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3:27:31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建筑艺术(下)

建筑艺术(下)试读:

前言

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艺术已成为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构成,艺术素养也已成为人类精神境界的重要内涵。在璀璨的艺术星空中,那些有经典性的代表作品,不但是艺术家本身的才华表现,也蕴涵着时代、社会、民族的兴衰成败,揭示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殿堂是多姿多彩的:精美的原始彩陶、辉煌的商周青铜器、神圣的历代宗教壁画、博大精深地雕刻以及美轮美奂的音乐、戏剧,无不体现着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在这里,既有审美的欣赏,更有历史的认知与启示。《中国艺术史话》以精炼、浅显的语言与精美的艺术图片共同阐述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各种艺术的精华,多角度介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中国艺术史话》虽然不是我国出版艺术类百科全书的第一部,但却是目前国内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一部。全书文字量达300万之巨,收录图片3000余幅。按照分卷内容编排,有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艺术品收藏等24卷。可以说,这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出版界又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具有艺术修养的人。”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比别人丰盈和充满活力,他永远不会真正寂寞,因为他是汇聚着人类的全部尊严和骄傲活着。一个又艺术修养的人,不论他担任什么工作,总会比其他人更能体谅人、更仁慈、更幽默,更易展现个性,更潇洒从容。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能以他们的辉煌业绩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和巨大的震慑力,他们身上最具魅力的地方,往往是那一份艺术素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含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艺术史当然也概莫能外,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中国艺术的历史,才能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进而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中国艺术史话》把传统的艺术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入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因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本书编委会2007年5月

四、宋元建筑艺术

两宋的都城

北宋(960~1127)定都东京,即今之河南省开封市。东京又叫汴梁,我们先简要说一说这座城市的历史变革。这座城市在历史上许多朝代当过都城,如战国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以及金的后期等,历史上称开封为“七朝古都”。

早在公元前4世纪,魏惠王迁都于此,这里当时称大梁,自公元前364年至前225年,长达139年之久。后来秦灭魏,从此这座城市就衰落了。到了隋代,由于运河的开掘,这里又开始繁荣起来。唐代曾有一段内乱,长安、洛阳破坏甚剧,故这座城市进一步得到繁荣的机遇。五代除后唐建都洛阳外,其余四代均建都于此,当时开封就称东京。但五代时期较短暂,经济力量又不足,所以当时东京没有进行规模巨大的建设,一直要到北宋,这座城市才飞黄腾达起来。

北宋开国之初,对于建都何地曾有一番争议。当时北方的契丹族占领幽燕十六州后,深入长城之内,而开封的北面无崇山峻岭可守,除黄河略可作缓冲外,在军事上不甚有利,因此当时不少人主张建都洛阳。但洛阳残破不堪,而开封也有汴河运输的便利,所以后来决定建都开封。

开封一地在军事上无险可守,于是其城防工程引起了重视,以三层环套的城墙筑成东京城。最中心的为皇城,是帝王朝政、生活和中央机构的所在。城墙做得十分坚固,用砖石砌,周长五里,正门叫丹风门,门上建宣德楼,高大华丽,反映出泱泱大国之风。这座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宋徽宗曾绘就此建筑,见《瑞鹤图》。皇城之外,又有一道城,称为内城(亦称旧城,因为它是沿用唐代汴州城基稍加修葺而成),周围二十里一百五十步,共开十个城门。内城乃是东京的精华,除政府机构(各级衙署)外,其余住宅、商店、酒楼、寺院、道观、庙宇等,应有尽有,十分繁华。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这里的许多金银珠宝店、绫罗绸缎店等,都是高楼广字,十分气派,而且买卖兴旺,“每一交易,动即千万”。这里的酒楼,光是大型的“正店”就达七十二家,小的更是不计其数。酒楼门口扎缚彩楼欢门,作为其行业的特殊标志。最有名的酒楼是“樊楼”(又叫丰乐楼),是一座三层楼的建筑群,五座楼房各有飞桥相通,楼内遍设雅座,珠帘绣额,达官贵人多来此流连畅饮。“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这是刘子翚在《汴京记事》中所作的诗。

外城早在后周就有了,城墙也坚不可摧。这座城墙在宋真宗、神宗、徽宗时都进行过加固、修葺。城高四丈,上面有女墙,高约七尺。共有城门十三座,三道城墙均有外壕。外城壕宽达二十五丈,深一丈五尺。外城的城门除东南西北四门为四条御路通道外,其余城门都有瓮门三层,屈曲开门,以备城防之需。外城水门,据考证达九座。水门均设铁裹闸门。

东京的城市道路布局是以宫城为中心的辐射式与方格式相结合的路网系统,大道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式的方格路网,次一级的道路也是方格形的。主要干道叫御路,共有四条:一自宫城宣德门,经朱雀门到南薰门;二自州桥向西,经旧郑门到新郑门;三自州桥向东,经旧宋门到新宋门;四自宫城东土市子向北,经旧封丘门到新封丘门。“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原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坊巷御街,自宣德门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是御廊,旧许行人买卖其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乃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漆杈子以外。杈子里有砖石瓷器沟水两道,宣和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这使我们能想象出当时的街道绿化景观之美。

东京城内不但道路很有特色,而且城内河道也十分讲究,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与护城河互相沟通。其中汴河横穿城的东西,是城市的主要水上交通线,商业、贸易等相当发达。五丈河通东京附近各河道和地区,也是一条主要的水道。金水河通大内,是宫内用水之源,也是宫中主要之水景。

北宋东京的街市,从“市”的概念来说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繁华的了。东京街道最明显的特点是取消了唐代的坊里之隔,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进步。唐代各坊都设有门,按时启闭。到了宋代,坊里名称虽然仍保留,但坊门已没有了。唐代的长安、洛阳,商业区集中在“市”,仅一二处地方,购物不便。而到了宋代的东京,商业区分布甚广,甚至沿街均可以设店,而且还有摊贩,边走边卖的挑贩走街穿巷,商业气氛甚浓。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内还有一些定期的集市,如相国寺每月朔望和逢每月的三、八日,共开放八天。还有一些集市,在黎明时开市,天大亮时就收,称“鬼市子”。最热闹的要算夜市;三更尽才收市,但五更又有“鬼市子”。从三更到五更,城门是关闭的,所以也与城防时间相联系。夜市中最热闹的是州桥,从州桥到龙津桥,一路上都有小吃店摊,冷、热、甜、咸,无所不包。马行街的夜市更特别,通宵达旦,灯烛通明,其场景难以言表。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充分地表现了这种繁华的都市景象。

但是,盛极一时的北宋都城东京,百余年之后,终于被金人所陷。金兵攻陷东京后,虏去了徽、钦二帝及一批皇族。城中财物,洗劫一空;宫宇庙堂,破坏严重。从此以后,开封又成为一座破残、凄凉的城市了。

南宋建都临安,即今之浙江省杭州市。关于这座都城,还须从北宋兵败南逃之前说起。

杭州,早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就建都于此。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当时杭州刺史钱镠,割据东南一隅。开平元年(907)后梁进封钱镠为吴越国王。吴越国分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以杭州为首府,成立国家,持续近百年之久。后来赵匡胤一统江山,建立大宋,吴越国亦为臣服之属。杭州此时虽已不是都城,但也是个繁华之都,有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词为证: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嗽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向凤池夸。

不过,历史上杭州(钱塘)最“阔气”的时代,还是在南宋建都时。“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仓促中建立南宋王朝。靖康二年五月,领兵在外的“康王”即宋徽宗之子赵构登极于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改年号为“建炎”(1127),即南宋之始。当时对于建都何处,有三种意见:抗战派李纲有西都长安,南都襄阳,东都建康的“三都”设想;抗金名将宗泽主张坚守东京;投降派汪伯彦等提出“巡幸东南”。后因军事吃紧,赵构只好南渡长江,先安身镇江,又逃到杭州。后来到了绍兴元年(1131),先以越州为“行都”,并改名为绍兴府。不久即决计迁都于杭州,改名临安。取名之意是“临时安顿”,有朝一日要打到北方回到东京去。

临安成为南宋都城之后,北方的官僚、地主、僧侣、商人及民众大量南逃,涌入临安城内,当时人口激增,超过百万,为12世纪的世界最大城市了。

临安为都城,首先要加固、扩建城郭。当时的临安要比吴越国都城钱塘大。

据宋吴自牧《梦粱录》所记,“诸城壁各高三丈余,横阔丈馀。禁约严切,人不敢登,犯者准条治罪”。城四周共有十三座城门:东为东边门、候潮门、保安门、新门(又称草桥门)、崇新门、东青门、艮山门等七门,西边有钱湖门、涌金门(奉豫门)、清波门、钱塘门,南面有嘉会门,北面为余杭门(即武林门)。城门外均有护城河,今杭州城东之河尚在。

也许我国古代所有都城中,要算南宋的临安布局最为特别了,一是不规则,不对称,依山、湖、江而成形;二是皇宫位置在城的最南端,皇宫之北为都城,似乎很别扭;三是皇宫、太庙及其他官署位置也十分杂乱,没有规章,这也许都出于“临时安顿”、暂时将就,不怎么讲究。皇宫官署在城南的凤凰山麓:东麓是皇宫,其北是三省六部、枢密院等,屋宇高大轩昂,也有一定的气派。云锦桥和三省六部的官府大院相对,故此桥称六部桥,今之桥仍是当时原物。北面清河坊是御史台(司法机关)。望仙桥一带是王公贵族、达官宦臣所在之地方。如奸臣秦桧的秦相府,也在此处。

皇宫和宁门外向北直到武林门中正桥为临安的南北向主要街道,称御道,又叫杭城天街。街面用石板铺成,两边砖石砌出沟渠以排水。沟渠边上植桃李等树,春天花满树枝,美不胜收。但中间的路只能帝王通行,百姓只能走河渠两边的道路。

南宋的临安,虽是一座自然形的不对称的都城,但城内布局还是有一定的规则的,也有气派。街道河巷也比较有秩序。在街路河道的网格之间,分设九厢八十余坊。“坊”是城的内部结构的一个基本单元,四周有高墙,与外界联系出入有门两至四个,坊内有十字交叉的两条大路,然后是小路,称巷(又称曲),宅舍入口即在巷内。这种格局,后来一直保留下来,成了很有生活情趣的空间形态。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临安春雨初霁》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形象地勾画出当时市井巷里的生活情趣。

临安的商业是比较发达的,市面很繁荣,据《梦粱录》卷十三所记: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清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盖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即与外郡不同。所以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至于故楮羽毛,皆有铺席发客,其他铺可知矣。其余坊巷桥道,院落纵横,城内外数十万户口,莫知其数。

临安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这些内容在《梦粱录》中也有详述,在此只说游赏西湖一事。《梦粱录》:杭城之西,有湖曰西湖,旧名钱塘。湖周围三十余里,自古迄今,号为绝景……湖山之景,四时无穷,虽有画工,莫能摹写。如映波桥侧竹水院,涧松茂盛,密荫清漪,委可人意。西林桥即里湖内,俱是贵官园圃,凉堂画阁,高台危榭,花木奇秀,灿然可观。

当时四季游人如织,大大丰富了都城的文化生活。据记载,西湖之“十景”,就是南宋时产生的。“近者画家称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曰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两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映月。春则花柳争艳,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瑞雪飞瑶。四时之景不同,而赏心乐事者亦与之无穷矣。”

辽、金、元的城市

宋是纯汉族统治的大国,除此之外,还有辽、金、西夏(后来还有元)等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这些政权大多是在北中国地区。

辽国(907~1125)建都临潢,即今之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之林东镇南。辽都称上京,分南北两座城,今城之遗址尚在。北城是皇城,呈正方形平面,东西宽和南北长均约四里余。城内正中今尚有高地,约一里见方,可能是当时辽国的皇宫所在,北端地形较为规则,当是禁苑。宫殿位于南端,今除了还有长方形的建筑基地外,尚幸存石狮两对。据考古学家研究认为,这里是当时的宫殿正门承天门。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这里还有寺院安国寺以及绫锦院、内省司曲院、瞻国省司二仓等。想当年,辽国作为一个游牧式的少数民族,一心想学习文明,学习汉地文化,苦心经营;又一心想向南扩展,蚕食宋朝江山,成为一个富饶的大国。我们也许能联想起小说或戏剧“杨家将”中的许多情节,如“双龙会”、“金沙滩”等,战争双方皆悲壮之至。后来辽被金所灭,如今这里只留下一些令人吊古感怀的土堆了。

金(1115~1234),比辽稍晚的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的主要势力范围,最早时是在今东北、内蒙古东部一带,其首府上京会宁,在今之黑龙江阿城县南四里许。这里地形甚佳,西有高山为屏,东有阿什河。这座城如今当然也成了一土堆。据发掘研究,城为长方形,东西2300米,南北3300米。东北近沼泽地,所以凹进约400米。城墙用土筑,今尚留存约5米高约3米厚的一些城墙。城四面各有一门,均不相对,外有瓮城。城分南北两部分,中设隔墙,墙中偏东处设门。南部靠西北处地势较高,据分析研究是宫殿所在,今还有宫城遗迹,约560米见方。宫殿区的正门在南,与城的南门相对。正门前左右有高丘,是防御性的建筑。正门内左右有廊(只留下遗址),中间有三座建筑(基址)。

1115年金灭辽,于贞元元年(1153)将都城迁到中都(此地原是辽的南京),并作大量的建设。当时曾派画工至宋都东京(开封),测绘了宋都城型制及建筑形式,以此作为借鉴。金中都为两套方城:外城东西宽约3800米,南北长约4500米。每边设三门,城内中部是皇城。道路从城门引伸,垂直交叉,形成规则的井字形。宫城南中轴线约2公里,两边皆建宫殿、寺庙等。宫城前有石桥及千步廊。进入宫城,至大殿,大殿建在高台基上。大殿之后中轴线上是高高的天宁寺塔。中轴线形态清晰可见。

建设金中都,动员人役八十万人,士兵四十万人,工程浩大,宫殿苑囿,十分辉煌。城东北建大型苑囿,有宫殿,其中最大的宫殿是万宁宫,这就是今北京之中南海。这座美丽豪华的都城,可惜后来被元兵破坏,成了一片废墟。

最后说元大都。元大都是13、14世纪世界上最宏伟壮丽、规划整齐的都城,“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得如此巧妙,我们竟不能描写它了!”

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在斡难河畔即位,称成吉思汗,创建了蒙古帝国。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于开平府(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中统四年以开平为上都,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定燕京为中都(作陪都)。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定国号“元”。第二年初改中都为大都,并从上都迁鼎大都。从此这里(即北京)成了统一大国的中心。

元代虽为蒙古人统治,却也努力汉化,故元大都的规划思想,概仿《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做法,“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城分三套:外城、皇城、宫城。外城东西宽6635米,南北长7400米,共设十一个城门。城内街道经纬分明,布局十分规整,这是学习汉地文明的做法。但蒙古人免不了有自己的风俗习性和生活方式,因此反映在都城形态上,则毕竟与汉地有所不同。蒙古乃游牧民族,自幼培养骑射,无论民间、皇家,无不如此。所以在元大都城的北部,尚有仿北方草原形态的一块地方,供帝王及皇家子弟练习骑射之用。

元大都的兴建,也开创了请外国专家来共同策划城市规划建设的先例。当时有汉人刘秉忠任设计的总管工程。大批匠师从外地调京。一般的夫役从就近地区征发,并调元大都侍卫军参加修筑工程。除此之外,还邀请尼泊尔人阿尼哥、阿拉伯匠师也黑迭尔等,也来参与规划建设。

两宋的宫殿

汴梁的宫殿

北宋东京(即今开封,亦称汴梁)的宫殿大内本是唐代汴州节度使之治所,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修建、扩建而成。宫城位于内城中间略偏西北处,南面有城门三座,其余三面各设城门一座。南面中间为丹风门,下设五个门洞,城上之楼曰宣德楼。宫城东西两面为东华门、西华门,北面为玄武门(又叫拱宸门)。

丹风门内为中央机构所在地,其中有都堂、尚书省、中书省、枢密院、明堂等。在这一区域中,高官可骑马行进其间。各衙署供应午餐,仅尚书省的厨房就有房屋百间。过了东华门、西华门过道,至宝文阁后夹道,便是宋朝皇帝办理政事及举行仪式等的地方。其中东华门里内横门本名左承天门,宋真宗时在此屋顶上出现了写有怪字的巾帛,传为“天书”降临,故将此门改为左承天祥符门。

大庆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阔九间,庭院中有钟、鼓楼,院子很大,可容万人。节日、大典或接见外国使臣都在这里举行仪式。据记载,当时排列于院中的仪仗队人数多达五千余。赵匡胤灭周之后,“禅让”仪式就在此举行。大庆殿西有文德殿(又名正衙殿),是宋朝皇帝日常上朝与大臣议事之所。大庆殿后有紫宸殿,规模较小,在此举行小型会议,接见一般的外国来使。殿西有集英殿,是设御宴和试举人之处。殿旁有垂拱殿,与后宫的几个寝殿正对,形成一条轴线。相传赵匡胤修造后宫时要求与垂拱殿成一直线,福宁、柔仪、钦明等殿完工后,他将诸殿门打开,从垂拱殿向北望去,一直可望见后苑。他的意思是,这样就“无所隐讳”。

东京北宋皇宫的后宫也很有特色,规模甚大,建筑物不计其数,主要殿宇为福宁、柔仪二殿。福宁殿是皇帝的寝殿,当时太祖赵匡胤病重,召赵光义(太宗)入宫,随从只见殿内烛光摇曳,斧影闪晃,恍惚中听得太祖赵匡胤在说“好自为之”,后来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这就是所谓“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福宁殿西有一小殿叫宣和殿,宋徽宗将所藏历代印玺、钟鼎、书画等珍贵之物都放在这里。此殿在宋亡后洗劫一空。金兵因不便搬运很多大型器物,都抛在殿前的水池中。宋时这里有苇池,池边蓄养猪狗等小动物。其目的是一旦捉住“妖怪”,就可以杀狗或猪,将血浇淋其上以“灭妖”。这真是无稽之谈了。

临安的宫殿

南宋临安的皇宫,在城南凤凰山之东麓。这里原来是吴越国的子城,南宋建炎元年(1127)改为宫城,城周围九里,称南内。宫城南为丽正门,北为和宁门,其规模当然比北宋东京的宫城小。正朝只有两座殿堂,轮番使用。据《梦粱录》等记载,其中的文德殿、紫宸殿、大庆殿、明堂殿、集英殿等,其实是一座殿取了好多名字而已。“丽正门内正衙,即大庆殿,遇明堂大礼、正朔大朝会,俱御之。如六参起居,百官听麻,改殿牌为文德殿;圣节上寿,改名紫宸;进士唱名,易牌集英;明禋为明堂殿。”实际上没有什么“三朝五门”,但为了继承大宋皇朝宫廷传统,所以名义上仍如故,只是忙忙碌碌地不断换牌匾。在权宜之计的背后,也许说明南宋皇朝还希望在“王师北定中原日”,回到东京去理朝政。

大庆殿两侧有朵殿,西面名垂拱殿,是日朝之所在。此外还有复古殿、福宁殿、缉熙殿、嘉明殿、勤政殿等等,在此不再多述。

南宋临安的宫殿,还须说另一处,即望仙桥东的德寿宫。这一处宫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南宋高宗、孝宗诸帝退居养老之地。说德寿宫,还要从这里最初的情形说起。此地最初为一花园,秦桧看中,于是请赐为第宅。绍兴十五年(1145),宋高宗满足了他的要求。秦桧入居以后,一直营建房屋达十九年之久。里面楼堂馆所亭榭,数不胜数,而且都是高大宏丽之建筑,可以说是杭州城中首屈一指了。高宗曾数次前往,并为宅内的楼阁题“一德格天”的匾额。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死,第宅缴还。后来高宗欲行禅让,下令将秦桧之宅改为宫殿,以备退位之后居住。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改建成功,命名为“德寿宫”。孝宗即位,高宗则为太上皇,居住德寿宫中。

德寿宫正门位于南首,门外有百官漏院。殿堂楼阁多集中于南郊,后面为花园。高宗既居,又在乾道三年(1167)讽喻孝宗为建御花园。”园内凿大池,从清波门外引西湖水注入,其上叠石为山,似飞来峰。又按四季划成四部分,周内遍植奇花异草,以便四时游览。又建冷泉堂、聚远楼等。聚远楼之名,出自苏轼的诗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付闲人。”楼额由宋高宗亲笔题写。冷泉堂在飞来峰旁,堂前松竹为之,浓荫蔽日,环境秀雅。高宗曾对来谒之孝宗云:“此处凉甚,每次侍宴,虽极暑中亦著衲袄儿也。”德寿宫之型制和规模可与凤凰山下宋皇宫比美,当时人称此为“北大内。”后来宋孝宗退位也居此,改为重华宫;绍熙五年(1194)孝宗崩,遗诏改名慈福宫,由高宗后吴氏、孝宗后谢氏居住;宁宗庆元二年(1196)又改为慈寿宫。不料在开禧二年(1206)宫殿遭火灾,后来便荒芜了。至咸淳四年(1286),改建为宗阳宫。

辽、金、元的宫殿建筑

辽国是契丹族统治的政权,它的都城有些特别,设五个京城,以临潢为土京(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淋左旗林东镇南),辽阳为东京,大同为西:京,大定为中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析津为南京(又称燕京,即今之北京)。在此只说辽国的上京宫殿。

此都城之宫殿,据记载建于辽天显元年(926),城分南北二城,北城为皇城;城内正中偏北为宫殿之所在,今尚有约500米见方的高地。宫殿的中部东西横贯一条道路,通向皇城韵东西门。遣路以北的宫殿区,正中为一座前为矩形、后为调形的基址,是主要的殿宇之所在。这种圆形的殿址,显然是游牧民族的建筑特征,即意象出圆形的毡包。

宫殿区的北端可能是禁苑。宫殿区正面约200米处,有矩形的基址,今尚存石狮两对,认定为当时的宫殿正门承天门所在。门之外是一条南北向的大道,将城分割成东西两部分。至于辽宫的其余情况,则知道甚少了。

金乃是女真族统治的政权,它的都城也有几个,金上京是较早建都之地,城中宫殿部分略偏西南,其规模约560米见方。宫殿区正门向南开,与城的南门在同一条南北向的轴线上。门前左右有廊,两廊之间有基址三座,前基较小,中基狭长(长约150米,宽约50米),后基与中基差不多,其后还有宽50米的南北基址,与更后面的另一基址相连。北面基址呈“工”字形,位于整个宫殿区的中央,应为最主要的宫殿部分了。主要的宫殿饯“工”字形布局,这可能是受北宋东京汴梁宫殿形制的影响。“工”字殿的中部,左右各有横墙基,与宫殿区的东西墙相接,并将整个宫殿区分为前后两部分,相当于前朝后寝的分区。“工”字形的基址之北,正中轴钱上还存有南北向排列的基址三处,两侧也有廊扯。左廊之左及右廊之右,各有面积大体相伺的南北排列的基址四处。从这种基址的情况可以推测,当时金的宫殿格局多是仿北宋的。

金中都建设较晚,宫城正门向南,门内有龙津桥,其北即皇城正南门宣阳门,门内左右两侧有文武楼、千步廊,再北则是宫城正南门的应天门。宣阳门正当丰宜、应天二门之间,此门还有墙垣,属于皇城之制。千步廊东西相对各二百五十余间,平面形状为曲尺形。东廊之外,北为丈庙,南有球场。西廊之外,北为六部,南有三省。

金中都皇城图,宫门内南对应天门内的大殿,为大安殿,应天门至大殿纵深达800米。皇帝登基、元旦、寿庆及会朝三典等,都在此殿举行,所谓国之正朝。大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其后为仁政殿,即常朝之所在。自此向东,有东宫、东苑和皇太后宫。西为后妃之寝宫。这些宫廷建筑,后来均被元兵所毁,如今也只留下一些残破的基址了。由于文献资料不如汉地全,所以有好多只能推测了。宋代诗人范成大有一首诗却是意味深长,其中有两句云:“他日楚人能一炬,又从焦土说阿房。”这正说明中国文化在改朝换代的发展中是多么不惜代价!

最后说元代的宫殿建筑。元大都不但大,而且更宏伟壮丽。元大都中,皇城在都城的中部偏南。它的东宫墙在今北京南北河沿的西侧,西墙在今北京西皇城根一线,北墙在今北京地安门南,南墙在今北京的东、西华门大街南。南墙正中为灵星门,在今北京的午门附近。皇城之内,以万寿山、太液池为中心,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三组宫殿似三足鼎立之势。合成一个整体。

宫城的正门是崇天门,十一开间,下开五个拱门,东西长62米,南北厚18米。宫内宫门全是金铺、朱户、丹楹、藻绘、彤壁,并以琉璃瓦饰檐脊。宫城四角均有角楼,一是守护,二添壮丽。

崇天门外有三座玉石桥,三条路,中间为御道,刻有蟠龙。门内又有一门,即大明门,里面有大明殿,这里是元帝登极之地,也是正旦寿庆会朝等之地。大殿十一开间,东西长67米,南北深40米,屋脊高30米。殿内建筑华丽,色彩绚烂,青石刻花柱础,玉石圆润,文石铺地,丹楹饰金,并刻蟠龙,朱琐窗布于四面,内全绘藻井,中设七宝云龙御榻,并设后位。殿前设科学家郭守敬(1231~1316)所进七宝灯漏、贮水运转机械等,小偶人逢时刻会捧牌出来,奇妙非凡。摆设中有巨大的漆瓮,高一丈七尺五寸,可盛酒五十余石。此殿之后,有柱廊七间,深80米,宽15米,高17米。柱廊后为寝室五间,东西夹六间,后连香阁三间,东西47米,深17米,高23米。

大明寝殿东为文思殿,西为紫檀殿,以紫檀香木做成,镂花龙涎香,间白玉饰壁面。后面为宝云殿,此殿之左右又有文武二楼。宝云殿后为延春阁。九开间,三重檐,十分豪华。延春阁东为慈福殿,又叫东暖殿;西为明仁殿,又叫西暖殿。此外还有至德殿、东香殿、西香殿、宸庆殿等。

隆福宫在大内西面,近太液池,为皇太后等人住。此宫后来改名为光天殿。其左右二殿为青阳楼、明晖楼。其后为东、西二暖阁,后面还有针线殿。相传蒙古人的帽子本来没有前檐,元世祖忽必烈射猎时阳光炫目,回宫告诉察必皇后。察必就将帽子加上前檐,遂成定式。这也说明察必皇后亲操针线之勤劳。

兴圣宫在大内之西,靠万寿山隆福宫之北,此地为皇太后、嫔妃们所住之地。元武宗建兴圣宫以后,皇太后多住在此宫。英宗朝贺皇太后阿纳失失里,宁宗朝贺皇太后卜答失里,都在兴圣宫。元顺帝第二个皇后高丽人奇氏,以供茶事而得宠于顺帝,也在兴圣宫居住。兴圣宫正殿是兴圣殿,再后为延华阁,此建筑呈方形,十字屋脊,白色琉璃瓦盖顶,檐部则用青色琉璃瓦,前有轩室,后有圆亭。

两宋的陵墓

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有许多事是始终如一的,其中帝王的陵寝制度就是如此。皇帝登基的第二天,就须为他百年后事操心了。看墓址,定规划布局及具体形态,然后择吉动工兴建,多是陵墓先成而后皇帝崩(但也有先崩而陵墓未就的)。宋代的陵墓,亦复如是。在此先要说的是北宋的皇陵。

北宋皇陵坐落在河南巩义市附近,即当地人称为“龙堌堆”的地方。北宋皇帝有九代,其中最后两代徽、钦两帝被金人掳去死在北方(徽宗遗骸后来运回南宋,葬于绍兴的宋六陵,详见后面的南宋陵墓),其他七帝均葬在这里,即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以及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另外还有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葬于此,所以这里共有八座陵墓。

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陵墓区,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文理想,风水极佳,适宜丰殓厚葬。这八座陵墓形制基本相同,各陵占地面积均达120亩以上。陵台都很大,四周有署墙,四角有角楼,四墙的中间设有“神门”。南面的神门是正门,门外为中轴线神道,一直向南延伸,两侧排列着许多石刻,由陵前拜台向南,顺次有传胪、镇殿将军、跪狮、朝臣、羊、虎、马与马童、麒麟、石屏凤凰、象与象奴、石柱。这些石刻造像和四门的镇门石狮一样,都雕刻得很精美。从这些石刻中可以看出宋代的石刻已与六朝大不相同,没有神秘之气,而更多的是现实性。北宋的石刻,渐渐摆脱唐代的粗犷风格,注意纹饰的精巧细腻等艺术特征。如永熙陵的石雕人物,注意其个性特征,刻画得逼真而生动。太监形态丰满,恭敬庄重,手执拂尘,静静地立于帝皇之前。传胪(进士从第四名开始统称传胪)脸阔耳大,衣冠整齐,聚精会神,似在听候皇帝的圣谕。镇殿将军手执长剑,戴冠披甲、双目有神,威严之至。诸石兽也都栩栩如生。

赵匡胤之父赵弘殷之陵叫永安陵,位于巩县城西南约20公里的长封村。今陵墓底长为南北23米,东西29米,高约8米,形如金字塔。陵之南约120米,有八件石刻:两个石人,一个石羊,一个石虎,两个石马,一个石麒麟和一个石望柱。

永昌陵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东距永安陵约2公里,太平兴国二年(977)葬于此。今陵墓底南北长约62米,东西长约60米,高约21米,地面上有镇门石狮七个,石人七个,石羊四个,石虎四个,石马四个,石麒麟两个,石凤凰两个,石象两个,石望柱两个。

太宗赵光义之陵永熙陵南北长约60米,东西长约62米,高约29米。陵墓周围存有十六个土丘,为当时的建筑遗址,陵前八个,陵后四个,左右各两个。永熙陵的石刻保存得最完整。陵墓四周各有镇门石狮一对,陵前有石刻五十件,东西向排列。西边依次是十个石人,两个石羊,两个石虎,一个石人,一个石马,两个石人,一个石马,一个石人,一个石麒麟,一个石凤凰,一个石人,一个石象,一个石望柱,共二十五件;东边对称于西边,但少一个石人,只二十四件,加上墓前一个石拜台,共五十件。

真宗赵恒之陵叫永定陵,位于察庄附近。陵墓底边50米×57米,高约21米。周围有土丘十六个,亦为建筑遗址。陵墓围墙共四门,各设石狮一对。陵前石刻四十八件,也皆为石人、石羊、石虎、石麒麟之属,墓前也设拜台。

仁宗赵祯之陵为永昭陵,位于今孝义车站南约2公里处。现陵墓底边也是50×57米,高约22米,陵墓四门石狮及建筑物遗址土丘与永定陵相同,墓前石刻石人、石羊、石虎、石马、石象等,东西对称。

英宗赵曙之陵为永厚陵,东距仁宗永昭陵约500米。今陵墓底边50米×58米,高约20米。石刻造像与前面几座相类似。

神宗赵顼之永裕陵,在八陵村附近。今陵墓底边57米×60米,高约17米。石刻造像亦与上面诸陵的相近。

哲宗赵煦之陵为永泰陵,也在八陵村附近。今陵墓底边50米×55米,高约21米,其余情况与上面的也大致相近。

在这块陵墓区中还有其他陵墓,如北宋皇后、皇太子、公主及其他皇亲国戚(如民间传说中很有名的“八贤王”等)多葬在这里。皇陵群制,后来明清两代也承之,如北京的明十三陵最为典型,清代也有东陵、西陵。

南宋之宋六陵位于浙江绍兴市城东南的攒宫宝山(今属绍兴县皋埠镇)。宝山,一名上皋山,东接紫云山,南近富盛山,是一处风水很好的地方。据《越中揽胜》(“越文化研究丛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中说,绍兴元年(1131)元太后驾崩于绍兴卧龙山行宫。遗命“殓以常服,不得用金玉宝贝,权宜就近择地攒殡,候军事宁息,归葬园陵。所制梓宫,取周吾身,勿拘旧制,以为它日迁奉之便”。遂选上亭乡宝山泰宁寺故址,是为绍兴攒宫之始,称永佑攒宫。赵构迁都临安,南宋历代帝王死后仍继续在绍兴攒宫营殡,遂于此成为皇陵之地。

宋六陵入口处有四柱三间大牌坊,入内,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宁宗永茂陵三陵并列。其南为光宗永崇陵,北为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另外建寺院一座,即泰宁寺。攒殡之始,由越州所属八县分地修路,设禁山,山上植松,郁郁葱葱,皇陵之气顿现。

这里须说宋徽宗陵墓之事。徽宗赵佶(1082~1135)绘画擅长工笔花鸟,书法自创一格“瘦金书”,才华非凡,颇有艺术才华,但乏治国能力,与钦宗赵桓一齐被金人掳去(1125),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受尽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后来两帝派臣子曹勋从金国偷偷逃往南宋。离金国时赵佶交给他一件自己穿过的背心,背心上写着:“你(高宗)快来救父母”,并哭着叮嘱曹勋,要转告高宗,“不要忘记我北行之痛苦”。又将拭泪的手帕也交给了曹勋,但希望化为乌有。赵佶于1135年死于囚中,金人将赵佶葬于洛阳附近的广宁。后来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将赵佶遗骸运回临安,葬于绍兴攒宫。

关于宋六陵,还要说一段悲惨的历史。1276年,临安陷落,南宋告亡。当时西域僧人杨琏真伽任佛教江南总摄,派驻杭州,乘元初政制尚未完备,肆意盗掘宋陵。杭州天长寺寺僧福闻为巴结杨琏真伽,将天长寺献给他。于是他们私挖土冢,多得金玉(此地是故魏靖王之墓)。后来又想到绍兴的宋六陵,以毁拆宋六陵为名,上奏朝廷。杨琏真伽与丞相桑哥勾结,遂大掘皇陵,涉及宁宗、理宗、度宗及杨后四陵,墓内珍宝席卷一空,骸骨乱扔。其中理宗尸体面色如生,全身缠珠宝,用金丝罩包裹,所垫织锦褥上缀满珍珠、翡翠、玛瑙。这许多宝物均被盗走,理宗被弄得精光一身。盗墓者还听说理宗口中有夜明珠,便将理宗尸体拖出来倒挂在树上,竟致其头颅也掉了下来,惨不忍睹。元政府得知此事,派官员前往拦阻,但未能成功。后来杨琏真伽更肆无忌惮,再次到宋六陵盗取徽宗、高宗、孝宗、光宗陵墓,其他陵墓也难幸免,前后共毁陵墓百余座。宝物被抢劫一空,骸骨狼藉,惨状难以言表。杨琏真伽将这些骸骨收起,杂以牛马枯骨,运抵杭州,埋于凤凰山南,并建“镇南塔”。当地南宋遗民面对此塔悲恸不已。

当时有山阴(绍兴)义士唐珏、林景熙等人事先获悉杨琏真伽的恶谋,冒险潜入宋六陵,另以他骨偷换陵中真骸,装入石函,每函刻纪年一字为号,迁葬于兰渚山天章寺(今兰亭附近)前,又在其上各栽冬青一棵作为标记。只有理宗头骨特别大,恐被识破,不敢换。后来朱元璋灭元,下诏将流失在北方的理宗颅骨归葬旧陵,其余诸陵真骨也均迁回攒宫,重新立碑植树,孝宗、理宗两陵配有享殿三间,四周围墙;陵旁并建义士祠,以纪念唐珏等人。宋六陵总算又恢复了起来。

如今又过了数百年,虽历经沧桑,但遗迹尚存,有几个土墩尚可辨认,还有那些硕大的陵墓建筑的石础、残瓦断砖。那耸立于陵墓之上的高大古松显现出旧时皇家陵园之气度。

最后还要说一座非帝王陵,但要比帝王陵更有名,这就是杭州西湖边上的岳坟。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年幼即聪慧有志,从师周侗学文习武,后来因爱国而从军。当时正值金人犯中原之时,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在此国家危急之关头,岳飞坚持抗金,率兵北上,于河北、河南、江北、江南以及襄汉、淮西诸地,接连抵抗金兵,屡立战功,威名四震,金人闻风丧胆。后来金统帅兀术又率兵大举南下,岳飞率兵抗击,每战必胜,一直打到河南开封附近的朱仙镇。然而正在乘胜追击金兵之时,却因南宋王朝腐败,高宗赵构以十二道金牌逼令岳飞撤兵回临安。后来岳飞终于被奸臣秦桧夫妇等害死。绍兴十一年(1142)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于临安大理寺狱中之风波亭就义,年仅39岁。其养子岳云及一批爱国抗金将士也同时被害。此后南宋已无力抗金,金兵长驱直入,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当时宋孝宗为鼓士气,才为岳飞昭雪,改葬岳飞遗体于栖霞岭下(即现在的岳坟处),淳熙年间谥号武穆,以后又追封为鄂王,所以其墓前的庙叫岳王庙。此处一墓一庙,在南宋亡后曾一度被毁,元代至元年间由僧人可观募捐重建,但不久又圮,明代再建,清代也作过数次大修。岳飞墓和庙在一处,规模甚大。

岳王庙之大门位于北山路与苏堤的连接处,正面朝南略偏西。建筑中轴线布局,庙门前一个不太大的广场紧贴北山路。为了形成中轴线气势,故在路南设一纵向伸展的广场,一直伸向湖面(岳湖),在岸边设一牌坊,上刻“碧血丹心”四字,浩气非凡。岳王庙之庙门为重檐歇山屋顶,五开间门面,这在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上等级是较高的。正中一匾,竖写“岳王庙”三字。庙门内是一个院子,两边松柏长青,森然有序,使环境增加了庄严肃穆之感。正面是庙的主体建筑忠烈祠大殿,其形式也是重檐歇山屋顶,五开间门面。正中有一匾,上书“心昭天日”,点明了主题。此建筑的基座较高,垂带式台阶,使建筑形象更为高大、庄重。大殿正中有一楹联:“不爱钱不惜命乃太平根基名将名言贪婪长跽跪;取束刍取缕麻定斩徇军律保民保国正气壮河山。”殿内的楹联更多,在此摘其中两条:“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望眼;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遗烈镇栖霞酾酒重瞻新庙貌;大旗悬落日撼山愿学古军容。”大殿的正中为岳飞军帅打扮的坐像,很有气度。其上方悬一匾,上为岳飞手书的“还我河山”四字。殿前院子的东西两侧有廊庑,今作陈列室。还有启忠祠,为纪念岳飞的父母而设,还有正气轩、南枝巢等,也都与民族英雄之事迹有关。在这一组建筑群之中,明显地看出中轴线布局的形式,这也就是中国传统的纪念性建筑的布局方式。而在内院的西侧,有一条与中轴线垂直的通道,那里就是另一组建筑:岳飞墓。

杭州人称这一带叫“岳坟”,这是对的。按理说,这里应当以岳飞墓为主体,其庙为次。据《朝野遗记》中记载,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负其尸出,逾城,至九曲丛祠中……葬之北山之阳”。孝宗即位,恢复岳飞官爵,访求其尸,“起枯骨于九泉之下”(岳霖《赐谥谢表》),改葬于栖霞岭南麓。嘉定十四年(1221),勘定智果寺为功德院,这就是现在岳庙的始基。岳飞墓自岳王庙内院西首入,正前先有一照壁,上刻“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是明代洪珠的手笔,苍劲有力。照壁前为墓道,两侧各有碑廊,陈设着125方碑刻,有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传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潇洒而刚劲;有岳飞的奏章文稿,反映了他坚持抗金的意志;有后人凭吊岳飞的诗词以及历代重修岳飞墓、庙的碑记。墓道尽处有方池,上架石桥,桥前是墓门,穿过门便是坟地。正中是岳飞的墓,墓碑上刻“宋岳鄂王墓”,左侧有岳云墓,墓碑上刻“宋继忠侯岳云墓”。墓台有望柱,柱上刻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墓前两侧有石俑、石马、石虎、石羊,为明代所设。墓门后两侧,有秦桧夫妇、万俟庌和张俊四奸臣的生铁铸的跪像。门边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表达了人们对爱国忠烈的爱戴,对误国奸佞的唾弃。

岳飞是历代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所以在此也就留下许多纪念这位伟人的墨迹。如元代文人赵孟帄有诗:“岳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西夏、辽、金、元的陵墓

大约在公元11世纪初,在我国的西北部高原山区,有一个游牧民族党项羌族,其中拓跋部逐渐强大,后来便建立了西夏王朝。这个部族在唐时曾附属于唐,唐赐李姓;后来到了宋初,赐赵姓。西夏后来更强大了,占有今之宁夏、甘肃一带,以后又扩张到今陕西、青海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一带。西夏于1032年元昊称帝,至1227年被元太祖成吉思汗所灭,前后共有十个皇帝。西夏都城兴州(今银川),故西夏王的陵墓就在今银川市西约2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东西顺着缓坡,分布约有4公里,南北沿着山势排列,占地达40平方公里。

据文献资料记载,西夏十二帝(十帝加未称帝前的李继迁、李德明后来也追封为皇帝),在世达250余年。据调查,陵区内有8个皇陵,陪葬墓70余座。在贺兰山东麓东南角上,有两个规模甚大的陵墓,可能是西夏太祖李继迁、太宗李德明的嘉陵和裕陵。此二陵为整个陵区之首,其余之陵依次而建。

和其他朝代的皇陵相似,西夏皇陵也分为地上陵和地下宫殿两部分。所有陵园方向皆坐北朝南,其地面建筑形式仿唐宋之陵墓格局,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据实地分析,每个陵墓都是单独的完整布局,占地均约10万余平方米,四周有陵墙,并分内外两重。四角建角楼,与北京故宫紫禁城的角楼相似。整个陵园布局,自南向北顺次为:阙门、碑亭、外城、内城、献殿和灵台。内城墙四面有门,献殿和灵台之间有土梁,长约50米,为墓道封土之处。其北为陵之高处,灵台即坟。西夏帝陵建筑的特点,主要是在灵台。汉地王陵,多作成断头金字塔形状(棱台形);西夏的王陵则形如佛塔(有圆的和八角的两种),而且做出五层或七层挑檐,还有绿色琉璃瓦覆檐,灵台台身为暗红色,故墓色彩鲜艳华丽。据发掘出的一座王陵和三座陪葬墓来看,王陵的地宫前有一个长约50米的斜坡墓道,地宫为一个前狭后阔的方形墓室,两侧各有耳室一个。墓室用土坯壁,前壁刷石灰,上画武士像。墓门呈拱形,室内以方砖铺地。由于陵墓内早已被盗空,所以不知道确切的墓主。但所幸的是在残土中发掘出金银饰品、竹雕、马鞍金边及金甲片等;陪葬墓中还发现石马、铜牛等残留下来的物件。可以看出,这种陵寝制度与当时的唐宋之制有好多相同之处,但又保持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

辽代的陵墓资料较少,在此说一说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右旗)一带的辽代陵墓。

辽庆陵。此陵原名永庆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辽庆州城(遗址)北的大兴安岭,辽时称庆云山。山为东西走向,山麓葬有辽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三个皇帝及其后妃,通称东陵、中陵和西陵。这些陵在民国初年被盗,随葬文物多已散失。但从发现的石刻契丹小字哀册,首次知道了契丹文字的应用情况。墓内壁画内容丰富,从其中带有契丹的小字榜题的人物像,首次证实史书所记契丹族的髡头习俗。东陵壁画中的巨幅四季山水,表现了辽代皇帝四时“捺钵”的习俗,很有特色。

辽太祖陵。此陵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辽祖州城(遗址)西北的环形山谷之中。谷口山峰陡立,并筑有土墙阻隔,豁口仅可容小车通行。谷内古木参天,清泉洌洌,风景甚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陵墓在谷内西北山坡,石块垒砌地宫墙身,遗迹已露表面。坡下尚存享殿遗址,翁仲、经幢等尚在。谷口两侧有守卫建筑遗址好几处。东侧小山顶有石雕大龟趺一个,其附近发现残破碑上刻有工整秀丽的契丹大字,很有文物价值。

金代的皇陵也有许多特点。这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云峰山下,乃是一处金代的陵墓群。金中都就在今北京西南处,故其陵就在此附近。金代陵墓早已衰败,清初(清早期即为“后金”)有所修缮。今尚存康熙初年的一块碑,为修缮金太祖、金世祖的陵殿所立。碑文叙述了金陵被破坏的原因、修缮的情形,同时还批驳了明朝皇帝的腐败无能。

金最早的首领是阿骨打,死后本来葬于东北海古勒城郊,为泰陵。其弟太宗,死后之陵在上京。后来此二陵皆迁至中都之郊。据《金史》记载:“贞元三年(1155)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同年五月派人去上京搬迁太祖、太宗等棺椁。十月,大房山的行宫建成,两陵的棺椁也到了中都,十一月运抵房山安葬。

从此以后,金代各帝及后妃等也都相继葬于此。主要有太祖睿陵(又叫泰陵)、太宗恭陵(又叫豫陵)、世宗兴陵、章宗道陵、熙宗思陵及从上京迁来的其他十帝之陵,还有许多后妃等。由于金代帝王多互相残杀内讧,所以帝号时变。如海陵王刺杀熙宗,后来也被部将所杀。因而其陵墓就多次变迁。不过,沧海桑田,昔日的帝陵,如今也已荡然无存。

最后说元代的陵墓。在此只说成吉思汗陵(图4—20)。

成吉思汗(1162~1227)被称之为“一代天骄”,他生于蒙古部的乞颜孛儿只斤氏族,名铁木真,是古代蒙古的首领,天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后来创建了元朝。1206年,他被各部推为大汗,建立蒙古汗国,从而结束了诸部之间的战争状态。他不但制定了政治、法律、军事制度,而且还始用畏兀尔字母记蒙古语,因此蒙古社会文化迅速发展,国力也很快强大起来。13世纪初攻打金,占领了金中都;后来又开始西征,消灭了花剌子模(古代中亚为中心的一个国家),并打败了俄罗斯,一直打到欧洲。在那里建立了三个封地(由他的三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统治)。后来,当他在东征攻打西夏时受阻,1227年西夏投降前病死于甘肃清水县。

成吉思汗的陵墓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伊金霍洛旗。“伊克”是大的意思,“昭”是寺庙,所以伊克昭就是大庙,这里是鄂尔多斯七旗会盟之地,每年都要在这大庙会盟,这种制度延续了三百多年。成吉思汗陵墓建在此地的原因是,相传1226年他率兵攻打西夏时,路经蒙古西南部高原时来到这里。此时春光明媚,景色迷人,他被如此美景所陶醉,忽然想到自己的后事,沉思良久,于是说道,这个地方太美了,我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吧。第二年病死,于是按照他的遗愿,将成吉思汗的遗体葬在这里。

今成吉思汗陵是建国后重建的。这还要从30年代说起。1939年,日寇利用以德王为首的蒙古反动分子,秘密进行阴谋活动,企图将成吉思汗陵盗去归绥。当地人得知此消息,立即动员起来,与当时政府配合,将陵墓迁至甘肃榆中,后来又移到青海的塔尔寺,在移陵途中,曾经过延安。1939年6月21日延安各界举行大祭,党中央和毛主席等都送了花圈。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决定迎成吉思汗灵柩回归,并重建陵园。重建后的陵园,雄伟壮丽,其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建筑组成,相互有廊联系。陵园建筑分为正殿、寝宫、东西殿、东西廊,其下是一个高大的台基,四周有栏杆。三座大殿前有宽大的台阶。正殿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的穹庐顶,高达20余米。东西两殿呈不等边八角形平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檐部覆以蓝色琉璃瓦云纹。三殿檐部与白色墙面、红色门窗,相映成趣,显得特别美丽、和谐。

这种建筑风格,既体现出蒙古民族风格,又显示出陵墓的纪念性建筑的特征,并且从建筑艺术来说,形态完整,比例匀称,虚实得体,在新中国建筑艺术上称得上是上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形象和他的英雄历程,似乎都投影在这个陵墓建筑形象上,令人神往。

两宋佛教建筑

佛教到了宋代,各个宗派之间渐渐协调起来。随着宋代理学的发展,佛教有可能与道教、儒教统一起来,终于形成“三教合流”。但这三种宗教毕竟不同,有人以三句话来概括:“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三教合流,各尽其职。若从深一层来看,中国文化到了宋代,则真正走完了它的前半段,或者说基本上确立了体系,后来明清时代则走向晚期了。这种性质和特征,都在建筑形态上表现出来。

佛教寺院的基本形式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确立了,宋代的佛教寺院也就在这一基础上走向完善,走向复杂多样。这里,我们通过一些寺院实例来分析。

河北正定隆兴寺。此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内。据文献资料记载,始建于隋代开皇二年(586),当时叫龙藏寺,规模不大。到了北宋初年,改名为龙兴寺,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四年(971),因城西大悲寺的铜佛被毁,敕名在龙兴寺内,另铸观音像一尊。因此,大兴土木,营建寺庙。清代康熙年间,龙兴寺改名为隆兴寺。

隆兴寺坐北朝南中轴线布局,平面狭长。主要建筑布置在南北中轴线上,此轴线长达380米。自南至北,依次为琉璃照壁、三石桥、山门、大觉六师殿(仅留遗址)、摩尼殿、牌楼、戒坛、韦陀殿(仅留遗址)、佛香阁(即大悲阁),最后为弥陀殿。佛香阁东为御书楼,西为集庆阁;戒坛后东为慈氏阁,西为转轮藏殿。佛香阁前院两边有廊庑,东为伽蓝殿,西为祖师殿:

隆兴寺内现存最古的建筑是摩尼殿,此殿建于北宋皇枯四年(1052),建筑平面比较特殊,略呈方形(东西稍长),四面均出抱厦,为出入口,其他均为实墙。主出入口在南,前有月台。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四面抱厦为单檐歇山,所以外形变化较多,但又和谐统一。殿内有悬塑观音像。

此寺内的另两座有名的建筑是转轮藏殿和慈氏阁。这两座建筑形式基本相同,均为两层楼阁形式,楼上单檐歇山顶,上下层之间设腰檐,并有回廊栏杆。室内中空佛像贯通二层,里面当然也设回廊。此二建筑不但具有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而且形态玲珑秀丽,很有人情味,体现出中国佛教的世俗性精神。

最后说大悲阁,即佛香阁,是隆兴寺中最高大的主体建筑。今之大悲阁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33米,外观三层,重檐歇山顶,下面设两层腰檐,一层廊檐,故造型十分富丽、雄伟,此种形式,俗称“重檐五滴水”,阁内供奉开宝四年所铸千手千眼观音像,高24米,是现存中国最大的铜质佛像,可谓国宝。

天津蓟县独乐寺。此寺最早建于唐初,辽代重建。独乐寺山门建在低矮的台基上,坐北朝南。此建筑规模不大: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为门道,两侧有手执金刚杵护卫山门的金刚药叉像,民间附会为《封神演义》中的哼哈二将。山门南面檐下悬“独乐寺”匾额,据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