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迭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4 03:12:17

点击下载

作者:冯起升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效迭代

高效迭代试读:

推荐语

李冬

领导力测评专家

曾任世界五百强企业亚太区总裁助理

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抓住机会,顺势而为是最重要的,但更加务实、可行的做法不是追风,而是用自己的超级确定性来对冲外界的不确定性。

冯老师的书,正是这样一本提升个体确定性的小书。

说是小书,是因其不高谈阔论,不坐而论道,并且书中随处可见作者经过实践验证且行之有效的模型和工具。

追根溯源,寻根究底,不断体察与剖析外部职业世界,不断进行自我高效迭代,拓宽个体边界,人生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敬嵩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剧烈变化的时代,高效迭代的不仅有产品,还有个体的思考认知。《高效迭代》中有很多鲜活的案例,站在时代前沿,为读者提供了分析职业生涯的新颖视角,有助于读者认识自我,打造个人IP,是信息爆炸时代不可多得的用心之作。余璇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

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

真正的高手是会迭代自己的人生算法的。《高效迭代》正是一部让你高效迭代、不断进阶、实现人生算法最大效用的必学必看宝典,推荐此书给每一位积极寻求上进的年轻人!刘春

9-best 创始人

前程无忧西南地区前培训负责人

做培训那么多年,我发现,优秀的人都会进行自我迭代和认知升级。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自学能力是不足的,思维僵化,困于自我和现实的牢笼,找不到有效突破点。这本书帮助年轻人打开了自我提升的大门,可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出迷茫,真正实现自我的高效迭代!徐剑

鼎世咨询创始人

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硕士

人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冯老师这本书聚焦于职业生涯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帮助大家拨开职业规划的迷雾,挖掘职业发展的根源,并从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逻辑剖析自我迭代的高效路径。在此真诚推荐给大家!刘婉琪

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

薪酬绩效主管

感谢互联网,让我与冯老师相识。初见冯老师,我便感觉相见恨晚,心里一直想着如果能早点遇到冯老师,我在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上一定会少走很多弯路。

冯老师独特的“识人术”让人佩服,所以我一直期待着冯老师能够出本书,指导一下正在迷茫中的学生和迷失方向的职场人。如今,此书终于问世。

我有三点非常强烈的感受:第一,如果我在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就能看到本书,我一定按照冯老师书中提到的“大五人格理论”对自己进行深度解析,真正认清自己,然后结合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进行择业;第二,如果在刚毕业时就能看到这本书,我会根据冯老师的方法先选择行业,再选择组织,最后选择职业(岗位),我相信,这会让我当时的择业方向更清晰;第三,我是在职场工作三年后看到的此书,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都有共鸣,同时,我也会根据此书提供的方法继续做职场规划,争取早日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和财富自由。

本书结合实际案例,有理论有方法,通俗易懂,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指导书。希望看到本书的你能从中梳理出适合自己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实现自我的高效迭代。王玉梅

金融行业猎头公司猎头顾问

我是金融猎头顾问,当初毕业求职的时候,我有幸接受过冯老师的辅导。工作几年之后,我的感触尤为深刻。现在,我每天都能接触到年薪百万甚至千万的候选者,这些顶尖的候选者都有共同的特征。我发现,冯老师恰好以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总结出职场顶尖人士的关键特质,并形成了自己的系统方法论。尤为难得的是,冯老师在书中还清晰地指出了自我认知升级和高效迭代的成长路径。若能做到知行合一,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唐体清

四川农业大学人力资源专业学生

北京市写作协会会员

冯老师帮我梳理出系统的职业规划与进阶方法论,将个人发展纳入社会、行业、组织、职业(岗位)之中,并进行了深入剖析,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很高兴能够看到这些智慧凝结成册。自序剧烈变化的时代高效迭代的个体

地球诞生46亿年了,但直到2亿年前地球还是蛮荒一片。我们的祖先智人直到几十万年前才出现,至于文明时代,则是约6000年前才到来,然后又是缓慢的历史进化期。

200多年前,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悄然进行,人类历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近30年来,世界取得的科技成果已经远远超过以往所有历史时期的总和。

至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发生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甚至是10年前,我们都很难想象,智能手机会如此普及,共享单车随处可骑,买东西不再掏钱,只需掏出手机扫一扫即可付款……现在,天涯不过是咫尺之遥,不像从前,车、马、邮件都很慢。

随着时代的剧烈变化和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日益明显——家庭、环境和经历的不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认知、能力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有部电影,叫《雄狮》。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5岁的萨罗在印度的火车站与哥哥走散,历经磨难后被一对澳大利亚夫妇领养。25年后,仍旧放不下对家乡思念的萨罗开始凭借儿时模糊的记忆寻找家人。

人还是那个人,为何25年之后就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呢?

那是因为环境和认知发生了改变。

出生在印度贫穷家庭的萨罗从小就去讨生活了,甚至还和哥哥一起去偷煤,偷回来的煤,也只能换两袋牛奶。

可是,后来跑到了澳大利亚养父母的家里,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萨罗从此不用再担惊受怕,不会吃了上顿没下顿,还有了更多的娱乐和休闲活动。后来,他在澳大利亚长大成人,还上了大学。

他也因此得以利用现代化科技知识,并通过从多方渠道搜集的信息,以及自己的逻辑分析,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出生地。

而一直留在印度的妹妹,人生轨迹则截然不同,你看到那个场景自然就能感受到了。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种环境的转变和认知的转变,主人公的命运几乎可以肯定和他妹妹是一样的。

无独有偶,现实世界中还真有类似的观察和实验。

英国BBC曾经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导演选择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并且每7年进行一次记录。从7岁开始,一直持续到他们56岁的时候。

最终的结果似乎也印证了导演最初的设想:社会阶层是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多半也还是穷人。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初那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都按照最初的设想和规划上了名校,毕业后顺理成章地从事好的职业,过上了令人羡慕的优越生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读了大学,过着平淡且恬静的生活;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的孩子,极少有能上大学的,最后都是从事普通的服务性工作,收入低廉,甚至常常面临失业的危险。

电影《雄狮》里的主人公也好,纪录片中的诸多小男孩、小女孩也罢,寻根究底,真正决定他们一生的无非是两大因素:环境(位置)与能力(认知)。

偏偏这两者又是互为因果的,而且很可能会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让人很难从中跳脱出来:一方面,因为环境和资源的限制,使自己的认知和能力难以突破和提升,就像BBC纪录片中,7岁时,来自上层精英家庭的孩子约翰和安德鲁每天都在看《金融时报》和《观察家》,而穷人家的孩子唯一的希望就是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甚至吃饱饭、少被罚、少被打都成了他们的愿望;另一方面,又因为认知和能力不足,让人始终摆脱不了环境的限制,所以,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精英家庭的孩子可以一路上好中学、好大学,并拥有一个好的职业,而来自底层社会的孩子则是经常与辍学和失业相伴,很难在这个社会中占据一个好的位置。

互联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环境和资源的限制:一旦我们“开窍”了,我们就能够对自己和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能动性,自动自发地努力提升自己并改变外在环境,逐渐改变命运,最终实现自我的“高效迭代”。

但怎样才能“开窍”,又如何才能进行自我的高效迭代呢?

本书的内容和逻辑就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第一章 高维视野——找到你的支点:直面现实世界收入和发展的本源问题,对贫穷的原因和收入的决定性因素追根溯源,带领读者掌握职业世界的根本逻辑,引导读者充分利用职业分析的方法与技巧,拨开职业发展的重重迷雾,对职业抉择与规划等展开详细分析,使之科学、合理且又动态、高效。

第二章 深度思考——武装你的头脑:从个体人力资源的根本因素出发,对优秀年轻人的特质进行详细分析,提炼出个人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并从卓越思考的技巧、科学研究思维等出发,引导读者明晰自身能力培养路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 情绪掌控——从自省自察走向自我管理:性格是我们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与支撑因素,这一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大五人格理论,引导读者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测评与提升,为个体高效迭代提供前行的动力。

第四章 能力进阶——挑战本能,打破固有偏见:结合职业实践,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初期,从职业心态和角色意识入手,打破刻板印象和观念,真正做好时间管理和人脉管理等,尽可能在转变理念的同时提升能力。

第五章 抢占先机——打造独特的个人品牌:讲述了职业生涯如何突围进阶,如可以通过转变认知,从专业或技术走向管理,打破职业发展的“瓶颈”,实现转型与蜕变。同时,结合互联网营销与自媒体写作秘诀,讲述在这个个体崛起的时代,如何抢占先机,打造独特的个人品牌。

真正厉害的人,都已找到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快速迭代的方法论。而真正发生剧烈变化的,不是人类世界的总知识,而是个体思想的边界。“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就是不断自我进化。希望通过贯穿于全书的批判性思考,读者能够更好地对这个职业世界形成清醒而深刻的认知,并在思维、性格和知识技巧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最终实现自我的高效迭代。

最后,以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与读者共勉。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对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因为它充满荆棘,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第一章高维视野——找到你的支点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们不需要去撬地球,但我们要去改变自身命运的轨迹,这同样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支点或平台。唯有跳出思维框框,洞察职业的真相,我们才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支点,并借此走好高效迭代的第一步。寻根究底什么决定了你的收入和待遇——决定收入的根本因素

什么决定了你的收入和待遇呢?

一问这个问题,很多人就会脱口而出:能力。

也有人呵呵一笑:能力算什么,关系才是王道。

学历、学校、专业、能力、关系……似乎众说纷纭,没有标准答案。两只老鼠,两只老鼠,跑得快

战国末年,有个年轻人,在老家当上了地方上的小官,收入微薄。

有一天,他在茅厕里看见几只老鼠。它们干瘦干瘦的,瑟瑟发抖,一有人来就慌慌张张地四下奔逃,看着十分可怜。

后来,他到仓库里办事,又见到了仓库里的老鼠。它们躲在粮仓里,吃得圆滚滚的,而且粮仓四面都有围墙,可遮风避雨,甚至有人来了,老鼠们也不恐慌,一个个气定神闲,十分自在。

晚上躺在床上,年轻人思来想去怎么也睡不着。他从厕鼠和仓鼠的不同境遇想到自己的处境:原来命运竟这样无力地依附于环境,犹如这些老鼠一样,人与人的命运岂不也是深受环境的影响和禁锢!

他下定决心,要当仓鼠,而不是当一辈子厕鼠。

不久他投到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后来终于修成正果,扬名立万。

他就是秦朝丞相李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其协助秦始皇一统天下。

仓鼠和厕鼠,本质上都是老鼠,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获诺奖的科学家不如演员,是社会畸形的体现吗?

2015年10月,屠呦呦和黄晓明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被搅和在了一起,原因是: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奖金只有300万元人民币,而黄晓明的婚礼费用据说高达两个亿。

于是一篇以《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敌不过一场秀》为题的文章火了,大意是:当黄晓明挥金如土、婚礼奢华,费用达两个亿的时候,诺奖得主屠呦呦呕心沥血、一生奉献,奖金却只有300万元,这不禁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这篇文章还表示公平公正的收入价值体系遭到了破坏。

对于这点,我却不认同。

事实上,他们的收入恰恰是市场化的结果,不存在什么不公平——黄晓明婚礼的花费大多来自赞助商,是他们心甘情愿的,因为这能给他们带来收益。

如果非要归因的话,还是上文所讲的,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不同的职业和行业,以及市场化背景下的收益分配,仅此而已。决定收入的根本因素

要想了解决定收入的根本因素,就必须了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自由、公平、产权明晰的经济,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由交换。

既然是自由交换,那么你的收入一定是取决于你的贡献,即你能给别人带来多大价值。

那么,一个人的贡献又取决于什么呢?

取决于你所处的位置和你在这个位置上的绩效(表现),二者缺一不可。

这里的位置,指的是行业、组织和岗位。具体来说,包括行业利润情况,组织发展阶段、经营情况以及岗位价值。

比如,如果你的公司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那你的收入一般是要高于平均水平的。

除了行业和组织,决定你收入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岗位价值了。

岗位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岗位层级和岗位类别。

岗位层级就不用说了,级别越高,一般来说价值就越大。

岗位类别有很多,我们可以简单划分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和支持辅助的两大类。比如,销售、研发属于直接创造价值的,行政、后勤、出纳属于支持辅助类的,所以前者收入一般高于后者。

当然,并不是人力资源部门或者财务岗位就不能创造价值。大公司或者管理规范、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公司,它们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创造价值;资金要求高的公司,与财务相关的高层管理岗位更是创造价值的。

另外,同样的岗位,不同人的收入也可能有差异,典型代表就是销售,业绩好,收入就高,这就和你的能力以及个人资源有关了。

你也可以自己创业,但本质上还是这个逻辑——你的收入还是取决于你所在的行业和企业经营状况,你的岗位当然是价值贡献最大的。

这就是决定收入的根本逻辑,其他的诸如学校、学历、专业、成绩等都是间接因素,而非直接决定因素。

一位芝加哥大学的教授的演讲——《大学教育的目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对你未来的预测不是由大学的声望决定的,而是一些其他因素,主要是那些决定你能否来这所大学的因素:个人才能、以前干过什么、父母所提供的资源等(包括社会资源和智力资源)。

唯一一个跟未来世俗的成功有点关系的变量是你的主修专业,但是这种影响大部分源自主修专业和职业之间的联系。

真正对世俗的成功有影响的因素是职业。

你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你的职业选择,而职业也跟你在这里干些什么以及干得怎么样没有关系。

有些专业的学生会比别人稍稍更有可能进入某些特定的行业,但是没有任何专业被排除出去,没有任何必然的路径存在。一定程度的财务自由

图1-1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待遇的决定性因素。收入=位置+绩效位置=行业+组织+职业+岗位绩效=能力+关系

图1-1 决定收入的决定性因素

可以说,如果一个人有了自主的意识,积极向上,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分析能力,进入一个不算差的行业和组织,找到一个有挑战性的、能创造价值的岗位,持之以恒,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上升一两个台阶还是很有可能的。

其实,人活一辈子,在一定程度的财务自由的基础上,只需做自己,开开心心就好。认知突围跳出思维框框,洞察职业真相——职业世界的分析逻辑

很多人对自己的发展感到迷茫,他们不知道这个职业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也不懂得如何去着手分析与了解。

因为这个职业世界确实相当复杂,对大多数人来说,从小父母只告诉他们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至于怎样更好地学习,怎样科学规划,很显然超出父母的能力范围了。

如果这些孩子没上过大学,或者考上的是很一般的大学,学的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专业,身边又缺乏榜样和指导,确实很容易陷入迷茫。

要更好地洞察职业真相,我们需要跳出“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思维框框,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从更宽广的视角来分析。

如图1-2所示,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

1.和工作最直接相关的是“职业”或“岗位”,我们在特定的岗位上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项任务。图1-2 职业世界的分析逻辑

2.职业或岗位是相对于某一特定组织而言的,许多类似的岗位则变成了职业。

3.职位是组织中的岗位,组织则依托于行业。

4.行业的构成与演变离不开更大的社会环境与背景。

接下来我们就从行业开始,一步步认识这个错综复杂的职业世界。关于行业所依托的社会环境与背景,则不再展开论述。行业

有句古话是“隔行如隔山”。

古人的话是很有道理的,行业的选择和我们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当然,现在,其实不论男女都怕入错行,不同行业从业者的薪酬、发展空间,甚至是生活方式都可能会很不一样。一、怎样对行业进行分析

借助两个工具:一个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另一个就是招聘求职网站行业分类。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在我国2017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共有20个门类、97个大类、473个中类、1380个小类,如图1-3所示:图1-3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招聘求职网站行业分类

各大求职与招聘网站都有分行业的职位搜索引擎与工具(如图1-4),不但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行业分类与检索,还可以搜索相关的职位,了解常见的工资水平与范围。二、如何选择行业

有关行业的选择,这里只提两个建议:1.选择那些对人力资源要求高,而且舍得花费金钱或投入成本的行业;2.选择与自己的性格相匹配的行业。图1-4 某招聘网站的行业分类1.选择那些对人力资源要求高,而且舍得花费金钱或投入成本的行业

最典型的如金融、IT、专业咨询、互联网、新媒体等,这些行业对人力资源要求较高,而且舍得花费金钱或者投入成本。

进入这样的行业,除了收入较高,一般还会有较大的学习和成长空间。你在里面可以较快地获得知识积累与技能提升,同时学习能力、抗压能力等也能得到提高,有利于长远发展。

反之,你进入一些对人力资源要求较低,且不舍得花费金钱或者投入成本的行业,除了收入偏低,一般也难以学到什么知识,而且发展前景也有限。更严重的是,你待久了,没有知识与技能的积累,跳槽都会很麻烦。

所以,从行业选择的角度来看,为了长远的发展,我们应当选择那些对人力资源要求较高的行业。这样一来,你才能不断地增值,而不至于当你年老体弱的时候,失去了竞争力,新入职者很快就能代替你。2.选择与自己的性格相匹配的行业

人活一辈子,幸福和意义才是终极目的,倘若选择了一个自己非常反感的行业,也是很痛苦的。

比如我,如果去从事白酒销售,我很可能会痛苦不堪:第一,我平时几乎滴酒不沾,极度厌恶喝酒应酬;第二,我不擅长这种与人拉关系和打交道的方式,且很反感。

反之,我在教育、培训和咨询行业,则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第一,我相对善于分析、思考和引导他人,已有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二,我比较喜欢这种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所以,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和自己的性格相匹配的行业,而后在其中潜心耕耘和积累。只要你能给别人带来价值,解决别人的问题或者满足别人的需求,你自然就能在这个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组织

这里我们重点考虑组织的类型与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阶段。一、组织的类型

目前,我们国家的组织类型主要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别,分别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1.政府部门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2.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政府是国家进行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则是接受政府领导,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组织。3.企业

凡是以营利为目的、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组织都算企业。按照不同的性质,可以将企业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1)外资企业

这里的外资企业,主要是指一些优秀的欧美及日韩企业。

对于求职者来说,外企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一方面,外企的工资水平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因为它们很多都处于产业链顶端或拥有专利权、定价权,所以利润高;另一方面,欧美企业比较注重员工福利,尤其是欧洲的企业。

●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机制:外企的办公环境较好,管理相对成体系,规章制度健全,流程规范。此外,外企有较为系统的培训和职业发展通道。

●专业形象与职业素养:就我接触的外企工作人员来看,他们专业形象较好,职业素养较高,确实普遍在礼仪、形象、谈吐、沟通表达等方面优于民企和国企的员工。

●个人品牌的塑造:进了外企,尤其是知名外企或者500强,借助相关的资历、经验和头衔,更有利于个人品牌的塑造。

外企肯定也有弊端,主要包括:

●成为一颗漂亮的螺丝钉:外企更多地依赖于制度和体系,分工相对较细,个人的重要性不那么明显。当然,这点其实并不是外企所独有的,很多大公司或发展成熟的企业都有这个特点。

●职场发展与晋升受限:既然是外企,总部多半在国外,所以起点高,但发展空间有限,即便在中国做到高层,也只能是某个区域或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很难进入核心机构。

●对外语要求相对较高,对不少人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2)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顾名思义,是指国家对其资本拥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权的企业,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在其中有重大影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国有企业可分为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区别在于它们的资产:一个是中央政府监督管理,另一个则是地方政府监督管理。

在我国,国企的力量有多强呢?我们通过一些数据便可窥见:

中国企业500强前10名全部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排行第一的华为,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17位。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274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榜,占比为54.8%。这274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比为71.83%,资产占比为86.19%,净利润占比为71.76%,纳税占比为85.87%。——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7中国企业500强榜单

与之相对的是,美国的财富500强企业中,耳熟能详的如沃尔玛、苹果、亚马逊、微软等全是私营企业。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充分意识到国企的地位了,同时也能理解前面所讲的外企的“瓶颈”了吧。

国企的好处在于,有较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福利保障,风险相对较低,同时员工整体素质也相对较高,为人处世遵循一定的规则,在国企还是可以学到不少东西的。(3)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指的是非外资的私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优点在于:

●机制相对灵活,自主性比较强。

●多劳多得,民企老板按照你的贡献决定你的收入待遇。

●经验积累相对较快,升职的机会相对也更多。

但是民营企业同样有其弊端,包括:

●绩效考核要求比较高,工作压力比较大。

●有些公司福利待遇较差,某些小民企连基本的“五险一金”都不齐全。

●民营企业本身的风险比较大,经济危机一来,垮掉的一大批是民企,所以工作环境不稳定,下岗或失业的风险较大。

国企、外企、民企都有各自的特点与风格,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不同阶段的你,如年轻的时候多半想着成长、挑战与创新,等到中年则趋向于工作稳定与安全。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理念和追求。

总的来说,外企薪酬福利都还是不错的;国企相对稳定、压力较小,在平衡工作、生活方面可能会有更多的优势;民企的福利待遇相对可能会差些,但是万一公司发展壮大,而你又是公司元老,一不小心可能就发达了。二、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阶段

除了组织类型,组织规模和发展阶段也需要考虑。

不过,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总体而言相对稳定,所以这里主要指的是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阶段。

是小公司好还是大公司好,一直都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有人说在小公司什么都学不到,有人则反驳说在大公司才是螺丝钉。

无疑,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其利弊:

●大公司一般有着较为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有规范的运营流程及培训机制,能够让我们更快地适应职场;但我们可能是这个成熟运转体系的一颗螺丝钉,很难真正理解公司的整体运作,所应用的知识也相对有限。

●小公司则多半处于起步或成长阶段,灵活性比较强,有利于充分发挥你的才能,你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公司的运转;但缺点在于,公司的专业化水平偏低,流程也不够规范,管理决策和行为都比较随意,甚至连公司都朝不保夕。

以HR为例,“小公司HR”涉及模块多、专业性差、随机性强,但适应性好、全面性强;“大公司HR”接触模块少、跨模块难、适应性差,但模块做得深入、专业性强、规范性好。所以,经常是“小公司HR”想转型到大公司,学习规范化、专业化的知识;“大公司HR”想转型到小公司,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

一般情况下,对于涉世不深以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还是建议选择一个规模大点的公司。除非你遇到特别好的老板,否则,小公司能够收获的太少,因为很少有专业级的人才,也无法开展一些需要很多资源才能完成的工作,你的眼界和视野也很可能因此受限,不利于后期跳槽或进一步发展。

你最好还是在大公司完成基本的职业训练和素养提升,并且在具备一定的专长之后,再到一些成长发展中却需要规范的规模稍小的公司去。但是,一定要注意尽可能避免进入大公司的边缘化部门或岗位,否则,你很可能真的就成了“打杂的”或者“螺丝钉”。

另外,如果你是有冲劲、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如果有好的机会,进入小公司其实也未尝不可。

但是,小公司应当是满足以下条件的:

●在一个有前景且较依赖于技术或能力的行业。

●有个很好的老板,自己能独当一面且知人善任。

●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一群人做有趣、有价值的事。

前面说到的行业、组织等,讲得更多的是你在整个社会分工中所处的一个大的环境与平台。你还需要一个“支点”,凭借这个“支点”来做某些事情,从而发挥某些作用,创造某些价值。

这个“支点”就是“岗位”,从事的活动则是具体的“职能”。职业(岗位)

岗位是我们在某个组织的落脚点,是指承担一系列工作职责的某一任职者所对应的组织位置。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来获取利润的经济组织。所以,它必然有一条主经营价值链,需要:(1)了解客户或者市场的需求;(2)设计出能够满足市场或客户需求的产品;(3)生产或开发产品与服务;(4)销售给客户;(5)满足客户的订货、退换、维修、投诉等需求。

除了这条主经营价值链,我们还需要一些其他职能来保障这条主经营价值链的顺利实现,包括: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以及人力支持和行政支持,如图1-5所示:图1-5 企业经营价值链

实现这些职能需要落实到不同类型的具体岗位或职位。不同行业、不同组织,以及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阶段,岗位的设置和职能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基本的逻辑规律和设置原理是一致的。

企业常见的部门和职位一般如表1-1所示:表1-1 企业常见的部门和职位

我们也许选择了一个较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加入了一个还不错的公司。但是,如果所在岗位不能创造较大的价值,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边缘性、辅助性的岗位,那么,你的努力很可能就会事倍功半,难以见到成效。

最后,我们再回到本文开头的逻辑。

当我们在进行职业分析的时候,不仅要关注这个岗位本身,更要分析这个岗位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要考虑到组织的特点、行业的现状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环境与背景。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跳出思维的限制和视野的束缚,洞察职业的真相。职业分析摆脱职业迷茫,你只需要四步——缩小范围,信息收集,学会“勾搭”,职业人士访谈

很多人在填报高考志愿以及选择职业的时候都是盲目的,虽说一时的选择未必会定终身,但是,一旦选择了某个专业或职业,很可能就会形成“路径依赖”。你所学的知识,所接触的资源,甚至是看问题的视角和思维都可能随之逐渐窄化,很多人也因此陷入迷茫,无法自拔。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走出职业的迷茫呢?借助标准化职业分类,缩小选择范围

因为职业类型复杂多样,很多人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觉毫无头绪,无从下手。这时,借助标准化职业分类,我们就可以比较快速地对纷繁复杂的职业世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理解,然后进行筛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在1995年年初启动的,历经4年的时间编制,于1999年通过审定并正式颁布,2015年则颁布了最新版本,涵盖职业的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八大类别如图1-6所示:图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八大职业分类

第一大类: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如图1-7所示)图1-7 第一大类的6个中类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如表1-2所示)表1-2 专业技术人员

这一类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目前大学专业的划分和人才的培养还是相当有关联的。

其实,大学本来就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你如果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大学,能比较好地完成学业,你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这类职业主要包括行政办公人员、安全保卫和消防工作人员、邮政和电信业务人员及其他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相对而言,这类职业在技术性和专业性方面就要差很多,也正因如此,往往在待遇和职业发展方面会有更多的限制和不足。

第四大类: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如表1-3所示)

这一大类主要是从事商品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快递、住宿和餐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以及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技术辅助、生态保护、文化、体育和娱乐等社会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工作的人员。表1-3 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

主要包括种植业生产人员、林业生产及野生动物保护人员、畜牧业生产人员和渔业生产人员等。

第六大类: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如表1-4所示)表1-4 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

最后两类一类是军人,另一类是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相对于美国的标准化职业分类体系,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实更具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

如果你对于职业分析完全迷茫,那么可以参照以上步骤,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专长,按从大类、中类到小类这样的程序去逐步筛选出自己相对感兴趣的职业,然后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了解。其他网络资料与信息的搜集

假设我们初步筛选出了一个或者某几个意向职业,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等其他渠道进一步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了。

这里我以自己最为熟悉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例进行操作演练:假设你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或者对相关职业感兴趣,那么如何通过网络资料来进行信息搜集与整理呢?一、初步信息检索方式

很多人喜欢咨询别人,这不是件坏事。

但是,在咨询别人之前,一定要记得自己先进行基础性的思考与信息搜集,可以借助网络,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

如果觉得还不够,那么可以多尝试几个关键词,如“HR”“职业发展”“职业规划”“前景”“前途”“出路”等。

另外,还可以去细分网站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信息搜集与整理,过程如上,不再赘述。最后,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我们还可以汇总出HR的职业发展路径图,如图1-8所示:图1-8 HR职业发展路径图

其他专业或职业,信息搜集与整理的过程本质上也是类似的:

1.在搜索引擎中搜索关键词时,可以尝试着多搜索几个关键词。

2.在某网站搜索到高质量文章后,转而在该网站重复第一个步骤。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绘制成思维导图甚至是职业发展路径图。二、招聘求职网站职业信息检索

初步梳理出相关职业的发展路径图后,我们心里就有谱了,能够一窥职业发展路径的全貌了。

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各个具体的职业要求,这个任务完全可以借助各大招聘求职网站进行。

比如,你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招聘求职网站”,就可以看到分门别类的职业数据。搜集了足够多的信息后,对它们进行归类和梳理,甚至绘制相关的思维导图,制作职业发展路径及相应任职资格要求的PPT,自然能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能力其实无形中就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包括问题分析与思考、信息搜集与整理等能力的提升,以及耐心和专注等品质的培养。寻找实习单位,学会“勾搭”

在互联网时代,只要有心,进行实习的机会是非常多的。关键在于要走出去,不要宅在“象牙塔”里坐井观天,尤其是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的学生。一、寻找什么样的单位实习

如果你仅仅是在街头发传单、做推销,甚至是在餐馆端盘子、做礼仪接待,不能说全无用处,但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关于怎样实习,我给的建议是:

●寻找与自己的专业或未来意向职业相关的单位实习,这样你就可以更清楚某个职业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寻找那些能够让你有广泛人际接触与交流的单位实习,这样你就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更多的信息。

●寻找那些能够让你多方面成长与提升的单位实习。

这三条至少得符合一条,不然,实习的价值很可能就有限了。二、怎样寻找实习单位

尽管我们内心可能会抵触,觉得靠关系找工作是件羞于启齿甚至是很丢人的事情,但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意识矫正过来,要善于利用和借助弱关系,并学会“勾搭”社交网络上的“大牛”。1.善于利用和借助弱关系

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他对美国波士顿近郊居住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是怎样找到工作的进行了研究。

他总共找到282人,并从中随机抽取100人进行面对面的访问,发现其中通过正式渠道申请,如通过广告投简历获得工作的不到一半。100人中有54人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工作的。

这也就意味着,当你绞尽脑汁纠结于怎么写简历的时候,好的工作早已经被那些有关系的人抢走了。

教授对这些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靠关系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这个“关系人”,也就是每周至少见两次面。而55.6%的人仅仅偶然能见到用到的“关系人”,意味着每周见不到两次,但每年至少能见一次。——资料来源: VC/PE/MA金融圈;作者|同人于野,本名万维钢

社交,本质上就是弱关系,“弱关系”的真正意义是把不同的社交圈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

所以,我们不但不应对关系嗤之以鼻,相反,应当善于利用和借助弱关系,典型的包括:

●校友资源: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尤其是在你想要从事的职业或有意向的组织与岗位工作的,遇到了千万不要错过。

●学校资源: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往往与校外组织或校友有着更多的联系。

●亲戚关系:比较远的亲戚,哪怕有一丝瓜葛也总比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要好。

●社交网络资源:领英有按行业、职业或公司和学校分类的联系人,去看看意向单位或岗位有没有你能搭上关系的人;知乎上也有一些各领域的成功人士,可以想方设法和他们建立联系。2.学会有效“勾搭”

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前提就是要让别人感觉你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

什么样的人会让别人觉得值得帮助呢?

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本身是个还不错的人;第二,懂得换位思考,照顾别人的利益和感受。

举个例子,我经常收到类似的私信,如图1-9所示:图1-9 无效的“勾搭”示例

这种私信,我确实懒得回复。

有些私信就完全不一样了,如图1-10所示:图1-10 有效的“勾搭”示例

这位同学则与上一位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第一,特别有礼貌,让我觉得舒服;第二,还进行付费咨询,够诚意,够尊重。

我看了她的提问,所涉及的问题有点大,一两分钟也说不清,就让她加我微信,而且没收她费用。

后来微信上沟通也不方便,就直接电话沟通,又谈了半个多小时,把问题基本梳理之后有了较为清晰的框架和思路。她自己也表示,她咨询过的所有人中我对她的帮助是最大的。

所以,我们要去“勾搭”别人,或者寻求别人帮助的时候,务必注意:

●自己本身要靠谱,准备工作要做足,否则,就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学会换位思考,照顾别人的利益和感受,起码的社交礼仪要到位。

●要明白,别人不帮你是本分(去反思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帮你是情分(对别人的帮助要心存感激)。职业人士访谈

直接经验(实习、实践等)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获得第一手的知识和直观的感受,但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我们的条件和环境所限,很难对职业有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与理解。

不同的职业就像一座座的高山,当我们还在山脚下的时候,很可能看到的都是遍地荆棘,很难去一窥这座大山的全貌。窥得全貌的,无疑是那些已经爬到山顶的人,至少也得是爬到半山腰的人。好好向他们学习与取经,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甚至获得数倍学习与提升的机会。

这就是职业人士访谈。一、访谈目的

●检验信息:道听途说的、自己想象的、通过网络搜索的,甚至是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信息或结论,都可以得到检验。

●丰富信息:从我们自己的阅历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通过访谈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组织和岗位情况,更好地进行自我调整并有针对性地改进。

●提升技能:与专业人士交流,其实本就是技能提升的一个过程,尤其是人际、社交与沟通等方面。

●扩展人脉:可以通过访谈多个对象扩展人脉,实际上弱关系对于职业的帮助反而很可能比强关系还要大。二、访谈要求

有关访谈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从访谈的时间、人物、人数以及访谈方式等方面来加以说明:

●访谈时间:30~60分钟为宜;时间太短没有什么效果,时间太长对方可能不耐烦。

●访谈人物:在你的意向领域至少工作3年,并且对这个领域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访谈人数:2~3位,不少于2位;一方面是为了使信息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便于比较和验证。

●访谈方式:面谈肯定是最好的,效果最佳,或者至少也要电话沟通。三、联络渠道

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联络访谈者:

●通过你的朋友、亲戚、邻居、(前)同事、(前)上司等。

●自己所在的学院、就业中心,或大学的相关办公室,利用就业中心的网站查找校友或其他愿意和你交谈的人。

●联系相关的行会、贸易商会等组织,浏览它们的网站。

●参加你感兴趣领域的专业人士聚会。

●各大社交网站或专业论坛。

这里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别人接受你的访谈,主要应对方式有:

●本身要靠谱,注重社交礼仪,照顾对方的利益和感受。

●通过双方都熟悉的中间人介绍,可大大提升可能性。

●付费咨询,这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但有价值的东西值得你付费。

举个简单的例子,社交网站和专业论坛就有一些行业领先人物,和他们取得联系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你认真地拜读他们的文章,并与他们频繁互动和交流,很有可能和他们建立联系,建议如下:

1.关注他们,成为他们的粉丝。

2.认真阅读他们的文章,点赞、打赏、转发。

3.互动、交流,认真思考与组织语言,展现你优秀的一面。

4.加好友,诚恳地自我介绍,真诚地表示认可,并表示希望多向他学习。

5.不要老去麻烦别人,要多想着给别人提供价值。四、访谈准备

职业访谈之前,我们就应当做好准备,否则很可能浪费彼此的时间。

●初步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兴趣、技能和价值观,以及这些特质与访谈对象所在领域的关系和适配性。

●尽可能了解对方:了解对方的领域和目前所在的机构,如果网络上发表有相关的文章,认真拜读。

●列一个访谈提纲或问题清单:提前准备好访谈提纲及问题清单,注意不要问那些显而易见或者百度一下就能搜索到答案的问题。五、访谈安排

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访谈安排:

●邮件:说明相关情况,包括自我介绍、访谈意图、是如何找到他的。

●电话:建议以即时通信的方式约定好访谈时间和地点。

●解释:如果对方有所怀疑或顾虑,务必要解释清楚——你不是想通过他找工作,而是想了解些情况来帮助自己做更好的选择。

●跟进:对方答应了,则约定好时间和地点;对方暂时比较忙,则可以询问近期合适的时间,而后再跟进。六、访谈问题

建议提前准备好访谈提纲或问题清单,一是为了节约时间,二是为了考虑更加周全。可以参考如下内容进行设计:

1.背景:您是怎么进入这个领域的?什么样的教育背景或工作经验对进入该领域会有帮助?

2.工作内容与环境:您的日常职责有哪些?工作条件怎样?您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工作自由度如何?

3.问题:您工作中遇到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整个行业面临着什么问题?

4.生活方式:业余时间多吗?对着装有什么要求?假期方面怎样?

5.薪酬:入职新人的薪酬水平如何?有哪些额外补贴和福利(如分红、保险、佣金)?本领域初级职位和略高级别职位的薪水是多少?注意,这里不建议直接问对方薪酬水平,而是用其他人的一般情况来代替。

6.收获:除了薪酬,您认为从事该工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7.发展空间:您今后几年的规划和长远规划是什么?您所在领域的“职业生涯通道”是什么?公司对刚进入该领域的员工会提供哪些培训?

8.晋升:晋升空间如何?一个人怎样从基层升至高层?跳槽的员工多吗?该公司的升职制度是什么?怎样考核员工?

9.行业:您认为今后3~5年该行业的发展趋势怎样?公司前景如何?

10.建议:我的个人情况和该领域匹配度怎样?您建议我做什么准备?您对我的简历有何建议?

11.需求:该工作的招聘人员是怎样的?哪里有这样的工作?还有哪些其他领域的工作和您的工作相关?

12.招聘决定因素:应聘者什么能力最重要?需要特别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吗?您所在部门谁有人事决策权?

13.求职市场:人们通常怎样进入您的领域?通过报纸广告、网络,还是熟人介绍?当我做好了申请准备后,我该联系谁?

14.介绍其他信息源:您能向我推荐需要经常阅读的行业杂志、报纸吗?我可以去哪些机构获取需要的信息?

15.推荐其他访谈对象:您认为我还应该跟谁交谈?能向我介绍几位吗?我约见他们的时候,可以提到您的名字吗?对于一个即将进入该领域的人,您愿意提出特别建议吗?哪些渠道能帮助我深入了解该领域?

16.询问其他建议:您还有其他建议吗?

访谈结束之后,还有些收尾工作也需要注意:

●记录信息:记录你所获得的信息,包括对方的姓名、观点、推荐的访谈对象等;同时,对于获得的信息,也需要加以甄别。

●评估成果:约见和访谈过程中自己的表现如何?准备是否充分?考虑是否周全?所获得的信息是否足够?

●表示感谢:写一封感谢信,感谢对方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可以顺带提一下自己的收获与结论。

到此,我们的访谈工作终于结束了。

总之,如果你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全无头绪,可以按这几个步骤来:

1.借助标准化职业分类,从大类到中类到小类,逐步缩小选择范围,初步筛选出意向职业。

2.针对一些有意向的职业,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搜集与整理,加深对它的理解与认知。

3.尽可能早地寻找实习的机会,亲自参与实践,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真切的感受,并加深对自我与职业的了解,逐步明晰自身与职业的匹配度。

4.寻求意向职业或目标组织与岗位的职业人士,进行职业人物访谈,获得真实全面的职业信息与数据,辅助我们进行科学的职业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的准备越充分,了解与掌握的信息就越丰富,我们的职业抉择与规划也就越靠谱。

真正做好这四步,就不会那么迷茫了!理想现实兴趣和职业,究竟该如何抉择——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有关兴趣和职业选择,有人说要追随自己的兴趣和内心,也有人表示千万不能把自己的兴趣变成职业。

到底该怎么办呢?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把人的职业兴趣分为六大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常规型和企业型。

这些不同类型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现实型的人往往看重现实事物的价值,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做事手脚灵活,但他们往往缺乏人际交流的技巧,对人事管理和监督工作不太感兴趣。他们往往愿意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喜欢户外活动或机器操作,而不喜欢在办公室工作。典型的职业主要有制造业、渔业、机械维修、农业、林业等。

研究型的人对于抽象概念和统计分析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倾向于通过思维分析解决复杂的问题,喜欢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工作。但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去做管理、领导或人际工作,而是喜欢独立自主地工作。相应的职业有分析员、生物学家、实验室工作人员、工程设计师、物理学家和管理咨询顾问等。

艺术型的人富有创造性,想象力丰富,对具有自我表现空间的工作显示出明显的偏好,喜欢自我表达,喜欢写作、音乐、艺术和戏剧。他们和研究型的人的共同之处在于创造倾向明显,对于结构化程度较高(规范性程度高)的职业及环境都不太喜欢,对机械性及程式化的工作缺乏兴趣,都比较喜欢独立行事。与此匹配的职业有作家、艺术家、音乐家、诗人、漫画家、演员、戏剧导演、作曲家、乐队指挥和室内装潢人员等。

社会型的人乐于从事人际交流工作,喜欢与人合作。他们通常善于交谈,乐于与人相处。他们习惯通过和别人商讨或调整人际关系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对于以机械和物品为对象的工作没有兴趣。与该类型相匹配的职业有教师、社会工作者、牧师、心理咨询师、服务行业人员等。

常规型的人喜欢规则明确、要求清晰的工作,不适应规则模糊、自由空间大的工作。他们不喜欢主动决策,而是习惯于被动服从,一般较为忠诚、可靠,偏保守。他们工作仔细,有耐心,比较在意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通常愿意在大型机构做一般性的事务工作。与该类型相匹配的职业有银行职员、图书管理员、会计、收银员、统计人员、电脑操作人员、办公室职员等。

企业型的人喜欢影响、管理和领导他人,具有强烈的进取心、自信心,喜欢冒险,喜欢支配别人,但他们不喜欢太具体或需长时间集中精力的工作,觉得理论研究相当枯燥和无聊。与该类型相匹配的职业有经营管理人员、律师、政治家、销售人员、公关人员、采购员、投资商和保险代理等。

霍兰德还发现上述六种职业兴趣类型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他以一个六边形来对这六种职业兴趣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表示,如图1-11所示:图1-11 霍兰德人格六边形模型

如图1-11所示,工作的活动涉及的无非是四个要素:人、物、具体的资料和抽象的概念。

这里就形成了三种关系:

●相对关系:处在对角位置上,共同点最少,一般不会同时具有这两种类型。比如,研究型(I)和企业型(E),一般做生意的还真不爱搞学问,搞学问的也不擅长经商;再如,现实型(R)和社会型(S),搞机械修理的多半不喜欢或不擅长人际交往,擅长人际交往的大部分也讨厌进行各种器具操作。

●相邻关系:处在相邻的位置上,有比较多的共同点。比如,艺术型(A)和研究型(I)都有点沉浸于自我的小天地的感觉;相反,企业型(E)和社会型(S)则是遍洒芬芳于人间。

●相隔关系:介于相对关系和相邻关系之间。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具有单一类型的职业兴趣,因此霍兰德给出了三个代码的组合——六大类别中得分居于前三的类型。

怎么去判断自己的兴趣所在呢?以下几个途径可供参考:

●想想你读的书、订的杂志,翻开报纸时最想看的内容。

●想想那些仅仅是由于你对某一领域感兴趣而获得的知识。比如,我聚焦的领域主要是人力资源开发、职业生涯发展、人才测评等。

●想想你做的志愿性工作——有哪些重复性的工作没人要求而你乐意去做。

●找出你过去做的所有工作,尽可能完整地说出工作中特别令人兴奋和满足的东西与那些特别令人厌倦或灰心的东西。比如我,研究生期间就开始给企业做一对一内训师指导,非常有成就感,工作后教学和咨询辅导也做得很不错,但是各种文档资料整理工作则令我非常厌倦。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测评或者自行评估判断得出自己的霍兰德职业代码,如我的职业代码就是I(研究型)、E(企业型)、S(社会型)。区分享乐和兴趣

很多人,你一问他的兴趣,估计他的回答大抵就是“美食、购物、旅游、音乐和电影”,可能还包括阅读,不过他所谓的阅读可能不是阅读什么教材或专著,而是言情和文艺作品。

为什么我特别提到阅读的类型呢?

因为这样大家就很容易发现,兴趣和享乐其实是不一样的。

●享乐是人的天性,根本不需要你付出多少努力或花费多少精力就能得到正向反馈与刺激,如吃各种美食、看电影、听音乐或者看言情小说。

●兴趣的英文表达是interest,即inter-est,要深入其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者参与其中,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感,而后有了更多热情和动力,这才是兴趣。

那些根本不需要你努力就能得到正向反馈和刺激的叫享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你努力抑制自己不去那么做的;需要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认识它、了解它乃至擅长它,而后才能带给你正向反馈和刺激的才是兴趣。区分兴趣与职业兴趣

要理解兴趣和职业兴趣的不同,首先必须真正理解“职业”。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他人或社会需求,获取合理的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提炼关键词:社会分工、知识和技能、需求、报酬。

●职业是你在社会分工与交换中的位置。

●职业是你的收入来源。

●职业需要你具有能够满足他人或社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职业可以获取报酬。

可见,兴趣没什么限定和要求,只要不危害社会和他人即可。

职业兴趣则必须考虑:1.有社会需求,才能换回收入;2.你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他人或社会的需求。

这两条其实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

当然,在满足这两条原则的同时,也可以兼顾兴趣,因为这样一来:首先,你更有动力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和习得相关的技能;其次,你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人的需求,且有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最后,工作、生活都更加愉快。兴趣和职业,究竟该如何处理

到底该如何处理兴趣和职业抉择呢?1.尽量选择和自己的性格相匹配的工作,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性格

选择工作的时候考虑兴趣还是很有必要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兴趣与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可以提升我们工作的积极性,增强我们工作的满足感,也有利于发挥我们的才能,实现好的业绩。

我们可以借助前面的霍兰德职业兴趣分类进行自我测评与分析,选择那些自己相对感兴趣的职业,或者至少可以排除那些明显与自己的兴趣和性格不相吻合的职业。

以我为例,首先把C(常规型)排除,我最讨厌按部就班、死板的工作;接下来排除R(现实型),原因很简单,就是懒得动手,各种工具和操作我觉得都挺无聊。

所以,诸如会计、出纳、行政助理,以及各种操作工种,的确是我不喜欢的,也不适合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