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爱与哀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18:11:22

点击下载

作者:阿零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那些爱与哀愁

那些爱与哀愁试读:

■写在前面的话

记得大概是16岁生日时,我一位很要好的女朋友送了我一本书,冰心的散文集《关于女人》。冰心的作品,我看得很少,基本就是课本上《小桔灯》、《寄小读者》这样的文章。但当时16岁的我觉得这本《关于女人》,写得真挺有意思。它集结了作者身边各种各样的女性,她们或是追求独立生活的知识女性,或是美丽而勇敢的新潮女子,或是婉约而坚忍的旧派女子,或是朴实真挚的家中仆人,按冰心自己的话说是“写了十四个女人的事,连带着也呈露了我的一生,我这一生只是一片淡薄的云,烘托着这一天的晶莹的月!”

记得当时看过这本小书后,我就想,要是有一天能把自己身边的女性也写一写,也定是有意思的吧。没想到多年后的今日,自己也写了一本薄薄的关于女人的书,虽然书中的女性并非是身边女子,而是几千年前的女性,但也多少算是部分实现了当年的念想。

其实,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也无意抱着求证历史真相的意图去写作。记得奥威尔的《1984》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我们知道,历史往往不过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谓历史的真相,追究起来是一头雾水的。另外,我的这本小书,自然是与什么“大历史”不相干的,因为在中国的古代史中,女性往往不过沦为“注脚”,称不上历史的风向标。和《关于女人》一样,它所关心的是女性的生活、感情和命运,是她们的心路历程。

最初我就是抱着这样一种探究古代女性细微生活的好奇心开始的。而大抵因为同是女性的缘故,写着写着,虽时空不同,也会常常“移情”,竟有点感同身受起来,或悲愤,或不平,或拍案叫绝,或心有戚戚。套句时髦的话,竟也有穿越之感。但我也很清楚,我的眼光,我的价值观,我的男女观念,毕竟都是现代的。所以,当我面对这些女性的命运和爱恨之时,只能是以我自己的“心”去关照,所以,其实我又是很难和她们“感同身受”的。

同时,我也是有一点小小野心的,关于这些古代女性,对她们的描写和评议其实从未间断过,所以我希望自己的角度是不同的,是可以另辟蹊径的。也许,我做到了。当然,这还有待读者的检验。

提起这本小书,还得追溯到四五年前。最初,一些文章是为《新世纪》周刊而写的专栏。当时,收到一些读者还算不错的反馈,这才让我有信心坚持写下去。而没想到一写竟有三年之久。当然,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书并不完全是专栏之集合,一部分是专栏文章的重新整合和补充,而大部分的文章还是后来才动笔写就的。我想说的是,如有读者读到某些文章时,觉得似曾相识,那估计你曾经读过我的那批专栏文章。这种重逢,也算是有缘了。阿零2011年10月于北京

爱情不过是一场记忆

爱情不过是一场记忆(李夫人)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很多人都曾被杜拉斯《情人》的这个开头震撼。因为它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超出了常理,而显得如此具有吸引力。“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恐怕这样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个女人会相信,也没有哪个男人会说吧。

爱情是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过是荷尔蒙分泌,谁会为一张备受摧残的脸分泌荷尔蒙呢。“色衰爱驰,爱驰恩绝”,汉代的李夫人就因为深谙所谓爱情的玄机,而拒绝让汉武帝见最后一面。“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当汉武帝刘彻听到这首曼妙的歌曲时,不禁问道:“世上真有这样的佳人吗?”唱歌的李延年说:“有,这歌唱的正是我的妹妹。”于是,李夫人被送到帝王面前。妙丽善舞的绝色佳人自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

刘彻一向多情,在此之前,陈阿娇、卫子夫都曾经集百般宠爱于一身。刘彻也一向绝情,陈阿娇已被软禁于长门宫之内,卫子夫也成了昨日黄花。李夫人出现得正是时候,适时填补了空缺,很快便就成为宠妃,并生下一名皇子。

但红颜薄命,年纪轻轻的李夫人却在最好的时候,病倒了。病情严重之时,刘彻前去探望,李夫人用被子蒙住脸,不相见。她说,因为自己长久卧病,形貌毁坏,所以不能见皇上。刘彻非常心疼,央求让他见上一面,但李夫人坚持不见,“臣妾没有化妆修饰,不敢以素颜见君王。”

汉武帝又说,只要让他见上一面,就加赐千金,并封她兄弟为官。但李夫人依然坚持不见。武帝用手揭被子,李夫人便转身向内,掩面而泣,即便武帝再三呼唤,李夫人也不露脸一见。武帝心里不爽,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前来探望的姐妹,好奇地问李夫人:“你既要托付兄弟的事情,和皇帝见面不更好说吗?”而李夫人竟回答道:“正是因为要托付兄弟的事,所以才不能和皇帝见面。我出身卑微,皇帝之所以爱我,是因为我的容貌。大凡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今天我已病入膏肓,他若见我容颜衰败,大不如前,必然心生嫌恶,惟恐弃之不及,又怎么会在我死后照顾我的兄弟?”

李夫人的一番话,像一盆冷水一样,泼得人直打寒战,但却道出了最简单直白的道理。爱情就是这么脆弱的东西,像漂亮的易碎品一样不堪一击。参透了这点的李夫人,不想看到她和刘彻的感情被一锤击碎,选择了“不见”。不见,爱还在那里;见,爱不见得还在那里。李夫人直到死去,都坚持不见刘彻,为的只是把最好的时光留下,留在刘彻的回忆里。

失去李夫人的刘彻果然爱意更浓,思念日笃。他让画师画了李夫人的画像,以解相思之苦。他常常想起李夫人的美好,并做《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有一回,汉武帝在似睡非睡之时,见李夫人袅袅走来,把一信物送到自己手中,说道:“这是蘅芜香。”皇帝惊醒,梦境却历历在目,又似闻到一香气,一时竟不知是幻是真。为纪念这场梦,他把做梦的房间命名为“遗芳梦室”。

为解思念之苦,汉武帝还找了一个方士在宫中招魂,以盼与李夫人见上一面。方士在晚上点上蜡烛,请皇帝在帐帷里观望。摇曳烛影中,似有李夫人朦胧的身影翩然而至,但未曾看清就已渐逝渐远。汉武帝看得发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不管那方士耍了什么花招,汉武帝的痴情却让人动容。

此情此景,不免让人感叹,李夫人的心机果然了得。所谓至死不渝的爱情,果真需要死亡来成全,而且须在最美之时死去,竟不能慢慢枯萎、凋谢而死。所谓昙花之美,正是如此。

看看失宠的陈阿娇和卫子夫,早逝的李夫人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呢?依据刘彻过往情史,大可做个猜测:如果李夫人不是在最美的时候香消玉殒,而是慢慢变老,眼睛不再明亮,脸色不再雪白红润,皱纹一条一条爬上眼角、额头,刘彻还会如此痴恋这样的李夫人吗?其实都不必等到变老的一天,只需再相处些日子,等爱情变淡,变得索然无味,谁说李夫人就不会看着让人生厌,就不会重复阿娇和卫子夫的悲剧呢?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些什么?美国作家雷蒙德·卡弗说,爱情不过是一种记忆。显然李夫人看穿了这点,并终于让他们的爱情永远只留在刘彻的记忆里。而这种爱情记忆需要悲剧来成全,所谓生死恋,所谓失去的爱情就是记忆的再现。

文艺青年的悲催爱情(徐淑)

这里要讲一个纯正的古典时期的爱情故事。看到这样的故事,心中难免升起一股悲催之感。当一个文艺女青年和一个文艺男青年相爱时,过程总是浪漫的,但结局却往往是悲剧。东汉时期的徐淑和秦嘉原本只是寻常夫妻,丈夫秦嘉是个职位不高的公务员(郡吏),妻子徐淑则在家做主妇,本可过着知冷知热的小日子。但他们却偏偏都是文艺青年,是诗人,骨子里有股浪漫的文艺情结,所以竟把平常日子过得诗意盎然、悲情绵绵,把日子过成了传奇。

徐淑体弱多病,和秦嘉婚后没多久,便生病了,生的是什么病,不太清楚,但她担心会传染给丈夫,就自觉地回到娘家养病。这倒有点奇怪了,难道不怕传给娘家人吗?所以很可能是,她不想让秦嘉看到自己形销瘦骨、病怏怏的样子,也不想在病床前消磨了夫妻间的感情,就选择了分居的方式。

爱情总是经不起日常生活的消磨,正所谓距离产生美,这种分离反而让他们之间的感情愈发缠绵浓烈了。且来看看他们俩相互之间往来的情书。秦嘉新婚别妻,相思成灾,给妻子寄去了《赠妇诗》: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

他说,临走了,心中惆怅,连马儿都踯躅,高山上飘着浮云,深谷中刮着悲风,马儿没法调转马头,轻车也没法回转车轮。生病了可以吃药,但是我心中的相思却是数不清。收到这么热情的情诗,徐淑心中定是又感动,又骄傲。暂时的离别却让他们的爱情升华了,这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年末,秦嘉的工作有了变动,要被调去洛阳城公干。他心中十分不舍,派车去接徐淑,想临走之前见上一面。但不知为何,竟没有接到,怅然若失的他只好给妻子留下一封书信:

车还空返,甚失所望,兼叙远别恨恨之情,顾有怅然!间得此镜,既明且好,形观文彩,世所稀有,意甚爱之,故以相与。并宝钗一双,好香四种,素琴一张,常所自弹也。明镜可以鉴形,宝钗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素琴可以娱耳。

他给妻子留下了一面镜子、一双宝钗、一张素琴,还有香料四种,细细叮咛,其柔情与体贴让人感动。而徐淑则因错过与秦嘉的临别一叙,而懊恼万分,便给他回了一封信:

既惠音令,兼赐诸物,厚顾殷勤,出于非望!镜有文彩之丽,钗有殊异之观,芳香既珍,素琴亦好。惠异物于鄙陋,割所珍以相赐,非丰厚之恩,孰肯若斯?览镜执钗,情想仿佛;操琴咏诗,思心成结。敕以芳香馥身,喻以明镜鉴形,此言过矣,未获我心也。昔诗人有“飞蓬”之感,班婕妤有“谁荣”之叹。素琴之作,当须君归;明镜之鉴,当待君还。未奉光仪,则宝钗不设也;未侍帷帐,则芳香不发也。(《报秦嘉书》)

徐淑看到礼物与信件,心中悲伤,她说,你送我这么多好东西,让我弹素琴,让我熏香,让我梳妆打扮,却没有想到我的真实心情啊,弹琴只会让我更伤感,我也没有心思照镜戴钗,没有你在,熏香又有何用呢。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说这番话的徐淑有一种低到尘埃的心伤。女人常常把爱情看得太重,以致让自己显得很渺小。

秦嘉到了京城洛阳,竟被留下做了黄门郎,夫妻见面更显得遥遥无期了。虽然升迁了,但是,秦嘉却依旧觉得生活很不美满:“顾看空室中,髣髴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看着空空的屋子,想着她的神态姿容,这一别心中有万般愁绪,坐立都不得安宁,秦嘉对徐淑的一往情深溢于言表。秦嘉作为一个有潜力、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青壮年,竟在无人约束的自由中,忍受欲望煎熬,洁身自好,实属难得。都说爱情是经不起考验的,但秦嘉经受住了考验。

在汉代,没有迅捷的交通工具,没有电话,没有网络,书信只能靠慢悠悠的牛马来传递,陕西和河南相隔千万里,要盼到一封书信,恐怕得等好几个月吧。想想,那时的“相思”定也是和现在的“相思”不同的,那种日复一日慢慢煎熬的滋味,恐怕是随时可发短信,打电话,可视频聊天的当下人所不能体会的。古典时期的爱情滋味,今人已经无法品尝。

徐淑最有名的一首诗为《答秦嘉诗》: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沈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哀怨之处令人动容,钟嵘认为,古之写闺怨之诗的,班婕妤可排第一,徐淑则排第二。

然而唯美的爱情虽然荡气回肠,却往往只能以悲剧收场。在京城打拼的秦嘉,竟突然传来死讯。死因何为,语焉不详,也许是过劳,也许是抑郁,总之他心力交瘁而死。徐淑定是想着,多病的自己会先秦嘉而去,没想到自己竟成了未亡人。而一直无法与丈夫同行的徐淑,第一次出远门,竟是去给丈夫收尸。“去年今日此门中,妆台铜映两芙蓉。人面不知何处去,芙蓉怎不恼东风”,唯美的爱情终于因死亡而成为绝唱。想想夫妻多年,相守又有几日,这种唯美爱情的代价却是对人性的摧残。正如当年秦嘉所说: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对于这一切,徐淑是否追悔莫及呢?早知人生竟如此苦短,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紧紧相拥的时光啊。

然后,悲剧还没有结束。曾经沧海难为水,徐淑本想守着与秦嘉的感情,度此余生,但是她娘家的兄弟们却逼她另嫁他人。想想,多少守寡或离异的女性都碰到了此类问题,比如《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还有王凝之被休的妻子郗道茂、陆游被休的妻子唐婉,都有被逼嫁的经历,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自然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当时的女性没有自立的能力,如果没有丈夫供养,难免被当成“吃闲饭”的。别说在古代了,即使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不也得谈一场“倾城之恋”,设法把自己嫁出去,以逃离家人的白眼吗?

面对兄弟们的逼迫,虚弱的徐淑却非常激烈与决绝,竟“毁形不嫁,哀恸伤生”。之后没过几年,因悲伤过度,离开了人世。这样的故事结局未免太过悲催,实在是让人伤不起。一个女人把爱情当成全部,为爱情而活,为爱情而死,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

私奔是门艺术(卓文君)

我有个朋友,对爱情的最高理想是“私奔”。在她看来,私奔不仅是情感事件,更是与自我解放有关,所以也理应具有艺术性。这也不无道理,在我们这种文明古国,凡事都喜欢讲点文化、讲点艺术,私奔当然也要追求艺术化。

中国史上最具艺术性的私奔应属西汉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两千多年前的那次奔逃。从相遇的一刻到携手私逃,整个过程都颇具艺术趣味,充满诗情画意。先来看看私奔的主角,卓文君“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年方十七的俏寡妇;而司马相如则风度翩翩,文采飞扬,精通音律。二人可谓是才子佳人,赏心悦目。

司马相如以其精湛的琴艺,弹奏了一曲《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这优美的琴声以及那让人回味的弦外之音,使“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这一幕,既有中国人的含蓄婉转,又有暗递秋波的风情万种。而在其中营造氛围,推波助澜的就是那首美妙的《凤求凰》,音乐的感染力果然惊人。

在一个下着雪的夜晚,卓文君揣着小鹿乱撞的心奔至司马相如处。此情此景,难道不是充满诗情画意?私奔之后,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来到成都,开起了小酒坊,当垆卖酒,完全放下了文人的小面子。私奔就像是人生的一次洗礼,让人勇敢,也让人超脱。

这起私奔可以算是私奔艺术的经典,值得每一位热爱私奔的男女好好研究。一次好的私奔,不仅是勇敢者的游戏,而且是一种艺术追求。所以,不仅时间、场景、人物的选择要具有审美趣味,而且最好还要加入音乐、诗歌等元素,把私奔提升到艺术的高度。

和卓文君“雪夜私奔”同样具有审美趣味的,还有隋末的“红拂夜奔”。同样也是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不知是月朗星稀,还是月黑风高),司空杨素家的歌伎红拂叩开了李靖家的大门,也叩开了通往浪漫、叛逆、奔放的艺术人生之路。私奔之后,两人开始了“在路上”的流浪,后来结识“虬髯客”,组成“风尘三侠”,闯荡天涯。这感觉有点像郑钧那首《私奔》所唱的那样:“想带上你私奔,奔向最遥远城镇,想带上你私奔,去做最幸福的人。在熟悉的异乡,我将自己一年年流放,穿过鲜花,走过荆棘,只为自由之地。”

卓文君的“雪夜私奔”,具有浓浓文化味,而红拂夜奔则有一股江湖侠气,两者虽有不同,却都是充满诗意。如此的私奔又岂能不刻骨铭心、千古流芳?当然,艺术化的私奔境界实在是有点高,所以几千年来留下的私奔佳话也实在寥寥无几。大多数的私奔,不是干柴烈火的庸俗欲望,就是愚蠢得可笑。

也许每个女人,在骨子里都有私奔的念头。不过,当古典时代过去,私奔的刺激性越来越小,也就不再那么诱人了。所以,也只有古人才有闲情逸致去追求私奔的艺术,而我们就唱唱私奔的歌谣好了。不过,最近商界大佬王功权携小三高调私奔的事倒是闹得满城风语,而且还居然真的自创了一首私奔之歌。

只是,私奔之后怎样呢?答案通常是无趣的,令人失望的。还能怎样呢?不过也是过日子罢了。而那些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总是会把当初的诗意消磨精光。而且,也还是要遭遇中年危机、婚姻危机。天下夫妻会遭遇的,他们也跑不掉。而已有妻子的王功权最后也顶不住道德舆论的压力回家了。

在和卓文君举案齐眉了多载之后,司马相如走上仕途之路,慢慢开始不满老夫老妻的寡淡生活,想找点新鲜感,就有了纳妾之意。故事总是这么不厌其烦地上演着。即使如卓文君那般勇敢之人,也没有分手的勇气,她只能挽救婚姻,用曾经的快乐时光,曾经的情路艰辛来感化变心的丈夫。哭过,痛过之后,提笔写道: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写下一首《白头吟》,觉得还不够有分量,于是又附了《诀别书》: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读过如此情深意切的书信后,司马相如并没有感动。或许被感动了,但还不足以动摇纳妾之心,只回了短短十三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独少了一个“亿”字。聪明的卓文君又岂能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无“亿”,无“意”,是无意改变纳妾之心,也是对自己已无意。

悲愤交加的卓文君不轻言放弃,回了一封《怨郎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火红,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这一次,司马相如被卓文君的文采震住了,这样一位有智慧的女人,难道还不值得珍惜吗?而且知音难求,这么多年,卓文君就是他最好的知音。司马相如这才掐断了纳妾的花花心思。

聪明的卓文君捍卫了自己的婚姻,但是经过这一次,她的心肯定不一样了。也许她足够宽容,可以原谅丈夫的花心。但曾经被背叛的感觉,曾经受到的伤害恐怕却是刻骨铭心,哪天一不小心被触碰,仍会隐隐作痛。千百年流传的爱情佳话也有着打碎牙往嘴里咽的心酸。

扇子里藏着秘密(班婕妤 桃叶)

看过一张弗拉门戈演出的招贴画,一位红衣女子手持一把展开的折扇,热烈而含情。据说扇子是西班牙女人的传情之物。如果打开扇子,支着下巴,目光紧盯着对方,那就是说:“欢迎你和我约会”。打开扇子,遮住脸的下半部,说的是:“我喜欢你,你有意吗?”把扇子一会儿打开,一会儿合上,表示“我非常想念你”。

当然,这种传情方式肯定只存在于古典时代。扇子在西班牙女人的手中,和在中国女人的手中,虽不尽相同,但都与情相关。一把扇子能让一个女人顿时妩媚,也能让一个女人顿时凄凉。扇子里藏着女人的命运。

中国人爱说“美人团扇”,“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几乎在每一首《团扇歌》里,都会有一位或隐或现的美人。团扇如圆月,又名合欢扇,象征的是圆满。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有个情人叫桃叶,王献之为她做了好几首诗。“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缠绵。”而桃叶则作“团扇歌”三首回赠。“七宝画团扇,粲烂明月光,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动摇郎玉手,因风讬方便。”“团扇复向谁,侍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扇子成为她羞涩表达情意的“暗语”,就像连理枝、鸳鸯成双之类的说辞一样信手拈来、自然成语,如团扇半遮美人面般含情脉脉。

在《世说新语》中有个“却扇”的典故。晋人温峤的堂姑母委托他为其女儿物色夫婿。几天后,温峤说已经物色好,门第与身世不低于自己。婚礼时,新娘用手拨开纱扇(用纱做的团扇),发现新郎就是温峤。“却扇”是古代婚礼中的程序之一,新娘用扇子遮面,交拜后,扇子撤去,新娘新郎见面,才算是礼成。所谓“分杯帐里,却扇床前”。从这“却扇”的礼仪,也可见团扇与男女情事之紧密相关。

而西汉的班婕妤却使这浓情蜜意的“合欢扇”成了伤心之物,透着一股戚戚寒意。“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团扇歌》)”班婕妤以秋凉团扇自比,此后这四个字成了弃妇的代名词。

这是一个良家妇女遇上一个烂男人的故事。班婕妤善诗赋,有美德,且美艳,可谓是个标准良家女。汉成帝宠幸她时,善良的她还以为自己能把他塑造成有为的明君。她总是把妇德、妇行那一套铭记在心,言行恪守。有一次,汉成帝要和她同坐辇车出游,她却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身毁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

可想而知,班婕妤端庄的性情与淫逸的汉成帝是天生不合。所以当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出现后,她就彻底遭弃了。为了保住性命,她只好摆出完全退让的姿态,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剩下的日子,她过得像一个修行的尼姑,只不过提笔感怀之时,还是难免痛彻心扉。

秋凉团扇,美人遭弃。班婕妤的《团扇歌》,引来后世许多诗人的深深感叹与遥遥相和,班婕妤的悲剧也成为千古一悲。“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班婕妤无法避免的情感困境,也是所有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

另一个与扇子相关的悲剧故事,则来自《桃花扇》。“南国佳人佩,休教袖里藏,随郎团扇影,摇动一身香”。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提诗扇,则不仅是一种典型的感情信物,而且还是品质与人格的象征。李香君血洒扇面,成为千古绝唱。孔尚任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借一把“桃花扇”实现了。

佳人难再得

她比窦娥还冤(褒姒)

一直以来,与褒姒联系在一起的总是“亡国妖妃”、“红颜祸水”、“狐狸精”之类的狠毒字眼,好像她的罪行罄竹难书。可是,翻阅史书,我却发现,褒姒的“罪大恶极”却仅仅在于她是一个不喜欢笑的冷美人。这难道不是千古奇冤吗?

在《史记》中,关于褒姒的身世扯得很远,很玄。而扯那么玄乎的目的是想证明,褒姒其实不是人,而是妖精。她是龙的唾沫化作玄鼋附着在一个宫女身上,制造出的一个妖孽。而这个妖孽的出现注定了周的灭亡。这就是典型的“妖魔化”,古人搞垮搞臭某个人的惯用伎俩。

在史书中,除去妖魔化的成分,关于褒姒本人的所作所为,我看不出有什么“罪恶”、“歹毒”之处,甚至连“妖媚”都看不出来。

如果抹去刻意的“妖魔化”,褒姒其实有着悲惨的身世,也算是个苦命女子。她长在穷人家,后被人买去献给了周幽王。献出褒姒的人是大臣褒珦之子。褒珦在一次谏言中,被周幽王打进了大狱。而褒珦之子深知周幽王好色成性,就想出了美人换父的计策。在一偏野乡村,他发现了村姑褒姒,惊为天人,就从她父母手中买下了她。

经过一番精心包装,褒姒被送到宫中。《东周列国志》中如此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绝色美女褒姒果然深得周幽王的宠爱,褒珦自然也被免罪释放。

但是美人褒姒似乎得了抑郁症,进宫后就几乎没笑过。和那些成天在周幽王面前献媚的后宫佳丽相比,褒姒简直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绝对清高。而周幽王却像中了蛊似的迷上了褒姒,绞尽脑汁想博得美人一笑。但是褒姒也跟铁了心似的,冷酷到底,就是不笑。于是,后来就有了那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这段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也就不再赘述。“烽火戏诸侯”后,褒姒笑了,这正是史学家们抓住不放的一个罪证,并以此断定褒姒是个祸国殃民的狐狸精。可是褒姒的笑是什么笑?是开心的笑,满意的笑?还是冷笑,耻笑?以褒姒的个性来分析,我看冷笑的可能性恐怕更大。也许她的心里还暗暗骂道:这帮愚蠢的男人!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个愚蠢的想法并不是褒姒想出来的,而是奸臣虢石父和周幽王共同的“杰作”。作为事先毫不知情的观众,褒姒又为何要承担骂名呢?而且在史书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褒姒陷害忠良,恃宠骄横,滥杀无辜的罪证。难道褒姒的罪过就在于她太美,而且太酷吗?

我看,褒姒最大的不幸就在于遇到了一个昏君。但是很多人却认为是褒姒导致了周幽王的昏庸。其实不然。在褒姒进宫之前,周幽王已昏庸到了极点。他不理朝政,沉迷于吃喝玩乐、酒肉池林,荒淫无度,听信谗言,打击忠臣。纵使没有褒姒,周幽王也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更何况褒姒并无谄媚、蛊惑之举。但她却和妹喜、妲己等人一样承担了“亡国妖妃”的罪名。对于妹喜、妲己,的确可罗列出诸如献媚专宠、排除异己、陷害忠臣等祸国之实。而褒姒除了深得周幽王宠爱外,却几乎没有其他劣迹记载。再说,周幽王宠不宠爱她,她并不能主宰。而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褒姒根本就不想得到这种宠爱,所以她才拒绝媚笑。

想想褒姒这一生,其实充满了不幸。出身贫寒,由人买卖,受人摆布。之后又被送进深宫,与昏君做伴。即使拒绝谄媚,也无可奈何。而在最后,犬戎攻入西周,褒姒被掳走,此后杳无音信、生死未卜。结局实在是悲惨。

但褒姒不仅从未得到丝毫同情与怜悯,几千年来却一直承担着亡国之罪。这难道不是比窦娥还冤吗?窦娥的冤屈终得一伸,而褒姒的千古奇冤却始终难以平反。所谓“红颜祸水”,不过是天底下欲盖弥彰的阴谋而已。

孤独,如水中的空舟(庄姜)

前段时间,韩国一整形医院集合众美女的五官,用电脑拼出了个“美女标准像”。结果很让人失望,标准美女就长这样?

标准美女什么样?国外的研究者曾对公认的“大美女”进行了测定,最后取得“美人胚子”的具体参数。一是眼的宽度为脸宽的3/10;二是下颌长度为脸长的1/5;三是眼中心到眉毛的距离是脸长的1/10;四是正面可见眼球纵长是脸长的1/10;五是鼻子的面积应占脸部面积的5%以下;六是嘴的宽度应为嘴部面宽的1/2。如果用这套数据来衡量美女,那简直就像是在做一道加减乘除的数学题。这种“美丽方程式”实在是大煞风景,愚不可及。

从古至今,代代都有美女出,更有像四大美女这样的大牌。而如果说有什么标准美女的话,那我认为应该首推春秋时期的大美女庄姜。有卫国人所做的诗为证:“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首出自《诗经·卫风》的诗歌,非常细腻地勾勒出了一幅标准美女图:她身材高挑修长;一双纤手柔如茅草的嫩牙,又白又嫩;肌肤似凝脂般细腻白皙;脖子像幼虫般娇嫩柔软;牙齿细白整齐像瓜子;额头饱满,眉毛细长;盈盈笑时好醉人,美目顾盼真传神。

这首赞美诗乃是汉语中描写美女的开山之作和标杆之作。清人姚际恒称“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诗经通论》)。方玉润则说“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语”。其后描述美女的作品,几乎都逃不出此诗定下的几个标准,千古美人也都逃不脱庄姜的影子。无论是《洛神赋》的甄洛,还是《长恨歌》的杨玉环。所以,说庄姜是千古标准美女也并不为过。古人的确是以庄姜为模子,确立了三千年来的审美标准。

之前,历史所载的美女多因骄奢淫逸和一身妖气而留名,比如妹喜、妲己和被误解的褒姒,她们都被认为是著名的“狐狸精”。但从庄姜开始,美女也有了好心肠。更可贵的是,庄姜并不是徒有虚表的花瓶,而是位才华出众的诗人,甚至还是中国第一位女诗人。美女诗人的头衔搁在庄姜的头上可谓名副其实,相较之下,现在的所谓美女作家估计只能靠边站了。

根据朱熹考证,《诗经》中有五首诗乃是出自庄姜之手:《燕燕》、《终风》、《柏舟》、《绿衣》和《日月》。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归,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归,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此诗是美女诗人的代表作,是“万古送别诗之祖”(王士祯语),可“泣鬼神”(许彦周语)。标准美女的才情实在是不可小觑。自古红颜多薄命,此话就像是老天的诅咒。上天赋予女人美貌之时,却总要搭上悲惨的命运,似乎只有这样才显公平。作为美色、美德、美才兼具的标准美女,庄姜自是难逃一“悲”字。老天给了她美貌和尊贵,但却没有赐给她一个好男人和一段好姻缘。

庄姜并不姓庄,而姓姜,是姜子牙后人,贵为齐国公主,因为嫁给了卫国国君卫庄公,而被人称为庄姜。她风风光光嫁人后,却因为没有生孩子,而遭到长期冷落。卫庄公脾气暴戾,甚至还有虐待庄姜的嫌疑。后来,他又娶了陈国的厉妫和戴妫。

不快乐的庄姜,只能在诗歌中寄托哀思。在《终风》、《柏舟》、《绿衣》和《日月》中,庄姜的不幸福表露无遗,常常“耿耿不寐”、“忧心悄悄”。庄公死后,她又遭遇了残酷的宫廷夺权政变。戴妫生有一子桓公,善良的庄姜视若己出,十分疼爱。但桓公继位不久,就被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州吁所杀。而州吁后来又被卫国人所杀。在这连环宫廷谋杀中,庄姜多遭变故,已看尽人间悲凉,孤独得像一叶飘荡于水中的空船。

与孔子传绯闻的女人(南子)

孔圣人休了一个老婆,却和另一个女人传了绯闻。这个女人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当时著名的风流女子,是流言之中的“荡妇”。这段绯闻扑朔迷离,“子见南子”成为孔圣人身上的一桩悬案。

南子,“美而淫”,曾是宋国公主,后来嫁给比她大30岁的卫灵公。卫灵公对这位美娇娘非常喜爱,像宠孩子一样宠她。南子在卫国时,和一位叫公子朝的男子相爱,两人关系已如夫妻般亲密,但是这段关系因南子的被出嫁而中断。

不过,卫灵公不似一般男人,没有强烈的嫉妒心和独霸南子的占有欲,他很大方地把公子朝接到卫国,并为南子建了别宫,与公子朝共同拥有南子。

南子和卫灵公不似一般夫妻,他们之间不需要忠诚原则,而是我爱你所爱,你爱我所爱,只要大家在一起开心就行。其实卫灵公不只爱女人,也爱男人,在他的身边有不少男宠,其中最得宠的是弥子瑕。

南子对于围绕在卫灵公身边的男宠并不仇视,实际上,她和弥子瑕也是情人关系。而南子的情人公子朝也成了卫灵公的男宠。后来公子朝发动政变,把卫灵公赶下台,当卫灵公东山再起时,南子和公子朝跑到了晋国。但就算是这样的政治谋反也没能让卫灵公仇恨公子朝和南子,他竟然不计前嫌把二人迎接回卫国,然后继续他们乱作一团的男女关系。卫灵公和南子“博爱”、开放的性观念,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也难怪民众会在背后辱骂他们的淫乱。这确实是非一般人的夫妻观、性爱观。

不管古人还是今人,都爱八卦。孔子为什么会去见风流的南子,他们见面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日后成为人们不断提起、探究的千古之谜。在电影《孔子》中,“子见南子”也被当做最大的噱头逗引观众。《论语》说,孔子的弟子子路,听说老师去见了南子,就很不高兴。而孔夫子则回答说:“如果我真做了什么错事,老天会惩罚我的,老天会惩罚我的。”但是孔子的诅咒发誓并不能消除人们的疑虑。事实上,孔子一开始也不想去见南子,他很清楚南子的名声,也清楚那场会面会带来的激烈争议。但南子却坚持要见他。她给孔子写了封信,说“天下人都愿意和我的丈夫卫灵公做兄弟,他们见了丈夫,也会见我南子夫人。”

当时,孔子毕竟如丧家犬一样流亡于卫国,为了不得罪卫灵公,也只好前去会见南子。孔子的不情愿是可以想见的,但是孔子对南子的好奇心恐怕也是无法避免的。而南子想见孔子,也是出于好奇。孔子越不想见,她就越要见他,这也是征服欲在作祟。南子征服过很多男人,恐怕也想看看孔圣人在她面前是怎样一种情形。

在电影《孔子》中,周迅扮演的南子带有咄咄逼人的俏皮,她问孔子:“听说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你那个人字里,包不包括像我这种名声不好的女人呢?”这是一种调侃,也是一种勾引。在这部电影里,子见南子一幕,被演绎成南子对孔子的暧昧引诱。事实上,据《史记》载,南子见孔子时,是隔着帷幕的,孔子并未见到南子的清晰面容,只是听到了她行礼时环佩碰撞发出的清脆叮当声。至于两人谈了什么,则成为千古之谜。

事实上,南子绝非仅是美艳的尤物,她的智慧与见地也非一般女子所能及。《礼篇》记载:“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公使问之。果伯玉也。”

话说,一天夜里,灵公和南子闲坐宫中,听到有车轮声从远处缓缓而来,到公门口而停止。南子说,这是蘧伯玉啊。卫灵公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南子回答说,从礼节上讲,臣子到君王的公门口,一定要下车,看见君王的马车,一定要行礼。这些都是表示敬重君王的礼节。凡是君子,即使在没人看见之时也不会降低他的品行,伯玉是个贤良的大夫,敬重君王,肯定不会因为暗昧而放弃礼节。卫灵公差人去问,果然是蘧伯玉。

可见南子看人的眼光自有其独到之处。以此也可见,南子并非那种残害忠良的妖妇。对于贤人,自有一种敬重。所以可以相信,南子对孔夫子是真心仰慕。她并不是那种飞扬跋扈的妖冶之人,而应该是闷骚型的女人。她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外在的部分。

可以猜测,孔子与南子的会面,并没有让他留下什么不好的感觉,因为在此之后,他和卫灵公、南子一前一后坐车同行于街市。如果第一次的见面令人失望,想必孔子也不会再次和南子在公共场合出现。但这次出行,却遭致卫国民众的讥讽。面对百姓的讥讽,孔子说: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孔子认为卫国非久留之地,于是又离开前往陈国。

因为与孔子的这次会面,南子成为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女性之一。一个被称为荡妇的女人与一位被称为圣人的男人见了一面,一切变得不寻常起来。至于孔圣人是否为南子动心了,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乱世女子,乱世情(蔡文姬)

也许蔡文姬不曾像《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一样,紧握拳头呐喊:“我发誓,绝不再挨饿。”尽管她们有太多的不同,但她们却都是遭遇波折的不折不扣的乱世佳人。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墙头变换霸王旗,是乱成一锅粥的乱世。蔡文姬生于此乱世,原本不可掌控的命运,变得更加不可预知。她出身名门,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女儿,“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在蔡文姬年幼之时,父亲因为得罪了宦官,被放逐到朔方(今内蒙古境内)。她和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董卓掌权时,蔡邕回到洛阳。

年轻时,蔡文姬嫁给了卫道子。卫道子出身世家,也是个有才学的人,夫妻恩爱相知。但卫道子不幸早亡,文姬膝下无子,不招婆家待见,被骂“克夫”。而她也不是忍气吞声之人,愤怒之下回到了娘家。

此后,天下大乱。她的父亲蔡邕因受董卓提携,在董卓死时叹了一口气,而被王允一派抓入监狱,后死于狱中。家破国乱之时,蔡文姬跟随着饥贫的难民队伍,四处流亡,遭遇了趁乱打劫的匈奴人。蔡文姬和一批落难的妇女被劫掠到了匈奴。匈奴左贤王慧眼识珠,在衣衫褴褛失魂落魄的难民堆中,挑出了蔡文姬。蔡文姬戏剧性地从俘虏变成了匈奴左贤王的妻子,开始了陌生的草原生活。

在遥远的北方,她所陌生的不仅仅是广袤的草原、异族的饮食服装、异族的男人、漂泊的游牧生活,还有完全不同于中原的文化。多年之后,蔡文姬日渐熟悉了这一切,也学会了一些匈奴语言,但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内心情感恐怕却是弥久愈深。而每当思乡之时,她就会吹起宛转凄凉的胡笳曲,即使是强悍的匈奴人听了也会莫名伤感。

文姬在匈奴呆了十二年,生下了两个儿子。“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胡笳十八拍》),从蔡文姬写下的诗句中,可看出左贤王对她倒是宠爱的,而她也尽心尽力地在做一个母亲。

在这段时间里,枭雄曹操已称霸北方。曹操曾师从蔡邕,在稳坐北方之时,他突然想起了恩师,他知道恩师没有儿子,只有一名被匈奴掳走的女儿。为了报答师恩,曹操派使者带着千两黄金和璧玉前往匈奴赎回蔡文姬。

使者的到来,让蔡文姬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母子亲情,一边是故土家园。而最后,蔡文姬选择了国家。“文姬归汉”和“昭君出塞”一样,成了日后文人墨客喜欢的创作题材,一再演绎。汉代这两名女子的一归一出,是中国历史上让人难忘的两个碎片,传奇而悲凉。总是沦为历史注脚的女性,却常常要搭上整个命运去担负时代的创伤。

归汉之后的蔡文姬已三十多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她嫁给了年轻的田校尉董祀。乱世中的蔡文姬一生三嫁,但每一次婚姻都无法自己做主。而虽然三嫁,却入了《列女传》,这也是少见。《列女传》记载了蔡文姬救夫的故事。董祀犯法当死,蔡文姬跑去向曹操求情。当时,曹操正在招待公卿名士和远方使节,蔡文姬蓬头乱发出现,向他磕头请罪,哀怨凄楚。曹操说:“我虽然同情你,但是文书已发下了,怎么办?”蔡文姬说:“您马厩里有上万匹马,有如森林般众多的勇猛士兵,为什么怜惜跑坏一匹马的腿,而不去救一条即将死去的生命呢?”于是曹操派人追回董祀,并赦免了他。蔡文姬勇敢救夫,挽救了最后一段婚姻。

至于她和曹操之间,绯闻和流言倒是有,但实质性的关系却不见有记载。对于蔡文姬,曹操应该更多的是欣赏,欣赏她的才华,也因为蔡邕的关系,又多了一层怜惜之情。而曹操也是出色的诗人,“建安风骨”自成一派,所以两人之间更多的应是惺惺相惜,估计最多也就是止于暧昧吧。

蔡家原本藏书四千多卷,但在乱世流离中,毁坏殆尽,无所保存,甚是可惜。幸好蔡文姬博学多才,竟能背诵其中的四百多篇文章。在曹操的要求下,她把脑中的四百多篇文章重新誊写于纸上,没有丝毫的遗漏和错误,而且书法精妙,这让爱书的曹操如获至宝。

人生经历是最大的财富,乱世的辛酸,成了蔡文姬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她最重要的创作是《胡笳十八拍》,颠沛流离的乱世遭遇孕育了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除此外,蔡文姬还写下了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悲愤诗》。而无论曲、诗,都是凄凉哀怨,宛转断肠。在个体的命运中,历史的线条也变得生动鲜活,充满感性。

后来,蔡文姬和董祀隐居蓝田,过起了平静安逸的生活。前半生的流离辗转,使得后半生的平静弥足珍贵。

王昭君幸福吗?(王昭君)

王昭君幸福吗?这个问题,也许连王昭君自己都回答不出来。当她走出蒙古包,眼望茫茫草原之时,她会想念长江之水吧。她已经习惯大口喝羊奶,大口吃烤羊腿了吗?当她晚上躺在一个异族男子身旁之时,他们会谈些什么呢?

答案已无从知晓。我们所能做的是从历史的点滴中去合理地想象。

王昭君,闺名王嫱,生在长江边上的秭归,其父老来得女,视之若掌上明珠。她也得老天独厚,生得绝色,又非常聪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弹得一手好琵琶。16岁那年,汉元帝的一道谕令,改变了她的生命轨迹。在那一年,39岁的皇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嫱因美名早已远播,被列为家乡南郡的首要人选。

进宫之时,王嫱肯定是幻想过将来的生活的,也许那位皇帝会一见钟情爱上她,从此过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对于让皇帝爱上自己,王嫱还是颇有信心的,这点从她不阿谀奉承,不走旁门左道可看得出来。因为她自恃颇高,知道自己的绝世容颜和兰质蕙心要让皇帝爱上自己并非难事。这也是初出茅庐的纯真。显然,像她这样一个民间女子,对皇宫里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严重估计不足。她不过是一个被命运推搡着,踉跄行进的女子。

谁会想到,进了宫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呢。如云的秀女,被安置在掖庭宫,等待着皇帝的召唤。而皇帝会召唤谁,则要看画师毛延寿笔下的人物肖像。所以毛延寿成了众秀女争先巴结贿赂的对象,她们都指望着他能把自己的美展露无遗地挪在纸上,甚至指望能把自己画得更美。这是一条通往龙床的必经之路。

由于王嫱的骄傲加上并不擅长行贿那一套,她遭遇了宫廷阴谋:有一种说法是毛延寿故意把她画丑了,还有一种说法是,毛在画上多加了一颗丧夫痣。总之,王嫱的命运再一次改变在别人手上,与皇帝的会面已几乎不可能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不过是客居在掖庭宫的一个孤独女子。在这个美女集中营里,人人所想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得到皇帝的恩宠。估计刚开始,王嫱也是充满希望的,但虚度几年光阴后,她绝望了。被囚禁在这小小的内宫里,周围都是一些充满敌意的人,人性最丑恶的东西都在这里发酵着、搅动着。想必王嫱曾多次问自己:难道这辈子就在这小小的掖庭宫虚度吗?

当汉朝决定和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和亲时,王嫱看到了逃离掖庭宫的希望。也许是太想逃离,以致去哪都变得无关紧要了:她主动请求去和亲。而这类事其他人向来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戏剧性的是,在欢送王嫱和呼韩邪单于的仪式上,王嫱终于见到了那个把她召入宫来,却数年没露过面的汉元帝。

当她出现在他面前时,他被惊呆了。眼前的女子,“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此时,汉元帝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竟然在眼皮子底下错过了她。但一切已经不可挽回,她已成了别人的新娘。

和亲的队伍出发了。不知走了多少时日,外面所见越来越空旷,人迹越来越罕至,连空气的味道都变得干涩、粗粝了。另一个世界已然在眼前展开,所有的未知也一并到来。身边那个魁梧的异族男人是怎样的人呢?他们会处得好吗?王嫱不知道是成全了自己,还是牺牲了自己。

我们所能了解的只能是一个故事的梗概:王嫱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两年,并生下一个儿子。之后,依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王嫱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前妻的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又生下两个女儿。这也是一个短命的男人,王嫱也不过和他一起生活了13年。

回到开头的问题,在匈奴的那些年,王嫱过得幸福吗?在这场政治婚姻中,有多少真实的情分在?她和那两任丈夫,能相处融洽吗?毕竟他们和她有太多的不同。她能接受他们的粗犷、野蛮吗?而他们对她这样的柔美女子,会爱护有加吗?至少在史料中没有发现他们不善待她的迹象。想必,就算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并不恩爱,也能和平相处。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在茫茫草原有了自己的亲人,这对她来说至少是一种慰藉。

对于王嫱在匈奴的生活,人们有两种不同的想象。一种以大局出发,想象着王昭君肩负历史使命,与单于相敬如宾,生儿育女,入乡随俗,积极融入,终成为让匈奴人爱戴的胡阏氏。总之,在这种想象里,王昭君的生活基本是一出正剧。

而另一种则把她的生活想象成一出悲剧。这出悲剧基本可用“昭君怨”三个字来概括。在东汉文学家蔡邕的《琴操》里,王嫱写过这样的诗: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字里行间弥漫着悲戚的味道。在千里之外的茫茫异域,王嫱的思乡病总会时不时发作,于是她借弹曲唱歌来排遣心中的不快,而“昭君怨”本指的就是她所弹奏的琴曲,后来则成了一种词牌。多少文人墨客,借王嫱的怨思抒自己的情怀。

不知,在旷野无际的匈奴草原,遥望迢迢东方之时,王嫱是否会为当日的选择后悔不已。如果当日继续留在汉宫中,她会更快乐吗?在命运的交叉路口,每一种选择都是一场赌博,所有人都只能愿赌服输。我想,王嫱的怨,难免会有,那些不对味儿的食物,那些单调的旷野、粗暴的狂风,那些听不懂的蛮语,还有居无定所的流离,肯定都曾经让她头痛不已。但以不贿赂画师和自告奋勇去和亲来看,她是一个有决断力的女子,所以,她应该也不会让这种情绪无节制地泛滥,她需要让自己更坚强。

但王嫱的孤独恐怕却是挥之不去的。“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将始终萦绕着她。有记载说,王嫱曾给汉元帝写过一封信:“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对于汉元帝,她的怨也是会有的,她的生活就是被他改变的,原本她该在长江之边无惊无险地过日子。

有意思的是,后人们不禁想象了王嫱的生活,还想象了她的死亡。在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嫱痴恋汉元帝,出了雁门关就自杀身亡。估计马致远是想不明白王嫱为什么竟要弃汉帝,而嫁异族男子,所以才虚构了她为汉帝而死的结局。而在《乐府诗集》里,王嫱则因不满匈奴人要她嫁给继子的野蛮风俗,为捍卫自己的清白而死,生生把王嫱塑造成了一个烈女。

当然,这些都不过是后人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史实是,自和亲后,王嫱始终留在匈奴。第二任丈夫去世时,她不过才三十出头,此后一直过着寡居的生活。恐怕正常人都不会觉得这是一种好生活吧。但她却始终没有离开匈奴人的草原,死后亦被埋葬在那里。那座青冢可证明,这位叫王嫱的女人不仅曾经到那里和亲过,而且曾经在那里真实地生活过,并把泪洒在了那荒凉之地。

缪斯女神没有好结局(甄洛)

要了解甄洛,应先读曹植的《洛神赋》,此赋原题为《感甄赋》,据说乃是为甄洛而作。“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曹植几乎把世界上形容女人之“美”的词汇全都用在洛神身上了。而后人推测,曹植并非凭空想象出一位神仙姐姐来,他的缪斯女神正是现实中的甄洛。

甄洛也不是什么普通的美人,而是曹丕的妃子,曹植的嫂子,所以一段复杂微妙的三角恋在这对亲兄弟之间纠缠不清。三国时期,甄洛和大乔、小乔被列为三大美女,吴宇森的《赤壁》虚构了曹操为小乔而攻打东吴的剧情,而长久以来的传闻是,曹操也曾想把甄洛占为己有。而这一切都要从袁绍打的那场败仗说起。

曹军破了邺城,袁绍死,儿子袁熙在幽州,城中只留下袁绍的妻子刘氏和儿媳甄洛。按照惯例,曹操通常会把败军的妻妾,当作战利品据为己有,而甄洛的美名,曹操也是早有耳闻。但儿子曹丕却赶在他之前见到了甄美人。他见到她时,她噤若寒蝉,像一个孩子一样把头枕在刘氏膝上,而刘氏则自绑着双手。曹丕立马为甄洛的美貌所倾倒,决定娶她为妻。

甄洛也并非只是花瓶一个,乃是东汉王朝宰相(太保)甄邯的后裔。九岁时喜欢读书写字,被哥哥讥笑说想当“女博士”,而她则回答说:“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见过甄洛后,曹丕不敢耽误,很快就向父亲请求娶之为妻,而曹操此时也不好说什么,总不能和儿子抢女人吧。甄洛就这样嫁给了曹丕。

甄洛嫁到曹家时,曹植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但以曹植的早慧,很可能对这位具有惊人美貌、温婉贤淑的嫂嫂生出了朦朦胧胧的情愫。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情感也随之浓烈,但她毕竟是他的嫂子,虽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

曹植作《洛神赋》是在甄洛去世之后,而从赋中文字可见,“洛神”对他来说有一种若即若离的神秘感,而非相濡以沫、亲密无间。想来,定是他把甄洛当女神般爱慕。关于曹植和甄洛的感情,正史记载其实几乎没有,而野史中却有诸多演绎。比如,在甄洛去世后,曹丕居然把甄洛枕过的枕头送给了曹植,曹植正是枕着这个枕头睡觉时,梦见了洛神。

想想这种情节应该不太可能。想当年,曹丕曾逼着曹植写下《七步诗》,对这位才子弟弟是羡慕嫉妒恨,而且起了杀意的,不管他知不知道曹植对甄洛的感情,都不可能那么平静地把她的香枕送给他。总之,曹植和甄洛的情事基本是个谜,有诸多暧昧的影射,却无具体的事实。

再回过头来说曹丕和甄洛这对夫妻。甄洛嫁给曹丕第二年即生下曹叡,即后来的魏明帝。后来又生下女儿东乡公主。曹丕对她一直是宠爱有加,直到另一个美女郭女王出现。

郭女王不是个简单人物,和甄洛的端庄不同,她是个有谋虑的人,处事中带着理智和冷静,常能给曹丕献计献策。她原本也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曾是南郡太守。据说她从小气度不凡,父亲曾夸她“此乃吾女中王也”,更给她取字为“女王”。看来郭女王,是名副其实具有女王气质的人。

东汉末年,在黄巾军起事中,郭女王的双亲和兄弟都不幸死去,她沦落为铜鞮侯家的婢女。后来因外表出众和舞技极佳而被送予曹丕。在众姬妾中,郭女王以不凡的美貌与气度很快博得了曹丕的欢心。

郭女王不仅是曹丕的枕边人,而且是他的谋士。在曹操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曹丕始终惴惴不安,因为曹植一直是有力的竞争者。而郭女王则在这件头等大事上为曹丕有所谋划。据《三国志》记载,“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至于是怎么谋划的,则没有详细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郭女王是协助曹丕走上皇位的有功之人。

面对这样的局面,甄洛虽是贤妻良母,也深得公婆喜欢,但地位却受到了威胁。加上夫妻多年,曹丕与她的甜蜜期也已过去,感情日益淡漠。而郭女王则是他的政治搭档、助理,在通往最高权力的路上,强有力地协助他。甄洛虽好,却不及女王有谋。恐怕所有具有权利欲望、成功欲望的男人都会选择郭女王。曹丕内心的天平日益往郭女王那边倾斜。

这也看出曹丕、曹植兄弟的不同之处。两人虽都爱美女,但在曹植眼里,女人是审美的,是超凡脱俗的,是免于勾心斗角的,是不参与政治阴谋的,因此他不可能喜欢上郭女王那样的女人。而曹丕则更爱“女强人”,更需要事业伙伴。

曹操去世后,曹丕坐上魏王的宝座,封甄洛为“夫人”,也封郭女王为“贵嫔”,二者有平起平坐的架势。后来出征,曹丕则带上郭女王,让甄洛做“留守女士”。而甄洛也渐渐对曹丕的冷淡与漠视有所不满。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独致乐,延年寿千秋。

这是甄洛唯一传世的作品《塘上行》。从中可读出她的满腹委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