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0 17:46:5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篇 导 论

第1章 组织与管理

1.1 复习笔记

一、组织要素及其整合

1.组织及其要素(1)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治组织、军事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等等。(2)组织要素包括:

①组织成员。任何组织都是一定数量的个人的集合体;

②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不同组织成员的黏合剂,它是组织社会存在的理由,包括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

③组织活动。组织活动的内容是由组织目标的性质决定的;

④组织资源。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利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资源。特定组织是一定人与一定资源的特殊结合;

⑤组织环境。组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2.组织要素的整合

组织要素的整合包括:各类要素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整合以及不同要素类型之间的整合。(1)要素内部的整合

包括:①组织成员的整合;②组织多元目标的整合;③组织活动的整合;④组织内不同类型资源的整合。(2)要素之间的整合

包括:①活动与环境的整合;②目标与活动的整合;③活动与人的整合。(3)管理是对组织各种要素的整合。它既包括要素内部的整合,也包括要素之间的整合。

3.企业:一种社会经济组织(1)作为经济活动单位的企业

①企业是指那些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包括特质产品或非特质的服务)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单位;

②根据生产和提供的商品性质不同,将企业分为:农业企业、交通或运输企业、工业企业,等等。(2)企业的任务

①满足社会需要。因此,从外部来看,企业的任务首先是要满足社会需要。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

②获取利润。为了实现企业存续和发展的目标,为了使企业职工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一定的利润。

③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的关系。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

a.利润是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标志。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三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成本。

b.利润也是企业满足,或继续满足、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前提。(3)企业的活动

企业为完成基本任务而必须开展的活动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资源筹措、生产制造和产品销售。人们通常第一个、第三个环节为经营活动,而第二个环节为生产活动,将整体称为生产经营活动。

①资源筹措;

②资源转换;

③产品销售。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这三个环节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资源筹措”为加工制造提供了物质前提;“资源转换”形成了可供销售的产品;“产品销售”实现的销售收入则使企业能够继续从外部换取内部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

二、管理的内容、特征和原则

1.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2)管理的特征

①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②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开展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③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④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2.管理的内容

组织管理的内容可以从纵横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和分析。(1)横向分析

横向分析是从管理涉及的方面这个角度去研究。根据具体对象的不同,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包括:

①业务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业务内容选择;业务活动的条件管理;业务过程管理;业务成果管理。

②人事管理。内容和任务包括:

a.根据业务活动的特点,选聘符合一定素质和技能要求的组织人员;

b.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组织成员的特点分配适当工作,明确工作责任,据此考核工作情况、分配劳动成果,并努力提高和维持组织成员在业务活动中的积极性;

c.开展业务培训和教育,提高组织成员的思想、业务和文化素质,为组织的未来发展准备和积蓄力量。

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来计划和控制组织的业务活动,并评估和分析其合理性。

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资金筹措的管理;

②资金使用的管理。(2)纵向分析

纵向分析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考察组织管理的内容,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各项工作的过程。

①计划。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活动条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②组织。主要内容包括:

a.设计组织。包括设计组织的机构和结构;

b.人员配备。将适当的人员安置在组织机构的适当岗位上;

c.启动与运行组织。向各岗位上的人员发布工作指令。

③领导。是指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

④控制。主要内容包括:

a.根据计划标准,检查和监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判断工作结果与计划要求是否发生偏差;

b.如果存在偏差,则要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偏差产生后对业务活动的影响程度;

c.制定并实施纠正偏差的措施,以确保计划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计划目标的有效实现。

⑤创新。

a.创新职能是指管理是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经济系统,它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

b.管理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同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其任务是保证系统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运行;

c.管理创新的本质是激发和引导组织从旧的稳态跃迁到新的稳态。

3.管理的原则

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必须依循的基本规则。主要包括:(1)效益原则

效益是指组织目标的实现与实现组织目标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效益原则是指努力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去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是人类一切活动均应遵循的基本规则。要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益,管理者必须注意提高自己和下属的两个能力:①做正确的事的能力;②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能力。(2)人本原则

①人既是组织的中心,也是管理的中心,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的首要原则;

②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原则要求对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依靠人的管理”,也是“为了人的管理”。人本原理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

③“依靠人的管理”是指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即组织被管理者参与活动方向、内容以及目标的选择、实施和控制。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a.人是参与组织活动各种要素中的最活跃者;

b.活动方向(做正确的事)与方式(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选择影响着组织活动的效益水平。(3)适度原则

①是指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完全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最佳组合;

②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

a.适情管理是指管理者应该根据组织内外的环境和能力特点来进行选择;

b.适时管理要求管理者根据环境和能力的变化来对这种选择进行调整。

三、管理的科学化与方法论

1.管理科学化(1)所谓管理活动的科学化,是指管理者在其实践过程中应当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依据科学思维方法做出决策,有效提高组织活动效率。(2)而管理研究的科学化则是指对于管理问题的探索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保证管理问题的提出、知识的获取和管理知识体系的科学性。

2.管理学的科学性与管理实践的艺术性

管理学的科学性既是管理活动科学化的逻辑基础,也是管理研究追求的方向,主要体现在:(1)管理学的使命确定其是作为科学而不是艺术存在。(2)管理学的科学性要体现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洽性、可证伪性等基本属性。

①普适性是指构成科学知识命题的是一般性断言和普遍性陈述;

②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可重复性;

③逻辑自洽性要求科学知识具有体系完整性,科学是关于自然与社会现象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

④可证伪性是指科学知识具有其适用的范围,一个非先验命题都有可能被经验证伪。(3)管理学的科学性不是逻辑理性,而是其解决问题的进步性。(4)管理实践活动的艺术性是根植于管理学的科学性。

①从研究层面来看,管理研究应注重构建管理知识的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洽性和可证伪性;要努力探索管理理论所隐含的假设前提和适用条件,只有如此揭示管理问题背后的规律,才能将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

②从实践层面来看,管理科学性的内在规定性,要求管理者对待管理理论要有正确的态度。管理者必须清楚看到只有不断学习管理理论,才能逐步接近对管理规律的认识,才有可能按照管理规律来办事。

3.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是管理学科学性的保障,它也确定了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活动的视角及思维原则。(1)20世纪70年代的管理学

①伯勒尔、摩根将管理学归为激进的结构主义范式、职能主义范式、诠释型范式、激进人道主义范式。

②阿尔弗森和迪茨将对社会组织不同理解的社会学理论划分为功能主义范式、诠释范式、解放型范式、后现代范式四种类型。(2)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学

①孔茨在“管理理论丛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管理学的11种方法。

②管理过程学派借助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概念,将理论丛林的方法基础表述为由硬核与保护带共同组成的管理学研究纲领。(3)现代管理学方法具有多学科性,是多样化研究的逻辑基础。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要拥有丰富和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要从多个学科中吸取管理知识的营养。

4.系统论的方法及其启示(1)系统及其类型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系统分成:

①从系统形成方式看,划分为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

②从系统是否与环境交互作用看,划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③从系统状态是否发生变化这个角度来分析,划分成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2)系统的特征

人造、开放、动态的社会经济组织系统的特征包括:

①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a.从构成上来看,系统是由若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要素(子系统)构成的整体;

b.从功能上来看,系统的整体功能依赖于要素的相互作用。

②相关性

a.相关性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b.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非孤立地存在于系统之中,而是在运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c.相关性的特点表明。一系统内的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③有序性

有序性是由系统的结构性特点或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a.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层次性;

b.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向性,表现为纵向的各个层次之间和横向的各个环节之间的交互作用。

④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适应性是相关性特点在空间范围上的展开。系统与环境的影响是交互的,适应性应该是双向的。(3)系统论观点的启示

①管理必须有整体观点

组织是一个系统,组织所从事的业务活动是一个系统,组织活动是在整个经济系统的大环境中进行的,对组织活动的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管理活动要处理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系统中的问题。

②管理必须有层次观点

组织及其管理活动是一个多元、多极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各管理层次必须职责清楚、任务明确,并在实践中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负其责,才能正确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管理的目标。

③管理工作必须有开发观点

管理者不仅应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注意研究和分析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内部的活动和内容,以适应市场环境特点及其变化的要求,而且应努力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改造和开发环境,引导环境朝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发展变化。

1.2 课后习题详解

关键术语

1.管理

答: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其特征包括:①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②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开展专门活动的管理者;③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④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2.人本原则

答:人既是组织的中心,也是管理的中心,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的首要原则。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原则要求对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依靠人的管理”,也是“为了人的管理”。人本原理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依靠人的管理”是指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即组织被管理者参与活动方向、内容以及目标的选择、实施和控制。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①人是参与组织活动各种要素中的最活跃者。②活动方向(做正确的事)与方式(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选择影响着组织活动的效益水平。

3.适度原则

答:适度原则是指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完全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最佳组合。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

4.效益原则

答:效益是指组织目标的实现与实现组织目标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效益原则是指努力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去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是人类一切活动均应遵循的基本规则。要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益,管理者必须注意提高自己和下属的两个能力:①做正确的事的能力;②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能力。

5.管理科学化

答:管理科学化包括管理活动的科学化和管理研究的科学化两方面内容。前者是指管理者在其实践过程中应当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依据科学思维方法做出决策,有效提高组织活动效率;后者是指对于管理问题的探索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保证管理问题的提出、知识的获取和管理知识体系的科学性。两者关系密切。

6.组织

答: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治组织、军事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等。

7.组织要素

答:组织要素包括:①组织成员。任何组织都是一定数量的个人的集合体。②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不同组织成员的黏合剂,它是组织社会存在的理由,包括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③组织活动。组织活动的内容是由组织目标的性质决定的。④组织资源。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利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资源。特定组织是一定人与一定资源的特殊结合。⑤组织环境。组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8.系统原则

答: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原则要求我们在管理活动中要多到以下三点:①管理必须有整体观点。组织是一个系统,组织所从事的业务活动是一个系统,组织活动是在整个经济系统的大环境中进行的,对组织活动的管理也是一个系统。②管理必须有整体观点。组织是一个系统,组织所从事的业务活动是一个系统,组织活动是在整个经济系统的大环境中进行的,对组织活动的管理也是一个系统。③管理必须有层次观点。组织及其管理活动是一个多元、多极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

思考题

1.何谓组织,组织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答:(1)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治组织、军事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等等。(2)组织要素包括:

①组织成员。任何组织都是一定数量的个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只要符合组织需要的素质,愿意接受组织的约束,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提供组织所需要的贡献,参加组织的集体活动,都可以成为组织的一员。

②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不同组织成员的黏合剂,它是组织社会存在的理由,包括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组织成员可以拥有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个人目标的实现往往是以集体共同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③组织活动。组织活动的内容是由组织目标的性质决定的。实现同一目标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组织必须对不同的目标活动进行权衡、比较和选择。

④组织资源。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利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资源。特定组织是一定人与一定资源的特殊结合。

⑤组织环境。组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2)管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①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服务的。

②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开展专门活动的管理者。管理劳动是一种职业,它符合一般职业要求的标准.

③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为了促进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管理需要研究怎样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何合理安排组织的目标活动。

④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是一个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一系列工作的综合过程。

3.管理工作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为什么?

答:组织管理的内容可以从纵横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和分析。(1)横向分析

横向分析是从管理涉及的方面这个角度去研究。根据具体对象的不同,涉及的内容包括:

①业务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业务内容选择;业务活动的条件管理;业务过程管理;业务成果管理。

②人事管理。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a.根据业务活动的特点,选聘符合一定素质和技能要求的组织人员;b.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组织成员的特点分配适当工作,明确工作责任,据此考核工作情况、分配劳动成果,并努力提高和维持组织成员在业务活动中的积极性;c.开展业务培训和教育,提高组织成员的思想、业务和文化素质,为组织的未来发展准备和积蓄力量。

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来计划和控制组织的业务活动,并评估和分析其合理性。

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资金筹措的管理;

②资金使用的管理。(2)纵向分析

纵向分析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考察组织管理的内容,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各项工作的过程。

①计划。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活动条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②组织。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组织;人员配备;启动与运行组织。

③领导。是指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

④控制。主要内容包括:a.根据计划标准,检查和监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判断工作结果与计划要求是否发生偏差;b.如果存在偏差,则要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偏差产生后对业务活动的影响程度;c.制定并实施纠正偏差的措施,以确保计划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计划目标的有效实现。

⑤创新。

a.创新职能是指管理是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经济系统,它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

b.管理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同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其任务是保证系统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运行。

c.管理创新的本质是激发和引导组织从旧的稳态跃迁到新的稳态。

4.为什么说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都是现代企业的基本任务?

答:(1)从外部要求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任务与企业存在的社会理由有关,社会之所以允许某个企业存在,是因为该企业提供了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因此,企业的任务首先是要满足社会需要。

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包括:①生产并提供商品性的产品或服务;②企业必须通过自身规模的维持和不断扩大,保证并不断增加能够提供的工作机会,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就业需要。(2)从内部要求的角度来考察,企业一旦问世,其最重要、最迫切的目标可能是继续生存,并力求生存得更好,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因此,为了实现企业存续和发展的目标,为了使企业职工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的任务是获取利润。

5.何谓人本原则,管理者如何才能实现人本管理?

答:人本原则的含义及实现人本管理方法如下;(1)人本原则以人为中心,是管理的首要原则,要求对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依靠人的管理”,也是“为了人的管理”。管理者实现人本管理包括:

①人既是组织的中心,也是管理的中心,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的首要原则。

②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原则要求对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依靠人的管理”,也是“为了人的管理”。人本原理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

③“依靠人的管理”是指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即组织被管理者参与活动方向、内容以及目标的选择、实施和控制。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a.人是参与组织活动各种要素中的最活跃者。

b.活动方向(做正确的事)与方式(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选择影响着组织活动的效益水平。(2)“为了人的管理”是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管理为人服务不仅应包括通过管理工作来提高组织业务活动的效率,从而使组织能够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而且应包括通过管理工作,充分实现组织成员的社会价值,促进组织成员的个人发展。

6.何谓适度原则,如何才能有效把握管理适度?

答:(1)适度原则是指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完全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最佳组合。(2)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

①适情管理是指管理者应该根据组织内外的环境和能力特点来进行选择;

②适时管理要求管理者根据环境和能力的变化来对这种选择进行调整。

7.什么是管理科学化?为什么说未来一段时间内,科学化仍然是管理学的发展主流?

答:(1)①所谓管理活动的科学化,是指管理者在其实践过程中应当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依据科学思维方法做出决策,有效提高组织活动效率。

②而管理研究的科学化则是指对于管理问题的探索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保证管理问题的提出、知识的获取和管理知识体系的科学性。(2)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化仍然是管理学的发展主流的原因包括:

①职业化管理研究队伍日益扩大,以及系统的管理科学教育不断发展,都将促进管理科学知识创新,同时也为管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

②科学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使得科学方法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从而促进管理科学化进程。复杂性科学及方法的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原因在于管理本身就具有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和动态性特征。

③管理研究的专业化分工,以及知识产业的发展,将促进管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激发实践过程对管理知识的需求,从而反过来推动管理科学化研究,加速管理科学化进程。

8.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它对有效的管理活动有什么启示?

答:(1)管理学的科学性既是管理活动科学化的逻辑基础,也是管理研究追求的方向。

①管理学的使命确定其是作为科学而不是艺术存在。管理学就是要发现组织活动中的协调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合理地安排业务活动和利用组织资源,最终实现其目标。

②管理学的科学性要体现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洽性、可证伪性等基本属性。

a.普适性是指构成科学知识命题的是一般性断言和普遍性陈述;

b.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可重复性;

c.逻辑自洽性要求科学知识具有体系完整性,科学是关于自然与社会现象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

d.可证伪性是指科学知识具有其适用的范围,一个非先验命题都有可能被经验证伪。

③管理学的科学性不是逻辑理性,而是其解决问题的进步性。管理问题不仅包括事实性问题,还包括价值性问题。因此,管理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还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

④管理实践活动的艺术性是根植于管理学的科学性。管理学不是也不应该是一门艺术,但管理知识的探索过程以及管理实践活动都具有艺术性。(2)对有效的管理活动的启示:

①从研究层面来看,管理研究应注重构建管理知识的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洽性和可证伪性;要努力探索管理理论所隐含的假设前提和适用条件,只有如此揭示管理问题背后的规律,才能将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

②从实践层面来看,管理科学性的内在规定性,要求管理者对待管理理论要有正确的态度。管理者必须清楚看到只有不断学习管理理论,才能逐步接近对管理规律的认识,才有可能按照管理规律来办事。

9.管理学方法的多学科性对管理研究和实践活动有哪些影响?

答:管理学方法的多学科性对管理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包括:(1)从研究层面来看,管理学方法的多学科性是多样化研究的逻辑基础。在管理问题的研究上,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避免狭窄的单一方法的研究思维,这种思维可能会排斥其他方法,导致唯我独尊的情形,最终破坏管理研究丰富多彩的局面,使得管理研究和管理思想萎缩和枯竭。(2)从实践层面来看,管理学方法的多学科性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要拥有丰富和广博的知识,这些知识储备是全面、深刻地认知管理理论的保障。例如,不懂哲学就会阻碍我们对管理本质的认知,难以理解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之间的逻辑性;又如,不懂历史学就不容易理解管理的复杂性,也会缺少对人类活动性质突变的准备。另一方面,管理方法的多学科性要求管理者要从多个学科中吸取管理知识的营养。也许对管理深层把握,需要颇似于诗词的功夫之外的功夫。

10.系统论方法对管理活动有哪些启示?

答:系统论方法对管理活动的启示包括:

①管理必须有整体观点

组织是一个系统,组织所从事的业务活动是一个系统,组织活动是在整个经济系统的大环境中进行的,对组织活动的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管理活动要处理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系统中的问题。只有把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目前与未来统筹兼顾、综合考虑,才能妥善地处理组织中的每一个问题,避免顾此失彼。

②管理必须有层次观点

a.组织及其管理活动是一个多元、多极的复杂系统。

b.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

c.各管理层次必须职责清楚、任务明确,并在实践中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负其责,才能正确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管理的目标。

d.如果管理工作层次不清,职责不明,或者虽然层次分明,但上级越权指挥、下级越权请示,不按组织层次开展工作,则组织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可能使管理系统呈现一片混乱。

③管理工作必须有开发观点

管理者不仅应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注意研究和分析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内部的活动和内容,以适应市场环境特点及其变化的要求,而且应努力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改造和开发环境,引导环境朝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发展变化。

案例讨论挥大锤的企业家

讨论题:

1.张瑞敏的大锤挥动了哪些组织要素,大锤是如何砸出组织要素的整合的?

答: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组织要素包括:组织成员、组织目标、组织活动、组织资源和组织环境。(1)张瑞敏用大锤将76台冰箱全部砸毁,挥动的组织要素有:

①组织成员。张瑞敏的行为与员工密切相关。嘭嘭的锤声,砸跑了当时全厂员工3个月的工资,也砸碎了靠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也能过日子的旧梦。

②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不同组织成员的黏合剂。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个终极目标,是组织的社会存在的理由。张瑞敏的目标是用先进的设备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所以他采取了“慎于首战,首战必胜”的战略。这个战略就是要在市场上创出“名牌冰箱”。

③组织活动。能够实现同一目标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组织必须对不同的目标活动进行权衡、比较和选择。张瑞敏的大锤说明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做出了一个有悖常理的决定:76台冰箱全部砸掉,树立严格的立厂之道。

④组织资源。组织在目标活动中需要利用的资源还包括信息、物质条件以及获取信息和物质条件的资金等。海尔工厂还在负债,当时冰箱也很贵,并且这些冰箱也没有多少毛病,但张瑞敏仍然把它们砸掉,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资源的浪费。

⑤组织环境。组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当时海尔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收到消费者的投诉,这种环境状况下,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是海尔走出困境的唯一选择。(2)张瑞敏的大锤砸出的要素整合包括:

①组织目标的整合。张瑞敏的行为,使海尔树立了自己的目标:树立严格的立厂之道,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创造“名牌冰箱”。

②活动与环境的整合。用户来信反映,工厂生产的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突击检查仓库,发现库存中还存在不合格的冰箱。消费者的环境是需要高质量的产品,于是才有砸冰箱的举动。

③目标与活动的整合。张瑞敏的行为,使以后的工厂的活动,冰箱的生产始终围绕一个目标——生产出高质量的名牌冰箱。

④目标与人的整合。海尔生产的冰箱质量不合格与工人密切相关,张瑞敏的举动促使工人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认真工作,对组织目标贡献自己力量。

2.通过海尔砸冰箱的故事,谈谈你对管理效益原则的认识?

答:效益是指组织目标的实现与实现组织目标所付代价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追求组织活动的效益是努力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去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追求效益是人类一切活动均应遵循的基本规则。“做正确的事”是追求效益的前提,“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是实现效益的保证。要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益,管理者必须注意提高自己以及下属“做正确的事”的能力以及“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能力。从海尔的案例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张瑞敏砸冰箱的举动,看似是将企业的资源浪费掉,实际上却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产品的质量,从长久看提高了企业效益。(2)张瑞敏作为管理者,具备了“做正确的事”和“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能力。对海尔来说,做正确的事情就是生产出高质量的冰箱,正确的做事就是不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

3.如何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来分析海尔管理方法的科学性?

答:系统的观点是指不论组织在不同的环境或活动中采用何种方法,要使这些方法收到最佳的效果,管理者必须把管理对象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的解决。系统论是管理工作最基本的方法理论。海尔的管理方法具有科学性;(1)张瑞敏的管理有整体观点。管理活动的组织展开,必须用整体的观点加以指导。解决每一个业务问题,不仅要考虑该问题的解决对与之直接有关的人和事的影响,还要顾及对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对现在产生的影响,还要考虑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只有把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目前与未来统筹兼顾、综合考虑,才能妥善地处理组织中的每一个问题,避免顾此失彼。张瑞敏砸冰箱,虽然对现在的工厂以及员工造成影响,但毕竟是短期的,而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名牌产品,从长期来看对工厂以及效益的提高是有利的。(2)张瑞敏的管理有开发观点。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从短期来看,组织必须适应已经形成的既定环境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作为环境(社会大系统)构成部分的组织必然会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其变化。海尔,从短期看,市场需要高质量的冰箱,于是张瑞敏砸掉不合格产品,拒绝将他们流入市场。从长期看,海尔追求高品质的行为,会刺激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认知,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提高自己效益。

第2章 早期管理思想

2.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1.顺道“道”是指客观规律;“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规律。“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根据这种思想,管理者必须做到:(1)辨道。辨识客观规律;(2)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

2.重人

包括: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治理国家,办成事业,得人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得民是治理、兴国之本。

3.求和“求和”不仅要团结顺从自己的人,而且还要善于团结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和”则兴邦,“和”则生财。“和”强调的是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天时、地利、人和”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成功的三要素。

4.法治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源于先秦,其后不断发展、完善。包括三条基本原则:(1)明法。明法是法的公开性原则;(2)一法。包括统一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3)常法。也称固法,即保持法的稳定性。

5.守信

守信要求管理者将信誉看成是企业的生命。信誉是国家和企业的生命,这是我国长期管理实践中产生的信条。

6.预谋

该思想认为,预者,预测、预谋、预备,核心是预谋。为预谋必须先预算,谋划出方案,而后落实到人力、物力的预备。

二、西方工厂制度早期的管理实践

1.小詹姆斯·瓦特与马修·鲁宾逊·博尔顿

瓦特和博尔顿是最早在企业管理中使用科学管理方法的。他们为工厂制定了许多管理制度,并在组织工厂的生产与销售活动中运用了许多种管理技术,具体包括:(1)组织市场调查,向欧洲大陆派出许多代表收集各项可能影响蒸汽机需求的资料,并据此确定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编制生产计划;(2)依据工作流程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机器的空间布置,组织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部件标准化;(3)在会计与成本核算方面,建立详尽的统计记录和控制系统,还采用了原料成本、人工费用、成品库存等分别记账的会计制度;(4)在人事管理方面,进行了工作效率研究,制定了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培训计划,实行按成票来支付工资的方法,并试图改进员工的福利,为员工建立了一套互助保险制度。

2.罗伯特·欧文(1)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只有处在适宜的物质和道德环境下,人才能培养出好的品德。(2)欧文指出了人的因素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如果把同样数目的金钱和时间用来改善劳动的话,那么带来的收益将远远超过资本所带来的收益.(3)欧文在关于人的因素方面的思考和实践,使得一些现代学者把他称为现代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3.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国富论》中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详细分析了劳动分工带来的好处。认为劳动分工带来好处的原因有:(1)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地完成简单的操作,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2)劳动分工节省了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其他工作所损失的时间;(3)劳动分工使劳动简化、工具专门化,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而新机械的发明和利用,又使劳动进一步简化和减少,从而使一个工人能够完成许多工人的工作。

4.查理斯·巴贝奇

巴贝奇在《论机械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继续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并指出,劳动分工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工资支出。他的主要观点有:(1)一项复杂的工作,如果不进行分工,每个工人都要完成制造过程中的各项工序,企业则必须根据全部工序中技术要求最高和体力要求最强的标准来雇用工人,并支付每个工人的工资。(2)强调不能忽视人的因素。认为工厂与工人之间有一种共同的利益,主张实行一种分红制度,使劳动效率得到提高的工人能因此而分享工厂的一定利润,并对那些提出有效的合理化建议的工人给予奖励等。

三、古典管理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1)泰勒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①一方面,由于机器和机器体系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管理方式不再适应;

②另一方面,资本家无法实现对劳动的完全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机器和机器体系的条件下,资本家不可能熟知每一台机器的操作技术。(2)泰勒制的主要内容

根据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下的原因分析,泰勒认为,要实行科学的管理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a.改进作业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利用工时。泰勒认为,要让每一个工人都用正确的方法作业;

b.作业环境与作业条件的标准化。泰勒认为,为了使工人能够以标准的方法进行操作,完成较高的劳动定额,必须根据作业方法的要求,使工人的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工具、设备、材料等)标准化;

c.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泰勒认为,人有不同的禀赋才能,只要工作合适,都可以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正确地选择工人承担适当的工作后,还要根据标准的作业方法来培训工人。

②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泰勒认为,要刺激工人创造更多的产量,工资标准不仅应当稳定,而且还应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

a.在企业中设置计划部门,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b.实行职能工长制;

c.进行例外管理。例外管理是指企业的上级主管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保留对例外事项或重要问题的决策与监督

(3)泰勒制的贡献和及局限性

①贡献。泰勒以自己在工厂的管理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冲破了自产业革命以来一直沿袭的传统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管理方法,为管理理论的系统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泰勒主张将管理职能从企业生产职能中独立出来,使得有人开始从事专职的管理工作,这就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管理实践的思考,有利于管理理论的发展。

②局限性。研究范围比较小,内容比较狭窄。因为泰勒长期在工厂从事现场的生产和管理工作,所以他对生产或作业的组织等有关问题比较熟悉,也比较敏感,他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针对作业方法或现场监督的,而对企业的其他活动,如供销、人事、财务等,则基本上没有涉足。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职能

①经营和管理的区别。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只是经营的一部分作为经营的二个方面,管理职能本身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工作构成;

②法约尔认为,从广义上来说,管理的组织工作包括“物的组织”和“人的组织”(或称“社会组织”);

③法约尔指出,要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必须加强管理教育,而且加强管理教育,必须“尽快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建立“一种得到公认的理论,包括为普遍的经验所证实的一套原则、规则、方法和程序”。(2)管理的原则

法约尔总结出14条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3.韦伯的组织理论(1)韦伯其人

马克斯·韦伯是和泰勒、法约尔同时代的人,与泰勒和法约尔相比,韦伯主要是一个学者。(2)韦伯科层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

科层组织或科层制度是一种通过“公职”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世袭”或“个人魅力”来进行管理的理想的组织制度。科层组织是依照下述规则来建立和组织运行的:

a.按行政方式控制的机构目标所要求的日常活动,是作为正式职责来分配的;

b.执行这种职责所需要的权力是按一种稳定的方式来授予的,并且由官员能加以控制的某种强制手段来严格地加以限制;

c.对正常而持续地履行职责以行使相应的权力的方法有所规定,只有按一般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被雇用。

②权力的类型

韦伯认为,被社会所接受的合法权力有三种类型:

a.传统型权力。建立在对习惯和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要求之上;

b.个人魅力型权力。建立在对某个英雄人物或某个具有天赋品质的人的个人崇拜基础上之上的权力。该权力的维持在于其拥有能够使追随者或信徒们确信(或继续确信)自己的“盖世神力”;

c.法理型权力。依据是对标准规则模式的“合法化”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到指挥地位的人的权力的信念。这是一种对由法律确定的职位或地位的权力的服从。韦伯认为,只有法理型的权力才能成为科层组织的基础。

2.2 课后习题详解

关键术语

1.顺道

答:“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道”是指客观规律。人们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顺轨而行,不能逆道而上,因为道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因人不同就会改变其客观性。根据这种思想,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①辨道,辨识客观规律;②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

2.劳动分工

答:劳动分工属于“自然规律”的范畴,目的是“用同样的劳动得到更多、更好的成果”。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技术工作,而且适用于所有涉及或多或少的一批人或要求几种类型的能力的工作”。法约尔认为“劳动分工有一定的限度,经验与尺度感告诉我们不应超越这些限度”。

3.重人

答:重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其要点包括:①治理国家,办成事业,得人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②得民是治理、兴国之本。欲得民必先得民心。为了得民心,必须为民谋利。只有“国民之利而利之”,才能使“天下之民归心”。③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能否重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4.科学管理理论

答:科学管理理论包括一系列关于生产组织合理化和生产作业标准化的科学方法及理论依据,是由美国的泰勒首先提出并极力推广的,因此通常也被称为泰勒制。“科学管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①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②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③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

5.求和

答:“求和”是指不仅要团结顺从自己的人,而且还要善于团结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其要点包括:①和则兴邦,和则生财。“和”强调的是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天时、地利、人和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成功的三要素;②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只有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人。

6.一般管理理论

答: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包括管理职能理论和管理的14项原则两部分。(1)管理职能理论是指如下几个方面,①经营和管理的区别。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只是经营的一部分作为经营的二个方面,管理职能本身由计划、组织等工作构成;②法约尔认为,从广义上来说,管理的组织工作包括“物的组织”和“人的组织”(或称“社会组织”);③法约尔指出,要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必须加强管理教育。(2)管理的14条原则包括: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7.法治

答: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源于先秦,其后不断发展、完善。包括三条基本原则:①明法。明法是法的公开性原则;②一法。包括统一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③常法。也称固法,即保持法的稳定性。

8.法理型权力

答:法理型权力是对标准规则模式的“合法化”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到指挥地位的人的权力的信念,是一种对由法律确定的职位或地位的权力的服从。韦伯认为,只有法理型的权力才能成为科层组织的基础,这种权力具有的特征是:①为管理的连续性提供了基础,因为权力是赋予职务而不是个人的,所以权力的运用不会因领导者的更换而中断;②合理性,担任职务的人员是按照完成任务所需的能力来挑选的;③领导者可以借助法律手段来保证权力的行使;④所有权力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是按照组织任务所必需的职能加以详细地划分的。

9.守信

答:守信是指管理者将信誉看成是企业的生命。信誉是国家和企业的生命,是我国长期管理实践中产生的信条。治理国家,言而不信,出尔反尔,政策多变,从来都是大忌。欺骗人民只能是一次,第二次,人民就不信你了。他启示企业管理者不仅对内在颁布、实施组织规章政策时要严格执行并以身作则,对外进行贸易往来时也要恪守诚信,保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10.科层组织体系

答:科层组织是一种通过“公职”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世袭”或“个人魅力”来进行管理的理想的组织制度。韦伯指出,科层组织是依照下述规则来建立和组织运行的:①按行政方式控制的机构目标所要求的日常活动,是作为正式职责来分配的;②执行这种职责所需要的权力是按一种稳定的方式来授予的,并且由官员能加以控制的某种强制手段来严格地加以限制;③对正常而持续地履行职责以行使相应的权力的方法有所规定,只有按一般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被雇用。

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顺道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有何启示?

答:“道”是指客观规律,“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规律。“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根据顺道思想,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辨道,辨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2)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人们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顺轨而行,不能逆道而上,因为道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因人而私。

2.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源于先秦,其后不断发展、完善。它包括三条基本原则:(1)明法。明法是法的公开性原则。它包括“法必明,令必行”,“上有明法,下有常事也”,“号令必明若,赏罚必信,此正民之经也”。民明法,可防违法抗吏;吏明法,可防枉法殃民。明法使“人不敢犯”,才能做到“刑省法寡”。(2)一法。一法包括统一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要求令统一,一切“惟令是行”,如果“权度不一,则循义者惑”,人们将会无所适从。还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要反对官吏乃至君主的法外特权,任何人不得游离于法律之外。(3)常法。即保持法的稳定性。“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国有常式,故法不稳”。“执者固,固者信”,“法制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如果“上无固植,下有疑心;国无常经,民力不竭,数也”。只有保持“法”的稳定性,才能取信于民,从而强化法的权威。

3.欧文在管理思想史上有何贡献?

答:欧文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欧文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只有处在适宜的物质和道德环境下,人才能培养出好的品德,他在关于人的因素方面的思考和实践,使一些现代学者把他称为现代人事管理的创始人。他通过以下实践证明自己的观点:(1)他在自己的工厂里进行了一系列劳动管理方面的改革:停止雇用10岁以下的童工,将原来雇用的童工送入学校学习;其余的人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10小时45分钟;禁止对工人体罚;为工人提供厂内膳食;设立向工人按成本销售生活必需品的商店;通过建造工人住宅与修筑道路来改善工人生活的社区环境。(2)为了吸引其他实业家也来关心工人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欧文正确地指出了人的因素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如果把同样数目的金钱和时间用来改善工人劳动的话,那么带来的收益将是对资本投资的数倍。

4.试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答: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都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详细分析了劳动分工带来的好处。认为,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一国物质财富的重要途径。劳动分工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

①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地完成简单的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劳动分工节省了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其他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③劳动分工使劳动简化、工具专门化,从而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而新机械的发明和利用,又使劳动进一步简化和减少,从而使一个工人能够完成许多工人的工作。(2)巴贝奇出版了《论机械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指出,劳动分工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工资支出。认为,一项复杂的工作,如果不进行分工,每个工人都要完成制造过程中的各项工序,企业必须根据全部工序中技术要求最高和体力要求最强的标准来雇用工人,并支付每个工人的工资。此外,巴贝奇还强调不能忽视人的因素,认为,工厂与工人之间有一种共同的利益,主张实行一种分红制度,使劳动效率得到提高的工人能因此而分享工厂的一定利润,并对那些提出有效的合理化建议的工人给予奖励等。

5.泰勒制为什么会在l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

答:泰勒制产生的原因可以从西方工业国家共同的历史条件和美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1)从西方工业国家的共有条件来看,泰勒制的产生既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是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资本对劳动的完全控制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加及规模的扩大,企业管理逐渐要求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资本对劳动的控制从不完全到完全也要求改进企业管理的方法。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剥夺工人决定作业方法和作业时间的权力,资本家迫切需要改进管理方法。(2)泰勒制的产生与美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系。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期间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要求资本家增雇更多的工人。资本家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以便迅速地将这些体质强壮的非工业劳动力培训成为适应工业生产要求的熟练工人。

6.根据泰勒的观点,应如何进行作业方法和作业时间的研究?

答:泰勒提出了著名的作业研究原理和时间研究原理,来进行作业方法和作业时间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改进作业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利用工时。泰勒认为,要让每一个工人都用正确的方法操作。为此,应把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每项作业分解成许多动作,并继而把动作细分为动作要素,然后研究每项动作要素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据此决定去掉那些不必要的动作要素,并保留下来的必要的动作要素,再根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加以改进和组合,以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2)在动作分解与分析和作业研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观测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并考虑满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耽搁时间,为标准作业方法制定标准作业时间,以便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

7.泰勒倡导的差别计件工资制为什么能刺激工人提供更多的劳动?

答:泰勒认为,要刺激工人创造更多的产量,工资标准不仅应当稳定,而且还应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即在计算工资时,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的工人按低工资率支付,而完成并超过定额的工人按工资率支付。由于完成并超过定额能以较高的工资标准得到报酬,因此工人愿意提供更多数量的劳动。

8.在法约尔的理论中,经营和管理有何区别?

答: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是:

①经营和管理的区别。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只是经营的一部分作为经营的二个方面,管理职能本身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工作构成;

②法约尔认为,从广义上来说,管理的组织工作包括r“物的组织”和“人的组织”(或称“社会组织”);

③法约尔指出,要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必须加强管理教育,而且加强管理教育,必须“尽快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建立“一种得到公认的理论,包括为普遍的经验所证实的一套原则、规则、方法和程序”。

9.为什么孔茨等人认为法约尔是现代管理理论的“真正创始人”?

答: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1)经营和管理。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只是经营的一部分。除了管理外,经营还包括技术、商业、财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