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第三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18:50:22

点击下载

作者:王清锐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第三辑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第三辑试读:

苏代劝诫孟尝君

——古代民间寓言

孟尝君出了名地喜欢招贤纳士,家里门客云集。一次孟尝君要到秦国去,门客们知道了纷纷赶来劝阻,但他就是不听。

被劝得烦了,孟尝君竟动起怒来,把门客们统统轰出去,避门谢客。

门客们深知孟尝君的脾气,也拗他不过,但一个个心里都非常焦急,因为秦国当时雄踞一方,地势险恶,乃是虎狼之地,恐怕孟尝君此去凶多吉少。

门客中有一位叫苏代的,决定去劝诫孟尝君,众门客摇摇头:“他不会见你的,何必自讨没趣?”

苏代转念一想,有了主意。

苏代到得孟尝君府上,叩门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听说又是门客来访,拒之不见。

苏代又叩门请求仆人转告孟尝君,不是为去秦国之事而来。孟尝君让仆人回话:“阳间的事没有我不知道的,莫非为阴间的事而来?还是请回吧。”

苏代让人传话说:“正是为了阴间的事情而来访。”

孟尝君无奈,只好请苏代进府。待苏代落座后,孟尝君向道:“你到底要说什么事?”

苏代说:“昨天我从城外回家时已经很晚了,路过一片树林时,看到月光下有两个人在谈话。走近一看,原来并不是如我们一样的阳世之人,而是一个木头做的偶像,一个泥巴做的偶像。

木偶对泥偶说:‘我们现在站在这里可以有说有笑,如果天气不好,下起连绵的大雨,洪水猛涨,你的泥身一被雨水打湿就不成样子了。’

泥偶不愿意听这样不吉利的话,瞪了木偶一眼说:‘我遇到狂风暴雨的摧残,最多化成泥巴,你却可能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岂不更惨?’”

苏代随之话题一转,对孟尝君说:“先生可知秦国方面的形势?先生若去秦国,凶险如木偶赴洪水。望先生三思而后行。”

孟尝君思之再三,终于放弃了去秦国的想法。

以德报怨

——古代民间寓言

从前一个叫宋就的魏国大夫,被派往靠近楚国的小县里任县令。

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的村民又照例都种下了瓜种。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

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国的村民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苗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魏国的村民发现自己的瓜秧被踩坏了许多,气得火冒三丈,他们纷纷地跑到县令宋就那里述说楚国村民的行径,请县令给他们作主,同意他们去踩楚国村民种的瓜秧。

宋县令忙请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秧。”

村民们气愤已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

宋就摇摇头,耐心地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呢?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收获。”

村民们皱紧眉头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宋就说:“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

后来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这件事,便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有感触,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并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

魏王见宋就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赏赐宋就和他的县民。

不死的奥秘

——古代民间寓言

晋国有一位范先生,他的公子子华虽然没有什么官位,但生性豪爽侠义,专门喜欢结交和供养四方到此的游侠和食客。人们都很仰慕他,敬重他,就连晋国的国君都非常喜欢和器重他。因为有这样的殊荣,他有时就很拔扈,他喜欢的人就厚待,并封为上客,他讨厌的人就慢待,毫不放在眼里。他以养士为荣为乐,整天让他们相互斗智斗勇,却从来不顾食客们的感受。

一次,子华的两个食客外出,在一位叫商丘开的人家借宿休息。两人闲谈中流露出对子华的敬畏,说他可以决人生死,定人穷富。商丘开是位贫寒之人,无意中听到这样的议论,决心去投奔子华。

商丘开年事已高,其貌不扬,且衣着褴褛,子华虽收留了他,但并没十分看重他。子华的食客们更没把商丘开放在眼里,常常故意拿他取笑。商丘开却很有涵养,从不生气。

一次,子华的门客们来到一处高台,众人拿商丘开开玩笑,说假如他从高台上跳下去,可赏他黄金百两。商丘开没有犹豫,轻松地从高台上跳了下去,毫无损伤。众人都以为是出于侥幸。

又有一次,有人又开玩笑对商丘开说:“这水里有一盒珠宝,你敢跳下去,珠宝就归你。”

商丘开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捞起了一盒珠宝。大家对他开始刮目相看。

一天,子华家仓库失火,商丘开冲进火海,抢救出所有的绸缎,自己却毫发未损,众人以为他会法术,从此,拿他当神人一般。

经过这几件事后,众门客对商丘开倍加敬重,并请教他的法术是如何学到的,能否教授给他们。商丘开很诚恳地告诉众人:“其实,我什么法术也不懂,我不过是听说子华先生可以决人生死,所以自从投奔到他这里后,便不再考虑生死。每次做事,毫无杂念,反而从容无事,如果现在重做一次,恐怕就很难做到了。”

众门客点头称是,再不轻易嘲弄轻视别人了。

食客与猫头鹰

——古代民间寓言

春申君是楚国人,他喜欢收养食客,因为无论什么人都来者不拒,所以也有一些行为不端的人投奔到门下。

春申君的朋友劝他:“先生,收养这样的人会有什么用?说不定还会养虎为患,给您招灾惹祸呢,还是让他们走吧。”

春申君却说:“人家既然来投奔我,就是仰慕敬重我的为人,怎么能赶走他们呢?我一向行侠仗义,怎么好做出这等无情无义之事呢?”

朋友见无法说服他,只好罢了。

春申君对那些无赖门客十分关照,供给他们最好的衣物和食品,希望他们能从此一心一意在他门下改邪归正,忠心不二,日后需要他们效力时能义不容辞。

春申君如此对待无赖食客,那些品行端正、有才智的人便不再到他门下来投奔他了。他自己却并不知道这些,自以为自己很贤明,很仁义。

有一天,春申君听说楚国的太子养了一只猫头鹰,觉得挺有趣。特别是听说太子为了使猫头鹰变成一只温顺的鸟,常常用梧桐树的果实喂它,便前去拜访。

春申君见到太子后,问道:“听说您养了一只猫头鹰,还给它吃梧桐树的果实,是这样吗?”

太子说:“是啊,我挺喜欢猫头鹰的样子,但我不喜欢它叫的声音,我想叫声也许和食物有关系,就喂它梧桐树的果实,希望它会发出凤凰一样的叫声。”

春申君说:“我看不会的,猫头鹰就是猫头鹰,喂什么吃也不会改变叫声的。”

太子没理睬春申君,照旧喂猫头鹰梧桐的果实。

春申君把这件事与朋友朱英说了,觉得太子这样做太可笑。朱英却说:“太子养猫头鹰与你养无赖食客有什么两样?你对自己做的事也要清醒点,否则悔之晚矣。”

春申君不以为然。不幸的是,春申君被李园杀害后,没有一个食客肯为他报仇。

法 术

——古代民间寓言

从前有一个姓刁的人,日子过得挺宽裕,但他既没有祖上留下的家产,也没有什么特长,而且也没有体力去给人家帮工,村里人感到很奇怪。

邻居们常有人问他:“你靠的是什么本事才过得这么舒服又轻松呢?”

他拍拍脑袋,说:“智慧。”

邻居们不信,反问道:“智慧还能当钱花吗?你一定是在骗我们。”

他却说:“我说的全是实话,你们不相信也没有办法。”

这位姓刁的隔一段时间就出门一次,过一段时间回来,便会带回一些钱财和物品。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是用什么办法赚来的。

他的一个邻居,有一次去外地办事。这一天,走到一个高高的门楼附近,发现有一群人在围观什么。

他挤进入群一看,原来是那个姓刁的站在人群中。他向周围的人打听:“这人在干什么?”

那个人告诉他:“这个人会法术,很灵验的,我以前见识过,你不妨看看。”

这位邻居一听,心里很好奇,就站在人群中准备看个究竟。只听姓刁的说:“你们可以随便让我辨别你们当中任何一个人的身份。现在,你们提吧。”

人群中有人说:“我们这群人中有一位是贵妇人,你能认得出来吗?”

只见姓刁的念念有词,两眼仰望天空,右手向前一指,说道:“这太容易了,贵妇人头顶处一定有云气飘浮,你们且看,那就是了。”

大家为看云气,自然将眼光投向贵妇人头顶。姓刁的便指着那人道:“这位便是了。”

众人惊佩不已,纷纷赏他钱以示敬意,连他的邻居也认为姓刁的真了不起。善良的人们往往会被这种很简单的小把戏所骗。

小病不医成大患

——古代民间寓言

从前,浦阳地方有一个叫郑仲辨的人。他高大威猛、身体矫健,从来未患过任何疾病。

有一天,郑仲辨早上一起床,无意中发现左手的大拇指上出现一个米粒大小的红点,红点稍稍有些突出皮肤,但是,并没有什么感觉。尽管如此,因为从没生过病,他还是挺在意的。

刚巧有一位朋友登门拜访,席间,郑仲辨伸出左手给这位朋友看,询问这大拇指上的红点会不会有大碍。

那位朋友看了一眼,笑了:“这算什么呀,没关系,放心吧。”

过了几天,郑仲辨发现左手拇指上的小红点有点大起来,像铜钱那般大小了,他又有点担心,便去请教邻居,邻居看了看,不以为然地说:“这么点小红包算不了什么,不必害怕。”

又过了几天,郑仲辨左手拇指上的红包又长了许多,已经像手掌那么大了,肿得又红又热,稍一碰,便针扎般疼痛。随着这个肿块的增长,全身都感到不舒服起来。

这一回,郑仲辨可更害怕了,他急忙去找医生,医生看了他的手,摇摇头,对他说:“这么重的病,你怎么才来治呢?这病虽然看起来是发生在手上,其实已经影响到全身。如果再耽误的话,很可能会危及生命。”

郑仲辨吓坏了,急忙央求医生一定要想方设法帮他治好手,同时,后悔不迭地说:“知道会发展成这样,早些来看就好了。”

医生见他有所醒悟,便语重心长地说:“你的病在最初发现时并不严重,当时如果立刻就医,很快会痊愈。拖了几天之后,病情就变得严重了,此时再治,需要的时间就要长些。再拖下去,就更难治,更危险了。以后切不要轻视小病而酿成大患呀!”

郑仲辨听了医生的话,频频点头,于是,每天遵照医嘱,外敷内治,过了三个多月,病才彻底痊愈。他以后不仅自己注意,也常拿医生的话告诫别人。

走桩学驾车

——古代民间寓言

造父是周穆王手下一位有很高超的驾车技术的人,他是泰豆氏的徒弟。当初,造父投奔到泰豆氏门下,希望泰豆氏收自己为徒弟,把驾车的技术教给他。

泰豆氏答应了造父的请求,决定收其为徒。造父从此随泰豆氏学习驾车技术,每天都勤勤恳恳地侍奉师傅。

一晃过了三年,泰豆氏却什么也没有教过造父,而造父仍然一如既往地侍奉师傅,从无怨言。

终于有一天,泰豆氏为造父的精神所感动,决定要多少教一些技术给造父。他把造父叫到跟前,认真地说:“你如果想学习驾车技术,就必须先观察我走路的姿势,什么时候能练得走路像我这样,就可以让你去实践驾车了。”

造父诚恳地表示一定遵从师傅的教诲。

泰豆氏取来很多木桩,把这些木桩插立在地上,形成了许多小路,桩与桩的距离仅仅能容下脚的宽度。

泰豆氏开始在木桩中走给造父看,他在桩与桩之间的小空间中稳稳地走着,继而,小跑起来,但每一步都能准确无误地落在桩间的空地上。

泰豆氏告诫造父:“就这样练下去,一直练到每一步都不乱,每一步都踏实才行。”

按照师傅的指点,造父开始苦练,每天刻苦练习毫不懈怠。几天后,造父开始明白这种练习的作用了。他把自己的理解告诉了师傅,师傅很高兴,夸奖他:“你头脑灵活,悟性很高,驾车的技术重点在于认真揣摩马的脾性。如同在木桩间走步一样,马的动向要通过手中的缰绳做出判断,这就要求头脑必须反应灵敏快捷,头脑中的判断迅速传导给双脚,双脚迅速作出反应,灵活自如,脑与脚步调一致,最后就算闭着眼睛也能通过缰绳对马的动向做出准确判断,这样才能驾好车。”

不安的亡灵

——古代民间寓言

有一个外乡人赶路回家,路过一片荒凉的山岭时,夜已经深了,他转来转去便迷了路。

这位外乡人只好坐在一块山石旁抽烟,忽然他觉得旁边闪过一个人影,连忙问:“谁在那里?”

那人本想闪开,见他发问,只好磨磨蹭蹭地从一块大石壁旁边闪出来,慢慢走到他身边。

外乡人借着月光一看,吓得连手中的烟也掉在地上,原来这人是他的一位远房亲戚,算起来还是他的长辈呢。这位长辈已经死了好几年了,怎么会在这儿看见呢?

外乡人惊恐地问:“老伯,真是你吗?你怎么会在这里?”

那个身影说:“对不起,吓着你了。孩子,别害怕,我不会伤害你的。我的确是你的老伯。”

外乡人镇定下来,心想:“这是遇见鬼了,可是,他死在我们家乡,怎么会在这儿出现呢?”于是,外乡人壮着胆问:“老伯,你的墓在我们的祖坟地里,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呢?”

老人慈祥地说:“孩子,既然已经见面了,就请到里边坐坐吧。”

外乡人随着老人手指的方向看去,发现不远处有个山洞口,便随老人进洞。

二人坐下后,老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外乡人说:“孩子,不瞒你说,我也是不得已才到这外乡来的。”

外乡人不解地问:“为什么?是嫌墓地做得不好?”“哪里,”老人说,“我一辈子做人清清白白,本来可以安息了,谁料想后人在我的墓前立了一块大石碑,碑文上除了我的姓名和生辰是准确的,其余尽是些溢美之辞。其实,人的功过是非都在世人的心里,并不是苦心标榜赞美就能改变的。我自己看了那些言过其实的碑文,就感到了心中不安,再听到别人看了碑文卑夷的嘲讽,就更加呆不住了,只好流落到这里来了。”

正人先正己

——古代民间寓言

齐景公有一次与众大臣共饮。席间有人提出用射箭比赛以助酒兴。齐景公慨然应允。他等大臣们都射完了,也想自己射两箭娱乐一下。

景公举起弓,一箭射去,没中。景公有点儿沮丧,众臣等却都齐声喝采道:“好啊!主公真好箭法!”

齐景公闻言,心里很不痛快,闷闷不乐地离席回宫。

第二天,齐景公对弦章说:“唉,再也没有晏子那样的良臣了。”

弦章问道:“主公因何事烦恼?”

景公说:“晏子在世时,看到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总是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从不阿谀奉迎,如今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昨天,我席间射箭不中,群臣却全都违心地喊好,你说这不令人烦恼?”

弦章却说:“不知主公听说过‘上行而后下效’这句话没有?为什么国君喜欢什么,举国上下的臣子和百姓也喜欢什么?这如同一种叫蠖的虫子一样,它吃的东西是什么颜色的,身体也就随之变成什么颜色。主公喜欢别人奉承,自然就会有人奉承,主公不愿意别人批评指责自己,别人自然也就不敢这么做了。”

齐景公听了弦章的话,点点头,似有所悟:“你说得有道理,今天我尊你为师,以后还请你多多指点。”

弦章走后,齐景公反复揣摩他的话,心中十分高兴。刚巧,太监禀报有人给宫中送鱼。景公听说,立即吩咐太监送十车鱼给弦章。

弦章正在书房专心读书,忽听仆人禀报:“国君派人给您送鱼来了,车就停在门前。”

弦章急忙赶至门外,果然十辆鱼车排成长队,太监说明来意,弦章拱手道:“主公的心意我心领了,感激不尽,但鱼我不能收,烦请回去禀告主公:奉迎国君的人是为了讨赏,而忠臣直言是为了帮主公治理国家。这鱼我若收了,就和奉迎讨赏的小人一样了。”

昏君丧国

——古代民间寓言

宋国有一昏庸的国君,喜欢被人阿谀奉迎。不管真话假话,只要顺耳的喜欢听的,就给以赏赐;只要逆耳的不喜欢听的,就一律加以处罚。时间长了,敢说真话的少了。身边就只剩了一些拍马屁奉迎讨好献媚之辈。

一次,齐国兵伐宋国,边境已经出现危机,守城的将土拼力抗争,派回来报信的士兵,见了宋王,痛哭失声道:“边城告急!齐兵来势凶猛,百姓民心已乱,请大王火速派兵增援!”

宋王不听便罢,一听七窍生烟,怒吼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们这等无用,还有脸来见我!”

说完,命人将报信的士兵拖出去杀了。

宋王身边的近臣,忙上前讨好安慰宋王说:“大王息怒,这些将士平时养尊处优,一有点儿敌情便惊慌失措。其实,哪里会有如此危急的事情,宋国的强盛远近皆知,料定齐国那样的小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王尽放宽心。”

宋王这才消了火气。过了几天,他终归有点儿放心不下边疆的局势,便又派人前往了解战况。

派去的人回来后,也报之边城危急。宋王不信,将派去的人又杀了,再次派人。如此三番,连杀三位使臣。这时,齐国兵已攻破城门,打进城内。

最后一位使臣还未出城,见齐国的部队已开进城里,急忙跑回家中,惊恐不已地对父亲说:“齐兵已进城,我该如何向宋王报告,实说会被杀头,如何是好?”

父亲想了想,说:“你可谎说无事,然后寻机逃走,事到如今,只好这样保命了。”

使臣面见宋王,谎说边城平安,宋王大喜,重赏使臣。领赏后,使臣退下,回到家中,将情形告诉父亲,父亲叹息道:“好一个昏庸的国君呀!”

使臣带着赏金,连夜逃走他乡。

当天傍晚时分,齐兵攻占皇宫,宋王这才手脚慌乱,最后只得穿了粗布衣衫逃出宫去,亡命他乡。

弄虚作假的漆商

——古代民间寓言

有一个叫虞学的人向一位很有经验的人学到了种植漆树的方法,想以此来做漆生意。

虞学勤勤恳恳地种漆树,经过三年的辛勤培育,漆树终于长大了。虞学把漆树皮割开,漆汁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总共有数百斛。

这天,虞学准备把漆汁运到吴国去卖。他的妻兄来帮他装车,看了他的漆汁,却连连摇头。虞学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摇头,难道我的漆不好吗?”

他的妻兄说:“我是觉得你太实在了。我以前常常到吴国去做生意,了解吴国人的生活习俗,他们非常喜欢把房子装饰得漂漂亮亮的,装饰房子是离不开漆的,所以漆在吴国有很好的市场。我亲眼看到一些漆商把漆树的叶子熬成膏,然后掺和在漆里,获得双倍的利润,使用这种办法的人太多了,但还没有谁被识破呢。”

虞学听了妻兄的话,高兴极了,于是,决定也依法炮制。当天就把漆树叶摘了下来,熬成数百桶,真的像漆一样。

一切准备停当,虞学带着他的真假漆桶出发了。

当时,吴越两国正在打仗,以往吴国使用的漆多半是从越国运去的,现在两国不睦,越国的漆商不到吴国来做生意,吴国的漆生意缺少了货源。虞学恰好此时来到吴国,因此,大受欢迎。

吴国专做漆生意的人热情地接待了虞学,好菜好饭款待他,并安排他在自己家中安歇。

虞学将自己带来的漆请吴国的漆商验看,吴国的漆商看后连点头,称赞漆的质量好,并约定了交货日期。

交货的日期到了,吴国的漆商带着钱来到约定地点,发现漆桶上的封条很新,心生疑惑,决定过二十天后再来提货。二十天过后,发现漆已经都腐坏了,原来是虞学把漆树叶熬的膏全都掺和了进去。

没人再买虞学的漆,他连盘缠也没有了,最终饿死他乡。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古代民间寓言

景睢是楚国的一位大臣,他刚正严明,深得人们敬重。

一次,景睢到民间走访,发现楚国的很多百姓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心里很是难过。

回来的时候,景睢总惴惴不安,显得心事重重。

手下有人看出景睢心绪不好,便问道:“何事使您如此烦忧?”

景睢把所见所闻详细地描述了一遍,无比忧虑地说:“作为国家的栋梁,不能为国解忧,为民消愁,实在是心中惭愧呀!”

手下人听罢,对景睢说:“在下知道云梦有大片荒芜的土地,倘若分给那些穷苦百姓去种,岂不可以使他们衣食有靠了?”

景睢听得此言,心中大喜,速派人前往勘察,果然如此。景睢决定立刻请求楚王将云梦的土地赐于穷苦百姓,但转念一想,还是请楚王最信任的宠臣江乙去向楚王建议也许更有把握些。

景睢找到江乙,把自己的想法与江乙谈过之后,恳请江乙代向楚王请求,并一再向江乙表示感谢。

江乙受景睢之托,果然去向楚王提出建议,希望楚王能感念百姓之苦,将云梦的荒芜土地分给百姓耕种。

楚王沉吟片刻,觉得这主意不错,还连连夸奖了江乙一番:“你能如此关心百姓的疾苦,实在难得,我实在为有你这样的良臣感到欣慰呀!”

江乙连连作揖:“大王关心子民的安乐才真是功德无量,我不过是尽自己的一点义务罢了。”

几天后,江乙到景睢府上,一见面便伸手讨赏,景睢甚为不解,江乙道:“云梦那片土地,你得了多少好处,我就不管了,我为你办成了这件大事,你总不会连一点儿零头都舍不得吧?”

景睢听得江乙此言,心中黯然:“大王如此宠信江乙这等小人,楚国的命运就危险了!”

老来懊悔

——古代民间寓言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倔的人,总是很固执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从听不进劝告,人们背地里都叫他“倔人”。

倔人种地有他自己的主意,他把高粱、玉米种在低洼的地里,而把水稻种在山坡上的高地里。当初这样种时,就有人劝他:“这样种是不行的。水稻喜水,应该种在低洼处,高梁和玉米倒是可以种到山坡上的。你正好弄颠倒了,这样怎么能有好收成呢?”

倔人听了,不以为然,仍是一意孤行。当然,这样种法根本没有什么收成。倔人却不认真反省自己,硬是一年一年这样种下去,整整十年,连一点余粮也没有了,他才想到应该去看看别人的地是怎么种的。这一看,果然与自己不同,心里才有些后悔。

倔人再没有信心种地了,决定还是改行做生意吧。可是,倔人的生意做得也不顺利,货物常常压在手里卖不出去,也自然赚不了很多钱。

有人告诉他:“做生意需要头脑灵活,不能看别人进什么货,自己也进什么货,那样,当然卖不掉多少了。应该多进些别人没有的货,别人手里没有的货,你手里有,大家自然就都来买你的货了,这样生意不就好做了吗?”

倔人不为所动,还是照老样子进货、卖货。又过了十年,倔人不仅两手空空,还欠了人家的债,心里很恼火,这才想到别人说的也许有道理,可是已经晚了。

倔人的一个朋友带他出海做生意,船开到一处水势凶险的地方,朋友让他调转方向,他硬是不听,径直冲了过去。结果船逢逆浪无法返回。倔人觉得对不起朋友,可是为时已晚。

几年之后,他们从别的航线,搭乘一艘大船才得以返回,这时,倔人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倔人想到自己屡次不听劝告,因此一生处处碰壁,心中悔恨交加,无限感慨道:“这样的教训后人该牢牢记住呀!”

著文戒虎

——古代民间寓言

从前,有一位叫杨叔贤的先生,恃才放旷,目空一切,谁也瞧不起。

有一年,他去荆州做官。到了荆州,什么事情都还没有做呢,就见天天来人报告老虎伤人的事,他很气恼。

这天,又有人来报:“山上有一虎穴,内有雌雄两只老虎,常常出来伤人,人们吓得已经不敢进山砍柴了。请求官府派人去捉,否则后患无穷。”

杨叔贤听说此事,拍案喝道:“地方上出了一些动物也要老爷亲自过问,真是些没用的东西!”

杨叔贤说着,拿出纸笔,奋笔疾书,写下一篇《虎戒文》。写完之后,交给差人,差人不解,杨便骂道:“真是些废物!且看我写下一篇文章就可以把老虎轰走。”

文章对老虎出没乡里、不守规矩、且屡屡伤人的行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且斥责老虎:从此以后,不准这样肆意妄为,要爱护百姓,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这是一篇声讨老虎的檄文,他命手下的人将文章张贴于老虎出没的山上。

过了几天,果然没有再听说谁受到老虎的伤害,杨老爷得意地对周围的人说:“怎么样?还是我的文章有神效吧,如此犀利的文章,量它老虎也不敢不思量。”

其实,偏巧那些日子老虎到别的地方找食去了。

后来,杨老爷又被调任到郁林地区做官,这里倒是没有老虎,但这里的百姓可不像荆州那儿的百姓那么老实,他们常常给杨老爷出难题,弄得杨老爷整日烦躁不乐。

忽有一天,杨老爷想起当年在荆州一篇文章就镇住了老虎的英雄业绩,可是,终日的烦躁使他才思闭塞,一时又写不出有份量的告民众书。忽然想到,何不把那篇《虎戒文》抄来镇一镇这里的百姓,便派人去荆州抄《虎戒文》。

几日之后,派去的人仍没有回来,又派另外一人去打听,回来报告:抄文之人不幸落入虎口。

智斗劫匪

——古代民间寓言

在郴州有个叫欧寄的孩子,既聪明又懂事,在只有十一岁时便每天帮父母干活。

有一天,欧寄到山里去放牛,他一边照看牛,一边砍柴。正在这时,两个强盗从这里经过,看到周围没有大人,只有欧寄这么一个小孩子,就起了坏心。

两个强盗把欧寄的双手反绑住,又用东西把他的嘴堵上,强拉着欧寄走,他们想把他卖给人家做仆人。

走了大约四五十里路,他们来到了一个镇子上,强盗们想在这里吃点饭,然后再去找买主。欧寄一路走,一路哭哭啼啼,装成一个很胆小、很懦弱的小孩子,强盗们渐渐对他失去了戒心。

两个强盗一边喝酒,一边吃饭,把欧寄绑在了桌子腿上。欧寄故意哭着哭着装着睡着了的样子。饭后一个强盗去到镇里找买主了,另外一个强盗喝得醉熏熏地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桌子上放着一把刀,欧寄看到心里有了主意。他悄悄把身子转到了背朝着刀的地方,刀刃刚好对准手臂上的绳子,他一下一下地把绳子对着刀刃拉起来,只一会儿的功夫,绳子断了。

欧寄举起刀,对准熟睡的强盗砍了下去,把强盗砍死了。随后撒腿就跑。不想,刚刚跑出去没有多远,那个找买主的强盗回来了,他们正撞了个满怀。

欧寄想:糟了!但马上又镇定下来,对强盗说:“你走以后,他说要我跟他走,我不肯,他就骂我,还用刀威胁我,没想到却误伤了自己。现在他没有了,我跟你一个人岂不更好?”

强盗一想:“对呀,这话有理。原来卖了他,还要两个人平分,现在卖他的钱可以归我一人所有了。”

后来,小欧寄又把这个强盗设计杀死,人们都称赞欧寄是个智勇双全的孩子。

苦乐均衡

——古代民间寓言

周国有一个姓尹的富商,非常精打细算。所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家业也越来越丰厚。但他的仆人却整天有干不完的活,从没有片刻的停歇,从早到晚忙碌着,弄得疲惫不堪。

有一位仆人年纪大了,由于工作太忙太累,加上身体虚弱,到了晚上,便累得浑身酸痛,倒头便睡。

老仆人白天辛苦劳作,身心交瘁,晚上睡梦中却常常梦见自己不再给人家做仆人,自己不但有许多财产,而且有许多仆人侍候着,甚至还做过当国王的美梦。

一次,老人又梦见自己当了国王,全国上上下下,皆听他调遣,他身着华贵的服饰,吃着从没吃过的山珍海味,享受着荣华富贵,快乐得如同神仙一般。

老仆人每次都是被人从美梦中唤醒,又被催促着去劳作。每当老人累得打不起精神时,别人就来安慰他,开解他,他自己却说:“放心,我想得开,虽然白天劳累些,但幸好每天都有夜晚,白天劳作,夜里能有好梦做,也算是休息、享受了。”

主人却正好与老仆人的感受相反。他每天白天虽然享受着富足的生活,但他整天工于算计,总有想不完的事,心情始终很烦躁,晚上虽然能够入睡,但是,却整晚做恶梦。

每天夜里,他都梦见自己破产了,万贯家产顷刻间化为乌有,他不得不去给别人家做仆人。而且,他给人做仆人总是什么也做不好,不是挨打,就是挨骂,常常痛苦不堪,常常从梦中惊醒。

长此以往,他不堪忍受,不得不去求助于朋友,他的朋友告诉他:“人生在世就是这样,穷富各有各自的苦恼和快乐,苦乐掺伴。”

朋友的话点悟了他,他不再为家产的事焦虑算计,对仆人们也放松了,自己从此也轻松了许多。

门前有狗

——古代民间寓言

有一天,楚王召见陈珍,陈珍到来之后,发现楚王郁郁寡欢,问道:“大王为何事忧烦?”

楚王满怀忧虑地说:“国家兴旺要靠人才,我深知此理,也非常敬重那些有智慧、有学识的贤达人士,可是,却总不能如愿以偿。”

陈珍道:“此话怎讲?”

楚王说:“我一贯表示要重用读书人,希望他们能投奔到我这里来发挥他们的才能,可至今却不见有人前来,不知何故?”

陈珍说:“大王可愿意听我讲一个故事?或许能从中悟出道理来。”

楚王应允道:“快快讲来。”

陈珍说:“我从前在燕国的时候,住在一个镇子附近。镇子里有两家店铺,两家店铺相隔并不很远,东边那家店铺货物齐全,买卖也大,可是,上门买东西的人却寥寥无几。但西边的那家店铺,虽然货不全,门面也很小,却常常是顾客盈门。”

楚王不解地问:“那是什么缘故呢?”

陈珍道:“只因东边那家养有一只很凶的狗,这只狗一天到晚在门前转,吐着长长的舌头,看到有人往店铺来,就龇牙瞪眼,摆出一副要咬人的样子,这样,谁还有胆量去买东西?连走路都恨不能绕着走。”

楚王听完陈珍的讲述,摇摇头,说:“竟有这样的店主,如此纵容看门狗,怎么能做好生意?真是个愚蠢的家伙。”

陈珍却说:“大王有所不知,大凡狗在主人面前都是驯服、温顺的,所以主人并不知道自己不在场时,狗会是什么样的。”

楚王又问:“那么,这件事与我说的事有什么联系呢?”

陈珍说道:“想投靠大王的人不通过大王的近臣难道能得以见到大王吗?”

家鸡与鸿雁

——古代民间寓言

田饶是鲁哀公的大臣,他从来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做事,但鲁哀公对他的努力勤勉似乎从未注意过,过了好多年田饶也没有被重用。

有一天,田饶来到鲁哀公府上,对鲁哀公说:“主公,我今天是特地向您辞行来了。”

鲁哀公问:“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田饶答道:“很远很远的地方。”

鲁哀公对田饶的回答有些不解,于是问道:“我不明白你话里的含义。”

田饶说:“主公,您看过雄鸡吧?”

鲁哀公很纳闷地点点头。

田饶接着说:“我们都熟悉雄鸡,但没有谁会特别留意它。其实,如果仔细地想一想,它身上有很多长处。比如,它外表就长得很威武,红红的冠子,走起路来高昂着头,遇到威胁时,它会不顾一切冲上去,毫不怯懦,是个了不起的勇士。

雄鸡不仅勇敢,而且很有绅士风度,每当找到了可口的食物,总是舍不得自己独自享受,而是唤来母鸡和小鸡一块儿来吃,这实在是十分难得的品质。

还有呢,没有人给它分派什么任务,它却总是很自觉地每天凌晨早早地醒来,高声地啼鸣报晓,人们多半是因为有了雄鸡的司晨才没误事的。想想看,雄鸡带给人们的好处还少吗?”

鲁哀公仍然不解地问:“那么,你以雄鸡来说明什么问题呢?”

田饶说:“别忙,很快就说到了,因为人们对鸡已经习以为常,无论它对人有多大贡献,人们还是拿它来任意地宰杀。可当人们看到飞得很高很远的不常见的鸿雁,就会表现得毕恭毕敬,而任其随便吃地里的庄稼,捕食鱼塘的鱼,何必厚此薄彼呢?”

王承福的活法

——古代民间寓言

从前长安有个叫王承福的农民,在他普通的外表下,却有着对人生的独到的见解,他之所以能活得轻松自在得益于此。

天宝年间的动乱时期,他被朝廷征兵去服役。他只好扔下农田,去军中打仗。在军队里他因为表现好,被提升做了官,并得到嘉奖。

他很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不适合作官,于是,辞去官职,回乡务农。可是,家里的田地已经没有了,他只好去做泥瓦匠,以此维生。泥瓦匠的工作很辛苦,且收入也很低,所以,他一直没有能力成家,过着单身的生活。

别人以为他一定会满腹委屈,因为他曾经从军,而且是有功之臣。想不到他却说:“我倒觉得生活得挺好。人活着就要靠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自己的生活享受。我就是这样做的,有什么好委屈的?

至于做什么行当,那不过是社会上不同的分工而已。想想看,我们要吃饭,要穿衣,要住房,这就必然要有种粮食的,养蚕织布的,还有盖房的。一个人不可能做那么多的工作,也不能掌握那么多的技艺,所以,就必须大家互相合作,每个人都付出劳动,各得其所嘛。”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辞官不做,偏要回乡做苦力呢?”

王承福笑着回答:“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最适宜做什么。我没有读过书,恐怕很难当好官,但我学习泥瓦匠的技术却很快,而且干得很不错,所以,我选择了这个工作。

有些人游手好闲,拿钱去买官做,有些人好吃懒做,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这样的人看起来活得很舒服,很高贵,其实,他们活得并不踏实,并不轻松。

一个人硬要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当然会很累,很苦,我现在没有能力养家,所以才单身一人生活。”

伍子胥论鸟鸣

——古代民间寓言

有一天,吴王夫差举行宴会,邀请众臣都来参加。宴会上,夫差侃侃而谈,谈兴正浓时,忽然庭院里传来鸟的叫声,夫差很生气,问道:“这是什么鸟?”

手下人答道:“忌其鸟。”

夫差觉得忌其鸟扫了他的兴,就下令说:“去,把那只忌其鸟捉来杀死。”

众臣子都不敢吭声,只有伍子胥站起来说:“大王何必为一只鸟烦心,所有的鸟没有不叫的,随便它叫好了,大王为何一定要杀死它呢?”

夫差说:“这只鸟叫声很讨厌,听它的叫声似乎不吉利。”

伍子胥说:“大王真的能分辨出什么鸟的叫声吉利,什么鸟的叫声不吉利吗?”

吴王本来是信口开河,这下自己答不上来了。

伍子胥又说:“依我之见,鸟的叫声如何倒无关紧要,对国家的强盛、民众的安乐没有大碍。”

夫差听出话中有话,便紧追一句道:“那么,你说什么能对国泰民安有所影响呢?”

伍子胥说:“大王拥有千军万马,众臣百官,这些人,各有不同的心思,他们平时说的话倒是该认真鉴别一下,有的人胸怀报国之志,说出来的话自然慷慨坦;有的人为谋取高官厚禄,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说出的话就居心叵测。大王若能像听鸟鸣一样认真地去一一分辨,倒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吴王听了伍子胥的话,沉吟片刻,点点头说:“伍大夫说得有理。那么依你之见,怎么才能分辨忠奸呢?”

伍子胥说:“这其实也不难,大王只要常看每个人的言行是否表里如一,看他们在大众面前和私下里的言行是否一致,再多听听不同人的意见,就很容易看出忠奸来。”

宋清卖药

——古代民间寓言

有个叫宋清的远近闻名的药商住在长安城里,他的药不但质量好,而且为人也仁厚,他的善行人人皆知。

宋清收集药材很严格,但价格合理。凡是到他这里来卖药材的都知道宋清的人品好,而且对送药材的人十分客气,热情地款待他们,请他们吃饭,远道来的还安排在自己家里休息过夜。所以,采药人都争先恐后到他那里卖药。

宋清的药好,来他这儿买药的人自然就很多,他配的药又从没有出过一点儿差错,人们都很信任他。加上宋清卖药,如果对方一时无钱付帐,可以欠帐,宋清总是说:“治病救人要紧。钱什么时候有,再送来就是了。”

人们因此十分赞赏他的人品。有的人家药费拖了一年,仍无钱付帐,宋清也从不上门讨帐,每到年底,宋清总要烧掉一些还不起钱的欠条。

有人对此颇不理解,说:“宋清这人一定是脑袋有问题,否则,怎么会干那样的傻事?”

宋清却说:“我并不觉得自己傻,我卖药挣钱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我现在生活得很好不就行了。

卖药四十多年,我总共烧掉别人数不清的欠据了,这些人并非是为了赖帐,有的人后来当了官,发了财,没有欠据,他照样不忘当初,会加倍地送钱来还我的,真正不能还的毕竟是少数。

如果像有些商人,对欠帐的人不依不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买主上门求药?人品是最好的宣传,人们对你信任,才会有事来找你,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友情。”

宋清的确就是以德取信于民,赢得了众人的敬重,他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成了有名的富商。

对此,社会上议论颇多。

有人再说:“无奸不商,无商不黑。”

人们就用宋清来反驳这个论点。

柳宗元就说过这样的话:“如今,惟利是图的市侩风气充斥着官场和商界,但有宋清这样正直的商人,对其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吝公惜驴

——古代民间寓言

有一个老汉出了名的吝啬。他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因此攒下了很多钱。他用这些钱来放高利贷,由此得到更多的钱,于是他有了更多的积蓄。

尽管如此,老汉还是粗茶淡饭,省吃俭用,一家老小怨气横生,可也没人敢说什么。

老人年纪越来越大了,身子骨也不似往年了,每次出去讨债、放债,常常累得浑身像要散了架似的。别人要替他去,他又不放心,生怕别人会贪污了他的钱财。

一天,儿子对他说:“父亲,你每次外出,劳累疲惫得很,不如买头驴,骑着驴出门会轻松一些的。”

老汉拿出钱来,数过来数过去,想到买一头驴要花那么多的钱,心里怎么也舍不得。

又过了些日子,一天,老汉外出遇上雨,走了一夜的山路才赶回家,回到家就大病了一场。

老人病好后,儿子又劝他买驴,这一次,老汉才狠狠心,买了一头驴回来。

自从买了驴,家里人以为老汉不会再有走路的辛苦了。哪知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