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14:36:50

点击下载

作者:周冬仙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肝癌

肝癌试读:

一般知识

健康需知识医理是真知

何谓肝癌

肝癌是生长在肝脏的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两种,我们通常所说的肝癌即指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系原发于肝脏的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简称肝癌,包括肝细胞癌、胆管上皮癌和混合性肝癌。其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多经AFP普查检出。中晚期临床表现为肝部肿块、肝区疼痛、腹胀、消瘦、乏力、发热、

黄疸

等。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上,多发于非洲东南部和东南亚,而欧美、大洋洲发病率较低。我国发病率较高,多见于东南沿海地区。其死亡率在我国列癌症第二位,仅次于胃癌。据调查资料显示,近二十年肝癌死亡率上升了约60%,上升趋势明显。每年约1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死亡人数的45%。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男多于女,男女性之比约为2~5∶1,其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毒素等有关。

近年来,一些直径小于1cm的早期肝癌已被发现。有助于肝癌诊断的甲胎蛋白(AFP)测定的广泛应用,以及基础研究的进展,使我国在肝癌的防治研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

继发性肝癌是由其他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侵犯、转移至肝脏所形成的肝部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原发癌症状。由于肝脏有着独特的血供系统和特殊的组织结构,全身的肿瘤除脑的原发瘤外,绝大部分都可以转移至肝脏,如胃癌、胰腺癌、直肠癌、结肠癌、肺癌以及乳腺癌、胆囊癌和黑色素瘤等。

原发性肝癌是如何发生的

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是由肝脏的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恶变而来,是多因素、多阶段综合作用形成的。现认为,是在致癌因子的长期作用下,控制肝细胞增生的基因功能异常,同时,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损害或免疫功能低下,而最终导致了肝癌的发生。目前研究的致癌因子主要有: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以及沟塘水中某些藻类所产生的毒素等。

在肝癌的发生中,原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起着重要作用。

癌症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使原癌基因激活成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引起细胞生长失控所形成。肝癌的形成需要经过起始、促进、积累这样一个多阶段的顺序化过程。因此在其整个癌变过程中,需在不同阶段相继或同时有多个癌基因的激活及多个抑癌基因的失活。

目前发现肝癌至少有原癌基因、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53包括N-ras、H-ras、C-myc、C-fms、IGF-Ⅱ、C-ets-2、P。这些原癌基因在肝癌、癌旁组织均有表达,其中部分在癌中表达高于癌旁肝的表达。抑癌基因已证实Rb基因与肝癌发生无关,而转甲状腺素蛋白基因(TTR)则可能与之有关。

病毒性肝炎与肝癌有何关系

病毒性肝炎与肝癌有着密切关系,能引起肝癌的病毒性肝炎已涉及到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与丁型肝炎(HDV)3种。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高发区人群的HBsAg阳性率较低发区为高,我国肝癌病人中约90%有HBV背景。如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统计,其肝癌住院病人中,HBsAg阳性率为69.1%(992例),HBsAb阳性率72.1%,乙肝标志物阳性率达90%以上。其次HBsAg携带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数十倍。日本肝癌病人中HBsAg阳性率26.9%,HBsAb阳性率76.2%,非洲黑人肝癌病人中HBV阳性率(184/ 380)较HCV(110/380)高,提示HBV比HCV在发病中更重要。意大利HBsAg阴性肝癌HCV-Ab阳性率71.9%,法国肝癌中HCV-Ab阳性率58.2%,西班牙肝癌HCV-Ab阳性率75%,但在前苏联肝癌中HDV-Ab阳性率高达81%,这些统计数据提示了HCV、HDV在肝癌中的重要性。

我国原发性肝癌与HBV最为密切,其致癌机制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顺式激活作用,即HBV-DNA插入到肝细胞原癌基因的附近,直接启动或增强了癌基因的表达;另一种是反式激活作用,即HBV-DNA随机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DNA上,通过转录并翻译成蛋白质后再激活自身基因或肝细胞的原癌基因。最近人们发现,整合于染色体上的HBVx基因可作为转录的模板而表达相应的HBx蛋白,而HBx蛋白具有反式激活因子的作用。

肝硬化与肝癌有何关系

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我国,肝癌病人80%以上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大多数肝硬化是由慢性乙肝发展而来的。长期肝炎病毒的感染致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不能消除病毒,引起反复的肝细胞坏死、增生,最终演化成肝硬化。在肝细胞增生的过程中,可出现局灶性腺瘤样增生,易受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从而演变为肝癌。

当然,并非肝硬化患者都会发生肝癌,只有当机体的免疫力低下,而不足以消除恶变的肝细胞时,才会发生肝癌。

发霉的食物能否引起肝癌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多发于温暖、潮湿、容易滋生黄曲霉菌的地区,尤其是食用玉米、花生多的地区。动物实验证明,被黄曲霉素污染产生的霉玉米和霉花生能引起肝癌,这是由于黄曲霉素的代谢11产物黄曲霉毒素B (AFB)有强烈的致癌作用。1111

用ELISA方法检测AFB和AFM提示,AFB、AFM与肝癌死亡率1相关。而AFB的主要来源是玉米和花生油。食谱调查显示,肝癌死亡率与进食玉米、花生及花生油相关,而与大米、水果、蔬菜、蛋白质及纤维素无关。由于黄曲霉毒素(AFT)具有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1990年国际癌症中心将AFT正式定为致癌剂。

值得重视的是黄曲霉毒素不是肝癌唯一致癌因素,不少资料显示,黄曲霉毒素与HBV有协同作用。如国内用树闙做实验,HBV阴性、11AFB阴性对照组未发现肝癌(0%);HBV阳性、AFB阴性组1/9肝癌;11HBV阳性、AFB阳性组12.5%有肝癌;而HBV阳性、AFB阳性组则52.9%发现肝癌。除黄曲霉毒素外,黄米霉、杂色曲霉、乌青霉等的毒素均有一定的致癌作用。

饮水污染与肝癌发生有关吗

我国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饮水污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在肝癌多发区,如江苏启东县、上海的南汇县、广西的扶绥县等均提示饮用地表水(宅沟水、塘水)者其肝癌死亡率明显高于饮用井水者。以饮用深井水者肝癌死亡率最低。在肝癌高发地区,开展改良饮水措施后,肝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1

动物实验显示,浓缩的宅沟水、塘水可明显促进AFB的致癌性。

其中的致癌物质,目前尚未明了。近年进行了大量的水质分析,已发现水中有多种有机致癌、促癌、致突变物,如:六氯苯、苯并芘、二溴乙烷、二氯乙烯、四氯甲烷等。同时还发现,寄生在沟塘水中的一些淡水藻类植物,如蓝绿藻所含的蓝绿藻素有明显的促肝癌作用。

还有哪些因素与肝癌发生有关

如胆小管中的中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刺激胆管上皮增生,为导致胆管细胞癌的原因之一。澳大利亚的肝癌病人与铁代谢紊乱有关,在白血病患者中,肝癌危险性为正常人的200倍,认为其重要性与HBV相仿。研究发现,饮酒是仅次于乙肝病毒的危险因素,若患有乙型肝炎的患者饮酒,则酒精可起促癌因子的作用。吸烟与肝癌也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吸烟每天超过10只的人,患肝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5倍。

此外,环境中的突变原和病毒引起肝细胞的点突变和基因易位能引起原发性肝癌。以亚硝基化合物为主要化学物质,亦能诱发肝癌。

肝癌的肉眼类型有哪些

(1)小癌型:单结节肿瘤<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3cm。癌结节呈球形或子叶状,灰白色,质较软,切面无出血坏死。肉眼可见癌灶周围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很少侵犯血管和向肝内转移。由于其手术范围小,易行根治手术。手术成功率在90%以上,占全部肝癌的2%。

(2)块状型:癌组织呈大块状,可是单块也可呈多块,或由多数癌结节融合的块状;肿块直径在5cm以上,如大于10cm则属巨块型。癌块质地较软,中心部常有出血坏死,癌组织周边常有散在的卫星状癌结节。本型以右肝叶多见,占肝癌78%以上,适合做肝动脉栓塞化疗,尚未出现卫星病灶的早期肝癌可考虑手术切除。

(3)多结节型:可见多数癌结节分散于肝右叶和肝左叶,直径由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以3~5cm为多。结节与周围界限不甚明确,被膜下的癌结节向表面隆起至肝表面凹凸不平。此型约占20%以下,由于结节较多,手术不易根除,宜做肝动脉栓塞化疗。

(4)弥漫型:为多数从米粒至黄豆大小结节弥散分布于全肝脏,呈灰白色,质硬,肉眼难将其与增生的假小叶区分。此型较少见,约占不到2%,亦不适合手术化疗,可考虑肝动脉栓塞化疗等。

肝癌的组织学分型如何

按组织发生可将肝癌分为肝细胞癌、胆管上皮癌、混合性肝癌三大类。

(1)肝细胞癌:癌细胞起源于肝实质细胞。分化较好者,癌细胞类似肝细胞,分化差者,癌细胞异型性明显,呈多边形,胞浆丰富,呈颗粒状,明显嗜酸性染色,有时可见胆汁小滴,胞核大深染,可见多核分裂,癌细胞排列呈条索状或巢状,其间血窦丰富,无其他间质。此型最常见,约占肝癌的80%~90%。

(2)胆管上皮癌:癌细胞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其组织结构多为腺癌或单纯癌。癌细胞较小胞浆清晰透明,胞浆中无胆汁,形成大小不一的腺腔,间质多而血窦少。此型比较少见。

(3)混合型肝癌:癌组织中既有肝细胞癌又有胆管细胞癌结构。此型最少见。此外,近年来还发现有些少见类型肝癌,如透明细胞型、巨细胞型、硬化型、纤维板状层型。这些类型肝癌预后均较好。

肝癌如何发生转移

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转移是它的特性之一。通常随着疾病的发展,肝癌的转移发生率增高,同时,转移的发生率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并受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肝癌的转移有四种途径,即血路、淋巴道、直接蔓延、浸润或种植。其中以血行转移最为重要。肝癌的转移可分为肝内转移、肝外转移。肝内转移是指肝癌细胞从原发部位经门静脉小分支转移至肝脏的其他部位,多见在主癌周围分布小结节,像卫星分布一样,故医学上称为卫星灶。肝外转移是由于癌细胞累及肝静脉后进入体循环以及浸润种植等转移至全身各部,可涉及肺、骨骼、肾上腺、腹膜、淋巴结(肝门、上腹部或腹膜后等)等部位。其中以肺部最为多见,肝癌转移至肺部早期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是在胸部X线检查时被发现,到了后期才会出现胸闷、气急及顽固性咳嗽、咯血等症状,若癌栓栓塞较大肺动脉分支时引起肺梗塞,可突然发生严重呼吸困难。癌细胞转移至骨骼时,可引起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转移至脊柱时,可因压迫脊神经而引起截瘫等等。

肝癌的转移多发生在晚期,但有些早期的小肝癌也可能发生肝外转移,应引起注意。通常经过细致的体格检查以及利用X线、B超、CT等检查手段是不难及时发现转移病灶的。

肝癌的自然病程究竟有多长

历来认为肝癌的病程很短,通常不超过6个月,随着甲胎球蛋白(AFP)检测的广泛应用和各种定位方法的进步,1~2cm小肝癌的检出,使人们对肝癌的自然病程有了新的认识。1981年上海医科大学汤钊猷提出了肝癌自然病程的新概念。

原发性肝癌本身的自然病程可分为4个阶段:

(1)早期亚临床期:即由发病开始至亚临床肝癌诊断成立。如从AFP在积压中最早出现异常算起,中位时间约为10个月(实际可能更长),即肿瘤长至目前定位手段能测出(即1~2cm)前所需时间。此期间除AFP低浓度上升无任何异常可见。早期诊断与定位仍困难。

(2)亚临床期(Ⅰ期):即由亚临床期肝癌诊断成立至症状出现(约8~9个月)。此期亚临床肝癌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诊断主要依靠检测AFP和B型超声波、CT检查等。此期肿瘤较小,手术切除的机会多,约90%可获早期肿瘤切除,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0%左右,提示多数病例其疾病仍处于可治愈阶段而无明显扩散。

(3)中期(Ⅱ期):指由症状体征出现到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的出现,约4个月。此期各项检查如酶学、肝功能、核素扫描等绝大多数均出现异常,故诊断已无困难。此期病人手术切除及5年生存率均只有20%左右,提示大多数病人已有肿瘤扩散。B超和CT检查均能发现门静脉支内已有癌栓。此期肿瘤中位直径已达9~10cm。

(4)晚期(Ⅲ期):指黄疸、腹水、远处转移的出现至死亡,仅约2个月。此期已缺乏有效延长病人生命的治疗方法。门静脉主干癌栓对不可逆的疾病过程起重要作用。

因此,原发性肝癌有一个相当长的自然病程,至少2年以上。因血中出现AFP异常时,肿瘤已发展到一定大小,实际上肿瘤的发生时间应当更早。

如何才能诊断肝癌

具有肝区疼痛、腹胀、食欲减退、乏力及消瘦等症状和肝脏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有大小不等结节等典型临床表现的病例不难诊断,但往往已届晚期。因此,对凡有肝病史的中年人,特别是男性患者,如有原因不明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肿大者,应作AFP测定和选择B超、CT等检查,争取早期诊断;对高危人群,即肝炎史5年以上,HBsAg阳性,40岁以上的病人主张进行肝癌普查。

低浓度AFP持续增高但转氨酶正常,往往是亚临床肝癌的主要表现。在排除慢性肝病、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的情况下,若血AFP>400μg,并能触及坚硬肿块的肝脏或影像学上具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者,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当AFP≤400μg/L,仅靠AFP不能诊断所有的肝癌,而且尚有30%~40%的肝癌病人AFP检测呈阴性,对这些病人应借助B超、CT等检查,必要时还可用肝动脉造影或B超导引下的穿刺活检,联合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α-L-岩藻糖苷酶等肝癌标志物,如果两种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或有两种肝癌标志物阳性及一种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者,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怎样区别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有时很难区别,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鉴别:首先,应在身体其他部位寻找原发癌病灶,能够找到原发癌灶的即是继发性肝癌,否则就是原发性肝癌,由于原发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房等处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因此对这些部位都应仔细检查。其次,AFP检测阳性者多为原发性肝癌,但少数原发性癌在消化道的病例也可呈现阳性。此外,原发性肝癌大多合并肝硬化或慢性乙肝病史等也可资鉴别。

此两种肝癌鉴别的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和肝外原发癌的寻找。

肝癌需与哪些疾病鉴别

肝区疼痛

、消瘦、乏力、食欲减退等是肝癌的常见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肝癌所特有。肝区肿块也并非唯独肝癌所有,如右侧肾脏、肾上腺、胰腺、结肠等处的肿瘤也可在上腹部呈现肿块,容易混淆。肝癌在B超检查上的“占位性病变”在肝血管瘤、肝脓肿等也可出现。所以肝癌应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临床上原发性肝癌常须与继发性肝癌、肝硬化、肝脓肿、胰腺癌等疾病相鉴别。

中医是怎样认识肝癌的

在中医学中,肝癌属“癥瘕”、“积聚”、“肝积”、“胁痛”、“鼓胀”、“癖黄”、“坚癥”等范围。

原发性肝癌,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为正虚邪实,其治疗针对肝癌发病的不同阶段,《医学心悟》中早已提出了初、中、末三法,“邪气初客,积聚未坚,宜直消亡,而后和之;若积日久,邪盛正虚,法从中治,须以补泻相兼为用;若块消及半,便从末治,即住攻击之药,但和中养胃达经脉,俾荣卫流通,而块自消矣。更有虚人患积者,必先补其虚,理其脾,增其饮食,然后用药攻其积,斯为善治”。可见治肝癌既要注意抗癌,又要注意护肝,既要攻邪,又要补正,针对不同的病变类型、病期和不同阶段而灵活运用攻与补。原发性肝癌由于其恶性程度高,发病隐匿,发现时多不能手术,而多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哪些人属于肝癌的高危人群

肝癌的“高危人群”即指那些发生肝癌机会较多的人。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男性发生肝癌的机会是女性的4~7倍,因此从性别上说,男性是肝癌的高危人群;肝癌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所以从年龄上看,中老年人属肝癌的高危人群;肝癌与乙型肝炎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有乙肝病史的人属于高危人群;除此之外,肝癌还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因此亲属中曾有肝癌病人的人群亦属肝癌的高危人群。

研究发现,年龄在35~55岁之间,有乙型肝炎病史或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的人为主要的肝癌高危人群。对于这些人每年进行两次肝癌普查,对早期发现肝癌具有重要意义。

肝癌可预防吗

肝癌的病因已基本明确,目前已经知道肝炎病毒、黄曲霉素及某些藻类产生的毒素如蓝绿藻素与肝癌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针对上述病因,我国提出了“管粮、改水、防肝炎”的七字方针,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如防止食物霉变,不吃发霉的食物,改吃玉米为大米;在肝癌高发地区,采取改良饮水的措施,使居民饮用自来水、深井水以代替沟塘水;特别是乙肝疫苗的研制及应用,使受接种的人产生抗乙肝病毒的抗体而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从而降低肝癌的发病率。

人们对肝癌应主动进行预防,除遵循上述的预防措施外,还应加强营养,锻炼身体,从而增强体质,对肝癌的预防起到间接作用。

疾病信号

病发有前兆贵在发现早

肝肿大

肝肿大与肝癌肿块是诊断肝癌最有意义的临床症状。肝癌肿块生长在血液丰富的肝内,常于较短时间(1~8个月)内迅速增大,多数向阻力较小的上腹腔发展,几乎都可在肋缘下和(或)剑突下摸到肿大的肝和肿块。患者以肝肿块为主诉的占37%~64%,而检查时发现肝肿块者达80%~100%。少数早期肝癌病人,可摸不到肝肿大或肝肿块。肝癌肿块具有3个基本特点:

(1)肿块体积较大,最大径多在3~5cm以上,隆起于肝面,凹凸不平,常可随呼吸、体位改变而移动。

(2)肿块质地坚硬,多数坚硬如石。

(3)肿块有疼痛或压痛。部分肝癌肿块同时向横膈方向生长,引致横膈升高、运动减弱或(和)局限隆起。肝区疼痛

肝区疼痛,是肝癌最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肿块迅速增大使肝包膜受牵拉所致,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癌肿直接浸润肝包膜,疼痛就会加重,甚至因呼吸或体位转动而出现肝区剧痛。若肝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坏死的癌组织及血液进入腹腔时,可突然引起剧痛,从肝区迅速延及全腹。但是,在肝癌的早期,因为癌体积较小,不足以对肝包膜产生压力,患者也可以感觉不到疼痛。

应注意慢性肝炎、肝硬化时的肝区疼痛大多呈隐痛,疼痛部位不定,疼痛程度也较轻,不像肝癌部位固定的持续性剧烈疼痛。当然,如果患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人出现持续性肝区疼痛,就应该及时就诊检查,以警惕肝癌的发生。

食欲减退、腹胀

因肿瘤对肝实质的侵犯引起肝功能损害,以及肿瘤压迫胃肠道,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

乏力、消瘦

乏力、消瘦是由恶性肿瘤的代谢产物与进食减少等引起,严重时可出现恶液质,即晚期肿瘤引起的严重消瘦、极度疲乏、贫血等衰竭表现。

发热

发热表现为低热或持续性高热,是由肿瘤坏死、合并感染以及肿瘤异常代谢产物引起。如无感染证据者,称为癌热,多不伴寒战,这种发热用一般消炎药治疗无效。黄疸

黄疸多为晚期表现,可因肝细胞损害或癌块压迫或侵犯肝门附近的胆管引起,亦可因癌组织和血块脱落引起胆道癌栓所致。

其他表现

肝癌的表现复杂多样,如腹水,锁骨上、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肝癌还可以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等;肝癌病人还可出现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症等旁癌综合征的表现。这些都应引起警惕。

检查须知

检查为诊断病清好治疗

如何利用甲胎蛋白(AFP)诊断肝癌

甲胎蛋白在胚胎早期存在,大部分由胚胎期肝细胞和卵黄囊细胞产生,胎儿胃肠也可产生少量。胎儿出生后浓度迅速下降,约两周左右AFP从血液中消失。如果在成人血清中重现AFP,则提示肝细胞癌或生殖腺胚胎癌,这是因为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又恢复了产生AFP的功能。AFP检测的广泛应用使肝癌的诊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具有很高的诊断和临床价值。如它是各种诊断方法中专一性仅次于病理检查的诊断方法,是目前最好的早期诊断方法,可在症状出现前的12个月作出诊断,有助于查出亚临床期复发与转移;同时又是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

甲胎蛋白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如琼脂双向扩散法、双向对流电泳法、反向间接血凝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法等。琼脂双向扩散法(简称扩散法,低限为1~10μg/ mL)、双向对流免疫电泳法(简称对流法,低限为250~500μg/mL)以及反向间接血凝法(低限为50μg/mL),由于灵敏度低或假阳性较高,近年来已逐渐少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它是利用AFP的单克隆抗体检测AFP的一种方法。同时,又由于它采血量少,目前已成为大规模肝癌筛查的主要方法。放射免疫测定法(简称放免法)也很灵敏,正常值<20μg/mL,定量的准确性更高。

临床上应注意甲胎蛋白的“假阳性”,所谓假阳性是指不患有原发性肝癌的人出现AFP检测阳性的结果,通常见于肝炎和肝硬化、胚胎源性肿瘤以及少数胃肠道的恶性肿瘤等病人。因此,当AFP检测阳性时,要仔细地排除这些假阳性的干扰,不能盲目地作出肝癌的诊断。

应特别注意,有些肝癌病人AFP检测不出现阳性,而呈阴性,对这种病人AFP呈阴性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肝癌细胞遗传基因活化程度过低,表达甲胎蛋白的基因失活,导致肝癌细胞不产生甲胎蛋白,因此血清中检测不到AFP。对这种病人可依据其慢性肝病病史和肝区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肝肿大等典型肝癌临床表现作出肝癌的诊断。对那些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肝癌,可以借助B超、CT以及肝动脉造影导引下穿刺活检等检查手段确诊。

由上可知,不能凭单纯的AFP阳性,就诊断为肝癌,也不能因AFP检测阴性而排除肝癌的可能,临床上应紧密结合肝癌的典型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才能正确地诊断肝癌。

甲胎蛋白异质体主要用于鉴别有AFP阳性的原发性肝癌和良性活动性肝病。

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能否诊断肝癌

γ-谷氨酰转肽酶是存在于肝脏中的一种重要的酶,与氨基酸的代谢有关。它是一种酶系,可以有10多种类型,医学上将这些酶称作同工酶。这些同工酶在不同的肝脏疾病时升高的程度不同。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同工酶Ⅰ′和同工酶Ⅱ′明显升高是原发性肝癌所特有的指标。它适用于AFP阴性肝癌的辅助诊断。

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吗

原发性肝癌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早期诊断困难等特点,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虽然血清AFP是原发性肝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指标,但仍有30%~40%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血清AFP始终呈阴性,给临床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为提高诊断率,临床常采用AFU、AFP、CEA、SF、β2-m、CA50等对原发性肝癌进行常规检测。CEA阳性检出率仅为40%左右,单独检测意义不大,而AFU、SF、β2-m、CA50阳性率较高,但特异性较差,故用AFP、CEA、SF、β2-m、CA50等联合检测,可使原发性肝癌检出率高达90%以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