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战略变革与未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20:58:44

点击下载

作者:罗明伟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战略变革与未来

互联网战略变革与未来试读:

前言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互联网统治,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与互联网相关的工作,一波又一波互联网浪潮不断涌过,一个又一个互联网风口出现,一拨又一拨互联网创业精英涌现,一个又一个互联网新兴企业崛起,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感觉在不断跟随互联网的脚步,感觉互联网一直在改变,感觉一直在被互联网改变,却又无法预料到互联网还将要改变什么。在不断的跟随中,许多人在苦苦求索,下一波互联网浪潮将是什么?互联网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显然,要预测互联网的未来,需要首先研究互联网的历史和现在,需要弄清楚互联网究竟如何改变我们的过去和现在,而我们所要弄清楚的这种“改变”不仅仅是表象的,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变革”,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这种深层次的变革中寻找规律和轨迹,我们才可能对未来有所认知。

互联网战略变革,是我在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不少企业改革被冠以互联网战略变革的需要,但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战略变革,似乎很难说清楚,不同的人从不同视角有不同的答案。到底有没有互联网变革的“普遍真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也让我思考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战略变革。弄清楚什么是互联网战略变革,意味着不仅仅要真正厘清互联网过去和现在已经发生的,也意味着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对未来的互联网发展进行预测。因此,互联网变革与互联网未来这两个命题是息息相关的。

也许没有人能够真正预知未来的互联网,所有预测都是管中窥豹式的,当许多人试图将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总结成一种普遍规律的时候,我们可能只是基于某种局部而并非全面的表象做出的判断,也可能只是站在一个小山坡上远观高峰的想象。未来的互联网似乎是一座遥不可及的高峰,但我们仍然希望能够看得更远,看得更高,这是人类的天性。互联网的未来是一个难以预知的迷,我并非想做互联网预言家,只是希望通过写这本书来推动自己思考,推动自己研究,希望能够透过现象找到更多规律,让自己能够看到更多深层次的东西,又能够从这种深层次的东西看到更远一点的未来,能够提前一点触及明天的互联网。

关于互联网未来变革是个大命题,有很多人曾经和正在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去预测和前瞻,未来也将继续有很多预测和判断,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回过头来看,尽管有很多想象性的模糊预测或抽象性判断,但似乎没有人在二十年前能够真正预测到今天互联网是怎样。同样地,今天也很难预测到二十年后的互联网到底是怎样的。互联网无疑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对产业、企业的商业运作和个人生活的影响都是有目共睹和显而易见的,然而当不同的人试图在更抽象的层面判断互联网对诸如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产业生产运作模式、社会结构层次变化等的影响时,仍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会有不少的观点甚至是对立的争论,人们希望能够找到类似真理的东西,但这种真理只是存在于不同人的观念中。我希望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判断和主观感觉分享出来,也是为了与更多人相互交流和启发。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技术连接工具和空前融合的大市场,就像一支神奇的画笔,让人类去描绘未来,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是互联网神奇的五彩工具,将让人类更加自由地去创造未来的图景。推动互联网变革与未来的第一生产力是我们的想象!人类想象将成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最强动力和最大空间。我写本书也是希望能使更多的人对互联网的未来有更多的想象力。并让这种想象力塑造未来。

在对于互联网变革和未来的种种疑惑中,我也是思考者之一,并且对许多问题思考了很长时间,之所以写本书,也是为了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思考。这本书的写作有些随笔的风格,但许多问题也是经过我长久思考的,如果细细品读,相信读者会找到不少能够共鸣的地方。起先动笔的时候,我希望从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中寻找一些思路,试图把各种互联网商业模式、业务技术等进行提炼和总结,然而互联网中各种商业模式和新业务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虽然我搜集了不少材料,也提炼和总结了一些东西,但写出来后,总感觉不满意,有时候写过几个月回过来读就觉得已经过时了,感觉互联网变化太快了。后来我突然认识到,凡是互联网能够搜集的东西,应该再无须费力“去互联网化”,于是决定改变思路,写一本探索和思考互联网战略变革与未来的书,我想这也算是一种互联网思维演变吧。

本书共分九章。第一章是对互联网阿米巴化变革的思考,提出了中心重构模式变革、需求链主导模式变革、平台交易模式演变、区块链演进、知识货币创新、去商业化建构等思想。

第二章是关于互联网熵增效应与降噪效应,揭示了互联网每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伴随着熵减效应,但不可忽视过度商业化带来的熵增效应,而智能化成为熵减效应的新希望。

第三章是关于互联网对企业变革的影响,分析提出互联网成为企业生命周期的加速器,互联网化管理的精髓在于始于客户,终于客户,“蝴蝶效应”下的战略规划问题等。

第四章提出了互联网活性化管理思维的观点,认为在互联网推动企业外部市场与内部资源变得更加具有变化张力的情况下,企业需要采取活性化管理来适应这种变革。

第五章是探讨关于互联网众筹众智的问题,认为众筹众智未必能形成一种高智慧的秩序,会形成互联网大数效应、乌合之众效应和独占效应,而这往往被“聪明”的商业者巧妙利用。

第六章是关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了生物智联网、协同智能、第六数字感官等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新思想。

第七章是关于互联网对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的影响,对互联网资本化带来的变革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

第八章是关于企业与网络连接的智能,提出一个企业的智慧与连接数量和强度有关,企业需要将信息化系统实现与客户对接,需要将能量映射到网络,需要让资源软化等。

第九章是关于互联网与社会新秩序变革,揭示了互联网对政府、法律、社会契约、二元文化、逻辑世界等带来的深层影响,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本书主要与读者分享关于互联网变革与趋势解构、互联网思维智慧、互联网前瞻性商业模式等观点与思想。

欢迎读者朋友与我交流,作者邮箱为13301165520@189.cn。罗明伟2018年1月于北京第一章 互联网格局重构与演进

互联网诞生并快速发展后,对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并在无形中推动各个领域产生秩序建构变革。我们正处在一个互联网推动的无形秩序变革中,如何认识这一秩序变革的内在驱动和秩序特征,并进一步把握变革规律与去向,是一个值得许多人探讨的问题。互联网格局的阿米巴化被认为是互联网秩序变革的趋势,也有许多现象级的趋势表征,并且有不少基于这种趋势认同而推动的企业变革,究竟如何全面看待,需要从多个不同视角剖析。1.1 互联网与阿米巴化重构

互联网兴起以来,就有很多推崇互联网中心化格局向离散的阿米巴化格局重构演进的主张,这种主张的提出看上去最先是与互联网所采用的技术特征有关系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电话通信网由许多交换中心组成网络的路由模式,而采用了非中心化的路由组织方式,在实现交互通信的网络路径选择上,互联网具有自我选择和自愈选择能力,并非传统通信网的中心配置模式。然而,在所有高喊互联网化和网络自治的声音中,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无处不在而又可能淹没正常信息的网络噪声。阿米巴化的主张就像迷信人性的“善”而忽略人性的“恶”一样有着理想主义色彩,而无论是网络社会,还是网络经济或网络市场,并未在阿米巴化中显现出更好的发展秩序。

有些推崇阿米巴化格局的学者、专家试图从物理学、系统论或者类似控制论角度来证明,阿米巴化是社会系统或企业系统管理的一个高阶方向,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发展趋势。然而,从物理学形态来看,阿米巴化的进程实际更像一个熵增过程,而熵增过程一般被视作是一个系统退化过程。熵增过程是一个系统各部分能量趋于均衡进程,这使阿米巴化就像一个让能量中心消散的过程。有意思的是,与许多人直观感觉不同的是,按照物理学的定义,系统向能量均衡状态演进的过程在物理学中被描述为趋于“无序”而非“有序”状态,而最终当系统各部分所有能量都显现均衡时,系统将进入“死寂”状态。

阿米巴化就像熵增过程一样,意味着每个独立的单元、区块都能够自身拥有能量自主,这也是被有的专家视为阿米巴管理模式的思想根基所在。在互联网化的浪潮下,阿米巴模式在中国盛行不衰,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阿米巴思想的提出者稻盛和夫在日本企业界有着崇高的威望,而他领导的企业能够成功,正是更高层级的中心能量不断输出,才能够使企业实现强大的竞争力。如今,稻盛和夫曾经领导的两家公司KDDI和京瓷公司似乎已经变得比较平庸,尽管他们可能仍然奉行阿米巴模式。在一些推行阿米巴模式的企业中可以看到,尽管业务单元提升了自我驱动力,但虚拟成本管理和过度经济利益核算可能导致不同单元之间的交易成本上升,并可能影响到整体战略目标的凝聚力。在实践中,无论何种成功的管理模式,都很少能够脱离于一个有效且有力的企业领导中心,就像历史上无论哪个王国的管理机制设计得如何完美,但是如果遇上一个昏君领导,王国大多不久就会崩溃。我们永远不要期望企业各个单元处于一种能量均衡的“死寂”状态,而更应该让企业不断处在一个能量非均衡的变革状态中。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互联网时代的变革之道的关键恐怕并不在于阿米巴化,而在于中心重构化,即确保不断重构的中心能够实现高价值、可持续的能量输出,而并非变成割裂的,缺乏能量交换的阿米巴式结构。中心化重构,对于一个企业系统或者企业集团来说,意味着当企业一部分业务呈现出高能量特征时,应当把资源尽量向这种高能量、高成长型的业务倾斜,让高能量的业务或子公司发挥出更大的中心能量辐射效应,让企业不断找到新的能量中心,这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所在。人才资源的中心重构化,是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能够领导时代的致胜根本,这意味着当一个企业人才呈现出强大的正面能量时,应当让他成为更大的新能量中心,然而很多企业并不容易做到这一点,或者说他们只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尝试做到这一点,而大多时候因为内部的利益纠纷而流于形式。

笔者曾经数次作为咨询顾问与知名的管理咨询机构交流,管理咨询机构询问如何看待两家知名公司的“互联网化改革”。我坦言并不太看好,因为我所了解的这两家公司的改革中,所有改革都是中高层主导制定的,他们的改革更主要是针对中下层,所有的改革大多难以触及中上层利益,也没有一种成熟的机制让下层的优秀人员能够层层脱颖而出,尤其当一名基层单元的领导者因为业绩优秀而获得丰厚利益时,有的企业上一层的领导者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给予约束以免支付太多报酬,业绩优秀者可能并没有及时因为业绩突出而获得更大能量输出,反而可能被主导改革的人压制以免威胁到自身位置。优秀者如果不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改革重构的中心,成为引领企业的力量,他们将更多选择离开而非伴随企业前行。

在一些企业的所谓互联网改革中,最高主导者往往把自己放在改革之上,这种改革是脆弱不可持久的。只有主导改革者让自己也成为改革对象的一部分,所谓的重大改革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很多主导企业改革者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改革往往是折腾别人却不愿意动自己和自己身边人的奶酪,让自己和亲近的利益集团凌驾于改革之上,往往只是酝酿了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改革。

信息噪声是影响互联网秩序格局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网络经济社会,网络噪声的存在就像违法犯罪、损人利己的行为对现实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样不可避免,如果缺乏有效的中心调控,就像社会沦入无政府主义的陷阱中,而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一厢情愿认定将会带来生产力的全面解放。事实上,没有“中心”的经济社会或市场,很可能被到处泛滥的“自由噪声”所毁灭。互联网的每一种商业模式的兴起或商业格局的变化,都伴随着某种新的能量中心的崛起,伴随着局部或者整体网络市场上新的中心形成,而所谓的阿米巴化可能只是一种格局调整显现的“假象”,背后更深层的变化是此起彼伏的中心格局迁移。

中心化是一种自然进化与经济社会演进所呈现的一种普遍格局,在地球生态的自然演进中,从无机物到原始生命再到高级生命,是一个天然的“中心化”能量聚集过程,这一过程中不断出现中心重构,即一种优势物种替代另一种优势物种成为自然中心,直到人类作为最高级的生物扮演中心角色。自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化以来,在许多领域向中心化格局的演进一直没有停止。尽管在局部形式上我们可能看到一种更加分散化的格局,但在制度、规则层面呈现出一种向更高阶的中心化格局演进趋势,就像欧洲分裂成许多小国家,但在经济贸易上形成更加一统的欧盟乃至世界贸易组织一样。对于网络经济与社会来说,中心化格局是网络经济社会中存在着交易中心与规则中心,它显现出网络经济与网络社会必须遵守的秩序与规则,这种秩序规则降低和抑制了妨碍交易形成的网络噪声。也许对于完全自治的市场,并没有中心的存在,但缺乏中心控制的网络噪声泛滥,可能导致交易根本无法形成。换句话说,“中心”是抑制和消除网络噪声的主体,它与网络噪声是互生互灭的,也是网络交易所依赖的。“中心”是某种约束性的规则集中体现,虽然它限制了某种交易自由度,但又保障了网络交易市场的正常运作。

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使阿米巴化掀起新的浪潮,它成功地将信任机制分散化并使信任成本大大降低,然而在以区块链建构的所有商业模式中,迄今仍然无法摆脱无形的中心之手,在区块链所建立的共识或者规则中,都离不开中心化的制定。在这里并非全面否定阿米巴化,我也认为阿米巴化所倡导的建立自我驱动能力是一种秩序进步动力,在互联网许多商业组织中需要并且可能依赖这种自驱动能力,然而我们要警惕在这种阿米巴化的组织变革中,由于裂化单元之间交易成本上升和可能存在的互联网化噪声危机,组织可能面临失去战略性方向的挑战,更大的挑战在于领导者可能因此错误认为具有自我驱动能力的单元能够完全实现自我管理,并且能够在无须管理统筹的情况下实现更加灵活高效的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以双边交易为主的市场模式更多演变成以平台为主导的三方交易市场模式,互联网带来交易范围、数量与概率空前提升,但也同时带来交易安全性问题。由于大量市场信息噪声的存在,交易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交易对象选择问题,互联网平台在扮演发现交易需求、撮合交易角色的同时,也扮演着保障信用与安全交易的中枢,并成为互联网的格局中心。区块链出现后,一些人认为去平台化与阿米巴化将成为新的趋势,这也意味着三方交易的市场主导模式可能重归双边交易的市场主导模式,而眼下互联网巨头们精心打造的平台面临失去中心位置被边缘化的挑战。然而尽管未来智能化的平台可能以更加离散或更加隐秘的方式展现,但平台所建立的机制仍然是保障互联网交易的基础,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平台主导互联网市场中心格局的局面恐怕很难被打破。

对于阿米巴化的争议,真正的挑战将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围绕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与机遇,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为首持人工智能威胁论,另一派则以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Mark Eliot Zuckerberg)为代表,认为人工智能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人工智能带来人们对非生命的人工智能掌控失去控制的风险,从而导致人对其自身失去社会“中心”位置的忧虑。人们担心缺乏“中心”制约的人工智能将打破人类社会秩序,从而导致人工智能无法控制,并可能导致人类生存的危机。阿米巴化意味着去约束化和大幅增加自治的自由度,也可能意味着一种不可控的危机。人工智能的兴起对网络世界是一个天然的阿米巴化的进程,我们将可能不得不痛苦地认识到,要防范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危机,有必要在某些方面加强中心化而非阿米巴化,需要将网络秩序放置在比网络自由更高的位置上,这种网络秩序包括以“自然人”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安全、文化价值安全、人身价值安全等。中心化意味着人们将必须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制定统一的规则和道德规范,并确保能够通过某种中心机制确保这些规则、规范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确保能够对违背人类利益的危险人工智能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约束。

要管控未来人工智能风险,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认证和监督中心,确保所有的人工智能的研制与生产符合人类的利益和价值原则。我们可能为此需要给人工智能机器人植入统一的认证控制模块,确保人工智能机器人遵守人类价值规范,并且建立某种集中的、控制的中心化系统,确保在能够对影响人类利益或危及人类生存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统一的干预与控制,并防范由于个人目的,操控滥用人工智能的行为。当我们进入自动驾驶时代,我们会发现阿米巴化将变得极具挑战性,我们很难想象去中心的智能化能够完全解决包括车与车之间、车与行人之间、车与环境之间等系统化的协调,一个缺乏中心协调统筹的自动驾驶系统无论有多么智能化,都可能是孤立的“愚蠢”。我们将可能不得不需要分层级乃至在最高层面统一的中心化控制系统,来实现自动驾驶系统的普及化。没有网络化的中心控制系统,独立的自动驾驶无论多么智能,只能像一只聪明的苍蝇一样,即使能够随时躲开捕猎者扑击的巨大风险,也可能避免不了撞上透明玻璃的低级悲剧。

未来的网络中心即使具有高度的阿米巴化智能,我们仍需要确保这种智能是以人为中心而非以机器为中心,并且确保整个中心是基于道德化、人性化、民主化的,它将具有最高的信息安全性,并且拥有非政治化的授权机制与信用机制。这对于人类是一个不小挑战,因为人类可能会痛苦地发现,在日益纷杂的网络体系中,各种政治、商业与社会力量交织,尤其网络上一些统治性商业力量成为实质性的、跨国性的超强网络中心力量,而他们基于商业利益建立的中心格局未必会符合人类均衡利益,重塑中心格局将可能成为旷日持久的纷争。尽管我们在局部面临阿米巴化、自治化的趋势,但在全局上我们面临秩序统一化、中心化、链动化的趋势也会非常明显。无论在网络技术架构还是社会经济上,与解构中心化的趋势呈现另一种相反的趋势是,我们将进入一个重构中心化的时代。这种重构中心化与传统中心化所不同的是,传统中心化建立在某种较强的控制能力基础上,并且这种中心化往往呈现出层级架构的特点,越往上层,控制权力和力度越大,而新建构的中心将更多呈现出协调性而非控制性的特征,并且更多是一种无级化的协调方式。1.2 从供应链模式到需求链模式的变革

在企业向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供应链是基础。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这样的流程来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组织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的客户需求来设计产品,按照产品所需要的元素进行供应链组建,如果产品复杂,还需要建立各类子供应链,通过供应链衔接运作,生产出产品并向市场销售。

供应链管理是大多数企业运作流程的核心,企业IT系统最先大多也是围绕企业供应链建设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产业链一般也以供应链的方式出现,从最上游的供应原料商到最下游的用户消费者,供应链的驱动力源泉来自于最下游的用户需求。然而在供应链上,从最下游的用户需求信息传递到最上游的供应商,经历过许多环节,这中间可能存在诸多信息失真和管理的问题,当企业产品销售遇到困难时,除了质量问题外,大多时候是与对客户的需求信息了解不够准确有关,以至于从最下游传递到最上游的客户需求信息与真实的客户需求信息不匹配。

要准确了解客户需求并非易事,即使采用形形色色的调查工具和方法也可能出现系统性失效。在计划经济或者卖方市场中,上游供应商并不需要准确了解最终用户的需求,而随着各行各业步入买方市场,客户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时代来临,这导致供应链的信息传递越来越困难,供应链的运作管理也越来越充满挑战性。

当前的互联网为我们呈现的也是一种“先有卖家再有买家”“先有产品再有买卖”的供应链模式,搜索引擎为我们呈现出海量的信息源和产品信息,电商为我们提供了无数企业的产品供应信息,如果你对产品有个性化需求,你将会发现搜寻到所需要的商品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互联网为工厂提供了许多零部件、设备供应信息,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许多商品供应信息,这些商品信息如此之多,以至于购买者往往眼花缭乱,不知所措,采购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比较各种商品的品质、价格以及售后服务等。

我曾经在淘宝上为了买一件价值不高但品质要求高的商品,花了几天时间研究买家留下的评价,几乎没有一件商品全部是好评,有的评价又让人怀疑是卖家施压或者请人做托的结果,等我买回来的时候,我却发现商品不符合要求,退货又比较麻烦。这时候我在想,如果我把我对产品的需求告诉网络,网络能够帮我做好选择,或者说,网络给我筛选出几种最精确的推荐,而不用我费力在如此多的商品的仔细筛选中做出选择。

互联网上的供应信息是海量的,而需求是特定和个性化的,搜索引擎、电商网站所得到的供应信息为我们的需求提供了更好的匹配,但这也许远远不够。比如淘宝网在对许多产品的特性分类已经做得很不错,这有利于用户选择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比如你买一个挂钟,淘宝会有更详细的分类信息,比如是分电池的还是插电的,是什么风格,挂在客厅或者卧室的,是什么牌子的等,这些具体的分类信息也是淘宝网站的专业技术。未来的互联网能否在用户需求信息匹配上走得更远、更准,能够让用户找到满足需求而又更可靠、信赖的信息,将成为互联网创业者们的梦想空间。如同互联网让许多企业的销售渠道变“短”了一样,如今互联网使许多企业的供应链变“粗”,变“厚”了,企业的上游采购空间变得非常广阔。然而,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许多物料、设备供应方,你可能并不知道他们真正的企业实力和产品质量,而要核实这些信息,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未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将会改变这一切,“先有卖家再有买家”或“先有产品再有交易”的供应链模式很可能将走向“先有买家再有卖家”或“先有需求再有产品”的需求链模式。八戒网是这样一个需求链模式的例子,买家先提出需求和愿意的出价,然后卖家根据买家的需求信息来匹配提供服务,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买家仍然应拥有消费选择的主动权,包括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百度搜索推出的“百度知道”工具也是需求链模式探索的一种创新,这一工具让信息需求者无须去搜索海量的信息,而是需求者提出问题后以一定的激励方式吸引许多参与者提供信息,然而它存在诸如参与者数量不足、经常出现答非所问、提问者也缺乏明确表述规范等问题。

随着互联网智慧能力的提升,基于需求链模式引导的产业运作将会获得越来越大的空间。这种模式下,用户不用再费力去搜寻网络上纷繁的供应信息,他只需发布需求,围绕他的需求,互联网将解构需求并提供一条需求链条,许多信息供应者和产品供应者将围绕这条需求链,主动为用户提供所需求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服务,系统将为用户提供选择所需的知识,帮助用户做出选择。

这是一个现在供应链模式下用户借助网络进行装修房子工程的常见场景。

一个用户刚刚买了新房并准备装修房子,他决定充分利用互联网来节省成本和保证质量。然而,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他首先到网上了解各种有关房子装修的知识和细节,然后到网上寻找装修、施工人员,到装修电商网站上或综合电商上比对各种装修材料的价格,找出网上各种材料产品的用户评价和性能对比,这些材料小到螺丝、铆钉,大到家具电器……他在采购各种材料的过程中得费力四处查找有关产品信息,以防上当受骗,或尽力追求高性价比,他发现找寻这些信息比采购这些产品花费的时间更多,时不时发现自己把某种工序搞乱了。

我们来看一下未来在需求链结构模式下用户借助网络进行装修房子工程的场景。

一个用户刚刚买了新房并准备装修房子,他在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需求引擎上提出自己的需求,系统会引导客户给出更加准确的需求,比如房子的面积、装修材料要求、成本控制要求等;系统根据客户的准确需求,给出客户有关需求的分解方案,比如采取整体外包还是将施工与自购材料分开,是按照厨房、卫生间、客厅等不同空间分开发包还是按照平整、改造水电、刷墙、吊顶等工序分开发包,系统还会提供客户有关这些方案选择的参考知识;用户选择需求分解方案后,系统还可以进一步拆分细化需求,比如客厅的装修需求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施工、地板、墙漆、灯具、沙发、家电等采购,并将客户有关需求提供给需求链条中的相关供应商;供应商根据客户需求信息,提出自己的产品报价或者个性设计产品的报价;客户选择方案,系统自动比较有关供应商的方案并给出推荐参考知识;用户根据自己的偏好、预算等选择好需求细化分解方案,在每一步选择中,系统会提供相应的选择参考知识。整个工程的完成是一个需求链解构的过程,用户没有受到工序颠倒的困扰,因为系统会提醒他在实施某项工序前必须先完成其他工序。

基于互联网需求链模式的建立,将在更大范围中变革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方式,我们会发现许多复杂的项目将会因此变得简单得多。比如企业要建设一个大型工厂的工程项目,互联网上智慧的需求引擎系统将帮助企业解构需求,提供资金需求、设备厂房、人力管理等各种需求解决方案,这些需求方案被进一步解构为成千上万的细化产品服务需求,并提供给供应厂商,供应厂商将会根据客户信息提供自身产品供客户选择。

在需求链模式下,当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我们将不再需要提前做各种周密细致的准备,也不用再把全程旅游服务委托给总想向你兜售伪劣商品的旅行社,互联网的需求引擎系统将会为我们解构所有的需求,将诸如订飞机票、订酒店、买景点门票、接送车等各个环节需求解构给不同的供应商,不同的供应商将根据用户要求提供自己的产品服务信息与报价,供用户选择。

国内多个大V曾经推荐的《纽约时报》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叫作《骗子、假先知们一夜暴富背后:区块链是回归互联网本来意义的唯一希望》,这篇文章中描绘了如下一个场景。

正如GPS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和分享我们位置的方法一样,这个新协议将定义一个简单的请求:我在这里,想去那里。分布式账簿可能会记录所有用户过去的旅行、信用卡、最喜欢的地点——所有优步或亚马逊这样的服务商用来锁定客户的元数据。为了方便论证,把它叫作“交通”(Transit)协议。将“交通”请求发送到互联网的标准将完全开放;任何想要构建应用程序来响应该请求的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城市可以建立“交通”应用程序,允许出租车司机提出请求。而自行车共享组织,或者人力车夫也可以这样做。开发人员可以创建共享的市场应用程序,在这些应用程序中,所有的潜在车辆都可以通过“交通”来争夺您的业务。当你走在人行道上,想要搭车时,你不受限于某一个供应商。你可以简单地告知:你站在麦迪逊广场67号,需要去联合广场。然后你会得到一连串的竞争性报价。你甚至可以在理论上得到大都会运输署的报价。它可以建立一个服务来提醒“交通”的用户,直接乘坐轨道交通6号线可能会更便宜,也更快捷。

这个场景其实就是需求链代替供应链的模式,这意味着以供应链为主的平台模式将可能转向围绕需求链为场景的运营模式。在工业时代,能够更精准地掌握供应链的将是市场的赢家!在互联网时代,能够更清晰地掌握需求链的将是市场的王者!需求链模式的形成,需要依赖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很多人可能会怀疑用户能否准确描述自己的需求。我记得在我曾经参加过的一个培训课堂上,一个英文老师在课堂上做过“十八猜”的游戏,这是一个古老的智力游戏,很多人也可能做过这个游戏。“十八猜”游戏中,一个被问者事先想好一样东西,由其他人提问,被问者只能据实回答“是”或者“不是”,据说从理论上讲,被问者事先想好的任何一样东西都能够在十八问内猜出来,当然这需要提问者有一定的智慧,或者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来做。

回想起这个游戏,我便想未来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是否也可以借鉴类似的智慧。当用户希望搜寻一个自己需要的信息,搜索引擎也可以用一种聪明而且具备一定逻辑的互动方式,引导客户表示出精准的需求信息。从客户角度来看,在需求供应上,客户需要“短链”的供应模式,却往往又希望有“长链”的供应信息!那么谁将来负责构筑理想的需求链,答案应当是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将会帮助颠覆现有互联网的供应链模式,在推动供应链到需求链模式的变革中扮演革命性的角色!

AI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原来人与互联网之间的Drag/Push或者搜索式的交互方式,使原来的交互方式发生变革性变化,比如人们开始越来越多使用类似智能语音的交互方式,未来还可能使用更加智能的脑机接口交互,这将使原来的互联网生态面临变革性调整。譬如原来引导深度交互是预设式的基于可视化链接,这种方式的交互会逐渐变得脆弱,而未来基于即时响应并具有人工智能引导的深度交互将会变得更加强大。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将不仅帮助我们实现一种深度交互,而且将为我们尽可能消除在需求建构和信息选择上面临的干扰“噪声”,让模糊的需求最终变成精准而真实的需求。

写下上述文字不久后,我从网络上看到了新兴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搜索引擎公司BitClave的商业模式,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恰好是建立在需求链模式的基础上,因此,我又补充了这段文字,显然我所预想的需求链主导时代正在以比我预想更快的速度逼近中。1.3 虚拟经济的未来解构

互联网带来虚拟经济的空前繁荣,发展速度惊人,也使一部分人对虚拟经济的“过火”产生质疑,难以理解虚拟经济业态吞并传统实业之态,并认为可能引发脱实就虚的问题。然而,虚拟经济并非脱离实体经济存在,它首先是建构在实体经济基础上,诸如平台性经济新业态大多也并未脱离实体经济要素,在虚拟经济背后,是各种经济资源要素使用方式、组合方式变革,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要素,也在变成一种有效的经济资源。

在虚拟经济繁荣发展中,互联网首先推动着资源使用方式的变革,类似电子商务应用中,打破了过去传统资源的使用方式,诞生新的资源使用方式,比如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空间、共享民宿等共享经济。新型业态下的资源使用方式变革,使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一些闲置的或者过去看上去难以交易的资源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得以交易,资源交易的概率提升,交易的范围大大拓宽,这相当于为经济注入了新的资源和动力,从而推动产生更多的价值。当然,在互联网推动资源使用方式的变革中,也可能导致另外一些经济资源受到冲击,比如共享汽车对传统出租车业产生冲击,电子商务对传统门店业态产生冲击,然而新业态与旧业态的竞争是有必要的,替代竞争所产生的新动能也是经济变革发展所需要的。

资源配置组合方式的变革,是互联网推动虚拟经济发展的又一种方式。一些原来看上去联系不大甚至无关的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配置组合,成为焕发活力的新经济业态。许多创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也来源于对资源配置组合方式的变革。像电子商务与快递行业的组合,让快递行业获得前所未有的新动力。

互联网推动的共享经济的发展,让一些传统经济理论也面临挑战,比如曾经影响巨大的科斯产权理论及其所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理论。根据科斯产权理论,产权界定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解决产权问题是外部效应的关键手段,然而共享经济的兴起打破了一些经济学家秉持通过产权界定降低外部负面效应,并推动实现双边交易的理念。在共享经济中,对于资源使用方而言,资源的产权界定不再是一个突出的对抗性问题,而是第三方平台引导制定的共赢规则下,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三方交易模式解决外部性问题。尽管第三方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使交易成本上升,但在这一过程中,资源拥有更高的交易概率、更大的交易范围,还有第三方平台的相互竞争,都可能使交易效率提升,而总体交易成本下降。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资源的使用方式已经打破原有的疆界,变得更加活性化,更加具有可交易性。

除了改变资源使用与资源组合方式外,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技术资源要素,也已经成为一种最具有活力的资源和生产力要素,同时是一种具有渠道功能、媒介功能、用户功能等的高价值资源。譬如互联网数字营销广告是一种典型的纯互联网业态,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地精准投放广告,同时又是一种集成广告宣传与购买服务的线上渠道。作为一种新资源要素,互联网呈现最普遍和核心的资源形式是平台资源,它的兴起和变革将决定互联网的未来。平台资源是互联网最核心的资源,它之所以能够兴起并在互联网秩序格局占据中心位置,是由于它极大地促进了资源交易方式的变革,这也是互联网变革的基础。

在互联网世界中,海量虚实掺杂的交易信息带来噪声问题,非面对面交易带来的信用问题,使噪声与信用是所有互联网商业模式和秩序建构面临的两个挑战,而互联网平台作为一种新资源要素,在保障交易参与者联系沟通的基础上,承载的两大重要功能是降噪和信用保障,它将改变传统的双边资源交易模式平台主导的三方资源交易模式,在这一资源交易方式的变革中,信用保障与降噪成为吸引客户流量和商业成功的关键。然而平台资源自身也可能面临噪声化,在区块链推动网络整体信用可能逐步提升的趋势下,平台资源的降噪变革将是控制互联网格局演变的关键。平台资源作为互联网核心资源,也是一种稀缺资源,由于互联网平台资源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这种网络效应导致市场格局易出现马太效应,让强者拥有弱者难以望其项背的显著优势,也使眼下平台资源集中化的趋势比较明显,而一些细分垂直行业的平台也在不断跨界。未来平台资源如果进一步走向集中,则需要克服降噪难题,而如果走向分散,则意味着更低的流量规模效应。

许多人都梦想打破眼下平台资源过度集中的格局,让市场变得更加有竞争性。未来平台资源的竞争将如何解构,不妨来分析一下。大多互联网平台(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P端)连接着B端(供应端)供应客户资源与C端(用户端)消费用户资源,我们可以称之“PCB”模式的商业平台架构。平台大多对C端消费用户采取免费吸引或补贴吸引加入的模式,而对B端采取收费入驻或者免费入驻加收费推广的模式。通过在B端采取竞价推广方式获取C端流量,成为各种平台的主流商业模式。

总体上看,C端流量是平台资源价值核心,也是吸引B端的基础,C端的受益随着B端的数量上升而上升,超过一定量的B端可能带来过多噪声,从而导致C端利益不再随着B端数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同样的,B端收益也是随着C端流量上升而上升,但过度集中的C端流量,将造成P端垄断市场,B端会因此需要向P端支付更高的流量费,从而B端收益不会随着C端流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端的收益一般来说会总是随着C端与B端数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如果积聚足够的流量,P端将是最大的赢家,当然大多数P端也可能因为聚集不到足够的流量而退出市场。

C端流量比B端流量更加活跃,许多互联网商业竞争都把C端作为首要抢夺的流量对象,而互联网市场竞争性的提升也需要最大限度促进C端流量的流动性。脸部识别等智能技术的普及,将有利于提高C端用户的流动性。过去入驻平台意味着用户要办理不少烦琐的手续,比如下载、注册、认证、登录、开通支付等,未来也许你可能只要刷个脸就可以了,用户刷个脸就可以实现身份信息、社保账号连同银行账号等自动登记注册,当然这需要在网络安全环境已经大幅改善和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

要促进互联网市场的竞争性,势必需要进一步推动B端资源的流动性,而提升B端的信用功能与降噪化是重要方向。C端对B端的偏好除了依赖需求精准对接技术外,平台上积累并展现的B端销售量、服务评价、产品评价等是关键影响因素,有助于C端对B端的产品服务尽可能消除认知噪声,并直观反映B端的信用能力。未来更多反映B端的透明信息,包括如生产现场,在线检测等信息将通过互联网反馈,B端信息将与企业门户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如果B端企业能够实现“一键式”将自身门户信息快速映射到平台上,或者企业也能够实现“刷脸式”入驻平台,B端的流动性无疑也会大大提升,从而促进互联网平台资源适度分散化和市场适度均衡竞争。

如今无论是C端还是B端,都不愿意看到一个过度膨胀的P端,这使P端存在一个无形的边界,尤其在与用户交互的层面上,用户都不愿意看到一个填满信息过度臃肿的“胖子”,而是一个更加了解需求更加聪明的“瘦子”。智能化“瘦身”将是进一步的趋势,这也意味着P端资源在用户界面上将变得更加智能灵活和交互人性化。1.4 区块链技术与去平台化趋势

区块链技术的兴起成为互联网领域的一个热点,区块链技术将参与的多个“矿工”节点在一段时间系统内的“交易信息”通过密码算法计算,记录到一个数据块(Block),再将生成该数据块用散列(Hash)算法链接下一个数据块,通过分散记录的方式,所有参与节点共同检验记录信息的真实性,每个记录区块的内容都由后续子链上的区块来保证其内容不可被篡改,也就是通过分散的链条式记录和全员参与的信息检验,来保证整个记账本系统的信息不可篡改,除非作弊者能够修改系统51%以上节点记录加密信息,而这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无法做到的。区块链的方式相当于给记账信息建立可靠的时间戳,通过时间戳来保证信息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区块链最早应用的比特币是个充满争议的市场,不受许多国家认可的货币信用,加上炒作和缺乏透明幕后经营者,让比特币带着神秘,也让比特币成为引发许多炒币投机和社会问题的始作俑者。从比特币使用的区块链技术看,区块链技术虽然在保障记账信息不可篡改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区块链记账成本高昂,参与记账的“矿工”们为了争夺记账权所带来的比特币奖励,需要投入大量计算资源和能源消耗。当然对于记账成本高昂的问题,这可能只是在比特币等部分应用场景下存在的问题,而并非所有应用场景下必然发生的。

区块链另一个缺陷是虽然能够保证记录信息不可篡改,但并不能保障记录的没有错误或者真实,如果记录信息本身错误,系统并无纠正功能机制,同时也不能保证记录的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的实体信息相符,即不能保证所谓的“账实相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使其目前主要应用在记录货币数字这种简单场景,而如果记录信息所代表的实体消失了或者发生与信息记录不同的改变,区块链体系迄今并没有能够证实或者纠正的机制。显然,如果未来要做到“账实相符”的信息记录,区块链技术还需要出现新的技术变革,以适用更多的应用场景。

区块链给人们建立可靠的信用市场增添了新的技术工具,这也使在非面对面交易的线上市场中,人们可以基于区块链技术重建交易信用和保障更加可靠的交易。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使用成为热点,同时很多人希望将这种技术推广到诸如民主投票等更多社会领域。许多人也希望借助区块链技术打破互联网领域平台交易模式的垄断格局,实现阿米巴化和去中介化,这让区块链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颠覆互联网格局的使命。

区块链希望打破互联网平台经济是非面对面的线上交易发展的一种必然,互联网平台代表着一种交易信用保障,传统线下的双边交易模式在互联网上变成了平台交易模式,但平台交易模式是否可能通过区块链技术解构,使互联网平台交易模式重新回归到双边交易模式,这是许多人希望探索的一个谜。

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中我们也不断看到积极的东西,譬如Presearch、Smartbit和Faroo都成功推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搜索引擎,而不是由消费者广告推动的。受到资本市场热捧的BitClave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颠覆数字广告市场,切断中间商,建立直接连接用户和企业家的搜索。BitClave鼓励客户控制他们的数据的使用时间和方式,其搜索平台允许客户决定谁能够查看、访问、使用和销售他们的需求数据。如果经销商想精准找到自己的客户,这些经销商不用再找Google、Facebook进行搜索推广才联系到客户,而是当客户直接到Bitclave上输入需求数据时,比如我想买什么商品,价位是多少,什么偏好等,供应商直接来找客户。企业受益于与合格消费者的直接联系,所有促销活动都是基于客户以前的搜索历史,而客户可以选择是否显示数据并对其进行补偿,客户可以选择随时关闭需求信息,以避免陷入海量商业广告的困扰中。

我们期待区块链技术回归的双边交易模式,也有人称之为P2P商业模式,去平台化、去中介化已经成为一些区块链技术推广者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他们希望以此打造新的生态模式,他们能走多远恐怕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的完善程度,而更多可能取决于一种决心,那就是“去商业化”的决心,如果采用区块链技术的商业构建者的真正目标仍然是商业利润,则他们建立的可能仍旧是另一个带着浓重商业化色彩的系统,甚至为了追逐利润而出现过度商业化,这种去中介化、去平台化运动将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去商业化”是否会成为互联网上的一场新运动,并推动互联网平台交易模式的变革,从而使互联网向“公益化”和服务工具方向发展,就像在类似P2P通信与开源软件领域发生的一样,让互联网不再是一种“上帝之手”般的神奇致富手段,而是未来一个令人期待的变化。如果众享智慧得以胜出,建立起去商业化、去平台化的格局,这无疑将让互联网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区块链在“虚拟货币”应用中仍有新的领域可以发掘,如果未来能够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打造基于区块链的知识货币体系,将可能对推动科技发展产生变革性影响。相对比特币而言,知识作品、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是一种高价值的数据,基于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数据设计的“知识货币”可以被赋予真正的价值,区块链技术和比特币机制的借鉴使这种“知识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在未来具有可行性。如果一个发明者申请到专利,通过某个知识货币发行运营体系,他可以获得一定金额的知识货币,而随着这种专利的推广应用,知识货币将可以在流通中得到增值。在知识货币体系中,类似《自然》《科学》杂志或者一些高技术研究机构可能成为高价值“知识货币”的发行机构,科学家们也许可以从发表文章或者申请专利中获得“知识货币”,并从文章的引用或专利的采用中获得“知识货币”的增值。当然,知识货币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它将成为取代国家信用的货币,只是作为一种可行代币形式,能够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域显现出强大作用。

如果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货币”体系可以在科技研发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更多的科学家们不再像过去穷其一生,徒有虚名,而可能直接成为“知识货币”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同样地,诸如文学、新闻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等领域,也将可能成为“知识货币”的应用领域。相对比特币而言,“知识货币”具有的价值性不言而喻。建立“知识货币”体系并推动其使用,将可能意味着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科研技术和知识创新实力,科学研究可以更快、更直接地变成智慧财富,尤其对于基础科学研究者来说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推动,也将意味着一个新的“智慧时代”真正来临。1.5 集中式与分布式管理

集中式还是分布式,这是互联网企业经常面临的一个资源部署方式问题。类似许多电商平台、内容网站的集中式运营管理,所有商业规则高度统一化,资源管理一体化,让人感觉互联网企业似乎天生是一种集权统一管理的模式,而许多互联网化的中小企业显现出良好的市场能力和创新活力,许多互联网创新企业的销售组织、营销资源呈现出分散化特点,具有自我循环和闭合管理能力,又让人感觉互联网天然适合一种分布式、小微式管理。到底是走向集中式管理,还是分布式管理,成为很多企业在互联网挑战中所面临的困扰。

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是管理学领域一个永恒的矛盾。在企业走向互联网化的进程中,集权与分权也经常产生分歧,我们来看下面的几个场景。

场景一。一家企业为了拓展互联网市场,把公司的互联网业务分成多个独立的子公司,对这些子公司充分授权,灵活经营,推动子公司与外部资本合作,各自独立对外拓展市场。公司希望通过充分授权的管理思想,激励子公司内部创业。这一方式运营数年,公司发现除了少数子公司有起色外,整体上公司互联网业务经营起色不大,未充分形成规模经营效应,用户经营比较分散,形成多头对外的问题。

场景二。一家企业为了拓展互联网市场,把公司的互联网业务由一家子公司统筹负责,由这家子公司统一负责推广渠道和用户收费,子公司内设多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负责一个板块的业务和各自平台建设,公司互联网业务实行免费加收费的搭配方式,明确哪些是免费业务,哪些是收费业务,并基于大数据的关联推行搭配销售。这一方式兼顾统一与分权,公司通过客户经营形成较大的共同客户群,在各自业务和平台创新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由于各自业务平台独立,经常出现连接不畅,同时各部门都抱怨对自身板块价值分配不够,希望从总收入中获得更大利益分享。

场景三。一家企业为了拓展互联网市场,成立一家平台运营公司和多个业务子公司,平台运营公司负责建设和管理统一的网络平台,各个业务子公司负责向平台公司提出各自的业务需求、客户收费方式,各自负责各自的业务推广经营。这一方式兼顾了后台的统一性和前端的灵活性,但前后端的协调是大家经常抱怨的问题,前端业务部门经常反映后端平台部门效率慢,提出的系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后端平台部门抱怨前端不注重平台统一性,提出的系统需求过于奇特。

对于一些希望在互联网市场上拓展多种业务的大中型公司来说,互联网是个产品、客户高度关联的市场,它们首先面临一系列的集权和分权管理问题,包括如平台建设、运营是统一还是分散,用户收费、推广渠道是统一还是分散,每一个问题对企业管理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并存的弊端和优势常常迫使企业管理者面临决策摇摆。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许在互联网市场上并没有固定成功的模式,无论何种资源组织方式,需要与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特性结合起来,而这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自身管理企业和面对市场的敏感性,找到市场与企业连接的最佳资源配置方式。

一些较大规模的集权式集团企业把自己分裂成多个独立核算、分布式管理的小单元,这显然是企业被许多互联网小型电商、创业公司显现的活力所吸引。在小微化的过程中,企业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外部效应内部化和内部效应外部化。企业不同单元原来的行政式的内部关系更多地变成一种市场化的经济结算关系,这固然会驱动外部市场化机制深入企业内部,但处理这种关系涉及较为复杂的内部成本结算,会由此带来管理效率损失,甚至可能会使企业内部流程变得难以捉摸。要制订合理的内部利益结算标准并非易事,企业不同单元可能为此花费许多时间讨价还价,就像企业与外部客户之间一样,这还可能加深各个企业单元之间的矛盾,甚至有时候使企业流程和目标在这种讨价还价中变得不可捉摸。平台的裂化成为企业分布式管理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另一个常见问题。尽管大多数企业集团建立了统一的IT系统部门,然而由于各个小微单元在销售体系上相对独立,要真正形成一个能够相互引流、用户共享、支撑大数据营销的平台并不容易。在分布式管理的企业集团中,缺乏统一的用户管理网络平台成为一个常见的缺陷。“统”还是“分”,最突出的矛盾显现在销售渠道环节。无论过去在实体渠道上还是如今的线上渠道上,这一问题都困扰着许多企业。多数企业集团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多元化经营,建立统一的渠道有利于管理和提高渠道利用率,但渠道需要能够适应销售不同产品,而分散的专业渠道有利于专业产品销售,但渠道利用率不足和分散成本较高。20世纪末国内著名的电脑厂商实达集团在多元化经营中曾经在麦肯锡的操盘下,将各项专业分散渠道合并,建立统一销售渠道,然而企业由于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很快陷入困境。相反,由于统一渠道的臃肿和销售能力限制,企业在多元化进程中另辟专业化渠道的例子也不少见。

如今互联网渠道面临同样的问题,在企业多元化经营时面向客户销售渠道界面上,究竟是打造专业化渠道还是综合性渠道。以社区O2O业务为例,市场上既有诸如送餐、美甲、洗车等垂直O2O服务,也有覆盖社区综合服务的O2O服务模式。当一个企业将多元化模式移植到互联网上,在客户界面上是采取垂直服务模式还是综合服务模式,成为今日许多企业集团的互联网渠道管理的一个困扰。

相比传统实体渠道,互联网渠道在销售上天然显现出更强的兼容性。较强作用的互联网“普遍联系机制”、低成本的迭代式开发模式、用户共享管理加上大数据支撑能力的完善,使统一的互联网平台在交叉营销(Crossselling)和向上营销(Up-selling)能力更具优势,也使兼容性互联网渠道运营相比兼容性传统实体渠道运营更加容易,渠道兼容更多体现在客户数据、界面的统一,后台运营也呈现出更多的集中性和统筹性。事实上,许多垂直App在形成一定业务规模后,便开始着手拓展越来越多的附加增值服务,这本身也是一种多元化方式。

对于追求小微化分布式管理,或者采取多元化独立经营单元的企业集团来说,在互联网上客户界面的分散管理将对其未来发展构成挑战。尽管从理论上看,垂直渠道在客户对象推广更具有针对性,但从整个互联网行业看,让用户在手机客户端上安装数十、上百个各类服务App对所有用户来说将是一个噩梦,行业变革有可能会让诸多狭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