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检验(第3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5 14:50:34

点击下载

作者:马彦芬 高兰恩 管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产品检验(第3版)

电子产品检验(第3版)试读:

前言

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子产品检验》教学大纲编写的,是2002年版《电子产品检验》的第3次修订本。本教材力图填补电子整机检验岗位训练这一空白,首次在综合性实践教学中实现质量检验过程,编写内容充分体现现代科学的教育思想,重视与生活、社会、生产的联系,并根据电子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特点,尽可能反映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更加突出实用性和新颖性。同时,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者认识到电子产品检验是质量管理体系下的一种技术活动,而对这个活动的过程认识和训练是电子产品检验实训的重点。因此,强调过程控制,使学生主动参与这个控制过程,就会使他们在模拟状态下真正感受、理解标准和规范,为其走向实际岗位打下基础。

作为首次进行此类课程的探索和研究开发,在没有先例可供参考、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本教材第1版在几年的教学应用中,得到了一致肯定和好评。但由于第1版的编写时间较短,加之是第一次对此课程进行开发和探索,因而存在着不足和欠缺。为此,2006年1月出版了本教材的修订版。修订后的第2版保留了第1版的体系和特色,在第1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来自生产一线的真实、具体的检验工艺规范案例,充实了电子产品检验工艺知识;完善了质量检验记录内容,增加了电子产品检验实训质量记录,紧扣实训教学。同时,删去了专业性太强的理论内容,知识讲解浅显易懂,注重实际应用,充分结合实际岗位训练要求,实训环节可操作性强。八年来,本教材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和好评。时光流逝,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对职业学校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广大师生在教学应用中,结合教学实践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对教材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此,我们在调查研究及进行多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对本教材进行了修订,主要的原则是:整体上保留教材第2版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考虑读者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更新和补充,如第2章“电子产品检验工艺”,为更加完整、系统地体现当代电子企业产品检验工艺过程,在内容上有选择地增加了过程检验质量文件、PCB装配焊接检验规程规范、部件组装检验规程、SMT的制程巡检规程等重点环节的典型企业案例。考虑到可操作性,尽管检验实训仍基于收、录音机的电性能指标的测试,但为了更好地贴近企业实际应用,特增加了“液晶彩色电视机整机检验规范案例”。另外,其他章节也对数据、图表及知识进行了更新和补充。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教材课时分配见下表。续表

本教材由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马彦芬、高兰恩以及河南信息工程学校高级讲师、电子专业省级学术带头人管莉任主编。马彦芬编写了第1~3章,高兰恩编写了第4~7章和附录,管莉对全书进行了精心审阅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本教材还配有教学指南、电子教案及习题答案(电子版),有此需要的教师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http://www.hxedu.com.cn)下载,或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联系,我们将免费提供(E-mail:yhl@phei.com.cn)。

由于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电子整机产品和生产工艺不断更新,新的检测仪器、检验方法不断出现,加之编者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热忱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修改。编 者2014年10月

第1章 电子产品检验概述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电子技术迅猛发展,新的电子产品不断涌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极具成长性、拥有巨大市场的产业,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WTO)十几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扩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之一,进入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前列,因此广大工业企业面临着与国际市场竞争对象的激烈竞争局面。众所周知,质量不仅是商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更是企业生存竞争的永恒手段。不管是哪个国家,也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包括服务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处在这样一个竞争残酷的商业时代,因为产品质量问题,有些企业垮掉了、消失了,而一些实力雄厚的知名大企业则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例如,通用汽车公司在1992—1993年间因安全原因回收了约50万辆小汽车,以免汽车流入顾客手中引起更大的问题。此项举措共耗资两亿美元,其原因仅仅是这批车的引擎头垫片有缺陷。国际电报电话(AT&T)公司1990年1月15日,因为在400万条运行电话交换机的程序代码的线路中,有1条线路出现了逻辑错误,造成长途电话电脑网络中断9小时,使50%的电话无法接通,因此遭受损失7000万美元。现代工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1%的差错都有可能导致产品的报废。例如,一架航天飞机采用10 000个零件组装起来,如果每个零件的合格率都是99%,那么这架飞机无论如何是飞不起来的,因为按照统计学对合格率的计算,这架飞机的合格率是0.99的10 000次方,约为零,也就是说最后总的合格率几乎等于零。

质量的优劣与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息息相关。随着国际技术交流的发展,许多世界知名企业如苹果、三洋、松下、诺基亚、西门子、三星等,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带来了符合国际惯例、国际最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使我们明白了产品质量的真正内涵和企业质量管理的全新理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全面质量管理(TQC)旨在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控制产品从方案调研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而质量管理是起源于质量检验的,产品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检验工作贯穿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始终。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尤其是加强产品生产各阶段的质量检验,可以降低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质量检验?它和质量管理科学之间的关系如何?首先,我们来学习质量检验的基础知识。

1.1 质量检验基础知识

1.1.1 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中的质量检验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当今社会,质量已经成为了企业生存竞争的手段,任何国家和企业都把本国、本企业的产品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质量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最原始的手段。质量管理科学起源于质量检验,质量检验随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产品的质量检验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传统质量检验阶段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质量检验的雏形,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质量检验始于20世纪初期。为了满足顾客对商品的要求,生产方开始有了质量检验。这一阶段的质量检验被称为“事后检验”,它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最初阶段。这种传统的质量检验在发展中又经历了“操作者质量管理”、“工长质量管理”和“检验员质量管理”三个阶段。这种检验形式主要是利用检测工具、仪器设备鉴别产品质量,或通过检查来检验工作质量。产品经检验后区分为合格品和不合格品,并保证合格品出厂,不合格品经过返工、返修、降等级使用或报废等处理。它的特点是,严格把关,对产品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显然,这种方式的实质是从成品中挑出废品。虽然它也可以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但管理的效率很差,主要体现在:缺乏系统的观念,责任不明;“事后检验”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检验工作并非百分之百准确;尤其是经济上不合理,如增加检验费用,延误交货期限等。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这些弱点更为突出。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些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就提出了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去克服传统质量检验的弱点。20世纪40年代,随着战争对大量产品尤其是军需品的需要,采用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开始广泛运用于生产中。统计质量控制,即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产品质量波动中找出规律性,消除产生波动的异常原因,使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被控制在正常状态,以保证最经济地生产出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这种统计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预防不合格产品产生的有效方法。20世纪50年代初,该方法广泛得到了企业的采纳。

但由于这个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而大多数生产者由于文化素质等原因达不到充分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应用的技术。另外,这种方法仅仅强调了生产过程控制,而忽视了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包括设计、生产、使用和售后服务),因此其普及和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竞争的加剧,用户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要求除了运用统计方法外,还要结合其他组织管理工作、管理技术和手段,实现综合的质量管理。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和朱兰等人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这一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接受。

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对各种影响质量的因素的控制来实现,即通过对产品质量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对质量、成本、交货期和服务水平实施全面管理,这就是最初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实现全过程、全企业质量管理,它是一种自主性强的质量管理方式,强烈依赖于企业员工的自觉性,是企业为最经济地生产出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而形成和运用的一套完整的质量活动体系、制度、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质量检验工作更为重要,质量检验本身就是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那种认为“以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中,检验工作仅仅是一个辅助手段,可有可无”的观念是错误的,预防为主与检验把关是相辅相成的,检验工作的“信息性”、“寻因性”正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控制手段。特别是随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自动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动生产、自动检测、自动判断及自行反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这种很高的时效性,大大简化了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质量检验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如表1.1所示。表1.1 质量检验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可见,产品检验在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保证有效的质量检验工作和形成完善的质量检验体系,企业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1.1.2 质量检验基本概念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曾指出,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世界质量大会也提出了“质量第一,永远第一”的战略口号。“质量”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头等大事。产品质量是企业技术、管理和人员素质的综合反映。那么,什么是产品的质量?什么是质量检验呢?

1.质量和质量检验的定义(1)质量

质量的定义:反映实体满足规定和潜在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

产品质量包含产品、过程及服务等方面。质量的定义明确提出,产品质量必须全面满足用户的要求(明确的)和期望(隐含的)。其中,“规定需要”指标准和规范中所提出的明确要求,如电冰箱的耗电量、噪声等;“潜在需要”指用户的期望,如用户对汽车所期望的乘坐舒适性等。对质量的要求与人们对质量的认识程度及时间、环境、条件等有关,一般可用定量或定性指标表示。(2)质量检验

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材料、设备、方法、操作者、测量及环境的差异,往往会导致质量波动。质量波动是客观存在而又无法完全消除的。为确定质量波动的大小,判断波动是否超过了允许的范围,以及判断哪些产品的质量波动超过了允许的范围,就必须进行检验。

质量检验的定义: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地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质量检验是对产品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测量、检查、试验,并与指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是否合格的活动。因此,质量检验是一种符合性判断,上述定义又称为“判定性检验”。

2.质量检验的职能(1)评价作用

企业检验机构根据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与标准对比,做出符合或不符合标准的判断,或对产品质量水平进行评价,以指导生产活动。(2)把关作用

检验人员通过对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整机的检验,鉴别、分选、剔除不合格品,并决定该产品是否接收与放行,严格把住每个环节的质量关,做到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不合格的原材料、零部件不投料、组装,已规定淘汰的产品和质量不能保证的产品不生产、销售,假冒、次劣产品不进入市场销售。同时,通过检验,对合格品签发产品合格证,也是对内(原材料和半成品)和对外(成品)的一种质量保证。(3)预防作用

通过入厂检验、首件检验、巡回检验和抽样检验,及早发现并排除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及半成品中的不合格品,以预防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通过对工序能力的测定和控制,监测工序状态的异常变化,掌握质量动态,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以预防和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防止发生大批产品报废的质量事故。(4)信息反馈作用

通过质量检验,搜集数据,发现不符合标准的质量问题与现场质量波动情况,及时做好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并及时报告领导,反馈给生产技术、工艺、设计等部门,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5)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

当有要求时,检验部门可通过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产品标识、质量记录等相关活动,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

1.2 质量检验中的标准化

1.2.1 标准和标准化

产品质量检验的依据是该产品的质量标准,凡是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活动都应做到有章可循、有标可依,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产品质量与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标准化工作是产品质量检验的基础和支柱。那么,标准和标准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1.标准的定义

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的机构批准。

2.标准化的定义

定义: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或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动过程。

标准是标准化活动过程的成果,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是制定(修订)、发布和实施标准。其中实施标准是不容忽视的环节。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完结的,而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活动过程。每完成一次循环,标准化水平就提高一级。

3.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实施的监督

我国《标准化法》规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标准化工作的这三项任务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三个环节和统一过程。

制定标准是完成标准化工作任务,取得标准化效益的第一个环节。标准制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整个标准化工作。标准的制定必须依据制定标准的一般原则,按规定的程序进行。

标准的贯彻实施是标准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通过贯彻实施,标准才能在人类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发挥预期的作用。标准的贯彻实施也必须按贯彻实施标准的一般要求、一般程序进行。

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也是标准化工作的任务之一。标准实施监督是促进科学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加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标准化法》明确规定了监督的职责和要求,并对违反标准造成的后果规定了应追究的法律责任。

依据《标准化法》及《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标准实施监督可分为三种类型:政府监督、企业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的最高机构是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4.实施标准的目的和作用

① 实现产品系列化,使产品品种得到合理的发展。通过产品标准,统一产品的形式、尺寸、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功能等要求,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互换性,使有关产品间得到充分的协调、配合、衔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物质损耗,为社会化专业大生产和大、中型产品的组装配合创造条件。

② 通过生产技术、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操作程序、工作方法、工艺规程等各类标准,统一生产和工作的程序和要求,保证每项工作的质量,使有关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走上正常轨道。

③ 通过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标准,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防止或减少各种事故的发生,有效地保障人体健康、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④ 通过术语、符号、代号、制图、文件格式等标准,消除技术语言障碍,加速科学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⑤ 通过标准传播技术信息,介绍新科研成果,加速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⑥ 促使企业实施标准,依据标准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制度,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1.2.2 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1.标准的分类

标准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如表1.2所示。表1.2 标准的分类(1)按约束力分类

按约束力,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和指导性技术文件三种。

① 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主要是指那些保障人体健康、人身与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必须强制执行。目前我国规定在推荐性标准中可以有强制性条文,这些条文也要强制执行。

② 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范围以外的标准是推荐性标准。推荐性标准不强制执行,但这些标准都是按国家或行业部门规定的标准制定程序,由专家组起草,经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并经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批准的。

③ 指导性技术文件。指导性技术文件是一种推荐性标准化文件,它的表示方法是在标准代号后加Z,如GB/Z、SJ/Z。它的制定对象是需要标准化但尚未成熟的内容,或者有标准化价值但不急于强求统一的内容,或者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执行、不宜全面统一的对象等。(2)按属性分类

按照标准的属性,可以把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

① 技术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技术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检测和试验方法标准、储运标准、工艺标准、工装标准、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

② 管理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管理基础标准、技术管理标准、经济管理标准、行政管理标准和生产经营管理标准等。

③ 工作标准是对工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检查方法和考核办法等所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部门工作标准和岗位(个人)工作标准。

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者相互关联。其中,技术标准是主体;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是为贯彻技术标准服务的,是技术标准得到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2.标准的分级

根据标准适用范围的不同,可将标准分为不同的级别。在国际范围内,有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以及每个国家的国家标准。我国的国家标准根据适用领域和有效范围分为四个级别。(1)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指由国际标准化团体通过有组织的合作和协商,制定发布的标准。这一级标准在世界范围内适用。目前世界上有两大国际标准化团体,一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二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根据ISO的建议和我国1993年12月发布的《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国际标准包括ISO和IEC所制定的标准,以及ISO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例如,《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系列》、IEC 68标准《基本环境试验规程》、IEC 908标准《DC数字音频系统》等均为国际标准。(2)区域标准

区域标准指由区域性国家集团或标准化团体为维护其共同利益而制定发布的标准,如欧洲标准(EN)。区域性集团标准化组织,有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B)、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等。区域级标准在该区域国家集团范围内适用。(3)我国的标准

我国的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经备案的企业标准四级。每级标准都有其规定格式的编号。

①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对全国技术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而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代号分别是GB(国家强制性)和GB/T(国家/推荐性)。

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代号、标准发布顺序号和发布年号三部分组成。国家标准编号示例如图1.1所示。图1.1 国家标准编号示例

如国家标准GB/T 9384—1997《广播收音机、广播电视接收机、磁带录音机、声频功率放大器(扩音机)的环境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它是国家推荐性标准,顺序号为9384,年号为1997。

② 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表1.3列出了我国部分行业标准代号,全表见附录A。表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代号(部分)

行业标准的编号由行业标准代号、标准发布顺序号和年号组成,如SJ/T 11179—1998《收、录音机质量检验规则》,该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推荐性标准,顺序号为11179,年号为1998。

③ 地方标准。地方标准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在该行政区域内统一的标准。地方标准须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强制性标准的代号是“DB××”,其中“××”为该行政区划代码的前两位数字,推荐性标准在“DB”后再加“/T”。附录B为我国现行的地方标准代码。

④ 企业标准。企业标准是由企业、事业单位(包括经济联合体)自行批准、发布的标准。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县级以上)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按照我国《标准化法》的规定,对于国家、行业和地方三级标准,没有上级标准时方可制定下级标准;一旦发布了上级标准,下级标准即行废止。但对企业标准,即使已有上级标准,仍鼓励企业制定严于上级标准的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产品标准的代号由“Q/”再加代表企业的2~3个汉语拼音字母或数字组成。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允许适用其他标准,但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及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同时,对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标准和要求的工业产品,禁止生产和销售。1.2.3 ISO 9000族标准简介

1.质量保证标准ISO 9000族标准的产生和制定

伴随着全球贸易竞争的加剧,用户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对各种影响质量的因素的控制来实现,即通过对产品质量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对质量、成本、交货期和服务水平实施全面管理,这是最初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这种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把质量与成本联系在一起考虑,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等一套指导思想和质量管理理论,为各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相继产生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许多国家都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各种质量保证制度。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制度不一,所采用的质量术语和概念也不尽相同,各种质量保证制度很难被互相认可或采用,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满足国际经济交往中质量保证的客观需要,在总结各国质量保证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3月发布了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系列。此系列标准是在总结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当前已有8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采用该系列标准,并将其转化为本国的国家标准。

2.ISO 9000族标准与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世界著名专家的质量管理思想、意见及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质量管理最基本、最适用的一般规律,是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ISO将它应用于2000版的ISO 9000族标准中,作为ISO 9000族标准的基础。它是组织与领导层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质量工作人员在质量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内容包括:

①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② 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③ 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④ 过程方法——对活动和相关的行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⑤ 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⑥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⑦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的。

⑧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3.2000版ISO 9000族标准的文件构成

2000版ISO 9000族标准由下列文件构成。

ISO 9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ISO 9004 质量管理体系 业绩改进指南;

ISO 19011 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 审核指南。

其中,ISO 9000标准为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所有潜在用户提供了易于理解的合乎逻辑和协调的词汇,同时也简洁、清晰地阐述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ISO 9001标准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组织可以依此满足顾客的要求和适用的法规要求而达到顾客满意。

ISO 9004是指导企业内部建立质量体系的文件,它帮助组织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以便满足市场的需要并取得竞争的成功。

ISO 19011遵循“不同管理体系,可以有共同管理和审核要求”的原则,为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审核的基本原则、审核方案的管理、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以及环境和质量体系审核员的资格要求提供了指南。它适用于所有运行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指导其内审和外审的管理工作。

我国推荐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发布文件决定“等同”采用ISO 9000,并颁布了GB/T 1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所谓“等同”就是按照ISO 9000系列标准直接翻译成中文,包括编辑方法也不做任何改变。按照这套标准开展认证,有利于获得国际互认,推动国际贸易的往来和发展。1.2.4 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1.质量体系

ISO 9001:2000标准中的条文对组织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强调持续改进,主要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按标准的要求对过程进行管理;二是质量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并贯彻实施和持续改进。

质量体系是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体系是企业协调一致运转的工作机构。它用文件的形式列出有效的、一体化的技术和管理程序,以最好、最实际的方式来指导企业的人员、机器及信息的协调活动,从而保证顾客对质量满意和经济上降低质量成本。质量体系的文件构成如图1.2所示。图1.2 质量体系的文件构成

其中,质量手册是阐明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体系的文件。它在组织中作为对质量体系进行管理和对质量体系审核或评价的依据,以及确定质量体系存在的依据。

程序是为完成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描述程序的文件称为程序文件。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对影响质量的活动做出规定,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应包含质量体系中全部要素的要求和规定,每一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应针对质量体系中一个逻辑上独立的活动。

作业程序(指导书)是规定具体的作业活动的方法和要求的文件,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

质量记录是质量体系文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质量活动的真实记载,是对满足质量要求的程序提供的客观依据,是反映产品质量及质量体系运作情况的记载。

ISO 9001:2000标准中的条文要求制定“文件控制程序”,并对文件的批准、发放、更改、版号识别、使用处获得有效适用文件等事项做出了明确规定,组织应按标准编制和实施。标准要求制定“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并要求规定质量记录的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组织应按标准编制和实施。

2.质量检验体系

质量检验体系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品质量的好坏,决定着电子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产高性能、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已成为各生产厂家追求的目标。产品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科学地判定产品的特性是否符合要求,为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环节提供证据。伴随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和维修过程)的产品质量检验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企业的质量检验一般包括对外购件进行检验或验证,对不合格品进行控制,对产品进行检验和监视,并对这一系列过程中的产品检验状态进行标识。质量检验是产品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检验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因此,质量检验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质量管理体系是由被识别、确定并规定它们之间顺序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过程组成的。质量检验是通过一个过程来实现的。为了确保过程的质量,应对输入过程的信息、要求和输出的产品以及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必要的检查、验证。因此,应制定文件化程序,将质量检验作为过程,通过文件规定它的活动途径。结合ISO 9001:2000的要求,一般应制定以下程序。

① 进货检验和试验程序。

② 过程检验和试验程序。

③ 最终检验和试验程序。

④ 支持文件。

产品检验作业程序、操作指导书等均属支持文件。这类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部分,由工艺部门或质检部门编制。在文件中可以明确某项检验工作由谁来做,何时、何地来做;使用什么仪器设备及对仪器设备的要求;如何对活动进行检查、监视和记录等。

1.3 电子产品检验概述

1.3.1 电子产品检验的定义和形式

1.电子产品检验的定义

电子产品检验是由质量检验部门按标准规定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和整机进行的质量检测和判断。

电子产品检验是为确定电子产品是否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其目的在于全面考核电子产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检验记录是证明产品质量符合相关要求的证据,同时又可为质量保证提供证据,满足质量保证要求。

2.电子产品检验的形式

电子产品检验形式可按不同的情况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例如,按实施检验的人员不同,可分为自检、互检和专检;按生产程序不同,可分为进货检验、过程(工序)检验和成品(整机)检验;按被检样品数量不同,可分为全数检验、抽样检验和免检;按检验场所可分为固定检验和巡回检验;按对产品是否有破坏性可分为破坏性检验和非破坏性检验(或称无损检测);按检验目的不同,分为生产检验、验收检验、监督检验、验证检验、仲裁检验等。电子产品质量检验形式分类如表1.4所示。表1.4 电子产品质量检验形式分类续表1.3.2 抽样检验

1.抽样检验的定义和特点

抽样检验是按预先确定的抽样方案,从交验批中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构成一个样本,通过对样本的检验推断批合格或批不合格。当产品批量较大或需要进行破坏性检查时,传统的全数检验就不适合了,需要采用抽样检验的方法。抽样检验与全数检验的对比如表1.5所示。表1.5 抽样检验与全数检验的对比续表

抽样检验在应用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被判定为合格的交验批中,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允许存在一定数量的不合格品;二是产品能够划分为单位量,在交验批中能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

2.抽样方案的分类

抽样检验的目的是通过抽取的样本质量推断总体产品的质量。因此,抽样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科学的抽样检验方法至今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应用领域的日益广泛和需要的日益不同,现已形成许多具有不同特色的抽样方案和抽样系统。实践证明,基于数理统计知识的统计抽样技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统计抽样检验标准也被广泛采用。

抽样方案按抽样选定的质量指标属性分类,可分为计量抽样方案和计数抽样方案。按抽取样本的次数分类,可分为一次抽样方案、二次抽样方案、多次抽样方案和序贯抽样方案。这里简单介绍一次抽样方案。

计数一次抽样方案是最简单的计数抽样方案,指从批中只抽取一个样本就要求做出接收与否判断的方案。常用符号(n|Ac)或(n|Ac,Re)表示。其中n为样本量,Ac为接收数(合格判定数),Re为拒收数(不合格判定数),且Re=Ac+1。对批量为N的某批,应用方案(n|Ac)实施抽样检验的含义为:从该批中随机抽取n个单位产品(样本量为n的一个样本),逐个检验这n个单位产品,统计其中发现的不合格数或不合格项数d,若d≤Ac,则接收该批,或者说判该批为合格而接收;若d>Ac(等价于d≥Re),则拒收该批,或者说判该批为不合格而拒收。

3.GB/T 2828标准介绍

GB/T 2828是我国抽样标准体系的一个基础标准,属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标准。它对我国各行业的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它以合格质量水平AQL为质量指标,设计了一次、二次和五次抽样检验方案以供选用,并按照抽样规定了检查水平IL。(1)合格质量水平AQL

AQL也称可接受的质量水平,它表征连续提交批平均不合格率的最大值。标准中规定的AQL取值范围为0.01%~1 000%。(2)检验水平IL

在抽样检验过程中,检验水平用于表征抽样检验方案的判断能力。实际上,检验水平是为确定判断能力而规定的批量N与样本大小n之间关系的等级划分。实践证明,检验水平越低,对单批的判断精度越差,误差概率越大,对交验总体的质量保证能力也越差。(3)GB/T 2828的使用(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检索)

根据批量N和规定的检验水平IL,查“样本大小字码”表,读出样本大小字码;再由样本大小字码查出与规定AQL相交的一组数据[Ac,Re]。1.3.3 电子产品检验活动内容

电子企业质量检验的主要活动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产品检验和试验,二是质量检验的管理工作。

1.产品检验和试验

电子工业企业里的产品检验是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基础。检验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不允许不合格的料件进入下一道工序”。通过检验工作,可以了解企业产品的质量现状,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来满足用户的需求。电子企业的产品检验工作按照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和检验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和配套分机等的进货检验,流水生产工序中的过程检验和整机检验(交收检验、定型检验和例行试验)。(1)进货检验

进货检验又称进厂检验,它是保证产品生产质量的重要前提。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等,有的本身就不合格,有的在包装、存放、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损坏和变质。因此,这些材料在进厂入库前应按产品技术条件、技术协议或订货合同进行外观检验和有关性能指标的测试,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对判为不合格的材料要进行严格隔离,以免混料。有些元器件在装接前还要进行老化筛选,如晶体管、集成电路、部分阻容元件等,老化筛选应在进厂检验合格的元器件中进行。老化筛选内容一般包括温度老化实验、功率老化实验、气候实验及一些特殊实验。(2)过程(工序)检验

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等检验合格后,在部件组装、整机装配过程中,可能因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质量意识及装配工艺、设备、工装等因素,使组装后的部件、整机有时不能完全符合质量要求。因此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道工序都应进行检验,并采用操作人员自检、生产班组互检和专职人员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工序检验是工厂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检验时应根据检验标准,对部件、整机生产过程中各装调工序的质量进行综合检查。检验标准一般以文字、图纸形式表达。对一些不便用文字、图纸表达的缺陷,应使用实物建立标准样品作为检验依据。(3)整机检验

整机检验是检查产品经过总装、调试之后是否达到预定功能要求和技术指标的过程。整机检验主要包括:直观检验、功能检验和对整机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测试等内容。

直观检验项目有:产品是否整洁;面板、机壳表面的涂层及结构件、铭牌标记等是否齐全,有无损伤;产品的各种连接装置是否完好;金属构件有无锈蚀;量程覆盖是否符合要求;转动机构是否灵活;控制开关是否到位等。

功能检验是对产品设计所要求的各项功能进行检查。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检验内容和要求。测试产品的性能指标是整机检验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检验查看产品是否达到了国家或企业的技术标准,现行国家标准规定了各种电子产品的基本参数及测量方法。检验中一般只对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测试。

① 交收试验。交收试验是在产品出厂交付用户时,选择部分项目进行的检验和试验。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质量检验监督部门在交收试验时应进行监督检查,订货方可派代表参加试验。检验结果将作为确定产品能否出厂的依据。检验内容包括常温条件下的开箱检查项目和常温条件下的安全性、电性能、机械性能等检验。

② 定型试验。产品在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后应进行定型检验,以验证生产厂是否有能力生产符合产品标准规定的产品。

定型检验的内容除包括交收检验的全部项目外,还应包括环境试验、可靠性试验、安全性试验以及电磁兼容性试验等。试验时可在试制样品中按抽样方案进行抽样,或将试制样品全部进行试验。试验目的主要是考核试制阶段中试制样品是否已达到产品标准(技术条件)的全部内容。定型试验报告是提请上级履行鉴定定型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③ 例行试验。连续批生产的产品由生产厂质量检验部门进行周期例行检验,以确定生产过程能够保证产品质量持续稳定。在产品研制的特定阶段,应进行规定的项目试验。定型样机应进行全部项目试验及全部工作特性测试。在产品投产后的例行试验中,每项试验可进行主要工作性能测试(具体项目在门类标准中规定)。批量生产的产品,生产间断时间大于6个月时,每批都应进行例行试验。连续生产的产品,例行试验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当产品的设计、工艺及材料有重大变更时,应进行例行试验。

例行试验内容与定型试验的内容基本相同。例行试验的项目很多,应根据产品的用途和使用条件确定。只有可靠性要求特别高,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的产品,才有必要每项都做。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具体产品应做多少项,做哪些项目的试验,应根据标准或供需双方共同制定的协议来确定。以收录机为例,例行检验的项目包括外观、结构、功能、安全性、电磁兼容性、环境适应性、包装等。

以上所述产品检验实施过程,均要按企业的检验和试验程序、质量计划、检验和试验规程等检验工艺文件的具体要求进行。这部分内容将在第2章中详细介绍。

2.质量检验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必须做好质量检验的管理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项。

① 编制和实施质量检验和试验计划。其中包括编制质量检验计划,设计检验流程,编制检验规程,制定质量检验技术管理文件,设置检验站(组),配备人、财、物等资源。

② 对不合格品进行管理。

③ 对质量检验记录、检验状态标识、检验证书、印章进行管理。

总之,只有同时做好电子产品的检验和试验工作及质量检验的管理工作,才能真正保证:只有合格的原材料、外购件才能投入生产,只有合格的零部件才能转入下道工序或组装,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能出厂或送到用户手中。1.3.4 电子产品检验工作的一般流程

1.定标

定标即了解和掌握质量标准。检验人员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有关技术文件、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消化产品技术原理,明确产品技术性能和关键要求,在此基础上制订检验计划,拟定检验方法和检验操作规程。

2.抽样和测定

抽样和测定即具体进行检验。对批量产品,分两个步骤进行检验。首先,除全数检验外,检验人员按抽样方案随机抽取样品;然后按照检验方案或操作规程,运用检测设备、仪器、量具进行试验、测量、分析或采用感官检验等方法,确定产品质量特性。

3.比较和判断

比较即将检验数据与标准对比。检验人员将检测数据与技术标准或工艺文件规定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以做出合格与不合格的正确判断。

4.处理

对单件产品,合格的转入下道工序或入库;不合格的做出适用或不适用、返工、返修、降等级使用或报废的处理。

对批量产品,根据检验结果,分别做出接收、拒收或回用等处理。

5.记录

记录即记录数据、反馈信息。通过检验掌握进厂的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和整机的质量数据和信息,做好记录,填写相应的质量证明文件,以反馈质量信息,评价产品,推动质量改进。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应有相应的质量记录,如返工单、回用单、报废单等。1.3.5 电子产品检验中规范和标准的作用

1.标准是质量检验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质量检验应按照产品标准(含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或专门的试验方法、抽样标准进行。如无上级标准,应制定企业检验方法标准。

电子产品检验,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和方法,都必须按图纸、工艺、规范和标准进行。检验标准一般以文字、图纸形式表达;对一些不便用文字、图纸表达的缺陷,应使用实物建立标准样品作为检验依据。所以,检验离不开标准,检验是以标准为依据和基础的。

2.标准化活动贯穿于质量检验工作的始终

标准和规范贯穿于电子产品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检验流程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标准和规范。定标就是对有关技术文件和技术标准、检验方法等的学习及检验计划、操作规程的拟定,编制检验计划的依据是技术标准、图纸和工艺;抽样必须依据抽样标准进行;测定过程必须按照检验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比较即将检验结果与标准对比。总之,如果没有检验标准和规范,产品质量检验工作就失去了依据和意义。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电子产品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电子材料、元件、器件、配件(整件)、整机和系统。其中,各种电子材料及元器件是构成配件和整机的基本单元,配件和整机又是组成电子系统的基本单元。本教材属实训类教材,实训项目中所涉及的电子产品检验,仅限于对简单电子整机产品的若干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测试。课程的任务是强调对质量管理体系概念的了解、对检验任务的理解和按照标准规范工作的过程训练。通过该过程训练,使大家具备电子测量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掌握电子产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及技能。

知识拓展

整机的环境试验

环境试验是评价、分析环境对产品性能影响的试验,通常是在模拟产品可能遇到的各种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是一种检验产品适应环境能力的方法。

1.电子产品的环境要求

以电子测量仪器为例,我国原电子工业部对环境要求及其试验方法颁布了标准,把产品按照环境要求分为三类。

第一类:在良好环境中使用的仪器,操作时要细心,只允许受到轻微的振动。这类仪器属于精密仪器。

第二类:在一般环境中使用的仪器,允许受到一般的振动和冲击。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民用电子产品一般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在恶劣环境中使用的仪器,允许在频繁的搬动和运输中受到较大的振动和冲击。室外和工业现场所使用的仪器都属于这一类。

2.环境试验的内容(1)机械试验

不同的电子产品,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振动、冲击、离心加速度以及碰撞、摇摆、静力负荷、爆炸等机械力的作用,这种机械力可能使电子产品内部元器件的电气参数发生变化甚至损坏元器件。机械试验的项目主要如下。

① 振动试验:振动试验用来检查产品经受振动的稳定性,评估产品包装设计的合理性和产品本身的结构强度。

② 冲击试验:冲击试验用来检查产品经受非重复性机械冲击的适应性。方法是将样品固定在电动冲击振动台上,用于一定的频率,分别在产品的不同方向冲击若干次,冲击后检查其主要技术指标是否仍符合要求,有无机械损伤。如图1.3所示为电动冲击振动台。

③ 离心加速度试验:离心加速度试验主要用来检查产品结构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如图1.4所示为离心加速度试验机。(2)气候试验

气候试验用于检查产品在设计、工艺、结构上所采取的防止或减弱恶劣气候条件对原材料、元器件和整机参数影响的措施。气候试验可以找出产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便采取防护措施,达到提高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及对恶劣环境适应能力的目的。气候试验的项目主要如下。图1.3 电动冲击振动台图1.4 离心加速度试验机

① 高温试验:用来检查高温环境对产品的影响,确定产品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和储存的适应性。

② 低温试验:用来检查低温环境对产品的影响,确定产品在低温条件下工作和储存的适应性。

③ 温度循环试验:用来检查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抵御温度剧烈变化的承受能力,以及是否因热胀冷缩引起材料开裂、接插件接触不良、产品参数恶化等失效现象。

④ 潮湿试验:用来检查湿度对电子产品的影响,确定产品在湿热条件下工作和储存的适应性。

⑤ 低气压试验:用于检查低气压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图1.5是几种温度试验箱。图1.6是几种潮湿试验箱。图1.5 温度试验箱图1.6 潮湿试验箱(3)运输试验

运输试验用于检验产品对包装、存储、运输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运输试验可以在模拟运输振动的试验台上进行,如图1.7所示为几种模拟运输振动的试验台;也可以进行直接行车试验。图1.7 运输试验设备(4)特殊试验

特殊试验用于检查产品适应特殊工作环境的能力。特殊试验包括烟雾试验、防尘试验、抗霉菌试验和辐射试验等。特殊试验设备如图1.8所示。图1.8 特殊试验设备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质量检验的基础知识、质量检验中的标准化和电子产品检验的基本知识。

质量检验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起源于质量检验,质量检验随质量管理的发展而发展。质量检验经历了三个阶段。

检验是对产品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测量、检查、试验,并与指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是否合格的活动。

质量检验有四大职能:评价作用、把关作用、预防作用和信息反馈作用。

标准化工作是产品质量检验的基础和支柱。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标准化工作这三项任务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三个环节和统一过程。标准实施监督可分为三种类型:政府监督、企业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的最高机构是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按约束力分,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和指导性技术文件三种。按照标准的属性,可以把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者相互关联。其中,技术标准是主体;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是为贯彻技术标准服务的,是技术标准得到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根据标准适用范围的不同,可将标准分为不同的级别。在国际范围内,有国际标准、区域标准以及每个国家的国家标准。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

ISO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应用于2000版的ISO 9000族标准中,作为ISO 9000族标准的基础。

质量体系是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体系的文件构成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程序和质量记录。质量检验体系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产品检验是由质量检验部门按标准规定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和整机进行的质量检测和判断。电子产品检验形式可按不同的情况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抽样检验是按预先确定的抽样方案,从交验批中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构成一个样本,通过对样本的检验推断批合格或批不合格。

企业质量检验的主要活动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产品检验和试验,二是质量检验的管理工作。电子企业的产品检验工作按照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和检验对象不同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货检验、过程(工序)检验和整机检验。

电子产品检验工作的一般流程:定标→抽样和测定→比较和判断→处理→记录。

习题1

1.质量检验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检验?试述检验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

3.质量检验的工作内容是什么?质量检验有哪些职能和作用?

4.什么是标准和标准化?为什么要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有哪些监督类型?

5.我国的标准分哪几级?标准按属性分为哪几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6.简述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内容。

7.什么叫质量体系?试述质量体系文件的构成。

8.什么叫电子产品检验?电子企业质量检验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哪些?

9.试述抽样检验与全数检验的不同。

10.电子企业产品检验分哪几个阶段?

11.电子产品检验的一般流程是什么?

12.电子产品检验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是什么?

第2章 电子产品检验工艺

2.1 概述

2.1.1 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工艺

1.电子产品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是生产者利用生产设备和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处理,使之最后成为符合技术要求的产品的艺术(程序、方法、技术),它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不断积累起来并经过总结的经验和技术能力。

电子产品整个系统由整机组成,整机由部件组成,而部件由零件、元器件等组成。这里所描述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是指整机的生产工艺。

如图2.1所示为某已经定型生产的电子整机产品生产工艺大致流程。图2.1 某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大致流程

产品生产工艺是一门综合学科,其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的组成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以期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最佳效益。生产工艺必须由专业人员根据每一个产品科学合理地制订。

工艺通常是以工艺文件的形式反映出来的。按照一定的条件选择产品最合理的工艺过程(生产过程),将实现这个工艺过程的程序、内容、方法、工具、设备、材料以及每一个环节应该遵守的技术规程,用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称为工艺文件。

电子产品工艺文件一般包括生产线布局图、产品工艺流程图、实物装配图、印制板装配图等。工艺文件是指导操作者生产、加工、操作的依据。对照工艺文件,操作者应该能够知道产品是什么样子,怎样把产品做出来,但不需要对它的工作原理过多关注。

2.电子产品检验工艺

由上述内容可见,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个上下工序紧密联系、比较复杂的过程。为了控制和保证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道工序,都必须进行质量检验,这是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电子产品检验工艺是产品工艺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工作的依据和指导。为确保检验的工作质量,必须对检验过程进行控制,即制定并保持检验的文件化程序,包括检验的管理程序以及具体实施检验的技术性程序,以便验证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我们把它称为检验工艺文件。2.1.2 检验工艺文件

检验工艺文件可以作为产品整套工艺文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单列出来。检验工艺文件属于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它是产品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包含了检验活动全部要素的要求和规定,如检验计划、检验流程和检验规程等。通常,我们把所有检验工艺文件的汇总称为检验手册。

1.质量检验计划(1)质量检验计划的概念

质量检验计划即质量检验和试验计划,它是对检验涉及的活动、过程和资源做出的规范化的书面(文件)规定,用以指导检验活动正确、有序、协调地进行。

检验计划是生产企业对整个检验和试验工作进行系统策划和总体安排的结果,一般以文字或图表形式明确地规定检验站(组)的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