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通用教材——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16:13:42

点击下载

作者: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通用教材——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通用教材——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试读:

前言

2011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试行)》。该标准和大纲发布后,部分省、市实行统一考试,预计将于2015 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国统一考试。

新的教师资格国家统考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颁布了新的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二是改革了考试内容,由过去考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改为考查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面试;三是改进了考试方法,提升了考试技术。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快捷、准确地把握考试的脉络,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学与研究中心联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师范院校的老师们深入研究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各科目的大纲要求以及近几年教师资格考试的真题和命题情况,精心编写了这套《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通用教材》系列丛书。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依据考试大纲,紧扣真题

本书在编写时严格依据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大纲,紧扣历年考试真题,深入研究了大纲中的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和真题中的常考点与命题规律,旨在帮助考生切中考试重点,缩短备考时间,提高备考效率。

2.体例科学,结构合理

本书设置了“知识架构”“考情分析”“考点地图”“名师提点”“真题链接”“自测题”等特色小栏目,所设栏目科学实用,使考生能够系统准确地掌握重点知识,强化学习效果。

3.囊括考点,突出重点

本书根据《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大纲要求的7个模块来组织编写,囊括了所有考点。同时,我们将考试中的重点知识突出标记,方便考生记忆。

4.讲练结合,强化考点

本书采取了讲练结合的模式,在讲解内容的同时穿插了“名师提点”“真题链接”,帮助考生强化考点。同时,在每一模块后设置了“自测题”,所有试题均配有详尽的解析,帮助考生及时查缺补漏,做到学练结合。

5.配套光盘,超值赠送

本书光盘内容包括“应试指南”“专家课堂”“章节练习”“题型特训”“实战真考”“错题库”六大模块,旨在帮助考生全面了解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提前感受上机考试氛围,轻松通过考试。

尽管在本书的编写与出版过程中编者精益求精,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的联系方式为:lisha@ptpress.com.cn。编者模块一   教育基础

知识架构

考情分析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地图第一节 教育的基础知识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一)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

在我国,“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开始成为常用词。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名师提点

本节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常有考查,其中教育起源和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较多,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出现,考生要多加留意。(二)西方"教育"一词的溯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已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三)广义和狭义上的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教育包含广义和狭义两层意思。

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是一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类型有学前教育、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

二、教育的属性与构成要素(★★)(一)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传递人类社会文化、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2.社会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具有历史性。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性质、内容和目的等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的变化而发展变化。(2)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社会文化、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承的基本途径,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具有永恒性的特点。(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依靠社会物质条件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二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三是教育在观点和内容上要受到其他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宗教、法律等)的影响。(二)构成教育活动的三大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者,指所有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以及其他参与教育活动的人员。狭义的教育者,指学校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等专职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受教育者,指在各类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以及各种成年教育中的学生。狭义的受教育者,指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全日制式学习的学生。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是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

教育活动的三大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教育者是教育影响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无法开展,受教育者就不能受到正确有效的指导和教育;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意图、发展目标就无法实现,教育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教育对象,教育活动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也就没有了意义。

三、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一)教育的主要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教育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懂得社会生活的常识、必需行为要求等,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表现为: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等。

个体的个性化一般是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主要表现为: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性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等。

2.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经济发展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教育能促进人的各方面的发展,提高人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意识、民主管理意识等,提升国家、民族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促进民主,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形成一定的舆论,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3.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

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通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影响着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教育是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能传播文化,促使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交融。另外,教育还能满足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需求,能更新和创造文化。(二)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真题链接( )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对于教育工作具有全程的指导作用,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考场点拨】考生要了解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的含义和内容。

2.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也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通过发挥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衡量和评价功能,能更好地确保教育活动的正常有效地进行。(3)教育目的对教育者贯彻教育方针和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具有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的期望,具有目标导向性和理想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行为具有激励作用。

3.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制定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和正确认识,以及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关系的方法论。

第二,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

第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时,也重视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从而寓一般于特殊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内涵。(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强调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途径。(3)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个体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公民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并渗透教育的方方面面。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起源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分为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一)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上帝或天)的意志,是人依于神或者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来的教育起源学说。

1.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利托尔诺在《各人种教育的演化》中指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在《人的教育》中认为:“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2.主要观点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3.根本错误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把教育的起源归根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1.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史家孟禄,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

2.主要观点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

3.根本错误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观点的指导下而形成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1.代表人物

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及教育家。

2.主要观点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则是教育产生的又一重要条件;劳动及语言是人类教育产生的基础;教育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以生产力水平为依据,教育发展历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四个阶段。(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些简单的教育活动,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其形式实际上是融于各种活动之中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附属性

教育活动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领域;教育活动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多数的教育活动分散进行,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相对固定的教育活动、固定的教育内容、专门的教育场所和教育机构。

2.原始性

教育内容相对简单,着重于传递生产经验、风俗礼仪和宗教仪式等;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的方法只限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

3.平等性

原始社会里的教育机会均等,只因年龄、性别和劳动分工不同而有区别。除原始社会的教育之外,有史以来的教育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教育。

1.古代中国的教育

●据资料记载,我国早在4000年前的夏朝,就出现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奴隶制社会初期的早期学校称为痒、序、学、校。《孟子·膝文公》里面提到“设为痒、序、学、校以教之。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日痒,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这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起源情况,还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宗旨。

真题链接

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夏朝

D.殷商【答案】C【解析】据资料记载,我国早在4000 年前的夏朝,就出现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认为在夏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学校,但是,我们还未从考古发掘中找到可靠的实物来证实。而有文字记载和考古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殷商。【考场点拨】考生要在了解古代社会教育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记忆。

●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得到比较完备的发展,并且有国学、乡学之分,入学者只限于统治阶级(奴隶主)的子弟;教育内容主要是以礼乐教育为核心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统治阶级(奴隶主)的子弟学习管理国家、镇压奴隶的本领。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逐渐兴起,教育的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百姓。各家各派都纷纷开展教育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大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促进并且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的文化教育政策,并且明确提出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为标准选拔人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设置专门的学校;完善了选士制度。

●隋唐时期开始采取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唐朝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善的官学教育制度,中央官学的主干是“二馆六学”。

真题链接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答案】B【解析】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宋代以后(封建社会时期)“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考场点拨】考生要在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记忆。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逐渐发展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书院在唐初是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演变为隐居读书、聚徒讲学之地,至宋最盛。最著名的有岳麓、白鹿、嵩阳、睢阳、石鼓、茅山等书院。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知识拓展(1)“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是上下尊卑之道;“乐”是祭祀,颂扬帝王、贵族,鼓励军心士气之乐和舞蹈教育等;“射”“御”乃射箭、驾车之术;“书”指语文读写和文学历史知识;“数”乃计算、历法、天文等理科方面的知识。(2)“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3)北魏献文帝下令建立的郡国学校制度被认为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4)“二馆六学”分别指崇文馆、弘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2.古代外国的教育

●古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学教育。公元前9世纪,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僧侣是唯一教师。公元前3世纪,佛教得到广泛发展,佛教教育随之兴起,佛教教育的主要活动为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埃及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以及文士学校。宫廷学校是法老教育皇族子弟的场所;职官学校以官吏为师,以法为教,招收和培养贵族和官吏的子弟;文士学校是古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主要的教育内容是文字、书写、执政等。“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希腊教育通常以斯巴达和雅典这两个城邦的教育为代表。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才。古代斯巴达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古罗马教育在共和时期以农民—军人为主要特征,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在共和后期,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罗马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也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在欧洲,封建时代的学校主要是教会学校。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艺”中渗透着神学思想,以培养对上帝虔诚,忠于教皇,能进行宗教活动的教士。除了教会学校,世俗的封建主拥有自己的骑士学校,传授的内容是“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以便将自己的子弟培养成骁勇善战的骑士。

总体来说,古代社会教育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第一,阶级性。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第二,等级性。不同的阶级地位享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三,道统性。天道、神道、人道往往合而为一,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

第四,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不灵活,主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第五,专制型。教育过程是管制和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第六,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6世纪至19世纪末,世界进入近代社会。新大陆的发现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19世纪以后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国家化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兴起。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意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教育义务化

德国在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英国在1891年完全实行初等免费教育。

3.教育世俗化

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4.教育法制化

重视教育立法是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者重大变革,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给予规定和保证。(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民化

推行普及教育,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人的社会生存发展、参与社会决策和继续学习的基本需要。

2.民主化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开放性日增,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学校类型、培训机构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学习者多方面的需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终身化

现代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习终身化,预备式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体系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变。教育者从重在将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转变为重在促进受教育者不断掌握学习方法,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4.人性化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都以人为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表现出互动合作的关系;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均呈现出人性化、多样化、丰富化的特点;教育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要求受教育者学会关心,善于自我反思。

5.信息化

教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质;强调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和科研中;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6.国际化

因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所以要求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和广阔的国际环境。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基础知识(★)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是教育系统的骨架,也是制衡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主体。

二、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类型和发展规模。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则学校类型单一,规模较小;生产力水平较高时,则学校类型多种多样,规模较大。(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学制中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等的规定都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三)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应当要满足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学制的建立和改革也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否则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四)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以及国外学制的影响

学制的改革离不开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也会受到国外学制改革成果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一)双轨制

1.形成时间及代表国家

双轨制形成于19世纪,实行双轨学制的代表国家主要是英国、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

2.主要特点

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一轨为资产阶级子女所占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术性很强,属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

3.评价

双轨学制不利于教育普及。(二)单轨制

1.形成时间及代表国家

单轨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行单轨学制的代表国家是美国。

2.主要特点

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3.评价

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三)分支型学制

1.形成时间及代表国家

分支型学制是由前苏联于20世纪上半叶建立的。

2.主要特点

这种学制在初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的一定阶段由单一的学校系统构成,而在此后的阶段(初中以后)开始由分化的多种学校系统与之衔接,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

3.评价

这种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必须统一而使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四、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一)我国古代学制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痒、序、学、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但由于古代学校教育不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二)我国近代学制的形成和发展

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1.壬寅学制

1902年,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正式公布,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提出的现代学制,时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施行,但却是新学制的先声。

2.癸卯学制

1904年,清政府颁布执行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时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该学制包含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儿童7岁入学至大学堂要21年,至通儒院要26年,是我国修业年限最长的一个学制。

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读经,另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壬子癸丑学制

辛亥革命后,时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主持了对旧学制的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从纵的方面看,可分为三段四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7年),包括初等小学堂(4年)和高等小学堂(3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校,学制4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大学本科3年或4年,预科3年(专门学校本科3年或4年,预科1年)。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不计年限。从横的方面看,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分别实施完全或简易普通实业教育。

该学制改学堂为学校,废除了尊孔读经,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实行男女平等教育,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设置专门学校,培养专科实用人才等。这一学制施行到1922年,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

192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学制,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该学制对各级学校修业年限作了规定:初等教育6年,其中初级小学4年(可单设),高级小学2年;中等教育6年,分初高两级,各为3年;高等教育3~6年,其中大学4~6年,专门学校3年以上。国民党统治时期,对该学制做出了修改,但没有重大变动,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真题链接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答案】D【解析】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考场点拨】考生要对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记忆。(三)我国现代学制的形成和发展

1.1951年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为新中国初步制定了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动员一切积极因素”。该指示提出了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其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第二,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三,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第四,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第五,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4.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年,我国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教育制度的内容为:第一,确定了20 世纪末“二基”“两全”“两重”的教育发展总目标,即“21世纪末,我国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和一些重点学科”;第二,改革办学体制;第三,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第四,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第五,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第六,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

5.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其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教育大法,它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学制的改革成果,并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6.2001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年,我国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为:第一,坚持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二,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收费制度。

7.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行动计划》《2003—2007年教育行动计划》中关于教育制度的内容为:第一,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第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第三,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第四,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第五,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六,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七,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这一规划纲要,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具体来看,我国的学制改革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第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

第三,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第四,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真题链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包括( )。

①优先发展

②育人为本

③改革创新

④促进公平

⑤提高质量

⑥均衡发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答案】A【解析】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包括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考场点拨】考生要了解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方针政策。第四节 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的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认识对象和研究的特定领域,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把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

名师提点

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了解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常考内容包括: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②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③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④国内外著名教育学家的代表著作。

教育现象是一切教育活动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如学校管理制度改革、毕业生的去向等。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和学生认识活动关系的现象。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了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指需要人们去探究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惑。教育问题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的问题,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等。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存在于教育事物内部及教育与其他事物关系中的教育规律是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综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出教学的基本规律,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内部诸因素指教师、学生、教材等,外部诸因素指政治、经济、文化等。(二)教育学的任务

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深化人们的教育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给教育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科学化发展阶段、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四个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的概况

在人类历史上,最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存在独立的教育科学。到了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主张多是同其他方面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之中,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时期,无论是我国还是欧洲,虽有专门的论及教育的文献和著作,但主要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中国萌芽阶段教育思想的成就(1)《学记》(《礼记》中的篇目)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全书只有1229 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揭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原理。比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尊师敬道”“化民成俗,其必由学”“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对教育规律性的认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2)《论语》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中有充分的体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应该重视后天的教育工作。他还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贫富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表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谦谦君子。

另外,孔子的教学内容为《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偏重于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在教学方法和原理上,他强调:第一,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第二,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三,因材施教;第四,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且强调学以致用。(3)《孟子》《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体现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中“其进锐者,其退速”“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这些都体现了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思想。孟子持“性善论”,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孟子的扩充人所固有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即教学活动要体现理性的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4)“性恶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的,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礼”“义”行为都是人为的结果,是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因此称之为“伪”。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即通过教育和学习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行为。他认为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再到行动的过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另外,我国古代的诸多思想家如墨子、老子、庄子、朱熹、王守仁、韩愈等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作出的经验总结,为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们的著作很多方面都涉及对教育问题的论述。

3.西方萌芽阶段教育思想的成就(1)产婆术(发现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创立了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产婆术”。所谓“产婆术”是指在让学生获得某个概论时,不直接将这种概论告诉学生,而是不断地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不给予纠正,而是从其他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进而一步步拨开迷雾,得出正确的定义。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为后来西方的探究式教学、发展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理想国》《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该越早越好,他在《理想国》中第一次提出学前教育的思想,他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他说:“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从这里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对孩子而言,性格还没受过污染,尚未定型,所以对好的事情总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

另外,柏拉图认为:“只有当女性的灵魂是男性的或者她们的身体属于男性模式时,女性才是完美的。”在《理想国》中他提出了应该给予女子跟男子同样的教育的男女平等教育思想,关于男女教育平等是柏拉图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3)《政治学》《政治学》是古希腊“百科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这部著作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追求理性,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以人都应该受到同样的教育。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4)《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它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昆体良的代表作。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独立形态阶段的概况

17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资产阶级为了培养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及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资产阶级教育家在新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一些教育著作。因此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科学也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独立形态阶段教育思想的成就(1)培根

英国哲学家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2)《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教育学的产生。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大教学论》一书,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以《大教学论》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

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观点为:第一,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第二,“泛智教育”,将广泛、全面的知识传授给所有人;第三,班级授课制度,他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及其理论;第四,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具体原则。

真题链接

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

A.卢梭的《爱弥儿》

B.斯宾塞的《教育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答案】D【解析】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一书,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发表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形成。【考场点拨】考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3)《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的发表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形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总结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普通教育学》一书,该书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与原则、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师生地位等作了全面的论述与研究,在理论上创立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赫尔巴特学派,称为“旧三中心主义”。

另外,赫尔巴特还提出了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明确感受了解新教材)、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成概念)、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方法(练习)。在西方教学史上,“教育性教学”这个概念也是由赫尔巴特首次提出的,他强调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道德教育,即“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赫尔巴特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4)“绅士教育思想”“绅士教育思想”是在17世纪由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洛克提出来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教育的重点在于德行的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另外,洛克还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生来如白板,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人的差别是由教育产生的结果,“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5)“自然主义教育”“自然主义教育”是由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另外,他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个阶段,主张根据儿童的年纪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真题链接

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 )。

A.洛克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答案】B【解析】“自然主义教育”是由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考场点拨】考生要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教育思想。(6)“新三中心主义”(“儿童中心主义”)“新三中心主义”与赫尔巴特的“旧三中心主义”是相对立的,这个思想观点是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新三中心”指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杜威认为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另外,他还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应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在教育本质认识上,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教育就是一种生活。他还提出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解决问题的最佳假设、验证这个假设的五步教学法。

另外,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真题链接

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 )。

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

C.“从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答案】D【解析】在教育本质认识上,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学校即社会”。【考场点拨】考生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这个阶段出现的一系列其他的教育论著,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等,都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从现象描述转向运用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基础进行论证,对教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三)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1.科学化发展阶段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的产生是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最大变革。教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成为科学的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社会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2.科学化发展阶段的教育思想成就(1)《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前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特别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前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2)《教育学》

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前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的经验,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而且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这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

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和《父母必读》都是马克思教育学的代表性著作。他在流浪儿童和违法者的改造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

真题链接

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成为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影响因素。提出这一集体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 )。

A.加里宁

B.马卡连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