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旅游文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4 11:46:47

点击下载

作者:蔡敏华,刘秀峰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编旅游文化

新编旅游文化试读:

前言

如果说秀丽山水是旅游的“形”,那么文化就是旅游的“神”。旅游从业人员肩负着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重任。本书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学习要求,按照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山水文化、巧夺天工的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园林文化、纯朴自然的民族风情、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神秘莫测的宗教文化、流光溢彩的旅游文学艺术等八个项目进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本着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使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在内容上注重实际需要。参照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标准,选择旅游职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知识,将相关行业的新理念、新规范等纳入,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2.在编写体例上大胆创新。通过“专项旅游线路”、“学生讲坛”、“技能训练”等设计,使教学工作从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体转化为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体,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拓宽相关知识和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

3.在知识结构上可读性强。书中配合妙趣横生的趣闻轶事、丰富多彩的知识典故、形象直观的图片资料,融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可读性为一体,便于学生课前自学,教师不必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的传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活动的组织,技能的训练,从而将相关的旅游文化知识转化为技能。

本书由蔡敏华、刘秀峰任主编。编写成员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王显成(项目一),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卢爱英(项目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蔡敏华(项目三、项目四、项目八),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刘秀峰(项目五),浙江树人大学黄玮(项目六),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石洪斌(项目七)。蔡敏华负责编写提纲并统稿。

由于旅游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加之编者水平所限,疏漏与失误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修订时改进。蔡敏华2011年6月

项目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掌握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

3.掌握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

4.掌握中国古代姓氏称谓、避讳、节气、干支、科举、官制等知识要点。

●技能目标

1.能在导游讲解中熟练运用所学历史文化知识。

2.能运用所学历史文化知识提升导游讲解文化内涵。

3.能激发旅游者热爱祖国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情感。【专项旅游线路推荐】中原古都寻根之旅

第一天:杭州萧山机场出发飞抵郑州。午餐后游览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少林寺坐落在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禅宗祖庭。

第二天:上午乘汽车抵古都洛阳。游览中国佛教发源地白马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关林。

第三天:上午乘坐郑西高铁抵古都西安。郑西高铁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游览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处皇家御用汤池华清池,“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

第四天:参观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墓乾陵,汉武帝刘彻墓茂陵,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安置地法门寺。

第五天:上午在西安市内参观明城墙,亚洲第一大音乐喷泉广场大雁塔北广场,钟鼓楼广场及回民小吃街,自由购物。午餐后西安咸阳机场返回杭州,结束愉快的旅程。

学习任务1 中国历史概要

【学习导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步入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知识储备】

一、远古文明

发展脉络:原始人→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

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已有简单的语言。距今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进入了氏族公社阶段,已经能够制造石器和骨器,最重大的发明是他们已经学会人工取火。

距今约五六千年,进入母系氏族公社阶段,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为其杰出代表。仰韶文化以西安半坡遗址最为典型,尤其以在陶器上绘制彩色图案而异于其他文化遗存,所以,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种,是目前世界确认的已知年代最早的栽培稻,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人还最先建造了中国南方特有的干栏式房屋,最先发明了打井技术。西安半坡遗址·彩陶

距今约四五千年,人类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以山东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为代表。此时父权确立,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在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阶级对立出现,由此进一步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开始产生。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一些堪称时代代表的人物。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画八卦,神农氏(炎帝)教稼穑、尝百草创医药,黄帝(轩辕氏)被誉为中华“文明之祖”,中华儿女亦称为炎黄子孙。所谓“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通常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此后,尧、舜、禹时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他们都是通过部落联盟民主推选(禅让制)的方式担任首领的。

知识链接:北陵南祠《史记·五帝本记》有“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黄帝陵在陕西黄陵县桥山,为古墓葬分类第一号,堪称“华夏第一陵”。黄帝祠宇在浙江缙云县仙都。仙都是黄帝铸鼎炼丹飞升之地,自古以来是南方祭祀黄帝的场所,与北方陕西的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中华民族祭祀黄帝的“北陵南祠”格局。

二、历代王朝(一)夏商周时期

发展脉络: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东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1世纪,大禹的儿子启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东边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起兵伐桀。

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商。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中期盘庚将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从此稳定下来,从此商朝又叫殷朝。商朝基本上是王位世袭制,后期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后来周朝宗法制的主要基础。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朝,将都城从丰邑迁到镐京,史称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把王族、功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建立诸侯国,扩大了国王的势力范围。周王朝还制定了礼和刑,来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制度,镇压奴隶和平民。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0年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知识链接:蒋氏故居“丰镐房”名称由来

蒋氏故居丰镐房原名“素居”,丰、镐都是西周京城,两城故址在今西安附近。

蒋介石的祖父辈有三兄弟,依次取名斯生、斯水、斯千,起房名依次为夏房、商房、周房。斯生生子名肇余,斯水无后,斯千生二子,长子肇海,嗣于斯水,次子肇聪,承接自己香火,三家房名依旧。

蒋介石的父辈,肇海无子,肇聪生介卿、介石二子,乃以介卿过继给肇海,为夏房,蒋介石继承周房。蒋介石之弟瑞青出世后,周房又一分为二,名丰房、镐房,乃取周文王建都丰邑(今西安市沣河西岸)、周武王建都镐京(今西安市沣河东岸)之意。瑞青夭亡之后,合称丰镐房,由蒋介石独撑门面。司母戊大方鼎

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解体,封建制度逐步孕育的变革时期。春秋时期,先后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春秋晚期,吴国、越国先后争霸南方,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为了在战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各国内部还进行了变法运动,其中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为显著,秦国的实力一跃而起,成为七国中的最强者,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夏商周三代,青铜冶炼铸造业十分发达,因而被称为“青铜时代”。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二)秦汉时期

发展脉络: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汉【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吞并六国,定都咸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王朝。秦始皇在政治上建“皇帝制”,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设三公九卿和郡县制),由他奠定的封建国家框架在以后的2000多年里一直被沿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修驰道、直道;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加强思想控制;军事上派兵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攻“百越”。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从恢复走向发展。汉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府库充实。在此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防屯田、修长城,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汉武帝还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教授五经,使儒学获得了独尊地位。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公元25年,刘秀利用农民起义,建立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长期把持朝政,社会矛盾激化,豪强地主称雄,最终导致黄巾大起义爆发。此后,军阀割据,统一王朝名存实亡。

知识链接:丝绸之路复兴之旅 唤醒千年古道

2010年8月8日,“丝绸之路复兴之旅”大型采访考察团从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出发。考察团历时55天,全程经过8个国家,跨越15000公里,经过西安、咸阳、宝鸡、天水、兰州、张掖、嘉峪关、敦煌、哈密、吐鲁番、喀什等国内的历史文化名城,然后经过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到达阿拉木图、塔什干、撒马尔罕、阿特劳、索契、伊斯坦布尔、雅典、巴里、威尼斯、佛罗伦萨、庞贝、罗马等著名城市。这次复兴之旅的起点和终点是长安和罗马,把这两座有着古老历史和悠久文化的东西方典型代表城市连接起来。通过这次大型媒体采访考察活动,旨在调动沿途、乃至世界各国政府、民众对丝绸之路和丝路申遗的关注和支持。(资料来源:《山西晚报》2010-08-25)丝绸之路复兴之旅路线(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发展脉络:三国(220-280年)→两晋【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南北朝(420-589年)

经过混战,曹操统一了北方,但是不久遭到了孙权和刘备联军的抵抗。赤壁之战后,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65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自立,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晋先后经历了西晋与东晋。西晋维持着全国统一的短暂局面。东晋偏安江南,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对峙。东晋灭亡后,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称为南朝。而北方为北魏所统一,之后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不久分别被北齐与北周所取代,史称北朝。这一历史阶段叫“三国两晋南北朝”,又称“魏晋南北朝”。(四)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发展脉络:隋朝(581-618年)→唐朝(618—907年)→五代十国(907-960年)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定都长安。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隋朝虽然短暂,却是承前启后的朝代。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都为以后各朝代沿袭、改进。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此后政坛风云多变,并产生武则天改唐建周的历史。开元时期,唐朝国势登峰造极。安史之乱后,一方面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又出现宦官专权与官僚势力激烈斗争的现象,使得唐朝很快走向衰落和灭亡。

唐朝灭亡后,中国又出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五代”是北方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是南方的前蜀、吴、吴越、南平、楚、闽、南汉、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汉。

知识链接:“唐人”称呼的来历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一个朝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与日本、朝鲜、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海外人对中国的一切均以“唐”字加称,如称中国人为“唐人”,称中国的字为“唐字”,称中国为“唐山”等等,这种情形延续至今。

唐朝灭亡后,由于唐朝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人称为“唐人”的习惯一直未变,从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至今老一辈的华侨仍喜欢自称“唐人”,称中国为“唐山”,至于华侨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几乎举世皆知。(五)宋元时期

发展脉络:宋【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9年)】→元(1271—1368年)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北宋没有完全统一中国,燕云十六州被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占据,河西走廊被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占据,北宋为了维持边境和平,不得不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后来,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势力逐渐膨胀,1125年,金、北宋联合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俘虏了当时的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史称“靖康之变”。同年,赵构称帝,在江南偏安立国,定都杭州,史称南宋。此后金与南宋多次交战,宗泽、岳飞等都是抗金名将。

此时,蒙古族迅速崛起,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发动了扩张战争,先后消灭西夏和金,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元灭南宋。元朝疆域辽阔,实现了包括新疆、西藏及云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统一。元朝设行省制度统治全国,影响深远。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但统一的元帝国也使民族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六)明清时期

发展脉络: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通过废除丞相、建立厂卫特务机构、以八股取士和在地方设三司等措施,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明朝的全盛是明成祖永乐时期。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密切了中国和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关系。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显示了明朝国力的强盛。明朝中期以后,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侵扰,戚继光等肃清倭寇,立下赫赫战功。由于宦官专权,特务横行,吏治败坏,明朝开始走向衰落。嘉靖帝时期,任用张居正为相进行变法,一度使形势好转,但此后魏忠贤的专政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1644年,东北的女真族入关,建立清朝。

知识链接: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任参将,积极抗御倭寇。他曾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表达自己消除倭患的决心和志向。他治军有方,严格军事训练,排演自己创制的鸳鸯阵。由于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焚掠浙东,他率军在龙山大败倭寇。继之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扫平浙东。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又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

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修建了桃渚军事古城,修葺了台州府城墙。创造性地发明了空心敌台,并在倭寇剿灭后,调任北方戍守万里长城,带去了在南方筑城的经验。

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阶段。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击败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这些斗争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分裂势力,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使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

清朝也曾强盛一时,但它的发展并未逾越中国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轨道。经济上,仍然以农立国;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对外关系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最后同英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之后,英、美、法、俄、日等国家不断强迫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自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中国近代史概述

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在中华民族空前危难之际,中国先后爆发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但革命的果实很快被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在北京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专制,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华民族的灾难更加深重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和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为挽救国家,依各自不同的指导思想与军阀展开了斗争并最终走向合作。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民族面临生存危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共产党人的邀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事变”,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瓦解,蒋介石带领余部逃往台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新的征程。【学生讲坛】

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说出该联所反映的历史人物及相关故事。

2.西安,在其从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长安”最为著名。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中华文明史和地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大唐芙蓉园是西安展示盛唐风貌的主题公园,以“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为背景。请结合此公园,说说唐代杰出的帝王和著名的官吏。【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介绍浙江省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址。

[实训目标]

1.能够通过图书、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古文化遗址资料。

2.掌握浙江省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址特色及讲解技巧。

[实训内容和方法]

1.5-6人一组,任选一处浙江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址,通过网络、图书资料或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特色,了解旅游开发现状。

2.撰写所选遗址解说词,并制作景点介绍展板(或PPT)。

3.对照展板(或PPT),介绍该文化遗址。

学习任务2 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

【学习导读】

经过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的积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及各流派群芳竞艳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这个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农家、杂家、纵横家、兵家等“九流十家”。各派思想碰撞融会,同时由于政治需要,儒家在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主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从百家到一家”。【知识储备】

一、儒家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与“和”为贵的思想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中的主流,对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的代表性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一)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一生致力于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奔波于列国之间,备受艰辛。孔子开私人讲学之先风,培养了弟子三千多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为历代帝王提供了治国的理论依据,为知识分子安身立命指出了一条道路,所以被帝王奉为“大成至圣先师”,封为“文宣王”,被封建社会尊为“圣人”。

1.孔子的“仁”学“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何谓“仁”?“仁者,爱人。”爱的范围由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开始推广到大众。怎么去爱?首先是“亲亲”,然后是“泛爱”。其方式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先人后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推己及人。对个人来讲,只要做到“仁”,就会做到忠、恕、孝、友、恭、敬、宽、敏、惠、智、勇、信(诚),以至达到“圣人”的境界。对家庭来讲,就会出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关系。对国家来讲,就实现了“仁政”,即以仁德来推行政治教化,治理社会。

2.孔子的“礼治”观“礼”是孔子学说中又一个重要内容。“礼”是社会制度和礼节仪式,是“仁”的外在表现。“礼”的功用是“整民”(治民),“政之舆”(推行政治统治的工具)。“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涉及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求做到不失礼、不越礼,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

3.孔子的认知、教育、修养观

孔子有一句名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吾十有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等话。由上可见,孔子主张人要勤奋学习,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在学习知识中寻找乐趣。

作为一位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每个人的资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适合其实际情况的教育方式。同时,还有教育者应当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等论说,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

孔子的学说是“经世致用”的学说,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观。修身的具体方法,有“自讼”、“反省”、“慎独”等。孔子之后的继承者还有所发展,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尽心知性”、“养浩然之气”,宋明理学家的“存理去欲”、“致良知”等。尤其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段话很有名。总之,这种把个人修养与远大目标的实现、个人品质与社会责任义务紧密结合的修养观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国人所尊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二)儒家流派的发展演变

1.孟子的“仁政”、“民本”、“性善”说

儒家发展到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对儒家思想作了全面、深刻的发展。主要有:第一,把孔子提出的“仁政”学说发展为系统的“仁政”理论。他认为,“以德行仁”才能得天下,使人心悦诚服。第二,民本主义,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国家、君主的轻重次序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三,性善论,孟子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孟子在自我修养上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政治胸怀,以及前文所讲的“苦劳饿空乱”的生理心理锻炼,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唐宋以后,孟子的地位在儒家系统中不断提高,被称为“亚圣”。

2.董仲舒的今文经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的谶纬说

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被采纳,从此开辟了2000年以儒家之学为统治阶级之学的时代。董仲舒在治讲今文经学中,把谶(预言吉凶)语与经学相结合,大讲“天人感应”,先秦儒家思想的面目由此改变,被推上神学之途,同时孔子也从此被神化。

3.宋明理(心)学

自先秦儒学和两汉经学之后,儒学在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理学以儒道释三教合一为特征,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主要的地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代表了理学的典型和成熟形态,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影响巨大,其地位仅次于孔孟。

理学中的“心学”派主张“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心无外物”、“心无外理”,其代表人物是明代的王阳明,他把心学发展到极致,是典型的主观唯心论。其“四句教”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体现了其心学的主要思想。他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其“致良知”的一句名言。

二、道家

道家是春秋时期产生的学术派别之一,创始人是老子。战国时发展成以庄子为代表的学派,至魏晋时出现了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形式。(一)老子的思想

老子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老子在哲学上主静、取弱、居柔,因条件的改变而制动、胜强、克刚,体现了正与反斗争转化的辩证思想。

在社会上,老子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状态。

老子提出的“无为无不为”是其哲学上的思想方法。所谓“无为”,指不要人为去干预“道”的运行,不要违背规律而动。这样,结果正好是因遵循“道”即遵循规律办事而获得成功——“无不为”,即“有为”。(二)庄子的思想

庄子是战国中期继老子之后最著名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故常以“老庄”连称。庄子在很多方面深化了老子的学说。总体上讲,庄子思想的特点是:玄思奇想,旷达高越,追求个性,恣肆无羁。

庄子主张去“体道”而得“道”,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这一境界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突破了形骸的羁绊,进入精神的净化状态,是绝对的精神满足。所以历代封建知识分子都从这一角度到《庄子》中去获取精神寄托。在这一思想支配下,庄子主张“自恣适己”(自由放任,适己之意)。

知识链接:“庄周梦蝶”典故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大意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感到非常的愉快和惬意!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虽然故事极其短小,但却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三)魏晋玄学

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老庄思想抬头,出现了玄学。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何晏、阮籍、嵇康、向秀和郭象等。“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主要研究对象。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三、墨家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代表农、工等小生产者利益的学派,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名翟)。墨子的学说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儒墨显学”。

墨子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提出“非命、兼爱”。墨子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极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他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献身精神。墨子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墨子提出“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的腐朽生活。他意识到了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提出强调重视生产和“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主张。在政治上,墨子主张改善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提倡“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并且提出“尚贤”和“尚同”的观点,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墨学在先秦时期曾为一时之“显学”,可是到了汉代就衰落不显了。但是,墨家精神并未失传,汉代以后的侠士是墨家“兼爱”精神的继承者。中国歌颂侠义精神的诗歌和侠士小说,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儒学和道学。

四、法家

法家是“诸子百家”中主张法治的学派。该学派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主张强化君主专制,以严刑峻法治民。其代表人物是韩非。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将先秦时期李悝、吴起、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起来,建立了法治思想体系。所谓“法”就是国家颁布的法律、法令,“术”是国君控制臣民的权术,“势”指国君掌握的权力。韩非认为国君要想统治国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必须同时拥有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三者之中“法”是核心,必须做到“以法为本”,主张“以法为教”、“法不阿贵”。“术”是必要的方法和手段,而“势”是国君控制权力的重要基础。

五、兵家

兵家在春秋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战国时的代表人物是孙膑。孙武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孙膑著《孙膑兵法》。两书论证了古代的战争思想、战略战术原则,其中还有丰富的辩证思想。著名的三十六计就是从兵书中归纳发展而来的。

关于计谋(战略)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思想中内容最丰富的方面,它所揭示的许多带有规律性的原则,是至今仍必须遵守的。许多名言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管理格言,诸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先计后战”,“远交近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击虚”,“以众击寡”,“兵贵胜、不贵久”,“兵贵神速”,“兵贵其和,和则一心”,“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密察敌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等等。这些著名的兵家格言,与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不仅基本精神一致,在语言上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

知识链接:三教九流“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教、释教、道教三种教派。河南嵩阳书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个头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面孔。“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之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人们又把它作为贬义词,泛指那些在江湖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学生讲坛】

1.2006年3月22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造访少林寺时,曾对镇寺之宝“混元三教九流图”碑产生浓厚兴趣。结束参访后,少林寺赠送给普京的礼物中,有一份就是一座用黄水晶雕制的“混元三教九流图”雕塑模型。通过网络学习,讲讲“混元三教九流图”的故事。

2.世人皆知,孔子的家庙是在我国北方的山东曲阜,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国南方的浙江衢州,还有一处孔氏家庙。说说衢州南宗孔庙是如何形成的?【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制作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思想流派展板。

[实训目标]

1.进一步掌握我国主要思想流派相关知识。

2.能结合所学知识,挖掘景点思想文化内涵。

[实训内容和方法]

1.5-6人一组,通过网络、书刊收集我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及其关联景观的图文资料。

2.讨论各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分析其相关景观的特色。

3.小组协作完成我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展板(或PPT)。

学习任务3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学习导读】

中国古代科技进步,领先世界。其中数学、农学、医学、建筑、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赞道: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知识储备】

一、天文历算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天文历法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诗经》中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记载的日食记录。《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战国时的《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记载了120颗恒星的位置。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被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汉书·五行志》中有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唐代名僧一行第一次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用来度量日影的长短。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力作为动力的浑天仪,发明了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它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相传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制定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黄帝历》,到了夏朝又制定出以农历正月为岁首的《夏历》,这是现代农历的起源。到了商周时代,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始使用阴阳合历,设置闰月以调整历差。元代郭守敬集先代历法之大成,制定《授时历》,这是古代使用时间最长,也是最精确的历法。它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现行国际通行的公历(即格雷果里历)完全相同,但比之早了300年。

要制定精确的历法,就得精于计算,于是数学伴随着天文学而发展起来。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据战国《尸子》记载:“古者,倕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这说明当时已有“圆、方、平、直”等形状的概念。商代甲骨文的自然数已经使用十进制,而先秦的八卦学说是古老的二进制。秦汉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和文化均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它的主要标志是算术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以及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著作的出现。《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从先秦到东汉初年的数学成就,特别是其中负数的概念以及加减法运算法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南朝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西方领先约1000多年。

二、农学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发达的农业。河南新郑裴李岗、密县莪沟和河北武安磁山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掘证明,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黄河流域种植粟等农作物,在长江流域肥沃的土地上开田种植水稻。3000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已经有稻、禾、稷、粟、麦、来(大麦)等农作物名称,还有畴、疆、甽、井、圃等有关农业生产土地整治的文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十多篇专门叙述农事的诗,说明周代的农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了。

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就出现农家学派和农书,流传至今的《吕氏春秋·上农》,就是他们的代表。到汉代则出现了《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两部著名的农书。北魏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农学著作,这便是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内容包括从农业生产到生活等多方面,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农书。南宋陈旉的《农书》,是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业技术的农书。元代王祯的《农书》,第一次系统地兼论南北农业技术,并首创了“农器图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载了两百余种农具的形制与功用,集中国传统农具之大成。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集古代农学之大成的著作。

三、医学

中国古代医学,又称中医,自古远的夏商开始问世,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神州大地灿烂古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商和西周时期,已有较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在甲骨文中所见的疾病有数十种,包括眼、耳、口腔、肠胃等各种分科,同时在商代遗址中还出土了石砭镰等医疗用具等。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就有很高成就,有了医学分科。扁鹊,又名秦越人,创造了“四诊法”,以望、闻、问、切为基点,展开细致的医学诊治,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和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尊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药,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1600多年。同时,华佗还创造了“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猿熊鸟的动作形成的一种健身操。

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著的《千金方》,记录了800多个药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被尊为“东方医学圣典”。孙思邈被尊为“药王”。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创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学校,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北宋的科学家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被斯大林称为中国11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里面记载了可以用明矾等矿物质治疗眼科等复杂的疾病。

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早300年,对法医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明朝李时珍用27年的时间,对中国古代医学进行了一次完美的总结,写成巨著《本草纲目》,里面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方剂1万多个,有图解有注释,考订详细,全面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四、四大发明

1.造纸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但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制造出质地较细、价格低廉、便于书写、用途广泛的纸,人称“蔡侯纸”。

2.印刷术

印刷术被称为“文明之母”。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大致可以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大阶段。

雕版印刷术是在古代刻石和印章的基础上产生的。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随着纸和墨的出现,印章亦流行起来。东晋时道教徒把印章放大,以印制文字稍多的符咒。这实际上是一种以盖章的方式印刷文字的方法。与此同时,石碑拓印也在发展,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刻印于868年的《金刚经》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它原藏于甘肃敦煌千佛洞,1899年被发现,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盗去,现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1世纪中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胶泥制成单字块,入火烧烤,使之坚硬,做成字模排列在铁板框里,然后涂墨印刷。这是排版印刷的开始,既经济又快捷,是人类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我国雕版印刷术大约在8世纪传到朝鲜、日本,12世纪传到埃及。活字印刷术在14世纪传到朝鲜,15世纪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3.火药

火药,源于古代炼丹术,是古代炼丹术士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的。唐代名医、炼丹家孙思邈的书中提出将硫磺、硝石、木炭制成药粉用以发火炼丹的配方,这说明最迟在唐初就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九国志·郑璠传》)。这里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石机抛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簇之下,将吊线点燃后用弓箭射出。到了宋代,战争接连不断,促进了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南宋在公元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的突火枪。到了元代又出现铜铸火铳,称为“铜将军”。这些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推动力的武器,在战争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

约在13世纪,火药经蒙古人传到阿拉伯,而欧洲人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学会火药的制造与使用,从而改变了欧洲历史进程。

4.指南针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相传在黄帝与蚩尤作战时,黄帝就造指南车来辨认方向。春秋时,人们已经能够将天然磁石制成司南,战国时出现了精确度更高的司南,《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司南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样子像只勺,重心位于底部正中,底盘光滑。使用时把长勺放在底盘上,用手一拨,使它转动,停下后长柄就指向南方。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篇》记载了他的形状和用法。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磁性较弱。到了宋代,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金属方法,制造了指南鱼和指南针。南宋时,人们把磁针安装在刻有方位的罗盘上,使用更为方便。这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

在11世纪时,指南针已是常用的定向仪器了。指南针的应用大大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据考证,公元11世纪末,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大约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指南鱼模型司南模型

五、水利工程

1.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是岷江中游一项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前256-前251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因此富庶,成为“天府之国”。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飞沙堰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漫过堤堰而流入外江;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这条堤堰之所以取名为飞沙堰,是因为它与宝瓶口配合,能产生排沙作用。岷江从万山丛中急流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都江堰示意图

知识链接:都江堰岁修六字要诀“深掏滩,低作堰”

都江堰历久不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岁修制度。相传李冰制作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每年治理时掏挖泥沙的深度标准。当时李冰所定的岁修原则是“深掏滩,低作堰”,是说每年掏挖江底淤积的泥沙要深,使江水水量有适当的保证;飞沙堰的堤堰不能筑得较高,以免影响内江江水的外溢与泄洪,保证内江不发生洪灾。

2.灵渠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俗称陡河,在广西兴安县境内,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北击匈奴,南攻“百越”。由于岭南山脉阻隔,湖南和广西之间道路崎岖,给运送粮草给养造成了困难。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史禄修建灵渠(前219年—前214年),初名秦凿渠,连接湘江和漓江上游,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是内地和岭南的主要交通孔道。灵渠示意图

灵渠主体工程包括铧嘴、分水坝(大小天平)、南北渠、陡门、秦堤等。铧嘴又名铧堤,是劈水分流的工程,湘江上游之水“三七分派”,即七分水经北渠注入湘江,三分水入南渠流进漓江。分水坝拦河蓄水,导湘江上游水入渠道,保证渠道里有足够的水通航;汛期,多余的水越过堤面泄入湘江故道,起平衡调节作用,故称其为大小天平。南、北渠是沟通湘漓二水通道,全长30多公里。陡门相当于现代船闸,被誉为船闸之祖,设置在渠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通过启闭,调节渠内水位,保证船只正常通航。秦堤是渠道保护性工程,是南渠从南陡门至兴安县城西大湾陡的一段堤岸。

3.大运河

大运河是贯通我国南北的运河,无论是开凿时间之早,还是流经距离之长,都创下了世界之最。经过历代的修建开发,大运河形成了一条南起杭州,北至北京,贯穿南北的水上通道。全长约1800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与万里长城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丰碑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春秋末年。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在公元前486年,于现在江苏扬州西北的蜀岗上,修筑了一座邗城,并开凿了邗沟。邗沟自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全长15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第二次是隋朝。隋朝建都长安,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于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

第三次是元朝。元以前的运河主要方向是由东南指向西北,由于元朝定都北京,便不再绕道洛阳,截弯取直,改运河方向为由南向北。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济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

4.坎儿井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主要位于新疆吐鲁番和哈密两盆地。两盆地位于天山南麓,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雪水。盆地有一定的坡度,凿渠将盆地北缘地下的雪水开发出来,便可进行自流灌溉。这里雨量极为稀少,全年只有几十毫米,而气候干燥,年蒸发量高达几千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100多倍,采用明渠灌溉,渠水多被蒸发,而蒸发对坎儿井的威胁极小。坎儿井是吐鲁番各族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开发大西北、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大功绩。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由竖井(直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涝坝)等几部分组成。竖井是穿凿、修理暗渠时掏挖人员的上下通道,又有出土、通风、采光等作用,还依靠它来确定暗渠的坡度和方向,井深从几米到几十米,视含水层深浅而定。暗渠是地下渠道,其作用为拦截地下水,并将它引出地面。明渠是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农田,灌溉庄稼。暗渠同明渠接头有蓄水池(涝坝),既可蓄水用,又可减缓暗渠水流的冲力。坎儿井示意图【学生讲坛】

你的家乡或者学校所在城市有哪些重要水利工程?请介绍其特色。【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制作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展板。

[实训目标]掌握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特色。

[实训内容和方法]

1.5 -6人一组,通过网络、书刊收集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图文资料。

2.讨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特色。

3.小组协作完成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展板(或PPT)。

学习任务4 中国历史文化小常识

【学习导读】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的历史文化常识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的产生都有不同的渊源;春夏秋冬四时里涵盖了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在古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阴阳五行八卦则应用于很多方面;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影响深远。【相关知识】

一、姓氏称谓(一)姓、氏

姓氏是一个人血统的标志。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有不同的含义。“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其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姓原本表示妇女世代相传的血统关系,由女性方决定,从目前已知的古老姓氏,如:姬、姜、嬴、妊、姒、妫等姓中均带有“女”字偏旁,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氏”原为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其主要作用在于“明贵贱”。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和氏开始合而为一。到了汉代则全都叫做姓,并且自天子到庶民人人都可以有姓。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后期编写《百家姓》,由于宋已建立,宋朝皇帝姓“赵”,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皇族妻妾姓“孙”,南唐的统治者李煜姓“李”,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据统计,我国现存姓氏3500多个,而历史上出现过的有22000多个姓氏。(二)名、字、号

1.名

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周礼》规定,人“生三月而加名”。为什么要满三月?古时婴儿易夭折,因此要三个月才庆贺并取名。

2.字

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与名相表里,又叫“表字”。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标志其人可立身于社会了,要另取一个字。女子未许嫁时叫“待字”闺阁,到了15岁许嫁时,举行及笄礼,也要取字。名和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字往往是名的阐释和补充。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是同义词;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意也相近。

3.号

号,亦称别号。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别名,一般为尊称、美称,而呼人之号比呼其字更示尊重与客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陆游号放翁,秋瑾号鉴湖女侠。另有一类号叫“诨号”、“混名”,即通常说的“绰号”、“外号”,如梁山好汉“智多星”、“豹子头”、“母夜叉”等等,大都含亲昵、憎恶或开玩笑的意味。

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名具有“名以正体”的严肃性,一般用于谦称、卑称。上对下、长对少方可称名;下对上、平辈之间,称字不称名。在一般情况下直呼对方的名是不礼貌的。字具有“字以表德”之意,或以明志趣,或以表行第。因此,对人称呼常用字,字的使用率大大超过名。名人雅士的号则比字更加尊重、响亮。

知识链接:欧阳修与六一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一生勤奋好学,在六十岁之后还是把读书、琴棋、饮酒看作是日常生活之必需。为此,他还自号六一居士。关于六一居士名号的由来,欧阳修在63岁那年写的《六一居士传》中讲得很明白,“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三)谥号、庙号、年号

1.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据死者生前事迹而加给的称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拟议经继位皇帝认可;臣下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原寓褒贬同情之意。属于表扬的,有文、武、昭、穆等,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属于贬意的有厉、灵、幽、炀等,如“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属于表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等。谥号在宋以后就有褒无贬了。

朝廷重臣的谥号叫官谥,一般为1—2字。文臣的最高谥号是“文正”,如司马光、范仲淹谥“文正”;武臣的最高谥号是“武宁”,如徐达谥“武宁”。刘基谥“文成”,其故里浙江文成县因刘基谥号得名。

2.庙号

庙号是帝王死后,其继承者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始于商代,明确称谓于汉代。一般是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祖”,如“高祖”、“太祖”、“世祖”;之后的嗣君称“宗”,如“太宗”、“高宗”等。庙号都用尊字,如唐武宗,讨伐割据的藩镇,断然灭佛,都与武相当;宋仁宗有些仁政,史载大臣唾沫星子沾脸不怒,故庙号仁宗。

3.年号

年号是皇帝用以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三四个字的,如“中大通”(南朝萧衍)、“天册万岁”(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

习惯上,对隋以前的帝王一般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因为此间的谥号大都为一个字,最多两个字,使用方便;唐至元的皇帝通常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由于此间谥号较长,年号较乱,而用庙号最便利;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两次即位当皇帝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均用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以其年号来称呼当时在位的皇帝,如“永乐皇帝”、“嘉靖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

二、避讳

中国古代,人们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设法回避,用别的词语来代替,这就叫避讳。避讳习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严于两宋,苛于清代。对帝王及孔子之名,众所共讳,称公讳、君讳或圣讳;此外,人子也不能直言父辈尊亲之名,称家讳或私讳。避讳之法,一般为改字、空字、缺笔、改读等,如因汉高祖刘邦,汉代改《论语》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为“何必去父母之国”;唐太宗李世民,唐代把“观世音”改为“观音”;康熙皇帝名玄烨,清代“玄鸟、玄武、玄黄”等“玄”改为“元”,“玄武门”改为“神武门”,“玄武大帝”改为“真武大帝”;又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敏,因此她读书时,凡遇“敏”字皆念作“密”字,写字遇到“敏”字亦减一二笔。

知识链接:宁波(明州)名称的由来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明州。明州,以境内四明山得名,也称四明。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明州为庆元府。元代为庆元路。明朝初,以庆元有庆贺元朝之意改为明州府。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明”,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府。其名沿用至今。

三、四时、节气(一)四时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二)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独到之处,最早出现于汉代。它表示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画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一年四季共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象科学的伟大成就。2000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知识链接: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四、天干地支

天干和地支合称“干支”,分别为序数表达方式。

干支如同树干和树枝的配合,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称为“甲子”或“六十甲子”,周而复始,用以纪年,也可以记录日、月。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相配,构成十二生肖(属相)。

以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东汉时以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国通行。黄巾起义口号“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说明当时民间已普遍流行这种纪年方式。近代史上“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也是用干支纪年来表示的。

纪年方式除干支纪年外,还有帝号纪年法和年号纪年法,前者如“周平王元年”、“鲁孝公二十七年”,后者如“永乐十八年”、“乾隆四十七年”。

由公元纪年推算干支纪年的方法是:因天干的周期是10,公元的个位数也以10为周期,故只要将公元的个位数加7(如和超过10,取个位),即天干序。如2003年天干是癸。因地支的周期是12,公元数加9的和再除以12,除不尽的余数(如除尽,余数当作12),即地支序。如2003加9除以12余8,2003年地支是未。

知识链接:寅吃卯粮

古代还用地支纪月,一年十二月对应十二地支。以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依次类推。“寅吃卯粮”的成语出处: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就是我们总爷也是寅吃卯粮,先缺后空。”意思是这一年吃了下一年的粮,比喻经济困难,入不敷出。现也用来借指超前消费。

五、阴阳五行八卦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自然哲学,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起点。“阴阳”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的日照向背,后扩展引申到相互对立、消长的两种现象、事物、联系等(如下表)。另外,古代以奇数为阳数,吉;偶数为阴数,不吉。

地理地名对阴阳的运用,山与水正相反。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如:衡阳—衡山南面、江阴—长江南面、华阴—华山北面、洛阳—洛河北面、淮阴—淮河南面。汉阳因汉水改道,今在其南。

古代认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它们同时也代表了事物的五种基本作用、功能、属性和效果,称为“五行”。五行之间互相影响,形成“相生”、“相克”的关系,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变化发展。

在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联系规律,所谓相生,即相互滋生、促进、助长之意;所谓相克,即相互制约、克服、抑制之意。生克是五行学说用以概括和说明事物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其关系如图:

阴阳五行思想通过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的渗透,在古代中国逐渐沉积为一种观念和思维习惯,如空间有五方,音乐分五音,色彩有五色,人体有五脏……

知识链接:北京社稷坛五色土

北京社稷坛在天安门广场的西北侧,与天安门东北侧的太庙相对,一左一右。古代以“社稷”代称国家。按“五行”中五方五色的配置,中央为黄,东方为青,南方为红,西方为白,北方为黑,所以必须用五色土覆盖于坛面,以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祈求全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符号,象征八种基本自然现象: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震卦象征雷,艮卦象征山,离卦象征火,坎卦象征水,兑卦象征泽,巽卦象征风。八卦及其符号

六、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它正式开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完备于明清,于20世纪初废除,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影响深远。下面以明清科举考试为例,简要介绍其常识。

明清科举:读书人→县试、府试(童生)→院试(生员)→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一)院试

又称郡试、道试,每三年举行两次,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的各省学政主考。考中者称为生员,即秀才,才有资格“入泮”,即进入府学、州学或县学读书。其中若干名享受口粮补贴,称廪生;超出限额者称增生,补贴待遇次或无。(二)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具有秀才身份的人参加的考试,由皇帝任命的“主考”主持,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考取者称“举人”,已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三)会试

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由礼部主持。考期在乡试的次年三月,故又称“春闱”,也称“礼闱”。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四)殿试

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一甲:三名,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为“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为“赐同进士出身”。

中进士后,除状元授翰林编撰,榜眼、探花授翰林编修,并选约十分之二优等的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外,其余任各部主事、内阁中书、御史以及地方知州、知县等官职。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知识链接: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市夫子庙文化风景区的贡院街附近,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目前中国保持最好的古代科举考场。

最初,江南贡院只供府县学考试之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苏皖两省乡试及全国性的会试都在这里举行。江南贡院起初占地不大,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规模十分宏大,有号舍200644间,居全国各贡院之首。

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江南贡院明清两代仍作乡试考场,与北京顺天贡院并称“南闱”、“北闱”。仅在清一代,共举行科考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计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等都出自江南贡院。

七、古代官制述要

秦汉

设丞相(相国)以掌全国政务,太尉(国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兼秘书,合称“三公”。后改为太尉(又称司马、大将军,主军政)、司徒(主土地、户籍,相当于宰相)、司空(主工程等),又以尚书协助皇帝理政。大将军一度相当于宰相。军职为将军、校尉。地方设郡守(太守),或州牧,县令(一县万户以上)或县长(不足万户)。

魏晋南北朝

设三省:中书省管政务,尚书省主各部,门下省为顾问。将军成为荣称,不一定统兵(如王羲之为右军将军)。地方设州、郡、县三级。

隋唐

中央建立了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中央管制。中书省承皇帝指示决策,由门下省审议,皇帝认可后交尚书省执行,并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都居相位,后来有宰相实权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是商量处理的意思)。六部的长官,副职侍郎,下设各司,每司有郎中、员外郎与主事。

节度使本统领边防军队,后掌握地方财权政权,不少成为割据之藩镇。刺史本为监察郡守而设,唐成为实际上的郡守。开元后,地方增设道,成为道、州、县三级。

宰相名称多变,如初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又称左、右仆射,或太宰、少宰,或左、右丞相,副相为参知政事,军政归枢密院使。财政归三司使,三司是盐铁、度量(量入为出)、户部。因地方有路、州、县三级,路设安抚使主军政,或转运使主财政、监司,州设刺史。又派京官到各州、县,任知州(副职为通判,通判并有监察职能)、知县,成为实际上的州、县长官。

中书令为政务中枢长官,其次左右丞相,再次平章政事。枢密院使仍主军政。地方设行省,省以下设道、路、府、州、县等。

明初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永乐正式设内阁,入内阁者人称阁老,参与机要,官位不高。首辅的地位相当宰相。六部尚书正二品,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有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左右都御史掌监察。大理寺复审案件。

省级以布政使(藩台、方伯)管行政、民政,都指挥使管军政,按察使(臬台)掌管刑狱与官吏考核,合称“三司使”。中期以后常派大臣为总督(管一二省)、提督、巡抚,分别驾于三司使之上。省以下知府、知州、知县成为正式官名。

初期大致袭明。自雍正以后,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若干人,协助皇帝处理机要事务,权力很大。内阁大学士正一品,办工处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故人称中堂。

地方行政有的设总督(制台,管一二行政、民政、军政,两江总督管三省),有的设巡抚(抚台,管一省行政、民政),也有的督、抚都有,抚比督官低半级而职并行。督、抚成为以军职兼理民政和刑狱的定职(号称“封疆大吏”),布政使、按察使成为督、抚属官。道员(道台)成为省以下、府与直隶州以上的行政长官。

八、中国国名及有关省市名称的由来(一)中国国名“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春秋已普遍使用。西周初,“中国”仅指中心区的国,即周天子的直属区和诸侯中的晋、郑、宋、鲁等国。秦始皇统一天下,所有的郡县都属“中国”。

明朝后期开始,来华的西方人大都用“中国”或“中华”而很少称明朝或清朝。清朝在对外交往或正式条约中,也自称“中国”。中国的疆域,历朝广阔不一,初定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仍简称中国。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二)现行直辖市名称

北京:京是都城,历代称北京的有多处,今北京乃1403年明成祖朱棣宣布迁都于此而得名。中国历史上北京称为“北平”仅明初和民国定都南京的两段时间。

天津:燕王朱棣南下“靖难”时,在此起兵渡河,登基后于1404年称该“天子之渡津”为天津。

上海:宋代松江(今吴淞江)下游之南有支流上海浦,浦之西岸船多泊之,成上海镇。1292年元政府建上海县。

重庆:重庆历史上曾有过巴州、楚州、渝州、恭州之名。1189年,宋孝宗禅位给太子赵惇,为宋光宗。赵惇被封恭王,同年又继皇帝位,宋光宗为纪念这一双重喜事,改恭州为重庆。(三)现行省、自治区名称

河北、河南之“河”乃黄河。山东、山西之“山”为太行山。湖南、湖北之“湖”乃洞庭湖。陕西因旧时位于陕原(今河南陕县一带)以西而得名。青海省因境内有青海湖得名。辽宁有辽河,取永久安宁之意而得名。黑龙江在清代因有黑龙江而得名。浙江因境内有钱塘江旧称浙江而得名。台湾、海南则由岛名而得名。此外,云南省因位于云岭之南,内蒙古因位于大漠以南之蒙古,西藏为藏族所居并位于中国西(南)陲而得名。

福建由福州、建州(今建瓯),甘肃由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江苏由江宁(今南京)、苏州,安徽由安庆、徽州(今歙县)各分别取二首字得省名。吉林省则因清代境内建有吉林城而得名。贵州原有矩州(今贵阳),因方言读音误写为贵州而得名。

明朝由原设置的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分别简化为广东、广西两省名。江西、四川分别由唐代设置的江南西道和北宋设置的川峡四路简化而来。宁夏则是取西夏故地安宁之意。新疆虽在汉代时设都护府,但对清朝而言则是新辟疆域,清光绪十年(1884)置新疆省。【学生讲坛】

1.乾隆时,庋藏《四库全书》的七大藏书阁(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和杭州文澜阁)都用黑瓦,同时名称中间均为“氵”字旁(文宗阁除外)。请用“五行”观念说说如此命名的原因。

2.通过网络学习,讲讲元代科举中的民族歧视政策。【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介绍家乡的主要历史名人及其突出成就。

[实训目标]

1.能够利用网络、书刊资料等途径收集整理当地历史名人相关资料。

2.学会导游工作中历史名人的讲解技巧。

[实训内容和方法]

1.按生源所在地组合成5-8人的协作团队。

2.通过网络、书刊等,收集生源所在地主要历史名人资料。撰写历史名人解说词,要求突出其官阶及主要成就,并将其中的官职与现今官职进行比较。

3.小组交流,每位小组成员至少介绍一位历史名人。

★学习资源

1.蔡宗德,李文芬编著,中国历史文化,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2.姚延申编著,点击历史常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3.华夏历史网http://www.hxlsw.com

4.中国历史网http://www.zhls.org

5.中国古代科技馆http://www.kepu.net.cn

项目二 多姿多彩的山水文化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主要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的成因及特征。

2.掌握我国著名的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特点及旅游审美内涵。

3.了解人对自然山水的解读。

●能力目标

1.认知山水旅游景观的科学内涵。

2.能运用所学知识鉴赏山水美。

3.能激发旅游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专项旅游线路推荐】黄山、千岛湖奇山秀水之旅

第一天:早上杭州乘车前往黄山风景区,步行或索道上山,至玉屏楼,观迎客松、天都峰,再登黄山第一高峰莲花峰,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就。下莲花峰经百步云梯、一线天至天海景区,上行至光明顶,一览西海魔幻峡谷的奇特景观。

第二天:早观日出,游览西海、排云亭、北海景区,观狮子峰、梦笔生花、笔架峰、姜太公钓鱼等景点。上行至始信峰,观十八罗汉朝南海,体会“真正妙绝,到此方知”的意境。游始信峰后步行下山,观茶道表演,感受徽州茶文化。

第三天:乘游船沿新安江顺流而下,“人行明镜中、鸟渡屏风里”。至千岛湖风景区,游“天下第一秀水”,感受“千岛碧水画中游”,船上品风味中餐,游温馨岛、猴岛、神龙岛。晚上车回杭州,结束愉快的旅程。

学习任务1 山岳文化

【学习导读】

山岳本属于自然物质世界,然而在传统文化中,山岳却被赋予自然物质意义以外的诸多含义,于是,山岳在人们的观念中便常显示为人文之符号。“仁者乐山”概括了中国人对山岳的基本态度。山岳文化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差异,但山岳文化也具有很多共性,如山岳崇拜、山岳欣赏和山岳科学。

山是风景地貌的骨骼,是风景构成的基本要素。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广义的山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且构成山地的岩石类型齐全,在地球内外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各种类型的山地地貌,其景观千差万别,在旅游活动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作用。【知识储备】

一、主要地貌景观的成因及特征(一)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深层侵入岩,岩性坚硬。

花岗岩表层岩石球状风化显著,形成巨大的“石蛋”造型,或浑圆多姿的巨石兀立形态。如海南的南天一柱、普陀山的磐陀石、华山的劈山救母石等。

当花岗岩露出地表并处于强烈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如黄山的妙笔生花。石柱、孤峰丛集成为峰林,如三清山的峰林景观。

花岗岩体中或边缘发育有断裂构造时,由于断裂带岩石破碎,抗风化能力变弱,或由于断裂的抬升,形成悬崖绝壁。如华山的仙掌岩。

流水沿花岗岩体中近于直立的剪切裂隙冲刷下切,形成两壁夹峙的一线天。我国许多花岗岩山岳,都有一线天景观。海南·南天一柱

著名的花岗岩地貌景观有山东泰山、崂山,安徽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浙江莫干山、天台山、普陀山,陕西华山、湖南衡山、江西三清山、河南鸡公山、辽宁千山、福建鼓浪屿、海南天涯海角等。(二)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在巨厚的红色砂砾岩层上,由内外引力作用发育而成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地貌。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丹山与碧水交相辉映。由于20世纪20年代我国学者以广东省北部丹霞山为基地率先对这类地貌开展科学研究,因而被命名为“丹霞地貌”。

2010年8月,“中国丹霞”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它们分别是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湖南莨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此外,著名的丹霞地貌景观还有福建武夷山、安徽齐云山、重庆四面山、浙江方岩等。江郎山·三爿石(三)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欧洲伊斯的利亚半岛北部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岩溶地貌发育在以石灰岩为主的碳酸岩层上,由于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使碳酸岩层发生溶蚀形成石林、峰丛、溶洞、漏斗等地貌景观。碳酸盐溶解后生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稳定,很容易在空气中分解,释放出水和二氧化碳,还原成碳酸盐沉淀、堆积,形成溶岩瀑布、石灰华阶地、石笋、钟乳石等景观。

岩溶地貌景观分为地表岩溶景观和地下岩溶景观两类,著名的有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重庆武隆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四川九寨沟和黄龙等。“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于2007年6月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路南石林

知识链接:四川黄龙的石灰华景观

黄龙景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高原,以“黄龙四绝”:彩池、雪山、峡谷和原始森林闻名于世,享有“人间瑶池”美誉。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黄龙景区的石灰华景观位居世界之首。石灰华,又称钙华,属喀斯特地貌,是发育在地表的石灰岩堆积地貌,呈白色或淡黄色。黄龙景区的石灰华景观有三大特征。一是石灰华景观类型齐全;二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灰华地貌景观;三是石灰华发育的过程完整,具有石灰华的现代形成期、衰退期和蜕化后期三个完整的演替过程景观。景区内巨型的地表钙华坡谷,呈梯田状蜿蜒于原始森林和石山冰峰之间,宛若金色“巨龙”腾游天地。黄龙·石灰华彩池(四)流纹岩地貌

流纹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火山喷发出的岩浆、火山灰等在流动冷却过程中,形成流纹状构造,因此得名。在岩体节理和裂隙特别发育的部位,易形成奇峰异洞、峭壁幽谷等丰富奇特的造型地貌。著名的流纹岩地貌景观有浙江雁荡山、神仙居等景区。

知识链接:流纹岩天然博物馆——雁荡山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是典型的流纹岩地貌,涵盖了陆上喷发流纹岩类中不同结构和成因的岩石,被誉为研究考察流纹质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馆。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地质公园。

雁荡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史称东南第一山,以奇峰、怪石、飞瀑、幽洞、深谷闻名于世。灵峰、灵岩、大龙湫被称为“雁荡风景三绝”。特别是灵峰夜景,灵岩飞渡堪称中国一绝。唐朝僧人贯休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的名句。号称“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瀑布,高约197米,是我国单级落差最高的瀑布。雁荡山·掌峰(五)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是在夹有薄层砂质页岩的石英砂岩地层中,由于地壳稳定上升,岩石垂直节理发育,经长期风化和重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和崩塌,同时充沛的地表流水又对其进行强烈的侵蚀,而形成的密度和规模很大,千姿百态的砂岩石峰。

石英砂岩性质刚硬,反圆化性能强,无论什么造型,始终保留着锋利的轮廓,多以塔柱,排峰等形式出现。湖南武陵源景区,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

知识链接:“奇峰三千”的武陵源

武陵源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境内,由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和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武陵源以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主要特征。景区内有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余米高。每当雨过天晴或阴雨连绵天气,山谷中生出的云雾缭绕在层峦叠嶂之间,云海时浓时淡,石峰若隐若现,构成了一幅雄、奇、幽、野、秀的天然画卷,有“天下奇峰归武陵”的美誉。武陵源奇峰(六)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主要是指海岸地带受波浪、潮汐、海流以及生物等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著名的海岸地貌景观有台湾野柳、大连滨海、台州大鹿岛等。

知识链接:海浪雕塑的野柳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台北县万里乡,是一突出海面的狭长岬角,长约1700米,远望如一只海龟蹒跚离岸,昂首拱背而游,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野柳龟。受造山运动的影响,深埋海底的沉积岩上升至海面,不同硬度的岩层在海蚀、风蚀等的作用下,形成蜂窝岩、豆腐岩、蕈状岩、姜状岩、风化窗等世界级的岩层景观,造就了千奇百怪的瑰丽景象,成为台湾最负盛名的地质公园。其中一块蕈状岩酷似女王头部,称为“女王头”,是野柳地质公园的镇园之宝。(七)雅丹地貌“雅丹”,维吾尔语原意为“陡壁的小丘”。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赴罗布泊地区考察,在撰文中采用了这个词汇,于是“雅丹”一词就成了世界上地理学的通用术语,专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雅丹地貌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由于湖水干涸,黏性土因干缩裂开,盛行风沿裂隙不断吹蚀,裂隙逐渐扩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演变成许多不规则,具有顺盛行风向平行延伸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的奇特地貌。女王头

这种地质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新疆地域辽阔,四周环山,在南北两边都有较大的山口。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冷空气流经山口进入新疆北部,然后绕过天山东段,进入塔里木盆地,在沿途各地造成长时间的区域大风。风力是塑造雅丹地貌的最主要地质引力。著名的雅丹地貌景观有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风城、罗布泊白龙堆雅丹、罗布泊三垅沙雅丹等。乌尔禾风城(八)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黄土具有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富含碳酸钙、易塌陷等特点。在流水作用、重力崩塌作用和风力吹蚀作用下,形成沟深、坡陡、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景观。塬、墚、峁、陷穴、沟谷等黄土地貌景观均有较强观赏性。黄土塬是地面较平坦、沟谷不甚发育的大面积的原始黄土地貌;黄土墚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宽约数百米,长可达数公里;黄土峁是一种孤立的黄土丘,若干峁连接起来形成和缓起伏的墚峁,统称为黄土丘陵;黄土陷穴是由地表水下渗潜蚀作用形成,可深达10-20米,有的还呈串珠状分布;黄土沟谷的发育,使黄土地面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我国黄土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山西西部一带,即著名的黄土高原区域。黄土疏松、土层深厚、矿物质丰富,有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上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切割得非常破碎。名震天下的陕西岐山县五丈原为典型的黄土堆景观。黄土峁

知识链接: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里来?

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试验室的科技人员,经多年研究,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主要是250万年以来逐渐“从天而降”,其形成过程是西来尘暴和东来湿气在黄土高原上空相遇交锋,以高空泥拦水、水截泥而自动附落形成的黄土沉积。这一研究成果通过对黄土性质、组成结构及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自然环境演变的历史。

二、山岳景观举要(一)五岳之首的泰山

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市境内,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安宁。泰山主要为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山体,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以雄伟著称。依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古人认为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因此,东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受命于天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历代诸多帝王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禅祭祀,使得泰山享有“五岳独尊”、“五岳之首”的盛誉。人们在尊崇泰山的同时,还把它当作辟邪祛灾的神祇,民间常见刻有“泰山石可当”的碑碣。

泰山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巧妙融合的风景名胜区,既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四大自然名景,又有众多人文奇观,以岱庙、石刻最具代表性。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泰山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我国四大古建筑群。

泰山石刻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仅是中国书法艺术品的一座宝库,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释道传教授经,文化名士登攀览胜,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石刻、楹联,泰山摩崖石刻是各名山之最。

1987年12月,泰山以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知识链接:封禅大典

帝王亲登泰山顶,筑坛祭天称为“封”;再到附近的梁甫山设坛祭地称为“禅”。帝王通过这些活动祭祀天地之神,以求得统治地位的巩固。《史记·封禅书》详细记载了秦始皇泰山封禅的经过,汉武帝曾先后7次赴泰山封禅。封禅成了历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视的一项政治活动。历代帝王登山封禅去的都是泰山,惟独武则天独树一帜,登山封禅不封泰山而封嵩山。(二)倚天拔地的华山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为花岗岩山体,由中(玉女)、东(朝阳)、西(莲花)、南(落雁)、北(五云)五个山峰组成。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五峰环耸,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古时候“华”与“花”通用,故名华山。

华山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著称,自古以来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等说法。唐时,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一条险道,形成“自古华山一条路”。“千尽幢”的石阶宽仅容身,被称为太华咽喉,为登华山第一道险关。百尺峡是登华山第二道险关,两壁高耸,中间夹有一块从天而降的巨石,上刻“惊心石”三个大字。老君犁沟是第三道险关,这是夹在陡峭石壁之间的一条沟状险道,深不可测,有石阶570余级。传说太上老君见此处无路可通,就牵来青牛一夜间犁成这条山沟,在沟的尽头是被称为“猢狲愁”的陡壁。

此外,华山还有“崖路仅容趾,行则崖擦耳”的“擦耳崖”。苍龙岭在华山腰,坡度极为陡峭,路径宽仅一米,两旁为深谷。在山岩上摩刻“韩愈投书处”五字。传说唐代文学家韩愈游至此,为险境惊骇,以为不能生还,而投书求救。

华山的名胜古迹也很多,华山脚下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庙宇,创建于西汉,至今保存着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群。因其形制与北京故宫相似,有“陕西故宫”之称。(三)荟萃众美的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秦时称黟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称“黄山”。相传因轩辕皇帝在此修身炼丹而得名。黄山主要为花岗岩山体,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为黄山三大主峰,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海拔1864.8米。

黄山集名山之长,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清凉,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黄山松。黄山松多生长于岩石缝隙中,盘根错节,形态各异,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已命名的多达近百株,其中迎客松已成为黄山的标志。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道:“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1990年12月,黄山以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知识链接:黄山云海

黄山云海一绝在其云量之大,二绝在云雾变换之快,三绝在云日之多。形成黄山如此绝伦的云海景观的因素主要是:(1)黄山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东临钱塘江口,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可以直达黄山;(2)黄山峰峦高耸,暖湿气流受阻,沿坡上升与冷空气发生激烈对流,水分遇冷凝结,成云致雨;(3)黄山及其周边地区多湖、多泉瀑,山上植被茂密,可以涵蓄大量降水,同时水面的蒸发、植被的蒸腾又给当地大气提供了大量的水汽补给。(四)临江倚湖的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又称匡山、匡庐。相传周朝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故名“庐山”。它地处长江边,鄱阳湖畔,属地垒式断块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3.4米。

庐山集风景名山、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这里常年被云雾所遮掩,每年雾日平均达190天,夏季凉爽宜人。清光绪以来庐山与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河北北戴河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庐山以瀑布名闻天下,尤以三叠泉瀑布著称。含鄱口,山势险峻,形似一天然豁口,口对远处的鄱阳湖,尽览湖天奇景。五老峰,五峰并列,如五老者相聚。香炉峰,瀑布高挂,李白在此写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花径是白居易咏桃花之处,奇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鹿洞书院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朱熹在这里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准则。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东晋名僧慧远在此活动了36年,使庐山成为佛教胜地。现存自1895年以来兴建的别墅600余幢,分属16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堪称“万国建筑博物馆”。

1996年12月,庐山以文化景观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五)碧水丹山的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北部,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黄冈山是武夷山主峰,位于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海拔2158米。武夷山命名有不同说法,其中《武夷山志》记载:彭祖隐居此地。其有二子:一名武,一名夷,同居于此,武夷山因此而得名。

曲折萦回的九曲溪贯穿于丹崖群峰之间,如玉带串珍珠,将36峰、99岩连为一体,人称“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武夷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许多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1987年,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内。

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有朱熹、游酢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武夷岩茶,名扬海外,有“岩骨花香”之称,香、味两绝。“大红袍”、“武夷肉桂”、“武夷水仙”属佼佼者。安葬船棺的洞穴

1999年,武夷山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知识链接:架壑船棺“架壑船棺”是古时候聚居在武夷山一带古越族葬俗的遗物——一种形制奇特的棺柩。船棺外形分两类:一类为两头翘起如船形;一类方形状如盒,俗称“函”。棺群始于夏末,历商周。它们因停放在离地面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峭壁上,加之旷日持久,风吹日晒,仍不朽不烂。在三千多年前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武夷山的先民们是怎样把一具具船棺吊上悬崖绝壁间的洞穴里进行安葬的,至今仍然是个谜。(六)清凉佛国的五台山

五台山有“清凉山”之美称,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五台山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因其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故在信徒心目中的地位最高。五台山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寺院的佛教圣地,无论是在佛教历史方面,还是在佛寺规模方面,都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中心。著名的建筑有南禅寺、佛光寺、显通寺、菩萨顶寺、大白塔等。其中南禅寺内大佛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略晚于白马寺数年,所以有人把它列为中国的第二座古寺,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寺院;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

2009年6月,五台山以文化景观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七)海天佛国的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是观音菩萨道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誉。

普陀山旧称梅岑,因西汉道士梅岑在此炼丹而得名。916年,日本高僧慧锷第三次来中国求法,从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佛像回国,途经舟山莲花洋,因遇风浪受阻而登梅岑岛,留圣象于观音洞侧供奉,从此正式开辟佛教道场。梅岑遂依佛经改称“普陀洛迦”,其意为观音居住的地方。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将宋代的“宝陀观音寺”敕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今普济寺),人们便将此地正式命名为普陀山。

普陀山的自然景观是岛、海、山、树、石之景兼而有之,有人把它与杭州西湖作对比:“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是普陀山的三大寺,南海观音铜像为普陀山的标志性建筑。(八)秀甲天下的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峨眉山主峰海拔3079.3米,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其山势雄伟,角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誉。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唐宋以后成为佛教名山。山上最大的寺院是始建于晋代的万年寺(普贤寺),山下最大的寺院则是始建于唐代的报国寺。此外,著名的佛教建筑还有普光殿、伏虎寺、清音阁、洗象池等。日出、云海、佛光、圣灯是峨眉山的“四大奇观”。

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以自然和文化景观双重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知识链接:峨眉佛光

佛光是大气中光通过折射、衍射,在太阳相对方向处的云层或雾层上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佛光出现的条件为:太阳的高度不大;观测者的前方要有云雾,天空晴朗无风,云雾层稳定;太阳、观测者与云雾层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观测者位于中间。

佛光出现的次数、光环美丽的程度,因云雾日的多少、空气湿度的大小以及大气的稳定程度而不同。“峨眉佛光”之所以著名,是由于峨眉山云雾天数多、空气湿度高、风速小,因此佛光现象出现的次数最多,色彩也最鲜艳。最佳观景点在金顶的舍身崖。(九)山峦清秀的武当山佛光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均县境内,是道教著名的七十二福地之一,“山峦清秀,风景幽奇”,历代许多著名的道教名家都选择在武当山修炼,同时它也是举世闻名的武当拳的发祥地。

武当山的建筑始于唐代,大兴土木则是在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历时12年,建成了九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现仍基本保持明初形成的建筑体系,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我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天柱峰顶端的金殿,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全部构件用铜铸成,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武当山·金殿

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以文化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十)状若龙虎的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市西南部,相传东汉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来此炼丹修道,有青龙、白虎镇守丹炉,后龙、虎相斗,化作两座大山,故名。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63代,历经1900多年,备受历代帝王推崇,三十六代天师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所以天师府被称为“龙虎山中宰相家”。明代朱元璋则更对道教恩宠有加,甚至以仅次于孔子的礼遇对待张天师,而龙虎山天师府的建筑规模是全国所有私家府第中唯一可与孔府相媲美的,故又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龙虎山

龙虎山属丹霞地貌,是道教正一道发源地,还有百余座春秋战国以来的崖墓,文物资源丰富。“山水、崖墓、道教”为龙虎山三大特色。2007年,龙虎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龙虎山作为“中国丹霞”组合之一,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十一)雄险奇秀的三清山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境内,因山有三峰,名为玉京、玉华、玉虚,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巅,故名。三清山为花岗岩山体,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

三清山南北狭长,约56平方公里,由于长期地貌变化,形成了三清山别具一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飞瀑、峡谷幽云等雄伟景观。“巨蟒出山”、“司春女神”、“观音听琵琶”是三清山的三大奇观。其中,“巨蟒出山”是其标志性景观,相对高度128米,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形似一硕大蟒蛇破山而出,直欲腾空而去。

三清山还是一座具有1600余年历史的道教名山,历代宫观建筑与雄险奇秀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异彩纷呈,钟灵毓秀,故有“天下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之誉。

2008年7月,三清山以自然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十二)玉带绕碧峰的桂林山水巨蟒出山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漓江西岸。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独特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桂林山水”,并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簪山、带水、幽洞、奇石,历来被誉为桂林风景的四绝,其山水洞石浑然一体的景象组合,举世无双。烟雨、光影、植物、动物、田园、村舍、名园、古迹,则被称为桂林风景的八胜。

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漓江两岸,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点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罗列,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唐朝诗人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是桂林山水的最佳写照。【学生讲坛】

1.谈谈丹霞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貌景观、雅丹地貌景观的欣赏。

2.峨眉山除了神秘的“佛光”之外,还有著名的“圣灯”景观,请说说这一景观的成因。

3.在五岳中,泰山既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险、最美的,说说为什么泰山仍被尊为五岳之首?【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山岳景观导游讲解技巧。

[实训目标]

1.能够讲解山岳景观的科学成因。

2.能够赏析山岳景观的美学特色。

[实训内容和方法]

1.按生源所在地组合成5-8人的协作团队。

2.通过网络、图书资料,收集当地代表性山岳景观的图文资料。

3.分析其地理成因并赏析审美特色。

4.任选其中一个山岳景观创作一篇导游词。

5.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交流,介绍该山岳景观。

学习任务2 水域文化

【学习导读】

水与文化有不解之缘,纵观世界文化源流,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智者乐水”,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

我国水域面积广阔,构成水体旅游资源的海滨、河流、湖泊、瀑布、涌泉等水体类型齐全、内涵丰富,是旅游资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知识储备】

一、主要水体景观成因及特征(一)温泉的成因及地理分布规律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称泉。按泉水的温度将其分为冷泉(<25℃)、微温泉(25℃~33℃)、温泉(34℃~37℃)、热泉(38℃~42℃)、高热泉(43℃~99℃)、沸泉(>100℃)等类型。热泉和高热泉常被称为“汤”。温泉形成的原因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埋藏较深的地下水,受地热作用而升温。这种温泉的水温取决于地下含水地层的深度。在温带地区地壳常温层通常在地下30米处。在常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米,地温升高3℃。这种温泉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地下一定深度上有无含水层。因此,其分布的规律性不明显。我国内陆的温泉多属于此种类型。比较著名的有黄山温泉、华清池温泉、北京小汤山等。

另一种是受岩浆作用的地下水,这种温泉分布在地壳活动地带,即地壳板块的边缘地带,多与火山群或地热分布区相伴生,在世界陆地上集中分布在纵横两条地带上。纵向带为环太平洋带,著名的有东北的长白山温泉群、内蒙古阿尔山温泉以及福建、台湾沿海地区的温泉。横向带西起阿尔卑斯山系,经喜马拉雅山系横断山脉,一直延伸到东南亚。我国境内集中分布在西藏的狮泉河——雅鲁藏布江大断裂带和云南的腾冲地区。这种温泉的水温普遍较高,多在70℃~80℃,有些甚至超过100℃,以蒸汽的形式喷出。

知识链接:天下第一泉

历史上有“天下第一泉”之称的四大名泉是:镇江中泠泉(唐·刘伯刍命名)、庐山的谷帘泉(唐·陆羽命名)、北京玉泉(清·乾隆命名)、趵突泉(清·乾隆命名)。此外,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苏州观音泉也都在名泉之列。济南有七十二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有“泉城”之誉。(二)湖泊的成因及典型代表

湖泊是大陆上天然洼地蓄水而成的水体。按照湖泊的形成原因,可分成以下几类:

1.构造湖:由地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壳断陷、凹陷和沉陷等所产生的构造湖盆,经贮水而形成的湖泊。构造湖一般具有十分鲜明的形态特征,即湖岸陡峭且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都很深,如云南滇池、洱海,台湾日月潭。

2.火山口湖:由火山喷火口休眠以后积水而成。其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测,如白头山天池深达373米,为我国第一深水湖泊。

3.堰塞湖: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积水而成的湖泊。黑龙江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

4.岩溶湖:也叫喀斯特湖,主要是由石灰岩地区的溶蚀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一般湖底有地下水与之相通,如贵州省威宁县的草海。

5.冰川湖:由冰川的刨蚀或冰碛作用形成的凹地积水而成的湖泊,如博格达山北坡的新疆天池。

6.河成湖:由于河流摆动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它又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于河流摆动,其天然堤堵塞支流潴水成湖,如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二是由于河流本身被外来泥沙壅塞,水流宣泄不,潴水成湖,如苏鲁边界的南四湖(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三是河流截湾取直后废弃的河段形成牛轭湖,如内蒙古的乌梁素海。

7.海成湖(潟湖):由于泥沙沉积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开,形成湖泊,通常称为潟湖,如宁波的东钱湖、杭州的西湖。

8.风成湖:因沙漠中沙丘间的洼地低于潜水面,经其四周沙丘渗流汇集而成的湖泊,如敦煌附近的月牙湖。

9.人工湖:即水库,在水利工程上它又属于“蓄水”设施。(三)瀑布的成因及典型代表

瀑布是从河床纵断面断裂处或悬崖上倾泻而下的水流。在水景中,瀑布属于声、形、色并茂的动态景观。瀑布的成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在软硬岩层交互出现的河床中,由于岩石对流水侵蚀的抗蚀力的不同,在软硬岩石交界处,水流的差别侵蚀形成河床纵剖面上的岩坎,这是河流瀑布形成的主要原因,如黄果树瀑布。

2.由于断层的不均衡升降运动,造成河床纵坡面的天然不连续所形成的瀑布。这是山地瀑布形成的普遍原因。这种瀑布又由于河流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地上瀑和地下瀑两种。地上瀑,如庐山、黄山、雁荡山的瀑布。地下瀑只形成在石灰岩分布区,为地下暗河水的跌落,如贵州龙宫瀑布、浙江金华冰壶洞瀑布。

3.由于火山的喷发物、漫溢的熔岩流、地震崩塌物或泥石流等阻塞河道,形成天然“堤坝”,使上游河水水位提高,从天然“堤坝”溢出,形成瀑布,如黑龙江镜泊湖的吊水楼瀑布。

4.在第四纪冰川分布区,由于冰川运动对地表不均衡的刨蚀作用,造成沿途地表起伏跌宕,后来河流沿冰川谷地发育,在起伏悬殊的岩坎地带形成瀑布,如跨美国、加拿大两国的尼亚加拉瀑布。(四)地表水景自然色彩的成因

水本身无色,自然界丰富的水色是由于它自身的物理性质、所在的地理环境以及水生植物和水中所含泥沙与矿物结晶体的颜色等诸多原因造成的。

纯净的水体对阳光的光波具有吸收和散射的物理作用。其对光波吸收的强度与光波的长度成正比,散射的强度与光波的长度成反比。自然水体所呈现的色彩与其水深密切相关。当水体很浅,不足以体现它的吸收与散射作用时,水是无色的透明体。当阳光射入较深的水体时,三原色中的红色光波首先被全部吸收。此时水色表现的是水体对剩余的两原色黄、蓝光波所构成的绿色系光波散射的结果,绿色的深浅度视水深由浅向深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黄色的光波被逐渐吸收、削弱的过程。当黄色的光波也被全部吸收后,水体散射的就只有蓝色的光波了。

纯净水面还具有一种独特的物理性质,就是像镜子一样,对周围物体的成像作用,倒映出影像的色彩。这种色彩的体现与观景的角度密切相关,只有在你能看到水中的倒影时才能看到。

红海的颜色是密布海面的浮游藻类颜色,河流的色彩则是其所携带的泥沙的颜色。

知识链接:九寨沟水色成因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南坪县境内,得名于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以雪峰、湖泊群、林莽、瀑布群、钙华滩流为特色,有“童话世界”之誉。1992年,九寨沟以自然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九寨沟水下沉积大量含有钙、镁、铜等金属离子的多钟钙化矿物质,水中还生长多种藻类和苔藓,加之阳光和云层的折射和散射,使绿、蓝、紫等波长较短的光更易于散射,在这些化学、生物和物理现象的综合作用下,九寨沟的水往往呈现出蓝、绿色为主的缤纷色彩。

九寨沟的五花海有“九寨沟一绝”和“九寨精华”之誉,池水含有各种碳酸钙质,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墨绿、水蓝、翠黄、浅红等斑斓色彩,水下沉木、藻类、植物,与岸上的丛林、青山幻化出五光十色的童话世界,故得名五花海。(五)钱塘江潮汐景观的成因

国际地理学界将钱塘江与南美亚马逊河、南亚恒河并列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以钱塘江涌潮最为壮观,被誉为世界一大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钱塘江大潮的最佳观赏时间。钱塘江大潮成为世界奇观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天文原因

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是日、地、月间的万有引力,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于庞大的海水流体所产生的水面周期性升降现象。在三大天体中,由于月地间距离小,所以引潮力主要发生在月地之间,太阳只是在特殊时期对月球的引力起到加强作用。因此,一年间,海水水面的升降现象存在着三种周期,即日周期、月周期和年周期。

一昼夜间有两次高潮和低潮,当月亮处于天顶或天底(即穿过地心另一端地面的天顶)时,海水开始上涨;当月亮处于地平线两端的天际时海水开始降落,此为日周期。

一个月间有两次大潮和小潮。两次大潮分别出现在朔、望日(即农历初一和十五),由于此时日、月、地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太阳的引潮力与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因此,高潮水面为全月最高点,称大潮;低潮水面为全月最低点,称小潮,此为月周期。

由于地球携带着月球在黄道上围绕着太阳公转,轨道呈椭圆形,黄道春分、秋分两点处于椭圆短轴两端,地球运转到此时,距离太阳近,因此太阳叠加给月球的引潮力大,如月大潮恰在此前后出现,称为分点大潮(小潮)。分点大潮是全年高潮潮高最高的,分点小潮是全年低潮潮高最低的。分点潮潮差最大,因此,一年有两次最大潮和最小潮,分别出现在春分和秋分前后,此为年周期。农历的八月十八恰在秋分的前后,是最大潮发生的季节。

2.地文原因

喇叭形的湾或河,湾(河)口向内,水道宽度迅速缩窄,入侵海水在两岸的约束下只有一个发展空间的方向,就是向上。海水注入杭州湾,那儿的钱塘江河口宽达100公里,但钱塘江在六和塔附近的上游,宽度却不足2公里。如此悬殊的河道宽度差异使潮波上溯受到约束,能量相对集中,潮差明显增大,是潮墙形成的重要原因。

钱塘江位于长江南面,由于沿岸横向海流的作用,把长江泄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的“沙坎”。当潮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时,被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了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这是钱塘江大潮能形成世界著名大潮景观的个性原因之一。

3.气候水文原因

由于天文原因,一年应出现两次最大潮,即上面所讲的分点潮。那么,钱塘江为什么只出现一次,即农历八月十八的秋分点大潮呢?这与钱塘江流域及其河口海面地带降水的季节分配密切相关。根据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的活动规律,春分时节,雨带还停留在大陆南面的南海海面。钱塘江江水补给主要来源于流域内的降水,因此春分时节江水水量不大。九月后,锋面雨带迅速从北方撤回长江以南地区。由于雨量的丰沛,江水流量很大,江口也因丰沛的雨量而升高,向下奔腾倾泻入海的江水与倒灌的海水彼此顶托,这不仅更加助长了潮面升高的幅度,同时增加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气势。这是个性原因之二。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4.人文原因

人文原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护堤工程。钱塘江口两岸自古是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为保护已开垦的良田不被倒灌的海水淹没,历代人民沿江两岸修筑了高高的护堤,加强了对倒灌海水的约束,助长了景观的气势。第二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古城杭州的美誉对观潮游客吸引力的叠加。第三是悠久的观潮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根据史书记载,钱塘观潮至迟于东汉形成,观潮风俗出现在东晋,出名于南北朝,唐时十分盛行,宋代观潮最盛,各代的著名诗人为后人留下大量的观潮佳作。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如此咏叹钱江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个性原因之三。

二、水体景观举要(一)海滨胜地

我国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全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海滨处于海陆之间,属于陆地的延伸部分。蓝天、阳光、海水、沙滩(4S,即Sky、Sun、Sea、Sand)被称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我国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有北戴河海滨、青岛海滨、厦门海滨、三亚海滨等。

北戴河海滨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这里气候宜人,二十里长、曲折平坦的沙质海滩,以滩缓、沙细、浪小、潮平著称。海蚀地貌发育,各种形态的岩石,栩栩如生。

青岛海滨位于山东半岛南部,以青山、碧海、绿树、红瓦著称。城市依山就势,鳞次栉比的优美建筑成为青岛独占鳌头的风光特色。作为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举办地,更使青岛增添魅力。

厦门海滨位于福建省东南,有“海上花园”之誉,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形成了厦门独特的自然景观,又因为厦门的地形就像一只白鹭,因此被人称为“鹭岛”。岛、礁、岩、寺、花、木相互映衬,侨乡风情、闽台习俗、异国建筑融为一体,四季如春的气候更为海的魅力锦上添花。

三亚海滨位于海南岛最南端,自东到西有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三大海滨浴场,四季可浴。亚龙湾海滨被誉为“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这里海水洁净,椰林依依,具有无限的诗情画意。(二)秀美河流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历来有“山水画廊”之称。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以雄伟险峻著称,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巫峡绵延曲折,奇峰突兀,峭壁屏列,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处处有景,景景相连,以幽深秀丽著称。特别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态,其中神女峰最高。神女峰宛如一位少女,婷婷玉立于云雾缥缈之中,时隐时现,给人间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和险滩礁石组成,以滩多水急著称。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就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夔门天下雄

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肩在崇山峻岭中奔流170多公里,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

三江并流地区处于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4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大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的自然奇观。三江并流地区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由于三江并流地区未受第四纪冰川的覆盖,加之区域内山脉为南北走向,因此这里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

2003年,“三江并流”以自然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三)风景名湖

鄱阳湖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北部,长江南侧,与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并称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位居第一。鄱阳湖上烟波浩渺、水草丰美,名山秀屿,比比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鄱阳湖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南部最宽处达78公里,北部仅宽3-5公里,犹如巨大的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

鄱阳湖流域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太平军“湖口大捷”等。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入江西的唯一水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则更是难以胜数。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描写的正是鄱阳湖的胜景。2011年6月,杭州西湖以文化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洞庭湖

洞庭湖是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两省,北连长江,南纳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曾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形象地描写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

洞庭湖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君山,原名洞庭山,是湖上的一个岛屿。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今九嶷山),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闻讯赶来,悲痛欲绝,攀竹痛哭,泪血滴在竹子上,竟成斑竹。二妃因悲恸而死于君山并葬此。因二人也叫湘妃、湘君,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关于洞庭湖的传说,引起了游人的许多联想。屈原在流放沅湘之时,曾写下《湘君》、《湘夫人》,借仙侣的爱情表达对楚国的留恋。

岳阳楼位于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气势雄伟,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

太湖

太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江南水网中心,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沿岸围绕着苏州、无锡等城市。

太湖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有“包孕吴越”之称。如今,太湖沿岸的许多名胜与吴越历史有关,如马迹山,即原吴越激战之夫椒山;盘龙湾据说是范蠡和西施曾经隐居过的地方。无锡水上公园蠡湖,以真水假山闻名遐迩,相传范蠡、西施泛舟于此。

湖岸山峦起伏,湖中岛屿错落。位于无锡的鼋头渚,是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鼋头渚是观赏太湖风光的佳地,为太湖风景的精华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郭沫若有“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赞誉。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位于杭州市城西,是在12000年以前形成的“潟湖”。古老的神话中有“西湖明珠自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的说法,西湖才有了“明珠”的雅号。“西湖”的名称最早始于唐朝。到了北宋,诗人苏东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西湖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于是,西湖又多了个“西子湖”美称。历史上有过不少贤人治理西湖的记载,其中数唐白居易、北宋苏东坡、明杨孟瑛、清李卫和阮元的功绩最为显著,并在西湖上留下白堤、苏堤、杨公堤和湖中三岛的胜景。2011年6月,杭州西湖以文化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湖三面环山,东面濒临市区。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

泸沽湖

泸沽湖为川滇两省界湖,纳西族摩梭语“泸”为山沟,“沽”为里,意即山沟里的湖,是一个远离嚣市、未被污染的处女湖,有“高原明珠”之誉。每逢晴天,蓝天白云,倒映湖中,水天一色,景象奇丽。泸沽湖不仅水清,而且岛美。这里有秀丽的山光水色、古老原始而又神秘的民族风情、原始的宗教文化、如痴如醉的歌舞之乡,是旅游者的天堂。

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南投县,是台湾省最大的天然湖泊,卧伏在玉山和阿里山之间。潭中有一个小岛,远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故名珠仔岛,现在叫光华岛或拉鲁岛,形成“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以此岛为界,北半湖形如日轮,南半湖状似上弦之月,因名日月潭。

白洋淀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中国海河平原最大的湖泊。白洋淀水域辽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河北省避暑胜地。这里四季景色分明,春天,芦苇出水,满淀青翠;夏天,菱叶灿灿,荷花吐艳;秋天,芦花纷飞,稻谷飘香,鸭鹅成群,小舟穿梭往来,渔歌此起彼落;冬天,地冻冰封,一片碧玉,如明镜镶嵌在冀中的原野上。日月潭

瘦西湖

瘦西湖位于扬州市北郊,为我国著名的湖上园林,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名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格局。

千岛湖千岛湖

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境内,是1959年建造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力发电站而拦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因湖内拥有星罗棋布的1078个岛屿而得名。四周群山连绵,林木繁茂,鸟语花香,生态环境佳绝。湖中岛屿,姿态各异,交相辉映,以“千岛碧水画中游”的美丽景色而著称。(四)飞泻瀑布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白水河上。这一地带以黄果树瀑布为中心,以瀑布、溶洞、地下湖为主体,素有“天下奇景”之称。这里是典型的岩溶地区,长期的河道变迁、袭夺、暗河塌陷、河流下切,致使河床级级跌落,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瀑布。黄果树瀑布由18个风韵各异的大小瀑布组成,享有“中华第一瀑”之盛誉。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峡谷黄河中,以排山倒海的独特雄姿著称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也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佳句,勾画出了大河奔流的壮观景象。

黄河流至壶口一带,水面一下子从300多米宽收缩为50米左右,在20-30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书·禹贡》载:“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其两大著名奇景“旱地行船”和“水里冒烟”,更是罕见。

诺日朗瀑布

诺日朗瀑布位于四川省九寨沟,藏语中诺日朗意指男神,也有伟岸高大的意思,因此诺日朗瀑布意思就是雄伟壮观的瀑布。瀑布落差20米,面宽达300米,是我国最宽的瀑布,如银河飞泻,声震山谷。

德天瀑布诺日朗瀑布

德天瀑布位于中越边境广西大新县,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瀑布三级跌落,最大宽度200多米,落差70余米。德天瀑布雄奇瑰丽,变幻多姿,碧水长流,蔚为壮观。德天瀑布

知识链接:水的文化欣赏

水从文化的角度欣赏,是力量、温柔、纯洁和无私。

①力量。水的力量是一种崇高美,以其恢宏大气的场面、一往无前的执著、摧枯拉朽的气势,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力量。例如黄河壶口瀑布。

②温柔。水的温柔给人以愉悦。弯弯的小河、潺潺的流水、平静的湖面、幽绿的池潭,给人一种甜美、安逸的审美享受。温柔的水景,体现了水深邃的文化内涵。例如西湖平湖秋月、三潭印月。

③纯洁。清冽纯净的泉水,给人一种高尚的纯洁美,仿佛内心的杂质被滤去,变得格外宁静、清爽,同时也会让游客产生联想,启迪人生。

④无私。老子认为“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无所争”,即表达了水之善与无私。【学生讲坛】

1.谈谈浙江武义温泉资源的旅游开发情况。

2.史上有“天下第一泉”之争,你认为谁才是“天下第一泉”。请排除历史传说,用相关史料证明。

3.中国人往往赋予山水以人的特征,如用沉稳来形容山,把灵动赋予水。谈谈自己对山水的理解。【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水域风光导游讲解技巧。

[实训目标]

1.能够讲解水域风光的科学成因。

2.赏析水域风光的美学特色。

[实训内容和方法]

1.按生源所在地组合成5-8人的协作团队。

2.通过网络、图书资料,收集当地代表性水域风光的图文资料。

3.分析该水域风光的地理成因并赏析审美特色。

4.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交流,介绍该水域风光。

★学习资源

1.韩欣编,中国名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韩欣编,中国名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纪江红编,游遍中国,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4.中国国家地理网 http://www.dili360.com

5.中国风景名胜网http://hyxh.iscenes.com.cn

项目三 巧夺天工的古代建筑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结构、布局、装饰及其主要陈设的特征。

2.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基础知识,掌握风水形势宗的基本理论。

3.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性建筑的特色。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古代建筑知识去辨别古建筑的结构、布局、装饰、等级方面的特征。

2.能运用风水形势宗的理论辨别著名古都、皇宫及帝王陵墓的风水文化。

3.能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著名中国古代建筑景观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专项旅游线路推荐】寻徽商文化·赏徽派建筑之旅

第一天:抵黄山市,参观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徽派建筑古村落。该村落至今仍完好保留着明清民居300余幢,街巷布局依然如旧,风貌古朴,建筑典雅,被国内外建筑专家赞誉为“明清民居博物馆”;自由参观被誉为“现代清明上河图”的屯溪老街,品尝安徽特色小吃,购买安徽特产。

第二天:上午乘车赴徽商的起源地——歙县,游览“棠樾牌坊群”。该牌坊群由7座牌坊组成,以忠、孝、节、义的顺序相向排列,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下午参观徽园、许国石坊、斗山街和渔梁古埠。徽园集徽州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于一体,许国石坊是我国唯一的一坐八脚牌楼,斗山街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渔梁古埠是徽商盛兴数百年的重要水路码头。

第三天:上午乘车赴绩溪龙川村,参观胡氏宗祠。该祠始建于宋,被誉为江南第一祠,素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美称。下午结束愉快的旅程,返回温暖的家。

学习任务1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和结构布局

【学习导读】

建筑被誉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体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支,以其独特的取材、别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和巧妙的布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知识储备】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

古代中国是“木建筑的王国”。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人们便发现了木制构件的遗痕,千百年来一直以木结构为主。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会采用木构建筑而非石构建筑?这个问题令西方建筑学家迷惑不解。

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当家”——木

中国人崇尚人对自然的感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改造自然。于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现“天人合一”,并以有生命的木材为建筑材料来追求大自然的“灵气”。

同时,木材的易加工性和易更换性,赋予了建筑新陈代谢的生命力。古人在自然中悟出人生哲理,认为人生是“轮回”的;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个轮回,时空无涯,人生有限。因而,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就说过,“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是中国古代以木结构为特色的原因之一。建筑作为“身外之物”,“今生可用足矣”,而陵墓等地下建筑则可以采用石造,以追求永恒和不朽。

既然中国建筑最初选择了木头作为“大当家”,自然走上了与西方石结构建筑截然不同的道路。用一位西方人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西方人)占据了天空的一角,而他们(中国人)却占据了广阔的大地。”

建筑材料的先驱——土

和木材一样,泥土也是建筑材料的先驱之一。从古代与建筑有关的文字可以看出,“室”、“堂”等汉字下面,都有一个“土”字,似乎意味着早期的房屋是建在土台之上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有考古材料证实,商、周、秦、汉时期,重要建筑的高大台基都是夯土筑成。我国古代的夯土技术非常发达,除了用作墙壁、台基等房屋建筑之外,还用于长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长城基本都是砖石的,不过那已是明代重修的长城,秦代的长城是用夯土建筑的。和木材一样,夯土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代土、木并提,称大规模的建筑活动为“大兴土木”。

不同凡响的配角——石、砖、瓦

在西方建筑史上地位显赫的石材,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多趋于配角。中国古代有意识地使用石材,始于封建时代初期,当时主要把它用于陵墓之中。后来,石材又被广泛应用在佛塔等高层建筑上。由于石材表面可进行细致的雕饰,因此基座、陛石、石柱等处成为美化建筑装饰的突出部位。

中国古代砖的应用始于战国时期。早期主要用于建造墓室,后来则主要用于砌筑墙壁。质量最高的是城砖,因坚固方能御敌。砖结构是除木结构以外,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最多的建筑方式。而在很多木结构建筑当中,也有不少是砖、木混用的。

知识链接:金砖

金砖是砖的特殊品种,用于皇宫地面,原称“京砖”,因铺砌后以桐油漫浸,干后磨平,金光闪闪,愈久愈亮,击之有金属之声,故称“金砖”。在故宫的重要宫殿中都铺设有这样的砖。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殿金砖是清康熙年间铺设的,至今依然光亮如新。金砖产地在苏州郊外。因为苏州土质细腻、含胶状体丰富、可塑性强,制成的金砖坚硬密实。而且苏州靠近大运河,运输方便,可以从水路直达北京。

瓦是屋顶施工当中必不可少的材料,鉴于屋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特殊地位,瓦的作用自然不容小看。瓦产生于西周初期,发明以后,因其长处,很快就取代了茅草,成为覆盖屋顶的主要材料。瓦的表面施琉璃釉的称琉璃瓦,唐代以后大量使用,明清更是无一宏大建筑不用琉璃瓦。琉璃瓦的颜色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皇帝黄色,王公绿色;故宫除文渊阁用黑色,皇子读书处用绿色,其余都用黄色。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用宝蓝色,象征蓝天。靠屋檐处用以滴水的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称瓦当。筒瓦、覆瓦的瓦当多圆形,平瓦、仰瓦的瓦当多半圆形、荷包形、灵芝形等。瓦当是古代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具有保护木制屋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瓦当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三分法”,即台基、墙身、屋顶三部分之中,庞大的屋顶始终是其精华所在,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斗拱、柱子、大门、建筑小品等,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建筑的巨大魅力。

房屋的脊梁骨——木构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由木柱、木梁搭架来承托屋面屋顶,而内外墙不承重,只担负分割空间和遮风避雨的作用。“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传统结构体系的特色。这种框架结构的优势可使房屋的功能、性能有很大灵活性,可做成四面通风、有顶无墙的亭,也可做成四面有墙的居室、宫殿;或将墙壁切成不同的厚度,满足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们的不同需求。木构架结构形式最主要的是抬梁式和穿斗式。

抬梁式 也称叠梁式,是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木结构方式,即在地面上先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每两组平行的梁之间安置与梁成垂直角度的檩,这些檩上排列若干椽子,从而形成完整的木构架。大型的府第及宫殿、庙宇大多采用这种结构。抬梁式构架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 即在地面上立柱,但柱上不架梁,而是直接安檩。柱子的间距较密,柱与柱用数层穿枋串通连结,组成构架。这种结构较省木材,尤其是不需要什么大型的柱材。从地域上看,我国南方建筑多用这种结构。

扎根于大地的部分——台基

台基是房屋的地面基础,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台基大致有四种:

普通台基 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常用于小式建筑。

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脚线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太和殿台基

最高级台基 由几层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墙倒屋不塌”的功臣——柱子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承重作用的主要是柱子,墙壁只是起到隔断作用。柱子除了支撑整个屋顶外,也是构成建筑基本单位“间”的要素,四根柱子组成的立体空间就是一“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开间越多,建筑等级越高。

柱子下面的基座叫柱础,往往是石制的,其作用是防止柱身下沉和木柱朽烂。柱础花色很多,有的还施雕刻,明代多覆盆式,清代多圆鼓式。

知识链接:雀替

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牛腿”,位于柱与枋(或梁)相交处,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就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使得柱头部分的装饰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所有雀替都漆或雕刻得很华丽,给人印象很深,大有无雀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雀替

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语言——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最精巧、最华丽的部分,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又称阑头,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宋代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斗(方形木块)、拱(弓形短木)、昂(斜置长木)。斗拱层数越多,建筑等级越高。同一时代的建筑,有斗拱的级别高于无斗拱的,斗拱多的又高于斗拱少的。

斗拱最初是由于木结构建筑的实际需要才诞生的,它其实是柱子与梁架之间的过渡构件,主要作用就是扩大梁枋和柱头的接触面,从而加强柱头与梁架的联系,以承托中国古代建筑那高大厚重、出檐深远的屋顶。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斗拱的主要分件

建筑之上的美丽冠冕——大屋顶

大屋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标志物。它以屋顶出檐并向上仰翻的弧形造型,展示出独特的形态之美——飞檐翘角。它的功能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雨水急剧下流,还能通过斗拱挑起出檐更好地采光通风。这种大屋顶造型,贯穿于我国古建筑发展的始终,并且派生出形态多样的大屋顶。

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歇山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重脊,又称挑山顶。

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为了有效防止火灾蔓延,硬山顶建筑往往把山墙造得高大,称封火山墙。其上缘呈阶梯状逐级折下者,称叠落山墙,又因其形如马首侧面,也称马头山墙;顶部如观世音菩萨所戴头巾状,称观音兜山墙。封火山墙观音兜山墙

攒尖顶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由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卷棚顶 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盝顶 为梁架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在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

根据建筑物屋顶重檐大于单檐的原理,所以屋顶形式的等级大小依次是: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

知识链接:钩心斗角

钩心斗角一词最早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一句,来形容阿房宫建筑漫回钩心、垒砌斗角的统一均齐、对称严谨之美,形容阿房宫宫殿的交错与精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面子”——大门、影壁

大门 大门是建筑的出入口,所处的位置特别明显,比较有讲究。和屋顶一样,大门也是房屋主人身份的一种象征。门扇是大门最重要的部分,古代最常见的是两扇(汉字“門”就是两户相对),上有门档,下有门槛,两旁有门墩,又称门枕石、抱鼓石。所以有门档户对(现代人异化为“门当户对”)之说。

门上安有门钉,本为固门,发展到后来,成为古建筑大门上的一种特有装饰,并显示等级,如皇宫门钉为横竖皆九,王公贵族为横七(或五)竖九。门扇的中央,一般还有兽面形的门环,称“铺首”。古代俗语“兽面衔环辟不祥”,可见,铺首是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门饰。此外,门色以红、绿、黑区分等级,门质以铜、锡、铁、木区分等级。门上的小屋顶称为“门头”。门头不但用来遮阳挡雨而且也有很强的装饰作用,使大门显得更为气派。门钉与铺首

知识链接: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因其正处在子午线上而得名。午门平面呈“凹”形,以聚生气。门上建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象征“九五至尊”。正楼为重檐庑殿顶,东西四座重檐四角攒尖方形亭楼,仿佛朱雀展翅,俗称“五凤楼”。共有五个门洞,当中是正门,正门左右侧各有一门,另外左右还有两个掖门。中央正门等级最高,供皇帝出入,此外皇后成婚入宫时经过一次,殿试后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在放榜后可由此门出宫,被认为是极大的荣誉。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掖门出入。北京四合院影壁

影壁 古建筑向南的正门要开得又大又宽,以表示不凡的气派。这样,对于注重封闭和内向的古建筑来说,就显得过于暴露了,于是古人就在门外或门内造一堵墙来作为屏蔽,以“隐其内室屏障视线”,所以影壁,含“隐蔽”之意。又因常建于南面,最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又称照壁。有影壁的建筑,往往是显赫人家,令人肃然起敬,人们到此要下马,整理衣冠,所以是“肃墙”。时间一久,肃墙长草,所以也称“萧墙”。后来人们对宫廷多祸事,称为“祸起萧墙”。

影壁具有装饰观赏作用,还与风水有关。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影壁这种建筑形式。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

中国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尊卑有序”、“中庸平和”等观念代表其精髓。在建筑布局方面,这些观念得到最直观的体现。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建筑布局的法则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平面布局有一种简明的组合规律,即以庭院为单元,组合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左右延伸扩展、轴线对称,营造出宏伟壮丽的艺术效果。这种布局是最便于根据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差别。

这种平面布局有别于西方建筑和现代建筑。西方建筑和现代建筑都是沿着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方向发展,最终以高大的体量取胜,而中国古代建筑采取由单体建筑到建筑群落、由小群落到大群落的数量扩展方式,以深广的数量取胜,“庭院深深深几许”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布局特征。德国科隆大教堂高达157米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布局之灵魂,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封闭空间。庭院反映出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即封闭性和内向性,只有在高墙围护的深深庭院之中,才具有安全感和归宿感。庭院是房屋采光、通风、排泄雨水的必需,也是进行室外活动和种植花木以美化生活的理想解决办法。北方为求得充足日照,庭院开阔;南方则要避免炎炎烈日,而加强室内通风效果,于是庭院小巧精致,成为“天井”,这样可增强室内的通风效果。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示意图

知识链接:天井

江南多雨,民居多采用“天井院”住宅形式,四周的房屋连结在一起,之间围成一个小天井。天井起着采光、通风、聚集和排泄雨水以及吸除烟尘的作用。天井四周房屋屋顶皆向内坡,雨水顺屋面流向天井。这种将雨水集中于住宅之内的做法,被称为“四水归一”、“肥水不外流”,对于将水当作财富的百姓来说,这是大吉大利的事。

皇家的尊严——宫殿建筑的布局

严格的中轴对称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尚中”的思想,认为帝王只有居于四方之中,才能“中立不倚”,进一步才能动静不失其时,以不变应万变,最后达到万寿无疆的境界。所以古代“王者必居土中”的观念是十分强烈的。天子居中心至尊之位,这种观念主要是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此外,古人也认为,天子居中,便于国家的治理。古代的帝王,选择都城的中心建宫殿。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主要建筑不仅华丽,而且必须布局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体量小,布局在中轴线两侧。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左祖右社 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即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左祖右社,正是体现了这些观念。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也称太庙)。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前朝后寝 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奉行大典之处,后寝是帝王和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围合的小天地——民居建筑合院式的布局

中国传统民居,基本上都是遵循着组合的内向原则而刻意布局的。合院式民居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对外只有一个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这种布局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正房,左右布置厢房,形成东西向次轴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的院子就是“三合院”、“四合院”的合院式民居。根据需要沿轴线可形成多进院落。【学生讲坛】

1.谈一谈“大兴土木”、“墙倒屋不塌”、“飞檐翘角”等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哪些特色?

2.根据欧阳修《蝶恋花》词中“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说说中国建筑的组群布局。【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中国古代建筑构件和等级制度赏析。

[实训目标]

1.能够赏析中国古代建筑各种构件特征和作用。

2.能够辨别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

[实训内容和方法]

1.2 人一组,网上查找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台基、斗拱、门等构件图片。

2.分析每类构件的特征、作用及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体现。

3.每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各种构件的图例写一份分析材料。

学习任务2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和陈设

【学习导读】

在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中,装饰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座建筑不单纯是工程技术,同时也是一种综合艺术,在综合艺术中要体现雕刻、彩画、壁画、色彩以及各种装饰。中国古代建筑上的装饰,大多是以结构构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发挥其装饰作用的,木结构外露结构从不遮蔽(以便木料通风、维修),经过细工处理的木框构件,本身就已经是了不起的雕刻,再在上面进行有节制的装饰,更是锦上添花。梁枋、斗拱、檩椽,都是结构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宫殿外的华表、石狮、日晷、嘉量、吉祥缸、鼎式香炉等陈设,与建筑物相配合、陪衬,使宫殿建筑艺术更显辉煌。【知识储备】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雕梁画栋”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特色的真实写照。古建筑那些繁琐富丽的彩画、雕塑、藻井,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和玺彩画旋子彩画

线条与色彩的艺术——彩画

彩画是古代建筑最重要的装饰手段,原是为了木结构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彩画可分为三个等级。

和玺彩画 是等级最高的彩画。画面由龙和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两边上下用两个《  》框住,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常用于宫殿主要建筑。

旋子彩画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  》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于次要宫殿或寺庙中。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 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上下用两个《  》或者一个《  》或()框起。苏式彩画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常用于住宅、园林。

知识链接:色彩等级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色彩使用上,有明确的等级限制。最高贵的是黄、红色,用于帝王、贵族的宫室;青、绿次之,用于百官的宅邸;黑、白、灰最下,民居只用这类颜色。“鬼斧神工”——雕刻

雕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除彩画之外最常用的装饰手法,有木雕、砖雕、石雕之分。木雕装饰纯粹是为了居室的美化,明清两代是建筑木雕大发展的时期,如明代建成的徽州民居木雕装饰已经用得相当普遍,就连室内的落地罩也是由繁复精美的木雕所构成。白木雕花窗

明清建筑中还大量使用砖雕。石雕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台基、栏杆、柱础、柱身等石制构件上。雕刻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等。

知识链接:何谓“南雕北画”?

自古以来,“雕梁画栋”也有地域之分。“雕梁”在南方流行,因为彩画怕湿,阴雨连绵对彩画不利。彩画的色与粉受潮,易于变色、褪色,甚至使彩画脱落,所以南方普遍采用雕刻。北方干燥,“画栋”很少受气候的影响,所以彩画绘制得比较多。“顶”级的装饰——天花与藻井

天花即天花板,起挡尘、隔热与美化装饰作用。

藻井是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中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藻井一般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帝王的宝座上方,在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脊的装饰——螭吻、仙人走兽

螭吻(鸱吻)装饰于屋顶正脊两端的吻兽。螭呈龙形,头上无角,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它张开大口稳重而有力地吞住大脊。其背上插有一把扇形宝剑:一个是防螭吻逃跑,取其永远喷水镇火之意;二是传说妖魔鬼怪最怕许逊(晋道士)这把扇形剑,在这里是取避邪的用意。

仙人走兽 装饰于屋顶的垂脊和戗脊上。前面骑着似凤非凤、似鸡非鸡的人是“仙人”。仙人后面依次排列的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俗称“走兽”。太和殿的藻井太和殿的走兽

螭吻和仙人走兽在古建筑中起到三个作用:一是灭火压邪,二是固定屋脊和脊瓦,三是标志建筑物的等级。例如故宫太和殿的螭吻尺寸最大,它的走兽达10个。其余等级的建筑上的走兽则依次递减成奇数,即9、7、5、3、1件走兽,而且是减后不减前。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陈设

华表

华表起源于古代的“诽谤木”。相传从尧舜时代开始,统治者就习惯在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曰“诽谤木”,以示帝王虚心纳谏的决心。到了汉代,“诽谤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物,因这种标志物远看像花朵一般,所以称为“华表”。再到后来,华表逐渐成为宫殿、桥梁、陵墓前设置的小型装饰建筑品。最有名的华表当数矗立在天安门前的一对。天安门前的华表故宫铜狮

门狮

古代主要建筑大门前都有一对门狮,约始于元,行于明,盛于清。门狮有辟邪的作用。又因为狮是兽中之王,所以又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成对门狮系左雄右雌。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环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必定是雌狮。在中华大地还有北狮、南狮之分。北狮雄壮威严,南狮活泼有趣。还有所谓“三王狮”,即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

四灵

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常与吉祥“四灵”有关。四灵出自《礼记》,是麒麟、凤凰、龟和龙。四灵除了龟以外,其他三种都是传说中的动物。

麒麟的身子像鹿,遍体披着鳞甲,它的头上长着独角,脚像马蹄,尾像牛尾。麒麟是传说中有德性的仁兽,历代帝王都把它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在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等皇帝的住地和花园里都能见到铜铸或石凿的麒麟。

凤凰的形象非常高贵,它头顶美丽的头冠,身披五彩的羽毛,是综合了许多美丽的鸟类和动物的特点,想象出来的鸟中之王。凤凰是中国传说中的瑞鸟,它标志着吉祥、太平和政治的清明。凤凰还常和其他吉祥物配合成纹图,如“龙凤呈祥”、“凤麒呈祥”等,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龟是四灵中唯一存在的动物,也是所有动物中寿命最长的寿星。人们不仅把龟当作健康长寿的象征,也认为它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在古代,每当重大活动之前,巫师都要烧龟甲,然后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所以,人们都称龟为“神龟”、“灵龟”。

龙是中国最大的神物,也是最大的吉祥物。龙同凤、麒麟一样,也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动物,它长着牛头、鹿角、虾眼、鹰爪、蛇身和狮子的尾巴,通身还长满了鳞甲,是由多种动物复合而成的。在人们的想象中,龙不但能在陆地行走,也能在水中游弋、在云中飞翔,充满了无穷的神力。几千年来,封建帝王把它当作权力和尊严的象征,普通百姓也认为它是美德和力量的化身,是吉祥之物。龙作为“四灵”中最大的吉祥物,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鼎式香炉

鼎式香炉叫做香炉鼎,是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种礼器,燃以檀香和松枝,能辟邪,又求吉祥,象征帝王权力。有盖为鼎,无盖为炉。

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故称之为香炉鼎。古宫乾清宫前的鼎式铜香炉

日晷

日晷也称“日规”,是我国古代计时器。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宫殿陈设日晷,与嘉量相配象征国家统一。故宫太和殿前的日晷故宫太和殿前的嘉量及石亭

嘉量

中国古代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古代一斛十斗)、斗(一斗十升)、升(一升十合)、合(一合二龠)、龠(音yue越)。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国家统一和强盛。

吉祥缸

吉祥缸是指置于宫殿门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用的水缸。古时又称之为“门海”,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扑灭火灾,故又被称为“吉祥缸”。

据《大清会典》记载,北京故宫有吉祥缸308口。但世事沧桑,由于各种原因,如今只剩下了231口了。这些吉祥缸分为铁缸、铜缸和鎏金铜缸3种,以铜缸居多。古时,每年到了冬天给缸套上棉套,上覆缸盖,下边石座内燃炭火,防止冰冻。

轩辕镜

圆球,铮亮,悬宫殿御座上。相传此镜为黄帝所造,后来的皇帝悬挂此镜,以示自己为轩辕氏黄帝的正统继承者。传说不是正统的皇帝坐上宝座,轩辕镜就会掉下来。

象征物、图案

在古建筑中,人们常将几种不同的图案配合在一起,或富有寓意,或取其谐音,以此寄托美好的希望和抒发情感。如:故宫太和殿轩辕镜

鲤鱼、莲花——连年有余,蝙蝠、云——福从天来,金鱼、海棠——金玉满堂,石榴——子孙满堂,蝙蝠、桃、灵芝——福寿如意,松、鹤——延年益寿,象、万年青——万象更新,象驮宝瓶(或瓶载万年青)——太平有象,瓶插三戟——平升三级,双柿或双狮、灵芝——事事如意,狮配以长绶带——好事不断,芙蓉、桂花、万年青——富贵万年,牡丹、水仙——富贵平安,芙蓉、桂花——夫贵妻荣,柏、柿子、如意——百事如意,竹子、花瓶——祝报平安,母猴背小猴——辈辈封侯,鹿、鹤、花瓶——六合太平,古琴(1)、白菜(2)——一清二白,猴子骑在马上——马上封侯,猴子摘取官印——封侯挂印,猴和鹊、鹿、蜂在一起——爵禄封侯。【学生讲坛】

1.说说江南四合院与北方四合院的不同之处。

2.谈谈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形成了“南雕北画”的格局?

3.说说龙生九子的故事。【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中国古代建筑图案的象征意义。

[实训目标]

1.能够通过图书、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古建筑资料。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赏析中国古代建筑图案的象征意义。

[实训内容和方法]

1.5-6人一组,通过图书、期刊、网络等途径查找中国古代建筑代表性装饰图案。

2.分析各种图案的象征意义,制作PPT演示文稿。

3.每组推荐一位同学,结合PPT,介绍各种装饰图案的象征意义。

学习任务3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

【学习导读】

中国风水文化由来已久,相地之法大约起源于原始聚落的营建,商周时期出现专业的“卜宅”“相宅”活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相继盛行一时,奠定了建筑风水文化的理论基础。汉代产生“图宅术”和“图墓术”之后,建筑风水文化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国传统建筑风水,实际上就是关于如何考察地质、地形、地貌、环境和景观的学科,讲究的是人居內环境与生态外环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国人对“天人合一”哲理的不懈追求。当然,在封建社会中,建筑风水难免掺杂一些迷信,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知识储备】

一、风水文化概述

风水术又称堪舆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术数。许慎《说文解字》:“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古人认为,宇宙和人体均是由“气”所生,因而星辰、五谷和人的祸福均与气有极大的关系,正所谓“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因此,古人一定要选择生气旺盛的地方居住或埋葬。风水学的理论,正是以阐释“生气”而构架的。(一)风水文化起源和沿革

中国风水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现有资料推测,相地术大约起源于原始聚落的营建。到了殷周时期,已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相地活动。周武王灭商后,为了镇抚东方,开始营建洛邑。在营建洛邑之前,就命周公相地,《尚书·洛诰》载:“召公(武王之弟姬奭)既相宅,周公(武王之弟姬旦)往营成周,使来告卜。”可以说,商周是风水的孕育时期。

秦汉是风水术形成时期。此时兴起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易学理论为风水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特别是东汉时期的谶纬神学影响,在建筑中各种禁异与迷信盛行。如“起宅盖房必择日”,“太岁头上不能动土”已成为阳宅建筑中的规则。此时,阴宅风水理论也渐渐形成,“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的认识,葬人不仅要选风水宝地,而且要选良辰吉日的观念,已普遍存在,成为风水术的内容。据司马迁的《史记·日者列传》中所述那时的堪舆家(就是后世的风水先生)几乎都是专职。秦汉时期还出现了有关风水的专著,如《堪舆金》、《宫宅地形》、《图宅术》、《葬历》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风水术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战乱频繁,人们普遍感到难于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风水观念趁虚而入,三国时魏国著名方士管辂,以占筮、相术、相蓦著称于世。这一时期,南北文化和外来文化处于大融汇状态,玄学的兴盛和山水美学的发展,把风水理论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风水著作,如管辂的《管氏地理指蒙》,南北朝王征的《黄帝宅经》等。

隋唐时期,相地活动与风水术日益风化,风水术侧重于看坟地,迷信色彩十分严重。唐代不论是官人还是庶人,只要死了,都要择地择日下葬,这成为一种很普遍的习俗。唐代还设有司天监,监里的官员都懂风水术。

宋代,在宋徽宗的大力倡导下风水术大盛。明清时期,风水术开始在社会上泛滥,不仅帝王之家重视风水,民间也普遍讲究风水,尤以士人为重。(二)风水形势宗的理论

自明清以来,民间流行的风水理论,大致分为两个流派:江西形势派和福建理气派。前者重视考察山川形势起止向位,以江西一带的风水先生为主;后者重视阴阳五行八卦生克,以福建一带的风水先生为主。两家之说盛行于世,而形势宗流传较广。

形势宗主张所谓的“寻龙捉脉”,即指考察山川形势,有龙、穴、砂、水、向等相配的讲究,相应的活动是“觅龙、点穴、察砂、观水、立向”。“龙”是指绵延的山脉。《周易阴阳宅》载:“山脉何以龙为?盖因龙妖娇活泼,而山脉亦然。”到了平原,没有山体的地方,也是有“龙”的。此时的“龙”已经转入地下,是指地下的岩土层,地下岩土层也是有走向的。“龙”是有走向的,“气”依附于“龙”,走向和“龙脉”一致。风水学认为,“龙”不能断,“龙”断则“气”断。以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龙”断处其实就是指地震断裂带、地裂缝等不良的地质状况,是不宜建造房屋的。觅龙是对山脉的观察和选择,应选择来龙深远、奔腾远赴的山脉。“穴”是“气”随着“龙”而来所聚集的点,分阴穴、阳穴。“穴”前靠山近水的平坦之处为“明堂”。“穴”与“明堂”的关系是“点”与“面”的关系。“明堂”的位置也符合西方学者所提出的“边缘效应”。“点穴”就是要选中最佳位置,风水界有句名言:“三年寻龙,十年点穴”。意思是真龙难寻,真穴难点。穴的选择,关键在于“内气萌生,外气成型,内外相乘,风水自成”。“砂”是穴之前后、左右的山,是构成穴场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风水学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四方的四神兽来命名穴场周围的砂山:前(南)朱雀,后(北)玄武,左(东)青龙,右(西)白虎。主龙前面的砂山若近前便是案山,若远向便是朝山。风水中将砂喻为龙的环护山丘,龙的帐幕,龙的仆从。察砂,要求主山脉的前后左右均有环护山,砂山的形态以端庄、秀丽为吉,即“砂要秀”。察砂实际是寻找能“聚气藏气”的地理环境。一个理想的风水模式除了有靠山(镇山)之外,左右两侧还应该有起护卫作用的山,使整个穴场成兜抱状,来挡住“风”对气场的破坏,达到更好的聚气作用,让人们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同时也能够提供给人类一些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料。理想的风水模式图“水”是伴随山脉而行的河流。“水者,龙之血脉。穴外之气,龙非水送,无以明其来;穴非水界,无以明其止”(《周易阴阳宅》)。风水学认为:山不能无水,无水则气散,无水则地不能养万物。水能“载气纳气”,大山脉能“迎气生气”,山环能“聚气藏气”。由此,中国风水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山主富贵”“水主财”的共识。观水,首要一条是观水口,水口本身有水流进之处和水流出之处,前者要开敞,后者要封闭。此外是水的形态和水质等。“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龙经》)。流动的水要屈曲绕抱,汇聚的水要澄清。“向”指的是朝向,它具有矢量性。同一物体,随着参照物的不同其方位也不同。风水家们利用罗经(罗盘)进行选址,就是以其手中的罗盘建立起一个相对的坐标系,从而对穴场进行一些逻辑性的、适用性的分析和评价,看周围的环境是否能够满足“聚气”的要求。

以某一栋建筑单体来说,日照和通风是必须满足的,满足了则为“吉”,反之则为“凶”。最好的朝向不是正南北向,而是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略有偏差。在我国,南方地区炎热,日照条件很容易满足,由于潮湿,通风在朝向的考虑上占主要地位,同时要避免过分的日照,故以南偏东15°为吉;而北方地区因为寒冷,日照在朝向的考虑上占主要地位,所以尽量要争取“热轴”的方向(即南偏西15°)来获得热量为吉。我国位于北半球,“负阴抱阳”就是指“面南背北”,同样的“负阴抱阳”到了南半球就成了“面北背南”了。

二、寻龙捉脉——都城、皇宫的风水

早期都城的选址,较多考虑实际的使用,最重要的是解决水源和运输问题。由于风水术的泛滥,从明初开始,风水之说便在都城、宫殿的选址与营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决定建都金陵(南京),在考察都城风水的时候,他花了不少心思。相传金陵自古就是王气汇集之地。《景定建康志》记载:“父老言秦(始皇)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金陵”之名亦由此而来。朱元璋得此风水宝地作为都城,感到非常满意。

明成祖朱棣夺得帝位后,决定把都城迁到北京。紫禁城的设计者是江西风水大师廖均卿,营建过程中,始终按风水观念进行。

首先,“紫禁城”及其主要宫殿的命名,就是风水理气观的最直接表现。早在秦汉时期,皇宫就被称为“禁中”,即禁卫森严的地方。秦始皇建咸阳宫,曾以之来象征所谓的“紫宫”,表明是帝王所居的地方。紫宫又叫做紫薇宫或紫薇垣,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名称,是环绕古代被称为“帝星”的北极星周围的15颗星的总称。到了唐代,出现了“紫宫”与“禁中”合而连用的提法,称为“紫禁城”。明代皇宫延续了这种叫法。另外,紫禁城中主要宫殿的命名,也与风水观念有关。比如乾清宫、坤宁宫即是最典型的例子。“乾”可以喻天,有“动”和“创始”的特性,所以皇帝居住的地方当以“乾”命名。“乾清”更含有清气浩荡之意。而“坤”可以喻地,有“静”和“负载”的特性,故皇后居住的地方当以“坤”命名。“坤宁”更含有安宁顺承之意。

紫禁城的选址和布局还体现了风水形势宗关于“寻龙捉脉”的观念。按照形势宗的观点,中国的山脉以西北的昆仑山为中心,向东南延伸出三条山脉,形成了三大干龙。黄河、鸭绿江之间为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长江、黄河之间为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长江以南为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龙从起点昆仑山到入海又按远近大小分远祖、老祖、少祖,越靠近起点越老,越靠近海边越嫩。风水家认为,老山的生气不足,嫩山的生气才旺,因此寻地当在少祖山寻,不要到远祖山、老祖山寻。除了这三大干龙之外,又有数千条小的山峦,构成一个脉络清晰的风水格局。每一个好的风水宝地,一般都有与昆仑山相联系的祖山(干龙)作为依托,而少祖山可作为拟建城市、陵墓或建筑的靠山(或称背屏)。

从北京的地理来看,其城市西北有连绵起伏的青山,这就是风水家所称的龙脉。龙脉的中心为少祖山,与昆仑山相联系,称为王气郁积之地。以此起始,引入京城,到达宫殿背后的景山(主山)。主山两翼,左以河流为青龙,右引道路为白虎。主山之前、青龙白虎之间的最佳选点,是万物精华的“气”的凝结点,为龙穴,明堂就应坐落在此处。因此,紫禁城实际处于北京城的最佳位置,而明堂太和殿就是龙穴所在,居天下中心。

环绕在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是一条保卫紫禁城安全的“人造河”。紫禁城内金水河之水从护城河西北角引入,曲曲弯弯地流经武英殿、太和殿、文渊阁、南三所、东化门等重要建筑和宫门前,既将“生气”导入,又形成风水学中的“水抱”之势。金水河全长两千多米,到东南角又流入护城河,在好几处建筑前形成“临水”的风水环境。

此外,北京的大环境也非常优越,如《朱子语类》论北京的大环境云:“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这是北京城为中心,以全国山脉为朝案,来说明北京地理环境之优越。

三、生者安居之法——住宅的风水

古人用“负阴背阳,背山面水”,来概述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

背山,即基址后面要有马蹄形的山丘为靠背,左右有左辅右弼的所谓次峰。这些山的山形均要优美,并且保持丰茂的植被,而不能是崎岖丑陋的荒山、倾斜的孤山或在山脉背后半掩半露的“窥峰”。山峰轮廓如果没有崎岖不平、丑恶可厌的形貌,则为“吉山”。面水,即基址不远的前方应该有水,针对住宅而言,最好是月牙形的池塘,若是村落、城镇,则最好是弯曲的河流。水应流向与山脉会合的方向,以使阴阳二气中和。而且水流要尽量平缓,迂回曲折,切忌平直如线。

具备以上条件的地方,就是最吉祥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风水穴”。至于其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民间有俗语说:“大门朝南,子孙不寒,大门朝北,子孙受罪。”有时候由于地形所限不能强求一律坐北朝南。只要基本符合“背山面水”的格局也是可以的,但基址最好地势平坦,而且具有一定的坡度。

这种“背山面水”的选址标准,之所以较为科学,是因为它符合实际情况。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北来的寒流;面水可以迎来夏季的日照;近水则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适于水中养殖;缓坡则可以避免淹涝之害;丰茂的植被则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果林或经济林还可取得经济效益和部分的燃料能源。总之,好的基址可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自然就变成一块吉祥福地。

这种十全十美的风水宝地是相当难求的,往往在山形水势上都会有一定的缺陷。为了“化凶为吉”,必须通过修景、造景、添景等办法,以达到整体景观的完整协调。有时,利用出入口的朝向、街道平面的轴线方向等办法来避开不愉快的景观,以期获得视觉及心理上的平衡,这是消极的办法。而积极的办法也有,如改变溪水河流的局部走向;改造地形;山上建风水塔;水上建风水桥;水中建风水墩等一类的措施,名为镇妖压邪,实际上都与修补风景缺陷及造景有关。

在一些平原地区或距离山水较远的地方,所谓的“背山面水”原则无法适用。于是格外注重住宅的朝向、布局等风水问题。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方,古代称为“四象”分别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相配。四个方位加上中,就形成了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位,并与金、木、水、火、土相配。北京四合院还有一个特点:全院以中轴为对称,但大门不与正房相对,而是开在东南方向。这是根据风水学说,正房坐北为八卦中的“坎”位,而坐坎宅就必须开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古人相信,这种“坎宅巽门”的朝向,能使家族财源滚滚,大吉大利。

四、死者安息之道——阴宅的风水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陵墓的风水,这与古代流行的祖先崇拜及有神论思想有关。古人普遍相信人的死亡只是肉体消灭,而灵魂是永存不灭的。但灵魂也需要一个安息的场所,否则便成为所谓的“孤魂野鬼”。所以在古人眼里,陵墓的风水和住宅的风水同样重要。

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礼部尚书赵頨和江西风水师廖均卿等前往北京选择陵地“吉壤”,在昌平境内寻找到风水宝地黄土山,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在具体确定他们的墓址时,都有风水师参与其间。

明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完美境界。

历史上最迷信陵墓风水的王朝,并非明朝,而是文化繁盛的宋朝。宋朝皇帝普遍迷信“五音姓利”的堪舆术。所谓“五音姓利”,是先把人的姓按五音分配,发音相似某音即归入某音。如将孔、宋、董归入宫音,杨、王、江归入商音,赵、曹、毛归入角音,李、毕、狄归入徵音,刘、苏、余归入羽音。按风水师所说,五姓与五音、五行、五方结合,可用来推断吉凶福祸。如《图宅术》曰:“商家门不宜南向,徵家门不宜北向。”意思是说凡是姓归入商音的人家,家门不宜南向;凡是姓归入徵音的人家,家门不宜向北。今天看来,“五音姓利”这种堪舆术纯属无稽之谈,但宋朝的历代皇帝却对此深信不疑。十三陵风水示意图

由于宋代皇帝姓赵,赵归入角音,角音在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水生木,木生火,而金克木。风水师们据此得出结论,宋皇墓地最吉利的朝向应该是坐南朝北,万万不能坐东朝西。因此,宋代的巩县八陵都是坐南朝北,这与自古以来墓葬坐北向南,以求“负阴抱阳”的传统大相径庭。【学生讲坛】

1.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太岁头上不能动土”、“来龙去脉”、“寻龙捉脉”。

2.运用风水形势宗的理论,说说紫禁城的风水文化。【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古村落风水文化赏析。

[实训目标]

1.能够通过图书、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各种资料。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古村落风水文化。

[实训内容和方法]

1.按生源所在地5-8人一组,利用实地走访和资料整理法调查当地著名古村落。

2.分析所调查古村落的风水文化,制作PPT演示文稿。

3.每组推荐一位同学,结合PPT介绍古村落的风水文化内涵。

学习任务4 中国古代建筑举要

【学习导读】

经过历史沧桑而遗留下的建筑是品位最高、价值最大、最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各种各样的古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文化内涵,吸引着寻古探奇的旅游者。【知识储备】

一、权力的象征——帝王建筑

帝王建筑,是胜利者为自己树立的丰碑。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居住于富丽的宫殿,为天地、祖先修建宏伟的祭坛家庙,就连死后也要安置在豪华的地下宫殿。因权力滋生的这种奢华,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琴弦上奏出了最为响亮的音符。(一)宫殿建筑“殿宇的海洋”——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亦称“紫禁城”,是明清帝王处理朝政和生活起居的地方,是世界建筑史上规模最大的宫殿群。

故宫建筑讲究风水,虽处于平坦开阔的地带,亦有意形成“前水后山”型的布局。“前水”指的是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及太和殿前的内金水河。“后山”指的是人工堆成的土山——景山。故宫建筑讲究轴线对称,其主体建筑皆坐北朝南,沿中轴线排列,这条中轴线与北京城的轴线重合,8公里长的轴线纵贯全城。整个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主要宫殿,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最高权力的主要场所。内廷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组成,是封建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区域,在清代也是皇帝进行日常政治活动的地方。按中国建筑以四根柱子当中的空间为一间计算,故宫一共9000多间,是名副其实的“殿宇的海洋”。北京故宫

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屋脊上的宫殿——布达拉宫

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古老的布达拉宫不仅以建筑宏伟而著称,还以珍贵的文物而闻名,是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西藏的艺术宝库。布达拉宫

布达拉是梵语音译,又译作“普陀”,意为“佛教圣地”。始建于公元7世纪,相传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后毁于战火。现在的布达拉宫是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重建的。整个宫殿群由白宫和红宫组成,外观13层,高110米,依山垒砌,气势雄伟。白宫横贯两翼,为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地;红宫居中,为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整个建筑群占地10余万平方米,房屋数千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体现了西藏建筑工匠高超的技艺。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