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装糊涂但不能犯糊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05:05:13

点击下载

作者:华阅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可以装糊涂但不能犯糊涂

可以装糊涂但不能犯糊涂试读:

前言

世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聪明,岂不知自以为聪明者却未尝不会犯糊涂;世人都不希望自己犯糊涂,岂不知有时犯糊涂者未必不是聪明人。很多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所推崇的“装糊涂”,其实质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说也不过是为了藉此避免犯糊涂。

概而言之,糊涂有装糊涂和犯糊涂之分。心里明白而表面糊涂则是装糊涂,表面明白而心里糊涂则是犯糊涂。装糊涂是“明知故犯”,是韬光养晦的智慧体现;而犯糊涂是“事后方知”,是悔之无及的愚蠢表现。自古而今,真正的智者其实大都是以装糊涂的办法而尽力避免做出犯糊涂的事情。

先贤老子曾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在他看来,世间俗人都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晓他人的秘密或事件的真相为聪明,而他却拿自己的“昏昏闷闷”,仿佛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明白当聪明。他以智藏拙、以拙隐智,尽量避免自己犯糊涂。他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敏若讷”,真正道出了“智者”的真谛,只可惜这个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深得其妙的。

宋朝的大文豪苏轼,论聪明才智,他应该属于超乎常人的那一类了,可惜年轻时他对人生真谛参悟并不深透,因屡犯糊涂而屡遭贬谪。然而他最终明白:所谓文学上的那点小聪明,在政治的大智慧面前显得何其苍白无力!在吃尽了苦头之后,他终于潜心参悟人生的深奥哲理,写出了“众人生儿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吾儿愚且直,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慨叹诗句,为自作聪明而犯糊涂者敲响了警钟。

现实生活中,装糊涂与犯糊涂的关系是辩证的。面对烦琐小事与大是大非,装糊涂与犯糊涂的是有区别的。装糊涂的人,心里很清醒;犯糊涂的人,表面装清醒。曹操在张松献地图一事上大犯糊涂,孔明用人犯糊涂才导致了街亭之败,但他们真是糊涂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他们同样像苏轼一样,一时犯了糊涂,亦被聪明所误。伤也,痛也,智时真智,愚也真愚也!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说难得,是因为有些时候人们需要装糊涂,却又不会装糊涂。这种情况下,可能就要犯糊涂了。像苏轼、曹操、孔明这样真聪明的人尚被聪明所误,我辈平凡百姓就更难于避免犯糊涂了。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出现的情感失衡或迷蒙、道德失范或倾斜,法律失度或越轨、工作失职或渎职,其中大都因为犯糊涂所致。人有时往往过于聪明,两眼发亮,什么好处都想得,什么亏都不想吃,于是模糊了界限或原则,失去了分寸或余地,忘记了警戒或忌讳,从而导致自己陷于人生的被动境地。如果大家能够按照“大智若愚”的原则,大气一些,无私一些,宽让一些,就不会在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是非之间、恩怨之间、得失之间犯糊涂,就不会伤害别人、触犯原则、亵渎工作、损毁自己,就不会做出犯糊涂的蠢事。因此,要学一学装糊涂,千万不要犯糊涂。

很多人在很多事上犯糊涂都是有原因的,猴子火中取栗是贪吃,齐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抢金子,只见金子不见人,是自私贪婪、唯利是图蒙蔽了眼和心。世间有很多违法之事都是当事人明知是糊涂之事而偏要耍聪明,犯糊涂,利欲熏心,终使自己的人生“一塌糊涂”、“一败涂地”。这样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但人生一世,所要经历的事情千千万,更兼于事情的复杂性,要不犯糊涂是很难的。因此,为了避免犯糊涂就要为心设防,以理控智,以不贪保身,以装糊涂做盾牌。处世做到识人于先,忍耐于前,凡事以不争守道,循事理探路,知其当行而行,知其不当行而不为,这样做,也就可以让自己尽量少犯糊涂了。作者2011年2月于北京

第一篇 装糊涂与犯糊涂的辩证哲学——装糊涂者昭昭,犯糊涂者昏昏

人生做人做事,其结果无非两种,一是对,二是错。为什么有人对时多,错时少,而有人正好相反呢?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会不会装糊涂,是否经常犯糊涂,则是形成对与错的重要原因之一。会装糊涂是一种智慧,而犯糊涂则是一种昏聩的表现。会装糊涂者处世圆融,八面玲珑;常犯糊涂者大事小情都难成。所以,学会装糊涂,莫要犯糊涂,人生才会在正确的决策力和正确的行动力的双重保障下获得平稳而健康的发展。

第一章 人生需要装糊涂,不要犯糊涂

人生有时候就像股市,单边上涨和单边下跌都是偶然现象,不常见的;大多数时候都是小阴小阳地交错发展,“死多头”和“死空头”都是犯糊涂。所以,不管人生遭遇“熊市”还是喜逢“牛市”,为人处世都不可太偏激,对于那些无关原则和大局的琐事,那些忍一忍就能过去的小事,不妨装装糊涂,不去计较,以“中长线”的眼光、以“投资”的心态看待其发展。即使某一时期“走牛”,也不要得意张扬,因为肆意放纵,犯糊涂的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受损。股市里哪个庄家不是悄悄地建仓,悄悄地出货?人生亦是如此。

1.装糊涂息事宁人,犯糊涂抱憾终生

有人为大肚弥勒佛题写了两句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语调虽然诙谐,但其背后给人的却是严肃的思索:怎样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世间什么样的人是可笑之人?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必定有不同的回答,但无论是谁,都不能否定这样的答案,那就是:装糊涂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犯糊涂必是世间可笑之人。

天下最难容之事莫过于自己最厌恶的事情,而智慧的人面对这样的事情却总是善于佯装糊涂,对它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计较、不在意自己一时一地之得失,以求得人事的和谐与顺利。当然,要做到这点,当事人必须有弥勒佛一样的宽大胸怀,有能够为大局利益、长远利益着想的境界。犯糊涂之人是可笑之人,因为通常犯糊涂者都认为自己并不糊涂,甚至还十分聪明,但做出的事情却是荒唐可笑的,这一切在旁观者看来往往都是十分糊涂透顶的。

一个人要做到装糊涂而不犯糊涂,则涉及到一个对待别人错误的态度问题。现实生活中,谁也不是圣人,谁都会犯错误,会有毛病,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错误和毛病,却能看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和智慧的深浅。智者总是不随便批评别人,不随便指出人家的错误,在很多时候都能容忍别人的缺点与失误,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人喜欢被批评,没有人喜欢被别人挑毛病,所以,他们常常摆出一副糊涂的面孔,或视而不见,或委婉含蓄地善意提醒,给人面子以自省。而昏聩者则难免犯糊涂,或当面怒言反驳,或发威以震慑,弄得当事人下不来台,以致记仇憎恨,严重者甚至众叛亲离,阻碍交际和事业的顺利发展。

有这样一首诗:“暗日牵袂醉中情,玉手如风已绝缨。尽说君王江海量,蓄鱼水忌十分清。”这是后人赞扬楚庄王宽阔胸怀的。《韩诗外传》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就命令点起蜡烛再喝,还特意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大臣们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把大厅里的蜡烛全吹熄了。黑暗中,一位喝得半醉的武将斗胆揩油亲泽,拉住许姬的袖子,摸了她的玉手。许姬慌忙反抗之际,把那人帽缨揪了下来,匆匆回到座位上对楚王咬着耳朵说:“大王,有人借灭灯之机,调戏侮辱我,我已将那人的帽缨折断,快快将蜡烛点上,看谁没有帽缨,便知是谁。”

楚庄王知情后,却大声说,“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为乐也”,叫大家都把帽缨摘下来,再重新点亮蜡烛,君臣尽兴而散。

两年后,楚晋交战,楚将唐狡阵前表现特别勇猛,拼死效力。楚庄王问他为何如此英勇,唐狡如实回答:“在绝缨会上,拉美人袖子的就是我,承蒙君王不杀之恩,今特舍命相报。”楚王大为感叹:“当时若查明治罪,今日你能死力效劳吗?”说罢便给唐狡记了头功,还把许姬赐给了他。

楚王这种装糊涂的做法,实为大丈夫所为,人必须有帝王般的胸怀才能如此,绝非市井小人所能做得出来的。这种装糊涂,从道德角度来说,是宽容、仁慈;从智谋上讲是给人生路,顾全大局;从政治上讲,是收买人心,显示他的不凡气度,以及爱人才胜过美人的贤明。在楚王眼里,酒后狂态属于人之常情,能够理解人性弱点的人,也自然能够发掘并调动人性中潜在的崇高与辉煌。由此可见,装糊涂绝对是和睦上下关系、包容天下的最智慧的交际手段。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则没有楚王这样的雅量和智慧,当自己面临侮辱的时候,他们是决不肯装糊涂的,一定要辩出个是非曲直,甚至不惜以武力找回自己的尊严。在很多人眼里,这是具有男子气概的表现,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无法避免要犯糊涂的。特别是有些领导者,容易冲动,看到下属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时,就按捺不住怒气,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当众责骂起下属来。这样犯糊涂,必然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后藤清一先生年轻的时候,在松下电器任厂长。一次,他没有经过松下的批准,就擅做主张将员工薪资提高,严重违反了公司的规定。松下知道以后大为震怒,立刻召见后对其破口大骂:“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了不起,你以为你是谁啊?要弄清楚,我才是老板!”松下越骂越气,一边骂,一边拿着火钳,猛敲取暖用的火炉,由于用力太猛,以致把火钳都敲弯了。

在场的松下亲戚都看不过去,挺身为后藤讲情,竟在松下一声“闭嘴”之后,也一块被骂了进去。由于骂得实在太凶,后藤恐惧地昏倒,被松下用葡萄酒灌醒。之后,松下把弯曲的火钳递给后藤,苦笑说:“你可以回去了,不过,这根火钳是因为你才敲弯的,所以在你回去之前要把它弄直。”

后藤急忙接过火钳,努力扳直。而他的心情也随着这敲打声逐渐归于平稳。当他把敲直的火钳交给松下时,松下看了看说道:“嗯,比原来的还好,你真不错!”然后高兴地笑了。事后,后藤回忆说:“听到老板说了这句话,那颗受伤的心立刻好了一半。”

后藤走后,松下悄悄地给后藤的妻子打了电话,对她说:“今天你先生回家,脸色一定很难看,请你好好地照顾他!”

第二天一大早,松下就打电话给后藤说:“我没有特别的事,只想问你是否还在意昨晚的事。没有吗?那太好了!”据后藤回忆说:“听完老板打来的电话,昨晚被痛骂的懊恼霎时烟消云散,我紧紧握着电话筒,内心对老板佩服到极点。”

应该承认,松下毕竟还算是个智者,在犯糊涂之后能迅速自省,纠正自己,挽回过错。如果他固执地发老板威风,不肯安抚员工,将上下级的关系恶化至僵局,那么势必会阻碍事业的发展,这样犯糊涂的后果无论对谁都是没有好处的。

2.装糊涂宽留余地,犯糊涂败走麦城

其实,人生在世每时每刻都有危险存在于左右,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会让你防不胜防。对于天灾,我们多数无可抗拒,只能认命罢了;而对于人祸,我们却有防范的可能。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时时警惕,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就能大大减少他人对我们的威胁与损害。而在危险面前,藏巧于拙装糊涂,麻痹对方,使对方放松对我们的警惕,减少对我们的敌意,不失为一种保全自己的好方法。

汉朝的萧何是一个很精通儒家勤政、谨慎窍门的人,他侍奉大杀功臣的刘邦多年,最后能得以善终,这和他知道如何装糊涂有很大的关系。

刘邦在灭楚之后,论功行赏,萧何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他非常谨慎。在他官拜宰相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都登门向他道贺,惟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提醒他:你的灾祸可能会从此发生。现在皇上离开京城,率兵打仗去了,封你为宰相,掌握护兵,一方面是为了讨好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备你。如果你现在辞退封赏,献出自己的财产作军费,皇上一定会很高兴,这也会减少皇上心中的疑虑。萧何仔细一想,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于是,便按召平的建议去做,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军中随刘邦作战,又把自家的资财捐给前方做军费,于是得到了高祖的欢心。

在黥布叛变的时候,高祖又亲自带兵去讨伐,让萧何留在后方。萧何全力安抚百姓,巩固民心。有人见他勤勤恳恳,便非常担心,劝他说:相国小心遭杀身之祸啊!自从你入关十多年来,收揽民心,人们打心眼里敬重你,陛下知道你众望所归,所以常常派人注意你的动向,惟恐你背叛他。你如果想保全家人的性命,从今天开始就要破坏自己的形象,把声望压下来,才能让陛下放心。萧何细一思量,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没收百姓土地,拢民、乱民,使百姓对他怨声载道,萧何的威信下降了,可是刘邦却对他放心了。

伴君如伴虎,萧何正是用了装糊涂的招术才得以保全性命。如果是其他居功自傲的人,则早就人头落地了。

所谓世事无常,即使你拜相封侯,位极人臣,也不敢保证你会永远辉煌,永远平安。当你辉煌之时,如果没一点缺点瑕疵,也会遭人猜忌,因为有时他人防备的不是你的缺点,而是你的才干。如果你不知道急流勇退,以装糊涂的方式明哲保身,到最后难免会被压制,甚至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上像萧何一样聪明但不如萧何智慧而招致杀身之祸的人不在少数。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英雄关羽一辈子行军打仗,尽走大道,犯一次糊涂,抄了小路,便走麦城了。人在危险面前不会装糊涂,反而逆风而上犯糊涂,性命不保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国时期的著名文人孔融,学问很大,但政治上并不十分成熟,勇气不小,可斗争经验却相当缺乏。他为人自信过甚,对时局常常估计错误,书生意气,以为他的自由论坛,能够左右政局,其实,他不过是和曹操一次又一次地玩以卵击石的危险游戏罢了。他在有了声望之后,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好得有些不知好歹,好得有点不知冷热,好到晕晕乎乎,不知天高地厚。

虽然他有资格看不起出身微贱的曹操,敢当面问:“你算老几?”但是他忘记自己是个一无兵卒,二无地盘,三无资本,四无外援的毫无实力、徒有虚名的人物。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名义上的皇帝是汉献帝,往好听了说,他是个傀儡,往难听了说,其实就是个高级俘虏,用镀金牢笼关起来的囚犯。在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说了算,拥有予取予夺的最高权力。曹操要他做政治花瓶,装饰门面,他不干,而偏不自量地向曹操发动正面进攻,要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反对派。

从曹操下定决心讨伐袁绍起,孔融就与曹操意见相左,在大政方针上与曹操公开唱反调;与被监视的汉献帝过往甚密,动不动就上奏,也很遭曹操的嫉恨;煽动祢衡在大庭广众之下辱骂曹操,让他很下不了台。有一回曹操禁酒,他反对曹操的极端做法,说:“尧正因为喝酒,才成为圣贤,桀纣虽然以色亡国,但也不能为了防范,不许此后的男女婚姻呀!”袁绍失败以后,他给曹操写了封信,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问他,“典从何出?”他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因为曹操打下冀州时,把袁绍那位漂亮的儿媳妇甄氏,给了自己儿子曹丕。于是,可想而知,曹操对他多么恼火了。所以,孔融一经人告发,说他有诲谩诽谤之罪,立刻就把他抓了起来。

其时,他的两个儿子,也知道他早晚要倒霉,所以,军吏来逮捕孔融时,这两兄弟正在下棋,别人劝他们赶快躲一躲,他们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连小孩子都知道处境危殆,孔融还要当反曹的领袖,这就是文人永远玩不过政治家的原因了。

政治家曹操最忌畏的,莫过于反对派结成一股政治势力。孔融当时“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他自诩说:“家中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成为当时许都城里一股离心力量的领袖人物,这是曹操最深恶痛绝的,无法容忍的,所以,他就只有服刑了。

试想,如果当时孔融能认清时务,晓谕利害,在关键时刻装装糊涂,不玩以卵击石的游戏,不与实权派曹操对抗,也不至于落得个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所以,人对自己的成就、实力、影响、名声,不要估计过高,更不能过于膨胀,不论自己成就多高多大,谨慎谦恭一点,谅无坏处。犯糊涂,最终是要害人害己的。

3.装糊涂韬晦待时,犯糊涂自毁前程

韬和晦二字,均为隐藏,遮掩之意。韬晦待时,是在特定的形势下,用装糊涂的方法将真正的志向和动机隐藏起来,免除外来的侵害,以保存自己,等时待机。《吕氏春秋》说:“圣人之行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意思是,圣人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要等待时机,从外表上看,这似乎是缓慢和迟延的,而实际上是最快速、效率最高的方法。因为欲速则不达,时机未到,随意妄行,势必吃亏上当,大大延缓事业的进程。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年周文王,坐镇四大伯侯之首,为了兴周大业,被纣王羁押羁里之时,行韬晦之计,“忍痛食子”却佯装不知,后得以安全回到西岐,待时机成熟之后,举起“替民伐罪”的大旗,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想那汉高祖刘邦,自斩白蛇起义之后,面对项羽的狂妄,处处忍让,暂不与其争锋,鸿门宴侥幸脱身,栖于汉中,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采用张良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最后垓下一战得胜,定鼎天下。还有那朱元璋也善用韬晦之计,在逐鹿中原之时,面对各路反王,他听从了谋士朱升之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后一举平定天下建立了明朝。

古人装糊涂,行韬晦之计,大多与战争有关。而当今社会,一些智者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职场竞争中,为事业发展营造了坚实的基础。

一位小有成就的部门经理谈起自己就业之初的职场经历,对以装糊涂为方法的韬晦之计感触很深。他说:我应聘来到公司任职时,我们部门的经理对我有戒心,因为我各方面都比他强,他是自学成才的“土八路”,我是海外归来的“洋博士”。我一上班,他就拍着我的肩膀说“老弟,我随时准备交班。”眉宇间透露出一丝悲凉。可我知道我的身份,他是经理,我是他的助理,我们之间是上下级关系,而且我也没有“夺权”的歹念。于是我在大智若愚上做起文章,以消除上司对我的戒心。在业务会上,我对自己的真知灼见有意打点埋伏,留下思维的空间给经理作总结。平常我尽量表现“俗”一点,收起我的锋芒,经常向经理请示汇报,不擅自做主,特别是一些决策性的工作,我都等经理表态。

有一次,经理出差不在家,有一笔生意其实我看准肯定能赚大钱,但我还是向远在千里之外的经理请示,说自己吃不准,请经理定夺,把功劳让给经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经理对我消除了戒心,他把好多重大的决策权都主动下放给我,使我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没有后顾之忧。需要强调的是,有时作为下属的你取得了上司得不到的某种利益及好处时,而他却受到了他的上司的冷落,面子挂不住,这时就需要你给上司某种心理补偿,让他得到平衡。如我们听得最多的莫过于“在××的指导下,我取得了成功”云云,来点谦虚和韬晦。尽管这很痛苦,但你应清楚,上司提拔你可能要费点力,可压制你却是举手之劳,因此要懂得先保护自己,收敛锐气,待时机成熟再锋芒毕露,一鸣惊人,减少中途夭折的危险。

这位部门经理虽初出茅庐,但表现得成熟老练,他适时适度地运用装糊涂的手段,赢得了上司的信任,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有人却做不到这点,面对竞争的时候,犯糊涂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本意,轻易地亮出自己的“底牌”,以致阻碍了事业的发展,自毁前程。职场人士田志在竞争中就吃过这样的亏。

田志与宏达公司的副总经理顾勇有着十分密切的私交。大学毕业后,田志便来到宏达公司工作,但二人私下约好:不让任何人知道他们的交往。

进入公司后,凭借过硬的工作能力,田志在短短两年内,就将公司的销售额翻了两番。第三年初,销售部主管辞职,留下了一空缺。对这一空缺虎视眈眈的不只是田志,另外还有两个“销售天才”。

田志求成心切,开始当着众人的面,宣扬自己与公司副总经理顾勇的私交,并时不时地批评那两位“销售天才”。没想到,这两位“销售天才”也有自己的“底牌”——公司总经理。

于是,公司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先是一些人暗地里找总经理告状,然后是总经理侧面地批评了副总经理顾勇。顾勇心里感觉很郁闷,决定撒手不管。结果,在竞争应聘时,田志只好孤军奋战,最终没能敌过竞争对手,败下阵来。

田志因为急于求成,早早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而这样的结果,就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会将自己的缺陷暴露无遗。另外,过早地亮出自己的“底牌”,往往会使你的竞争行为陷入盲目和被动,从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因此,在竞争当中,聪明的职场人士一般都会选择后发制人的策略。在初期尽可能掩饰自己的竞争实力,哪怕周围的人争得头破血流,我自岿然不动,等到别人的实力完全暴露之后,再扬己之长,寻找突破口,获得竞争的主动权。

再比如,在职场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不太讲理的上司。这时,行韬晦之计,装装糊涂,暂时忍让,可免于遭到排斥和挤压。人生活在社会当中,总会遇到各种不顺心、不如意,只是千万不可由着自己的性子犯糊涂胡来,那样不但对自己的发展不利,有时还会贻误终身,恰当地运用一下装糊涂的方法是大有好处的。

当然,我们所提倡的装糊涂、韬晦待时的处事方法,和历史上的那些政治家、军事家,和那些枭雄们有着根本质上的不同。他们暗施韬晦那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一时之忍让,为的是让自己强大起来。一旦时机成熟,他们便不会放过机会,争权夺利,称王称霸,把自己的敌人最后一网打尽。而今天我们装糊涂行韬晦之计,为的是看准形势,审时度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以便以更少的代价获取更大的成功,为的是在不具备与人争锋的实力之时,权且忍让,并努力发展自己。

4.装糊涂事事主动,犯糊涂处处被动

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在一直发展变化着的,都是处于动态之中的。而装糊涂却能将事态暂时置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为当事人创造一种“静观其变”的游刃空间,以不变应万变,进而掌控事态,使它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走下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太平洋中途岛成了美日争夺的焦点。美国的情报机构已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得到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眼瞅着胜券将要掌握在美国人的手心,不料却被无孔不入的记者将这一消息捅在了芝加哥的一份报纸上。美军司令官尼米兹写信要求罗斯福总统尽快采取措施,坚决追究泄漏军事机密的法律责任!

不料,罗福斯总统取过信细细看过一遍,笑着对送信的人说:“这个尼米兹直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告诉他,就说一切顺其自然。”

芝加哥的这家报纸依旧如期出版,一切恰似什么也没有发生。而日本人虽然也曾注意到芝加哥这家报纸的“独家新闻”,不过当观察到美国政府没有兴师问罪、采取严惩“泄密”措施,便大失所望:又是美国新闻记者在哗众取宠,假新闻一条!日方不屑一顾,一直到中途岛之战打响前,都没想到更换密码。

果然,中途岛战役以美国人的胜利而告终。

罗斯福总统在白宫接见尼米兹上将时,上将心中仍牵挂着那封信的事,忙问:“总统阁下,你为何不对泄露军事秘密的那家芝加哥报纸严加惩办?”

罗斯福总统目光炯炯地反问:“假如对这家报纸兴师问罪的话,那么,不正说明则‘独家新闻’确有价值吗?假如我们假装糊涂,不理不睬,日本人才会认为,这破译密码之说是纯属谣传呢。日本人在中途岛之战打响之前一直没有想到更换密码,不正好证明我们这么干自有过人之处吗?”

聪明的罗斯福总统假装糊涂,对事情不理不睬,迷惑了敌人,稳住了事态,终于赢得了胜利。

智者就是这样,能审时度势,恰当采取应对之策,将事物控于掌中。即使情况有变,亦能见机行事,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充满了机趣的京剧“宰相刘罗锅”第二本“夜审”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皇帝乾隆微服出访,没想到惹上了命案,被打入江宁大牢。

知府刘墉得知实情后,审也不是,放也不是,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局面。稍一不慎,可能会惨遭灭族的命运。

聪明的刘罗锅想出了一个办法,大牢里只点一蜡烛,透过微暗的烛光审案,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清楚,既保留了天子的颜面,也尽到了地方官的职责。

这里的智慧关键就在于看不清,装糊涂。看不清装糊涂才能解决一切危机,看不清装糊涂才是真正的看得清不糊涂,才能掌控事态,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看不清装糊涂并不是刻意地投降输诚,让对方赢得一个胜利,相反的,是透过一种英明的策略,看似无心插柳似的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双方心知肚明,却也心照不宣。

刘罗锅固然要看不清,装糊涂,更重要的是皇帝乾隆也要装糊涂,不能表露身份。如果有一方不装糊涂,将人与事都真切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那君臣双方则都陷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这种结局当然对谁都是不好的。所以,这表面上的君臣相安无事,可是机关算尽、苦心经营的结果啊。

外在的大环境绝非个人能全盘掌控的,世间的黑白对错也未能截然二分,所谓睁眼闭眼皆是学问,看不清正是眼睛开闭之际的灰色地带,正适合装糊涂。至于如何拿捏掌握,是智慧,更是艺术。

5.装糊涂有所不为,犯糊涂无所不为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历史上的两个名人谈起。

有人评价诸葛亮:有所为而不为,有所不为而为之,事必躬亲,一把手亲自抓,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有人评价曾国藩: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势顺导,四处开花,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先说诸葛亮。作为国人眼中智慧与道德的双重象征,诸葛亮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七擒孟获,成就了三分天下中的蜀汉基业。他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直至病死军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职场人士的最高典范。

然而,诸葛亮不仅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汉集团还是三国中最先破产的一个。诸葛亮之败,败在不善借团队之力,应有所为而不为,应有所不为而为之。结果是不但个人的职场生涯没有成功,还彻底摧毁了蜀国恢复汉室的立国之愿。

首先,诸葛亮对人才考核过于苛细,所以他对他人的能力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信任,事必躬亲,一把手亲自抓,不知有所不为而为之,在事实上压制了人才的成长,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罪魁祸首。

在《将苑·知人性》中,诸葛亮谈到了他考察人才的“七观法”: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词辨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用现代人才选拔的观点来看,诸葛亮的人才观不仅考核苛细,而且显得傲慢而居高临下,潜意识里对他人的能力就不太可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对人才过于求全责备、查之密、待之严,要求人皆完人,对于一些有特长的人才因小弃大,虽收录,而不任之:魏延性格有些高傲,有奇谋,不肯下人,终生为用而不授信;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因诸葛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而丧命;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除之。

客观地讲,蜀汉初期,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勉强算得上是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人才队伍,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又有魏延、王平等人,然而,由于诸葛亮长期的亲历亲为,事必躬亲,一把手亲自抓,蜀汉的人才梯队最终没有形成,最后诸葛亮指定降将姜维为帅,也只因朝中无能人不得已而为之。

其次,诸葛亮自恃才高,目空一切,在他的眼中,天下惟我独尊,其余皆为蝼蚁,不善借团队之力成就自己,个人力量没有有效地转化团队的力量,最终个人也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诗句而撒手人寰。

在诸葛亮的眼中,即便是五虎上将,也都只能是些石头棋子之类的,几无生命,不让知其然,也不让知其所以然。以诸葛亮出山后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领受绝对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簿”,这种战术完全漠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是诸葛亮个人智慧垄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亮葛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而个人的智慧和力量也只能深藏于个人的脑瓜躯体中,随自己的消逝而散去。

再说曾国藩。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却远在诸葛亮之上。毛泽东曾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的成功,就在于善借他人之力成就自己的事业,也善于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传播给更多的人,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首先,与诸葛亮相比,曾国藩的人才观更为成熟和包容,讲究因势顺道,结果是四处开花,周围人才济济,其中不乏济世良才。“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与诸葛亮对人才的考核标准过于苛细,对他人缺点无限扩大化的倾向相比,曾国藩对人才个性的包容度就高得多。“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左宗棠不知天高地厚,与人写信,不署自家姓名,只署“小亮”,自作多情的以为自己就是当今的诸葛亮。他不懂礼貌,见谁损谁,对曾国藩更是能骂即骂,能损即损,且常常用词阴毒、刻薄。但曾国藩对他这一毛病装糊涂,却欣赏左宗棠的才气,有意纳入接班人体系,使左宗棠有机会发展,在浙江、福建从平头百姓做到了闽浙总督。而曾国藩自己也屡次受益于左宗棠的智慧而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李鸿章最初只是曾府里的一个幕僚,爱睡懒觉,公子哥们习气很浓,但曾国藩器重李鸿章的超常洞察力,于是将其纳入重点培养对象。在重大事情上,曾国藩常常找李鸿章过来出谋划策对其进行有意训练。正是曾国藩竭尽心思的发现、培养,李鸿章才有机会走到大清王朝的高层管理岗位。

在十多年的战争岁月里,曾国藩依仗着千万人才成就了大事业,同时,他也通过这些战事培养了一批卓越人才。这批人才,如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对晚清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由于曾国藩的包容与因势顺导,他的个人智慧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扬光大,个人智慧变成了一个统治集团的智慧,个人的力量也变成了整个统治集团的力量得以无限扩大。这种力量足足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无怪乎梁启超感言:“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已。”

其次,与诸葛亮相比,曾国藩知有所为也有所不为,特别善于借他人、借团队之力成就自己。

史料上记载,曾国藩是将人则胜,自将则败。凡曾国藩亲自指挥打仗,胜少败多;而他指挥别人去带部队打仗,则胜多败少。所以,曾国藩特别知道有所不为,特别善于找替手而为之。

在识人用人中,曾氏尤注重对替手的选择。他在给九弟的一封信中就说:“办大事者,以选替手为第一义。”这说的是他自己的经验。曾国藩很重视寻找一个全面的替手,经过多年的培养观察,他最后将李鸿章选为自己的接班人。事实证明,正是李鸿章将曾国藩的事业推向前进。李鸿章执掌晚清军事、外交大权30年,权倾天下,炙手可热,曾国藩在死后很长时间里一直保持着高大的形象,与李鸿章的地位和推崇是分不开的。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诸葛之败,败在有所为而不为,有所不为而为之,不相信他人而不能借他人之力,也就不能把自己的力量转化为一个组织的力量。而曾之成功,其实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借力团队,发展自己的成功。

由此看来,成功的职场生涯始于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还要学会借力团队。借力团队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借助团队之力发展自己,所以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团队。第二是把自己的力量转化成团队的力量,通过团队绩效的提升来最大程度地获得个人的发展。

6.装糊涂顺势应时,犯糊涂违逆人心

做股票的人都知道,趋势为王,不要与趋势作对。在牛市上涨的趋势中,你买什么股票都能挣钱,只是挣得多少的问题;在熊市下降趋势中,你最好不做,否则,买什么都会亏损。趋势不可忤逆,顺势而为才是聪明,逆市而为则是犯糊涂。社会时势也是一样,一个政权是否能够建立、稳固,要看它是能否符合时代潮流,即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话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帝制,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共和民主时期。而袁世凯却犯了糊涂,做起了皇帝的美梦,妄想复辟帝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举国反对。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积弊深重,时代任务要求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袁的政权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便不能解决时代问题。帝制复辟在中国不得人心,而共和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所以,袁世凯公然帝制自为,立即引起了更大规模的全国性抗议。河北同志会发出《告全国父老书》,把袁世凯称为“贼”,指责他的倒行逆施是“断送国家”的行为;东北各省发表通告,称袁世凯是“窃国大盗”,号召全国人民拒绝向袁世凯政府交粮纳税;海外华侨纷纷致电北京政府,要求维护共和体制。

袁世凯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他多年的贴心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纷纷宣布不赞成袁世凯称帝,就连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也做诗讽刺父亲称帝。虽然后来袁克文被袁世凯软禁起来,但其诗却很快在市井流传,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一大热点。一直在政治上依附袁世凯的资产阶级立宪党人也很快决心和袁世凯划清界限,指责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丧心病狂,寡廉鲜耻”,并向全党发出“吾党力挽狂澜,义无旁贷,请诸公及时奋起,共谋补救”的呼吁。此时,流亡日本的孙中山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愤怒地指出:“以先烈无量之头颅,无量之鲜血,所获得共和二字之空名……是可忍,孰不可忍!”随即,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军”,分批秘密回国,开始他的“第三次革命”。终于,在全国上下一片讨伐声中,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寿终正寝,留下了千古骂名。

历史明白地告诉我们,任何违逆社会大势的行为都是犯糊涂的行为,都是不可行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螳臂当车只能自食其果。只有认清大势,顺势而为的人才能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勇立涛头,建功立业。

这让我们想起了蔡锷——袁世凯的敌手,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总指挥;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想起了那段流传开来的他和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想起了他顺应时势装糊涂行韬晦之计的智慧。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夺得了大总统的宝座后仍然贪心不足,还想复辟帝制当皇帝。为了笼络人心,排除异己,他把蔡锷诓骗到北京软禁起来。蔡锷心里明白,不能争一时之长短,索性处处假装顺着袁世凯,还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纵情声色犬马之中。他常到八大胡同妓院走动,在云吉班结识了小凤仙。英雄美人成为知音,高山流水两情依依。袁世凯派去盯梢的人报告后,袁世凯便认为蔡锷顶多是一个好色之人,成不了大事,也就放松了警惕,放松了对蔡锷的监视。就这样,蔡锷稳住了袁世凯,最后瞅准机会脱身回到了云南。“将军拔剑南天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护国讨袁斗争开始了,一段藏锋佳话一段曼妙爱情故事便也流传至今。

蔡锷装糊涂的智慧告诉我们,形势不利时要善于退让。有的事情不能急于一时,目光要放长远,懂得能屈能伸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人生有得意之时就有失意之日,在不利的形势下,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要学会顺应时势装糊涂委屈自己。高瞻远瞩,胸怀宽广,不计眼前得失,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而目光短浅,斤斤计较于眼前小事,认不清社会形势,犯糊涂倒行逆施,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最终将被时势所淘汰。

7.装糊涂灵活变通,犯糊涂因循坐误

记载商鞅思想言论的《商君书》中有一段名言:“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这就是说,聪明人虽然以法度为准绳,但他办起事来灵活变通,有时甚至有意装糊涂而出奇制胜;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约束过甚,办事只懂得照猫画虎,所以经常犯糊涂而失败。

圣人创造“规矩”,开创未来,常人遵从“规矩”,重复历史。为什么孔子是圣人而他的三千弟子不是?道理就在于思想是否解放,是否敢于灵活创新,敢于自主地、实事求是地思考分析问题。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喝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换来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孔子与弟子云游于郑,被反对儒学的一个权贵抓住,要求他们立刻离开郑地,并且保证再也不传播儒学,不然杀头。弟子都很为难,只见孔子毫不含糊地当场保证,而后立刻上路。但当他们一离开郑,就马上着手进行讲学事宜。弟子很不解地问老师:“老师不是教我们讲诚实信用吗?既然已经保证了不再讲学……”孔子哑然笑了:“请问传播儒学有没有错?没有,那么郑人的要求就是无理的,对无理之人就应该用无理的办法,对与无理之人的约定就不必那么认真了。”

孔子落魄于野,弟子去向当地富人求食。富人一听是孔子的徒弟在讨饭,就写一“真”字,问他是什么字,弟子说是个“真”字,可是富人非说不对,不给食物。孔子听弟子一说就去了,说:“直八。”富人连呼:“厉害厉害,果然不愧是大师。”弟子疑惑,明明不是“真”吗?孔子说:“认真,认真我们就不该讨饭了,现在就是认不得‘真’的时候啊。”

孔子讲授儒家学说,不是拘囿于死板的说教,而是灵活运用。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孔子以诚信为本,讲究君子之见。但是不该讲、没有条件讲的时候他绝不死要面子活受罪,绝不死板,可谓达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所以他是孔子,是闪耀两千多年的圣人。

许多成功人士一生不败,关键就在于用绝了为人处事变通之道,进退之时,俯仰之间,都超人一等,让左右暗自佩服,以之为师。

学会为人处世变通之道不是“空头支票”,而是决定你能否从人群中挺立起来的第一关键;反之,凡不知为人处世变通之道者,一定会在许多重要时刻碰得头破血流,跌入失败之境。

两个探险家在林中狩猎时,一头凶猛的狮子突然跳到他们面前。“保持镇静”,第一个探险家悄悄地说,“你还记得我们看过的那本关于野生动物的书吗?那书上说,如果你非常冷静地站着别动,两眼紧盯着狮子的眼睛,那它就会转身跑开的。”“书上是那么写的,”他的同伴说,“你看过这本书,我也看过,可这头狮子看过吗?”

学会应变,学会变通,不可太形而上学。

有一个故事则显示了不能变通而犯糊涂的一个结果。

从前,有一个卖草帽的人,每一天,他都很努力地卖着帽子。有一天,他叫卖得十分疲累,刚好路边有一棵大树,他就把帽子放下,坐在树下打起盹来。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身旁的帽子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而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有一顶草帽。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于是他赶紧把头上的帽子拿下来,丢在地上。猴子也学他,将帽子纷纷扔在地上。卖帽子的高高兴兴地捡起帽子,回家去了。回家之后,他把这件奇特的事告诉了他的儿子和孙子。

很多很多年后,他的孙子继承了祖业。有一天,在他卖草帽的时候,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而帽子也同样地被猴子拿走了。孙子想到爷爷曾经告诉他的方法。他脱下帽子,丢在地上,可是,奇怪了,猴子竟然没有跟着他做,还直瞪着他,看个不停。不久之后,猴王出现了,捡起地上的帽子,说:“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在今天这个资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过去成功的经验,往往就是此刻失败的最大原因。

因此,凡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才能不犯糊涂。

8.装糊涂谋求长远,犯糊涂鼠目寸光

据说,美国第九届总统哈里逊在小的时候曾经被人看成是个“傻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当人们将五分的原版和一毛的硬币投给他,然后看他捡哪一个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捡五分的那个。

这不是傻瓜是什么?附近的许多人听了这件事都不相信是真的,于是便都拿着五分和一毛的硬币跑来试,结果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于是,许多人认为这个小孩子真是傻到家了,放着一毛的硬币不捡偏偏去捡那个五分的!就这样,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拿着硬币来证明这小子是个不折不扣的傻瓜的人越来越多。花个五分钱,证明别人是一个傻瓜,这是别人都愿意做的。更重要的是,看到别人是傻瓜,更能相称出自己的聪明来,所以,小哈里逊得到了很多的五分钱。

终于,有一天,一个善良的老妇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问这个傻乎乎的小哈里逊:“孩子啊,你难道真的不知道一毛比五分值钱吗?你为什么总是捡五分的而不拿一毛的呢?”

小小的哈里逊答道:“我当然知道。可是,如果我捡一毛的话,就不会有人再有兴趣到我面前扔钱了!”故事很小,其真实性我们也不必去追究。但从故事的寓意就可以说明故意装傻的哈里逊其实是最聪明的。他小小的年纪就具有了“深谋远虑”的思想,这也难怪他日后会成为美国的总统!

古人云:“谋深,虑远,成之因也。”做人做事,特别是做一个生活中最真实的人,只有深刻认识到谋与虑在成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谋得深,虑得远,才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聪明人”只顾眼前,疯追小利,结果干出一桩又一桩令人啼笑皆非的傻事蠢事来。到头来,声名扫地,害人害己,贻笑大方。比如,重庆有个高考状元,因被家长更改了民族,而不能被北大和香港大学录取。从这件事情上,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真的是贪小便宜吃大亏啊。

按理说,以这个考生的成绩,即使不考虑少数民族加分的因素,也能上中国一流的大学,至少上重点大学应没有问题。但是,他那身为教育局官员的父亲,却为了占那个少数民族加分的“小便宜”,而动用公权力为其孩子偷改了民族,最终弄巧成拙,损失惨重。

其实家长的初衷只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可没想到事与愿违。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更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终于败露,于是引起轩然大波,这个滥用公权力而谋取个人私利的人,遭到猛烈的抨击,千夫指、万人恨。

说句实在话,家长做那种见不得人的勾当的时候,那位考生或许真的被蒙在鼓里。因为按他的成绩,实在是个出色的学生。但是,他们的父母却在小事情上犯起糊涂起来,导演策划了他的高考悲剧,甚至是人生悲剧。我想,无论这个考生上不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这悲惨的一幕都将在他的心灵上刻上一道深深的痕迹,足以让他痛苦与耻辱一生。

但是,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只是这个悲剧中的一个角色、一个受害者而已,而真正导演这场悲剧的人,却是爱他疼他,处处为他着想的“聪明”家长,这实在是人间悲剧中的悲剧。

为了占几分小便宜,不但耽误了一个优秀学生的前途,还要使鼠目寸光、自作聪明的家长受到党纪政纪的处分,教训可谓惨痛。这就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有个长远谋划,切莫犯糊涂只顾眼前,因小失大啊!

9.装糊涂急流勇退,犯糊涂一意孤行

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古代官场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某人的官运、财运、名声正如日中天,别人都以羡慕的眼光仰视他的时候,他却出人意料地现出“高处不胜寒”的姿态,或显现出让旁人看来“也就有这么大出息”的感觉,或者做出了自己的名利被别人轻易骗走了的荒唐事来。由此引来了别人对他们这种种糊涂做法的叹息。其实这正是急流勇退的策略,它体现的是装糊涂的大智慧。之所以急流勇退,是他意识到了危险的来临,为保全生命和既得利益,他理智地选择了后退。高明的人往往深谙急流勇退的道理,因其退得及时,故常能立于不败之地。急流勇退虽然是一种放弃,但它却也是一种清醒的选择,是一种明智之举。

清代名臣曾国藩可以说得上是深知官场沉浮的人,他在家信中一再地告诫家人“大富大贵,亦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于大祸大谤”,“家中新居富宅,一切须存此意,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余自揣精力日衰,不能多阅文牍,而意中所欲看文书又不肯全行割弃,是以决计不为疆吏,不居要住,两三日内,必再专疏恳辞。”但曾国藩的辞职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但我们却可以从信中看出曾国藩是深深懂得当退则退的道理的。

在我国古代,这样的人物也不在少数。春秋时期,越国名相范蠡是一个审时度势而急流勇退的典型人物。越王勾践在范蠡和文种等人的辅佐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经过几年的发展,越国国力日益强盛,并于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范蠡见勾践猜疑嫉妒之心渐起,便申请隐退未批,于是范蠡偷偷地离开了越国,而文种留下却被勾践赐死。范蠡来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住了下来,很快就成为一个富人。其实,范蠡此举是非常明智的,他懂得做官的道理,知道当退则退。

张良,字子房,战国末期韩国人,他辅佐汉高祖刘邦灭掉了秦国,统一了天下。然而,他独具慧眼,成功隐退,避免了像发生在韩信身上一样的血光之灾。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张良目睹了韩信、英布、彭越的被杀,又目睹了宴会上、宫廷中争功的场面,身感现实的严酷无情,这激发了他急流勇退的决心。从此,张良忘掉了以前的丰功伟业,过着隐逸恬淡的生活,消除了对皇权机制的潜在威胁,避免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的定数。

然而,有很多人却看不到这一层,一味地想求高官、享厚禄,而不识时务,不知进退。历史上不乏因居功自傲或不甘寂寞招来杀身之祸的名将、名臣。刘邦麾下的名将韩信,为刘邦打下了江山,感到了自己地位的动摇,却进一步拥兵自重,要求封假王。刘邦却说:“大丈夫要封就封真王!”于是果真给韩信封了王。而后刘邦伪称游云梦骗韩信迎接,随后捕而杀之。这就是不认清形势,该退不退而为自己招来无端的杀身之祸的典型例子。

居高思危,当退则退,是哲人推崇备至的处世之道。它需要你认清时势,不要为了逞一时之能,把事情做到极至。如果真做到那样,就不只是犯个过错而已,恐怕极有可能给自己招来灭顶之祸。奉劝那些为官为职者,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当进则进,该退则退,千万不要犯糊涂人违背人性规律,追求一些遥不可及的东西,到头来极有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二章 不会装糊涂,必然犯糊涂

在面对一些纷繁复杂或微不足道的事情时,我们本该睁一眼闭一眼,装装糊涂,一笑了之。但如果我们依着自己的性子不想装糊涂,不会装糊涂,那么,十有八九会把事情搞砸。多数情况下,装糊涂与犯糊涂都是逆反而存的。换句话说,会装糊涂肯定少犯糊涂,不会装糊涂,肯定易犯糊涂。犯糊涂,与我们的性格脾气有关,与我们的情感、价值取向有关,还与我们的办事方法有关,而装糊涂则与我们的理性和智慧有关。让理性和智慧来规范我们的言行,编导我们的处世哲学,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少犯糊涂,多些幸福。

1.太较真,不想装糊涂,则难于容人

“事事何须太较真,难得糊涂传后人;板桥一语惊天地,悟到真谛超凡尘。”每个人生命的时间是一定的,你不快乐的时间多了,那么快乐的时间就一定少,与其整日闷闷不乐,还不如用这时间来释然地面对你的人生。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伯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诛、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不过,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养,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在公共场合遇到不顺心的事,实在不值得生气,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一定是别有原因,不知哪一种烦心事使他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侮辱了人格,我们就应该宽大为怀,不以为意,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不要与原本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若较起真来,大动肝火,刀枪相对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若对方没文化,一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另外,对方的触犯,从莫种意义上是发泄和转移痛苦,虽说我们没有分摊他痛苦的义务,但客观上确实帮助了他,无形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容他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里更不要较真,否则就愚不可及。家人之间哪有什么原则、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都是一家人,非要分出个对和错来,又有何用?处理家庭琐事要采取“绥靖”政策,安抚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当个笑口常开的和事佬。家是避风的港湾,应该是温馨和谐的,千万别把它演变成充满火药味的战场。

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去做该做的事,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我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我们交往,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岂非人生一大幸事?

人活着不要“太较真”,该睁眼时要睁眼,该闭眼时也要假装看不见。要想快乐的生活,现实中就要多学点“糊涂精神”,凡事太较真,那就是犯糊涂了。

2.太实在,不会装糊涂,则失于老成

应该说,实在的人都是真君子。他们内心坦坦荡荡,毫无遮掩,让人一览无余;他们办事认真,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该怎样就怎样,一点也不会弄虚作假,你想让他撒个谎,装装糊涂,实在比要他命还难;他们不懂得什么叫偷奸取巧,甚至没有一点花花心眼。若论交友,此类人当为首选,然而这样的人通常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胸无城府。要知道,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不需要特别透明的,即使是好事,有时也是要装装糊涂,耍点善意的小心眼。而过于实在的人却往往不会这一套,这就难免要犯糊涂,就可能时不时地弄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事来,不是把事弄砸,就是让自己吃亏,叫人批评他也不是,表扬他也不是。

做实在人没错,这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做人原则,但实在人说话办事也要讲策略,在不违背原则和良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取得成功,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不被吃掉或利用。

太实在的人身上其实也有很多缺点,如性格耿直,不懂得迂回,因此常常费力不讨好;眼睛里不揉沙子,容易得罪人;爱钻牛角尖,凡事认死理,无论大事小事,非要分出个子丑寅卯来,所以给人的印象难以合群;喜欢退让妥协,不善于主动去争取机会,只是被动地等候机遇从天而降……这些都有碍于实在人打开成功的人生局面。

过于实在的人通常还容易被别人的几句好话和假象蒙蔽,有时会认为周围的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看不清楚其中隐藏的矛盾。如果实在人当了领导,这种心态更是十分危险。如果你想让事业蒸蒸日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