的机遇,内地经济和金融开放的节奏越快,香港地区的机遇也越大。

过去30年,香港地区是内地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在内地经济和金融仍处封闭状态的时候,弹丸之地的香港凭借“一国两制”创造的优势成为中国内地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最主要桥梁。在金融领域,香港地区帮助内地实现了资本项下开放的第一步,即境内企业的股权境外上市,香港地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境外资本聚集中心,也成为海外投资者参与中国投资最重要的市场与基地。

作为国家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的主要任务是制度创新,是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探路,在自贸区试验成功的改革未来将被复制到全国。换言之,上海自贸区将成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它的成功将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开放力度加大、速度加快,相当于内地和海外之间贸易与资金的“直航”限制有可能以自贸区为突破而逐渐放开。

这一发展对香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香港资本市场前20年的发展,已使全球资金、机构与人才大量沉积香港,香港已成为全球投资中国的最主要前沿阵地。未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会从香港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财、物北上,但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又会使香港成为更有吸引力的“中转站”。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自贸区对香港一定是一个净利好,但还不是质的提升。

其次,上海自贸区迅速发展对香港具有质变的利好体现在中国开放本地资本市场的速度与幅度。香港很快会从“单向”变成“双向”的中转站和终点站。一方面,海外的资金会继续通过香港这个设施完备又方便的中转站进入中国内地。另一方面,境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允许境内投资者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香港市场凭借其法制、信用、国际化和开放的营商环境等优势,必将成为中国资本国际化进程中初期的主要“终点站”和长期的“中转站”。

我相信,内地经济改革开放的规模越大、速度越快,给香港这个“中转站”和“终点站”的机会也就越大。以金融业为例,中国目前的金融资产总值已经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在过去20年间,H股公司从香港市场募集的资金仅1.5万亿港元,还不到中国金融总资产的2%,但已经为香港资本市场带来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机遇。可以预见,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将加快资本的流动,为香港金融业带来更大的蛋糕。

至于上海自贸区会否加剧香港与上海之间的竞争,我想说的是,其实香港自开埠以来,无时无刻不在竞争当中。香港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是与上海或内地其他城市的竞争,更是在增量中的竞争。增量越大,增速越快,香港的机会越大。中央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力度越大,意味着开放速度会越快;上海自贸区的成功来得越快,意味着内地市场的开放来得越快,香港的成功也来得越快。从这个角度看,香港应是为上海自贸区发展喝彩最响亮的拉拉队,也是最好的发展伙伴。

因此,作为一个在香港工作多年的金融从业者,我由衷地为上海自贸区成立的消息感到高兴,并祝福它能够取得成功,为香港带来更多机遇!2013年10月14日0415岁再出发

2015年6月22日是香港交易所集团上市的15岁生日,感谢各位好友前来参加我们的生日派对,和我们一起庆祝生日。15岁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也是最多梦的季节。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激,当然,更多的还是对明天的憧憬和向往,因为我们怀揣着一个新的远大梦想,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这个梦想就是连接世界与中国、重塑全球市场格局。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将致力于在香港建设一个巨大的境外人民币生态圈,努力使香港发展成中国的离岸财富管理中心,把世界带到中国门前,让中国人通过香港投资世界,让世界可以通过香港投资中国。

众所周知,20多年前,香港与内地开创性地连手推出H股机制,为内地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来源,也为香港金融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如今,香港地区已经成为内地企业最主要的境外融资中心,香港交易所也成长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交易所集团。

不过,我们深知,成绩只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尤其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世界在变,市场在变,我们也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定位和步伐,与时俱进。放眼当下和未来,对于香港交易所而言,这个时代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是中国已经由一个“渴求资本”的国家变为“资本充裕”的国家,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目标,也已经从单纯强调大规模动员储蓄、吸引外资,转变为高效率、多元化、国际化地配置金融资源,来促进和支持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升级与发展。

在此背景下,中国内地的国民财富也开始了历史性的“大搬家”,以前大家的财富主要是趴在银行账户上吃利息,主要追求保本;或者是大量集中在房地产等实物资产投资上,房地产投资的市值比居民银行储蓄还要大;而今天,中国的国民财富必须开始追求保值与增值。大家的财富纷纷从房地产投资市场、从银行储蓄开始往股票、债券等各种金融资产转移和配置,也开始迅速走向海外配置分散投资风险,从全球范围内来把握投资机会——套用一句现在的流行语,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呢?这一财富“大搬家”的趋势才刚刚开始,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未来10~20年这一趋势还将加速。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海外投资者对于投资中国本土市场的兴趣也日益浓厚,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考虑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MSCI也正在考虑将A股市场纳入其全球指数系列,相信这些发展都已不是加入与否的问题,而是多快、多大的问题。目前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在其投资组合中占比仍然较低,未来增加配置也是大势所趋。

面对这样的历史性大机遇,我们的角色也需要转变,我们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为内地发行人提供国际资本,还应该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投资国际金融产品的机会,同时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直接投资内地资本市场的渠道。拥有“一国两制”优势的香港完全有能力“华丽转身”,把连接世界与中国的角色再次升级。打个简单的比喻,过去香港只需要服务两位客户,一位是需要融资发展企业的内地发行人,另一位是需要寻找财富增值机会的国际投资人;未来的香港需要服务好四位客户:内地发行人、国际投资人、内地投资人、国际发行人。而发行人与投资人的定义也从狭义的上市公司与股民延伸到各类金融产品的发行者、用户和投资者。

这种历史性的角色转变也是我们萌生建设境外人民币生态圈想法的初衷,我们希望这个境外人民币生态圈能够充分利用香港作为“一国两制”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发扬光大沪港通开启的交易模式,尽量采用统一的价格发现、依靠本地清算结算、以本地交易习惯为主,交易对方市场产品,倡导两地监管机构之间共同监管、执法合作,为海外的人民币提供丰富多样的投资产品,建立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对接的市场机制,以期用最小的制度成本获取最大的市场开放效果。只要这个生态圈里的产品足够丰富、交易足够方便,愿意持有人民币的海外投资者就会越来越多,人民币国际化也就能走得越来越远,反过来又会提高香港这个境外人民币生态圈的人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一个健康发展的强大的境外人民币生态圈也为中国国民财富多元化、全球化的投资配置提供最安全可靠且可持续的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并与内地资本市场的其他对外开放措施(比如自贸区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沪港通朝这个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我们也很快会迈出深港通这第二步,但是还远远不够,未来我们还要与监管机构、市场参与者及内地合作伙伴携手不断拓展这个生态圈的内涵和规模,争取早日把香港建设成为中国的离岸财富管理中心,衍生产品、大宗商品、固定收益类产品等都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生逢这样的大时代,是香港交易所的幸运,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把成绩归零,向着新的梦想奋力前行,绝不辜负这个时代。希望在下一个15年回首往日的时候,我们可以昂起头骄傲地说,我们真的改变了世界,香港的繁荣有我们的一份贡献!2015年6月22日05浅谈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路径

随着沪港通的顺利推出,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迈入了双向开放的新纪元,开放不仅为两地投资者都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其本身也已经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刚刚落幕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大家都在热议如何稳妥扩大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们在准备沪港通和深港通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体会和浅见,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与朋友们一起探讨。问 一、为什么双方开放已是必然趋势?

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离不开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又离不开“开放”二字。只有一个开放的金融市场才会有真正的广度和深度,形成的价格信号才真正有代表性和影响力,才能够吸引更多资金和投资者,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几乎完全接轨,所处的发展阶段必然需要一个稳步开放的金融市场,逐步融入国际金融秩序。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正在从出口和投资转向内需和创新,中国已经从资本进口国变为资本输出国。一个开放和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有利于推动经济体系中的创新活动,有利于支持中国企业以更高的效率在全球范围内收购资产以提升竞争力,有利于居民和机构投资者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来提高消费能力。

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需要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为海外人民币提供丰富的投资机会。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首先成为世界广泛接受的贸易货币和投资货币。如今,随着人民币汇率步入均衡区间,人民币单边升值的趋势已经结束,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驱动力,将越来越依赖于可供海外人民币投资的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

此外,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有助于优化国家资产负债表,提高整个国家的海外净资产总收益,同时还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产品来降低一个国家从国际市场融资的成本,鼓励创业和创新。由于多年的贸易顺差,中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但大部分集中在政府手中,以外汇储备的形式投资在外国国债等流动性高但收益率低的资产。尽管中国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水平在国际上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但是外汇储备“安全第一”的特性决定了其风险偏好很低,不可能追求高风险高收益。一般来说,私人部门的投资效率通常高于公共部分,所以未来中国需要藏汇于民,逐渐拓宽企业和居民海外投资渠道,鼓励他们自己走出去投资高收益的资产,同时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外金融市场上的不同金融工具来灵活融资,降低融资的成本。问 二、双向开放可以有哪些路径?

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无外乎两种路径:一是直接请进来,直接走出去;二是“组团”请进来,“组团”走出去。

1.直接请进来,直接走出去。

直接请进来包括把海外流量(投资者)请进来和把海外产品(上市公司或投资产品)请进来两种方式,比如QFII/RQFII试点和上海自贸区即将推出的国际原油期货准备向国际投资者开放,属于前者;而正在讨论中的国际板则属于后者。无论哪一种“请进来”,都是将海外的流量和产品完全纳入中国的监管范围之内,让它们完全遵守中国的规则,就地国际化。

这是最大限度地延伸中国监管机构的监管半径,也是最大限度地输出中国标准,自然是最终极最理想的开放路径,通过这一路径实现双向开放的时间与程度取决于内地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制度和结构完全融合和接轨的速度与程度。鉴于目前内地金融市场与海外市场的制度差异,海外流量和产品要彻底融入内地市场需要进行不小的制度改革,因此,请进来的速度相对比较慢,想达到一定规模也需要时间。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国内的监管理念是以保护中小投资者为先,就必须在交易结算各环节中预先设定防止“坏人”为非作歹的一系列防范措施(包括各种审批和限制),而很多海外市场监管机构通常是假定大家都是好人,在交易结算环节也是以保障市场自由为先,只有在坏人犯事以后才开始狠狠追责。再比如乘火车,我们国家是要求乘客检票进站再上车,车上验票,出站再检票,这样自然可以完全杜绝无票乘车;但如果为了方便乘客和提高效率,也可以让像国外很多火车站那样进站和出站都不检票,在车上检票,一旦发现逃票则严惩。两种监管理念很难说孰优孰劣,但习惯了海外市场的监管理念的机构和发行人要融入内地市场肯定需要付出不小的转换成本。

直接走出去包括允许中国的投资者和中国的产品直接走出国门,比如目前的QDII和即将推出的QDII2试点制度是让中国的投资者走出去,而中国公司在海外发行股票和债券属于中国的产品走出去。这种开放模式下,国内的流量和产品一旦走出去,就完全脱离了内地监管机构的监管,需要彻底接受海外市场的规则。这一开放模式的速度和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速度,而且,选择这一路径走出去的机构和个人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和风险承受能力,并不适合所有人,比如,绝对不适合风险承受力较弱的普通散户。

直接请进来与直接走出去就好比旅游市场上的自助游:那些对中国充满好奇、又会点中文、喜欢独立和冒险的外国游客不喜欢跟团旅游,他们喜欢独来独往、自助来华旅行;同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那些会英语、自理能力强的)更愿意自由行出去看世界。

2.组团请进来,组团走出去。

相对于以上所说的“自助游”,还有一种“组团游”。全球有海量的国际投资者都十分关注中国,在过去20年里,他们都只能投资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如H股等),他们越来越向往直接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可是,由于交易习惯、治理规则、投资文化等多种因素,他们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不能或不愿来中国“自助游”,而是更习惯使用美国旅行社统一安排来华。同理,未来10年里,越来越多中国投资者希望通过投资国际市场来分散风险和多元化配置个人资产,但他们不懂英文,不熟悉海外规则,还不能或不敢直接走出去,就如同很多中国游客更喜欢参加旅行团出国游,因为可以听中文讲解、吃中餐,在中国导游的悉心照顾下走世界。

在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上,沪港通就是这种“组团游”的一个最佳实践。在沪港通机制下,投资者并没有扛着钱过境,只有交易订单通过两家交易所总量过境撮合,实现最大价格发现;而股票结算与资金交收则通过本地结算所先在本地进行对减,然后再以净额方式与对方结算所作最终结算,实现最小跨境流动。沪港通采用人民币境外换汇,实现全程回流,其结算交收全程封闭,实现了风险全面监控。

由于它最大限度地转化了两边市场的制度差异,保障了投资者原有的投资习惯,这一开放路径将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成为中外投资者互联互通的重要方式。在监管层面,“组团游”的方式使境内外的监管当局能够延伸其监管半径,对处于中间地带的“共同市场”进行联合审批、共同监管。而且,由于它已经部分处于内地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内,风险可控,非常适合短期内还不愿或者不敢直接走进来/走出去的投资者和发行人。对于中国的中介机构而言,这一开放路径不仅为其带来了增量客户与业务,也提供了难得的国际化机遇。

沪港通这个“组团游”试点首先面对两地二级市场上的股票,下一个“组团游”的目的地是深港通,将来它们的投资目标也可以延伸到股指期货、一级市场、商品和固定收益产品等一系列资产类别。就像一般的游客出国游可能会先从周边国家的短线游开始,然后再尝试比较长线的目的地自由探索深度游。

在我看来,中国资本市场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开放政策。以上这些不同形式的开放路径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可协同发展,而且,它们都是中国的经济转型所必需的,能够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

作为一种渐进式的开放路径,基于沪港通模式的境外人民币生态圈与前两种开放方式不仅没有冲突,而且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我们相信,在充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开放程度越高,市场主体的选择越多,金融市场的效率就越高,对经济增长和转型的支持就更为显著。问 三、香港可以贡献怎样的价值?

经常有朋友问我,在内地金融市场开放的进程中,香港能够贡献什么价值?作为中国的门户和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利用“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缓冲两边市场的差异,连接世界与中国。沪港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沪港通的创新安排,只需最低的制度成本,海外投资者就可以以自己的交易习惯在香港投资中国,内地的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内地券商以近似A股的交易习惯来投资港股。

香港还有一大价值就是充当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改革的“试验田”。当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收官阶段,汇率市场化也在稳步推进。作为金融市场基础价格标杆的汇率和利率的改革面临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性,必须审慎推进;在中国的利率管制基本完全放松之后,其实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在金融市场上形成能引导市场预期的利率信号。在此背景下,香港这块离岸人民币市场“试验田”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在香港这个离岸市场上形成的汇率和利率信号,是在充分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形成的,它既可避免风险向内地市场的直接传导,又可为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改革提供参考。

我们正在香港建设的境外人民币生态圈正是希望充分利用香港的独特优势,与内地的合作伙伴和监管机构一起开创共赢。香港和国际市场上的人民币金融资产越丰富,人民币进行国际化的基础就越坚实。我们期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把香港建设成为中国的离岸财富管理中心,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作出应有的贡献!2015年6月28日06详解《战略规划2016—2018》

2016年1月21日,我们公布了最新的三年战略规划,勾画出香港交易所未来的发展蓝图。不少朋友表示很感兴趣,想了解整个规划的来龙去脉,也有朋友表示困惑,香港为什么要发展货币产品和大宗商品呢?

简单来说,《战略规划2016—2018》的主题就是三个“通”字:“股票通”“商品通”与“货币通”。定价能力是一个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就是为公司、为商品、为货币定价的能力。

之所以强调“通”字,是因为中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它的金融市场还未与全球完全互联互通,中国的公司、商品和货币还不能取得完全有效的国际定价。因此,我们与我们在内地的合作伙伴今天的历史使命就是共同携手建立中国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连接中国与世界,重塑全球市场格局。“通”的过程,是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也是做大整个市场蛋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都会不同程度地受益。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是多维度的,也是渐进式的,在这个开放的过程中,香港交易所也仅仅是众多的“修桥者”之一,肯定会有无数的“大桥”落成造福两边的投资者,但我们愿意成为最早的探索者;我们不怕失败、寻求合作、创造共赢。股票通

首先来说说“三通”中最基础层面的股票通。股票业务是香港交易所的核心传统业务,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与时俱进强化这一传统优势。股票通可以分别从沪深港通、股指期货通以及新股通(“三小通”)三个方面实现。(1)沪港通的顺利推出,算是我们迈出了股票通的第一步,首次实现了内地和香港股票二级市场的互联互通,为两地投资者都带来了全新的投资机遇,也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对于交易所互联互通模式的关注。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和拓展沪港通,尽早推出深港通。(2)实现股指期货通的可能路径有三种:一是复制沪港通模式,与内地期货交易所合作建立互联互通;二是两地交易所产品互挂;三是在香港发展以A股指数为目标的衍生产品,满足境内外投资者管理A股波动风险的需求,为大量外资进入A股现货市场提供必要的配套设施。第一种路径和第二种路径原本是股指期货通最简单的实现方式,但由于目前内地市场正处于休养生息时期,短期内这两条路径都充满挑战,关于第三种路径,我们也在探讨其可行性。(3)我们也在研究如何将股票通模式从二级市场延伸到一级市场推出新股通,让两地市场的投资者都可以在未来申购对方市场的新股。香港一直希望吸引更多国际大型企业来港上市,丰富上市公司的来源和类别。但香港市场目前投资者基础和欧美市场相近,难以吸引海外名企大规模来上市,如果新股通可行,内地投资者可以以沪港通模式更大规模地投资国际公司。对于内地市场而言,新股通可以帮助其引入更多国际机构投资者,参与A股一级市场新股发行或定向增发,改善投资者结构,完善新股定价机制。

有朋友可能会问,这样的新股通与上海或深圳的国际板是什么关系?很明显,如果内地市场的法律框架能够在短期内迅速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公司在A股的上市融资,那么香港再搞新股通的意义就只是为国际发行人引入内地投资者提供了多一个选择。但如果中短期内实现是有困难的,新股通就意义重大。在这里,大家不应把这个问题简单狭隘地看成两地交易所争夺上市资源、此消彼长的竞争问题,更应把它看成两地市场共同为中国国民财富寻求更多元、更有效全球资产配置的机会,因为这才是交易所使命的真谛。如果从这个出发点看问题,尽早允许一级市场的互联互通,为内地投资者提供在中国市场框架下投资海外的机会,可以方便他们在全球市场低迷时利用沪港通安全可控的运营模式,尽早布置海外资产配置。同时,内地公司若有机会吸引国际投资者成为其股东,也可大大改变内地投资者结构,促进发行机制的改革。而两地交易所若能携手联合发行、协调监管,新股通将成为双方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大好契机。

在香港,不时有些朋友问我,沪港通启动之后去年香港市场似乎比以前波动更大,进一步互联互通不会输入更多内地风险吗?你们不怕得不偿失吗?我想说的是,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是不可逆的,如今中国经济感冒了,美国市场都得打喷嚏,更何况是香港市场。无论是否与内地互联互通,我们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市场都得承受来自中国经济波动的风险。换句话说,如果不与内地互联互通,我们好事遇不上,坏事也躲不开。商品通“三通”中的第二通是商品通,主要也包括“三小通”。(1)伦港通:把亚洲的流动性尤其是中国的流动性导向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让LME更加金融化。伦港通的核心是将在LME交易的合同带到亚洲时段,通过香港交易所的平台进行交易结算,扩大LME的亚洲投资者基础,特别是在香港的内地投资者的参与。(2)现货通:通过在内地构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帮助内地大宗商品市场实体化。(3)内外通:在伦港通与现货通成功运作一段时期后,我们可以通过产品互挂、仓单互换、价格授权、指数开放等方式有机地打通内地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实现内地商品市场与国际商品市场的连通,输出中国的商品定价权。

不少朋友对我们商品通中的现货通充满好奇或疑惑。境内外大型商品交易所都是期货交易所,香港交易所为什么要去做现货交易?会不会得不偿失?

自从2012年收购LME之后,我们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熟悉股票业务的香港朋友也可以从股票的视角来看大宗商品。

大宗商品市场的交易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如图6-1所示。◎ 第一层是实体经济用户(生产商和消费商):他们通常是现货市场的参与者,他们交易出的现货价格就好像股票市场的IPO发行,是商品市场定价启动的原动力,为其他交易提供价格基准。◎ 第二层是服务实体经济用户的贸易、物流、金融服务提供商/中介机构:他们交易的目的是融资服务、对冲、与风险管理,他们参与现货、远期以及期货交易,这些交易就类似股票上市后的二级市场交易。这些交易不断为第一层实体经济交易提供价格发现与交易对手方,使一级市场活动持续发展。◎ 第三层是纯金融投资者,包括投资基金与散户:他们参与交易的动机主要是投机。他们通常只参与非实物交割的标准期货产品,但他们为商品交易提供重要的流动性,他们的交易就如同股票市场的期权、期货等衍生产品交易。总之,这三层的结构有点像金字塔,第一层和第二层交易所形成的价格基准是第三层交易的基础,就如同股票市场,没有IPO,就没有二级市场交易;没有二级市场,就不可能有衍生品市场。一个健康的多层次商品市场,应该从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出发,拥有这样的正金字塔形架构。图6-1 大宗商品市场的交易

LME控制了全球近80%的基础金属交易,三个层面的用户均有覆盖,但主要参与者是第一层与第二层,第三层的纯金融投资者参与不如国内市场充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是个典型的正金字塔。我们希望通过伦港通、在香港开发更多种类LME产品等方式,方便更多的纯金融投资者(尤其是亚洲金融投资者)参与LME的交易,让LME更加“金融化”。

另一方面,内地商品市场的现状与LME有很大不同:尽管中国已是世界上主要大宗商品的消费国,但第一层与第二层用户(即实体经济用户和贸易、物流、金融服务提供商/中介机构)参与的现货市场还不太发达和规范,市场结构松散,价格发现效率不高,仓储认证增信环节薄弱,流通领域融资困难,整个现货生态系统效率低下,成本高企,风险丛生。

与此同时,第三层的期货市场监管充分,结构完整,交易异常活跃,且由于期货市场投资群体以散户为主,实物交割有限,实体经济用户参与较少,交易量远远大于持仓量。正因为此,它与现货市场的相关度还不够高,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实体经济需求。我们相信,内地需要一个更有效率的大宗商品市场,来真实反映其对于全球大宗商品生产及消费方面的影响力。国际市场同样也需要这样一个有效率的大宗商品市场,来观察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市场的变动趋势。

作为香港交易所内地商品战略的重要一环,现货通可以将LME的成功模式和历史经验移植到内地市场,在内地打造一个能够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帮助内地商品市场“实体化”。假以时日,我们希望中国的现货市场可以产生一系列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中国价格”基准,而这些价格基准也将为向第三层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与持续的发展动力。

也许有朋友会问,香港发展商品业务为什么一定要去内地建现货平台,而不是直接在香港做期货?香港一向缺乏商品交易的土壤,即使在收购了LME之后,香港交易所在的亚洲时段也不具备上述三个层面中的任何一层。要构建一个稳固结实的商品金字塔,香港首先要做的是打地基——建现货交易平台,这有点类似当年香港先发展H股上市现货平台再开发股指期货。但香港面积有限,并不具备建设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包括仓储物流系统的条件。与发展股票业务不同的是,大宗商品不会像H股上市公司一样自己可以主动“跑”来香港上市。我们必须去内地开创一个大宗商品的“IPO平台”。因此,有现货平台需求的内地成为香港交易所发展第一层与第二层市场的必然选择。货币通“三通”中的最后一通是货币通,就是大力发展定息及货币产品,借助互联互通把香港打造成利率和汇率衍生产品中心,具体可以分为“汇率通”“债券通”和“利率通”三步走。

几年前,我们推出了管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风险的人民币货币期货合约,算是迈出了汇率通的一小步。去年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风险加大,人民币货币期货合约的成交量稳步上升。未来,我们还将推出人民币兑其他货币汇率的期货产品,满足更多市场需求。

此外,我们还准备从债券通入手,丰富香港的货币类现货产品。债券通的初步构思为双向模式:境内和境外。境内方面,内地债券交易大多集中在场外交易(即银行间债券市场),因此,方便海外投资者参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我们的主要着眼点。境外方面,香港本身欠缺大型国债发行人,恐怕吸引力不足。所以,我们希望与国际平台合作,方便内地投资者投资更多不同类型的国际债券,而交易及结算则仍然在香港进行。

我们希望借助债券通为香港引来足够的投资者和流动性,为将来的利率通做准备。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深入,香港的人民币资金池会不断扩大,管理人民币利率风险的需求可能会逐渐增加,我们将适时推出相关的利率产品,完善香港的人民币生态圈。

在债券通方面,香港交易所过去没有发展经验与基础,也不具备独特优势。但从金融中心的长期发展来看,我们必须迈出这一步,希望能找到好的合作模式,以可控的投资、合理的定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们未来三年的发展计划。从今年的开局来看,2016年注定仍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可能时快时慢。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个多元平衡的战略发展规划。我们的某些发展计划(如股票通),与内地市场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需要与内地的伙伴合作才能创造共赢,其推进程度可能取决于内地市场开放的进程,但也有一些发展计划(如商品通),它们的成功将更多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总而言之,未来的三年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克服的困难也不少。有的朋友也许会说:你这些目标太宏大了,简直就是梦想清单。是的,这就是我们未来三年的梦想。回想香港金融市场的历次转型,其实也大多起源于前辈们在洞察市场需求之后的大胆设想。敢想才能敢拼,没有梦想,何有未来?套用一句香港电影的经典对白:“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又有什么分别呢?”2016年2月3日07香港金融市场的新征途

2016年以来,国际市场对于内地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忧虑似乎传导到了香港。先是国际评级机构调低了香港的评级展望,之后不久,在一家英国调查机构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香港跌出三甲,落后于新加坡。一时间有不少悲观情绪弥漫,有些朋友开始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独特优势产生怀疑。

香港的优势还在吗?未来30年,香港还能延续东方之珠的璀璨吗?过去三件事

要回答上面这些问题,不妨先回望一下香港的过去。过去3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内地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在这个30年中,香港地区为内地的改革开放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转口贸易;第二,外商直接投资(FDI);第三,资本市场的大发展。转口贸易给内地带来了第一桶金,外商直接投资把中国变成了世界的工厂,而香港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则为内地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发展经济的宝贵资本。从1993年H股诞生开始,一家又一家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募集来自全球的资金,发展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公司、能源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改革开放这三大潮流中,香港都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为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先锋作用。当然,在此过程中,香港自己也收获了繁荣富强,成为全球认可的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过去为改革开放所做的三件大事都有一个核心主题,那就是为内地输入资本,因为那个时候内地很缺钱,香港地区一直是中国最可靠的海外资本聚集中心。

细心的朋友也许会问,现在中国已经资本充裕,内地到处是寻找投资渠道的资金,还会像过去一样需要香港地区输入资金吗?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香港的开放市场、法治环境、与国际接轨的监管制度与市场体系、专业人才和中英双语环境在今天和未来仍然是中国非常宝贵的“软实力”,它们是成就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不可少的条件,需要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与努力。内地现在也已经越来越开放,不少城市的硬件环境也已经赶超香港,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依然十分突出。只不过,时移世易,香港需要与时俱进。未来的30年是中国资本双向流动的时代。除了发挥其传统的融资功能外,香港还须尽快调整定位和转型,做好新的三件事。未来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帮助内地国民财富实现全球配置。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的国民财富进行全球性分散配置的需求已经出现。从几年前开始,内地的国民财富逐渐开始了从房地产和银行储蓄走向股市和债市、从单一的国内资产配置走向全球分散配置的历史性“大搬家”。内地现在所谓的“资产荒”,其实质就是目前内地的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的资产配置需求。一些“勇敢的人”已经开始将资产直接投资海外,但绝大多数内地投资者还暂时没有能力直接“闯世界”。与此同时,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仍须对资本外流进行管制,我们若能加快发展类似沪港通和深港通这种安全、可控的互联互通模式,把世界带到中国门口的香港,让中国内地居民可以“坐在家里投资世界”,中国就会再次通过香港市场找到开放和繁荣的快捷方式。

第二件事是帮助中外投资者在离岸管理在岸金融风险。在今天的内地市场,利率与汇率尚未完全开放,因此内地的债务与货币衍生品市场也还没有建立成熟的风险管理机制。内地的股市虽已经完全市场化,但具有双刃剑效果的衍生品市场仍会在股市大幅动荡时受到限制,难以完全发挥风险对冲功能。衍生品市场的缺失使得大量有意持有中国资产(包括股票、债券与货币)的国际投资者在国门外望而却步;而境内大量高风险偏好的资金也因找不到合适的高风险高回报投资目标而在内地市场中“东奔西窜”,形成风险隐患。

从这个角度看,香港完全可以帮助内地市场“另辟战场”,让中外资金在与内地市场有一定安全隔离的境外市场充分博弈、对冲风险。香港拥有内地与国际投资者都认可和熟悉的法制和语言环境,在这里,海内外的投资者最容易各取所需、形成良好的互动。因此,只要充分了解双方投资者的需求,提供适合的产品,香港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亚洲时区内最主要的国际风险管理中心。内地的期货交易所也可以在内地股市休养生息时与香港市场合作,在境外继续发挥风险管控的功能。

在汇率方面,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双向波动时代,无论是国内的进出口贸易商、QDII基金还是国外的QFII基金及使用沪港通的投资机构,都有管理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需求,我们推出的人民币汇率期货,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风险管理产品。事实上,从人民币汇率期货今年以来的成交量分析,不难发现一些洞悉先机的投资者已开始利用我们的产品去管理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今年,我们计划推出更多人民币货币期货,包括欧元兑人民币、日元兑人民币、澳元兑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兑美元期货等品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件事是帮助中国实现商品与货币的国际定价,为中国的资金定价海外资产提供舞台。未来30年,是中国资金不断向外走的30年,中国的投资者不能再像中国的外汇储备一样,只当“债主”(特别是美国的债主),我们也要学着走向世界,用我们的钱来“定价”我们要买的海外公司股权、我们要买的大宗商品;同时,也要用我们的购买力让越来越多的国际权益与商品以人民币定价,这样,我们就能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掌握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定价权。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定价中心,一个市场必须具备中外各方均能接受和认可的规则体系与制度安排,也需要高度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市场服务环境。拥有“一国两制”优势的香港既是内地投资者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