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孙宏斌:成大事者不纠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21:14:49

点击下载

作者:吴长楼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融创孙宏斌:成大事者不纠结

融创孙宏斌:成大事者不纠结试读:

前言

2017年,对于财经行业来说,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一年。房地产业的万达公司出售资产包、互联网行业的乐视公司重组,接二连三的大公司资产变动,像一场场国际大片。而这些大片的主角便是著名的财经人物孙宏斌。

因为这两次并购的数额实在是太过巨大,而且正好又是多家著名企业退出传统市场的时候,孙宏斌却逆流而上,花大手笔来购买它们。这看起来近乎疯狂,于是人们调侃他为“并购狂人。”

在此之前,孙宏斌被称之为传奇人物。他所经历的每一次转折,都万分凶险,足以置他于死地。但孙宏斌在每一次的低谷中都能爬起来,而且再次攀上成功的山巅。因此,人们称他“传奇”也毫不夸张,他是当得起“传奇”二字的。

很多人对孙宏斌感兴趣,都想知道他一次次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从当年一鸣惊人的顺驰,再到慢慢崛起的融创,孙宏斌在失败中找到了怎样的经验,又是如何巧妙地把这些经验运用到他下一次的事业开创中的呢?

本书从细微处入手,叙述了孙宏斌所经历过的每一次转折,从而剖析他成功的原因。读者将从这些叙述里,看到一个年少轻狂的职场达人是怎样转变为一个思维缜密、行动力超强的成功企业家的。

当然,我们还会明白,孙宏斌的成功,除了他拥有的超强行动力和缜密的思维外,还和他的豁达、高瞻远瞩密不可分。因为豁达,不和过去纠结,所以他才能成就一次又一次的事业,攀上一个又一个的巅峰。第一章逆潮流而动的并购狂人

我其实不是一个激进的人。江湖上都说我激进,我真的不是一个激进的人,我骨子里是一个偏理性的人,厌恶风险,自己开车很慢,不允许司机开快车,过马路一定等人行道绿灯。之所以被认为激进是因为我觉得没想好的事坚决不干,想好的事就坚决果敢地去干。朋友说人有不知死和不怕死之分,我应该是不怕死的。—孙宏斌1.高杠杆手,全球瞩目的632亿鲸吞万达

2017年7月10日,本是一个平常的星期一,然而,一条财经简讯上的公告打破了夏日的沉闷,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公告称:融创中国房地产集团以335.95亿元的高价收购万达的76个酒店项目。同时,万达将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以295.7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融创。

这个公告让网友们震惊不已!一直以来,人们都把万达集团视为中国产业的巨无霸,房地产的风向标。这次卖掉的产业是万达商业里面80%的文旅项目和70%的酒店项目,堪称万达商业的半壁江山,现在万达突然出售这么多的产业,不禁让人猜测中国房地产业是否有大事要发生。

但这还不是震惊的主要原因,在这笔交易中,最为吊诡的是收购资金的来源。融创中国收购万达的付款方式,一共分为四次,前三次是融创中国付款,第四次却是万达通过银行向融创发放贷款,然后融创再用贷款来支付万达的收购款。

众人都在纳闷,为什么在万达想要抽离之际,融创宁愿贷款也要冒出来接手?一时间,各路财经媒体纷纷争相报道,标题各不相同,内容却都一致:“融创鲸吞万达,到底图谋什么?”

在这笔截至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里最大的交易面前,人们已经无暇去探究王健林卖掉这些项目的真正原因,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融创中国的董事长孙宏斌的身上。

54岁的孙宏斌,有着比他年纪要显年轻的外表和精力,眼睛里透着坚毅和果敢,浑身散发出一股常人难及的魄力。面对外界的质疑,孙宏斌非常简短却又很明了地做了回复:“融创该不该买万达这些资产,这逻辑太简单了,内部没有人反对,内部谁反对,谁是傻子。但万达该不该卖,这是另一个故事,你们该问王健林。”

寥寥几个字,将融创所有管理层的态度都表明了。显然,孙宏斌是要告诉众人,这是融创董事局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而不是他孙宏斌一个人的“激进狂飙”。在“狂飙”的路上,他吃足了苦头,现在他已经学会了克制,所以大家不要怀疑收购万达是他孙宏斌的冲动之举,这是融创中国全体股东三思的结果。

就在众人都担心融创成为接盘侠时,万达发出了信息:他们之所以出售这批项目,是因为万达想要转型成“轻资产”公司。王健林为此还专门做了解释,他说:“这次交易是为了大幅降低万达商业的负债,并进一步实现轻资产化运营。”此时,人们才注意到,在这批交易中,万达只把交易项目的资产和负债转移给了融创,品牌和运营管理权依然攥在万达手里。

原来房地产行业并没有什么大动向,万达并不是为了跑路而出售资产,那么项目的运营就不会有问题,只是一次正常的房地产商业交易而已,融创不是所谓的接盘侠,众人为孙宏斌提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融创不需要流动资金吗

虽然王健林的回应让人明白了万达这次出售项目的真正原因,也让人了解了万达贷款给融创来购买自己的苦衷,但还是有一个大疑问盘旋在众人的心头,而且这个疑问指向融创和孙宏斌:万达销售项目是为了还清银行债务,让资金流动起来。而比它负债率还要高出16.7%的融创,难道不需要流动资金吗?

这个疑问是围观者们的好奇,同样也是各大金融机构关心的问题,它们甚至比看客们更关注,毕竟资金风险关系到它们的利益。于是,在这场交易结束后不久,金融机构就开始排查万达系和融创系的资金风险。

而且很快就传出“融创信托放款和融创百亿公司债统统被叫停”的信息。这则消息导致融创中国相关的股价全线下跌。2017年7月18日的港股通显示,融创中国的股票收于15.94港元,跌幅高达7.33%。

眼看局面越来越超出预想,孙宏斌必须站出来回答质疑,他说:“我们的账面上现在有900亿元的现金流,可动用的就有500亿元,而且7月份我们还能销售200亿元,8月份会达到300亿元,在以后的每个月也都会是300亿元以上。所以资金对我们来说,是根本没有问题的。”

只要了解孙宏斌的人都知道,曾经因为狂飙扩张而导致资金链断裂的他,现在是多么重视现金流的重要性。他怎么可能把融创再次带入曾经陷入过的资金链断裂的泥潭里?正是为了保障融创的流动资金,融创才会在账面上明明有钱的情况下,还向万达贷款交易。

无论外界怎么猜疑融创和万达的这次交易,孙宏斌都只是置之一笑,他说:“这次合作是基于双方的信任之上。”他的态度告诉世人,他对这次收购充满自信,一切都会平稳过渡,所以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孙宏斌就是这样一个有胆略又充满自信的人,当所有人都为金融机构中心对融创进行资金风险排查一事而捏着一把汗时,他非常淡定地回答:“银行也是个生意人,排查风险很正常。如果不排查的话,他们反而就该失业了。”事实上,恰如孙宏斌预料的那样,排查下来,融创的资金风险并没有问题。

有人不禁会问,既然资金没有任何风险,那么融创百亿公司债为什么被叫停呢?

要知道,百亿公司可是融创中国债券融资的根本,它的存在,代表着融创的发债融资渠道畅通完好。早在2015年12月,融创就曾经发行过50亿元的公司债,加上天津融创这个子公司发行的50亿元公司债,一共是100亿元。后来又陆陆续续发行了两次债券。

这些发行本来预示着融创的债券融资能力很好,但现在百亿公司债被叫停,也就意味着债券融资断流了。一时间,众说纷纭,大家都在猜测融创遇到了大麻烦,各大论坛也都在转载这一消息。如果说,之前只是业界媒体和相关人士在跟进的话,现在已经是全民关注了。

一个质疑,眼看就要演变成一场众人关注的大戏,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置身于这场混乱旋涡中心的孙宏斌却非常淡定。他说:“这是去年9月份报的发债项目了,2月份我们主动撤回的。”

孙宏斌的淡定让所有人都闭上了嘴。不过,孙宏斌是顾不上其他人的情绪的,他还有自己的好多事情要做。2.双赢合作,万达需要的不只是一个伙伴核心是可售土地,酒店是配搭

眼看互联网被融创这次的收购掀起了滔天巨浪,置身于巨浪中心的孙宏斌不得不站出来发声。2017年7月27日,他在微博上说:“总被问为什么要投资乐视合作万达,是因为我们坚信房地产业会稳定健康发展,消费升级的主力产业大文化、大旅游、大娱乐会爆发增长,是因为融创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近期我们会停缓发展,加速去化,降低负债率,确保健康安全。我们坚信,企业层面的去库存、去杠杆和金融业的稳定发展,经济将迎来理性繁荣。”

孙宏斌的这番话像是一剂镇静药,让躁动的网民们慢慢地安静了下来。他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无比的自信和坚定,人们不禁要去分析,在房地产市场波动日渐紧密、房地产商们都想办法脱身的时候,是什么让孙宏斌如此从容地迎头而上?

让我们来看看这笔震惊整个互联网的房地产并购交易吧:

631.7亿元的资产包,其中包括335.95亿元的76家万达酒店项目和价值295.75亿元的13个万达文旅项目91%的股权。在公告中,万达集团公布了2016年这76家酒店项目的税后利润为8.7亿元,13个文旅项目的税后利润为38.2亿元。也就是说,整个资产包的税后利润将会达到46.9亿元。

这对融创集团公司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情。要知道,2016年融创集团的全年毛利润一共是48.5亿元,其中净利润为29.4亿元。一旦这次交易成功,也就意味着融创集团的年利润将会翻番。

一直以来,万达集团以持有型房地产资本著称于世,现在,融创集团一举拿下76个万达酒店项目,于是很多人都猜测,融创集团是要介入持有型房地产业。但很快,人们便又推翻了这种猜想,之所以推翻,是因为近几年来,中国的豪华酒店业务非常不景气,一边是固定资产的折旧和高额的贷款利息,一边是逐年下跌的酒店房价,两者矛盾日益凸显。懂得风险的人,此时是不会介入持有型房地产行业的。

在房地产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对于房地产相关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孙宏斌比其他人更加熟悉。为什么他还要在这时购买万达酒店呢?况且,融创集团是一家以房地产销售为主的公司,并不具备管理酒店的团队。即使购买过来,融创也没有专业人才来处理酒店业务啊!

当局外人都在为孙宏斌忧心忡忡时,却有业内人士为孙宏斌的这次举动鼓掌。他们说,万达酒店项目并不是融创购买的重点,76个万达酒店项目只是个配搭而已,融创集团真正感兴趣的是13个万达文旅项目。

确实,从利润上来看,年利润38.2亿元的文旅项目,比起年利润才8.7亿元的酒店项目,的确更有价值。如果说,13个文旅项目是块肥肉的话,那么76个酒店项目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块鸡肋。显然,在这次交易中,万达集团做的是“肥瘦”资产捆绑销售,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商业交易,所以万达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而孙宏斌愿意接受这次交易,自然也有他的道理。原来,早在之前,融创集团就做过调查,13个万达文旅项目,总建筑面积为5897万平方米,其中,有4973万平方米的可售土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4%。

而且,在这些可售土地中,还有绝大多数土地尚未开发。也就是说,一旦交易成功,融创集团公司将获得土地储备约5000万平方米,加之融创集团具有非常强大的中高端住宅操盘能力,他们能使这些土地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

显然,对于融创集团来说,这次交易的核心是文旅项目中的可售土地,而76家酒店,只是一个配搭而已。

当然,酒店项目也并不是累赘。融创集团恰好可以利用这次介入持有型酒店业务的机会,为公司的未来寻找新的增长点。

难怪在面对外界质疑的时候,孙宏斌回复说:“融创买万达这些资产,内部没有人反对,内部谁反对,谁是傻子。”中国房地产史上的“三国杀”

不过,这次交易的最终达成,并未像最开始公告的那样,融创集团和万达集团签约,而是又增加了一个伙伴:富力房地产集团公司。

2017年7月19日下午,在北京万达索菲特酒店里,融创、万达和富力三大集团的董事长坐在一起,他们将要签署中国地产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

富力集团的突然出现,让所有人都震惊了。9天前,融创和万达签署的并购协议仿佛还在眼前一般,而且在这9天中,每个人都知道,万达要卖掉房地产以完成轻资产转型,而融创则要为公司未来寻找新的增长点,两者是双赢合作。怎么会突然冒出个第三方来?

直到正式合同签约,三方出了公告,人们这才明白为什么孙宏斌会答应富力集团一起完成这次并购。

我们都知道,这次交易是万达的一个资产包,由76个酒店项目和13个文旅项目组成。如果没有富力集团,融创就将全部购买这个资产包,但现在的事实是:融创集团以438.44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万达集团的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而对于融创来说只是配套的万达酒店项目,被富力集团以199.06亿元的价格收购。

看着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开心的笑容,人们不禁恍然大悟,显然,万达集团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合作伙伴。但人们也不得不承认,对于三方来说,他们各取所需,这真的是一个最完美的交易。

万达之前计划和融创双方交易时,因为一口气要吞掉600多亿元的项目,融创集团的资金一时有些吃紧,所以万达集团需要借给融创集团296亿元缓解它的资金压力,以支持融创来完成这次交易。但富力集团加入进来后,融创集团只需要出资400多亿元,资金压力没有了,万达集团便无须借款给它,这对万达集团来说,无疑是件好事情。

而对于富力集团来说,虽然只是临时插进来一脚,但他却在这笔交易中获得了最大的实惠。之前,融创集团和万达集团计划并购时,万达集团的76家酒店项目要价335.95亿元。但现在,富力集团只需花费199.06亿元就能收购这些酒店项目,而且还附送一个酒店项目。也就是说,富力集团在这次交易中捡了一个漏。

当然,富力集团也并不是为了捡漏而插进来的。事实上,富力集团是一家集房地产设计、物业管理等于一身的综合地产集团。在酒店管理方面,富力集团很有经验,因为它和万豪国际集团、凯悦酒店集团分别有合作,并打造出两家超五星级酒店。在与它们的合作过程中,富力地产集团自然会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如果说,万达酒店项目对于融创来说,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搭,那么对于富力地产集团来说,却是它的目标所在,而且价格又压这么低,这次交易无论怎样都是一次完美的交易。

人们发现,在这次签约中,融创集团只收购了万达集团的13个文旅项目,但比9天前的计划协议要增加140多亿元的收购款,很多人都觉得融创买亏了,不免为他担忧。最完美的交易:甩掉配搭,轻装向前

然而,事实上,这样的三方交易却是孙宏斌最乐于见到的。

因为从9天前的并购协议开始,所有的言论都指向他和融创,没有人看好!与此同时,融创集团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股票指数下跌高达12.97%,银行和金融机构排查融创中国的贷款风险,有关机构计算融创的负债率问题,标普、惠誉等评级机构给融创下调级别,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债券状态为“终止”,等等。

对于这一切,久经风浪的孙宏斌非常乐观,他说:“融创在上半年的销售业绩为1100多亿元,截至2017年6月30日账面有900多亿元现金,下半年7月份回款会超过200亿元,其他月份回款都会超过300亿元,全年将有超过3000亿元的销售额,会有充足的现金流。”

虽然孙宏斌清楚融创集团的资金链不会有问题,银行排查也是正常的行为,但当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他,他没有固执己见,而是冷静下来思考,或许有另一条出路:甩掉配搭,只要重点核心,这才应该是最完美的交易。

富力地产集团的出现,让孙宏斌看到了这个最完美交易的雏形,因此他大力促成三方交易,而非之前的双方协议。

但富力地产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敢从半路杀出,就敢往下压价。335.95亿元的酒店项目,愣是被他们砍到了199.06亿元,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融创还以原价收购文旅项目的话,交易价格就会差出100多亿元来。想要这笔生意谈成,必须有一方做出让步,万达是不会答应资产包的价格下调的,因为这已经是很实惠的价格了。

于是,在签约那天的下午,公告会迟迟没有召开,公告牌也从富力、融创和万达三方签署变更成融创和万达两方签署,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孙宏斌的身上,是独自购买这个资产包,还是和富力地产一起分食这个资产包?这是个问题。

在最后时刻,孙宏斌一点头:与富力地产集团一起买。

也就是说,万达的销售价格不变,富力地产出资199亿元购买酒店项目,融创则在295.74亿元的基础上再添加100多亿元,购买万达的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

这个价格比之前的作价要高出48%,而且还有454亿元的贷款需要承担。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孙宏斌买亏了!

但孙宏斌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表示:这样的调整,对于融创来说,只会比前一个协议框架有更大的优势。因为,这样的交易降低了融创的负债水平,使融创的资金有了更好的流动性,而不至于全部积压在这个交易上。

至于多出来的那一百多亿元的差价,孙宏斌说,文旅项目资产包完全值得上这部分溢出的价格。

显然,孙宏斌早在做交易之前,就对文旅项目做了详细的调查,他知道万达文旅产业是中国文旅商业的先行者,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7年的历史,这17年足以让万达文旅成为非常成熟的产业。而且万达这次销售的13个文旅项目几乎覆盖了全国各地,基本上是万达17年来在文旅产业方面耕耘的全部。它的价值远远高于本身的300亿元和溢价100多亿元的总和,孙宏斌对它是志在必得。“我就是这么算账的,花400多亿买来的资产(文旅城),算上账面现金,再算上销售额,就等于冲抵了收购的价格,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吗?”这个成熟稳重的男人,笑问采访他的人,也是在笑问天下。3.控股乐视,总要有个人站出来两个山西运城人的交集

2017年7月,中国的互联网是孙宏斌的互联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这个月里,一直低调的孙宏斌每天都盘踞在互联网的各大媒体头条上。除了万达收购事件,乐视管理层更迭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孙宏斌的名字一夜之间被网民熟知,每个人都在问,孙宏斌究竟是何方神圣?他有什么通天本事,竟然有能力同时参与两大集团公司的重大事件?

不过,孙宏斌可没有时间来回答网民们的疑问。他太忙了!一边是万达收购事件,一边是乐视董事会改组,这两件事情都需要他全神贯注地去做。

2017年7月6日晚上,乐视网发布了一则公告:“贾跃亭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公司董事会将重组。”

这则公告在互联网里激起的浪头,毫不亚于万达要出售酒店项目和文旅项目。要知道,成立于2004年的乐视公司,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之一,在创始人贾跃亭的率领下,乐视团队打造出一个完整的乐视生态系统,被业界尊称为“乐视模式”。放眼世界互联网,能够获得这种称号的公司少之又少,可想而知,乐视的地位有多高。

乐视生态系统包括视频产业、内容产业和智能终端等,垂直产业链业务涵盖互联网视频、电子商务、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等,旗下公司有乐视网、乐视影业、乐视投资、乐视移动智能等。据公司2014年的财务报表显示,仅2014年一年,乐视的全生态业务收入就达到100亿元。前文说过,融创集团2016年的年收入才48.5亿元,也就是说,早在2014年,乐视公司的收入就已经是融创集团2016年收入的两倍。

这样一家有实力、又有发展潜力的公司,怎么能不让人想要靠近呢?

但2014年的孙宏斌却从未和贾跃亭有过接触,在此之前也未曾有过。两个人唯一的交集,是他们的名字都在2014年的胡润全球富豪榜上,在榜单上,人们可以看到,贾跃亭的财富值是270亿元,名列该榜单大中华地区的第61名,而孙宏斌的财富值是65亿元,名列该榜单大中华地区的第319名。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家乡都是山西省运城市。

这时的孙宏斌或许也想过要和这位老乡去认识和交流,毕竟英雄惜英雄嘛!但此时的孙宏斌正和绿城集团合作,在房地产行业做得风生水起,而贾跃亭则在忙碌他的超级汽车和汽车互联网“SEE”计划。两个人都很忙,谁也没有时间去结交一个业外的人。

2015年,是贾跃亭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他在春节向乐视员工发送新年邮件时宣布:2015年,乐视的总收入目标在230亿元,并实施人人持有乐视原始股的合伙人制计划,也就是每个员工都有乐视股份。

让我们来看看贾跃亭当初的这封邮件吧:

今年,超级电视的销售量将要达到300万~400万台,保有量超500万台;乐视生态的全球拓展将突飞猛进;乐视影业在适当时机注入到乐视网;乐视网也将实现用户和收入的高速增长,冲击全行业第一;乐视体育、乐视云计算将会带来更大的惊喜。我们将继续秉承奢侈科技、完整生态、两倍性能、一半价格的理念,在不久推出希望能够推动产业进步的重磅智能终端产品,完善乐视生态的核心一环,为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的乐迷、股东奉献更为极致的用户体验,创造最大的用户价值!

垂直整合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乐视生态模式逐渐成型,正在发挥其强大的核聚变能力,下一个阶段,乐视将力争迈向千亿美元收入,成为伟大的全球生态型公司。未来十年也将是中国产业互联网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战胜美日韩企业的历史性机遇,乐视生态的垂直整合模式将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成功探索出一条道路。

互联网时代下,衡量企业价值的核心指标,并不是其盈利能力,而是创造了多大的用户价值以及对行业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对人类的贡献。这也是我们“SEE计划”的梦想所在。我坚信,超级汽车不仅仅将带来一场产业革命,而且最终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蓝天和新鲜纯净的空气,这本不该是生活的奢侈品。

我认为,从现在去定义未来,是不可能做出颠覆性产品,成为一个伟大公司的。而我主张的是从未来定义未来,再从未来定义现在。超级汽车战略正是从未来定义未来的汽车、从未来定义我们制造汽车的模式。我相信,超级汽车亮相之时,汽车会被重新定义,就像我们重新定义电视一样。

从这封邮件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斗志昂扬的创业者,正催马扬鞭奔驰在人生的大路上。

但仅仅一年后,邮件里提到的乐视生态计划就让乐视的资金链条出现了问题。这时的贾跃亭不得不寻求融资,此时,孙宏斌走向了他。乐视的融创投资:一次不再激进的跨界

2016年12月10日,是孙宏斌和贾跃亭初次见面的日子。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但这话用在这两位运城老乡身上却不合适,因为他们相谈甚欢,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却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虽然他们身处不同的行业,却并不影响两个人的交流。对于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孙宏斌,贾跃亭仰慕已久,而孙宏斌又对跨界的互联网行业充满兴趣,于是两个人畅谈起来,这一谈就谈了6个小时。

关于谈话的内容,后来贾跃亭在融创和乐视的联合发布会上披露了一部分,他说:“在一个月之前,由葛洲坝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何总推荐,我和孙总有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交谈,那一天和孙总一见如故,我俩畅谈了6个小时,从6点多见面一直谈到将近凌晨1点,谈的非常非常热烈。”

此时的贾跃亭并不如表面看上去那么轻松,他的乐视因为资金链的断裂出了问题,已经宣布停牌,股票价格定格在35.8元。如果拉不到资金,那么乐视所要面临的将会是解体。在与孙宏斌见面之前,贾跃亭已经寻求了多家投资公司,都未能拉到资金,他甚至已经动了卖掉乐视大楼的念头。但也正是因为这念头,他才会和房地产界的老乡孙宏斌坐在了一起。

但贾跃亭并不知道,孙宏斌的兴趣不只是在买楼上面,他对乐视的互联网产业也很感兴趣。他想,或许这是一个跨界的机会!于是,在和贾跃亭谈了6个小时后,当贾跃亭终于忍不住谈到卖楼以获得资金时,他说:“等一等,我们今天不仅仅要谈项目的事情,有可能要谈战略方面的事情,包括对你们整体战投的事情,我也比较感兴趣。”

贾跃亭闻言欣喜不已,他知道,这位老乡是出了名的“并购狂”,近一年来,他发起了包括绿城中国、雨润、佳兆业等多项大型并购。或许,他是乐视的“救火队员”呢?贾跃亭这样想着,于是非常坦诚地向孙宏斌讲述了乐视目前的状况:“我们已经停牌了一段时间,也正在和其他的战投谈。自从出现这次资金紧张以来,很多公司都希望能够和乐视有深度的战投关系,包括互联网行业、IT行业、零售行业,甚至房地产行业,我们和很多巨头都有接触和谈判。”

贾跃亭的后半句话不假,这段时间,他的确和很多巨头接触和谈判过,但却鲜少有人愿意为乐视融资,这是因为在常人看来,他的梦想太过夸张,而乐视的局面也正是他那夸张的梦想所造成的。所以人们送了他一个“疯子和骗子”的称号,寻常人谁会把自己的资金投给一个疯狂的人呢?

但孙宏斌却不是寻常人!他是一个冒险家。

何为冒险家?就是敢于勇往直前的冒险者。孙宏斌这些年的经历,足以诠释他是一个冒险家。在冒险的路上,他也曾摔过跤,不过今天的他已经学会了沉稳,他在冒险之前,会探索清楚前路上的所有情况,他依然会冒险,但他绝不会盲目。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孙宏斌带领团队进驻乐视,对乐视进行研究和调查,同时,还和之前投资给乐视的联想等集团进行沟通和交流。他绝不会打无准备之仗。

融创董事会里对于投资给乐视的事情,也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他们担心贾跃亭拿到资金后,不知又会冒出什么更加离奇的念头来。但孙宏斌严谨的态度让他们都闭了嘴,最后,融创董事会一致同意,向乐视战略投资150亿元。这一天是2017年1月13日,距离孙宏斌和贾跃亭认识仅一个月。“投资乐视是小钱,就是买一两个地产项目的钱。”孙宏斌在乐视融创战略投资发布会上的发言让参会者都很好奇,他们想要看看两个激进的“狂人”的合作,能为乐视带来什么?

然而,当大家看清楚融创的资金投向乐视的哪些资产后都对孙宏斌有一种刮目相看的感觉。原来,孙宏斌将这150亿元资金全部投在包括乐视上市公司及影视、超级电视等在内的与互联网相关的优质板块,丝毫都未涉及导致乐视资金链断裂的乐视超级汽车等业务。而正是这些业务,让贾跃亭背上了“疯子”的名号。

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资金?

孙宏斌解释说:“要先让上市部分和非上市部分缺钱的问题解决了,缺多少解决多少,汽车缺的太多,先解决能解决的。我本人不喜欢汽车,也不懂汽车。这次时间紧,还没来得及看汽车。”

显然,孙宏斌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激进的孙宏斌,他乐于冒险,却也擅于趋避风险。接盘乐视:总要有人站出来

当乐视获得融创的融资,便再次有了发展的资本。而孙宏斌也从房地产大佬跨入IT行业,因为他拥有了参与乐视董事会决策的权力。此时,人们才明白过来,融创的这一举动,显然不只是一次投资项目那么简单。

要知道,这几年来,因为各种原因,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许多房地产商人都在寻求多元化,甚至有的已经转型,万达抛售房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房地产大佬,孙宏斌又怎么会不明白现状!在他内心深处,也早就有了向外延伸探索的念头,而且以融创现在的规模和资源,也完全有能力支撑公司去做新的规划和布局。

想要真正参与某个行业,就必须在那个行业拥有话语权。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孙宏斌比谁都懂这个道理。

于是,在投资完成后,他要求乐视重组董事会并进行公司章程修改。在有五个席位的董事会里,有两名融创人为董事,而且乐视的重大事项须有三分之二的董事成员同意才能批准。也就是说,融创在这次投资中,不但购买了乐视的股份,还拥有了决策权。

在融创投资150亿元的带动下,乐视也拉动了其他融资。但这些资金并未能解救乐视,它一直处于运转不灵的状态。很多人都叹息,融创的150亿元投资打了水漂。

但孙宏斌却很乐观,他说:“现在我们的投资逻辑很稳定,而且我们也特别有信心。当然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将来会打水漂吗?肯定不会,最多亏30%,涨的话300%。往下30%往上300%这是写在我们投资报告里的。往下的30还没到是吧,往上的300还需要五年时间。乐视的东西也没什么可说的了,我们投这个东西肯定没问题,大家放心吧。治理结构、资金这些都改善得特别好,资金没问题。其他地方都在改善中呢。该卖的卖掉了,该合作的合作掉了,都会好的。”

该合作的合作,该卖的就卖。这是孙宏斌的商业理念,干净利索,绝不拖泥带水。把这个理念执行到公司中去,就是对公司的结构进行调整和治理。在乐视方面,孙宏斌坚持的原则就是:保留上市公司和汽车计划,其他的比如中超之类的项目卖掉。

但即使是这样,依然没有能挽救乐视。

2017年7月6日,就在孙宏斌计划收购万达资产包的时候,乐视发布公告:贾跃亭辞去乐视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一时间,与乐视有债务关系的公司和个人都慌了手脚,每天都有大批人赶往乐视总部,要求乐视偿还债务。

乐视员工们也都人心惶惶,那个在一年前曾经说要给每个员工股票的人已经下台,失业的阴影笼罩在他们头上。

就在这时,孙宏斌挺身站了出来。他安抚大家,让大家放心:“有我呢,融创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乐视倒闭,我们会让乐视公司安稳地落在地上。”

外界对此又是一片哗然,融创内部可想而知也会有不同的声音。但孙宏斌依然不改初衷,他说:“投乐视这三年内对我们的业绩没有任何影响,亏掉也要等你卖掉以后再亏,你不用担心。我就想说你要相信我们的能力,我们看事儿的能力。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看了大量的东西,不是说我们就看了一个就投了,我们看了大量的东西之后才投了这一个对吧。乐视不是平地,它有坑有山,大家放心我们是站在山上。这个投资到目前为止肯定很好,看三年也肯定很好,但是你非要看今天,我们说不清楚,我们投资是看得比较远的。”

孙宏斌的坚定,让外界纷纷猜想,他会成为乐视的董事长。然而,孙宏斌却只是摇头,他说:“融创的生意比乐视大多了。”

但他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乐视的重组中。他率领团队对乐视进行董事会改组,并对乐视的产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加速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体系切割。他要让乐视翻盘。

7月21日,乐视发布公告,宣布孙宏斌先生成为乐视的董事长。他向乐视的股东郑重承诺:“乐视从今以后将从激进发展战略转型为稳健发展战略。之前的战略是领先的,只是管理和经营出现了一些问题,今后我们将强化自制和大屏业务。”

有人问孙宏斌为什么在不想做乐视董事长的情况下,却又担任了乐视的董事长?这个成熟的男人淡淡地回答:“总是需要有人站出来的,不是嘛!”

短短的一句话,也反映出孙宏斌现在的状态:沉稳、有远见、有担当。在他身上,已经丝毫看不出“激进”的影子。而这个标签,曾经伴随了他整个青春岁月。第二章大起大落的联想少将

一初次见面的朋友说我不像他想的那样狂或张扬。其实,我的性格属于优柔寡断、内向腼腆的。为啥干事决绝?是因你一生中重要的抉择不超过十次,你一年中重要的决定不超过五次,把这些最重要的选择做对,并干得坚决义无反顾,其他的事对不对无所谓,随心随性好了。千万别每一场战斗都赢,最后输了整个战争。—孙宏斌1.智商高绝,清华园里的少年郎独立的孙家老大

时光回溯到2004年7月,孙宏斌时任顺驰集团的董事长。

有记者采访他,问到一个问题:“我能感受到你的热情、狂热的追求、坚决的执行,你的性格与你的成长有关吗?人说3岁看老,能谈谈你的少年时候吗?”

孙宏斌回答:“那是瞎扯,小时候不穿裤子,长大点穿开裆裤,然后就穿裤子……那没有意义,都是恶俗。其实我觉得一个人就是做你应该做的事,想明白了,就坚决去做,不管小时候穿什么裤子,是什么性格,只要坚决去做,都会成功。”

这是孙宏斌对自己童年的一个简单回答,一直以来,他对自己的童年和家庭都惜字如金。对于家庭保护严密,是一个男人保护家人的担当,对于童年只字不提,是因为他觉得,大家的童年都是那点事儿,那些所谓“儿时便是奇才”的言论,都只是编造故事罢了,没有任何意义。童年时候的孙宏斌,的确是看不出半分狂热的,他被锻炼的品质是独立。

1963年8月,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落在山西太行山和华北平原上,一场特大洪水将那里变成了海洋。谁也不知道,距离太行山不远处的运城市临猗县角杯乡潘西村里,一个孙姓小男孩诞生了。中国那么大,每天都有很多婴儿出世,这个小男孩只是他们中的一员罢了,不足为奇。但对于孙家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因为这个男孩是孙家的第一个孩子。

临猗县是一个产粮大县,但潘西村却是一个紧挨着黄河的偏僻村落。当地流行一句话:“有福人生在州城府县,没福人生在黄河两岸。”可见这里生活的艰苦。

居住在村庄里的孙家,千百年来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居生活。但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做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因此父母给他取了一个非常大气的名字:孙宏斌。后来,这个男孩用自己的勤奋和执着,成为了清华高才生和商业奇才,从而实现了父母的这一梦想。

不过,年幼时的孙宏斌可没有想这么多,他要面对的是生活。继他之后,又有三个孩子陆陆续续在这个家里诞生。当其他同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孙宏斌已经成为一名老大哥,肩负起协助父母照顾三个弟弟的工作。“你是老大,身为哥哥,你必须要坚强独立。”孙宏斌从小就被父母这样叮嘱。孙宏斌并没有让父母失望。在黄河岸边,在黄土崖上,他像一棵白杨树独立又顽强地成长着,倔强、挺拔、不偏不倚。

到了上学的年纪,孙宏斌每天做的事情,便是背起书包穿梭于家和学校之间。做完功课后的闲暇时光,他会站在黄土崖上瞭望宽阔的黄河,脑海里勾画着自己的梦想。

年少的孙宏斌有自己的梦想,他说:“人必须有梦想,不管什么时候,你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梦想而脚踏实地努力和奋斗。”

他立志,要走出潘西村,河水的尽头,是更广阔的世界,他要走向那里。这是少年孙宏斌的梦想。为此,孙宏斌刻苦学习。在十三四岁时,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从此,他离开父母,去往远方求学。

世界像一幅画卷,向他徐徐展开。清华高才生:成功就是持之以恒

离开父母的寄宿生涯,并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自由自在,也会有寂寞和孤独。

现在的少年们处理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上网、玩手机、打游戏,和同学去逛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少年们虽然无网可上,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消遣:驻队驻厂进行贫下中农再教育、参加各种社会性劳动任务。

无论哪个年代,什么形式,高中生们总是把自己搞得一副忙碌和热闹的样子。孙宏斌也在其列,但这些忙碌和热闹的时光,并不能排解他心中的寂寞。多年以后,他说:“一个人应该慢慢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年轻的时候总想把心中的寂寞和空虚用日程塞得满满的,其实忙碌和热闹并不能排解心中的寂寞。随着年龄增长,慢慢享受一个人看书、思考、跑步,甚或发呆。享受独处,让不管是高速上高铁上飞机上的长旅途变得享受,享受独处让生活变得悠然,享受独处也让心静谧愉悦。”

看书,思考。孙宏斌利用这两点来渡过独自在外求学的时光,并始终坚持下去。而持之以恒的力量,在三年后就显露了出来。

三年后,孙宏斌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或许是受了出生那年爆发大洪水的影响,抑或是别的原因,孙宏斌选择了水利专业。四年后,大学本科毕业的他选择了考研深造,于是考进清华大学,继续攻读水利专业硕士学位。

在80年代,能够考进大学,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孙宏斌能够顺利进入全国著名的武汉大学,并攻读顶尖学府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正是他持之以恒的结果。

结果很重要!

孙宏斌说:“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貌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其实不是。肯定结果重要,你做事必须以结果为导向,意味着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得到它而努力。当然过程也很重要,因为没有好的过程就难有好的结果。当然享受过程也很重要,要不人生就太悲惨了。过程重要,享受过程中的乐趣更重要,但所有的动作都要指向结果。”

一个成功的人士,对所要走的方向和结果,总是有着明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会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孙宏斌对自己的求学经历只字不提,这在他看来是毫无意义。但武汉大学水利专业和清华大学水利专业可不是普通的大学和专业,两者都是国内外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专门培养水利水电高级人才的摇篮,在国内外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孙宏斌能够考进这两所学校求学,过程并非如他的简历中一笔带过那样轻描淡写。一定经历了许多废寝忘食的学习、承受了许多竞争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问题。

但孙宏斌觉得,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背后的惯性。什么是惯性?孙宏斌思考后得出答案:“做得不好失去信心是惯性,做得好自满也是惯性;混得不好破罐子破摔是惯性,混得好一直往前奔不知为了啥也是惯性。”“我们必须不断克服惯性。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想想为什么再往前走,有时候需要给自己定新方向、新目标、新要求,有时需要站住找到信心再往前走。因为我们经常觉得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事是错的。”

看书,思考,让孙宏斌学会了与孤独和寂寞中的自己相处。这个习惯他一直保留了下来,现在的他依然坚持看书和思考,只不过所看的书和求学时所看的书不同罢了。有一年春节期间,其他商人都在忙着拜会客户拉拢关系,孙宏斌却在书房里看书。有朋友请他推荐书名时,他列了一个书单,如下:《John Grisham: The Racketeer》《Lee Child: Deep down》 《David Baldacci: The Innocent》 《Jim Collins:Great by Choice》《Charles Duhigg: The Power of Habit》。

从这个书单中不难看出:孙宏斌不只是爱读书,尤其酷爱美国原版书,涉猎更是非常广泛。虽然,他的成功与他的商业头脑有关,但这些阅读和思考,也正是他成为商业奇才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元素。

而持之以恒,则帮助他学业成功。事实证明,多年后,也正是这两点,让他的事业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2.谋才大略,联想公司的虎将军改变你行动的理想,才是真理想

按照孙宏斌的求学经历,他应该在水利水电部门或科研单位工作,以他的学历资质,甚至有可能进入政治圈,在那里一展宏图。

但孙宏斌并没有按照预定的轨迹走。本硕专攻水利的他在毕业后,选择进入IT行业,做了联想集团公司的一名员工。

后来,在他的公司上市后,有记者采访他时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孙宏斌回答:“我觉得理想是什么不重要。你小时候的理想可能是要当科学家、要当兵,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理想总在变。我觉得理想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理想。”“我肯定是有理想的人。我尊重所有有理想的人,不管你的理想是什么,也不管你的理想是不是总在变。但如果你有一远大理想,每天该干啥还干啥,那要理想有什么用?理想必须要改变你今天干什么;改变你做事情的轻重缓急;改变你时间、精力、金钱的分配。能有如此理想才有用。”

毋庸置疑,孙宏斌是有理想的。不过他的理想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某个职业上,他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少年时期的孙宏斌,理想是走出黄土地,于是他努力学习;求学时期的孙宏斌,理想是上最好的学校和专业,于是他选择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毕业后的他,理想是投入广阔的世界,于是他选择投身商海。

他在进入联想集团公司之前,已经被分配到了一个科研单位,做着朝九暮五的工作,过着闲适安逸的生活。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啊!现在很多人拼命考公务员,就只为能过上这种生活。然而,孙宏斌却觉得无味极了。

80年代末期,改革的旗帜冉冉升起。商海的波澜壮阔和无限可能,吸引着孙宏斌的目光,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辞去科研单位的工作,去联想应聘工作。”

他的这个举动震惊了亲朋好友和同学们,有人在背后议论,放着铁饭碗不要,要去做一名没有任何保障的民营企业的员工,一直做事靠谱的孙宏斌这是怎么了?

这样的议论一直伴随着孙宏斌的人生。在后来的顺驰没落、融创诞生、投资乐视、购买万达等一桩桩事件中,只要提到孙宏斌,都能听到这样的议论。

现在的孙宏斌听到这样的议论,只是淡然一笑,然后回答:“我只是一个经历多一些的普通男人,感性、幽默、重情、重义,如此而已。”

然而,青年孙宏斌可不会这样回答,他认为疯狂点没什么不好!即使是现在,传奇的人生已经将他打磨得足够沉稳,他依然觉得,年轻需要疯狂一点。他说:“这世界确实需要疯狂性格的人,做人也需要某些疯狂的时刻,要不然这世界会多么平淡乏味无趣?疯狂就是不惜性命的激情,不惜代价的投入,不顾一切地坚持。趁年轻做点疯狂的事吧。”

1988年,在所有人惊诧的目光中,孙宏斌离开了工作稳定的科研单位,一头扎进了联想的怀抱,事实证明,也正是这个选择,成就了一个传奇的孙宏斌。试想,如果孙宏斌一直待在科研单位,那么他会过着一帆风顺的生活,他的人生也会波澜不惊,但他想要去广阔世界里创造无限可能的理想,只会被一成不变的生活吞噬。

要去广阔世界创造无限可能的理想,改变了孙宏斌的人生轨迹,但也正是这个理想,成就了孙宏斌的传奇人生。恰如他说的那样:改变你的行动的理想,才是真的理想。信心,铸就25岁的商业奇才

孙宏斌说:其实,我是一名理想主义者!

在他看来,做生意的话,挣钱是最重要的,但光挣钱,也没有什么意思。在他心里,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理想和情怀。

为此,孙宏斌打了一个比喻。他说:“在美国,像奥巴马这样的哈佛毕业生可以挣很多钱,但是他去当没有多少薪水的参议员,后来当总统。当总统当然好,问题是他并不知道自己能当成总统。”

奥巴马在当选总统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总统,但他的理想是参政,他梦想着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事情,所以,即使不挣钱,奥巴马依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政之路。激励他走下去的,正是这种理想。

孙宏斌恰好相反,年轻的他对从政没有兴趣,他的理想是经商,在商海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地。

虽然学的是水利专业,但孙宏斌却有极高的经商天赋。他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所以才会在放弃铁饭碗时充满信心。可以说,信心一直伴随着他走过人生的低谷和风雨,帮助他一次次攀上成功的巅峰。

后来,孙宏斌在谈到信心时,再三重申信心很重要。他说:“信心有那么重要吗?当然。如果你有理想、有追求、目标远大,如果你做的事很难,信心就很重要。”正是这份信心,让他在联想集团公司(孙宏斌刚进入联想集团时,联想集团名为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发展公司)仅三年时间,便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角色。

那信心从何而来呢?

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信心来源于判断,更来源于办法和措施。因为经历过,所以知道怎样去趋吉避凶,知道怎样才能顺利到达彼岸。但对于没有经验的人,信心则来源于决心和努力。有了决心,才会很坚定地行动,说话也会很笃定和从容。

虽然孙宏斌只是一名25岁的年轻人,而且是一个新人,但他的信心却感染着联想公司的每一个人。真正的信心是能被感染和传递的,很快,公司的积极气氛就被这个浓眉大眼的山西小伙子带动了起来,所有人都充满信心,联想企业的效率也飞速提高,这让联想的掌舵人柳传志眼前一亮。

在此之前,联想的管理班子已进入老龄化,管理模式也陷入僵化和落后状态。眼看着公司的业务一天天下滑,柳传志正焦头烂额呢,孙宏斌如一匹矫健的骏马,突然飞奔出来。阅人无数的柳传志坚信他一定能够带领联想冲出僵局,于是,在孙宏斌进入联想后不久,就被提拔成为联想企业发展部的主管,分管着联想集团除了北京之外的所有业务。

或许有人会说,孙宏斌能够在25岁就坐上联想发展部主管的位置,恰好是因为当时柳传志想要给联想集团输送年轻的新鲜血液,以此谋划联想的未来,而他又赶上了那个机遇而已。但要知道,同时受到柳传志青睐的年轻人可不是只有孙宏斌,还有杨元庆和郭为等,都是很有实力的联想新人。

一家想要输入新鲜血液的公司在选拔管理层人员时,是这样的情况:在同一家同事面前,比年龄;在相同的年龄面前,比实力;在相同的实力面前,比信心。孙宏斌能够从众多优秀的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具有无人能比的信心。

他的信心不但让柳传志和联想其他管理层的工作人员欣赏,也让员工们仰慕,他们纷纷靠过来,聚拢在孙宏斌的幕下,唯他马首是瞻。

孙宏斌也没有让大家失望,他很快就在全国各地创办了18家联想分公司。让联想从规模和营业额上都获得爆炸性的增长,孙宏斌也因此成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年轻的商海奇才。3.年少轻狂,经济问题背后的真相一心想做元帅,孰料祸根暗植

孙宏斌离开科研单位进入联想之前,曾经说出自己的想法:“做科研,一眼能看到头,能看到你六十岁是什么,就是高级工程师、教授。但是你要是下海做生意,你看不到头,前面都是未知的,挑战要大得多。”

说完这话仅仅三年时间,他就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次大挑战。而这次挑战,也成为孙宏斌后来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就是联想入狱事件。

柳传志在将进入联想不到两年的孙宏斌提拔为企业发展部主管,并将联想北京以外的全部业务交给他打理后,便提着30万港币急匆匆奔赴香港,去成立联想合资公司。

管理层有所阻拦,说这样的提拔和重用太破格了,在联想乃至其他公司,都未曾有过这样重用一名新人的历史纪录,而且这个年轻人太敢闯了,他不知道会把联想带向何方?他们劝柳传志要慎重。

柳传志没有听取管理层的意见。他说:“人才分三种。一种是自己可以干成一件事,一种是可以带领一批人干成一件事,第三种是能审时度势,能一眼看到底。第三种人很少,孙宏斌就属于第三种人。现在就缺这样的年轻人,年轻人就得有闯劲儿。”

对于孙宏斌来说,柳传志的表扬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多年以后,提到这事儿,孙宏斌说:“你不知道,柳传志的正面评价对于一个联想员工来说是多么重要!”

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总是会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心怀感恩,孙宏斌也不例外。孙宏斌一直对外都说自己的感性多于理性,在联想工作期间的他,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柳传志的认可,让孙宏斌充满力量,虽然他才刚涉入商界,却毫不畏手畏脚,率领着自己的团队大步走在前进的路上。经过努力,联想的产品销售额便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这个销售额将联想从要死不活的状态里拉出来,重新注入了活力。

然而,事业做得红红火火的孙宏斌并不知道,当他在前方努力打拼的时候,后方却有人在为他布局,只等时机成熟,便会将他收入局中。

1990年的一天,在香港的柳传志收到从北京发来的一封邮件,邮件里全部是对孙宏斌的控诉:“结党营私、分裂联想。”邮件里还说,倘若柳传志再不回来,联想就要失控了。写信人的语气严肃得让见惯大风大浪的柳传志如坐针毡,他马上购买飞机票,飞回了北京。

柳传志经过一番调查后,也觉得孙宏斌的威信树立得实在是太高了,无论是在人员的调度上,还是在财务方面,都由他一手把管,集团总部随时都有失控的危险,这对柳传志来说,问题很严重。

柳传志并不认为孙宏斌会背叛他,因为他相信这个年轻人的人品,绝对不会做出那种卑鄙的事情来。但他要对联想集团的其他管理层有所交代,所以必须要处理这个问题,于是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既可以留住孙宏斌这个人才,又能解除联想管理层的后顾之忧。有情有义,代价是失去四年自由

柳传志开了一个员工会议,那天,孙宏斌没到场。后来回想起这件事情,孙宏斌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自己当时没到场的原因了。倘若那天孙宏斌在场的话,事情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孙宏斌也不会背上经济问题锒铛入狱,很多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

在孙宏斌缺席的会议上,柳传志公布了一个调令:孙宏斌调离发展部,去业务部继续担任主管。

柳传志一片爱才的苦心,并没有被员工们领悟出来。这些员工都是孙宏斌的下属,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平日里对孙宏斌爱戴有加,他们崇拜孙宏斌,他们也想不通,为公司打拼的上司,怎么突然间就落得调离职位的下场?

他们不服,也心疼孙宏斌,当即和柳传志吵了起来。这下子惹恼了柳传志,作为一名公司员工,公然顶撞和挑衅总裁,压根儿就不把企业规则放在眼里,更别提遵守了,这样以后公司还怎么管理?

柳传志要孙宏斌将这几名员工开除。事实上,在会议现场,他完全有权力将这几名员工开除,但他没有那样做,他希望孙宏斌来开除他们。借此,他要让联想集团管理层的人们看到孙宏斌对他柳传志、对联想集团的忠诚。

然而,现实让柳传志再一次失望了!

孙宏斌拒绝了柳传志的要求,他说:“柳总,我不能开除他们。他们只是向您提出了一些意见而已,我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开除他们。”

此时的孙宏斌,尚未意识到柳传志的身不由己,也未意识到柳传志的良苦用心。

又过了几天,柳传志再次约谈孙宏斌,这次,他直接明了地对孙宏斌说:“你是要我,还是要那几个下属?”

一心扑在工作中的孙宏斌,终于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他依然选择了维护下属们。他说:“如果他们真的有问题,我肯定会开除他们。但事实上,您不了解他们,他们并不坏。如果只是因为给您提了点意见就要开除他们,我觉得这样对他们不公平。”

孙宏斌接着又说了一句:“这样做的话,以后我在这个部门的威信就不复存在了,我也没法管员工。”此时的他,还满脑子都是怎样把联想集团做大、怎样把团队做好的想法。他压根儿没有想到,当他选择站在下属这一边时,就意味着他要和柳传志的管理层决裂了。

此时的柳传志尽管对孙宏斌满怀失望,但依然怀有惜才的念头,他希望可以把他留在公司,但几天后的一次密报,让他彻底寒了心。

有一天,企发部的人在北大勺园餐厅开会。下属们纷纷为孙宏斌抱不平,其中有性格莽撞冲动的,说应该转移财富另立山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初布局害孙宏斌的人早已经布下密报,就为抓住把柄打倒他,这下子机会来了。这些激烈的过头话很快就传到了柳传志的耳朵里,他不得不出手,将孙宏斌以经济问题送进了监狱。

这一去就是四年。反思,是为了将来走得更好

多年以后,孙宏斌非常理解柳传志的这种做法,他说:“当时的情况肯定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严重,但是在那种情况下,他必须那样判断。因为环境在那里,周围老同志都那么说,那些年轻人确实说过那样的话,他只能做那样的选择。柳总还是为企业负责,他是一个要求过于严格的人,他对自己要求非常非常严格。他对这个企业的感情如此深厚,我想他为联想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后悔。”

孙宏斌是一个擅于思考的人,这一点咱们早就知道。在失去自由的这四年里,他沉默寡言,却一分一秒都未停止思考。“我反思这段经历,更多地找自己的问题。我当时比较年轻,比较气盛,或者说比较急躁,其实还是太嫩,很多事情想得太简单,出了这些事还是在自己,但是这种经历,我不希望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怎么样才能从前面吸取教训,怎么样才能在将来走得更好。”孙宏斌思考的结果,就是放下这块石头往前走。

他也不怨恨柳传志,即使他在这四年里吃尽了苦头,但他依然能够换位去思考柳传志的做法:“其实我从柳总身上学得最多的,是他做事非常坚决,另外他又很宽容,这两方面对我影响很大。柳总在反思这件事的时候,他实际上也在提高。但要从头再来一次,我估计他还这样做。也许我碰到这样的问题,也这样做。没有对错。当时柳总说,他把这件事当成联想生死存亡的大事,在那种情况下的那种坚决,是柳总骨子里的东西,如果不这样的话,他就不是柳传志了。”

这件事情也让孙宏斌懂得了一个道理:“作为领导,能担多大的功劳,就要做好承受多大的委屈。因为有些功劳本不是你干的事算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