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谁都能聊得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2:34:26

点击下载

作者:陈建伟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跟谁都能聊得来

跟谁都能聊得来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跟谁都能聊得来作者:陈建伟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6-01ISBN:9787515816470本书由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不冷场方成功

饭桌上,我们效仿同事的做法,战战兢兢地向领导敬酒,接下来便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电梯里,我们拘谨地和同事打个招呼,然后就不知道该聊些什么;朋友聚会,只要超过三个人或者有一个陌生人在场,我们就会成为最安静的人,整个聚会都可能一言不发……以上种种情况给我们的感觉都可以总结为一个字——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冷场”。冷场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它代表我们没能掌握基本的交际能力,这对于开拓我们的生活领域、发展我们的职业和事业,都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然而,总有一种人被人们称为“自来熟”,他们几乎能够和所有人酣畅交谈,即使面对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能够在三言两语之间热聊起来。细细听来,他们的话大多并无太多意义,但是又能够给对方极好的感觉,谈话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下去。这就是所谓的“热场”,就像演员和歌手上台表演一样,如果能够在第一时间把场面搞“热”,接下来的表演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与人沟通尤其是与陌生人沟通,同样如此。

其实,只要我们回想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即使我们是一个颇为内向的人,在与自己的好朋友聊天时,也能够随心所欲、侃侃而谈。那么,为什么在面对陌生人时、在面对领导和半生不熟的同事时却总是不知该聊些什么呢?这就需要了解一些不冷场的知识和技巧,并且把这当成自己的一种能力来进行培养。通过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就能够和他人自由交谈,让自己的交际能力如虎添翼。

一个善于热场的人能够给人以精神愉悦的感觉,能够让人们喜欢和他们接触,想要和他们接触甚至争着和他们接触。

掌握不冷场的艺术,首先要求我们形成强大的“热场意识”,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和校正自己的交际方法,并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保持信心;然后深入了解一些不冷场的技巧,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验证,去芜存菁;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交际能力,达到与人沟通无障碍的状态,确保随时随地能够热场。本书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在全面讲解沟通技巧的同时,为广大读者朋友安排相应的实例分析,帮助大家尽快、尽好、尽可能地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使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摆脱冷场,一路畅通地走向幸福和成功。第一章共鸣为先,频道统一才不会冷场

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如果想要避免冷场,最重要的就是让对方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而达成这一目的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对方意识到和我们的共同点,从而迅速建立认知,即通常所说的产生共鸣。在日常沟通中,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共鸣”原理,沟通不再冷场将成为触手可及的事。热情寒暄,制造和谐的气氛

林非先生是著名的散文研究家,在某次全国散文研讨会上,他做了散文方面的专题发言。发言中,他以一个房间的代表在门上贴着“请勿骚扰”四个字为例,谈到语言的轻重问题。发言的当晚,他很想听听代表们的意见。他来到一间门上贴有“请勿骚扰”字条的宿舍。

一进门,林非便笑着对大家说:“各位,我来骚扰大家了!”大家一见是林非先生,立即站起来说:“欢迎骚扰!欢迎骚扰!”一时,整个宿舍的气氛十分热烈。互致问候后,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散文的语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这种效果的取得与林非先生所制造的愉快的开始不无关系。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充分显示了这位散文家的语言机智,他信手拈来,谈笑间消除了与他人之间的陌生感,密切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谈话是需要气氛的,愉快的气氛有时在不经意中产生,有时出自故意地营造,但无论属于哪一类,都必须做到自然,切忌生硬。聪明的谈话者往往在谈话之前就对谈话对象进行了充分了解,并善于在谈话开始之前营造交谈的和谐气氛,从而有助于自己尽快进入角色。

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一些谈话常常以不欢而散告终,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创造谈话前的愉快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愉快的心情下交谈,易产生求同和包容心理,对对方观点的接受性增强,排斥力减弱。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您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的报告”等。

跟熟人寒暄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又见面了”,也可以讲“您气色不错”“您的发型真棒”“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今天的风真大”等。

寒暄是正式交谈的前奏,它的“调子”定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谈话的效果。因此,对寒暄绝不能轻而视之。寒暄的时候,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寒暄应主动热情、诚实友善。寒暄时选择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句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合适的方式、语句的表示还有赖于主动热情、诚实友善的态度。只有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寒暄的目的才能达到。试想,当别人用冷冰冰的态度对你说“我很高兴见到你”时,你会有一种怎样的感觉?当别人用不屑一顾的态度夸奖你“我发现你很精明能干”时,你又会做何感想?推己及人,我们寒暄时不能不注意态度。

第二,寒暄应适可而止,不要过分热情。做任何事情都应有个“度”,寒暄也是一样的。恰当适度的寒暄有益于打开谈话的局面,但切忌没完没了。有经验的推销员,总是善于从寒暄中找到契机,因势利导,言归正传。

第三,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寒暄的时候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以戏弄对方。如“来了”“瞧您那副熊样”“喂,您又长膘了”等均应禁用,这样会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不尊敬。

第四,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寒暄应该简单明了,让人听了耳目一新,不要像写八股文那样又烦又长。

第五,注意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寒暄语。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人爱问别人“吃了吗?”其实质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还没吃”或者“刚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问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则对方常会理解为“要请我吃饭”“多管闲事”“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误会。

第六,不要用容易产生误解的寒暄语。为了避免误解,达到统一而规范的效果,商界人士应以“您好”“忙吗”为问候语,最好不要乱说别的。牵涉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别说,例如,一见面就问候人家“最近又失恋了?”或是“现在怎么还吃药呢?”都会令对方反感至极。

寒暄可以使双方放松一些、熟悉一些,造成一种有利于交谈的氛围。通过交谈,大家可以更加了解对方,有利于找到共同的话题,有利于采用策略进行深入交谈,所以切不可轻视寒暄的作用。带着微笑,拨动对方的心弦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无论在何种场合下,说话前总是先微笑地看着大家,就是说话也会带着他那迷人的微笑。

有朋友问他:“在竞选时,你从早到晚到处与人握手、微笑,怎么能受得了?”“其实对他们微笑的时候,我的心里一直在想踹走他们!”尼克松笑着回答道。

这就是微笑的魅力,如果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面带微笑,气氛一定非常和谐,尼克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微笑就是他的最好武器,而且“尼克松的微笑”一度风靡美国,成为尼克松登上总统席位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对你满面冰霜、横眉冷眼,说话不冷不热,而另一个人对你面带笑容、温暖如春,说话风趣幽默,他们同时向你请求帮助,你更喜欢帮助哪一个?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伸手不打笑面人”就是对微笑的最好阐释。你一见人就笑一笑,即使笑得不美、笑得不甜,也总比一副苦脸要耐看得多,还没有开口,就让大家的关系近了一步。

微笑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当你去时装店挑选自己喜爱的服装时,如果你能做到“向对方开口之前先微笑”,那么,无论哪个柜台、哪位服务员都会愿意给你提供最好的服务,这就是微笑的魔力。

行动往往比语言更具体,而微笑正表示“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见到你,我很高兴”等等。这时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就会消除,而且能增进彼此间的关系。真诚的微笑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自信的象征,是礼貌的表示,是与人和睦相处的反映,是成熟人格的表征。

微笑就像一瓶魔力神水一样,当你喝下去以后,可以把那些令人阴郁、沮丧、恐惧、苦恼的种种情绪一扫而光。莞尔一笑,必能祛除灰色的心情和冷漠的隔阂;会心一笑,便能无言地传达喜欢对方的心情。也就是说,微笑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可以表现出它非凡的魅力。

第一,微笑可以很好地化解不愉快的谈话。如果在我们说话的时候,遇到的人有爱发脾气者、有刻薄挑剔者、有出言不逊者,那么对付这些难以对付之人,含蓄的微笑往往比口若悬河更有力。面对别人的胡搅蛮缠、粗暴无礼,只要你先微笑、冷静下来,就能稳控局面,用微笑缓减对方的刺激,以微笑化解对方的攻势,从而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第二,微笑可以缓解陌生人之间的尴尬。当你走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由于陌生或羞涩,你往往会端坐不语或拘谨不安,或者是找不到开场的话语。此时,你若微笑,就能使紧张的神经松弛,减消此前的戒备心理和陌生感,相互产生良好的信任感和亲近感。让人微笑,你自己得先微笑。

第三,用微笑巧妙地拒绝别人。当别人有求于你时,你想拒绝却又无法说明原因,也不便向对方多说什么道理,但又不得不让对方“下台”,说“行”当然不好,说“不行”,又会使对方的不安心理加剧而产生强烈的反应。怎么办?微笑。它既能缓和紧张的情绪,免使对方难堪,又能免去言语不周而导致的麻烦,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而且,微笑还能为你赢得思考时间,借以找到更巧妙的处理方法。

第四,用微笑表达自己的歉意。如果你在话语中犯了错误但是又不好解释时,微笑就是对他人表示和蔼友善的最好方式。它能反映出你控制和表现自己情绪的能力,也能显示你主动热情、坦率大方的个性,这时,只要你主动真诚地向他们报以微笑,一切便会和好如初。

微笑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当你微笑时,整个世界都在笑,一脸苦相的人是没有人愿意理睬的。不要再吝啬你的微笑了,善于交际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微笑。微笑能够使我们的谈话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可以消除由于陌生、紧张带来的障碍。同时,微笑也显示出你的自信心,希望能够通过良好的交流达到预期的目的。

由此可见,“微笑是说话的特权”。微笑可以展示出你的自信,人们往往依据你的微笑来获取对你的印象,从而决定对你要办的事所采取的态度。好的称呼,让沟通成功一半

一个年轻的旅行者骑着摩托车进入戈壁,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赶着牛车的老人,又渴又饿的他随口问道:“嘿,这里离饭店还有多远?”

老人笑呵呵地对他说:“五里。”

旅行者一听还有五里,心想转眼就能赶到,于是一轰油门继续出发了,连声谢谢都没有对老人说。结果等他开出去五里,不要说饭店,村落都没有见到一处。

如此他不得不思考老人对他说的话,忽然灵光一闪,“五里”的谐音不就是“无礼”吗?难道老人是在责备自己无礼?旅行者意识到了自己的唐突,他不禁感到了一丝羞愧。

少顷,老人赶着牛车到来,旅行者立即骑着车跟上去说:“老大爷,我刚刚饿昏了头,冒犯了您,真对不起。”

老人依旧笑呵呵地赶路,说:“没关系。”

旅行者说:“老大爷,还得麻烦您一下,这附近哪里有饭店啊?”

老人甩了一把鞭子说:“这附近哪里都没有饭店,你跟紧点儿,到我家吃点饭吧。”

事实上,不管我们和谁沟通,也不管我们想要谈论什么话题,总得有一个合适的称呼开头。即使不能确保称呼的准确性,也要让对方感到亲切,至少要让对方感到得体,这样才能够让沟通顺利地进行下去,而不是在开头就受到羁绊。在此我们应该谨记,虽然一个不合适的称呼往往不会引起对方的直接反应,尤其是对于那些修养比较好的人而言,甚至不会引起他们一丝一毫的表情变化。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本位意识,如果我们给出的称呼让对方感到不悦,沟通的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正如旅行者自己所说,他的本意并不想冒犯老者,但是由于他没有相应的称呼意识,张口就冒犯了人。因此,我们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必须注意,我们不想冒犯别人,并不代表我们说出的话就不会冒犯别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人,不会都像上述案例中的老人一样,把不悦直接反馈给我们,并且在我们道歉之后随即予以原谅。更多的人表面不会说什么,却会在暗地里做一些对我们不利的事,比如在背后发出一些非议等。

如果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意识到称呼的重要性,并且给出适当的称呼,让对方感觉到我们的尊重,从而让他们在众人眼中有面子,必定能够赢得对方的好感。接下来,我们的交流也能够避免冷场的情况出现,同时避免和一些人结下仇怨,为自己的未来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总而言之,每个人的身份、地位、能力、性格和修养等都不尽相同,但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一个心理预期,而这个心理预期首先必然体现在称呼上。因此,当我们与一个人进行沟通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清的不是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而是对方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对方生活比较严谨,喜欢到处教导别人,那么我们就可以称他们为老师;同理,如果对方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比较随意,我们就可以随意称他们为“老王”等,太严谨的称呼反而会让他们感到不自在。

具体来讲,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来注意称呼问题:(1)职业。这是称呼中最广泛,也是最简单的参照对象,通常来讲,我们对劳动者可以称为师傅,如工人、司机和厨师等;对于知识分子可以称为老师,如教师、作家和艺术家等;对于政府机关从业人员,可以称为同志,在我国这也是最通用的称呼;而对于外国友人和港澳台同胞,则需要称先生或小姐等。(2)年龄。比如对一些年纪比自己大的人称呼叔叔、阿姨,或者大爷、大娘等;同龄人可以称之为小哥、小姐,或者小弟、小妹等;对于明显比自己小的人,则可以称之为小朋友、小同志,或者小伙子、小姑娘等。(3)身份。身份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尊严的象征,因而在需要展现地位和获得尊严的场合,我们一定要在称呼内容中加入对方的身份特征。比如对方是某单位领导,我们应该称对方为张厂长、王主任、刘局长等;如果对方是某公司企业老板,我们应该称对方为张总、王老板、刘董事长等。(4)场合。与上述参考对象相比,场合因素是最普遍也是最微妙的,通常需要我们把持好一个适当的度。

比如在官方场合,即便我们和对方的关系再怎么密切,都应该使用官方的称呼;而在私下场合,即便对方的身份再怎么显赫,也应该使用一些私人称呼。这里存在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我们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称呼,而是考虑对方希望我们怎样称呼,然后就能够无往不利了。

当然,如果我们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或者不愿意把称呼问题搞得太复杂,也可以不加称呼,但我们同样要注意礼貌。比如在对话之前,我们可以说一声“你好”,问问题的时候可以说一声“请问”,在得到对方的回答之后,无论有无价值,都应该说一声“谢谢”等。无论如何,一定要开发出共同话题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罗斯福总统,善于开发共同话题,他的仕途发展也得益无比。最初,他只是政界的一个小人物,一次偶然,罗斯福获邀参加上流社会的活动,对此他进行了充足的准备。

可惜的是,聚会上的人他都不认识,大家也对他这个陌生来客视而不见。但罗斯福并没有打算放弃,通过仔细观察,他发现服务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应该经常为这些上流社会的人服务,并且对他们有一定了解。于是,他用小费赢得了服务生的好感,然后和他进行了一番交谈,从而对聚会上的大部分人有了基本了解。

接下来,罗斯福首先锁定一位教授,谎称曾旁听过他的课。由于罗斯福对教授的专业有所了解,教授立即对他产生了兴趣,二人热聊起来。很快,又有人陆续加入他们的聊天,罗斯福适地把话题转移到每个人身上,使他们都当了一把聊天主角,虚荣心得到满足。

最终,大家的目光集中到罗斯福的身上,显然他将成为下一个聊天的主角。罗斯福知道,表现自己的时候到了,于是他将自己所做的功课全部展现出来,果然赢得了大家的好感。

开发共同话题可谓罗斯福最拿手的好戏。据史料记载,罗斯福在成为总统后,总能在国际场合与他国领导人随心所欲地交谈,政治协议的达成也总是无往不利。这正是因为他总能在交谈过程中开发共同话题,引起对方的兴趣,让对方愉悦无比。美国媒体还曾对罗斯福做出过一个耐人寻味的评论:很多人都不同意罗斯福的政见,但是不得不承认,极少有人不喜欢这位伟大的总统。

如果我们想要和每个人都能聊个尽兴,抓住一切信息来开发出共同话题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通过共同话题与对方成功攀谈,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应该根据对方的信息表露,进一步深化交流程度,争取和对方产生情感共鸣。当然对于习惯低调内敛的国人来说,轻易是不会表露感情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分步骤开发共同话题的意识和技巧,比如和对方谈工作、家庭,然后谈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到对方无话不谈时,沟通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对于那些有相同爱好的人来说,总有谈不完的共同话题,如果是陌生人相遇,也往往能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这不禁给了我们一丝启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沟通对象的兴趣爱好所在,即使自己对相关事物并不在行,只要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也必定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在此,人们可能还会有一个误会,认为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能谈论相关话题。事实上,只要我们有一点入门级的常识,就可以学习的姿态去和对方“探讨”。

开发共同话题能够迅速获取对方好感,得到对方认同,拉近彼此距离,让我们和对方的交流顺畅无比。我们要练就宽阔的胸襟、包容一切的情怀,爱屋及乌抱着学习的心态去交谈。如此才能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让对方产生好感,使自己成为交际达人。第二章学会倾听,找准话题切入点

倾听是以对方为中心的,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必须学会把自己“放下”,然后围绕着对方展开沟通。俗话说:“说要让人家爱听,听要让人家爱说”,如何判断我们是否善于倾听呢?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在我们倾听时对方是否正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因为我们的理解而神情愉悦。因此,学会倾听是我们提高自身沟通技巧的关键。也只有提高了倾听的能力,才能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建立顺畅的交流通道,最终找准话题的切入点。用心倾听,进入对方的世界

苏格拉底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教育家,晚年的学生人数曾一度高达数千人。一天,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走上讲台,手里拿着一沓厚厚的纸卷。在开始授课之前,他忽然对学生们说:“今天的课不用记笔记,它的意义不在于此,希望大家认真听讲,如此必定有所收获。”

大家见苏格拉底这样说,也乐得放下手中的纸笔,一个个开始端坐听讲。然而,一直等到授课时间结束,苏格拉底仍然没有教授与以往不同的知识,甚至比往常讲解的内容更加简单和平淡。很快,苏格拉底为大家揭开了谜底,他将那沓纸卷分到每个人手里,说:“正如大家所听到的,这堂课并没有什么特别。也正因为如此,大家应该听得很清楚了,但是否真得听进去了,请各位把记住的内容写在纸上。”

如此一来,学生们都抓瞎了。不要说那些上课开小差的学生,即使端坐听讲的学生,想要把苏格拉底的授课内容全部默写下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结果,大多数纸卷交上来之后都是空白的,写了少许内容的只有几份。苏格拉底看到最后,发现有一位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下了授课的全部内容,比课堂上做的笔记都要详细。对此,苏格拉底满意地笑了,而这位给出满意答卷的学生,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亚里士多德。

其实,貌似倾听和真正倾听的效果有着天壤之别。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走马观碑,目识群羊”的本领,但是倾听过后记下多少将是检验我们是否用心倾听的重要标准。如果我们未能用心倾听,又怎能进入对方世界,进而建立顺畅有效的沟通呢?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真正善于倾听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善于接纳的人,而且他所接纳的不仅是对方,还有对方的智慧。”对此,我们要深以为然,并且努力学习,再到实践中去不断地验证和内化。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听者,必须达到心耳合一的境界,光用耳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全身心地投入,满足对方自我表现的欲望,那就达到了无声说话的目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只是被深深地掩藏在心灵的帐幕之后。当一个人把他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人生的惆怅表白给你的时候,你用你的倾听将阳光播撒:于他的世界,你的倾听给予他的是对他失败的同情、成功的赞赏和生命能量的激发。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认真倾听,而不被对方认为你是在敷衍他?

第一,对讲话的人表示称赞。这样做能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对方听到你的称赞越多,他就越能充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相反,如果你在交谈中流露出半点消极态度,就会引起他的戒备,进而对你产生不信任感。

第二,全身心地投入。你可以这样做:面向说话者,同他保持目光的亲密接触,同时配合一定的姿势和手势,无论你是坐着还是站着,都要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每个人都愿意与认真倾听、反应灵活的人交往,不愿意与推一下转一下的“石磨”打交道。

第三,要耐心地倾听对方的问题。不要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打断别人,而接着由自己发挥。这种不礼貌的行为会扰乱对方的思路,或者抢了对方的风头,因此让他耿耿于怀。时刻记住:当别人说话时闭上你的嘴,让你的耳朵保持顺畅。即便对方言语乏味,你也要耐着性子聆听。因为别人对你说的话不会感兴趣,除非他已经说完。

第四,向对方提出问题。作为一个倾听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如果倾听过程中,你不明白对方的话是什么意思,就应该及时用适当的话语让他知道这一点,比如,你可以向他提出问题,或者简要概述听到的内容,以便于对方纠正你听错之处。如果你什么都不说,对方怎么能知道你是否听懂了呢?在倾听对方说话的同时,别提太多的问题。问题提得太多,容易使对方思维混乱,难以集中精力。

第五,让自己的表情与对方同步。让你的表情和对方的神情一致。如果对方说出的是幽默笑话,而你却一脸愁苦,别人势必认为你在想自己的心事;如果对方讲到紧张处的时候,你屏声静气,无疑会让对方产生一种成就感。

第六,用眼睛去认真地听。倾听别人谈话时,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除了用言语表示你的意见,还要用肢体语言反馈你的信息。眼睛也能倾听。注视着对方,表示对他的话感兴趣;若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的样子,这就是在告诉别人你很无聊,不想继续再听下去了。

耳听八方,能让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广纳群言,能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谨慎,能让我们增长知识。要做到这些,前提是要学会倾听。倾听别人说话表示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坦诚地接受对方、宽容对方、体贴对方,才能让彼此的心灵融通,建立起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投入你的感情,用心去听

一位父亲找到一位心理咨询专家,向他请求帮助:“我真的很想理解我的孩子,但他根本不愿听我的话。”“让我来重复一下你刚才说的话。”专家回答说,“你不理解你的儿子。因为他不肯听你的话。”“是的。”他回答说。

专家说,“你不理解你的儿子是因为他不肯听。”“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不耐烦地回答说。“我认为要理解另一个人,你必须听他说。”专家说。“哦。”这位父亲在停顿了很长时间之后,又说了一声:“哦!”仿佛恍然大悟似的,“是这样的。不过我了解他,我知道他正在经历什么事情,我自己也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我想,我所不理解的是他为什么不愿意听我说。”

这位父亲其实一点也不知道他儿子的脑子里到底想的是什么,他只从自己的头脑里找答案,还以为看透了儿子,可是他并没有用心去聆听,又怎么能理解自己的儿子呢?

要做到用真诚的心去聆听,我们必须暂时忘掉自我意识,使自己沉浸在与对方的谈话中,要使对方可以发泄情绪,觉得自己真正被了解了,而不是被评判。有效的倾听技巧必须建立在关心他人及真心想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以下是倾听他人情感、表达关注的几个要点:

第一,正面对着你的交谈者。正面地对着一个人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投入的基本姿势,它似乎是在说:“我同你在一起,你随时可以得到我的帮助。”但你一边与一个人说话,一边却将身体转开,这可能会降低你与他接触的程度。“面对”一词可从字面上理解,也可以作象征性的解释,重要的是你所采取的身体朝向能够告诉对方,你正与他同在。如果正面相对使你或他有一种威胁感,那么采取一种斜角的位置也可以,关键是你的关注质量。

第二,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两个深入交谈的人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是很重要的,这种目光接触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说:“我跟你在一起,我在认真地听你说的话。”当然,你偶尔将目光投向远处,对方还能接受,但是你的目光不断地飘向别处,你的行动便给出了不情愿与对方在一起或对他的事不感兴趣的暗示。

第三,经常将身体倾向对方。这是表达关注的可行方法。只要注意一下两个亲密交谈的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都倚靠在桌子上,向对方倾斜,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关心。人们往往将轻度地倾向某人看作是“我对你所说的感兴趣”。而身体往后仰,甚至是斜靠,这可能表示:“我的心没有完全在这儿”或“我有点厌烦了”。但过于前倾也有可能吓着对方。

第四,用开放的姿势倾听。双手双脚的交叉有削弱你给他人的关心感和愿意提供帮助的感觉,而开放的姿势可成为一个信号,显示出你对当事人和他的信息持接纳的态度。开放的姿势通常被看作一种非戒备的姿态。

第五,做到暂时忘我。在忘我地倾听时,我们不必搬出自己的经历,不必去想别人的想法、感情、动机和解释;相反,我们要了解的是那个人头脑里和心灵上的实际情况,倾听是为了理解,我们关注的是与另一个人心灵的深刻交流。

因此,一个善于倾听的人首先不能有像评论家一样的态度,听的一方必须面对这样的情况——就是有时候你必须要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

在工作之余,园园总是喜欢找同事聊天,本来聊聊天谈谈心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园园的一个坏毛病却害了自己。

有一次,园园和李姐聊明星八卦,李姐无意中提起××和××最近传绯闻了,李姐才说了两句,园园马上就打断了李姐的话:“哪儿呀,我看的杂志不是这样讲的,明明就是××和××在一起的……”

李姐见状就转了个话题,说到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可是没说两句又被园园给打断了。直到最后,一直都是园园在滔滔不绝地说,完全没给李姐张嘴的机会。可是园园却没有感觉到李姐的不快,自己的这种说话方式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无意识。

后来,园园又去找李姐聊天,李姐却借故推辞了。园园很郁闷,想要改可总是改不了。

培根曾经说过:“乱插话者,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让人生厌。打断别人说话是一种最无礼的行为。”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表达自己的愿望,可是若不去了解别人的感受,不分时机、场合地打断别人说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这样会扰乱他们的思路,本想要说什么都忘了,这样就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一个精明而有教养的人在和别人聊天时,即使对方长篇大论地说个不停,也绝不会插嘴,因为他知道,打断别人说话,不但是件不礼貌的事,而且什么事情也不容易谈成。

所以,要想在与人交际时获得好人缘,要想让别人喜欢你、接纳你,就必须改掉随便打断别人说话的坏习惯,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千万不要随便插嘴,要做到:不要抢着替别人说话;不要急于帮助别人把话说完;不要用不相关的话题打断别人说话;不要用毫无意义的评论打乱别人说话;不要为了争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打断别人的正题。

虽然在别人说话时随便插话是非常不礼貌的,但是如果有必要表明你的意见,非要打断谈话,一定要注意以下插话技巧:

第一,当你要找交谈者中的某一人处理事情时,可以先给他做一些暗示的小动作,他一般会找机会和你说话。不过要注意的是,你不要静悄悄地站在他们身边,否则会被认为是在偷听。你可以先跟他们打个招呼:“很对不起,打断你们一下。”当他们停止交谈时,你就赶快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说明来意,一旦事情处理完毕,要马上离开现场。

如果你想加入他们的谈话,可以找个合适的机会,礼貌地说:“对不起,我可以加入你们的谈话吗?”或者大方客气地打招呼,让你的朋友或同事帮着互相介绍一下,那样很快就能打破生疏的感觉。

第二,在交谈的过程中,如果你想补充另一方的谈话或联想到了与谈话有关的情况,想立刻作点说明,这时,你可以对谈话者说“我插一句”“请允许我补充一点”,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插话不要过多,以免扰乱对方的思路,但适当有一点,则能起到活跃谈话气氛的作用。

第三,如果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一般也不要打断他的谈话。可是若你们比较熟悉,或者问题十分严重,也可以先表示一下态度,等对方说完后再进行详细阐述。不过要注意的是,即使分歧再大,也决不能恶语伤人或出言不逊。就算和对方发生了争吵,也不能斥责、讥讽或辱骂对方,最后要友好地握手告别。听出话中的言外之意

有人走进你的办公室,然后对你说道:“我快要累死了!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晚上,我都加班到十点钟才回家,我真的是累坏了!”你作为主管,听了那个人说的话应该可以找出这句话隐含的讯息,也许很可能有其他讯息,是你应该知道的。

那个人想要传达的弦外之音可能是这样的:“我实在需要别人帮忙,我知道公司雇用我做这个工作,是希望我自己一个人做,我担心的是,如果我对你说我需要帮忙,你会认为我没有替你做好工作,所以,我不想直接说出来,我只是告诉你,我现在的工作量太重了。”

另一个隐含的讯息可能是这样的:“上一次你评估我工作成效的时候,提起工作态度的问题来,并且还说希望每个人都更加努力工作,现在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正在照着你的指示去做。”

还有一个隐含的讯息可能是:“我有点担心,怕保不住工作,遭到公司辞退,所以我希望你知道,我是个多么尽职尽责的职员。”

也许还有这样一个隐含的讯息:“我希望你拍拍我的肩膀,希望你这位上级主管对我说:‘我知道你工作很努力,我非常欣赏你的工作态度。’”

说话者不好将自己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这个时候需要一个聪明的听话者领会他话中的意思,这样才能将事情办妥。

倘若想要传达的隐含讯息没有人注意听,很容易就会给忽略掉,下一次再有隐含的讯息就会以无可奈何的态度表达出来,就好像有时职员向老板或人事部门申诉的原因可能不是真正的因素。真正的原因要从隐含的讯息中去发掘,可能他说出的“工作累”是觉得在那公司工作没有什么前途,或者是升迁渠道不畅通。那个职员也许没能得到肯定的回馈,但是又不好说出来,所以只好找个比较好说的原因来说,但那却不是他真正想要说的。

毫无疑问,生活中我们是需要言外之意的。在很多时候,我们说话不能太直接、太露骨了。比方说,批评人不能伤了对方的自尊;给领导提建议不能让领导觉得你比领导都能;面对别人的提问你有难言之隐,你不能说出真实原因但也得要有个台阶下;事情紧急但涉及商业机密,只有你的亲信才能明白的暗语是最好的选择……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我们有效地听出别人的言外之意:

第一,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听出说话者的意图、期望、愿望、设想、观点、价值观等。你并不需要同意或接受这些概念、观点或者价值观,而是要尽力去理解它,这样才能为下一步交谈做好准备。

第二,仔细揣摩对方语言。同样的话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含义,要尽力揣摩这些话的隐含意义。在瞬息多变的世界里,同一词语在48岁的父母和16岁的儿子眼里有区别,在50岁的老师和11岁的学生眼里同样有差异。如果沟通双方没有以同一方式理解,那么同一话语就会呈现出不同含义。

第三,倾听非语言暗示。手势、腿部动作、声调、眼神、面部表情这些都是非语言信息,它们构筑成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仔细观察、倾听和谨慎评价你面前的这种信息,用眼睛“听”(也就是观察非语言信息)和用耳朵听同样重要,尽管市面上有大量阐述身体语言的书籍,但是要谨慎对待,可能有些作者已经告诉你点头表示同意,但并不是所有场合都是这样,现实中必须根据文化背景和个人风格来理解身体语言和其他非语言沟通。

第四,要观察对方的表情。交谈大多时候是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的,那就要求你不仅要听对方的语言,还要注意对方的表情,比如看对方如何同你保持目光接触、说话的语气及语调、语速等,还要注意对方站着或坐着时同你的距离,从中发现对方的言外之意。

所以,对于听话的人来说,要从中摸索对方脉搏,诊知他人心理,确实要有一定修养,掌握一定方法,积累一定的经验,学会透过表面现象寻求心理实质,这样才能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误解别人的真正意思。第三章注重表达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回应

很多人在修炼自己的沟通术时,都会关注自己的表达技巧,以至于他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说得痛快别人就能听明白。其实,真正高明的表达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为了让对方给出积极的回应,从而得到预期的沟通效果。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不管我们的说话技巧有多么高超,都将是毫无意义的。表达精准,才能让对方正确会意《红楼梦》第三回讲到林黛玉丧父后进京城,小心翼翼地初登荣国府时,王熙凤的几段话就展现了她“会说话”的超凡才能。人未到,却先听其笑,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尚未出场,就给人以热情的感觉。

随后王熙凤拉过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一席话,既让老祖宗悲中含喜,心里舒坦,又让林妹妹情动于衷,感激涕零。而当贾母半嗔半怪说不该再让她伤心时,王熙凤话头一转,又说:“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根据说话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否则,就容易制造对立,带来麻烦。王熙凤就是很懂表达的人。

在交往中遇到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以迎合对方的心理,从而博得对方的好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情感和不同的成长环境,所以在人际交往时他们所体现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因此,面对不同的交际对手,应该使用不同的应对方法,正所谓射箭要看靶子,说话要找准点。

在现代社会里,仍然不乏这类“会说话”的人。他们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在这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与不同对象谈话的技巧,才能做到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大致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与比自己社会地位高的人谈话时应保持尊敬。我们在与这些人谈话的时候,态度上要时时表现出尊敬,对方讲话时要全神贯注地听,不要随意插话,除非他希望你讲话;回答问题要简洁适当,尽量不讲题外话,更不能答非所问;说话自然,不要显得紧张。要显出你自己也是尊重自己的,不应该做一个“应声虫”,若你只是一味说“是”,那么你的话就可能会使别人不悦。

第二,在与长辈谈话时我们应保持谦虚的态度。长辈和晚辈说话时常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有一定的道理,长辈接受的新知识虽然比后辈少,可是无论怎样,其经验还是要丰富得多。因此,在与长辈谈话时,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

第三,与后辈谈话应沉着稳重,但不可倚老卖老。因为后辈的思想虽然超前,但就某些方面的知识来说他们还远不及自己,因此,你在与他们交谈中也无须降低身份。同时与后辈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让他们相信你是从他们的立场来看待事物的,让他们明白你也有与他们一样的观念,这样谈话就能很顺利地进行下去了。

第四,与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谈话应庄重。我们在与一个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谈话时,应该表现出庄重、和善的样子,要让对方觉得自己对其所说的话感兴趣,避免露出“支配者”的面孔。比如,在和下属谈话时可以夸奖他的工作出色,但切忌讲话太多,也不能太显亲密。

以上四点可以让你在说话上更上一个台阶,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我们应该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言语得当不仅是针对具体的人,还要看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

古代思想家邓析说:“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吉,依于说。”邓析的话归结到一点,就是在说话的时候面对不同的对象和对象的不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对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是这个道理,说话也一样,在开口之前必须先了解对方,然后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会谈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去。让对方听懂你的话

有一位单身男士租住在一间小公寓,他多数情况下,一日三餐都在外面吃。有一天,他抽空来到高科技展览会参观,突然,一位讲解员把他拉到一个产品前介绍道:“请您来看看我们最新推出的一款机器人厨师,它是中国最好的,配有世界上最先进的P4芯片,里面存储了8万种菜谱。它拥有两箱三灶,并有无线遥控功能。这个机器人厨师由美国著名机械师亨利设计,外壳使用FA材料制作,功率只有800瓦,售价是58800元。然而,现在只售38800元。不知先生是否有意愿购买一款呢?”

这位男士在听完讲解员小姐热情的讲解后,面无表情地转身去了别处,在他离开展会时已然完全忘记了讲解员的那些讲解。

为什么这段沟通没有打动这位男士?首先,讲解员说的话并没有使这位男士感兴趣。他单身一人,并不需要家庭厨师,因此,无论这位家庭厨师多么先进,都和他没关系。其次,这位讲解员讲述时运用专业词汇较多,这位男士听不懂,他不知道P4芯片,也不了解三箱两灶,当然更不知道FA材料。对于一个自己既没兴趣也没搞懂的东西,他怎么会购买呢?所以,仅有产品知识还不足以让这位讲解员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客户听不懂的产品知识需要讲解员或者销售员把它转化成客户听得懂的语言。

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历程,比如教育背景、区域文化、家庭氛围等。进入社会以后,我们所从事的行业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业内人士在进行沟通时,外行人根本就插不进话。同时,年龄也会成为一定的沟通障碍,有时候同龄人之间一个眼神就能明白的事情,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解释半天也许还是不明白。对此,我们就要抓住关键性的一点,那就是说别人能听懂的话,从而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

其实,对于一位沟通高手来说,能够让所有人听懂自己的话,正是其必要的修为和主要的体现。在著名作家当年明月(石悦)的《明朝那些事儿》出现之前,历史被人们视为晦涩难懂的事物,寻常百姓对于历史的兴趣只限于一些有趣的野史,即使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同样对历史细节望而却步。但是当年明月却用最通俗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历史写得趣味横生,以至于全国男女老幼都对明朝历史耳熟能详。我们在进行表述之前,也应该时刻谨记一点,那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不是精妙的语言,而是对方能够听懂的语言。

对于表述者来说,如果他的语言能够让对方听懂,那么即使非常粗俗,同样可以称之为好语言。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作完一首诗,总是读给大字不识的老妇人听,一直修改到她们能够听懂。

此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的一个想法,通过不同的表述方式说出来,给人的感觉也可能天差地别。比如想要得到对方的帮助,我们可能会说:“你可真是个大懒虫,难道就不能帮我一下吗?”“估计你从来不帮助别人吧?你能不能为我着想一下,给点帮助呢?”“我现面临的情况很糟,你能受累帮助我一下吗?”以上种种,都可能是我们曾经说过的话,如果我们说话后没有收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就要进行一番认真思考了。应该说,上述任何一种表达方式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帮助,但是却忽略了得到帮助的前提,就是让对方领略自己的真实意思。

比如“你可真是个大懒虫,难道就不能帮我一下吗?”这样的话多数出现在比较熟悉和亲近的人之间,但是话一出口,对方接收到的信息肯定是自己被责备为大懒虫。对此我们应该反思,如果对方是一个陌生人,即使得到对方一点小小的帮助,也会说一声谢谢,为什么对熟悉的人,反而要首先给出一个恶评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方选择拒绝提供帮助,我们又能怪谁呢?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这样表述,即“我现面临的情况很糟,你能受累帮助我一下吗?”对方首先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们最想要传递给对方的信息,加上后面的祈使句,达成预期结果的概率会大幅增加。

至于如何让对方准确领会自己的意图,我们还可以利用“比喻”的技巧。比如某客户不懂网络技术,程序员却要向他解释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的区别,如果程序员专业术语不断,自然便于自己表述,却会造成对方的理解障碍。而如果程序员能够巧用比喻,说:“静态网页相当于雕版印刷,做好之后只能展示一版信息,要展示不同的信息,就要重做;而动态网页相当于活字印刷,一版展示完之后,还可以进行自主调整,进行第二版展示,如此无限循环使用。”这样,就算客户对互联网技术丝毫不懂,也能够轻松了解两者的区别。

总而言之,沟通渠道的畅通要建立在对方信息接收渠道畅通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进行表述时候,应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讲话习惯和专业知识等,确保能够让对方准确理解自己所说的话。试着转换自己的立场

一次,某培训机构邀请国际专业老师前来授课,恰逢该专业老师的司机兼助手临时请假,专业老师只好坐公车前往。

从公交车上下来后,专业老师晕头转向,林立的高楼大厦让他连方向都分不清。无奈之下,专业老师只好打电话给培训机构客服,对方一听是专业老师,不敢怠慢,立即回答道:“你从朝阳大厦往东拐,过两个红绿灯往南走,500米左右有个停车场,停好车后,您再顺着白云南路往北走,过了建国桥后,就能看到东方大厦了,我们在D栋1702。”

专业老师听得云里雾里,但是身怀沟通之术的他并不烦恼,而是面不改色地说:“不好意思,我的方向感不是很强,基本上算是个路痴,请问你能不能从我的角度出发,把路线说清楚。另外,我是坐公交车来的,我现在的具体位置是朝阳大厦站。”

客服人员立即转换了思考角度,换了个方法对专业老师说:“哦,这样啊。您下车之后往左拐,顺着公路一直往前走,看到第一个十字路口后,往右拐。300米左右,您能看到一家冰激凌店,再往前走几十米,就能看到我们公司的巨幅Logo了,我放下电话就去楼下接您,一会儿见。”

专业老师放下电话,露出了以往的从容,微微一笑后,按客服的指示路线出发了。

由此可以看出,从我们的主观角度来说,也许认为自己表达的信息很准确,甚至已经足够简练了。但实际上这只是我们自己的看法,出口的信息能否让对方感觉清晰简洁,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如此一来,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换位思考,要尽量了解对方是怎么想的,而不是一切从主观出发,自以为是地想当然。正如案例中所述,客服人员第一次指路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和讲述问题,而第二次站在对方的角度描述,效果有天壤之别。

了解对方的心思,首先应该关注对方的目光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他们在看哪。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一个人内心世界最直接和真实的反映,如果我们能够时刻盯紧对方的目光变化,哪怕只是知道他们在看什么,也能够得到有力的判断依据。比如在交谈过程中,对方总是一个劲儿地看表,这就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那就是对方一定在赶时间,隐含的深意就是对方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仍然不识趣地滔滔不绝,最终的效果可想而知。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这样做不但能够有效地与对方沟通,而且还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以及其中的“要害点”,瞄准目标,击中“要害”,使你的说服力大大提高。

卡耐基有一次租用某家饭店的大礼堂来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饭店通知,说租金要增加三倍。卡耐基便去和经理交涉,他说:“我接到通知有点儿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因为你是饭店的经理,你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地使饭店获利。”

紧接着,卡耐基为经理算了一笔账:“当然,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会获得大利。但是,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者,而他们光顾贵饭店,是你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

就这么几句话,饭店的经理就被他说服了,决定不再涨价。

卡耐基的成功说服在于一句关键的话,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样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在了那位经理的立场上。接着,他又站在经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抓住了经理的诉求——赢利,最终使得那位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的砝码加到了卡耐基这边。

可见,面对不易说服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对方认为你与他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能够给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投其所好的技巧往往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

一般来说,当你和要说服的对象较量时,双方都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特别是在危急关头。这时候,要想成功说服对方,你就要注意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那么,如何消除呢?从潜意识层面来说,防范心理的产生是一种自卫,也就是当人们把对方当作假想敌时产生的一种自卫心理。而要想消除这种防范心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给予暗示,向对方表示自己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种暗示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来进行,比如嘘寒问暖、给予关心、愿意给予帮助等。

有一次,一个出租车女司机把一个男青年送到指定地点后,对方掏出尖刀逼她把钱都交出来,她交给歹徒300元钱,说道:“今天就挣这么点儿,要嫌少就把零钱也给你吧。”说完又拿出20元零钱。歹徒看到出租车司机这么爽快,有些发愣。女司机趁机说:“你家住哪儿?我送你回家吧。这么晚了,家人应该等着急了。”

这个歹徒见司机是个女子又不反抗,便把刀收了起来,让女司机把他送到火车站去。女司机见气氛缓和,就不失时机地启发歹徒说:“我家原来也是特别困难,咱又没啥技术,后来就跟人家学开车,干起了这一行。虽然钱挣得不算多,可是日子过得也还不错。何况是自食其力,穷点儿谁还能笑话我不成!”

看到歹徒默不作声,女司机继续说:“唉,男子汉四肢健全,干点儿啥都差不了,走上这条道一辈子就毁了。”火车站到了,见歹徒要下车,这女司机又说了:“我的钱就算帮助你的,用它干点儿正事,以后别再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了。”

一直沉默不语的歹徒突然哭了,把320元钱塞到了女司机的手里,说:“大姐,我以后饿死也不干这种事了。”说完,低着头走了。

这位女司机在整个说服过程中始终没有考虑自己的危险,而是一直站在歹徒的立场上,为歹徒考虑,最终打动了歹徒,达到了说服对方的目的。

如果你在与别人交谈时,话语里的意思都是为对方考虑,那对方又怎能不感动?又怎能不被你打动呢?不要忽略沉默的价值

一家业务快速扩张的公司因为需要全新的计算机系统,为一笔50万美元的计算机工程招标。在众多投标公司中,一家投标公司的产品介绍可以说是完美无瑕,比如,了解客户的需求、产品的分析与介绍很到位,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有一天,双方一同讨论是否采用这家公司的提案。由于买方公司的老板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做业务起家的,所以他很好奇,这家投标公司的业务代表要怎样说服他签下这笔50万美元的生意。这位老板找来相关决策人员,而对方也带来了他们公司的智囊团。

会议一开始,这名投标公司的业务代表就详尽地介绍了提案的内容,包括产品如何安装、有哪些重要细节、售后服务的范围、产品咨询等,种种资料都准备得十分周详,而且他还详细地说明了产品的报价,以及这个报价包含哪些内容。最后这名投标公司的业务代表说:“如果您喜欢这个提案,只要您签下这份合约,我们可以马上安装产品。”

说完,这名业务代表就在合约签名处打了一个勾,把笔放在合约书上,然后把整份合约连同笔一起递给买方公司的老板。

这位老板当然知道对方在玩什么把戏,心想:“不过是沉默成交法嘛!”所以,他只是默默坐着,看着对方微笑。

于是,这位老板跟这名业务员相对无言地看着对方微笑,就这样,双方一动也不动,一句话也没有说,时间仿佛有一个世纪那么长,显然双方都是有备而来的。

大概过了15分钟,这位老板笑着拿起笔,签下了这份合约。这时,两个人都笑了起来,旁边的人也都笑了,生意也谈成了。

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话并非越多越好,有时候,“沉默”就是你最强的武器。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以为只有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才算是口才,于是我们总是想着在沟通的过程中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但是,有时学会沉默,反倒能起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说话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不管是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也无论我们说的话是否有意思,说话通常会成为我们习惯性的反应。因此,沉默反而成为一种难得的做法,我们也总是不自觉地忽略其重要性。我们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应该注意沉默的重要意义,有些事情确实需要积极表述,但也有些事情需要我们保持沉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会说话往往只需要一年,而学会沉默却需要一生。很多时候,“话到嘴边留一半”,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修为,沉默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奢望。对此,我们必须进行深思,沉默很多时候意味着思考,而思考往往能够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以及更恰当的应对。有些时候,我们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收到的效果比长篇大论来得更有效果。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表述者,我们一定要掌握“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确保自己的表述中为沉默留有一席之地。

在与人沟通的构成中,如果对方忽然沉默不语,我们该怎么办呢?是连珠炮式的不断发问?还是视而不见,继续陈述自己的想法,妄图对方就范?这样的做法虽然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比较常见,却并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最终只能让事情向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随之沉默下来,或者为对方送上一杯水,或者为对方拉来一把椅子,或者陪对方静静地审视和思考,从而让对方感觉到我们的持续热忱,又没有操之过急或操之过度,一定能够让对方感到轻松和愉悦,从而有助于我们收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有些时候,我们与人沟通不小心进入了误区,保持沉默也是一种平复情绪的选择。这就像一堆干燥的柴火已经被点燃,如果我们继续争论下去,就等于往火上泼洒燃油,结果只能让火势瞬间发展到失控状态。而如果我们能够停止争论,保持沉默,则等于往火上泼洒清水,很快就可以把火苗扑灭,至少也能够让火势得到控制。比如我们与某人的观点不一致,并且发生了激辩,就可以保持十足的理智说:“不如我们先冷静一下,想清楚了之后再继续谈,或者先谈谈其他环节和内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阻止事态继续恶化,还能够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其他选择。

除此之外,事情还可能会发展到一种“怎么做,怎么错”的地步,比如沟通对象完全以反对我们为目的而进行反对。这个时候,沟通和交流将会失去任何意义,沉默反而能够更加有力地表达我们的立场和态度。再比如我们犯了错误,在承认和道歉之后,往往会为了挽回一点面子,而进行无谓的辩解。这样的做法显然也是不理智的,既然做错了事情,并且已经道歉,沉默就是最好的选择,企图沟通至少要等到对方情绪平复之后。并且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沉默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风度。

总而言之,只要语言表现出无力,我们就应该想到沉默。或者说,沟通的目的是建立交流,而不在于是否有语言交流,如果沉默能够达成所愿,语言又何必出口。想得太多,人生会陷入僵局;说得太多,沟通会陷入困境,如果能够获取预期结果,又何妨念一句“沉默是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