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致胜:如何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6 21:57:50

点击下载

作者:正奇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逆向致胜:如何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

逆向致胜:如何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试读:

作者简介

正奇(本名卜建业),拥有十二年的投资经验,自2007年起专注逆向投资。他坚持“奇正相生”的投资理念,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研究世界投资大师的投资真谛,探索本土化的成功投资之道。长期寻求低估、低价、冷门的股票,在重组、并购套利上有一定的研究,先后挖掘并收割了ST生化、ST成城、长航5等收益数倍的重组股票,同时在攀钢钢钒、新城B等股票上成功套利。

作者序

年至不惑,愈加明白人多的地方不能去的道理。生活中,我经常会警醒自己,大众和传统认同的主流思想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应当进行完善的,并据此不断地挑战和主动地修正自己“最爱的观念”。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些世俗的、惯性的错误思维中走出来,将会浪费大把的青春。在投资中更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随波逐流,要逆向思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体现了古人逆向投资的经商智慧。进一步从国学视角来研究投资规律,我总结提出了资金管理的太极图模式,阐述了世界投资大师“禅修”投资心理的奥秘。散户如果能逆向投资,可以选择机构不愿意做、看不起的事。我的网名“正奇”的寓意在于,投资讲究“守正出奇”,同时也要“奇正相生”,以基础分析为根本,但也要顺势而为,随机应变,不断创新,思路宽广,于冷门领域寻找机会。“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把“正”“奇”和“无事”三个方面合起来,才能实现投资的和谐。

在中国做逆向投资很难,只能结合实际进行修正,如近年来重组股的行情就独具中国特色。机遇总是存在于人迹罕至之处,在A市场上,最典型的逆向投资莫过于买入退市的股票,等待重组。*ST低廉的价格、重组后的巨大利润极具诱惑力,但是潜在着血本无归的风险和长期等待的心理折磨并不是常人能够忍受的。2007年4月20日,在对ST生化进行深入分析后我决定重仓买入,当天根本睡不着,上班之前在办公室写了3篇文章,应者寥寥无几,开盘后在买入数量后加了若干个零,然而在明天就要暂停上市的巨大心理压力下,手指好像僵住了,买入键怎么也按不下去,最终还是按下去了,此时我女儿尚未出生,随后是漫长的等待,2013年2月18日ST生化终于恢复上市,上涨8倍,我的资金量也跃上一个台阶。2014年,一看到长油进入退市整理版的消息,直觉告诉我,这就是我一生中等待的机会,完全符合我的标准,在退市整理版以三分之一的仓位买入。媒体关于股票归零的宣传误导,让散户对其的恐惧达到顶点,在大盘最低迷的时候买入最低迷行业中最衰的股票,这就是我认为最理想的逆向投资。其实老三板股票哪里是归零,当时他们在没有任何经营的时候,业绩都在1元以上,加上国企重组等因素,表面上看极度风险实际上几乎无风险。当时我发表的《(600087)*ST长油——退市第一股》,跟帖一片反对之声,但我并没有放弃,因为每个人的阅历与禀赋不同,能够深入领会和掌握的投资点也不同,我在别的方面知之甚少,但是我的阅历恰巧让我对这个股票极度自信,并实现了超过3倍的收益。如果说投资*ST是高风险,那我们来看一下低风险套利机会,历史上封闭基金、可转债和分级基金等都是在无人关注的时候出现较大折价空间,而在2016年6月暴跌后的套利市场则散落着遍地黄金,同样体现了逆向制胜的道理。

在进入股市十多年中,得益于逆向思维的警醒,我没有犯方向性的大错,特别是在2007年和2015年两轮牛市中较为顺利地撤退。牛市努力挣钱,熊市总结经验,在漫长等待时期,2007年后我写了一系列文章,自认为大体形成一个体系后就基本不再开新篇。2015年这轮牛市后,又到了总结经验的时候,我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经常工作到深夜,在此期间自己得到了无穷的乐趣和提升,感谢中信[1]出版集团的支持,终成一书,与有缘人共勉。(友情提示:本文中所提到的股票,仅供参考,风险自负。投资有风险,买卖须谨慎。)

[1] ST/*ST/ST长油为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南京油运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章 逆向投资策略

逆向投资是逆向思维在投资中的应用。按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如果要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获得最大的价值,投资者就得避开大众关注的热点,即避开博弈中的矛盾和焦点,寻找并赢得低估行业投资的先机。逆向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甚至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反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是与正向相对的,正向是指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习惯的想法或做法;逆向思维恰恰相反,是对传统、惯例、常识的反叛,是对常规的挑战。它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认识模式。逆向不是简单的、表面的逆向,而是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真正从逆向中做出独到的、科学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超出正向效果的成果。敢于逆向而为者往往并非不识时务,恰恰相反,他们洞悉事物发展,这背后蕴藏着大智慧。投资上的成功者大多数都具有超强的逆向思维能力,尽管他们对此的表述各不相同。“现代证券之父”格雷厄姆认为:“股票市场上绝大部分理论收益并不是那些处于连续繁荣的公司所创造的,而是那些经历大起大落的公司所创造的,是通过在股票低价时购进、高价时出售创造出来的。购买机会产生的原因是整个市场的低迷及公众对个人股票的极端厌恶。能够确定的是,目前令人失望的结果只是暂时的。”其经典著作《聪明的投资人》开篇就引用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名言:“许多现在衰落的将会复兴,许多现在荣耀的将会衰落。”

巴菲特堪称是逆向投资的大师,他那句几乎人尽皆知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早已成为逆向投资的经典阐释。他的伙伴芒格说,“Invert,always invert”(“倒过来想,一定要倒过来想”)。巴菲特认为:“当人们对一些大环境事件的忧虑上升到最高点时,事实上也就是我们做成交易的时机。”在所罗门债券危机事件中力挽狂澜,在美国运通卡发生危机时继续买入股票,以及次贷危机暴跌后买入金融资产等等,这都是巴菲特对逆向投资的成功实践。

罗杰斯是这样讲述自己对逆向投资的理解:被人嘲笑是成功的关键。假如周遭的人都劝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该去做,就可以把这件事当作可能成功的指标。与众人反向而行是需要勇气的。靠自己的研究,尽可能学习面对挑战的本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伪,并自己做决定。

巴鲁克是一位白手起家的成功投资人,也是善于把握先机的股票交易商。““群众永远是错的””是巴鲁克投资哲学的基本原理,他很多关于投资的深刻认识都是从这一基本原理衍生而来的。比如巴鲁克主张,当股票便宜到没人想要的时候,你应该敢于买进。

戴维·德雷曼,美国知名价值型基金经理人,出版过《反向投资策略:市场胜利的心理学》和《反向投资策略:下一代,背离大众以跑赢大市》两本逆向投资著作,是一位传奇的逆向投资者。他曾这样说过:“我的头号投资选择是股票。人们现在所畏缩不敢投资的领域,作为反向投资者,我是很喜欢对其进行投资的。”

塞思·卡拉曼认为,价值投资从本质上看,就是逆向投资。

一、逆向投资与利空

逆向投资的要义在于:在一个投资标的价格低迷时期的安全边际内介入,而一旦影响这个投资标的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这时候就会带来超额回报。但是投资标的特别是优秀公司很难有便宜的价格,坏消息才是安全边际出现的诱因,那些经过几十年证明是好公司、行业龙头的公司出事才是最好的买入时机!利空消息和低迷的情绪引发市场参与者抛空躲避风险,导致过度下跌,为下一步价格回升创造了条件,利空消息与安全边际相伴相随、同时出现、同步放大。尽管我们很努力,但是还是有很多东西远超过我们的认知能力,如果我们只是寄希望于充分论证掌握基本面,就很容易受到伤害。对于经历利空暴跌的股票,看其历史高点时的研究报告往往是成长逻辑完整,即便在已经知道了它的结局后再代入进去发现依旧会被打动。所以我喜欢看跌了很久的股票,因为长时间的下跌使得负面方向的思考和演化足够充分,跌到了锅底的股票,任何一个方向都是向上。要喜欢并善于分析、把握重大利空消息和事件,在负面消息中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逆向投资,才能把握艺术的估值,找到安全边际。原因无它,只是因为这些企业已经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极低的投入成本和极低的下跌空间限制了亏损的可能性;而一旦市场回暖,向上的空间却是不可限量的。莫尼什·帕伯莱采用这种“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法,“好了,赚得可观;糟了,赔得不多”,如收购低迷行业的低迷企业股票,或者购买低风险、不确定性的企业股票,他一手执掌的帕伯莱投资基金自1999年成立以来,贡献给投资者的年净收益率超过28%,十年时间增值了11.8倍!他本人也得到财经杂志《福布斯》和《巴伦周刊》的一致褒奖。美国著名的逆向投资者戴维德瑞曼在《反向投资策略》一书中指出,二战以来,美国市场经历11次危机,如果在危机发生1年后投资,投资者将有10次赚钱,只有一次亏本,且只亏3.3%,平均收益为25.8%,其中收益最高可达43%(1969年到1970年崩盘后的)。危机后将股票持有两年的获利是惊人的,买家在11次的危机中都将赚钱,两年的平均收益约为38%。而在1973年至1974年的下跌后,买入股票收益将高达66.5%。因此他认为在恐慌中买入并持有做逆向投资是投资制胜的策略。

市场利空和低迷是无法预测和假设的,我们需要根据局势的发展不断地调整、寻求低价股,而不是把投资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行业或标的。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实践得来的知识、经验、能力、直觉和判断,以自己的方式来不断改进和丰富价值投资的内涵和意义,没有必要完完全全依靠某一投资大师的言行来指导自己的投资分析与决策。经典价值投资的安全边际就是看股票的“价格”是否低于其“内在价值”的空间和幅度,也就是巴菲特常说的“以5毛钱的价格买入价值1块钱的东西”。但是,各投资大师的具体操作策略都不尽相同,格雷厄姆投资烟蒂股,约翰·聂夫寻找低市盈率股票,还有的大师投资垃圾债。小市值、ST重组股是我国证券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事实上我的大部分收益都来自ST甚至是退市股的重组收益。据统计,如果A股市场从2006年到2015年每年年初时买入最小市值股票,投资者初始投入资金10万元,然后每年调仓一次;如果第二年初无法卖出股票(停牌、跌停或者该股仍是最低市值的股票),则顺延至第三年初再操作。最后的结果是10万元已经变成4231万元,10年投资的总收益为422倍,平均年化收益率可达83%。但是以前若干年机构都是不屑于这种小市值和ST重组的投资,很多“价值投资者”认为只要买了ST股的就不是价值投资。尽管王亚伟近期投资不顺,我对他在特定时期对重组股的看法还是赞同的,如果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一只ST股的未来预期价值远高于当前价格,那么在低位买入的行为也是价值投资,投资重组股和价值投资并不冲突。随着市场、时间的推移投资也发生了转变,比如香港市场总市值几百万的仙股很多,但却是交投冷淡无人问津,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每年都有上千家企业因为股票价格过低而退市。总体上看,夕饮冰列举的股票被低估的十个原因都可能是我们寻求低价股,从而进行逆向投资的途径。

股票被低估的十个原因:1.市场低迷这通常是股票被低估的最明显的原因,经常发生在宏观

经济预测不好的时期。这就需要投资者具备几个基本工具来

评价(而不是预测)总体的市场情况,为市场的低估做好准

备。2.某些行业总体状况不佳经典的例子就是发生在90年代的Hillarycare(希拉里医

改)造成的医疗保健板块股票的下跌。3.某些地区的宏观状况欠佳在1990—1991年的衰退期,加利福尼亚的经济受房地

产市场的影响而极其萧条。巴菲特利用了这次极佳的机会买

入了富国银行。4.严重的短期问题但不影响长期的生意经典案例是巴菲特在1963年美国运通发生财政丑闻时

买入大量股票,还有在20世纪70年代末Geico由于保险事故

而定价极低时的介入。在这两个例子中,问题最终都被解决

了,而且这些问题没有伤害到美国运通品牌的竞争优势和

Geico的低成本结构。5.公司由核心高回报业务转为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开展多元化、无核心、低回

报的业务,如养虾、拍电影等,这掩盖了它饮料这个核心业

务的大金矿。1988年,巴菲特以15倍的市盈率开始收集,

基于传统的估值方法,可口可乐的股票价格并非极度便宜。

然而,不明智的多元化使市场没有发现这是一棵摇钱树。6.公司不付红利或者减少红利巴菲特曾提到,公司不付红利或者减少红利,这就是他

1958年购买Commonwealth Trust Co.的理由。7.没有人关注的公司如果一家小公司没有分析师关注就可能被低估。8.刚经过拆分的公司这也是一个经典的机会区域。这个新公司可能具有极佳

的经济前景,但因为从前作为母公司的一部分而不为人知。

Joel Greenblatt的著作——《你可以成为股市天才》——对

拆分获利有深刻的论述。9.公司因破产而产生市场没有认识到新组建公司的价值,其已免于债务负担

和其他遗留问题。10.公司业务过于复杂这是著名的价值投资者Seth Klarman最喜欢的区域。如

果多数投资者不理解详细的情形或者不愿花工夫去做大量的

工作,就为精明的投资者提供了用低价参与的机会。——夕饮冰《一只股票被低估的十个原因》

二、逆向投资与勇气

逆向投资需要有敢于逆市的勇气,能品尝到胜利果实的投资者注定是少数。人性是造成利空股安全边际的首要原因,安全边际产生的过程其实是恐慌气氛产生、暴发、消退,以及完全消失的市场整体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逆向投资是一种心理博弈的过程,是比谁的心理更稳定、更理性、更能战胜自己。现在是眼球经济时代,群体性恐慌时情绪最容易被放大,越是极端的言论越容易吸引注意力,学者们才不管这是否正确,因为很难被证伪,赚到眼球就是赚到了钱。杞人忧天的例子太多了,很多擅长写煽情文章的学者很会煽动人们的悲观情绪,更加深了这种预期。在所有人都卖出、所有的媒体都看跌的气氛下,跟自己的心理做斗争,会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的挑战,虽然你有理性的逻辑和理由支持你的买入行为是正确的,但是,你的内心深处不可避免地打鼓,不断迫使你产生一种“是不是我错了”的担心。逆向投资是最不容易学习的投资方式,因为它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直觉;直觉是无法学习的,只能在实践中磨炼出来,通过平常的努力与身心的磨炼,加上无数次战斗所累积的经验,在利空来临时形成一种把握机遇的直觉。马云感叹说:“很奇怪,这几年可能有点心理变态,每次碰上危机时,我就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感觉机会就要来了。大家都觉得很好的时候,我总感觉到灾难要来了。我一直相信机会永远在危险之中,关键是你敢不敢去抓。”然而,即使你形成这种直觉,在操作中仍无法摆脱恐慌的困扰,即使你成功操作过100次,但是在第101次的操作中仍然不能排除干扰,当身家性命都寄托在一个按键上的时候,选择是极为艰难的。这些年我碰过的股票其实也不少了,有亏有赚,就是没

有一只股票是我从一开始就100%觉得自己一定能赚大钱

的。不管买哪个,都觉得多少心里有些不踏实。——段永平价值投资就是买入后承受阵痛,那种认为价值投资就是

买入后等待成功的想法是何等幼稚。投资者可能很难成为逆

向投资者,因为他们永远也无法肯定自己是否正确,以及何

时能证实自己是正确的。——卡拉曼

战胜利空中的恐惧,并不能简单地以乐观的态度来应对。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中,在价值投资者聚会中,比尔米勒说“我们都是乐观主义者”,巴菲特说“不,我是客观主义者”。“内在价值”是具有个性的东西,对它的评估一半取决于其本身,另一半则取决于评估它的投资者,只有保持客观才能理性面对股价下跌与恐慌心理。股价下跌时利空谣言四起,不可证伪的利空看起来真实但却具有十足的杀伤力,而符合逻辑的利空更令人恐慌,在熊市中利空消息与基本面的恶化存在自我反馈的现象,仅仅乐观无法支撑你买入的信念,也不利于你发现真正的价值股。菲尔·罗森维先生发现,在商业世界,经常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如果企业的结果一旦很好时,就往往倾向于找积极的因素作为原因;如果企业的结果一旦不好时,就往往倾向于找消极的因素作为解释。其实,我们也许不懂业绩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所以我们就找了一些简单的词句,以解释其所发生的一切。这貌似合情合理,但实则深陷于假象之中。在股市中,股票越跌,坏消息越多;是因为坏消息股票下跌,还是跌多了吓出许多坏消息?股票越涨,好消息越多;是因为好消息股票上升,还是涨多了编出许多好消息?消息本身是无所谓好与坏的,即一个硬币有不同图案的两面,关键是在什么时候去翻看哪一面,每一天我们都有很多看好的理由,也有更多看空的理由,甚至有时候同一件事既可以看成利好也可以看成利空,就看你的心在哪里,很多人眼中下跌时会放大利空,上涨时会选择利好。此外,上市公司也往往会根据市场情况来调解利润,在熊市中多出利空消息,在牛市中多出许多利好消息,加上两个市场情绪不同,推升市场暴涨暴跌。所以,在利空中,逆向投资并不是简单地和大众反着做——保持乐观、保持客观,才能花时间去发掘真相,找到真正低估的股票。

三、逆向投资与理性

逆向投资需要理性、极大的耐心和自律性。我喜欢在底部、大家都不喜欢且券商分析员也不看好时买入。这类公司有较高的安全边际与较大的获利空间,当然,更考验投资者的眼光与耐心,大家的信息都差不多,关键看你怎么去分析、推断最后的结果。逆向思维成功的关键,并不是逆着大众思考,也不在于其他人是否赞同你的观点,而是在于你推理是否正确,推理所依据的事实是否真实,你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情况才是挣钱的前提。

市场大部分的时候是非常聪明的,错判的机会其实很少,越是超跌的股票就越危险,越是要辨清利空的实质,如果你不懂,那么你要逆向的东西同样也是很危险的。利空、市场下跌以及“恐惧程度”只是逆向投资的切入点,是否投资取决于对利空性质和“绝对估值”的判断。只有不影响机体成长,且没有后遗症的假利空才值得介入。这种利空是暂时性的重大问题,尽管非常严重,但属于暂时性(或一次性计提),对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和赢利能力没有根本影响。我们买所谓的“倒霉”公司,是由于市场原因或是企业软伤害等非企业本质原因的“倒霉公司”,这种“倒霉”给你提供了一个可以打折买进企业的机会。但是逆向投资须避免掉入价值陷阱,即目前的便宜只是表象,基本面进一步恶化后就不便宜了。差企业的净资产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变得昂贵,而真利空的企业会让投资者血本无归,特别是一些股价下跌对基本面产生直接影响的企业更须当心。

美国投资大师比尔·米勒,60岁,曾连续11年投资,年复合增长率达20%,超越彼得·林奇连续七年的记录。但在受托管理马萨诸塞州雇员退休基金6.8亿美元的投资时,不慎完败。在“两房”被政府托管前,比尔·米勒错误判断“两房”会翻盘,因此在2008年6月底大举买进“两房”股票,高达8000万股,占房地美股本的12.4%。结果,房地美股的股价自6月30日每股16.4美元大跌到9月8日的0.88美元,他所管理的6.8亿美元血本无归。所以排除了投资陷阱后,要独立地思考,只有下跌到安全边际的范围之内才值得介入。价值投资最需要的是坚守,但最害怕的是坚守了不该坚

守的东西,关键是要避开以下几类的价值陷阱。第一类是被技术进步所淘汰的。这类股票未来利润很可

能逐年走低甚至消失,即使PE再低也要警惕。第二类是赢

家通吃行业里的小公司。第三类是分散的、重资产的夕阳产

业。第四类是景气顶点的周期股。在经济扩张晚期,低PE

的周期股也常是价值陷阱,因为此时的顶峰利润是不可持续

的。——邱国鹭

逆向投资要把握节奏控制好仓位,所谓的在别人恐惧时应当贪婪,从逻辑细节上看,“别人恐惧”并非“我贪婪”的充分条件;“安全边际”的确出现在“市场恐惧”时的概率较高,但“市场恐惧”特别是在初期并不一定出现安全边际;“别人恐惧”,我不一定会选择反向的“贪婪”;但是一旦股价进入安全边际范围内就要及时出手,不要有抄底的思维——在最低点时全仓的想法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实上股票的估值没有人能精确地计算出来,恐惧等心理因素会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人在熊市(悲观)时总会给股票更低的估值,个股比B股市场、H市场、新加坡市场略高都可能成为静坐不动的借口。虽然知道下跌后会反弹,但是你不知道拐点在哪里,在巨大的看空气氛的压力下,人们总是希望它再跌一点后再买,总觉得离合理估值还远。切记:你不知道最低点在哪里,不能因为下个季度还亏损就继续等待,股价往往在利空之声还没有结束、人们还处于恐惧之中的时候就开始上升,此时要更多一点果断,以严格的资金管理来克服恐惧心理。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不应仅仅在等到市场价值跃到极低时才购入股票,因为这意味着可能要等较长的时间,从而损失大笔股息收入及大量投资机会。因此只有在下跌过程中逐步买入,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逆向投资经常受到时间的考验和折磨,即使你能在大跌时的安全边际内买入股票,并不代表它会立即上涨。温莎投资花旗忽上忽下的经验说明了这一点:投资要成功,不须靠光彩夺目的股票和多头市场,正确判断和坚持信念是我们获胜的先决条件。利用判断力,可以找到好机会;坚持信念,可以坚守且毫不动摇。格雷厄姆的记录表明,一个被充分低估价值的股票得到修正,平均需要的时间在半年到两年半之间;波顿平均持有股票的时间为18个月。安东尼·波顿忠告投资者买入并持有3年以上的时间最好。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集团旗下的基金经理们最擅长在熊市中买,然后在牛市中卖。因此他们对手中的股票持有的年限绝不会少于4年。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于股票在1个月或1年

内的涨跌我不敢妄言。但有一种可能,即在市场恢复信心或

经济复苏前,股市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因此,如果你

想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巴菲特

四、逆向投资与技术

技术交易遵循的只是价格上涨的时机,很难避免主观预测时机的陷阱。就像格雷厄姆所说:“一个人从华尔街得到的越多,他就越应对预测和时机持怀疑态度。如果他在预测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时机上,他最后会成为一个投机者,从而得到投机者的结果。趋势交易大师范K·撒普也在《通向财务自由之路》中承认:“趋势交易是个试错的过程,成功率不超过50%。”在熊市里,绝大部分右侧往往成为左侧反弹高点,反而套得更多了。回顾2002年到2005年,股市常年在1300点到1700点之间交易,那个时候没有人提右侧交易。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当你看到股指从低点起来上涨20%右侧确定时买入,到从高点下跌20%右侧确定时卖出,你这样操作的话要不了多久你就“立正”了。还有的市场参与者在下跌过程中可能因为恐惧而由价值投资转变为趋势投资,想做右侧交易,结果右侧来了又因为价格比低点高了不买导致踏空。因此,很多价值派对技术派并不认同,对此我遵循奇正相生的原则,按照常规、运用一般原则的为正,按照特殊情况、灵活应变的为奇。总体上看,“趋势交易的难点在于:并不是每个时候的趋势都很明确,明显的趋势只占15%~25%”。我认为在坚持价值投资的“正”同时,也可以运用少数明显趋势投资中的“奇”,即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点位,群众的心理预期会达到某个极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大型的顶部和底部,如胡立阳所说的下跌75%处,可以做出一些心理上的准备和产生出判断的依据。

逆向投资应当建立在估值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在安全边际内买入,而不是简单地抢反弹。简单地抢反弹只会看K线,一旦遇到基本面恶化的股票就是死路一条。但是在具体方法上也不排斥简单的技术指标,比如经常看K线图是否处于低位,再好的股票凡是处于高位,我基本不碰,相反对处于低位的股票则十分感兴趣。投资大师施洛斯经常翻看价格创52周新低的股票名单,并从中寻找投资线索,邓普顿寻找极度悲观点下打二折的便宜货。我看胡立阳的系列讲座后,认为只有“二分之一测底法”具有参考意义,当商品价格或大盘指数由最高点开始出现暴跌,通常会先拦腰一截地跌到半价,回到“合理价位”。这时,一旦遇上持续性的恐慌性卖压,经常又会产生再一波的下跌,出现半价再半价的状况。经过了连续两个“二分之一”的折腾之后,当初的“严重超涨”现在已转变成“严重超跌”,价位只剩下由原来最高点起算的四分之一时,这绝对就是“超级大底部”了。但是,我们要清楚,非实质利空下跌才是本,而K线图和绝对价格的的坑只是表现出来的现象,在选股的时候不能本末倒置。最好的买入方法是:以合理的价格买优秀的企业,做好资金管理,越跌越买。如果硬要用趋势理论来套的话,价值投资是左侧交易者。左侧交易遵循有价值的东西应越便宜越买的朴素原理,从巴菲特具体操作来看,买入后短期内大多是亏损而后再翻多倍,如果知道1974年继续下跌的话,在1973年就不会买入。但是为什么巴菲特的“左侧交易”能成功,是因为他通过对企业价值的估计知道底在哪里,打四折买入,如果再跌,资本家就不会开办企业,而是直接进行股市并购。

第二章 学习估值

价值投资,简单地说就是买便宜货,四毛钱买入一元钱的东西。但是如何知道价格是否便宜呢,这就涉及估值。内在价值是价值投资的“终极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无法通过直接的精确计算而得到答案。我们只能不断提升估值工具模型的科学性,追求模糊的正确。

一、估值工具

学院派已经开发出DCF、EVA等很多估值模型,但是据此进行绝对估值十分艰难,如果估值模型中要用到10个参数,即使你每个参数的准确率都达到了90%,最终的准确率也只有35%。因此在实践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相对简单的估值方法。

1. EPS:每股收益(Earnings Per Share),是指本年净收益与普通股份总数的比值,即每股收益=利润/总股数。

2. ROE:净资产收益率(Rate of Return on Common Stockholders’Equity),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3. 股息率:股息率是一种非常可靠简单的估值方法,是一年的总派息额与当时市价的比例(Dividend Yield Ratio)。股息率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股息值/盈利值。除了处于高速连续复合增长期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企业外,绝大部分正常的企业都应该合理地派发股息,股息过少或不派发股息的公司,其现金流或大股东的诚信往往是存在问题的。

二是股息值/市值。将股票看作债券性的投资,但是除了在熊市之外,一般高股息值/市值大于5%的股票常常是陷阱,只有弄清楚调整/衰退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够恢复等情况,才能知道未来真正可能的股息率,而不被眼前虚高的股息率所迷惑。

4. PE:市盈率(Price earnings ratio)是公司股票的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盈利。对于因送红股、公积金转增股本、配股造成股本总数比上一年年末数增加的公司,其每股税后利润按变动后的股本总数予以相应的摊薄。

5. PB:市净率(Price/Book value),平均市净率=股价/每股净资产。

市盈率和市净率指标是估值的基础,但彼得·林奇的实践经验却告诫投资者,可能是因为这些指标太容易获得,账面价值经常会出现高估或者低估公司真实价值的情况。例如,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初源自收购新贝德福德纺织厂,借壳重组多年后,巴菲特决定彻底剥离纺织产业。此时问题出现了,织布机的账面价值高达86.6万美元,但最终拍卖时这些账面计价每台5000美元的织布机仅能售价每台26美元,此价格甚至比拖走这些织布机的运费还要低。

6. 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是用公司的市盈率除以公司的盈利增长速度。比如一只股票当前的市盈率为20倍,其未来5年的预期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为20%,那么这只股票的PEG就是1。当PEG等于1时,表明市场赋予这只股票的估值可以充分反映其未来业绩的成长性。如果PEG大于1,则这只股票的价值就可能被高估,或市场认为这家公司的业绩成长性会高于市场的预期。

二、个股估值:模糊的正确

对股票的估值从来就没有一个客观的衡器,因为内在价值本身就包含投资人的主观判断。巴菲特有句名言:“价值的一半是基本面,另一半是投资人的想象。”巴菲特这句话是极其深刻的,他揭示了内在价值从来就不是一个绝对的客观量。它是客观基础上的大众的主观反应和评价。

1. 估值应依据公开信息

说到底,估值就是一堆数据信息,经过一个评估模型,得出另一堆数据信息,这里涉及数据信息来源的问题,在数据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应如何选择。按照标准的价值投资(格雷厄姆)来分析企业,最有价值、最可贵的是投资信息分析其实就是公开信息,因为只有公开的信息才能为大众所熟知,这样才能增加大众对于此企业的信心,这也是最可信和较为稳定的。同时依据公开信息就能判断出投资的企业一定是最透明、最有诚信的稳定企业,而那些只靠内幕或独家或必须亲自调研得到与众不同渠道信息的投资决定的企业一定不是最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你所调查的有可能就是企业放的陷阱或是企业只能短期维持的瞬间爆发。国外对造假的公司处罚特别重,造假公司可能会一蹶不振,造假的公司无法保证源数据的真实性,糟糕的可能性就无限大。

2. 估值应当保守

据科学研究,人类有高估自己能力的倾向,有过成功投资经历的投资人在一段时间的顺风顺水之后,很容易信心爆棚,对自己喜爱的股票做出过高的估值。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估测时,千万不要陶醉于美好的幻想。要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估值越保守,投资就越可靠。由于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前景不稳定,因而从长远来看,现金流量的数量和时间都难以确定。这时候唯一正确的办法是“就低不就高”。许多投资者的投资失败,原因就在于原来的过高的估计偏离了现实。巴菲特引用《伊索寓言》中的一句名言说:“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意思是说:一鸟在手,尽管只有一只鸟,可它已经牢牢掌握在你手中,是看得见的“现实”。树林里虽然有两只鸟,但这两只鸟究竟能不能被你抓住,能抓住几只还不知道,有可能是两只,也可能是一只,也许连一只也抓不住。在估计战绩时,你千万不能做过于乐观的估计,否则希望越大,失望也就会越大。如果把这些小鸟理解为投资,那么投资者在买入股票时就有必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①你有多大的把握确定树林里有小鸟?②什么时候、会有多少只小鸟出现?③无风险利率是多少(通常以美国长期国债利率为参考)?巴菲特说,在这3个问题中,前面两个问题并没有具体数值,因为要确定具体数值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愚蠢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要在对公司经营情况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出一个虽然有误差、但仍然可信的区间范围。正因为要增强这种确定性,所以才专门选择那些经营方式、业绩比较稳定的公司作为自己的投资对象。因为这些股票,无论是评估内在价值还是确定投资回报,都会有更大的把握。巴菲特,过去曾是“两房”的大股东(房利美和房地美),并且挣了很多钱,一直持有8.5%的股份。到2001年,他在年报中发现,高管们的投资策略令他不安,便抛尽“两房”的股票。在“两房”出事前,这两只股票,一直都是投资者心中的大蓝筹股,20世纪80年代让投资大师彼得·林奇也挣了很多钱,然而“两房”出事后,股票价从近百美元,爆跌到几美元,跌幅达90%,所以,再好的股票一旦发现不确定因素就要迅速脱手。

3. 估值是一个范围

由于内在价值中包含着大众的主观评价,大众的主观从来没有完全相同的,所以内在价值不可能是个绝对值。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股价总能处于不断地波动之中,因为人的主观判断和主观感受是随时变化的。虽然有时候企业根本就没有变化,但人的情绪和心理会瞬间逆转,所以它总是波动的。实际上任何股票的内在价值都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在30%的波动空间中都是正常的,某个公司我们说它值10元,其实它真正的内在价值可能是8.5~11.5元,这中间任何一个价格都是正常的。

4. 克服评估过程中来自内心的贪婪与恐惧

估值的主观影响太大。内心的贪婪与恐惧导致牛市的“估值”盲目乐观与熊市中盲目悲观!曾经一位知名分析员经过“估值”看高中国平安的股价,认为其在200元以上,但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那位知名分析员经过“估值”却看低中国平安,认为其股价已经到50元以下,这是“估值”吗?如果不提券商分析报告常有的道德风险,那只能说如此的“估值”附加了太多的主观色彩,来自内心的贪婪与恐惧导致如此的“估值”。估值中最难的是面对股价变动对内心的折磨,巴菲特1972年开始买华盛顿邮报,一路补仓,到1974年末投资额由1062万美元缩水为800万,1978年才解套。持有富国银行后巴菲特前两年并没赚钱,美国运通买入后持有4年股价横盘,差点处理掉;可乐40美元买入跌到20元见底,重仓股IBM已套四年。施洛斯、段永平等大师都面临买入几年被套的问题,客观、理性、坚守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5. 估值是模糊的正确

估值变量包括市场情绪、行业前景、公司当期利润和未来展望等诸多因素,但是,即使算尽所有因素,也不可能对一家公司的未来做出准确估值。芒格说:“沃伦是用现金流折现估值,但是我从没有看到他算过现金流折现。”意思是,现金流折现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具体方法。如果无法用心算出现金流进而得出高估或低估的结论,那就是还处于模糊地带,应该继续跟踪公司价格与价值的变化,而不能为了得出结论去做太多假设,这样会得出一个精确但往往错误的结论。估值能做到模糊的正确已经很好,最精确的估值,往往导致了最精确的错误。次贷危机的时候,贝尔斯登告诉我们,再精确的估值模型,也有不能覆盖的盲点,因为估值不仅仅是股价、收益、盈利、折现、负债……市场的变量太多太多!由于著名的次贷危机,摩根大通曾经欲以每股2美元的超低价格收购贝尔斯登。而在一年半以前,贝尔斯登每股价格还高达170美元,最终美联储同意摩根大通以大约2.4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这一价格较贝尔斯登前一天每股30美元的收盘价缩水93%。可以看见:贝尔斯登从170美元至30美元再至2美元,这是“估值”吗?贝尔斯登曾经专门“估值”别人,到头来,连自己的“估值”究竟是多少也成了一个谜!有时候,需要我们抛开数据,抛开所谓的模型,抛开所谓的估值,到市场上去,用手、用眼、用耳去感受我们的企业,或许,这远远地好过在电脑前的估值。

6. 不做“估值”的俘虏

企业分析如果陷入过度研究,很可能怀疑一切,看不清大方向,得不到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一旦大方向错误,无论细节做得如何精致,都徒劳无功,而且陷入细节越深,越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只有以战略的眼光审视企业,才能真正看清真相。纸上谈兵,符合逻辑但不等于必然会发生。比如,无论你说房价要涨还是要跌,只要你先得出结论,再去找论据,都能找到100个以上的论据来满足条件,加以归纳总结,写出来,就是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了。一些财经名嘴根据具体的数值,推出一些很符合逻辑的结论,一般人没法证伪。所以说如果不认真看书思考,以历史大局观来审视,我们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特别是在与自己期望观点一致的时候更容易被误导,甚至是我自己对一些个股“估值”如此努力,进行深入研究,但是结局往往差强人意。估值能力是上帝赠予人类最大的礼物。——华尔街名言

三、低估值组合——轻松跑赢上证指数

《证券分析第六版导读》第15页:1992年,以奉行价值投资而闻名的崔蒂·布朗公司出版了一本研究报告汇编,名为《以往什么投资方法是有效的》。研究发现有效的投资方法非常简单:便宜股票(根据市盈率、市账率或股息率衡量)的表现让人信服地超越了昂贵的股票。低市盈率投资法以约翰·聂夫为代表。聂夫执掌温莎基金31年,投资增长55倍。市盈率低的公司,一般是市场认为这家公司增长缓慢,所以给予很低的估值水平。但聂夫认为这正是一种机会。格雷厄姆说:“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可能日渐衰朽。”一个缓慢增长的公司,只要价格足够便宜,甚至低廉到就算清算也能大致捞回老本,那么,一旦这家公司增长加速,枯木逢春,势必会超出投资者的预期,股价自然会超预期增长。所以,这种投资方法,退可守,进可攻。利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很多时候一个公司便宜自然有其便宜的道理。如果一味地图便宜买进低市盈率公司的股票,就显得过于幼稚,投资必然会失败。为此,聂夫提出了七个要点:①低市盈率;②基本增长率超过7%;③收益有保障;④总回报率相对支付的市盈率两者关系绝佳;⑤除非从低市盈率的得到补偿,否则不买周期性股票;⑥成长行业中的稳健公司;⑦基本面好。如果在采用低市盈率指标的同时,兼顾了聂夫的这七个要点,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就相对有了保障。只要符合他的衡量式参与要求,就算最后选出来的股票相对集中在个别行业,他也会坚持执行,事实上他经常如此。

这种方法需要很强的耐心以及很强的判断力。枯木逢春的时机有时候需要耐心等待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判断力不强,很可能在周期性行业业绩顶峰的时候误入歧途。另外,对于收益的持续性要考察清楚,过低的市盈率是否是因为一次性收益的计入?反之,如果市盈率过高是不是因为一次性亏损的计入?另外,公司是否保持适当的增长?行业是否保持增长?是否是夕阳行业?

低估值组合在中国A股市场同样适用,根据申万研究所的统计,A股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组合是低价股组合,其次是低PE组合,再其次是低PB组合。申万风格指数过去15年的统计说明了价值投资在中国依然适用,如表1所示,年化收益超过10%的指数,全部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投资策略——低价股、低市净率、低市盈率和绩优股;而垃圾股则是高估值,最后的回报低得惊人。最可怕的是题材概念和成交量大的活跃指数,每年亏损19.26%,最终15年亏损97%以上。表1 1999—2014申万风格指数

孙旭东在《聂夫之道中国行》中,参照约翰·聂夫的低市盈率投资法定量选股构建投资组合,年复合超额收益率为10.38%,实验的结果相当不错。如果投资者使用格雷厄姆的方法建立一个符合财务标准的低PB组合,也能超过大盘和大部分投资者的收益。如果在低PE、低PB的基础上,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结合行业整体状况、公司行业地位、盈利状况、现金流等因素综合考虑,也许收益率会更高。打败大盘的方法很简单,七十年前格雷厄姆就已经写在书里了,而且这本书很多人都看过,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难就难在克服人性的弱点。因为无论在任何时候,人们总是能找出各种担心的理由,所以,虽然跑赢大盘的方法很简单,但是没有多少人会去使用,如果很多人都能轻易使用这个方法,那么这个方法也就无效了。雪球知名网友老股民于2014年11月1日建立“傻瓜组合”,将进一步对这一方法进行验证。

四、市盈率——判断大势的有效指标

人们通常关心的是指数的涨跌,其实指数只是一个表象,指数的涨跌从指数本身是找不出原因的。指数涨跌的原因在于其内在的价值发生的变化,没有内在价值变化为基础的涨跌在市场中也存在,但那不是主流,也不可能持久。那么内在价值是什么呢?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内在价值就是上市公司可供股东长期分享的利润。衡量的标准有很多,最常用的就是市盈率。

市盈率通常有一个参照标准和范围,而指数则没有范围,所以要搞清楚指数是高还是低就必须看估值指标的高低。根据国际股市上的百年经验,熊市见底时的指数市盈率标准是10倍,牛市见顶时的指数市盈率标准在30倍以上,甚至可以触及40倍。A股市场有一条规律一直保持到现在,就是沪市整体市盈率总在20倍至60倍波动。从历史来看,不管上证指数如何涨跌,整体市盈率总是在20倍至60倍之间呈波动态势,沪指会呈现波浪式上升不断创新高,而市盈率不会,当市盈率回到20倍时,股市见底,一轮牛市即将展开;而市盈率涨至60倍,特别是冲到60倍之上,股市见顶,调整即将开始。因此,依据市场的平均静态市盈率,参考平均市净率,可以有效判断大波段、大周期、大趋势。(不用动态市盈率,因为是对未来数年的成长性在今日的一种透支且受盈利预期的影响十分大)。如果市场平均静态PE高于45,50时就高度警惕并着手减仓;若达到60则坚决清仓,哪怕以后PE再涨到80也不用考虑,因为这种做法风险小,顶多是少赚点钱。若市场平均静态PE低于20,可考虑少量建仓试探,低于15中级建仓,低于10大胆建仓。这个做法的问题是若遇到经济萧条,市场则常常会把平均静态PE打到你不敢想象的低位,就像牛市会涨到你不敢想象的高位一样,市场总是在矫枉过正中循环;另一个风险就是由于某种因素如预期好转、盈利好转,市场平均静态PE跌到20左右就不再向下,而是开始另一轮飙升,从而让你踏空。

当然,大盘的市盈率指标只能作为参考判断,而不能预测。泡沫的持续时间也无人可以预测到,譬如,当纳斯达克指数超过3000点时巴菲特公开呼吁“即将见顶回落”,而稍后纳斯达克越过4000点,让巴菲特大跌眼镜,巴菲特继续唱空;当纳斯达克超过4000点时,索罗斯公开呼吁“即将见顶回落”,而纳斯达克稍后越过5000点,这也让索罗斯十分吃惊……这时,主流舆论认定伟大的纳斯达克已经来到,这是一个令巴菲特、索罗斯过时的时代,一个勇往直前的时代。理性投资人除了认为估值太高,还看到在2000年3月美国“科网泡沫”破灭之前,已经不断出现的负面信号。诸如1999年至2000年间,美联储的多次加息,科技企业盈利下滑,大盘股震荡下行,微软陷入反垄断危机等。不过,假如见到负面信号就卖出股票的话,将会错失丰厚的利润,如纳斯达克指数在不到五个月时间里从2700点涨到了5000点。正如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所说:“只有在泡沫破灭之后才发现是泡沫。”广发证券认为,“泡沫”的可怕之处在于,再多的负面信号也无法阻止其上涨的步伐,从而导致投资者的常规投资信念被摧毁,并对所有负面信息产生“免疫力”,以至于最终泡沫破裂的时候,根本没有防御能力。根据2000年初统计报道,美国公民信贷买股的比例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然而,一年之后,纳斯达克指数滑落至1500附近。

五、市场估值参考指标

衡量整体市场估值的指标,与市盈率同步的还有市净率、股息率、PEG等。如熊市底部市净率在2倍以下,历史上这6次底部均值为15.31倍,平均为1.76倍,破净股超过100只,具体估值过程中还可以参考以下几项指标。

1. 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

2001年巴菲特在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股市定量分析指标,即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中国GDP与GNP差距很小)的比率。“如果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在70%~80%,则买入股票长期而言可能会让投资者有相当不错的报酬。”刘建位计算了1992年到2008年中国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率,结果发现,这个指标与上证指数几乎完全同步。2000年底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9年新高,达到48.4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为2073点,也创9年新高。2005年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9年新低,仅有17.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1161点,也创7年新低。2007年底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16年最高,达到12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5262点,也创16年以来最高。2015年6月12日,A股总市值突破71万亿人民币,与GDP总值之比约为105%。从全球范围来看,虽然欧美成熟股市证券化率一般在100%上,而日韩等国一般在70%,每次股市证券化率超过100%之后都引发了泡沫破灭。A股2007年、美国2000年、日本1989年、中国台湾1990年、中国香港1997年股市高峰期市值与GDP之比分别为121%,172%,146%,176%,281%,核心区域是150%~200%。

2.产业资本增持

历史上出现大规模增持时一般都是出现在大盘底部或阶段性低点。大规模减持时一般都是出现在大盘顶部或阶段性高点。在新浪财经、搜狐财经,都可以全部查到以前的和当天的指数,股票软件只能查到上季度的大股东增持股票的相关信息以及上市公司员工增持股票名单。从2005年和2008年的两次大规模的增持情况看,都是在市净率的低点发生的,大概3个月之后股市的估值都有一个回升的过程。

3.股票的绝对价格

股票的绝对价格受两方面影响。一是股票价格,历史上6次底部大量股票创新低,一元股超过10只,牛市中大量股票创新高,百元以上的股票大幅增加;二是加权平均股价。上证历史上三次大底时加权平均股价统计(按当天各股收盘价计算),1994年07月29日,上证325点,沪深两市股票共有243只股票,加权平均股价3.61元;2005年06月06日,上证998点,沪深两市股票共有1300只股票,加权平均股价4.91元;2008年10月28日,上证1664点,沪深两市股票共有1583只股票,加权平均股价5.43元;2013年06月25日,上证1849点,沪深两市股票共有2108只股票,加权平均股价5.78元(不含创业板502支股票)。此外还有中位数、熊市出现明显无风险套利股票、可转债跌破面值等指标。

4、.参与市场交易的户数占比

从中登公司的历史数据看,空仓数据并不能预示顶部底部,但交投活跃的程度却与顶部、底部高度相关。参与市场交易的户数占比越高,市场越活跃,股市见顶的概率也就越大,在市场底部区域,参与市场交易的户数占比非常低,市场极度不活跃的时候,也就是股市见底的时候。周参与交易的账户10%以下为低点,20%以上为高点。如同其他指标一样,这个指标只能是参照,并不能机械地运用。A股交易账户占比持续维持底部的现象并不常见,但是这并不意味市场可以立刻反转,2008年的大熊市中,当时该数据在10%以下维持了17周。

5.居民投资股票意愿

作为国内最权威的经济意愿调查数据,央行每季度的调查报告往往与股市的涨跌形成某种对应。牛市中参与人数倍增,市场出现反技术的单边上涨,轧空专家,新投资者无往不胜,震撼人心的新理论与某重大事件结合,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全社会共识。投资者开户情绪高涨,新基金规模不断膨胀,2007年三季度有股票和基金意愿的居民占比为44.3%,是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2007年10月初,有意愿投资股市的人降至35.8%。随后,股市在10月16日见顶6124点。此后,随着股市的下跌,居民投资股票、基金的意愿也在持续下降。2008年一季度为27.6%,二季度为16.8%,三季度降至历史最低点8.2%。

6.新股发行情况

牛市顶部都有超大规模的股票发行,熊市新股破发。牛市时,国家发行新股密集,新上市股票的市盈率升高。不管是2007年11月初计划募资377亿元的中国石油,还是2009年7月底计划募资405亿元的中国建筑,这些IPO历史大单都对当时沪、深两市的走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石油完成IPO之后,恰好成为上证指数2007年的历史顶部,中国建筑也凑巧成为上证指数2009年反弹行情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第三章 投资利润是耐心的回报

成功投资的秘诀在于在安全边际内买入股票,高估后卖出。如果安全边际迟迟不来怎么办呢?那么只有两个字:等待,“伟大都是熬出来的”。由于市场交易群体的无理性,在不确定的时间段内,比如3至5年的周期里,总会等到一个比较完美的高安全边际,这就是你出手的时候。如果你的投资组合里累计了很多次这样的投资成果,从长期看,你一定会取得远远超出市场的回报。钱在这里从活跃的投资者流向有耐心的投资者。许多精

力旺盛的、有进取心的投资人的财富渐渐消失。如果你没有

持有一只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拥

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这种想法是十分愚蠢

的。——巴菲特

一、投资就是一个不断等待的过程

买入靠耐心、持有靠信心、卖出靠决心。只有学会耐心地等待,才能在投资市场中获得丰厚的回报。

1.等待买入时机

低价买入是成功的关键,股票高估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由于非常有利的时机很稀缺,所以发现这样的机会,既害怕接近,又担心其持续上涨而错失机会;既不能违反安全边际的原则,又需要准确把握企业的估值,也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这种等待可以说是一种煎熬、矛盾的心情比持股等待更艰难。然而正是这种等待才能保证我们做到“永远不亏损”。无论对企业多么了解,无论企业的基本面多么好,投资者都可能判断失误,也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变因素。在安全边际下买入可以为我们的失误、不可预料的突变留有余地,从而避免亏损的发生。

2.持至高估卖出

估值、买入、坐以待“币”!如果一开始做对了,后面就无事可做了。根据彭博的测试数据,买入并持有是23种交易策略中表现最好的,取得了142%的测试收益率。其他基于布林线和移动均线等指标的技术分析仅有14%的收益率。买入的不一定涨,很可能还会被套,但价值的成长与回归是确定的,人性的疯狂贪婪也会必然再次到来,虽然到来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如果选择了正确的公司,并在合理或者折价很多的情况下买入,那么大盘的涨跌或者个股的涨落根本就不必在意。《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巴菲特》里提到,成功投资人最后、最重要、最少见的一项特质:在投资过程中,大起大落之中却丝毫不改投资思路的能力。大多数人不喜欢承受暂时性的痛苦,即便从长远来看会有更好的收益。

3.选择正确方向

正确的耐心应当建立在正确方向的基础上,大势决定系统性风险。新手常犯的错误是,牛市中一路追涨杀跌,最后追到天花板,熊市中一直挨套捂股,最后杀到地板,过去的A股的经验是牛市中被套后死扛,这表面上看是熊市中“耐心”持股,但是大方向不对。这是因为缺乏对大势的基本认识或者被迷惑其中。除了牛、熊之外,绝大部分时间是方向不明的震荡市,此时需要等待,放弃小行情。

4.坚守能力范围

深入的分析可以建立你的信心从而带来耐心,如果一个人没有主见,对事物不清楚就会不由自主地依赖外界的信息,胡乱操作,这是人的基本心理特征之一,由此可见对企业价值的把握是耐心的基础。巴菲特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深知自己的学识\阅历有限,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地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投资,不敢越雷池半步。最典型的例子是,作为比尔·盖茨的至交好友,巴菲特却没有投资微软公司,也从未投资其他IT类高科技公司,不管市场前景多好、机会多诱人,仅仅是因为他无法理解这个行业的经营范围与商业模式。学识、阅历、智慧高深如巴菲特,都坚守自己的能力范围,我辈又岂敢越雷池半步?为此,时刻提醒自己,要静静地守候,要坚持有所不为,放弃那些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