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小儿按摩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2 00:30:33

点击下载

作者:徐荣谦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徐氏小儿按摩经

徐氏小儿按摩经试读:

前言

双手解疾困,理明术益精;一指定乾坤,慈幼悯童情。

余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市一个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中医的熏陶。幼承庭训,自8岁起随父亲学习中医已然60余载。1978年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后,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已40余年。1990年成为“小儿王”刘弼臣教授的大弟子,为“臣字门学术流派”第六代嫡系传人,师授医名“徐济臣”。之后,相继游学拜师国医大师,吉林省名医王烈、四川省名医王静安、山东省名医张奇文等。

在继承刘弼臣教授“少阳学说”和“从肺论治”的“调肺学派” 学术思想,以攻“三阳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少阳学说”,初步形成了中医儿科“少阳学派”。

余根据人体“天癸”来临与离去的规律,提出了客观反映人体体态的“三阳学说”。该学说客观展现了人生全过程中的人体体态变化规律,即儿童“阳生阴长”的“少阳体态”、青壮年“阴平阳秘”的“太阳体态”和老年人“阳微阴衰”的“夕阳体态”,并依据小儿“少阳体态”的生理特点提出了小儿健康体态、亚健康体态与疾病体态。根据小儿“阴阳平衡不稳定”,易出现“偏颇”的生理特点,提出了儿童九种体质学说,即儿童健康体态的“平和体质”、儿童亚健康体态的八种“偏颇体质”(偏肺虚质、偏脾虚质、偏肾虚质、偏肝亢质、偏阳热质、偏阴虚质、偏怯弱质和特禀质),以及需要辨证论治的儿童疾病状态,将儿童“亚健康体态”与“疾病体态”彻底区分开来。临床实践证明,结果符合现阶段儿童体质现状。

余提出“小儿以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是不稳定的阴阳平衡,以及小儿这种以阳气升腾引领阴液生成,形成阴阳平衡不断更迭替换的‘阳生阴长’的生理特点。”临证“从胆论治”突出了少阳经络,使得“少阳学说”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以五脏证治”为基础、突出“从肺论治与从胆论治”相结合、“伤寒六经辨证”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相结合的医疗特色。

余深感小儿体质柔嫩,“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而又“寒暖不知自调,乳食不知自节”。每有外感与伤食之虑,一旦调护失宜,则身体受到伤害,进而出现亚健康的表现。若父母与保育人员失察与调理,则疾病立至。因此,小儿偏肺虚质、偏脾虚质较为常见。临床亦常见小儿肺系疾病、脾胃疾病。

小儿按摩是通过以指代针进行体表揉按、拿捏等手法操作,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按摩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儿科治疗与保健的主要方法之一,用以治疗儿童常见病和一些疑难杂症,以及儿童康复保健和养生调护均有意想不到的疗效。该法避免了小儿服药之苦、针刺之痛,无副作用,属绿色疗法,深受小儿的喜爱。有感于此,故不揣冒昧,率弟子中擅长小儿按摩者,编撰《徐氏小儿按摩经》一书,希望对于小儿按摩事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不老童徐荣谦(徐济臣)已亥年夏暑于北京编写说明

小儿按摩是一门临床学科,有理论基础,有系统操作手法,有好的治疗保健效果,在医疗机构和各保健机构中应用较多,深受群众喜爱。然而,目前小儿按摩行业存在重“术”轻“理”的现象,往往只重视临床手法的学习、传承,而对于理论研究与探索则较少。小儿按摩从业人员混杂,水平参差不齐,时有不良事件发生。有感于此,“臣字门”第六代嫡系传人徐荣谦教授,将臣字门派200多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梳理,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率弟子中精于小儿按摩者,详细分工,夜以继日,辛勤笔耕,编撰完成了《徐氏小儿按摩经》一书。《徐氏小儿按摩经》力求在小儿按摩的理论上有所突破,强调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注重理论指导下的手法操作。《徐氏小儿按摩经》在临床手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以“肺藏魄,舍玄腑,主皮毛与感觉”为理论基础,注重探索“小儿按摩经”理论形成。皮毛者,玄腑之所主,魄之舍也,为人体的第六感官,十分敏感,通过刺激皮肤表面可以达到养生保健、调理康复与治疗疾病的目的。魄与神、魂、意、志联系紧密。“徐氏小儿按摩”通过摩按皮肤,使“魄”得以安宁,肺脏功能得以恢复;通过“安魄”而达到调理神、魂、意、志的目的,五脏安宁,六腑通畅,则身体康健。《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所藏……肺藏魄。” 《灵枢·本神》云:“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肺藏气,气舍魄。”《类经·藏象类》曰:“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说明“精”作为物质、“魄”作为精神与功能,参与形成人体最基本的感知觉活动。

小儿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肌肤嫩薄,具有反应敏捷又不耐重力按揉的特点。因此,“徐氏小儿按摩”强调手法务必轻柔,同时动作要快,以保证疗效,曰轻摩以调五脏六腑。对于肌肉损伤类疾病,当适度重按,以达活血脉、通经络、祛瘀止痛之目的。小儿不同于成人,动作宜轻柔,防止伤及肌肤骨骼,以保证小儿按摩安全,由此形成了以“轻摩调五脏六腑,重按理肌肉筋膜” 的按摩理论。经过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论证,最终形成了《徐氏小儿按摩经》的框架结构。《徐氏小儿按摩经》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三部分。

上篇为基础篇,共两章,第一章小儿按摩发展简史,第二章徐氏小儿按摩经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三阳学说、少阳学说,以及基于“少阳体态”的三种儿童体态和九种体质,阐述了儿童体质的特点。

中篇为基本技法篇,重点介绍徐氏小儿按摩的特点和手法补泻,突出“摩挲”的轻柔、快速特点。同时介绍了徐氏小儿按摩常用的11种单式手法和10种复式手法,以及常用的93个穴位;介绍了小儿按摩注意事项、适应证、禁忌证等。

下篇为养生保健、调理与治疗篇,包括儿童养生保健、儿童亚健康调理、儿童常见疾病治疗三部分。儿童养生保健重点介绍儿童养生常用保健穴及特定手法。儿童亚健康调理重点介绍九种儿童中医体质的小儿推拿保健法和4种常见儿童亚健康的调理方法。儿童常见疾病治疗介绍了26种儿科临床常见病的小儿推拿疗法。

为了便于学习交流,中篇基本手法中的单式手法和复式手法附有21个视频(书中有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常用穴位制作了19张图片,方便读者阅读学习。

本书主要供小儿按摩从业人员使用,亦供儿童保健者参考。本书也可用于小儿按摩专业培训。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开封市儿童医院、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妈咪知道儿科诊所、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市朝阳区孙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上篇由徐荣谦、周俊亮编写;中篇由李静、叶翠、焦娇娇编写;下篇第六章、第七章由李涛、王双玲、蔡江编写;第八章由伍利芬、程宁、展爱军编写。本书图片由伍利芬制作;手法操作视频由叶翠制作。本书编写工作中,黄博明、李继杰、王珍、孙春兰、刘南萍、李洁敏、张亚茹、张晓燕、张蒙恩、陈飞扬、唐叶枫协助做了大量组织工作,爱徒周俊亮等积极组织编写,审稿,付出了很多艰辛,在此一并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不足还望读者提出,以利于小儿按摩事业的发展。《徐氏小儿按摩经》编委会2019年7月上篇 徐氏小儿按摩经基础第一章 小儿按摩发展简史

2009年出版的新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提出:“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手法与穴位作用于小儿的机体部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小儿按摩疗效明显,有些轻症无需服药便可治愈。小儿按摩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人民群众的推崇和喜爱。历代儿科医家和推拿者,对小儿按摩理论、手法、适应证、禁忌证等进行了大量理论和临床研究。由于地域、人群体质、疾病性质和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各地区小儿按摩的理论、手法、操作等有所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小儿按摩流派。

从古至今,小儿按摩学界普遍有重“术”(手法)、轻“学”(理论)的倾向,重视临床手法的学习、传承,理论研究较少,导致小儿推拿学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小儿按摩的水平难以提高,仍多停留在操作层面。小儿按摩的发展历史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一、萌芽时期

明代之前,是小儿按摩的萌芽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劳动人民逐渐发现了按摩的作用,并逐渐加以完善。推拿历史源远流长,在最早的古典医籍《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匕周抿婴儿瘛所”的记载,说的是用勺边刮擦婴儿患处,这是涉及小儿按摩的最早的资料。“按摩”一词首见于《素问·血气形志》。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问世,可惜现已失传。

隋唐时期,按摩较为盛行,隋代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太医署设有按摩科,但小儿按摩尚未独立出现。《诸病源候论》在“补养宣导”篇,记载了较多的按摩方法。

唐代开始,虽然尚未出现小儿按摩专著,但是一些医学书籍中渐渐有相关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中有关于小儿按摩的记载。曰:“丹参赤膏,属性:治少小心腹热除热方……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外台秘要·小儿夜啼方》曰:“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儿头及脊验。”

宋金元时期,中医儿科得到了较大发展,此期有许多中医儿科专著刊行,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成熟。北宋名医钱乙,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他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科的重要著作,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没有按摩科的设置,临床中仍在使用按摩,小儿按摩仍未独立发展。宋代《艺文志》有关于“按摩要法”“按摩法”的记载。金代张子和撰写的《儒门事亲》记载了按摩疗法。二、奠基时期

明朝是小儿按摩的奠基时期。明朝之前,小儿按摩发展缓慢,后来迎来了发展的一个小高潮,奠定了小儿按摩发展的基础,之后小儿按摩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发展起来。按摩与推拿本为同一种疗法,但推拿一词,直到明代中后期才有记载。推拿一词最早见于万全的《幼科发挥》。曰:“一小儿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掐之。”《厘正按摩要术》曰:“按摩一法, 北人常用之…… 南人专以治小儿,名曰推拿。”明代以来,小儿按摩开始受到众医家的重视,对按摩手法进行较为全面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理论上进行较为系统的规范、总结和阐述,逐渐有不少小儿按摩书籍刊行。

最早记载小儿推拿的文献,是明代徐用宣撰写的《补要袖珍小儿方论》。该书第十卷有“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篇,记载了三关、六腑等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明隆庆五年(1571)之后,推拿疗法从太医院转入民间,此后,小儿按摩开始快速发展,一些专著刊行,小儿按摩体系逐渐形成。有些专著直接以“小儿推拿”“小儿按摩”冠名,最早以“小儿推拿” 一词冠名的书籍是《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此后书名中有“小儿推拿”的书籍逐渐增多。

现存最早的小儿按摩专著是《小儿按摩经》,原名为《保婴神术》,没有单独成册,收录在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第十卷。本书是中国小儿推拿的奠基之作,标志着小儿推拿学术体系已趋成熟,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陈氏(佚名)撰写的《小儿按摩经》对明代之前的小儿推拿经验、手法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为小儿按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诊断方面,中医儿科重视望诊,主要包括望神色形态、察指纹、审苗窍等。《小儿按摩经》对“望面色”“三关”的描写较为详细。在穴位方面,小儿按摩的穴位多有论述,尤以《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居多,分男女阐述,对手掌、手背的穴位、手法、适应证有详尽描述,是小儿按摩上肢部的集大成者。《小儿按摩经》中的推拿手法已经较为完备,有掐、揉、推、按、摩、摇、搓、运、分、合等。除了基本手法,还有很多复式手法,如水底捞明月、打马过河、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孤雁游飞、按弦搓摩、斗肘走气、黄蜂出洞、凤凰单展翅、天门入虎口、猿猴摘果、赤凤摇头、丹凤摇尾等,其中一些方法现在仍在临床广泛使用。本书对治疗和调护的论述也较全面,在“初生调护”篇,分怀娠、除涎、回气、便结、浴儿、断脐、脐风、剃头、护养等内容,对妊娠期、新生儿及小儿调护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尤其在新生儿调护方面,内容尤为完备;在“婴童杂症”篇,对头疼、肚痛、潮热、食泻、咳嗽等22种小儿疾病,有对应的按摩手法和一些外治法;在“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中,论述了32种惊证,对其病因、病机和小儿按摩手法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明代龚廷贤撰写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简称《小儿推拿秘旨》)初刊于崇祯十三年(1640)。本书论述了小儿常见病的诊治,包括病因、诊法、推拿手法、穴位图,并对民间流传的多种小儿推拿手法进行了广泛收录与整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曹炳章先生称此书为“推拿最善之本”,是中国较早的小儿推拿专著,也反映了明代小儿按摩的发展情况。

明代周于蕃(岳夫)撰写的《小儿推拿秘诀》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周于蕃,字岳夫,通晓医理,尤善推拿按摩术,以指代针治婴幼疾,甚为后世儿医赞赏。书中首述儿科诊法,重点阐述面部及五官望诊。其次为小儿推拿方法,分为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八法,每法之下又据施术部位分为数条,明确记载操作手法和主要功效,并以汗、吐、下三法总括,详论各法的手法要求及注意事项。其后记载了几种儿科常见病的小儿推拿疗法,其中对于惊风的论述尤其详尽。书末附有多幅穴位图和推拿手法图,有十四经脉和正身、覆身、阳掌、阴掌、足部穴位图,以及推坎宫、推攒竹、分阴阳、推三关、双凤展翅、水中捞月等20余幅推拿手法图。本书有三点特色:①提出小儿推拿应渐进的原则。②对手法分类研究。本书首次将按摩的手法解析为“推法”与“拿法”,将所谓按摩者解析为“推”与“拿”两种不同手法,开后世研究之先河。③提出推拿治疗先后次序。《字解法》曰:“凡推法俱有次序,每病必先用面上取汗,喉中取呕法。次于手上分阴阳,次推三关,次六腑,次各应先推之指,如饮食先脾土,泄泻先大肠,伤风先肺经,而后次及八卦、横门、清天河之类,其应推之穴,尤要多推,不妨数百。”有外感先以祛邪,首先使用汗法与吐法,因为祛邪务快,留一日则有一日之害。其次则分阴阳,如无表证,分阴阳则为当务之急。三、成熟时期

清代和民国时期是中医小儿按摩的成熟时期。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小儿按摩医生,小儿按摩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手法逐渐丰富,按摩流派渐次形成,大量的按摩专著刊行,其中代表性的有《按摩仙诀》《小儿推拿广意》《厘正按摩要术》《推拿三字经》《幼儿推拿秘书》《幼科铁镜》《推拿指南》《推拿易知》《小儿推拿补正》等。

张廑云撰写的《按摩仙诀》是小儿推拿专著,篇幅较短,存于清代钱汝明《秘传推拿妙诀》中。《按摩仙诀》学术思想有以下特点:①重视开首操作:小儿按摩治疗前均使用开首操作,用板门、小天心、总筋三穴,调畅气机;其后再进行其他按摩手法,可加强治疗效果。②强调辨证:小儿易患外感,常用解表、消导、清热三法。根据寒热不同,辨证加减。推三关十下或五十下,取温表之意,寒证量加;退六腑一百下,热证量加;消导用板门穴,在开首操作中作常规使用;清热用退六腑、清心火、引水上天河(“曲而弹十五六下,用口吹至洪池穴,如是者三次”)和水底捞明月(“用凉水滴入内劳宫,弹而吹之”)等法。③擅用术组配伍:两种以上手法配伍使用称为术组,可以提高临床效果。《按摩仙诀》中记载的术组有平肝-清肺治咳嗽、泻大肠-运水入土治热结、补大肠-运土入水治泄泻、掐二扇门-分阴阳-合阴阳使其发汗。④大人小儿同治:《按摩仙诀》曰:“大人有病尤可用,记之记之。”小儿按摩手法同样可用于成人,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⑤重视食疗:《按摩仙诀》曰:“久病而瘦,虚热,或眼皮不起,或咳嗽不出,欲愈不愈者,多内脏腑枯涩,脾气不润,急宜与之滋味如荤汤之类,以资其脾胃极妙。”在小儿按摩治疗时加强饮食保健,可以提高疗效。《厘正按摩要术》是小儿按摩发展史上承前启后之著作,刊于光绪十四年。本书与明代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有较深渊源。曰:“删其繁芜,分门别类,井井有条。”其编撰内容较前著大有增加,共四卷,即辨证、立法、取穴、例证,是明清两代小儿按摩集大成之作。本书学术特点如下:①确定按摩八法为纲:本书明确提出以按、摩、掐、揉、推、运、搓、摇之八法为纲,以穴位为目,结束了历来穴位阐述的混乱无调理状态。②区分动静手法:八法中,区分动静手法进行分类,“按而留之,摩以去之”“掐从按法出,推从摩法出,搓、摇、揉、运是较推法之从轻者,亦无不从摩法出”活动性手法多于静止性手法。历代医家较少将小儿按摩手法进行如此分类,但确有其实际意义。③重视辨证论治:例证中选病24种,均详论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是其他小儿推拿专著多忽略的地方。④多用开门三法:24种病例中,大部分开门三法为分阴阳、推三关和退六腑。三法同施有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然后再进行其他小儿推拿手法操作。⑤规范手法:论述手法时注重顺序规整,标明操作次数,手法轻重分主次,是小儿按摩手法规范化的践行者。⑥重视胸腹按诊法:提出“验胸以虚里,验腹以神阙,辨证恰在此”该卷一共载38条,多处引用日本按胸腹专著《诊病奇侅》,引文多达30条,可见对胸腹部按诊的重视程度,开创了将此法应用于小儿按摩治疗中的先河。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本书尚有不足之处,如小儿捏脊可调和阴阳为后世医家广泛使用的一种手法,本书却无记载;疾病方面,一些常见病如便秘、厌食、小儿斜颈等未涉及;且在书中含有迷信内容,在治法中有咒法、符录等。

徐谦光撰写的《推拿三字经》认为小儿推拿类似于中药方剂,曰:“分阴阳,为水火两治汤;推三关,为参附汤;退六腑,为清凉散;天河水,为安心丹;运八卦,为调中益气汤;内劳宫,为高丽清心丸。”本书具有以下学术特色:①取穴少、推拿次数多。②小儿成人同治,将小儿推拿手法应用于治疗成人疾病中。③以三字歌诀形式成书,便于学习记忆,易于推广。

夏鼎撰写的《幼科铁镜》,1695年刊行。本书对小儿推拿疗法颇为重视,阐述了作者的经验及见解,认为“用推拿就是用药味”,如“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

清代医家骆如龙撰写的《幼科推拿秘书》,后世改名为《幼科推拿全书》,1784年刊行。本书重视“起式”和“收法”,提出“分阴阳”为“诸证之要领,众法之先声”。在小儿推拿疗法前,必以分阴阳为“起式”,然后再操作其他各种手法;以掐按肩井、拿食指、无名指为“总收法”,治疗结束后,必须以“总收法”作为最后的操作手法。

钱祖荫撰写的《小儿推拿补正》影响较大,其对引误的“十四经穴”加以纠正,对常用的13种小儿推拿的操作手法和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这一时期,一些小儿按摩流派逐渐出现,如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流派等。四、兴盛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小儿推拿学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自19世纪50年代起,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药院校,如1958年上海创办了第一所推拿学校,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小儿按摩课,有些地区还创办了小儿推拿专科学校,目的在于发展推拿教育,培养小儿按摩医生。同时,小儿推拿在科研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步开展了临床和基础研究,对小儿推拿机理、手法、取穴的研究不断深入。小儿按摩流派逐渐成熟与兴盛。各地区小儿推拿事业如火如荼地开展,许多医院专门设立了小儿推拿专科,其治疗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临床报道的文献多不胜数。相关部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各种推拿学教材,整理、注释和再版了许多小儿推拿古籍,同时出版了许多小儿按摩新著。对外交流逐渐增多。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小儿推拿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按摩推拿的适应证不断扩大

小儿按摩的适应病种不断扩大,包括腹泻、呕吐、腹痛、疳积、咳嗽、痢疾、遗尿、夜啼、惊风、发热、脱肛、小儿麻痹症、小儿斜颈、尿潴留、消化不良、近视、肠梗阻、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营养不良、急性喉炎等。(二)大量专著刊行

小儿按摩专著刊行较多,内容丰富,反映了小儿按摩流派多的特色。其中,通俗著作较多,通俗易懂,群众易于接受,便于传播。有的专家对小儿按摩流派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如《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冯氏捏积派小儿推拿》《孙重三小儿推拿》等。有的专家对小儿按摩古籍进行点较、整理,如《小儿推拿广意》《小儿推拿秘诀》等。还有一些小儿按摩教材。在1978~2017 年间出版的小儿按摩著作就有150余种,其中代表性的教材包括《小儿推拿》《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冯氏捏积派小儿推拿》《孙重三小儿推拿》《中国小儿推拿学》等。

1981年,金义成撰成《小儿推拿》。本书内容较为全面,收录小儿推拿手法25种,30种复式操作法,157个穴位,22种小儿常见疾病的小儿按摩疗法,选录小儿按摩歌赋53篇。本书综合整理了历代小儿推拿文献及各家的观点,具有较高的文献和学术价值。

张素芳撰写的《中国小儿推拿学》,1992年出版。全书分为8章,包括基础理论、临床治疗、推拿保健三部分。(三)小儿推拿流派逐渐成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儿推拿流派逐渐成熟,有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湘西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冯泉福小儿捏脊流派,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和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等。还有其他的小儿推拿流派也很有特色,如海派小儿推拿流派、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徐氏(徐荣谦)小儿按摩流派、山西运城德仁小儿推拿等。以地域划分,北方的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盛行于山东省一带,其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治疗上以清法为主;以湖南推拿名家刘开运为代表的湘西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是南方小儿推拿中最重要的学派,其认为小儿稚阴稚阳, 以推五经多用,将五行生克理论应用于辨证、小儿推拿治疗中;还有上海的海派小儿推拿流派、山西运城小儿推拿也较为盛行。1.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始建于1877年,创始人徐宗礼,字谦光,登郡宁邑人(现山东省牟平宁海镇),生于1820年,卒年不详。编著《推拿三字经》,被后人称为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第二代传承人徐克善和戚经含。第三代传承人李德修,名慎之,是本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第四代传承人较多,有王德芝、赵鉴秋、王安岗、孙爱兰、刘瑞英、李先晓等。(1)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的学术特点

1)擅用独穴:“治急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擅长用独穴治病,独创了某种病专推某个穴,以多推、久推取效,特别是急性病主张用独穴,是本流派的最大特点。

2)重视望诊,尤重印堂:“小婴儿,看印堂,五色纹,细心详”。印堂是本流派望诊的重要内容。红为热在心肺,紫为热甚,青为肝有风热,黑为风寒入骨,白为肺有痰,黄为病在脾。

3)重视五行生克:“虚补母,实泻子,日五行,生魁当,生我母,我生子,穴不误,治无恙”。徐谦光强调学习小儿推拿要掌握五行生克的原则。

4)扩大了手法治疗的范围:徐谦光推拿手法不仅适用于儿童,对成人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扩大了治疗范围。

5)操作时间和疗程长:“脱肛者,肺虚恙,补脾土,二马良,补肾水,推大肠,来回推,久去恙”。每次操作时间长、疗程长。(2)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代表著作 本流派的代表性著作较多,主要有1877年徐谦光撰写的《推拿三字经》,1984年王蕴华撰写的《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1992年赵鉴秋撰写的《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2008年葛湄菲撰写的《汉英对照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在《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的基础上,用汉英对照编撰),2010年李先晓撰写的《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2.湘西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

湖南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流派是小儿推拿主要流派之一,历经六代传承至今。刘开运教授是国家首批名中医,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推拿分会副主任、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第一届推拿专业委员会主任。

本流派起源于清朝咸丰与同治年间。清朝御医刘杰勋擅长运用推拿法治疗小儿疾病,享有盛名,其后家族在湘西从医400余年。一直以来,本流派只是在当地享有盛名没有对外流传,一度不为外界所知。19世纪70年代,刘开运教授开始外传该流派学术,才逐渐闻名于全国。(1)湘西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的学术特点

1)诊断方面:重视四诊合参,结合八纲。

2)治疗方面:注重分经辨治,重视体质调养、未病先防、对正气的保护。

3)手法方面:松静自然、调神为先、开窍关窍、轻柔着实、平稳到位。(2)湘西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的代表著作 邵湘宁撰《刘氏小儿推拿传真》,2017年出版。3.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

孙重三,山东省荣成市人,20岁时师从中医林椒圃。第二代传人有张素芳、毕永升、程本曾。(1)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的学术特点

1)十三大手法:是小儿推拿的复式手法,包括摇月斗肘法、打马过天河法、黄蜂入洞法、水底接明月法、飞经走气法、按弦搓摩法、二龙戏珠法、苍龙摆尾法、猿猴摘果法、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法、赤凤点头法、凤凰展翅法、按肩井法(即总收法)。本法较单一手法疗效更好,历来为小儿推拿者所重视。

2)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首创“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适用于头痛、感冒、发热、惊风等。

3)重视望诊,尤重“指纹”:本流派望诊全面,包括望神气、望面色、望指纹等。尤其重视望指纹,通过看纹察色,结合八纲辨证确定治法。(2)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的代表著作 《儿科推拿疗法简编》,1959年出版;《通俗推拿手册》,1960年出版。4.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张汉臣,字新棠,山东省蓬莱县人,1925年拜小儿推拿名医艾老太为师,1962年被评为山东省名老中医,其手法被誉为张汉臣推拿法。本流派第二代传人有9人,包括田常英、侯英祥、苏蕴芳、叶桂芳、范作云等;第三代传人为张锐。(1)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的学术特点

1)独创4个穴位:肾纹、肾顶、新建、新设穴,其中肾纹和肾顶被一些著作所采用。

2)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独创捏挤法:捏挤法是本流派独创手法,有开瘀散结、舒筋活血之功效。适用于面积较大的体表部位,如头、颈、胸、腹、背。常在穴位施用本手法,常用的穴位有大椎、天突、天枢穴等。

3)倡导小儿推拿8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为临床医生推崇,广泛使用。张汉臣教授结合小儿推拿的特点,提出了对应的小儿推拿8法,如汗法,用揉二扇门穴和一窝风穴发汗;清法,用推清板门、清天河水清热;补法,用推补脾土、推上三关、推补肾水补脾肾等。

4)擅用术对或术组:小儿推拿穴位两个及以上组合使用可增强治疗效果,成为“术对”或者“术组”。术对有“补脾土穴和推上三关穴”“推清肺金穴和退下六腑穴”等。术组有“镇静术组”,用揉小天心穴、分阴阳穴、揉二马穴、补肾水穴、清天河水穴;“退热术组”,用揉小天心穴、揉一窝风穴、清板门穴、补肾水穴、清天河水穴等。(2)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的代表著作 《小儿推拿学概要》,张汉臣著,1962年出版;《实用小儿推拿》,张汉臣著,1974年出版。5.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

张席珍流派学术继承人为马红旗,其小儿推拿流派学术特点如下。(1)穴位全身有,小儿为大穴 是本流派独特的学术思想,视小儿整体为一个“穴位”,常规的小儿推拿穴位是“大穴”的一个部分。(2)按时开穴 重视时间变化,根据子午流注取穴法,不同疾病、时间不同,取相应的穴位。同时,结合四季选取不同的穴位,春夏用“平肝清肺”法,秋冬用“补脾补肾”法。(3)重视上肢穴位 全身的穴位均有手法操作,尤其重视上肢穴位的应用。(4)频率快、时间短 小儿推拿时间一般为3~5分钟,手法频率一般超过180 次/分钟,善用振颤手法。

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的代表著作为《小儿推拿疗法》(盲文版),张席珍著,1978年出版。第二章 徐氏小儿按摩经的理论基础一、三阳学说

医学实践中,正常人群随着年龄的不同,依据“天癸”来临和离去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标志,用以区别儿童、青壮年和老年的生理特点称为体态。徐荣谦教授根据“天癸”理论,根据人体各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提出“三阳学说”。1.儿童阶段的“少阳体态”

儿童阶段的特点是阳生阴长。儿童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犹如草木之嫩芽,一方面朝气蓬勃,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另一方面无论阳气还是阴液均处于稚嫩状态,显得弱小。但是阴阳二气相比,阳气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小儿初生即开始了自身独立的阴阳平衡,但儿童时期阴阳平衡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随着阳气的升发,旧的阴阳平衡被打破,伴随着阴液的补充又形成新的阴阳平衡。儿童这种阴阳平衡不断地更迭与替换构成了身体不断生长发育的现象。2.青壮年阶段的“太阳体态”

青壮年时期的特点是“阴平阳秘”。青壮年时期是人生最为辉煌的阶段,所谓“如日中天”正是这个阶段的真实写照。3.老年阶段的“夕阳体态”

老年阶段的特点是“阳衰阴消”。老年人在某种意义上与儿童阶段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儿童如出生的太阳,处于上升阶段,生机盎然;而老年人则如日薄西山,处于没落状态。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夕阳体态”的真实写照。

“少阳体态”“太阳体态”与“夕阳体态”合称“三阳学说”。二、少阳学说

刘弼臣教授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提出“少阳学说”。一直以来,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始终存在着“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的争论,两种理论并存数百年。明代万密斋认为,小儿生长迅速是由于“小儿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清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了“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的观点。刘弼臣教授在上述医家的理念中受到启发,经过深思熟虑,根据小儿生理、病理、治疗方面的诸多特点,倡导用“少阳”学说取代“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少阳学说”对小儿时期的生理方面既可突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一面,也可显示脏腑娇柔形气未充的一面;在病理方面既可突出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一面,也可显示发病容易、变化迅速的一面。“少阳学说”还强调小儿阴阳二气虽均较稚嫩,但阳气始终占主导地位。因此,“少阳学说”既体现了“纯阳学说”的观点,也体现了“稚阴稚阳学说”的观点。把“纯阳”与“稚阳”的对立,统一于“少阳”之中。以“少阳学说”取代“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是中医儿科基础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少阳学说”源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小儿“体禀少阳学说”源于明代万密斋,《育婴秘诀·五脏证治部论》云:“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小儿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未已。”少阳在天,象征着东方,在季节上象征着春季;在人体象征着少火,少火即是人体生命之源,维系着小儿生之气;在脏象征着肝,在腑象征着胆;在植物象征着茸芽。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少火生气”之意。小儿初生如草木方萌,时刻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

“少阳学说”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少阳学说的基础是阴阳学说

中医学认为,阴阳相互依存。《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成人如此,小儿亦然,故《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小儿出生之后就存在着自身的阴阳平衡。“少阳学说”强调小儿时期是处于一种连续的、以阳气为主导的螺旋式上升状态的阴阳平衡状态,旧的阴阳平衡被不断升发的阳气所打破,阴液随之迅速跟进,又形成新的阴阳平衡,从而使旧的阴阳平衡不断被新的阴阳平衡所取代,这种螺旋上升式阴阳平衡的不断更迭和替换构成了小儿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小儿阴阳平衡更迭和替换不是匀速进行的,速度主要取决于阳气的升发速度,阳气旺盛,则升发快,且阴液的生长速度也快。小儿时期阴阳平衡更迭的速度时快时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此便形成了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即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这种特点在3岁以前的小儿表现得尤为突出。2.“少阳学说”理论的核心是“少阳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素问·阴阳类论》云:“一阳也,少阳也。”王冰明确地注曰:“阳气未大, 故曰少阳。”枢是枢机、枢纽之意,重点强调“动”。 少阳与少阴同样具有转枢之意。小儿为“纯阳之体”,是以阳气为主导的阴阳平衡,故此,小儿“少阳学说”更强调“少阳为枢”。根据中医学阴阳互根、相互为用、相互依存,以及独阳不存、孤阴不长的阴阳理论,小儿在自身阴阳平衡不断更迭和替换的过程中,其首要因素是“阳”,而“阴”相对于“阳”, 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阳气的升发、枢转、变化带动着阴液相应的变化,亦即“少阳之枢”带动了“少阴之枢”,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3.“少阳学说”涵盖了“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

“少阳学说”强调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即体现了“纯阳学说”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盎然、修复能力极强的生理特点,又指出了小儿阳气虽盛,但尚稚嫩和不足,这也就包含了“稚阴稚阳学说”所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少阳学说”既避免了“纯阳学说”对小儿阳气稚嫩阐述不足的缺点,也避免了“纯阳学说”易被误解为“纯阳无阴”的谬误。同时,“少阳学说”还避免了“稚阴稚阳学说”对小儿生理特点阐述不足的缺点。“少阳学说”把“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既对立又统一为一体,全面阐述了小儿的体质特点,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小儿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少阳学说”体现了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灵枢·本输》云:“少阳属肾。”肾者,为真阴真阳之所在,主骨生髓。《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脉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其说明少阳根于肾,与小儿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万氏《幼科发挥·五脏虚实补泻之法》曰:“肝常有余……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用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肝者,主少用之气,为发之始,为有余之脏,称为“肝常有余”。因此,少阳与肝密切相关,亦为小儿生长发育之主。4.“少阳学说”客观地反映了小儿的病理特点

小儿“体察少阳”在病理上也有其自身特点,如小儿阳证、表证、热证、实证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或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变化多端。若治疗得当,亦可迅速好转康复。

综上所述,“少阳学说”高度概括了“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全面地体现了小儿的生理与病理特点。三、儿童体态与体质

体质学说是近年来中医研究较为深入的中医学说之一。体质学说研究最多的是成人体质,形成了不同的体质分法,其中较为公认的是王琦教授的九种体质学说。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小儿“体禀少阳”,有其自身体质特点。小儿者,一阳也。俗语云:“一阳复始,万象更新。”阴者,与阳相伴,依阳而生,伴阳而长。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互根,相互依存,互相为用。儿之初生,阳之始生,阴随阳长,阳生阴长,构成小儿时期身体生长发育的基本体态特征,这个特征是儿童体质的基础。

“少阳学说”源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小儿“体禀少阳”学说源于明代万密斋,他在《育婴秘诀·五脏证治部论》中云:“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小儿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未已。”少阳在天,象征着东方,在季节上象征着春季;在人体象征着少火,少火即是人体生命之源,维系着小儿生生之气;在脏象征着肝,在腑象征着胆;在植物则象征着茸芽。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少火生气”之意。

儿童不稳定的阴阳平衡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一旦调护失宜,受到某种刺激,即容易发生阴阳平衡失调而出现病态。因此,基于儿童“少阳体态”的特点可总结出儿童的体质特点。儿童的身体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三种状态。健康儿童属于“平和”体质,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气血调和,体形匀称,体型健硕,发育正常,面色红润,毛发光泽,目光有神,呼吸和畅,唇色红润,精力充沛,心情愉悦,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睡眠安稳,二便通畅。疾病状态需要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因此,亚健康状态的体质辨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儿童亚健康状态的体质突出特点就是一个“偏”字。它既不同于健康儿童的平和体质,也不同于疾病状态的证候。

儿童亚健康八种体质内容如下。1.偏肺虚质

面色偏白,落魄失貌,声音较低微,气息偏弱,皮肤容易出汗或干燥,鼻孔偏燥或偶有鼻塞流涕,偶有鼻出血,偶有夜眠打鼾,时感咽喉不适或干痒,胸廓扁平,易反复感冒,时有轻咳,舌质淡,舌苔白,指纹浮红,脉象多浮。2.偏脾虚质

面色微黄,多思意乱,性情喜静,形体偏瘦,肌肉松散,容易疲乏,懒于运动,口水较多,食欲稍差,偏食,大便偏溏,唇色、舌质、爪甲偏淡,舌体胖嫩,时有地图舌,指纹淡滞,脉象浮缓。3.偏肾虚质

面色偏黑而少光泽,骨软志短,身材偏小,毛发少泽,记忆力较差,气息低怯,腿脚偏软,不能久行,喜让人抱,小便偏多,舌胖嫩,指纹色淡或暗,脉沉迟。4.偏肝亢质

面色泛青,魂不守舍,脾气暴躁,性情偏激,任性冲动,固执己见,夜卧欠安,时感口苦,偶有惊惕,或有磨牙,头屑偏多,头发油腻,面红目赤,大便色青,舌质偏青,舌苔薄黄,脉象偏弦,指纹色青。5.偏阳热质

面色红赤,性情亢奋,易于激动,活泼多动,嬉笑话多,喜冷恶热,口渴喜饮,鼻干咽燥,口唇红赤,心烦意乱,时有梦话,夜卧不安,扬手踯足,小便短黄,大便偏干,吐舌弄舌,舌质干红,苔黄厚腻,脉数,指纹色紫。6.偏阴虚质

面色偏干而少泽,形体偏瘦,头发干枯少光泽,眼睛干涩,鼻腔微干,口唇偏干,口燥咽干,渴喜冷饮,时有盗汗,心烦多梦,性情急躁,活泼好动,皮肤少润,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偏干,午后两颧潮红,舌质红少津少苔,指纹偏紫,脉象细数。7.偏怯弱质

神色飘忽不定,心神不安,性格内向,懦弱谨慎,缺乏自信,胆小易惊,睡中哭闹,梦中易惊,敏感多疑,畏缩不前,遇事优柔寡断,鼻周泛青,指纹青紫,舌淡苔白,脉多弦细。8.特质

面色虚浮而少泽,胎禀不足,素体虚弱,形体瘦弱,食欲不振,筋骨痿软,容易感冒或皮肤瘙痒,皮肤一搔就红且易出现抓痕。反复皮疹,时打喷嚏,鼻塞流涕,时轻时重。每遇花粉等特殊物质则症状突然加重,甚则危及生命。

以上八种儿童亚健康体质与健康儿童平和质共九种体质,基本反映了儿童的体质状态。儿童体质辨识的重点是辨清亚健康儿童的体质,与疾病状态的证候彻底区分开来。从治未病的高度来认识儿童体质,通过纠偏,即合理的调理,如应用小儿按摩等方法,亚健康状态的儿童是可以恢复到健康儿童状态的。四、肺藏魄与主皮毛

徐氏小儿按摩特色手法之一是“摩挲”。“摩挲”的特点就是以手轻轻触摸皮肤,有规律和方向的移动,理论基础为“肺藏魄与主皮毛”。

中医脏腑学说认为,肺藏魄,主感觉,肺主皮毛。《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所藏……肺藏魄。”《灵枢·本神》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肺藏气,气舍魄。”《类经·藏象类》曰:“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魄参与形成最基本的感知觉活动。肺主皮毛,皮毛者皮肤也,小儿按摩必须通过皮肤而发挥疗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素问·五脏生成》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人体皮肤感觉敏感之处往往是毛发较集中而茂盛的地方,如头部、口周、腋窝、阴部等。病理方面,肺受邪扰,出现玄腑受扰、魄不安宁的紧张状态,如冷汗直流、自汗不止等。严重者则表现为面色泛白、咽喉发紧等。

小儿按摩接触的主要部位是皮肤,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摩挲皮肤,从而定魄安玄腑;调肺以安脏腑;轻摩调其五脏六腑;重按以理其肌肉筋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