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学生考试心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18:10:51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学生考试心理

新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学生考试心理试读:

内容提要

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检验的方法之一,通过复习考试学生可以系统地将所学知识加以复习消化,并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定期的考试,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水平。考试对下一次考试的成绩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都应当

正确对待考试

,采取必要措施,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正确对待考试

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检验的方法之一,通过复习考试学生可以系统地将所学知识加以复习消化,并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定期的考试,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水平。考试对下一次考试的成绩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都应当正确对待考试,采取必要措施,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

对学生而言,他们应当学会客观、准确地分析自己的考试成绩,尤其应当避免归因方式。若将成绩差的原因总是归于外部因素,理怨老师教的不好,试题太难等,这无助于准确地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如果找不出真正的原因来,那么自然没有办法寻找到更正确、有效的途径来。由于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较差,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帮助那些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做好成绩分析。

考试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哪些疏漏,分析和研究成败的原因,找到改进教学的突破口,从而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这对促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对教师而言,应当充分利用考试所具有的评价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这需要教师注意这样几点:

1.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要客观、准确。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受制于许多因素,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时,应当尽力做到客观和准确,否则便有可能严重地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对考试成绩的重要性的强调一定要适中,切莫过分。应当把重心放在影响学生成绩的原因分析上来。

2.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要及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评价比不及时评价效果要好。这是因为及时评价,可以利用刚刚留下的显明的记忆表象,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改进学习的愿望。若评价不及时,效果要差些。这是因为学生意识中考试留下的记忆表象已经模糊了。

3.考试应当适量。考试是达到学习要求的程度进行集中评价的一种方式。但是,考试必须适量,过于频繁的考试,不仅会失去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气氛,加重学习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说,考试过多会使得他们经历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起反作用。

教育评价是评价教育效果或学习成绩的活动。要进行评价,必须将评价的对象加以度量,然后才能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作出评定。无论是评价教育效果,还是评价学习成绩,考试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评价可以着重教学过程,也可以针对教学结果。在单元结束、期中、期末等进行的考试是一种成绩测试,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评价,它具体体现于学生测试成绩方面。正是因为考试具有评价意义,它才对学生的后续学业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

考试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表现在为学习提供反馈信息。不同学生对反馈信息利用与否以及利用程度将对其后续学业成绩产生影响。

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考试结果中判明自己在考查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着的问题,能够借此了解自己学习上的优缺点。若充分地利用这些反馈信息,客观地进行分析。有的放矢地改进自己的学习,那么这次考试必将会对下次考试产生积极影响,否则便有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则易于走向反面。对这些学生而言,由于成绩差,很少得到成功感或精神上的满足。而且由于考试失败,多是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冷遇,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往往对其后来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

当然,有关研究也发现,一些考试成绩差的学生,由于意识到会受到家长或老师的责备而不愉快,因此学习中倍加努力并且更加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后来的学习效果得以提高,成绩也因之上升。

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作为学生来说,自然都是比较注重分数的,有的老师将其作为评价学习的唯一依据,也有的同学视考分为命根,将它作为成败的标志,从而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有的因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便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或者怨天尤人,学习提不起劲,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这些都是不能够正确对待考试成绩的不正常心理,如何正确对待考试成绩,是广大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对待考试成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正确对待考试与分数

平时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以往自己学习的真实情况,以便老师与自己发现漏洞,及时查漏补缺,主要是作为自我测验、检查的手段。也就是说,考试不应作为我们的学习目的,至于考试所得分数需作具体分析。有时分数不能完全判断出自己学习的全部真实面貌。这里面具体情况是复杂的。如,考试难度大,偏题,这就将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考分不高。而如果试题太易,情况就自然相反了。因此,不应当单以考分高低论英雄,判断成败。而试题的难易与命题老师的动机,对学生要求的严格程度,对教材要求的把握、认识,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等也有一定的关系。这里面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同学们自己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如果家长对这点不了解,也可通过耐心解释、说明,求得父母的理解与宽容。要记住,你的目的是真正获取知识,有了真才实学,就可问心无愧,反之,即使侥幸获取了高分,也迟早会露马脚。

二、要学会心理调节

学生自然希望获得好成绩,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有上进心的表现。但如果已经失利了,一味怨天尤人,或自我折磨,却是于事无补,于己无益的。正像一个不慎跌倒在跑道上的人,光哭泣是站不起来的,主要靠自己,主动赶快爬起来奋起直追。人生中的许多竞争正如马拉松赛跑,胜负尚难决定,要看谁笑到最后,关键在自己的努力。要明白,赛场上是不相信眼泪的。过分自责,无异于雪上加霜。要通过各种心理调节方法,恢复心理的平衡,变自卑为自信,变失望为新希望,早日振作起来,重振旗鼓,放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积极投入下一个回合的竞赛。

三、要认真、冷静地分析,正确进行归因,寻找出这次失败的真正原因

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反思。如是主观上尚未尽到努力,或方法欠妥,或原来期望值过高,或考场发挥不正常等等,就应吸取教训。如是客观原因,如老师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就看看自己用什么办法加以补救为好。这里需特别注意要防止两个极端:或一味责备自己,不切实际地给自己加码加压,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或一味埋怨老师等外界因素,而看不到自己应负的责任。这些极端的思维对自己都是不利的。

四、要思考出避免重蹈覆辙的对策

在准确分析清原因的基础上要努力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补救的计划。要从现在做起,扎扎实实地学习下去,克服懒惰性与外界引诱。

影响考试的重要因素

——考前焦虑

焦虑意指某些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料到的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焦虑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担忧,担忧是表示一种心理状态,通常是由于情境对于身体健康具有威胁引起的;焦虑表示一种人格特征。一个高度焦虑的人是一个经常激动的人,会经常表现出一种比较高的觉醒和紧张状态;一个低焦虑的人则经常反应迟缓、不易激动。考试心理的好坏与学生的考试成绩密切相关。考生在考前存在着程度不一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的起因在于学生在考前要完成自己的所学知识的系统复习,同时还要承受外界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影响。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稳定进行了冲击,制约学生心理稳定的因素来源于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家长的态度、环境的期望值以及竞争的结果,这些因素会对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暗示,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反映,根据考前焦虑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可以分成低度焦虑、高度焦虑和中度焦虑三种情况。

学生考试焦虑是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

低度焦虑的同学对学习和考试重视程度不够,态度松弛。反映在平时学习中是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考前复习准备不充分。这种学生最终的考试结果必然是不理想。低度焦虑所产生的无所谓、轻率的态度,对考试十分有害。

高度焦虑主要表现在考前准备阶段,许多考生在考前因高度紧张,造成这种紧张有诸多的原因,因为虚荣心的原因,考生对自己的考生成绩看的太重,精神负担大,在考试前忧心忡忡,总想考取了好的成绩后会得到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的赞扬和敬佩,却又怕考的不好而丢了面子,这两种企望和担忧造成学生一会儿信心十足,一会儿担心害怕,在考试前就会造成体力不支、心力交瘁;因为缺乏信心的原因,考生对自己信心不足,考前总怕自己考试不好,因此在考前复习阶段学习时间过长,睡眠很少,神经一直高度紧张,甚至在考前失眠。因为精神负担过于沉重,考试的结果也肯定会不理想。高度焦虑会使学生的精神过度紧张,对考试极其不利,直接影响临场发挥,降低考试成绩。

中度焦虑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具有中度焦虑的同学既能安心复习认真对待考试,又不会顾忌考试结果而患得患失。这些同学在考前可情绪波动不大,会针对自己的切身问题而有针对地去复习准备,在考试中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掌握考试的主动权,考出好的成绩。许多事实证明,中度焦虑对激励学习迎接考试最为有利,如何保持中度焦虑呢。一要挖掘自身的积极因素,在考试及考前期间,同学们难免都会有一些紧张因素,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处理这种情况,要对于自己平时所学和学习掌握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要有信心,同时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而针对性地复习。对于以前的考试的成败能主动地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并克服它。在考试之前要加强自控力,善于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证复习的正常顺利进行。具备了这种健康的心态后在复习中就会做到全神贯注,在考试中保持最佳状态发挥最佳水平。

考试是为了促进对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地复习,在复习中存在一个是否能主动复习的问题。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于自己所学进行系统地复习,提高自己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在考前复习中,应做到全面认真,并在考试前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于复习各科时间的合理分配,针对自己的学习薄弱环节有重点地学习,都在这个复习计划中,这计划不必过于详细,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最终在考试中考题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题目在课外知识在课内。在复习中扎扎实实,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同时要注意到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除了在复习中所注意的学习问题外,在考前期间要适当参加文体活动,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同时注意饮食卫生、天气变化等等,不要发生意外事故,保证精力充沛地参加考试。

考前焦虑对学生的考试影响很大,严重的考试焦虑会破坏个体的心态平衡,影响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高度的紧张从医学角度上看,使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高度兴奋,使神经系统的活动全面亢进,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高度兴奋,从而使肾上腺素输出量加大,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高度紧张造成的生理平衡系统的破坏,非常容易使学生身心疲劳,出现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在平时的学习中,胡思乱想思维不集中。

不同的焦虑水平便会形成不同的考试结果,考前焦虑对于一个考生来说关系到能否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这需要依靠考生平时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心态的锻炼和培养。焦虑的形成原因是怎样的呢?焦虑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心理学家们对焦虑形成发生的原因解释各不相同,认知学派认为是知觉、态度和信息的冲突引起;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是潜意识之间的冲突引起等等。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考试心理学会控制情绪,可以使学生正常地发挥水平。

要学会调整控制情绪,对于充满考试学习竞争的学校中的学生来说,应学会自我调节,这与有效的学习、良好的应试密切相关。心理学家认为,情绪的反应和表现是习得的,我们应学会如何改变那些引向自我失败的失败模式,将自己的良好心态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对于老师来说应注意因材施教,在考前复习中,老师应给以学生有效的指导,在讲解问题时,给学生树立对自己的自信心,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注意维护学生的自我。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减少学生失败等消极的情绪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考前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紧张感觉,如果一个学生对考试缺乏必要的准备,有可能他会采取逃避的方式,应帮助这些同学树立自信心以正视恐惧减少焦虑。

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考前焦虑是考生在考试时预感到考试的威胁性刺激,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躁,情绪不安的反应,有的甚至出现植物性神经机能紊乱。这样会严重影响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产生不良后果。在一些关键性考试时,反应可能更强烈。有的在考前或考试中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焦躁不安,大脑受到抑制,反应迟钝,或消化功能失调,神经性厌食,呕吐,头晕失眠,记忆衰退,甚至难以进行知识再现。这些现象在事关学生前途的升学考试中表现得更为常见。我们的一项调查表明,对这一问题感兴趣,希望得到解答的中学生占70%以上。可见,它在不少同学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必须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影响考试成绩,也易影响身心健康,导致精神上的创伤。

克服或避免这种考试焦虑现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考试目的和作用,防止过重的心理压力的产生

考试对学习来说,应看作是查漏补缺,自我检查,自我鞭策的一种手段。要力求消除对考试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减轻、避免心理压力。万一出现一点失误,以后再好好总结,加以避免就行了,不必看得过重,千万不要在考试中去进行“如果一旦考砸了,将会怎样”等可怕后果的预测。如果真是担心、焦虑,心理就会不堪重负。应该去想的是,自己尽了努力就行了。把注意力转移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应变能力上去。如果出现了焦虑,要尽快淡化、消除。要想到,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万一这次不行,还可看下次,现在焦急于事无补,借以冲淡紧张情绪。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心理压力就会得以缓解。

二、正视现实,保持适当的期望值

有些同学本来考得不错,甚至已超水平发挥,但由于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即提出不切自己实际、过高的目标,也会产生挫折、恐惧。例如,有的人对一套试卷中某一个难题,一旦遇到困难便产生自卑、紧张、焦急心理。总想:人家肯定能做好,我这下完了。实际上,试卷有难有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百分之百准确无误的。特别是选拔性考试,总有些难度较大的试题,你做不出,人家说不定也如此。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免自己吓自己。万一由于自己知识准备不足,这次无法如愿以偿,也不要过分自责。找到原因,加以弥补即可。

三、不要人为地在考前制造紧张空气,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临考气氛

有些同学出于各种原因而自我紧张,全部精力集中于“考试”二字上,生怕万一哪里没复习到,于是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废寝忘食,走路、吃饭、睡觉都想着这些。自己给自己制造紧张空气,仿佛草木皆兵。与同学也是言必谈考试,猜题、押题。从而使自己置身于紧张的临战状态中,有的想依靠各种“补品”滋补,也有的看到老师、家长时时念这本考试经,看到同学如临敌,也会互相感染。其实,只要平时学得扎实,完全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要设法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正常的学习、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该怎样就怎样,不必“老鼠尾巴捶棒槌”,寄希望于考前这“拼命”上。万一在某一堂考试中失利,如看错题,没做完题,或答不出,也千万不要老纠缠于此,或觉得大势已去,丧失信心。切忌沮丧、懊恼,以免影响以后的考试情绪。

四、掌握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学会自我放松

如考试前几分钟出现惊惶失措、脉搏突然加快,呼吸短促、面部变色、出汗等现象。这时不要忙于动笔,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缓解一下紧张情绪,用“没关系、尽力而做就是了。我难,人家也不见得会觉得容易,成败尚未定论,何必庸人自扰呢?”通过自我安慰、暗示、调节好情绪。如果情绪紧张,过度兴奋,即宜采取转移注意力,转移优势兴奋中心的办法。如考前大声朗诵几首心爱的诗,哼几句歌,做做伸展运动、深呼吸,参与同学有趣的谈笑以冲淡紧张情绪,如果严重怯场,应暂停答卷,伏在桌上休息一会,放松一下,或看看窗外,伸伸腰,让头脑冷静下来再做。

考试焦虑的两种矫正方法

一、认知矫正

认知矫正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响学生对考试的知觉和评价,使学生对考试获得一种现实合理的态度,进而对“即将面对考试”这一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对即将面对的生活事件的可控制期会有效地减轻焦虑反应。下面是一套包含四个步骤的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

步骤一:检查自己的担忧。要求学生对自己有关考试的担忧进行检查。指示如下做法:

1.把你想的一切担忧写下来,不要去分析,不要想这些担忧好不好,也不要怕重复。

2.整理已写下的担忧,去掉重复的项目,把各条担忧比较一下,把实质相同的合并起来。

3.按担忧程度的大小依次排列各项目。

步骤二:对担忧进行合理性分析。学生对考试的担心担忧大都具有两面性,既有现实、合理的一面,也有不现实、不合理的一面;或者从一个角度看是合理的,从另一角度看又是不合理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代认知疗法对非理性认知的一些研究,侧重要求学生寻找担忧是否包含以下几种认知错误:

1.无事实根据的推论。学生经常在没有根据或根据不足的情况下就对一件事草率下结论,然后就记住这个结论,不再管它是否有根据,把它当成一定会出现的情况。要求学生对每条担忧都问:“有什么事实证明这个担忧是应该的?”“这些事实充分吗?从它们出发一定应该得出担忧的结论吗?”

2.以偏概全。是否把一次考试不好就推想为将来一定考不好?是否把某一章、某一科没掌握好就认为所有的科目都没准备好?是否听一个人说自己不行就以为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不行等等。

3.夸大或缩小。是否把自己的不足、缺点过分夸大,把自己的能力、长处过分缩小。

4.情绪推理。情绪推理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情绪感受当作下结论的依据。表现为“我对考试感到心慌意乱,所以我一定是毫无准备”、“我感到信心不足,所以我一定考不好”、“我感到可能没有希望,所以一定会考不上”。

以上这些认知错误常常是在不那么明确、不那么容易被学生意识到过程发生的,因此有些学生进行这种分析时会感到困难。要求学生取得家长和教师的帮助。

步骤三:与担忧质辩。要求学生针对担忧的不合理之处,以现实的事实,理性的常识、逻辑来驳倒它们。即使是合理的担忧,也可对它进行“危害分析”,因为任何担忧,都可能有以下几种危害:

1.使人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复习;

2.使人背上思想负担,不能轻松地备考和应考;

3.使人紧张,影响在考场上正常发挥;

4.使人痛若。

步骤四:得出合理反应,即以上述三步为基础,得出对该担忧的合理、积极的认知和态度。

在操作上,要求学生把上述各步骤写下来,必要时做成一种三栏目卡片,一栏为担忧认知,二栏为分析和质辩,三栏为合理反应。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周,要求至少每天将三栏内容读一遍或默想一遍,在逐渐巩固的基础上获得这样一种自动反应:一旦某一担忧在脑海里重新出来,就对自己说,“我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必为此操心。”以后如果再出现程度很重的反复,再重新阅读卡片。

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方法包括放松练习和自我系统脱敏两种程序,对于焦虑不太严重的学生,仅做放松练习即可,对焦虑严重,尤其伴有明显的恐惧反应的学生,则还需要做系统脱敏。放松练习又是系统脱敏的一个组成部分。

放松练习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身心放松程序,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焦虑、紧张障碍的治疗,已证明有较好的疗效。放松治疗的原理来自这样一个发现:人在肌肉放松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相互对抗的,二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出现必须抑制另一种状态。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扑(wolpe)把这一现象称作“交互抑制”。根据交互抑制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紧张焦虑反应的抑制。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情景下,要求有对特定焦虑情景的再体验,因而针对性更强,对抗更激烈,治疗力度也更大。

考试焦虑的辅导操作策略

焦虑是多种心理障碍的共同症状。目前在精神科临床实践上主要采用两种手段矫正焦虑反应,一为药物治疗,一为心理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在心理治疗中,又以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较为有成效。国内也有采用生物反馈和气功方法治疗焦虑的例子。

中学生的考试焦虑辅导要考虑以下一些情况:

一、考试焦虑不同于一般的广泛性焦虑,它有明确的焦虑对象。认知、评价活动在产生焦虑地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对于考试焦虑,认知矫正是一条重要的辅导途径。根据一种认知的“情绪理论”(lazarux,1968),从情境事件的刺激到产生特写情绪反应,中间存在两级评价过程,“初级评价”是个体判断所面临的事件是否存在压力或威胁;“次级评价”是在初级评价得出“存在威胁”的结论后,个体衡量自己有多少可选择的反应方式,以及自己有多少资源(能力、努力和其它条件)可用来应付压力和威胁。这些评价是决定情绪反应的重要的中间变量。既然如此,就应该设想可以通过影响这些评价过程(尤其是次级评价过程)来控制学生的焦虑反应。这一思想也和当代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流派—理性—情绪疗法(RET)的思想完全一致。

二、鉴于当前中学生中有考试焦虑的人数比例较大,而各学校能进行专门辅导的教师又极少,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因此,对考试焦虑的辅导以团体辅导为侧重点。而且,这种团体辅导可能考虑采用录像、录音等方式,以解决学校缺乏专门辅导教师的问题。

三、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已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可以编写自助辅导读物,让学生对照物上介绍方法,自己进行认知和行为矫正。

基于以上考虑,对中学生考试焦虑可采取上篇文章所述的两种矫正方法,以认知和行为相结合,团体、个别和自助相结合的辅导途径。这是比较适合当前我国中学实际的辅导对策。

焦虑和学习的关系

焦虑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是与未能满足需要,预料到失败或意识到某种失败的可能性相联系。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确能对人体的大脑神经有刺激作用。许多人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必要的。高焦虑的学习往往会异常激动,处于一种比较高的觉醒和紧张状态,表现出高一于一般人的动机。而低焦虑的学生经常反应迟缓,不易激动,缺乏促进学习的迫切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从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模糊,缺乏自觉性,被动性大,教学中长期以兴趣出发,不可能也不利于培养起学生刻苦耐劳的学习作风。因而,教育者施以适量的焦虑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促进学习者各种知识技能的获得,处理好人际关系,激发最有效的学习行为。焦虑的是非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运用正确与否,过或不及都将适得其反。焦虑水平过低会使学生毫无顾忌,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水平过高则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

焦虑有两种,一种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另一种是正常焦虑。前者指自尊心受到损害的人,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时,对预料到的威胁作出一种过度的类似担忧的反应;后者制预感到客观上有威胁自尊心的危险引起的。这两种焦虑都是对个人自尊系的威胁,它会激起个体改变自身目前的唤起状态,从而进一步去谋求达到某个目标。心理学者们研究发现,对于机械的学习或不困难的接受学习,焦虑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当遇见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尤其是遇到了一些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尚无现成答案的问题时,不同的焦虑程度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青少年如果遇到的困难、挫折或问题长时期不能得到解决,焦虑感无法得到解除,在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下,便会发展成为心理疾患,称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反应或焦虑症。焦虑症常表现为精神紧张、心焦、烦躁不安、发愁、抱怨、心绪烦乱等,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难以全神贯注地做某一件事,通常往往不能指出引起烦恼对象和原因。对于学生来说,焦虑症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他们总觉得自己有很多题没有做,很多书没有看,学习效率低,在考试来临之际,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失眠、食欲减退,成绩直线下降;有的同学则陷入沮丧不能自拔,常常为自己的前途而担忧。

心理学家指出:焦虑具有积极价值,它能约束人的行为,它是学习的内驱力量,是注意的基础,一定程度上的焦虑能维持一定的紧张度,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焦虑过高或过低对学习不利。可以说,焦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它对学习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抑制作用,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原有焦虑水平的差异,性别角色的不同,学习材料难易程度以及学习者本身的能力水平等。因此,要给特定的学习者以一定量的焦虑,应先了解学习者和学习材料的情况,因为不同的学习者对焦虑的反应与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同样,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难易也会产生不同的焦虑。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视了学习焦虑在教学中的作用。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对焦虑这一心理现象只提如何消除,对它的作用很少涉及,从而降低了焦虑在教学中的地位。恰如其分地发挥焦虑在学习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多与学生接触,倾心交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他们,对他们的种种心理状态、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家庭环境和任课老师等主客观条件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区别对待,自如地用好焦虑。同时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焦虑与兴趣的关系,使两者相得益彰。

如何正确运用焦虑

首先,对于一个自由散漫、不思上进,对学习无所谓但又智力正常的后进生来说,一定量的焦虑是必不可少的。这时,教育者应使个体的自尊心受到一种威胁,造成紧迫感,使之努力改变自身目前的状况,从而进一步去谋求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压力,并规定完成任务的期限和处罚措施,并时时激发其愧疚心,使其产生焦虑心理和当前情境的反差,激起奋起直追的勇气。

其次,对于少数优等生是否采用焦虑学习,许多人持否定态度,在他们看来优等生已是好学生了,无需再加压力。其实不然,对优等生来说,不存在学习负担压力的问题,他们有足够的潜能去应付,易产生自满情绪,成绩会在原地徘徊,有的甚至下降,有点压力或受到挑战,成绩反而会提高。目前,相当多的心理学证明:高度的焦虑只有同高度的能力相结合才能造就“天才”。

再次,学习材料的难易对焦虑程度的高低需求是不同的。学习材料难度大,学生会自然而然产生高度焦虑,怕学不好。这时教师不能再给学生以压力和担忧,应力求减少焦虑,并给学生提示,使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解除心理压力,轻装上阵。实践证明,焦虑解除了,学生会很快扎到学习中去,收获较大。

相反,对简单、机械的学习材料,应采用使学生高焦虑的方法,以绷紧学习弦。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类似重复画蛋之类的技能操作,学生有时不重视,不愿花时间。而对这类貌似简单却又非花时间不可的问题,采用高焦虑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从焦虑的时间长短来说也要区别对待。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高焦虑状态,对学习是不利的。试想,一个对学习忧心忡忡、顾虑重重的学生,怎能兴致勃勃、孜孜以求地学习,同样,一个无焦虑,整天心不在焉的学生,也不能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的成绩。因而短期的焦虑不但不影响身体,还会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这样一张一弛的治学之道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诚然,高焦虑与高成就并不都是成正比的,但一定限度内它们的关系是正相关。因此,我们必须把焦虑控制在一定程度内,过强或过弱都会使反应效果变坏,如以下几种情形:

1.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本身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过分焦虑会产生怯场,从而抑制正常水平的发挥;

2.对智力平庸、虽经努力学习而成绩仍不高的学生,高焦虑会造成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以至对学习失去信心。

3.焦虑承受能力与性别也有关,男生承受力高,女生则较低;

4.当个体遇到一种新的学习情境,尤其是已有认知结构中尚未形成答案或需要费力思考的问题,若个体对此不感兴趣时,高焦虑又会干扰大脑功能的发挥;

5.焦虑的程度随学习者年龄不同而改变,小学阶段,高焦虑一般会抑制学生的学业成就;中学阶段,一定量的焦点有助于学习;而到了大学阶段,由于自学性提高,学习动机充分明确,焦虑的作用却减少了。

中学生学习焦虑异常的几种典型表现

一般说来,一个中学生的学习焦虑心态是否正常,应当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并且能够通过心理实验进行测定。但因为在中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学习焦虑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不稳定的状态;有时偏高,有时偏低;同一时期内,在某些方面有偏高的表现,在某些方面又有偏低的表现。所以我们不能单凭某些心理测量的结果来断定某个学生的学习焦虑心态是否正常,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与了解,把观察、了解到某个学生的种种表现与对其进行测量的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符合这个学生实际的正确结论。

当前学习焦虑异常的中学生主要有以下八种类型:

一、寻求表现型

这类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多次努力后,自知在学习上难以有所作为,因而有较重的自卑感,但他们不甘心被人瞧不起或被别人忽视,故有强烈的引起别人重视的欲望。因此,在与同学交往中,或主动为他人做些有益的事,或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以维持自己的“自尊”和让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在课堂上或考试中常有出人意料异常举动:或不经思考抢答问题,或大声取笑别人答题,或考试时早早交卷。此属焦虑度偏高。

二、自疚自责型

这类学生学习勤奋努力,要求自己颇为严格,把满足师长的愿望当成自己的学习奋斗目标,对师长在生活上,学习上给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感恩戴德”,在“望子成龙”的阴影下学习、生活。学习上唯恐出丝毫差错,销有不顺,便自责不已,甚至有负罪感。他们不论学习能力强弱,都会因一时的失误导致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忧心忡忡。此属焦虑度偏高。

三、考试恐慌型

这类学生对考试有一种恐惧感,总是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平时学习情绪比较正常,但每逢考试紧张不安,出现审题不清,解答不如平时的情况,有的人连听到他人翻动试卷的声音都害怕,以为时间不够了,手忙脚乱,匆忙答题,顾不上正确与否了,严重的会出现思维混乱,记忆力短时消失,头脑中一片空白,连最简单的题目也不会解答。其中有些是属于长期性的神经过敏焦虑的触发。总的说来,属焦虑度偏高。

四、逆反对抗型

这类学生独立意识很强,学习上有自己固定的格式,认为家长的严格管教完全是多余的,不愿别人干预他们的任何事,自己的学习情况决不与家长交谈。特别是当学习出现滑坡时,对家长的询问尤为反感。轻者,独往独来,闷闷不乐,对家人不予理睬;重者,烦燥激动,大发脾气,甚至负气出走。这类学生多为学习较差或一般。此属焦虑度偏高。

五、骄惯松弛型

这类学生从小养尊处优,凭借家庭的力量,升学一帆风顺,未来前途家中早作安排,尽管他们中一些人的父母对他们要求也较严格,但只限于学业,而生活上则采取放纵的态度,忽视对他们人格、素质的培养训练。这类学生平时学习敷衍了事,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后不摸书本,临考时匆忙应付。属焦虑度偏低。

六、羞涩自卑型

这类学生或因学习基础较差,或因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他们有较重的自卑感,却总是想获得成绩好的同学的那种“风光”、“地位”,于是埋头学习,暗地里与人攀比,同时又十分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在同学中说话的份量。他们平时不太言语,羞于与人交往,不愿与人谈论学习,以保面子而逐渐脱离人群,变得孤独。此属焦虑度偏高。

七、自祝过高型

这类学生能力较强,学习刻苦、自觉,但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往往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给自己定的目标过高,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周围的同学,一心想出类拔萃,终日辛劳,却有“付出”多于“收入”的失落感,又不甘于现状。他们非常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名次,嫉妒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才高气短”,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造成他们情绪上的波动,甚至怀疑自己的意志力,责备自己不够坚强,未能完成计划。此属焦虑度偏高。

八、自由散漫型

这类学生在学习上无进取心,纪律性不强,上课精神不振,课后却很活跃,社会交往较多,喜欢赶同学中兴起的各种时髦。偶尔也有心血来潮搞学习的时候,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坏。属焦虑度偏低。

以上九种学习焦虑度异常的情况,无论是焦虑度偏高或偏低,都可能导致学习上不同程度的观察力减弱,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降低,思维迟钝等不良后果。对中学生学习成就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参加考试要注意哪些问题

同学们需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特别是毕业会考与升学的考试,由于事关重大,因而格外重视。但有的同学却常常因各种原因,或对有些问题注意不够而大意失荆州,后悔莫及。那么参加考试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注意考前的生理保健。不打疲劳战、拼命战、消耗战。注意劳逸结合与饮食营养。以保持旺盛精力,避免因营养不足,在考场上因低血糖而造成晕厥。

2.做好考前的有关准备,包括思想准备,物质准备,适时赴考。思想准备方面,要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将其转化为努力学习,认真复习的动力;物质准备,如钢笔、墨水等必需的文具,以及准考证、手帕、防暑药等。先熟悉一下考场,提前半小时到考室即可。

3.注意心理调节。考前要树立信心,考时要专心,考后切忌灰心。在情绪上考时宜冷静,防止紧张、焦躁,考后要鼓劲,胜时要快马加鞭,乘胜前进;败时要卧薪尝胆,重振旗鼓,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热情。

4.科学答卷。答卷要有计划,先浏览全卷,做到心中有数,再静下心来答卷,最后要仔细检查;做题宜先易后难,以保持自信,提高效率;审题要仔细,不靠想当然;正确对待难题与易题,防止盲目自信与盲目悲观;碰到难题时不要被其吓倒,影响情绪与信心,冷静回忆有关的知识和材料,运用有关方法,帮助记忆再现与思维;保持卷面整洁,细中求速度,快中不忘稳。

5.耐心仔细检查卷面,对照原题重审题,防止丢题、丢问,检查解题思路,避免表述错误与笔误,验鼻切勿马虎。

6.正确对待考试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育。考后要认真分析成败的主客观原因,寻找解决问题,避免再次失败的对策。胜不骄,寻找自己的差距,再接再厉;败不馁,去掉自卑及自责心理,沉下心来,亡羊补牢,奋起直追。

增强应试心理素质的几点建议

学生在学习中应当注重增强心理素质:

1.平时应当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在重视平时复习的基础上做好考前复习;

2.对于考试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如果背上了考试是决定一个人前途和命运的包袱,往往心情高度紧张,影响大脑的思维和记忆力。因此就容易出现不应出现的失误,遇到难题就会更加紧张,思维出现窒息,影响思路;

3.考前一段时间不要太紧张,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身心休息好,让大脑得到应有的休息,做好考前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学习用具等;

4.平时在学习中要注意一题多解训练,为培养良好的考试心理打好基础;

5.通过学期考、模拟考积累考场经验,平时也可以练习用意志去控制自己情绪的变化,比如当紧张时可以紧握左拳,随着精神紧张减退放松拳头,或者是做几次深呼吸,调整情绪,把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结合起来;

6.遇到遗忘现象或者是一时答不上来的题目时,先要放在一边把注意力转移一下,选择会做的做,但是不宜频繁换题,以免造成思维紊乱;

正确运用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通过语言这个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机能得到改善,进行自我暗示就是自我鼓励。暗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平时人们所说的心理作用,实际上多半都是暗示的作用。

自我暗示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暗示的结果使人的心态、意志、情绪、爱好等方面发生改变,从而能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发生变化。

暗示可以来自他人,也可以来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暗示现象很普遍。成语典故中的“杯弓蛇影”、“谈虎色变”、“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等都是暗示的典型事例。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课堂里,他将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装满清水的空香水瓶对学生们说:这是一瓶进口香水,看谁能最先辨别出这是什么香味,然后将瓶盖打开,过了不久,许多学生相继举起手说自己闻到了香味,有的说是茉莉香味,有的说是玫瑰香味,有的说是玉兰香味……当他们得知这瓶里只是一瓶清水时,大家不禁轰堂大笑。这是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暗示。这种来自他人,由别人将某种观念加给被暗示者,对被暗示者的认识、行为和情绪发生影响的暗示叫“他人暗示”。

通过自己用某种观念对自己的认识、行为和情绪发生影响的暗示叫做“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对自身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有利于学习、工作和事业的成功。例如,可以对自己说:“今天我一定能考好”、“一定不要慌”、“要冷静、沉着”等,还可以回忆前一次取得好成绩的情景,这样都有助于增强信心,减轻或消除紧张心理。

如何运用自我暗示呢?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心理素质,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防止思想认识的片面性或表面性,要树立坚强的意志树立必胜的信心,这样才能发挥自我暗示的作用。

学生的审题方法

具体地讲,应用题的审题方法是“两读”:一读是了解性读题。通过读题,了解韪目讲了一件什么事,已知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二读是分析性题。通过读题掌握关键句子概念上易混淆的字、词。如倍数、平均、和、差、积、商、多多少、少多少等,并进行画批,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准备。必要时可画出示意图及线段图,以帮助理解题意。

文字题的审读方法应是一读、二画、三想。一读:读准题,读题时不添字不漏字,标点符号处要停顿,关键字词要读重音。如35与26的和乘以65与27的差,积是多少?经过画批(二画)就清楚地看出数与数的关系是两数之和乘以两位数之差。三想:想一想求的是什么问题,有几个层次,怎样列式,要用哪些运算符号运算顺序怎样找,找一找能否应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

以上审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并处处起示范作用,让学生潜移默化,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如何克服考试的紧张心理

考试的紧张、慌乱以至于恐惧的心理称为怯场或称为考试焦虑。这种心理主要是由于考试的情景造成的,这种焦虑对学生能力测验成绩与学习习惯均有不良影响,然而这确实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都经历过的。

考试是对考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力水平的一种测试。在目前升学、就业等各方面都需要考试来选拔的社会中,考试在中学生的心目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考试的紧张心理属于正常现象,而且意味着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进取心,当他们体验到或预感到学习情况不佳时,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和应试考试中,能够把焦虑程度驾驭到中等水平是十分有益的,这在前面已经探讨过。

过分的焦虑紧张多发生于心理内向、好胜心强而又胆小意志力不够坚强的学生中,克服这种紧张心理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端正态度

无论参加任何类型的考试,都要有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的两种思想准备。考生对于分数不要看的过于重要,有些考生认为考试分数不好便是低能,结果越是紧张就越考不好,越考不好越紧张,恶性循环甚至造成考试出现种种身体不适如头痛、腹痛等以至于不能顺利完成考试,这是一种不理智的作法。

二、考前有充分的准备

平时学习时应注意对知识的积累、掌握,考试前作系统、全面的总结,考前的焦虑情绪就会减少。

三、加强意志锻炼

要善于控制自己,纠正自己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树立信心和决心,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正确面对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随着意志的锻炼和认识的提高,对压力的感受也就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自信、个性坚强、乐观的人极少受到考前焦虑的扰乱,而缺乏自信、易受暗示的学生则处理不好焦虑问题,往往不能正常发挥其水平。

四、注意考前的用脑卫生

人的生理活动都是有一定的节律的,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律。

不少中学生平时学习努力不够,考前就加班加点地学习,休息、睡眠的时间很少,而且平时参加的课外锻炼也取消了。其实,在每天人有相应的高潮和低潮,晚上10点以后人体内的各种功能处于最低潮,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惰性大,记忆力减退,考前适当的休息有助于考试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减少焦虑的产生。

五、调整呼吸

心理学研究指出,当遇到心理紧张时,可以做几次深呼吸或采用呼吸守点的方法,即双眼只看一个固定目标,做深而均匀的呼吸,可以调整心率,从而使自己平静下来。

系统放松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下面介绍两种简单易行的训练方法:

悬锤松弛法:找一个小的重物,用一根30厘米左右的细绳系牢。捏住细绳的另一端,小重物便呈悬垂状态。待小锤静止不动时,手也不动,在脑中相象小重物在呈顺时针方向画小圆,然后渐渐画大圆,待小重物在意念指导下真正顺时针方向运动后,再改变想象,让小重物作逆时针方向的画圈运动,直至意念成功为止。

6秒钟健康法:抓住你所有的任何空余时间,摒弃所有杂念,只要记住收缩腹部,收拢下颚,扭动身子,打哈欠。连续地做以上几个动作,就能收到自我放松的效果。

做好考前复习

最有效的复习方法,是把复习考试看成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复习的过程,从新学期的第一周就开始了,并且作为每天学习的一部分,贯穿到整个学科的学习过程。这种复习应包括:条理清楚地记学习笔记和课堂笔记,整理该学科的基本要点,知识的条理化,课外阅读相应的参考书等。此外,在整理这些材料时,你要做到心中有数,把这些分离的东西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但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不能坚持边学习边复习,常常是到临考前一两周才着手复习,结果发现要看的东西太多,不知从何做起。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弄通哪怕是一小段材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要想在一周时间内复习完一学期的课程,“临时抱佛脚”,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建议你每周都坚持复习整理所学的课程,争取学习任务当周清。这样临考前复习的主要任务只是背诵、理解已整理好的材料,而不需要重新查阅所学的全部课堂内容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怎样进行期末考试的复习。当然其中有些方法也适于准备小型测验。

1.纠正复习安排上常见的错误

尽量避免一些复习安排上的错误,会大大提高你的学习效率。这些错误主要有:(1)时间安排失当,无关紧要的琐事耗时过多。(2)功课常常是在手忙脚乱中完成的。(3)学习中很难分清主次关系。(4)学习常常是前紧后松,做事往往有头无尾。(5)常常犹豫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