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直通大海的深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00:47:11

点击下载

作者:熊伟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海洋:直通大海的深处

海洋:直通大海的深处试读:

前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学习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推广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水平,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科学教育与学习,能够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在未知的及已知的领域重新发现,才能创造崭新的天地,才能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但是,我们生存世界的奥秘,几乎是无穷无尽,从太空到地球,从宇宙到海洋,真是无奇不有,怪事迭起,奥妙无穷,神秘莫测,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简直不可思议,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现象和生存环境捉摸不透。破解这些谜团,有助于我们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不断迈进。

其实,宇宙世界的丰富多彩与无限魅力就在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使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我们总是不断去认识它、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那些奥秘还是难以圆满解答。尽管经过许许多多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奥秘不断解开,并推进了科学技术大发展,但随之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

宇宙世界是无限的,科学探索也是无限的,我们只有不断拓展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破解更多奥秘现象,才能使之造福于我们人类,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获得发展。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青少年认识和探索宇宙世界的无穷奥妙,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这套《学科学魅力大探索》,主要包括真相研究、破译密码、科学成果、科技历史、地理发现等内容,具有很强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

本套作品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青少年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

海洋的形成

当我们看见浩瀚无边的海洋时,也许会禁不住思考:在很久很久以前,海洋是怎样形成的呢?

大约在46亿年前,宇宙中不断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它们在运动过程中,彼此之间不断地碰撞,有些团块结合在了一起,由小变大,逐渐形成原始的地球。

这些团块在碰撞的过程中,由于引力的作用,自身急剧收缩,并释放出热量,使原始地球不断增温。当地球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内部的一些物质开始不断熔解。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个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并喷出岩浆与热气。最初,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了。火山除了喷出岩浆外,还喷出大量的水蒸气和其他气体。

在当时,地球的大气层还没有形成,流星能不断地落到地面上成为陨石。陨石含有大量的水,这些水也变成了水蒸气。在很长的时期内,地球上的水蒸气越积越多,它们散发到空中遇冷就变成了厚厚的云层。

地面慢慢冷却后,云层里的小水滴变成雨落下来。就这样,火山不停地喷发,陨石不断地落下,雨水不停地降下,不知过了多久,云层也变得比较稀薄了,天空逐渐晴朗起来了。落到地面上的大量雨水,最后聚集在低洼的地方,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略带酸性的,并且是缺氧的。随着水分不断地蒸发,反复地形成云团和雨水,就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了,并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多少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致均匀的咸水。

大约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便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逐渐形成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在地球上,随着水量和盐分的增加,以及地质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就变成今天的浩浩海洋了!阅读延伸地球是一个多水的行星,在它的表面几乎3/4被海洋覆盖。海草是生活在海洋中唯一开花的植物,海草为海龟、海鳗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食物,也是其他海洋动物庇护繁衍生息的场所。

海水的来源

夏天,雨水多的时候小河会涨水,而遇上干旱,小河又会干涸。可是,海洋里的水却总是那么多,不管下多大的雨,海水不会泛滥;不管天有多旱,海水也不会干涸。这是怎么回事呢?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层中。水的总量约为1.4×1013立方米,其中96.5%在海洋中,而所有大江大湖里的水才占0.02%,这下,你该知道海洋里的水有多少了吧!不管多涝多旱,对海水来说简直太微不足道了。

海洋里之所以有这么多水,与地面上的温度变换有很大关系。海洋的表面被太阳晒热后,一部分水就会被蒸发掉,据科学家统计,每年蒸发的水量约为45亿吨。这个数字多么惊人啊!海洋里的水会不会干涸呢?

事实上,海洋里的水是不会干涸的,海水总是在不断地循环。蒸发的水变成水蒸气升至空中,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飘浮在空中形成云。

当云滴增大至一定程度而不被蒸发掉时才能形成降水。水汽分子由于不断在云滴表面上凝聚,使得云滴不断凝结而增大。最后增大为雨滴,降落至海洋里。

落到地面上的雨水除了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气返回大气,一部分下渗到土壤成为地下水,其余的水沿着斜坡形成漫流,通过冲沟、溪涧注入河流,最后又回到海洋。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雪时,或降落到地面,或降落到高山,或降落到海洋。当雪降落到海洋时,就会与海水融为一体;当雪降落到高山和地面上时,则能够在短时期内存留下来,但由于温度的升高,也开始慢慢融化,形成雪水流入江河,最后汇入茫茫大海。

海洋里的水量多少,与地面上的温度也有关系。气候的冷暖变化,也多次影响到海洋水量的增减。

气候变冷的时候,地球上的水大多凝结成冰,流回海洋中去的水减少了,就引起海面降低,海水变少;在气候变暖的时候,大陆上的冰雪融化,大量的水流进海洋,海面上升,海水又会变多了。地球上的水就是这样不停循环的,所以海洋里的水才不会干。阅读延伸1987年,南极地区一座底面积为1800多平方千米的冰川融化后冲入罗斯海,它马上改变了南极海岸线的边界,威尔士湾从此在地球上消失。

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是海洋水温状况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常作为研究水团性质,描述水团运动的基本指标。海水温度也是反映海水热状况的物理量。

世界海洋的水温变化,一般在-2℃~30℃,其中年平均水温超过20℃的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

海水温度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它主要取决于海洋温度的变化状况及时间变化。经观测表明: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为0米至30米,而年变化可达到水深350米。

海水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海水的深度与温度的关系上可将海水分为三层结构:上层为混合层,此层中温度是均匀变化的;中间层为温跃层,此层温度急剧下降;最下一层位于温跃层下,海水的温度较平稳地下降。

由此可见,海水深度每下降1000米,海水温度就会下降1℃~2℃,在水深3000米至4000米处,海水温度也只有2℃至1℃。

那么,大洋的水温是不是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呢?

事实上,大洋表层的水温每天变化却很小。一般不会超过0.4℃。浅海的海水表层每天的温度变化较大,常常可以达到3℃至4℃。

南极地带的威德尔海是世界大洋中水温最低的地方。此处由于结冰,致使盐度不断增大,从而形成冷而且密度大的下沉海水,并沿着海底向北部分布开来,最终形成了南极的底层海流。

科学家认为,这是始新世末期海退的结果。海水退落导致浅海大陆架露出水面,这就增加了海水对阳光的反射率,使气候变冷;气候变冷又会导致海面进一步退落,使气候更加变冷。

不过有人提出:始新世末期海温的急剧变冷为什么会显得如此不同寻常呢?

美国学者肯尼特注意到,在5300万年前,南印度洋的寒冷表层水,通过塔斯马尼亚海道后,注入南极罗斯海域,冷水取代来自东澳大利亚的暖流,从而触发南极地区的冰冻。

海冰形成,使得冰下剩余的海水盐度升高。盐度较高的冷水势必向下沉潜,形成寒冷的底层水,致使海水温度急剧降低。阅读延伸在很久以前,海水温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家们通过对深海沉积物中孔虫壳的氧同位素分析,发现3800万年前的始新世末期时,海洋底层水温骤然下降了4℃至5℃,表层水温也大幅度下降。

海水的成分

海洋水是含有一定数量的无机质和有机质的溶液,主要溶解有氮、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物质,以氯化物为主的各种盐类,以及其他多种化学元素。

在为数众多的溶解于海洋水的物质中,氯化物和硫酸盐含量约占盐类总含量的99%,其中氯化钠、氯化镁等氯化物则占60%以上。氯化钠味道发咸,氯化镁和硫酸镁味道发苦,所以海洋水不仅有咸味,也有苦味。

大海的面积为陆地的2.4倍,据粗略计算,全部海水含盐竟达500兆吨。据说,盐分好像还在不断地增加。

我国海岸线很长,有不少盐田。沿海的盐场,每年都能生产很多盐。1000克海水中大约含有35克盐,这种盐叫作海盐。其中,调味用的食盐,只有27克。

海水中含有钙和硅。海洋里各种生物的骨骼都是由钙和硅组成的,因而这两种元素是海洋生物生存的所必需的物资。

海水中的氮和磷是非常重要的两种元素,它们是与海洋植物生长有关的要素。

这些要素在海水中的含量经常受到植物活动的影响,当这两种元素的含量很低时,就会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这些要素对生物有重要意义。

微量元素在海水内的含量微乎其微,但由于海洋水总储量非常庞大,所以这些元素的总量也十分可观。例如,1000吨海洋水中含铀仅有3克,但整个海洋中铀的总储量高达40多亿吨,比陆地上已知铀的总储量大2000倍至3000倍,大约相当于燃烧8000万亿吨优质煤所释放的能量。

海水中还含有铜。据统计每千克海水含0.1毫克的铜。像龙虾这样的海洋生物身上也含有铜,平均每100克的龙虾就含5毫克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发现了海底热液矿藏,总体积约3932万立方米,是金、银等贵金属的又一来源。因而,它又被称为“海底金银库”。

在海洋里,金银的含量极少,平均每立方米海水只含金0.01毫克至0.09毫克,但是以整个海洋里的水来计算的话,金银的含量就非常可观了。

海底还蕴藏着制造磷肥的磷钙石,储量可达3000多亿吨,如开发出来,可供全世界使用几百年。阅读延伸乌尤尼盐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盐湖。它位于南美国家玻利维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东西长250千米,南北最宽处150千米,总面积12000平方千米。其盐层厚度很多地方都超过了10米,总储量约650亿吨,够全世界人吃几千年。

海水的味道

当人们在海里游泳的时候,一不小心喝了口海水,就会觉得它的味道又咸又苦。

海水和自来水、井水、河水的味道完全不同,海水的味道主要是咸。其原因是海水中含有各种盐分。根据实验,平均每千克的海水中约含盐35克,其中最主要是氯化钠,即食盐。一些观测结果表明,现在每年经江河带进海中的盐分有39亿吨。

海洋里有这么多的盐,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盐是从哪儿里来的呢?

海洋刚形成时,海水和江河湖水一样是淡的。但是,自从地球上的第一场雨从天而降,开始冲刷年轻的陆地表面,海水的盐度就改变了。

雨水在数亿年的时间里不断地敲击着裸露的岩石,破坏岩石的结构,将矿物质溶解并带走。这些矿物质包括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硫酸钾等,也就是化学家们所定义的盐。这些盐随着地面的水流向低处迁移,诸多的水流汇聚到浩浩荡荡的大江大河,并最终注入大海。从古至今,海洋中不断补充着来自陆地的盐。

然而,河流带来盐的同时,也将大量淡水带到海洋中,因此单凭河流注入这一个因素,并不能使海水变咸。海洋中盐的浓度的增加,还缘于太阳的热能将海水蒸发。太阳光的能量被海水吸收后,海水表面的温度升高,使水变成水蒸气的趋势增强了。

水在蒸发的过程中,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却将原来所含有的盐分留在海水中,并不带走。海面上的水蒸气却在风的作用下“背井离乡”,运动到陆地的上空。当它与一团冷空气遭遇时,水蒸气又变成了小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滴落向地面,形成了降雨。

降雨给盐分搬运工程又增加了一批生力军,一个新的循环过程开始了。正是在海洋与陆地之间水循环的过程中,海洋中盐的浓度越来越高。

海洋也有释放盐分,把盐分归还陆地的绝招。

当海洋中的可溶性物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溶性物质会互相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沉入海洋底部。海洋中的生物体内吸收了一定的盐类物质,当海洋生物死去后,它的尸体沉到海底。

台风暴发时,狂风掀起巨浪,海水被卷到陆地上,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也会被带到陆地上。

此外,从漫长的陆地变迁历史看,有些海洋的海湾地带,由于地壳的升高而与海洋隔断。这些地带就像与大海母亲失散的“游子”,而在太阳光的不断照射下,变成陆地,留下大量盐分。

由此可见,海洋也在不断向陆地提供大量的盐。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将获得多么巨大的财富啊!阅读延伸在地球上,海洋中蕴含了大量的盐类物质。有人估计,如果把海水中所有的盐分都提取出来,铺在陆地上,可得到厚153米的盐层;如果铺在我国的国土上,可使我国平均高出海面2400米左右。

海洋中的淡水井

小朋友都知道海水是咸的。可你知道海洋中也有淡水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我国闽南的漳浦县古雷半岛东面,有一个盛产紫菜的小岛叫菜屿,距该岛约500米处的海面上有一处奇异的淡水区,叫作“玉带泉”,这一带渔民和来往船只在此补充淡水。

在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以东,距海岸不远的海面上,有一块直径约30米的奇特水域。它的颜色与周围海水是不一样,看上去仿佛在深蓝色布上,染了一块圆圆的绿色。掬起一汪尝尝,嗬,真清凉,还一点儿也不咸。这可就怪了,在这汪洋大海之中,怎么会出现这样一口界限截然分明的淡水井呢?

这一奇特现象,科学家过了好长时间才弄明白。原来,这是陆地赠给海洋的礼物。科学研究发现,这块奇特水域的海底是锅底似的小盆地。盆地正中深约40米,周围深度在15米至20米。盆地中央有个水势极旺的淡水泉,不断地向上喷涌着清如甘露的泉水。

就像我国山东省济南市的趵突泉一样,昼夜不停,永不枯竭。而且,这个淡水泉中涌出的水量为每秒40立方米,比陆地上最大的泉还要大得多。这股泉水就这样在海中日喷夜涌,出咸水而不染。在风力流的影响下,从泉眼斜着上升到海面,形成海中“淡水井”。

淡水只有陆地上才有,那么,海中怎么出了淡水井呢?

经专家考察发现,它们的出现是因为在该地区的海底都有一口水下喷泉,从中源源不断喷出强大的淡水流,当喷出的淡水冲开海水,并形成一定规模时,就会在海水中间出现一片淡水区。

海底的淡水喷泉出现,是因为海洋某些地区在几十万年前可能是一片陆地,陆地上的河流和湖泊为形成地下含水层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经历多次海陆变迁,陆地变成海洋,但是含水层保留了下来,从而形成喷泉从海底喷出。

每当海底喷泉活动增强,喷出的物质就会与海水中的硫酸氢钙发生反应析出二氧化碳。所以,海底喷泉活动与地球气候的变化还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流入海洋的大江大河河口处,由于水量过大,往往也会形成一片淡水区。如在非洲西海岸刚果河河口附近航行的船舶,虽然远离大陆近百千米,却能在大西洋中取到淡水。

原来是因为在海水下面有一条宽阔的海底河谷。刚果河大量的淡水不断沿着河谷从大陆涌来,在洋面上形成了一片淡水区。过往船只在刚果河口外取到的水,不是海水,而是刚果河的河水。阅读延伸在里海西北部兹麦依内岛南侧,也有一处淡水区。这个淡水区的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它位于多瑙河口,有人认为是多瑙河的河水顺着沙土层流入里海,被风和强大的海流拦腰截断后,形成了孤立的淡水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