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中的绝代艳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1:02:51

点击下载

作者:(日)中野京子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艺术品中的绝代艳后

艺术品中的绝代艳后试读:

序言

提到拿破仑,无论好坏,他都是男性中的传奇人物。而说到玛丽·安托瓦内特,不分对错,也不管你是喜欢还是厌恶她,可以说女性都能在她身上感受到某种“女人的宿命”。

出生于大王朝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嫁到了原本应该是姐姐去当媳妇的家族。对方在当时也是鼎鼎豪奢的文化大国——法国。在此之前,玛丽就是个“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的幸运儿。自从嫁入波旁家族,虽没有遭遇恶毒婆婆,但丈夫身有缺陷,玛丽在远离娘家的宫廷生活中不断被毒害中伤。再加上她遗传了父亲贪玩的性格,花钱总是大手大脚,一方面被大家盛赞为“洛可可玫瑰”,而另一方面又不断树敌。

后来好不容易生下了期盼已久有继承人身份的儿子,玛丽也根本体会不到些许的幸福。法国陷入财政危机,外强中干的“纸老虎”状态也愈发明显。虽然安托瓦内特不关心民众,但大家却想起了一个事实:她是敌国之人,没有比她更适合做替罪羊的王族人选了。于是,犹如怒涛之势的变化围绕她展开了:欧洲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接连不断的幽禁,亡命失败,战争,最后被送上断头台……

并且,其间还发生了令人头晕目眩的恋情,有作为妻子和母亲身份的情感纠葛,同时还有与秉信王权神授、作为被选中者的那份矜持奋战。安托瓦内特在所有的“战役”中可以说是输得体无完肤,经历到了任何时代的王后都不曾经历过的残酷和屈辱。

这条毁灭之路,她却是傲然昂首一路走来。

让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品,追寻她那38年的短暂一生。

本书也是在NHK(日本放送协会)出版社加藤刚先生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借此机会,深表感谢。第1章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A Habsburg Princess

金色摇篮中的婴儿/舞蹈才能尽显/没想到当上了法国太子妃/前往本该是姐姐去的法国金色摇篮中的婴儿

哈布斯堡家族有一则著名家训:“当别人都在忙着打仗的时候,你,走运的奥地利,结婚去吧!”而将这条家训在国内外亲身实践的人,就是玛丽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也作玛丽娅·特蕾莎)。她经历了在王侯中极为少见的先恋爱后结婚,且与深爱的丈夫弗朗茨一世(Franz Stephan von Lothringen)竟然育有5个儿子11个女儿[其中,在成人(当时是15岁成人)之前夭折的有4人]。而且,她都是在战争、外交、政务繁忙期间“抽空”生儿育女的,只能说这真是一位重义轻生的烈女啊。

宫廷画家马丁·凡·梅滕斯(Martin van Meytens,1695—1770),为在各种意义上都极尽丰饶的这位女王的一家,画了四幅画,其中三幅送给了有可能联姻的友邦。这些画的构图虽大致相同,但里面的孩子人数不同,从这点差别可以知道该画作的创作年份。法国所收藏的版本《1755年的皇帝一家》(第4~5页)中,有12位皇子皇女(1756年,玛丽亚·特蕾西亚又生了一名男孩儿,至此她的漫长生产结束)。画面中央稍稍靠里、在前面座椅上的幼女斜后方的位置,躺在金色摇篮里的婴儿正是玛丽亚·安东尼亚(Maria Antonia),也就是后来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画家在作画时,应该丝毫没有想过,这个小宝宝将来会成为史上大名鼎鼎的法国王妃。他用浅色薄淡的色调,把她当作“其他配角”来表现。

当然,这幅画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圆润丰满、时年38岁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她的丈夫和儿子们都以若无其事的动作指向她,而她本人也指着自己的胸部。谁都清楚,整个帝国就是靠特蕾西亚支撑起来的。即使丈夫头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说到底也只是徒有虚名,实际上他对政治既没兴趣又不具备胜任的能力。重要性仅次于特蕾西亚的人物,是身穿红色礼服的皇太子(后来的约瑟夫二世),时年14岁。这些兄弟姐妹之间年龄差距甚大。孩子们都对他们这个过于厉害的“教母”抱有不少畏惧心理。

安托瓦内特的生日,是1755年11月2日。这一天是万灵节,是追思亡者的祭日。天主教做弥撒,教会以黑布覆盖起来。因此,一些传记作家把玛丽出生于这个日子看作不祥之兆,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不可思议的是,前一天即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发生了大地震(据推测,震级在8级以上),夺走了3万人的生命。出生日、死亡、祭日,三者竟不可避免地汇聚在一起……《1755年的皇帝一家》马丁·凡·梅滕斯(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最重要的人物是哪位?

1.长子,后来的约瑟夫二世(指向母亲)

2.38岁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威风凛凛地指着自己)

3.三子,后来的利奥波德二世

4.出生不久的安托瓦内特

5.丈夫弗朗茨·斯蒂芬(1708—1765)。名义上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手指着妻子)

6.玛丽亚·卡罗琳娜(Maria Carolina),安托瓦内特的姐姐。本来她才是法国太子妃的人选

在维也纳,一场生日庆祝会正在按计划举办。婴儿取名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约瑟芬·约翰娜。公主必须以玛丽亚作为名字,这是从玛丽曾祖父那代开始制定的规矩。由此,哈布斯堡家族与天主教圣母之间的关联之深可见一斑。特蕾西亚的名字自不必说,安托瓦内特的所有姐妹都叫玛丽亚。欧洲国家与日本相比,名字的种类非常之少。大多数以圣人名字取名,而且不少人从父母或者再上一辈那里沿袭名字,因此会出现同名“排排坐”的现象。这算是学习西方史的一个难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也许并不觉得有何不便之处。由于到处都是相同的名字,周围人不会直呼其名,而是会称呼固定的昵称。安托瓦内特在法语里的昵称叫作安托万(Antoine)。舞蹈才能尽显

公主降生,意味着什么呢?况且她是出生在坐拥大片领地的名门中的名门望族。

自打记事开始,这位少女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人上人,极其特别的存在。家人以外无论是谁,就算是爱刁难人的老臣,也毕恭毕敬地尊称她为“安托万夫人”。“阶级”这个词也好,王权神授这一思想也好,公主在学习这些东西之前早已习以为然,融入了日常生活。有如自己必须绝对服从父母之命一样,她认为其他人也必须绝对听从自己的命令,而且人数多到数也数不清,比宫殿中1441间房间还要多。

小公主在美泉宫的左翼,与她的姐姐们一样,被分配给了大小5个房间作为闺房,开始了在那里的生活。父母和其他兄弟住在宫殿右翼,与她们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有种说法,说是小女儿安托瓦内特受母亲溺爱,这就难以理解了。在她迎来一岁生日后不久,她那强健的皇后母亲经历了第16次生产,生下了一个男孩儿,至此膝下儿女已达10人以上。她自己又政务繁忙,对之后生下的孩子们不够关心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安托瓦内特孩童时期的逸闻趣事之所以较少,一方面因为她个性不鲜明,不引人注目,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父母不够在意她吧。

对年幼的安托瓦内特来说,伟大的母亲是一个遥远的存在,与年长自己许多的姐姐们也在各个方面意不相投。也许,她也因此感到寂寞,不知不觉有了低人一等的感受。尽管如此,因为有奶妈、老师等代替母亲的角色,而且她又渐渐习惯这样生活,这其实也并不是什么非同寻常的不幸。宫中偶尔会举办欢乐的家庭活动,但总的来说,她一直过的是一种普通公主的普通生活。

皇帝夫妇希望女儿拥有高贵的教养,为了正确教导她们作为宫廷贵族的礼法,他们费尽了心思。比如,要求她们时刻意识到于举手投足中所蕴含的教养,学会全欧洲宫廷的标准语法语,还有舞蹈、音乐、刺绣等等。日耳曼民族总体而言爱好音乐,哈布斯堡家族也一人不落,个个都会弹些乐器(安托瓦内特擅长竖琴)。他们也经常邀请专业的音乐家举办演奏会。

安托瓦内特即将年满7岁的那年秋天,被赞誉为“神童”的一个男孩在美泉宫出色的羽管键琴演奏表演,赢得了大家的喝彩。不消说大家想必知道是谁——莫扎特。这时候有一件著名逸事——演奏结束后,6岁的莫扎特在地板上滑倒了,安托瓦内特伸手扶起后,他谢道:“谢谢,你真好。以后我一定娶你做新娘。”恐怕这只是后世之人的即兴发挥吧。但是,在这个“剧本”里,目中无人的天才男孩和对平民都很亲切的安托瓦内特,形象与现实匹配。而两人这唯一一次的联系,也不得不让人想到二人悲剧的末路——都是30多岁英年早逝,遗体也都是埋葬于公共墓地中,尸骨具体所在都无从知晓。

关于舞蹈的逸事,约翰·格奥尔格·魏克特(Johann Georg Weikert)记录在了画中(第10页)。安托瓦内特自己也觉得这是段开心的记忆,她非常喜欢这幅画。画作所描绘的场景,是在哥哥皇太子约瑟夫的再婚庆祝宴席上,10岁的安托瓦内特打扮成牧羊人,正跳着舞蹈《爱的胜利》。比起音乐或其他方面,她在舞蹈上表现出了极佳的天分。即使后来变成王妃,她走起路来的姿态任谁都感觉有种独特的优雅韵味,这无疑就是儿时舞蹈训练的功劳。约翰·格奥尔格·魏克特,《跳起〈爱的胜利〉的安托瓦内特》(凡尔赛宫美术馆)从右起:安托瓦内特,弟弟马克西米利安(Maximilien),哥哥费迪南多(Ferdinando)

步态、姿势、流利的言谈,无论哪方面都使安托瓦内特看上去可爱极了,让人觉得这真是个美人儿啊。而人美不美,不能光看脸。如果是看肖像画暂且不论,但当亲眼见到眼前人的时候,这个人的整个气场才能决定美丽与否。光论安托瓦内特的长相,不一定称得上五官端正,从她10岁的肖像画中可以明显地发现,她额头过宽,眼距略开,有着哈布斯堡家族遗传的下唇突出,地包天特别明显(“哈布斯堡唇”:下颌前突畸形)。长长的鼻子宛如鹰钩,牙齿也并不整齐漂亮(不过前者作为王者之鼻的象征,并不被认为是什么缺点,后者也通过矫正治好了)。但是安托瓦内特其他部分的美丽,能让人忘了这些缺点:肤白透亮,那双蓝眼睛炯炯有神,头发也流金溢彩。再加上独具魅力的举止,安托万夫人无论走到哪儿,一点儿都不丢份儿,是位真正优秀的公主。没想到当上了法国太子妃

不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家,王子、公主都是被政治摆布的棋子,唯此令人无可奈何。被别人伺候着,过上骄奢淫逸生活的代价,就是得听从父王、母后之命,接受政治联姻。

玛丽亚·特蕾西亚膝下儿女多多,她也是用尽了身边那么多的棋子。所谓温柔国母只不过是对外维持形象的战略,实际上,这位彻头彻尾的政治家,比起自己孩子的幸福,一向是把国际政治安定作为优先项(君主之人,必为之)。当时正处于与普鲁士和英国对抗的阶段,因此与仇敌波旁家族建立友好关系对于奥地利来说乃第一要义。哈布斯堡家族至今已经让家中三个孩子与波旁家族成员成亲了。在把九女儿作为第四人嫁到那不勒斯王国(波旁家族领属地)之后,第五个人终于也将“进入要塞”。他们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路易十五的继承人路易·奥古斯特(Louis Auguste,后来的路易十六)那里做妃子。

但是就在这个关头,发生了一桩连玛丽亚·特蕾西亚都束手无策的意外事件。本来应该嫁去那不勒斯王国的九女儿,在婚礼举办前突然得急病去世,于是只好将十女儿顶替上去。好比“达摩落”游戏一般,最后落在法国太子妃位置上的,是十一女儿安托瓦内特。以女王看人的眼光,本来应该是十女儿玛丽亚·卡罗琳娜来坐这个位置的。她觉得卡罗琳娜与自己的气质相像,无论从其聪颖达理还是政治能力来说,都最适合当大国王妃。虽然女王一直考虑想让安托瓦内特嫁到某个小公国去,但这命运之舵既然已经突然转向,也不好再唠叨些什么。

母亲重新对安托瓦内特严加管教,从头管到脚。

最后得出结论,完全交给老师来管根本不行。这个讨人喜欢的少女爱撒娇又会偷懒,由于学习不行,总是想尽办法逃课。虽说不必具备男孩子那种程度的教养,但安托瓦内特文章写不好,法语会话水平也不行。读书也是中途立马觉得厌烦,连读完一本书都做不到。肩负着搭建法奥(法国与奥地利)友好关系的搭桥人的重任,她却只是因为自己能成为华丽凡尔赛宫中的主角而沾沾自喜。离嫁人还有一年时间,无论怎样都得让女儿锻炼提升上去。特蕾西亚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COLUMN专栏

偶然·剧变·预料之外前往本该是姐姐去的法国

先来看一看安托瓦内特十个姐姐的命运吧。

长女——三岁时夭折。

次女——体弱多病,被认为不适合结婚,去当了修女。

三女——一岁时夭折。

四女——受母亲溺爱,只有她是恋爱结婚。

五女——姐妹中的第一美女,原本已确定作为路易十五的再婚对象,但因患天花变丑,最终解除婚约。后来成为修道院院长。

六女——与帕尔马公爵结婚。

七女——出生后不久夭折。

八女——十二岁时病逝。

九女——与那不勒斯国王举办婚礼前突然病逝。

十女——原是太子路易(后来的路易十六)的妃子候选人,后紧急代替姐姐与那不勒斯国王成亲。由此,十一女安托瓦内特前往本该是姐姐去的法国。

十女玛丽亚·卡罗琳娜,正如她母亲所说,和自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在那不勒斯架空自己的丈夫,掌握着政治实权。她如果能顺利当上法国王妃,也许革命爆发的时间会来得晚一些。就算不是这样,也有可能救得了王子、公主。第2章风云突变的国际地图Storms in Europe

守护哈布斯堡家族的母亲/不断变换的策略/不知父母心的孩子/无忧无虑的14岁守护哈布斯堡家族的母亲

玛丽亚·特蕾西亚对过着飘飘然、无忧无虑的公主生活的女儿们,尤其是安托瓦内特,真是心烦得牙痒痒。她总是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真让人无语。

这位女王的童年时期,同样是在宫廷的茧缚中被层层保护着。唯一有所不同的,就是她7岁时就已被钦定为哈布斯堡家族世袭领地的女继承人。另外一个更大的区别在于,不管是不是无意识的,在成长过程中,她总能感受到一个令人不安的预想——王族中不会有男丁诞生。虽没有受过特别的帝王教育,但到了十三四岁,对于没有接班人的王族的存续问题有多么危机四伏,她通过学习历史已然充分了解。安东·冯·马龙(Anton von Maron),《神圣罗马帝国皇后玛丽亚·特蕾西亚》(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玛丽亚·特蕾西亚丧夫之后,穿着丧服的样子

父亲查理六世(Karl VI)的表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卡洛斯二世(Carlos II),由于不断地近亲结婚而深受其害——生无子嗣最终离世。当时的西班牙虽说没落了,但也坐拥包含意大利各城市在内的庞大领地。法国波旁王朝,则以路易十四的首位妻子乃西班牙公主为由,一直在主张王位继承权。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当然不会同意。于是,经历了长达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奥地利与西班牙近200年的“亲戚关系”算是彻底断绝了。按哈布斯堡家族的说法,波旁家族采取了不正当方式横夺财产。而这一切的纷争,就发生在玛丽亚·特蕾西亚出生的三年前。

经历一番痛苦的查理六世,希望趁自己还活着,想尽办法也要解决继承人问题。首先,他同意了邻近诸国关于长子继承法的《国事诏书》,接着指名自己的大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为哈布斯堡家族继承人。而问题在于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相当长一段时间由哈布斯堡家族独占)如何继续。根据《萨利克法典》,女性继承权是得不到承认的,无论如何都不允许加冕女皇帝。因此,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孙子,即特蕾西亚的孩子们身上。

有趣的是,对于特蕾西亚的夫婿候选人,曾经认真讨论过普鲁士王子的可能性,也就是之后的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Ⅱ,又译腓特烈二世)。要是这两人结婚,我可以断言,他们不仅不会有孩子,跟着就连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悲剧也不会发生。要说原因,是因为除了自己的母亲和姐姐之外,弗里德里希二世讨厌其他所有女性,他就是个出了柜的同性恋。如果这样的人有妻子,她一定会被无视而晾在一边(事实上做了他王后的女性,命运确是如此)。

玛丽亚·特蕾西亚非常走运,18岁结婚,并且是王侯贵族中鲜有的因恋爱而结婚。对方是来维也纳留学的小国洛林家的公子弗朗茨·斯蒂芬,与特蕾西亚还是姑表兄妹关系,但与大王朝哈布斯堡相比等级实在太低。这本来是一桩不可能结成的姻缘,但是弗朗茨·斯蒂芬性格阳光、讨人喜欢(安托瓦内特身上继承了这一点),使特蕾西亚彻底坠入爱河,就连查理六世也很中意他。

婚后,特蕾西亚迅速发挥“好生养”的能力,接连生了三个孩子,但都是女儿。怀第四个孩子的时候,查理六世病逝,享年55岁。意外来得太快,女儿和女婿立马失去了来自父王的庇护。接着,他们一直以来都在恐惧的事情,仅在父王病逝两个月后就发生了。普鲁士王国看不起特蕾西亚是个女的,二话不说就攻占了哈布斯堡领属地西里西亚(现波兰南部)。那片富饶的土地,被弗里德里希二世麾下的两万人马完全占领。这一事件没有任何可辩解的,是一次彻头彻尾的侵略。

随后,周边国家也一齐追随而至。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和萨克森,把以前与查理六世约定的《国事诏书》等干脆当成废纸,暗地里带有敌意地认定,断了男丁香火的哈布斯堡家族等于不存在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由此爆发。

玛丽亚·特蕾西亚是一个天生的优秀政治家。这场战争,证明了她过人的胆量。虽然当时形势极为不利,但她决不屈服。有一段时间神圣罗马帝国皇位曾被萨克森选帝侯夺取,但玛丽亚没过多久就夺了回来,并使自己的丈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弗朗茨一世。弗朗茨一世作为丈夫非常完美,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不在政治方面,而是对理财在行(曾经买下小村子振兴本地产业,获得可观的私有财产)。于是,他把政治大权交给妻子负责,他则爽快地提供军备资金。约翰·海因里希·弗兰克(Johann Heinrich Franke)原画,《弗里德里希二世》(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好对手

战争期间,盼望已久的儿子(后来的约瑟夫二世)也诞生了。时年24岁的特蕾西亚怀抱着孩子,加入匈牙利议会进行请求支援的演讲。自16世纪以来,匈牙利就是哈布斯堡领属地。虽然地主贵族们的反对声相当厉害,但他们都被特蕾西亚的眼泪和奋不顾身的诉说所打动,最终被说服,表明参战的态度(这个故事让人想起大约120年后俄国的伊丽莎白皇后。也许匈牙利人都对高贵的气质美女没什么抵抗力吧,毕竟特蕾西亚年轻时也非常可爱)。不断变换的策略

8年过去了,战争终于结束,以缔结《亚琛和约》(Treaty of Aix-la-Chapelle)而终结。奥地利仅仅失去了一部分领土,但关键的——玛丽亚·特蕾西亚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继承者的身份,为世界所认可了。并且最重要的是,国内外所有人,都开始对作为君主的她抱有一种敬意。可是,这位女君主的复仇心强。她对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仇恨已深入骨髓,不止是随口骂骂“西里西亚小偷”“恶魔”就会善罢甘休的。终于,在缔结《亚琛和约》8年后,为了夺回被“偷”了的西里西亚,她再次发起战争。这,就是“七年战争”。

稍早之前,国际地图就已经开始重新拼版。玛丽亚·特蕾西亚也听取了有才能的宰相考尼茨的谏言,下定决心对外交政策进行革命性的改变,与一直以来保持交好关系的英国彻底分手,与长期以来处于敌对关系的法国结为同盟国。要说法国为何同意,除了因为他们觉得有必要遏制住国力急速扩张的邻国普鲁士之外,还有一个理由:水火不容的英国是亲普鲁士的一方(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母亲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妹妹)。而且就连俄国,也觉得自己与英国的同盟关系被普鲁士所干扰,于是紧随奥地利一方。

就此,反普鲁士同盟正式结成,稀奇的是这些同盟国的领袖都是女性。奥地利是玛丽亚·特蕾西亚,俄国是伊丽莎白女沙皇,法国这边由于路易十五对政治毫无兴趣,于是让其情妇蓬帕杜女侯爵代其领导。因此,这次战争也被大家以女性内衣的名字取名,称作“三条裙子”。三人在政治手腕上不输男性,步步紧逼擅长制定战略的弗里德里希二世。但还差最后一步的时候,幸运之神眷顾了弗里德里希,最终他攻克了“裙子”。由于伊丽莎白突然去世,俄国也罢了手,战争就此收尾。

结果,收复西里西亚的愿望没有实现。玛丽亚·特蕾西亚从中吸取了一个教训——该收手时要收手。虽然气得不得了,但她也只好承认军事大国普鲁士的存在。更气人的是,这厚颜无耻的强盗弗里德里希二世,以启蒙君主的名号还真把国家治理得很不错。不知从何时起,大家都叫他“大王”了。而且更加糟糕的是,连玛丽亚自己的儿子约瑟夫二世(虽然是后来的事了)也崇拜这个“大王”,一副衷心景仰的样子。

但是,如果说有什么让她觉得痛快的话,那就是大王无子嗣这件事情了。和没有自己亲生孩子做继承人的他比起来,特蕾西亚切身体会到自己有多幸福。在自己领土上打仗已经不敢了(进攻别国另当别论),她决定今后遵循哈布斯堡家族家训,集中实行联姻外交政策。

放弃争夺西里西亚之后,奥地利进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安稳期。这是玛丽亚·特蕾西亚靠自己坚韧战斗的结果,虽然确实挺令人感慨的,但也因此更加不敢掉以轻心。她在政治上不断变换着策略,总处于紧张状态,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朋友就变成敌人,见有机可乘就想要瓜分哈布斯堡的领土。这样虎视眈眈的人哪里都有。在被攻占之前,也许有必要先下手为强(事实上,特蕾西亚晚年对以“瓜分”波兰为名的掠夺行为予以支持)。不知父母心的孩子

在这样的形势下,嫁入别国的公主,职责就是成为两国间和平的搭桥人。换句话说,就是外交官的角色,注入血脉之人。在这件事上,长年交恶的波旁家族,特别需要慎重再慎重。至今为止,特蕾西亚已把两个女儿送到同属波旁家族的帕尔马公爵和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国国王身边。由于它们势力较小,即便发生什么事,带来的影响也很小。但是,安托瓦内特的对象是法国太子,未来的法国国王,因此必须让她对自己今后的作用铭记在心。

面对将前往法国而不胜雀跃的女儿,特蕾西亚在其出发前的几个晚上,都让女儿住进她的卧房,不断给予教导。“如今的欧洲势力版图并不会永远保持如此,想要和平和延续王族,需要君主的努力。知道我们下了多少功夫才有的今天吗……”但是,如同无论老人讲述多少关于战争的过往,对于只关心眼前享乐而缺乏想象力的年轻人的内心都没有丝毫影响,母亲的话就像在安托瓦内特眼前飘过的一阵风一般,转瞬即忘。这也不怪她。作为最小的女儿,自打安托瓦内特记事起,周围的世界一片和平。对于普通的14岁孩子来说,20年前的历史太过遥远,和自己也没多大关系。

看着表面认真的女儿,想必当时的特蕾西亚一定有过可怕的预感。所以她直到弥留之际,都执着地不断给女儿写信,耐心教导,给予她忠告和激励。那么,这到底是认为女儿之后也许会毁灭的出于母亲本能的直觉呢,还是预测到法国与奥地利的关系将再次崩盘、陷入战乱的作为政治家的敏锐第六感呢?……《皇帝一家的圣诞礼物》玛丽亚·克里斯蒂娜(维也纳美术史美术馆馆藏)姐姐所画的“普通”家庭

1.父亲弗朗茨一世。身披长袍,头戴头巾式帽子

2.壁炉中的火苗,传达着家人之间温暖的亲情。与公式化传统的家族肖像画完全不同,这幅画中是一派普通家庭迎接清晨的和谐气氛

3.安托瓦内特。7岁。手里拿着她的圣诞节礼物——时装娃娃,笑脸盈盈

4.费迪南多。8岁

5.母亲玛丽亚·特蕾西亚。46岁。就是一位平凡的母亲

6.玛丽亚·克里斯蒂娜。比安托瓦内特年长13岁的姐姐。由于有绘画天分,除了本作品之外,她还画了兄弟姐妹们的肖像画

7.马克西米利安。6岁。他在玩兵团游戏

COLUMN专栏

偶然·剧变·预料之外无忧无虑的14岁

安托瓦内特1岁时,欧洲各国关系发生了惊天变化。被称为“外交革命”的事件,指的就是奥地利与法国结为同盟国的事儿。

但不管怎么说,这两个国家毕竟处于敌对关系已超过200年的时间。就算交换了条约,进行政治联姻,沉淀在两国人民心底的对对方的不信赖和厌恶感,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抹去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希望即将嫁过去的安托瓦内特谨记这一点。一旦发生什么事,法国人也许就会想起安托瓦内特本是敌国之人,因而露出獠牙。

这对于14岁的安托瓦内特来说,根本就是毫无现实感的假想而已。法国还是会定期送来最新流行的时装娃娃,嫁去波旁族系的公国的姐姐们也相安无事地生活在那里。自从懂事以来,她从未亲身感到过来自他国的威胁。因为所谓“一旦发生什么事”的“什么事”竟然会是一场大革命,这连特蕾西亚也未曾料到。弗朗茨·克萨韦尔·瓦根歇恩(Franz Xaver Wagenschön,捷克洛可可时期画家)所作的《弹羽管键琴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维也纳美术史美术馆馆藏)。14岁的安托瓦内特第3章婆家波旁家族Marrying into the Bourbons

母亲的不安、不祥的预兆/初见太子/“虚无”之夜/万万想不到,丈夫有缺陷母亲的不安、不祥的预兆

玛丽·安托瓦内特14岁时结婚。

多么年幼的妻子啊,还只是个中学生呢!我想,现代人对此一定很震惊。但同时代成为西班牙波旁王朝国王卡洛斯四世王妃的玛丽亚·路易莎更年轻,结婚时只有13岁。在平均寿命短、人口多产多亡的时代,结婚适龄期和现在截然不同。根据中世纪教会法等记载,女性结婚的最低年龄为12岁(顺便一说,就连日本明治宪法草案阶段规定的也有14岁,后来最终决定时考虑到医学方面变为15岁,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行民法则是16岁)。

王侯贵族的婚姻,目的在于维系家族。尽快多生几个男孩的任务被放在优先位置,十五六岁就嫁人的例子有很多。对于女性来说,结婚生子是一桩大事业。一旦离开故土,有生之年再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几乎没有。任何一位公主,都祈求等待着自己的命运之旅起码过得无苦无忧——她们从小就有一定的觉悟。将之与现代同龄中学生做比较,本身就是不对的。

因此,玛丽亚·特蕾西亚所担心的,除了安托瓦内特的年幼,更忧心其精神上没长大。她喜欢玩继承者游戏,对读书、祈祷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如果不克服性格轻薄、懒惰等缺点,她将来会吃大苦,哪里还能成为两国间的搭桥人,恐怕都会变成炸桥的炸弹。特蕾西亚在女儿的嫁妆里放了自己写的“心得之书”,反复叮嘱每个月的固定日子要读一读。一切就绪后,特蕾西亚才把女儿送上了前往凡尔赛1570公里的旅途。

算上母亲的这个预言,其实安托瓦内特的婚礼也出现了几个凶兆。首先,交接仪式位于奥地利与法国国境处流淌着莱茵河的河中沙洲(如今已在水下)的临时宅邸。在新娘换上新衣裳的重要场面,无能的官员把编织有神话《美狄亚》的挂毯挂在了墙上。这是个异国公主背叛丈夫、杀死亲生孩子的可怕故事画。亲眼看见这一幕的年轻歌德,在其自传《诗与真实》中,表达了愤慨之情。

接下来,是在新娘一行人最初在法国的临时停留地——斯特拉斯堡。最开始宣述欢迎辞,引领入教堂的神职人员,正是之后“项链事件”中对安托瓦内特的人气造成致命贬损的罗昂枢机主教,真是太讽刺了。而且,本来应该是凡尔赛最盛大节目的烟花大会,晴好天气突变狂风暴雨,只好延期;之后在巴黎举行的面向贫民的布施大会上,发生混乱而造成大面积伤亡。这些事,都让周围人对未来感到不安。

而被认为最最不祥的预兆,是在凡尔赛宫宫内礼拜堂中的婚姻登记本。她的亲笔签名——“玛丽·安托瓦内特·约瑟芬·约翰娜”,恰如寓意着命运衰退一样,字迹向下倾斜。似是预言最后的下场一般,羽毛笔滴出的墨水在“J”字上面形成一块大大的黑色印迹。这些迹象在谁看来都不能说是好兆头吧。

当然,这些逸事也许都是在知道了安托瓦内特被送上断头台斩首的史实后,大家才拿来说事儿的:“这么说起来,当时……”话虽如此,这么多巧合重复发生也太巧了……

在安托瓦内特被送上断头台几年前,在法国出版的一本名为“Anagrammes renversantes”(叹为观止的字谜)的书,成了畅销书。其中“Marie-Antoinette d'Autriche(奥地利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改变了文字排列顺序,写了段短诗“Reine,ta tête a dû choir matin”(王后哟,您的头颅会在清晨落下)。真是会联想啊。与前面提到的凶兆逸事一样,会让人联想,坏心眼的命运女神似乎也在想着字谜,是不是已经周密地做好了安排呢。初见太子

让我们回到安托瓦内特的出嫁队伍里吧。

1770年4月21日,一行豪华队伍从维也纳出发,纵贯欧洲中部,于5月14日到达距离巴黎东北部80公里的贡比涅。原来的计划,是在这片森林中与即将成为新家人的波旁家族的人们初次会面。两边的随从以吹响喇叭作为暗号。且不说也算是闯入了敌人阵地,14岁的异国新娘,不得不独自面对丈夫(已完成了代理结婚仪式)以及他的家人、一众臣下。不知道碰到这样的架势,各位是否会临阵怯场呢?

但是,安托瓦内特完美闯过了第一道关卡。她展现了13世纪延续下来的哈布斯堡家族公主该有的仪态,优雅、淡定地从特别定制的马车上下来,在人们的注视下,缓缓行走于铺设的红地毯上。她那独特轻盈的步态,如跳舞、似滑行的步伐,任谁都无法不为之赞叹。安托瓦内特与太子路易的婚姻登记本(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签名顺序依次为:国王路易十五,太子路易·奥古斯特,新娘玛丽·安托瓦内特。“玛丽·安托瓦内特·约瑟芬·约翰娜”的“J”(Josepha)上面有一块大大的黑色印迹

停靠在对面的马车,车门也打开了,60岁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走了下来。曾被称为“美男国王”的他,仍旧保持着当年的风采。跟在他身后一声不吭的瘦弱少年(变胖是过了很久之后的事),就是国王的孙子——太子路易。与俘获了宫中女人心的年轻时的路易十五相比,这位瘦小的少年显然缺乏对于异性的魅力。但是关于这一点,安托瓦内特早有耳闻,因此一点儿都不惊讶。总之,这就算夫妇俩的初见了。从这一刻开始,两个人结为命运共同体。

很明显,路易十五对安托瓦内特的表现很满意。他情绪高昂,说了很多话。相反,关键人物太子依旧沉默寡言,面无表情。但他还是遵循礼仪,在新娘的脸颊上短促地吻了一下。

正常来说,如果是年轻又可爱的女人,男人应该会立马坠入爱河,爱得死去活来。因此,一直有个说法,说太子因为安托瓦内特太有魅力而胆怯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即使是外表长得不好看的公主,不也是怕了吗?但是这位太子,不是被安托瓦内特所吸引,也并非因为别的什么原因。他从小与人相处就没自信,常伴于作为国王的祖父身边,总是战战兢兢。对女孩子也没什么兴趣,他哪会想到15岁就要娶老婆啊。

实际上,他连太子都不想当。原本这个位子是他父亲的,但由于父亲突然去世,年仅11岁的他成了太子。所有事情都是赶鸭子上架,被迫背负一身重任。并且,他还有早点儿结婚生子的使命。结婚对象是父亲生前反对的敌国的公主,所以恋爱火花迸发不出,也不无道理。话说回来,这在政治联姻中倒也不稀奇。路易与安托瓦内特在之后长时间的婚姻生活中,甘苦与共,是那种日久生情的夫妻。太子路易的结婚礼物,桌面装饰品(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出自皇家塞夫勒瓷器厂的特别定制品结婚纪念折扇

扇面绘有丘比特、路易、安托瓦内特折扇的背面(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平淡无味的初见的第二天,安托瓦内特被允许休息一下,以缓解长途之旅的疲惫。然后从16日开始,凡尔赛宫举行了冗长的结婚庆典。晚餐会、歌剧、舞会、会客、烟花大会等,路易十五接二连三地举办各种奢华活动。从上一代“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统治后半期开始,国库就处在慢性赤字状态。即便是为了不让别国察觉到也好,也绝对要弄得足够豪华绚烂。

成为炫目的黄金主角的安托瓦内特,对法国的财政状况了解多少呢?在如此豪奢的宫殿中,过着那么豪奢的生活。假如跟她说这个国家正走向衰败,想必也只会认为是开玩笑吧。舞会上翩翩起舞的新太子妃,享受着周围人的赞叹。也许当时的她,回想起了妈妈的话:“如果论地位高低的话,你比你姐姐们和其他所有公主都更幸福啊。”“虚无”之夜

但是,履行义务的夜晚终将来到。

首先是内部的晚餐会。在长8米、宽4米的大餐桌上,端坐于上座的路易十五,见到太子把端上来的所有菜吃得精光,一顿责备:“今晚不能给胃太大负担!”而孙子竟然还问为什么,并回答说吃饱了才能睡得好。

这段著名的逸闻,可以想见太子有多郁闷。有些说法,认为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有“初夜入洞房”的义务,我想也不难相信吧。妻子必须怎么样怎么样,丈夫也被老师强行灌输自己的义务。今晚自己能否“造出”维系王朝血脉的男孩儿,马上就要考试了。虽然太子外表看上去笨笨的,但他其实酷爱读书,是个有教养的人。他当时可能是对祖父说的话十分反感,所以才回答要好好睡觉。可以说,这是出于他的一种小小反抗吧。

饭后,新婚夫妇回到卧房。不管什么事都搞得夸张无比的凡尔赛风格,现场竟然跟来了一大批贵族。一进卧房,兰斯大主教对床榻进行了献祭仪式(洒圣油,给予祝福)。接着,太子从国王手里接过睡衣,太子妃则从地位较高的贵妇手中接过睡衣,然后在众人围观下更衣。随后两人爬上设有华盖的床,拉上床帘后大家才离开。

太子路易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虚无(rien)”。似乎意思是说那天没有进行喜欢的打猎活动,但从关键点来讲,那天也是“虚无”。《法国太子路易·奥古斯特与奥地利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结婚仪式》克劳德·路易·德尔(Claude Louis Del)(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祝福一对年轻璧人!

1.可以看见一点点管风琴的下部

2.凡尔赛宫宫殿内的皇室礼拜堂

3.兰斯大主教拉罗什·埃蒙赐福

4.太子妃安托瓦内特

5.太子路易牵起新娘的手

6.步上祭坛前,首先各自坐在天鹅绒的垫子上,翻开《圣经》

COLUMN专栏

偶然·剧变·预料之外万万想不到,丈夫有缺陷

安托瓦内特非常清楚,这场婚姻是哈布斯堡家族与波旁家族的结合,知道自身被赋予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生下延续两家血脉的男丁并使其成为法国国王。而且,她也并不觉得这有多难。不管怎么说,母亲玛丽亚·特蕾西亚在处理政务期间忙里偷闲生了16个孩子。上面的姐姐们,也各自生了7个和18个宝宝呢。因此,安托瓦内特认为自己身体健康,一直是孩子想生多少就能生多少的乐观想法。但是,万万想不到,问题却出在了太子身上……

政治婚姻的房事基本上是半公开的。关于造人这件事,安托瓦内特事先就有人教。虽说如此,是要以男女双方身体健康为前提的,他们应该没有想到万一对方身体有缺陷的情况吧。玛丽亚·特蕾西亚是与初恋对象结的婚,婚姻幸福美满,不了解除丈夫以外的其他男人,所以总是一个劲儿地给安托瓦内特写信催促。那么安托瓦内特那边,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路易-米歇尔·范·洛(LouisMichel van Loo),《贝里公爵,日后的路易十六》(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15岁的太子路易,当时还很瘦第4章太子妃的生活The Life of the Dauphine

生活在奢华与纤美之间/与杜巴利夫人的争执/要强招来的麻烦/维也纳宫廷所没有的情妇制度生活在奢华与纤美之间

历代法国国王,长期以来都十分憧憬意大利,迫切希望可以超越后者。凡尔赛宫,可以说是“太阳王”路易十四顺应历来君王们的意愿而创造出的一个光荣的新世界。由于它将绝对君主制的权威大大方方地呈现于世,其他各国国王自然也开始竞相模仿起来。安托瓦内特出生并长大的地方——美泉宫也是如此。它原本就是为了与凡尔赛宫抗衡才建立起来的(实际与当初计划的规模相比缩小了,不到计划1/3的大小)。

君临天下72年的太阳王,其行事风格与所处的巴洛克时代非常相符——豪华、奢侈、夸张。他把大量使用大理石、青铜和黄金而建造起来的宏伟大庭园,当作自己的舞台,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终年不休地大张旗鼓。王侯不是作为个人而存在于世的——出于这一信念,他的日常生活活脱脱像演戏,这也成为凡尔赛宫的向心力。关于什么时候将什么活动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他事无巨细地确定了一套严密的“宫廷规矩”(礼节),并向国民公示,让他们鉴赏。

路易十五,是太阳王的曾孙。父亲和祖父已经去世,他年仅5岁就被加冕为王。他生在凡尔赛宫,长在凡尔赛宫,对于约定俗成的宫廷礼节没有丝毫的疑问或抵抗。可是他又被照顾得实在太好(出生在平安之世,不需要被派往战场,长得英俊又健壮),拥有别人想要的一切。他想干的事情只要自己能做到,他就会整年都不知疲倦地去做。他只能靠与年轻美女短暂的逢场作戏,来排解内心的无聊。

处处富足的路易十五,除了有一个顺从、多子的王后之外,还有一个貌美、有政治能力的情妇蓬帕杜。由于她后来在宫中成为实质上掌权的第一女性,凡尔赛宫从上一代的男性文化转变为女性文化,从巴洛克风格优雅地切换到洛可可风格。粉色系和猫脚家具潜移默化地流行于世,那是一个充满女性时尚的时代。

安托瓦内特坐进新娘轿的时候,美男国王路易十五时值60岁,蓬帕杜夫人则早已病逝(如果这位贤明的女侯爵当时还健在,说不定年轻太子妃的行动也会发生变化……)。而且王后也已去世,安托瓦内特从抵达的那一刻开始,其实已经算是这里的女主人了。《法国太子妃玛丽·安托瓦内特》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是不是有点儿过于美化了?

1.蓝色质地之上绣着金色百合的波旁家族的坐垫上放着王冠

2.安托瓦内特手持其代表物件——玫瑰花

3.太子妃的脸看上去朝气蓬勃,因为是按照7年前的肖像画所作的。虽然太子妃本人当时确实也年轻,但画家的笔触也很稚嫩。整体容貌多少给人美化过度的印象

4.画布的质感并不完美,白色缎子有像塑料布一样的膨胀感(流传有一说法:此画有共同创作者)

5.流苏的表现,已经成为后来绘画界名手都会参考的样式

在凡尔赛宫的生活,简直如同居住于奢华与纤美绝妙杂融的美术馆当中。每每目视那些绚烂无比的各式镜子、塞夫勒烧瓷餐具、布歇(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设计的室内装饰,安托瓦内特的心中都会腾涌起一股自豪感。

另一方面,安托瓦内特早就受不了那些繁文缛节了。一周数次被观摩用正餐的样子也就算了,每天晚上还要在别人的围观下进行换睡衣、钻床铺的“就寝仪式”,从他人手里接过物品时也要按照在场最高地位的人开始顺位而下。总之都得等着。如此这般不合理的规矩,她打心底里感到厌烦。

维也纳宫廷原来多么有家庭氛围,安托瓦内特后来才对这一点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凡尔赛宫这样一个戏剧空间里,场合毫无公私之分。别说有什么分别了,连一点点隐私都没有。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古板愚昧的所谓礼节,礼数之多如山倒。后来,安托瓦内特接连废除了好几项礼节规矩,以至于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反动事件。当然在之前她肯定没有预料到结果,等事情发生只能后悔莫及了。与杜巴利夫人的争执

然而,对安托瓦内特而言,比起那些繁文缛节,最令她震惊的是情妇这样一种制度习俗。不单单是拥有国王情妇的虚名,而是从为数众多的情人中只选出一位公开确认其地位。在凡尔赛宫中备有比王后的房间更宽敞的屋子,更会被赐予贵族称号、领地、薪水和年金。由于外国大使都知道对于国王来说,情妇有多大影响力,他们会列队表示敬意地进行访问。当然,上贡的物品也相当奢华。情妇是背后的真正权力者。

在安托瓦内特的祖国,是没有公开情妇制度的,况且之前她生活的母国宫廷都是女王的天下。玛丽亚·特蕾西亚如同掌管婚姻的希腊神话女神赫拉一般,绝不会容许破坏神圣婚姻的女人们。她将所有妓女都从维也纳驱逐了出去。关于法国这一恶劣的制度,特蕾西亚大概是一时疏忽,忘记和要出嫁的女儿详细说明了。更甚的是,蓬帕杜夫人过世之后,路易十五看中的新情妇竟然是比自己女儿年纪小很多,还是妓女出身,爱享乐的杜巴利夫人。

在宫廷里,杜巴利夫人的言行举止似乎在说“这地方就是老娘的”。安托瓦内特还有一点儿少女般的精神洁癖,眼见这一切,感到极为愤慨。她心想,如果父亲把这样的女人招进维也纳皇宫,母亲会怎么想呢。于是,安托瓦内特利用了之前自己讨厌的一条礼节规矩——在宫中,身份低的人不能向身份比自己高的人搭话。也就是说,只要安托瓦内特不主动开口,她就能让杜巴利夫人颜面尽失。结果,安托瓦内特对其他任何人都会亲切地对话交谈,唯独对杜巴利夫人闭口禁言,绝不张开哈布斯堡那张地包天的嘴。

情妇怒上心头,向国王告了状。国王一筹莫展,整个宫廷中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家各自为营,煽风点火。收到风声的特蕾西亚给女儿写了信,告诫女儿对国王陛下重视的人要表示敬意,这才让安托瓦内特主动“停战”。距离第一次见到国王情妇一年半后,太子妃在新年的大型庆祝会宴席上,与对方没有眼神交流,只是简短地说了一句:“今天凡尔赛宫也很热闹呢。”皇家塞夫勒瓷器厂的盘子“日本”(巴黎,个人收藏)

在凡尔赛宫举办的拍卖会上,安托瓦内特自己挑选购入

对于聚集在宫廷里,只会嚼舌头、讲八卦、游戏情场的几千名贵族人士来说,杜巴利夫人的胜利可谓是一桩大事。从奥地利来的小姑娘,被出身卑贱的“伯爵夫人”彻底降伏。真是太有趣了!

虽然看上去只是女人之间小小的争执,但事后证明,这却是桩产生长期恶劣影响的重大事件。路易十五看这个太子连自己的妻子都控制不了,更把他当作无能之人对待。太子则越发萎靡不振。“切勿干政,莫要评论人际关系。”特蕾西亚虽然之前进行过教导,但对于不久就采取了愚蠢行动的女儿几乎感到绝望,对法国的外交也稍稍示弱。而且,在居住于凡尔赛宫的人看来,被来自曾是敌国的少女否定自家的正式情妇制度,谁都不会开心吧。皮埃尔-菲利普·托米尔(Pierre-Philippe Thomire,1751—1843,法国雕刻家),凡尔赛宫王后寝室烛台一对(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安托瓦内特对自用家具的品质状态格外注意。这件物品,因其考古学上的正确性和美观度而闻名

实际上,情妇这套制度也不全是坏处。在许多方面,从异国嫁过来的王后也被情妇这一制度保护着。如果说生出继承人是王后的工作的话,那么情妇的任务就是在身心两方面安慰国王。在大部分情况下,王后虽然地位高但外表略逊一筹,而使宫廷华光异彩的恰是情妇。由于“打扮得美美的”是情妇的工作,需要巨额的金钱花在外表方面,因此情妇浪费钱的状况遭到大家的非难。另外,一般情妇都想把自家的亲属提至宫廷要职,这一点也会招致反感。于是,情妇独自承受着被他人憎恨的角色,相应地,王后得以待在了安全区。要强招来的麻烦

安托瓦内特不走运,之后加冕成为路易十六的丈夫对女性几乎不关心,别说是王后了,就连情妇都没有。于是安托瓦内特只好兼任情妇的作用,成为众矢之的。但这都是后话了。不管怎么样,这次和杜巴利夫人的纷争,是安托瓦内特犯下的最初的一大失误。本应该给国王撑下面子,让一让就能过去的事,竟将事态搞到如此复杂。这样的要强态度,任谁都对她留不下好印象。后来,确定安托万内特是不受欢迎的时候,不少人都回忆起这次的事件。

不懂得“以退为进”的战术,也许不全怪年纪轻吧。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一样,看到这里,安托瓦内特的性格特点已经相当明显了。她绝不容许自己受侮辱,自尊心强。只有不自信的人,才会极端地外露出来。

结婚前接受的特训,以及定期收到母亲寄来的信,都让安托瓦内特了解到自己其实是缺乏教育的。而母亲只会一味地训斥、责怪、埋怨。这样下去还怎么拥有自信?她的法语还说得不溜,和别人谈话偶尔会结巴,她可能也猜想自己被人在背地里嘲笑。不对,确实发生过她被别人笑话的事情。为什么就没注意到呢?结婚将近两年,还没有孩子。而在这之前,连“造人”的行为都没有过。在毫无隐私可言的凡尔赛宫,谁都知道这件事。当然,问题出在太子路易的男性生殖功能上,但他就一直这样“无作为”。而即便如此,周围人对于安托瓦内特依然施以无声的压力,母亲又在另一边严厉地催促。这对年轻夫妇在床笫上的努力毫无收获,两个人甚至都讨厌过夜了。

安托瓦内特属于那种不给自己设置与外界的屏障就不行的人。正是知道自己可能被人嘲笑,所以才会过度保护自己。对于因为床上功夫好而被宠爱的杜巴利夫人这样的女人,她相当看不起,非常嫉恨。

如果不能生孩子怎么办?……安托瓦内特的焦虑与不安,绝对超过现代人的想象。法国与奥地利的友好邦交,光靠联姻还不行,只有她生下继承人才算完成。如果有负期待,不能生下男丁,也就等于自己再无存在价值了。

安托瓦内特为了排解自己的恐惧情绪,半夜里溜出凡尔赛宫,到巴黎游玩。她乔装打扮,跳跳舞,这时候的她才能忘却所有烦恼,让自己喘口气。就算宫中的人给她打下爱玩儿的烙印,也阻止不了她,她就这样一直陷入恶性循环。

COLUMN专栏

偶然·剧变·预料之外维也纳宫廷所没有的情妇制度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借腹生子”的风俗思想,无论是正室还是侧房生的,只要是国王的孩子,都有继承王权的可能性。德川时代的大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被毒杀的男孩儿也由此增多。

而另一边,在欧洲王室中,只有王后所生的孩子才有王位继承权。与情妇所生的孩子最多只会被授予贵族爵位,成为一名廷臣。由于王室对这一传统贯彻始终,所以国王和别人生再多孩子,王后都大可放心。相应地,对情妇的存在就必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然保证了王后的“名号”,但在这华奢的宫廷生活里,掌有实权的却是情妇。

关于杜巴利夫人这个人,虽然安托瓦内特事先已经得知不少信息,但实际亲眼看见宫廷中的她,还是感到了一种文化冲击。如果维也纳宫廷中的“首席”不是母亲而是父亲,对情妇的存在习以为常的话,可能不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了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