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北京高教保卫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选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7:50:12

点击下载

作者:全海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平安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北京高教保卫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选集

平安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北京高教保卫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选集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几年来首都高校在“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中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涉及维护稳定和校园秩序、防火、交通、大型活动等安全管理,提出了新形势下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和服务育人、全面提高学生安全素质工作的新思路,对破解影响校园稳定和安全的难题、创新“平安校园”建设的途径、不断提升维护稳定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等问题都有深入研究。

本书适合从事高校维护稳定和安全管理工作者及一般读者阅读。

序 广泛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不断推动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创新发展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唐立军

学术研究工作是保卫学会的核心任务,是推动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北京高教保卫学会始终把学术研究摆在学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紧密结合形势发展与首都高校工作实际,团结带领各会员单位广泛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会在组织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牢牢把握学术研究的方向性、创新性、前瞻性与实践性。在把握学术研究的方向性方面,坚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集中力量针对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学术研究,寻求破题之策。比如,以巩固校园主流意识形态为重点,深入研究抵御和防范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活动的新对策;以减少校园不和谐因素为目标,深入研究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工作的新机制;以“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为契机,深入研究加强校园综合防控的新体系;以推进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深入探索整合校园安全管理资源的新模式;以加强队伍建设为任务,研究新形势下提升高校保卫队伍综合素质的新途径。在把握学术研究的创新性方面,牢牢把握安全稳定工作的发展趋势,坚持用新思维来思考问题,用新理论来指导工作。充分学习、吸收其他系统、其他行业的优秀经验,建立敢于突破、善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创造性地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推动形成有首都高校特色、体现首都高校水平的研究成果。在把握学术研究的前瞻性方面,坚持站在政策理论和实际工作的最前沿,不仅对现有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方法和答案;还从高校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和广大师生对安全稳定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愿望出发,适当超前研究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对安全稳定工作的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参考。在把握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选择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入手,更好地提升保卫战线攻坚克难的工作水平,做到研究方向紧贴实际需要。坚持既放眼未来、敢于创新,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探索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尊重学校现有的工作基础和客观条件,增强可操作性,避免“空中楼阁”式的研究成果,做到研究成果紧贴工作实际。坚持学术研究贴近师生、贴近基层,从实践中寻找答案,从师生和基层工作中汲取营养,做到研究过程紧贴一线。

学术研究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使得学会各会员单位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还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工作队伍、夯实了基础工作、促进了工作发展。在锻炼工作队伍方面,针对高校保卫系统干部正逐渐呈现出高学历、年轻化的趋势,一些研究分析能力较强的干部正在逐渐承担起保卫战线核心工作的情况,学会充分利用他们的智力资源优势,敢于向他们压担子、出难题,引导他们积极探索解决工作难题的新途径、新办法,科学回答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鼓励他们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知识、长本领,从而更好地发挥了保卫人才在推进学会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在夯实基础工作方面,学会紧密结合首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虽然基础不错,但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许多基础性工作仍有待规范和完善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随着安全稳定形势不断变化,各项工作仍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客观需要,认真总结日益丰富的安全稳定工作经验,使各方面基础工作形成了一套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制度和规范,有力地夯实了安全稳定的基础工作。在促进工作发展方面,学会把学术研究作为工作创新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推动学术研究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推进安全稳定工作的新突破。通过努力,一些长期困扰现实工作的难题逐步得到了突破与解决;一些重要领域的工作局面逐步得以打开,思路越来越清晰,方法越来越丰富,工作得到全面提升。

当前,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压力仍然较大,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学会学术研究工作仍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切实服务于实际工作需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既要认真总结组织开展学术研究的有效做法与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能力与水平;也要大力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过研究探讨比较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不断推动提升首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整体水平,为首都稳定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论新时期高校保卫干部队伍建设

于志洋

高校保卫干部队伍既是维护高校治安的主力军,也是维护高校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因此,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精良、特别能战斗的保卫干部队伍,是每一所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强高校保卫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高校保卫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关键。这是因为高校保卫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不但直接关系到高校保卫工作的成效,关系到高校保卫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关系到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师生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和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保卫干部队伍的建设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加强高校保卫干部队伍的建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保卫工作的需要,已经成为高校党委、行政和保卫部门的一个新课题。一、高校保卫干部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说,高校保卫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是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在维护学校稳定、促进学校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保卫干部队伍的素质与做好新形势下高校保卫工作的要求相比较还不够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不够稳定。相当一部分人不安心保卫工作,总想调离保卫部门,工作责任心差,得过且过,患得患失。

二是业务不够熟悉。大部分保卫干部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因而办事效率不高。

三是文化素质不高。据对某市6所高校的调查,保卫干部队伍中中专以下学历者占64%,近70%的人无职称。

四是法律观念不强,功利主义严重。有的执法违法,乱办案,办错案,擅自索取钱财,以罚代管;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刑讯逼供,以势压人。

上述问题的存在,应该引起高校领导和保卫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高校保卫干部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干部队伍水平,以适应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要求。二、新形势对高校保卫干部队伍提出的新要求

新时期对高校保卫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谙熟业务知识,更要有较高的学历;不仅要掌握技防技术,更要有开拓创新理念;不仅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更要有服务奉献精神。与过去相比,新形势对高校保卫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高校保卫干部在侦破案件、处理问题时,要身先士卒,站在第一线。能经常深入基层,抓好安全防范。还要求能够掌握新时期高校保卫工作的人防、技防等相关业务,适应新时期高校保卫工作的要求。

2. 甘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状态

遇到急、难、险的事情,要求高校保卫干部能够做到遇事不乱,处事不慌,当断则断,当缓则缓,切忌优柔寡断。同时,由于高校保卫工作常加班、时时绷紧神经的要求,高校保卫干部要有甘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

3. 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思想境界

作为高校的“门脸”,高校保卫干部是与外界各类人群打交道的第一线,在钱财面前做到严于律己、自觉抵制“糖衣炮弹”;在权力面前做到不忘组织,不忘人民;在人情面前做到立党为公,不徇私情;在物质利益面前做到艰苦朴素,不图安逸。

4. 团结同志,凝聚人心的能力

高校保卫干部工作中不能搞孤家寡人、“一言堂”。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团结一班人,凝聚干群心,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上下一条心共同完成安全保卫工作。

5. 自觉学习,常抓不懈的学习习惯“学到老,活到老”,面对“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新时期,高校保卫干部要加强学习,自觉掌握新技术,适应高科技在保卫工作中广泛应用的工作需求。三、新时期高校保卫干部队伍建设的方法与措施

高等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学校安全实施有效管理,维护校园的正常秩序,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以保障教学科研管理的顺利进行,确保师生员工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想方设法提高保卫干部的水平。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校保卫干部队伍的建设。

1. 用职业道德教育来提高基本素质

作为高校保卫干部,应自觉把党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如果只讲利益,不尽义务,只讲改善生活,不讲贡献,见利忘义,假公济私是与职业道德相悖的。各级保卫部门的领导干部有责任教育工作人员确定对身边重大道德问题的态度。做到了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成绩面前不昂头,遇到挫折不垂头,金钱面前不昏头,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这就是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一劳永逸,要常抓不懈,并力争内容上求新,形式上求活,效果上求实,使高校保卫干部深刻领会“稳定压倒一切”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现实意义。

2. 用规章制度来规范行为、提高素质

观念的创新具有指导作用,而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更有约束力。高校保卫工作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随着改革的深入日臻完善。现在关键是执行,做到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罚。对个别有章不循,甚至有不轨行为的,就应该严格照章办事,无论是谁,一视同仁。对于不适合做保卫工作的,应调离保卫队伍。为了减少思想阻力,增加认同感,每个规章制度实施之前,必须先做好宣传教育和组织学习,言明重要性、必要性,以提高认识。无数事实证明,纪律严明,照章办事的单位,工作上一定是很有起色的。

3. 用经常性的学习培训来提高业务素质

要充分利用高校自身有利的优越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保卫干部进修学习,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同志到相关院校深造,这些都是提高保卫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单位内的业务学习、心得交流,鼓励保卫干部自学成才等方式也是提高保卫干部业务素质的很好方法。单位领导和负责同志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实际和具体情况想方设法,积极地为保卫干部创造有利条件并对其业务学习和文化学习加以指导,使保卫干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在岗位上成长,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提高。

4. 用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队伍建设

激励机制在工作中有着特殊的积极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地促进干部、职工德、能、勤、绩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对高校保卫干部任免,职称、职务评定等方面,要采取档次分明、奖勤罚懒的措施,提拔、重用有才有为的干部,要重点奖励那些有干劲、有才能、办实事、有成效的人。通过激励,促进队伍建设。

5. 用为师生员工服务要求提高思想认识

高校保卫组织是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肩负校园内部治安、消防、交通等多方面安全管理的职能。保卫干部在履行管理职责的时候,要按照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按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办事与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统一起来,要在贯彻执行法规和学习制度的同时,改进管理方式,增强服务意识。

6. 用优惠的政策吸引专业人才

为了打破“保卫工作好汉不愿干,懒汉干不了”的局面,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高校保卫工作中来。高校不同于公安机关,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部门,既是法律法规的执行者,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还是心理辅导人员。因此,吸引德才兼备的专业人员参与高校保卫工作,刻不容缓。

总之,高等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岗位,高校要高度重视,在编制、待遇、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保障。只有抓好保卫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保卫干部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保卫工作,才能在建设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高校保卫部门的作用。(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本文曾发表于2013年3月出版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上。)参考文献

1. 刘芳林.试论加强新时期高校保卫队伍建设的紧迫性[J],保卫学研究,2001(5):33-35.

2. 尹同英.高校保卫干部队伍素质及提高途径[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168-159.

3. 江涛,阎锐,王灏.川渝地区高校安全保卫人员工作压力现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76-180.

4. 吕国辉,姜贺.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安全问题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52-58.

5. 孙海.新时期高校稳定工作略论[J].许昌学院学报,2010(1):155-157.

6. 张子荣,赵文曼.浅析新形势下高校保卫干部的素质[J].科技信息,2010(31):562,582.

论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毛发虎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大主要职能。高校的安全状况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是高校的安全状况却不容乐观,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同时,深切地感受到: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这需要浓厚的安全文化作基础。因此,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刻不容缓。一、安全文化及安全文化的重要意义

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简单地说,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安全意识。一般情况下,安全文化包括安全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文化、安全行为文化。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高校安全生产问题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只有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才能为高校教学、科研、生产和后勤服务等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安全文化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保障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随着高校扩招,科学实验不断增加,安全问题也愈加突出。同时学生在大学里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良好习惯和意识的养成。安全文化教育不仅着眼当前,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必要。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只有安全的环境,才能保证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也才能提高教学和研究的质量与水平。因此,需要构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借助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切实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2.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因此,对安全文化的追求,应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高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地,其培养的学生将是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社会安全文化的建设者。他们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之外养成的安全文化素质和安全价值观,将有利于在未来工作、学习、生活中,积极地推进全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3. 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师生人数急剧上升。为适应这种变化,高校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部分基础设施老化,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由于价值观念功利化,基础设施建设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部分建设单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新建设施无法全部按照设计要求保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高校人数增多,学校的管理体制无法及时适应新的要求,安全管理体系存在漏洞。以上这些因素都加大了高校安全生产工作的难度。因此,构筑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适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要求。二、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近年来,在北京市委教工委的关心支持下,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我校积极开展以构筑安全教育体系、搭建安全宣传平台、组建安全实践队伍、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等为内容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基本形成了“纵向覆盖全体师生员工、横向无缝对接各部门”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格局,为师生员工营造安全、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1. 构筑以安全教育课为核心的安全教育体系

我校积极贯彻落实北京市委教工委和市教委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精神,在大一年级学生中开设安全教育课,并形成了安全教育课为主、其他教育活动为辅的安全教育体系。

一是在大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必选课。我校历来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北京市委教工委和市教委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出台了《关于开设<大学生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课程的通知》,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体系。课程名称定为《大学生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在大学一年级以必选课的形式开设该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由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正常排课,以确立安全教育课程应有的独立地位。在授课方式和师资安排上,坚持课堂授课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由保卫处干部承担全部课程的讲授,不仅保证了课程授课的长期稳定,还锻炼了保卫专职队伍的能力。在备课和讲课方式上,根据安全教育课的特点,我们强调以案例教学为主,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是经常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针对西城校区图书馆曾经一度经常发生学生书包、钱包、手机等物品频繁失窃的特点,专门举办了“图书馆防盗安全月”系列活动。在案件多发时期开展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如在“世界杯”、“欧洲杯”等期间对学生宿舍不关门、不锁门的现象加强警示教育,在毕业生离校期间积极开展安全文明离校活动,在火灾频发的冬春季节多次开展消防主题教育活动等。开展安全技能实践教育活动,我校近年来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宿舍消防逃生疏散演练活动。通过演练,不仅强化了学生的防灾意识,训练了学生的逃生疏散技能,还提高了宿舍管理员、住楼学生辅导员的应急指挥能力,并根据演练情况进一步完善了宿舍楼的消防逃生疏散预案,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目的。

2. 构筑以预防为先的安全文化宣传体系

安全工作重在预防,而宣传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之一。我校在安全宣传方面的主要做法有:(1)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宣传的作用。我校积极宣传和培育安全理念,大力宣传安全文化的意义,特别是在“119”消防宣传周、“安全生产宣传月”等活动中邀请校领导亲自参加,并广泛发动师生员工参与,形成领导高度重视、师生员工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宣传氛围。让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强烈的安全意识,掌握必备的安全技能,具备相当程度的安全预知能力、判断水平和应急处置方法,实现了“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及“我会安全”的根本转变。(2)不断创新安全文化宣传的手段。在宣传工作中,我校积极创新手段,增强安全宣传教育的亲和力,避免居高临下式的空洞说教;增强安全宣传教育的针对性,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不断开拓创新宣传手段,挖掘新形式,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对师生员工形成直接刺激。一是在属地公安机关、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国家安全局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部门的支持下,我校在食堂播放安全专题片、在人群密集处发放宣传材料、在公告栏张贴安全案例等。二是在重大节假日、政治敏感日前,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发送安全提示短信。三是在每年的“119消防安全宣传周”、“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专题宣传活动中,开展征文等活动,提高宣传效果。(3)加强安全文化宣传阵地建设。近年来,我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安全文化宣传阵地建设:一是巩固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宣传橱窗、宣传条幅等安全文化宣传传统平台的作用。二是积极开拓人人网、百度贴吧、博客、微博等新“战场”,及时发布安全提示信息,并加强与师生员工的网络沟通与互动。三是编辑安全宣传刊物,每周发布《北建工安保信息》,为校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不定期编辑出版《平安建院专刊》投放到学生宿舍,普及安全知识。

3. 组建校园安全文化实践队伍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安全文化实践队伍也就是校园的群防群治队伍。近年来,我校组建了包括保卫专职干部、保安队员、学生志愿者及后勤水暖电气热专业工人及食堂管理员、宿舍管理员在内的“平安奥运行动”志愿者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一是发挥专职保卫干部的主导作用,担负起校园综合防控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二是发挥保安队员在校园巡逻、出入口管控、公共区域管理、重点部位看护、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三是发挥以后勤管理人员为主的专业技术队伍在水暖电气热等设施的运转、食品安全管理等专业技术方面的作用;四是发挥学生治安服务队的作用,发挥他们在校园综合防控工作中的组织优势、群众优势和信息优势。

4. 以科技创安工作增强校园安全保障

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科技创安工作,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构筑人防、物防、技防三者有机结合的安全防范体系,从而增强安全保障。一是建立了视频监控与防盗报警相结合的技术防范体系,加强校园重要部位的实时监控。二是建立智能安全门禁管理系统,包括学校大门门禁管理系统和办公楼、教学楼及学生宿舍门禁管理系统。全院近万名师生员工和临聘人员均已在门禁系统实现全员注册,可对所有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和智能化出入管理。三是首创校园安全信息动态管理和实时控制系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手机摄影、短信平台和GPRS联网技术对安全工作信息进行采集和传输,在应用现代科技管理校园安全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四是发挥我校地理信息专业的优势,建立了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将校园内人、地、物、事、组织等管理对象作为安全管理部件或事件,从而达到了整合校内安全管理资源、细化校园安全管理的区划。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成就斐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安全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我校基本建立了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安全实践队伍、安全保障等安全文化建设体系;二是在安全文化的熏陶下,我校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得到提高;三是校园内无恶性案件的发生,贵重物品丢失、学生打架斗殴等案件逐年减少;四是师生员工的安全感普遍得到提高,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更加浓郁;五是师生员工参与安全管理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校园安全群防群治的氛围更加浓郁。

总之,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在北京市委教工委的继续关心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下,积极完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法,为学校的科学发展作出贡献。(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本文曾发表于2013年3月出版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上。)参考文献

1. 邱小云.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厦门:海风出版社,2001:62.

2. 管宁.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解析与构建[J].科教文化,2010(6):190.

3. 梁润.浅谈高校文化建设[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15-16.

4. 黄炳辉,卜建,张颖.加强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和谐发展[J].2012(2):198-201.

5. 李成学,钟世荣,孙山.略论高校安全文化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8(2):136-138.

6. 王兴华,蒋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3(3):65-68.

7. 王赢利,何优选,朱芹.构建高校安全文化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307-310.

8. 刘兵.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8):25-27.

浅议如何建立新时期校园新秩序

安国江 王颖杰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内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中国高校正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21世纪的中国高校承担着教育、学术、服务社会与引领时代前进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责任。要完成使命、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高校必须与社会充分互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规模和程度。同时,随着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的优化布局,招生规模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学生群体和安全保卫工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一系列变革使高校校园秩序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高校校园秩序管理工作理应肩负起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造健康稳定的人才成长环境的历史使命。因此,建立校园新秩序势在必行。一、建立校园新秩序的重要意义(一)秩序与校园秩序“秩序”由“秩”和“序”构成,古汉语里这两个词都含有常规、次第的意思。按博登海默的说法,“秩序”是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从静态来看,秩序是指人或物处于一定的位置,从而表现出结构的一致性和恒定性,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动态看,秩序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反复性和可预测性。

推而论之,校园秩序是指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能反映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教学秩序、治安秩序、商务秩序、交通秩序、大型活动秩序等影响校园环境和学校形象的校园总体状态。校园秩序既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反映,同时也是校园文化良性发展的基础。

新时期,旧秩序呈现出一系列弊端和问题,同时旧的秩序管理模式也成为新时期高校发展的阻力,构建校园新秩序是创建一流大学的题中之意。校园新秩序在本文中是指:在新时期,适应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现实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状况,通过改革在高校中构建起的安定有序、遵纪守法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二)高校校园秩序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旧的社会规范逐渐失效,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建立,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腐朽文化的渗透,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因素增多。高校作为社会特别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深受大环境影响,校园秩序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地处IT产业和电子商务最集中的中关村核心区,临近城乡结合部。2006年以前每天进出校园的人员近10万人(次),进出的机动车辆达上万辆次,交通拥堵现象和交通事故隐患无处不在;无照游商遍布校园各个角落;充满商业气息的滥广告标语满院皆是;校内各种活动不断增多;校园周边公司的员工与学生抢夺食堂资源;到北大校园参观旅游者比比皆是。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管理问题直接影响着校园教学秩序、工作秩序、环境秩序和师生员工的正常生活。(三)校园秩序对校园和谐具有重要影响“和”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相应也”、“调也”,是多样性的统一;“谐”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和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状态。就高校而言,校园和谐就是校园内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因素之间处于一种动态统一、健康发展的良性协调状态。在和谐校园构建过程中,校园秩序对于保障人与校园环境和谐以及校内师生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并非单一的一元结构,而是囊括诸多维度在内的社会生活的缩影。从发展的角度看,安定有序的校园秩序,是和谐校园构建的外部条件和高校稳定发展的保障。

良好的校园秩序有助于人与环境和谐。校园环境秩序是校园秩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随着各类会议、讲座的增多,各种挂靠于高校的培训班和考试辅导班常年不断,各类带有浓厚商业气息的摊点也不断向校园渗透,这一系列影响校园秩序的行为实际上都影响着师生与校园环境的和谐。校园在乌烟瘴气中渐渐丧失了它原本应有的美感和宁静。合理整治校园环境乃是校园秩序管理义不容辞的责任。

校园秩序关系校园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学校的门岗秩序、交通秩序、大型活动秩序等都是学校在与社会交流中必然涉及的方面,这类秩序管理失效不仅有损学校的社会整体形象,而且事关学校安全稳定。例如,2008年12月,天津某大学发生的“别克门”事件,(即2008年12月24日,天津某高校校园内一自行车与别克在行驶过程中相碰,学生被刮倒,车体被划伤。车主要求赔偿,同时其言论激怒围观学生。双方发生肢体冲突,有学生受伤。工作人员劝说无果。警察被打伤,学校行政命令失效。校长做出承诺后方渐平息。)就是校外人员与学生因交通问题引发的冲突,冲突造成学生群体围攻,整个场面失控,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二、建立校园新秩序的难点(一)旧理念长期束缚

影响校园秩序管理的旧理念,是指不符合时代要求、不符合新时期校园管理实际需要,并可能对管理效果发生不良影响,从而阻滞正常管理运行的思维观念和思考模式。过分强调校园秩序管理的立法支持,忽视管理者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在没有立法许可的情况下不敢管甚至懒得管,使校园管理长期陷于被动局面。秩序管理者缺少执法权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并且这一情况持续多年尚无较好的解决办法。在《校园安全法》未制定出台之前,校园秩序管理人员如何能突破执法权的樊篱,如何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高校作为社会的缩影,需要在不断的开放交流中保持其生机和活力。这使校园秩序加大了其社会属性。各种社会压力如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经济水平差异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心理状态,导致学生思想情绪波动,自杀、报复、斗殴甚至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校园周围各种餐饮、商店、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高校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加上自身抵御诱惑能力较差,助长了各种经营者的气焰,使得一些商业活动、娱乐活动、大型活动不断向校园渗透。这样,校园周边以及校园内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种类复杂化,斗殴、盗窃等治安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处置不好就不仅仅是校园秩序的问题,极易上升到影响稳定的程度。(三)意识形态多元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化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益至上原则等大行其道。高校自然首当其冲。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的优势,不断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各种不良信息泛滥,对社会良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不仅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民族、宗教问题和西藏问题发难,还不断从政治、思想、文化上向师生传播错误思潮。这种状况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塑造造成恶劣影响。

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表现及其对学生思想复杂化的影响,给高校秩序管理带来了相当复杂的难度。从而也就决定秩序管理必须站在维护稳定和安全的高度进行,将高校中各种可能出现影响安全稳定的问题及早发现,消灭在萌芽中。这也给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各类突发事件增多

从近些年来的情况看,发生在高校的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大体上有九类:①安全事故方面:火灾,交通事故,生产施工事故,实验事故,卫生事故(大面积食物中毒)等;②治安案件方面:恶性杀人,规模性盗窃,群体斗殴等;③因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突发事件:自杀,报复,走失等;④恐怖活动方面:如爆炸,劫持,暗杀,枪击事件等(逐步向校园延伸);⑤自然灾害方面:突发重大疫情、水灾、震灾等;⑥利益矛盾引起的突发事件:招生、办班、办校、教学与生活服务质量、住房、医疗、施工等方面引起的矛盾纠纷导致群体性对抗、围攻、游行、截断交通、打砸抢等突发事件;⑦敌对势力挑拨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利用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正直正义心理,以网络等各种形式大肆炒作极易引起民意倾向的国际事件、国内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等,引起的聚集、游行甚至过激行为;⑧借助高校阵地发生的各种活动:如规模性上访,敌对势力支持与操纵的会议、讲座、沙龙、研讨等非正常正当的活动;⑨敏感期发生的聚集、游行、静坐、悼念等形式的活动。(五)秩序维护力量薄弱

一直以来,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发展知识、服务社会的摇篮,学校更多重视的是教学科研,而秩序管理工作始终处于高校各项事业的边缘。经调查,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用于秩序管理队伍建设投资有限,管理力量弱化,安全保卫工作的作用地位功能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具体反映在:①我国许多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不合理、不科学;②专职安保力量配备偏弱,多数高校保卫干部与师生比达不到1/1000,保安员与师生之比达不到3/1000;③专职保卫干部年龄偏老、文化偏低(历史遗留问题);④秩序管理多以人防为主,技术防范体系建设不到位、不全面、不先进;⑤安保装备器材短缺落后,影响和制约现代化办公、管理与应急。三、建立校园新秩序的金钥匙(一)破旧立新,树立秩序管理新理念

科学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观念是科学管理方法的指南。破旧立新,树立管理新理念是进行各项管理改革的前提基础。

首先,要跳出“执法权”的圈子,向“管理权”要校园秩序。虽然近几年来建议国家颁布《校园安全法》的呼声不断,但立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现阶段,为建立校园新秩序应积极思考新的应对策略,勇敢地破除对执法权的迷恋和幻想,积极地从管理权的角度寻求秩序管理的新路子。即便国家颁布了《校园安全法》,也不能完全适应所有高校的情况与需求,各学校还必将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出符合本校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秩序管理政策、规定。

其次,高校应该有权力维护本单位、本学校的秩序,也应有权力为维护秩序而研究制订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校园秩序管理规定”。对过分夸大自由开放观念、认识和炒作应该予以批判。加强管理确保秩序良好,绝不是丢掉“自由”、“民主”,高校要“全面开放”,但应是“有秩序的全面开放”,是在确保师生员工安全、教学科研环境有序的前提下的“开放”。

最后,为维护校园秩序,要积极改革不利于校园秩序的旧的观念、惯例、制度,要大力治理有损校园秩序的不良行为、不当活动,更要加大力度灵活处理不利于校园秩序的违法行为。(二)当断则断,大力治理校园

建立起新的校园秩序,除了树立新理念和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外,还要树立果断行动的决心,当断则断大力整治。以北京大学为例,面对2006年以前的混乱局面,2007年学校决定下大力气突击整治校园。为了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学校召开动员大会,讨论通过了学校自行研究制定的一整套校园秩序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管理组织队伍体系。十七大之后,实施了三方面举措。第一校门限车,实行社会车辆进校园预约制度,凡是与教学科研和服务学校无业务联系的社会车辆一律不准进入校园。这使校园每日车流量从1万下降到6000左右,校园停车数由原来的每日平均3000辆下降到2000辆左右;第二治理商贩,采取了“向管理权要校园秩序”的新理念和学校研究制定公布的管用的规定措施,一举扫除了多年盘踞在校园各个角落、多达上百家的无照违规经商小贩摊点及游商;第三清除广告标语,一鼓作气清除了以“三角地”、商业街、餐厅、宿舍门前与教学科研无任何联系的充满商业气息的滥广告标语。同时,校党委决定于2008年7月20日至9月18日果断地实施了“封闭式管理”,在北京高校“迎奥运校门严格管理上打出了第一旗”,奥运安保工作创造了历史上“三个零”纪录:治安方面110报警为零,邪教组织人员、恐怖分子混入校园活动为零,精神病患者和非正常上访人员进入校园为零。奥运之后,校门管理一直延续至今。(三)锐意改革,打造校园秩序管理新队伍

要建立和维护校园新秩序,必须要有一支适合校园秩序管理、机构设置科学、人员配备有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专”、“兼”职力量(队伍)。北京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并把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放在保卫部的改革上。经过几年酝酿,在2009年8月底前顺利完成了保卫部机构人员改革。

这次改革的成就显著:(1)“大机关、小基层”转变为“小机关、大基层”,改革后的机关与基层比由过去的4:1变成了1:1.2。(2)对内设机构重新设计整合,建立了“校园秩序管理中心”;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工作职责明确提出;加强了派出所建设,突出了派出所的“治安预防”职责;专门设立应急分队,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3)校园管理模式实行了分区管理,在教工委2008奥运制定的“网格化管理”方案的启发下,将校园分为生活区、教学区、办公区等三个区由校园秩序管理中心三个区队分别管理。(4)改革实现了内部轮岗,并选聘几名年轻干部,成为安全保卫工作的后备力量。(5)伴随改革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条例,并设立奖惩机制。(四)注重共建,构筑校内外联动防控机制

学校本身也是个“小社会”,单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能够建立起很理想的校园新秩序,即便校园面貌有所改善,如若注意紧紧依托上级机关的指导(教育部、市教工委、市公安局、市安全局),不注意与相关执法部门紧密沟通、共建、联防(治安民警、交通民警、城管执法民警),这种新秩序也无法维系。因此,要采取措施构筑联动防控机制,实施广泛深入长期的联系与沟通。尝试引入“执法进校园”(“三警”从社会面执法和只限校园周边执法延伸到校园内执法);尝试在校内保卫力量中培养执法“协管员”并赋予一定权力;重要时期、大型活动中校园秩序的维护,建立“校”、“警”联动防控机制。奥运期间,北京大学与公安系统进行了“建立‘校’、‘警’联动防控机制”的尝试,在这期间双方坚持“联谋方略,联席会议,联合督查,联手处突,联守防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联谋方略建立起联动防控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判形势果断决策,“校”、“警”各派人组成联合检查组,不放过任何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联手处突,将各类突发事件及时化解处置,另外,民警与学校保卫部一道联守防线,确保球赛核心阵地安全稳定。四、新时期校园新秩序的再发展

建立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实际需要的校园秩序至关重要,而一种良性的秩序定是开放的、包容的、动态发展不断更新的整体稳定状态。因此,放眼未来,高校校园秩序管理需要从以下方面继续完善发展。(一)眼光视角国际化

高等院校的校园秩序管理应当与高校科研、学术以及其他管理工作一道,开拓思路打开视野,树立国际化的眼光。拥有国际化的眼光视角,首先要拥有一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队伍。随着高校的不断对外开放,接纳世界八方来客,在维护校园秩序的同时,如何营造一种能容纳不同文化的自由沟通的校园氛围。这不仅需要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拥有国际化的眼光视角,还要积极学习国外一流大学先进的校园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学校给予秩序管理部门相应的支持,鼓励秩序管理人员积极地走出去,与国外一流大学沟通学习交流。纵然中西方有各种差异和不同,但站在国际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高校秩序管理,定会有不同寻常的收获。(二)方法制度科学化

李君如提出:“科学化的基本精神是按规律办事。”他指出:“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把认识规律并按规律办事作为自己的使命。”

科学化的方法制度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校园整体治安现状为基础,符合学校这一特殊环境和特殊群体,结合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经过有程序有步骤、深入师生实际的调研,制定较为符合学校情况的管理制度,建立校园管理长效机制。

科学的方法制度应具有适应性和简约性,即要随着时势的推移和变化做出适时的修改和补充,保持一定的弹性和连续性。同时科学的方法制度还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具有稳定性、教育性和强制性。

如“校园交通管理”,北京大学的校园交通管理是按照五年规划三步走的战略进行着,第一步(2007—2008)为制度化建设;第二步(2009—2011)为规范化建设;第三步(2012—2015)为科学化建设。到2015年,北大的校园交通基本实现三个目标:校园停车分区定位化,校园执法与地方交管部门一体化,车辆进校预约、行驶、停车、放行全部实现电子化。(三)管理体系网络化

秩序管理业务纷繁复杂,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秩序管理这一特点,可考虑加大网络建设,实行网络联合办公,建立网络化的管理体系,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这不仅可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加大管理人员管理的跨度和深度,还可使各自责任一目了然,有助于规范管理行为,增强管理的透明度。针对高校校园面积广阔,将车辆管理、行人管理、社团活动管理、大型活动管理等各项审批工作一律通过网络申请、审批。从而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

管理体系网络化,不仅在技术上要实现网络化。管理体制也应继续推行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的管理体系将被动应付问题的管理模式变为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将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数字化,保证管理敏捷精确和高效,有助于建立管理的长效机制。

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安全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坚持“网格化”管理策略,根据校园环境、建筑物分布和师生的活动特点将校园分为生活区、教学区、办公区等三个区,由校园秩序管理中心三个区队分别管理,各区队承担本区域内的稳定、防火、防盗、防事故及秩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各负其责。在这一过程中还同时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技防设施来实现加强安全管理和监控的目的,这种技防与人防的结合将更助于提高安防效果,降低人防成本。

高校校园秩序管理,从目前看正处于破旧立新的建设阶段。构建适应新时期社会和高校发展状况的和谐稳定的校园新秩序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发展、不断磨合、更新观念、理顺思路、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过程。新秩序建立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确立各项可行措施积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是校园安全管理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参考文献

1. 陆家明.略论新形势下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9).

2. 郭海龙.管理哲学应重视对自我管理的研究[J].学术论坛,2006(7).

3. 杜杰,周蕾.对高校管理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要求[J].教育探索,2008(7).

4. 刘云山,梁长荣.论当前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研究编辑部,2006(5).

5. 王有洪.平安和谐高校论坛[C].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6. 周金聪.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若干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7. 吴照云,余焕新.管理的本质与管理思想的东方回归[J].当代财经,2008(8).

8. 邢洪洲,赵振岗.试析孔子对教育管理者素质的论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9).

下一代安全防范系统结构模型

许运清 何进波

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CCTV(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闭路监控系统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系统由三个基本功能组成:采集、传输、存储和回放(通常情况下存储和回放功能是由同一个设备实现的),如图1所示。图1 典型的闭路监控系统结构模型

20世纪末,随着电子技术在安防行业的应用和发展,报警设备的引入为监控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将各种可能触发报警的事件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事件类别采用不同的触发器(又称传感器或探测设备),一旦有可能触发报警的事件发生,触发器会主动向接警主机(通常安装在监控中心或值班人员值守地点)发出报警信号,以声、光警报等方式通知值班人员进行干预。由于报警事件的发生时间是完全不确定的、随机的,因此,将此工作方式称为事件驱动(Event-Driven)方式,监控系统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图2所示。图2 具有事件驱动机制的视频监控系统

在图2所示视频监控系统结构中,由于采用了事件驱动机制,大大降低了值守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系统对事件的响应速度和自动化程度,具备了安全防范系统(Security & Protection System)的基本特征,通常人们称之为传统的安全防范系统或模拟式安全防范系统。

在21世纪开始的十几年间,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安防行业技术与产品的发展,普通的模拟设备也逐步被集成度更高的数字式网络化设备所取代,尤其在摄像机产品中,网络摄像机的应用使高清视频监控成为可能,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网络化安全防范系统结构。图3 网络架构安全防范系统(SPS)结构

将图2和图3所示的系统结构进行对比,可以得到两种系统分别具有如下的优缺点:一、模拟式安全防范系统优缺点(一)优点1. 整套系统不需要软件的支撑,完全是电信号的传输,响应速度快;2. 视频实时度好,无迟延;3. 视频、报警信号采用独立的通道,一个设备的故障不会影响另一

个设备的正常工作;4. 监控中心的核心控制设备为矩阵主机,可靠性、稳定性都非常高。(二)缺点1. 布线较复杂,施工成本高;2. 前端采用模拟摄像机,图像质量与网络摄像机相比有较大差距;3. 录像回放画质与网络摄像机的相比有较大差距;4. 存储设备所占用的空间较大,功耗大,不利于节能。二、网络化安全防范系统优缺点(一)优点1. 系统中所有数据采用网络传输,布线施工简单、成本低,特别是

采用POE供电方式,系统的布线施工优势是模拟摄像机无法相比

的;2. 采用网络摄像机,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标清、高清甚至更高的视频

分辨率;3. 录像回放画质清晰;4. 系统中不论是视频、音频还是报警信号,都是数字化的,便于外

扩接口进行后期处理,系统的可扩展性好。(二)缺点1. 由于网络传输部分带宽的影响,当需要多路视频实时浏览时,画

面的实时度将下降,出现延迟现象;2. 前端摄像机和监控中心管理平台不论是采用嵌入式系统还是采用

基于PC架构的Windows系统,都因其集成的功能多而存在可靠

性方面的隐患;3. 网络化安全防范系统的建设成本较模拟式安全防范系统高了许

多。三、两种系统的共同点

从以上的对比可知,模拟式安全防范系统与网络化安全防范系统各有优势,但是,它们在运行和使用过程中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这些相同点主要体现在系统的应用层面。

1. 两系统设备和架构不同,但监控值班人员所做的工作都完全一样,一是监控实时画面;二是回放录像;三是根据报警提示进行人工干预。

2. 不论是模拟系统还是网络化系统,在实时监控和录像回放这两个环节,依靠的是值班人员的双眼来完成。

3. 两系统存在的缺陷相同,举一个技防工作管理者经常遇到的案例。

在监控视频区域内,嫌疑人堂而皇之地拿走了别人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或钱包,或者仅用几秒打开一辆自行车的车锁,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开现场。之后,通过查看监控录像,摄像机清晰、完整地记录了嫌疑人作案的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监控设备变成了录像设备。

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在的嫌疑人心理素质非常之好,他心里清楚,你看得见我,未必就知道我是坏人,所以,他们才敢在摄像机的监控区域内作案。在此种情况下,“防范漏洞”就出现在“监控覆盖区”内,我们投入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建设的监控设备形同虚设。

4. 现有安防系统中,越来越多的监控画面给值班工作人员带来了劳动强度的增加,在实时监控防范方面,不仅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反而暴露出现有视频监控存在的防范漏洞,如图4所示,从视频监控这个环节来讲,我们仍处于“人防”的状态,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技防”的特色来。图4 设备数量与值班人员监控能力关系图

现有安全防范系统已经具备了数字化、网络化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功能扩展能力,那么更新型的、下一代安全防范系统(New Generation Security & Protection System)就需要克服以上的弊端,引入智能化功能,使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稳定性、先进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将值班人员从高强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机器成为工作的核心,而人是监督、指挥机器工作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防”向“技防”阶段的过渡。四、下一代安全防范系统(New Generation Security & Protection System)模型

下一代安全防范系统New Generation Security & Protection System(NGSPS)具有的特性:(一)可靠性

在对图3系统优缺点的分析中,提到了在功能上高集成度的设备会导致系统可靠性的隐患增加,举一个工程实例来说明这一点,如图5所示,是某安防工程公司为某高校设计的两级安全防范系统的结构。图5 某安防工程公司设计的两级安全防范系统实例

对图5所示系统结构进行简单分析,可知该结构具有最主要的两个特点:1. 结构简单,建设成本低;2. 系统的可靠性较低,在整个系统,分监控室的硬盘录像机成为最

核心的设备,一旦硬盘录像机出现故障无法工作,将导致整个安

防监控系统的瘫痪。

因此,我们说,在安全防范系统设计中,采取简化系统结构来降低建设成本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将导致系统存在严重的可靠性隐患,在必要的情况下,细化系统结构甚至进行冗余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二)实用性

对于安全防范系统而言,核心的功能只是实时监控、录像回放、报警提示,其他附加功能的实现,都可看作是系统的功能扩展,但不是所有的功能都是必须提供给用户的,也就是说工程商恰好实现了用户所需要的全部功能,做到真正的量身订制,这才是真正的实用性的体现。(三)稳定性

稳定性也是评价系统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应该能够对外加的干扰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并且当系统中某一设备发生故障或工作异常时,系统应该能够立即向值班人员发出提示信息,因此,新一代安全防范系统要具有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和自我诊断功能(Self-Diagnostics),特别是某些关键部件,设备还要有运行状态的自动恢复功能。(四)先进性

新一代安全防范系统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应用功能创新方面,如图6所示,智能分析、自动化处理将被大量地加以运用,其目的就是用计算机取代值班人员进行自动化监控工作,值班人员所需要做的事情是:设定参数、监督检查计算机运行状态、对计算机输出的备选结果进行分析、进行决策。图6 新一代安全防范系统监控中心功能结构模型(五)新一代安全防范系统功能构成

1. 存储控制服务器集群:可将视频录像分为故障、报警、人工控制、移动侦测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并设置标志位存入信息管理服务器数据库中,为视频数据在IP-SAN中分配存储空间,将视频数据遵照iSCSI协议标准进行打包后发送到IP-SAN存储系统,进行存储。

2. 信息管理服务器:用于存储用户对录像方案的设定参数以及录像信息标识等,为视频播放服务器提供回放录像时的检索依据,根据用户发起的回放要求,快速定位相应视频数据块在IP-SAN中的存储位置,将视频数据块的起始位置索引值发送给视频播放服务器。

3. 视频播放服务器集群:为远程网络用户提供服务,对远程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将用户提交的视频播放任务进行解析,获取信息管理服务器返回的视频数据块在IP-SAN中的起始地址后,通过iSCSI协议指令读取IP-SAN存储系统中的视频数据,进行回放。在本系统中,具有秒级视频回放功能,视频回放效果接近于实时图像,取代了传统的流媒体服务器。

4. 智能检索服务器:根据设定的参数,自动完成在IP-SAN中的图像检索,并根据用户定义的可信度标准自动排序可能满足要求的检索结果,并将检索结果显示给用户,供用户进行分析和决策。

5. 协作服务服务器:该服务器提供了远程协作服务能力,对已授权的远程用户,可以完成视频图像的分布式检索服务和远程视频播放服务,对流窜作案的嫌疑人进行取证和防控提供了支持。流窜作案是目前治安案件的显著特征,每一个孤立的安全防范系统不能满足高质量的安全防范工作需要,因此,依靠现有网络化安全防范系统的基础架构可以容易地升级为下一代安全防范系统,使各高校、事业单位,甚至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的内部安全防范系统成为全社会这个大平台中的一个信息处理结节,完全发挥出现在硬件资源的潜力。

6. IP-SAN存储系统:是所有视频信息的存储空间,支持标准的iSCSI协议。

7. 系统自诊及警情处理服务器:对系统中重要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并根据信息管理服务器设定的报警信息处理逻辑进行报警信息的分析与处理,当监测到设备运行状态异常或有警情发生时,以声、光、电子报警方式通知值班人员或特定用户进行干预。警情信号可以是标准的开关量信号也可以是数字信号,还可以是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危险预警系统的软件消息,系统的可扩展性、适应性较现有安全防范系统有很大提升。

8. 自动监控服务器集群:根据用户设定的监控逻辑,自动完成监控值班工作,内嵌人脸识别、车牌号码识别、行为模式识别等智能分析功能,一旦计算机监控到画面的状态与设定的逻辑不相符时,即发出提示信息,由值班人员干预,将值班人员从枯燥而繁重的视频监控工作中解放出来。五、下一代安全防范系统性能分析

图6所示的下一代安全防范系统监控中心功能结构模型中共包括了八大组成部分,系统的核心虽然是针对第三小节中所提及的视频监控和录像回放的问题而设计的,但是由于整个安全防范系统是以网络架构为基础的,因此,网络带宽也是影响系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网络带宽

在图6所示的系统功能结构模型中的每一部分都具有网络接口,各服务器构建成千兆以太网络,保证网络带宽,并且在视频存储、视频播放和自动监控三个网络负载高的部分,采用集群服务方式,以满足网络带宽要求。(二)录像回放

由智能检索服务器承担,根据用户设定的参数进行录像回放,可以将回放画面设定为普通回放、快速回放、慢速回放,也可以设定为没有画面显示的自动检索式回放,基本上实现了录像的检索不再是靠值班人员的双眼,而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值班人员只需从计算机检索后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即可。由于人的眼睛所具有的视觉暂留效应,通常视觉暂留时间为1/24秒,因此,在人工查看录像回放时,如果要将画面细节看得足够清楚,就不可能将视频回放得太快。而计算机自动检索画面是对数据的处理,不存在人眼的视觉暂留问题,可以将画面检索的效率大大提高。(三)实时监控

由自动监控服务器承担,在现有安全防范系统中,不论是DVR(Digital Video Recorder,数字视频录像机)还是NVR(Network Video Recorder,网络视频录像机)都具有移动帧测录像功能,在自动监控服务器中对移动帧测算法进行了升级,采用更为复杂的动态画面智能分析算法对视频图像进行动态监测,当监控到违反了所设定的监控逻辑时,立即向值班人员发出报警提示,请求人工干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进行视频监控的劳动强度。

下一代安全防范系统(New Generation Security & Protection System)结构中包含的部分功能已经在北京高校的若干个安防工程中得到应用,诸如人脸识别、车牌号码识别、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危险预警系统等,都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当其他更加智能化的功能,如智能检索、自动监控功能等,在安全防范系统中得到应用的时候,会使安全防范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效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参考文献

1. 何进波.二级安全防范系统构建方案研究及应用[J].安防科技,2010,4.

2. 文宇峰,周激流,周扬.分布式计算机环境下CBIR检索引擎的实现[J].四川大学学报,2007,5.

3. 郝建林.智能视频监控管理软件关键技术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

4. 张阳.仿人眼的结构原理和关键视觉技术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1.

5. 何进波.数字硬盘录像机视频转发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

6. 陈淑娟.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危险预警系统[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0.

7. 石华伟.人体运动的跟踪与识别[J].中南大学学报,2007.

对目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几点新认识

李敏 李伟一、目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所处时代背景和工作内涵发生变化

当今知识型社会、网络化交往、数字化生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师生日常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出现大量“低头族”(注:指随时看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人),师生网络购物和交友的情况普遍;师生组团出行、户外探险等校外活动增多;校园高知群体维权意愿和力度增强——可以说,处于网络时代的高校师生有网上网下的多元化信息获取渠道,有校内校外的多元化生活空间。与此同时,校园新的不安全因素或风险有所增加,瞄准高校师生的新型违法犯罪活动花样翻新,如:在以往传统校园诈骗基础上逐步衍生出电信诈骗、网络侵财等一些新型违法犯罪。高校安全管理日益面临开放性和动态性的要求,即在师生的校内外不断流动中保障安全,在师生的社会化复杂交往中保障安全、在师生网上网下的频繁流转中保障安全。

由此,在传统的校园秩序、交通、消防、国家安全和保密管理等内容之外,高校安全管理拓展到网络安全、社交安全、校外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新领域,如:将防范新型网络违法犯罪作为更新拓展内容等。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内容内涵发生改变的基础上,笔者试谈几点对目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新认识,以期共同探讨。二、对目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几点新认识(一)高校安全管理由原来单一主体发展为多部门共同参与、多制并存的综合主体

为满足高校师生社会化公共需求,高校陆续引入校园公共安全市场化的服务机制,比如学生宿舍公寓交由物业公司管理,由学校安全保卫部门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高校校园除教学科研区、办公区外,还有学生生活区,居民区及各类商业服务等区域,校园常住人员除了在校师生员工之外,校漂族、打工族、经商族、快递族等社会人员数量激增。与此同时,一些高校校园周边常有黑导游、游商及非法经营场所等情况。

鉴于这些原因,高校安全管理不再局限于“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需要建立学校和属地其他部门的联动会商机制,对校园及周边“气候”进行综合治理。也就是说,高校安全管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内外两个系统,既要注重校园内安全稳定“小气候”的动态培养,又要参与校园周边“大气候”的综合治理。

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主体方面,过去主要由保卫部(处)一家包揽,现在变为外部由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消防、所属街道等多部门组成,内部由学校领导层、安全保卫、后勤、学生系统、物业、街道等多部门组成,最终形成了多主体或多部门共同参与、多制并存的高校安全管理机构。(二)以往传统的粗放式安全管理逐步被专业化、信息化、精细化的安全管理代替

从社会角度看,目前安全管理越来越被社会公认为是一门专业学科。从2007年3月起,我国开始实行了《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开始推行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考试。与此同时,高校公共管理和危机管理学科也逐步兴起和发展。一些高校开设了安全保卫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专业,清华大学等院校专门设立了公共安全研究院。

从高校实际情况看,目前高校普遍聘用保安公司经过职业化培训的保安员进行校园秩序维护、大型活动安全保卫等工作;高校安全管理队伍由过去主要依托复转军人、转业公安干警和内部招工为主,慢慢转向现在以吸收高校毕业生为主。高校安全管理队伍中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人员越来越多,队伍专业水平及文化层次有了较大提高;校园消防自动报警系统运行管理需要持证上岗,消防管理岗位上已有一些持高级消防工程师证书的管理人员;校园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设备、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均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安全辅导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这些都体现了高校安全管理逐步走向专业化、信息化、精细化。(三)在坚持以往“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打击”基础上,将预防管理作为重中之重

在以往“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打击”基础上,高校普遍建立完善了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从突出预防入手,细化各项工作要求,从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事故灾害、自然灾害、网络安全、考试安全等方面推动了高校安全管理重要关口的前移和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在群体性事件预防方面,高校依托党团组织、学生工作队伍和政保、网监等部门力量,建立了校园安全稳定信息动态搜集网络,加强对安全稳定形势的综合研判,及时发现有关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化解矛盾,掌握工作主动,持续维护了高校稳定。

与此同时,高校强化安全教育工作,普遍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更加突出安全教育的事前预防作用,不断丰富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普遍增加火灾逃生等实践演练环节。一些高校探索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制度等。这些工作说明,预防管理已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高校安全管理走向全面强化事前预防管理、夯实校园安全管理基础的新阶段。(四)安全工作观念从以往“管理”型为主向“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理念转变

与以往相比,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安全管理由原来的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推进。这种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工作理念要求以广大师生为本,努力把师生的安全需求与安全价值观、安全管理基本原则、安全管理手段及措施统一起来,强调管理与服务同存并举。做到面向师生员工、服务师生员工、依靠师生员工。主要体现在:

第一,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观念。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各高校针对研究生考试,英语四、六级等考试,包括学校校庆在内的大型活动,外事接待等工作都有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和具体工作流程,努力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树立为师生员工服务的理念。从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转变到“服务管理一体化”,各高校在安全管理中,努力将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好,为师生提供更便捷、更贴心的安全服务。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很多高校设置了24小时校园报警求助热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保卫处为深夜返校的同学提供“平安伴行”等相关服务;一些高校为师生提供更加便利迅捷的网上办公服务,如:网上申领校园机动车车证、借还集体户口手续等,这些都是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具体体现。三、探讨高校安全管理新原则

在新的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强调原有的“依法管理”等安全管理原则,也要适应当前知识型社会、开放式校园、数字化生存以及人们维权意识高涨等现实要求,创新工作意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秉持一些新原则,笔者在此提出以下新内容供探讨。(一)应强化育人原则,切实提高师生安全自防意识和能力

高校的中心工作在于育人,围绕这一中心要求,校园安全管理也要努力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方面做足功课,发挥最大教育功效。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力量纵然再强大,也仅是工作杠杆的一端,杠杆的另一端是全体在校师生。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育人,切实教育师生提高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防自护能力,做到“时时刻刻不忘安全、随时随地注意安全”,只有这样,国家、学校财产以及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如:在目前师生生活已离不开网络的条件下,我们要增加网络等新的“育人”渠道,利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人人网等及时发布校园警情提示;将发生在同学身边与平安校园建设相关的视频故事发布到网上;利用3D及动画等新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在线安全教育内容,不断扩大网络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教育功能,提高高校安全管理育人水平。(二)应坚持舆情管理的原则,维护高校声誉和形象

高校的安全是社会高度关注之下的工作。在如今“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传声筒”的网络时代,与高校安全管理有关的社会舆论一旦传播,速度快,影响大。舆论导向对于高校安全管理的影响很可能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因此要按照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管理要求,学会数据分析,抓住有利时机,未雨绸缪,下先手棋,适时加以引导,力争掌握舆论主动权。

近年来曾有多个涉及高校安全稳定内容的博客、微博、微信等新闻引发社会对高校公信力等问题的广泛关注。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在应对舆论危机时要比以往更有所作为,对社会和学校师生关注的校园安全管理焦点和热点问题,要增加信息透明度,做到“速报事实、慎下结论”,避免社会不必要的猜忌引发各种“噪声”,更有效地维护高校声誉和形象。(三)应坚持协同管理原则,不断创新高校安全管理方式

2012年3月19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是改革新的着力点。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必然要求。”

高校安全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外联动机制,避免各自为战,进一步加强保卫部门与学生、后勤、统战、街道、国际处等部门的联动作用,推广高校已有的成熟做法或经验。比如清华大学建立的“三区联动”(即教学办公区、学生宿舍区、家属生活区)工作机制,相关部门定期开会商讨工作,协同作战,落实校园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实现分级管控;保持部门间安全稳定信息渠道畅通,对信息管理做到及时、准确、有效,及时研判和处置校园各类苗头事件。此外,高校要认真落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首都综治办、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意见》,发挥综治平台优势,形成整体合力,积极推进高校及周边环境秩序问题的解决,创建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秩序。(四)应坚持师生自治原则,从“权力管理”走向“权利管理”

随着目前师生权利意识的日益高涨,应充分发挥师生群防群治工作优势,巩固和壮大“平安校园”志愿者队伍,引导师生全面参与“平安校园”创建工作。

在建立学生自治安全保卫组织方面,清华大学继1987年成立“学生治安服务队”后,近年来又与时俱进,陆续组建了学生交通协管队、学生义务消防监督队等新的校园安全保卫学生志愿者组织。据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高校中目前有34所学校建立了群众性安全保卫组织。这支志愿者队伍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安全保卫组织,在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治安巡逻、安全服务、大型活动安保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延伸了传统安全管理的触角,成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组成力量。这项工作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治和群防群治工作优势,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平安校园建设。

在今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中,安全管理部门要更加注重对师生等各类管理与服务对象的尊重,倾听他们的意志表达,引导师生参与,同时进一步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师生安全管理与服务自治的引导,通过师生自身常态化的安全管理实践,不断创新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方式,丰富安全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实现高校安全从“权力管理”走向“权利管理”的新转变。

总之,随着社会变迁和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日新月异。在高校安全管理实践中,我们将会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或问题,同时也会带给我们新机遇。在安全管理理念更新方面,我们要不断适应知识型社会、数字化生存等时代要求,不断适应高校校园社会化、校园开放化、师生国际化等工作变化,树立开放、系统、动态的大安全管理观;在安全管理力量方面,更多依靠在校师生的全员参与,切实加强师生自防自护能力,推进高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在安全管理举措上,切实做好预防管理,真正夯实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基础;更多地依托信息化等现代科技力量,加强校园内外综合治理,不断提升高校安全管理水平,进而带动校园安全文化培育工作,持续推动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参考文献

1. 陈珍国.学校安全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首都高校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清华大学)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长效机制”子课题(2011—2012年).

3. 游建军,陈于后,王伟.高校安全稳定法律适用问题研究[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

4. 北京高教保卫学会课题组.北京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现状与工作对策,2008.

5. 湛中乐.大学法治与权益保护[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6. 北京师范大学成果汇编.首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研究[G].2012.

7. 刘金星.论高校公共安全管理的服务特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

8. 许艳聪.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安全服务管理[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

9. 崔卓兰,宋慧宇.高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化探讨[J].北方法学,2008:3.

北京相邻高等院校安全合作共同体建设的探讨

张国坤 毕忠臣 江顺平 张建华一、合作共同体的背景和意义(一)高校安全工作的主要特征

1. 理论体系逐渐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内涵更加丰富。高校保卫工作的目标、任务以及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对象都在发生着改变,新形势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理论体系也在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专业委员会于1991年成立,是以高校保卫工作者为主体,从事高校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自成立起,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例如撰写出版学术论文和著作,举办相关研讨会和论坛,承办不同主题的培训班。安全保卫工作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为高校安全保卫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2. 影响校园稳定的因素日益突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影响的逐渐增强,高校安全保卫的工作范围也在不断加大,工作方式逐渐呈现多元化。过去,保证校园安全主要是保证在校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主要工作在于稳定校园秩序,保障不同人群在校园里的生活工作活动有秩序地进行。而今,校园保卫工作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也在逐渐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开放化,校内外来流动人口增加,校园安全工作日益复杂,参观游客、临时工作人员、各类推销商贩成为校园流动人员的主体。一方面,开放的校园文化鼓励交流与推广;另一方面,复杂的校园流动人群也增加了安全隐患,特别是财物的安全与保障,教导学生注意个人财物安全是基本的预防,监控设施与巡逻制度的执行与完善则成为必要的保障方法。(2)通行方式多样化,汽车、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已经伴随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充斥校园,逐渐代替自行车成为许多人代步的首选。因此,校园交通安全保障也需多样化。设立正确的交通指示牌往往不足以保证校园交通安全,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高校安保准则,优化交通管理、合理有效地控制校园内各类交通工具的行驶与停放,已经成为高校校园安保管理的一项重要考验。(3)网络冲击逐渐渗透到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简单的固定通信早已无法满足大家的生活需求,电脑、手机网络服务已经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便捷的网络服务促进了各项校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网络、手机诈骗信息往往容易畅通传播,虚假、反动信息也往往容易四处散播。(4)境内外邪教组织通过各种渠道,使用各种手法向高校校园渗透,同时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分化”、“西化”的战略并未减弱,反而会更加猖狂,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的政治敏感度高、思想波动大、行为非理性化强等特点,高校也成为了他们争夺的主要阵地。(5)科研工作深入开展,多种大量有毒、有害试剂的购买、使用和保存均存在安全隐患。有效监督科研用药品、药剂采购和使用,完善并加强废弃药剂的储存和回收,保障师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安全。(6)社会思潮多样化,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化。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生存基本压力的逐渐降低,使得一些学生的心理缺陷和心理问题更容易暴露出来。学业优劣、情感纠葛、人际交往,诸多因素冲击着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些必要的学生工作无法落实到位,也往往会带来学生甚至社会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隐患、问题,甚至事故。

3. 管理方式的转变

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方向的逐渐改变,也使得管理工作的方式相应调整:从过去的管理、批评、教育和整改,逐渐向预防、劝慰、调解和处理转变。这就要求学校安保工作人员主动深入一线,做好师生的安保教育工作,主动了解实际情况,对潜在问题进行预防处理并制定应急预案,尽量在第一时间将各种复杂的安保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避免事态扩大化。例如以预防为主,教育学生、教师和校园工作人员注意个人财物的安全,杜绝隐患,避免失窃;严格控制校园车辆的准入制度,以保障师生通行安全为基准控制校内车辆通行,完善校内交通线路和警示;以主题教育的形式普及学生及其家长对网络诈骗的了解和认识,在银行、取款机附近增加警示牌和宣传广播;加强学生教育,以理性思维思考现实生活、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加强实验室的安全保障工作,基本的水电安全之外,加强对有毒有害药品、试剂购买、使用和保存的监督管理,增加对相关废弃材料的回收频率和力度;将基本心理普查制度从本科生扩展到研究生,尽量提前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下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疏导,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人身安全隐患降到最小。这样,高校安保工作的方式也必须随之调整,即由“管理为主”逐渐向“服务为主”转变。(二)建立合作共同体的意义

近年来高校校园盗窃案的频频发生,对高校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对学校、教师、学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危害。高校盗窃案的发案时间和地点具有普遍性特征,窃贼多青睐于价值高、易携带的财物。绝大多数窃贼为校外人员,高校盗窃案预防措施中,“外来人员禁止入内”已难以适应当前现实状况,如何实现盗窃案件的有效预防成为高校保卫工作的关键。由分析近几年北京学院路周边高校盗窃案案例可知,同一个或同一批窃贼通常会在同一段时期选择对相邻高校实施盗窃。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在“人防”加“技防”的双重保障下,同时将本校盗窃案件中涉及犯罪嫌疑人的视频影像资料第一时间通传给相邻院校,当犯罪嫌疑人再次出现在其他高校时,及时锁定目标人物,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将窃贼抓获。可见,建立“安全合作共同体”,可以实现相邻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强强联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盗窃案的发生,为高校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维护高校稳定一直都是高校党委的硬任务,也是第一责任。面对敏感时期的严峻考验,高校维稳工作的关键是要做好源头预防,守住末端应急。北京高校云集,教职工和学生人数众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容易形成群体效应,并可通过现代通讯手段迅速辐射蔓延。一些学生参与愿望迫切,但缺乏社会经验,容易采取过激行为,如参加上街游行、静坐、请愿等集群行为。针对这种特殊情况,高校应把工作重点、工作环节进行前移,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矛盾、事态,迅速化解,并第一时间将情况通传相邻院校,防止周边高校学生串联的群体性事件发生。通过建立“安全合作共同体”,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群体性事件恶化,保障高校维稳工作的顺利进行。

北京作为全国的教育文化中心,高校数量最多,而海淀区学院路地区则尤为集中,拥有一批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院校。随着高校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的科研、教学合作也日益频繁和紧密。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作为老牌“学院路八大高校”之一,紧邻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每年新增数百项校际科研合作项目,教师、学生的校际间的交流交往增多。面对这样的地理优势,学院路高校间安全保卫工作的资源共享、充分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打造“安全合作共同体”成为今后工作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平安校园”工作近年来在各高校中广泛开展,建立“安全合作共同体”也有助于不同高校间交流工作经验,取长补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二、建设思想(一)核心目标的确定

由于地理位置、校园大小、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定位、校园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不同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也往往存在着诸多差异,工作重点也不尽相同,可谓各具特色。然而,一些共通的问题还是广泛存在,例如“维持稳定”、“矛盾纠纷”、“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建立“安全合作共同体”的核心目标,并不是所有高校制定出统一的安保规章制度和工作方法,而是本着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寻找不同高校共同面对的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建立高效运作的组织机构和信息沟通平台,通过互相协助的方式构建高校安全保障合作平台。即充分尊重各高校根据自身已有的处理特殊问题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处理特殊问题,积极鼓励高校间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交流工作经验,做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同时通过“安全合作共同体”的建立,处理各高校均需要面对的,特别是需要相互协助才能更好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二)资源的整理和整合

建立“安全合作共同体”,进行高校间安保资源合理、有效的整理和整合成为首要进行的一项工作。这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两方面。

1. 信息资源:信息化浪潮如今已广泛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安保的工作条件也随之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一方面,大量摄像头、门禁装置等系统已经广泛用于师生财物的安全保障,构建高校间通畅的信息传递平台,由于盗窃犯在相邻高校中流窜作案经常发生,“安全合作共同体”高校可将被盗信息及时传递互通,必要时可将涉及盗窃嫌疑人的监控视频影像资料传递给相邻高校,达到联防联控的目的;另一方面,邪教组织、境外反动信息和不法谣言的网络传播至今仍时有发生,一些在校生由于世界观不完善、社会经验淡薄,容易因为猎奇心理一时冲动卷入其中,这就需要高校安保部门通过现有网络技术及时沟通,合理控制,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批评教育,防止恶性的群体性社会事件发生。

2. 人力资源:随着现代化安保设备的使用,安保措施的改进,许多日常安保工作已经逐渐向“轻人力、重技术”的方向转变,许多高校一线安保工作人员数量逐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聘用安保公司的保安人员逐渐减少。日常工作中各高校现有的工作人员足以应对工作压力,但举办大型活动、社会活动、应急事件时,有限的人力资源往往不能满足工作量的急剧上升。整合人力资源,制定应急状态下安保人员适当的互助协作机制,不仅可以满足实时需求,避免资源浪费,也为高校间一线安保工作人员交流工作经验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三)合作平台的打造

合作平台是“安全合作共同体”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构建合作平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包括:组织领导、日常工作和应急处理。一方面,需要设立长期的领导工作组,由其协调各参与高校单位间的相互协助关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各参与高校单位逐年或逐期轮流执行“安全合作共同体”理事长单位的职责,这既有利于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工作经验的相互交流。日常工作方面,各高校安保相关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可以通过合作平台交流工作经验,共享安保信息和各种资源,在领导工作组的协调下取长补短合理安排日常相关工作;应急处理方面,各高校安保相关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可以在第一时间上报事件信息,安保问题,提请领导工作组协助提出应急方案,并协调各参与高校调配各类资源,予以协助。三、运行机制的构建(一)建立组织机制

构建“安全合作共同体”的组织机制,由领导工作组和多个工作体系两个主要部分组成。领导工作组:由上级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担任秘书长,由各参与高校安保工作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组“理事会”,并逐年或逐期轮流担任“理事长”,主要负责“安全合作共同体”的构建和维护,日常信息的沟通、资源调配与相互协助工作的总体安排,突发事态下的会议召集、应急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等。多个工作体系主要包括“维稳工作体系”、“纠纷调解体系”、“安全教育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综合防控体系”等,日常参与“安全合作共同体”运作过程中各高校间的相关合作,应急状态下在领导工作组的统一指示下完成突发事件的处理。一般而言,各高校自身范围内的安保问题自行独立解决,涉及两个或多个高校的安保问题在相关主要负责人协商一致后,方可提请“安全合作共同体”协调解决。(二)建立合作机制

正确合理的合作机制才能有效地保障“安全合作共同体”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多方论证的过程,逐渐改进的过程。

1. 组织框架的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通过上级部门调研,相关高校负责人的走访与会晤,明确构建“安全合作共同体”的共同愿望,明确工作目标、任务以及权利与责任,协商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和基本制度。

2. 签署必要的合作备忘录:以签署合作备忘录为契机,初步试点开展“安全合作共同体”的相关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建立成熟的工作模式并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

3.“安全合作共同体”的正式成立与工作完善:联系有意愿参加的各相关高校,以合作备忘录为蓝本,报请上级相关领导部门,通过审批成立正式的“安全合作共同体”机构,通过日常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机构的运作和管理模式,改进工作效率和效果。(三)建立沟通机制

建立规范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不仅仅局限在各参与院校间日常安保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也体现在“安全合作共同体”系统管理信息的有效传达与反馈,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明确的例会制度:领导工作组的组成人员与各参与高校其他一些主要的安保工作负责人一同定期召开例会,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对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进行推广,对工作不当造成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对今后开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预判,探讨合理有效的应对方法。

2. 充分开展舆情、警情的分析、讨论和预测:应对信息化的广泛冲击,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对网络不良舆论的传播进行及早的布控,对盲目参与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调查、劝解和批评,避免一些不良问题扩大化;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平台,对邻近高校甚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内发生的人身、财物安全问题进行及早的分析,预防相关案件在校园内的再次发生,特别是针对连环刑事案件要及早制定应急预案,协助公安机关做好安全稳定工作,保障师生安全。

3. 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开辟交流和研讨专栏:这有助于各参与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沟通安保信息,交流工作经验,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促进高校安保相关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4. 在各参与高校内举办相关的校园安保论坛、教学讲座:梳理、总结、交流经验有利于安保工作的良性发展;对学生广泛开展方方面面的安全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让学生养成防微杜渐的好习惯。(四)建立自检与互查机制

建立自查与互查总结机制,有助于“安全合作共同体”在机构建设和工作开展中总结成功经验,减少错误,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安全合作共同体”的领导工作组在年终组织相应的年度工作总结大会,着眼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探讨与批评,改进组织领导和日常工作,完善“安全合作共同体”的各项功能,为进一步开展合作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安全合作共同体”建设优质、高效的推进。(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参考文献

1. 张子荣.当前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29).

2. 周斌.关于网络舆情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34).

3. 刘兴德.加强首都高校保卫干部队伍建设努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4. 贾红棉.高校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J].理论观察,2007(10).

关于建立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的探索

高惠玲 李晓林 郭万喜 何予 任新纲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而实验室安全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高校化学类实验室中经常使用各种危险化学品、压力容器以及电动机械,因此成为火灾、爆炸等事故的高风险单位。我校重点学科方向为化学、化工、材料,75%以上实验室为化学类实验室,实验室安全管理任务艰巨。建立化学实验室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始终是我校的一项重点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目前已逐步建成并实施了“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将安全管理提升到系统管理的层次,为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搭建了一道安全屏障。一、化学实验室常见安全事故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化学实验室内火灾、爆炸、中毒、触电、机械伤害等安全事故屡有发生,轻者造成仪器设备及装置的损坏,重者可能使建筑物大面积损毁或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损失不可估量。经对各类事故数量及原因的总结分析发现,安全事故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电器电路引起的火灾性事故;二是由危险化学品、压力容器引起的爆炸性事故;三是危险化学品中毒事故。

1. 电器电路引起的火灾性事故

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历年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中,一半以上是由电器电路的问题引发的火灾性事故。主要原因有:(1)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多,因而对电路设计要求高。有些实验室电路容量设计不足,或在增加大功率设备时,未重新进行严格的负荷计算,造成电路的过载、老化、发热引起火情。(2)采用劣质的电线、插座等电器元件,使用过程中反复打火,元器件发热引起火情。(3)操作使用不当,如未按标准操作规程使用电器,未按要求切断电源等,未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检修等造成电器设备问题引起火情。火情得不到及时控制就可能蔓延为火灾,同时由于化学实验室通常存放易燃易爆品,火灾还极有可能引发后果更为严重的次生事故。

2. 危险化学品和压力容器引起的爆炸性事故

虽然直接由压力容器和危险化学品造成的安全事故数量不多,但是,这类事故一旦发生,其危害和后果非常严重。分析全国范围内一些重、特大安全事故,特别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安全事故多是在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压力容器的实验室发生的爆炸性事故,究其原因有:(1)未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导致化学反应达到爆炸极限,进而发生爆炸;(2)储存方法不当或设备问题造成易燃易爆物品泄漏,遇火花或热源引起爆炸;(3)压力容器操作不当或设备本身存在设计和安装缺陷,引发爆炸。

3. 危险化学品中毒事故

很多实验不可缺少的化学品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有些是迅速而致命的,有些则作用缓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方能显现。人为故意投毒或误服误用一些剧毒固体化学品、无意识长期暴露于有害气体环境中是引起致人死伤的重大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二、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特点及难点

1. 实验室危险源多:我校化学类实验室占实验室总面积的75%以上,实验室内普遍使用种类繁多的危险化学品(包括易燃易爆物品、毒品、易制毒品等)以及钢瓶、反应釜一类的压力容器,大量实验要在高温度、高压力或者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潜在的危险源数量极大。

2. 实验室面积紧张:近年来,高校教学和科研事业迅猛发展,实验室内人员、设备和耗材数量激增,使多数实验室变得拥挤不堪,物品摆放更加密集,各种公用设施超负荷运转,实验室用房紧缺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掣肘。实验室面积不足使得人员操作、设备及物品摆放的安全距离无法保证,隐患丛生。

3. 安全设施不足:由于高校资金紧张,安全投入普遍不足,多数化学实验楼均没有有效的监控和预警系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能及早发现并制止。此外,由于管理部门对实验室内人员的防护用品及应急性安全处置用具没有统一要求,故此两类物品的数量不足,种类参差不齐。

4. 教师安全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各高校都把教学、科研工作视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安全工作往往被忽视,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也比较薄弱,对安全管理工作敷衍了事或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现象时有发生。三、管理思路及具体措施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学校整体及每位成员的切身利益,涉及对多种复杂信息的分析整合,需要各个管理单位的通力配合,力求达到实验室安全可控性和最优化的终极目标。我校在多年不断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化学类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方案,该体系由六个子系统组成,以国资处为管理核心,以目标控制为主线,以安全检查为手段,以专家化专业化为目标,抓实每个细小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责任构架系统

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建立严密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权责分明。(1)搭建严密的管理构架: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由校、院、实验室三级管理,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责任制。国资处负责全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学院由主管院长负责本学院的实验室安全工作,实验室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并承担安全管理职能。国资处按照《北京化工大学实验室安全责任制规定》要求,与各学院、实验室安全员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2)制定和完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不留管理盲点或死角。(3)实施安全问责制,将安全管理责任是否达标作为每位教职员工绩效考评指标之一,目前学校即将出台的《北京化工大学安全事故行政追究暂行规定》已将安全事故责任与职工年度考评结合起来,问题严重或性质恶劣的事故责任人不仅将受到行政处罚,还将在一定时期影响上岗和职称评定。

2. 教育宣传系统

教育宣传是安全管理的基础,我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网络化的宣传和培训系统,促进了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师生安全意识的提高。(1)通识宣传加强广度:针对化学实验室特色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通过网站或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教师,保证安全教育的广泛性。同时,制作宣传展板,在重点学院楼前巡回摆放,加大校园内宣传力度,增强教师与学生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意识。(2)专业培训加强深度:聘请相关专家定期开展钢瓶和压力容器安全知识、实验室电器安全知识、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安全防范知识、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等培训,对哪类实验室参加哪类培训做出明确规定,做到有记录,有考核。(3)实施实验室准入制度: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必须参加安全知识讲座,在线学习掌握实验室基本安全知识,经上机考试合格获得准入证书后,方可开始实验室学习实践。不合格者必须重新参加培训和考试。

3. 防范预警系统“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有效的防范预警系统,消除安全隐患,杜绝事故发生,是安全工作的主要目标。在学校硬件投入不足前提下,必须充分发挥管理的预防作用。(1)建立实验室安全登记签名制度,每日下班前由实验室安全负责人(或委托其他人)按要求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并签名记录在案,学院及国资处将不定期抽查。(2)实施《安全钥匙制度》,建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规定要求统一收集各实验室钥匙,于各实验楼封存,委托专人保管,当且仅当突发特定安全事故时开启,消除隐患,减少损失。(3)对钢瓶及压力容器实现全程管理:借鉴设备管理的办法,进行编号备案,形成数据库。同时完善相应管理制度,规范压力容器的购进、安装、维护、转移、改造和报废等各环节流程,抓住压力表等关键仪表检查、校验、维修以及设备操作标准化的重点,实现覆盖全过程的安全管理。(4)危险化学品源头管理:建立长期、稳定、可控的化学药品供应渠道,既可以保证化学药品的质量和价格,又便于管理者迅速准确获得供应商及流量信息,从而在源头上实现监督管理。(5)建立实时安全汇报、举报网络平台:建立危险实验、安全隐患实时汇报网络平台,形成快速实时的信息沟通渠道,鼓励对不安全行为、做法进行举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4. 监督检查系统

监督检查是促进安全制度贯彻落实的有效手段,为保证检查的有效、高效,必须要有目标、有水平、有重点,抓实每个细小环节。(1)实施实验室安全评级:全面了解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状况,综合考查实验项目的危险性、设备种类(特别是压力容器、长期运转的电动设备等)、安全设施配套、安全制度及措施等因素,对实验室进行安全等级划分,力求掌控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学校和学院的各级安全监督检查过程中,对安全风险级别高的实验室进行重点监控。(2)加强检查的专业化水平:聘请技术专家与管理人员组成“实验室安全督导组”,定期、不定期、抽查等方式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指导学院和实验室查找安全隐患并整改。(3)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档案数据库:全面记录实验室各类安全信息,安全评级、危险点、安全隐患记录、安全管理重点、危险品记录、各次安全检查结果和整改记录等。

5. 信息交流系统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需要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建立顺畅的信息交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1)每月安全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由各主管安全副院长参加的安全例会,通报校内外安全事故案例及当月检查情况,督促各学院自查自纠。(2)编制《实验室安全检查情况通报》:针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国资处负责向学院下发整改通知书,同时将检查结果、整改情况汇编为《实验室安全检查情况通报》,定期上报校领导并下发到各学院及实验室。(3)学期实验室安全总结会:学期末组织全校规模的实验室安全通报会,通过总结、评比、表彰,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领导的支持。

6. 技术支持系统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建筑、暖通、电路、设备、化学等多个学科,要想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必须要借助外力,组建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团队。为此,我校聘请了压力容器、危险化学品、电器电路等专业的7名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等方面给予全局把握和微观指导:(1)具体指导实验室检查工作,作为专家与管理人员一同进行巡检和抽检,把握技术关键,提高检查的准确性;(2)参与制定和修订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确保校内各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与国家最新政策法规的一致性和时效性,同时,技术把关各种专业性较强的安全操作流程等规章制度;(3)通过交流与探讨,不断学习国内外高校及同行业实验室建设的先进管理经验,为逐步形成未来我校实验室安全建设规范打下基础。四、体会和展望

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高校将实验室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的重要举措,实施以来,安全管理工作有了明显起色。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仍然面临很多困难,一方面是实验室条件没有根本好转以及人员思想状态不可控性增加,使安全事故发生几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使管理部门在人员和经费等方面捉襟见肘,无法使管理有质的提升。因此,与国外同类高校或国内同行业企业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相比,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参考文献

1. 郑思宁,张晓勤.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J].广州化工,2008(4):76-77.

2. 李五一,谷大丰,胡放.香港高校实验室安全和环保工作考察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9):10-12.

3. 赵永俭,陈小平,刘云,等.日本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6):1-6.

4. 温光浩,周勤,程蕾.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4):153-157.

5. 罗一帆,汤又文,孙峰,等.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4):147-149.

6. 张世铭,刘淑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6(5):102-106.

7. 党培育,张帆,李燕,等.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布防[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2):115-118.

8. 董基,梁巧荣.高等学校化学实验室规范管理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7(36):232-234.

9. 王乐森.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初探[J].科技信息,2008(24):489.

10. 刘春柱.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与管理对策[J].实验室科学,2006(8):89-92.

基于自我教育的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探索

——以首都高校为例韩标 王亚平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工作,和谐有序的环境是高校人才培养以及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保障学生安全关系校园秩序的和谐、稳定,关乎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整个高校安全工作的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促进高校校园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一、当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状况与问题

据调研,首都高校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宣传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面向学生广泛开展了消防、治安、交通、实验室、保密等安全教育活动。被调查的78所首都高校中有50%实行了全员消防安全教育进课堂;有67.5%经常进行消防安全应急演练;有60%对全员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有61%参与校园安全生产及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尽管如此,校园内发生的与学生相关的各类案件仍比较多。调查显示,高校各类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火灾等事故大多是由于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疏忽大意、缺乏安全知识造成的。据了解,某开放型高校95%的盗窃案件都与学生自身的不当行为有关。

一般而言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很多时候又是由人的管理不善造成的。从当前高校情况来看,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是高校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提高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学领域有这样的观点,“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与手段,这就是教育与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提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著名论断。倡导学生自我教育应该是提高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可行途径。二、自我教育是提高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1. 自我教育是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内在要求

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良好安全素质的形成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的特点,对生活中所接受的安全知识或遇到的安全事故进行认知、思考、判断、试错等一系列心理或行为活动的综合结果。他人无法代替这个过程。成功的学习应该是自觉的、主动的学习,任何强制的、非自愿的学习都会导致不良的效果。因而,要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发挥受教育者自身的主体性,倡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 自我教育是提高学生安全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他们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其在文化传递、继承过程中的师授性和他控性;而自我教育与此不同,其根本特点是人对知识文化继承吸收的自控性和自授性。”根据对近千名清华学生获得安全知识途径的调查发现:74.9%的受访者表示通过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积累;64.1%的受访者表示是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57%的受访者表示通过网络、电视、书报学习。生活实际经验的积累被学生认为是获得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生活经验的积累过程,就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安全事故时进行独立思考、判断、总结、积累和提升的自我教育过程。因而,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的有效途径。

3. 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协调配合是高校安全教育的有力抓手

教育和自我教育“从理论上看,二者固有不同的特点,而从实践上看,两者又是统一的、互补的。因此我们也必须在理论上肯定其统一性和互补性,而不能有顾此失彼,或者薄此厚彼的偏颇。”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但教育必须以教育者的“教”,以及受教育者的“学”为中介。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接受多少是教育效果的关键。我们重“学”,也要重“教”,人的自我发展必须以一定的外部条件为基础。高校的安全教育也必须认清这一点,要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应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重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看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性和互补性,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协调配合。从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状况来看,人们采取主动教育的方式较多,缺少对自我教育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因而,应该加强对自我教育方式的重视。三、基于自我教育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常见模式探索

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效率理论表明: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越高,真正掌握的东西越多。首都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也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安全教育或管理。通过对实践的观察,常见的学生自我教育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 模拟体验式

模拟体验式的自我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类似,主要是通过外界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氛围,运用各种方式模拟特定情景,让受教育者在其中进行体验和思考,从中获得认知和感受,积累经验,提高认识。它可以被认为是教育方式中受教育者“学”的过程,更应该被概括为自我体验、自我积累经验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教育模式。在首都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模拟体验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消防领域。首都78所高校反馈的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高校经常进行消防应急演练。

近年来,清华大学一直注重模拟体验式安全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2004年开始,每年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对全体本科新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的同时都有一次突发事件应急疏散模拟演练。让学生一入校就受到一次深刻的体验式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2006年,清华大学新生安全教育活动被教育部定为高校学生应急演练观摩现场。同时学校在学生公寓区,每年抽部分楼宇,轮流进行四到五次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模拟演练。多年来的安全培训和模拟演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2年年底,清华大学某办公楼的一房间因为电器短路发生火灾,该楼的两名同学立即组织楼内师生疏散,并且利用灭火器和室内消火栓成功控制了火情,减少了此次事故的损失。

2. 参与管理式

高校安全事故的处理,是学校安全管理部门或公安机关的事情。但在绝大部分事件中,学生是其中的受害者或者肇事者。为了加深学生对安全的认识,很有必要让学生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当中。高校倡导学生要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之中。学生充当校园安全管理者的角色不仅要求自身懂得安全知识,而且要处理相关事件,并且在事后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充当教授他人的角色,传播安全知识,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的安全素质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学生组成的安保队伍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首都参与调查的78所高校中,有34所有学生治安组织。最早的成立于1987年。从2002年开始,成立数量较多。人数从几十到几百人不等,详见图1。图1 首都高校学生群众性治安组织建立情况

3. 自觉追求式

自我教育,在很大意义上讲更应该是受教育者主动去追求、汲取知识的过程。除了以上提到的方式,自我教育模式当然也应该包括自觉学习、主动追求的方式。在高校,这种模式体现在学生追求安全生产领域的知识,主动学习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出于兴趣追求野外生存的安全知识等。自觉学习安全知识,积极关注安全现象,主动思考安全问题,这应是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中的一种较高境界,是个人丰富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技能有效模式。四、为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1. 加强师资队伍和学习材料建设,提供良好的自我教育资源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都需要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调查结果显示,师资力量目前还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短板,需要继续加强。学习材料在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方面居于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学生安全教育的学习材料形式单一、内容呆板。大学生对当前各高校普遍发放的《大学生安全知识》或指南等类似书籍的使用效果不理想。

在安全教育书籍等学习材料的建设方面,不妨借鉴一下国外的相关做法和经验。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警察局2005—2006年度校园安全手册》包含了校园年度犯罪数据统计资料。它真实地记录了过去一年校园各种案件的发案率,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能够给学生有针对性的警示作用。另外,详细阅读会发现,该手册有内容简短、贴近学生实际、涉及面广、细致入微、更强调服务理念等特点。实验室安全是高校安全工作的重点,有学者对比国内外实验室安全相关学习材料后,指出:与国外《CRC 实验室安全手册》相比,国内的实验室安全相关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没有将国际上已认同多年的安全规则(如化学材料安全数据表)引入;内容组织上缺乏正确的实验技术与实验方法介绍,缺少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安全法规与标准等内容,编排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鉴于此,推出安全知识领域优质的书籍或教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安全教育资源,是推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2. 坚持学生志愿安全保卫队伍建设,拓宽学生自我教育平台

学生志愿安保队伍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各高校不但要努力实现学生志愿安保队伍从“无”到“有”,还要努力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变。上文的数据显示,被调查的高校中仍有50%以上没有提供这样的平台。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推动学生志愿安保队伍建设,而且应坚持创新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各个方面的实践锻炼,增强学生的安全素质。

清华大学于1987年建立了“学生治安服务队”,至今已有26年的历史。其规模由最初的7人,发展到现在的150余人。多年来,治安服务队根据学校的特点,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先后推出了“找回曾经的拥有”失物招领、“让运动没有负担”操场免费存包、夜间平安护送以及寒暑假校园与车站之间的平安护送、配合学校寒假集中住宿行李搬运等工作。2008—2012年,仅操场存包,服务次数就达35000余次,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支持。现在治安服务队已成为一支组织合理、管理有序、制度相对健全、有自己独特文化并在师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组织。其业务范围也由原来的治安,逐渐扩展到交通和消防领域,并于2003年组建了交通协管分队,2012年分化出了学生志愿消防监督服务队。多年来,无数学生通过这个“课堂”,增强了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学到了防范技巧,磨练了意志,找到了自信,提升了个人综合素质。

3. 利用网络等科技传媒手段,畅通自我教育的交流途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进行的“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年轻人遇事更信微博。在微博用户当中,44.4%的人更相信微博上的信息。高校的人人网成为学生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去年高校新生入学之际,北京大学一名研究生撰写了《那些北大周围的骗子们——写给新生的防范指南》并放到人人网上。文章总结了9种骗术,提醒广大新生注意防范,在短时间引发上千网友关注,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国外,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网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州大学建有校园安全项目网页,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警察局的主页可点击进入,该网页提供安全服务、出版物、预防战略等;还可以在注册后登录梅根法案网址,浏览各种犯罪信息资料;邮件系统也是该校与学生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我国各高校在利用网络办公或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高校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功能,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发布安全信息、传播安全知识,实现校园安全信息快捷、准确、畅通的传播,对于学生掌握信息,开展自我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 建设校园安全文化,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自我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安全素质、提升安全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需要一定的文化环境支持。校园安全文化对学生有陶冶功能,在学生安全思想的修养、安全心理素质的引导、安全情感的培育、安全行为的规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包含着知识和技能,校园安全文化能帮助学生获得安全知识和技能,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安全生活方式,在各方面协调发展,形成综合安全能力。安全文化对学生安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潜移默化的,具有持久的效果,经过日积月累,作用明显。因而,我们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努力,大力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以此来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总之,目前高校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无论内容和形式都需要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安全教育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自我教育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安全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式,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我们要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创造广阔的平台,拓宽交流的渠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行充分的引导和启发,让自我教育成为提高学生安全素质的有效途径。(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本文曾发表于2013年12月出版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增刊上。)

心理安全视角下大学生的逆商及教育

韩标 刘金玲

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关乎校园安全稳定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更关乎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目前的青年大学生基本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经历简单,处于青春期的后期,身心发育正逐渐走向成熟而未成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社会竞争加剧、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来自于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自身内部的压力,青年大学生的心理不断受到各种类别各种程度的冲击,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难免因不适应而应对不良,出现心理危机事件。

心理安全是指人们在心理上或精神上具有比较稳固的防线,能够抵御外界力量所带来的心理刺激,有效预防各种心理险情的发生;是人们面对所处内外环境的应对、归因、转化的心理机制。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水平也保证着其心理健康水平。在青年大学生经常受到的心理冲击中,固然可能有类似于范进中举或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情况,但是大多数容易导致心理险情发生的内外刺激往往还是挫折、障碍类的情景,概言之,可以简称为遭遇逆境。因此,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水平,就要努力帮助大学生提高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一、逆商与心理安全

逆商,又称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AQ),也被译为挫折商或者逆境商,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境的能力。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在智力、资本、环境以及机遇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有的人可以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最终步步成功,而有的人则一蹶不振、一败涂地、一塌糊涂。究其根源,在于他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能力不同,即逆商不同。逆商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学者保罗·史托兹博士在综合世界上数十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是指“把困境或障碍转变为机会”能力。根据保罗·史托兹的理论,逆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是可以测量的,也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根据史托兹博士的研究,逆商可以分解为四个关键因素,即控制感(Control)、起因和责任归属(Origin & Ownership)、影响范围(Reach)和持续时间(Endurance),简称为CORE。2

控制感(Control),指人们面对逆境时所感知的自己对逆境的驾驭能力和控制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逆境或挫折,控制感弱的人只会怨天尤人、束手无策、消极退缩、听天由命、坐以待毙,很少或者根本不做出努力就放弃;而控制感强的人则会面对现实、直面困境,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不屈不挠,想方设法,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竭力扭转不利的局面。

起因和责任归属(Origin & Ownership),指对逆境发生的原因以及责任归属的认识情况。导致人们陷入挫折或逆境的起因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前者如因为自己的疏忽、能力不够、决策失误、未尽全力等,后者如突然的变故、时机尚未成熟等。低逆商者,因内因陷入逆境时常常自怨自艾,过度自责、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因外因陷入逆境时则很容易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跟自己没有关系。而高逆商者,既不会盲目把所有的原因都归于自己,也不会一股脑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别人,而是对逆境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在合理的限度内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同时痛定思痛,制定周密计划,尽可能确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影响范围(Reach),指逆境会在多大程度和范围上影响到工作、生活等的其他方面。低逆商者会无谓地放大逆境的消极影响,使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一团糟。高逆商者则往往能够将逆境的消极影响限于一定范围,并能够将其影响程度降至最小。

持续时间(Endurance),指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持续时间。逆商低的人,会在逆境中迷失而久久走不出悲观失望的阴霾。逆商高的人则勇于直面逆境并能迅速扭转不利局面,因而能将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短时间内。

从逆商四个关键构成因素的分析可以获知,逆商实质上是个体应对所处的内外环境时的一种心理反应机制。同样面对逆境或者挫折,逆商高的人对逆境有强的控制感、能进行正确科学的归因并勇敢担负责任、能将逆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内,从而具有较高的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而逆商低的人则恰恰相反。因此,逆商的高低决定了心理安全水平的高低,高逆商者能够承受并成功应对超越逆境,具有较高的心理安全水平,能够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而低逆商者则容易受到心理冲击,容易遭遇心理危机。二、逆商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同的价值理念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价值多元化现象日益普遍。青年学生面对这样的环境,再加上学习、就业、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提高,甚至出现自伤、伤人、报复社会等行为。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具有克服一般困难的能力和对逆境进行客观分析的能力,但是在面对逆境时自控力较差,表现为易急躁、盲动、不知所措。高逆商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是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端正自我认识、学会自我控制、学会正确归因的重要保障。因此,大学生逆商教育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一)逆商教育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彰显校园安全管理以人为本的特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安全需求是人类的基本内在需求之一。心理安全是人类安全需要的最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而逆商则是人类心理安全的重要保障。所以说逆商的教育培养是人类内在的基本需求,逆商的教育培养更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大学生大多处于16~22岁之间,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但其心理机制尚未成熟,处于人格的自我发展和完善阶段,主要表现为意志一般较为脆弱、易受暗示、自制力差,情绪较为敏感、丰富,心境易变化,易产生激情。这也就决定了,当面临来自于学习、生活、情感、经济、就业等众多压力和挑战,以及在这些方面出现的挫折或者不顺时,他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的纠结、矛盾,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调适和归因,对挫折的反应强烈,从而导致对自我的满意度降低,甚至出现自我否定、焦虑、抑郁等心理亚健康状态。已有研究表明,逆商与人的心理健康和成功与否有密切的关系,逆商高的人容易保持心理健康并取得成功。逆商能够使人们在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在维护人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心理健康的卫士。

逆商教育根植于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特殊性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充分理解和接受青年学生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的彷徨和迷失,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来自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增强抵御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安全水平,彰显了校园安全管理以人为本的特质。(二)逆商教育有助于有效预防各种校园心理险情和心理危机事件,拓展了校园安全管理服务的途径和深度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不安定事件呈上升态势。北京16所高校联合调查数据表明,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大学生身心疾病和导致休学、退学、离家出走、离校出走、死亡、违法犯罪等的比例高达64%。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为3%。而这其中又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不能够正确应对各种逆境所致。传统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以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对于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种校园不安定事件只能在事后发挥作用。要根本上维护校园的安全和和谐,必须从着力于预防各种校园突发事件方面下功夫。由以上校园突发事件的原因分析可以推想,如果通过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逆商教育,帮助其提升心理安全水平、增强抵抗各种挫折的能力,必然会有效预防各种校园心理险情和危机事件发生。

通过开展逆商教育培养,提高和改善个体对事件起因和责任归属的认知判断及归因模式、接受还是拒绝的勇气和信念、控制并战胜逆境的信念和力量、被情绪影响的持久性及范围、对逆境进行转化的心理机制等构建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提升大学生心理安全水平,将从根本和源头上改善和维护校园安全和和谐,拓展了校园安全管理服务的途径和深度。(三)逆商培养体现了校园安全管理服务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核心使命的价值,也是高校履行学校法定义务、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

高校的核心使命在于人才培养。高校对青年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安全素质和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逆商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从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注重逆商的培养和教育,提升大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既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又体现了校园管理服务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核心使命的价值。

逆商培养是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则是高校的法定义务,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也都明确规定学校应把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列入教育内容。另外,《侵权责任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同时规定,高校对在校学生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大力开展逆商教育和培养,促进青年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安全,则是高校履行学校法定义务、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三、开展大学生逆商教育的路径

开展大学生逆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逆商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当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将逆商教育纳入心理安全教育课程重要内容,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和控制水平

根据保罗·史托兹的研究,逆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采取针对性的训练得到提升的。学校应当把逆商教育纳入第一课堂,可以通过开设课程、纳入心理健康或职业指导课程,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逆商的相关知识包括理论与方法,从而提高逆商指数。比如在职业指导课程中,可单独设计职业逆境应对的模块,介绍逆商的知识、方法,以及面对求职、就业、职业发展逆境时如何应对,可采用情景模拟、课堂训练等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和情感进行强化,以改变学生面对逆境时的不良观念和自我认知,从而提高控制能力和应对能力。

心理健康课程必须常抓不懈,通过心理健康课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及其重要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为应对逆境的打击奠定坚实的心理健康基础和方法准备,帮助学生确立健康、积极、进取、不怕挫折的心理基调,掌握应对逆境的方法。(二)以实践、训练等方式进行逆境体验,促进逆商能力内化,增强心理抵抗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应对逆境和挫折的能力的高低由个体处理挫折和危机的经验决定,而这些经验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产生,它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1. 在社会实践中增强体验

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企业、工厂等真实环境中学习;依据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逆商相关的素质拓展和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亲历体验;通过逆境相关的沙龙、工作坊、团队训练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模拟逆境体验,并进行解除逆境的相关训练,从而强化其积极的反应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其内化到学生个体心理结构中去。

2. 在学生组织中磨练自信

社团协会是大学生组织活动、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环境之一。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协会的作用,磨练大学生坚定自信心。学生在各种学生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使命,自信心与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这种积极的心态和胜利的体验会给每个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在逆境中会自然地用昔日的经历和生活中的哲理或明智的思想来鼓励自己,或者习惯性地去朋友那里寻求援助,促使自己更快地从挫折、自卑中走出来,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3. 在体育运动中塑造意志力

有坚强意志的人不怕困难,百折不回,愈挫愈勇。体育运动十分有助于逆商的培养。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运动的过程就是克服人类生理和心理的负荷,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天气等)困难的过程。体育的竞争性特征使得运动者随时都有落后的可能,那必然伴随着失败、挫折和逆境。青年学生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感悟挫折,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战胜挫折的成就感。从失败中求改进,从困境中求自强,从而培养顽强意志,增强耐挫能力。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在体育运动中锻炼培养出来的优良品质,具有迁移的功能,能够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质而影响到所有方面。(三)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满足学生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咨询需求

大学生因为其家庭背景、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出现逆境时所出现的反应模式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个性化指导和服务就变得尤为迫切。高校可以以培养大学生逆商为契机,普及心理咨询与职业咨询,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职业咨询老师,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职业咨询室,开办心理和职业咨询信箱,开通学生心理热线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咨询,还可以通过定期心理讲座、宣传片等形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并创造条件让同学能够预约咨询,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及时地解决学生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典型和榜样,营造积极的心理安全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抵御逆境、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意志品性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渲染作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增强大学生认识社会、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对知识的吸收,人性化的校纪校风能使学生的问题、困难顺畅地得到表达和宣泄,避免因学校反馈机制的缺失造成逆境中的学生的问题无法解决。树立逆境中成才的典型,宣传自强自立的故事,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动作用,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逆境应对模式。(五)建立逆商教育和心理安全工作协同机制,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

逆商培养和心理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由监控、预防、教育和危机干预功能的协同机制,由学生工作部门、安全保卫部门、院系领导共同组织领导机制。机制内部建立心理危机定期评估排查制度和心理危机通报制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做好日常的指导和帮扶,对于已经排查确定为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人群,实行定向定期的沟通和动态信息跟踪。对已经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做好危机干预工作,协助其缓解心理症状并协助其获得应对逆境和挫折的技能。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其安全感呈正相关,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家庭内外部成员的支持和协助将是帮助大学生获取安全感,应对困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对确定已经出现心理危机的人群,应实行家长通报制度,以获得家庭和社会系统的支援,共同关心学生逆境体验,促进其心理调适能力,协助学生走出逆境,走向成功。(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本文曾发表于2013年12月出版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参考文献

1.Stoltz P G.Adversity Quotient—turning obstacles into opportunities[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1997.

2. 陈泰中.逆商——通往成功的挫折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敖洁,邓治文,吴利存.大学新生逆境商数及挫折教育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7):77-81.

4. 李炳全,陈灿锐.逆境商与应对方式和抑郁的相关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0):44-46.

5. 何金科.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刍议[J].闽江学院学报,2009(6):107-111.

6. 罗育华.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逆境商数(AQ)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2(1):23-24.

7. 鲁牧.体育界的一面旗帜——马约翰教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201-25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