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点学习的魔法,你也可以是大脑强人(去梯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1:07:26

点击下载

作者:青蛙王子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一点学习的魔法,你也可以是大脑强人(去梯言)

学一点学习的魔法,你也可以是大脑强人(去梯言)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学一点学习的魔法, 你也可以是大脑强人( 去梯言)作者:青蛙王子排版:小不点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3-01ISBN:9787542944498本书由北京兴盛乐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 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前言PREFACE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走向社会。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相差无几。在离校前,学校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生涯规划与学习计划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27%的人没有生涯规划和学习计划;60%的人设想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生涯规划和学习计划;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生涯规划和学习计划。

25年后,学校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3%的人,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如意,但是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其实,他们之间成功与否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清楚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不断学习实现之,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学习改变命运,知识照亮人生。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停地学习或成长的历程。在社会运转越来越复杂、竞争程度越来激烈、知识更新越来越快速的当代,学习对于人生成败的制约作用日益突显。

然而学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习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方法和窍门,并非你付出多少努力和心血就能有多少收获。很多人勤奋刻苦,起早贪黑地学习,但是学习效率很不理想,收获甚微,而且身心健康还受到影响。要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就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包含着许多方面,其中特别要重视的是与学习有关的方法问题。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学习方法+少说空话。”未来学家托夫勒则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你已经或将要学会多少知识,而是你是否掌握了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有用的信息才是关键。

说起学习方法,那么什么是方法呢?英文中的“方法”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沿着”和“道路”。这意味着,要快速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必须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学习方法即是学习手段、方式或途径。构建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架起“最有价值知识”的“桥”,建造“最具有价值知识”的“船”,驶向“最有价值知识”的“彼岸”。

方法即是捷径,方法即是效率,方法创造成绩,方法创造成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拓展的现代社会,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式一去不复返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能够高效能学习的人才;不会学习的人,终将被知识经济时代的大浪所渐渐淘汰。

本书着眼于现代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总结和囊括了各种高效学习方法,同时综合了最新的有关学习理论和技能的科研成果。全书打破了单调、机械地讲解学习方法的俗套,以深入浅出的文字、鲜活生动的事例,融合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学、逻辑学等学科知识和原理,从原理、训练、应用三大方面,穿插图形和表格,深刻而又生动地探讨了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和窍门,为广大读者解决学习问题、突破学习障碍、提升学习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科学的指南。书中所讲解的学习方法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不仅适用于广大莘莘学子,也适用于已经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各类成人读者。

打开本书,如同打开一个学习方法的魔盒,质疑学习法、专注学习法、思考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兴趣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学习法、比较学习法……一个个充满魔力的学习方法纷至沓来,让你应接不暇、大开眼界,又惊叹不已、获益无穷!

知识经济时代,一切竞争最终都是脑力的竞争、智能的竞争。谁的脑力开发程度高,谁的智能就强大,在竞争中占据先机,立于时代大潮的巅峰。而学习力的开发和提高无疑是提高脑力和智能的重要手段。

了解学习的魔法,学习立竿见影、轻松高效!掌握学习的魔法,做大脑强人、时代精英!第一章质疑法:学从问处始,问倒整个世界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

当人们问爱因斯坦他何以如此出色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研究问题罢了。”他还说:“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只是实验手段的问题,提出问题则需要改变思维方法,有创造能力才行。”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对学问有这样的理解:“学问”两个字,第一个字是“学”,第二个字是“问”,就是一定要学着怎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早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中庸》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环节中,三个环节的实质是思。朱熹把多思善疑的主张阐述得更加具体:“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也有“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见解。

戴震是清代著名的大学者,他自幼读书时,就有敢于发疑、穷根究底的精神。王昶为他作的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十岁受傅,受《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其塾师曰:“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先儒朱子所注云尔。”又问:“朱子几何时?”曰:“南宋。”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曰:“东周。”又问:“周去来几何时?”曰:“两千年。”又问:“然则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这种多疑善思的精神,正是他后来能作出成就的起点。

学习就是求学问,要学习得好,就要又学又问。连续不断的问号是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向导。

质疑就是对于各种问题都持有怀疑、好奇的态度进行思考。喜欢质疑的人总是能够取得成就的,他们的成功都是伴随着神奇问号的:

英国大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到地上的现象,提出物体为什么要向地下落的问题,经过反复论证,发表了“万有引力”的理论;从肥皂泡被阳光一照五彩缤纷这个现象,研究出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并根据这一原理制成了色盘、确定了新学说。

瓦特小时候就提出水烧开时壶盖为什么会动的问题,后来发明了蒸汽机。

问号的确神奇,有人说它是探宝的钥匙,有人说它是进步的阶梯,有人说它是开山的“斧”、深耕的“犁”……怀有好奇心,就会产生问题

好奇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却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促使人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讨。

有成就的人同一般人的区别,是他们及时将童年时代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因而,他们的好奇心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升华了,甚至直到晚年。

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它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感情状态,往往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注意,以及为了弄清它们的因果关系而提出的各种问题。

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又是潜在的创造力,它总是通过惊奇、疑问等心理活动,诱导人们有选择地、主动频繁地接触使人产生新奇感的客观事物,进而激励人们寻求这一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在认识过程中,好奇心可以使人们孜孜不倦地对特定的事物进行长时间和深入的观察,使认识不断深化,直到把握事物的本质。

对一个研究者来说,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可以引导他去不断地选择新目标,连续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不断取得新的发现或新的发明。一个人好奇心越强烈,其成就往往也越大。

苏格兰的外科医生亨特就是一个极富好奇心的解剖学家。

一天,亨特在伦敦郊外的里士满公园看见一只鹿的角正在生长。他好奇地想:“如果切断头部一侧的血液供给,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系住鹿头一侧的外颈动脉。顿时,该侧的鹿角冷了下来,不再生长。但是过了一会儿,鹿角又暖了过来,继续生长。亨特查明,系带并未松动,而是邻近的血管扩张了,向该侧鹿角输送了充足的血液。侧支循环的存在及其扩张的可能性就这样被亨特发现了。

在亨特之前,没有人敢用结扎法治疗动脉瘤,害怕引起坏疽。而现在亨特看到了这种可能性,他用结扎处理膝盖动脉瘤,确立了今天外科上称为亨特氏法的手法,也奠定了现代外科学的基础。

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好奇心故事更是人所皆知。他对大人提出问题,如果大人摇头说“不知道”,那么他一定要追问一句:“你为什么不知道?”有一回学校上算术课,老师教同学说“二加二等于四”。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二加二为啥等于四呀?”老师被问得目瞪口呆,将他视为故意捣乱,结果爱迪生被学校开除了。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每一个正常人的儿童时代,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学龄前儿童提出的问题最多。他们见到外面的任何一件新鲜事物,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如果这种纯真的好奇心能够保持到成年以后,或许很多人都能取得比现在要大得多的成就。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

在实际中,有些人学习得很认真,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强,就是因为他们习惯于按照书本的思路走,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不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所以我们要主动研究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要能够独立画批、联想、分析;在解答填空、判断、选择题时,可采用验证、知识迁移、举反例、推导、计算、设数等方法进行思考。

要做到这些,则需要在学习中善于质疑问难。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但总是被动的,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感到有问题存在,自己不得不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就被启动了。学生质疑能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也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反过来又能促使学生不断质疑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始终处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情境和原有认识水平构成矛盾的良性循环之中。正如爱因斯坦提出的:“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更大。”因此,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怎样质疑问难

我们要能提出问题,光有勇气还不行,还要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在学习时我们可以从不同书本与不同理论之间,不同推导与叙述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进行比较,从正面叙述的反思去思考;从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结构上去分析;从论述的原因和结果中去验证,用多种办法去提出疑问、去发现问题,从而求得提高。如对一个新课题,可以问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用;哪些旧知识和它有联系;这个知识与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人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的,学会提问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耐心慢慢来,如果能有老师在旁边指导和示范,这个过程会相对缩短许多。

除了要敢于提问,更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有较高质量的问题。

提问的方法很多,例如:1.从矛盾处提问题《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有这么一段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一位同学提出了问题:焦急是着急的意思,而耐心是不着急,“焦急而又耐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议论起来。后来大家都明白了:焦急是老奶奶希望早一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是她不管等多长时间,也要等到灵车开来。这两个词看起来有矛盾,但实际上是统一的,都表现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的一片诚心。2.从比较中提问题

一位同学在读《第一场雪》这篇课文时,比较了下面两句话:

①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②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

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两句话中“簌簌”的意思是不是有什么不同呢?

他反复细读了这两句话,发现第一句中的“簌簌”表示声音,第二句却表示样子。他又查了词典,结果明确了“簌簌”真的是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风吹叶子等的声音,一是指纷纷落下的样子。3.抓重点提问题

很多聪明的同学都能根据学习目标,抓住重点提出问题。例如,学习一篇课文时,他就会围绕着这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重点去提出问题。

一些同学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还会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去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在初读课文时,就会抓“写什么”去提问;在深入理解课文时,就重点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去提问。

学生会提问题,善于筛选问题,是学生多思善疑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处理好这一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随着问题的解决,不仅学生能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他们还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会学,勤问,善思考,能解疑,富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才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学语文的“质疑九法”

在学习英语、学习理化,甚至在学习史地时,都有不少疑问,可恰恰在学习语文时,提不出几个问题。看来这里还是有一个方法的问题,方法对头了,就善于发现问题;方法不对头,也自然就提不出问题了。

那么,学习语文可从以下九种途径对课文进行质疑:

方法一。从课题上质疑。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文眼、灵魂。抓住课题分析思考,就能提出问题。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争气”两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即在“争气”上下工夫,可提问:

①谁“争气”?

②为什么“争气”?

③怎样“争气”?

④“争气”说明了什么?

又如《旅行家树》一课,当你看到这个有趣的题目时,会想到什么?善于质疑的同学回答: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想问,旅行家与树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取名为旅行家树?我想知道旅行家树有什么特点?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旅行家树,它究竟具备了哪些品质……

方法二。从依据上质疑也就是知道结果,要找出其依据是什么。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可引导学生质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教科书的珍贵?

方法三。从文章的中心词语或中心线索质疑文章的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如《海底世界》一课,“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中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个中心短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它质疑:

①为什么说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②课文是怎样描写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

又如《草船借箭》一课,“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中的“神机妙算”就是文章的中心短语。可引导学生在“神机妙算”上质疑:

①诸葛亮敢用草船借箭,他预先神机妙算算到了什么?

②为保证借箭成功,他还算到了什么?

③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再如《苦柚》一课,在学习课文时,即可依据中心线索提出下面的问题:

①伯父为什么要买小姑娘的柚子?

②伯父为什么会激动地说:“我买10个。”

③伯父为什么把小姑娘的一筐柚子全买下了?

④伯父所说的“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也会变甜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⑤伯父意味深长的话是什么意思?

方法四。从课文的重点句段上质疑重点句子和重点段对表现中心、突出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仙台》一课中的:“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食宿操心。”抓住这句话可质疑:

①课文中从哪些地方写“我”受到了优待?

②为什么又说学习生活艰苦?

③这是一种怎样的优待?

方法五。从句子的有关表达形式质疑即比较是这样写好还是那样写好?为什么?如《荷花》一课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为什么不用“长”或“钻”?又如《蝙蝠和雷达》中,为什么课文中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

方法六。从课文的标点符号质疑如《鸟的天堂》一课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话里,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引号,而后面一个没有加引号?

方法七。从文章的结果质疑即找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如《五彩池》一课,为什么五彩池的水能呈现那么多的颜色?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里为什么邱少云被烈火烧身半个多小时却像千斤巨石一般,没挪动一寸地方?

方法八。从课文前后之间的关系质疑如《跳水》一课,课文一开始就介绍“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这句话和后面孩子跳水得救有什么联系?

方法九。提出对课文的不同看法,甚至是修改意见。

至于质疑的好处,就不必多说了。上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提问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

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上学时,常常是举手发问和第一个要求回答问题的人。他提问题,不是漫无目的或信口开河,而是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才举手。有些问题,连老师都难以作答。他回答问题,更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比较有把握时才要求试答。

实践证明,优等生总是有许多问题问老师,而你却总觉得没什么问题可问,提不出什么问题来。我们在学习时,要善于开动脑筋,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在质疑、解疑中长进。一般来说,解疑有以下四个途径:

一是在上课开始时向老师提问。这通常是提问的最好时机,因为这些问题已被仔细考虑过了。措词准确地提出有关前次讲课或者阅读作业中的问题,常常很快就能得到解答。此外,你感到困难的内容一般班上的其他学生也同样会感到困难,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能要求你们对此进行讨论。但不要问类似“如何做这道题?”这样的问题,如此提问能使你得到习题答案,但对你的理解没有什么帮助。好的问题应当是“我解这道题的方法对吗?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这样的提问,会使你得到有用的信息——使你能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是打断讲课。如有需要,可以用提问来打断讲课,不要为此而感到害羞。特别是当一些问题模糊难解的时候,使讲课放慢速度或者停顿一下对整堂课来说是有益的。但也不能过多地打断老师的讲课,要确信你的问题对你来说是重要的。

三是课间休息向教师提问。要记住一件事:在你请求帮助之前必须先独立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做过(或者试过)布置的作业中的难题。教师与学生的个人接触只能补充你自己的疑难,主要部分必须由你独立完成。

四是向其他同学提问。与其他同学讨论可以有很大的帮助。

在质疑这个问题上,要重视预习这个环节。

一般说来,预习时即应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比如,对《白杨》一课,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是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关键句时,不妨根据这个句子试着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去新疆?”“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等一系列颇有质量的问题。

在质疑这个问题上,还要重视答疑这个环节,最好是将自己(也可把别人提的好问题纳入)提的问题分类,看哪些是查查工具书即可解决的,哪些需要问老师,而老师又是依据什么来解决你的问题的……这样慢慢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有一个提高。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学”和“疑”是治学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两个阶段,积“学”而生“疑”,“疑”是获得真知的先导。看书有了疑问,自然要想得到正确的解释,这就促使你多看书、多下工夫去钻研。一个问题弄清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你的眼光就会变得越来越敏锐,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怀疑才有创新。如看书发现不了问题,研究也就无从谈起。读书发现了问题,下一步怎么办呢?下一步就是考证工作的开始,那就是立假说。

以前,胡适有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我们学习很有指导意义。“大胆假设”,是说读书要有怀疑精神。对旧说有怀疑,就想立新说,立新说就要有一个假设。

在中世纪的欧洲,几百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星球(包括太阳)都围绕地球转。

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哥白尼,从小就和身为教堂主教的舅舅一起生活,并在教会学校读书。因此他很熟悉神学理论宣扬的“地球中心说”。哥白尼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天文学和数学。他掌握了很多天文学知识,学会使用各种天文仪器。

一次,他和玩伴们坐船游玩,惊奇地发现坐在船上看陆地时,陆地在不断地移动。这种现象让他对“地球中心说”产生了疑问,他想:“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会不会像船和陆地一样呢?地球在运动,太阳是静止的,只不过人类在地球上感觉是太阳在运动而已呢!”回到学校后,他对各种天文现象数据进行多次计算,发现神学的天文理论有很多不足,甚至相互矛盾。哥白尼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专门研究天文,为创立“太阳中心说”不懈地努力。他自己制作了天文仪器,选择了一座高楼的顶层作为天文台进行观察。经过长期的观测、计算和反复的验证,最终证明了“太阳中心说”理论,并写成了《天体运行论》一书。

尽管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推迟了30多年,但还是遭到了教会的强烈阻挠。但真理永远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以其严密的论证,无可辩驳的事实,确立了它在自然科学史上的地位,推动了科学的跨越性发展。

哥白尼在宗教势力的禁锢中提出“太阳中心说”,直接反对教会的“地球中心说”。这是天文学上从来未有的大革命,这个假设可以说是最大胆的了。当然,假设不仅大胆,关键还在于“小心求证”。“太阳中心说”是哥白尼和他以后的科学家们用越来越多的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的,是千真万确的,这就是小心求证。没有确凿的证明,假设就成为空想。第二章专注法:水滴石穿的求知韧性哪里有注意力,哪里就会有思考和记忆。所谓全神贯注就是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保持在需要注意的对象上,专注是人在学习和认识一切事物时是否顺利的保证,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很多事情他都不会做得很完美。

专注力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

一心一意,聚精会神,注意力专注在某一物体或行动上,不敢分心。此语出自《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内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此话用在学习上借喻听讲或做事认真仔细,精力集中。也借指学习态度的端正,认真的求实态度,对学问不敢丝毫的马虎大意和孜孜以求的刻苦勤学精神。注意力的集中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某项工作是否能够获得成功。专心致志,心不外驰是所有学者的共同特征。

在勤奋面前任何的方法技巧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热忱(Passion)面前,勤奋也黯然失色。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感慨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人生途中,即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生活的使命。”

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早年发现自己的使命并坚持下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比尔·盖茨、乔布斯于计算机行业,爱迪生于电学,牛顿于物理学……这里所指的幸福,并非是他们的伟大成就,而是他们投入自身所热爱行业的那种如痴如醉的状态。你或许听说过牛顿因钻研问题而忘记吃饭的故事:

一天,牛顿约朋友与他一起吃饭,饭菜都已放在桌上,而牛顿就是迟迟不肯走出他的书房。朋友知道他古怪的作风,就坐下来等他。等了很长时间,牛顿还是没有出来,他的朋友知道,牛顿一定沉浸在新的理论探索和研究中了,以致忘记了吃饭。因此,就不再等他,自己先吃,并将桌子上的鸡拿来吃了。吃完后,他想与牛顿开个玩笑,他把所有的鸡骨头放在盘子里盖好,然后,迅速地离开牛顿的住所。几个小时后,牛顿走出他的书房,感到肚子很饿,他看到饭桌上已摆好饭菜,就坐了下来。他揭开盖子,发现盘子里净是鸡骨头,他非常惊讶,掉过头来,看看时钟,发觉通常的吃饭时间已过了。“对”,他自言自语地说,“我记得没有吃,可能是我记错了。”于是,他从桌边站起来,走回他的书房,又开始他的探索和研究。

我国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名叫刘源的书痴,“生平无他嗜,唯专一于书。”他家藏书数万卷。有一次,强盗犯境,全城的人都被吓跑了,而他却端坐书房之中专心读书。强盗进入了书房,斥责他说:“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为何不跑而坐在这里等死?”刘源说:“书就是我的命,书若没了,要这命干什么?”强盗听了,肃然而退。可见其专心的程度,连草莽之中的强盗都不得不佩服。

在中国现代,则有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的传闻。说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均来登门贺喜,直到迎新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其专心的程度,连结婚都忘了,让人叹为观止。

专注投入地做好一件事,不要分神,不要像小猫钓鱼一样,否则什么事也干不成。太阳光的温度再高,也不能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点燃。然而,用放大镜就可以做到,把所有的光线聚于焦点,纸就会燃烧起来,我们学习亦是同理。

一个人从小培养专注的习惯,将会给他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注意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需要有执著专注的素质,这是克服一切障碍的最好药方。学习成绩提不高并不是智力的问题,而绝大部分是长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样的人在不理想的学习成绩面前,有的学习情绪低沉,有的毫不在乎,而有的则感觉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在漫长艰苦的学习道路上,注意力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每一个人在学习期间的智力水平的发挥。一位著名学者说过:“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就照不进来。”我们知道,房间要使阳光照进来,就必须拉开窗帘,打开窗户。听课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好像关闭了心灵的窗户,知识的阳光怎能射得进去呢?有人说,哪里有注意力,哪里就会有思考和记忆。专注是人在学习和认识一切事物时是否顺利的保证,如果没有了专注,那就不可能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甚至会陷入半途而废、一事无成的恶性循环。

注意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注意分三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习惯注意。1.有意注意

也被称做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不仅指向人乐意做的事情,而且指向他应当做的事情。例如,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即使遇上困难或不感兴趣的东西,也都要坚持聚精会神地学习,这就是有意注意。显然,有意注意是受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是人类特有的注意形式。2.无意注意

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它表现为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就不由自主地立刻把感觉器官朝向这些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这是一种探究反射。它有助于机体查清刺激物的性质和作用,以利在环境中更好地确定活动方向。3.习惯注意

这是有意注意发展到极致时,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往往需要作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技术上,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这项技术熟悉并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这种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罢了。

注意是对刺激作预期的选择,使重要的刺激透过感官输入并加以知觉,同时将无关的刺激加以抑制的历程。刺激基于当事者的兴趣、需要或动机,兴趣愈浓,动机愈强,注意力也就愈强,印象也就愈深,再生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信息经由感觉器官的接收,进入短期记忆;再经复习缓冲才能进入长期记忆。注意是记忆历程的第一道关口。

人在注意某一事物时,大脑皮层就会在相应部位上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所有的神经细胞都要为它“服务”。这种“全力以赴”的结果,使留下的痕迹明显;相反地,如果大脑皮层同时有两个以上兴奋中心,就必然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这时对事物的记忆就会受到干扰,破坏大脑的记忆规律,记忆效果肯定不好。

注意也是认识和智力活动的门户。有的专家说:“哪里有注意,哪里才会有思考和记忆。”因此,记忆跟人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注意与学习的密切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即注意与辨别、记忆的关系。

没有注意就没有对刺激信息的辨别,没有对刺激信息的辨别与选择也就不会有对相关信息的学习与记忆。另外,外来的刺激信息只有经过感觉登记后,才能被存储。那些未经注意的刺激信息,则会很快消失,根本谈不上对刺激信息的保持。

第二个层次。对刺激信息的注意,必须在选择后把信息保持一定的时间以用于加工与处理。

心理学家西蒙通过实验表明,对感觉登记并选择的刺激信息,必须要给予大约8秒钟左右的持续注意,才有可能把这些经初步加工的刺激信息输入到短时记忆的相关部位作进一步的处理,然后再把它们存储在常时记忆系统中。

第三个层次。要对刺激信息的关键部分进行有意注意,唯此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认知心理学家在对专家与新手的注意特征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中发现,专家和新手在对刺激信息或问题的注意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专家常常以原理、规则等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而新手则是以刺激信息或对问题的表面特征的分类为基础来理解问题。因此,能否注意刺激信息或问题的关键部分,是学习与记忆是否有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个层次。提高一个人在从事学习活动时的注意动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学习与记忆效率。

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活动有的目的性很强,而且成年人的自控力也比较强,所以注意力的动机很明确。上课专注

专心听讲,即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听课,这是听好课的前提。

古代有个全国最好的下棋能手叫奕秋,别人请他同时教两个学生下棋。有个学生每当老师在讲授棋艺时,总是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听,跟着老师学;另一个学生呢,虽然也同样坐在那里听讲,可他的心里老是想着天空中大雁快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将它射下来,人在心不在。结果,专心听讲的那个学生学得很好,而不专心听讲的那个学生学得很差,难道是他的智力差吗?不是的,是他不专心的缘故。关于学习必须专心,荀子在他的《劝学》中还有更加精彩的阐述,他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足)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其意思是说,蚯蚓由于用心专一,结果获取了丰硕成果。而螃蟹由于用心不专一,结果落个连安身的地方都没有。

认真、专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看书时,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就会看书看串行,当然就很难把书读懂、读透、理解全面,其中的知识自然就难以掌握全面,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结果。

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出现大量的知识遗漏和空缺,造成知识漏洞。

怎样专心听课呢?首先课堂学习要“六到”。一是要精到(即兴趣浓厚),带着兴趣听课,效果最佳,否则“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吕叔湘语);二是要心到,它是学好知识的根本所在;三是要眼到,它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四是要口到;五是要耳到,根据教师思路专心听讲;六是要手到。实践证明,听课时“六到”并用,效果甚优。反之,收效甚微,甚至一无所获。扩展你的注意力

注意力一般认为是聚焦于你所关注的某一点,精力在这一点上表现为高度集中状态。但孤立地关注这一点而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并不利于你对局势的准确掌握,这也是许多人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完全注意,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的原因。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注意范围,全面、周密地考虑问题。

我们在注意一个对象的时候,如果能够让视野更开阔一些,能力也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注意的范围更广呢?1.不孤立地看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和其他的事物紧密相连的。要想让自己的视野更为宽阔,看得更广,就必须把注意的对象放进它身处的系统中进行了解。例如:你想更好地了解金鱼的习性,就必须在了解金鱼习性的同时,最好也了解一下鲫鱼的习性,因为金鱼是从鲫鱼演化过来的,甚至还应该更好地了解一下其他淡水鱼类的生活习性。这样一来,你注意的广度就大大提高了,归纳比较的能力也将随之提高。2.进行有意识的锻炼

如果出去旅游,一定要记住,不要单纯地想着玩,还应该多多注意观察东西,然后记录下来,回家之后向你朋友讲述。这样一来,你就会注意更多的东西,注意的视野自然也就会变得宽广。3.要善于学习

太阳每天都会重新升起的,生活每天都是新颖的,总有太多太多的领域我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但是,这些我们没有注意到的领域,其他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要随时向他们学习或者请教。即使在乘坐公交汽车时,只要精神集中也会听到乘客们在谈论一些事情,他们谈论的内容很有可能就是你一直想知道却又一直都无法知道的。所以,多与他人交流,多注意身边发生的事并和同伴分享观察结果也是拓宽注意广度的关键。注意力的培养

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吧。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的气氛和习惯的培养。应该尽量避免令自己分心的主要情境。

学习时姿态宜端正,端正的身心能够唤起注意、记忆、思想等各种心路历程。

环境宜安静,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如充足的光线、清新的空气、正常的气温和相对的安静。另外,最好有一把舒适的椅子和一个高度合适的桌子,然后尽快习惯这种环境,以致形成集中注意力的反射。早晨、黄昏可以到森林、公园、草地等处活动或学习。

保证身心健康,并在学习过程中适当休息。忙了一天的工作已经很累了,还要牺牲必要的睡眠时间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锻炼身体。保持愉快的心情、全身放松,注意力便能高度集中;如果记忆的时间过长,不但累得精疲力竭,而且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排除令人分心的因素,排除无关的思想干扰。在学习的时候最好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人的大脑、思想在与知识交流。如果边看书边想别的东西,只能是一无所获。

要把握好材料的难度,过难、过易都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最好是由简到繁,既是力所能及的,又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这样不会因为太难而产生想退却、放弃的想法,也不会因为太容易而不由自主地思想放松进而走神的现象。

做些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我国年轻的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小时候都曾采用快速做习题的办法,严格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在心理学中用来锻炼注意力的小游戏。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在里面,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同时计时。

研究表明:7~8岁儿童按顺序寻找每张图表上的数字的时间是30~50秒,平均40~42秒;正常成年人看一张图表的时间大约是25~30秒,有些人可以缩短到十几秒。你可以自己多制作几张这样的训练表,每天训练一遍,相信你的注意力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

要相信,只要集中注意力就一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我们可能都看过茨威格写的关于大雕塑家罗丹为修改一件雕塑作品竟把身边的朋友忘掉的事,它让我们懂得:做什么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全神贯注。第三章思考法: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读书离不开思考。只有注意力集中,才会有读书的极大收获。事实上,就思考本身来讲,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倘若读书只是“雨过地皮湿”,不愿动脑子去思考,即使你读了万卷书,也仅仅是读读而已,不会有大的收获。

卢瑟福是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一次,他走进实验室看到一个学生伏案工作,便走过去亲切地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又问:“那你白天在干什么呢?”学生道:“我在工作呀!”卢瑟福又进一步问:“那么你早晨也工作吗?”学生自豪地仰起脖子说:“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卢瑟福迟疑了一下说:“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有些人看上去一天到晚都很忙碌,每天争分夺秒地看书学习,如果问一个简单问题,他也能回答出来,可是如果问他一个比较深入的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这样的学习效率显然是不高的。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它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曾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的林英豪同学,他的父母认为思考远比记忆珍贵,因此从小就刻意培养他的思考能力,给了他许多思考能力的训练机会。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经常问个不停,父母针对他的提问教他一些常识,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教材,通过巧妙安排,培养他的思考能力。通常他有疑问时,父母总要让他自己先想一想,而不是马上给他答案。偶尔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就稍作一点提示,如果实在是自己找不出答案来,父母才会告诉他答案。这样,林英豪的父母经常提出些问题让他去解决,让他从中多方思考、探索,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开拓思路,由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中,找出最好的答案来。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我们要掌握思考这一开窍的钥匙。不论学习什么知识,还是从事哪种工作,都要经常思考,找出更好的办法,取得更大的效果,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要经常自言自语:“我是要创造历史,还是死记他人创造的历史呢?我要创造历史!创造未来!”充分发挥你的创造力,由此促进思考,避免以惰性为借口。独立思考

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任寰出生于1975年,她7岁写诗,9岁发表作品,10岁出版第一本诗集,12岁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时至今日,任寰已出版诗、文集7部,发表各类文章近500篇,并多次获国际、国内文学奖。任寰小时候不爱说话,这与她从小患过敏性哮喘有关,每次住院、打吊针、输氧,她也不多话。这种生活习惯使她自然形成了善于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听的习惯,也养成了她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个人从小到大,是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正因为独立性必将代替依赖性。因此,要特别注意独立思考。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获得真知,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能力才能迅速地发展起来。

怎样独立思考?它在学习中首先表现在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地检查结论或结果的正确性。如果一个中学生能独立地解决人家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虽然对社会没有什么直接意义,但这本身却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本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新颖性和独创性,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可能导致真正发明创造的到来。

独立思考在学习中还表现在不盲从、不依赖、不轻信。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经过自己头脑思考明白之后再接受。

我们看书要养成边看边想的习惯,有时用来思考的时间往往比看的时间还长些。譬如说,书上常常是先有定理,然后再从头推演出来。我们看的时候,就应当倒过来想一想:为了得出定理,首先需要解决哪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新问题,又需要解决哪个问题?以此类推,步步追根,最后,引出证明这个定理的方法,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定理证法的关键所在,也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当然,独立思考开始要费气力、费时间,但在这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能力,将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好处。

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愈勤收获也愈丰。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才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他还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认识世界、体味人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多角度思考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花朵、智慧的结晶,创造性与人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没有想象力,一般思维是不可能升为创造性思维的。任何科学发现、发明,以及文艺创作,都离不开想象。创造新概念、新事物的过程就是将已有的知识单元组成新思路的过程,这就要求把不同性质的东西以某种关系组合起来进行“综合思维”。爱迪生发明第一架留声机的时候,留声机的转筒、记录用的锡纸以及薄膜与钢针等在当时技术上都不新奇了。但是,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一种可以记录声音的、“会说话”的机器,发挥出过去所有机器都不能发挥的新的功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震动。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问题,从一个方面看,仿佛是不可能解决的,但是换一个角度,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古代有一个罪恶的官吏,阴谋陷害一个无辜的人,诬告他犯有种种罪行之后,又假惺惺地当众宣布,可以让他碰一次运气,从写有“生”和“死”的两张纸签中任意抽一张,当场决定命运。这个无辜的人已经知道两张都是“死”签,让他当众抽签,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假把戏。他抽出一张纸签,立刻扔到火炉里去烧了,从留下来的一张“死”签来证明他抽的那张是“生”签。那个官吏目瞪口呆,只好把他放了。这个故事的巧妙之处是在看来没有希望的处境中,那个无辜的聪明人将“抽出的签”的问题改换为“留下的签”的问题。画家作完画,常常把画挂起来或者从镜子里观察作检查;作家有时把自己写好的作品放一段时间再修改,都是为了换一个角度。学会思考

你想学会思考吗?下面向你介绍几种方法。1.注重理解

先看看一位小学生谈的教训:一次考试时,要解释“三年五载”。由于复习时死记硬背,没有理解每个字的字义。结果,把“载”字解释成“装运”,全句解释为“三年载的东西要五年装完”,闹了个笑话。

如果不求理解,学习就成了空话。

所谓理解,主要是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死记硬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学习要强调消化、吸收。

一位同学上课时留心听老师对“日理万机”的讲解,特别认真地理解了“机”在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指国家大事,而不是个人小事,更不是“机器”中的“机”。快下课时,老师让大家用这个词造句,她第一个举手发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日理万机,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了革命事业。”由于她能当堂消化所学的知识,学习效率就迅速提高了。2.深入思考

思考要有深度,蜻蜓点水般的学习是掌握不了知识的,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认真思考过后得出的结论才能令人印象深刻,知识也只有在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后,才能真正被理解掌握。3.广泛思考

遇到事情时,先好好考虑一番再作决定。考虑问题时,思路要开阔,要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寻找最佳答案。就像做一道应用题,想方设法找到多种解题方法,然后加以比较,找出最简单的一种。

在思考时,切记不能死钻牛角尖,免得误入死胡同里出不来。聪明的人,遇到此路不通的时候并不致惊慌失措,而是灵活应变地寻找另外的出路。“条条道路通罗马”,能选出最佳路线的,属于能广泛思考的人。4.让两个脑半球都转起来

科学家有个有趣的发现:人的左脑主管语言、逻辑、分析、书写等智力活动,而右脑主管想象、色觉、音乐、韵律、幻想等智力活动。当左右两半球配合起来时,整个大脑的思维成效是惊人的。

所以,懂得思考的人,往往是一个知识面广、全面发展的人,他们每天不同类型的活动促使两个脑半球运转起来,这些人的思考能力往往是特别强的。

爱因斯坦在思考问题累了的时候会拉上一曲小提琴。当你在学习思考某一问题而久不见效时,应当像爱因斯坦那样,放下问题,去听听音乐或者散散步,这样可使右脑动起来,使大脑得到休息或者得到有益的促动。这时,大脑里往往会萌发出一种崭新的解决办法。

有效的思考方法是很多的,只要你积极开动脑筋,认真体验、总结,你一定能掌握思考方法,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主动学习者。第四章观察法:修炼求知的慧眼爱因斯坦说:“观察和理解的乐趣是自然界赐予的最美好的礼物。”詹姆士说:“所谓天才,不过是一种以非习惯性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已。”罗曼·罗兰说:“应当细心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

天上出现闪电,我们看到了,这算不算观察呢?不算,因为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界发出的信息。观察是有目的地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不要去看你家的钟,试着把钟面画下来。要画出长短针的形状、数码的类型和排列,以及牌号和商标等细节。你会发现许多地方都画错了。虽然,你每天都少不了看那钟,但是没有观察就仍然不知道它的细节。

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他就什么问题也发现不了。而一个具有敏锐观察能力的人,即使在平常的事件中也会有所发现。

一次,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生病躺在床上,端详对面墙上挂着的一幅世界地图。同样的地图,已经被全世界的人不知看过多少次了。但是,魏格纳却通过观察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互相拼接在一起,由此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原来是一整块,后来由于地壳的移动,才被“扯开”“漂移”,形成了今天的各大洲和大洋。

这个学说同以后发现的许多科学资料相符合,因而受到广泛的重视。

我国古代有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在考察雁荡山的时候,把雁荡山那“峭拔险怪”的奇异现象和河南成皋、陕西大涧中高耸的土堆相联系,从而得到“流水侵蚀”的正确判断。

观察不仅能发现问题,有许多问题也是通过观察才找到解决途径的。例如,我国浙江省出产的香榧子是很有名的。可是,有些香榧树却有几年不结果的现象,浙江会稽山区果农蔡志静和青年教师汤仲埙,通过长年对香榧树进行的细致观察,终于发现问题出在授粉上。后来,采用了人工授粉的方法,使得香榧子的产籽率提高了15倍。

观察是聪明的眼睛,让自己长一双火眼金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观察是创造的前提

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但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上,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事实上,很多科学家的成功是建立在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上的。

瓦特通过观察水蒸气冲动壶盖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发明了蒸汽机,大大促进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推动了两个时代的更替。

巴甫洛夫是前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他长期进行消化生理研究,设计了巴氏小冒等手术方法,对未麻醉动物消化液分泌等功能进行终身观察。多么执著可贵的观察精神!由于他对消化生理的研究贡献,他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进而他又从唾液腺的精神性兴奋出发,转移到对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从而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证明语言功能为人所特有,并且是以语言的刺激作为条件反射的。

他是成功的科学家,他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用心观察,他把自己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贴在实验室的墙上,时刻勉励自己。

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知识之间细微的差别,发现别人不易发现或容易忽略的信息,从而找到新发明,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

现在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分子是怎样被发现的?它是观察的结果,最初发现分子运动的是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

有一天,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漂浮在水面上的花粉,结果使他大为惊奇。他原以为花粉在无风也无摇搅的平静的水面上会静止不动的,不料他却发现花粉粒一直在不停地运动中。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兴趣,他没有轻易放过,又进行更加仔细的观察。

他发现花粉不但不停地运动,而且是很不规则地运动,没人能预料到下个时刻它会出现在什么地方。这与人们的日常观念大相径庭,谁看见过没有动力推动的船在水面上会前后左右地乱窜?

布朗观察到的花粉运动现象也引起了其他科学家的重视,并一同进行了探索,最终确立了分子运动理论,以罗伯特·布朗的名字命名为“布朗运动”。

一个观察结果引起了一场物理学的革命。

英国细菌学家、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在研制消灭葡萄球菌的药剂时,曾花费了几年的时间,耗尽了大量的精力,经过无数次实验,却没有找到能克制这种细菌的药物。但他没有放弃,仍然在努力研究。

1922年,他发现人的眼泪、唾沫及感冒后的鼻涕里都含有一种能溶解细菌的物质,并为它取名为溶菌酶。弗莱明认为,溶菌酶可用做抗生素。为了进一步研究溶菌酶的抗菌效果,他需要纯化的细菌。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能用琼脂培养皿自己培养分离不同的细菌。一切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直到1928年夏天,弗莱明发现其中一只培养皿内的霉菌有点特别,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但远处的细菌却正常生长。弗莱明对这一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但多年形成的科学素养让他觉得不该将这个奇怪的现象随便放过。敏锐细心的弗莱明不仅保留了原始的培养皿,而且还拍了照,并就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将这种奇特的霉菌孢子取出,单独培养,并在其周围划分扇形区,接种上不同的细菌,结果发现有的细菌生长、有的则不生长。他又将该霉菌种入液体培养基中,也发现有的细菌生长、有的不生长。通过分析后他发现,该霉菌能杀死炭疽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凶猛的革兰氏阳性菌,而革兰氏阴性菌如痢疾杆菌、流感杆菌、伤寒杆菌等都不受影响。根据长期研究溶菌酶的经验,弗莱明推断这种霉菌一定是产生了一种抗菌物质,而这种抗菌物质有可能成为击败细菌的有效药物。

弗莱明在研究青霉素时,倘若他不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清醒的头脑,那么成功的机会就会白白错过。所以,观察力是创造的前提。典型观察,找出差异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人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研究遗传学和杂交技术的过程中,就十分重视观察的典型性。他是奥地利修道士,也是一个业余植物学家,十分爱好园艺。在修道院的后花园里,孟德尔种植了豌豆、菜豆、玉米、草枣等多种作物,并不断地进行杂交实验。不过,在他的实验研究中,他主要选择豌豆作为研究的观察对象。为什么要选择豌豆呢?首先,与其他农作物相比,豌豆具有明显的、易观察的、稳定的相对特征,如种子的形状(圆、皱),子叶的颜色(黄、绿),茎的高度(高、矮)等;其次,豌豆花的雄蕊和雌蕊由花瓣包裹起来,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自花授粉,易得到纯种,一般不会受到外来花粉的影响;再次,豌豆具有容易栽培、生长期短的特点,可缩短观察周期。

孟德尔在观察时选取豌豆豆粒表皮的圆滑和皱褶、植株的高和低、豆粒颜色的黄和绿等相对性状作为观察指标项。他经过8年的精心实验和观察,发现了豌豆杂交后代特征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两条重要的遗传定律,即遗传因子分离定律和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定律。这一科学研究成果对植物品种的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从观察事实中获得客观本质,就必须暂时地、有条件地撇开与当前无关的内容,撇开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从而对有代表性的对象在比较典型的条件下观察其比较纯粹的状态,让其主要的方面、过程充分暴露出来。其目的在于简化观察过程,保证观察结果具有典型意义。当然,典型与否是相对而言的。

在典型观察当中,主要是抓住选择典型观察对象和选择典型观察条件两个环节。

自然界的现象纷纭繁杂,姿态万千。即使是同一类客体,也有不可尽数的个体。为了研究某一类事物的一般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事物的全体逐一进行详细观察。这时,为了使观察结果具有普遍意义,必须选择足以代表其他个体的客体作为观察对象。有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可变因素,简化观察的复杂程度,也需要选择典型的观察指标项。

在观察中,选择适宜的观察时空条件也是极为重要的。有时这不仅直接影响到能否顺利地进行观察以及观察结果的可靠性程度,甚至决定着观察的成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