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定有方法(中学生必读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9 22:02:57

点击下载

作者:彭成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习一定有方法(中学生必读书)

学习一定有方法(中学生必读书)试读:

序 言

倡导感恩教育这么多年,我愈发地感觉到感恩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在《左手三字经,右手弟子规》中,我曾说道懂得感恩,会使一个人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真的感恩,行在心上,会使一个人的心地根本改变,心情会变得美好;感恩,落实在行动上,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从一个游移不定的人变成一个幸运儿,一个被众人眷顾的人,一个真正懂得幸福和能够拥有幸福的人。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而一个人一生中最需要感恩的是自己的父母,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作为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一方面是在证明自己,另一方面则是对父母对我们爱的最好回报。

其实,更多的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生活好不好,是否吃得好、穿得暖,过得是不是很开心,身体是不是健康。在他们看来,孩子能够平安,一切顺利就是最大的好消息。但是做为子女的,能够做些什么呢?

作为学生,生活在校园中,学习当然是生活的主旋律,是自己应该全力以赴去做的事情,能够让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感到骄傲和高兴的,莫过于子女学习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了。不论是一张优秀的成绩单,还是盖有大红章的荣誉证书,对父母而言,都是最好的慰藉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看上去是旁观者,其实也是参与者。自己应该把每一次所取得的进步,都当做是对自己的奖励,也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因此,即便是能够让父母开心一点,自己也必须要求自己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让父母为子女感到骄傲!

在演讲中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同学,起初他告诉我自己的成绩不是很好,在上初中的时候,他的父亲下岗,母亲无业,家里的生活条件非常困难。为了供自己上学和一家人的生计,父亲给别人打工,母亲则披星戴月卖小吃、摆地摊,父母受的累郝振东记在心里,他想弃学帮助父母做家务、挣钱。在听了我的演讲之后,他明白了,回报父母爱的最好方式是在学习上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于是,他向父母发誓,自己一定会奋发图强、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爱和付出。后来,我有和他讨论了很多学习上的方法,此后他便一心扑在学习上,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一所著名的大学录取,实现了自己对父母的承诺。对于子女而言,优异的成绩会比任何的物质回报更让父母感到满足和自豪!

但是,现在有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一些问题,不能掌握正确、高效的方法,导致学习成绩始终不很理想。通过对很多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结合中学生自身的实际条件,我编写了这本《学习一定有方法》,希望更多的同学可以看到,能够真正对你们有所启发。愿更多的学子能够在学习道路上一帆风顺,取得优异的成绩,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第一篇 心态篇

第一章 学贵立志

对于一艘盲目的船来说,所有的风向都是逆风

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诸葛亮曾经也说过:“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那么,我们就要明白“志”的含义与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立好自己的志向。其实志向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有方向感的意思,另一层是要有实践的味道在里面。但是不论哪一种解释,都包含有通向自己的心境,就是自己内心里面所想要达到的那种境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志”是内心的标杆,是心智的照明灯。对于那些心智或者内心里面还没有确定自己的志向的人来说,立志就显得极为重要。没有立志的人,就像是盲目的船一样,自己摇摆不定,信仰缺失,价值观念匮乏,生活就会浑浑噩噩,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确切地说,他们没有生活,他们只是生存。

对于立志自己要明白,立什么样的志向,做什么样的打算,自己的人生道路怎么走,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认真解决。没有自己的志向,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是不可靠的,而靠着别人的帮忙产生的志向,则更要深思,因为,这样的志向究竟适不适合你,这很重要,这是不允许自己在作出决定后产生动摇之心的。因为如果你产生了动摇,就说明你还没有领悟到你做志向的真正价值,志向有阶段性,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许多人常常迷失在自己所接受的志向里,并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请看下面一个颇有意味的小故事:

在非洲一片茂密的丛林里走着四个皮包骨头的男子,他们扛着一只沉重的箱子,踉踉跄跄地往前走。

这四个人是:巴里、麦克里斯、约翰斯、吉姆,他们是跟随队长马克格夫进入丛林探险的。马克格夫曾答应给他们优厚的工资,但是,在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马克格夫不幸得了病而长眠在丛林中。

那只箱子是马克格夫临死前亲手制作的。他十分诚恳地对这四人说道:“我要你们向我保证,一步也不离开这只箱子。如果你们把箱子送到我朋友麦克唐纳教授手里,你们将分得比金子还要贵重的东西。我想你们会送到的,我也向你们保证,比金子还要贵重的东西,你们一定能得到。”

埋葬了马克格夫以后,这四个人就上路了。但密林的路越来越难走,箱子也越来越沉重,而他们的力气却越来越小了。他们像囚犯一样在泥潭中挣扎着。一切都像在做恶梦,而只有这只箱子是实在的,是这只箱子在支撑着他们的身躯!否则他们全倒下了。他们互相监视着,不准任何人单独乱动这只箱子。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想到了未来的报酬是多少,当然,有比金子还重要的东西……

终于有一天,绿色的屏障突然拉开,他们经过千辛万苦最终走出了丛林。于是,四个人急忙找到麦克唐纳教授,迫不急待地问起应得的报酬。教授似乎没听懂,只是无可奈何地把手一摊,说道:“我是一无所有啊,噢,或许箱子里有什么宝贝吧。”于是当着四个人的面,教授打开了箱子,大家一看,都傻了眼,满满一箱无用的木头!“这开的是什么玩笑?”约翰斯说。“屁钱都不值,我早就看出那家伙有神经病!”吉姆吼道。“比金子还贵重的报酬在哪里?我们上当了!”麦克里斯愤怒地嚷着。

此刻,只有巴里一声不吭,他想起了他们刚走出的密林里,到处是一堆堆探险者的白骨,他想起了如果没有这只箱子,他们四人或许早就倒下去了……巴里站起来,对伙伴们大声说道:“你们不要再报怨了,我们得到了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那就是生命!”

读完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已经能够明白志向的重要意义了。它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标,是我们学习、进步的动力源泉。如果没有那个箱子,约翰斯、巴里他们四个人就不会成功穿越那个森林,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学习也一样,要有一个明确的志向,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动力十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有克服障碍的勇气和动力。

或许你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习能力没有别人强,别人学一遍就会的东西,自己要学好几遍。但是,假如你已经有了明确的志向,给自己制定了合理的目标,那么你就会不断坚持,你会用更多的付出来实现自己的志向,你的脚步不会因为茫然而停止。新东方英语的创始人俞敏洪,他的英语水平是不是让你很羡慕呢,你或许还在认为他天生就有很强的英语学习天赋。但是,你或许还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最初高考时他的英语只有55分,但是他没有放弃,在他的心中有一个一定要学好英语的志向。在这之后,他一直在不断的努力,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在第三次参加高考的时候,他的英语几乎拿到了满分。看到了吧,这是什么?这就是志向的力量,这就是目标的强大作用!在回忆高考的那段往事的时候,俞敏洪曾表示,多亏自己心中的志向,所以没有自暴自弃,虽然比别人跑得慢,但是能够坚持,可以用双倍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不管你是否聪明,不管你之前的成绩怎样,只要自己有志向、有目标,就会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前进方向,就会有不断努力的动力。俞敏洪说:“人生是可以有目标的,一个一个具体的目标;但人生更为重要的是志向,是看不见、摸不着、永远无法实现的一种向往、一种冲动。”他的成功经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讲,有着更实际、更直接的激励作用。

如果你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志向,那么从现在开始,便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如果你已经有自己的志向,那么你要更加明确它,并且使之更坚定。它会给你坚持的动力,会激励你一直不断地前进。

在美国某个小学的作文课上,老师给小朋友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志愿”。

一位小朋友非常喜欢这个题目,于是在作文本上飞快地写下他的梦想。他希望将来自己能拥有一座占地十余公顷的庄园,在广阔的土地上植满如茵的绿草。庄园中有无数的小木屋,烤肉区,及一座休闲旅馆。除了自己住在那儿外,还可以和前来参观的游客分享自己的庄园,有住处供他们歇息。

写好的作文经老师过目,这位小朋友的本子上被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发回到他手上,老师要求他重写。

小朋友仔细看了看自己所写的内容,并无错误,便拿着作文本去请教老师。

老师告诉他:“我要你们写下自己的志愿,而不是这些如梦呓般的空想,我要实际的志愿,而不是虚无的幻想,你知道吗?”

小朋友据理力争:“可是,老师,这真的是我的梦想啊!”

老师也坚持:“不,那不可能实现,那只是一堆空想,我要你重写。”

小朋友不肯妥协:“我很清楚,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愿意改掉我梦想的内容。”

老师摇头:“如果你不重写,我就不让你及格了,你要想清楚。”

小朋友也跟着摇头,他不愿重写,而那篇作文也就得到了一个大大的“E”。

事隔三十年之后,这位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到一处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旅行,在尽情享受无边的绿草,舒适的住宿,及香味四溢的烤肉之余,他望见一名中年人向他走来,并自称曾是他的学生。

这位中年人告诉他的老师,他正是当年那个作文不及格的小学生,如今,他拥有这片广阔的度假庄园,真的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老师望着这位庄园的主人,想到自己三十余年来,不敢梦想的教师生涯,不禁喟叹:“三十年来我为了自己,不知道用成绩改掉了多少学生的梦想。而你,是唯一保留自己的梦想,没有被我改掉的。”

文中的那个小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志向价值,他没有凭空说话,也没有因为老师的不满意而改变,这样的人是不会被困难击垮的,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志向,更为主要的是他们也敢于实现它,他们有自己坚定的方向,知道自己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地,不会被任何路上的困难所压倒,他们有坚定的毅力和信念支撑着他们走向自己的目的。

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教授曾说过:“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相信同学们在看到了这些事例后也会对自己衡量一下,正确的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志向,以便更好地实现它。

立什么样的志,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享受这个社会所赋予人们的种种条件。一生之中,你打算立什么样的志向,你就有能力去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许有人说,人不应该幻想遥远的未来,而应该把握具体可见的现在。但是没有高远的志向,就会失去生活的灯塔而迷失前进的方向。志向是人的灵魂,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没有志向和理想。但是我们的理想和志向应该是像陈涉一样拥有鸿鹄志向而不是燕雀之志。某报曾做过300多条鲸鱼突然死亡的报道。这些鲸鱼是在追逐沙丁鱼时,不知不觉地被困在一个海湾里。弗德里克·布朗·哈里斯说:“这些小鱼把海上巨人引向死亡。鲸鱼因为追逐小利而暴死,为了微不足道的力量而空耗了巨大的力量。”

没有远大目标的人,就像故事中的那些鲸鱼一样,他们空有巨大的力量与潜能,把精力放在小事情上。而小事情使得他们忘记了本应该做什么?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合适的远大理想,要有一个总体目标。“人生短暂,工作为志,乐观为勤,不仅要早立志,而且要立大志,发奋图强,贯彻其中,必有收成。”这是中科院吴传钧院士的座右铭。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一名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在做客腾讯时向网友们亲述了90年的人生感悟。

吴传钧院士说:“人生非常短暂,不过短短几十年,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虚度人生,立志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吴传钧介绍,在上中学时,自己的地理老师给曾给学生们介绍过孙中山先生的“十年计划”,这个“十年计划”引起他很大的兴趣,“十年计划”主要是主张应用外国的技术,引进外国的资金来开发我们中国的国土。在沿海建立很多的港口,然后修铁路,向内地延伸,通到一些主要的城市,另外还要从东部人口密集的地方向西部移民。计划涉及面很广,由此,便引起他对地理学的兴趣。那个时候,地理学并不是一个热门,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冷门。

随后,吴传钧院士考取了中央大学的地理系。差不多70年一直就是搞地理工作了。他的导师叫武华勇,是一个经济地理学家,也是一个人口地理学家,他对中国的经济地理和人口地理有很深刻的研究。1945年,我们抗日战争快要胜利的时候,吴传钧考取了公费到英国留学的机会。导师在送别时叮嘱他说:“自学与创业并重。”自学就是做学问,创业就是希望不要死读书,要把自己的地理事业发展起来,要有自己的责任感。这句叮嘱为他个人的立志指明了一条道路。

现在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细了,比如地理学,它的第二级学科就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跟第四代的问题了。比如说经济地理,分成农业地理、工业地理、运输地理等。人文地理又分政治地理、人口地理等,分得很细。甚至第四代都出来了。人生的精力有限,真正做的话,也只能做一个比较小的学科,一个小的分支,作为他自己的主业,往往地理这个大学科,反而关心它的人少了。所以导师提醒他:你做学问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千万不能忘记发展地理学这个大学科的问题。

因此,吴传钧除了搞经济地理、人文地理以外,同样也当选了中国地理学会的理事长,现在是名誉理事长、担任全世界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副所长等等。他完全按照导师的教导,一边管着自己小专业的研究,一边自发的承担发展我们中国地理学的责任。导师对他的提醒是一辈子受用的。他帮助吴传钧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而且取得了成效。

吴传钧院士最后向网友们总结说,不要虚度光阴。为什么几十年下来,有的人成绩很显著,有的人不怎么显著,有的人就没有什么成绩。这关键在于自己,你想过个有意义的人生呢?还是就平平淡淡过这一生,自暴自弃?人生非常短暂,不过短短几十年,所以我们每个人一定要立志,而且还要早立志、立大志。

理想是以现实为根据的一种理性想象,是人们对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追求与设想。崇高的理想也会产生巨大的决心。理想远大的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迷失方向,积极性、意志力等都会很主动,因此学习成绩也很好。

年轻的数学家肖刚,上学时就立下了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为祖国的富强做贡献的学习的目的。他只读到初二就到农村劳动,他凭借着顽强的自学能力,达到了大学水平,1977年被破格录用为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肖刚于1984获法国博士学位,回国后仅两年就被聘为教授,同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革命家李大钊说过:“青年啊!你们临开始活动前应该定定方向,比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有可能达到那个目的地的一天。”

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没有方向的航船,会随波逐流,不可能达到理性的彼岸。有时候,一句话就会产生一个梦想,知心姐姐卢勤在她的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认识了一位生物学家,生物学家告诉他们,中国有一种叫白头叶猴的濒危物种,仅在我国广西有200只左右。现在人们要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惯以保护这些野生动物,结果这两个孩子就有了一个梦想。他们从2003年开始,利用寒暑假期去跟踪调查白头叶猴。

调查的环境非常艰苦,茫茫的原始森林是野兽和虫子的天堂。每天睡觉之前都得先抖抖被子有没有蛇,早晨起来先抖抖鞋看看有没有蝎子。这种猴是很难看到的,有一些老猎人一辈子都没有看到过,所以他们的追踪道路很辛苦。有一天,他们太累了,那个叫董月的女孩儿一屁股坐在地上,她突然觉得腿刷刷的有东西在爬,原来她坐在了蚂蚁窝上……这种事他们遇到过很多次,但是他们只有一个梦想,一定要研究出白头叶猴的生活习性,一定要保护好我们国家的200只白头叶猴。连续三年的暑假,他们都是在大森林里度过的。

最近,这两个孩子的论文在美国纽约的世界少年科学家大会上获得了一等奖。后来,男孩儿进了清华大学,女孩儿进了北京大学。

亲爱的同学们,你有什么样的远大梦想吗?如果没有,一定要为自己设立一个梦想。同时,你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第一步就是要好好读书。你的事业就是在无数个小志向的堆积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要坚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最亲近的?想来,在这个世界上,路也许是最亲近的吧!形形色色的路也许就是形形色色的人生。每一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经过努力,你终究会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人生之路。

怎样才能立好志

一个好的志向对自己是终生受益的,并且在立志的过程中会成就你的人生,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同时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不可能都一样,他们所选择的志向和理想也都是自己制定的,但是在这个看似波澜壮阔的环境下,每个人都从事着很不一样的职业,其实他们的内心都知道自己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想法进行选择职业的。

有的人选择了科学家作为自己的职业,有的人选择了作家,有的人选择了医生,有的人选择了销售,等等如此。他们在选择每一项事业的同时,都会注视着这样一个问题——我适不适合这份工作,我的优点在哪里,我自己怎么想的,我怎么样才能明白自己的需要。学习也是一样。《圣经》说:“要求,就会给予;寻找,就会发现;敲门,就会打开。”不管是什么,你都会有的;不管你全身心渴望什么,你都能得到。关键是你要知道你真正想要什么,并要对此有一种强烈的欲望。

在法国有一位年轻人很穷、很苦,后来,他在内心里开始盘算着自己的事业应该从哪里开始,在对自己进行考察之后,他认为自己可以干推销方面的事业,于是他就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跃身于法国50大富翁之列,成为一位年轻的媒体大亨。其实在这位大亨的身上,我们所能够明白的就是他对自己进行了一次准确的定位,使他知道自己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究竟是怎么样而存在的,让他明白了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要带走些什么,而是要奉献点什么。

不幸,他因患上前列腺癌,于1998年在医院去世。他去世后,法国的一份报纸刊登了他的一份遗嘱。在这份遗嘱里,他说:“我曾经是一位穷人,在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把自己成为富人的秘诀留下,谁若能通过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而猜中我成为富人的秘诀,他将得到我的祝贺。我留在银行私人保险箱内的100万法郎,将作为睿智地揭开贫穷之谜的人的奖金,也是我在天堂给予他的欢呼与掌声。”

遗嘱刊出之后,有48561个人寄来了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绝大部分的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当然是金钱了,有了钱,就不会再是穷人了。另有一部分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最缺少的是机会,穷人之穷是穷在不走运,缺少机遇。又有一部分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技能,一无所长所以才穷,有一技之长才能迅速致富。还有的人说,穷人最缺少的是帮助和关爱,是漂亮,是名牌衣服,是总统的职位等等。

在这位富翁逝世周年纪念日,他的律师和代理人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打开了银行内的私人保险箱,公开了他致富的秘诀,他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在所有答案中,有一位年仅9岁的女孩猜对了。为什么只有这位9岁的女孩想到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她在接受100万法郎的颁奖之日,说:“每次,我姐姐把她11岁的男朋友带回家时,总是警告我说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于是我想,也许野心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谜底揭开之后,震动法国,并波及英美。一些新贵、富翁在就此话题谈论时,均毫不掩饰地承认:野心是永恒的“治穷”特效药。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穷人之所以穷,大多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无可救药的弱点,也就是缺乏致富的野心。这里的“野心”换成一个更加积极的名词,那就是“志向”。就是适合自己的志向,能够让自己得到成功事业的志向。

反言之,假如你没有很好的履行适合自己价值观念的那种方式,那么结果可想而知,这就好比是让李逵去缝衣服,任凭李逵那样性子很急躁的人,去缝衣服难道不是没有达到因材施“志”的结果吗?再看看今天的许多奥运会金牌得主,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去锻炼适合自己的项目,假如你让姚明去竞赛100米短跑,进行旷日持久的训练,哪怕是进行魔鬼式的训练,最后的成绩或许会有一些提高,但是绝对不是很大的进步,所以视自身情况而进行是寻找自己生存价值的重要观念。

当你拥有了这种立好志向能力的同时,你的人生就真正找到了目标。而不能找到这种好的志向的人,说明生活中已没有了期盼,没有了热忱,他的生活将是平淡无味的。就像桑德柏说的:“除非先有梦,否则一切皆不成。”没有一个好的梦想和志向,就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三岁便丧父,从此家道中落,幼年时期替人放牧牛羊、看管仓库以维持生计,同时他还做过不少杂役,深深地体会到民生疾苦。《论语·为政篇二》有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岁立志向学,人生视野豁然开朗,知识、才能、品德与时俱进,乃成就一位彬彬君子。就知识而言,他几乎无所不学,《诗》《书》《礼》《乐》《易》五经皆通。就才能而言,则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无不娴熟。就品德而言,则日新又新,自强不息,使弟子们心悦诚服。如果孔子不是在很早的时候便开始立志学习,就不会有日后的成绩,就不会为我们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提供绵绵不绝的文化养分。

立志很重要,而立什么样的志更重要。这不但会决定着你今后的学习、人生是否顺利,更决定着你今后努力、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你今后的成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06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引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这句话出自北宋哲学家张载,其实,我们从学生时代起,就应该拥有这样的胸襟,立这样的器识与宏愿,只有这样,我们在日后的学习道路上才能够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和志向,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

同样生于湖南淮阴的左宗棠和吴伟才是一对表兄弟,如果按照封建的命理思想来讲,两人本命的两数不差分毫,他们都出生于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日寅时。但是,后来两人的生活却截然不同,一个是驰骋疆场,带领千军万马的封疆大吏,一个是杀猪卖肉的市井屠夫。为什么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的两个人命运竟如此截然不同呢?从根本上来讲,是这两人少年时期所立志向的原因。

少年时期,左宗棠立志走经世致用之路。他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曾有过三试不第的经历,这对他的自尊心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他曾有“长为农夫没世”的想法,但是少年时期的志向在这时不断地鼓励着他继续前行,所以,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仍能坚持博览群书,对包括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书籍都视为珍宝,认真学习、钻研。后来,他投奔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下,经历了鞠躬尽瘁的八年幕府生涯,而这些最终让左宗棠成为了一名清朝的封疆大吏。

而吴伟才呢,他自一出生便没有立什么远大的志向,十几岁的时候就感觉读书并不能解决眼前的实际生活问题,在二十几岁便杀猪卖肉去了,而最终充其量只能称得上是一位有名的屠夫。

所以,从左宗棠和吴伟才的身上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立志对于学习,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不但要立志,还要立长志,立正确的志向。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哪位不是通过树立远大志向,孜孜不倦地学习换来的结果。我们尊敬的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期就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从那时候开始他便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终生。“纲举然后目张”,如果一个人没有远大的理想、长远的志向、坚定的信仰,就不可能在日后取得辉煌的成就。难道说能为五斗米折腰之徒、只为眼前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之徒,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吗?

虽然我们更多的人只是凡夫俗子,不能和历代名人智士相论及。但是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学如初出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惰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的道理。

学习能够让我们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蒙昧到开悟。因此,学习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放松的,对于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不要轻言自己懂多少、会多少,从内涵和外延来讲,内涵越大,外延也就越大,也就是说明白的事情越多,面临的不明白的事情会更多。这就像市场的小贩只要知道看斤两收钱就够了,每天批发菜然后拿到市场零售,是体力劳动;而真正的商人从事的却是脑力劳动,不仅要懂得斤两收益,还要会研究经济规律、市场动态、交通运输、天气变化等等所有和经商有关的学问,结合多方因素才能得出综合判断,最终决定生意的成败。

很多学生一有小的进步便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很多。很多刚迈出学校大门的学生都是意气风发,一副没有自己干不了的事情的态度,但充其量只是空谈。当真正跨入社会的时候,他们才明白原来社会上有太多的东西自己还不知道,根本就不懂,只有脚踏实地地学习才会慢慢熟练。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他们是不会浅尝辄止,不会因为一次小小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垂头丧气。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立志学习,必须明白立志学习的含义和目的,为自己立一个长远的志向。当我们明白了立志的重要性的时候,自然就会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成就一番人生的大事业。

第二章 明白为谁读书

为自己而读书

提起“为自己而读书”这句话,我们知道敬爱的周总理曾经在他上小学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许多人不禁都要问为什么有这两种说法,难道周总理的说法现在已经不对了吗?还是“为自己而读书”这句话本身就存在毛病呢?其实这是一个程度上的疑问,不是实质上的疑问,现在我们所要明确的还是这两句话都很正确,只是它们所体现的那种深层意味不一样。

我们知道,在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战火连天,军阀割据,外部有殖民者的侵略,内部有许多派系的争斗,这种复杂的情况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年少的周恩来发出了振奋人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成就一生的美誉。在民国时期,中国还没有一个绝对的领导者,各方派系都是盘踞在自己的地盘上,为自己的利益而服务,这时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才能够建立起一个伟大的国家。国弱遭人欺,那时候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传统文化层面上,没有一个真正激发中国人民的口号或者精神,民族解放和共和国的建立是那个时代最为迫切的任务,于是,在那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富有深层含义的一句话。

时代不一样了,在那个时候所坚持的要建立一个稳定而繁荣的新中国早已经实现了,在基本条件实现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发展而努力,我们更加崇尚个人的行为,都要坚持为自己而读书的这种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其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仍然没有过时,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把自己的利益组成为千百万个大家,我们每个人的个体存在都是为国家而存在的。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岳阳楼记》,著名的文学家兼军事家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感动和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

其实类似的实例还有许多:楚国大夫屈原的强烈爱国之心;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忍辱负重著书立说;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将领文天祥等等,皆显示出一代爱国志士的坦荡胸怀。这些都是为国家为民族大义而努力奋斗的好榜样。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主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还要靠他们去传承去奋斗。不学好知识,练好本领,怎能担当起如此大任?于是,向孩子宣扬为国家富强而努力读书也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教育。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所有的青少年心怀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好各种谋生技能,多多为国家作贡献。但是,只是高喊“为国家而读书”的口号,而没有具体的实际行动也是无用的。对许多青少年来说,只有认识了他们自己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身为一个炎黄子孙的自豪与责任,才能激发他们自身的内在动力,真正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其实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地问问自己:我到底在为谁读书?要真正明白读书的真谛不是那么容易,尤其对于还没有真正长大的中学生们。但只要多多接触古今读书人的榜样和故事,就能从中领悟到读书的真正魅力,从而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通过读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因为只有你自己拥有了知识和技能这对强大的武器,才能在以后的人生征程上勇往直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清史稿·儒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叫李颙的年轻人,不幸少年丧父,家中非常贫困,甚至可以说是一贫如洗。家庭生活仅依靠母亲替人帮工的微薄收入来维持。母亲把他含辛茹苦地扶养成人,根本无钱让他上正规的学堂去读书。但是李颙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不被贫困所吓倒,常以忠孝礼仪来勉励自己,依靠自己发奋自学,终于成为清初著名的“三大儒学家”之一,也成就了一个出身贫贱而成大业的光辉榜样。

不要害怕自己家庭贫困读不了书,首先你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不要抱怨自己没有读书的机会,只要你有决心和勇气,一样能够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大师达·芬奇曾经善意地提醒年轻人:“趁年轻力壮去探求知识吧,你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读书带来的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养料。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老时才不至于空虚。”

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科学文化知识,没有一技之长,就会寸步难行,被时代的浪潮淹没,更谈不上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不能做现代文盲,今天的学习将给我们带来明日的光明和欢笑。读书是为了获得科学知识,而科学知识是将来的谋生之本。没有少年时代的刻苦读书,就没有美好、幸福的明天。

所以,一个人不管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管将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去独立经营企业,或到机关当公务员,到部队,或去公司等等——都必须从小好好好地读书,努力地学习文化,用科学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是在为自己读书。

清朝学者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写道:“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食以养其生,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于圣人圣贤。”有知识的人,一生多幸福、多快乐;无知无识之人,一生多不幸、多痛苦。没有文化,在少年时可能没有什么体会,可是到了青年、中年,那种哀痛与悔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当你还是一个孩子时,总感觉读书学习的生活是如此漫长;当成为一个青年走上工作岗位时,才会发现当时努力学习是多么重要;当你进入壮年时,你会常常为了知识的贫乏而懊悔当初学习时期的贪恋玩乐;等进入老年时,你悲伤地发现人生是多么短暂啊。所以,珍惜少年时期的读书机会非常重要。

人的少年时期,好比四季中的春季,那是春花灿烂的美好季节,是万物复苏、生长的季节。但是我们不能只顾留恋春季的美丽时光,而要在春季的时节考虑秋收的事情。我们不妨来学习一下农民伯伯那种辛勤劳作的精神。他们按季节时令来计划一年的春播耕种、精心呵护庄稼,最后到了秋天收获甜美的果实。试想,如果没有春天的播种计划,哪有秋天的收获?趁早进行人生规划,趁早去努力读书,年轻时候的努力,永远也不会白费。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如果能确定好人生的目标,并积极去努力,人生肯定会前程似锦。

生活总是在默默地过去,并不会诉说什么,但是时间却会诠释人生的真谛。只有珍惜现在的人,才不会为时间的消逝而遗憾。若虚度现在的人生,那么明天的生活肯定难熬。假如学习中能多点属于青春的快乐,定能冲淡许多人所谓的那种“枯燥、单调、愁闷”的读书苦味。

高尔基曾经饱含深情地说过:“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声,犹如一股淙淙流动的泉水,把那陶醉于生活魅力的动人的欢笑,送上了生活的祭坛。”

青春是人生幸福美好的象征,又是纯真与快乐学习的代表。

知识之光给人带来光明,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可靠保证。贫困多是没有文化的结果,不幸多是无知的代价,失败多是浅陋思想的误导。不读书,容易导致愚昧无知,那就犹如黑夜行路,漆黑一片,人生何以前进?

没有勤奋读书做自己人生的坚强后盾,任何成就都谈不上。勤学苦读是一种获得成功的法则。刻苦读书,也是改善人生地位最好的武器。肯读书的人,将来能成大器。因为知识之光能够引导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爱读书、爱学习不仅使一个人幸福,而且能使这个人特别有出息。

读书也是报答父母的方式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母操更多的心,注入更多的心血,读书在中国人民看来,就像是找到希望的燃灯之塔、进入快乐的收获季节一样。

自从古代人把读书作为出仕做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之后,到现在,我们的父母一直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来实现他们家族的梦想,出人头地,获取荣誉等等。所以我们的父母才不辞劳苦地为他们的子女甘过牛马一样的生活,如果我们做子女的再不努力读书,那么我们将何以成为有用之才,将怎么样面对白发苍苍的父母们呢?因此,读书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为自己,还有就是为了达成父母的心愿,他们这么辛苦的让我们读书,其目的就是想把他们心中的那份寄托和希望通过读书在他们的子女身上得到体现,如果我们不好好地勤奋读书,我们将怎么样面对自己父母的期望眼神呢?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子女的一生。在《易经》八卦中父母爻是文书之意,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何等的重要。

最了解和最能帮助孩子的只能是父母,子女们在十八岁之前所经历的生活环境和所学的知识几乎决定了他们的一生。子女们在十八岁之前所学的知识就像储蓄一样,使他们终生受益。

做父母的让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能取得一个好成绩,日后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这就是国人的“状元”情结。状元是历来教育的后辈榜样力量,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人才提升的重要途径。科举考试也包纳了一定的封建糟粕,但状元情结给一代又一代人提供了多么巨大的激励作用。依笔者看来,考状元没什么非议,毕竟很多的父母都为子女投入了最大的精力。

现在,很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求学,能给子女一个安心求学的机会,已经做了很多很多我们难以想到的事情。父母望子成龙,这些伟大的父母的确令人敬重,可怜天下父母心!

那么看看那些考生的家长朋友们是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来看2004年的《上海青年报》中的这样一则消息——一切都为听力测试让路:

昨天下午,高考外语考试开始。往年的外语考试,因为有听力,家长都格外紧张,拦路护考的消息在高考期间时时传出。今年的家长却显得比较平静。在全社会的通力合作下,全市考生平稳度过高考的第二天。

2004年高考期间,九十中考点外聚集了两三百名考生家长,将4个路口用自行车、树干、绳索等物封死,每个路口有几名考生家长在严密看守,只允许行人、自行车和三轮车通过。市西中学考场。几十名家长顶着烈日,将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堵住了四五十辆车,包括公交车。家长担心过往车辆的噪音影响孩子考试,“孩子辛辛苦苦上了12年学,不就为了今天吗?”

多么伟大的家长,多么令人震撼的场面啊!我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任何一种场景能显得父母对子女是如此的关爱。那么子女呢?对父母的回报是什么呢?不应该是好好读书、学习,给他们希望吗!

其实在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的实例是关于孟子的,民间很早就流传有“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的故事。

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增长才能和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与孔子齐名,并称孔孟。

这个故事说明了,父母为了子女的学习,可以受苦、受累,就是希望子女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现代社会中,许多青少年在外地读书,不可能每天都与父母一块生活,这就更需要自己的自觉与努力了,把自己的学习提升上去,把书读好,这是子女要做的最大事情。

如果不好好的读书,不就是把父母所流的汗水都白白地消逝掉了吗?这样怎么能够对得起天下父母心呢?可是现在有很多学生却不愿意去读书,他们宁愿去那些消逝时间的场所里,也不愿意去上学,他们感觉到上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其实,他们没有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没有很好的调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他们这样做伤害了父母的心。

2002年6月16日,北京海淀区“蓝极速”网吧发生大火,造成24人死亡,十多人受伤的惨剧。其中大部分受害者是在读学生。

同时,因长时间连续上网以至猝死网吧的悲剧更时有发生。

2002年11月26日,安康一少年连续27小时上网,结果疲劳猝死;

2002年9月15日凌晨6时,湖南一少年在通宵上网后猝死网吧;

2002年4月17日,江西南昌一名17岁的高三学生余斌,连续逃课上网2个月,在玩网络游戏时,因紧张激动在网吧倒地猝死。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难道不会让我们觉醒?在现代社会中,作为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不应该长时间的去娱乐场所,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没有学习,做学生还有什么用呢?而父母辛苦的把我们送到学校来读书,如果我们不好好读书,那么我们将拿什么回报给我们的父母呢?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不让我们的父母流下眼泪,也为了不让我们的父母苦恼,请努力读书,好好学习,没有现在的勤奋读书,何来未来的掌声鲜花?没有现在的汗水播撒,何来未来的胜利果实?

用努力读书来“包装”自己

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中,每个人想要在这个社会中立足,找准自己的生存位置,那么就必须有自己的特点,让自己在生存的过程中承担一份荣誉和责任。那么如何来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呢?或者说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能力获得很好的提升呢?对于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回答。其实,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还是要学会“包装”自己。那么怎么样“包装”自己呢?这要从内在的气质出发。

怎样从内在的气质变化呢?当然提升这个内在的文化素养就很重要,关键就在读书上,读书可以改变你自己的整体素质。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受过别人的歧视,后来经过一番努力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名人。

宋朝时期的陈正之先天智力发育不良症,所以看上去傻头傻脑的。有一次,老师教大家学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其他的同学很快便会背了,而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认识了几十个字。照有些人来说,认识了几十字就可以记在脑子里,他却不同,认识字多了,又张冠李戴,经常读错,内容短或浅显的文章,别的同学读几遍都能倒背如流了,他却读几十遍、几百遍都还是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就因为这样,所以经常受到老师的教训,同学的讥笑,人们就给了他一个外号“陈傻子”。

小陈正之没有灰心,更不自暴自弃。他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笨,就想办法更加努力读书。在学习时,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甚至八遍十遍;别人用一个时辰读书,他就用上几个时辰埋头苦读。他坚持一句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有一年,他跟老师读《诗经》,他就一段一段地读懂。每学完一章,他又把整篇文章串起来读。白天读,夜晚读,一直读到全部弄懂,背下来为止。从此以后,老师同学不再鄙视他,对他刮目相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正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博览群书,还养成了锲而不舍的好习掼,学问与日俱增。有志者,事竟成。陈正之终于成为我国宋朝一位著名的博学之士,人们从此尊称他为“陈学者。”

大家如果像陈正之这样努力,有着不放掉一线希望的精神,那么不知又会有多少人才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诞生。这些人都是靠自己有这样的信心加上这种读书的拼搏精神,才成为别人瞧得起的人。

读书让陈正之成为一个别人不敢小瞧的人,正是读书使得他自己得到了境界上的提升,让他的学识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正好体现了古时候的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的时候体现的不是一种很明显的功利性,在一般的情况下,读书更多的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活动,但是在这看似无功利的活动中也闪现着功利性,只是这种功利性没有很明显的彰显。

读书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所显现的是一种心理气质的升华,可以养气。假如你想成为一名作家,那么,读书就是必不可少的,在读书的过程中显示出话语的流露,思想的光芒,灵感的捕捉,读不同的书可以获取不同的知识,当然也可以养不同的气,在养气和自身提升之间有很大的密切关系,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更注重读书带来的直接效应,而往往忽视读书所带来的间接效果,在读书所带来的直接功利化的效果中跟读书之间还有一个环节,这就是在读书中所产生的养气作用,这种看似不经意之间的模糊概念,其实在读书的实践过程中有很大作用。

读的书不同就可以养不同的气,像什么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之,邪气、酸腐之气等等,亦可养也。读书对于我们来说就应该像是吃饭喝水一样在平常中得到生命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无尽的力量——吸取一种荡漾在我们周身,充盈在我们的血管之中,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维生素——阅读各种各样的书,吸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等。

不过对于年轻学子们而言,读书不仅要学会大量吸收,而且还要学会有目标之志,有选择的读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读时代好书,养浑身正气,就像孟子所说一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输出,作者把气注入了文章,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所说的回肠荡气则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会在我们胸腹之间流传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不同,形成的风格不同,古代四大文豪韩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就是因为其所学和所看的书不同,养成了各自的生活习惯,这贯穿于文章之中。

曹丕说过:“文以气为主”,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样写就怎么写。所谓“气”,其实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弱小的人,气力比较小,容易被书拿住,这种人常常不理解书中的含义,没有进行有效的改化,像是猪八戒囫囵吞枣一样,不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这种人在别人看来只是一个活字典或者书库,但不是那种真正深入理解资料的学者。而气身自足者,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汇,善于吐纳,做文章时自然就能够自然而然的成就好文章。正因为有这样的状态,这样的人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桀骜不驯之气,但是他们在经过书卷气的渲染之下,在他笔下的很多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一番风格。

人们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但是读书可以养气这却是共同的,不会改变的,我们知道庄子在《逍遥游》说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出来的文章也只是没有味道,所以,养气之重在于读书,多读书,这样才能养好气,进而打造自己的行为和内涵,那么,在你的人生中,你的生活轨迹也就在看似功利性中转化为无功利性的结果了,这就是佛教所说的那样“顺其自然”无意之中见出有意,最后包装出来的你也许你自己都无法想象,因为你自己已经显示出了你令人惊奇的一面,而这还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出现的。

其实,包装自己就是在别人都认为是那样的情况下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发展,这样给人以惊喜的结果,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很正常的,这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能获得这样的效果。

知识比金钱更重要

看看现在我们的这个社会,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大富人家都为他们的子女去买这买那的,今天去买时尚产品,明天去买豪华商品,事事都依着他们的子女的性子,他们对待他们的子女就像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他们的子女像当初他们的父母那样受苦,其实许多父母这样做是很不对的,许多专家都指出:“浪子挥霍的是他的祖业和父业,败子炫耀的是他祖业和父业的辉煌。”

现在孩子这么年轻,如果只靠父母的金钱过活,那么他们永远也不会成长,永远也不会独立于自身的,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学习,靠读书来获得永恒的追求,这样才不会落得个败家的骂名。

现在我们来看一则消息:

据2007年12月27日《现代快报》报道:在江苏省南京市炒得最火的一则新闻,是一位叫小勇(化名)的大二学生,买彩票中了500万元巨奖,在领完奖之后竟立即卷铺盖回老家,说不上学了。

买彩票中500万元,的确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在中大奖后立即卷铺盖回家,让人难免生疑,这人多半不是在为“有用”而读书,而是金钱至上,“读书无用”。

一个大学生中大奖退学的消息瞬间引起轩然大波,尤其网上的热炒更是铺天盖地,“不要说别人目光短浅,读完书你还是一样要找工作赚钱,何况这一辈子不一定可以赚到500万元。”“对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上了大学有什么用途?连工作都找不到,能娶上媳妇吗?买得起天价的房子吗?”这些留言从一个侧面表明,现在的教育体制正迎接一个很大的挑战。的确,有的家长辛辛苦苦把孩子供养出来,却因此负债累累,再次陷入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困境。十几年期望知识改变命运,而最终并不能换回理想和应有的回报,其心情不难想象。

金钱是重要,但该大学生即使中了500万元,也并不能保证他不读书后一辈子就富有。同时,金钱虽然重要,但知识价更高。当知识转换为生产力,成为谁也偷不去、抢不走的财富时,“知识产权”效应创造的经济效益,无论为自己,为社会,怕不只是一个500万元。

谁在看书、看什么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读书怎么会无用呢?众所周知,如今的社会是知识型的社会,有知识就能够显现出大的优势,知识的魅力也越发凸显出来。对他们那些放弃读书而独独追求金钱利益的人来说,将来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越多越好生存。知识不怕多就怕少。有多少知识,就会拥有多少力量。没有什么知识,就难有什么力量。一个人的力量越多,人生就越美好。读书不会让人越读越傻,而是越读越聪明。读书不是使人越读越贫困,而是越读越富裕。因为读书多,获得的知识和力量也越多。

有句话说得好:“当你透过一块透明的玻璃看世界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葱郁的树林,崭新的高楼大厦,奔驰的汽车,堆积如山的人流……但如果把玻璃的一面涂上一层水银,你只能看见你自己。”现在青年人的心目中远远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所以树立其正确的观念是最主要的,现在年轻人应该去读书,因为读书比金钱更为重要。

不读书,就没有机会获得知识。没有知识,就会产生愚昧,甚至走向衰弱,就不能更好地生存,更谈不上去欣赏生活。学识浅薄的人求生存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没有知识,就会进入人生的死胡同。不知自己的无知,更是可悲的。缺乏知识的灵魂,只能算是僵死的灵魂。

有句俗话说:人应该先装满自己的脑袋,而后再装满自己的口袋。如果开小店做小买卖的父母一心只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小伙计或小店主,那是绝对的短视。挣钱的机会什么时候都有,年轻的时候不读书、不要说挣钱,就连生存也困难。做父母的切不可为自己的生意可多一个帮手,而让孩子早早辍学,这样会让自己和孩子后悔一辈子的。

只要我们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本领,何愁日后挣不到钱呢?我们的青少年们,眼光要放长远一些,要安下心来好好努力读书,及早为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一定要记住:先掌握知识,后考虑其他。不信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则小故事:

一天,知识与金钱不期而遇,金钱顶着大肚子拍了拍瘦如干柴的知识,趾高气扬地叫道:“小子,瞧你,累了一辈子却一无所得,全身被刮得干干净净。瞧我,有了它吃得好,玩得好。”边说边拍着胀鼓了的肚子。“跟我干吧,保证你洪福齐天。”

知识笑了笑,摇着他那大大的脑袋,闪着他那水汪汪的,充满智慧的大眼睛。“吃得好,玩得好是你的幸福。能有书香,能有报读则是我的幸福。若你换了我,我换了你,就像房柱作了柴禾,柴禾作了房柱似的不合实际。还是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吧。”“你的这种生活方式也算幸福?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真难受!”金钱惊叹,仿佛提出抗议,自己才是最幸福的。“若像你所说,我倒觉得奇怪了,你的脑子里严重缺食,即使肚子填得再饱,也不能救济头脑的贫乏。没有精神食粮,空荡荡的,这就是空虚。不过,这种空虚常被你眼前的欢乐所遮掩,一旦你快乐幸福的资本,也就是你的钱没有了,你将长期忍受空虚的折磨,你不觉得痛苦吗?”“你说我的快乐会减少,钱会没有,何以见得?”“那我们就比试一下吧。我现在来做生意,我今天给你一万元,而你第一天给我2分钱,第二天给4分,第三天给16分,这样依次多一倍。这样做一个月如何?”

金钱心想,用一万元换2分钱,还没见过这样的傻子。当即就达成协议。一个月之后,统计下来,知识竟赚了金钱的一倍多。

知识将赚得的钱一分不少地还给了金钱,说道:“我不会用这种方法赚你的钱的,只是让你看到,知识力量的伟大。现在我一贫如洗,不是说我找不到钱,而是不想去做,不想钻进钱眼里。因为钱太多,反而是负担,常为它所累。未来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什么?就是竞争知识,竞争技能。你仅有的一点知识能经得住几经考验?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