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6:29:33

点击下载

作者:(清)徐永斌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试读:

前言

《围炉夜话》是清人王永彬所撰写的一部劝世之作,它与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一起被后世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自其面世以来,一直盛传不衰,成为人们案头的必备之书,深受世人的推重而闻名遐迩。作者王永彬,清朝咸丰时人,生平不详。不过我们可从《围炉夜话》中窥知他的人生理念和智慧。

据《围炉夜话》的序言可以得知,此书是作者王永彬“书于桥西馆”的“一经堂”,最后成书于清咸丰四年(1854)二月。《围炉夜话》是中国古代众多劝世之书中的一种,以其短小精辟,富有哲理而见长。文辞浅近明晰,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如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和一群后辈围着火炉,娓娓而谈,品味人生,意境深远,富有哲理,颇有启发性。书中的许多话语虽以劝诫为主,但读来却无艰涩枯燥之感,反而觉得生动平实,将本来会令人觉得比较高深的哲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人容易为其所感染而产生共鸣。全书分为二百二十一则,以随笔的形式阐发了安身立命的主旨,涉及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事、持身立业、读书立志、安贫乐道、济世助人、持家教子、忠孝节义、为官执政等等。书中体现出作者身上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烙印,他在本书中以大量的语言文字阐释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要旨,揭示了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不一定能适合当代社会的要求,但瑕不掩瑜,本书仍对现代人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王永彬生活在晚清风云突变的时代,强盛的大清帝国由康乾时期的强盛走向了衰落,清朝政府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面对危亡的局势,统治者自上而下却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日益腐化,官场黑暗,弊端丛生,致使国势日蹙,民不聊生。众多封建士大夫为之忧心忡忡,空有壮志却无力回天,王永彬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已是积弊重重,千疮百孔,对于官场的积弊更是认识深刻,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并予以无情的鞭挞。他认为这种世风日下的局面是由人们的道德沦丧引起的:“门户之衰,总由于子孙之骄惰;风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另一方面,王永彬试图为挽救时局寻找出一个可行的良方,他认为只有重建道德秩序才能挽救涣散的人心,并寄希望于那些清正的官员和道德高尚的君子能为子孙和他人起到表率作用,改变这种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局面。同时他提醒人们不能耽于一时之安逸,心存侥幸,要善于居安思危,发愤图强。

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以儒家的道德伦理为根基,从人生的诸多方面阐发了道德重建和挽回世道人心的方法和途径。他劝诫人们要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有所作为。他认为儒家的仁厚是治国之本,能纠正世上的轻浮不实之风气:“治术必本儒术者,念念皆仁厚也;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虚浮也”;他教育世人要学习儒家的思想精髓,不能只学其皮毛和外表的形式:“文、行、忠、信,孔子立教之目也,今惟教以文而已;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孔门为学之序也,今但学其艺而已。”

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特别重视读书治学,立志成才。他除了阐释读书和治学的一些方法外,特别强调学者要以道德为根基,如他在书中言:“士必以诗书为性命,人须从孝悌立根基”;“学业在德行,不在文章”。他要求学者不仅要勤于读书和治学,还要力行实践:“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王永彬还特别强调读书和治学要经世致用:“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在立志方面,王永彬希望世人早立志以成才:“人生光阴易逝,要早定成器日期。”强调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同时不能志大才疏,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王永彬对政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使命感,他除了对官场的积弊深有感触和忧心外,还希望朝廷能改良政治,革新吏治。同时他非常重视官员的道德素质和执政能力,颇具真知灼见。王永彬希望为官者要有气节,正直无私,勤于职守。官员应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思想境界,并勇于任事:“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他希望官员能勤于政事,身体力行,还要善于集思广益,吸收众人的智慧,才能避免因失误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即使身处下位或尚未发达之时,也要以古代贤人的高尚心志相期许,静待为国出力的时机:他也希望统治者要善用人才,让他们有其用武之地,才能多为国家出力。

王永彬还特别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长为一个德行兼备的人才,家长在其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王永彬提出了几条可行的方法,如他认为家长要以身作则,才可能教育好孩子。王永彬尤其强调家长要善于从小抓起,悉心教导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时期的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如果这时期家长过于放纵孩子的话,等其养成不良习性后,就很难改正了。对于已染成劣习的孩子,也要尽力使其有自新之路。王永彬还告诫人们教育孩子要从严要求,不能姑息:“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王永彬认为家长应注重教育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这才是成才之根基:“教子弟求荣显,不如教子弟立品行。”他告诫人们教育孩子尤其不能只崇尚金钱和追求安逸,否则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性。王永彬这种重视教育从青少年抓起的见解,确实是挽救世道人心的一种可行的途径。

除此以外,王永彬还对修身养性、勤俭持家、交友处友、为人处世等方面也进行了阐释,从书中可以看出他洞察人情世态,见微知著,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王永彬可谓是晚清时期的一个颇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忧国忧民,对当时朝廷上下因循守旧、吏治腐败深感痛心,对道德沦丧的局面忧心忡忡,他试图唤醒世人的良知,改变这种末世衰败的状况,《围炉夜话》体现出他的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身上也体现着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书中的劝世之语,生动活泼,而且颇具哲理性,令人有顿开茅塞之感,对今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评注本忠实于原著,参照了可行的版本,对书中的一些难懂或易于误解的字词,如人名、典故、术语等作了注释,尽量做到详尽而明晰,并对个别生僻字等加注拼音,以便读者阅读和理解。除此以外,评注者还对本书进行了点评,力求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思想,由于评点者的水平有限,注释和点评难免会存在错讹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徐永斌二〇一五年三月序

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咸丰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书于桥西馆之一经堂第1则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功夫。【点评】对于孩子和后辈的教育,最好从其幼时抓起,因为人的习惯和性格在小时比较容易塑造,不像成年人那样已经定型而难以改变,所以对孩子和后辈的幼年教育,不能掉以轻心。从小教育他们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培养他们正直无私、心胸宽广和光明磊落的情怀,这样他们就像被人们勤劳灌溉的幼苗一样,茁壮成长,而不是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

除了重视孩子和后辈的教育和培养外,还要注意自身的修为,要时刻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想一想自己平日的言行举止有哪一些是正确和合理的,又有哪一些偏离正确的轨道,以后应当如何改正。不能因为是一件小事或小的想法,就忽视它。古语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不放纵自己,才能使自己具有良好的修养。第2则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点评】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朋友,如何与自己的朋友交往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对于朋友除了真情相待,互相帮助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相互学习,相互为师。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应当利用和朋友交往的时机,细心观察,发掘其长处和优点,取其之短,补己之长,而不是只着眼于朋友间的友情,做彼此间的“嘻友”或“酒肉朋友”。长此以往,朋友的优点,就会渐渐地潜移默化到自己的身上。

读书是一门大学问。怎样读书,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读书明理,对于书中的圣贤哲理,不仅要仔细体会,还应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而不能只是读死书而不实践。读圣贤书,行圣贤事,才是真正的读书。第3则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点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有的出身于贫寒之家,有的出身于富贵之家。家境贫寒,虽然生活艰辛,不得不处处节俭,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能使人知晓民间疾苦,能养成节俭的好习惯,不奢侈浪费。只要以勤俭持家,同样会渐渐地改变境况。

同样,人的资质各不相同,有的聪颖,有的愚笨。智商高,固然是一种难得的资源,智商高的人,往往事半功倍,用较少的努力能得到同样的结果;而愚笨的人,只要付出比聪颖的人更多的努力,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勤能补拙,即是此理。第4则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点评】牢靠妥当的话,虽是极其平常的话,可谓是老生常谈,但如果我们注意听取这些话语,就会对我们的为人处事大有裨益。许多有经验有阅历的人,常常在处理一些事情,特别是遇到极为棘手的难题时,表现出稳重得体而胸有成竹的气质。他们不断总结,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丰富处理事务的经验,提高处理事务的能力,不致急躁冒进,遭受挫折;即使在遭受挫折时,也不至于六神无主,束手无策。

安分守己,不做非分之想,是人生远离烦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世上的诱惑太多,人们常常脱离实际的环境和自己的能力,做非分之想,因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而陷于苦恼之中。快乐的内涵对于每个人也是不同的。有人认为不惜一切手段,甚至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代价以得到权力、金钱或美女就是自身的快乐,有人认为助人为乐、扶贫济弱就是快乐,有人认为为国家、民族多作贡献就是快乐,不一而足。其中安分守己就是一种快乐,本本分分,不做无谓的幻想,清清白白地做人。第5则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点评】处理事情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替别人着想,而不应只考虑自己,这是做人的根本。一切从自己的利益或想法出发是自私的表现,是应该尽力避免的。为他人着想,也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问题,对于自己处理事情也很有帮助,容易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读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苦差事。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和学问,也是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品质的标尺,只有下苦功,勤于钻研,才能读好书,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为国家和民族多作贡献。读书,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下工夫才是读书最有效的途径,“书山有路勤为径”,只有勤奋读书,才能学有所成。第6则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点评】讲信用、重信誉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古人向来把“信”列为五常之一,视之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讲信用,重信誉,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就会得心应手,别人也会配合你,事情就会朝好的方面发展;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说过的话如同未说,承诺的事不去认真履行,别人就不会认真对待你所说的话和承诺过的事,长此以往,你就会渐渐失去别人的信任,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反而会鄙视你,疏远你。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古人的处世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宽恕之心待人,就容易和别人和睦相处,别人也容易接受你的建议或意见,你也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赞赏;反之,遇到自己看不惯或认为别人的意见或做法有欠妥当时,不能平心静气,而是怒目相向,言辞暴烈,甚至怒斥其非,就容易引起别人的抵触心理,更谈不上接受你的建议或意见,也不容易得到别人的理解,甚至引起别人的误解,使人际关系紧张,难以和谐。第7则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话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点评】拥有好的口才,能言善辩,固然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令人艳羡,但也要看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将其用于何处。用于正途,会对自身的事业及立身处世带来便利,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事物往往有其两面性,能言善辩也是一把双刃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用之以偏,就会带来反作用,如利用好口才、善言辩的长处,颠倒黑白,罔顾事情的真实性,就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麻烦,轻则无益于自己的修养,为人所鄙视,重则毁家亡身。苏秦善于言辩,合纵六国抗秦,佩六国相印,何等荣耀,可惜最后落得个以善言辩被处死的悲惨结局。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不会因好口才、善言辩有性命之虞,但若用之不当,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导致人际关系难以和谐。

拥有财富和创造财富,并不能说明利弊,只要是通过正当途径,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得来的财富,就是令人羡慕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己拥有了财富,也不能奢侈淫靡,如果用于正途,如扶贫助弱,广做善事,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反之,夸富奢靡,自然就会被人鄙视,更不用说以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不应该得到的财富。有时还会败家,甚至惹来杀身之祸。第8则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点评】天真率性,顽皮好闹,是大多数少儿的心性。对少儿的教育和培养应及早抓起,不应放任自流。因为少儿的培养和教育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针对少儿的特点,要从严教子,以抑制其玩心、躁心,不能娇纵溺爱,迁就忍让,因为自己的孩子一旦从小养成不良习性,对其以后的立身处世和前途就会产生不利影响。

人的心性不一,有的心术不正,成为所谓的“小人”。对待这种人,只要不是罪大恶极、无可救药,我们就不应鄙弃他,让其自暴自弃,而是要尊重他,劝导他。用尊重他的心态去感化他,长此以往,“小人”就会渐渐地向好的方向转变,减少乃至放弃其不正当的心态,使其明白自己的不正当心态和行为会对别人和社会造成损害,会使社会风气变坏,对自己的为人处事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第9则

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点评】善于治家谋生的人,即使没有多少财富,也能长久维持生计,而不善治家谋生者,虽劳碌一生,却难以维持生计,究其原因,善谋生者,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家中上下各安其业,发挥自己的长处,勤奋地工作,和睦相处,财富会越积越多;而不善治家谋生者,却是相反,可谓不得治家谋生之要领。善于治家谋生者,未必以追求财富为第一要义,如果单纯地追求财富,理财不理家,聚财不聚心,忽视了家庭成员及亲朋好友的正当需求,甚至为富不仁,就会弄得亲情淡薄,矛盾丛生。

善于处理事务者,能够根据是非曲直、可行与否制定规则条例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在制定规则条例时,讲求可行、公正,身正则令行,这样就会让别人心服和接受,不容易引起别人的不满,有利于自己以后处理事务。善于处理事务者,制定好规则条例后,要一视同仁,既约束别人,也要约束自己,不能带头违反条例。不善处理事务者,认识不到制定规则条例的重要性,没有章法,主次不明,或者虽然也制定了规则条例,却只用于约束别人,自己却跳出规则条例之外,这样处理起事务来,就不能顺手,得不到别人真心的配合和支持。第10则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点评】功名利禄,本来应是对一个人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的肯定,而不应该得到的功名利禄,最后却得到了,未必是好事,很可能最终会有害于自己,更不用说通过不光明手段得到的功名利禄了。

身处贫穷和困境之地,并不可怕,因为贫穷和困厄常常能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忍人所不能忍,是强者的体现,最终会苦尽甘来,改变自己的贫困处境。历史上许多伟人志士,都是由艰难困苦之中崛起而成就其伟业的。

人的资质虽有高低之分,但重要的是,是否忠诚和守信。忠诚和守信的人,也许一时不如机巧善变之人得到的利益多,但会渐渐地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活得很踏实;而机巧善变,不守诚信之人虽机关算尽,能蒙蔽一时,但其庐山真面目终会渐渐地暴露于人前,受到道德的谴责。

学业之优劣,不只是读书读得好坏,文章写得好坏,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品行的好坏。如果一个人能将学问和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品行也高尚,这才是真正的学业之美,也是许多人所企望的目标。第11则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点评】世风日下,社会上奢侈淫靡之习已成,到处是竞奔奢华,浪费财富,不知节制;而且有人饱暖思淫欲,混迹青楼,买笑追欢,不知今夕是何年。人心不古,毫无廉耻之感。历史上不乏其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因奢侈淫靡之风毁家亡国者举不胜举,如商纣王因宠爱妲己,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惨绝人寰,终至亡国焚身;隋炀帝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纵情酒色,黜斥忠良,使天下大乱,终为部下所杀,隋朝灭亡;宋徽宗、元顺帝等无不是因奢侈淫靡而破家亡国。其教训不可谓不深,人当引以为戒。世上若多一些道德高尚、讲求名誉和节操的人,宣扬古君子之风,挽救江河日下的世风,造福人类,那么他的功德真可与日月争辉!第12则

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终身无安逸之时。【点评】人立身处世,如同人的身体一样,心是主宰,躯骸为其所统率。如果一个人没有一颗纯正的心,言行就会乖张,有失规范,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拥有美好的心灵,就会使人胸怀坦荡,公正无私,急他人之急,忧他人之忧,为人排忧解难,而自己勇于进取,为社会作贡献。“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正则事明,心偏则事乖。在人的一生中,不会事事顺心,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不顺心,难以安闲逸乐。只要正确地对待,不怕道路艰险崎岖,勇往直前地去面对它,总有克服的机会。逆境出人才,就是说艰难困厄的环境能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和潜能,成就伟业者多是如此。如果只想享受安闲逸乐,不思进取,反而会使人疏懒,遇到困难一筹莫展,畏缩不前,终难成就其事业。第13则

伍子胥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之恃也;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还也。【点评】要做成一件不容易做成的事情,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强的决心。困难越大,越要克服自己的畏难情绪,勇往直前,事情就会有转机,否则将难以达成心愿。历史上不乏先例,如春秋时,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投奔吴国,发誓灭楚,辅佐吴王攻楚,最终率吴军经过艰苦的五战,攻破楚国都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报了家仇;他的好朋友申包胥则为了救楚,奔走秦国求救,秦国本不愿出兵相助,但申包胥靠着秦国宫墙哭了七天,终于使得秦国出兵救楚,楚国才得以保全。

自然界和社会有其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俗语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情的发展常常有其轨迹,人只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不能逆道而行,否则会使事物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人际的兴衰,无不如此。如伍子胥虽然助吴攻破楚都,报了父兄之仇,但后来却落得个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自己被逼自杀的悲惨境地;如梁武帝虽灭南齐,侯景归降,后来却因侯景之乱,被困台城,以致落得个被饿死的悲惨境地。侯景虽一时得势,妄称帝号,却残暴不仁,江南一带遭受其荼毒甚深,好景不长,不久就被梁将陈霸先、王僧辩所击败,为部下所杀。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立身处世,同样如此,除了自己不怕困难,勇于进取以外,不能违背人道和天理,在得势之时,要居安思危,不能骄横不法,奢侈淫靡,否则就可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导致身败名裂,亡身破家。第14则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点评】许多有才能的奇人异士,往往像未炼的金、未琢的玉一样深藏不露。有才能的人虽锋芒不露,不炫人耳目,但日久自然会渐渐显示出光彩,如姜子牙满腹经国之才,长久未能施展,隐居渭水之滨以钓鱼为乐,但后来被周文王发现,聘为上宾,辅佐文王、武王灭商兴周,成就一代伟业;诸葛亮身怀治国统兵之才,适逢乱世,躬耕于南阳,后被刘备三顾茅庐,礼聘出山,尊为丞相,他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建立西蜀,得以与魏、吴三分天下;许多真正有才能的,在起初常常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多处于被埋没的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才华终会有被世人发现的一天。“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治学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做学问的人才真有体会,它需要治学者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久的耐心,不能畏难不前,或半途而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的态度是治学的大忌,必须持之以恒,永不松懈。从古到今,凡是治学有成就的人,多是如此。即使天资过人,也要虚心向学,要有持久作战的思想准备和治学态度,这样才不会浪费了自己的天资。第15则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昧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点评】人生在世,多做善事,必然会遗留给子孙后代德业和福泽。因为一个人生前多行善举,受到恩惠和帮助的人就会感激他,敬仰他,自然就会对他的后代友善,当他的后代遇到困境时,受到恩惠的人多会施以援手,帮助他的后代。而生前多行不义,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获得自己所得,处心积虑地追求名利,即使得遂所愿,这些不善之举可能会殃及他的后代,别人会因对他产生怨恨和不满情绪,推及到他的后代,当他的后代遇到困境时,别人就不会帮助,甚至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可见生前不以敛财、权势为重,而积德行善,是给后代子孙留下的最好的财富,也是一种深谋远虑的做法。

金钱和财富,本身不是罪恶的源泉,但它很容易诱惑世人,不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就会给自身带来损害。本来贤良纯正的人,如果有了财富,经不起诱惑,耽于逸乐,贪图享受,以致奢侈颓废,磨灭自己的进取之心;愚笨而具有不良之心的人,如果拥有大量的财富和金钱,就容易做出一些丧德损人之举,或斗鸡走狗,或奢靡淫乐,不一而足,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过失,甚至做出丧尽天良之事,败坏了社会风气。第16则

每见待弟子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弟子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较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点评】孩子是明天的太阳,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希望。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方法得当,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由于孩子天生顽皮嬉闹的特性,如果不注意教育,就会使之养成不良习性,长大后很难改变。所以对于少儿,应从严要求,古语曾云“棒下出孝子”,我们虽不提倡体罚和责骂,但对孩子也不能姑息迁就,要以“严”字当头,培养其良好的习性。

人的品行有高低之分,品行高的人,常常勘破名利关,不做名利的奴隶,“人到无求品自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品行低劣的人,则陷于名利的泥潭,孜孜以求,最终会为名利所累,名利也会使他难以自拔。治学则与懒、勤密切相关,如果治学者不勤加用功,即使天资聪颖,学业也难以长进。

高尚的道德情操,常常能感动和激励别人,别人不仅对之敬佩和赞赏,也会有所感悟,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如果让这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处于位高权重的地位,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能加速推动社会风气的净化,其效果会很明显。因为上行下效,能激发别人积极向善,彼此不断地影响和激励,社会风气就会向着良好的方向转化。

金钱和物质财富,常常会腐蚀人的心灵,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看待它,就会对己身产生反作用,古代的许多贪官污吏,起初没有多少金钱和财富,还能守法,一旦有机会获得金钱和财富,因经不起诱惑,而走向犯罪的深渊,渎职害民,贿赂公行,一旦事发,身败名裂,甚至会走向断头台。不仅如此,如果在战乱年代拥有巨额财富,常常会给自身带来牵累和灾祸,这比和平年代拥有财富的危害更深。第17则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点评】对于读书来说,不论资质高低,只要勤学好问,肯下苦功,勤于思考,遇到问题能举一反三,就能领悟其中的奥秘,做到融会贯通。否则,即使资质很高,不去下工夫苦学钻研,虚心求教,懂得了一点学问的皮毛,就沾沾自喜,反而不如笨鸟先飞,以勤补拙的人。所以读书当以勤奋钻研为务,持之以恒,不能惰怠自满。读书除了勤奋好问,虚心求教外,还应勤于思考,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善于思考,当遇到难解问题时才能找到破解之法,解除疑惑。

贫寒之身,如果立身处世能忠厚诚信,老成练达,不率性而为,修身养性,不沽名钓誉,不做有违道义之事,行善积德,就会受到乡里和别人的尊敬和赞扬;如果身处富贵之家,举止不端,或骄盈霸道,或奢侈淫靡,或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喜,就会被人瞧不起,被人怨恨。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谨慎,而败于放纵。第18则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人心肠。【点评】孔子之所以厌恶那些所谓的“乡愿”,就是因为他们表面上好似忠厚,实际上却是阴险毒辣,笑里藏刀;表面上好似廉洁,实际上却是视财如命,满腹贪欲。孔子视之为“德之贼”。这些外博谨厚之名,实与同流合污之人,都是带着假面具的伪君子,对人和社会危害更大,因为他们善于伪装成正人君子,隐藏得很深,常人一时很难发现他们的虚伪真面目,容易为其迷惑。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博得时人的好感,在时机成熟时,成就其野心和梦想,只有这时才会暴露出他们的真面目,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大奸若忠”。

世上还存在着一种人,他们品行鄙陋,一味担心自己的个人得失,在利益面前,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他们不仅做不到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而且还会在利益面前,损人利己,完全是一副俗心肠。这种人目光短浅,难成大器,被古人称为“鄙夫”,不仅孔子对这种人十分鄙视,而且在历朝历代也是为人所看轻的。第19则

打算精明,自谓得计,然败祖父之家声者,必此人也;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点评】一个人为了振兴家族的声望,积极进取,博得良好的声誉和做出更大的成绩,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走正路,只是精打细算,锱铢必较,贪图小便宜,自以为聪明,甚至将自己的聪明才华用在阴谋诡计上,处处算计别人,为自己和家族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虽有时会阴谋得逞,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一旦败露,不但自己身败名裂,还会辱没先辈的名声,使家族蒙羞。

一个人如果持身中正,朴实厚重,不以谋取自己的利益为务,而是处处与人为善,多为别人考虑,初始看起来好像比较平凡,没有多少奇异之处,但其高尚的品行和优秀的素质会逐渐影响到自己的后代子孙,给子孙树立了一个榜样,子孙自幼生长在此等家庭中,耳濡目染,受其熏陶,效法先辈,不以谋取自己的私利为念,注重自身的品德和修养,急人所急,助人为乐,甘于吃亏。长久以往,就会博得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能提升家族的声望。从古至今,能振兴家族声望的,常常多是这种人。第20则

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点评】如果一个人能明辨是非曲直,就会临事果断,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是非曲直,有时很明了;有时会隐藏在事情的背后,不易为人所察觉。明辨是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我们时刻儆戒自己心中的不正当的欲望。对于大是大非的问题,决不能含糊,不能做出有违自己良心的事,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危害。纵观史册,既有许多明辨是非、遇事果断的英雄豪杰,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又有许多是非不分,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巨大危害的奸诈小人,如秦桧、严嵩、魏忠贤等。对于我们身边的小事,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自己养成善辨是非曲直的良好习惯,及时、准确地把握事态的性质,就不会陷于是非泥潭,处事就能果断分明。

可以说不忘廉耻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一个准则,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行的优劣。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廉耻之心,处事就会毫无章法,糊涂不明,是非不分,轻则有损自己的品德,重则就会走向社会的反面,贪污腐化,祸国殃民。第21则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来;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行,不无奸恶人藏其内。【点评】忠和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一。忠有大忠、小忠之分,忠于国家和民族,是大忠;忠于父母朋友,是小忠,它们都是值得提倡的。不过忠也有一种值得反思的“忠”,那就是不明事理的“愚忠”,“愚忠”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它不分是非黑白,是一种愚昧的表现。自古至今,有着大忠和愚忠的人,举不胜举,每到一个朝代更替之际,就会涌现出许多不计个人得失,不怕牺牲地为国尽忠、为民族尽忠的英雄豪杰,同样也会出现许多为维护腐朽王朝的统治不惜代价地尽着自以为是大忠的“愚忠”,妄图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却被历史无情抛弃的人。孝,也有大孝和小孝之分,大孝是自己通过努力,对国家和社会做出成就,受到社会和国家的肯定,使家门增辉,激发后人继承先贤的优良传统;小孝,则在家尽心孝敬父母,奉养父母。这两种孝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我们很难想象到一个不孝敬和奉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的人能做到大孝。

仁和义,也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之一,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杀生成仁、舍身取义的大仁大义的人和事,历来传颂不衰。一个人具有仁义之心,就会在关键时刻将名利之心抛诸身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以换取真理,不会心存一“私”字,与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品行格格不入。历史上常常将拯民于水火,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军队称为仁义之师,将这种人士称为仁人义士,他们代表着正义。不过世上还有一种假仁假义的人,他们表面上似乎讲求仁义,可是他们只是将之作为伪装,其实心存卑鄙龌龊之念,也就是俗语所说的“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种假仁假义之人将伪善之心隐藏得很深,常常容易迷惑别人,人们不容易识破他的真面目。当他们有机会获取自己想要的利益时,就撕破假仁假义的面具,不顾道义,以损害别人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丑恶目的。第22则

权势之徒,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点评】权势是许多人羡求的目标,如果贤良纯正之人拥有了它,会造福社会和国家,可是一旦被心地不良之辈获得,就会作威作福,为害一方,即使自己最亲近的人也常常受其荼毒。岂不知恶贯满盈,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俗语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纵然一时得势,威势十足,终会有因作恶多端失去权势的一天,如同过眼云烟,瞬间消亡。

奸邪之辈,一向以损人利己,无端生事为能事,如果让这种人身处高位的话,危害尤深。或损公肥私,中饱私囊,以致贿赂公行;或卖官鬻爵,陷害忠良,以致败坏吏治。为官者不能造福一方,反而成了为害一方的罪魁祸首。不在任者,则靠着邪恶的心计算计别人,欺男霸女,鱼肉乡里。即使别人没有损害到他的利益,奸邪小人也会无事生非,制造事端,让受害者苦不堪言,避之唯恐不及。等其恶贯满盈之日,也是正义伸张之时,奸邪小人自然会付出应有的代价,受到应有的惩罚。第23则

自家富贵,不着意里;人家富贵,不着眼里。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孝,不离心头;今人忠孝,不离口头。此是何等志量!【点评】富贵是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一些人为了追求富贵显达,不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而是投机取巧,或觊觎别人的财富,巧取豪夺;或趋炎附势,逢迎拍马,无所不尽其能。这种人有朝一日富贵显达,常常忘乎所以,或以豪侈淫靡为尚;或鱼肉地方,刻薄待人;或损公肥私,腐化堕落,不一而足。而另一些贤明之士,自己富贵显达了,不以为意,仍保持一种平淡的心态,不自我炫耀,不夸富奢靡,看到别人富贵显达了,也不会眼红和嫉妒,视富贵显达若过眼云烟,不放在心上。他们追求的是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如何能扶危济困,造福百姓,这对树立正气,劝化世人起着积极的作用。

忠和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的规范之一。古人时刻将忠和孝牢记在心头,并用实际行动去履行它。虽然像古代出现的割肉疗亲,没有原则地为昏君尽愚忠不值得提倡,对此应持批判态度,但古代遗留下来的忠孝传统美德,仍激励着后人,对净化社会风气起着积极的作用。第24则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可惜也;圣人不责人无过,惟多方诱之改过,庶人心可回也。【点评】君王要仁爱,虽不要求臣民做到像佛家要求的那样放生,但心怀仁念,爱惜生灵,珍惜别人的生命,社会就会稳定,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历史上的明君多是如此治理国家的,如唐太宗,他听言纳谏,厚待自己的臣民,薄徭寡赋,以仁心治天下,被后世颂为明君。

道德高尚的人,注意自身的修养和品行,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道义,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道德水准,他们除了“严以律己”外,还常常能做到“宽以待人”,不去苛责别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个普通的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有时言行不当,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这都是难以避免的,如果事事按照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就会过于苛刻,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善于规劝有过错的人,用自己好的一面去感化他们,要及时地去鼓励他们改正错误。第25则

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点评】真正有志气有作为的人,处事就会明辨是非曲直,不会因私废公,趋福避祸。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和魄力,根据自身的利害关系去处事,就会迷失本性,损人利己,甚至为了一己之私,走向邪路,严重危害社会,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是非面前,尤其是在祸福临头之际,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性和定力。古来不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真理前仆后继,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虽然失败了,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他们的精神永存,永远不断地激励着后人。

有节操有学问的学者,著书立说崇尚公正客观,尤其崇尚精确详尽,并将之作为治学的准则。著书立说,是用于启迪后人、传播思想和知识的,古人曾将之视为经国大业,文章须有益于天下,古人十分重视立言的客观公正和精确详缜,并将之提高到治国的高度。倘若著书立说不客观公正,而是偏私武断,混淆是非;不精当详密,而是错漏百出,自相矛盾,就会给后人带来误解,甚至起到了误人子弟的负作用。第26则

求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点评】功名利禄之心越重,就会想方设法地得到它,拥有它;拥有了它,就会想方设法保住它,或企望能得到更多的功名利禄,这样难免会患得患失,终日为此忧喜哀乐,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情去尽情享受琴棋书画的乐趣及大自然的逸趣呢?

学者,尤其是研究性命形而上境界学问的学者,不仅要探讨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还要具有经世济民的才能,这样才能多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古人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许多学者不仅著书立说,兼顾经世致用的学问,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和才能,讲究知行合一,躬身实践,将所学用于国家和社会。第27则

泼妇之啼哭怒骂,伎俩要亦无多;惟静而镇之,则自止矣。谗人之簸弄挑唆,情形虽若甚迫;苟淡然置之,是自消矣。【点评】泼妇是蛮横不讲理之人,或又哭又闹,或指桑骂槐,暴跳如雷,花样也没有多少,只要自己冷静对待,不加理会,纵然她仍想使泼耍赖,也自觉没趣,很快就偃旗息鼓了。世上也有一种类似泼妇之人,他们蛮横无理,遇事不考虑原因,一味胡搅蛮缠,即使是自己的过错,也要无理争三分,弄得别人不得安宁,自己却洋洋得意。对待这种人,一是敬而远之,二是要沉着冷静,不要跳进他们的圈套,这样他们也就无计可施,只好停止其无理取闹的行为了;倘若你和他们较真,他们反而有了施展泼妇骂街本领的机会,你难免会陷于被动,有失大雅。第28则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点评】佛教中的菩萨,虽是虚无缥缈的,但是当人们遇到困境和苦难而难以自救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观音菩萨,无论在笔记小说中,还是在戏曲艺术中,此等描述很多。世间将肯救人苦难的,舍己为人者称之为“活菩萨”。一个人只要心存善念,看到或遇到别人陷于困境而难以自拔时,施以援手,尽自己最大的心力去帮助别人,即使自己的利益或生命受到威胁,也义无反顾,那么他就像世人心中的“活菩萨”,受到世人的敬仰和感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得到升华。假如世人都有救人于苦难的信念和义举,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活菩萨”就会越来越多,人就会少许多忧愁和烦恼。

名利、权力、世俗的偏见等就像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牢笼,常常困扰着人们,折磨着人们。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淡漠名利,视名利、权力等如粪土,对世俗的偏见淡然处之,超然物外,摆脱它们的束缚,那么他的品德就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就是人间的大英雄,值得世人的敬仰。摆脱名利的追逐、世俗的偏见等一切束缚人的思想和灵魂的东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我们非常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来抵制这些诱惑和束缚,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会重新陷入“牢笼”之中,难以自拔。因为外在的诱惑或阻力虽大,只要心无杂念,一片光明,就会摒弃心魔,完善自我。不会因名利权位、利害关系等不利因素动摇自己的信念。第29则

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语言深刻,终为薄福之人。【点评】性情执拗、怪僻暴躁之人,世间多有,他们常常比较短命,因为这种人遇事不能平心静气,而且好以自我为中心,处事难免会偏激,好钻牛角尖,与社会格格不入,而且容易得罪人,造成社会关系紧张,甚至还会做出一些极端之事。

对人说话总是尖酸刻薄之人,常常容易因失以口德得罪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都希望别人尊重他,理解他,否则别人会因你的尖酸刻薄疏远你,甚至会怨恨你。当你遇到难事和困境时,别人也就不愿帮助你,甚至会落井下石,以看你的窘态为乐,那么你的福分自然就浅薄。第30则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点评】志向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志向不可不高远,如果志向不高远,就容易随波逐流,与世浮沉,难有大的作为。世人将一个人有理想有抱负称誉为“胸有大志”,古人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注重教育子女要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做一个光宗耀祖的有出息之人。古语云:“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就会有了奋斗的目标,遇到困难就不会畏惧退缩,而且会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志,奋勇向前,直至达到自己的目标为止。

但是一个人的心不能过大,过大就会物极必反,容易眼高手低,舍近求远,没有自知之明,最后导致徒劳无功。有的甚至变得野心膨胀,为了得到自己的名利和权位,丧失自己的良知和出卖自己的灵魂,即使最后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和欲望,也为人所不齿,有的甚至身败名裂。第31则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为辱;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为荣。讲大经纶,只是实实落落;有真学问,决不怪怪奇奇。【点评】一个人的道德和成就并不是由贫贱和富贵决定的,如果一个人虽然生在贫贱之家,不甘于自我沉沦,能够脚踏实地地去努力上进,可能会做出很大的成绩,也许会变得富贵通达;反之,如果一个人虽然出身于富贵之家,却不去努力,整日里无所事事,奢侈淫靡,没有理想和志向,以后可能难以有大的作为和成就,由富贵变成贫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真正令人感到可耻的是,处于贫贱时,没有进取心,浑浑噩噩,好献媚于人前以求取非分之利益者,他们或许能博得一时的利益,也可能会因此登上高位,但却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良心,会不齿于人前;那些身处富贵之境,没有志向,为富不仁,奢侈淫靡,或骄横不法,其安逸生活也不会长久。而那些虽然身处富贵之家,但能够助人为乐,积德行善,有益于世之人,他们将财富用于济贫解苦,扶困济危,或修桥铺路,将财富贡献于社会,而身处上位者,想的不是自己,而是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自然会得到民众的尊敬。

讲求经世治国的大学问,应该求真务实,不脱离实际,决不能做表面文章,虚夸浮躁,否则就不仅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造福于民,反而会有害于国家,有害于民。所以经世治国,不同于儿戏,必须脚踏实地,认真地做调查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差以毫厘,就会失之千里。有真才实学的人,同样不会故弄玄虚,粉饰弄奇,哗众取宠,他们常常是“中用不中看”,看似平淡无奇,却内蕴真才,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事,他们不屑去做,吹得天花乱坠的话也不屑去说,而他们对于学问,采取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做法,常常能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做出更大的成就。第32则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点评】古人将父子关系比喻成乔梓,以高大挺拔的乔木代表父亲,以矮小低伏的梓木比喻儿子。父辈应爱护后代,悉心培养后代,使之成才,才不失为一个好父亲;后代要尊敬父辈,不能对父辈蛮横无理,而且多向父辈学习其长处和优点,使自己早日成长起来。这样父慈子敬,就会使父子关系和谐。古人将兄弟关系比喻成花萼,花和萼同出一枝,同根所生,兄弟也是一样,应相互照顾,相互关心,注意团结,相依为命,这样兄弟才能和睦相处。古人将朋友比喻成芝兰,希望朋友间应相互劝勉,相互帮助,但不要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做一些丧心败德的坏事。

秀才、明经和孝廉,都是古代用来选拔人才的重要科目,虽然有的已不行于世很久了,但是后人仍习惯将诸生称为“秀才”,将贡生称作“明经”,将举人称作“孝廉”。所以我们应当有见到名称而想到其含义的思维习惯,虽然名称会有变化,但其实际内涵也许会相似或大致相同。我们立身处世也应做到名副其实,不能沽名钓誉。社会给了我们一个定位,我们就应循名而求实,为社会多贡献。第33则

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点评】人世间常常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形:父辈和兄长品行高尚,他们的后代虽然也效仿他们,可是有的未曾学得像,有的不仅未曾学好,反而将父辈和兄长身上一些不好的行为学得很像;父辈和兄长如果本来行为不端,品行低劣,那么他们的后辈常常会步其后尘。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先从自己做起,首先要端正态度,认识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然后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们做一个好的表率,让后辈懂得做人的道理。

君子和小人是两类截然不同的人,君子道德高尚,而小人则品行卑劣。君子常常有度量,而小人则常常心胸狭窄,难以容人。如果君子偶有过错,小人就常常抓住不放,大肆攻击和诬蔑,甚至夸大其词,捕风捉影,无所不用其极;即使君子没有过错,小人也会嫉妒他,设法诋毁或陷害他,欲除之而后快,这种小人尤难相处。对待这种小人,君子除了平日注意自己的言行外,还应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尽量不要让这种小人抓住小辫子,尤其不要言词激动,这样就恰恰落入小人的圈套,容易落人以口实,小人反而会更加嚣张。君子要大度容人,不要和小人斤斤计较。第34则

守身不敢妄为,恐贻羞于父母;创业还需深虑,恐贻害于子孙。【点评】如果一个人的一生能够洁身自爱,谨守品节,那么他就能心安理得,不会使家门蒙羞。俗语云:“一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而那些品行卑劣之人,胡作非为,为害一方,等其恶行败露,受到应有的惩处时,上对不起父母,下对不起妻儿,遗羞于家门,使父母、妻儿不得安宁,悔之晚矣。古代道德高尚之人,向来注重修身,洁身自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而使自己的品行不越轨,更不愿做为非作歹之人,他们将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并列,将修身置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上。修身和守身是不可分的,只有修身和守身齐备,才能不敢妄为,修身为守身的重要方法,只有不断地修身,才能守住品节,防止半途而废,走向反面,以致给父母遗留下羞辱。

创业要深思熟虑,周详而缜密,不能感情用事,以防给子孙留下祸害。因为在创业之始,最难把握形势,也是最艰难最易浮躁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因考虑不周,计划不详,或没有把握住最佳时机而导致创业失败,不仅自身难以承受因创业失败而带来的后果,而且这些后果还可能给子孙后代带来麻烦或祸害。这是创业者不可不戒的。第35则

无论做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利气;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点评】君子重义不重利,甚至舍利取义,而小人则常常趋炎附势,以唯利是图为目的,即所谓的势利之人。他们对权势和财富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他们的心中,信义早已让位于权势和财富。他们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利益之交,在他们得势之时,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在他们失势之时,便“树倒猢狲散”,甚至落井下石。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从不以权势和财富作为立身处世、择友交友的标准,而是因意气相投、情谊相近而相处,他们心中永远以信义待人为准则,尤以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为耻。

至于自己从事的职业,不管是何种职业,都不能有粗疏和浮躁的心态。只有认真对待,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能做好,事情才有可能成功;如果马虎大意,急躁冒进,就会犯错,甚至会带来很大的损失。粗疏和浮躁永远是成功的大敌。第36则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矣;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以发愤矣。【点评】一个人如果高估自己,就会虚骄自负,对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视而不见,难免会陷于夜郎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境地。所以人们应时刻反省自己,了解自己,找出与别人的差距,努力完善自己,保持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

一个人如果平时不努力,浑浑噩噩,到头来虚度光阴,落得一事无成,那是多么可悲和可叹。假如他想到这惨重的后果,就不该沉沦,而是奋发图强,努力进取。第37则

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于警励也;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也。【点评】人生在世,不会事事顺心,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是祸患。平常人遇到坎坷,或遭遇不测,多能想方设法地力图走出困境,意图再次振兴。因为他们能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激励自己,不自暴自弃,并能防患于未然。

从古至今,许多豪门富室由盛极一时的辉煌走向败亡,很难再次振兴和恢复昔日的辉煌,主要是这些大户人家在成就辉煌后,一味守旧法而不知变革,长久以往,弊端丛生,而这些势家大族却对此视若无睹,安于现状,不思除弊兴利。积弊日久,难免危机再现,等其“病入膏肓”之时,再思变革,已是无力回天了,这样的历史教训可谓是历朝历代均有。常常是在创业之初,多能儆戒于心,除弊兴利,而在稳定之后,处在和平年代,容易安于现状,因循守旧,而不是居安思危,力图革新,最后导致百弊丛生,无可救药,而走向衰亡。第38则

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点评】天地之长久是没有极限的,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人生的每时每刻,不要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人在世的时间虽然与宇宙相比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充分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勤奋好学,努力工作,对社会多作贡献,当我们回首我们的人生往事时,就不会觉得光阴虚度,岁月蹉跎,却会为我们没有随意浪费我们的光阴而欣慰。

富贵穷达,也许每个人会不一样,有的富贵,有的贫贱,有时不是我们通过付出努力所能改变的。命运虽然不同,但学问则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管富贵贫贱,只要一个人勤奋好学,努力钻研,“活到老,学到老”,就会有收获,学问就会随之不断长进,人也就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一个人即使很聪颖,天资很高,但对于治学惰怠疏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问就难以有大的长进。第39则

处事有何定凭?但求此心过得去;立业无论大小,总要此身做得来。【点评】处理事情未必有固定的标准或依据,因为是非好坏的标准,有时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变化,难以准确地判断和把握。虽然处理事情的原则有时会很难把握,但只要我们凭着自己的良心去做,正直无私,胸怀坦荡就可以了,不必事事都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才去动手。

创立事业,是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形式,不管创立事业的大小,首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条件,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不顾自己的能力,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就难以取得成功,甚至会遭到失败。所以一个人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事业,不能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才能有所成就。第40则

气性不和平,则文章事功俱无足取;语言多矫饰,则人品心术尽属可疑。【点评】性情中正平和,遇事沉着冷静,不骄妄虚饰,就容易把学问做好,也容易成就事业。在治学和创业过程中,会有一些考验人意志和品性的难关,它需要我们有耐心,并抑制自身的浮躁之气,持之以恒地朝着奋斗目标前进。如果治学者浮躁不安,畏难不前,就容易半途而废;有了一点成绩,自骄自满,就容易止步不前,学问也就难以长进。

如果一个人的言语好虚饰浮夸,矫揉造作以掩饰本真,那么这个人的品质就值得怀疑。一个人的言语如同一个人的外表,是一个人品性的外在表现,如果一个人言行一致,不虚伪巧饰,哗众取宠,就会有诚信,值得人信赖和尊敬。如果一个人品行低劣,心术不正,常常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不择手段,在外虚言以饰,装成正人君子,这些伪善者善于察言观色,利用华丽的言词掩饰自己,却常常口是心非,甚至是口蜜腹剑,暗藏坏心。对于这些伪善者,应察其言,观其行,不要被其虚饰之词迷惑。第41则

误用聪明,何若一生守拙;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点评】人的资质有所不同,有的天资过人,有的愚钝不堪。世人都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能更聪明,不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愚笨的人,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一个很聪明的人,不把其聪明的资质用于正途,而是用于坑蒙拐骗,危害社会,那他还不如愚笨守拙之人。资质愚钝之人,如果有自知之明,不以自己的劣势妄图投机取巧,而是勤奋上进,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也能有所成就,反而比误用聪明的人好得多。

朋友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笔财富,品性优秀的朋友能对自己的立身处世有所裨益,对自己的事业也有很大的帮助。古人一向注重“择友而交”,不是滥交朋友,而且朋友间应相互劝勉,取长补短,而不是狼狈为奸,为恶尘世。对于品行低劣的人最好避而远之。与其结交这样的朋友,还不如多读书。第42则

看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根。【点评】书籍是人类的宝库,它能启迪人的心灵,是人的良师益友。古语云“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读书对人的重要性。读书要放开眼界和心胸,要领悟书中的道理和妙处,不能只局限于书中的文字,要眼界开阔,心胸宽广,化书中知识和奥义为自己的妙囊,从中悟出人生真谛。读书读得好,不是指看了多少书,记住了书中多少知识,而是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中看出其中的奥妙之处,古语云“功夫在书外”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如何做人,关键在于能坚持原则,站稳立场。如果一个人处事能坚持原则,站稳立场的话,就会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就不会随波逐流,与世浮沉,误入歧途。第43则

严近乎矜,然严是正气,矜是乖气;故持身贵严,而不可矜;谦似乎谄,然谦是虚心,谄是媚心;故处世贵谦,而不可谄。【点评】严谨和矜持虽然外表看起来有点类似,不过二者在本质上却是迥然不同的:严谨是一种正气使然,而矜持则是做作,甚至还是一种邪恶之气。严谨的人,会对自己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决不散漫放肆,不常接触这类人,还容易误会是傲慢自大。深入了解后,才认识到严谨是平日注意修身律己的结果;矜持之人则完全不同,他们小心行事、举事缜密,但都是故意做出的样子,不是自律的结果。

同样,谦虚和谄媚也是外表上看起来比较相似,本质却是截然不同的。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言行,虽然内心充实但不自骄自满,仍虚心对待他人;而谄媚则是一种劣行,是虚言矫饰,有意奉承和讨好别人,以图谋取自己所需的利益。道德高尚的人一般很谦虚,故有“谦谦君子”之称;品性低劣之人容易骄狂自满,或者好献媚于人前,希图博得一点好处。这种谄媚之小人,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奴颜卑膝,丧失应有的品节,为人所不齿。第44则

财不患其不得,患财得而不能善用其财;禄不患其不来,患禄来而不能无愧其禄。【点评】财富是许多人希望得到的,其实人不应为得不到财富而忧虑,更应该考虑得到财富后该如何利用这笔财富。

福禄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不过人不应过分担忧自己得不到福禄,而是应担忧福禄来了以后,不能问心无愧地去对待这些福禄。第45则

交朋友增体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显荣,不如教子弟立品行。【点评】结交朋友,不是为了给自己争面子,而是为了有裨益于自己的身心,因为真正的朋友,应相互勉励,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朋友有多种,有诤友、挚友、生死之交、酒肉朋友、佞友等,其中诤友、挚友和生死之交的朋友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诤友能谏自己的过失,促使自己改过;挚友能在自己遇到困境时施以援手,帮助自己;生死之交的朋友更是能与你患难与共,甚至为了朋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可谓是达到了朋友的极高境界。如果一个人有了这些朋友,无疑是很幸运的,也是很幸福的。

对于教育孩子,应以教育孩子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主,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得到显贵荣耀。如果不注意教育孩子树立良好的品性,只是一味灌输以追求荣华富贵之理念,孩子长大后难免会孜孜于名利,陷于名利的漩涡之中。第46则

君子存心,但凭忠信,而妇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落得为君子;小人处世,尽设机关,而乡党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点评】君子和小人是两种迥然不同的人,君子是指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小人是指那些品行卑劣、见识浅薄之人。君子的内心以忠诚守信为本,立身处世无不是符合道义,注意自身的修养,一日三省其身,以使自己的言行不违背忠诚守信的信条。君子的这些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为人所敬仰,即使是妇女和孩童,也会像尊敬神明那样尊重和敬仰他。

品行卑劣的小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信条,在其立身处世上,重利轻义,为了一己之私,处心积虑地算计别人,反复无常,毫无忠诚信义可言。小人言行为世人所鄙视,甚至是乡亲邻里也像躲避鬼怪一样疏远他,小人虽用尽计谋,获得了一时的利益,却难以得到大家的尊重。第47则

求个良心管我,留些余地处人。【点评】一个人立身处世应当本着自己的良心,不做昧心事,方能心安。人世间,功名利禄的诱惑无处不在,有的人经不起考验,为了自己的利益,尔虞我诈,处处算计别人,丧失了自己的良知,成为一个为人不齿的小人;有的人则重义轻利,处处凭着自己的良心处事,积德行善,成为一个道德高尚被人敬重的君子。

为人处事应留有余地,不可求全责备。这样别人就会容易和你和睦相处,也容易接受你的意见,改正自己的过错;不善于给人留有余地,对别人过于严苛,别人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接受你的意见,反而弄得人际关系不和谐。第48则

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点评】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注意慎言,不能肆无忌惮,随便乱言,逞一时之口快,否则容易给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烦。“祸从口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个人立身处世,对于自己的行为也要时刻注意,凡事三思而后行,免得因犯了不该犯的错玷污了自己的名声而后悔一生。古之君子对此十分注重,唯恐不小心而有了过错,为此提出了许多有益于世的格言,如“行莫过于谨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日三省吾身”等,至今仍对人们立身处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49则

颜子之不较,孟子之自反,是贤人处横逆之方;子贡之无谄,原思之坐弦,是贤人守贫穷之法。【点评】世上有一种小人,他们蛮横无理,甚至寻隙冒犯,非常强横,对待这种小人,不能和他斤斤计较,针锋相对,以蛮横对蛮横,否则会有失君子处世之道。古代君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颜回对于这种蛮横不讲道理之人,采取了不与之计较的态度,自己修身养性,淡然处之;孟子则是采取自我反省的方式,检查自己是不是在哪里还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对于贫贱,有的人为了早日摆脱贫贱的处境,不顾廉耻,对有权势和富贵之人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甚至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采取卑鄙的手段谋取自己的利益,即使他们的私欲一时得逞,但是他们已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为人所鄙视。而那些安贫乐道,不事权贵的人,则道德高尚,令人敬重。古代贤哲如孔子的学生颜回、原思等就是安贫乐道的典范,为后世所颂扬。颜回,在孔门弟子之中以德行著称,一向好学,安贫乐道,虽贫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受到孔子的称赞;原思,在孔子死后,隐居不仕,蓬户鹤衣疏食,不减其乐。所以身处贫贱之中,不能因贫贱而自堕其志,要善于安贫乐道。第50则

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点评】大自然的景象是非常奇特、壮观和美丽的,它能给世人许多启发:观赏灿烂的红霞,可以领悟到它的明媚艳丽;观赏天上飘浮不定的白云,可以领悟到它的舒卷多姿;观赏奇山异峰,可以领悟到它的灵秀和雄奇;观赏浩瀚的大海,可以领悟到它的广大辽阔……同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也是人们的良师益友:面对翠绿的竹子,可以品味到它的虚心和品节;面对傲雪临霜的菊花,可以品味到它的清白晚节;面对不畏严寒、傲然挺拔的松柏,可以品味到它坚忍不拔的气节;面对沁人心肺的芝兰,可以品味到它的清芬芳香……大自然的景物中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只要世人仔细体会和品味,就会领悟到它们的许多奥妙之处,对人生会给以启示。第51则

行善济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为快意;逞奸谋事,事难必其稳便,可惜他徒自坏心。【点评】一个人如果经常做好事,助人为乐,济贫救困,就会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别人也就会因得到帮助而脱离苦海,对于自己也是一件心情愉快的事,行善积德,多行义举,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美好的,人的思想境界也是高尚的。

那些为了一己之私利,处处想算计别人,损害别人利益的人,其阴谋未必能顺利得逞,反而容易恶行败露,受到道德法庭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导致身败名裂,真是得不偿失,徒自坏了自己的心术。所以世人首先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并贯穿于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淡泊名利,以行善济世为常事,而且始终不渝地去做,这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和快乐。第52则

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则吉凶可鉴也;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则细微宜防也。【点评】人的祸福吉凶,虽无定数,但有时也会有其轨迹,多是经过不断的积聚而最后爆发成的。如果能洞察先兆,就会及时规避祸患和凶势,防患于未然,使自己的事业早日成功。其中以人为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方法。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之所以能纳谏如流,除了他本身的素质比较高外,还与魏徵等人的敢于直谏分不开,为此唐太宗道出为后世广为传颂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这三种“镜”中,以人为镜,是一种“活镜”,它能让人通过分析现实中的人的浮沉、成败,吸取其经验和教训,不致重蹈前人覆辙,或多走弯路。

一个人立身处世,应谨小慎微,不能因为是一件小事,就忽视它。因为有时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会带来重大的结果。前人对此十分重视,提出了一些醒世格言,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第53则

凡事谨守规模,必不大错;一生但足衣食,便称小康。【点评】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规则和模式,处事只要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则和模式,即使没有成就多大的事,也不会造成很大的差错。事物的规则和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人们对于事物的把握应尽量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事物的规则,适应它的模式,这样就不容易因为违背事物的规则和模式而造成比较大的差错。

名利,是许多人努力追求的目标,有些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成了为人所不齿的卑鄙小人;另一些人则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知足常乐。前者容易被名利蒙蔽了心智,丧失了良知,后者则体现出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因为勘破名利关,斩断名利锁,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它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力,克制住名利的诱惑。稍有不慎,就会卷入名利的漩涡之中,迷失自我。第54则

十分不耐烦,乃为人之大病;一味学吃亏,是处事之良方。【点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语道出了成就事业的艰难。这就需要创业者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坚强意志。如果缺乏这种素质,容易畏难不前,或急躁冒进,难有所成。所以说缺乏耐心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大敌。

一个人立身处世,要甘于吃亏,不能处处想贪便宜。甘愿吃亏,不贪蝇头小利,能使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处事就会公正无私,别人就会信服,做起事来就会顺手;甘于吃亏,还会摆脱名利的羁绊,行善济世,顾全大局。反之,如果对名利孜孜以求,不愿吃亏,处处想算计别人以获得自己的私利,丧德败行,别人就会避而远之,时时防范,反而得不偿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第55则

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点评】隋唐以来,以科举取士,许多贫寒子弟通过勤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走向仕途,得展其鸿图,故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不过真正好读书之人,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不断充实自己,并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读书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有的人害怕读书,或者对于读书惰怠疏懒,不想下苦功,这样就难以有所成。而喜欢读书的人,以书为友,以读书为一种精神享受,虽苦犹乐,视书如命。古往今来,善于读书的,无不是如此。

行善不邀名,尤为难得,这些人行善济世常常是发自内心的善念所致,不是想希图什么名声或名誉,他们的道德情操无疑是高尚的;如果行善济世是为了沽名钓誉,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取自己的利益,那就是伪善者,他的品德是庸俗的;如果不仅不行善济世,反而作恶害民,那更是令人不齿。第56则

知往日所行之非,则学日进矣;见世人可取者多,则德日进矣。【点评】人的一生难免不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世人注意反省自己,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有哪些不对的地方并努力改进,那么他的学问就会日益长进。反之,如果看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骄傲自大,就不会虚心学习,而是一错再错,或固步自封,难以使自己的学问得到进步。“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如果一个人能看到别人身上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那么他的德行就会逐日增进。因为一个人如果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就容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改进自己的不足,长此以往,就会积少成多,自己的德行自然就会日渐提高。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谦虚的态度,只有谦虚好学,才能不断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和自己身上不如人的地方,知己知彼,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第57则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胜于靠他人。【点评】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并不是孤立无依的,而是和周围的人相互依存着。如何和周围的人相处,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尊重别人是体现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质,孟子曾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颇有道理。只有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投桃报李,敬重你。

俗语云:“靠人不如靠己。”一个人立身处世,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容易解开的心结和困难,这就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不断地解决,如果事事想依靠别人,自己不想努力,就会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难关,就会不知所措,畏难退避,半途而废。第58则

见人善行,多方赞成;见人过举,多方提醒,此长者待人之道也。闻人誉言,加意奋勉;闻人谤语,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点评】年长德高的谦厚者,之所以令人敬重和信服,就是因为他们的待人之道值得人们效法和学习。长者乐见人善,看到别人有好的言行时,就多方面地去赞扬他,鼓励他,使之继续努力而不松懈;见到别人有过失的言行,就从不同角度予以提醒,使之知晓自己这样做是不妥的,诱导他加以改进。

道德高尚的君子,时常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重视修身的功夫。当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话,不会沾沾自喜,而是更加振作和劝勉自己,继续保持良好的品行;当听到别人批评自己或诋毁自己的话,就开始反省自己,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符合道义,不能出轨。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就是因为君子能闻过则喜,时刻警戒自己注意自身的修养,避免名不副实的言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