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中等生的60个细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1 20:31:15

点击下载

作者:岳贤伦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激励中等生的60个细节

激励中等生的60个细节试读:

前言

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自己的孩子都是中等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是中等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甚至感觉很没面子,然而事实上中等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其实他们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群体,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群体,只不过暂时没有被发掘出来。读完此书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所谓“中等生”,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奉行“抓两头、促中间”的思想,然而在事实上却形成了“忙两头、丢中间”的局面。

在当前的教育考试制度激励下,优秀生学习成绩好当然备受老师青睐,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因问题太多也颇受老师关注。唯独中等生学习不好不坏,当然就很容易被老师所忽略。

然而,恰恰是这被这忽略的中等生,占到了班级中的绝大多数。打个比方:一个班级里面优等生占20%,差等生占20%,剩下的中等生就占到了60%。也就是说,60%的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关注。

对于中等生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就整个教育事业来说,这无疑也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由于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中等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问题:在个性方面,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在情绪方面,中等生缺乏学习热情,消极厌学,自卑抑郁,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在意志方面:中等生做事缺乏自信,瞻前顾后,缺少果断性。

事实上,大多数中等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他们之所以被人们看作“中等生”,是因为他们的潜力暂时还没有被发现、被挖掘出来。只要我们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有许多在上学时都是中等生的。

比如:世界电脑传奇比尔盖茨在大学就是个普通的学生;还有在校备受冷落的发明家爱迪生;备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倪萍……这些在各自行业里的佼佼者在学校时长期都是普普通通的中等生。

由此可见,就其个人的人生发展来说,中等生处在一个十分微妙的位置。如果得到密切地关注、合理地引导,他很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否则的话,那么在别人的不管不顾、不闻不问之中,他可能会永远沉默下去,甚至滑入差等生的行列。

其实,中等生最需要的,并不是亿万财富,也不是稀世奇珍,而是一份贴心的激励。这份激励每个人都可以给予,但不同的人激励的效果自然不同。

那么,最有力的支持来自哪里?

来自家庭,来自一个充满阳光、温馨和睦的家庭,来自父母的一声声问候、一句句叮咛。只有父母才能给中等生最强烈、最持久的激烈。

话又说回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的父母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这份爱。有时候,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非但没有帮助孩子,反而害了孩子。这样的事情在当今社会不胜枚举、屡见不鲜。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励中等生呢?如何才能更恰当、有效地教育孩子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在这本书中,紧紧围绕中等生的心理、性格、行为、思维、情商、人格、素质、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

对于那些在学习上长期找不到方法的中等生家长来说,本书将为你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于那些在素质教育上蹒跚前行的家长来说,本书将为你指明正确的方向,并给出具体可行的步骤。

愿今天的中等生都能成为明日的栋梁!

愿每一位中等生都拥有一个辉煌的人生!作者2011年春

第一章 激励中等生,请先走进中等生

细节1 中等生为什么会“中等”

最近,一个名词——“中等生”在校内校外传得很热。

长期以来,在学校里老师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个群体之上:一是尖子生,二是差等生。

其实,老师这样做不无道理。尖子生基础好,容易出成绩,能支撑“门面”。后进生培养有一定难度,但如果不对他们抓紧些,无疑会让他们拖班级的后腿。反过来说,只要差等生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就能够显露出来,成为鲜明的榜样。因此不管在哪一所学校,“培优辅差”都是学校教育的重心,这几乎成了一种显然的规则。

唯独剩下了中间的这部分学生,成绩不高不低,表现不好不坏。他们虽不能为班级增光添彩,但也不会给班级惹什么麻烦。他们是班级里最稳定的群体。因此,老师对他们特别放心,放心之余,自然就很少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给予太多的关注。

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中等生不会哭、不会闹,自然就不会有“奶”吃。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被遗忘、被漠视的一群,学习成绩自然鲜有起色。

此外,中等生的出现也跟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许多家长对学习的观念本身就存在着偏差。比如,不少家长认为金钱至上,读书没用等,从而在家庭里形成一种不良的学习气氛。在这种环境里,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大打折扣。

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也是影响孩子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人父母,有这样的期望自然可以理解,但这种期望一定要以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接受程度为基础。调查表明:上海有95%的父母期待子女能上大学,98%的父母期待子女从事脑力劳动,当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医生、律师等。由此可见,望子成龙之心何等迫切!但是事实表明,他们的愿望并非都能实现。

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常常使中等生因为达不到家长要求而产生屡试屡败的失落感。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会大受打击,从而对学习出现厌烦、恐惧的心理。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适度,在充分估量孩子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个合理的期望和要求,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

当然,孩子的成绩平平,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孩子自身。

不想学习是孩子学习不好的主要原因。如果缺乏强烈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会成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处在玩耍的年龄,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要让他们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之上,是很困难的。

总之,每个孩子的智力发育都有高低快慢之分。即使是由同一位老师来教授课程,同一个班里的学生成绩也会有高低之分。因此,中等生的出现是必然的。但中等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却不可小视。据对某市数十所中小学学生的调查显示:中等生向先进生转化为数极少,而中等生下滑到后进生行列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中等生都是在往下滑,不是往上走。

由此可见,重视中等生的成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中等生当然不会在沉默中灭亡,但他们的心灵世界却在一天天沉寂黯淡下去。他们就好比一朵朵小花,在长期得不到雨水滋润的情况下,唯一的结果就是慢慢地枯萎凋落!

为了中等生的未来,请各位老师和家长们积极行动起来吧!给我们的孩子多一些激励,让他们不再孤独落寞,从此振作起来,去博取属于自己的壮美人生!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提醒老师给予中等生足够的关注

无论是否学习突出,每个孩子都害怕被漠视,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对于中等生来说,也许他平时并不会刻意地表现自己,但作为一个孩子,他同样渴望老师的关心、指导、甚至是和蔼地批评,因为所有这些都证明老师是在意他的。因此,家长尽量要想办法提醒老师能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孩子,或者鼓励孩子主动与老师沟通,这对孩子的成绩和成长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北京某小学的苗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特好。不管是课上课下,学习好的学生总爱围在她身边唧唧喳喳地讨论,学习差的学生也喜欢与她倾心交谈。看着这群可爱的学生,苗老师心里充满了幸福又满足。然而有一天,一位内向的女同学打破了她的优越感。那是在一次自习课上,这位女生抬起头来轻轻地问道:“老师,为什么您的眼中没有我?”这句话虽然很轻,但对于苗老师来说却无异于一个惊雷。他开始审视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既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本来以为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的她,却在无意中忽视了这样的一个群体——一批平时比较内向沉默、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中等生。从此,她对班上包括这位女生在内的这部分中学生,也像对其他孩子一样关心、鼓励,及时给他们需要的指导,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渐渐地,这些中等生与她亲密起来,各方面表现也活跃多了。

关注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家长的暗示和指引。特别对中等生来说,他们对家长、老师怀着崇拜的心理,渴望接近,迫切地希望得到他们的注意和关心。这样,他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自己有存在的价值。也许我们仅仅是一个小手势、或者一眼注视,都可能在孩子心里引起巨大的反应。因此,我们应该多关心孩子,多给他们一些指导。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成长过程中备受鼓舞,在学习上信心倍增,从而激发出巨大的潜质。

方法二:用恰当的方法激励中等生

在每个中等生身上都有其不同的优点:有的孩子口才非常出众,有的孩子特别关心同学,有的爱劳动,有的懂礼貌……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就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潜藏的优点。

记得有一本书上这样写道:“优秀的父母会发现孩子10个优点,而合格的父母能够发现5个,而不合格的父母则一个优点也发现不了,谁都可以轻视,但唯有父母不能轻视自己的孩子。”

这句话值得每一位中等生的家长谨记。如果我们经常用欣赏的目光来看待孩子,去发现他们的优点,那么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强。

让中等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上,还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要记住,每一个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小成功都可能会成为一个孩子一生的记忆。

方法三:引导中等生正确认识自己

孩子成绩不好,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孩子将成绩不好归咎于自己脑袋太笨,他可能会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没用,最终放弃努力。但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认清事实,找到原因,比如是不是自己努力不够,也许会促使他加倍努力。小英是班上一名普通的学生,成绩中等。妈妈发现她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却总是不理想。经过观察,妈妈发现她有些信心不足。一天,妈妈特意给她出了几道数学题。还没做5分钟,小英就放下笔不做了。“怎么了,不会做吗?”妈妈关切地问。小英不做声,但眼里满是泪水。妈妈估计是她不会做,又怕挨批评。“你告诉我,有没有仔细想?”一边拿过作业本,妈妈一边和气地问。“没有。”“那好,你没想不代表你不会做,上次那么难的题都做出来了,这道题也一定能做出来。”这样,小英又重新拿起作业本认真思考起来,最后她果然做出来了。于是,妈妈就对她说:“你看,这题并不难,你觉得难是因为你怕它,以后遇上什么样的难题都不要怕,肯定能做出来。”她听话地点点头。经过这件事后,小英比以前自信多了,成绩也比以前更出色了。

中等生之所以表现不出色,很大一方面原因是自我感觉差,对自己信心不足。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中等生更多信心,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学习,面对困难。

细节2 满足现状是中等生落后的主因

中等生之所以长期居于中游,满足现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许多中等生看来,尖子生肩负着为班争光的“艰巨重任”,差等生为了应付各方的指责而疲于追赶,只有他们中等生无忧无虑,不高不低,过得好不自在。

满足现状、安于原地踏步,这几乎是所有中等生的共同特征。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小田一直是老师眼里毫不起眼的学生。学习上不好不坏,平时表现不温不火,有时候一个星期老师都提问不到他一次。班里这样那样的文体活动都跟他不沾边儿。慢慢地,小田就适应了这种清静自在的状态。每次考试完了,如果成绩稍有起色,他就会向家长炫耀一番:“班上的某某一直是尖子生,我比她还考得好呢!”万一考砸了,他就顺势找一个比自己差的同学安慰自己:“某某还不如我呢!”可上可上,可好可坏,小田在学习上越来越自由散漫,越来越没有兴趣。

在班上,小田这样的中等生不在少数。综观这些中等生满足现状的成因,无外乎三种。一种是像小田这样,老师不注意、自己不努力,自生自灭型。

另一种是屡战屡败型。这些中等生刚开始并不甘心身居中游,于是刻苦努力。然而,因为在学习上不得法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他们拼尽全力依然看不到一丝效果,一而再地遭遇挫折,使他们信心全无,只好甘居中游。这其中还包括中等生虽然屡次表现出色,却得不到老师应有的肯定,因而积极性大受打击,只好选择放弃努力。

还有一种就是优越松散型的学生。这类中等生的家境、社会条件比别的同学优越许多。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倾向的影响,这些孩子认为依仗家人、亲属的优越地位,无须努力照样可以进入好的学校,或者说有一个不错的未来。他们没有一种追求上进的压力,因此,就会表现得懈怠松散、不求上进。

不论出于怎样的原因,中等生满足现状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及时引导孩子,摆脱这种满足现状的思维,那么不仅孩子很难进入优秀生的行列,恐怕将来连中等生的水平都难以保持。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多从正面激励,让中等生尝到努力的甜头

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只有让中等生明白他只要努力就会有成绩,有好的结果,那么他一定会选择努力上进。当他尝到了努力的甜头,就不会再甘于默默无闻了。小翟是个性格内向的女生,平日总是不声不响,似乎一切都不出色。小翟的妈妈从家长会上得知了孩子的情况,与班主任秦老师达成了协议,决定共同来帮助她。秦老师发现小翟特别细心,于是就安排她担任班级的卫生监督员。结果,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她这位卫生监督员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每天教室里都是窗明几净。秦老师趁机在班上大力表扬她,号召大家向她学习,于是小翟成为大家心中的好榜样。从此,她各方面活动也都积极起来,如今已经成为班里的优等生了。

其实,每个中等生都渴望有优秀的表现,渴望成为好孩子,只是我们给予他们的机会不够多罢了。只要我们给他们各种相应的机会,让他们在一次次任务中产生相应的角色意识,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他们和优等生一样优秀!

方法二:要帮助中等生确立奋斗目标

中等生陶醉于眼前的成绩,习惯于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缺少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只有帮助中等生确定了恰当的奋斗目标,才会激发出强大的动力,克服眼前的困难,竭尽全力去实现目标。自从上了小学,小强学习成绩一直处在中游水平。他不仅一点儿都不紧张,而且对这种状态十分满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针对小强的这一状况,爸爸没少费口舌,但效果甚微。后来,转机出现了。那是在小强六年级刚开始的时候。一天放学回家后,小强问爸爸:“老师让我们制定一个升学目标,老爸,你能帮我咨询一下吗?”“好啊。”爸爸满口答应下来。经过调查,一周后爸爸告诉小强:“就他目前的学习水平想报考重点中学是不太现实的。而到二类初中去就读,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几率很低,仅有5%的学生能为重点高中录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怎么会这样?”小强一下子受了震动。回想自己平时学习漫不经心的情景,他大有悔不当初之感。看见孩子的思想上有了波动,爸爸趁热打铁,做起了儿子的思想工作:“告诉爸爸,你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当然是考上大学,做国家的栋梁呀!”小强的回答一点都不含糊。“得了吧!”爸爸故意诧异道:“就你那种甘居中游的学习态度……”儿子被噎得哑口无言,沉思了一会儿,才迟疑道:“如果我现在开始努力,还晚不晚?”“只要你肯努力,现在还不晚。”爸爸积极地鼓励着小强。“好,就从现在努力!”儿子斩钉截铁地说道。理想有了,目标清晰了,小强的学习积极性一下被调动了起来。课余时间,小强不再去踢球、玩电子游戏,而是坐下来看会儿书,听会儿英语磁带。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强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和原来相比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老师在期末评语中写道:“经过一年的观察,我越发感到在你的身上存在着优等生的潜能,只要你下学期提高标准,再努一把力,一定会成为学校的优秀生。老师相信你!”得到这样的评语后,小强备受鼓舞。在新学期的全市统一考试中,小强的成绩进入了年级的前5名之列。现在,小强又有了一句新的口头禅:“学习的感觉真好!”

方法三:用适当的方法刺激、启迪中等生

对于那些优越松散型学生,家长不妨对他们施加一些心理压力。家长可以有意降低他的生活条件,或者让他独立自主地去完成一件事情,如果完不成就会受到哪些处罚。以此来刺激调动其做事的主动性、独立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多讲一些自强自立的伟人故事,尤其是一些出身贫寒的英雄人物。联系伟人当年学习生活的艰辛和孩子眼前生活条件的优越,激励孩子珍惜学习的机会,做出比前人更大的成绩。

根据实际需要,家长还可以在教育方法上采用适当的刺激启迪法。有时,我们不妨“挖苦”他们几句。因为绝大多数的中等生智商较高,只是陶醉于眼前过于舒适的玩乐,缺乏一种清醒的认识。而家长要做的就是通过一些语势很重的话点醒这些孩子,让他们惊醒过来。

事实证明,适当地刺激中等生的自尊心,可以使其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在好胜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反而可能选择奋起直追。

不过,家长一定要注意刺激的时机、方法和语气,要从实际出发,刺激的分寸也一定要掌握得恰到好处。总之,我们既要让孩子明白这是一种善意的引导而并非侮辱、诽谤,又要达到启迪孩子认清现状、奋发向上的目的。

细节3 中等生最缺乏的是竞争意识

当前的中等生,有一个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缺乏竞争意识。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不坏,中等生成了班级里默默无闻的一个群体。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努力学习,更不意味着他们的智商只能长期徘徊在中等生的行列,他们只是缺乏一种意识,一种钻研的意识、一种拼搏的意识。小敏是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性格文静,在大人眼里从小就是规规矩矩的乖女孩。然而自从进入学校以后,这种规矩却成了小敏的一种弱势。典型的表现就在于小敏缺乏刻苦学习、力争上游的意识。这样一来,她的学习成绩自然平常。然而让父母更担忧的是,小敏总是缺少一种面对困难的勇气。平常做作业,一遇到难题,她不是先自己想办法,而是先哭着闹着找妈妈解决。有一次,学校举行数学竞赛,老师请同学们自愿报名。看到有的同学报名,小敏非常想参加,但她又觉得复习太累、而且也怕考得不好,自己会非常难堪。犹豫不决之中,她还是选择了放弃。但事情过后,她又特别后悔。看到几位同学在竞赛中拿了奖状回来,她羡慕得不得了,但也只能把这种羡慕暗暗地藏在心里。因为感觉自己成绩不好、表现也不突出,小敏越来越沉默寡言,她不想学习,一遇到比赛就远远地躲起来。学校的体育比赛中,从来都没有小敏的影子。对于小敏的表现,小敏的父母非常担心:照这样下去,小敏将来长大了可能很难自立,更别说要应对来自社会的各种激烈竞争。

在学校里,像小敏这样的中等生不在少数。他们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不敢去面对竞争,即使面对竞争又总是想赢怕输、患得患失。这种心理上的弱势,又促使他们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当然也就很难使自己的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当今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正日益激烈。让孩子学会竞争,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不仅如此,良好的竞争意识,还可以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竞争,孩子增强了参与意识,在与人竞争中,他可以学会协作、与人相处,而且可以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有利。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发展孩子的个性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竞争能力是与其个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孩子也不例外。作为家长,我们应从其本身的需求、兴趣出发,在让孩子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上,着力培养几种特殊的才能和本领。事实证明,个性越是突出的孩子,其自身蕴涵的竞争能力往往越强。小军是北京市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因为不爱说话,从一年级开始,他在班里一直是个不起眼的中等生。有一天,爸爸在小军看电视时,发现小军对一个围棋节目十分感兴趣。爸爸想小军个性内敛,不喜欢交际,但他做事很有条理,观察细致,又特别喜欢比较,譬如他能轻易地发现几幅相似拼图中的不同之处。更重要的是,小军耐心很好,又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爸爸觉得小军在下围棋上有许多先天的优势。于是,爸爸就在小军生日那天特意送了一盘围棋给他。结果,小军喜出望外,竟一下子迷上了围棋。只要完成了作业,小军就缠着爸爸下围棋。为了提高棋艺,小军还让爸爸买来专门的书,没事就坐下来看个没完。小军的棋艺进步很快,竟成了班里首屈一指的围棋高手。从来都不引人注目的小军一下成了同学们心中的“英雄”,小军甭提多高兴了。爸爸又趁机引导他学好数学,多做科学实验等,一步步把他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作为家长一定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比如:喜欢说话的孩子就适宜发展声乐;喜欢艺术的就可以学书法;喜欢模仿的可以学表演;喜欢打闹的可以学武术等等。只要有利于促进孩子成长的个性,我们就应该极力提倡,全力发展。

方法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事实证明,过于听话的中等生对他的成长未必有利,因为这样的孩子对问题缺乏个性见解,对压力无力抗争。出于对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干,勇于迎接各种挑战。平时没事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去,感受生活,体验竞争。事实证明,能够自理、自主、自律、自信的孩子,其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往往强于别的孩子。

方法三: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中等生缺乏竞争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自信。毫无疑问,一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孩子,也就失去了和其他孩子竞争的能力。这就好比一个战士还没有上战场就已经缴枪投降了。也许是长久的努力看不到一点点成效,许多中等生总是觉得自己天生就能力不济,他们丧失了参与竞争的勇气,当然也就无法从竞争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对于不自信的孩子,家长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找出失利的原因和正确的途径,另一方面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从而决定自己“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在平常学习时,家长要帮助中等生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种任务、实现某个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就是一个自我激励、自我竞争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相信自己,战胜内心的怯懦,才能一次次地突破自我。

方法四:端正竞争的态度

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过程中,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竞争不是狭隘的、自私的,竞争者应具有广阔的胸怀,正确看待超越和反超越。

与此同时,竞争不是阴险和狡诈、暗中算计别人,而应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实力取胜。而在竞争中,又不乏各种形式的协作,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单枪匹马的拼搏是不会成功的。即使一次两次能够侥幸得逞,这种成功也是脆弱的、不能持久的。

在竞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因为孩子的自控能力还相对较弱,而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影响,很可能会在竞争中使用一些不光彩的小手段。对于这种行为,我们一定要在说明道理的前提下严格制止。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有规则的,一定要光明正大,不能弄虚作假、搞小动作。如果那样去做,即使赢了也不光彩。

与此同时,家长还应注意让孩子把公平的竞争与恶意的争斗区分开来。正当的竞争是按照统一的规则,通过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方式去超越对手;而恶意争斗则是施展阴谋诡计,通过伤害对方的方式去战胜对方;正当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大家一起进步,共同发展,而恶意争斗则往往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方法五:让孩子更多地参加比赛

参加比赛,是训练孩子竞争意识和能力的最直接手段。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区,家长一定要尽量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赛事活动,尤其是让孩子参加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比赛,更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例如:举办讲故事比赛、绘画、书法、演讲、手工制作、做记者、相声等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他们某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而促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竞争意识的提升。

这里家长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孩子参赛的同时,一定要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在比赛中要努力去取胜,但不必太在意结果,重要的是享受比赛的过程。也就是说,不要把参赛的目的单纯地锁定在得奖上。

通过赛前的心理准备、体能锻炼和物质准备,培养孩子完成任务的信心,树立一种敢于拼搏、敢于竞争的精神,这才是我们的中心目的。

细节4 其实中等生最需要被关注

中等生占一个班级学生的大多数,却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一个群体,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同学。不仅因为他们数量太多了,也因为他们太没有特色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中等生的存在。在这种被忽视的环境里,他们日益变得默默无闻,变得没有上进心,变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然而他们的内心并非甘于这种现状,他们也渴望有朝一日跨入优等生的行列,渴望着老师赞许的目光、同学们羡慕的眼光,还有家长欣慰的眼神。可是,没有人在意他们的想法,没有人肯在背后推他们一把,其实他们最需要别人的关注。

一所小学一位五年级的学生曾写出了这样一篇《假如我是一个差生》的作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等生的尴尬处境和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关注的迫切心情。“我是一名中等生。老师把希望的眼神给了三好生,又把关注的目光都投给了差生,我们这些中等生真的很寂寞。每当我坐在角落里孤独寂寞地望着老师给差生耐心地讲题时,我真嫉妒他们!假如我也可以坐在老师旁边,听老师能单独给我讲讲什么,哪怕是轻轻地问一声:‘你哪儿不会?’那时我一定会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为此,有时我真想做一个差生。”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我们都知道,在班里老师们最关注的永远是那些优秀生和后进学生,而优点、缺点都不突出的中等生很难受到老师的关注。

无独有偶,曾在网上看到一位中学生写的习作《渴望做差生》,这篇作品更能反映中等生渴望被关注的心态。“我真的恨自己是个中等生。老爸老妈总是这样说:‘这孩子不上不下的,看来以后考大学是没什么指望了,不过放弃了又太可惜,真是急人哪!’爸爸妈妈如此看我,老师更是忽略了我,鲜花般的微笑、阳光般的温暖都给了优等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和辅导的机会又施舍给了差等生。我们这些‘不上不下、半饥不饱’的中等生只能默默无闻地待在被遗忘的角落,没有阳光雨露,甚至也没有风霜雨雪。平时,无论是课堂上回答问题还是上黑板答题,我都没有机会。期末,‘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奖励更是没有我的份儿。为了不让老师忘记我的存在,我只能故意制造些事端,可老师却把这些“搞破坏”的帽子扣到了差等生头上。因此,那仅有的一点点批评也被差等生抢走了,那批评对我来说也是爱和关注啊!”

读完这样的文章,中等生的心态跃然纸上,它是那么的真实,又是那么的令人难以置信。不过,事实的确如此。仔细想一想我们就能理解,在我们国家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和不合理、不健全的教育评价标准,导致学校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而老师毫无疑问地就把教学成绩放在班级工作的第一位。决定教学成绩的是哪部分人呢?优等生和差等生。优等生可以提高班级的总成绩,而差等生却会拖教学成绩的后腿。如果能够保持优等生成绩稳定,差等生成绩提高,那么班级的总成绩就会提高。中等生呢?管不管都一样,他们是稳定的中坚力量,对班级成绩几乎没有不良影响。所以,一直以来,几乎各个学校的教学策略就是“抓两头,带中间”,但在潜意识中“带中间”往往变成了“丢中间”。这种教育策略直接造成了中等生被忽略的尴尬处境。

给中等生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让孩子争取获得老师的关注。

老师的关注对中等生状况的改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甚至胜过家长的关注。这种关注会点燃中等生奋斗的激情,也能发掘出中等生的闪光点。所以,家长无论是通过和老师交流或者让中等生主动和老师谈心的方式,都能让中等生获得关注,不再平庸。

一位老师曾经这样记录过一位中等生的变化。我们班有个女孩,相貌平平,学习中等,沉默寡言,我对她一直没有特别关注。直到有一次我突然想起来她每天到校都很早,于是我就把教室钥匙给了她,让她早上开门,放学后检查门窗,然后锁门。后来同学们都反映她很负责任,于是我又趁机让她做班里的卫生委员,当然她要负责“班级卫生”和同学们的“个人卫生”。这样一来她变化就更大了。当上卫生委员的第二天她给人的感觉是“焕然一新”,整个人来了个大变样。一束美丽、整齐的麻花辫取代了平常蓬乱的头发,邋遢的面孔不见了,衣服上的“斑纹”也消失了。加上她工作认真负责,同学们也都愿意接近她了。课堂上她也敢举手发言了,自然她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一位普普通通的中等生,在老师的热心关注下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注对中等生而言真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浸润,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是优等生、差等生还是中等生。而每一位父母也都应当为孩子争取到受老师关注的机会。

方法二:多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

老师对中等生的关注如此重要,家长的关注也不可或缺,而且义无反顾。孩子毕竟是自己的,他们的前途和未来与每位家长息息相关,因此对自己的孩子多加关注是义不容辞的。而且,家长给予中等生一定的关注,也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让中等生不再“中等”。一位考上重点高中的“中等生”这样写道:从初一到初三,父亲很少问及我的学习情况,或许是他生意太忙的缘故吧。所以,在学校里我一直过得很潇洒:痴迷于打篮球,和同学一起逃课,有时候还抽烟喝酒,就这样一直混到了初三,当然成绩从没进过前五名,我也乐意做了一名中等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中考前的一天。那天吃过晚饭,父亲对我说“这么长时间,我一直没怎么过问你的学习,听说你成绩还不错,不过马上要中考了,不要压力太大,要注意身体。”父亲的话,让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幸好是在晚上,父亲并没有看到。可是父亲的这些话却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让我从心底体会到父爱的深沉,也让我获得了被关注的力量。从那天起,我改掉了一切恶习,专心地投入到中考中去,我不能让父亲失望。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我如愿考上了市重点中学。

从这个例子中看出,父母的关注对中等生是多么大的一种激励,尽管有时这种关注只是一两句发自肺腑的话语,都能给中等生带来莫大的鼓励。中等生的内心最需要获得别人的关注,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给了他们关注就等于给了他们腾飞的翅膀。

细节5 中等生最具有发展的潜力

最近,有这样一个报道:在东北某高新企业,领导最喜欢聘用的就是一般院校的中等生。因为这些在校时的中等生大多定位准确,心态稳定,一旦给予一定的培养就进步很快。目前在这家企业,80%的企业骨干都曾经是中等生。据调查,这种现象在国内外许多企业里都大量存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究其根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等生大都不善于表现自己,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总是喜欢那些能够表现自己的学生,而对于这些沉默寡言的中等生他们则很少关注,当然也就无从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质。而一旦进入企业,通过企业的系统培训,再加上配套的激励机制,这些中等生身上原来被埋没的潜质被大量地挖掘出来,创造出非凡的业绩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在当前班级里的中等生身上,一定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潜质。他也许不擅长做数学题,却擅长交际;他也许不擅长背诵课文,却喜欢唱歌;他也许不会写一手好字,却是足球场上难得的前锋……也许当前他只是班上一个毫不起眼的中等生,但未来他可能就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事实上,中等生并非个个都不求上进、没有特长或者能力极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有丰富的思想、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大量的潜能亟待老师和家长去开发。他们不在这方面显露,就在那方面表现突出。事实上正是如此,进入高一级学校或班级后才得以崭露才华的中等生不乏其人,这就充分说明只是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才使他们暂居中等的。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发现、挖掘孩子身上的潜力,绝不能因为当前没有看到他的进步而放弃了信心,更不能因此对孩子大加苛责。

我们应该坚信,没有不优秀的孩子,只有不会发现优秀的父母。我们需要做的,是运用恰当的手段,把孩子身上尚未发现的潜力挖掘出来,为其更快地成长加油助力!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许多家长对孩子可谓“冰火两重天”,孩子学习好就大加褒奖,一旦孩子考得差了就横眉冷对。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观念。不管孩子是尖子生,还是后进生,作为家长都要对其表现出足够的宽容和耐心。当初,钱钟书因为数学成绩差,总分上不了高考录取分数线。要是放在今天,这种学生不仅做不了“中等生”,而且是彻彻底底的“后进生”。如果学校当初把他拒之大学门外的话,那么中国当代将缺少一位学贯中西的大文豪。牛顿因为考试不及格无法进入中学,应该是“后进”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可他却发现了万有引力,开创了经典力学。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可能,只是方向不同、途径各异、早晚有别罢了。

作为家长,我们绝不能因为孩子学习差就把他看得一无是处,而应该努力去发现孩子身上的远胜过他人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有一位学生从来都不爱做作业,学习成绩很差,在学校被同学们称为“白痴”。爸爸听到这个外号时心像被针刺了一下,但他并没有责怪孩子,而是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一样,照样和以前一样对孩子关爱有加。有一次,在孩子做家庭作业时,爸爸意外地发现他在一笔一画地抄写别人的作业。他气不打一处来,正想严厉地批评他一顿。可转念一想,他不会做题,自己又很少有时间辅导他,为了完成作业他只好抄别人的作业。再怎么说,也无济于事。况且抄作业被爸爸逮住,孩子肯定也觉得脸上没光彩。于是爸爸一句也没有批评他。而是把作业本翻来覆去认真看了几遍,然后对孩子说:“嗯,今天的作业写得真工整,以前我还真没有发现,原来你的字写得还蛮好看的!”爸爸轻轻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就继续做事去了。孩子呆呆地坐在椅子上,愣了半天没有缓过神来。因为学习跟不上,在同学们眼里他几乎是一无所长,从来还没有人告诉他身上还有什么优点。但是今天,爸爸竟告诉他写的字很好看!虽然只是一句极其平常的话,却在孩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波浪。从此,孩子满脸迟钝、冷漠的表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快乐和喜悦。他的作业尽管还常常出错,但每次都写得工工整整。渐渐地,老师同学们也对他改变了看法,他的成绩也慢慢提升上来。

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到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闪光点,帮助中等生找回自信、进而引导他们发掘自身的潜力。

方法二:多使用肯定的暗示

由于在学习上总是处于中游,中等生常常对自己的能力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因此,作为家长,应该随时随地给孩子一些肯定的暗示,把成功的信号植入孩子的内心,从而激发出孩子最深层的动力。小学时,罗德成绩一直很差,每次考试总在班级的中下水平徘徊。老师一直说他无可救药了,连他自己也觉得这辈子不可能成功。为此,他总是很沮丧。直到有一天,老师兴奋地在班上宣布,著名的学者克劳斯要来班上做实验。对此,罗德并不感兴趣。而那些尖子生却一个个都高兴得跳起来。因为老师告诉他们,克劳斯是研究人才学的,据说他有一种神奇的仪器,能预测出谁会在未来获得成功。“谁能成功?肯定不会是我,只能是那些尖子生。”罗德更加肯定与自己无关。克劳斯终于来了,他除了和蔼可亲之外,再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他只是到班上转了几圈便没了踪影,甚至没机会认识那几个尖子生。几个尖子生大失所望。所有的学生都做了一次例行体验,除了体重计、血压计、听诊器之类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体检和学校平日组织的没有任何不同。也许克劳斯有特异功能吧?尖子生们安慰着自己。老师点了6个同学的名字,请他们到办公室来一下。让罗德紧张的是,老师也叫到了自己。他以为自己又犯了什么错误,要去挨训。不过,其余5个人也莫名其妙。办公室里坐满了老师,还有久违了的克劳斯和他的助手们。“我仔细研究了你们6位同学的档案以及现在的学习情况,在我看来,你们6个人将来会成大器的,好好努力吧!”罗德感觉浑身的血一下子冲到了头上。他觉得自己一定是听错了,可看看在场的专家和老师们的表情,他知道这是真的。从办公室出来的那一刻起,罗德觉得自己的脚步比以前轻松了许多。“我会成大器的,克劳斯是这么说的,他可是大名鼎鼎的人才学家!”这句话从此植入了罗纳尔的心底,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很快,他的成绩跃居班级前几名,接下来的一个学期,他得到了第一名。然后,他就把这个第一名一直延续下来。16年后,罗纳尔顺利地从哈佛大学毕业出来。在毕业典礼上,他见到了久违的克劳斯教授。他已经头发花白了,但罗德还是一眼认出了这个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您是凭着哪一点确信我一定会成功的?”罗德忍不住问他,“你知道吗,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真的不会有什么出息了。”“孩子,让我来告诉你事情的真相吧。”克罗斯还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娓娓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克罗斯当初是在做一个实验,题目是《激励对人的影响》。“当时我只是从花名册上随便勾出了6个人名,其实我对你一点也不了解。实验表明,积极的言语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对自己的信心,更能激发孩子的潜力,因为人类会经常被自己心中的信心所引导,小孩也不例外。到目前为止,这个实验大获成功,因为除了出了车祸身故的莲德,你们5位都获得了成功。”

读完这个故事,作为家长的您有何感想?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千万不可用“你真笨”“你快完了”之类绝对的话语打击孩子。因为我们的一点点暗示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为家长,对中等生我们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暗示,甚至只是拍拍他的肩膀,拥抱他一下或给他一个微笑,都可能彻底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

方法三:多些关爱,少点冷落

要激发中等生的潜力,我们还应该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多给他们一些贴心的关爱,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备受关注,从而激发其追求上进、锐意进取。小童不仅平时学习成绩很差,还常常制造一些“小事故”,是班上有名的‘淘气鬼”。但他组织能力强,极有号召力,且篮球打得非常好,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中锋。针对这种情况,爸爸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极力支持他参加篮球比赛。课余时间,爸爸经常给他讲邓亚萍、李宁等体育明星小时候认真学习的故事,点燃他追求上进的火花。与此同时,在小童训练最艰苦的时候,爸爸总不忘每天都关心一下他。有段时间,小童打球摔伤了,爸爸一有空就在家里陪着他,帮他补习落下的课程。慢慢地,小童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课上坐不住的现象少了,期末考试的成绩也有了大幅提升。

父母的关心帮助,对孩子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无论你有多么忙,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你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多给他们一些关爱。

细节6 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中等生在做游戏的时候是“常胜将军”,可以说智商一点儿都不比别人差,可每次考试他们的成绩却总是提不上来。

对此,许多家长都想不通,也很烦恼,不知道原因究竟何在。一位家长感慨道:“你看北大、清华的那些孩子,从外表上看也是平平常常,和别的孩子没什么区别,可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好,相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其实原因很简单,家长们忽略了一个隐性的事实:那就是孩子们不同的学习习惯。据调查发现,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凡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习惯也往往不好。

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可以不娱乐、不休息都心甘情愿给孩子默写,帮孩子检查作业,劲没少使,时间没少用,可效果就是不佳,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有的孩子写作业马马虎虎、拖拖拉拉;有的孩子作息没有规律、学习没有计划;有的孩子不爱动脑筋,严重依赖老师和家长……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学习习惯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会把学习当成第一需要,当成最大的乐趣。赵同学是2000年河北省文科高考的状元。提起孩子的学习,他的母亲显得非常轻松:“孩子小的时候,家里买不起书,我就到处找书给他看,讲给他听,慢慢地这孩子就特别爱读书,有时蹲在厕所里也看书,看着看着就着迷了,都不知道出来。这就养成了习惯,迷上了书。上了小学以后,我从来没管过他,根本不用管,他自己就特别爱学习。”

正如著名学者周上渊所说:“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力量也是习惯。”我们应该从孩子的习惯入手,让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成绩,促进孩子快速成长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必须有一个坚定的态度

对于中等生来说,要让他突然改变长期养成的一些不好的习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引导,还要随时督促他,使之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能不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使用一些手段,让孩子暂时受一些委屈,等到他形成了固定的习惯,接下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马同学,北京大学经管学院三年级学生。提起自己的学习心得,他这样说道:“我能考进北京大学,得益于我的妈妈,她帮助我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当时看上去很小、不起眼,现在看来却很重要。比如吃饭,我两三岁时,不好好吃饭,还磨磨蹭蹭的。我妈妈下决心要把我的毛病改过来,她每天把我撂到1米多高的窗台上,面对面地喂饭,不吃完不让下地。开始,我很害怕,很快就把一碗饭吃完了。后来,妈妈也不喂我了,让我自己吃,我再也不磨蹭了。慢慢地养成了习惯,做其他事也不磨蹭了,学习上也是这样,从不拖拉。周同学是2000年江西省文科状元。回忆孩子的学习情况,他的父亲这样表示:“我特别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管学习任务多重,晚上11点前必须上床睡觉,早晨6点半必须起床,起床后读半小时英语或语文,这些年一直是这样,雷打不动。”

当然,作为家长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必须适度,要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挺有意思的话,对于我们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很有启发。他是这样说的:“习惯就是习惯,任何人都不能把它从窗口扔出去,只有哄着它从楼梯下去,而且每次只能走一层。”

方法二:尽可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中等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缺乏独立意识。在当前的学校里,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这些孩子都是家中独苗,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这些孩子在家里家外几乎很少自己做事情,独立意识自然很差。因为缺乏学习动力,又好逸恶劳,所以这些孩子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对于他们长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比如: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做事会影响和耽误他的学习,因此事事帮孩子包办,孩子渴了大人给倒水;铅笔断了家长帮着削;书包乱了由父母来整理——这些事情虽然看起来不算什么大事,可时间一长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其结果可能使孩子做事责任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马虎虎,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作为父母,我们对于孩子的疼爱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不去放飞,孩子就永远学不会飞翔;不经历摔打,孩子永远都不会变得强壮。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对孩子学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着做事。不要害怕他们失败,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指点,放开手脚,让他们去接受锻炼,这样才能使他们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陈同学,是2000年西藏自治区的高考状元。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母亲是怎样介绍孩子的学习经验的:“我从来不先给孩子检查作业,而是让孩子自己检查。等孩子查完了,我再检查,查出有错误的地方也不告诉她哪里错了,只告诉她有错,让她再查,直到她自己发现为止。慢慢地她就养成习惯,一是耐心细致,二是不依赖父母,学习靠自己。”再比如北大学生马同学,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教她写日记。当时她还不会写字,妈妈就让她把每天有意思的事说出来,她帮助记录,一两句都可以。到后来上了小学,孩子开始识字了,妈妈就坚持让她自己写日记,在学习的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她克服困难、不依赖别人的习惯。

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用自己的能力来证明自身价值,孩子也不例外。让孩子在自觉和独立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和支持。

方法三:父母一定要自己做出表率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然而许多时候,家长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这样就使得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誉荡然无存,更别说要求孩子坚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学习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可自己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只要有空就控制不住自己,动不动就玩游戏、看电视;还有的父母做事三心二意、虎头蛇尾,或者嘴上说一套,做事又一套,明明要求孩子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转眼之间自己就因为一点小事怒气冲天——这样的做法怎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们要求孩子学习,自己已是大人,没必要再去学习。的确,我们当然不必要为了作表率再去读一遍大学,拿个什么学位回来。但至少我们应该有一种姿态。比如:我们可以选择阅读。一有空闲,我们就坐下来读读书、看看报。一方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也给孩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的本能,贯穿于孩子每时每刻的行动之中。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细节7 别对中等生孩子期望过高

作为家长,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成绩?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栋梁之才?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父母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成为独占鳌头的佼佼者。

然而事实却是,在同一个班里总会有一部分孩子是优等生,另一部分孩子是中等生,或者差等生。而面对中等生的孩子,许多家长心里开始不平衡。为了督促孩子,他们给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一旦孩子稍稍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他们就会严厉批评,甚至拳脚相加。

这绝非危言耸听。近年来,有些家长因为觉得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动辄打骂,直至殴打致死的悲剧屡见报端。仅在嘉兴一地,就不止发生一次。今年3月30日,在嘉善务工的贵州籍女子,因3岁女儿背不出唐诗而失手将其打死;8月17日,在桐乡打工的云南籍男子,因4岁女儿不认真数数,拿起铁衣架一阵乱打,当场就导致孩子死亡。

目前,不少孩子的父母是进城打工者,他们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培养孩子。相对于本地居民而言,他们所付出的辛劳要多出好几倍,确实不容易。他们辛辛苦苦工作,就是希望子女能读好书,将来有出息,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能作为向孩子提出过高要求的理由。一位中等生在自编的歌曲里这样唱道:“你说你每天为家庭奔波,我却从来没有快乐过……”父母的辛劳和孩子的学习成长本身就是两回事,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对等关系。

当然,有的家长属于“已经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他们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时光。在当初创业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放弃了许多美好的东西,比如上学的机会。因此在生活富裕之后,他们总想为孩子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在学习上能够更好一些,或者说完成自己的某种愿望。因此,这些家长就会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殊不知,这种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的要求,未必就符合孩子的要求,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一个中等生在网上这样倾诉自己的烦忧:“我知道父母教育我是为我好,父母以一生的血汗换来的经验也一定不会害我,可有时候我觉得他们说不到我的心里去,爷爷说应该为有机会上学感到幸福,他小时候捡垃圾、做苦工,看到地主家的孩子上学羡慕得要哭。爷爷不知道,现在如果能让我少做点功课,少练会儿琴,我宁可去捡垃圾、做苦工”。

听到这些,不知作为家长的您有何感想?是为这些父母鸣不平呢,还是对这些孩子充满同情?

对中等生的培养一定要遵循客观的规律,不能凭主观意念,更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给父母的建议

方法一:提出要求要切合中等生的实际承受能力

当前,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寄予很大的期望。不可否认,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促进其进步的动力。

然而,我们对中等生的期望不能过高,不能脱离其实际的承受能力,急于求成。那样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甚至是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前段时间,《知心家庭》节目曾播出过这么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是10几名左右,达到这样的成绩她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她却因为自己的成绩时常有死的念头。因为她的妈妈每次对她的期望特别高,希望她在班里考第一,最少要进前3名。她多么想考一个第一名给妈妈看看,也给自己看看。然而,不管她怎么努力,从来都没有进过班级前10名。一连几个学期过去了,这个目标看来是永远无法达到了。她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妈妈。在无比愧疚的心理下,她有好几次都想跳窗自杀。在她看来妈妈对她那么好,可她始终不能满足妈妈的希望,她觉得实在没有脸面活了。还有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他是班里的体育委员,酷爱体育,特别在足球场上,他是班里的主力前锋。然而,他却总是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中等,甚至没有一次进入过班级前20名。父母对他在学习上的徘徊不前很不满意。尤其是父亲,对他的期望很高。要求他每门功课必须在90分以上。有一次,他好不容易得了85分,这已经是他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了。然而,回到家里他还是被父亲训斥一顿。因为跟班里的那些尖子生相比,这样的成绩还是差了一些。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他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渐渐地,他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更是连连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结合起来,放下过多的期望。扎扎实实、稳步前进,才是最适合中等生的成长道路。

方法二:要学会平和面对中等生,不要太功利化

当今社会,事事追求功利也严重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少家长希望孩子能以优异的成绩作为敲门砖,去敲开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门,然后再获得名声或者待遇优厚的工作。至于孩子是否学到真才实学、是否觉得快乐,我们都不太在意。

其实,家长与其对中等生期望过高,适得其反,还不如把心态放平和一些,少给孩子一些压力,让他去轻松自在地面对学习、面对考试。小希是北京某中学的学生,前几次考试,小希的成绩都不太理想,父母因此非常焦急。现在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父亲又问起小希的考试。小希的神经一下就紧张起来,他不知道自己这次能不能考好,如果考不好的话,爸妈会不会——想到这些,小希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上了。“小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这次爸爸不太严厉,反而温和多了:“好好考试,先别去想成绩如何,把书上所有的知识点都认真地复习一遍,尽力去做好每道题就行了。”和前几次不同,爸爸这次并没有给小希提什么分数上的要求,只是要他尽力去发挥自己的水平。以前小希在复习时,满脑子都是爸爸妈妈严厉的眼神,经常看着书就走神了。这次没有了太多的包袱,小希复习得更加投入、更加专心了。考试结束了。虽然这次的成绩并没有太多提升,但经过考试,小希掌握了许多新的知识。他感觉自己在学习上又进步了许多。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用一颗平和之心去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成就。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对自己孩子的期望。1936年,鲁迅先生在病重期间曾拟了7条遗嘱,其中有一条是专门对他的独子周海婴写的:“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作为中国近代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对自己孩子的前途出路,竟是如此冷静、理智,实在令人钦佩!他希望孩子能够脚踏实地去面对未来,不作任何好高骛远的追求。

孩子有多大的能耐,能干多大的事,当父母的心里应该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千万不要不切实际地高估、高盼,那样的话,不仅自己心神憔悴,孩子也活得很累,那又何必呢?

方法三:要切合孩子的兴趣要求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都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背唐诗宋词、学珠心算,有条件的还请家教练钢琴、学小提琴等等。总之,教育幼龄化几乎成为一种趋势。

其实,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究竟哪里才算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呢?父母在为孩子选择那条起跑线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愿望?而即使在起跑线上领先了半步,我们就能保证孩子一辈子高枕无忧了吗?显然未必。

事实证明,对孩子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和探索之心。有了这一点,他们才会主动学习,自觉地去获取各种新知识。否则的话,把家长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小孩,一定要他们学这个学那个,生生地扼杀他们的天性,结果往往会以失败告终。

细节8 不要拿中等生和其他孩子相比

“你看你们家XX学习多好,每次都考第一名。”“XX同学英语每回都是一百分,不知道人家是怎么学的?”

家长们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不自觉地品评别家的同学。不少中等生家长对优等生的家长总是羡慕不已,而对自家的孩子,他们则是一口一个不是:“我们家的XX,回到家只会玩、看电视,成绩总是提不起来,真是急死了!”

毫无疑问,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相比也是出于善心,希望孩子能以其他同学为榜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超越别人。但是我们必须想到,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

特别是中等生,本来他学习成绩不好,心里就够难受的了。如果父母再有事没事拿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的缺点,嫌自己不够优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他树立自信心极为不利。因此,许多时候,父母这样做非但起不到促进的效果,反而使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在学校,留留和晶晶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寒假期间,留留到晶晶家玩。晶晶的妈妈见面就问起了留留的考试成绩。留留骄傲地告诉阿姨,他的各科成绩都在95分以上。“学习这么好,真是好孩子,”晶晶的妈妈亲切地说道,可转念一想:咦?我怎么没有看见晶晶的成绩单?“晶晶,你来一下。”晶晶的妈妈扭头就喊晶晶。其实晶晶早就在楼上了,听到了楼下的对话,她踌躇着不愿出来。妈妈喊她,她这才不情愿地走下来。“晶晶,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在……在我房间里。”晶晶吞吞吐吐地答道。看着她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就有些生气:“是不是又考得不及格?去把成绩单拿来,我看一看!”成绩单拿来了,语文83分,数学76分,英语79分,虽然没有一科上90分,但跟上次考试相比,还是有进步的,不过妈妈还是觉得不好。“你看看你,只有一门刚超过80分,你看看人家留留,门门都上95分,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学的?”妈妈忍不住大声训斥起来,晶晶无言以对,只好把头埋得低低的。“为什么你的成绩总是这么糟?而留留总是得到好成绩?你自己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吧,别整天只知道玩!”虽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留留面前受训了,晶晶还是感觉很丢面子,她含着眼泪回到了房间。每次跟留留在一起玩,晶晶总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觉得自己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留留。她对学习一点儿信心也没有了,任凭父母、老师怎么教育,就是不爱学习,成绩更是大幅度地一路下滑。“人比人得死;货比货该扔。”这话虽俗,理却不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每个孩子的能力差异必然参差不齐。所以家长拿那些出类拔萃的优特生和中等生相比,无异于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一种无情的扼杀。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恶性循环,对其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给父母的建议

方法一: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孩子也是一样。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性格、爱好和天赋。因此,在家庭中我们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拿他们和优秀的同学进行比较,然后横加指责。

在这里,我们来看看李大钊教育孩子的真实故事。平时的生活中,李大钊很注意研究儿童心理,因此他总能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有一年夏天,李大钊从外地回到家中,给女儿和儿子每人买回一包礼物——笔、墨、方格纸。孩子们都很高兴,立即研墨习字。可是小女儿因为是第一次临帖写大字,所以左写一张,右写一张,横竖都不像,气得小脸通红。很快,她就放下笔,偷偷躲到后院,直抹眼泪。李大钊的爱人见女儿不但不写字,还躲到后院去哭,很是生气。正准备上前教训她一通,这时李大钊拦住了她。他说:“我记得一本什么书上写着:有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一不留神,用小刀划破了自己的手指。这个小女孩立即把伤口包扎好,谁也不让看见。你说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这是女孩子的一种好胜心。”李大钊的爱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会儿,女儿从后院回来了。李大钊不但没有指责她,而且还指着她的字说道:“字写得很好,可是还不太整齐,要是天天耐心练习,就一定会写好的。你看哥哥写得也不整齐呀。可是他不着急,沉得住气。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慢慢地写好字。”听了他语重心长的话,小女儿大受启发,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爱急躁的缺点。从此,女儿不仅耐心练习写大字,而且有意识地改正缺点,做什么事情都变得更加沉着冷静了。

由此可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不仅可以减少孩子的阻力,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作为家长,我们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因人施教。例如,黏液质孩子的特点就是“慢”,对这类孩子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时,一定要鼓励、赞赏他,同时对他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以后再快一点就更好了”。再比如,如果自己的孩子脑子反应的速度稍慢一些,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让他笨鸟先飞,在学习上勤奋一点,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掌握好火候,既不太高也不太低,以孩子经过努力能达到为标准,以后逐渐提高要求。只有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才能逐步提升中等生的成绩。

方法二: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

家长不应该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优等生比,毕竟中等生孩子实力都不是特别的突出。再说了,别的孩子是别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已经进入到一个积极上进的学习状态时,只要他努力、尽其所能了,就应该给予肯定,不应该总是批评。

在这一点上,作为家长必须认清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自己的孩子过去是什么样的基础,现在是什么样的基础、什么样的出发点,他现在的学习状态是优是劣,当前的进步是大还是小等等。

在《教育孩子四十条》中,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说道:“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父母永远不要说我这孩子这点不如他、那点不如他,你要发现的是孩子什么地方值得你鼓励和表扬。

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爱护孩子的积极性。对于中等生来说,这一点甚至比取得任何优异成绩都重要。

细节9 要多看到中等生的长处和优点

当前在校的中等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绝大多数都缺乏自信心。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自身,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长处、哪些优点。他们从来不相信自己可以承担一项任务,更不敢主动说:“我能行”。在他们看来,优点是属于优等生的专利。前不久,几位老师到北京几所小学做调查。他们的调查很简单,就是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愿望、长处和缺点。据参加调查的王老师回忆。在调查中,有一个男孩子曾举起手来问:“老师,我没有什么愿望,怎么办?”一个人怎么会没有愿望,尤其是一个正处于幻想时期的孩子?王老师被他问住了,只好对他说:“那你就写上‘无’吧。”还没有从疑惑中醒来,另一个同学又举起手来:“老师,我没有长处怎么办?”难道这么小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不是不理解“长处”的含义?“长处就是优点,好的地方,特长也是,比如打篮球好、打乒乓球好等等。”王老师对全班同学解释道。然而,还是有同学说:“老师,我真的没有长处,怎么办?”“那就写上‘无’吧。”说这话的时候,王老师的心里不禁一痛。调查的结果很快出来了,令他们震惊的是,有86%的同学没有自己的愿望,75%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了解自己不足的同学却占到了98%!几位老师还发现:成绩越靠前的同学,大都对自己的优势非常了解,而成绩中等和不好的学生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长处,却将自己的缺点挖掘得很透彻:比如:“上课不专心”、“马虎”、“成绩不好”、“不认真”、“写作业拖拉”、“上进心不强”等,应有尽有!

作为家长,不知道你看了这个案例有什么想法?不过,这种结果的确令人感到莫名的悲哀。那些可怜的中等生没有愿望不说,还觉得自己浑身缺点,一无是处。长此以往,他们如何在成长中学会自尊、自爱、自强?更何谈成为未来国家的栋梁?

但反过来一想,出现这样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毫无疑问,作为父母和老师,大家都是非常爱孩子的,然而我们所使用的方式却是最严厉的。只要孩子在任何一个方面表现得稍微不尽如人意,我们就要大加苛责。以学习成绩为例,那些中等生所面临的种种压力我们是有目共睹的。长久以来,我们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那就是他们身上的缺点太多,优点太少。

这是一种近乎残酷的偏见!有人分别对25对美国夫妇和25对中国夫妇做过一个调查问卷,让他们分别用10句话评价自己的孩子。他们发现:这25对美国夫妇的10句评语中,平均有8.3句是孩子的优点,只有1句是孩子的缺点,还有0.7句是中性的。而25对中国夫妇的10句评语中,表扬孩子优点的只占3句,中性的占到了2.6句,指出孩子缺点的竟占到了4.3句!同样是面对孩子,中国人看到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而美国人看到的是孩子的优点。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也许我们会说,孩子真的没有那么多的优点。或者也许看到了,但我们觉得那些优点是应该的,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我们有所不知,我们的哪怕一点点的积极评价对孩子们都是那么的重要!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是压抑的,他们心中那一无是处的自我形象,只能让他们自卑,看不起自己。

因此,要激励中等生,我们应该先从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入手,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在内心里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给父母的建议

方法一:不要拘泥于一种眼光看孩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尤其是对中等生而言,他学习上的缺点往往会掩盖了其他方面的优点。如果我们总是用成绩的优劣或者某种固定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就很难发现孩子身上潜藏的优点。

因此,家长要学会用一种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接受孩子,也许你会在不经意中发现,原来孩子身上还有那么多你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优点呢!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爱因斯坦就特别喜欢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有一次,爱因斯坦随父母在依萨尔河岸野餐。这时一位亲戚说道:“小爱因斯坦很严肃,当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乐时,他却独自坐着看湖的对岸。”“他是沉静的,因为他在思索。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位教授!”爱因斯坦的母亲当即表示反对,并极力为自己的孩子辩护。教授!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聪敏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这个荣誉的称号,这个连话都说不好的笨孩子能成为一个教授吗?那位亲戚感到不可思议,但很快也理解了爱因斯坦母亲的心情。在上小学和中学时,爱因斯坦的功课都很平常,只有数学成绩稍好一点。由于他举止缓慢,又不活泼,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他的拉丁文老师甚至对他十分厌恶。后来,是麦克斯发现了爱因斯坦的天才。作为他的“启蒙老师”,麦克斯总是借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看完后就和他讨论。麦克斯点燃了爱因斯坦自学兴趣的火花。在他的引导下,爱因斯坦13岁时就已自学微积分了。很快,小爱因斯坦的数学程度就超过了正读大学的麦克斯!然而,麦克斯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试着把一些哲学书籍借给爱因斯坦阅读。结果,13岁的他竟能看懂康德的《纯理性批判》。这是一本对许多成人来说都枯燥艰深的书。此时的麦克斯,已经确认自己发现了一个神童,他断言道:“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哲学家,将从爱因斯坦身上成长起来。”

每一个中等生身上都有许多宝贵的优点,只是我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罢了。从现在开始摘下我们的“有色眼镜”吧!谁能保证你眼前的这个中等生,不会是明天的“爱因斯坦”呢?

方法二:要善于去发现孩子的优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成长快与慢、高与低,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对中等生来说,他们本来就处于班级里的中间层次,可能上也可能下。这时候,父母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孩子的行与不行,就取决于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是看他的优点还是看他的缺点;是不断地鼓励他还是不停地敲打他。

事实证明,每个孩子都有很多潜能。只有当父母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出奇迹。有一次,小菲在哥哥新发的作文本上胡写乱画,整整划拉了4大页,全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文字”,但并不成句。妈妈回来了,小菲兴致勃勃地把本子递给妈妈说:“看,这是我写的作文!”一看挺好的本子给弄成这样,妈妈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正想说孩子几句,忽然又一想:这是孩子对学习写字的兴趣呀。于是,妈妈马上对小菲说:“真的,这是你写的吗?”面对这样一篇恐怕全世界任何人都读不懂的作文,她表扬了小菲,并且又给她买了个新本子,鼓励她多认字、多写字。

从此,小菲就喜欢上了作文。

方法三:指出孩子的优点一定要具体

有些父母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总是千篇一律地用“你真棒”一句话带过。事实上,这种公式化的评价孩子已经听得太多,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尤其是对于一些优点不明显的孩子来说,父母更应特别指出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表扬得越具体,孩子对到底什么才是好行为就会越清楚。比如,家长对一个成绩中等的孩子这样夸赞道:“孩子,你不要以为自己成绩一般,就自暴自弃。其实你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我发现你的组织能力很强。你的同伴们都愿意到咱们家来找你玩,而且我发现他们很乐意听从你的意见和安排。”

像这位家长具体指出孩子的优点,而且举出了实际例子,这显然很容易让孩子信服。父母指出的孩子的优点越具体,孩子以后在行动中的取向就越明确。这样不仅增强了孩子的信心,而且还更容易帮助孩子在以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细节10 给中等生足够的理解和信任

前几年有一句话在各行各业说得很响:“理解万岁”。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因为人世间有太多的猜疑与误解。因此,能够处处得到别人理解的人是幸福的,而能够处处理解他人的人是高尚的。遗憾的是,这两种人在现实中都为数不多。

对于中等生来说,他们最不能理解、也最难接受的一件事就是家长总是用成绩来评判他们的好坏高低。而这也是家长们最不容易绕过的一个弯子。父母无法理解同样的老师在同一间教室里授课,自己的孩子怎么会和别的孩子在成绩上有那么大的差距。因此,他们总是把成绩的不良归咎于孩子不用功、不认真、不刻苦等。事实上,孩子已经很努力、很用功了,当他们用尽全力依然成绩平平、依然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时,其内心的苦楚是可想而知的。有一位叫小雪的中等生在网上讲述了自己的烦恼。原来在小学时,小雪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可不知为何,小雪进入初中后,第一次考试成绩就落到了班里的第15名。平时她的学习抓得很紧,上课听讲、课后作业样样都很认真。可以说,她比小学时努力多了。但一连几次考试,她的成绩却上不来,有一次竟落到了班里的第21名!她是多么苦闷啊!本来这样的成绩就够小雪难受的了,爸爸妈妈还一个劲儿地说她“不够用功”,又怀疑她在学校里到底在干什么。有一次,妈妈当着同学们的面就说人家小倩比她学习认真,那一刻她心里难受极了。小雪多么想考一个好成绩出来,向父母证明一下自己啊!可这次期末考试她的成绩还是和以前没有太大区别。她怀着巨大的失落感拿着卷子和家长通知书回到家,她多么想得到父母的一句安慰,然而等待她的依然是爸爸妈妈极不耐烦的眼神。有时,她真的不想上学了,因为心里太累了……

中等生成绩不理想时,最需要的就是家长的理解和信任。如果我们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就可以帮助孩子驱散心里的阴云,重树信心,再接再厉,去争取下一次更好的成绩。

当然,孩子需要我们理解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随时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给孩子足够的理解和信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快乐。

给父母的建议

方法一: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是真诚的

有些中等生在学习上不能表现自己,所以往往在别的方面表现得异常活泼。有些孩子本来就调皮好动,因此就难免会在班里制造一些恶作剧出来。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班上的“事端制造者”。只要出了不好的事情,同学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他们的头上,对此家长首先要做到信任孩子。小叶就是这样。别看他平时学习成绩一般,搞恶作剧的水平却是一流。没事时,他不是往这个女生的书包里塞条毛毛虫,就是往那个男生的书包上画个笑脸。在班上,同学们知道他是个调皮鬼,都不爱跟他玩。为此妈妈没少说他,但他还是那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过,这一次小叶却成了“冤大头”。放学后,小叶无精打采地回到家里。妈妈一看,觉得很奇怪,平时都是欢蹦乱跳的,今天是怎么了?没等妈妈问,小叶已经忍不住哇哇大哭起来。原来,今天班级展示栏里的小贴画不知被谁撕坏了。同学们不知道是谁干的,就一口咬定是小叶干的。“可我真的没撕,他们都在冤枉我,呜呜——”小叶哭天抹泪地说。平时小叶犯了错,总是逃跑,从不狡辩。再看看小叶哭得这么伤心,所以妈妈觉得这次小叶可能真的受了冤枉。于是,妈妈轻轻拍拍他的头,和蔼地问道:“你想过没有,同学们为什么会冤枉你呢?”“不知道。”“因为你平时的恶作剧给同学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出现这样的事情,大家很容易就会想到你。你不能怪同学们。这样吧,妈妈明天陪你去向老师把问题弄清楚,一定还你一个清白。”小叶这才止住了哭泣。第二天,妈妈带着小叶早早来到了学校,向老师说明了来意。于是,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认真地问同学们:“你们有谁亲眼看到是小叶同学撕掉小贴画的吗?”同学们都说没看见。老师又问:“既然没人看到,为什么说是小叶同学做的?”有个男生小声说:“因为平时班里他最爱干这种事。”老师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我们判断一件事情,不能仅凭简单的猜测,而要讲证据。那么谁能告诉我有没有人知道是谁真的撕掉了小贴画呢?”班里安静了下来,另一位同学慢腾腾站了起来,说:“老师,我看到了,是三(2)班的一位同学把贴纸给撕掉的。”经过调查,小贴画果然是三(2)班的那位同学弄坏的。真相水落石出,小叶同学获得了“清白”,他又露出了平日的笑脸。从此以后,小叶像换了一个人,比以前懂事多了。在班里,他再也不搞恶作剧了,同学们也不再把他孤立起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叶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冤假错案”,尤其是在学校里,老师出于对优等生的重视,难免会先入为主地把怀疑的目光投向那些成绩平平、表现一般的中等生。

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先问清事情真相,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如果真是孩子做的,就应该让他知道哪里做错了,并且承认错误、及时改正。如果不是孩子做的,那就应该想尽办法帮助孩子寻找真相,使其获得足够的理解和信任。

方法二:不要拿“撒谎”的标签硬往孩子身上贴

一般情况下,孩子是比较单纯的。除非万不得已,孩子是不会主动撒谎的。因此,父母不能用成年人惯用的一些眼光来判断孩子,更不能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进步。否则的话,孩子不仅会丧失努力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会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从而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心理上走向自闭。瑶瑶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尤其是英语,很少有上70分的时候。后来,瑶瑶认识了好朋友成成。成成的英语成绩很好,在她的帮助下,瑶瑶刻苦学习,英语进步很快。有一次,瑶瑶英语考试竟然得了91分。虽然预料到成绩会有所提高,但这样的成绩还是她没有想到的。瑶瑶喜出望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将这个消息告诉妈妈。为了自己的英语,妈妈不知着急过多少次。一回到家,瑶瑶就拿着试卷让妈妈看。她以为妈妈一定会大声夸奖自己几句。不料,妈妈看了分数,却有些疑惑:“这次分数怎么这么好?不会是作弊了吧?”“没有。”瑶瑶心里一下子变得冰凉,急得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然而,无论她怎么说,妈妈都打消不了内心的怀疑。瑶瑶感到自己委屈极了。从此,她学习英语再也打不起精神来。结果好不容易提起来的英语成绩,又一次落下去了。

瑶瑶的情况,完全是由于父母的不信任造成的。本来她可以一步步成为一名好学生,但父母的不理解、不信任极大地伤害了瑶瑶的自尊和自信,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方法三:要理解中等生在学习上的努力

在学习上,家长不仅要无条件地相信中等生的智商,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而且还要通过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让孩子明白:他现在是个中等生,并不意味着他将来不能成功。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相信孩子学习的能力和意愿,理解孩子的付出,这样孩子才能学得更用心、更出色。

细节11 多和中等生孩子谈谈心里话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有效沟通是理解孩子的桥梁。”父母要理解中等生,就要和中等生进行有效沟通。只有在沟通中,才能了解中等生心里的所思所想,从而及时地帮助其度过成长中的种种心理关口。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中等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并不畅通。前不久,有人对某地10所小学的中等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当被问及有心里话一般都向谁说时,有35%的学生选择跟好朋友说,28%的学生选择写进日记,27%的学生选择闷在心里,而选择跟父母谈谈的只占了10%。

也就是说,在心里有话时,主动选择与父母进行沟通的中等生只占了十分之一。这其中还包括了那些沟通之初就遭到了父母以各种理由严词拒绝的情况。由此可见,沟通上的阻隔已经成为影响中等生心理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等生与父母之间的心理隔阂成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中等生自身心理上的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父母身上。打个比方:绝大多数中等生在向父母提出建议时,父母的反应常常是接受不了,有的是表面接受,却不改正,这样的表现自然会让孩子大失所望。有时候,孩子对某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时候父母总以蔑视的态度去评判孩子,不把孩子的感受当回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不假思索地否定孩子的选择,对于孩子的解释也很少听得进去,等等。所有这些父母的行为都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道的阴影,使得孩子再也不敢、或者说不愿意把自己的心灵世界向父母敞开。

事实上,孩子的建议和想法未必就不正确,只是我们父母平时表现得太强势了,难以接受孩子对我们的行为提出一丁点儿的建议。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不胜枚举,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就形成了。

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态,父母就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最亲密的朋友。双方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无所不谈,而不应该仅限于讨论学习和分数,孩子也不应该只是听父母的话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营造一种亲和、宽容的交流氛围,让孩子愿意向自己吐露自己的心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知心朋友。

给父母的建议

方法一: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要教育孩子,就必须首先了解孩子。”只有全方位地了解孩子,才能把握孩子的心灵,进而卓有成效地教育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和孩子充分自由地交流。小凯是某市重点初中二年级的同学。他活泼好动,上课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自然很差,作业更是写得乱七八糟。这样的学习状况自然无法取得好的成绩,几次考试一直是中等偏下水平。老师找小凯谈了几次话,想让他端正学习态度,但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办法,老师只好专门到小凯的家里进行家访。原来,小凯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长辈都十分宠他。因此,小凯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是很强。而最主要的是,小凯的父母都在外地经商,很少有时间照顾小凯。因此,小凯平时有什么心事就很少有机会跟父母说。再加上父亲对他的教育一贯奉行严厉的“棍棒”教育,小凯就更不愿意跟父母聊心事了。郁闷之余,小凯就开始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交往,经常跟他们在一起玩,自然就染上了抽烟、喝酒、打架等恶习。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交流,所以直到老师家访,父母才知道小凯在学校的表现。“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呀!我在外边挣钱不都是为了你吗?你居然不务正业?”听了老师的讲述,小凯的父亲一时火冒三丈,又要教训孩子。

平时不注意及时与孩子沟通,等出了问题再想起要教育孩子,这就是现在许多家长的做法。虽然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如果父母能够及早与孩子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结果岂不是要远比这好得多?

方法二:要平等沟通,不要居高临下

父母希望与孩子进行沟通,这是好事。但如果不能放下姿态,与孩子平等地沟通,到头来就会使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一位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她和女儿聊天,女儿突然问她:“你知道我怎么对付那些总是取笑我的男孩子吗?”还没等妈妈想一想,女儿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我掀起裙子就把他们吓跑了!”听了这话,妈妈当时就一惊:“真的!你怎么能这样?”正在高兴的女儿发现说漏了嘴,像犯了什么错误一样,再也不说话了。这位妈妈事后好后悔,她本来是想跟女儿真心交流的,但她惊愕的神情所流露出来的一点点生气暴露了自己,她失去了一次了解孩子真实想法的机会。

许多时候,孩子的想法十分天真,即使有时他的想法不太妥当,我们也不要马上指出来,应该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而对于孩子的富有主见的想法,我们更应该表示支持。即使孩子有可能冒犯自己,也应该允许他自由地表达。记得有一位妈妈,她非常疼爱自己正上初中的儿子,却总是要求儿子不要和自己顶嘴。只要儿子一顶嘴,她立即就会大声呵斥。要是儿子再不服气,她就会破口大骂。实在不行,她就翻出陈年旧账。“小学时我就提醒你,要好好读书,你就不认真,现在还是这样,上次考试不及格我还没说你呢!照你这样不听话,想考上大学,没门!”这些话,儿子不知听多少遍了,都听得烦透了。一阵数落过后,儿子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相反却对妈妈更加反感了。

由此可见,父母与孩子交流时的姿态和方式极大地影响着沟通的效果。亲子之间只有建立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才能让孩子畅所欲言,把真话都说出来。

事实上,与孩子的沟通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比如放学的路上,或者打完球休息期间,这时候,孩子一说起来往往就滔滔不绝。父母应该多创造一些类似这样的机会,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孩子才会有平等的感觉,沟通才更有效。

方法三:父母有错就要敢于承认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父母有时候难免犯罪,这时候,我们应该主动放下面子,敢于承认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诚,更有利于亲子之间和谐地沟通。

在这方面,作家刘墉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孩子们的眼里,刘墉不仅是一位严厉的父亲,更是一位亲密无间的朋友。有一次,儿子刘轩在练习钢琴时,刘墉感觉他弹错了一个音符,就要求刘轩改正,但是刘轩坚持自己没有弹错。错就错了,为什么还要狡辩?刘墉一想就很生气,就在儿子的头上重重地弹了一下。刘轩当时就委屈得哭了。事后,刘墉发现是琴谱印错了。他十分内疚,就向刘轩道歉,并且拿出5美元给刘轩,作为精神补偿。刘轩又把2美元退还给爸爸,笑着说:“你弹得不够痛,应该物有所值吧。”刘墉对孩子的真诚非常感动。为了更好地和孩子沟通,他学会了滑旱冰、上网聊天,甚至还学会了如何扮酷,比如染头发、穿破牛仔裤等。

作为父母,只有放下一家之长的架子,融入孩子的世界,才能进入孩子的心灵,与孩子时刻息息相通、共同成长。

细节12 快乐才是中等生最大的幸福

不知是谁说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确,从小到大,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接触的时间最长,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成长。然而,许多父母的教育似乎只局限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追求上。

最近,有研究者对全国的数百个城市的少年儿童生活习惯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5.5%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可以玩乐、做运动”,有11.3%的家长认为“为了学习,孩子少睡点没关系”,甚至有10.8%的家长认为,“为了让孩子学习好,可以对其进行必要的管制”。

看着这样的调查表,不知我们家长作何感想?不难想象,为了学习,我们的孩子每天背负着怎样的重负,而那些成绩平平的中等生又将为此“牺牲”多少快乐的时光。

有一位长期在父母管制之下的孩子,曾写过一篇短文,名叫《爸爸,我不是学习机器》。“自从我跨进学校大门的那天起,我课后玩耍的时间几乎就没有了。我的成绩在班里一直是中等水平,为了赶上学习好的同学,我每天都被您管得很严,晚上10点之前不准睡觉。有时候我实在太累了,但还得咬牙坚持下来。我心里明白您这是为了我好,您是为了能让我考上重点中学才被迫这么做,我理解您的心情。今年以来,您对我的学习管得更严了,我每天除了做老师留的作业以外还要做您布置的作业。这样我在家的时间就有做不完的作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是您还是嫌我不够努力。上周,我们学校体检,我的体重比上次一下减了6斤,您也看出我身体坚持不住了,就买了一些补品给我吃,想让我尽快恢复体力,好让我有充沛的精力去迎接新一轮的复习。星期六,我打开电视想看会儿动画片,放松放松,结果被您发现了,您怒气冲冲地将电视关上,然后冲我大声喊道:“都快要期末考试了,还不抓紧复习,又想考个六七十分回来!”爸爸,您知道吗?那一刻我的心里多么痛恨考试,我都不想上这学了。我是人,不是机器,请多给我一些休息的时间吧。我真的快要受不了了!”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童年应该充满着欢乐与笑声。但为了学习上赶上优等生,太多的中等生不得不长年地奔走于各种辅导班之间。他们已不再是个孩子,而成为了一种学习的“机器”。他们不再有童年的欢乐,不再有星星和月亮,不再有蓝天和白云——取而代之的是读不完的书山和做不完的题海。从早到晚,他们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的作业做完了没有?”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等生也不例外。而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轻松自在中健康成长。如果仅仅因为学习中等就让孩子失去了快乐,那就本末倒置了。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把快乐放在培养孩子的第一位就算孩子是个中等生,不管在我们看来他学习怎样,将来是否成功,总之只要能够快乐地度过美好的学习时光,就是在健康中成长。这种健康除了身体健康,更有心灵的健康。而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必然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未来。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小亮的家长是怎么做的。每天早上,妈妈送小亮到学校门口,总不忘对小亮说:“开开心心地过一天噢!”放学接他时,问的第一句话总是“今天过得开心吗?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说来听听,让妈妈也分享一下。”然后,第二句话才是“作业完成了吗?”这学期,小亮的语文、数学课程学得比较轻松。别的家长们一窝蜂地送孩子到校外培训机构学英语,小亮的妈妈却没有盲从。根据她对小亮的了解,他已经尽力了,平常玩的时间本来就不多,不能再给他加压力了。不过,小亮的妈妈并非对他放下不管。小亮在预习英语时,听读、跟读,很多单词经常不会,影响了流利地认读。几次反复折腾下来,小亮有些气馁。于是平时有空时,她总是帮助小亮练习发音,然后分步骤练习课文里的单词和句型。除此之外,她还时常给小亮放一些英文歌曲,在娱乐的同时,又学习了单词,增强了语感,一举三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亮的成绩又追了上来。

方法二:顺应孩子的天性,淡然面对成绩

在中小学阶段,孩子的天性,就是快乐地玩耍。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该玩耍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玩个痛快,不必把能否考高分看得太重。有了这样的心态,不去拔苗助长,“苗”反而会更健康茁壮地成长。事实上,如果我们教育、引导得法,快乐与成功并不会成为一对矛盾。只要我们注重孩子的快乐,注重将学习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让孩子真正热爱学习,那么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也许会更有成效。小海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而每次考试,小海都排名中间,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有一天,爸爸看到一则9岁天才孩子考上大学的报道,深有感触地问小海:“儿子,你怎么就不是天才呢?”“因为你不是天才的爸爸。”小海调皮地说。父亲一怔,无言以对。期中考试后,爸爸接到了小海班主任的电话,得知儿子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老师说,有一件值得欣慰想告诉你,班级主题会上有一个问答:“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小海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小海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你这个儿子,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老师感叹道。放下电话,爸爸扭头对小海说:“听,乖儿子,你都成英雄了。”经过这件事情,小海学习生活上更加开心了。爸爸发现了儿子的变化,趁机帮助他合理安排学习玩耍的时间。没有多久,小海的学习成绩竟然上来了!

淡然面对成绩,并非不在乎成绩。顺应孩子的天性,未必就不能搞好学习。作为家长,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在的环境。如果能够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岂不更好?

方法三:改变孩子对成绩的焦虑,还他健康快乐的生活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孩子自然而然会在心理上对成绩产生莫名的焦虑。如果不能为孩子消除这种焦虑,那么他就会在心理上背上巨大的包袱,时刻不能放松下来。面对心情焦虑的中等生,家长应该给他们心理上的支持,耐心地开导他们,帮助他们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考试、面对成绩。小学六年时间里,小超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为此,他一直是父母眼中的骄傲。然而,进入某重点初中后,第一次考试他在班里的排名一下就落到了10名之后。他努力学习,希望能够再续小学时的“辉煌”。谁知一连几次考试下来,他的名次一直是中等水平。最近一次考试,他竟滑到了班里第25名!小超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一回到家就钻进房间里学习。对于以前的一些爱好,如踢足球、下象棋,他再也没了兴趣。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了学习。爸爸非常担心,对他说:“考试好不好没关系,只要尽心了就可以了。”然而小超却听不进去。终于有一天,小超不见了。小超的爸爸妈妈联系了所有的亲人,还是没有小超的下落。最后,在警方的帮助下,小超终于找到了。爸爸并没有责怪小超,而是平静地把他接回了家。爸爸妈妈亲切地安慰他说:“小超,对于我们来说,你的健康和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成绩算不了什么。我们宁可你是一个快乐的中等生,也不要你是个不快乐的孩子。”在父母的悉心开导下,小超逐渐从忧郁中走了出来,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不管孩子是中等生还是优等生,家长都要随时为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在周末的时候,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娱乐一下,或者到郊外去游玩。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学习固然重要,但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让生活过得快乐无比,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章 精神鼓励:为中等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细节13 有远大目标才会有伟大人生

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曾说过一句话:“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的确,任何一种成功开始时就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

中等生之所以成为“中等生”,与其没有一个远大而明确的目标不无关系。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导向,许多中等生在学习上缺乏一种来自内心的强大激励,自然也就谈不上挖掘自身潜力。因此,他们总是处在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不是自己主动向前奔跑,而是靠父母、老师督促着往前走,因此长期处于一种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状态。

因此,作为父母,激励中等生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首先帮助孩子“立志”,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

许多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跟他谈论理想之类的话题为时尚早。其实不然,人的志向从儿童阶段就开始萌发了,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仔细留意罢了。

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说“长大了,我也要当一个警察”或者“我也要当一个飞行员,每天都能飞翔在蓝天之上”之类的话。这些就是孩子最初的理想雏形。当然,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孩子一时的心血来潮,但不可否认,孩子已经有了某一方面的意愿。如果这种意愿在未来成长的岁月中越来越强,那么最终就会成为其终生奋斗的目标。

事实上,历史上有许多伟人从很早就树立了自己的理想。在少年时代,周恩来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这一理想促使他在学业上孜孜不倦、锐意进取。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周恩来的成绩一直十分优异。从很大程度上说,这都源于他心中那个远大的理想。

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于中等生来说,一个远大的目标可以让他看清自己的使命,有助于挖掘其自身的潜力,对促进其全面的成长十分有利。

而在帮助中等生立志的过程中,有一点必须提醒家长注意——千万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过于功利化的目标。

比如:有的家长从眼前利益出发,把能赚大钱作为孩子的奋斗目标和有本领的标准;还有的父母甚至向孩子直接灌输“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思想,主张孩子学习不好就出来经商。

对于金钱、学业、商业这些东西孰轻孰重,不好细加评议。但这里要说的是,孩子的心灵还很单纯,没有清晰的辨别力。如果我们过早地给孩子的心灵打上这些思想烙印,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孩子的长远打算,我们应该把目光放远一些,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说一些影响孩子思想的话。

而最重要的是,在帮助中等生立志的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孩子脚踏实地做出自己的努力。因为理想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要实现理想,我们必须采取切实的行动。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向着目标迈进,才能把目标变成现实。

给父母的建议

方法一:让中等生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近期目标

我们为中等生树立的目标一定要远大,但对于孩子来说,实现远大的目标毕竟还有一段距离。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近期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否则的话,目标太大太虚,孩子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更无从下手。小凤是某学校初中一年级的同学,她小时候曾经有过不少远大的理想。小学二年级时,她立志要当一个科学家,后来到四年级时,她又想当一个歌唱家,六年级时的一场作文竞赛又激起了她当作家的理想。最近,小凤又想当一名企业家,建造许多大工厂,生产各种各样好看的商品,赚到钱后买几套漂亮的房子,让父母住在里面,幸福地生活。听了这些理想,爸爸妈妈当然非常高兴,但由于这些目标实在太遥远了,要等到长大以后才可能实现。因此,小凤的学习总是缺乏一种强有力的动机。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小凤学习起来常常比较盲目,因此成绩一直很不理想。

近在眼前的目标往往更能激发孩子的热情,也更容易操作。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先把中等生的近期目标定在成为优等生上。然后,我们再帮他把这个目标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最终让孩子清楚地看到每月、每周的目标,甚至具体到每天该做什么。这样的话,孩子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可以心中有数,从而有条不紊地向着一个个清晰的目标迈进。

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帮助中等生制订一些阅读计划、写作计划等。比如:在读书方面为他设立一个目标,在一个月内利用周末阅读3本课外书。如此一来,孩子就真正成为了自己行动的主人,做起事来自然就动力十足了。

方法二:树立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意愿和基础

家长在帮助孩子树立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优势所在,也就是说要遵从孩子的意愿和基础,切不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家长不妨让孩子来做主,由其自主制订学习的目标。如果一个孩子充分地相信自己可以实现某个目标,那么他首先愿意去做某件事,其次他应该已经具备了做成这件事的部分实力。不要轻易怀疑孩子的判断能力,此时此刻,我们只需顺其自然,把他的目标更加明确化,更容易操作即可。

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做吧!一旦孩子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愿意为这个目标投入全部的精力时,那么他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完全被调动起来,目标的实现就将不再是一件太难的事了。

一旦实现了一个目标,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再设立下一个目标。方法还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来设定目标的高低。如此一来,当孩子成功地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自己设定的目标时,他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而伴随而来的,就是学习成绩的稳步提升。

方法三: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机调整

孩子的学习状态是起伏不定的,有时候会高涨,有时候会很低落。而孩子当初制订的目标也有可能会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

因此,当孩子的目标相对过高、高到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时,孩子学习的热情就会受到损伤,这时家长应该及时地调低一些。相反,目标过低时,孩子轻轻松松就可以达到目标,不利于激发孩子的潜力,家长就应该随之调高一些。小建在上小学三年级时还是一名中等生,现在他已经是某重点初中的尖子生了。总结这些年的学习经验,他认为恰当地制订学习目标对自己很有帮助。小学三年级时,小建把自己的目标定为进入班级前15名。到了四年级时,他又把自己的目标调整为进入班级前10名。到六年级时,这个目标又改为前3名。一年前,小建进入了现在就读的这所重点初中,他把自己的目标定为进入全校前10名,现在他正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总之,我们及时帮助孩子调整学习目标,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使孩子的成长更平稳、更快捷。

细节14 兴趣是激发中等生的内在动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孩子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事实上,中等生之所以成绩一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对学习的科目不感兴趣。可想而知,在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的情况下,每天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难挨的“苦役”。

因此,要激发中等生的学习动力,我们就必须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引导其对学习产生兴趣,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这样学习的效率自然会大大提升。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然而有谁知道,他小时候竟然曾是个“差等生”——连中等生都不如!儿时的爱因斯坦智力似乎不大健全,他口齿不清、性格孤僻,学习成绩极差,以至于老师对他都失去了信心,认为他做什么都将一事无成。在爱因斯坦5岁时,有一天,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他感到非常惊奇,拿着它爱不释手,总想搞清它的原理。这种念头使爱因斯坦开始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促使他全力钻研学习物理、数学等多个学科,直到成为举世瞩目的物理学家。即使到60岁时,爱因斯坦依然清晰地记得儿时的那个罗盘。他感慨地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许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注释吧。

就孩子的智力水平而言,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学会他所面临的科目,关键在于他有没有兴趣去学,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对于中等生来说,他的学习兴趣到底在哪里,有时候他能够自己表现出来,而更多的时候则需要家长去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地爱上学习,尽早地步入优等生的行列。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善于发现并且尊重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最直接的途径是:孩子平常最喜欢玩什么,喜欢看图画书还是喜欢摆弄机器,喜欢玩哪种游戏等等。另外,孩子在平常考试中哪一科成绩相对较好,哪一科相对较差,通过这些也可以对孩子的兴趣有个大概了解。

平时有空时,我们可以和孩子聊聊天,让他说说自己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最想当什么,最想知道什么等,所有这些都会向我们透露出孩子的兴趣所在。我们还可以直接问孩子喜欢学习哪些功课,不喜欢学习哪些功课。不喜欢学习某些功课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一直都不喜欢。这样,我们就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兴趣发展的趋向,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

当然,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不管孩子的兴趣多么不符合你的期望,我们都不能武断地加以指责或者评价。因为孩子好比是一棵棵小树苗,有的像松树苗,有的像柳树苗,有的像榕树苗等。不论是哪种树苗,都可以长成有用的材料。因此做家长的责任,并不在于强迫孩子学这个不学那个,而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喜欢的事。

比如,不少孩子喜欢动手操作,搞一些小制作。有的家长就认为这与学习无关,就加以阻拦和限制,不准他们做。其实,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动脑,不懂的时候,他们就会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而在兴趣的引导下,孩子的学习会变成一种开心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还能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正如爱因斯坦那样,一个人小时候培养出来的兴趣往往能为一生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有的家长对孩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规定”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尊重孩子自身的学习兴趣去培养孩子,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耽误了孩子正常的发展。

方法二:在玩乐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果孩子没有表现出某方面的学习兴趣,我们还可以想办法诱导孩子。比如在玩耍中,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孩子对学习的某个方面产生兴趣。

许多父母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在打电子游戏时如此着迷,一提到学习脑袋就大。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觉得游戏非常有趣,而学习却十分枯燥。

事实上对孩子来说,游戏和学习并不矛盾,只要觉得有趣,他自然会乐在其中。这就为我们家长提了个醒:只要能够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那么就可以使之成为最受孩子喜欢的游戏。小佳对数学一向不感兴趣,成绩一直是中等。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小佳做起来都一点儿兴趣也没有。那天,小佳正在愁眉苦脸地写作业。妈妈拿来了一副扑克,主动要和小佳玩扑克。小佳喜出望外,这可是她最爱玩的游戏。不过,妈妈制订了新的规则:每人分到一半的牌,每次每人出一张,看谁先把两张牌的和算出来,谁算得又快又准,谁就可以拿走两张牌。最后看谁拿的牌多,谁就赢。小佳一听,立即答应。于是两人痛痛快快地玩了半天。从那天起,小佳没事就缠着妈妈玩这种游戏。小佳不知道,这正是妈妈为了调动她的学习兴趣而专门设计的。又过了几天,小佳学了乘法,妈妈就将规则改为两张牌相乘,玩法和原来一样。不知不觉中,小佳的运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她发现以前非常反感的数学原来这样有趣,上课也更认真听老师讲课了。在最近一次考试中,小佳的数学竟然得了96分,全班第3名!

除了扑克玩法,字谜游戏、猜字游戏可以培养孩子对语言的兴趣,用拼图游戏可以提高孩子对地理的兴趣、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可以提高孩子对历史的兴趣等,这些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一旦孩子从“要我学”进入到“我要学”的阶段,学习对于他就成为一种迫不及待的行动。到那时,成绩的提升就是早晚之间的事情了。

方法三:随时随地把学习兴趣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习有什么用?”许多中等生之所以不爱学习、讨厌学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知道学为何用。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为了老师、为了家长,除此之外一无所用,因此学习就成为一种苦累。

的确,如果学习一点儿用都没有,我们又怎么要求孩子热爱学习呢?因此,家长在督促孩子的同时,更要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了解学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跟所有的女同学一样,小玫一向都非常爱打扮,只要有机会上街买衣服,她都要缠着妈妈一块儿跟着去。于是,妈妈每次都借这个机会向小玫灌输数学方面的知识。她先是跟小玫研究要买多大的衣服,然后再讨论拿多少钱,买什么价位的衣服,剩下的钱再买什么。在选购时,妈妈总会故意把小玫的注意力引向服装的尺寸,还有身高、腰围等一些数字。妈妈会挑几个大小号不同的衣服来试穿,让小玫真真切切地感受尺码的不同。“不行,这个165号穿着太大了,还是原来那个160号的合适。”有时,小玫会忍不住说出来。在购物过程中,小玫不仅明白了衣服号码对穿着的重要性,还增加了对服装的审美意识。通过这件事情,小玫对数字越来越感兴趣。妈妈乘势引导她学好数学,将来做一个服装设计师。

在生活中,许多东西都是与孩子的学习相联系的,家长要做的就是去发现这些联系,引导孩子去关注这些联系。

比如全家要去外地旅行,我们可以让孩子来订一个旅行计划,其中可以包括沿途的信息、列车时刻、目的地天气、旅途开支等各方面的内容。为了制订这个计划,孩子一定会去查地图、浏览网页、精密计算,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许还可能从此对某个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

细节15 自信是中等生制胜的法宝

中等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信心不足。由于学习成绩不突出,中等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在同学和家长面前感觉也很没面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自我心理暗示,认为自己很普通、很一般,似乎事事不如别人。这种暗示会让他们变得非常不自信,既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也不能树立昂扬的斗志,当然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也很低。这种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更难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所突破。虽然付出了些许的努力,但离他们的目标还很远,这种付出与收获的不平衡反过来又会打击他们的自信,从而使他们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没有自信,他们就永远走不出“中等生”的怪圈。小萌小学时成绩很好,可是自从升入初中后,成绩一直在中下游徘徊。妈妈对此很纳闷,不断追问女儿成绩下降的原因,小萌没有正面回答妈妈,而是把自己的日记本交给妈妈看。妈妈看到小萌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小学时我成绩很优秀,老师和妈妈经常夸奖我,同学们也很羡慕我,那时候感觉真好!可是自从升入初中后,我成绩怎么变得这么差了呢?我感觉周围很多同学都比我优秀,平常也没见他们学习比我更努力啊?是不是我脑子不如他们聪明呢?老师课堂上提问经常会叫到他们,班里有什么活动也会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我觉得自己就像被忽略在了阴暗的角落里。我现在甚至都不想学习了,反正努力也是比不上他们的。唉!我该怎么办啊?

这个例子反映了中等生的一种典型心态——不自信。这种不自信的心态是制约中等生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它非常容易让中等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偏差,甚至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导致中等生成绩变差或止步不前。其实只要找到一种方法让中等生恢复应有的自信,那么就能够点燃他们心中的激情,使他们的成绩和精神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

那么,如何帮助中等生树立自信呢?

给中等生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从智商方面帮助中等生恢复自信。

大多数中等生认为自己学习不好的原因是“脑子笨”,不如那些优等生。这也是他们不自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实,脑科学研究早已证实:大多数人的智商是没有明显差异的。当然,极少数的天才也是存的,但这种高智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用不到。而正常智商范围在90~110之间,这对每个孩子的学习而言已经绰绰有余了,所以几乎所有的中等生都不必为自己的智商担心。中等生学习成绩一般,主要的原因并非智力因素,而是其他非智力因素,比如是否自信、勤奋等。当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智商水平正常时,他就会树立起极大的自信。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妈妈的教子心得。

王女士的儿子去年顺利地考进了市重点高中,单位的同事们纷纷向她询问其中的秘诀,她讲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儿子读小学时,学习成绩中等,几乎不受老师的关注。当时,我觉得孩子还小,学习成绩稍微差点没关系。儿子升入初中以后,随着中学课程的加深和科目的增多,儿子的成绩直线下滑,连“中等生”的地位都保持不住了。第一学期末,数学老师把我叫到了学校,说儿子的数学成绩经常不及格,照这样下去肯定会拉班级后腿。老师一脸严肃地建议我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数学学习。回到家后,我单独与儿子谈话,问他为什么数学成绩这么差。儿子怯怯地对我说:“妈,可能是我脑子笨,我感觉我学不好数学,您就别逼我了。”“你胡说什么呀,小学时你数学成绩不是挺好么?”我对儿子有足够的信心。为了证明儿子的脑子并不笨,情急之下,我找到了县教育局数学教研组的一位老同学帮忙。周末我带着儿子来到了老同学家,他为儿子出了10道难度不同的数学题,儿子顺利地做出了6道。看了儿子的做题过程和解题思路,老同学明确地对我说:“孩子并不笨,智力上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要帮助他树立‘一定能学好数学’的信心,然后注意解题方法和思路,学好数学应该不成问题。”老同学在数学教研领域搞研究多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得到了他的肯定和鼓励,儿子思想上轻松了大半,学好数学的信心也增强了许多。在第二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儿子数学竟然考出了90分的好成绩,连老师都感到很惊讶,儿子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在儿子高兴之余,我趁热打铁,告诉儿子:“连你最没有信心学好的数学都能考得这么好,那其他科目更不在话下了。”儿子非常自信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他似乎找回了过去的自信,初中三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直至考上市重点高中。

例子中的这位家长从孩子自信心不足的根源上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找回了自信,点燃了他学习的热情,让他内在的潜能得以发挥,从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其实,提高中等生的成绩真的可以这么简单,只要你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帮助他找回曾经的自信心,他一定能成为“优等生”。

方法二,发现闪光点,让中等生体验成功。

成功的体验最容易激起一个人的自信。孩子在某件事上获得了成功,也就意味着事实证明了他具备某方面的能力。并且他的成功还有可能赢得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甚至会获得他们的赞赏,这些都能有效地激发中等生内心的自信和学习的热情。小伟是班里的中等生,他各门功课成绩都很一般,每天上课时要么交头接耳,要么趴在课桌上睡大觉,或者自个在纸上胡写乱画,从不认真听讲。老师多次对他进行劝解,但效果甚微。后来老师通过向其他同学了解发现,小伟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成绩就一直很糟糕,常常受到父母的责骂。渐渐地,他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整天得过且过。老师认为这样下去,这个孩子的前途就毁了,于是找到了小伟的爸爸,希望他能在小伟身上找到闪光点,然后给予赞扬,激励小伟学习的热情。后来,小伟的爸爸终于发现儿子画的卡通画比较形象、生动,于是,他由衷地赞赏儿子的绘画天赋。小伟听到爸爸的赞赏十分高兴,脸上洋溢着少有的得意。之后,爸爸又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小伟的班主任老师,老师特意安排小伟负责黑板报的插图工作,小伟做得很好,老师又借机大大表扬了他。从此,小伟便迷上了画画,上课听讲也很认真,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的其他功课成绩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后来他选择了学习美术专业,并且考上了一所艺术名校。

小伟的改变和成功,在于父亲和老师让他从画画中体验到了成功,从而激发了他的自信。“体验成功”和“得到肯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试想一下,当我们在工作上获得领导或上司的肯定与赞扬时,我们也会信心满满、踌躇满志,更何况是还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们呢?

所以,不要吝惜我们的赞美和鼓励,要用我们的爱心去捕捉机会,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里获得强大的自信。

方法三,多给中等生一些赞赏和鼓励。

每个孩子都渴望听到赞美的声音和鼓励的话语,尤其是对最容易被忽略的中等生而言。赞赏代表一种正面的肯定,鼓励代表对孩子未来的期许。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激起中等生内心的自信。前面讲过,中等生最渴望受到关注,哪怕这种关注是负面的批评。而赞赏和鼓励本身就是一种关注,而且是一种正面的关注,可想而知这将会对中等生产生多大的激励作用。所以,平时一定要用心发现孩子的长处,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声:“你真棒”“你一定能行”“你真出乎我的意料”等。这些简单的话语将会使中等生获得宝贵的自信。

细节16 心态决定中等生的成败

在学习上,大多数中等生都非常渴望得到家长关心和帮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期望中的帮助迟迟不能来到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逐渐减弱。再加上有些家长把一些不该由孩子承担的学习压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久而久之,孩子的心态就会由积极转向消极。这种消极的心态又反过来极大地影响到中等生的学习成绩,有的甚至影响到他的一生。思思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平时表现一般,所以在学校里很少引起老师的关注。回到家里,父母不但很少关心自己的学习,而且总是给自己学习上加压。其实思思已经很用心了,但妈妈还是说自己努力不够。每次考试结束后面对差强人意的成绩,妈妈都会点着鼻子斥责思思一通,说什么“你的脑子怎么那样笨呀”、“我们这么辛苦供你上学,怎么每次都是这一点儿成绩,你好意思吗”之类的话。妈妈在一家公司工作,每天上班到很晚才回来。因为工作很辛苦,回家后还要洗衣做饭、干家务,再加上妈妈文化水平也只是初中水平,因此很少有机会能够辅导她的学习。思思也想把自己的成绩提上去,但苦于找不到方法,又没有指导,所以心里十分烦躁。有时候,放学后她就在学校里待到很晚才回家。因为每次回到家,她就不得不面对妈妈针扎一样的眼神。因为在学习上提不起一点热情,思思的成绩一直徘徊不前。妈妈从不帮她想想办法,只是一味逼着她好好学习。但她实在找不出更好的办法了。思思心里很苦恼,整天闷闷不乐,她都不想上学了。

像思思这样的中等生在现实中还有很多,他们像别的学生一样,应该得到属于他们的童年快乐。然而,在面临家长这种以成绩为重心的高压之下,他们又有几个能真正地快乐起来呢?

中等生还有一种常见的心态就是嫉妒。不少中等生最初对优等生既钦佩又羡慕,但经过一番努力依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此时这种羡慕就会转化为一种恼恨与嫉妒。特别是当家长总是拿优等生来跟自己做对比时,这种嫉妒会更加强烈,发展下去对中等生的心理成长极为不利。

由此可见,中等生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因此,要激励中等生,首先家长就要做出改变。只有把孩子的心态端正了,孩子才能有一个稳定的学习状态,才会在不远的将来有一个理想的成绩。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不能要求孩子完美无缺

在培养中等生过程中,不家长能要求太严、操之过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也不是天生就是个人才,更何况孩子本身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因此,作为家长不能一味地用完美无缺的眼光来评判孩子,要给孩子一个学习进步的时间、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有这样一位妈妈,她非常爱自己的女儿,甚至把女儿视为自己全部生命的价值。为了把女儿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她长期以来一直对女儿严格要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瑕疵。然而,妈妈只顾着自己的愿望,却忽略了女儿的感受。在妈妈近乎完美的要求之下,女儿苦不堪言,竟产生了“在家犹如置身冰窖”之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的心态开始悄然发生转变。因为不能忍受这一切,正上初中的女儿竟然选择了离家出走,以此来躲避妈妈的冷酷要求。直到现在,这个女儿还没有回来,留下追悔莫及的妈妈整日以泪洗面。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哪位家长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然而每个孩子所感受到的爱却并不相同。爱一个品学兼优、聪明伶俐的孩子,每个家长都容易做到,但当面对一个有着这样那样不足和缺点的中等生时,有些家长的表现就不尽如人意了。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学会放下心中完美的标尺,去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孩子。当我们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不完美的孩子时,这种爱也许更能激励孩子奋起直追、勇往直前。

方法二:引导孩子用平常心面对差距在学习上,中等生常常会屡遭失败,甚至蒙受耻辱,这种不快加上其对周围一切的敏感,更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焦虑、浮躁的心态。不难想象,一个在课堂上总是忧心忡忡、顾虑重重的孩子怎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呢?小蒙从小就是爸爸的掌上明珠,在小学期间,她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三好学生”的奖状每年都能拿回家。然而一进入初中,由于学校里“各路”精英荟萃,小蒙的优势荡然无存。因为学习成绩中等,小蒙在学校里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回到家里动不动就发脾气。而且据老师反映,小蒙上课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于是,这天晚饭后,妈妈开始和小蒙谈心。妈妈一上来并没有提小蒙的事儿,而是先从自己小时候说起。原来妈妈小学时的成绩并不好,但妈妈不慌张更不浮躁,而是认真地找出自己的差距,一步步通过努力赶了上来。接下来,妈妈才谈到了小蒙:“其实,你上次考试成绩在班级排名第12名,妈妈不但没有生气,而且非常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你想一想,现在你们班的同学都是从各个小学选拔上来的尖子生,你能够在这些高手中排到全班第12名,说明你已经具备了跟他们一较高低的实力。”妈妈说得句句属实,小蒙点点头,表示认可。“你现在就是要找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学得还不够扎实,哪些方面还没有掌握,把这些知识点全部掌握,你完全可以超过他们!”听完妈妈的话,这段时间一直困在小蒙心头的阴霾顿时烟消云散了。

方法三:给中等生提供发泄情绪的渠道

每个人都会难免会有负面的情绪存在,中等生也不例外。如果这些负面的情绪长期不能得到排解,很可能对中等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学会为中等生及时排除心理上的一些消极负面的东西。

家长要经常抽出时间与中等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尤其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或者不顺心的事情时,一定要专门安排时间和孩子谈谈心,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这时候,家长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横加干涉,或者批评指责。我们要尽量转移孩子的视线,减轻其内心的负担,引导其乐观面对成败得失,使其内心的郁结及时得到化解。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对于一个真正爱孩子的家长来说,这不难做到。通过倾听孩子的声音,我们一方面让孩子的不良情绪得以充分地排解,同时还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接着,我们再心平气和地给孩子指出优势与不足,鼓励其树立信心,振奋精神,去争取更好的成绩。

第四章 物质支持:为中等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细节17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就好比是一张白纸,他长大后究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跟他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由此可见,人们从很早就开始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作用。

在今天,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对于那些对环境比较敏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入“后进生”行列的中等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然而,我们许多家长在这方面做得却并不到位。小星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在班里20名之后,妈妈鼓励他一定要刻苦学习,争取在下学期进入班级前10名。小星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努力抓好自己的学习。在学校里,他认真听讲,勇于发言,表现非常突出,然而一回到家,他就很难再用心学习了。原来,妈妈单位里有几个同事,一下班就到小星家里来围成一桌搓麻将。“哗啦哗啦”的洗牌声让小星很难专心写作业。老师经常会布置背诵课文的作业,小星一背课文,妈妈就嫌他太吵,让他闭上嘴默记。而他们的麻将却一打就是半夜,小星根本无法好好休息。因为休息不好,小星在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很差。最近的这次考试,小星的成绩非但没有提升,反而降了不少。妈妈一个劲儿地埋怨小星学习不用功,小星嘴上没说,心里却很不服气:成绩不好难道都是我的原因吗?你怎么就不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呢?在这样吵的环境里谁能够安心学习?

一个孩子学习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在上面的案例里,小星的妈妈对于小星的学习退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边要求孩子学习上追求上进,一边又不约束自己,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这就是我们当前许多家长的真实写照。

无数事实证明:在温馨、和谐、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乐观自信、情感丰富、性格稳定、人格优秀等特征。因为这样的环境可以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归属感。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关爱、尊重,因而学会了如何关爱别人、尊重别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在学习等各方面自然会表现得非常优秀。即使在某一方面暂时落后,他们也能够很快调整过来,迎头赶上。

因此,作为家长要激励中等生迅速成长起来,就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氛围。

给父母的建议

方法一:家长要以身作则,创造一个学习型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家长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就应该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喜欢学习。这样一来,家长在无声中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真实的榜样。这种示范作用,比向孩子讲多少空洞的道理都来得有效。孩子一看家长都喜欢学习,自然就会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喜欢上学习。有一位朋友,她有个上初中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每天晚上,她都要盯着孩子做作业,一直盯到很晚。不过这个孩子很调皮,一有空闲就停下来玩儿。因此,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很累,她也很费劲。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位朋友报了一个自考大专的函授班。这样一来,每天晚上她也得看书看到很晚,根本没有时间看孩子了。不过,让她始料不及的是,没有了她的看管,孩子反而学得更专心了。原来,孩子看到她学得那样认真,自己也变得爱学习了。一到晚上,她在这个房间看书,孩子在另一个房间做作业,整个家庭安安静静,沉浸在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之中。有时候,孩子会悄悄地过来看一眼,当看到妈妈正头也不抬地看书时,自己又悄悄回去学习了。要是他写完作业了,妈妈还没有睡,他就会过来劝妈妈:“妈妈,时间不早了,你早点睡吧,明天还得上班呢。”每当这时,妈妈觉得孩子太可爱了。在她的影响下,孩子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强,成绩也一步步提上来了。

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注意到,孩子每时每刻都在观察我们的表现、我们对学习的态度。当家长对知识表现出一种热爱与渴求时,往往会影响到孩子,激励孩子对知识的向往。

比如,有时候孩子学习累了,当他抬起头来看到我们正在玩游戏、看电视、或者在无事闲聊,那么他的学习意志就会大大减弱;如果这时候他看到父母也在忙于学习,忙得不亦乐乎,那么他也会立刻紧张起来,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之中。

因此,为了孩子,我们家长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以为自己已经过了学习的年龄,不必再读书学习了。有句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家长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不然的话,家长自己都不爱学习,又怎么要求孩子热爱学习呢?

方法二:在家庭内部营造一种民主、宽松、温馨的氛围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尽量在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一种不以年龄大小、辈分高低为基础的相对平等的家庭关系。这就要求家长把自己摆放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与他们平等相处,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意见,尊重他的自由,并且尽量从正面肯定他的做法。如此一来,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容易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当然也更有利于激励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有时候即使发现孩子有错误,家长也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用宽容的方式来妥善处理,这样更有利于改正错误,做出正确的选择。小辉是某学校初中二年级的同学。在期末考试前,老师安排同学们到学校补习英语。然而,有一次老师发现小辉没有上课,后来发现他竟然在操场上打球,整整玩了两节课的时间。老师很生气,就把这件事通知了小辉的爸爸。小辉的爸爸得知消息,心里十分着急,但放学后他并没有当面指责孩子,而是耐心等待,希望小辉能够主动把这件事情告诉自己。一直到三天之后,小辉才把自己上课出去打球的事告诉了爸爸。他说自己知道错了,以后一定改正。爸爸首先对小辉勇于承认错误的诚实行为表示赞赏,同时帮他分析了这件事的错误所在,最后爸爸告诉他,只要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鼓励他以后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家长和老师。听了这话,小辉学习的劲头儿更足了。

相对于其他家长对犯错孩子的“棍棒”政策,小辉爸爸的做法就非常好。他既让孩子认识到了错误,又帮助孩子找到了改正的方向,同时保护了孩子的自尊,还让孩子学会了诚实,可谓一箭三雕!

方法三:夫妻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和睦稳定

事实证明,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稳定和睦的夫妻关系则更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孩子一回到家中,面对的就是父母之间永无休止的唇枪舌剑,那么他如何安心地学习?虽然父母之间的一些矛盾并不是针对孩子,然而城门失火,难免会殃及池鱼。作为家长,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如果出现意见分歧,父母一定要背后解决,绝不要当着孩子面你说东我说西,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在此需要提醒父母的是,这种你来我往的拉锯战,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无异于一种残酷的折磨。因为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是孩子最亲爱的人,在这两个人中间,他不想得罪任何一个,更不想失去任何一个。

因此,如果真的爱孩子的话,家长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充满温情的家。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对孩子来说,这是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美好的天堂!

细节18 为孩子购买必要的参考书

为了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效率,家长有必要为孩子购买一定数量的参考书。这主要是基于下面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在课堂上,老师授课的即时性、连续性,使得所有的知识不可能完整无缺地、系统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一旦中等生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就可能出现知识点的遗漏,有些知识点的丢失是永久性的。而参考书恰恰可以弥补这点不足:系统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地帮助中等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查漏补缺。

其次,中等生基础弱、底子薄,要跟上班级的整体进度,特别是要赶上优等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在课余时间多下工夫。在课余时间,老师不可能给所有学生全天候的辅导。这时候,中等生在家里自学就可以依靠参考书。比如:有些科目仅靠老师上课讲,是不足以巩固知识的,还需要中等生在课下多做些习题以加深印象。

再次,家长有时候工作较忙,很难抽出时间来辅导中等生。因此,中等生可以利用参考书来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和疑惑。从某种意义上,参考书是除了老师、家长之外中等生的第三位老师。

而在一般情况下,中等生也十分愿意通过参考书来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没有父母老师站在身边的那么多压力,身心完全处于轻松自在的状态,这样反而更有利于中等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因此,家长为孩子购买一部分参考书籍,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与此同时,家长为孩子购买参考书籍,也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家长十分关注他的学习,希望他有一个好成绩。这一方面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同时也可以激励孩子更加发奋努力,去取得更好的成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