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宁EG?思维与行为特质识别器:找到每个人的卓越特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12:43:19

点击下载

作者:(美) Geil Browning(盖尔·布朗宁)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布朗宁EG?思维与行为特质识别器:找到每个人的卓越特质

布朗宁EG?思维与行为特质识别器:找到每个人的卓越特质试读:

前言

我很荣幸你选用了本书,希望你能享受到阅读本书的乐趣,一如我创作本书的乐趣。®

因为拥有蓝脑(分析性)思维特质,我能将所有能够应用于EG的最新科学成果整合起来。

因为拥有绿脑(结构性)思维特质,所以我乐于将我多年思索的主题组织起来。

因为拥有红脑(人际性)思维特质,所以我希望通过本书与你进行沟通、共享。

因为拥有黄脑(概念性)思维特质,所以我乐于纵览本书全景,并思辨其意义。

我的表达特质使我渴望利用这次机会向尽可能多的受众陈述我的观点。

我的变通特质使我在本书中使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以方便读者以各自的方式阅读本书。

而我的坚定特质使我迫不及待地与你分享这一切。

本书结构安排®

本书包括:第1部分探讨了EG的理论基础、研究背景和原理;®第2部分阐述了如何深刻理解EG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附录A介绍了EG工具箱,它将重要信息进行了总结,并将总®结做成了一目了然的图表(通过EG手机应用即可获取电子格式的图®表);附录B深入探讨了EG的理论支撑。

阅读本书注意事项(1)本书将教你如何分辨你的思维和行为偏好。这些偏好是你的优势,并在你的思考、行为,以及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运用这些偏好将会提高你的自信心和效率。(2)本书探讨的是个人的偏好,而不是个人的能力。利用自身的思维特质,有的人只能驾车绕着街区转几圈;而利用相同的思维特质,有的人却能参加Indy 500拉力赛。(3)顺应自我的偏好或特质,能使你工作高效,而你的公司也会获益良多。违背自身偏好则会使你心力交瘁。(4)你可以改变自己。除非你内心希望如此,否则不要为了顺从别人的意愿而改变自己。®(5)利用全面性EG方法(后面会详细介绍),你可以提高自己说服他人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演讲陈述,提高会议效率,以及与他人进行更为成功的沟通。®(6)利用全面性EG方法,你将更能凝聚人心、众志成城,从而成为更具领导力的人。

想知道学习本书的好处吗?你可以参考图0-1所示的内容。想知道后面的具体内容吗?本书将从一场画展说起。图0-1

本书用语说明®

阅读完本书后面的内容,你将了解到四种EG思维特质,即蓝脑(分析性)思维特质、绿脑(结构性)思维特质、红脑(人际性)思®维特质和黄脑(概念性)思维特质,以及三种EG行为特质,即表达特质、坚定特质和变通特质。本书将使用蓝、绿、红、黄四种颜色分别指代以上四种思维特质。另外,行为特质的程度以百分位数进行度量,分为三个区域: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分别位于0~33%分位数、34%~66%分位数和67%~100%分位数)。通过个人的行为特质数值,可以将其划分到以上三个区域中。例如,如果某人位于表达特质频谱的“安静”一端,则处于表达特质第一区(有时也用“1”表示);相反,如果某人位于表达特质衡量范围的“爱交际”一端,则处于表达特质第三区(有时也用“3”表示);若某人表达特质程度适中,则处于表达特质第二区(有时也用“2”表示)。书中所提®到的“报告”均特指 EG分析报告,它是用来形象地说明个人独特的思维和行为特质组合的一项工具。

在本书翻译出版的过程中,宋占勇先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建议,在此表示感谢!Part I Understanding ®Emergenetics 第1部分 理解®EG®第1章 EG是什么,为什么要关注®EG

知识就是力量——前提是你懂得如何利用它

午餐时间,四位好友要去参观一场画展,这场画展主要展出几位新锐画家的作品。他们来到展馆时,遇到一名画展志愿者,志愿者给了他们一页目录,上面列有所有画作的名称及价格。

蓝先生接过目录迅速浏览了一下,找出最贵作品的名称。他分析了一下这幅画如此昂贵的原因是什么,然后他对所有作品做了一个估价。蓝先生参观这次画展可能出于以下某个原因:① 他想买下某幅画,因为觉得这将是一个不错的投资;② 他的同事红小姐极力劝说他买下作品,做投资之用;③ 通过报纸,他读过对画展的评论,想知道画展是不是真如评论家所说的那么精彩。蓝先生偏好蓝脑性(分析性)思维,对这场画展持有分析性态度。

绿小姐拿到志愿者递给的目录后,返回走廊的长椅上,仔细阅读了目录。她从包里拿出荧光笔,标记出自己想要重点欣赏的作品。然后,她找到志愿者,向他咨询洗手间的位置。虽然当时并不需要用洗手间,但她总想对任何突发情况做好准备。人们喜欢与绿小姐一起出行,因为她做事有计划,有准备,值得依靠。做好准备后,绿小姐走进画廊,从右手边第一个作品开始看起。她从容舒缓地向前行进,按照画作在展墙的排列顺序观看作品。对自己在目录上标记的作品,她会花更多时间去欣赏。绿小姐是典型的绿脑性(结构性)思维偏好者,她喜欢有条不紊地做事情。

红小姐,则是典型的红脑性(人际性)思维偏好者。她来画展的原因是,她认识这次画展的一位画家,参加画展的主要目的是给他捧捧场。虽然觉得列有作品名称和价格的目录没多大用处,她仍然礼貌地从志愿者手里接下目录。参观画展对她来说,更像一种情感联系。她四处逛了逛展厅,直到20号作品吸引了她的注意。她抓住绿小姐的手,想和她分享这一时刻。绿小姐此时仍在欣赏17号作品。红小姐有些不耐烦,绿小姐却告诉她:“等一会儿再过去,跟你一起看那幅画。”

最后通过入口的是黄先生,拿到志愿者递给的目录后,他快速扫了一眼,然后将目录塞进口袋,因为他打算在以后某一天,好好读一下,全面领悟其中的信息。也许回到家后,他会将这一纸目录放到自己书桌的书堆上;也可能以后都不会再瞧这张目录一眼,但他知道,这页目录肯定还在自己桌上。黄先生很快逛完了展厅,而且是第一个。黄先生偏好黄脑性(概念性)思维,他感觉自己已经把握住了画展的精髓,并准备离开。这时,绿小姐还在驻足观看37号作品。黄先生很奇怪绿小姐为何花了这么长时间,而绿小姐则怀疑黄先生并没有真正理解那件艺术作品的真谛。

四人分别以四种思维方式参观完了画展,每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从各自思考的立足点来看,每种思考都是正确的。每个人,无论其思维是高度分析性、结构性的,还是高度人际性、概念性的,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去欣赏画展。无论什么人,无论他要做什么,他都会用自己的思维先做一遍,实现这种功能的便是大脑。思维只会去做大脑有能力做的事情,因此人们应该在理解自己的行为之前,先搞清楚自己大脑的特点。——盖伊·盖尔·卢斯博士、朱利叶斯·西格尔《睡眠》

不过,事情还没有结束。我们知道,红小姐对自己最中意的作品异常激动。她试图将绿小姐的兴趣吸引到那幅作品上来,但是,绿小姐的坚定特质非常高,因此她不愿意破坏自己的欣赏顺序。而红小姐的表达特质太高了,她转向蓝先生。蓝先生的变通特质比较低,他正在欣赏另一幅作品,不愿打断自己的思路。红小姐有些泄气,但是想分享的感觉更加强烈,于是她抓住身边的一个陌生人,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想法。虽然那名陌生人真的不想与红小姐交流,但他的坚定特质较低,所以他不得不与她交谈。

只有黄先生的变通特质较高,他很乐意停下来,去考虑红小姐的想法。但他已经到了展馆的咖啡店,正在与其他的赞助人谈论这场画展的重要意义。他向他们表示,自己打算有朝一日能重拾画笔。

这四位朋友,他们有着不同程度的表达特质、坚定特质和变通特质,虽然他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这场画展,但他们都表示自己很欣赏这场画展,觉得展品引人入胜。显而易见,对欣赏画展这件事,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正确”的方式。

另外,午餐时刻结束了,红小姐、绿小姐、蓝先生和黄先生都返回工作岗位,他们都在一家小企业上班。

回去之后,红小姐马上拿起了电话。她需要给几位正在工作的朋友打电话,跟他们谈谈这场画展。当然,她还要打电话告诉她的画家朋友,自己非常欣赏他的那幅作品,并对他崇拜万分。在打电话过程中,红小姐了解到四条零零散散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销售业绩;还有一条公司并购的小道消息,这个传闻有可能影响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绿小姐必须要在4:30前,完成一份报告的收尾工作。一般情况下,她会利用自己的午餐时间赶工,以确保按期完成。不过,这次参观画展的计划,早在一个月前就盘算好了。绿小姐的时间管理技能相当娴熟,所以她既能抽出时间参观画展,又能按时完成报告。绿小姐安心工作,对她而言,红小姐与其煲电话粥,不如踏实工作为妙。

蓝先生回到办公室,关上门,打了两通电话。他首先打给了一位艺术鉴赏家,让他对画展中自己看到的那幅名贵的画作估个价。第二个电话他打给了他的会计师,因为他打算用那幅画装饰自己的办公室,所以想咨询买画涉及的缴税问题。红小姐知道了蓝先生的计划,她很失落,因为他要买的并不是自己朋友的作品。

这场画展的意义深深鼓舞了黄先生,对公司的海外分部,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于是,他打断绿小姐的工作,让她为自己的新想法来一场头脑风暴,因为他知道绿小姐总能想出好办法,实现自己的想法。但对绿小姐而言,黄先生的想法纯粹是异想天开,而且也并不是特别紧迫的任务。她的首要任务还是完成自己的报告。她简单地回绝了他,告诉他自己很忙。黄先生则朝她做了个鬼脸。

尽管几位同事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但他们错失了协同合作的机会,以及愉快工作的机会。因为他们都没能认识到其他人的天赋。“正确”的工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唯一的,这一点却并非显而易见。

本书所要告诉读者的,正是如何利用你的优势——无论优势是什么——去迈向成功。本书还会帮你理解,你的同事同样能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以各自的方式,赢得胜利。你、你的团队、你的公司都能取得更高的成就。本书的目标阅读本书,你将:(1)认清你的思维特质,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脑力。(2)理解自己的行为特质如何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3)珍视自我的独特之处,也珍视他人的独特之处。(4)在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这些信息,以期获得更好的结果。®为何称之为“EG”

今天的你,是由自己的某些特质造就的,而这些特质则是由个人浮现的(emerged)人生经历和先天基因(genetics)共同决定的。®®所以我将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称为Emergenetics,其简称就是EG。

从你呱呱落地开始,遗传基因就先天地赋予你某些特质。但是,由于环境的影响,个人或许按照基因先天规划的方式成长,也或许没有按照先天规划的方式成长。早在儿童时期,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质就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了成人阶段,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质均已定型,只有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变故(如结婚、离婚、生育子女、变更工作等),或者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改变这些模式和特质。在我看来,先天因素只是为你指明穿过丛林的方向,能不能将其开辟为道路,则是由后天因素决定的。®——罗斯·朱迪斯,医学博士、精神病专家、EG合伙人

先天因素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你的命运?人类基因组计划进一步证实了,人格特征、性格和认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们的基因构成所决定的。但是,个人确切的基因特征各不相同。在一些纵向研究中,有些同卵双胞胎自出生开始,便被分开抚养,在不同的环境成长,若干年后,他们却有着显著的,甚至离奇的相似之处。

不过,先天因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人生中的大事也可以决定某个基因是否表达,同时,外部环境因素甚至能改变基因本身。

总之,对大脑而言,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每种新鲜的感受、感觉、思考、经历或交谈都会在大脑中留下崭新的印记。有益的经历,如有益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会激励大脑,并维持大脑健康。有害的经历,如受伤、吸毒、酗酒、抽烟或慢性压力会对大脑功能产生恶性影响。®

大脑最终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行动。EG分析报告基于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读本书,你会发现相关研究的参考文献,这些研究®®保证EG理论根植于严谨的科学研究,并且适用于全世界。EG分析报告每两年就要进行重新统计排序,而且这一活动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事实上,我们的数据库中有42%的分析报告,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EG的七种特质®

阅读完参观画展的段落,我们知道,EG使用四种思维特质和三种行为特质来描述个体。

蓝脑(分析性)思维特质(以蓝色表示):这是一种逻辑的、理性的、客观的、现实的、怀疑性的思维方式。

绿脑(结构性)思维特质(以绿色表示):这是一种务实的、谨慎的、有计划的、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红脑(人际性)思维特质(以红色表示):拥有这种思维特质偏好的人容易与他人产生共鸣,喜欢人际沟通,社会意识强,靠直觉理解他人。

黄脑(概念性)思维特质(以黄色表示):拥有这种思维特质偏好的人有可能有想象力、创造力,充满奇思妙想,敏于思考新想法。

表达特质,是我们公开表达自己对他人和外在世界的感受的一种倾向。处于表达特质第一区的人倾向于安静,不愿表露内心。而处于表达特质第三区的人喜欢引起他人注意,他们外向、热情,喜欢沟通。

坚定特质,是我们推进想法、感受和信念方面的风格和速度。处于坚定特质第一区的人常常性格平和、亲切,甚至顺从。处于坚定特质第三区的人热衷于驾驭他人,推动事情进展的心切,甚至富有对抗性。

变通特质,是我们迎合他人思想、行为,满足他人需要的愿意程度。处于变通特质第一区的人通常比较执着。处于变通特质第三区的人一般比较随和,乐于接受建议。®

每种特质都与其他特质相互独立,可以分别度量。EG分析报告刻画个体组合和匹配这七种特质的程度,即个体各种偏好组合的独特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个体是如何行事的,也可以判断他们的行为特质,但是个体思维过程是不可见的。举个例子,有位女学员耐着性子上完我的学习班,其间一直交叉着胳膊,满面愁容。第二天,她送给我一张纸条,上面说,这是她上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学习班。因为我们都无法读取他人的思想,而且,有时语言和表面现象并不一致。所以,®了解他人的EG分析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他人的优势、偏好、喜欢什么,以及厌烦什么。®

每次举办学习班,我都会提前拿到每个学员的EG分析报告,这样我就知道自己的授课对象属于什么类型。根据经验我知道,典型的黄脑(概念性)思维的人想马上知道课程梗概;典型的蓝脑(分析性)思维的人想了解支撑课程的研究资料;典型的绿脑(结构性)思维的人想得到课程讲义和授课安排,以便自己学习和遵守;典型的红脑(人际性)思维的人则想分享他们了解的案例。处于表达特质第一区的学员会安静地听课;当我需要志愿者的时候,处于表达特质第三区的学员会自告奋勇;处于坚定特质第一区的学员,会允许我做我想做的事;处于坚定特质第三区的学员,会乐于教我以后如何更好地处理图片;如果我没有信守我的承诺,处于变通特质第一区的学员会很不高兴;当我在讲课时跑题了,处于变通特质第三区的学员则毫不在乎。®

你独特的EG分析报告会帮助你深刻理解:自己如何思考和行动,如何学习,如何应对新环境,如何做事,他人如何看待你,以及如何®应对他人。后面的内容将会帮助你进行自我评价,并得到自己的EG®分析报告。掌握自己的EG分析报告,其重要性无须强调。已经有近®百万份EG报告发挥了作用,这些报告帮助人们提高团队效率,更好地理解客户,提高利润,并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积极改变——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做出更好的决策,获取创造力,改善人际关系,改善®工作方式。所有这一切,EG都会帮你实现,甚至不止于此。真的是“人无完人”吗

我厌倦了有些励志书籍的说辞,因为它们总是告诉读者他们不够完美。我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倾向,前提是你真的想这么®做(详见第6章)。每个人的EG分析报告都是完美的。每个人都具备®了成功所需的一切条件。利用EG,你将会发现你的优势所在,并知道哪种优势能帮你释放出最大能量。如果你能够利用你的优势,你会干劲十足,精力充沛。另外,你将会学到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完成原本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你的蓝脑(分析性)特质多于红脑(人际性)特质,你仍然可以安排好时间,每周三早上巡视自己的下属,激励他们。如果你的红脑(人际性)特质多于绿脑(结构性)特质,你也可以找个朋友负责给你打“叫醒电话”,这样上班就不会迟到。如果你的黄脑(概念性)特质很多,你买了个新玩意儿,也不太可能去浏览它的说明书——不过,你仍然能通过观看在线视频,学会你想知道的操作技巧。

本书并不会像其他书籍那样,试图告诉你,人是无法改变的(这往往成为某些人犯下大错的借口)。另外,本书也不会灌输你这样的教条:你必须改变自己(这类说辞总是告诉读者,你不够优秀)。我要告诉你的是:

· 了解自我。

· 热爱自我。

· 如果你真的想改变自己,你是可以做到的。但我们的研究表明,改变的难度可能很大,必须利用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

· 如果你选择接受自我,不去改变,那么保持自信,不要在意别人的冷言冷语。自胎儿时期开始,人的大脑就在不断成长,不断变化,这一过程贯穿人的一生。或许,大脑的这种能力就是它的最大优势。——詹姆斯·特拉菲尔《我们是独特的》

现在,我们知道,人一生能够利用的智力,仅仅是大脑潜力的一部分。难道你就不想提高自己的智力?不想学习更轻松,记忆更持久,难道你不想让沟通更加高效,做更好的决策?难道你不想提高自己说服他人的能力,提高团队的创造力和效率?本书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职员、客户、同事,甚至理解异性(异性永远都是神秘的),进而帮你充分利用你的人脉关系。不管你是在推销产品,还是在主持会议;不管你是在准备演讲,还是在解决矛盾,抑或培训®新员工,运用EG原理,你将会激发出自己和周围人的潜力。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并不是由人际差异造成的,而是由彼此的评价造成的。——玛格丽特·J. 惠特利博士《理解彼此》阅读指南

思维偏好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阅读本书(如果想提前知道,可翻到本书第121页,查看“不同思维偏好的人如何阅读本书”)。事实上,这本书适合所有类型思维偏好的人。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这项研究充满热情,加上我的表达特质处于第三区,我甚至激动得想在每句话的结尾都加上感叹号。我甚至幻想自己能从这本书里飞出来,抓住你的衣领,大声说:“听听这个,这些内容能为你的生活增添新的意义!”不过至少有33%的人会觉得这种做法相当无礼,后面即使我再怎么努力讲述,这些人也很难信服。

根据我的经验,具体思考者在读这本书时,很想知道我的研究起®点是什么,EG的研究基础是什么。下一章讲的就是这些内容,以及抽象思考者想知道的内容(更多内容,详见第2章)。2第2章 E=mb®

EG =将思维与行为融合在一起

我最初的职业是教师。我的母亲、祖母、曾祖母都是教师,所以,我觉得,从事教育工作是我的宿命。我能回忆起的最早的事情,就是坐在餐桌旁,听她们讨论诸如强尼爱捣乱或苏西数学差之类的问题。后来我成了老师,再后来当上了校长,我也会与她们讨论类似的话题。很遗憾,当时我们没有找到办法,去解释强尼和苏西那样思考或做出那类行为的原因。

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讲授人类成长的课程中,以及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我开始学习罗杰·斯佩里医生的“裂脑”研究,这项研究在当时尚属尖端科学。斯佩里医生深刻揭示了“左脑”和“右脑”(当时的通俗报纸就是如此称呼他的研究的)的功能,我被他的洞察力深深折服了。同时,我的直觉告诉我,对于那些致力于解决全世界“强尼”和“苏西”问题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他的理论是大有裨益的。

虽然我仍然想从事教育工作,但一件趣事的发生,改变了我余下的人生轨迹。奥马哈一家银行的首席执行官,请我去为他的团队详述我针对领导能力的研究。他愿意为我支付的薪水几乎等于我在大学一个学期所能挣到的工资。后来我才发现,当我沉浸在思索儿童思维和行为问题时,世界上的其他人都在为成人的思维和行为问题所困扰。于是,我的工作开始偏离教育领域,我开始攻读自己的研究生课程,与业内领军人物一同从事脑优势领域和心理统计学领域的研究。通过®本章的学习,你会了解到,我所设计的EG分析报告是植根于上述研究的。

我开始与其他人一起分享我的见解,帮助他们理解人是如何思考和交流的,引导他们提高团队凝聚力,高效合作。很快,我就开启了自己的事业,开始跟各种各样的组织打交道,有《财富》100强企业,也有创业型企业;有政府机关,也有非营利机构和教育机构。我还开®展了一项业务,专门培训人们如何使用EG分析报告。

这次转行,为我开辟了一段奇妙的旅程,下面是我的一些学习收获。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

有句话说得好,“投胎是门技术活”。在传统意义上看,人从呱呱落地开始,便继承了一定的先天特征。这些先天特征让你以特定的模式思考和行事。随着个人的成长,随着个人融入社会,个人倾向被周围的人和物所“培育”,这些人和物会改变个人基因的表达(这就是所谓的“表型”)。以往的观点认为,人在出生后,先天因素便不再起作用,同时后天因素开始起作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项发现,出乎人们的意料。它表明,基因组DNA在个体出生后也会发生改变,而且外界因素实际上是可以改变基因本身的。这项发现属于实验胚胎学的新领域。实验胚胎学的研究成果,会改变我们对先天和后天因素®的看法,我们对其的理解也会随之不断深刻。尽管如此,我们对EG的界定,将会始终以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这两大因素为基础。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他说,儿童就像一片灰布。先天因素就像黑线,后天因素就像白线,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块灰布,很难将这两者完全区分开。EG理论跟他所打的比方不谋而合。

◆基因遗传

一个人是习惯于早起还是习惯于熬夜,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研究表明,个人对待权威、反常行为、读书、看电视的态度,以及对如何处罚罪犯问题的观点,都要受到自己基因的影响。更加奇怪的是,基因还与个人对宗教的虔诚程度、离婚的可能性密切相关,甚至个人会不会因为生气而摔盘子,摔门而去,都与基因有密切联系。(同卵双胞胎)在人格测验中的相似程度、一致程度,甚至在其八九十岁后仍保持这种一致性,证实了这一理论的合理性。有些测验甚至表明,无论是被分开抚养还是在一起抚养,同卵双胞胎会随时间推移而愈加相似。——威廉·克拉克《人类是否存在固有的模式》

对双胞胎的研究

如果个人的属性特征是由基因决定的,那么同卵双胞胎会非常相似,这种想法是顺理成章的。尽管如此,如果,他们是在同一个家庭,被同时抚养的,我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的相似性是由他们所共同享有的环境造成的。因此,我们想知道,如果将他们分开抚养,会发生什么?会不会仍然很相似?对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双胞胎的研究,可以得出两个惊人的总体性结论,这两个结论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同时它也是行为差异的源头。这两个结论是:① 遗传因素对行为差异性的影响是深远的、普遍的;② 对很多心理特质而言,相同的成长环境这个因素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托马斯·布沙尔等人《人类心理差异性的来源——对分开抚养双胞胎的研究》

行为遗传学家大卫·林肯研究了全世界上千对双胞胎(和三胞胎)。在他的一项研究中,他介绍了一对同卵双胞胎:杰里·利维和马克·纽曼。兄弟俩直到30岁时才重逢。当时,兄弟两人留着相似的胡子和发型。两人都戴着飞行员眼镜,腰带上装着大大的腰带扣,别着大大的钥匙扣。他们都是志愿消防员,都靠安装安全设备养家糊口;都喜欢喝百威啤酒,而且都喜欢喝完啤酒后,踩扁啤酒罐。“吉姆兄弟”的故事更加离奇。吉姆·施普林格和吉姆·刘易斯是在俄亥俄州分开长大的同卵双胞胎,他们相距129公里。在他们重逢时,两人都是高1.83米、重81.6公斤,深色头发。两人都受相同的疾病困扰(都患有偏头痛),心律和脑电波近乎相同。两人都爱啃指甲,烟瘾都很重,喜欢抽塞勒姆牌香烟,喝美乐淡啤。两人活动模式和身体姿势相同,嗓音和说话模式难以区分。两人都喜欢改装车赛车,都讨厌棒球。两人学习都不好,都当上了警长助理。两人都在某一年冬天带着家人去了佛罗里达,都在墨西哥湾岸区的同一段5 000米长的海滩上待过。两人都娶了名叫“琳达”的姑娘,并且都离了婚,然后又都娶了名叫“贝蒂”的女子。两人都为自己的儿子取了“詹姆斯·阿伦”的名字,都是因为觉得这个名字好听。两人都养了狗,名字都叫“托伊”。两人都喜欢做木工活,都在地下室建了个木工坊,木工坊的布局和里面摆放的工具都很相似。前院里都放了环形白椅,椅子中间都种了一棵树,而他们的邻居都没有这样做。在人格测验中,他们的得分都非常接近,就好像同一个人测了两次的数值。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的相似度极高;相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的相似度要比相同环境中长大的异卵双胞胎更高;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的相似度要远高于收养的兄弟姐妹。用可靠的指标——遗传率——来衡量的话,其遗传率在0.25~0.75。传统观点认为,大约50%的智力差异、人格差异,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属于遗传基因的相关产物或间接产物。——史蒂文·平克博士《白纸一张》

一项关于双胞胎人格特征的研究,调查了很多项目,诸如运动能力,对待安乐死、嘈杂音乐、国际象棋、甜食的态度等。根据该项研究的结论,有5个项目受遗传因素影响程度最高(遗传率均高于50%),这五项分别是:对待阅读书籍的态度,对待堕胎的态度,对待集体体育活动的态度,对待坐过山车的态度,以及对待谋杀罪处以死刑的态度。谁能够想到,对死刑的态度竟然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对双胞胎研究的另一项有趣的发现是,双胞胎的情绪很相似,就好像他们幸福感的阈值是相同的。似乎他们对工作的满意水平也是相似的。其中有个双胞胎,被一个性格忧郁的家庭所收养,她自己很爱笑,但家里的其他人并不爱笑。当她跟自己的双胞胎姐妹重逢后,她们两人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

我们对同卵双胞胎进行过EG测试,得到了他们的EG分析报告。®我们发现,他们的EG分析报告几乎是相同的。也对异卵双胞胎进行®过EG测试,他们的分析报告与普通兄弟姐妹的分析报告很相似。我®们甚至有一些镜像双胞胎(基因相同但是特性互补的双胞胎)的EG®分析报告。猜猜看,他们的EG分析报告会是什么样子?猜对了,他们的分析报告也是互为镜像的。

这是巧合吗?我认为不是。

请注意,同卵双胞胎并非完全相同的人。他们的基因型(DNA)是相同的,而表现型(生理或行为特性)却未必相同。我认识一对双胞胎,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其中一个人的两只眼睛颜色不同,一只眼睛是蓝色的,另一只则是绿色的。

人的人格是否由遗传决定

科学家们已经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鉴定工作,行为遗传学家们正试图将人类DNA编码的特定部分与特定的倾向匹配起来。通常若干个基因会一起发生作用,所以,很难将某个基因与某个特定的倾向联系起来。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也已经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果。

行为遗传学家们主要关注两个有趣的领域:多巴胺感受器和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态性区域,即5-HTTLPR。因为多巴胺和5-羟色胺与大脑功能是息息相关的,它们对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基因决定了大脑利用这些化学物质的方式,从而决定了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在我职业生涯的前二十年,我写了很多文章贬低先天生理因素所扮演的角色,强调后天环境的重要性。而现在,我的研究数据迫使我否定前二十年的努力。——杰罗姆·卡根,援引威廉·怀特所著《基因的力量:人是天生的还是后天造就的?》

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就具有高度可遗传性的特点。黛博拉·约翰逊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让18个成年人使用铅笔填写调查问卷,从而得到他们的内向性/外向性得分。参与者可以自由地思考他们喜欢的东西,研究者使用PET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扫描参与者的大脑。他们发现,性格内向者大脑额叶血流量有所增多,大脑额叶的功能与回想往事、制订计划、解决问题有关。这表明“内向的人会内在地专注于内在的认知过程”。有趣的是,通过扫描,他们还发现大脑的布罗卡氏区的血流量也有所增加,而这一区域是大脑处理语言的区域。因此,研究者们推测,“在没有外界激励的情况下,性格内向者会进行内心独白”,他们将其称为“自我对话”。对性格外向者而言,他们的大脑额叶并没有活跃起来,大脑的扣带回区却被激活了。研究人员相信,这可能是他们追求感官和情感刺激的原因。

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杰罗姆·卡根和卡尔·施瓦兹注意到,有些孩子胆子大,有些孩子很害羞,或者对新事物很警惕。成年后,那些害羞的孩子可能会更加敏感,患上焦虑症,或者可能学会控制或隐藏自己的害羞情绪,表现得不那么害羞。200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在儿童表现得很镇定的时候,对大脑的扫描结果仍显示他们的大脑杏仁核(这一区域与情绪记忆有关)活动增多。这类信号活动是由5-羟色胺控制的。

影响5-羟色胺再摄取的基因有两个版本。拥有短版等位基因的人,在临床人格测试中,可能会有胆怯或焦虑的表现。为证实这一点,研究人员向志愿者展示了一些图片,上面有愤怒或惊恐的表情,同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不出所料,结果显示,拥有短版等位基因的人,大脑杏仁核活动增多。

那些胆子大的孩子成年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喜欢新鲜事物的人,可能会参与一些危险的体育活动,喜欢更换工作。看来,这些人受到基因的影响,渴望新奇体验。多巴胺会调节大脑中的愉悦感,有个基因会影响大脑如何利用多巴胺,这个基因的某个变异,与寻求刺激的行为或冲动是密切相关的。多数人会越来越相信,孩子自从降生开始,就有着确定的人格,我们很难将其人格的形成归因于家庭环境或教育环境的影响。——詹姆斯·沃森《后基因体时代的行为遗传学》引言

◆个人生活经历

个人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有着相同的基因。所以,关键是,每个细胞如何表达自己所包含的基因。研究结果证明,先天生理因素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基因要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工作,而这个外界环境就是个人的生活经历。

基因在不停地处于激活或关闭状态。根据遗传图式的对外演变,有些基因在我们出生前就被激活。另一些基因则处于休眠状态,直到被某些生活经历所开启。遗传基因与人生经历的影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有种观点认为,这两者是相互独立的,这种看法没有切中要点。基因激活抑或关闭,是在响应外界环境的影响。基因甚至在胎儿阶段,就管理着身体或大脑的发育。但是,为了响应人生经历,这些基因几乎能立刻开始拆解或重组它们所构建好的一切,它们与我们的行为或活动是互为因果关系的。——马特·里德利《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你》

某个“遗传倾向”就像一枚炸弹,可能被引爆,也可能不会被引爆,这取决于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如果你有酗酒的倾向,但你又从不饮酒,那么你也不会染上酒瘾。反过来,如果你开始放纵自己,过量饮酒,那么你就拔掉了基因手榴弹的安全别针,引发严重的问题。同样的遗传基因,不同的人生经历,导致的结果也不相同。

不断变化的大脑

每次身体移动、每次思索、每个人生体验、每段对话,都会伴随着大脑的变化。甚至读完这段话后,你的大脑都与之前不一样了。新的人生体验,会引发大脑内部新的神经联系,重复的人生体验,会加强现有的神经通路。有时,你会有意引发这些神经联系,例如,你在准备一项考试时。在其他时间,这个过程会在无意中发生。有时,我会在研讨会上开这样一个玩笑:“巴甫洛夫摇铃铛会让你想到什么?”巴甫洛夫的研究表明,狗会在进食前,因为响应铃声而分泌唾液——这就是环境调节的经典案例。

早在1874年,查尔斯·达尔文就发现,家兔的大脑要比野兔的小。我不是家兔,所以不知道它们是否擅长交流。但我猜想,家兔之间没有必要进行太多的交流。而野兔就不一样了,它们可能更擅长交流。毕竟,它们必须自己寻找食物,蒙骗狐狸,熬过寒冬,诸如此类。它们的大脑更大,是因为长久以来,自然选择了那些更能干的兔子。每只兔子的经历,都会影响自己大脑的大小,以及大脑的复杂程度。跟野兔相比,家兔的大脑要小得多。这可能是因为它们被圈养起来,经历了一代又一代,所以它们的智力、本能、感官,以及自发性运动能力可能也进化了,但是只有一点点。——查尔斯·达尔文《人类的起源》

为了测量生活经历对大脑的影响,科学家们进行了很多针对动物的实验。神经生物学家玛丽安·戴蒙德博士做过一个经典研究。她将老鼠分到三个不同的环境中:其中一组有12只老鼠,它们被放到一个大笼子里,里面有很多老鼠公仔;另一组有3只老鼠,放在小笼子里,里面不放公仔;最后一组只有1只老鼠,也放在小笼子里,没有公仔。她的研究表明,一只老鼠的玩伴越多、玩具越多,它的大脑结构就越复杂,就能更好地完成一些复杂任务,如寻找迷宫出口。在戴蒙德进行实验的那个时代,这些研究结果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当时,没有人知道大脑响应环境的程度有多大。戴蒙德博士发现,将一只老鼠放在一个丰富的环境中,会在30秒内引发其大脑发生微弱的变化,但只需要经历4天,其大脑就会发生显著变化。

随后进行的研究,比较了独处的老鼠和群居的老鼠、经过训练和没有经过训练的老鼠,最后还比较了这两组老鼠:一组是进行转轮训练(训练老鼠踩着转轮跑步)的老鼠,另一组是进行迷宫训练(训练老鼠找寻迷宫的出口)的老鼠。每项研究的实验参数均不相同,但是结果都表明,老鼠的交互活动越多,环境越丰富,任务难度越大,老鼠的大脑就会变得越大、越复杂。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大脑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大脑功能简介

成人的大脑是由大约1.4千克的灰色、柔软的、布满褶皱的物质组成,从中间位置分为两个半脑,底部连接。大脑的主要成分是血液,占大脑的80%。大脑仅占个人体重的2%,却消耗了20%的身体能量,功率大约为25瓦。数以亿计的神经穿过大脑的微小空间——突触,相互连接。人的每次思考、感觉、活动都可以沿着神经通路传导或折回传导。普通人的突触数量比银河系里的恒星还要多。如果你能想象出,把天空中任意两个星星连接起来是什么样子,那你就略微知道了大脑的强大功能。据估计,人类大脑约有860亿个神经细胞和150万亿个神经突触,这使其成为地球上最复杂的结构,无论是天然物体还是人造物体都不及它的复杂。——蒂姆·格林,斯蒂芬·海尼曼,吉姆·古塞拉《分子神经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功能与功能障碍的研究》

或许是因为,人类响应自身经历是为了能够生存,因此,人类大脑能够将环境中微弱的变化记录下来。在晴朗的黑夜,我们能够察觉32 000米外的光线。在安静的环境中,我们能够用耳朵分辨6米外手表的嘀嗒声。我们能够感受到,蜂翼从1厘米外落到自己的脸颊上。我们可以品尝到一茶匙糖稀释在7.5升水里的甜味,嗅到一滴香水弥漫在3居室房间的味道。

所有这些观感,都会记录在大脑不同的区域上。大脑的每个区域,每个区域的不同大脑皮层,都与不同类型的信息密切相关。但是“语言”并不属于某一类信息,因此,并没有存储在大脑的某一个区域,我们使用不同的大脑区域进行讲话、观察和倾听话语。事实上,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是存储在不同的大脑区域中的。一名患有中风的病人,可以毫不费力地表述“镜子上有条破缝(crack)”,当她试图表述“不要在这里敲破(crack)坚果”时,却结结巴巴,不能流畅表达。

新生儿的大脑只有成年人大脑的1/4大小。基因帮助决定了我们出生时大脑的类型,而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则决定了我们的大脑在今后的生活中,是如何运作的。童年的生活经历会将神经元互相联系起来,在大脑中构建神经回路。大脑中没有用到过的细胞会被简单地修剪掉。一同被激活的神经细胞是互相连通的,这叫作赫布学习规则。——神经系统学家唐纳德·赫布博士

突触发生(突触的形成)

突触是神经元间进行电化学信号传递的连接部位,它们能够越过轴突与树突间的微小间隙,这样神经细胞之间就可以互相交流(见图2-1)。每当我们体验到新鲜事物时,大脑就会创建(或重新使用)一个突触连接。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老鼠,拥有更为致密、复杂的大脑,里面会有更多的突触。无论是老鼠还是人类,一系列体验会不断加强大脑内部现有的突触连接,并创建新的突触连接。图2-1

树突分支

每个神经元的突触都位于树突末梢,是神经末梢分支的延伸。大量的生活体验和不断加强的刺激,会引发大脑产生更多的神经元分支。新的神经元分支意味着神经相互联系需要更多的突触。反之亦然:缺少刺激会降低树突分支的数量。轴突非常细小,但轴突间的联系异常杂乱。——道格拉斯·史密斯《科学展望:通过移植修复神经损伤》

髓鞘形成

髓鞘是由一层层蛋白质和脂肪组成的,它紧紧地包裹住轴突,就像电线外面的绝缘层。它有助于提高神经冲动沿其路径传导的速度。一旦髓鞘分解,神经就无法有效运作。最近,研究人员确定,直到人类中年阶段,大脑髓鞘才会停止发育,远比之前人们预料的发育时间要长。大脑的髓鞘形成,也是由生活经历所引发的。

神经修剪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生来就拥有过量的脑细胞。如果没有被刺激,大脑内多余的细胞和神经联系就会逐一死掉。“使用它或失去它”,这句话并非仅仅是个比喻手法。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对儿童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童年时代,我们有很多的神经回路可以投入使用。此后,我们逐渐长大成人,当我们读书、跑步、跳舞、荡秋千或弹钢琴时,我们就能够唤醒大脑内部的神经连接。如果我们从来就不使用这些回路,那些从未用过的脑细胞就会相继死亡。如果在上幼儿园前,儿童的神经回路从未被刺激过,那么他们将失去自己曾经拥有的天赋。——沙伦·贝格利《儿童的大脑》

神经发生

长久以来,专家们相信,大脑并不会创造新的神经元。的确,大脑内部绝大多数的神经元,早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科学家们发现,新的神经元会在海马体产生,而海马体是与学习和记忆息息相关的。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古尔德的研究表明,新的神经元甚至能在脑新皮质中产生,这一区域与语言功能及更高级功能紧密相关。

就神经发生而言,野外生存的鸟类,要比实验室里喂养的鸟类能产生更多的神经元;群居的老鼠,要比独居的老鼠能产生更多的神经元。复杂的环境会促进神经发生,而简单的环境会限制神经发生。无论你是在读书,还是在与人交谈,你的这一经历都会引发大脑内部的生理变化。每次邂逅,你的大脑都会发生变化,而且有些变化是永久性的。想一想,这有多么神奇。——乔治·约翰逊《记忆宫殿》

神经可塑性

人们认为大脑是“可塑的”,这是因为,它会对生活经历做出响应,它会修改自己的结构,调整自己的功能。例如,学习玩杂耍会扩大大脑皮层。伦敦的一些出租车司机,能够掌握熟练的“寻路技巧”(他们能够在每条大街小巷里熟练穿行)。分析结果表明,他们大脑内部跟记忆有关的区域发生了变化。尽管这些变化都发生在一定限度内,但是,大脑的适应性的确很强。有些儿童因患有难以治愈的癫痫而被切除了某个大脑半球,但是,他们仍然能依靠一个大脑半球,过正常的生活。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略微恐怖的实验,在一些青蛙身上移植上第三只眼,尽管这只眼的功能并不是先天赋予大脑的,但最终,这些青蛙学会了如何使用这只眼。在必要情况下,大脑的某些区域会互相配合,产生新的功能。

大脑的化学溶液

整个大脑浸没在由性激素、应激激素、神经递质、神经肽等物质组成的混合溶液中,这一混合物不断发生变化。通过神奇的“魔力”(当然,并非真正的魔力,但目前还没有科学解释),我们的生活经历会转化为记忆,而我们的感觉会转化为信使蛋白——坎迪斯·珀特博士将其称为“情绪分子”。我们的每次生活经历,从早上冲咖啡,到怀抱新生婴儿,都会在大脑内引发共鸣,产生大脑内或体内一连串的反应。大脑始终都是一个动态的结构,一生中的每年、每天甚至每刻,它都在不断变化着。——医学博士理查德·雷斯塔克《大脑的奥秘》

终身学习

如果人的一生中,任何时刻都能发生任何一种神经连接,该有多好。但可惜的是,这并不是大脑的运作模式。在大脑的发育过程中,有一些稍纵即逝的时机,也叫作“关键期”,神经连接必须在关键期内形成,如若不然,就会永远错失这一机会。视觉、语言、肌肉控制甚至逻辑推理的神经连接,都是这样形成的。例如,患有眼科疾病的婴儿,需要在其视觉神经回路形成之前,对其进行矫正。如果矫正得太晚——如斗鸡眼——孩子就会视力低下,即使眼睛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同样,一名儿童四岁前,身体一直裹在石膏里无法活动,能够在拆掉石膏后学会走路,但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努力,仍然学不会走路。如果人在10~13岁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仍然可以讲得很流利,但是很难完美地把握口音。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小小的盐池,能够导电,靠电流才能起作用。——朱迪思·胡珀,迪克·特雷西《三磅重的宇宙》

尽管如此,在新的大脑成像技术的帮助下,学者们了解到,大脑在不断地成长,成长期要比先前认为的还要长。这改变了专家们对成年人行为等问题的看法。人的“管控功能”,如自我控制、提前计划、合理决策等,是不可能在大脑完全发育前获取的,只有在25岁或之后,才能形成这些功能。大脑是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待开发的生理研究领域,它是我们在宇宙中发现的最复杂的事物。它有数以亿计的细胞,这些细胞通过万亿多的神经互相连接。大脑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詹姆斯·D. 沃森,援引桑德拉·阿克曼所著的《探索大脑》

幸运的是,一个健康的大脑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响应我们一生中的所有的新鲜经历。这一点很重要,在后面第10章的“大脑健康”这一小节,我们会重新回到这一课题上。大脑扫描技术过去,人们通过尸体解剖,或者观察大脑受损(由创伤或疾病导致)的患者来进行大脑研究。随着日益复杂的大脑成像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现在也可以观察健康大脑的活动。®EG合伙人,医学博士罗斯·朱迪斯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我们所掌握的有关大脑的知识,就像站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我们能看到山脉、火山、河流、雨林、高速公路,甚至密集的人口,但是却看不到具体的细节。下面是几种现有的大脑扫描技术。EEG(脑电图技术)——1929年首次启用,脑电图技术利用电极连接人的头皮,测量大脑内神经元产生冲动时所发出的电信号。虽然这项技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在今天仍然十分有用。CT(计算机断层扫描)——也叫作CAT扫描(计算机轴向断层扫描),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它利用扫描头围绕颅骨转动,并发射上千束 X射线,从而得到大脑断层的剖面图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同样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可以生成大脑活动的三维图像。这种技术,需要首先对患者注射放射性标记物(葡萄糖或某种药物),然后在兴奋神经元代谢这些标记物时,扫描患者的大脑得到图像。MRI(磁共振成像)——20世纪80年代投入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得到三维计算机图像。MRI扫描对观察大脑结构是十分有效的,但并不适用于观察大脑活动。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是MRI技术的另一个版本,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fMRI技术会生成大脑活动的三维图像,不需要向患者注射放射性药物。它采用的造影剂是脱氧血红蛋白,这是大脑活动自发产生的副产物。这种扫描技术可以在人脑进行某些活动时,如视觉活动时,识别血流中造影剂的微弱变化。DTI MRI(弥散张量成像核磁共振成像)——属于MRI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利用水分的弥散,来记录大脑某些区域的结构。尤其适用于对大脑白质进行成像。MRS(磁共振波谱分析)——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应用,MRS扫描将MRI扫描仪与专业软件结合起来,测量大脑内的生理、化学变化。MEG(脑磁图技术)——这是一种现代技术,在本书成书前尚未广泛采用。它能够测量脑电活动产生的微弱磁场。这种高灵敏度扫描,能够记录非常短暂的神经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太短暂,所以MRI或PET根本无法记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