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史话(谷臻小简·AI导读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1 06:47:11

点击下载

作者: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农业科技史话(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农业科技史话(谷臻小简·AI导读版)试读:

版权信息

农业科技史话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著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9

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翻印、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

或图表。

DNA-BN:ECFD-N00018028-20190505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体育场路347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10号

电子邮箱:cb@bookdna.cn

网  址:www.bookdna.cn

BookDNA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电子书出版机构,为作者提供电子书出版服务。

如您发现本书内容错讹,敬请指正,以便新版修订。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LTD,2019

No.347 Tiyuchang Road, Hangzhou 310006 P.R.C.

cb@bookdna.cn

www.bookdna.cn第一篇 中国农书:传统农业科技的宝库

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和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集中反映在浩瀚的历代农业著作中。农学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取得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农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其它一切学科以农学为中心,为农学服务。在我国古代的农学史文献中,《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被统称为我国古代的五大农书,是我国现存的古代农学专著中的杰作。1.《上农》四篇——古代农业思想最早的系统总结《上农》篇重农思想极为鲜明,且有独到之处,“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任地》篇关于种庄稼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为保持土壤地力就要加强土地改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辩土》涉及农业生产全过程,“辩土”即视土性而耕种之意。《审时》篇专论农时,“审时”即识时令而农作。《上农》四篇集中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农学体系,是古代农业科学思想的发端。2.《氾胜之书》——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农学专著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一部重要的农学著作,是现存最早的农书。现存3000多字,总结了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汉族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在此书上记载有处理种子的方法“溲种法”,且记录了抗旱种麦的技术措施。此外,还涉及到“种桑法”、农业害虫防治。3.《齐民要术》——论述北方旱农技术的经典农书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中国农业生产经验和理论知识,全面地反映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和技术措施,是迄今世界上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最早、最有价值、最系统的一部杰出的农业科学名著,也是研究我国农学史的主要文献。

 《齐民要术》把握住了旱地保墒农业技术的精髓,通过不同的农业耕作技术,针对不同作物的具体生长特点应用具体的耕作方式,达到抗旱保墒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且总结了一套比较科学的选种留种、良种繁育以及贮藏与保纯的技术措施,此外,其所总结的畜牧生产的经验也是相当丰富。不仅如此,它还记载了古代酿醋的23种方法。

在农业生产中,《齐民要术》对人力作用的发挥持辩证态度,既主张充分发挥人力的作用,又主张人力的发挥要顺时、势量力而为。4.《陈旉农书》——第一部系统记述南方农业的农书

 《陈旉农书》是论述南方水稻区域栽培水稻技术的第一部农书,讲述水稻的种植栽培技术。还分析了种桑养蚕的经验技术,提到桑间种植和桑下养殖,使种植和养殖相结合,形成立体的农业结构。该书认为不同的时令、气候应因时制宜进行耕作,提出了不同的土地应因地制宜进行治理,强调施肥是补充土壤肥力,使地力“常新壮”的最重要措施。此书第一次用专篇较系统的谈论耕牛,认为牛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牛说”的“医治之宜篇”中,还讲述了牛畜等传染病的防治方法。 

 5.《王祯农书》——农业科学史上第一部百科式全书

(1) 《王祯农书》是元代的一部综合黄河流域旱田耕作技术和江南水田耕作技术的大型农书,是我国农业科学史上第一部百科式全书。

(2) 《农桑通诀》是全书总论,贯穿着农本观念与天时、地利、人力共同决定的思想,讲述我国南北方的自然条件,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不同的操作方法等。

(3) 《王祯农书》对我国桑树嫁接技术作了总结,这是现存古农书中关于嫁接技术最完整的记载。

(4) 《百谷谱》依次讨论各种农作物的来源、分类和种植栽培的方法。

(5) 《农器图谱》讲述了各种农业工具的起源、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6.《农政全书》——治国治民农政思想的特色农书

 《农政全书》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基本上囊括了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目,共60卷,50余万字,是我国古代农书中篇幅最大的一部。

它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对棉花栽培技术作了系统总结。“农器”用图谱的形式介绍各种传统的农业生产工艺和农产品加工工具。“水利”用绘图方式介绍了各种灌溉工程和水利机械以及西洋水利,对水排的功用及结构作了详细的介绍,书中备荒思想是对传统农学备荒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7.《马首农言》——地方性农学专著的典型代表《马首农言》结合当地风土条件对作物种性、耕作技术等加以具体记述,反映了北方旱地农业抗旱保墒、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十分强调作物的轮作技术,明确提出了在同一块田地上“切忌重茬”、实行轮作的方法,记述了丰富多彩的播种技术,采用因时制宜的管理技术和放牧法,首次提出“五谷病”。

  第二篇 作物栽培:禾稼满田谷满仓

作物是直接或间接为人类需要而栽培的植物,在我国古籍中称“禾稼”或“穀”。1.小麦——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起源于亚洲西部。在中国至少具有五千年的种植历史,小麦在古代中国的扩张始自西北,是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历史进程。到了唐中后期,小麦提升至与粟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古代北方小麦栽培技术方面,主要是通过多耕多耙和深耕细耙来防旱保墒,消灭杂草、害虫。在小麦播种方面,东汉《四民月令》提出,在田块肥力高低不同时应先种薄田、后种肥田。  小麦的种植推广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2.粟:世界上最古老的谷类作物

关于粟的演化问题在学术界达成一致,粟是由野生的狗尾巴草驯化而来。关于起源地区,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主要埃及或北非起源说、印度起源说、中国起源说等几种观点。

  粟在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进入隋唐时期后,地位开始下降。我国古代粟的栽培技术经验成熟,古农书中有关粟的栽培技术都有详细的记载,把历史上粟的栽培技术系统化、科学化。粟的生产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功能。粟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始终。中国几千年来以农立国,稷神崇拜和祭祀之风历代相延,粟在宗庙祭祀中地位尊贵。围绕着种植、加工与利用而形成的粟文化已经渗透到古人的生活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3.玉米:引自美洲大陆的粮食作物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或中美洲,人类栽培玉米的历史大约有七千多年,从野生状态改造成栽培类型约四、五千年,是一种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被称为“来自美洲的黄金”。它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范围极为广阔。

玉米16世纪传入我国,栽培历史并不长。进入中国初期并未有太多人种植,直到十八世纪,我国的玉米栽培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玉米传入和发展为急剧增长的人口提供了必需的粮食,扩大了山区垦殖的范围,推动了山区的垦殖,不仅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间接对畜牧业和手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水稻:栽培起源中国的粮食作物

水稻是世界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水稻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就种植水稻。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桐乡罗家角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遗存,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栽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在品种的驯化、栽培技术的进步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东汉时期,水稻种植技术有所发展,南方已出现比较进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术。唐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的增加,火耕水耨便被精耕细作所代替。在北方旱地耕耙耖整地技术的影响下,南方稻田由于曲辕犁的使用而提高了劳动效率和耕田质量,并逐步形成一套适用于水田的耕耙耖整地技术。此外,为保证插秧整齐合格,还发明了“秧弹”和“秧绳”等用于育秧移栽。水稻移栽后,便转入了田间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施肥、灌溉、耘田和烤田几项。5.高粱:独特抗逆性的世界栽培作物

高粱是人类栽培的重要谷类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多年的种植历史。非洲是高粱的起源地之一,也是高粱种变异最多的地方。

高粱是种奇妙的作物,因具多重抗逆性被誉为“植物界的骆驼”。它也是我国独立发展的世界栽培作物,是我国栽培植物中最古老也是最大的独立起源中心。

野生高粱是我国栽培高粱的原始类型,而拟高粱之类是栽培型的野生近缘种。中国高粱具有独特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在古代作物栽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高粱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用途之广泛,常用来做饲料、制酒、制糖、制炊扫具、作架材、编织席茓、做燃料和入药等。

高粱种植要因时因地制宜,不同高粱品种有不同的播种时令,根据不同种类高粱的特性选用相宜的田土,遵循择地得宜原则。高粱栽培应注重田间管理,去弱留强、中耕除草。 6.大豆:人类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大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又是新兴起来的世界性五大主栽作物。起源于中国,从野生大豆通过长期定向选择和改良驯化的结果,我国大豆有多个中心起源地。

大豆起源于中国,我国古代文献中《诗经》、《吕氏春秋》、《齐民要术》、《氾胜之书》等均有大量关于大豆的记载。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洛阳西郊2000多年前汉墓,发掘出陶仓,陶仓上有“大豆万石”的文字,陶仓中有大豆实物。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豆种植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大豆栽培经验,进行合理耕作、栽培、管理及培育。我国古人很早就知道豆类植物根系的固氮肥地作用,在大豆栽培技术方面,古人注意到种植密度和整枝两个方面。第三篇 家禽家畜:传统畜禽养殖技术

在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最初的原始人类过着狩猎生活,“裸体衣皮,茹毛饮血”,食物大多得自野生的动物。中国是家养动物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国古代有传统的“六畜”之说,也有三大“家禽”之称。1.耕驾并用的马

马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役畜之一,在农牧区都被广泛饲养和利用,在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和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畜牧业史中,以养马的历史最为丰富。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已开始养马。由于马在战争、交通、礼仪及耕垦曳引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很早就被称为“六畜”之首。

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的始祖马,在我国畜牧业史中,以养马的历史最为丰富。养马最初是为了食肉,日常生活中还可饮乳、制酒。商以后养马业就逐渐得到发展,开始用作军事、交通和狩猎等,马的地位也随之显著提高。

我国传统养马技术内容丰富,成绩卓著。春秋战国时期对马的饲养管理方法是舍饲和放牧并举,汉代汉武帝为应对匈奴战争的需要,致力于良种马的引进,唐、宋以后,人们十分注重良马的改良与繁殖。唐代的养马业规模空前,唐太宗时陇右国营牧场养马达七十万匹之多。2. 勤劳朴实的牛

中国是最早驯养牛的国家之一,黄牛、水牛、牦牛和犎牛都是我国独立驯化的有角大家畜。  牛是我国先民早期饲养的家畜之一,普通牛的驯化距今约有9000多年。牛被驯化成家畜以后,其用途范围不断扩大。把野牛驯化成家畜首要目的就是食用,其后发展到喝奶并制作奶制食品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牛开始用于祭祀,至商代已很盛行。春秋战国时,商业繁荣,牛多用于运输。秦汉时代,农业发达,利用牛耕以代替人力操作,使生产大为提高。

牛耕是传统农业的象征,古代役牛耕地整地是中国种植业活动的典型行为。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此时的生产力突破了该时代的生产关系,而建立起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对牛的饲养管理,我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魏《齐民要术》、南宋陈旉《农书》、元代《王祯农书》、清代张宗法《三农纪》总结提出的不少养牛技术和管理,对促进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牛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牛被赋予了吉祥、自强、勤恳、无私奉献的文化内涵,其内容涉及语言、古代祭祀、军事、医药、文学作品、艺术品等方面。

韩滉《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3.本性驯顺的羊

中国自古把不同属的绵羊和山羊统称为羊,绵羊是由野生的羱羊或盘羊驯化而成,而山羊是由野山羊驯化而成。羊是我国被驯化饲养较早的动物之一。

人类对山羊和绵羊的驯化,可以追溯到11000年前。根据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家畜骨骼判断,我国羊的驯化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早期先进的养羊技术为后来隋唐牧羊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隋唐养羊业的发展相当迅速。宋元时期,养羊技术得到进一步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