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艺术探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18:38:38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文奇,袁桂萍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艺术探究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艺术探究试读:

前言

毋庸置疑,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其知识涵盖内容极大,方面极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对各种知识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事实是大多语文教师没有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没有较深厚的文学功底。不必讳言,不少语文教师自离开大学校门、参加教育工作后,很少注意当前文艺动态,很少去阅读文学作品尤其大部头的著作,只满足于“吃老本”。现在的语文教材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强调培养学生研讨、评价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理应走在学生前列,方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重要性。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书籍应该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底气十足地走向学生,走向课堂,把学到的新知识融会贯通到教学实践中,增强教学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语文老师还要多写。要想教好学生的写作,必须自己要会写文章,要写“下水作文”。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就是他的文化修养高;能写文章,能教书;不离实践,自我研修;能独立思考问题,不人云亦云,“不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教了大半辈子语文,真正留在脑海里的有印象的语文课却很少很少,似乎什么课也没有上过。难道都留在了学生的记忆中?碰到昔日的学生时,他们就会如数家珍般说起我的某一节课某一句话甚至某一动作。是他们让我想起过去曾经上过的课,说过的话,有过的动作。

也许我的语文教学的一半意义就在这里。

去上语文课,总想将课上得条理清晰、风趣幽默,讲解恰到好处,使学生或如入山林,或如临海洋,或如坐春风,或如沐雨露等,可这样的课似乎少而又少。一节课下来,回头看看,往往或伤痕累累,或意犹未尽,或残缺不全,或越俎代庖。真正行云流水的课,常在意料之外。这或许也印证了古人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道理。

理想的语文课一定与文化联姻,有人称之为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像小学生朗读课文一样来上语文课显然要遭人唾弃,优秀的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说上几句就营造了气氛,就烘托了课堂环境,讲解形散而神不散,而那“神”就是文化。它是课堂的灵魂,主宰了学生的情感和才智。

最差的语文课也许是这样的:将课文中稍难懂的句子写出知识性的答案,上课前将这些答案全部注在课文的缝隙,上课时就一一将这些答案一字不漏地兜售给学生。没有引申发挥,没有情感渗透,没有呐喊争论,没有心灵沟通。

学生为什么要这个答案?这个答案有什么价值?这个答案是不是答案?这一些,上课者似乎就根本不思考了。

用学生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语文老师优劣的唯一标准是最荒谬可笑的。聪明的语文老师也许会这样做:将教科书内容整理成条条的知识,再分解成各种题型,然后就将它们炮制给学生反复阅读练习,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一定会令人满意。但优秀的语文老师对此一定会不以为然,因为他总是相信,优秀语文老师的功夫全在课堂上,全在学生的心灵的感悟中,全在灵魂的打造里。

有时,语文老师讲解作品人物形象完全是无效的劳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就始终没有为这一人物所感动,或者说这人物压根儿就没有进入过学生的心灵。因此,不管这人物高尚也好,卑劣也罢,老师或人们的评价对于学生会非常遥远。所以,让学生先学会感动应是语文老师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有时将一节课比喻成爬山,往往妙趣横生,并有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上课起始,相当于来到了山脚,于是说: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爬山吧,看谁爬得快。讲解了一些内容之后,即鼓动道:同学们,我们已爬上了半山腰,此时看到了什么?收获怎样啊?讲完全部内容后,又豪气十足地说:我们到山顶了,大家一览众山小,感觉怎样?当然上课过程还可以结合具体问题插上些许俏皮话:这山不好爬吧,大家感到吃力吧?现在遇到了猛虎,我们怎么办?前面是绝壁,看谁能先上?现在风景这边独好,大家欣赏到了吗?有谁不爱走山路,而想从荆棘中穿过?等等。再比喻成吃饭、睡觉、写文章等也当然有同样效果。

学生的优秀总常常在语文课之外被发现。在街头行走,发现前面有一个俊男或靓女,刚出声惊叹,却随即发现原来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到球场看球,看一个中锋投球无比准,动作又无比机灵,才说“这个人哪个班的”,等他一回头,却发现是自己班级里坐在后排的平时默默无语的忠厚学生;看校艺术节演出,听一个学生将歌唱得字正腔圆,宛若某一歌星,正以为自己是在听某歌星演唱会,就马上有人补充说,刚才台上那个唱歌的是你们班的学生某某。显然,诸如此类的惊喜之所以很少在语文课上被感知,大概是因为我们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在语文课之外又缺了一颗沟通的心。

语文的无限在哪里?

常常因宇宙的无限而想到语文的无限,越想越觉得语文的无限其实不比宇宙的无限要逊色。一节课也许就是一个天体,运行方式虽像是十分有规律,其实却是充满变数,这种变数因学生或老师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变万化,这种变化,有谁能预测?有谁能计算出它的类别和内容?所以将语文进行到底?真是痴人说梦啊,我想。

一定要让学生从课堂上得到快乐!每一节课之前,我经常这样告诫自己。一定要让学生记住或懂得快乐的生活就在普通的交谈或交流中!上每一节课时,我经常这样对自己说。但愿每一位学生都能把课堂的快乐带向课堂之外!上完每一节课后,我默默地祝福。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效能和素养的过程。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说,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具有反思的条件和能力。语文教师只有多读多写,以写促读,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反思对教师的自主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满足于现状浑浑噩噩,不思进取,那么,他(她)将永远地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具体地讲,就是指贴近教学实际、对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的、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课题。这些选题要角度小,有价值,有新意。绝对不是假、大、空。语文教学科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提示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勇于在这条路上大步前行。

总之,语文教师追求的根本价值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追求奋斗和提高,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努力成为技能过硬、理念先进、追求卓越的语文教师。

岁月如歌,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语文教师,必须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自己的人性,以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自己的灵性,凭借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自己的活性,以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自己的诗性。“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气息,我们要时时更新教育理念,努力用丰富的学识敞开与学生心灵对话的窗口,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使自己成为学生亲密的朋友,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共鸣,用爱撑起一片蓝天,驱逐孩子心头的阴霾,让每张笑脸都在灿烂的阳光下都熠熠生辉。作者2017年3月于青岛第一章小学语文教学艺术

教育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使教育者得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一门艺术。语文教育艺术作为教育艺术的一个重要支流,有其自身的特点:审美性,创造性,具有内在的清晰性和逻辑性,也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它同时具有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语文教育艺术有两大功能:动机和乐学,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最后,以钱梦龙和魏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为例,剖析了语文教育艺术。

教育艺术是一门永恒常新,充满魅力的课题。对于教育艺术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著名教育艺术家、演讲家李燕杰教授在首届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所做的专题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一走上讲台就应该拿出自己的精气神,讲出真善美。”何谓精气神?“精”就是精神风范;“气”就是气质胸怀,就是神情仪表。“拿出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说,教师要以自己饱满而高尚的精神风范、谦逊而宽广的气质胸怀、和蔼而庄重的神情仪表,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完美的人民教师的形象——高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并以此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这实际上就是为人师表,是身教。这样的教育虽然有形无声,然而若能运用得好,却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教育艺术是众多艺术中的一种艺术,同时又是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展开,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形象、动作、姿态等来加以表现。可见,教育艺术在某种程度上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的特点,既是一种视觉艺术,又是一种听觉艺术,既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教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为主要目的。这里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和谐”发展,是指德、智、体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之间能够有机统一的发展,即能够使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产生发展的整体效应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既全面发展又具有高度创造性和鲜明个性的人。

语文教育艺术是教育艺术的支流,是教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艺术,不仅要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而且要使语文教师愉快地教语文。语文教育艺术在关照教育对象的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审美要达到这个境界,就离不开创造性的教育谋划和创造性的教育行为。语文教学艺术既是创造性的工作,又要求运用语言、文字、音像、造型等方式方法进行形象化的教学。这里包含三个要素:技巧、创造、审美。而这三要素又不是孤立的:技巧,是外部的形式;创造,是内核;美,是价值判断。语文教学如同庖丁解牛,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教育除了具有规律性和原则性外,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教育的这一重要特征,长期以来为教育科学所忽视了”。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则更应该彰显其艺术性的特征。语文教学艺术作为一种教学的高境界,应具有其鲜明的特点,认真总结并科学地把握这些特征,我们便可以具体而深入地理解教育艺术,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形成机制与培养途径,从而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韦志成归纳了语文教育艺术的五大基本特征: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他认为“科学性是教育艺术的首要特征”,语文教育必须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教育理论的指导性。教师熟悉并驾驭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使教学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沟通,以便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学习,扩大、深化学生固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得到教养、教育和发展。否则就谈不上语文教育艺术了。韦志成说,创造性是语文教育艺术“重要的因子”。“施教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教材和学生,创造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塑造灵魂。创造的手段是教育方法,创造的内容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设计,创造的产品是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最佳效果,创造的本质是求异。”他是这样解释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的:文章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决定了语文教育突出的情感性。教育中只有这“三情”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弹奏出教育艺术的美妙乐章。至于“魅力性”,他界定为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种扣人心弦、激励追求的感染力。教育艺术的魅力,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由教师的教学功力而启迪学生的一种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教育吸引力。教育艺术的魅力是教育美的集中体现,是教学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把仪表美、教态美、导入美、语言美、提问美、结构美、板书美、节奏美、结尾美等综合形成教育美,从而产生教育魅力。他认为,以上五大基本特征“集中起来绽开了教育艺术千姿百态的花朵,给语文教育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赵伶俐提出了审美化教育。所谓“审美化教育”,是指将教育的所有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育过程转化为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过程,使原传统的生硬呆板的教学关系转化为生动、积极的审美关系的教育。“完整的意义上的教育艺术,也便等价于审美化教育或教育审美化。”因此,我们把语文教育艺术视为审美化语文教育。第一节语文教学艺术的特点一、语文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的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过一段精彩阐述:“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审美性的语文教学要能够:1.展示教学内容美;2.再现情景之美;3.讲究语言美;4.体现教学过程的美,诸如节奏的美、风格的美、板书的美等;5.注重教师的形象美,包括仪表、风度、情态等。讲究审美性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乃至创造美,它能让人如沐春风,而不是“如坐针毡”。艺术的本质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照。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既然教育艺术是教师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教育艺术就必然带有审美性的特点。可以说审美创造是教育艺术的特质。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它的教学目的本身就有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和发现与创造美的能力的要求,成功的语文教学过程本身也应该是审美过程。它从两个方面彰显其审美特质:一是教学内容的美,二是施教过程的美。语文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典范。比如小说中塑造的形象美,诗歌中的意境美,说明文中的情趣美,议论文中的哲理美,都可以构成审美教育的资源。教师要利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施教过程的美主要指教师教态美和表达形式的美,“教师的教态美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仪表,表情,动作诸方面的一种综合美”。表现出衣着整齐美观,仪表端庄大方,态度亲切自然等。教师表达形式的美则体现在语言美,富于美感的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鼓动性、幽默性;节奏美,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板图美,板书层次清晰,简洁明快。二、语文教育艺术的内在特征是清晰性

语文教学目标、学科知识、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之间内在逻辑的清晰化,从而显示出语文教学的简洁、缜密、雅致。这就是语文教育艺术的清晰化特征,包括语文知识逻辑的清晰化、语文教育系统各个要素内部逻辑关系的清晰化、语文教育过程逻辑的清晰化。(一)语文知识逻辑的清晰化

首先,把握语文知识的类别。语文知识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语文规律方面的知识,如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写作等知识。第二类是有关语文学习方法论的知识,如思维方法的知识、听说读写方法的知识、运用工具书和网站的知识。第三类是语文教材中涉及的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如有关作品时代背景的知识、社会人生体验的知识、风土人情的知识等。语文学科存在着它自身的基本知识、概念体系。作为教材编写者,当然要为教育着想,努力把教学内容编制得精粹、实用、好懂;作为教师,要尽力理解编者的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脉络,不断积累,把知识点编织成网络。(二)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逻辑关系的清晰化

语文教学目标是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各种期望在教学中的转化与实现。而这主要靠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内在联系的揭示与把握。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弄清知识体系的逻辑,而且还要清楚地知道语文教学目标是什么,它与知识的关系是什么,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怎样紧扣目标以及知识内容进行等,这也就是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评价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清晰化。(三)语文教学过程逻辑的清晰性

语文教学过程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操作教育内容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全部活动历程。教学过程逻辑是最能体现某种教育思想和理论价值的操作部分。教学过程由若干环节构成,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与一定的教学内容、操作方法和教学目标的指向与达成相关。教学环节的排列最基本的要求是“有序”,“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一个学段、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大大小小的语文教育过程,无序则乱,就会影响到教育内容的落实、教育目标的达成。三、语文教育艺术具有情感性的特征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的。信息是知识与情感的组合,师生在交流情感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交流情感。“文章情铸成”课文是情感信息的密集体。教师要运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可能引起共鸣的动情点,“点”在抒情性作品中是情感的凝聚点;在叙事性作品中是情节的高峰点;在哲理性作品中就是情理的融合点。教师还应当注意强化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语言是心灵沟通、情感沟通的好工具。教师应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位,要注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朗诵《太阳是大家的》,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揣摩其中的情思,进而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以及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四、语文教育艺术具有形象性的特征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动作、图像、影视、音响等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形象性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有形象的功能。教学语言描摹教材或某些生活场景中的形象,应该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地步。其次,要注意体态语言的形象功能。体态语言,是“教师用手势、姿态、表情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生动地表情达意,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之不足”。教学中,教师一个形象的手势,一次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的形象化效果。特别是影视艺术,它绘声绘色,直观形象,能让人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妙境界。五、语文教育艺术具有创造性的特征“创造是艺术的生命”,教育术的成败在于创造。语文教育术的创造,是教师依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培养人的自觉和自由的活动。语文教育术的创造性有其独有的特征。这体现在: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育谋划中的运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艺术、对学生学习力的判断艺术、对自我教育力的估价艺术是谋划的科学依据,对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陈述、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结构的安排,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可以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课堂之上。语文教育艺术中谋划的物化产品就是教学设计方案,这是我们对语文教育艺术的相对静态的认识。语文育学艺术的动态性特征就表现为教学的行为艺术。如果说设计艺术属于“战略”这个范畴,那么行为艺术则属于“战术”的学问。

教师不仅要自己创新,而且要鼓动、指导学生创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学习是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变灌输压制为启发引导;在学法上,学生要变“死记硬背”为“建构自主能力”,挖掘其自身潜力。教育艺术的创造性应该是新颖性和美感性的统一。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应充满生命力,教师愉快地教,学生有兴趣地学,师生互动,其乐融融。第二节语文教育艺术的功能

语文教育艺术之所以是衡量或鉴别语文教师教育能力、水平高低的尺度,是无数语文教师追求的教育境界,就在于它本身具有独特的功能。国内外学者发现教育艺术和语文教育艺术有诸多功能,我国台湾学者王克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中说:“一个人的学业成绩由两种因素来决定,一是智力,一是动机。所以我们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动机功能和乐学功能两个方面。学习本是自动的吸收和积极的反应,而不是被动的行为。教师不能给学生智力,更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内在的驱策和激励。动机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语文教育艺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由于语文教育艺术以内在的和外在的魅力吸引学生,学生就容易集中注意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专心致志,攻克一个个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教育艺术具有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获得身心愉悦的乐学功能。皮亚杰认为,学生是有主动性的人,强迫学习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对于教育,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强制”与“吸引”,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教育的效果也不一样。“强制”学习,学生以学习为苦,越学越乏味;“吸引”学习,就是运用精湛的语文教育艺术,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学记》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艺”,就是教育艺术,这是手段让学生由“知之”“好之”进而“乐之”,这才是教育追求的目的。

教育达到艺术化水平时,人们坐在课堂上便不再感到被迫和痛苦,他们一方面仍是为了需要学习知识获得能力而来,另一方面他们是为了欣赏美、追求美、享受美而来。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乐学境界。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语文教育艺术的特征,并通过艺术化的教育谋略与课堂教育行为,充实语文教育艺术的多方面的功能。钱梦龙、魏书生两位语文教师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审美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且切实体现了优秀的教育方法的强大的教育功能。钱梦龙老师创造的语文导读法强调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强调教学过程中“实”(紧扣课文)与“活”(思维活跃)的统一,注意发展学生在阅读实践和求知过程中所表现的自主意识、情感态度和判断评价等与个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因此,导读法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知识的获得,也不仅在于能力的发展和自学习惯的养成,而且在于整个人格的塑造。钱梦龙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点,确认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就是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知者,是蕴藏着巨大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教学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制约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将不再是向学生“奉送”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为学生自己达到认识和发展的目标提供帮助;当学生确实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再是教师“灌注”知识的“容器”时,他们必将焕发出巨大的认知热情,这种热情主要来自他们内部的驱动力。这样,教学必将呈现出全新的格局。

魏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同为一个系统之下的两个要素,为使整体功能大于单体功能之和,教师与学生需要同步运转。他说:“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这个矛盾,靠老师管学生、压学生、主观片面地命令学生,都不能解决矛盾而只能激化矛盾。强调学生服从老师或强调老师服从学生都是极端的做法。真理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上,这一点就是用民主的方法,使师生之间获得最大限度的互相理解与支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即使同一种教学任务,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甚至可以说,哪怕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及教师本身的素质、风格等的差异,教法也呈现出灵活性、多样化。钱梦龙、魏书生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总是体现在他们教学序列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魏书生针对以往课堂教学大多以注入式为主,不利于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弊端,设计了“课堂教学六步法”。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进而智力获得开发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要大面积地提高质量,必须科学地解决定向和方式问题。所谓自学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的建立、处理和反馈的能力。而课堂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不同于学生课外独立的探索性的自学,它是在教师主导的作用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决定地位固然是学生,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魏书生汲取了中外语文教育家的经验,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总结,运用信息论、控制论的原理,精心设计了“六步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定向和规则问题。“六步法”着眼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妥善处理了教学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学生在“定向”目标的指引下,积极主动地自学、讨论、质疑,并通过自测、自结等明了学习的效果,而在这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点拨、督促、激励的作用。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并且“六步法”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信息的交流反馈及时、广泛、深入,而又是处于全透明的境界,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对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实行随机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的使用上,都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钱梦龙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认识到:“在中学阶段,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他在语文教学中,授给学生自学的门径;在教学设计中,把创设激发动机的情境、培养学习的兴趣作为提高自学效能的重要手段。他逐步形成了“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体系。整个阅读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过程,即所谓的“导读”过程。所谓“导读”,就教师来说,是指导学生读书;就学生来说,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读书。“导”与“读”的结合,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这三者的辩证统一。钱梦龙语文讲读课四个基本式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规律的能力,使学生达到“不需要教”而“会学”的目的。钱梦龙讲到他构思语文导读法时说:“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一条从‘教’通向‘不教’的桥梁,以便使学生能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立,而且在观念上、意志上、以至整个人格上都能够真正自立的人。”

钱梦龙、魏书生两位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他们能结合自身实际,把握语文教学规律,在教学中创造出具有审美意义的独特风格。他们的语文教学艺术,是深化教改的硕果,反映了语文教育的某些规律,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借鉴的。

语文教育艺术,追求永无止境。第三节让艺术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一、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入课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语文课堂上“溜号”或困乏了。但是,如果能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就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孩子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像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地课堂对话,一味地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辩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1.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3.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4.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5.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6.好问的习惯;7.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8.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也跟着上来了。

教育呼吁创新,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加强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联系,把读与唱、画、演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二、让工具性和人文性产生和谐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琅琅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标中在阐释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将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另外还需要清楚的是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每个语言文字都是一颗跳动的生命,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丰富的内涵,“花”能使你想到百花盛开,那五彩缤纷的大花园;还会使你想到,那不十分引人注目却那样坚韧,在风雪中傲立的小花。“百合花”让你感觉到清纯、淡雅。“玫瑰花”则让你感觉艳丽芬芳,热情似火。仅仅是“百合”与“玫瑰”两个词语的不同,仅仅是这两个字的差别,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不同的刺激、感受。每个跳动的音符都会激起孩子们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都能使你产生丰富的联想,都会让你想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孩子们赋予每个文字以新的生命赋予它变化的色彩,使他尽显英雄本色,尽其使命。也应让孩子们尽情享受文字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用孩子们的特有的童音,用他们独特的理解,让他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那是最高的一种境界。我在不断追求着。我们努力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中不断感受美,创造美。让每个中国人都喜欢我们的母语,这是每位语文教师甚至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

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有没有反思过去的文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五年级数学教学随笔(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

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三、实现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杀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地点拨,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

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语文论文库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他们的母亲又是如何,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四、阅读教学中学生学法的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而所谓学生能力,就是走出校门并将老师所教知识全部遗忘之后所剩余的本领。综上所述,学生能力的获得是多么重要,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无疑就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几种阅读方法。(一)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二)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三)逆向阅读法“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主旨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如阅读《少年闰土》一文之前,我先让同学们先对故乡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谈谈自己写故乡的思路。学生们有的说要着眼于写故乡的景物,有的说要着眼于故乡的人物描写,有的说要着眼于故乡的今昔对比。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鲁迅的写作思路,发现鲁迅正是从故乡的人物入手来揭示中心,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四)文言文五步阅读法

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1.预读。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2.抄读。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画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画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解读。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4.品读。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5.诵读。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五)古诗词四步骤阅读法

总结这几年的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设题角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析语言,想画面,悟感情,辨技巧。在鉴赏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由表及里的步骤来读懂、读透、解答诗歌:

1.析语言

对诗歌语言的考察往往体现在对关键词语、关键诗句的品味理解上。常见提问:(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3)与某字比较起来,评论高下优劣。预测提问:从以下几个词中选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缺出,你会选哪一个?简说理由。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针对方式三,选准某字,揭示该字在句中(或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5)针对预测的题型,参见步骤四,但不同的是立足考生所选字词来谈,还可与其他几个词比较高下,增强所选答案的说服力。

2.想画面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所以这种题型非常常见。

常见提问:(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预测提问:根据诗中的某句或句中的某词,展开合理想象,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一幅画面。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4)针对预测提问,要抓准扩展点(关键诗句或字词),理清画面展开的层次顺序,选用恰当的修辞格,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3.悟情感

一首诗歌,从遣词造句到营造画面,从选择物象到融情于景,无不深深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所以在品读诗歌时要结合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面所列古诗文常见感情,希望同学们注意体会:(1)感情基调:迷恋、忧愁、愁苦、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沉郁、欢快、风趣、平淡。(2)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3)不同诗歌类别的不同感情:边塞征战诗——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常见提问:(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2)这首诗(或诗中某字、某词、某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甲感情,有人说表达了乙感情,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观点。(或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

预测提问:请你自主归纳或提炼诗中的感情。(属创新开放题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因袭前人。)

答题步骤:(1)纵观全诗,仔细体会,结合上文所列基调仔细斟酌。(2)从诗歌中找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句,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用什么方式或手法抒发情感的。(4)这种情感对于主旨的表达有怎样的好处。(5)针对预测,参见步骤一、二、三,不要囿于陈见,在事实的基础上略加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4.辨技巧

同学们的复习备考资料中所列表达技巧(包括常见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方法等)应作为重点逐一深研。

常见提问:(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结合某字、词、句)谈谈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3)诗人在使用某种手法时,对于主旨的表达有何效果?

预测提问:试析某种手法在本作品中的作用或某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1)抓总体,抓典型,其余可稍作一提,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表达方式、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