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二十一世纪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研究与探索——第五届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研讨会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3:57:09

点击下载

作者:胡勇有,陈建孟,张国亮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面向二十一世纪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研究与探索——第五届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研讨会论文集

面向二十一世纪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研究与探索——第五届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研讨会论文集试读:

前言

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与学术型的工学硕士学位有所不同,工程硕士学位是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旨在培养专门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职业人才。这对于促进我国工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3月2日召开的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提出了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我国的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从1997年正式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到目前,我国已有40个工程领域、223个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开展了工程硕士的培养。2009年我国又开始进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

我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发展十分迅速,培养点从1998年的16个发展到2009年的97个,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人才。进入21世纪,环境保护得到人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必然要求。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需要学术研究型人才,又需要工程应用型人才,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将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因此,发展我国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位教育中将越来越重要。为此,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生源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工作,这既是一次发展机遇,又是一次挑战。

为推进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提高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2006年第四届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及2007年领域协作组会议决定,经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决定于2009年11月13-17日在浙江工业大学召开第五届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研讨会。

本次会议集聚了国内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领域的优秀工作者,旨在交流国内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经验,总结环境工程领域自评估和学位标准制定工作,对共同关心的全日制工程硕士新形势下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自律与评估跟踪监督相结合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特色教育等方面开展研讨,共同为完善我国环境工程学科教育体制,发展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教育事业而努力。《第五届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研讨会论文集》是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11年来出版的第一部教研论文专集,涉及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自评估体系、跟踪评估和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标准体系、培养方案与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探索;教学与培养经验总结;中外培养体系的比较、就业潜势、教师队伍与实践基地构建等方面的思考与探讨等方面的内容。该论文集是对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的经验总结和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的积极探索的思想精粹,必将为我国各高校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第三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敏2009年10月25日第一章 学位标准与自评估体系研究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标准的几点思考[1]胡勇有(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根据环境工程领域的特点及应对教指委要求对非全日制与全日制专业硕士通过培养,达到相同的培养目标和学位标准。本文就入学要求采、培养年限、课程体系及培养方向、培养环节的要求、任课老师及双导师制、管理体系、保障措施及政策、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管理制度对接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标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标准

1 引言

工程硕士作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新生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与职业教育学位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区别。建立和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长效机制,一直是历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规模的扩大,人才的流动,院校的差异,宏观的质量控制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制订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进行明确的定义和规范。

根据2005年7月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全体会议提出的“建立规范化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设想,教指委于2005年率先启动了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化学工程、工业工程等五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课题研究工作,并于2006年审议通过了该五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2007年教指委工作会议决定,在化学工程等五个领域进一步推进学位标准的实施工作,并就此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标志了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正式开展。

环境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工作是根据秘书处[2007]26号文“关于启动第二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课题研究的通知”于2008年开始的。由协作组组长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牵头,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及四川大学等4个协作组副组长单位组成学位标准研究课题组。根据教指委2006年11月2日发布的“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制订指南(草案)”,参考了第一批5个领域的学位标准试行稿,历时一年制定了“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标准(讨论稿)”。

3月2日教指委联席会议提出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任务,主要要解决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学术型人才规模偏高,应用型人才规模偏低的问题。启动了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工作。根据教指委的要求,今后全日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应适用同样的标准。

由于非全日制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生源不同,其知识结构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差异,必然带来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指导教师要求、培养条件要求的不同。但是教指委明确要求虽然两者生源不同,培养过程各有侧重,但要通过培养,达到相同的培养目标和学位标准。为此,必须修订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标准,使之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

2 非全日制与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标准制定的主要差异

2.1 生源及知识背景、结构、工程实践能力、素质结构的不同非常突出

由于环境工程涉及的学科多,其工程硕士生源除来自传统的环境工程,还有各行业的环境工程,以及生态、安全与健康、海洋等领域,包括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及社会科学等工作的人员。

非全日制的生源要求: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含3年)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达到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

全日制生源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缺少工程实践。

因此,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生源存在知识背景、结构、工程实践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不同。这方面的问题环境工程领域较其他专业领域尤为突出。

2.2 培养年限与入学要求的不同

全日制的培养年限为2.5年,而非全日制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5年,课程学习成绩有效期为5年。

2009年的全日制入学考试与工学硕士一样,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考试科目为3门,即入学资格考试(GCT)、专业基础笔试和专业综合测试。

2.3 培养方式不同

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不脱产的方式培养。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按照出勤率考核,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一般不少于6个月。学习时间主要是利用周末。没有实习要求。

全日制专业硕士采取在校方式培养,学习时间充裕。要求学完学分后至少到实习基地实习6个月。

2.4 学费及毕业待遇不同

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的学费有差异,非全日制一般学费在1万元/年,而全日制学费为0.8万元/年。非全日制完成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只发给结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及所谓“单证”。而全日制完成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发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及所谓发“双证”。

3 涉及专业硕士学位标准的几个共性问题

3.1 专业硕士学位标准的基准

关于专业硕士学位标准的基准,一直是领域专家和培养单位有争议的问题,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差异,“985”及“211工程”的院校大部分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高一些。普通院校的培养能力和条件要相对差一些,自然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低一些。因此,如果学位标准的基准高,普通高校的专业硕士培养必然要受到限制。但是,一旦学位标准的基准定的太低,则将严重影响培养质量,达不到培养的目的,影响领域专业硕士的声誉。

3.2 专业硕士的入学要求

虽然我国工程硕士入学考试一直采用入学资格考试(GCT)的方式,以保证入学的最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对非全日制生源有工作年限的要求,这类考生一般都是各自单位的基本骨干,工作忙、任务重,没有多少时间用于已经生疏的考试科目的复习。此外,教指委要求不举办考前辅导。因此,对这类考生来说,通过入学考试不易,往往是入学门槛较高,使得入学率低,挫伤了这类考生的信心,低入学率又使得办学经费短缺,办学难以为继。

3.3 缺少硬性的质量监督

工程硕士办学经费仅仅来源于收取的学费,为保证维持基本的办学经费,部分培养单位违背教指委规定,考前辅导者有之,降低入学要求者有之,降低课程学习要求和毕业要求者有之。更有甚者将工程硕士培养作为创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质量要求更低。这些行为,助长了社会上“买文凭”之风,挫伤了坚持培养质量的培养单位,正在破坏着工程硕士的培养制度。对于这些问题,一直以来缺乏必要的硬性质量监督机制,也没有相应的控制及处罚措施。

3.4 缺少必要的办学经费投入

一直以来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经费主要来源于学员交的学费,没有专门的投入。而且,一般来说,院校与具体的培养院系还要对学费进行分成,以维持管理费用。如果录取的人数少,则办学经费无法保证,使得院系及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办学没有活力。

3.5 工程硕士培养未纳入高校评价系统

对于高校而言,工程硕士培养被认为是一种副业,一直都没有纳入高校教育水平和质量评估系统。这就使得高校对工程硕士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工程硕士培养在学校层面的制度及办学条件保障上存在缺陷。

4 思考与对策

当前,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标准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协调非全日制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差异。此外,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标准的制定及执行涉及上述几个共性问题的解决。对此,作者提出以下对策,供制定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标准参考。

4.1 学位标准的基准合适

应兼顾我国目前高校存在的实际差异,因此,在学位标准基准的制定上,其要求应该是大部分高校都能够满足;我国的专业硕士培养既要满足学分要求又要满足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的要求,这在国际上也是要求较高的,因此,应适当设置学分要求,学位标准不易过高和过细。只有合适的学位标准基准,才能给各个学校多留一点特色培养的空间,保障学员工程能力的培养。

4.2 改革入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培养年限

我国专业硕士培养是实现硕士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的重要模式,全日制与工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及制度设置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全日制与工学硕士采用同样的入学考试方式显然不再合适。那么,如果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采用同样的入学考试方式,则可能会出现考试成绩较大的差异,导致非全日制学员录取率偏低。因此,应改革入学要求,包括允许考前辅导。辅导也是一种培训方式,对于非全日制应考人员,有利于他们的考前复习,提高这类考生的录取率。可以尝试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采取不同的录取线,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非全日制学员的录取率。鉴于环境工程生源的复杂性,在入学专业课考试方面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使得非传统环境工程专业的生源也能够通过考试。

鉴于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的培养方式不同,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年限仍为3~5年,课程学习成绩有效期为5年。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年限为2.5年,对完成学分而论文没有按时完成的,可以先毕业后2年内回校答辩。

4.3 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培养方向

改革课程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逐步完善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特色教材的建设,将基本原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注重工程案例分析是今后专业硕士专业教材建设的方向。对环境工程领域而言,其专业教材应既适应传统意义的环境工程,也适应各专业门类的环境工程或行业环境工程。既适应“985”和“211工程”大学,也适应普通高校。

由于环境工程涉及的专业及学科越来越多,建议不再按照传统环境工程专业细分培养方向。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专业硕士培养方向设为:(1)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技术;(2)生产过程与环境管理;(3)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这样的设置,利于拓宽专业硕士培养方向。

环境工程领域从事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的生源较多,因而,应将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清洁生产审核等内容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向纳入本领域。此外,环境工程与安全工程的联系及交叉也越来越多,增加环境安全工程与技术方向也显得很有必要。4.4培养各环节的要求要切合实际以往工程硕士在能力培养环节要求面面俱到,而实际难以做到。因此,在制定环境工程领域学位标准时,应根据本领域的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能力培养要求。此外,以往对外语的要求是“读、看、听、写”四会,根据工程硕士在读学员及毕业学员的意见反馈,对英语的高要求,使得他们要花很多时间在英语学习上,但实际应用却仍然有限。因此,应从实际出发,适当降低对英语的要求,主要要求阅读能力的提高。且不应与英语4、6级考试成绩对接。

4.5 提高任课老师素质,完善双导师制度

非全日制生源迫切需要更新知识与提高研究能力,这是学校比较擅长的。其关键是学校能否解决好学生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但全日制硕士生来源于应届毕业,缺少实际工程的训练,因而,全日制生源的培养应重在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这恰恰是多数学校的弱项,需要尽快加强的。其关键是学校要拥有足够数量的能够胜任工程教学的师资,以及学校要争取到足够的社会资源。

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的作用,以他们作为主要的授课教师和导师。对尚不具备工程经验的教师,学校要有鼓励政策及培训计划,不断提高专业硕士教学与指导教师的素质与水平。

工程硕士双导师制度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制度,应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建立专家库和校外导师聘任制,支付导师酬金,建立有效的校外导师管理制度。

环境工程领域的生源较复杂,目的及要求不尽相同。从环境工程工程硕士11年来的发展情况看,这种情况愈来愈明显,任课教师及指导教师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因此,环境工程领域校外导师专家库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尽可能宽泛的领域选择专家,争取社会资源以适应不同生源及特色培养的需求。

4.6 完善管理体系,制定保障措施及政策

从国家层面上,将专业硕士培养与高校的教育水平及质量评估结合起来,使各高校将专业硕士培养与其他学位培养一视同仁,促进其管理制度及硬件的建设。

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设专职教务员,邀请校外专家组成专业硕士学位委员会。建立学生档案,采取全过程质量控制。专业硕士与工学硕士属于同一层次,特色不同,在待遇等方面国家应提出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例如享受奖学金。非全日制与全日制达到毕业要求的,均发给毕业证和学位证。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全日制专业硕士要求6个月以上的实习,在顶岗工作中的安全、保险及管理等方面国家要制定相应的保证措施及政策。

应改变办学思想观念,对专业硕士的培养不能只靠学费维持,应从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的大局出发,国家要有专项投入,学校要有必要的配套投入,从投入上确保专业硕士培养的可持续。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在培养基地的6个月实习极为重要,是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培养的主要环节,因此,培养基地建设应有配套措施及相关政策,保证培养基地的可持续性。

环境工程领域与传统行业不同,鉴于商业社会的现状,环保产品的生产单位一般不适合作为实习基地。只有选择工程公司、设计院、典型环保工程和三废处理厂(站)作为实习基地,较分散且有局限性,因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受到特别重视。

4.7 与环保注册工程师任职资格管理制度对接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是与我国环保注册工程师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应在教指委的统一安排下开展与我国环保注册工程师任职资格管理部门对接的基础工作,使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成为环保注册工程师任职资格培训的重要环节。因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标准的制定应该征求环保注册工程师管理部门的意见,使培养内容能满足注册环保工程师的基本要求。这样还能够拓宽全日制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口径。

4.8 建立以专业硕士学位标准为基础的硬性质量控制及监督机制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标准遵循最低标准原则。学位标准是对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最基础性的规定,体现环境工程工程领域的共性,是对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最低要求,各校特色及要求一般应高于该标准。教指委批准该标准实施后,各培养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建议教指委将学位标准作为领域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硬性控制指标,建立保障学位标准实施的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和相应的激励和处罚机制。保障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健康发展。

5 结语

学位标准的制订工作在我国尚无先例,也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探索性和开拓性的工作。环境工程领域协作组要在充分征求行业用人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围绕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研究制定好学位标准,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式的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关于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制订指南,指导委[2007]8号,2007

[2]王伟,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工作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6):139~140

[3]卢有世等,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思考,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22(2):66~67

[4]吴凤丽等,浅议工程硕士培养中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23:193~195

[5]董晓惠,徐晓明,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25(5):84~85

[6]左斌,王殿元,宋协青,工程硕士教育过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冶金教育,2000,4:1~3

[7]张文英,吉晓民,孙璐,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4):110~112

[1]

联系作者:胡勇有,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组长,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Email:ppyyhu@scut.edu.cn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自评估方法与实践[1]张永清 胡勇有(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自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自评估的指导原则、指标体系、评估细则,对建立具有行业自律机制的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对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自评估工作进行了总结。同时针对环境领域招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新情况,提出了评估指标修改的初步建议。

关键词:环境工程;工程硕士;自评估

1 引言

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的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从1997年正式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到2008年,我国已有40个工程领域、218个工程硕士培养单位。保证培养质量,提高学位授予水平,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根本问题。为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有必要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工作。

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发展十分迅速,1998年只有16个培养点,2009年发展到97个培养点。在2006-2007年期间,在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安排下,由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牵头组织开展了环境工程领域的自评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自评估的指导原则

本着自律办学的精神和“以评促建,自评为主”的原则,开展自评估,全面总结经验,规范培养过程和学位授予程序,完善管理办法,健全和落实管理机构,总结办学特色与效果,评估学位授予质量。

3 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自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自评估指标体系是自评估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和重要手段。一个合理的自评估体系有助于得到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估结论。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自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在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方案基础之上,结合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和现状,按照评估体系制定了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原则,并在全领域协作组第三次研讨会上通过了环境工程领域开展自评估工作的决议。2006年11月协作组牵头单位碰头会议审定了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实施细则(试行),共设有5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包括招生、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管理和办学特色与效果五个方面。招生、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和管理构成了评估的主要内容,这四部分的满分为100分。其中招生方面包含了报考条件、考生来源、专业基础与综合考试、GCT-Me考试成绩4个方面,加大了专业基础与综合考试的权重,着重考察考生的入学质量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主要考察教学文件、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授课老师、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效果六个方面。学位论文主要考察学生论文的质量,从论文的选题来源、论文的指导与研究条件、论文工作环节以及论文质量来进行评估。管理方面主要考察管理机构是否健全、管理文件是否齐全以及档案管理是否完备。

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最终目的。因此在评估体系中,增设了办学特色与效果这个一级指标,以附加分纳入评估体系中。

在指标的设计中,通过精确和简化,使评估指标体系变得清晰简洁,比如在招生部分中,GCT-Me考试成绩的满分为5分,录取线在本领域属于后10%计为零分;在课程教学部分,授课教师二级指标的得分为:授课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6,易于操作。

本次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自评估的方法为:以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将评估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即自评估和抽查评估。自评估是其中核心工作,在此基础上,环境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根据本领域情况,对领域内培养单位抽查评估,逐步建立起以领域自律为基础的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4 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自评估结果分析

教指委秘书处于2006年12月29下发了“环境工程领域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的通知,截至2007年9月,协作组共陆续收到了来自24个环境工程领域培养单位的自评报告,协作组对这24份报告进行评估,分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中南华南四个片区对培养单位的自评估报告进行了优良差打分,其中东北华北片区的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华中片区的华东理工大学、西南西北片区的重庆大学自评估报告材料详尽、完整,是各个片区中自评估工作完成较好的培养单位。以下就本次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自评估工作进行总结。

4.1 招生

工程硕士的招生质量对后续的培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把好招生关是培养合格工程硕士的关键环节之一。环境工程领域考生主要来源于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生源质量较好,且地域相对集中,便于集中授课,专业基本对口。从各校几年来统计情况看,环境工程领域录取的考生全国联考成绩较高,基本上未录取超低分考生。由各培养单位组织专业基础考试和综合考试,专业基础考试课程为“环境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等,覆盖环境工程领域的各专业基础知识,命题注重工程实际。对考试命题、考试管理和试卷评阅,绝大部分单位都能进行严格管理。

4.2 课程教学

从各培养单位的自评报告来看,各学校对课程教学方面的工作介绍得比较详细。从整体来看,基本符合要求,都能制定出了自己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

1.培养方案

各完成本次自评估的学校基本上制定了相应的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学位论文等安排做出了明确规定。

2.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专业课程设置覆盖环境工程领域,满足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课程包括:环境类专业基础课程、环境类专业课(水污染控制工程类课程、废气污染控制类课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类课程、环境工程经济类等课程)以及选修课。

3.教材

基础课教材主要以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为主,辅以自编研究生教材。专业课教材,学校支持任课教师进行编写,并制作适合于工程硕士培养的课件。

4.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基本上都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工作责任心强,专业知识丰富,并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多数学校聘请了国内外专家为学生做专门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反应良好。

5.教学效果

多数学校的主管部门基本上做到了定期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听取学生意见,并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改进。从学生和所属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华南理工大学任课教师采取“核心知识讲授+工程案例分析+学生提交的结合工作实际的案例(已经解决或未解决的)的分析研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度掌握知识、善于运用知识的能力,利于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哈尔滨工业大学培养的岳国军获全国优秀工程硕士学位工作者称号。

4.3 学位论文

工程硕士生的指导均采用双导师制,90%以上的论文选题来自于企业实践,工程背景明确,应用性强。在论文质量方面,有毕业生的学校基本上都能做到从论文选题、开题到论文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层层严格把关,保证了论文的质量。

4.4 管理

教学服务与管理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如何提高培养质量而展开,严格的管理应该贯穿于教学培养、选题开题、阶段总结、与送培单位保持经常沟通、学院教师和管理人员深入企业制定论文计划和答辩的整个培养过程的每个环节。通过对所交报告的评定,大部分学校给出了比较完整的培养管理方案。

4.5 办学特色

根据提交的自评估报告,大部分的学校列举出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如北京交通大学依托学院充分发挥服务铁路的办学特色,设立于其中的环境工程专业也是围绕铁路和工程做文章,以交通环境为自身特色,涵盖大类水、气、固、噪环境领域,依托铁路做专做强。

华东理工大学针对工程硕士教育,对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制订了如下的奖励和资助政策,以鼓励长期从事工程硕士教育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4项优秀奖励:每年评选10~20名在读优秀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奖励;每年评选5~10名优秀工程硕士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进行奖励;每年评选4~8名优秀校、院工程硕士管理人员进行奖励;每年评出2~4篇优秀工程硕士论文进行奖励。建立了3项资助:每年对2~3门工程硕士重点课程进行资助;每年对2~3本工程硕士重点教材立项资助。

5 存在问题与建议

5.1 生源问题

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企业内的集中招生及区域内的分散招生,这就要求各培养单位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保证考生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放宽对工程硕士生源工作年限的限制。

5.2 加强校企协作,解决工学矛盾

对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工、学矛盾是各学校和学生普遍遇到的棘手问题。目前要求学生在校学习半年以上,对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生,困难比较大,建议学校与学生所在单位建立协作机制,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

5.3 改革课程体系

缺乏适应于工程性、国际性和“单课独进”教学方式的教材、课件、辅导、作业等有效软硬件条件和环境,同时也缺乏高水平的教学教师。

建立本领域的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还有很多研究和实践工作需要开展。同时,在经济管理类、计算机、数学、英语课程等公共教学方面应该更多考虑有效、实用和先进性。

5.4 激励宣传

建议设立全国环境工程领域“百篇优秀工程硕士论文”奖项,以激励工程硕士培养工作,营造良性竞争环境,增加交流、成果推广和宣传机会。

5.5 修订评估体系,完善评估工作

2009年开始,全日制生源的专业硕士招生,尽管非全日制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源知识结构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教指委明确要求虽然两者生源不同,培养过程各有侧重,但要通过培养,达到相同的培养目标和学位标准。因此,作为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自评估体系的细则必然进行相应的修订,以适应新形式的需要。

现有的招生一级指标中,对于考生来源主要侧重是否具有实际工作经历,人员是否集中,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这样的评估细则显然不合适,在修订评估细则时,建议将这部分的二级指标区分两种生源。

在现有的自评估体系的课程建设一级指标中,包含教学文件、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授课老师、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效果六个二级指标,除教学文件的评估易于操作外,其余五个指标基本是定性评估,不易于评估考察的具体操作。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差异必然要求课程设置和建设上的改进,因此对于该部分的二级指标作相应的调整十分迫切和必要。

6 总结

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自评估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构建一个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科学的自评估体系有利于提高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使该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本次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自评估工作,不仅使各培养单位全面总结培养经验,规范培养考核,完善管理办法,健全管理机构并落实各项制度,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同时通过全领域培养工作研讨,交流经验,反馈信息,形成共识,同时也为逐步建立具有行业自律机制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积累了实际经验。同时,由于2009年启动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鉴于非全日制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生源不同,必然带来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指导教师要求、培养条件要求的不同,评估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全日制生源的培养环节的差异进行相应的修订。

参考文献

[1]游家胜,论高校内部自评估机制的系统构建,中国高教研究,2009,(2):49~51

[2]番泉,王雄,程咏梅等,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方法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17~23

[3]冯中,翟蓉,张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58~62

[4]钟秉林,周海涛,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的新特点、影响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5

[1]

第一作者:张永清,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教育协作组组长联系人,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Email:zhangyq@scut.edu.cn;联系作者:胡勇有,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组长,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Email:ppyyhu@scut.edu.cn环保产业发展需求与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评估[1]崔崇威 马放(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特点及潜在趋势进行了详细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深入分析了环境专业硕士教学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的导向性影响,同时提出课程设置的改革方案及其合理性分析,为环境专业硕士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保产业;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1 引言

环境保护产业作为一个朝阳工程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可持续发[1]展领域的支柱。近30年,我国环保产业经历了从萌芽到快速发展两个阶段,现已形成为产业门类基本齐全,并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产业体系。其中,环保工作从业人员分布在环保产业部门是最多的,但其中高级环保人才(指有本科以上学历或技术职称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高。这说明环保产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大需求。在环保专业人才大量需求的同时,高等院校在环保人才的培养及其相关的课程设置方面需进一步创新及改进,使之适应环保产业需求,从[2]而促进人类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试以当今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及人才需求为基准,以环境专业硕士教学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为导向,探讨课程设置的改革方案及其合理性,为环境专业硕士教育提供参考。

2 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被称为朝[3]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图1给出了环保产业分类示意图,环保产业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内涵。

单纯的污染防治应属“狭义”内涵,而“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则属“广义”内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环保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环保业的发展趋势也是由理论上的“狭义”环保产业逐步进化发展成“广义”环保产业,也就是说,从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逐步发展成对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废物的环境安全处置与再利用、人居环境改善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总体规划。

2.1 发达国家环保业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环保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控制技术、装备生产、工程治[4]理、科研设计与咨询服务的完整体系,并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环保企业形式完备

发达国家的污染防治技术装备已覆盖了水、气、固体废物、噪声、环境监测各领域,并拥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有经济技术实力雄厚,集科研、设计、制造、安装于一体,发展历史悠久的国际性跨国公司;有可提供成套设备、企业专业性强、技术先进,并以生产单一名牌产品为主的大型垄断企业中的环保分部或子公司;有以推广环保技术及其附属环保处理设备为主的中小型企业。

2.高新技术含量快速提高

发达国家在环保产业结构逐渐成熟的同时,环保技术正向深度化、尖端化的方面发展,产品正向普及化、标准化、成套化及系列化方向发展,各种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及生物工程技术正源源不断地被引进环保产业。

3.环保产业管理模式成熟

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一系列成熟的环境管理模式及标准,并在居民环保意识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环境意识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环境法规制度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强制性动力,在两者原动力的推动下,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

2.2 我国环保业发展现状

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治理及资源保护的需求与日俱增,环保产业的规模迅速壮大。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逐渐由简单的“三废”治理技术和产品,发展为多种类、多领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为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活动等业务。我国环保产业的现实市场与潜在市场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环境标准,走高技术、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才能促进环保产业的潜在市场转化。

20世纪末我国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已近万家,从业人数总计约170万人,全国环保产业拥有固定资产约700多亿元,环保产品年总产值500多亿元。建设部、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提出:2010年要达到污水处理率城镇不低于50%,普通城市不低于60%,重点城市不低于70%的目标;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今后我国将继续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规[5]模;这些措施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2.3 国内外环保业发展对比

我国与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的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因此,有较多需要成熟和发展的领域。我国环保产业与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的差距对比如图2所示。首先,需要较强的国民环保意识和相应规范的配套制度,为政府向社会推广绿色环保措施奠定基础;其次,需要高度商业化及成熟市场化,使国家环保产业由单一的政府投资转为社会多元投资,实现治理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最后,需要高新的环保技术及先进的环保理念促进我国环境治理及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走在世[6]界的前列。

3 环保产业对环保专业硕士人才的需求分析[6]

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经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之一。因此,环保产业作为一种政策主导性产业,在国家的政策性投资上受到了照顾与倾斜。这种政策性投资大大拉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对环境的投资与环境工业人员拥有量之间具有直接相关性。国家环保产业的发展潜力,预示着环保产业将成为高等环保人才需求的增长点,但这种关系并非单纯量的增加。一方面,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专业化已起步,一批专业化治理公司正在建立或已经开始运行,对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需求量增加,非专业人员需求降低;另一方面,环保产业由常规技术领域向高技术领域发展,对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增加,给高等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当前,我国各环保产业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情况如下:

1.政府部门对环保专业人才要求较高

政府环保部门的职责是制定国家或地方环境保护政策,把握环保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偏重专业性的环境管理,所以要求人才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功底深厚,能全面了解整个环保产业现状及发展。

2.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较大

不同级别的事业单位,如环境监测中心、环保研究所、各类专业研究设计单位等大多数单位的需求以各类环境专业技术人才为主,涉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化学分析、环境监控、给排水设计等各个方面。随着国家政策对环保重视程度的日益增强,此类单位对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扎实的人才需求量较大。

3.国有企业对工程类人才需求较大

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管理部门较健全,几乎不缺环保管理类人才,但这类企业多以“三废”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为主,因此对一些工程技术类的环境专业毕业生需求较大。同时,污染较重的国有中小企业,如造纸、化工、制药等行业,也均面临着较重的环保任务,有接受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强烈愿望。

4.环保公司对专业人才需求多样化

我国现阶段出现环保企业迅速发展的现状,尤其以环保设备生产、环保技术开发、环保治理工程设计、咨询服务等为主业的厂家和公司近年来大量涌现。因此,不同类型的环保公司对环保类专业人才根据自身发展阶段、产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在需求环境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对产品销售、技术推广及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也有大量的需求。由此可知,高校培养环保专业人才,除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切实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对当今环保业中各领域的大体了解,如环保产品的生产、环境保护服务、环保产品销售及技术推广等,为满足不同领域环保人才的需求奠定基础。

4 环保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分析

4.1 环保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环保产业发展给环保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按照“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培养目标,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提高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环境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示意图如图3所示。知识,即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以宽厚的理工科知识理论为基础,以全面的环保专业知识为拓展,以现代环保研究和发展突破为延伸,不同方面知识的相互辐射、交叉、渗透,才能更好地掌握环保产业的发展动态;能力,即多层次的专业能力,以基本职业技能为最低要求,以专业综合能力为基本要求,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最终要求,不同层次专业能力的全面掌握才能更自如地解决实际环保问题;素质,即全方位的综合素质,以环保意识为基础,以文化素质为核心,以道德品质为升华,必要的综合素质可更好地促进环保人才与国际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接轨。

4.2 环保专业硕士课程应具备的特点

环保专业硕士人才的生源具有理工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实践[7]能力强等特点,其自身知识体系庞大,涉及应用领域广泛。因此,课程的设置既要全面把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素养,又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要旗帜鲜明地突出环保专业硕士的培养特征。实际上,教育部在应届学生中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也是在近十年招收“进校不离岗”型工程硕士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国家充分考虑了环保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认为专业硕士是硕士层面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补充,基于此考量,我们认为应当借此东风全面制定出合理的培养计划并以此满足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专业硕士。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和“进校不离岗”工程硕士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为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1.合理设置基础课门类

我国环保专业硕士培养单位有土木类给水排水工程转身而来的环境工程,也有从冶金、地矿、化工等工科专业方向,及水利、生物、海洋等专业发展而来,在课程设置上不同学校依据不同的基础有不同的考虑。但我们认为环境专业硕士基础课程的设置要坚持同步发展的策略,一方面评估验收时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是师资队伍条件各高校容易满足。基础课从门类上宜选择化学和微生物学,并结合各高校师资队伍情况进行必要的整合,逐渐形成专业硕士培养需求的特色培养教材。建议组织相关高校进行研讨,出台专业硕士基础课教学规范,最低要求应满足两类课程合计6学分。考虑全日制工程硕士这一新生事物,目前各高校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一般应与学术型硕士培养计划一致。

2.明确专业课阶段性教学目标

区分全日制工程硕士和“进校不离岗”型工程硕士,可能更多要考虑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因为全日制硕士在导师选择以及学术性硕士研究生接触过程中,如果专业课设置不当,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想波动,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专业课程阶段性教学目标的确定,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借此机会为工程硕士“正名”,因为从上述分析以及就业前景可以看出,对专业性硕士学位拥有者的需求还是相当旺盛的。要针对环保产业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硕士人才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交叉学科的网络式教学,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把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细化为大学教育不同时间的阶段性目标,建立“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环境工程与相关领域学科相互结合,以适应现代环境工程技术发展越来越综合化、整体化的特征。因此,各高校因参考教指委文件精神,尽快选定专业课中的核心课程(3门左右),组织人力编写统编教材,其余专业课可视培养单位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要注意与学术性硕士培养要有所区别。

3.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平台与工程应用基地

在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环节上,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关键除上述课程体系外,更多应考虑选题的广度上,因其培养目标是解决实际环境问题,就必须有强大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工程应用基地作保障。在校内实践平台建设中,要全面推进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方面,应将环境学科各类相关实验进行合并、调整,减少了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并逐步实现将各个孤立的实验变成连贯性的系列实验;在实践教学方面,应推行主要课程的专业实践与课堂教学同步,专业实践内容要与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同新。在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既要求稳又要满足培养的最低要求,稳是前提,这就要求各培养单位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校友关系并结合企业重大需求,建立稳定的工程实践基地,能否提供6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是关键。在我们为大庆石油培养的30多名工程硕士的过程中,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大庆油田设计研究院这一实验平台和工程实践基地。

5 结束语

环保产业对环境专业硕士人才的需求是旺盛的,各高校可根据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环境专业课程体系,提高环境专业硕士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杰,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于秀娟,环境管理,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汪毅,陆雍森,王娟,影响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环境保护,2003,(5):13~15

[4]柴立元,王云燕,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4(5):60~65

[5]李和平,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探讨,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95~96

[6]董玉瑛,陈景文,马静等,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教学研究,2006,29(6):535~538

[7]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等,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47~49

[1]

资助项目: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项目资助(2009)联系作者:崔崇威,E-mail:cuichongwei1991@126.com第二章 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研究美国环境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解读[1]张建 高宝玉 史倩倩 王曙光 高明明(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美国工程硕士的发展比我国早三十余年,现已初具规模和体系。本文以康奈尔大学为例,分析了美国环境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并针对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旨在为我国环境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快速和稳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工程硕士;环境工程;培养模式

1 引言

美国工程硕士教育始于康奈尔大学1964年实施的五年制本硕连读工程硕士。但是当时已经有了工程师学位教育,因此很多大学和企业对于工程硕士教育兴趣不大。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工商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对工程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许多美国高校纷纷开始培养工程硕士。此后,一些院校不断开发、改进或扩大工程硕士计划,工程硕士教育涌现出多种培养模式,为美国的工业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应用性人才。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中心,其工程硕士的发展比我国早30余年,对美国的工程硕士教育体系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借鉴。由于工程硕士教育领域繁多,各院校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选择日益受到关注的环境领域,以康奈尔大学为例进行研究。

2 工程硕士培养计划

2.1 工程硕士招生

康奈尔大学的工程硕士招生范围广,招生对象来自不同院校的工程及自然科学领域。工程硕士招生要求严格,除康奈尔大学本校的本科毕业生外,其他申请者都需要提供GRE成绩;母语非英语国家的申请者还需要提供TOEFL成绩(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居住2年及2年以上者除外),要求机考总分不低于250分,或以下各项达到最低分数:写作=20,听力=15,阅读=20,口语=22。此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工程本科专业背景,对本科阶段所学课程也有硬性要求,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入学后需要辅修有关本科课程,如选修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土壤力学、结构工程、液压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加工工程、流体化学、土木工程系统、统计学和交通运输工程等专业课程。辅修课程不作为毕业要求,仅供拓展学生知识面所用,意在提高学生对将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2.2 工程硕士培养目标

美国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其工商业需求变化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是密不可分的,是为顺应工程专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端正工程教育面向工程专业方向,克服传统的科学硕士学位的局限性而设立的。康奈尔大学的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对于某一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具备本科层次的理解能力;对于土木与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技能达到硕士层次要求;具备土木与环境工程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工程设计及专业实践技能,包括设计方案的拟定、最优方案的选择、能组织开展并完成设计任务;具备职业工程师实践所需要的法律、商务、伦理等非技术领域的知识。

2.3 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

工程硕士培养计划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学习年限、培养方式与方法等内容。除上述培养目标外,就研究方向而言,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为该学科的应用导向,相应地,课程设置也以此为导向,打破了学科界限,并侧重于实践设计。该计划课程设置包括:4~6门专业课(环境与水资源系统、环境流体学与水文学、环保工艺、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运输系统工程),2~3门人文、法律、管理方面的选修课、2门项目设计课以及1门工程实践课。此外还要求选修2门相关技术领域的课程,如应用力学、计算机科学、地质学等。工程硕士培养计划学制1年,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完成30学分外加一个研究(设计)课题。课程之外要求有技术报告。技术报告既要交书面的,也要有口头报告,形式类似答辩。相比较而言,科学硕士的课程由学术委员会根据学生各自情况分别设置,专业课除上述几门课程以外,还有1门遥测技术,学生需要通过论文及口试方可获得学位。而且,科学硕士为过渡学位,可以继续攻读博士,而工程硕士一般为最终学位,毕业后如果想再读其他学位,就需要履行正规的考试与申请手续。

工程硕士的项目设计课与工程实践课占有较大比重,且贯穿整个学年始终。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开始就需要承担项目设计任务。这些项目要求解决工业企业的实际问题,由企业的工程师和学校的教师共同带领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同步学习其他课程。第一学期结束后,各小组利用假期完成假期设计任务,包括拟定设计方案、成本估算、生产、检验等一系列工作。第二学期学校将通过工程实践课程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突出学位教育的实践导向。该培养模式合理分配时间和学分,突出了工程项目设计和实践课程在工程硕士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的特色。

2.4 M.Eng/MBA联合培养计划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工程系统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工业界迫切需要有技术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引领技术变革。为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须突破学科局限,谋求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整合。目前,美国大规模、高层次的工商管理教育为实施“工程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因此,“工程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康奈尔大学的M.Eng/MBA联合教育计划学制两年半,学生读完工程硕士以后需要重新申请MBA学位,同时需要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原来的工程硕士学分转入M.Eng/MBA联合计划学分,比单独攻读MBA节省一个学期的时间。两个学位分别按照课程完成情况颁发学位证书。双学位计划要求学生完成75个学分,工程硕士计划只占30个学分,偏重于工商管理教育。

3 对我国环境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启示

3.1 对招生过程严格把关,健全考生资格审查制度

美国工程硕士入学审查是非常严格的,除了按照学校的规定外,每个专业还有自己的特定要求。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没有充分的技术储备,无论怎样增加实践的时间,终究也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创新能力难以提高。严格的入学审查制度使得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提高,学习能力增强,为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在考生资格审查上一定要严格把关,应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显示学校的办学实力,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来报考,而切不可用降低录取分数线来换取更多的生源,这种做法将会严重阻碍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2 拓宽工程硕士招生渠道

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最初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在职工作人员,今年来多为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士,随着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张,毕业生与企业之间双向选择机制的逐步确立,加之在职学习引发的工学矛盾突出,使得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达到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拓宽生源渠道。首先,在以企业为主的情况下,可以将招生对象拓展到各种规模和各种经济性质的企业在职技术人员,如中小企业在职人员,其次,在确保工学硕士招生计划完成的情况下,招收一定的应届本科生,提高生源质量。

3.3 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制定培养方案

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课程设置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工程特点和实际需求对传统工程硕士设置的课程进行优化。课程内容要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并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培养方案也要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一工程领域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选修课的设置要针对工程硕士生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的要求,适当增加计算机、管理类、经济类课程,介绍专业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4 应用型与管理型人才的复合培养

工程硕士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和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是两个独立的学位,且学制较长,易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可以借鉴康奈尔大学的经验,将两种专业加以整合,同时调整课程结构,从而使两个学院共同培养工程技术与管理才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上官剑,彭建平,中美工程硕士教育发展之比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108~111

[2]张海英,张锦绣,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观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67~71

[3]黄春香,美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启示,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44~48

[4]http://www.cee.cornell.edu/graduate-programs/msphd-program/index.cfm

[5]http://www.cee.cornell.edu/graduate-programs/

[6]黄明福,陈玲,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分析、思考与对策,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15~120

[1]

资助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SDYY09005)第一作者:张建,(1976-),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导、副院长。联系作者:高宝玉(1961-),男,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副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E-mail:bygao@sdu.edu.cn。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定位及培养质量提高的思考1122[1]张国亮 王玲 李小年 洪滔1(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杭州,310014)2(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杭州,310014)

摘要:随着环境工程硕士招收领域的增加和规模扩大以及全日制专业硕士的首次招生,如何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提高工程硕士尤其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培养单位的重中之重。本文以环境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制订为着眼点,结合本校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实际,提出如何从过程管理、研究生和导师素质、课程导向、论文实践与技术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其有效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其培养质量,实现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硕士品牌工程。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1 引言

自199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已获授权单位包括97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中国专业学位中招生规模最大的工程领域之一。在面临世界金融危机的2009年,教育部又进一步做出了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直接选拔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新举措,这是市场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重要补充。就环境工程领域而言,由于工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环境修复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环保产业已成为当前的朝阳产业,环境保护相关职业被誉为21世纪最热门的职业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环境工程学科所培养的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此前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式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相应贡献,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如培养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新生的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随着环境工程硕士招收领域的增加和规模扩大,尤其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模式的增加,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培养单位的重中之重。

在国际上如美国,教育管理者认识到工程实践主导着工程教育,故近30年来工程硕士的培养不断发展、加强与壮大。约50%的工程硕士学位是近30年来设立的[1-3],其中为职业需求的占了很大比重,全日制专业硕士是其主要形式之一,这与我国目前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多年来由于直接面向市场经济和社会职业需求,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全面的严格的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制。我们在多年的具体培养实践和国际交流中也认识到,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类似,我国日益重视发展的工程硕士(包括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工作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鲜明的特色培养方式,建立与培养配套的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培养模式的定位与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其他重要环节还包括培养过程管理、研究生和导师素质、课程导向、论文实践与技术创新等若干方面,本文拟结合国内外具体实践,就以上内容进行分析探讨。

2 培养模式的定位与培养方案的制订

2.1 培养模式与定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需要大量技术、商业、经济和教育等高层次实用型专业人才,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此背景下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2009年开始招收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这与英国政府20世纪60年代根据《罗宾斯报告》和《斯万报告》所做的改革趋势类似,即今后研究生规模的扩展主要应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增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应从学术性学位转向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师资和科研人员的目标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满足具体工业部门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职业动机为导向。同样,美国的主流工程教育将学位目标定位为:工程硕士学位是为顺应工程专业日新月异发展的需求,端正工程教育面向工程专业的方向,克服传统科学学士学位和科学硕士学位的局限性而设立,其三项基本目标为培养造就工业、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领导人才,增进工程专业的知识基础,影响工程教育和实践的未来方向。与美国的工程教育体系的多层次性相对应,科学硕士与工程硕士分类定位明确,具体表现在:(1)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生的教育,工程硕士和科学硕士都有自己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2)两者的招生有各自明确的要求;(3)两者的培养目标也十分明确,工程硕士培养方向为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科学硕士为科研学术人员;(4)两者有各自独特的教学计划(学分要求),不相互干扰[4-5]。

我国1997年通过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所以,工程硕士在学位类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上与工学硕士是有所差异的。2009年新增设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硕士)以后,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就包括了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以下简称“科学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以下简称“专业硕士”)以及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以下简称“工程硕士”)三种形式。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都属于工程应用领域的学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背景,与学术型的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科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侧重于培养其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研究生则侧重于培养其独立负担专业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对于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来说,目前学位标准定位的难点在于如何使不同入学和教育方式的学生具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即入口不一样,但出口必须一致。

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其根本点在于寻找到共同点,包括对现有体制进行必要的变革。其一,对现有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相对较低、管理比较松散的现状进行改革,其关键在于像国外工程教育一样,强化课程教学的力度,如强制性实施一学期或一年脱产学习等,这样,课程的教学体系可以有效并轨,且容易形成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评估也比较方便,至于入学考试的一致性,不妨可以像我国90年代初期那样,对在职人员适当降低分数线来进行统一操作;其二,维持目前现有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体系不变,对专业硕士采取介于科学硕士与工程硕士之间的一种新模式,即其对于工程教育的质量不降低(可以通过强化实践环节来达到),同时由于收取的均为在校应届毕业生,生源稳定,入口质量高,且可以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再逐渐改革现有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体系,向其靠拢并轨。总之,目标定位可以明确的是其出口高质量、高标准,即无论专业硕士还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经过培养,都应具有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能力,具有从事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研制和开发的能力,即根本在于具有创新能力,以应对国家工商业需求变化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需要。

2.2 培养方案制订

培养方案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等内容。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也包括这些了这些环节,除已述培养目标外,就研究方向而言,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为该学科的应用导向,而科学硕士则为该学科的研究导向。相应地,课程设置也以此为导向,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侧重于实践设计,科学硕士侧重于理论研究。

我国现有的工程科学硕士始办于1984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就规模而言,前者属于科学学位,招收本科毕业生;后者属于职业学位,主要招收具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两者中间没有过渡型的学位,不能兼顾不同类型人员受教育的需求。因此,2009年教育部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可以说是填补了其中的空缺,是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在此之前,我国的工程教育体系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层次性显得远远不够。美国主流大学不是统一规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而是将权力下放到院系。美国的工程硕士通常包括我国既有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和新增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等多种形式。如康奈尔大学的工程硕士计划就有5年学硕连贯计划、6年取得学士、工程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MBA)三个学位以及第5学年两个学期间插入一年有薪工业实习期等三种变式。不仅如此,在美国的环境工程专业,只要达到一定条件,学生还可以从工程硕士转向科学硕士学习,但一般科学硕士则不可以转为工程硕士。这充分体现了工程硕士的鲜明工程应用特色[1-3]。

我们认为,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对既有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学制改革(即不能做到脱产学习一段时间),则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取向必然为介于科学博士、硕士与工程硕士之间的工程教育。为以示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区别、充分体现工程教育的多层次性,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科学教育及必要的科学研究能力培训均需有所加强。在此基础上,应该认识到,专业学位介于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即与科学硕士相比,前者培训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的培训重点是从业能力,即在工程实践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虽然这两类能力不是相互独立的,但从培养的角度各有侧重,而专业学位的培养则尽可取其所长,是一种从业前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至于毕业论文的形式,则可多样化,以注重实用能力为主,即可是一篇实用性强的论文,也可以是一项感兴趣的项目设计报告(自选或接受企业委托)。对于笔者所在的浙江工业大学来说,由于一直采取研究生论文盲审这样一种客观、高效、公正的模式,对于专业学位的培养,如仍需保持该种客观评审形式,则对学位标准的具体认定形式以及遴选具有相应水平的行业评审专家(而非仅仅是高校教师)均需要作相应变革和保障。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具体培养方案,我们认为,充分认识制定适合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特点、体现环境工程特色的培养方案是保证环境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为了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而非盲目套用或机械地照搬科学硕士或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从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特点出发,高质量的培养方案应体现环境工程的特色,并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相一致。由于浙江工业大学是以工学为主,学校的化工、机械等专业基础较强,因此,在培养方案中除环境类学位课外,在全校所有工学专业选修课程获得学分,可以充分体现化学化工专业基础的特色。今后的论文和工程实践环节,也将可以很好地借助于所建立的绿色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创新团队及环境保护浙江省重大创新服务平台等。

3 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措施

3.1 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环境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目标是继续增进环境工程专业的知识基础,培养造就工业、政府和教育科研单位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在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要清醒地意识到加强过程管理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能否保证,管理工作如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生教育形势,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能否健康发展。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规模、效益、结构、质量四者相辅相成,而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永恒的主题。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国家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培养单位自身的质量意识、监督管理机制的科学有效性、配套措施合理得当与否等等都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我们认为,在已建立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和学术性工学硕士的管理平台基础上,继续借助网络技术建立完善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一个高效、有序、规范的管理模式,并对其外地实践环节时的远程实时管理效果进行考察,从录取工作考试开始,建立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多方互动的高效工作平台,将是提高专业学位硕士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提高研究生和导师素质

在人员因素上,从入学考试的形式、导师队伍建设(包括双导师制、导师队伍遴选及培训)等方面进行考察,以确定相应的质量控制要点。

研究生和导师是专业硕士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基本环节之一。严把入学考试关是保证生源质量的根本,我们认为,应根据具有工程背景的导师数进行招生规模的界定,在应届本科生的复试选拔中,应着重考虑其动手能力,以与今后的工程实践培养目标相一致。在导师的遴选方面,应进一步实施并强化高校、企业双导师负责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导师队伍素质和工程实践经验,从而保障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具体措施还包括根据环境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建立区别于工学硕士导师的遴选制度和办法,以及如何加强针对培养目标的师资培训活动,如根据环境领域的特点和要求,将基础理论、实际案例、国内外政策与法规以及前沿知识进行必要的相互贯通等。同时,今后对高校及企业的双导师进驻基地进行现场指导的可行性及与毕业生就业效果的关联性应进行必要的分析,因为就业情况是一名工程硕士是否合格以及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完善的最有力说明。

3.3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导向

美国的工程硕士专业不论其层次如何,教育对象如何,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以修课为中心的教育,即越是职业性专业对课程的要求越高,从中可以看出课程质量对工程教育的重要性。课程教育模式应针对学生的需求而设计,在我国,对工程硕士是部分时间制,对专业硕士则与科学硕士一样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工程科学研究取向,且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参与实践的机会,因此,我们认为,需将一定比重的学分投向研究或实践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际的环境中开展环境工程研究工作。同时,由于专业硕士还是从业前教育,学生缺乏相应的工程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还应为学生提供工程领域前沿的知识积累,以便让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从事实际工作。

学习与工程实际的脱节是专业学位工程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往往采取短视的办法,即实践能力差就努力增加实践环节,但成效不大。实际能力差或创新能力差往往并不是因为缺少实践经验,而是基础薄弱。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没有充分的技术储备,无论怎样增加实践的时间,创新能力仍难以提高。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课程讲授来积累工程科学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我们的具体经验是尽量设置与环境工程实际需要相关联的课程,尤其是基于本校化学化工基础的工程类课程,如分离工程、能源与环保等特色课程。同时,强调课程教育不仅体现在学时安排上,还应体现在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上,即强调的课程作业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团队工作,尽量通过集体讨论,使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今后可能的工作领域相结合,从而有效地解决课程学习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

总之,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工作重点除确保课程教学质量、严格考核制度外,教材建设也是做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重要环节。把普通工学硕士教材作为专业硕士或工程硕士教材难以适应后者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因此,需要针对环境工程领域基础和专业知识的自身特点,分门别类地进行特色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并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设置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并适当配备校内外师资,借助研究生、企业评价与反馈机制,结合外部环境和外界条件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不断与市场需求的偏差分析和市场反馈信息修正办学方法,考察其对培养质量的直接促进作用。

3.4 重视论文实践与技术创新

重视论文选题,鼓励技术创新,是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我们认为,与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一样,环境专业硕士的论文工作是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具体跟踪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工程硕士论文选题的效应,鼓励突出技术创新。虽然环境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在学位层次上处于同等地位,但培养目标是各有侧重的,不能把两者的培养方式等同起来。要具体观察工程硕士培养中的校企互动过程,即如何更有效地结合企业和实践基地的需求确定论文选题,建设企业、实践基地与院校共同的科研平台,提供获得最全、最新信息的途径和平台,通过研究生与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之间的交流、科研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交流以及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来调整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增加论文的创新性,确保论文先进的科研成果能直接服务于企业。在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同时,我们认为,还应通过进行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辅助机制来检验其培养质量,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论文与环境工程的实用性进行分析,评估其如何体现环境工程专业的宽口径、强综合性、行业性和区域社会性特征。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硕士、专业硕士及工程硕士的教育虽然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但都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参照国外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及其共同趋势的基础上,制定出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具有现代理念、适应高层次环境保护需要的专门人才,并探索建立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正确把握环境工程教育和实践的未来方向,这对于迅速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ttp://www.mit.edu/

[2]http://www.umn.edu/

[3]http://cornell.edu/

[4]王翠春,刘荣,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中外比较[J].人才培养,2008,(8):44~47

[5]马永红,李汉邦,郑晓齐,解读美国工程硕士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4):49~53

[1]

联系作者:张国亮(1966-),男,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副组长,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导,环境学科学位点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化工与资源化技术,E-mail:guoliangz@zjut.edu.cn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探讨[1]马放 崔崇威(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培养的新命题,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经验,在深入分析环境专业硕士教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课程设置的改革方案,为环境专业硕士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环境领域;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培养方案

1 引言

硕士研究生可分为普通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类。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专业硕士学位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工程硕士(ME)、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今年年初,又新增了艺术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3个专业学位。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大致可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类。比较简单的区分办法是:招收在职人员、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的专业学位考试通常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名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联考”;招收全日制学生的专业学位考试与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一起举行。

2 培养方向与市场认知度

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

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非常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弱点:光有理论,经验不足。特别对于硕士专业与本科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又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企业会有所顾忌。建议这类毕业生通过实习、兼职或考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专业硕士参加1月份统考的MBA能拿双证,而工程硕士目前只能拿学位证,因此对专业硕士的市场认可程度略有差异。当然,随着近几年专业硕士种类不断增多,报考人数连年上升,因此人气带动了市场效应,其认可度和求职地位也逐渐上升,很多企业不再苛求学历证书,而是更关注专业学位证书本身的含金量。

3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的基本要求

3.1 环境工程领域覆盖的范围

环境工程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是与学科和专业发展趋势密不可分的。目前,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内容已从末端治理向清洁生产、全过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