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白话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16:01:50

点击下载

作者:(清)陈修园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试读:

前言

历史的绵延,知识的积累,科技的发展,大量中医药书籍的刊行,不仅推动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与不断完善,并且也建立与形成了中医药的知识宝库。中医药书籍中蕴藏着历代医家大量的临证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从事中医药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为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医学专业是与人体生命直接相连的学科,中医药学的实践性更接近人们的生活。中医药书籍除了从事医学专业的人员需要学习外,也有很多普通读者因想了解中医药知识而阅读相关书籍。为此,我们从诸多的古医籍中选择了一部分直接贴近中医专业临床应用的著作,对其做了一些必要的注释和分析。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理解,在编写整理时,对难字加了【注释】,大部分书附有【白话解】,同时配以经文分析,列为【解析】,并以小丛书的形式,单独成册刊行,以飨读者。在整理与分析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有些书籍因历史久远,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些知识我们的理解也不一定准确,望读者给予指正,为中医药事业的深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期望本丛书的出版能有助于中医人才的成长,也希望读者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北京中医药大学 郭霞珍2013.3医学三字经一、医学源流

医之始,本岐黄

灵枢作,素问详

难经出,更洋洋

越汉季,有南阳

六经辨,圣道彰

伤寒著,金匮藏

垂方法,立津梁

李唐后,有千金

外台继,重医林

后作者,渐浸淫

红紫色,郑卫音

迨东垣,重脾胃

温燥行,升清气

虽未醇,亦足贵

若河间,专主火

遵之经,断自我

一二方,奇而妥

丹溪出,罕与俦

阴宜补,阳勿浮

杂病法,四字求

若子和,主攻破

中病良,勿太过

四大家,声名噪

必读书,错名号

明以后,须酌量

详而备,王肯堂

薛氏按,说骑墙

士材说,守其常

景岳出,著新方

石顽续,温补乡

献可论,合二张

诊脉法,濒湖昂

数子者,各一长

揆诸古,亦荒唐

长沙室,尚彷徨

唯韵伯,能宪章

徐尤著,本喻昌

大作者,推钱塘

取法上,得慈航二、中风

人百病,首中风

骤然得,八方通

闭与脱,大不同

开邪闭,续命雄

固气脱,参附功

顾其名,思其义

若舍风,非其治

火气痰,三子备

不为中,名为类

合而言,小家伎

瘖斜,昏仆地

急救先,柔润次

填窍方,宗金匮三、虚劳

虚劳病,从何起

七情伤,上损是

归脾汤,二阳旨

下损由,房帏迩

伤元阳,亏肾水

肾水亏,六味拟

元阳伤,八味使

各医书,伎止此

甘药调,回生理

建中汤,金匮轨

薯蓣丸,风气弭虫丸,干血已

二神方,能起死四、咳嗽

气上呛,咳嗽生

肺最重,胃非轻

肺如钟,撞则鸣

风寒入,外撞鸣

劳损积,内撞鸣

谁治外,六安行

谁治内,虚劳程

夹水气,小龙平

兼郁火,小柴清

姜细味,一齐烹

长沙法,细而精五、疟疾

疟为病,属少阳

寒与热,若回翔

日一发,亦无伤

三日作,势猖狂

治之法,小柴方

热偏盛,加清凉

寒偏重,加桂姜

邪气盛,去参良

常山入,力倍强

大虚者,独参汤

单寒牝,理中匡

单热瘅,白虎详

法外法,辨微茫

消阴翳,制阳光

太仆注,慎勿忘六、痢证

湿热伤,赤白痢

热胜湿,赤痢渍

湿胜热,白痢坠

调行箴,须切记

芍药汤,热盛饵

平胃加,寒湿试

热不休,死不治

痢门方,皆所忌

桂葛投,鼓邪出

外疏通,内畅遂

嘉言书,独得秘

寓意存,补金匮七、心腹痛、胸痹

心胃疼,有九种

辨虚实,明轻重

痛不通,气血壅

通不痛,调和奉

一虫痛,乌梅圆

二注痛,苏合研

三气痛,香苏专

四血痛,失笑先

五悸痛,妙香诠

六食痛,平胃煎

七饮痛,二陈咽

八冷痛,理中全

九热痛,金铃痊

腹中痛,照诸篇

金匮法,可回天

诸方论,要拳拳

又胸痹,非偶然

薤白酒,妙转旋

虚寒者,建中填八、隔食反胃

隔食病,津液干

胃脘闭,谷食难

时贤法,左归餐

胃阴展,贲门宽

启膈饮,理一般

推至理,冲脉干

大半夏,加蜜安

金匮秘,仔细看

若反胃,实可叹

朝暮吐,分别看

乏火化,属虚寒

吴萸饮,独附丸

六君类,俱神丹九、气喘

喘促证,治分门

鲁莽辈,只贞元

阴霾盛,龙雷奔

实喘者,痰饮援

葶苈饮,十枣汤

青龙辈,撤其藩

虚喘者,补而温

桂苓类,肾气论

平冲逆,泄奔豚

真武剂,治其源

金水母,主诸坤

六君子,妙难言

他标剂,忘本根十、血证

血之道,化中焦

本冲任,中溉浇

温肌腠,外逍遥

六淫逼,经道摇

宜表散,麻芍条

七情病,溢如潮

引导法,草姜调

温摄法,理中超

凉泻法,令瘀销

赤豆散,下血标

若黄土,实翘翘

一切血,此方饶十一、水肿

水肿病,有阴阳

便清利,阴水殃

便短缩,阳水伤

五皮饮,元化方

阳水盛,加通防

阴水盛,加桂姜

知实肿,萝枳商

知虚肿,参术良

兼喘促,真武汤

从俗好,别低昂

五水辨,金匮详

补天手,十二方

肩斯道,勿炎凉十二、胀满、蛊胀

胀为病,辨实虚

气骤滞,七气疏

满拒按,七物祛

胀闭痛,三物锄

若虚胀,且踌躇

中央健,四旁如

参竺典,大地舆

单腹胀,实难除

山风卦,指南车

易中旨,费居诸十三、暑证

伤暑证,动静商

动而得,热为殃

六一散,白虎汤

静而得,起贪凉

恶寒象,热逾常

心烦辨,切莫忘

香薷饮,有专长

大顺散,从症方

生脉散,久服康

东垣法,防气伤

杂说起,道弗彰

若精蕴,祖仲师

太阳病,旨在兹

经脉辨,标本歧

临证辨,法外思

方两出,大神奇十四、泄泻

湿气胜,五泄成

胃苓散,厥功宏

湿而冷,萸附行

湿而热,连芩程

湿夹积,曲楂迎

虚兼湿,参附苓

脾肾泻,近天明

四神服,勿纷更

恒法外,内经精

肠脏说,得其情

泻心类,特丁宁十五、眩晕

眩晕证,皆属肝

肝风木,相火干

风火动,两动抟

头旋转,眼纷繁

虚痰火,各分观

究其旨,总一般

痰火亢,大黄安

上虚甚,鹿茸餐

欲下取,求其端

左归饮,正元丹十六、呕、哕、吐(附呃逆)

呕吐哕,皆属胃

二陈加,时医贵

玉函经,难仿佛

小柴胡,少阳谓

吴茱萸,平酸味

食已吐,胃热沸

黄草汤,下其气

食不入,火堪畏

黄连汤,为经纬

若呃逆,代赭汇十七、癫、狂、痫

重阳狂,重阴癫

静阴象,动阳宣

狂多实,痰宜蠲

癫虚发,石补天

忽搐搦,痫病然

五畜状,吐痰涎

有生病,历岁年

火气亢,芦荟平

痰积痼,丹矾穿

三证本,厥阴愆

体用变,标本迁

伏所主,所因先

收散互,逆从连

和中气,妙转旋

悟到此,治立痊十八、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

五淋病,皆热结

膏石劳,气与血

五淋汤,是秘诀

败精淋,加味啜

外冷淋,肾气咽

点滴无,名癃闭

气道调,江河决

上窍通,下窍泄

外窍开,水源凿

分利多,医便错

浊又殊,窍道别

前饮投,精愈涸

肾套谈,理脾恪

分清饮,佐黄柏

心肾方,随补缀

若遗精,另有设

有梦遗,龙胆折

无梦遗,十全设

坎离交,亦不切十九、疝气

疝任病,归厥阴

寒筋水,气血寻

狐出入,顽麻

专治气,景岳箴

五苓散,加减斟

茴香料,著医林

痛不已,须洗淋二十、痰饮

痰饮源,水气作

燥湿分,治痰略

四饮名,宜斟酌

参五脏,细量度

补和攻,视强弱

十六方,各凿凿

温药和,博返约

阴霾除,阳光灼

滋润流,时医错

真武汤,水归壑

白散方,窥秘钥二十一、消渴

消渴证,津液干

七味饮,一服安

金匮法,别三般

二阳病,治多端

少阴病,肾气寒

厥阴病,乌梅丸

变通妙,燥热餐二十二、伤寒、瘟疫

伤寒病,极变迁

六经法,有真传

头项病,太阳编

胃家实,阳明编

眩苦呕,少阳编

吐利痛,太阴编

但欲寐,少阴编

吐蛔渴,厥阴编

长沙论,叹高坚

存津液,是真诠

汗吐下,温清悬

补贵当,方而圆

规矩废,甚于今

二陈尚,九味寻

香苏外,平胃临

汗源涸,耗真阴

邪传遍,病日深

目击者,实痛心

医医法,脑后针

若瘟疫,治相侔

通圣散,两解求

六法备,汗为尤

达原饮,昧其由

司命者,勿逐流二十三、妇人经产杂病

妇人病,四物良

月信准,体自康

渐早至,药宜凉

渐迟至,重桂姜

错杂至,气血伤

归脾法,主二阳

兼郁结,逍遥长

种子者,即此详

经闭塞,禁地黄

孕三月,六君尝

安胎法,寒热商

难产者,保生方

开交骨,归芎乡

血大下,补血汤

脚小趾,艾火炀

胎衣阻,失笑匡

产后病,生化将

合诸说,俱平常

资顾问,亦勿忘

精而密,长沙室

妊娠篇,丸散七

桂枝汤,列第一

附半姜,功超轶

内十方,皆法律

产后篇,有神术

小柴胡,首特笔

竹叶汤,风痉疾

阳旦汤,功与匹

腹痛条,须详悉

羊肉汤,痛谧

痛满烦,求枳实

著脐痛,下瘀吉

痛而烦,里热窒

攻凉施,毋固必

杂病门,还熟读

二十方,效俱速

随证详,难悉录

唯温经,带下服

甘麦汤,脏躁服

药到咽,效可卜

道中人,须造福二十四、小儿

小儿病,多伤寒

稚阳体,邪易干

凡发热,太阳观

热未已,变多端

太阳外,仔细看

遵法治,危而安

若吐泻,求太阴

吐泻甚,变风淫

慢脾说,即此寻

阴阳证,二太擒

千古秘,理蕴深

即痘疹,此传心

谁同志,度金针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

医之始,本岐黄。黄,黄帝也;岐,岐伯也。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灵枢作,素问详。《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是也。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提要】本段认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它是中医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学的本源。《黄帝内经》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白话解】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君臣问答对话的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62篇。《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全面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辨证、治疗以及预防、养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书后世宗之,以为医家之祖”。【解析】《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就有争议,有人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人说是秦汉之际所作,还有人说是成书于东汉甚或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前比较公认的看法是:《黄帝内经》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经过许多医家搜集、整理、综合而成,其中甚至包括后世医家如东汉及至隋唐时期某些医家的修订和补充。正如《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介绍《黄帝内经》时所说:“其书云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此说基本上是正确的。

关于《黄帝内经》前的更原始、更古老的医学文献,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医经7家(《黄帝内经》18卷、《黄帝外经》37卷、《扁鹊内经》9卷、《扁鹊外经》12卷、《白氏内经》38卷、《白氏外经》36卷、《旁篇》20卷,实计175卷),但绝大部分已失传,仅存《黄帝内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大批简帛医书,其中帛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等合计10种,竹木简书有《十问》等合计4种。据有关学者认为,这些简帛医书的编撰年代并不一致,最早的可能在春秋时期,最晚的乃是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的作品,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应该比《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更早,是现今已知最早记载经脉学说的中医文献。《黄帝内经》所述十二经脉,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还可从《黄帝内经》本身的记载中找到例证,在《内经》中引用了许多古代医书,仅《素问·病能论》中所提到的就有《上经》《下经》《金匮》《揆度》《奇恒》等多部著作。由此可知,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曾有许多更为古老的医学文献,充分说明了《黄帝内经》正是在上述各类更原始、更为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经过医家们不断搜集、整理、综合而成的。【原文】

难经出,更洋洋。洋洋,盛大也。《难经》八十一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秦越人,号扁鹊,战国人,著《难经》。【提要】本段论述了中医学的又一部基础理论著作《难经》,论述了《难经》的成书年代、作者及主要内容。【白话解】《难经》八十一章,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古典著作,该书以问答形式解释疑难问题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以基础理论为主,包括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内容。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陈修园自注语)此书在中医理论和诊断学方面颇有贡献。【解析】关于《难经》的成书年代及著者,查考《史记·扁鹊传》及《汉书·艺文志》,两书均无记载。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隋书·经籍志》虽提及《难经》,但未提及作者姓名,直至唐代杨玄操《难经注》和《旧唐书·经籍志》才提出作者为秦越人。从《难经》的内容来看,可以确定其成书年代在东汉以前,作者姓名有待进一步考证。一般认为《难经》的作者是托名扁鹊。【原文】

越汉季,有南阳①。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东汉人也。著《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经》。

六经辨②,圣道③彰④。《内经》详于针灸,至伊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

伤寒⑤著,金匮⑥藏。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金匮玉函,示宝贵秘藏之意也。其方非南阳所自造,乃上古圣人所传之方,所谓经方是也。其药悉本于《神农本经》。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

垂方法,立津梁⑦。仲师,医中之圣人也。儒者不能舍至圣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师之书以治疗。【提要】本段论述了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创立了辨治外感伤寒病的六经辨证,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在问世后不久即散失不全,后经晋、宋代医家搜集、整理、重新编次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张仲景是在系统总结和继承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和大量医家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著成我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专书——《伤寒杂病论》。它既是对公元2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理论与经验的总结,又是对中医学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注释】

①南阳:指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古人为了对某人表示崇敬,常以他的出生地或任职地名来称呼他。

②六经辨:六经,本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这里指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所创立的辨治外感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就是根据六经的主要脉症表现,并结合病位、病性、病机、正邪关系等因素加以分析、归纳,最后辨别为某经病证。

③圣道:指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术理论。

④彰:明了。

⑤伤寒:指《伤寒论》一书,张仲景所著,是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外感伤寒病证为主的部分。在《伤寒论》一书中,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病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和处方用药规律,以条文的形式作了全面的论述,较全面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对外感疾病诊治的丰富经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⑥金匮:指《金匮要略》,亦为张仲景所作,是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有关内伤杂病的部分。

⑦津梁:津,指渡水处。梁,指桥梁。津梁,就是渡桥。【白话解】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杰出医家,他就是河南南阳人张仲景,他创立的六经辨证使外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明确的系统和指标,使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诊治水平都有了极大发展和提高。张仲景的著作,流传到现在的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10卷,其主要内容是记载了六经病的症状、脉象及治法。《金匮要略》6卷25篇,主要以脏腑辨证论述内科杂病,兼及妇科、外科之病证,其辨证论治的精神与《伤寒论》相同,只是不以六经分证,而以病证分篇。它分类简明、辨证切要,对病因、病机及诊治的论述甚为精当,理法方药一体化。这两部书给后世医家在诊断治疗方面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典范,成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就好像一座渡桥一样,成为过河的必由之路。【原文】

李唐①后,有千金。唐·孙思邈,华原人,隐居太白山,著《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今本分为九十三卷。较《金匮》虽有浮泛偏杂之处,而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

外台继,重医林。唐·王焘著《外台秘要》四十卷,分一千一百四门,论宗巢氏,方多秘传,为医门之类书。【提要】本段论述了唐代《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的作者和内容。【注释】

①李唐:唐统治者姓李,所以唐代称作李唐。【白话解】唐代的医学十分兴盛,有许多综合性的著作,但大多亡佚,现存的主要有《千金方》和《外台秘要》等。《千金方》是由《千金要方》30卷和《千金翼方》30卷合成,为孙思邈所撰,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千金方》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妇、儿、内、外各科的诊治、本草、制药、食疗、养生及医德等许多方面,总计232门,载方5 300余首,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内经》以后、唐初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外台秘要》为唐·王焘所撰,全书40卷,分1 104门,载方6 000余首,汇集了唐初以前的医学著作,是唐代另一部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医籍,内容涉及临证各科。该书搜集广泛而不庞杂,临床各科编排有序,先论后方,次序井然,书中引录各书均附出处,借此可窥见晋唐间许多已经失传方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我国唐以前医学的一部重要参考书。【原文】

后作者,渐浸淫①。等而下之,不足观也已。

红紫色②,郑卫音③。间色乱正,靡音忘倦。【提要】本段论述了作者的观点,认为唐以后的一些著作与《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相比质量较低。【注释】

①浸淫:多或乱的意思。

②红紫色:紫色为间色、杂色;红色为纯色、正色。说明杂乱之色不能与纯正之色相比。

③郑卫音:郑、卫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传说这两个国家的音乐很淫荡,故后世称靡倦淫荡的音乐为“郑卫音”。【白话解】唐代以后医学著作逐渐增多,其中难免有些质量较次的作品,如果拿这些作品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相比,就好像是杂乱的紫色与纯正的红色相比,郑卫之音与雅乐相比一样,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原文】

迨①东垣②,重脾胃。金·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七十二,旧本亦题元人。作《脾胃论》《辨惑论》《兰室秘藏》,后人附以诸家合刻,有《东垣十书》传世。

温燥行,升清气。如补中益气及升阳散火之法,如苍术、白术、羌活、独活、木香、陈皮、葛根之类,最喜用之。

虽未醇③,亦足贵。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驳杂之处,不可不知。唯以脾胃为重,故亦可取。【提要】本段论述了金元时期的四位医学大家,李东垣是其中之一,他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阐发自己重视脾胃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注释】

①迨:到了。

②东垣:李东垣,名杲,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的主要医学成就是区分了外感与内伤,创内伤脾胃学说,其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脾胃伤则元气自衰,自然是“诸病所由生也”(《脾胃论》)。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法,故被称为“补土派”。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对中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③醇:同纯。【白话解】到了金代,著名医家李东垣倡导“重脾胃”的学说,主张用具有温燥性的药物来调理脾胃,提升中气,立补中益气、升阳散火之法,最喜用苍术、白术、羌活、独活、木香、陈皮、葛根之类,比较驳杂,不够纯正,但他的医学理论还是很宝贵的。李东垣重视脾胃的思想对后世医家影响巨大。【原文】

若河间①,专主火。金·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事迹俱详《金史·方技传》。主火之说,始自河间。

遵之经,断自我。《原病式》十九条,俱本《内经·至真要大论》,多以火立论,而不能参透经旨。如火之平气曰升明,火之太过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其虚实之辨,若冰炭之反也。

一二方,奇而妥。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之类,皆奇而不离于正也。【提要】本段论述了金元四大家之一刘河间的学术思想,他在病因病机方面倡导“火热论”,认为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均易化火导致火热证。【注释】

①河间:刘河间,名完素,金代河间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长期在民间行医,对热病及其他杂病的治疗有很丰富的经验,精研《素问》数十年,对运气学说有精辟的见解。刘完素突出的学术思想是提倡“火热论”,强调火热致病的危害,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在热性病的治疗中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故被称为“寒凉派”。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等。【白话解】像金代的刘河间,治病强调治火,他的“火热论”学说,遵从《内经》等经典著作,同时又不泥古,颇有自己的见解,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所制定的几个方剂,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等,不但有它的独创性,而且治疗效果也是很好的。【原文】

丹溪①出,罕②与俦③。元·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金华人。其立方视诸家颇高一格。

阴宜补,阳勿浮。《丹溪心法》以补阴为主,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诸家俱辨其非,以人得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气,即是阳气,精血皆其化生也。

杂病法,四字求。谓气、血、痰、郁是也。一切杂病,只以此四字求之。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参差互用,各尽其妙。【提要】本段论述了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他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注释】

①丹溪: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家,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学术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他充分研究了《内经》以来各家关于“相火”的见解,如《内经》中“少火”“壮火”之说、刘完素的“火热论”、李杲的“阴火”说等,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内在火热的病机,阐明了相火有常有变的规律。指出相火之动是根本的、永恒的,但正常的动属“生”,异常的动为“贼”。并根据“人的情欲无涯”,相火易于妄动,精血难成易亏等理论,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据此,在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朱丹溪的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

②罕:稀少。

③俦(chóu):同伴。此处指同行人。【白话解】元代朱丹溪的医术,在同行中是很杰出的,他倡导“阳有余,阴不足”论,养生方面主张节制食欲、色欲,以养阴精;在治疗方面主张滋阴降火,使相火不为妄动。在杂病的治疗方面,认为应从气、血、痰、郁4个方面来着手处理。这为后世医家治疗杂病提供了思路。【原文】

若子和①,主攻破。张子和(戴人)书中,所主多大黄、芒硝、牵牛、芫花、大戟、甘遂之类,意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

中病良,勿太过。子和之法,实证自不可废,然亦宜中病而即止;若太过,则元气随邪气而俱散,挽无及矣。【提要】本段论述了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的学术观点,他主张祛除邪气,认为“邪去则正安”。【注释】

①子和:张子和,名从正,自号戴人,金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精通医术,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多偏于寒凉,治病主张攻下,认为凡邪气应立刻驱出体外,邪去则正安,认为无论是在天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在地之邪(雾、雨、雹、冰、泥)还是在人体的水谷之邪(酸、苦、甘、辛、咸、淡),都非人体所素有,邪留则伤正,应攻下治之。攻邪的方法以《伤寒论》的汗、吐、下三法为原则。他对汗、吐、下三法应用的范围很广,有不少发挥,这些临床经验都记载在他的著作《儒门事亲》中。【白话解】又如金代的张子和,认为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邪侵入人体,治病主张使用攻下法,使邪去而正安。因攻下药物性能大多较峻猛,故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宜过量,若太过则元气随邪气而俱散。【原文】

四大家,声名噪。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张氏医通》之考核不误。

必读书,错名号。李士材《医宗必读》四大家论,以张为张仲景,误也。仲景为医中之圣,三子岂可与之并论。【白话解】李东垣、刘河间、朱丹溪、张子和都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在学术思想上,他们各有所长,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后世尊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但李中梓在其所著的《医宗必读》一书中,却错误地把张作张仲景,是弄错了名号。明以后,须酌量言医书充栋汗牛,可以博览之,以广见识,非谓诸家所著皆善本也。【原文】

详而备,王肯堂①。金坛王宇泰,名肯堂。著《证治准绳》,虽无所采择,亦医林之备考也。【提要】明代以后医学书籍很多,陈修园先生比较推崇王肯堂先生,认为他的《六科证治准绳》采撷丰富,选方精良。【注释】

①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家。他博览群书,长期搜集材料,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历时11年编成《证治准绳》,全书采撷丰富,条理分明,选方精良,对后世医学有相当影响。【白话解】从明代以后,医学书籍就更多了,这些书立论角度、内容各有不同,各有长短,故研习医学的人,必须仔细斟酌思量,以定取舍,才能做到取长补短,全面掌握。其中比较详细而完备的,要数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一书了。【原文】

薛氏①按,说骑墙②。明·薛己,号立斋,吴县人。著《薛氏医按》十六种,大抵以四君子、六君子、逍遥散、归脾汤、六八味丸主治,语多骑墙。

士材说,守其常。李中梓,号士材,国朝人也。著《医宗必读》《士材三书》。虽曰浅率,却是守常,初学者所不废也。

景岳③出,著新方④。明·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山阴人。著《类经》《质疑录》。全书所用之方,不外新方八阵,其实不足以名方。古圣人明造化之机,探阴阳之本,制出一方,非可以思议及者。若仅以熟地补阴,人参补阳,姜附祛寒,芩连除热,随拈几味,皆可名方,何必定为某方乎?

石顽⑤续,温补乡。张璐,字路玉,号石顽,国朝人。著《医通》,立论多本景岳,以温补为主。

献可⑥论,合二张⑦。明·宁波赵献可,号养葵。著《医贯》。大旨重于命门,与张石顽、张景岳之法相同。

诊脉法,濒湖昂⑧。明·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著《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杂收诸说,反乱《神农本经》之旨。卷末刻《脉学》颇佳,今医多宗之。【提要】在这段中陈修园先生对明代一些著名医家如薛己、李中梓、张介宾、张璐、赵献可、李时珍等的学说和贡献进行了评述。【注释】

①薛氏:薛己,号立斋,明代医家。医学造诣较深,著述甚多。他的学术思想受张元素、李东垣等人温补学说的影响,强调真阴、真阳不足,主张治病务求其本原,他的很多医著后被编辑为《薛氏医案》。

②骑墙:此处指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③景岳:张景岳,名介宾,明代著名医家。他的学术思想主要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攻伐药物,并创立了许多补肾方剂,如左归饮、右归饮等,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著作有《类经》《景岳全书》等。

④新方:指《新方八阵》二卷,张景岳著,后被收入《景岳全书》。作者曾选辑古医方,撰成《古方八阵》,后又觉临床取用“犹有未尽”,故又以己意化裁制定新方185首,仍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本书亦有单行本。

⑤石顽:张石顽,名璐,清代医家,业医60年左右,著述较多,主要有《张氏医通》,此书采取历代60余家著述,参考百余种书籍,历数十年而成,体例仿《证治准绳》,包括临床各科,并附验案,分门别类,内容丰富。

⑥献可:姓赵字养葵,明代医家。对薛己的温补学说十分推崇,尤其发挥命门之说,认为命门是人身之主和至宝,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撰有《医贯》一书,其用意即是以保养命门之火的论点贯穿于养生和治疗等一切问题之中。

⑦二张:指张景岳和张石顽。

⑧濒湖:即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除了在药物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著有《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巨著外,还在针灸学和诊断学方面有一定成就,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濒湖脉学》语言简明生动,易于诵读记忆,故后世多以此书作为初学脉法的入门书。【白话解】薛立斋所著《薛氏医案》多宗张元素、李杲等人的观点,没有更多的创建;李士材的著作虽然浅显些,但却能遵守常法;张景岳所著《新方八阵》,以己意化裁制定了许多新方,而且都很切用;张石顽著《张氏医通》,治病大多采用温补之剂;赵献可的论述,基本上与张景岳、张石顽两人的理论相一致,都强调温补肾阴肾阳;至于诊脉的方法,应首推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原文】

数子者,各一长。知其所长,择而从之。

揆①诸古,亦荒唐。理不本于《内经》,法未熟乎仲景,纵有偶中,亦非不易矩矱。

长沙②室,尚彷徨③。数子虽曰私淑长沙,升堂有人,而入室者少矣!【注解】

①揆:衡量、比较。

②长沙:指张仲景。据说张仲景曾任过长沙太守,故又尊称他为张长沙。

③彷徨:游移不定。【白话解】上面所谈的数位医家,都各有所长,但他们的著作与经典著作相比,还是相差很远的。尤其是对于张仲景著作的研习还很不够,距离张仲景所具有的学术水平还相距很远,好像只是在门外徘徊,始终未能登堂入室似的。【原文】

唯韵伯①,能宪章②。慈溪柯琴,字韵伯,国朝人。著《伤寒论注》《论翼》,大有功于仲景,而《内经》之旨,赖之以彰。

徐③尤④著,本喻昌⑤。徐彬,号忠可;尤怡,号在泾。二公《金匮》之注,俱本喻嘉言。考嘉言名昌,江西南昌人。崇祯中以选举入都,卒无所就,遂专务于医,著《尚论篇》,主张太过,而《医门法律》颇能阐发《金匮》之秘旨。

大作者,推钱塘⑥。张志聪,号隐庵;高世栻,号士宗。俱浙江钱塘人也。国朝康熙间,二公同时学医,与时不合,遂闭门著书,以为传道之计。所注《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等书,各出手眼,以发前人所未发,为汉后第一书。今医畏其难,而不敢谈及。【提要】本段论述了清代一些著名医家如柯琴、徐彬、尤怡、喻嘉言、张志聪、高世栻等的著作、学术特点等,陈修园十分推崇柯韵伯、尤在泾。【注释】

①韵伯:柯琴,字韵伯,清初医家。钻研《内经》《伤寒论》颇有心得,撰有《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后集为一书,名《伤寒来苏集》。柯韵伯认为张仲景之六经立法,不应仅限于伤寒一科,杂病亦应在此例。故此,他采用以六经分篇,以证分类,以类分方的方法,对伤寒及杂证,根据六经加以分类注释,使辨证论治之法更切实用和易于掌握,对其后医家影响很大。

②宪章:遵循章法。

③徐:徐彬,字忠可。清代医家,为喻昌弟子,他继喻昌之论,研究仲景之学,编有《伤寒图论》《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金匮要略论注》等书。

④尤:尤怡,字在泾,清代医家。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尤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是他研读仲景著作的心得和发挥。

⑤喻昌:字嘉言,清初著明医家。学术上推崇《伤寒论》,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对伤寒条文进一步分类归纳,并强调“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的辨证论治思想。晚年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书。

⑥钱塘:指张志聪和高世栻,他们都是浙江钱塘人,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字隐庵。业医数十年,曾在杭州胥山建侣山堂,聚同道及生徒数十人论医讲学。撰有《素问集注》《侣山堂类辨》《灵枢集注》《伤寒论集注》《本草崇原》等书,其中后二书未竟而张志聪卒,由高世栻最后辑补完成。高世栻,字士宗,曾随张志聪学医,除辑补张志聪未竟之书外,本人还撰有《素问直解》和《医学真传》等书。【白话解】到了清代,唯有柯韵伯能够遵守《内经》《伤寒论》的原则章法。至于徐忠可、尤在泾二人,基本上是因循喻昌的学术思想。清代比较有名望的著作家,要推浙江的张志聪和高士宗了,他们讲学创作,著述甚丰。【原文】

取法上,得慈航①。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切不可以《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医宗必读》《万病回春》《本草纲目》《东医宝鉴》《冯氏锦囊》《景岳全书》《薛氏医按》等书为捷径也。今之医辈,于此书并未寓目,止取数十种庸陋之方,冀图幸中,更不足论也。【注释】

①慈航:佛教名词。佛学认为佛、菩萨以大慈悲救度众生出生死苦海,有如舟航,故名。【白话解】中医学是有其独特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综合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和治则治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指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后世医家更是代有发挥。因此,学习中医应有系统地、全面地掌握其基本理论原则,打好扎实的基本功,从源头学起。只有选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救治众生的本领。二、中风【原文】

人百病,首中风①。《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证;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骤然得,八方②通。中风病骤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涌、掣搐、偏枯等证。八方者,谓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也。【提要】本段谈中风的成因。【注释】

①中风:病名,又名“卒中”。中风发病原因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逆乱而成。此病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也有未见昏仆,仅见僻不遂者。因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称这种疾病为“中风”。

②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位。【白话解】在人类所患的各种各样的疾病中,中风病是处于首要地位的,现在依然如此。这种病发病急骤,像自然界善行数变的风一样,所以古人最早认为这种病是由于感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风邪而引起的。【解析】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有外风和内风之别。对于中风病发生的原因,有一个认识过程,在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刺节真邪论》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金匮要略》认为是“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入人体。隋·巢元方认为是:“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诸病源候论·中风候》)总之,这一历史时期的医家多认为中风是外风,是当人体气血亏损,脉络空虚时招致风邪入中脉络所致。治疗也多用祛外风药物,如麻黄、桂枝、防风之类,这一看法一直延续到金元时代,许多医家才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看法。如刘河间认为是“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是“正气自虚”;朱丹溪认为是“湿痰生热”。他们的立论虽然不同,但都认为中风的成因是人体本身阴阳气血失调所致,这是对中风病因学说的一个重大突破。与此同时,王履更明确地把这两种风从名称和本质上进行了区别,他说:“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医经溯洄集·中风辨》)张景岳也明确指出“中风非风”的观点。至此,对中风的病因、好发年龄、发病诱因等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后世医家在此论点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使中风的病因病机学说日臻完善。【原文】

闭与脱①,大不同。风善行而数变,其所以变者,亦因人之脏腑寒热为转移。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其人脏腑本属虚寒,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而风为寒风矣。热风多见闭证,宜疏通为先;寒风多见脱证,宜温补为急。

开邪闭,续命雄。小续命汤,风证之雄师也。依六经见证加减治之,专主驱邪。闭者宜开,或开其表,如续命汤是也;或开其里,如三化汤是也;或开其壅滞之痰,如稀涎散、涤痰汤是也。

固气脱,参附功。脱者宜固,参附汤固守肾气,术附汤固守脾气,芪附汤固守卫气,归附汤固守营气。先固其气,次治其风。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则为标本并治之法。正虚邪盛,必遵此法。【提要】中风常要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常由邪气过盛所致,脱证常由正气不能内守而成。【注释】

①闭与脱:“闭”,是邪闭,指邪气过盛,出现脏腑气血闭塞不通的病理变化。多因邪热、痰浊等病邪闭阻于内,故又称“内闭”。多见于中风、温热病热入营血阶段等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迷、牙关紧闭、两拳紧握、肢体强痉、痰涎壅塞、面赤便闭、脉弦急等,多属实证,其中兼热象的为“阳闭”;兼寒象的为“阴闭”,治疗急宜祛邪,阳闭用“凉开”法;阴闭用“温开”法。“脱”,是正脱,指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大量耗损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主要症状有: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涎出,手撒尿遗,脉微细欲绝等,由于病因病机和症状均以精气向外脱泄为特点,故又称“外脱”。治疗应急用益气固脱法。【白话解】中风病常以“闭证”和“脱证”为基本的辨证分型。二者在病机发展、症状表现等方面是大不相同的,治疗当然也就不一样,闭证要用疏通的方法,以小续命汤力量最为雄厚。脱证要用益气固脱的方法,以固守元气,参附汤的功力是很佳的。【解析】中风病所以会出现“闭证”与“脱证”两种不同证型,其原因是由于人体体质不同,脏腑有虚实寒热之异。若病人素有郁热.发病则多见闭证;如脏腑本属虚寒,则多见脱证。

中风病的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按《金匮要略》所分,有中经络和中脏腑的不同:“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中络是以肌肤麻木偏于一侧,口眼斜为主,此邪中浅,病情轻。中经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斜,言语謇涩为主症,无昏迷,病情重于中络。临床常把此两种证候合而并之,统称为“中经络”。中腑是在中经症状的基础上。伴有神志不清、意识蒙眬或嗜睡症状。中脏是以卒暴昏仆而半身不遂,神志昏愦无知,或以九窍闭塞为主症,此邪中深,病情重。因中腑、中脏皆有神志不清症状,故又统称为中脏腑。本章所谈的闭证与脱证均属于中风中脏腑类型的分证。

对于中风中脏腑的闭证,本书选取了小续命汤,是古代治中风闭证的主方,有疏通表邪的作用,方中有许多辛温解表散风之药。从中仍可看出认为中风病因是“内虚邪中”观点的遗痕。现临床治疗中风闭证,阳闭多选用辛凉开窍、清肝息风的《局方》至宝丹加羚羊角汤(羚羊角粉、石决明、代赭石、菊花、黄芩、夏枯草、钩藤、龟板、白芍、丹皮、天竺黄、竹沥)。阴闭多选用辛温开窍、除痰息风的《局方》苏合香丸并用《济生方》涤痰汤加减。谨供参考使用。【原文】

顾其名,思其义。名之曰风,明言八方之风也。名之曰中,明言风自外入也。后人议论穿凿,俱不可从。

若舍风,非其治。既名中风,则不可舍风而别治也。【白话解】顾名思义,中风病是一种风证,其标证可见风火相扇,来势凶猛,故如舍弃治风这一治法,就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了。【原文】

火气痰,三子①备。刘河间举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故主乎火。大法用防风通圣散之类;亦有引火归原,如地黄饮子之类。李东垣以元气不足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故主乎气虚。大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大法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

不为中,名为类。中者,自外而入于内也。此三者,既非外来之风,则不可仍名为中,时贤名为类中风。

合而言,小家伎②。虞天民云:古人论中风,言其症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盖因气、因湿、因火,挟风而作,何尝有真中、类中之分。【提要】此段论述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对中风病因的认识。【注释】

①三子:指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三人。

②小家伎:伎同技。小家伎指技术水平不甚高明者。【白话解】关于中风的病因,在金元医家中,刘河间认为是由于火盛,“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治疗用防风通圣之类,也有引火归原,如地黄饮子之类。李东垣认为是由于气虚,“以元气不足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则认为是痰盛,“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治疗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中”,自外而入内为中,火、气、痰三者所致的中风均非外来之风,所以不可仍名以中风,时贤称它为类中风,以区别风邪侵袭的真中风。虞天民(名抟,明代医家)说:“古人论中风,言其症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认为古人论中风是说它的症状似风,刘河间等三人论中风是谈它的病因。这种把病因与症状相合而谈的说法,是比较含混的。【原文】

瘖斜,昏仆地。瘖者,不能言也;斜者,口眼不正也;昏仆地者,不省人事,猝倒于地也。口开、目合,或上视、撒手、遗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

急救先,柔润次。柔润息风,为治中风之秘法。喻嘉言加味六君子汤、资寿解语汤甚妙。

填窍①方,宗金匮。《内经》云:邪害空窍。《金匮》中有侯氏黑散、风引汤,驱风之中,兼填空窍。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喻嘉言曰:仲景取药积腹中不下,填窍以息风。后人不知此义,每欲开窍以出其风。究竟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哉!三化汤、愈风汤、大秦艽汤皆出《机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则无名下士,煽乱后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提要】此段论述中风的症状和治疗原则。【注释】

①窍:空窍,古人认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所以治中风病拟填窍以息风之法。【白话解】当中风卒发时,可见不能说话,口眼斜,猝倒于地,不省人事等症状,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此时当以急救为主(参见闭证与脱证的治疗)。当标证有所缓解,再用柔润息风之法标本兼治,可用喻嘉言的加味六君子汤或资寿解语汤。此外,还有一种填空窍的治法,可以根据《金匮要略》所述的理论原则及所列方剂治疗,如侯氏黑散、风引汤等。

附方

1.小续命汤 中风总方。

药物:麻黄(去节根)、人参、黄芩、川芎、白芍、炙甘草、杏仁、防己、桂枝、防风各一钱,附子(炮)五分。

用法:加生姜三片,水二杯半,先煎麻黄至二杯,入诸药,煎八分服。

2.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言,昏冒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

药物: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钱,川芎一钱五分,杏仁十三粒又一粒取三分之一。

用法:水三杯,煎一杯,温服。

3.三化汤 治热风中脏,大便不通。

药物:大黄、羌活、枳壳各三钱。

用法:水二杯,煎八分服。

4.稀涎散 治中风口噤,并治单蛾、双蛾。

药物:巴豆六枚(每枚分作两片),牙皂三钱(切),明矾一两。

用法:先将矾化开,却入二味搅勿,待矾枯为末,每用三分吹喉中。痰盛者灯心汤下五分,在喉即吐,在膈即下。

5.参附汤 元气暴脱,以此方急回其阳,可救十中一二。

药物:人参一两,附子五钱

用法:水二杯半,煎八分服。

6.三生饮 治寒风中脏,四肢厥冷,痰涎上涌。

药物:生乌头二钱,生南星三钱,生附子一钱,木香五分,生姜五片。

用法:水二杯,煎七分。薛氏用人参一两,煎汤半杯调服。

7.防风通圣散 治热风卒中,外而经络手足瘛疭,内而脏腑二便闭塞,用此两解之。

药物: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各五分,黄芩、石膏、桔梗各一钱,甘草二钱,滑石三钱

用法:水二杯,加生姜三片,煎八分服。

8.地黄饮子 治类中风肾虚火不归原,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行。类中风虚火治法。

药物:熟地黄、远志、山萸肉、巴戟天、石斛、石菖蒲、五味子、肉苁蓉、肉桂、麦冬、附子、茯苓各三钱。

用法:加薄荷叶七叶,水二杯,煎八分服。

9.补中益气汤 治劳役、饥饱过度,致伤元气,气虚而风中之。

药物:炙黄芪二钱,人参、白术(炒)、当归各一钱,炙甘草、陈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

10.二陈汤 痰饮通剂。

药物:陈皮一钱五分,半夏、茯苓各三钱,炙甘草一钱。

用法:加生姜三片,水三杯,煎七分服。

11.加味六君子汤 治中风王道之剂。

药物:人参、白术(炒)、茯苓、半夏各二钱,陈皮、炙甘草各一钱。

用法:加麦冬三钱为君,附子一钱为使,再调入竹沥五钱,生姜汁二钱,以行经络之痰,久服自愈。

12.资寿解语汤 喻嘉言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与地黄饮子同义。但彼重在肾,此重在脾。

药物:防风、附子、天麻、枣仁各二钱,羚羊角(山羊角代)、肉桂各八分,甘草、羌活各五分。

用法:水二杯,煎八分,入竹沥五钱,姜汁二钱五分服。

13.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药物:菊花四两,白术、防风各一两,桔梗八钱,细辛、茯苓、牡蛎、人参、矾石、当归、川芎、干姜、桂枝各三钱,黄芩五钱。

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约有八分,余每用一钱五分)。日二服,温酒调服。忌一切鱼肉、大蒜,宜常冷食,六十日止,热即下矣。

14.风引汤 除热瘫痫。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瘛疭,日数十发。

药物:大黄、干姜、龙骨各一两,桂枝一两五钱,甘草、牡蛎各一两,寒水石、赤石脂、石膏、滑石、紫石英、白石脂各三两。

用法:上十二味,研末粗筛,用韦布盛之。取三指(约六七钱),井花水一杯,煎七分,温服。三、虚劳【原文】

虚劳病①,从何起。咳嗽、吐血、五心烦热、目花、耳鸣、口烂、鼻干、气急、食不知味、羸瘦、惊悸、梦遗、往来寒热、怠惰、嗜卧、疲倦、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证,皆成痨病。

七情②伤,上损③是。扁鹊谓损其阳自上而下,一损肺、二损心、三损胃,过于胃则不可治。其说本于《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按:心脾上也,至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则上极而下矣。

归脾汤,二阳④旨。即《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也。此方为养神法,六味丸为补精法,高鼓峰并用之。【提要】本段谈虚劳的成因和上损的治疗。【注释】

①虚劳病:虚劳是以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为主要病理过程的一类慢性虚衰性病证的总称。常因禀赋不足,后天失调,体质薄弱,或诸病失治,病久失养,或积劳内伤,形神过耗,渐至元气亏损,精血虚少,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不足所致。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可因虚损的部位、性质及其轻重程度不同而有迥然不同的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但总以病势缠绵,诸虚不足为特点。

②七情:中医学病因之一,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过激情志,因其致病多直接伤及内脏,故又称“内伤七情”。

③上损:是指心、肺、胃的虚损病。《难经》说:“损其阳自上而下,一损肺(劳嗽),二损心(盗汗),三损胃(食减),四损肝(郁怒),五损肾(淋、漏)。”并指出:“自上而损者,过于胃不可治。”

④二阳:源出《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王冰注说:“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意思是说,忧思劳伤心脾过度则阳明胃肠受伤,食少不化,可引起气血不足的虚损病,女子可见月经稀少甚或闭经的病证。【白话解】虚劳病是由于什么原因而引起的呢?七情内伤是一个很重要的病因,伤于七情多导致损伤肺、心、胃的上损证。对此,早在《内经》中就有过“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的记载,治疗可用补益心脾的归脾汤。【原文】

下损①由,房帏迩②。扁鹊谓损其阴自下而上,一损肾、二损肝、三损脾,过于脾则不可治。其说本于《内经》:五脏主藏精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无气,无气则死矣。按:精生于五脏而统司于肾,如色欲过度,则积伤而下损;至于失守无气,则下极而上矣。

伤元阳③,亏肾水④。肾气,即元阳也。元阳伤,为困倦、食少、便溏、腰痛、阳痿等症。肾水,即元阴也。元阴亏,为蒸热、咳嗽、吐血、便血、遗精、喉痛、口疮、齿牙浮动等症。

肾水亏,六味拟。六味地黄丸为补肾水之主方,景岳左归饮、左归丸亦妙。推之三才汤、八仙长寿丸、都气丸、天王补心丹,皆可因证互服。

元阳伤,八味使。崔氏肾气丸,后人为八味地黄丸。立方之意,原为暖肾逐水,非补养元气。明·薛立斋及赵养葵始用以温补命火,时医遂奉为温补肾命之主方。景岳右归饮、右归丸皆本诸此。如火未大衰者,以还少丹代之;阳虚极者宜近效白术汤。

各医书,伎⑤止此。苦寒败胃及辛热耗阴,固无论已。即六味、归脾,何尝非流俗之套法。【提要】本段论述下损(肝脾肾虚损)的成因、病机和治疗。【注释】

①下损:是指肾、肝、脾的虚损病。《难经》说:“损其阴自下而上,一损肾(遗精、闭经),二损肝(胁痛),三损脾(胀、泻),四损心(惊悸、不寐),五损肺(喘咳)”。并指出:“自下而损者,过于脾不可治。”

②房帏迩:帏,指帐子,如床帏、窗帏等。迩,是近的意思。房帏迩,指房室过度。

③伤元阳:元阳即肾阳,又有真阳、真火之称。肾阳是人体阳热的源泉,肾所藏之阴精均需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滋养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和繁衍后代的作用,特别是后天脾胃之火须得肾阳之温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运化作用。肾主一身之阳,肾阳不足则一身阳气皆虚,主要症状有身寒、怕冷、四肢末梢不温、滑精、阳痿、夜尿频等,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