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日本概况》(修订本)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06:30:5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立新《日本概况》(修订本)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张立新《日本概况》(修订本)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地 理

1.1 复习笔记

概要:

日本的地理特点。

考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特点、行政区划。

内容索引:

第一节 日本的地理位置及国土面积

第二节 日本的气候

第三节 日本的地形

第四节 日本的自然资源

第五节 日本的行政区划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日本的地理位置及国土面积

一、日本的地理位置

1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侧,是一个呈弧状的岛国。

2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临太平洋。日本与亚洲大陆之间是日本海,与美洲大陆之间是太平洋。

二、日本的国土面积

1日本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1/25。

2领土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四大岛屿和7000多个小岛组成,这些岛屿统称为日本列岛。本州岛是日本最重要的岛屿,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

第二节 日本的气候

日本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由于日本列岛南北方向延伸很长,横跨亚热带和亚寒带,所以南北气候差异极大。此外,复杂的地形和海流的影响,也加大了日本气候的地域性差异。

1日本南北延伸约3000公里,各地气候存在明显差异,北纬35度以南属季风型亚热带森林气候;本州北部及北海道属季风型温带针叶林气候;其余广大地区属季风型温带阔叶林气候。每年8~10月间,日本西部和南部常常遭到台风袭击,造成严重灾害。

2受本州岛中央的山脉地形影响,日本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的气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太平洋一侧,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天气比较闷热,降水量较大;冬季则比较干燥。而日本海一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西北季风的影响,降雪量极大,是世界闻名的多雪地带。

3海流对日本的气候也有很大的影响。除东北部沿岸以外,其他地区均被来自热带太平洋的暖流(黑潮)的环绕,气候受到海洋的调节,形成较为温暖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

第三节 日本的地形

1日本列岛有太平洋和日本海环绕,是与大陆相邻的浅大陆架。

2日本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76%。纵贯本州中部的飞騨、木曾、赤石三条山脉被称为北、中央、南阿尔卑斯山,也统称为日本阿尔卑斯山,是全国地势最高的地区,其中有著名的富士山。富士山是一座休眠火山,也是全日本最高峰。

3日本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地震频繁,有“地震国”之称。由于火山活动的影响,日本地热资源极为丰富,温泉遍布全国。

4平原仅占国土面积的24%。全国最大的平原是东京附近的关东平原,其次是名古屋附近的浓美平原,大阪、京都附近的畿内平原等。

5日本最长的河流是信浓川;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是利根川。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最深的湖泊是田泽湖。

第四节 日本的自然资源

1日本的地下资源种类很多,但储量少且分布零散,资源大量从海外进口。矿产资源只有铜和硫磺的储量略大。

2日本森林资源丰富,国土的三分之二为森林所覆盖。樱花被视为日本的“国花”。

3由于暖流(黑潮)和寒流(亲潮)在日本东北部沿海相汇,近海鱼类资源丰富。

4日本的降水量高于世界平均值,水资源相当丰富。同时日本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第五节 日本的行政区划

日本的都、道、府、县是直属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各都、道、府、县都拥有自治权。目前全日本共有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个县。这些都道府县又被划分为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七个地区。

一、北海道地区:位于日本本州的北端,与本州隔津轻海鲜相望,以前被称为“虾夷地”,曾居住着阿伊努族人。道政府所在地札幌也是北海道最大的城市。畜牧业发达,木材产量和捕鱼量居全国首位,也是日本煤矿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二、东北地区:包括青森县、岩手县、秋田县、宫城县、山形县、福岛县。是日本有数的粮食生产地区。

三、关东地区:位于日本列岛中央,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东京是日本的首都,日本最大的工业区京滨工业区以东京湾沿岸的城市东京、川崎、横滨为中心。

四、中部地区:位于本州中部,也可以说位于整个日本的中央。包括爱知县、静冈县、岐阜县、新潟县、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长野县、山梨县。日本最高峰富士山位于静冈县。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工业区是日本第二大综合工业区。

五、近畿地区:位于本州中部,包括滋贺县、三重县、奈良县、和歌山县、大阪府、京都府、兵库县。

六、中国·四国地区

1中国地区:位于九州和近畿之间,是沟通九州与近畿文化的桥梁。包括鸟取县、岛根县、山口县、冈山县、广岛县。

2四国地区:位于九州和近畿之间,包括香川县、爱媛县、高知县、德岛县。

七、九州地区:位于本州西南端,是距离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最近的地区。包括福冈县、大分县、宫崎县、熊本县、佐贺县、长崎县、鹿儿岛县、冲绳县。

1.2 课后习题详解

1简述日本的气候特点。【答案】

日本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由于日本列岛南北方向延伸很长,横跨亚热带和亚寒带,所以南北气候差异极大。此外,复杂的地形和海流的影响,也加大了日本气候的地域性差异。(1)日本南北延伸约3000公里,各地气候存在明显差异,北纬35度以南属季风型亚热带森林气候;本州北部及北海道属季风型温带针叶林气候;其余广大地区属季风型温带阔叶林气候。每年8~10月间,日本西部和南部常常遭到台风袭击,造成严重灾害。(2)从地形的影响上来看,由于本州岛的中央由东到西绵延起伏的山脉将其纵断分割,因此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的气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太平洋一侧,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天气比较闷热,降水量较大;冬季则比较干燥。而日本海一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西北季风的影响,降雪量极大,是世界闻名的多雪地带。(3)海流对日本的气候也有很大的影响。除东北部沿岸以外,其他地区均被来自热带太平洋的暖流(黑潮)的环绕,气候受到海洋的调节,形成较为温暖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比大陆同纬度地区温和,降水也较丰富。夏季盛行东南风,东部沿海6—7月间阴雨连绵;冬季西北风由大陆经日本海吹来,天气寒冷,北部多降雪。

2简述日本的地形特点。【答案】(1)日本列岛有太平洋和日本海环绕,是与大陆相邻的浅大陆架。日本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日本海属于比较浅的海,但日本东侧的太平洋是世界上最深的海,那里有著名的日本海沟和伊豆小笠原海沟。(2)日本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76%。北海道和本州北部的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四国和本州南部的山脉成东西走向,两者相汇于本州中部。纵贯本州中部的飞驒、木曾、赤石三条山脉被称为北、中央、南阿尔卑斯山,也统称为日本阿尔卑斯山,是全国地势最高的地区,其中有著名的富士山。富士山海拔3776米,是一座休眠火山,也是全日本最高峰。其山体呈标准圆锥形,山顶终年积雪,有温泉、瀑布,北有富士五湖,风景优美,是日本的象征。(3)日本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地震频繁,有“地震国”之称。由于火山活动的影响,日本地热资源极为丰富,温泉遍布全国。(4)平原仅占国土面积的24%,大多零星分布在大河的下游和沿海地区。全国最大的平原是东京附近的关东平原,其次是名古屋附近的浓美平原,大阪、京都附近的畿内平原等。(5)日本河流短小,水量充沛,落差大,水势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其中最长的河流是信浓川;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是利根川。日本还有很多湖泊,但多为小而深的火山口湖,分布于高山上,滨海则有许多深度不大的泻湖。全国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最深的湖泊是田泽湖。

第二章 历 史

2.1 复习笔记

概要:

日本历史可以分为原始、古代社会(包括绳纹文化时代、弥生文化时代、大和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中世社会(包括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战国时代)、近世社会(包括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近代社会(包括明治、大正和1945年以前的昭和时代)、现代社会(1945年至今)几个社会阶段。

考点:

1日本历史阶段的划分。

2各个阶段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内容索引:

第一节 原始、古代社会

第二节 中世社会

第三节 近世社会

第四节 近现代社会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原始、古代社会

一、绳纹时代

1在日本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中,有大量的陶器出土,这种陶器的外部都有草绳样花纹,因而叫绳纹陶器。与之相应的时代,叫绳纹文化时代。这一文化持续了数千年,直到公元前4~前3世纪。

2绳纹人过着原始共产制的生活,抱有万物有灵的信仰,盛行生殖崇拜和太阳崇拜。

二、弥生时代

1弥生文化(1)自公元前3~2世纪,日本出现了比绳纹陶器更为进步的新式陶器。因最早出土于东京都文京区的弥生町,故命名为弥生陶器。这一时代就叫弥生文化时代。它一直延续到公元3世纪前后。(2)水稻的广泛种植和铁器、青铜器的使用,是弥生文化的重要特征。(3)这一时期由于农业的发展,出现了独自占有的私有财产。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社会逐渐解体,转变为以土地联系纽带的农村公社。父系社会形态逐步代替了母系社会形态。

2金印(1)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公元57年,倭奴国王遣使赴汉朝贺,受赐“汉委奴(即史书中的“倭奴”)国王”金印。(2)2~3世纪,北九州出现了一个部落国家——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也是最高祭司。239年,魏王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三、大和王权

1大和国家的统一

通过战争、联盟等形式,历经二三百年,在大和地区(今近畿地区)大和王权建立。大和地区的王成为各国(部落国家)的盟主——大王。

2古坟文化

从3世界末、4世纪初到六七世纪,日本各地出现了山丘状的巨大坟墓,叫做古坟,这个建造古坟的时期就叫古坟时代。

3大陆文化的传入

这一时期有大批渡来人(即大陆来的移民)来到日本,带来大陆的先进文化。包括许多先进的技术,如铁制工具的打造、养蚕、纺织等。

渡来人还带来了汉字。随着文字的传入,儒学、道教、佛教等学说、宗教也传入了日本。

4氏姓制度

随着大和王权的建立,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形式,即氏姓制度。

氏是由有势力的豪族组成的社会统治集团,氏的首领叫氏上。姓是大王赐予氏上的、表示身份地位尊卑的称号。氏、姓都是世袭的。

四、律令国家的建立

1推古朝与圣德太子改革

苏我氏拥立女皇推古天皇,并任命推古天皇的外甥圣德太子为摄政。

圣德太子试图学习中国,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1)制定了冠位十二阶,打破了以往的氏姓制度。(2)制定了“十七条宪法”,向官吏提出行为准则,目的是确立以天皇为君主的国家秩序、君臣关系。(3)积极向中国派遣隋使。

圣德太子笃信佛教,以京城飞鸟为中心,兴建了许多寺院。佛教文化的繁荣是这一时期飞鸟文化的特征。

2大化改新

大中兄皇子拥立孝德天皇,迁都难波,并仿照中国,颁布了日本第一个年号——大化。646年,发布改新诏书。

3白村江战役

4壬申之乱与八色之姓

5《大宝律令》《大宝律令》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律、令完备的法典。律,相当于刑罚;令,相当于行政法、民法、诉讼法。

五、奈良时代(710—793)

1平城京

710年,元明天皇迁都至平城京。平城京位于奈良盆地的北部,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作奈良时代。平城京仿唐都城长安建造。

2庄园的产生

庄园的产生动摇了律令制的基础。

3朝廷内部的斗争

六、平安时代(794—1192)

1迁都平安京

桓武天皇于794年迁都平安京。平安京即京都,直到明治维新为止一直是日本的首都,但平安时代是指从迁都平安京到建立镰仓幕府之前的这段时期。

2摄关政治

藤原良房是日本史上第一个皇族以外的摄政。

外戚在天皇年幼时辅佐天皇叫摄政,天皇成年后辅佐天皇叫关白。

3延喜天历之治

4庄园制的确立

5武士团的产生

6源氏的崛起

7院政(1086—1179)

白河天皇为了摆脱藤原氏势力的控制,于1086年退位,以太上皇的资格设立院厅,实行听政。从此又经鸟羽、后白河天皇两位太上皇,直至1179年,是日本史上的院政时期。这一时期,摄政、关白仍然存在,但有名无实。

8保元平治之乱

保元平治之乱为平氏掌权铺平了道路。

9源平之争

源氏在坛浦全歼了平氏。

第二节 中世社会

一、镰仓时代(1192—1333)

1镰仓幕府

1192年,源赖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镰仓幕府正式形成。

2元寇与镰仓幕府灭亡

二、室町时代(1333—1573)

1南北朝

足利尊氏在京都拥立光明天皇,逃到吉野的后醍醐天皇宣称自己的正统地位。从而形成北朝(京都)和南朝(吉野)对立的时代。

2室町幕府的建立

1338年,足利尊氏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京都开室町幕府。

第3代将军足利义满统治时期是足利幕府最强盛的时期。1392年,足利义满迫使南朝的天皇退位,实现了南北朝的统一。

3倭寇和勘合贸易

4“土一揆”

指室町时代,大多以京都、奈良为中心爆发的农民起义。

5应仁之乱

三、战国时代

1战国大名“下克上(家臣犯上作乱)”的风潮在应仁之乱时达到高潮,全国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从应仁之乱到室町幕府灭亡的这段时期被称作战国时代(1467—1573)。

2基督教的传入

3织丰政权的建立

织田信长:开始全国统一之路。本能寺之变。

丰臣秀吉:确立织田信长继承人的地位,被朝廷任命为关白、太政大臣,消灭北条氏,统一全国。

4丰臣秀吉的内外政策

第三节 近世社会

一、江户幕府的建立

1603年,德川家康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开幕府,史称江户幕府。从此时到明治维新就是江户时代(1603—1868)。

二、幕藩体制的形成

三、锁国

四、农民和市民的反抗

五、开国

1854年,美国迫使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

六、尊王攘夷

七、戊辰战争

第四节 近现代社会

一、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

1868年,天皇发布“五条誓文”,表明了新政府的基本方针。新政府为了富国强兵,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维新改革,即“明治维新”。

1869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

2明治初期的外交

3西南战争

西乡隆盛

二、近代天皇制国家的建立

1自由民权运动

2帝国宪法

1889年,发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近代天皇制国家体制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国家转变。

3日本资本主义的特征(1)国家政权的扶植和保护是日本产业资本确立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2)工业的军事性。(3)日本的近代化起点低,速度快。(4)农村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与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存。(5)农村“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廉价的产业工人。

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的形成

1甲午战争

2日俄战争

3日本人的大国意识

四、日韩合并与社会主义运动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1护宪运动

2对华二十一条

3出兵西伯利亚

4“米骚动”

5凡尔赛合约

6大正民主主义运动

六、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与失败

1出兵山东

2“三·一五事件”和“四·一六事件”

3九·一八事变

4五·一五事件

5二·二六事件

6全面侵华

7新体制运动

8太平洋战争

9无条件投降

七、战后的日本

1日本的非武装化和民主化

2日本国宪法

1946年公布了《日本国宪法》。新宪法改变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反映了日本人民铲除军国主义、要求自由与和平的愿望。

3旧金山体制的形成

4加入联合国

1956年,日本加入联合国。

5“五五体制”

6“安保运动”

7六七十年代的外交

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8日中关系发展中的障碍(1)教科书问题(2)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3)钓鱼岛问题

9明仁天皇即位

1989年,明仁天皇登记,年号“平成”。

2.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日本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答案】(1)日本古代社会包括从绳纹时代到平安时代。(2)绳纹人过着原始共产制的生活。(3)弥生时代末期出现的邪马台国是日本最早的国家形态。其政治制度建立在严格的社会等级之上,政治权力在以女王卑弥呼为首的神巫中分配。邪马台国只是日本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的原始政治形态。这一时期是日本历史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的过渡期。(4)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以奈良为中心,建立了“大和国”。大和国实行的是“部民制”和“氏姓制”。政治权力基本上按氏族血缘关系分配。(5)7世纪初,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及“宪法”十七条,以加强天皇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冠位十二阶”推动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官僚体制的建立,加快了贵族的官僚化。“宪法”十七条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削弱了地方氏姓豪族的专权势力,对日本后来的历史发展及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6)公元645年,日本仿照中国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公布《改新之诏》推行一系列带有封建特性的改革措施。①改“部民制”为“班田制”,同时实行“租庸调”制度。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模仿唐朝创建了二官八省一台五府卫的中央政权以及按国、郡、里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并通过701年的《大宝律令》加以法律上的确认。二官指“神祇官”和“太政官”,太政官下设八省;一台指“弹正台”,具有监察机关的职能;“五府卫”属警卫、军事机构。在地方行政划分中,“国司”由中央派遣;“郡司、里长”在地方豪族和居民中选择。通过大化改新,日本开始进入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7)奈良时代(710—794)是日本的“封建土地国家所有制(班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庄园制)过渡的时代”。庄园的产生动摇了律令制的基础。加之朝廷内部的斗争,中央集权体制逐渐衰弱。(8)平安时代(794—1192),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确立并向制度化过渡。 ①桓武天皇为重振律令政治,设勘解由使一职,以监督国司,推动班田收授法;废除征兵制和军团制,实行健儿制。②嵯峨天皇对律令制做了较大的调整,设置了“藏人头”和“检非违使”。制定了《弘仁格式》,格是对律令进行修改补充的部分,式是实施细则。后来又有《贞观格式》和《延喜格式》,并称为三代格式。③摄关政治:奈良末期僧侣政权垮台以后,贵族势力迅速恢复。藤原氏重新得到天皇的恩宠,势力越来越大。“摄政”官职以往通常由皇族担任,866年藤原良房正式就任摄政一职,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皇族以外的摄政。摄关政治指平安时代中期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实行寡头贵族统治的政治体制。外戚在天皇年幼时辅佐天皇叫摄政,天皇成年后辅佐天皇叫关白。“摄关”是摄政和关白的合称。④院政(1086—1179):白河天皇为了摆脱藤原氏势力的控制,于1086年退位,以太上皇的资格在自己居住的宫殿设立院厅,实行听政。从此又经鸟羽、后白河天皇两位太上皇,直至1179年,是日本史上的院政时期。这一时期,摄政、关白仍然存在,但有名无实。

2试述日本庄园的产生和武士团的形成。【答案】(1)庄园的产生:奈良时期,繁重的庸调和劳役使农民逃亡,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大量的土地荒芜。为鼓励垦殖,政府颁布《三世一身法》,规定凡是新开垦的沟渠、土地可泽及三代,不仅归自己所有,还可归子孙所有;利用原有的沟渠开垦的土地,开垦者可使用一生。后又颁布《垦田永年私财法》,规定根据身份,可以将一定数量的开垦土地私有化,永不归公。该法令颁布以后,寺院、神社以及中央的贵族与地方豪族相互勾结,招集附近的农民和离开原籍的流民进行大规模的开垦,并出租给他们,收取地租。这些开垦的土地就成为庄园。(2)武士团的形成:班田制崩溃后,一些农民逐步将租种的口分田和自己开垦的土地变成私有土地,并冠以自家名姓,称为“名田”,名田的所有者叫“名主”。有势力的名主成为“开发领主”。开发领主为了保护自己,防备盗贼,开始在自己土地的重要地方筑土垒,挖壕沟,并把自家的子弟以及周围的年轻人组织起来,进行弓马操练。这些练武之人称为武士,所组织的武士集团就是武士团。

3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答案】(1)明治维新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特征;另一方面,领土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②倒幕派掌握了较大实权,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处在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不堪一击。③倒幕派建立政权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成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 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各项重大改革。④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2)戊戌变法失败原因:①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②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康有为的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仅守旧派、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③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同时没有安排措施安抚,遭到他们的坚决反对。④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受封建思想影响严重,当时中国人民还未彻底地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⑤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帝国主义列强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4试述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的形成。【答案】(1)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俄、德、法3国为了自身利益,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考虑到当时自己的实力,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刺激和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2)1902年,日本为了与俄国抗衡,与英国结成日英同盟。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取得胜利。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以日俄战争为转折点,战后日本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日本通过战争掠夺了广大的海外市场,成为拥有朝鲜、库页岛南部、中国台湾等地的殖民地国。在国内,到一战前,资本主义产业的垄断组织在各部门已普遍形成;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相融合,形成了金融资本;政府和垄断资产阶级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这表明日本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其他帝国主义相比,日本帝国主义具有自己的特点:是一个既具军事性、又具封建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5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来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答案】(1)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为东北亚、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国家,互为对方最重要的邻国。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绵延两千多年,两大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透过日本学习许多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成果。然而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使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2)“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对中日两千多年交往历史的深刻概括。历史表明,中日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日本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思过去,面向未来,中日关系才能朝健康方向发展。对中国而言,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继续坚定地走和平崛起之路。)

第三章 社 会

3.1 复习笔记

概要:

关于近现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和发达,两个关键词是“现代化”和“高度经济增长”。

考点:

1战前日本现代化的局限性。

2战后日本现代化的几个阶段。

3什么是“失去的十年”。

4战后日本人口都市化的3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

5日本的人口趋势及其结构特点。

6高度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变化有哪些。

7“战后意识”“中流意识”。

内容索引:

第一节 现代化

第二节 都市化

第三节 人口

第四节 高度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变化

第五节 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的变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现代化

一、战前日本的现代化

日本的现代化是在外国的影响和压力下开始的,因而通常被称为“外生性的现代化”,或“西洋化”。这个过程从“黑船事件”开始,后又经过了明治维新、封建制度解体、建立统一的国民国家、颁布明治宪法、创立议会以及19世纪80年代后半叶的产业化等过程。同时,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进展,到大正民主时期,日本在文化方面的现代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与1945年战后相比,这种现代化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被称作财阀资本主义,不同于战后的自由竞争型资本主义。

2统治体制是天皇制,不同于战后那种美国式的民主政治。

3保存着典型的家长制的家族制度和封闭的村落共同体。

4保留着根植于封建传统意识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西方的价值规范并未被日本人所接受。

二、战后的现代化

1战后的现代化是在美国的占领状态下从日本人的价值观变革开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上的改革,摧毁了战前制度的基础。以此为起点,经过战后经济复苏、1955年以后的全面复兴和1960年开始的“高度经济成长”,日本在70年代初期实现了现代化目标。

21990年后半年,“泡沫经济”问题出现以后,经济由持续多年并保持较高增长率的稳定增长转入了低速增长,1997年后出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显示出经济运行和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有人把90年代以后的这十年称作“失去的十年”。但日本经济已经达到的规模和高度没有因此而缩小或降低,日本面对的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的问题。

第二节 都市化

1现代化和高度经济成长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之一就是都市化。

2明治时代以后,由于取消了封建制度下的居住地限制、产业革命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人口总量增加等原因,都市化的进程已经开始了。到了大正时期,城市人口为总人口的32%;1940年为38%。战争期间,都市人口锐减至总人口的30%,这一状况战后一段时期没有多大变化,一直延续到50年代。

3从1950年开始,日本借朝鲜战争“特需”的机遇,迅速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并逐步进入经济高度增长时期。与此相一致,人口也开始向城市迅速集中,形成了大都市圈,大都市圈也同时在迅速扩大。战后人口都市化分为3个阶段:(1)1951年到1960年,人口增加主要集中在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京都和神户这六大城市,其间六大城市的人口增加了50%。这一时期都市化的结果是产生了社会地域构成上的3个变化。

①改变了战前全国城市平均分布的格局。

②形成了太平洋带形地带。

③同时产生了非都市化地带。

前者产生了人口的“过密”问题,后者产生了人口“过疏”问题。(2)1961年到1980年,其特点是“大都市周边的郊外化”。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等三大都市圈急剧扩大,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随之产生公共设施严重滞后、交通难等问题,是“住民运动”的多发时期。(3)1980年以后,进入“都市成熟化”时期。由地方向大都市的大规模人口流入几乎近于静止状态,各地方的人口迅速向各地方的中心城市、向各地方可以享有城市生活方式的地区集中。这一时期的3个特点是:

①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处于相对的安定化状态。

②都市人口构成恢复了平衡而实现了成熟化。

③都市生活方式深化并扩大,整个社会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

第三节 人口

日本的人口趋势及其结构特点:

1低死亡率。1980年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长寿国,这一趋势至今仍在发展。

2低出生率。

3老龄化和少子化两个倾向同时并存。

4个人和家庭的存在方式发生变化。

第四节 高度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变化

一、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变化

战后阶级结构的最大变化是以农民为主的自营业者阶层的减少,以及工人阶级的增加。同时,在工人阶级内部,脑力劳动者的比重明显增大。工人阶级有着相同的基本生活方式,即通常说的靠挣工资吃饭。具有相同性质的生活方式的人群急剧扩大至劳动力人口的70%,这构成了后来的“中流”意识的基础和薪金生活的大众化。

二、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

与高度经济增长相呼应,大众消费型的生活方式迅速而彻底地推广到全国。

三、城市化生活的普及

高度经济增长促使农民向城市工人转变,形成阶级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从地域上看就是由农村向都市的人口移动。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的同时,农村也必然向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转变。

第五节 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的变化

一、难以摆脱的“战后”意识

二、着眼于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的阶级阶层意识“中流意识”

3.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看待日本的“脱亚入欧”及其与日本现代化的关系?【答案】(1)日本选择“脱亚入欧”的道路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包括日本被迫开国,面临巨大社会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及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等。日本人赞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同时开始产生对中国及东方文明的蔑视。(2)日本的“脱亚入欧”包含文化上的欧化主义和军事外交上的侵略主义。

在“脱亚入欧”的指导下,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功实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成为亚洲唯一一个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日本在资本主义产业发展的同时,又伴随着对亚洲国家的侵略,这给被侵略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使日本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3)日本的现代化是在外国的影响和压力下开始的,通常被称为“外生性的现代化”或“西洋化”。这种模仿追赶模式的现代化包含着内在矛盾和弊端,对日本之后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2如何看待战后日本的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和阶级意识的变化?【答案】(1)战后日本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①战后日本阶级结构的最大变化是以农民为主的自营业者阶层的减少和工人阶级的增加。②以农民为主的自营业者阶层具有复杂多样的生活方式,而工人阶级的基本生活方式相同,即生活与劳动相分离,以劳动换取薪金,以薪金购买商品等生活手段,维持消费生活。即通常说的靠挣工资吃饭。具有相同性质的生活方式的人群急剧扩大,这一客观事实构成了后来“中流”意识的基础和薪金生活的大众化。③在工人阶级内部,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明显增大,因行业和企业大小等因素形成的传统的阶层差别缩小或消失,各阶层趋于接近。(2)战后日本阶级意识的变化:①随着高度经济增长的实现,日本社会阶层意识显示出明显变化,出现“中流意识”的流行。②“中流意识”指认为自己的生活与别人相比属中档的意识。“中流意识”的扩大引发当时日本社会的“中流意识论争”。③这场论争最终达到了设计者的目的,即广泛宣传了高度经济增长的意义,扩大和加强了大众对高度经济增长和中流意识的认同,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在意识形态上的影响。阶级一词在日本照旧使用,但含义被置换,成为一个普通概念,是对人群的一种任意分类。④高度经济增长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国民的社会意识倾向发生根本变化,即关心的焦点从政治斗争转向获取经济利益,从国家、阶级、阶级斗争、政治和意识形态转向个人与家庭,转向提高物质生活水平。⑤社会富裕加上舆论导向,相当长时期,日本国内外形成一种共识,即日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平等社会”“无阶层社会”“同质社会”。虽然也有批判这一认识的观点,但现在日本划分阶级概念,流行的是西方社会学的分类方法,阶级这个用语不再是意识形态上的敏感点;按照这种社会学的定义分类,现在日本阶级阶层间的差别增大了,这种差别指的是纯粹经济上的贫富差别,即收入的多少、储财的多少、继承遗产的多少等。

3“战后”意识将对未来日本产生什么影响?【答案】(1)“战后”意识

战败而迎来了和平;被占领而实现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而取得了“高度增长”的成功;安保条约使美日关系一体化,却无法改变美日的主从地位结构;经济大国仍然需要为成为政治大国而努力等等。这些都是战后日本一直面临着的矛盾现实,也是使社会思潮和思想争论特别激烈复杂化的主要原因。“战后”意识成为长久缠绕于日本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2)进入21世纪,尽管“战后的终结”已经提出了半个世纪,但在日本“战后”仍然在继续。天皇、自卫队、北方四岛、宪法、安全保障、历史、战争、爱国心、教育基本法、道德教育等等一系列话题,都是在战后想解决却没能解决,问题依然存在。“战后”意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将继续影响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

第四章 政 治

4.1 复习笔记

概要:

日本政治的特点,同古代中国政治的联系,同近代西方政治的联系。

考点:

1日本政治体制的沿革过程

2大化改新、明治维新、55年体制

内容索引:

第一节 日本政治体制的沿革

第二节 天皇

第三节 国会

第四节 内阁

第五节 政党

第六节 宪法

第七节 司法

第八节 军队

第九节 警察

第十节 21世纪初日本社会政治思潮的表现特征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日本政治体制的沿革

一、大化改新前的政治制度

弥生时代末期出现的邪马台国是日本最早的国家形态。其政治制度建立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之上,政治权力在以女王卑弥呼为首的神巫中分配。这一时期是日本历史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的过渡期。

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以奈良为中心,建立了“大和国”。大和国实行的是“部民制”和“氏姓制”。政治权力基本上按氏族血缘关系分配。

7世纪初,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及“宪法”十七条,以加强天皇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冠位十二阶”推动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官僚体制的建立,加快了贵族的官僚化。“宪法”十七条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削弱了地方氏姓豪族的专权势力,对日本后来的历史发展及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大化改新

1公元645年,日本仿照中国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公布《改新之诏》推行一系列带有封建特性的改革措施。

(1)改“部民制”为“班田制”,同时实行“租庸调”制度。

(2)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模仿唐朝创建了二官八省一台五府卫的中央政权以及按国、郡、里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并通过701年的《大宝律令》加以法律上的确认。

通过大化改新,日本开始进入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

2奈良时代(710—794)是日本的“封建土地国家所有制(班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庄园制)过渡的时代”。经过平安时代(794—1192),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确立并向制度化过渡。

3自1192年起,日本政治改变了一直由皇亲贵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建立了军事政府“幕府”的中央统治。武士政权是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唯一力量。将军成为集军政权、审判权、征税权于一身的国家最高统治者。

4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最终确立了“幕藩体制”。“德川幕府的统治是日本封建政治制度发展史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最完备的典型,也是日本封建专制统治走向崩溃的最后一种形式”。

三、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结束了日本近700年的幕府统治,建立了天皇亲掌国家最高统治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1885年,日本的现代内阁制正式诞生,伊藤博文任首届内阁总理大臣。日本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历经“行政官”——“太政官”——“右院”——“内阁”几个过程。

31889年,日本政府以天皇亲授的形式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规定,日本的国体为“天皇制”,政体为“立宪制”,这一宪法体制一直延续到1945年。

四、“55年体制”

11945年日本战败后,在美国的控制下制定了新宪法。新宪法彻底否定了君主主权的封建专制君主制,强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但同时也在形式上保留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君主制,天皇依然是日本民族的精神领袖。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并实行英国式的议会责任内阁制。

2政党政治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日本政党经过战后10年的分化组合与重建,至1955年形成了自民党与社会党对峙的局面,这种政治体制被称为“55年体制”,实际上是指“自民党一党执政体制”。

五、政界重组

11993年,日本的政党政治发生历史性变革。自民党失去单独组阁执政的资格,“55年体制”即自民党与社会党对峙的基本政治格局发生变化。1994年,社会党委员长村山富市当选日本首相并组成自民党、社会党、先驱新党3党联合政权后,日本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旧政党秩序彻底瓦解。

2日本人的国家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日本政府的各项政策主张趋于保守化、右倾化。民族主义、新保守主义成为日本政治思潮的主流。

第二节 天皇

1日本的天皇制是日本政治制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天皇制虽然只是“象征天皇制”,但天皇的存在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作用不能低估。

2天皇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当今天皇明仁于1989年即位,是日本第125代天皇,年号为“平成”。

3近代日本的天皇制曾是右翼分子及军国主义者崇拜和利用的工具,天皇对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

第三节 国会

11890年,日本首次开创议会,称“帝国议会”。二战后日本制定了新宪法,将“帝国议会”改为“国会”,建立了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议会内阁制。《日本国宪法》规定:“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

2日本国会采用两院制,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两院议员均由民选产生。

31996年开始,日本实行新的选举制度,即“小选举区与比例代表并立制”。

第四节 内阁

1内阁是日本的最高行政机构,在日本国家行政机构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2战后的《日本国宪法》规定,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内阁由国会产生。内阁不再对天皇负责,而是对国会负责。日本建立了议会责任内阁制。

3在战后日本的议会内阁制中,如果某一政党在国会中占有半数以上的议席,其领导自然出任内阁总理大臣。

4内阁由内阁辅助机构、总理府及其下属省厅构成。目前形成1府10省的格局。内阁行使职权的主要方式是内阁会议。内阁会议每周至少要召开两次。

第五节 政党

1日本的政党源于1874年成立的“爱国公党”,这是日本最初的具有全国规模的政党。1881年爱国公党改建为“自由党”,这是日本第一个真正的政党。二战前,日本实行以天皇专制体制为中心的政治制度,政党政治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2战后日本政党在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条件下重建,经过10年的分化改组,到1955年形成了自民党与社会党对峙的政治格局,即所谓的“55年体制”。这种格局持续了38年。1993年,自民党一党执政的局面瓦解,日本各政党随之进入新一轮的分化组合期。目前主要的政党有:自民党、公明党、民主党、共产党、社民党。

3自民党:自由民主党的简称。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政党;党内派阀林立。

公明党:前身是创价学会,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政党组织。

第六节 宪法

11889年,日本制定了亚洲第一部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但这部天皇专制主义的宪法把日本引向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21946年,日本公布了战后新宪法《日本国宪法》,并于1947年生效。战后日本的新宪法被誉为“和平宪法”。

3从50年代末开始,日本国内围绕“修宪”与“护宪”的斗争一直持续。

第七节 司法

1日本近代法律体系主要依据欧洲大陆法系建立,前期基本上是以法国的法律为蓝本,后期主要模仿德国的法律。

2二战后,日本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法院实行独立审判。日本的司法组织分为最高法院和下级法院两大类。下级法院由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简易法院构成。日本实行四级法院“三审制”。

第八节 军队

日本的武装力量称“自卫队”,政府主管国防的部门是内阁府下辖的“防卫省”。日本自卫队实行文官统治制度,防卫大臣必须是文职官员。内阁首相对自卫队有最高指挥监督权。

第九节 警察

日本主管全国警察业务的最高机构是国家公安委员会。都道府县自治体领导下的“都道府县警察”是日本警察的主体。都道府县设有警察本部(东京都称为警视厅),警察本部下设警察署,警察署下设派出所或驻在所。

第十节 21世纪初日本社会政治思潮的表现特征

一、新保守主义

1战后日本的政治思潮以1970年前后为界发生了较大变化。代表性的事例是清水几太郎的“转向”,即由“和平主义”转向“新民族主义”。这为后来“新保守主义”的形成拉开了序幕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清水几太郎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使日本成为“军事大国”。

21978年中曾根康弘撰写了《新的保守理论》一书,并于80年代中期提出对日本实行“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以此为标志,战后日本的新保守主义形成。

二、新日本主义

1“日本主义”指将日本的国粹作为“精神”和“骨髓”的主义,它是近代日本民族主义兴起的标志。

2新日本主义指相对于“战后保守主义”而言的“传统保守主义”。政治上的“开放的保守主义”、经济上的“新增长主义”、思想文化上的“新民族主义”、军事外交上的“新现实主义”是安倍“新日本主义”的框架。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日本主义”的核心内容。

三、新福田主义“新福田主义”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和平主义。

2共鸣外交。

3亚洲意识。

4.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日本政治体制变迁的历史过程。【答案】(1)大化改新前的政治制度

弥生时代末期出现的邪马台国是日本最早的国家形态。其政治制度建立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之上,政治权力在以女王卑弥呼为首的神巫中分配。这一时期是日本历史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的过渡期。

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以奈良为中心,建立了“大和国”。大和国实行的是“部民制”和“氏姓制”。政治权力基本上按氏族血缘关系分配。

7世纪初,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及“宪法”十七条,以加强天皇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冠位十二阶”推动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官僚体制的建立,加快了贵族的官僚化。“宪法”十七条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削弱了地方氏姓豪族的专权势力,对日本后来的历史发展及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大化改新

①公元645年,日本仿照中国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公布《改新之诏》推行一系列带有封建特性的改革措施。

a.改“部民制”为“班田制”,同时实行“租庸调”制度。

b.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模仿唐朝创建了二官八省一台五府卫的中央政权以及按国、郡、里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并通过701年的《大宝律令》加以法律上的确认。

通过大化改新,日本开始进入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

②奈良时代(710—794)是日本的“封建土地国家所有制(班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庄园制)过渡的时代”。经过平安时代(794—1192),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确立并向制度化过渡。

③自1192年起,日本政治改变了一直由皇亲贵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建立了军事政府“幕府”的中央统治。武士政权是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唯一力量。将军成为集军政权、审判权、征税权于一身的国家最高统治者。

④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最终确立了“幕藩体制”。“德川幕府的统治是日本封建政治制度发展史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最完备的典型,也是日本封建专制统治走向崩溃的最后一种形式”。(3)明治维新

①明治维新结束了日本近700年的幕府统治,建立了天皇亲掌国家最高统治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1885年,日本的现代内阁制正式诞生,伊藤博文任首届内阁总理大臣。日本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历经“行政官”——“太政官”——“右院”——“内阁”几个过程。

③1889年,日本政府以天皇亲授的形式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规定,日本的国体为“天皇制”,政体为“立宪制”,这一宪法体制一直延续到1945年。(4)“55年体制”

①1945年日本战败后,在美国的控制下制定了新宪法。新宪法彻底否定了君主主权的封建专制君主制,强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但同时也在形式上保留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君主制,天皇依然是日本民族的精神领袖。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并实行英国式的议会责任内阁制。

②政党政治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日本政党经过战后10年的分化组合与重建,至1955年形成了自民党与社会党对峙的局面,这种政治体制被称为“55年体制”,实际上是指“自民党一党执政体制”。(5)政界重组

①1993年,日本的政党政治发生历史性变革。自民党失去单独组阁执政的资格,“55年体制”即自民党与社会党对峙的基本政治格局发生变化。1994年,社会党委员长村山富市当选日本首相并组成自民党、社会党、先驱新党3党联合政权后,日本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旧政党秩序彻底瓦解。

②日本人的国家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日本政府的各项政策主张趋于保守化、右倾化。民族主义、新保守主义成为日本政治思潮的主流。

2日本天皇制有何特征?【答案】(1)日本天皇制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它是日本政治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天皇制与近代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天皇制不同,是“象征天皇制”,但天皇的存在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作用不能低估。(2)二战后制定的《日本国宪法》否定了天皇总揽国家统治大权的地位,铲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残余。天皇只能按照内阁的建议和承认,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从事国事活动,如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和最高法院院长,公布宪法的修改及法律、政令、条约,召集国会,授予荣誉称号,举行仪式等。(3)天皇没有姓氏,只有名字。皇位由“皇统的男系男子”世袭。天皇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不能任意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4)战后日本的新宪法规定,皇室的一切财产归国家所有。皇室的一切开销在国会认可的情况下由国家预算支付。皇室设皇室会议、皇室经济会议、宫内厅等机构,负责讨论和决定与皇室有关的重大问题。

3简述国会在日本人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答案】《日本国宪法》规定:“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国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审议并通过政府的预算和决算,与外国签订条约,选举内阁总理大臣,批准内阁的各项任命,对政府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弹劾审判违法的法官。

4何为“派阀政治”?【答案】派阀政治是日本政治的最大特点。在派阀政治下,同属一党的议员因为利益不同,以某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为核心,结成一个个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小团体。由于战后日本自民党长期执政,自民党派阀政治便成为日本政党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

5论日本“新保守主义”的特征及其局限性。【答案】(1)1978年中曾根康弘撰写了《新的保守理论》一书,并于80年代中期提出对日本实行“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以此为标志,战后日本的新保守主义形成。(2)新保守主义作为一种国家理论,强调国家的重要性,注重国家的权威力量,认为个人的权利只有通过国家才能得以实现。在经济上新保守主义反对以财政为主导的“福利国家”政策,主张“小政府”“民营化”。(3)“新保守主义”的局限性在国内表现为重视国家的目标,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