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标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6:28:57

点击下载

作者:王金锋,林风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建标志

古建标志试读:

擎天之柱——古代华表

华表是我国古时宫殿、宗庙、亭榭、坟墓等建筑前面的一种柱形标志,原为木制高柱,其顶端用横木交叉成十字,似花朵状,起特殊标志作用,因此称为“华表”。

华表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已出现了。

华表在我国由来已久,随着历史的变迁,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精致壮观外形以及深刻寓意,是我们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志符号之一。

帝尧为博采众谏缔造诽谤木

那还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大地上没有道路,到处都是杂草丛生,原始人出去狩猎或采摘,往往找不到回“家”的路,许多人走失了。

于是,部落首领帝尧就派人在大家活动的地方立了一些带指示的小树杈,小树杈一边指着回“家”的地方,一边指着狩猎或采摘的地方。这样,小树杈就作为了当时识别道路的标志了。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也有人在地上立个小木棒,并在小木棒上面绑着一个横杠,横杠一边指着“家”,一边指着活动的地方,以方便识别“道路”和方向。

可是地上立的小树杈或小木棒多了,人们又搞不清楚哪个是指着自己的“家”了。于是,有人就在小树杈或小木棒上划个记号,用以提醒自己。

帝尧看到小树杈和小木棒上各种各样的记号,觉得非常有意思,他想这样能够充分表达每个人的意思啊! 何不让人们在上面写对部落的意见或自己的要求呢?

于是,帝尧就让大家给部落提意见,并把意见写在小树杈和小木棒上。一时间,人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帝尧非常虚心听取并采纳人们的意思,极大地促进了部落的安定和发展。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具有指示和表达意见的小树杈或小木棒叫做“桓木”或“表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便读成了“华表”。这华表当时也被称为“诽谤木”,当时“诽谤”一词不是贬义诋毁的意思,而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人们可以随便利用“诽谤木”发表议论和看法等,还派人专门收集整理并反馈给尧。

帝尧为什么要求人们用“桓木”来向他表达意见呢?据说,他是吸取了他的前任挚帝的教训。据史料介绍,尧的帝位是从挚帝手中接过的。尧的兄弟中挚是老大,所以尧的父亲帝喾去世后,挚就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王位。

但是,这位帝挚非常残暴,他一登上王位就任用了三苗、狐功等几位大臣。三苗等大臣提出的执政理念是人民必须服从大王,否则就是不忠。这种理念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所以,挚没有当几年的帝王,人们便拥护唐侯当上了帝王。

这位唐侯便是后来的帝尧。在大家推荐唐侯当王时,唐侯非常谦虚,他再三推辞也推不过,后来他还是被人们簇拥上了王位,便被人们叫作帝尧。

当了大王的尧认真总结了兄长挚执政失败的教训,他决心治理好天下。有首《尧戒》歌收录在《古诗源》中,诗曰:

战战栗栗,如履薄冰。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前两句“战战栗栗,如履薄冰”的意思是,尧料理国事如同在薄冰上行走,战战兢兢的。后两句“莫踬于山,而踬于垤”的意思是,他告诫自己,人不会在大山上翻倒,时常会跌倒在小土堆上。

尧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有限,见闻有限,他想让天下广众和身边朝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来议论国事。但刚刚经历了挚的禁锢,不管是平民,还是朝臣们,敢开口放言的却寥寥无几。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据有关典籍记载,尧便在他议事的大厅前:

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

并广而告之,要大家都对天下大事评头论足,即便是说错了,也赦免无罪。为此,在尧当上大王后不久,就在他办事的宫门前,便树立起了一根很大的木柱,木柱上还安了一个横杠,横杠就指着帝尧办事的宫殿,意思就是向尧提意见。

尧宣布谁有意见不仅可以在到处插立的诽谤木上写出来,还可以站在他宫门前的大木柱下发表演说,或者直接把意见刻写在大木柱上,哪怕是说错或者写错,也没事。敢谏之鼓也一样,就是安放一面大鼓,要提意见的人便击鼓告知。

据说,后世衙门前的升堂鼓就是这么演变来的。而这里的这根木柱,便是诽谤木。这块木头最初的形状是以横木交柱头,样子像桔槔。

桔槔是古代吸水的工具,是一根长杆,头上绑着一个盛水的水桶,所以华表最初的形式就是头上有一块横木或者其他装饰的一根木柱。

关于诽谤木便是后来华表的事了,在后来晋朝太傅崔豹的《古今注》中这样记载:

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

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涑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再说,自从帝尧使用了诽谤木以后,大家渐渐便知道了帝尧的贤明,敢于大胆说话和谏议国事。尧广泛听取采纳众人意见,不断改进治理的方法。

其实,诽谤木的设立便是原始民主制的体现。据说,尧的作风就很民主。在一次会上议事,帝尧提出:“谁可以带领平民治水?”

众臣说:“鲧可以”。

帝尧觉得鲧高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可重用,然而四岳坚持让试用。四岳是德高望重的首领,帝尧虽然有不同看法,却尊重四岳的意见,让鲧领命治水。后来的事实证明,鲧没能制服洪水,辜负了大家的厚望,结果,让洪水更加凶猛了。

到了晚年,帝尧感到精力不济,就让大家推荐个继承人,四岳推荐了舜。

帝尧问:“这人怎么样?”

四岳回答:“舜的父亲心术不正,后母说话不诚,弟弟加害于他,他仍能同他们和谐相处,治理国家不会错吧!”

帝尧并没有因为四岳举荐错了鲧,不再信任他们。而是一如既往,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启用了虞舜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后来,虞舜终于不负所望,成为继尧以后的又一位贤明的帝王。

如此看来,竖诽谤之木也好,设敢谏之鼓也好,其实只是一种标志,关键在于帝尧心目中有一把民主治世的标尺,而最早的诽谤木,便是这种民主标志的事物体现,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由于帝尧作风民主,广众畅所欲言,才治理得国泰民安和天下太平。为此,尧统治期间,成为后世子孙向往的好年头,被后人称为“尧天舜日”。

后来,禹因为治水有功,舜便将帝位禅让给了禹。禹当上帝王后,他更加重视民意,他十分鼓励人们利用诽谤木向他提取意见。为此,他还在原来宫殿前的诽谤木旁边增加了两根,这样他的宫殿前就有三根诽谤木。三表示多的意见,三根诽谤木都指向禹办公的宫殿,就是让人们提更多的意见,让更多的人向他提意见。

禹虚心听取并采纳人们的广泛意见,因此把整个社会治理得更加美好。禹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在他的陵墓前竖立了三根华表柱,三根华表柱都指向禹的墓头,意思是禹非常重视人们的意见啊!

[旁注]

尧 (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他15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20岁时,其兄帝挚为形势所迫让位于他,成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他品质和才智俱是非凡绝伦,他即位后,使得部落局面大变,使得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世风祥和。

帝挚 我国上古传说的君王,帝喾次妃常仪的儿子,帝喾长子,号青阳氏。受帝喾之禅而继位。挚在位九年,才干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国家。而唐侯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挚后被人们推翻,并拥立尧做了帝王。

帝喾 姓姬,名俊,号高辛氏,河南商丘人,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他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父亲名蟜极,帝颛顼是其伯父。帝喾从小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30岁。《古诗源》 是唐朝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由清人沈德潜选编。全书共14卷,依据明代冯惟讷《古诗纪》等旧籍,收录了先秦至隋代诗歌共700余首。因其内容丰富,篇幅适当,笺释简明,是流行的古诗读本。《古今注》 一共3卷,由晋代崔豹撰写。此书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其具体内容包括8个分类。卷上:舆服一,都邑二;卷中:音乐三,鸟兽四,鱼虫五;卷下:草木六,杂注七,问答释义八。它对我们了解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古代典章制度和习俗,有一定帮助。

鲧 我国先秦时期的历史人物,姓姬,字熙。黄帝的后代,昌意之孙,姬颛顼之子,姒文命之父。黄帝的后裔、玄帝颛顼的玄孙,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崇地,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

虞舜 (约公元前2277年~公元前2178年),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为4个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禹 (?~前1978年),姒姓,名文命,字高密,后世尊称为大禹,也称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于前2029年至前1978年在位。他是黄帝的七世孙、颛顼的五世孙。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

[阅读链接]

尽管我国早期的华表被认为是用于尧、舜为了纳谏,而设立的木柱,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华表顶端有一坐兽,似犬非犬,它叫做“犼”,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

另一种说法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名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先秦时,一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

东汉时成为传统装饰石柱

据古代资料显示,尧舜禹时期的诽谤木是木制的,这种木制柱头立在露天,经不住常年的风吹雨淋,很容易损坏。于是,至汉代时,木柱逐渐被石头柱子所代替,但是它的形状还是维持着木柱子的式样,细长的柱身,柱头上有一块横板,这就成了华表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与此同时,汉代以后,华表本身的造型也日臻精美。例如,顶端加了云板、承露盘、犼,柱身加上蟠龙等纹饰。

其中,华表上的“承露盘”纹饰据说和汉武帝有关。

汉武帝在世时,曾命人在汉朝宫殿的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

这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后来这种形式却流传下来,并且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便是华表上后来形成的“承露盘”。

由于华表上的纹饰越来越多,它的形象越来越美,于是,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后来,人们在宫殿、桥梁、陵墓、城垣的前面都矗立上了这种建筑。

又因为这种建筑,由于上面有一个的“承露盘”的装饰,柱头上又还有一块横板,远远看上去就像一束花朵一样,为此,人们称它为“华表。”

但是,又由于它后来广泛使用于宫殿、桥梁、陵墓等地,为此,人们又称它为神道柱,擎天柱、万云柱、石望柱、表、标、碣等。

在我国后来保存最完整的一套神道柱为“秦君神道柱”,此石柱出土于石景山区永定河故道,共有两件,建造于105年。

秦君神道石柱柱顶佚失,柱身及柱础完整。两件规格相同,通高2.25米,四方形柱额长0.48米,宽0.43米。柱身雕通长直线竖纹,柱上部雕两只螭虎盘于柱侧承托柱额。

额上为汉隶竖刻3行,第一行和第三行每行4个字,第二行3个字,内容相同,为“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

根据秦君神道柱可以看出,汉代的神道柱有3部分:一是下部基座,即柱础;二是中部柱身,柱身上部有长方形石额刻字,额下有的饰以浮雕;三是柱顶部圆形上盖,盖上往往立有雕刻成动物或人物形状的墓镇。

除了汉代保留下来的秦君神道柱,在唐高祖李渊献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也有几对雕刻工艺精巧,造型美观的华表柱。

其中,献陵的华表位于内城南门外100米处,整个石刻品类极简,但雕刻艺术价值很高,浑厚质朴,造型刚毅,健壮粗犷,豁达昂扬。

如华表座上浮雕的龙纹和顶上圆雕的狻猊,用笔十分简洁,赋形又极为生动。圆雕的狻猊,形体高大,用写实的手法镌刻出猛兽的形象,粗壮的躯体,简练的线条,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装饰,既刻画出兽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爱,这是唐陵石雕艺术的代表和精品。

同时,华表基座细节部分虽然残破,但依然看得出当年的精美华丽。

乾陵内最为著名的华表位于陵墓前东西两乳峰之间,下临一色富平墨玉石铺就的石阶路,华表后面是百余件巨型石雕群,华表骤然挺立于前,标志着乾陵司马道从这里起步。

这对华表高8米,直径1.12米,由双层方形基座、覆盖莲住座,八菱形柱身,昂喷莲顶座及圆石5部分组成,柱身上下交接处雕有莲瓣,中间刻有蔓草,石榴花纹,柱顶桃形。

柱身各面采用石刻画中的减底笔法,刻着象征吉祥的海石榴纹,其余三面,因风雨侵蚀,上面的花纹已无法辨认。

据说,柱座和柱顶之所以要雕刻成莲瓣形,是因为唐代以佛教为国教,而在佛教中莲是佛门善的象征,又因莲于怜皆因,所以在佛教信徒中,莲象征着佛以慈悲为怀,肩负普度众生的宏任。

华表的顶端球形圆石,则是天降甘露的象征。这块圆石,从造型上来看也恰似一颗硕大的盈盈露珠,被一朵莲花高高托起,它既是源于远古,用来指示陵墓位置的显著标志物,又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陵墓装饰物。

这两根华表性体之高,居所有石雕之手,各用一块天衣无缝的巨石雕琢而成,浑然一体,给陵园平添了几许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氛。

在乾陵,除了司马道前面的这两根外,其陪葬墓三王、两太子、四公主墓前也分别有两根华表,而八朝臣墓前则未见设立,这说明:乾陵华表除了以上两种意义外,还有表明墓主人身份的作用。

另一方面,从古籍中,我们还知道,在汉代时,人们还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让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这样一来,从汉代起,华表由早期的诽谤木逐渐发展成为桥头和墓地等设置的小型装饰建筑品,它一方面仍有标志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演变成了一种“华饰屋之外表”的装饰物了。

[旁注]

蟠龙 是指我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传说中,蟠龙是东海龙王的第十五个儿子,他时常偷跑到人间游玩,当他看见人间遭遇干旱,他便用法术帮忙人们,从而得到人们的敬仰。

螭虎 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战国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纹饰。汉代以后,螭虎使用的更为广泛。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其形盘曲而伏者,称“蟠螭”。躯体比较粗壮,有的做双尾状。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

献陵 为唐高祖李渊的陵寝。635年农历十月修成,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该陵坐北朝南,封土为陵,呈覆斗形,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陵墓陪葬区位于陵园东北,现存有封土67座,富平墨玉石 墨玉石是指颜色是绿色,墨色,透明的玉石,因为其颜色透明,因为稀少,所以很珍贵。它是一种珍贵而稀有的自然资源,仅产于陕西省富平县北部山区。为此,陕西富平地区以盛产“墨玉石”著称。富平墨玉石漆黑如墨,古人将其与钻石、宝石、彩石并称为“贵美石”。

司马道 又称神道,是陵前修建的道路,与墓道不同,谓神行之道。主要是秦汉以后,墓主建造陵园之后引导接近陵冢的道路。墓道是指修建墓葬时便于行人上下和随葬品出入而修的道路,多为斜坡状或台阶状。在墓葬封土以后,墓道也随之掩埋。故墓道只能存在于封土之下,无法看见。

乾陵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北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此陵墓建于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阅读链接]

我国的华表从汉代起,便成为了建筑群中的一种装饰品,在它由诽谤木演变成装饰石柱的过程中,还曾经发生过一件事。

那就是,在秦始皇时代,为加强专制统治,他便废除了诽谤木,直至汉代才又恢复了这一建筑,称作“桓表”。但是,由于封建帝王不爱听批评,不准人民提意见,因此桓表逐渐成为街心路口的路标,后来又变成一种石雕艺术,作为建筑物的装饰品。

明永乐年间建成天安门华表

1417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命人在北京修建了著名的紫禁城。在修建紫禁城期间,明朝皇帝还命人在紫禁城的正门承天门的前后各修建了一对巨大壮观的华表。

这里的承天门便是后来著名的天安门。其中,天安门前的华表柱身上雕刻着盘龙,柱头上立着瑞兽,它们和天安门前的石狮子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这座皇城的威严气势。

这两个华表间距为96米,每根华表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0.98米,重约20000多千克。华表以巨大高耸的圆柱为主体,通身塑有缠柱云龙,柱上顶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天安门的华表分为3个部分:基座、柱身和柱头。

华表的基座称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神兽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形,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

华表的柱头顶部是一个承露盘,盘上雕刻有一个蹲着的神兽,栩栩如生,人们称这神兽名为“犼”。

犼,只是个传说神兽,我国古书上说它是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俗称为“望天犼”、“朝天犼”;还有传说它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

天安门华表柱顶上的朝天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又有文献记载,地藏王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犼。

天安门前那对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南,望着皇宫外。在古老的传说中,人们把天安门前华表上蹲着的两个石犼叫做“望君归”。

据说,它们经常注视着身皇帝出外时候的行为,盼望皇帝早日回宫,不要老在外面寻欢作乐。

当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归的时候,“望君归”就说话了:“国君呀,你不要老在外面游逛了,你快回来料理吧!我们两个犼盼你回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天安门的里边还有两座同样的华表,顶端也蹲立着石犼。不过,天安门外华表上的石面向南,而天安门里边的石面向北,朝着宫殿的方向。

据民间传说讲,这两只犼经常注视着深居宫禁的帝王的行动,并劝诫帝王说:“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待在宫殿里,只顾和后妃取乐。你也该经常出来到民间走一走,了解一下民情。我们两个犼天天盼你出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所以,人们又把这两只石犼叫“望君出”。由于“望君归”和“望君出”蹲在华表顶上,所以天安门的华表又叫做“望柱”。

其实,华表上的犼,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石头,唯一的功能是“望”。住在皇宫内的皇帝们根本不理会它的职能,从入住在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朱棣到最后的皇帝溥仪,没一个人听它的。

因此,这些广泛流传在民间的“望君归”和“望君出”的故事,既表现了人民对自己双手建筑起来的美丽华表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表达着人民企盼明君的朴素愿望,以及对于昏君治国的不满。

另外,制作天安门石狮子、华表、金水桥栏杆的汉白玉,实际上是大理石的一种。这是一种著名的石雕材料,产于北京房山县。纯洁雪白者居多,方解石结晶较好,磨光后晶莹似玉,质地细致均匀,透光性好。我国古代的石雕,如隋、唐的大型佛像,都喜欢用汉白玉制作。

据说,当年修建天安门时,为了运输这些白玉石,在修好的运输道路上浇水成冰,形成冰道,万人拖着大石块在冰上滑运来到北京的,非常不容易。

当年,这两对华表修成后,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

为此,可以说,天安门华表当推为我国所有的华表之冠,它实际上已经和中华民族,和我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标志。

[旁注]

紫禁城 位于北京市中心,又称故宫。于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它的正门便是旧称承天门的天安门。

须弥座 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至唐、宋时期,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地藏王菩萨 也称地藏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宏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我国佛教视九华山为地藏菩萨应化之地。

朱棣 (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402年夺位登基,改年号为永乐。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从南京城迁都北京,并在北京建成了著名的紫禁城。他在位期间,5次北征蒙古,并疏通大运河,编撰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招抚东北少数民族,为明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阅读链接]

据说,今天天安门前那对华表所矗立的地点,并非明清时期的位置。当时,它们的位置比现在更为靠前。

1950年,天安门广场需要扩展,因此要将这对巨大的华表向后移动6米。可这对华表重达20000多千克,而且在搬动时又不能使它的精美的雕刻受到损伤。于是,如何移动这对华表便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建筑部门在清宫档案材料里发现了15岁就进入了内务府营造司房库,其祖上五代都为宫廷建筑搭架子,曾经给皇宫安上过高大的梁枋的搭材匠徐荣。

此时,徐荣已经有64岁了。他靠着搭材匠、石匠、木匠等人灵巧的手,只是使用简单的杉篙杆子、麻绳和吊链,就将偌大的两个华表换了地方,而且式样和原先不差分毫,安装得十分合榫。并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天安门前华表格局。

华表的这一次完整移动,堪称是一个奇迹。

我国其他地区的著名华表

我国古代的华表是用来上达民意,有监督作用,皆为木制,而使用石柱作华表,则盛行于东汉时期。

后来,华表的监督作用消失了,只是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城门等前的大柱,作为纪功、装饰、标志等作用,成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装饰品。

为此,当华表称为一种装饰建筑以后,后来历代的帝王都喜欢在自己的宫殿或者陵墓等处修建起这一特殊建筑。

在我国,除了在唐高祖李渊献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以及在天安门前有华表,在我国的明代十三陵、清代东陵、清昭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和北大等处也可以见到华表。

明代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南麓,是明朝13个皇帝的陵墓群。在明代十三陵中,共有两对汉白玉雕成的华表,位于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的四角处。

4根华表对称而设,每根华表通高为10.81米,其顶部各有异兽一尊,面南者称望君出,面北者称望君归。每座华表上共刻有41条龙。

清东陵也称“福陵”,位于辽宁省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

清代东陵是我国聚集华表最多的地方,共有12根。

其中两对位于亭外广场的四角,这是4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华表。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身、云板、承露盘和蹲龙组成。

柱身上雕刻着一条腾云驾雾的蛟龙,屈曲盘旋,奋力升腾,寓动于静,栩栩如生。八角须弥底座和栏杆上亦雕满了精美的行龙、升龙和正龙,一组华表上所雕的龙竟达98条之多。

另外一对华表位于东陵的大红门前,其底座是3层莲花座,长、宽各0.92米,高一米,柱体为八角形,围长0.55米,通体浮雕云纹及龙蟠柱、顶部横插有云板,东端华表刻有“日”字,西端的刻有“月”字。

顶部是“天盘”,上有坐犼一只,样子似大非大,身有麟甲,长尾与鬃发相连,浑身瘦骨嶙峋,做昂首跷尾引颈高鸣状。

古人说:犼“似犬,食人”。由于此兽猛烈异常,所以刻在石柱上要它守陵,其朝向有的面北,有的面南,相传设置宫殿前的犼,西北者谓“望君出”,西南者谓“望君归”。

而在这里前者也许是劝慰皇帝,在祭祀时不要沉湎于哀伤之中,后者则是劝告皇帝前来祭奠祖宗山陵。

在清东陵石兽群的前后部位,也分别有两对华表。

这两对华表样式较为古朴,座为方形,须弥座,束腰是八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上面雕刻有吉祥图案,上层图案有如意、猴、鹤、松、神鸟、山石、祥云、月、牡丹、狮、灵芝。

下层图案有口衔灵芝的仙鹿、松、猴、蜂、官印、麒麟、犀牛、月、鱼龙、狮、天马、虎、寓意“松鹤延年”、“封侯桂印”、“太师少师”、“吉祥富贵”等。在各个角之间用竹节式纹饰为间隔。柱体为八角形,上面浮雕为祥云和蟠龙。

据说,清东陵内的这些华表建造于1650年,据《清奇世祖实录》记载:

顺治七年四月己酉:在福陵立“擎天柱四,望柱二”。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古城北约5000米处,因此也称“北陵”,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清昭陵的华表柱共有3对,一对在昭陵大红门外,距下马碑不远的地方;一对在石象生之前;再一对在神功圣德碑碑亭之前。

3对华表样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它们的底座都是六角形须弥座,须弥座的上下枋及束腰部位刻有云龙、仰俯莲等纹饰。

柱体有的是六角形,有的是圆柱形,但上面的浮雕一样,都是云龙幡柱纹。雕刻形象生动的巨龙,在浓密的云水间仿佛在盘旋升腾;云板横插在接近柱体的顶端,是一块长三角形石板,云板上刻有密集的云纹,有的云板还刻有“日”及“月”两字。在柱体顶部有一圆盘叫“天盘”,天盘之上为柱顶。

清西陵内的华表柱共有两对,位于西陵正方形广场的四角。

4座华表同样也是白玉石雕,石柱拔地而起,直刺青天;石柱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之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柱身底部雕有海浪巨岩,顶部龙首处东西向横插着镂雕的如意云板;云板上端为莲纹柱顶,圆形顶盖上蹲踞着一尊昂首翘尾、引颈嘶鸣、似犬非犬、遍体甲麟、极具力度和美感的珍奇怪兽望天犼。

在每个华表的八角莲花须弥座四周,还有一个精致的汉白玉护栏,将华表柱保护起来。

除了这些皇帝陵内的华表,在我国的卢沟桥两头也有华表4座。

4座高4.65米,石柱上端横贯着云板,柱顶有莲座圆盘,圆盘上雕有石狮子,庄严秀美,气势非凡。

在我国众多的华表中,北京大学的一对华表也非常著名。

这对华表在北大校园办公楼前开阔的草坪上,它们均由汉白玉雕成,通高约8米,下方的八方形、须弥座高为1.24米。华表柱身刻有云彩和姿态各异的蟠龙,是凝结了我国雕刻艺术、极具美学价值的精品。

这两座华表来自何处呢?说起来这其中还有一段典故。原来这两座华表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之一,当年被安放在安佑宫琉璃坊前。

在清末民初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记载:

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民国十四年犹及见之。闻人言:今已为燕京大学所取。

根据这段记载推测,这两座华表应当建于1742年。至于如何从圆明园移到北大校园,据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刊》记载,这是燕京大学建校初期移至此处的。

这对华表历经百年沧桑,给古老而年轻的北大校园增添了几分典雅与庄重。

[旁注]

行龙、升龙和正龙 指龙的各种状态,其中,行龙指坐奔走状态的龙,正龙指盘着的龙,升龙指龙的头部在上方,呈升起的动势。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起较缓者,称“缓升龙”,升起较急者,称“急升龙”。

麒麟 也称“骐麟”,简称“麟”,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做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它与貔貅有所不同,麒麟是凶猛的瑞兽,而且护主心特别强,有招财纳福、镇宅辟邪的作用。貔貅是以财为食的,能食四方之财。

关外三陵 是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在满洲老家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还建有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三陵的陵墓形制都仿照明陵,程式化特点强烈,并影响了入关后清朝各陵的修建。

石象生 又称“石翁仲”或“石兽群”。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帝王陵墓前主要供祭仪物之一,为石雕人物、动物成对立于神道两侧。神道两旁排列着一群石兽,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在特定的方向排列,石兽如同一批“卫士”护卫着皇陵。是陵墓的装饰性建筑。

镂雕 是一种雕塑形式。即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镂雕也称“镂空”、“透雕”。指在木、石、象牙、玉、陶瓷体等可以用来雕刻的材料上透雕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技法。。

圆明园 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有“万园之园”之称。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

燕京大学 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成立于1916年,它本来是由华北地区的几所教会大学合并而成的,包括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分别由美国长老会、美以美会、美国女公会、公理会、英国伦敦会等合办,初期名为“北京大学”。它后来成为了北京大学的主校园燕园。

[阅读链接]

据说,在北大校园内的这对华表,是一粗一细,并非是标准的一对。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1925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3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北京城里。1931年,第四根华表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

后来,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街新馆时,人们想要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道南的另一根合成一对,并一起移到北京图书馆前。不料,在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成就了这一桩趣事。

再后来,人们把燕大内剩下的这对华表,一齐移到了办公楼前面,形成了现在人们看到的样子。而另外的两根华表,则一根放在了北海公园,一根放在了中山公园。

荣誉象征——古代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从产生,到形制成熟,到种类众多,繁荣兴盛,由结构简单到结构繁复,由形制单一到形制多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

由衡门演变而来的古老建筑

牌坊,是我国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

牌坊是我国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它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它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称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它是由衡门衍变而来的,在我国春秋时代的作品《诗经》中,便有相关的介绍: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在我国的春秋中叶便已经出现了。

据说,最早的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因为它的形状更接近于后来的牌坊样子,人们便称衡门为牌坊的老祖宗了。

那么,“牌坊”的名称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据说,这和我国古代的“里坊制度”有关。

在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

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达和城市建设的繁荣,人们对坊门的建造也就逐渐讲究起来。于是,产生于上古时代、至隋唐时已演化得雕工相当精致、形制赫然华贵的华表柱也被人们移植到了坊门上来,成为坊门左右两边的两根立柱。

这样一来,坊门原先颇为简单的两根立柱,被两根雕饰华丽、形制威武的华表柱所取代,由两根高过门顶的高大华表柱中间相连一两根横梁及门扇组合成一种新式样的门,这种门称为“乌头门”,以后也被称为“棂星门”。

在我国现存的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乌头门”之名的是北魏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当时著名的庙宇永宁寺的北门即是“乌头门”。

至宋代时,古籍《册府元龟》中,更是有对“乌头门”的明确记载,书中说道:

正门阀阅一丈二尺,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简、墨染,号乌头染。

同时,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中,还有对如何建造“乌头门”作了详细规定和介绍,书中写道:

其名有三,一日乌头大门,二日表揭,三日阀阅,今呼为棂星门。

造乌头门之制,高八尺至二丈,广与高方,若高一丈五尺以上,减广不过五分之一,用双腰串,每扇各随其长于上腰,中心分作两分,腰上安子裎棂子,腰华以下并安障水版……

挟门柱方八分,其长每门高一尺则加八寸,柱下栽入地内上施乌头。日月版长四寸广一寸二分厚一分五厘。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代的乌头门即是华表与坊门的结合物。由于“乌头门”华贵庄重,气势威严,就被当时有地位、有权势和有钱的大户人家纷纷用作建造府第大门。

后来,由于民间建造这个门的人越来越多了,以至于官府无法分辨哪些是富商住的屋子,哪些是官员住的屋子。

为此,唐宋统治者不得不对乌头门的使用做了限制,如在《宋史舆服志》中规定:“六品以上许做乌头门。”

由于乌头门含有旌表门第之意,因此乌头门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又被称为“阀阅”。之所以这样称,是因为“古者以积功为阀”,“经历为阅”。

由于乌头门起了标榜“名门权贵、世代官宦”之家的作用,因此成了上层等级的代名词,后世所称的“门阀贵族”、“阀阅世家”也即由此而来。

从古籍中,我们还知道,乌头门是唐以前通常用的称呼,但宋以后乌头门这名称便曰渐少用,而被棂星门这一称呼所取代。

据史籍记载,棂星即“灵星”,又称“天田星”,据《星经》载:“天田九星,主畿内田苗之职。”北宋时,宋仁宗营建了用于祭天地的“郊台”,设置“灵星门”。因门系木制,门上有窗棂,为区别于“灵星”,故又称作“棂星门”。

如此,可以看出,棂星门其实是牌坊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同时,由于其威严、庄重、气派,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因而也被作为牌坊的一个血缘分支保存延续下来。

自宋代以来,棂星门常常被用于建造文庙、佛寺、道观、陵墓等庄重场所的正门。而在这些场所建造的棂星门往往只起一个标志作用而并不需要起什么防卫作用,因此棂星门上的门扇可装可不装。于是,这些棂星门就只剩下了华表柱和作为额枋的横梁。

因华表柱远远高出额枋,呈冲天状,所以人们就将其称为“冲天牌坊”,成为后来牌坊中的最主要的形制。

而另一些坊门,没有用高耸的华表柱来替换坊柱,而是吸纳了“阙”的形制特点,在额枋和柱顶上加盖了楼顶,从而形成了柱子不出头的屋宇式牌楼。

然而,尽管棂星门和屋宇式牌楼比原先衡门式的坊门要美观得多,但其各自都有局限。前者只有华表柱而无楼顶,后者只有楼顶而无华表柱,于是人们有想出了两全齐美的办法。

一方面将坊柱换成高高的华表柱,同时又不在枋柱顶上盖楼顶,而是在华表柱一侧的额枋上盖楼顶,这样,就形成了既有华美的楼顶,又在楼顶上露有高高的华表柱的牌坊建筑。

另一方面,牌坊在形制演变的同时,建筑材料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起初,牌坊是木构建筑,但后来为了追求庄重威严,坚实纯美和能长久保存,遂由木柱发展为石、砖、汉白玉、琉璃等。

明清代以后牌坊发展除以繁密的构架尽力表现结构自身完美之外,还以精湛的技术雕刻各式各样的图案,采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牌楼的艺术。至此,牌坊可以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我国的牌坊,从形式上分,只有以下两类:

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

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

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我国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则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按材质分,牌坊分为四大类:石坊、砖坊、木坊、水泥坊。

按名称和功能分,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百岁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会馆商肆牌坊、陵墓祠庙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

这些牌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志引导等作用。

[旁注]

汉高祖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刘邦。汉朝开国皇帝,在位8年。谥号“高皇帝”。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公元前202年,刘邦于荥阳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他在位期间规定,祭天先要祭灵星,并命人修建了灵星祠。

里坊制度 是我国古代帝王与官吏,为了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从春秋至隋唐的1500年间,试行的一种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把城市划分成若干个方形或矩形区域,在其内排列居民住宅。里坊内有街巷,四周有高强围起来,是城市“父母官”管束子女的一种方式。

上古时代 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对世界各地上古时代的定义也因此不同。在我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期。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册府元龟》 北宋四大部书之一,史学类书。1005年,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杨亿、孙奭等18人一同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由于该书征引繁富,也成为后世文人学士,运用典故,引据考证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营造法式》 成书于1100年,是我国古代土木建筑家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文庙 是纪念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文庙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额枋 又称檐枋,宋代称为“阑额”,是横架在檐柱头上连贯两檐柱的横木,称为额枋。有些额枋是上下两层叠重叠的,在上的称为大额枋,在下的称为小额枋。大额枋和小额枋之间夹垫板,称为由额垫板。额枋上置平板枋。南北朝及之前多置于柱顶,隋唐后才移到柱间。

[阅读链接]

据说,在我国古代,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

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志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以宗教祭祀为主的庙宇牌坊

牌坊是集建筑、雕刻、书法、楹联等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文化载体,每座牌坊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我国牌坊的类别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从功能上分,主要包括用于宗教祭祀的寺庙牌坊,用于表彰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的节孝牌坊,用来表彰为国家地方建立功绩的功德牌坊,以及作为地方标志作用的标志牌坊等几类。

其中,我国的庙宇牌坊主要位于寺庙前或者寺庙内,最为著名的有陕西省西安清真大寺牌坊、山东省曲阜市孔庙牌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关帝庙牌坊、河南省汤阴县岳飞庙精忠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对越牌坊、江苏省扬州市栖灵遗址牌坊、山西省五台县菩萨顶牌坊、北京市香山昭庙琉璃坊、江苏省苏州市知恩报恩牌坊、山东省济南市千佛山老牌坊、陕西省勉县武侯祠三坊、山东省五莲县仰止坊和河南省卫辉市徐氏家祠石坊等。

西安清真大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大街鼓楼西北隅的化觉巷内。由于它与西大街大学习巷的清真寺东西遥遥相对,而且规模较大,故又被称为“东大寺”或“清真大寺”。

据寺内现存碑文记载,清真大寺创建于742年,距今已有1250余年的历史。

在这座古老的寺庙内,有一座木牌坊和一座石牌坊最为著名。

其中,木制牌坊在寺庙的第一进院内,牌坊耸立在砖雕大照壁的对面,异角飞檐,斗拱层叠,楼顶琉璃覆盖,蔚为壮观。该牌坊约建于17世纪初,距今已有360余年。

寺庙内的石牌坊位于第二进院落的中央,为3间柱式,中楣镌刻“天监在兹”,两翼各为“虔诚省礼”和“钦翼昭事”,东西有踏道,绕以石雕栏杆。此石牌坊约建于明代。

曲阜市孔庙牌坊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奉祀孔子的庙宇内,庙内共有门坊54座,其中有6座著名的古牌坊。在这些古牌坊中,金声玉振坊是孔庙的起点。“金声玉振”是孟子对孔子的形象比喻。《孟子·万章下》对孔子评价: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也。金声也者,试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这里的“金生”和“玉振”表示奏乐全过程,钟代表“金生”,磬代表“玉振”,以击钟开始,以击磬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其寓意是很深刻的。

金声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邪”,俗称“朝天吼”,以避除群凶,慑乱镇邪。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

牌坊明间坊额上刻4个红色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所书。

在金声玉振坊后面是棂星门牌坊,它是孔庙的第一座大门。

棂星门牌坊始建于明代,原为木结构建筑,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改为铁梁石柱,为三楹四间。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4根圆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4位天将坐像。

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上层绦环花纹,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两旁皆有额坊一层,次间额枋雕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棂星门里建两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1544年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相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

北为至圣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个字,1729年改为“圣庙坊”。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在太和元气和至圣庙两坊中间,也就是孔庙的第一进院落的左右两侧,有两座互相对称的木质牌坊遥遥相对是孔庙的第一道偏门。

东题“德牟天地”,是说孔子之德与天地齐;西题“道冠古今”,是说孔子之道古今无二。这8个字赞美孔子学说在古往今来都是至善至美的,极言孔子学说对我国思想界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无与伦比的。

此两坊建立于明初,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黄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13间,稍间9间,中夹小屋顶5间。

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运城市解州关帝庙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此庙内,也有众多的牌坊,其中以庙内中轴线南端东侧的“万代瞻仰”石牌坊和西侧的“威震华夏”木牌坊最为著名。

万代瞻仰石牌坊建于1637年,为四柱三门三滴水五顶式建筑。檐下施五踩重翘斗拱,正面书“万代瞻仰”,背面书“正气常存”。

牌坊造型优美,比例适度。立柱两侧抱鼓石门墩制作精致,上部雕胡人牵狮、幼狮上爬,中部抱鼓雕花卉缠绕,刀工与造型皆佳。尤其是正背两面柱头与柱间额枋浮雕堪称艺术精品。

中门额枋浮雕4层,侧门额枋浮雕3层,皆为内容丰富的纹饰。

石牌坊正面上层雕“八神将骑马、跨麒麟等瑞兽追击图”。中部以三孔桥相隔,众神横枪跃马,前后追击,足下尘土飞扬,神速异常。中上层雕“十仙足踏祥云拱手相向朝拜图”。

中部置香炉,左右站两将守护。上部坐者元始天尊。中下层雕“天神将征战图”,众将跨天马、骑天牛、踩葫芦、踏龟背征战追杀,周围祥云缭绕,场面宏阔。

下层雕人间三国故事图。刘备、关羽、张飞坐中,持刀、握矛随从侧立,司马侍从牵马守候,树木祥云衬伴其间。

石牌坊侧门额枋也雕三国故事题材。上层两侧皆雕关羽骑马横刀过关斩将图,中层两侧雕关羽归城图,下层两侧雕二龙戏珠图。

石牌坊背面上层雕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众臣将共商军务图。中上层雕“关羽辞曹挑袍图”。关羽骑马横刀挑赠袍站于桥上辞曹欲行。

中下层雕“古城会”故事,关羽跃马横刀力战蔡阳,形象生动,刀法洗练。下层雕刘、关、张跨马征战追击图,众将策马持枪驰骋战场。

石牌坊右上侧雕“屯土山”故事。曹军诱战关羽,困关羽于屯土山。曹操遣张辽劝降,两人面坐对谈,张辽彬彬施礼,关羽正气凛然,谈判降汉不降曹及归蜀寻兄等条件。

左上侧雕“关羽辞行图”。关羽跨马后望,一将下马作揖施拱手礼送行,难分难舍之情体现于精雕细刻构图之中。右中侧雕关羽跨马力斩二将图,二将头颅被斩于马下,故事情节为“白马坡诛颜良、文丑”。

左中侧雕“三顾茅庐”图。刘备、关羽、张飞下马徐行赴卧龙岗请诸葛亮辅政。孔明坐于茅庐之中,书童引请三兄弟面见,身后三马随行,刘备求贤若渴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左右下侧雕麒麟、狮、虎、天马等瑞兽奔走图。

石牌坊正、背两面柱身、板心所雕的蟠龙绕柱,侍臣站立、瑞鸟互伴等,也为上乘佳作。

这座明代石坊,以其巧妙的构思、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表现、精湛的雕技,将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与相关神仙勇将传说融为一体,祥云瑞兽仙鸟添花点缀,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堪称我国石雕艺术宝库中的难得珍品。

汤阴县岳飞庙位于汤阴县城内西南门里,是纪念岳飞的地方。

精忠坊是岳庙的头门,这是一座建造精美的木结构牌楼,坊之正中阳镌明孝宗朱佑堂赐额“宋岳忠武王庙”,两侧八字墙上用青石碣分别阳刻“忠”、“孝”两个大字,字高1.8米,遒劲端正,格外醒目。

山门两侧各有石狮一尊,山门檐下一排巨匾,上书“精忠报国”、“浩然正气”、“庙食千秋”。

晋祠对越牌坊简称对越坊,位于太原晋祠金人台正西,立于1576年。

关于这个牌坊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久治无效。后来在吕祖庙前得一签,签上写有“添砖加瓦”4个字,它的含义是只有在祠内增加些建筑,才能消灾免难。

高应元在晋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等应有尽有,唯独缺少牌坊,便决定建造一座牌坊。

但是,牌坊建在何处为宜呢?经过他深思熟虑后,他认为在祠内的献殿东这块空地最合适。

高应元想,将来牌坊落成后,殿、台、坊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定会收到消灾的效果。高应元原计划建造一座简单的小牌坊,没想到在破土动工的第二天,他母亲的病就好了,因而,他有决定建成一座大牌坊。

牌坊落成后,高应元为它命名为“对越”,并亲自执笔写下了匾额,此匾气势颇为磅礴,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这座“对越坊”,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精细。“对越”的 “对”,意为报答;“越”,即扬,意为宣扬。“对越”两字合起来,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在此处意为“宣扬母德高尚”。

母德高尚在这里有双关语之意,指唐叔虞之母邑姜也行,说高应元之母也可。

扬州市栖灵遗址牌坊位于扬州的大明寺前。

牌坊为四柱三楹,庄严典雅。牌坊正面横匾上题有“栖灵遗址”,背面则是“丰乐名区”4字,题字皆为篆书,为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古拙凝重。这正反两面的文字,恰好构成一副联语。

五台县菩萨顶牌坊位于菩萨顶寺庙山门前的平台上,正对108台阶。

此牌坊为石柱穿架式的汉白玉牌坊,四柱七檐,排间15米左右,进深6米上下,柱高近5米,斗拱五跳,顶覆黄色琉璃瓦。

前后各悬一匾,匾额上写着“五台圣境”4个字。这4个字笔力雄健,洒脱大方,均为清康熙皇帝御笔。

在匾额上,还刻有“康熙之宝”印章。因为此牌坊匾额上的字出自皇帝之手,为此,该牌坊也就成了菩萨顶的一件瑰宝。

昭庙全称“宗镜大昭之庙”,位于北京香山公园见心斋以南,地处半山,坐西向东;原为清代皇家之鹿园。

1780年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而建,故世人称之为班禅行宫。庙中尚有琉璃牌坊和石碑各一,是昭庙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琉璃牌坊在庙前的石台上,牌坊由黄绿两色琉璃砖装饰,飞檐式琉璃瓦顶,庄严华美。牌坊上部正中、两面有题额,均为汉藏满蒙体文,东额为“法源演庆”,西额为“慧照腾辉”。

据说,这是北京最大最漂亮的一座琉璃牌坊。

[旁注]

照壁 也称影壁,古称萧墙,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如果有影壁的话,鬼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被吓走。影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莲花宝座 据传,佛祖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都爱莲花,常用莲花为座。此座都做六角形,下部做一个须弥座,其上枋、下枋都做三重或做四重。它常用于佛像基座,以及石牌坊上的装饰。

如意斗拱 斗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在木牌楼中一般都在三跳至五跳之间,如意斗拱指可有如意纹的斗拱。

元始天尊 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

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晋祠三大名匾 在晋祠,民间有“晋祠庙里三面牌,难老、对越、水镜台”之说。除了“对越”匾,“难老”匾在祠内的难老泉亭中,它是明末清初傅山所题。“水镜台”匾在进入晋祠大门的第一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