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硕士(MAP)考试专用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21:38:3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应用心理硕士(MAP)考试专用教材

应用心理硕士(MAP)考试专用教材试读:

第一部分 心理学导论

第1章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现象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能。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动物的心理,其中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一)认知

1.认知定义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2.具体内容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2)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认识;(3)记忆是一种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人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后,被保留在人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4)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5)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6)语言活动把自己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传达自己的感情。(二)动机、情绪与意志

1.动机

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其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2.情绪

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3.意志

意志是一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和控制,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绪来实现的。而人的意志的坚强或懦弱又对人的认识和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三)能力和人格

心理特性是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稳定的个体心理差异,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典型心理品质。这些心理特性,使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综合以上三方面来看,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除个体心理现象之外,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团体心理也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从心理学独立之初到现在,心理学家们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形成了诸多流派,主要有:(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2.理论主张(1)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2)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3.研究方法

构造主义心理学强调内省法,这种理论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被试者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4.评价

构造主义心理学是第一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派,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然而,由于其研究过于狭窄,脱离实际,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其结局是短命的。(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杰尔、卡尔等人。

2.理论主张(1)心理学研究意识,并把意识看成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2)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3.研究方法

机能主义采用内省、观察和测量等方法。

4.评价

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机能,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进程,使心理学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2.理论主张(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即行为;(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3)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是由环境所控制和决定的。

3.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采用直接的观察与测量,主张实验的方法。

4.评价(1)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锐意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2)但是由于它的主张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四)格式塔心理学

1.代表人物

1912年诞生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最初的三位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柯勒和考夫卡。

2.理论主张(1)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这是和构造主义、行为主义大相径庭的;(2)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3.研究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重视心理学实验的方法。

4.评价

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资料至今仍是心理学的重要财富。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也为后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下了基础。(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包括古典精神分析学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产生的新精神分析学派。

1.古典精神分析学(1)代表人物

精神分析心理学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2)理论主张

①精神分析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主张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②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③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等概念来解释人的人格发展历程;

④用“本我”、“自我”和“超我”等概念来解释人格结构。(3)研究方法

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对日常生活的分析等。(4)评价

①积极方面: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动机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有些概念,如潜意识、自我等也都渗透到了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之中。

②消极方面:弗洛伊德是根据自己多年对病人的观察和记录而对正常人的心理进行推论、解释的,难免以偏概全;宣扬泛性论,把性欲看做支配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过分夸大了性欲的作用,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2.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包括自我心理学派、客体关系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1)代表人物

自我心理学派经安娜•弗洛伊德发展,最终由哈特曼创建理论体系;客体关系学派由克莱因创立,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克恩伯格对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文化学派以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和弗洛姆等人为代表。(2)理论主张

①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非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

②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非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

③把青年期看成力必多活动的高潮时期,不会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3)研究方法

均采用精神分析治疗技术。(4)评价

①自我心理学扩大了精神分析的目的和范围,把古典精神分析从研究本能冲突的病态心理转向了研究自我适应的正常心理,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然而自我心理学体系具有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

②客体关系学派促使精神分析运动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发展,为儿童精神分析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然而理论建构的推测成分较大,缺少系统的观察证据。

③社会文化学派第一个将社会文化因素作为引起心理疾病原因,丰富了人格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内涵。然而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2.理论主张(1)把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赞成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而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体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人。(2)反对精神分析,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3)人本主义的人性观:

①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

②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持续不断地成长的。改善环境和创设条件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达到“自我实现”的阶段。

③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的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

3.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在客观实验范式和主观的经验范式之间提出了独特的方法论原则:折中融合原则、整体研究方法及在具体方法上兼容并蓄的原则。

4.评价(1)积极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主张从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性,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指明了一条新的路线和方法。(2)消极方面:人本主义理论主要依靠理论上的思辨和推测,不能用实验加以证明,其风格与自然科学研究截然不同,难免使人感到人本主义的理论方向是正确的,但从事实际研究时在方法的使用上却很困难。(七)认知心理学

1.代表人物

认知心理学不是由某个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而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的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2.理论主张(1)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是一种信息加工者,研究感官的信息接收、储存、提取和运用等过程,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2)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人类的行为的。(3)认知心理学研究高级的心理过程,它在感觉登记的基础上,进行编码和译码、存贮和提取,即知觉、记忆、思维、推理、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等过程。

3.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4.评价(1)积极方面: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回归,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获得研究方法的突破,用计算机模拟作为认知研究的重要方法;强调心理研究的整体性和动态性。(2)消极方面:面临人机类比的局限;缺乏统一的理论模式;把研究范围局限于人的认知过程,忽视了情感、人格、变态心理、心理治疗等领域的研究;以实验室研究为主,难以应用于实际生活。。(八)积极心理学

1.代表人物

受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由塞利格曼和齐克森特米哈伊提出。

2.理论主张(1)心理学应该关注个体和团体的积极因素,如积极人格、积极情感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等。(2)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促进个体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和幸福并预防问题的产生。

3.研究方法

不仅接受了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也接受了实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4.评价(1)积极方面:提倡心理测量和心理评估要以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为核心;让病人自己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已有的积极力量来达到摆脱各种问题,致力于研究人的各种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表现出了很好的人性意义。(2)消极方面: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缺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对传统心理学的批评过于苛刻,也过于武断。(九)进化心理学

1.代表人物

受20世纪后期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影响,以考斯米兹和图比为代表人物。

2.理论主张(1)人类的心理机制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某一种行为倾向有助于个体的生存,那么这种行为倾向就会被自然所选择,并且通过基因遗传保留下来;(2)进化的动力源自生存与环境的压力——生态学压力和社会压力;(3)人的心理由一些认知工具(即模块)装配而成,每种心理模块都有特定的功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4)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的结果。

3.研究方法

继承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和方法,试图用进化、适应和自然选择来解释人类信息加工机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4.评价(1)积极方面:利用进化生物学的知识,为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心理模块假设有助于细化对于概念知识组织的研究;进化心理学把目光指向心理和行为的终极和根本原因,对于全面深入地认识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具有积极的意义。(2)消极方面:方法论上,研究者既不可能回到过去,也不可能借助实验来验证这一系列推论;有机体许多机能都并非是适应和选择的结果;不能解释现代文化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第2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一)定义

实验法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纵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二)特点

1.带着特定的实验目的;

2.实验者设置的实验条件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3.实验者设定了明确的实验条件,其他研究者可以重复实验,对他的结果做独立的检验;

4.实验者可以合理控制实验条件,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由此条件引起。(三)变量与控制

1.变量与控制

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呈现给被试的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刺激信息。实验中的变量可以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操纵或控制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这是实验法的显著特征。(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①自变量的种类

a.刺激特点自变量;

b.环境特点自变量;

c.被试特点自变量;

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②对自变量的操作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第一是抽象定义,指对研究变量或指标本质的概括,以揭示其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变量或指标区别开来;

第二是操作性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b.规定操作性定义的好处

第一,使研究者的思路具体而清晰;

第二,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

第三,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

c.设计操作定义常见的方法

第一,方法与程序描述法,即通过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给变量或指标下定义的一种方法;

第二,静态特征描述法,即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一种方法;

第三,动态特征描述法,即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一种方法。

d.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第一,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并应尽量使自变量变化范围(全距)较大,各个水平在全距上分布平均;

第二,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需要更多,如果预期实验考察的是线性函数关系,可以取3~5个水平,各水平平均分布即可;如果是关于更复杂函数关系的,则至少需要5个水平,如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则各水平间的间距应按对数单位变化。(2)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①因变量的种类

对于实验研究来讲,因变量的种类是很多的,也是很复杂的。一般而言,对于因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

因变量的客观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a.反应速度;

b.反应速度的差异;

c.反应的正确性;

d.反应标准;

e.反应的难度。

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

②因变量的控制

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一般而言,有几种主要方法可以用于因变量的控制。

a.反应控制

b.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以下标准:

第一,有效性;

第二,客观性;

第三,数量化。

c.避免量程限制(3)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额外变量就是指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在实验中应该进行控制。

①额外变量的种类

a.系统的额外变量;

b.随机的额外变量。

心理学实验中最典型的额外变量:

a.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b.要求特征

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因此被试会很有可能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要求特征。

②额外变量的控制

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可从指导语、主试对被试的态度等方面来考虑。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a.排除法;

b.恒定法;

c.匹配法;

d.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

e.统计控制法;

f.无关变量的纳入。

2.实验的信度和效度(1)实验研究的信度

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①影响实验信度的因素

a.观察量:观察量越大,人们就越有理由相信样本统计值接近总体参数值,也就是样本更能够代表其所在的总体。

b.对结果的统计检验:若不同实验条件下所得出的结果之间差异很大,且这种差异由偶然因素造成的概率低于0.05,则可以排除偶然因素造成实验结果的可能性,认为该结果是由自变量造成的。

②实验信度的验证

为保证实验信度,应鼓励研究者进行验证性实验,这样即使推断统计显示仍存在犯错误的可能,实验结果也是可信的。实验信度的验证有以下三种方法:

a.直接验证,指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下在实际中重复实验。

b.系统验证,指实验者试图变化那种先前被认为与实验结果不相关的因素,即在实验中引入原来未加控制的变量进行验证。若原始实验中发现的某种现象是真的,那么尽管重做时其中一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实验结果应该仍然会出现。若重做时原始实验的结果不再产生,那么研究者就在他的实验中发现了重要的边界条件。

c.概念验证,指研究者试图验证一个现象,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与原先的实验有很大的不同,其目的也在于描述某一心理现象的边界条件。

直接验证的目的是能否在第二次得到相同的结果,而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的目的是描述某一心理现象的边界条件。边界条件是指保证某一实验结果出现的条件,超过这一条件,则该实验结果不会出现。

2.实验研究的效度(1)实验效度的定义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这两者的前提是实验具有良好的构思效度,即研究题目的来源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对实验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给出严格的操作定义,并对自变量的操作水平和因变量的测量指标做出明确的界定。(2)内部效度

①内部效度的定义

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果在实验中,当自变量发生变化时因变量随之发生改变,而自变量恒定时因变量则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确实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那么这个实验就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由此可知,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关。当实验中未得到控制的无关变量越多时,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可能性就越大,实验的内部效度就越低。当实验结果未受到任何其他变量的干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明确时,实验的内部效度就是高的。

②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a.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指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心理学实验中,有效消除主试—被试间不恰当的相互作用的通用手段是双盲实验法。即主试和被试都不清楚实验的具体目的,因而可最大程度地避免主试的暗示和被试的顺从。

b.统计回归:即测量分数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为避免统计回归对实验效度的影响,通常建议实验者在匹配被试时必须考虑两组被试本身是否同质。如果不同质,就必须以几组被试各自的相对水平进行匹配。此外,利用统计控制进行协方差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降低统计回归对实验效度的影响。

c.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包括被试某些固有和习得的差异,如性别、年龄等;被试选择的偏差;在一些长期实验中被试的流失,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因素。

为避免这些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在对被试进行分组时,应随机选取和随机分配被试;另外,还可以增设控制组,解决由于实验程序本身、控制方式的不一致以及测量程度的变化对实验内部效度的影响。

③零结果对内部效度问题的提示

a.零结果是指在一项实验研究中,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严重的混淆,导致自变量的操纵和变化没有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的现象。若零结果不是真正意义上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毫无关系,那么就必然提示了实验的内部效度存在大问题。

b.一般来讲,要在以下几方面寻找原因以改进实验的内部效度。一是自变量的操纵是否有效;二是因变量的测量是否充分;三是额外变量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④内部效度的特例——统计结论效度

a.实验研究的统计结论效度是指有关决定实验处理效应的数据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涉及到研究误差的变异来源和如何恰当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问题。

b.它取决于两方面条件:

一是数据的质量,二是统计检验的假设。(3)外部效度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实验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②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③测量工具的局限性。(4)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关系

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实验的内部效度越高,其结果就越能确认是由实验处理所造成的;而实验的外部效度越高,其结果的可推论范围就越大。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通常会在保证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外部效度。

3.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即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信度高,效度未必高;效度低,信度可能高;效度高,信度必然高。

实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良好的效度和信度是评价实验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而雄厚的理论基础、周密的思考和设计、谨慎科学的态度则是达到实验效度和信度的必备素质。(三)反应时法

1.反应时的含义(1)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它包含以下几个时段:

①第一时段,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

②第二时段,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

③第三时段,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以上三个时段的总和即是反应时间。反应时为心理学家观察心理操作打开了一个窗口。(2)反应时的研究意义

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使用反应时作为指标的实验研究,曾对解决心理学理论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反应时研究,几乎奠定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它对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①反应时间是一种反应变量,它可以作为成就的指标及内部过程复杂程度的指标。对一件工作越熟悉,反应时间就越快;内部过程越复杂,反应时间就越长。反应时间随多种原因而变化,因此它可以作为一个很方便的反应变量来运用。由于这些原因,反应时的研究就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②心理实验中常用速度作为反应变量,这个速度称作反应的时间,而反应时只是它的基本成分和最简单的例子。

速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做一定的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所完成的工作。这两种情况都是测量工作速度。速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量数,是因为每个动作都需要时间,而时间是可以测量的。速度可以作为成就的指标,对一件工作完全精通,就会做得很快。速度也可以作为内部过程复杂程度的指标,内部过程越复杂,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多。因而测量反应的时间,即执行反应的时间就成了很重要的工作,而反应时,就是测量反应的时间中最简单的例子。(3)反应时研究的历史发展

反应时的实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①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

a.1850年,赫尔姆霍茨等关于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标志着反应时研究的开始。他发现刺激离大脑近的皮肤,反应时要短,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反应时变动很大。

b.天文学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人差方程,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这一发现引起了天文学家经久不衰的兴趣。此后,他们确定了不同观测者的人差方程式及其校正方法。

c.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赫尔姆霍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的研究使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

d.1873年,厄克斯奈指出准备定势在反应时测量中的作用并首先提出“反应时间”这个名词。

现代心理学家把自1850年赫尔姆霍茨的研究至1969年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称之为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这是反应时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方法学的核心是减数法。

②1969年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加因素法之后,反应时研究进入第二阶段,开始了反应时研究的新时期。

这种方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影响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2.反应时的种类(1)简单反应时

①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以单一的刺激,只要求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显现与被试做出反应之间的时距就称为简单反应时。

②简单反应时实验中被试的工作很简单。他预先知道刺激是什么以及他要做的反应是什么。(2)复杂反应时

复杂反应时包括选择反应时与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又称B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又称C反应时。

①选择反应时实验中,给被试呈现几种不同的刺激,要求被试做出几种相应的反应。

②辨别反应时是指被试对所呈现的多个刺激当中的某一个刺激(由主试确定)进行反应,而对其余的刺激不进行反应。

三种反应时的时间长短不一,简单反应时最短,辨别反应时稍长些,选择反应时最长。(3)上述三种反应时的分类模式是反应时早期研究的基本模式,有不少学者不同意这种分类方式,认为A、B、C三种反应时不能简单相加,即C反应时不是在A反应时上简单相加分辨时间,B反应时也不是在C反应时上简单加上选择时间,三者之间不存在简单相加关系。但自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在应用反应时作指标的研究中一直遵照这种反应模式。

3.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反应时受到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影响。(1)外部因素

①反应时与刺激强度有关。这里所指的刺激强度除了刺激的物理强度外,还包括与物理刺激有关的心理强度。受刺激强度影响一般的情况是,当刺激强度很弱时,反应时就会延长;而当刺激增至中等或较高强度时,反应时就缩短了。但是反应时的缩短会受到有机体结构的限制,无法突破某一极限。

②反应时间与刺激的时间特性以及空间特性有关。当物理刺激的强度本身保持不变,而增加作用于感官的时间,即造成时间的累积作用,这样便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如果物理刺激强度保持不变,刺激的时间也保持不变,仅增加刺激的面积时,由于感受器神经兴奋的空间累积的作用,也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③反应时间与所刺激的感觉器官有关。不仅不同的感觉器官的反应时不相同,而且同一感觉器官受到不同刺激物刺激,其反应时间也不同,甚至同一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的不同部位,其反应时间也不同。(2)机体因素

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的区别以及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影响反应时的两个最基本因素。除此之外,影响反应时的机体变量还有适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态、动机、年龄、练习和个体差异等。

4.反应时技术

反应时技术是用反应时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技术方法,反应时技术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中最广泛使用的手段之一。(1)减法反应时技术

减法反应时技术即减法法,又称减数法、唐德斯反应时ABC或唐德斯三成分说,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①减法法的基本逻辑思想

在安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时作业中,其中一个作业包含有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加工阶段,而其他方面则相同,从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差异即可判断那个特有的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的差异可归结为辨别过程、选择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和基本的时间——即简单反应时间三者都相同。该方法可从测得的总反应时间中,分析出研究者感兴趣的过程,这一过程可通过设计不同的任务,插入或删去一个加工阶段、不改变其他加工阶段来实现,原则上连续相减可获得每个加工阶段的持续时间。

该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要求在相减的两种反应时作业中有严格的相同或匹配的部分。

只有满足上述两点,才能应用减法法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分析。

②对减法法的评价

减法法的两个要求有时不能得到满足,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难以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有时不同作业的匹配也难以做到,这使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尽管如此,在认知心理学中,分析信息加工过程还是经常应用减法法来提出很多信息加工过程的分析和一些新的理论构思。(2)加法反应时技术

加法反应时技术即加法法,是加因素法的简称,由斯腾伯格提出,该方法是减法法的发展和延伸,与减法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

①该方法的逻辑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相互制约,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独立,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事先可以发现或观察到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通过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将各因素所需时间相加,从完成各阶段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②加法反应时应用的前提

加法法是以信息的加工方式是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为前提的,如果这一前提不能得到满足,就不能应用加法法。

③对加法法的评价

两个因素可能以相加的方式对同一个加工阶段起作用,也可能对不同的加工阶段起作用,并且相互发生影响,这两种情况目前尚不能排除,这也使加法法的应用受到限制。(3)开窗技术

①含义

Hockey等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即“开窗”实验。开窗实验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并且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这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他们以一种字母转换实验来说明这种新实验技术,其优点是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以及这些加工阶段是什么。

②研究举例

实验过程: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例如“F+3”、“KENC+4”等,四个字母一个个相继呈现,由被试自行按键控制,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念出字母表上F后面第三个字母(应为I)。同理“KENC+4”呈现后被试的反应应为“OIRG”,因为K后第四个字母为O,E后第四个字母为I,N后第四个字母为R,C后第四个字母为G,其他类同。通过分析反应时数据,明显可看出字母转换作业的三个加工阶段。

在四个刺激字母实验里,可以获得12个数据,从中可以看到完成字母转换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加工阶段。通过对数据归类处理后可得到总的结果。

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分别为:

a.编码阶段,即从被试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所用的时间。在这一阶段中,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中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

b.转换阶段,即转换所用的时间;

c.贮存阶段,即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在此阶段中,被试将转换结果贮存于记忆中,而且从第二个字母开始,还需将前面的转换结果加以归并和复述。“开窗”实验通过对字母转换作业的分析,可把每一种认知加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都比较直接地估计出来。(4)内隐联想测验

①含义

内隐联想测验由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提出。它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②基本逻辑

a.依据唐德斯减数法的原理,反应时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程越复杂。

b.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也会不同。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因而反应时短;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这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因而反应时长。所以,两种联合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相对一致性的指标。

c.内隐和外显测试间的高相关表示内隐联想测验结构效度高。内隐联想测验效应与简单反应时的相关应尽可能低。

③内隐联想测验的各种变式

a.Go/NO Go联想测验

在内隐联想测验中如果只使用反应时作为考察指标,可能忽略错误率所包含的信息;其次,只能考察被试对两个对象的相对态度,而不能测量被试对某一对象的态度。Go/NO Go联想测验要求被试对一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忽视另外的刺激。对数据分析采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以辨别力指数d′为指标。

b.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

霍福尔设计了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简称EAST)。

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与内隐联想测验最大的不同是:内隐联想测验效应的计算依赖于两个联合任务反应时均数之差,而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则是要比较被试在同一任务的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行为差异。

对于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而言,被试很难将任务的要求进行简化或重新编码;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的实验设计能有效控制被试有意识重新编码对内隐联想测验效应的影响;由于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只要求个体完成一个任务,从而有效避免了内隐联想测验中任务顺序对内隐联想测验效果的影响。它可应用于对多个态度对象的评价。(四)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主要用来揭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心理物理学方法的先驱是费希纳,传统的心理物理法在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研究者在费希纳提出的三种心理物理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很多心理物理法的范式。

1.传统心理物理学

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中,费希纳把心理物理学定义为一门精密的关于身体和心理之间函数依附关系的理论,其目标就是最终用精确的数学函数的形式来描述外部的物理刺激与由此而发生的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定量关系。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1)阈限的分类:

①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②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根据统计学原理,可以把阈限的操作定义设定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同理,把差别阈限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2)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①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系列探索法或最小可觉差法。

其基本特点是刺激按强度的递增序列和递减序列交替的方法呈现,各序列的刺激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以小步阶梯变化,探索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或阈限值。在测定绝对感觉阈限时,首先须确定刺激的范围,安排递增或递减的实验程序,其结果是递增系列的绝对阈限值和递减系列的绝对阈限值的算术平均数:

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感觉阈限时,给被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St),然后呈现比较刺激(Sv),按递增及递减系列呈现,让被试判断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大些”、“小些”还是“相等”,最后得出被试的差别感觉阈限。采用最小变化法时,会产生由习惯和期望所引起的误差,也会产生由练习及疲劳引起的误差,通过改善实验程序可以减少误差,但不会完全消除。

②平均差误法

平均差误法(或均误法)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虽然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但也可用以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该方法是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相等。被试判断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比较刺激,并不总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围绕着一个平均数变化的一个数。这个变化的范围就是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就是主观相等点。通过对主观相等点和不肯定间距的测量,就可以估计差别阈限。

③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又称次数法或正误法。

其特点是在整个实验中始终应用若干恒定的刺激量,并以随机顺序反复呈现这些刺激来测定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一般选用5-7个恒定的、从被试感觉不到至感觉到的等距刺激。每种强度的刺激随机呈现,被试报告感觉到与否,然后根据各个刺激所引起的正、负反应的次数,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求出有50%次被感觉到的刺激值作为绝对感觉阈限值。在测定差别感觉阈限时,首先确定一个标准刺激和5-7个比较刺激,要求被试报告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大”、“小”或“相等”,然后根据被试所做的各种反应次数,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求得差别感觉阈限。

此法虽然要求较大量的实验次数,但每次实验只用很短的时间,因此也比最小变化法节省时间,并且测得的阈限也更准确。

2.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又称为信号侦察论、信号觉察论,是一种测量感受性的理论,它以感觉阈限作为测量感受性指标时,除感受性外,被试的主观判定标准对感觉阈限是有影响作用的。信号检测论则是要将两者加以区分,用一条“接受者的操作特点曲线”代替阈限来测量感受性。(1)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

信号检测论认为,在感觉刺激时存在着两个过程,一个是感觉过程,其反映了刺激的强度;另一个是随之而来的独立的判断过程,其反映了被试的反应偏差。信号检测论的测量,是将所要觉察的刺激或刺激的差别视为信号,将可能与信号相混淆的刺激视为噪音,将信号出现时报告说有信号时称为击中,将信号出现而报告无信号时称为漏报,将信号未出现而报告无信号时称为正确否定,将信号未出现而将噪音报告有信号称为虚报,错报比正确否定愈少,表明判断标准愈高。在同等判断标准下,虚报比击中愈少,表明判断力愈高。信号检测论就是通过将被试者的辨别力,即感觉分辨力(d')和被试的反应偏差(β)的测定,把被试者的主观态度、动机因素等产生的干扰作用从感受性中排除,从而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2)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又称为感受性曲线。得此名的原因在于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只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而已。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就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根据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

二、观察法(一)观察法的概念

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方法之一。观察是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和手段。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二)观察法的优缺点

1.观察法的优点(1)能动性

科学的观察是具有能动性的感性认识活动,它与一般所说的观察不同,不是简单反射式的感觉,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与研究。这样的观察是自觉的,不是盲目的,是能动的,不是被动的。它要求观察者充分发挥观察中的主观能动作用。(2)选择性

科学的观察并不是一般地认识现象和事实,而是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观察的典型对象,选择典型条件、时间、地点,获得典型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只有把注意力有意地集中和保持在经过选择的观察对象上,把观察始终和有意注意结合在一起,不为无关现象所分散,尽量排除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这样的观察才能获得预期的成效。(3)客观性

观察所获得的事实材料是认识事物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即获得事实材料的观察是否具有客观性的品质。观察中获得的结果,实际上是观察者通过观察手段对观察对象的现象或过程的一种反映和描述。

2.观察法的局限性(1)人的生理局限

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使观察范围受到局限。感官是有一定阈值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听不到、看不到、感觉不到。人的感官也使观察的精确度受到局限。这样观察常常就只局限于了解表面的现象,不能直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难以分辨是偶然的事实还是有规律性的事实,这是观察法最主要的局限。(2)观察仪器的局限

观察仪器的认识功能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直观性,间接观察还不能完全取代直接观察,仪器设计的错误或不精确,制作和操作仪器的误差,都会导致观察结果的错误,观察仪器容易产生对观察对象的干扰等等。

此外,观察者对所获材料的解释,也往往容易受观察水平的局限而带上主观色彩。(三)观察法的分类

1.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1)自然观察主张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即在对观察对象不加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自然观察能搜集到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典型的行为表现,但研究者处于被动,难以揭示那些较少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2)实验观察则通过人为地改变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起被研究对象的某些心理行为反应,进而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实验观察能使研究者获得更全面、更精确、更深入的事实和资料,但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人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后者则借助于各种仪器或装置(如录音机、录像机、摄像仪、照相设备等)进行观察和记录。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凭借感官进行直接观察到通过仪器作为中介来进行观察,是观察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3.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1)参与观察即局内观察,指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之中,并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根据参与程度的不同,参与观察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2)非参与观察即局外观察,指观察者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显然,参与观察能搜集到较为完整且具有深度的资料,但易带主观情感成分,而且比较费时、难度较大。

4.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观察法可划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较之无结构观察,有结构观察能获得大量确定、详实的资料,并可进行定量和对比分析,但缺乏弹性,比较费时。

5.叙述观察、取样观察与评价观察

叙述观察、取样观察与评价观察是根据观察内容是否连续完整以及观察记录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的。(1)叙述观察指详细观察和记录被观察对象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等属于这种方法;(2)取样观察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来进行观察,或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3)评价观察指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评价量表进行观察并作出评价。

四、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1.观察准备,明确观察目的、观察重点和范围、观察的注意事项等。

2.进行实际观察,如参观、听课、个别谈话等。

3.进行观察时必须注意的事项,如选择最佳观察位置、善于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的因素等。

4.观察材料的记录和整理。

三、个案法

个案法就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组织在较长时间内(几个月、几年乃至更长时间)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方法。个案法有时会和其他方法(如观察法、传记法、测验法等)配合使用,这样可以收集更丰富的个人资料。用个案法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在现代心理学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的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因此,在推广运用这些结果或作出更概括的结论时,必须持谨慎的态度。一般地说,个案法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设,要进一步检验理论或假设,则有赖于其他方法的帮助。

四、心理测量

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心理测量把心理特性量化,在社会生活、教育工作和理论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一)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1.测量的含义

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测量包含两个要素,即参照点和单位。(1)参照点是计算事物的量的起点。参照点有两种:

①一种是绝对零点,如测量轻重、长短时使用的零点都是绝对零点,这个零点的意义为“无”,表示什么都测不到;

②另一种是人为确定的参照点,即相对零点,例如海拔高度,就是以海平面作为测量陆地高度的起点。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零点,但心理测量中很难找到绝对零点,多采用人为标定的相对零点。(2)单位是测量的基本要求,没有单位无法进行测量。理想的单位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有确定的意义和有相等的价值。一般来说,心理测量的单位不够完善,既无统一的单位,也不符合等距的要求,还需要心理测量学家的进一步努力。

2.测量中量表的使用

由于制定量表的单位和参照点不同,量表的种类也不同。不同量表的精确度不一样,如将测量水平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可分为4种测量水平,即命名量表水平、顺序量表水平、等距量表水平和比例量表水平。(1)命名量表是水平最低的一种测量量表,它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物归类,没有任何数量的意义。(2)顺序量表比命名量表精确,它不仅指明类别,还能指明不同类别的大小等级,或具有某种属性的程度。在顺序量表中,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数字仅表示等级。(3)等距量表不仅有大小关系,而且有相等的单位。其数值可以相互做加、减运算,但没有绝对的零点,因此不能做乘、除运算。(4)比例量表是最高水平的量表,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但在心理测量中,由于难以找到有意义的零点,因此大多数采用等距量表。

3.心理测量的含义(1)心理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2)心理测量与测验的关系体现在:(1)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根据一定法则对人的行为用数字加以确定的方法。(2)心理测量则是把测验做为工具来运用,以达到了解人类心理的实践活动。心理测量测的是人的行为,严格地说,是一个人对测量题目所进行的反应。一个测量不可能包含所要测量的行为领域的所有可能的题目,它所包含的只是全部可能题目的一个样本。另外,在编制、施测、评分和解释方面要依据一套系统的程序。这种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编制和使用的测验称为标准化测验。标准化有3点好处:

①可以减少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使测量准确、客观;

②有统一标准,便于对不同人的测验成绩进行比较和交流;

③同一份测验可用于许多人并可反复使用,较为经济。

一般来说,心理测量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的。但通过统计方法,可以把测量数据转换为等距数据。

4.心理测量的特性(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

研究者无法直接测量人的心理,只能测量人的外显行为,也就是说,只能通过一个人对测量题目的反应来推论他的心理特质。(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在对人的行为做比较时,没有绝对的标准,也就是没有绝对的零点,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所谓测量就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3)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测量的客观性实际就是测量的标准化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测量的标准化有了很大改进。首先,测量用的题目或作业、施测说明、施测者的言语态度及施测时的物理环境等均经过了标准化。其次,评分记分的原则和手续经过了标准化。最后,分数的转换和解释都经过了标准化。(二)心理测验的信效度

1.信度

心理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亦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它既包括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常用的估计信度的方法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和评分者信度。

2.效度

心理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验的有效性或准确性,亦即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量的心理特性的程度。效度越高则表示该测验结果所能代表要测量行为的真实度越高,能够达到所要测量的目的。对于一个标准测验来说,效度比信度更为重要。一般将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实证效度。(三)心理测验的标准化

1.测验标准化的含义

测验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的一致性。如果把心理测量定义为应用法则给与人有关的心理结构指派相应的数字,那么标准化就是这些法则的决定因素并使其明确化。没有标准化,测量仅是一种非正式的过程,它随施测者的不同而变化。

2.测验标准化的内容(1)内容标准化

给所有被试实施相同的一组测题,即给所有被试实施相同内容的刺激(处理),这样对被试的行为或反应才能进行比较。另外要使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