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政策解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13:01:04

点击下载

作者:白庆祥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化产业政策解读

文化产业政策解读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文化产业政策解读作者:白庆祥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ISBN:9787565712135本书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体制机制政策本章提示

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直面我国文化企业中存在的机制体制问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建设、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的指引、传播体系建设、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及利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的体制与机制问题进行全面探讨,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同时也要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秩序和环境,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体制的深层次改革以及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建立适应现代市场需要的、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业格局,对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应对国际文化产业竞争的重要措施。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并采取一些措施推行文化体制改革,例如国有经营性单位转改企业制度的进行,使得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应运而生。

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仍存在着许多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等,总的来说,文化产业体制和机制与我国的现实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与文化产业相关其他产业的建设、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的指引、传播体系建设、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及利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的体制与机制问题进行全面探讨,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全面把脉我国文化产业,才能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节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从1978年算起,我国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至今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

建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区文化体制的基础上,主要参考苏联模式的新中国文化体制,与当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出现了文化产业的复苏与空前的繁荣。但与此相伴的是原有文化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越来越不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文化体制就成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方针。对文化体制改革而言,这个讲话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划清政治问题与文艺问题的界限提供了体制改革的保障。

1980年2月召开的全国文化局长会议认为:“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和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很多,严重地影响了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提高,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会议明确提出:“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198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艺体制需要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改革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提高作家、艺术家的思想艺术素质,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

这一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主要包括:调整艺术部门和艺术团体的布局;模仿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在文化单位推行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以解决统得过死和吃大锅饭等体制弊端,实行“双轨制”改革等。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文化市场的概念,同时明确了文化市场的管理范围、任务、原则和方针,标志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地位正式得到承认。1989年国务院批准在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

第二阶段:1993年至2002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产业自身的体制改革。

这一时期,“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改革”成为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充分反映了人们当时在文化体制改革上的认识水平。

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承认和对其地位的认可,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001年,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总结了近些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提出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集团化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着重在宏观管理体制、微观运行机制、政策法律体系、市场环境、开放格局5个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创新,以进一步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这些重要的文件,成为这一时期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标志性的文件。

这一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主要包括:深化文化单位的内部改革,根据不同特点,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努力增强生机和活力;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完善运行机制,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活跃有序地发展;文化管理部门加大自身改革的力度,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事业的宏观管理;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逐步建立了有利于文化单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保障机制等。

此外,这一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大力推进依法管理。这一时期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文化管理部门陆续制定和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或部门规章有200多部,涵盖了舞台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等。组建文化集团是这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另一个特点,文化集团的组建,加快了市场整合和结构调整,但是,在组建文化集团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和问题。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原则是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十六大还提出要“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和深化: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文化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此外,文件还提出了其他方面改革的要求,例如要求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等。《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要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要求,这也是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提法,它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入,直指事物的本质。《决定》还要求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抓紧制定文化发展纲要和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2014年2月2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表示,《实施方案》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突出了协调推进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是“五位一体”全方位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改革的目标思路上,注重与其他各领域改革的统筹协同,比如与经济体制改革衔接要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衔接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与社会体制改革衔接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等等。二是突出了攻坚克难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改革的任务设置上,提出了一些涉及深层次矛盾和难点问题的重大任务。三是突出了狠抓落实的要求,之所以叫做《实施方案》,就是在工作推进上,力求做到具体化、项目化、责任化,共开列出25项、104条重要改革举措及工作项目,并按照2015年、2017年、2020年三个时间节点明确了进度要求,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能落地、见实效。

虽然有政策上的支持,但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最紧迫的是要重塑国有文化市场主体,而解决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问题则是难点所在。经营性文化单位能否成功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也是重要环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国有文艺院团增强了内部活力和发展动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一些地区将转企改制与资源重组结合起来,纷纷组建演艺集团公司,积极打造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一大批民营院团,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机遇,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全部完成。影视制作领域不断深化改革,以塑造新型市场主体为目标,大力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现了影视企业上市融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改变着中国文化领域的面貌,实践证明: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是目前中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是促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途径。一、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就是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完成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深化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把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整合资源结合起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推进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地各部门继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创了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在改革实践中,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包括两方面的重点内容:第一,明确转企改制范围,把文化单位分成公益性和经营性两大类,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广电网络、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等经营性文化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第二,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对转企职工社保衔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法”,对转制单位原有财政投入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并减免所得税等。特别是针对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历史包袱重、适应市场条件差的实际情况,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出台了许多特殊的政策措施。

截至2012年,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总量达69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单位29万多个。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截至2012年,全国承担改革任务的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华书店、850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57家广电系统所属电视剧制作机构、38家党报党刊发行单位等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全国3388种应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已有3271种完成改制任务,占总数的96.5%。在影视等领域,全国29家电影制片厂中已有27家完成转制改革任务,地方362家电影公司中,已有327家完成转制,460家电影院中的411家已完成转制任务。在广电系统内,需转制的57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已有52家完成转制,在38家省级党报党刊发行机构中,已有32家完成转制。此外,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的改革也取得进展,21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590家完成转[1]制,地方30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有595家完成转制。

到2010年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全部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新体制新机制让出版单位与市场贴得更近,和读者贴得更紧,改革逐步实现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文化产业的各行业中,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一直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2011年1月至5月,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实现发货码洋3.2亿元,回款1.3亿元,利润1000万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幅在20%以上;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码洋和发货码洋2011年与2010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9.84%和22.32%,创近10年来历史新高,所出版的图书在填补市场空白、装帧质量及技术领先性方面的表现均好于往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码洋增长了10%。

在影视制作领域,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长春电影制片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其16个车间和经营单位组建了产权多元的有限公司,自负盈亏、独立经营。同时,长影正在积极筹备上市,老区改造、长影世纪城二期建设、农村题材电影拍摄景地建设等工程也在进行中。一批新型影视市场主体的涌现,直接推动了我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2003年以前,国产电影年产量不到100部。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全国总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其中,国产影片票房127.67亿元,占比58.65%,同比增长54.32%,国产片年度票房超过了进口片。在2013年新增的近47亿元票房中,国产影片贡献率高达96%,国产影片在与好莱坞电影的竞争中占据上风。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科学界定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深入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和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扩大主流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

2003至2005年期间,国家相继出台了支持文化单位改制的有关经济政策,为文化单位改制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2008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明确提出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三年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同时,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等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单位改制的税收政策,其中,有9个省市的35个文化单位进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行列。

与其他事业单位的改制相比,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可以参照的政策相对较少,各地方的情况差异比较大,改革力度和结果也就大相径庭。文化产业相对繁荣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沿海等地,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进展则较为缓慢。文化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当地环境和自身企业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改制模式。以新闻出版业的改革为例,2009年4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新闻出版业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基本确定了接下来三年的新闻出版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

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主要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部门和岗位责任制,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这是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文化事业单位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的主要方式。

客观地说,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在政策的准备上并不十分充分,有些地方往往是在改制的同时,才修改和出台配套政策。有时候,在改革的政策中甚至会在某个问题上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文化事业的改革主要是要依靠市场,但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影响着改革的步伐,领导者观念的转变、职工观念的转变都需要时间。对于企业领导者而言,必须对改制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并以此为契机,真正为改制后企业的发展搭建良好的体制和机制平台。因此,在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轨过程中,文化事业单位需要政策的支持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政策,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特别是领导者的观念转变。此外,明确改革的目的,利用改革契机促进企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三、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设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健全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投资、保险、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行业组织更好地履行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

文化市场体系是指文化产业中各类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以及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征,例如统一性、开放性、有序性等,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科学地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在构建文化市场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在宏观调控、法规建设、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中央文件提出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从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建立健全市场中介和行业组织、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等四个方面入手。文化部《2003-2010年文化市场发展纲要》所确定的市场门类和发展目标规划中,包括了文化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而文化要素市场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考验。

虽然有政策支持,但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深受市场欢迎的原创产品供给不足。此外,文化市场存在的侵权盗版也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向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无法满足消费需求是最根本的原因。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没有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发展,其他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没有了基础和依据;相反,文化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发展水平又制约着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文化市场体系中各个环节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会造成各文化市场门类的相互牵制,不利于文化市场体系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要同时依靠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政府不能全部掌控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还要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同样,完全靠市场手段,则不能掌控文化市场体系发展的方向。解决公平问题是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农村,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当地的文化市场没有真正形成,市场还未成为配置文化资源的主要方式。要解决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问题,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和提供,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发展经济、培育文化消费市场,这样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才能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并推动其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例如新兴文化市场、现代流通、电子商务、文化市场中介和行业组织、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建设等,需要政府和企业、文化消费者协同努力才能加以解决。

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是发展文化市场体系的政策保障。我国文化市场各门类的法制体系已初步建立,但进一步完善还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文化产业的制度建设、文化市场的管理体系建设、文化产业信息网络建设,以及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文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安全等,都需要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不断强化。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才能为百姓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建立和完善国有文化企业评估、监测、考核体系,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建立适应三网融合业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推动副省级以下城市完善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坚持主管主办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切实营造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加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完善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标,规范统计方法,增强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个社会精神生活的灵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谓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先秦典籍《管子·牧民》有过这样的记载:“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这里提到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在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融入儒家礼教思想,逐渐被众多人接受,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从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开始,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但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留存在国人心中。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除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中国人深感精神生活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了。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理想、信念等精神生活的内涵和社会价值等问题产生了质疑,人们的情感天秤发生了动摇。其实,这就是人们生活层面的需求与物质生活的满足之间的平衡关系出现了偏差,这就亟须适应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平衡人们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曾经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感动了几代人,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变革,人们开始寻求新的能够认同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坐标,这不是说中华民族一直沿袭下来的儒家思想不需要了,而是说,在这样一个时代,需要有新的文化价值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一种新的表述、一种可以被现代人接受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社会社会现象和社会价值所体现的方方面面。就是说,这个时代需要新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共鸣。评选推出的人物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焕发出来的那种精神的力量都让人感动,在人们心灵的绿洲上洒下一片阳光。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他们的行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文化体制机制的形成和改革不是孤立的、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时间的、与其他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紧密相连的一项工程。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文化机制体制的尝试和探索日益重要。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且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十六大以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实施重点更加明确。在中央直接领导和推动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开始进行。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议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1年10月18日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的《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要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并明确提出文化改革要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构建,并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现阶段,我们需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丰富拓展面向群众的理论学习途径,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一系列问题,推出一批有深度、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围绕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推出更多更好的通俗理论作品,深入开展面向基层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讲活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抓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

随着党和国家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指引,我国的文化领域的变革进一步加快。其中我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实践成果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文化资源;社会重视和群众参与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氛围。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文化建设的布局不够合理,制约文化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阻碍因素仍然存在,且我国现有的文化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也迫切需要更加先进的思想来指导。

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其次,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丰富拓展面向群众的理论学习途径,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而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研究的过程汇总,要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也就是将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应用,真正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而不是将之束之高阁。

以湖北荆楚网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建文明网络为例,就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和尝试。荆楚网是湖北省文化建设的重地,是湖北唯一的全国重点新闻网站。荆楚网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积极发挥其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切实引导员工和网民正确认识网上行为与社会责任、网络文明与社会文明的关系,自觉抵制有害信息。此外,网站还将开展与文化建设主体紧密相关的一系列相关的活动,例如,在武汉市“讲文明 树新风”主题活动中,荆楚网首先在网站内部积极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普及活动、窗口行业文明服务活动等,并通过“文明创建评选”活动评选出文明部门、文明个人、文明频道等优秀典型,引导网站首先要员工“修身律己,做文明人”,同时积极开展对社会文明活动的报道,积极履行其作为主流媒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即致力于传播先进文化、树立网络道德风尚,促进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果,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思想同样影响到高等教育专业机构的发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济学、商学等成为热门学科。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对滞后,而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文化建设、实现社会良性运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体来讲,首先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进而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其次,要加强学科和教材建设,全面完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规划,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不断提高理论研究的整体水平;同时也要做到兼收并蓄,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要有计划地组织对外翻译一批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此外,要注意现代技术力量在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的作用,即以信息化技术为辅助,在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力量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的思想库。

以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实践基地建设为例。素以理工科著称的清华大学积极推进文理综合性建设,以更好发挥其文化创造、传播、教育的功能,因此加重对哲学等人文学科的投入。2012年7月9日,清华大学哲学系在河南省汝州市实践基地暨社会实践活动在河南省汝州市委机关二楼大厅举行揭牌仪式。该活动为哲学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认真实践,专心调研,了解社会,为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支持,更好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对社会精神风尚施加的积极影响。三、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体来讲,要开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作用的有效路径,同时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开展学雷锋建设、加强人文关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和践行劳动者最伟大的思想,通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文明城市评选、诚信活动建设、构建各行各业的和谐劳动关系等方式,推进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思想的支持和物质的支持和社会环境的支持。

以洪泽县公路站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活动为例。为有效提升公路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公路管理工作效率,洪泽县公路站开展“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创建高效务实学习型单位”的主题活动。通过板报、橱窗、标语、编写制作信息学习专栏的方式,对职工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育,通过提升职工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实现单位劳动关系的和谐,同时形成积极学习、提高技能素质的氛围,使得职工的工作技能、工作效率都有明显的提升。

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全社会弘扬和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思想观念,在各行各业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创造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思想内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整合现有城市评选项目。广泛开展军民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推进“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诚信教育,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为公民提供的、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及相关制度的总称,它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基本措施,对于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10月18日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的《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决定》强调,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依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要推动跨部门的合作,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拓展投资渠道以及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等。一、指导思想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重实效”的基本思路,着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广覆盖、高效能”,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二、基本原则1.政府主导、坚持公益

牢牢把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质,明确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立法、规划、监督和政策支持。2.保障基本、促进公平

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出发,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3.统筹城乡、突出基层

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加强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帮扶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的力度。4.创新机制、强化服务

创新发展思路和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更加注重产品供给、服务能力、队伍建设、资源共享、制度标准建设,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服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服务效能明显提高,“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国家的基本标准有效落实,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总体来说,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要重视制度建设,要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惠民便民,促进社会参与。真正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加大建设力度。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要努力弥补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使得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农村书屋是党在农村实行的一项具体的惠民工程,使得公共文化设施能够为民所享。农民是农家书屋管理和使用的主体,一般由责任心强的村民以及有一定文化知识并经过业务培训的村级干部担任图书管理员。至于经费问题,很多地方将农家书屋纳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并且通过入户宣传等方式使得农民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真正动员村民参与,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因而农家书屋对于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等问题,保障农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不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青少年宫、纪念宫、教育基地等文化设施,同时包括文化单位开展的活动和服务等。2011年的《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服务,并且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2012年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此基础上同时强调要用科技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并将公益性的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等。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必须意识到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计划经济时代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面向基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如选拔基层文化团体进行汇演等,很多都服从于一些具体的政治观念或者政治任务,受这个传统的影响,因此存在向群众单纯地供给和配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做法,而不考虑这些服务内容是否真正符合群众的需要。因此,加强文化产品供给的时候必须考虑如下问题:我们给予群众的是否是群众需要和喜爱的?我们自上而下的给予足量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在客观上满足了群众的参与性、创造性的文化精神需求,是否占用了群众进行文化创造的空间?另一方面,我国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存在严重的不足,据调查显示,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严重缺乏图书馆等文化资源。因此,加强文化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在增强供应量的同时,要变单向供给为多向、交互供给,要将农村基层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接受。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对于促进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为例。融水苗族自治县是中国成立最早、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有苗、瑶、侗、壮、水、汉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7.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4.4%。融水县在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同时,结合各个民族的特征,尤其从2004年开始,这里每年11月26日(县庆之日)都举办“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2006年融水苗族系列文化活动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该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筹措资金,投入5000多万元,积极发掘、整理、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培育了中国融水芦笙斗马节、龙舟比赛、苗族芦笙打同年和“画家眼里的大苗山”等民族文化品牌,特别是《风从苗山来》大型苗族歌舞剧先后在南宁、北京成功展演,让苗族文化“走出去”。同时,该地积极开工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博物馆、民族体育园等重要项目,进一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通过发展民族文化,结合地区实际来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交流,促进了社会和谐。2.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我国之前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对于农村文化的发展欠下了一笔历史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及建立和谐文化的重要使命,同时还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对于培育新型农民、推动三农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对于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首先,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村基层文化力量逐渐削弱,使得重视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其次,农村文化工作经费严重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开展工作难度更大。不少乡镇在年初预算中,安排的文化经费微乎其微,如乡镇文化站每年报刊的订阅,好一点的乡镇可安排1000—2000元,大多数的仅有几百元。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费或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常年得不到修缮,设施破旧,有的甚至被挤占、被抵债、被变卖,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第三,农村现有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主要问题在于管理机制的缺失。第四,农村文化工作的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使得大多数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第五,从发展农村文化工作的支持方式上来看,片面强调由上而下的供给,文化部门的送文化下乡这种短暂性的、喂食型的供给方式,没有对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帮助。第五,农村现有的文化活动多是针对老年人,而针对青年人的文化工作则是处于“沙漠”状态,使得年轻人对当前的农村文化采取一种漠然的态度,缺乏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长远来看,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从而使得城乡文化差距进一步拉大。

针对这种情况,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文化产业改革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具体要求包括:总量上讲,要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尤其是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在城市中,要积极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在城乡资源配置上,要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卫生文明城市的基本指标。对于城市文化单位和企业来讲,政府要鼓励其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支持文艺团体深入农村和基层进行演出。

以山东菏泽音乐学院2012年暑期送文化下乡活动为例。菏泽音乐艺术学院为了响应党中央号召,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工程,积极发挥地方高校专业优势,推出了暑期送文化活动。通过歌曲、民乐、舞蹈等形式,为村民送去文化大餐。菏泽音乐学院还带领文化服务队深入各乡镇进行传播和交流,使得当地村民在感受现场演出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学院还帮助当地群众建立具有特色的文化阵地,同时使得更多的文化单位关注到农村的文化建设现状。3.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则明确指出,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文化体制,需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具体如下: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来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同时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此外要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经常性活动。对于文化团体建设,要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要鼓励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我国以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采取自上而下的服务方式,而忽略人们的需求,因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了打破这一体制弊端,深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少地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为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推进以“国在农家·美丽乡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制订了《思南县开展农村文化“三下乡”活动实施意见》。针对农村群众文化服务需求,该县组建了“三下乡”文艺演出团体,深入乡村指导群众编排文艺节目,推动乡村文化活动开展。该县文化馆举办的群众文艺演出包括歌伴舞“中华百喜图”等12个本土节目和“将军故里情·魅力大河坝”风光风情摄影大赛展品,吸引了近千名群众观看。在建党93周年之际,该县许家坝镇蒲家寨村农民在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开展了“颂党恩·庆七一”文艺演出活动。目前,该县已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500余场,电影进村社区放映6000余场次,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达到20多万人,呈现了农村干部群众学法律、学政策、学技术、学文化、建设美好乡村的氛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