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针刀疗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0:23:51

点击下载

作者:柳百智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原创针刀疗法

原创针刀疗法试读:

前言

朱汉章教授的《小针刀疗法》,于1992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奠定了针刀医学基础,并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可喜成绩,成为针刀医学经典。

20多年过去了,当年学习针刀的人成长起来,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当今针刀医学的领军人物。我们邀请当年跟随朱汉章老师临床学习多年的针刀医生,特别是多年从事针刀临床、针刀培训的专家们,共同编写《原创针刀疗法》一书。对针刀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做了进一步阐述和深入探讨。

该书选择的病种,不求全而求精;阐述的方式,不求标准而求深入,编写的原则,不求规范而求实用。是当年的学生给朱汉章老师的一份答卷,是针刀名家们传递给针刀后学者的真言。

希望你一书在手,既可窥见针刀发展的足迹,又可了解当今针刀治疗的状态。是我们对过去治疗方法的总结,更是我们编写著作新的尝试。

35年来,针刀医学迅猛发展,治疗的病种也越来越多,著作也越来越多种多样,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大大地丰富了针刀医学的内涵。而今,针刀医学的从业者遍布大江南北,城镇乡村,甚至在多个国家也有了针刀医学治疗中心。针刀治疗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广的实用技术,成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是基层医院需要继续推广普及针刀疗法,一方面是针刀医生急需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在大家纷纷“开疆扩土”的当下,我们重新回到原点,希望温故而知新,从最简单的疾病入手,谈体会,谈经验,谈发展,既为普及亦求提高。

专家们普遍认为,认识小病,治疗好小病,是解决临床大病的基础。

非常感谢各位专家们的大力支持,在繁忙的临床与教学间隙抽出时间撰写文稿,他们不介意有人说大专家写小文章,更不介意有人说这些常见病种没有什么可写,只管总结临床教学中的要点,讲出来,任人评说、借鉴。

庞继光、田纪钧、崔秀芳、汪东辉、王自平和我,是当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长城医院追随朱汉章老师的针刀人,施晓阳则是朱老师在“南京金陵骨伤科医院”带出来的老针刀。张义是朱汉章老师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最喜欢的学生。韩来霜、李鹏程、万全庆、李华也从事针刀临床教学多年,是针刀的拥护者、实践者、传播者。

本书主要的特点,是对某个疾病深入细致的分析,充分显示了专家们深厚的功力。感谢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

编写本书时,参阅了大量相关专著和文献,在付梓之时,特向原作者表示由衷的谢意!柳百智2012年1月29日上篇第一章 针刀的概念

原创针刀疗法是朱汉章教授根据生物力学原理,把中医的针刺疗法和西医的外科手术疗法有机结合的一种“简、便、廉、验”的新疗法。在骨伤等多个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使用的工具,因形似针灸的针,而其尖端又有一个小小的刀刃,既可发挥针刺的作用,又有手术刀切割的功能,故称其为针刀,因其体积较小,损伤较小,又称为“小针刀”、“微针刀”、“小刀针”等。习惯上我们把以采用针刀为主治疗疾病的方式,称为针刀疗法,或小针刀疗法。第一节 针刀的发明

1976年春天,涟水县的一个老木匠找到了当时已调至沭城镇医院的朱汉章医生。老人的手在干活时,不慎被斧头砸伤,到省城大医院检查,指掌骨虽未有骨折,但手部明显红肿。后经治疗,红肿消了,可手变得卷曲、僵硬,再也伸不直、握不拢,也握不了斧头了。老人从县城到省城,跑了许多大医院,片子拍了多张,均未治愈。这对依靠双手劳动来养家糊口的老木匠来说,谁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后来,听说苏北有个“小神仙”,便慕名前往求治。

见木匠那屈曲、僵硬的手掌,朱汉章医生十分为难。但病人从几百里外跑来,总不能说句“治不了”就将他打发走吧?当天,朱汉章医生推托说太忙,让病人明天再来。晚上,朱汉章翻书查找,彻夜未眠,却一无所获。然而,他并未死心,仍在思索着这不解的难题。在他的脑海里除了众多的疑惑之外,在治疗上却仍是一片空白、束手无策。第二天,病人按时到来。面对病人期盼的目光,朱汉章握住那僵硬的手,又细致地观察伤手的X线片。从照片上看,骨头未伤,而手却不能活动,这引起朱汉章好一番思忖……1.准第一次针刀闭合松解手术

朱汉章在想,为什么那些大医院的医生都不能把病人轻度肿胀而卷曲着的手治愈呢?是不是这个伤病的治疗非常棘手,疗效很差或者说无法治疗呢?既然手的骨骼并未受伤,那么,病人的手指却不能活动肯定不是骨骼的问题,而是软组织的损伤所致。如此,是手掌中的什么组织牵拉着手指不能伸直呢?进一步想,是否是牵动手指伸屈的软组织——肌腱等组织在外伤后发生粘连引起的呢……

在有了新的思考之后,他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为何不用类似针刺的方法,选一个较粗而又较硬(有一定刚度)的针或刀,刺入僵硬的组织中,将粘连、僵硬的组织剥离开来呢?如果确是这样的问题,若是应用某种器械把它们剥离开,岂不就治愈了这种疾病了吗!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做一次尝试。朱汉章就选用了9(Φ=0.9mm)注射针头刺进病人手掌,手下有明显的硬(钝)厚阻力感。#“哎呀,又酸又胀!”病人呼叫着。朱汉章则继续用9针头向上下左右剥离粘连的组织后出针。之后,又猛地将病人手掌拉开、又合上,病人连声叫痛。老木匠的手终于能够动了。三天后,疼痛肿胀全消,他竟然又操起了斧头。

从此,他的手又活动自如了。这便是在针刀手术器械诞生之前,朱汉章第一次做的准针刀闭合松解、减压手术。2.针刀的诞生

这偶然的一件事,使朱汉章得到全新的启示:闭合型(只有一个如针眼一样大小的切口,无需缝合,也不留有瘢痕,在手术中此切口可以忽略不计)的剥离手术可以代替某些西医开放型的手术,特别是可以代替那些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开放性手术治疗。于是,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如何才能制造出几乎没有切口,又能做这样手术的微型手术刀呢?他翻阅中西医针具资料,废寝忘食,不知画了多少草稿,最后总算设计了一张自己满意的图纸。

他将针灸针的体(杆)加粗,使其有了一定的硬度和刚韧性,以此作为刀的载体;前端制成刀刃,把当代外科手术刀的一部分植入这一医疗器具之中,使这个手术器械可以容易地进入软组织中,以此来切开、剥离粘连、瘢痕的组织。

为了操作方便,在刀体的另一端安上一个扁平的葫芦形手柄,以便于手指捏持和掌握刀刃运行的方向。这样,在这一新的医疗器械中既具有了中国医学的特色,又被植入了现代医学的内涵。而葫芦形的手柄则使这一手术器械更多的蕴含了中国元素。朱汉章把这个融中医针灸针与西医手术刀为一体的新型手术器械称之为“小针刀”。从这一刻起,小针刀诞生了!3.新的启示

今天,我们来回顾这个针刀发明的故事,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思考并应深入研究的问题。(1)朱汉章先生在临床工作中面临了怎样的挑战?(2)朱汉章先生朦胧地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病理改变?(3)朱汉章先生是怎样解决这一前所未有的难题?

如果真正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实质,我们也就不难解答朱汉章先生是为什么会发明小针刀了。

首先,朱汉章先生所面临的是临床工作中前所未有的难题。这也是许多城市大医院也没有很好解决的大难题。正因为粘连病变所致的手功能障碍,即使是做外科手术也不易解决,所以走了多家医院未给予手术治疗,同时也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外科医生非常清楚,外科手术对于解决组织粘连病变的效果是太不理想了。如果只是没有治愈还算说得过去;若是做了手术等治疗,不但没能治好,甚至还会加重病情,那就不如让病人自己慢慢养着好了。

这是70年代前一般医生的普遍想法。况且,手掌部的粘连病变更为棘手。如果追溯外科手术的早期,由于手掌部的组织结构复杂,在外伤后,肌腱的断裂是不能做一期修补缝合的。其原因是,手掌部的屈指肌腱有深、浅之分,如果同时缝合两条肌腱将产生粘连,反倒不如做二期修复。这是当时技术水平所限。

而对当时的朱汉章先生来说,他所能想到的是:这个病变可能是软组织粘连在一起了,否则,手部骨骼未伤,手指怎么会不能活动呢!然而,找到手头所有的书籍都没有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而这一难题又是自己已经承诺要给予治疗的疾病,难道能说话不算数吗!这样,这位老木匠受伤的手,就成了朱汉章先生当医生以来所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此时,朱汉章先生已经朦胧地意识到“粘连”一词。按照他当时的想法,病人的手骨没有断,那手的筋也不会断,为什么手部肿胀已大部消退,而手指却不能活动呢?他几乎可以肯定,这是软组织间粘连在一起才造成手指伸屈的障碍。这就是后来他对软组织损伤提出的三大病理因素中的第一个病理改变——粘连。

当时,朱汉章先生想的就是只要把粘连的组织剥离开,那时手就应该能活动了。他首先想到的是针灸针这一古老而又长青的医疗器械!然而,毫针太细太软,又没有刀刃,无法完成切开、剥离粘连组织的任务;他还可能想到应用手术刀做手术来治疗这一疾病,但手术刀已经被城里医院的医生们早已否定了,走了那么多家医院谁也没有给他做手术治疗,他当然也不会采取这样的方法。此时,他要寻找一个新的手术器械来应对这一迫在眉睫的挑战。于是,他便灵机一动,应用#一种既较细小,又有一定硬度(即刚度)的器械——9注射针头(直径0.9mm,与小针刀直径1mm相似)刺入软组织中,将手掌中的硬韧的组织(即粘连的组织)剥离开,再用一定的外力帮助其活动。此时,有生以来最大的挑战终于有了转机,伤手从此可以活动了!

从这一故事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针刀是为解决那些软组织粘连等病变而发明的;是因为针灸术与开放型手术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应运而生的;进而可以断定,朱汉章绝对不是发明了一个带刃的针灸针。事实证明,他发明的是一个带有刀刃的小针刀。所以说:针刀是为中国微创外科手术而生,同时,针刀也是为世界微创外科而生;它不仅为世界的微创外科增添了新的微创手术器械,更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微创外科创造新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节 针刀的模式与改进

针刀,原名小针刀;亦有称作微创针刀、微型针刀、微型刀、小刀、小金刀或平刃针、刃针等名称的。

针刀发明者朱汉章老师在《小针刀疗法》一书中说,“小针刀是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融为一体”而产生的。1.针刀的形态

针刀是以针灸针(毫针)为体(杆),以手术刀的部分刀刃为用(即针体前端的刀刃),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再加一个柄,化合成一种新型的微型手术器械——针刀。针刀是由杆为载体,承载着刀刃和刀柄共同组成。

针刀的体,是一个直径为1mm的不锈钢杆。它的前端是0.8~1mm宽的刀刃。应用不同长度的杆为载体,将0.8~1mm的刀刃送达体内某些部位进行手术治疗操作。

原设计将针刀分为三型:Ⅰ、Ⅱ、Ⅲ型。每型的区别在于针刀体的粗细和长短。而每型中又按针刀的长短而分成若干不同的型号(表1-1)。2.器械改进

同世界上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一样,针刀也不会不随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而发展和改进。在医疗实践中,感到原设计尚有不足:表1-1 针刀型号表  单位:mm(1)对Ⅰ型设计,除了弥补了原设计的不足(使针刀的长短呈等差级数排列)适应不同需求。又将号的顺序有所改动,即长度由短到长,号数由小到大,随着长度的增加号数增大,这是一般的概念。同时在制造工艺上也予改革,将不锈钢金属柄,改为耐高温尼龙柄,可以减少制造工艺的麻烦,也降低了造价,为一次性使用的针刀创造条件。(2)对Ⅱ型和Ⅲ型的设计,较原型有较大改动:其一,改变了直径的大小,增加了Φ 2mm的一型,称之为Ⅱ型。对于软组织来说,可减少损伤,其刀体的刚度也可适应需要。其二,同时保留了Φ 3mm的针刀。这是因为确有需要这型针刀的手术,由于粘连、瘢痕较重,直径小的针刀在操作时会弯,所以保留下来。由于这型针刀的柄太小,握持困难,操作费力,故将刀柄变长,这样就可适于不同病情的需要。它既可做软组织的剥离,亦可做骨减压之用。(3)增加Ⅳ型横柄Φ 3mm形刀,其长度加大。目的是用于骨减压,尤其是股骨头的减压。由于体胖的病人,病变部位相对较深,过去的刀不够长,钻进去费力,拔出时更费力,故改为横柄,操作更方便。(4)增加Ⅴ型凹刃刀,刀以Ⅰ型1号针刀长度,以Φ 1.3~1.5mm做成凹刃形刀,为狭窄性腱鞘炎、异常纤维带等疾病的治疗增加了手术器械,使操作更简易,治疗效果更好。此凹刃刀,出厂时是直的,在使用中可弯成适当的曲度,将更加方便。(5)针刀是否可以改革?这个问题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可以改进。但改进应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脱离原来的基本形态和功能。我对针刀的改进完全是为了临床的应用,是为解决某些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3.认识针刀

针刀虽然是一种要切开皮肤进入体内的手术刀,但因切口很小,#仅为0.8~1mm,犹如9针头刺入人体一样,出刀后则不见切口裂隙;所以,也无须像外科手术那样进行缝合。

如果把切口须做缝合的手术称为“开放型”手术的话,那么,应用针刀所做的手术就可以称之为“闭合型”手术。

它的突出特点是:手术切口微小无需缝合,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用一句话就可以描绘出小针刀的本质,那就是:形似针,实为刀。

从结构特点来观察针刀,针刀的刀体,是一个长杆,刀体的前端有一刀刃,在形态上相似于中医针灸器械中的毫针或斜刃刀。同时,针刀的柄、体、刃也都相似于西医外科的有柄手术刀,针刀的刀刃则主要取之于现代外科手术刀。

从手术操作上来探讨针刀,它所做的各种手术操作都是在现代医学——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外科手术学和麻醉学以及中医整体观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确实是汲取了中、西医学的长处。可以这样说,针刀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针刀闭合性手术与外科疗法有着不解之缘。

朱汉章老师在《小针刀疗法》一书中说,“闭合性手术疗法是在切开手术疗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小针刀这种医疗器械的问世,使闭合性手术成为现实。”

针刀是工具,是实施闭合性手术的医疗器械。这一认识很重要。有人以为有了针刀,就能医治百病;也有人并未认真、刻苦地钻研针刀技术,而是靠注射激素等药物来取得暂时的疗效。

这恰恰证明了,工具是靠人来操纵的,能否真正发挥工具的作用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

针刀是一个崭新的微型手术器械,是在中国诞生的微型手术刀,是中西医学结合的典范。

要想真正发挥针刀的作用(即疗效),必须以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拥有精湛的技艺才能为病人解除病痛。这完全符合一切“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因此,对于针刀闭合性手术的操作者来说,首先要打好基础,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踏踏实实地一步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手术技术。(庞继光)第三节 针刀治疗的作用和机制

针刀的作用不外乎针刺的作用和手术刀的切割、松解作用。1.针刀的治病机制可从生物物理学的变化及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来理解(1)生物物理方面的变化:

针刀是一种机械刺激,针刀直刺病灶将软组织的粘连、瘢痕、挛缩组织切开、松解、破坏。根据生物电原理和压电学原理分析,其机械能可转变成热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从而加强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同时,机械刺激可使局部组织器官活动能力增强,淋巴循环加快,大大提高病变组织的新陈代谢能力,促使被破坏的病变组织吸收。(2)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

针刀的刺激可使局部组织蛋白分解,末梢神经介质增强,产生血管、神经的活性物质,降低致痛物质如缓激肽和5-羟色胺等在血清中的含量,使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的大量阳离子被阴离子置换。活跃组织功能,起到调整神经功能以达到镇痛的目的。2.针刀的切割,松解作用可从生物力学、生理病理的角度来理解(1)消除高应力纤维的作用:

持续静力的作用,使大量胶原纤维紧张(如肌肉、韧带的紧张或挛缩),牵拉刺激骨膜而产生骨刺,并可挤压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如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头上斜肌压迫椎动脉,将这些高应力状态的纤维松解,即可解除对骨面及神经血管的作用。(2)组织减压的作用:

无论是关节、滑囊、肌肉、骨骼等,当损伤后可使其内压增高,刺激挤压相应的神经血管而产生症状,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滑囊炎、筋膜间室综合征,用针刀切开关节囊、滑囊,划割筋膜,给骨头钻孔等,使内外组织相通以达到减轻内压的作用,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对神经末梢的刺激,阻断压力循环障碍,使囊壁迅速恢复,使坏死组织吸收。(3)改变关节间的相对位置:

软组织损伤后,关节周围的力平衡失调,在长期异常力的作用下,关节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并使周围的组织按其固定的位置生长,特别是结缔组织。治疗时,除了要松解原发的高应力状态的纤维外,常常还要松解关节周围增生固定的组织,使关节恢复正常位置,消除骨与骨之间的应力作用,从而消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4)对硬化组织起撬松作用:

软组织损伤后变性硬化,各组织间相互粘连。针刀刺入组织间撬动松解,可松开粘连,使硬化组织软化,这是一般的按摩手法难以做到的。如膝关节强直的患者,髌骨被硬化组织固定,针刀在其周围切割、撬动、松解病变软组织使其软化、髌骨的活动度增大。(5)破坏敏感神经的感受器,阻断疼痛反射机制。

对瘢痕组织、软组织结节、肌肉、韧带在骨面附着点损伤引起的疼痛,针刀治疗时一方面使变性软组织松开,减少对神经末梢的不良刺激,一方面是直接把异常敏感的神经感受器破坏掉,阻断疼痛反射弧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针刀治疗也会有损伤,松解部位也会再出现粘连和瘢痕,但却没有相应的症状的原因。(6)消除组织间相对运动的异常摩擦力:

相对运动的异常摩擦力通常是狭窄造成的。如狭窄性腱鞘炎,切开狭窄的鞘环状韧带,即可解除因狭窄而产生的异常摩擦,使肌腱活动自如。(7)闭合性切割矫形:

凹刃针刀、钩刃针刀均可连续切断软组织,为软组织矫形提供了条件,如对臀大肌挛缩症的治疗,无需全麻、腰麻,不留瘢痕,而使患者下蹲行走时髋关节的畸形运动得以矫正。(8)闭合性截骨的作用:

骨干骨折畸形愈合而有不良症状者,治疗时,必须在畸形愈合处重新折断再行复位固定以矫正畸形,西医治疗需手术切开重新折骨,损伤较大,容易造成肢体无力等后遗症。中医传统治法则用三角木垫于骨折畸形愈合处,用手法将其强行折断后,重新复位,此法易造成周围软组织损伤,且易将健骨折断而造成新的骨折创伤。针刀闭合性截骨则完全避免了上述方法的不足,可准确地在需要折断的地方截断,并保证周围软组织形态的完整性。(9)骨与软组织的分离作用:

软组织损伤后,不在附着点处而在肌肉、肌腱的循行部位与骨发生粘连,从而限制了机体的运动。针刀可以把软组织从骨面上铲起,恢复骨与软组织相对运动的平衡状态。(10)软组织间的剥离作用:

软组织损伤后形成血肿,机化而成粘连、瘢痕组织,使几种软组织固定在一起,限制了组织间的相对运动,出现肢体活动障碍,针刀通过准确定位可把粘连严重的部位锐性切开,把粘连较轻的钝性剥离,恢复软组织间的动态平衡。因为陈旧性瘢痕一旦分离开后,就难以再粘连,被分离开后的软组织可以长期保持相对运动,恢复机体功能。(柳百智)第四节 针刀疗法的核心理论1.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新的病因病理的学说——动态平衡失调

人体运动器官在生命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量和度以内,自由的活动状态就叫人体的“动态平衡”。反之则叫动态平衡失调。

人体正常的所有肌肉,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都在幅度不同的沿该肌肉方向上下滑动并牵连着其他组织移动,许多肌群的各块肌肉在体内方向不同的滑动,才能使人体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当这些软组织的某一点或某一部分发生粘连或挛缩或结疤,肌肉和其他组织就不可能在体内自由伸缩、滑动,这个点或这一片粘连就限制了软组织纵向、横向、交叉运动。或者这个粘连点、挛缩处并没有固定住这些肌群的相对运动,而是人体的生物性保护机制限制了它们的运动,一动则疼痛加剧,于是就尽量不动。这样就导致了动态平衡失调。临床中,当人体患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后,这些肢体就不能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自由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如果治愈了该类疾病,要依靠检查外在病理变化消失为依据。如病人患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时,病人不能握拳,或伸指握拳时有弹响和运动障碍,局部疼痛,治愈的标准当然是患者可以自由握拳而无不适感。而诊断该类疾病更要依据外在的病理特征,才有可能推断内在病变的性质而找到病灶的精确位置。也就是根据病人的症状来判断内在的病变所在。如病人腰痛,弯腰受限,受累、天气变化病情加重,腰3横突体表投影处有明显的压痛点,从这些体征就可以初步判断病人患的是腰3横突综合征。人体动态平衡失调是慢性软组织损伤最根本的第一位病因。2.关于骨质增生病理机制的学说

骨质增生症,成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对它的发病原因,普遍说法都是退行性变。所谓退行性变就是骨骼老化,但是,这一理论有很多临床表现无法解释,如许多年轻人踝关节、髋关节、腰椎、颈椎等部位都可能有骨质增生现象。通过多年的大量临床观察,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对骨性关节炎的病因进行了研究,证实骨性关节炎(体积小的增生称骨质增生,体积大的增生称为骨刺)的根本原因是“力平衡失调”。

人体内部正常的力学状态称为“力平衡”,反之,人体内部不正常的力学状态称为“力平衡失调”,这是一个生物力学概念。

如关节扭伤,不仅软组织损伤,而且关节也必错动,即中医所说之骨错缝。这种骨错缝未得到恰当的治疗,受拉力损伤的一侧软组织松弛变长,受压力压缩的一侧,必然挛缩变短。时间久了,骨错缝就会固定下来。而错位的关节内部受力面积发生了改变,使关节面受力不均匀,受力大的地方(压力在人体代偿能力范围内),人体就通过自身代偿保护机制把大量钙质和磷输送过来,加强软骨膜的强度,抵抗超常的压力,于是产生了骨质增生现象。这种情况持续时间长,骨质增生太大就形成了骨刺。另外,根据压力学原理,骨质受到的压力越高,局部电位也就越高,可以使成骨细胞活跃,刺激骨细胞增殖,高压力部位就形成骨性突起,即骨刺。

在这种超常而又在人体代偿能力范围以内的力的刺激下,人体的代偿现象是可以见到的。如人们在劳动时双手握镐柄,时间长了,手掌接触镐柄的部位,就会生出老茧,也就是厚厚的角质层,是人体代偿作用的结果,以此来抵抗摩擦。

消除骨刺就像消除手上的老茧一样,用什么药都不好使。只有去掉作用在骨膜或手上超常的力。我们不再干体力活,不用手握铁锨之类的工具劳动,手上的老茧慢慢就会退去。同样道理,如果是骨关节错位导致的力不平衡产生的骨刺,矫正关节错缝,纠正力不平衡后,有的骨刺慢慢也会被吸收。

所以,发生骨质增生或骨刺是“力平衡失调”引起的。也就是说骨质增生或骨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力平衡失调”,用这个理论可以圆满解释临床上几乎所有的骨质增生现象。3.关于经络实质的认识

经络是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产生的,就带着东方人思维的烙印,而今用西方医学的手段来证明经络的存在,之所以显得力不从心,即是忽略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的人文哲学,抽象思维,西方的数理哲学,形象思维。

要用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来证明经络的存在,首先就要在尸体解剖中找到它的物质基础,因为没有找到“经络小体”之类的特殊物质,来证实经络的存在,西方医学曾一度否认经络的存在。后来发现,在古代的经络线路上,密密地布满了神经、血管,而且通过科学手段证实了经络的感传现象——酸、麻、重、胀的传导也与神经的功能相吻合。于是又认为,经络的实质就是神经。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以现代解剖学为基础,研究产生了神经干弹拨法。

随着对中医的挖掘,又发现一些民间的治疗方法,很是神奇,如放血疗法,耳尖放血治疗发热、感冒等,委中放血治疗腰痛、腿痛,四缝穴刺激治疗小儿疳积,且效如桴鼓,而追究其机制,也是调整经络。显然,血液的调节功能,组织液的调节功能也是经络的调节功能之一。不仅这样,气功健身、治病,也是调整经络,此无形之物的特殊作用即是生物电的调节功能。

那么,神经调节系统、体液调节系统、生物电调节系统,是西方医学已经证实了的,是客观存在的,而在中医经络理论的阐述中,上述功能都是经络的功能,显然,经络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特殊系统,而是中国古人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摸索、总结出的一个宏观的人体调节系统。这些人体调节现象也只有在活体上存在。在尸体上这些功能也都全部消失。

所以,局部、片面地去理解经络是不可取的,也难以真正地认识经络。

好比物体受力一样,几个分力发生的作用是让物体沿着一定的轨迹,一定的速度运动,若与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一样时,这个力就是合力,而这个合力是无形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经络是神经调节系统、体液调节系统、电生理调节系统组成的人体庞大的信息反馈系统,是中医的整体观念这一抽象思维的产物。4.关于闭合性手术的理论

所谓闭合性手术,即是不打开皮肤,直接在体内行切割、松解等操作而达到手术治疗目的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西方人为使手术副损伤变小,设计创造了各种内镜,如关节镜、胃镜、气管镜等,在眼睛的观察下进行手术,又称钥匙孔手术,其创面依然很大。受中医针刺手法的启发,设计创造的针刀,既有针灸针的形体,又有手术刀的刀刃,利用人体的体表投影,解剖层次深浅等确定病灶部位,针刀在体内操作时根据病人感觉,术者手下感觉等为依据来进行切割剥离治疗疾病。所以,针刀的产生便实现了闭合性手术的操作。

为了达到精细、准确操作,在“盲视”的情况下进行治疗,就要求医生掌握手术操作的技巧和方法,掌握精细、立体、动态的解剖知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效地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和脏器。操作时要有空间概念,手下功夫,既要有西医的精确性,又要有中医的模糊性,两者有机的结合,才可使闭合性手术顺利开展。(柳百智)第二章 针刀操作要求第一节 持针方法

持针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针刀操作能否顺利进行,要求既能灵活掌握方向,又能控制深度。1.单手持针法

适用于针体较短的4号针刀。以拇指和示指的末节指腹相对捏持刀柄,其拇指指间关节微屈,食指各节也呈不同程度的屈曲状态,中指和环指微屈或伸直抵住针体(图2-1)。图2-1 单手持针法

针柄是一个比较宽阔的扁平的葫芦状的模型,便于拇食指的捏持,便于用力将针刀刺入相应深度。

以术者的右手食指和拇指捏住针柄,针柄扁平与刀刃在同一个平面内,针柄的方向即是刀口线的方向,所以用拇指和食指来控制刀口线的方向。中指抵住针体,置于针体的中上部位。

如果把针刀总体作为一个杠杆,中指就是杠杆的支点(图2-2),便于针体根据治疗需要改变进针角度。无名指和小指置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作为针体在刺入时的一个支撑点,以控制针刺的深度,在针刀刺入皮肤的瞬间,无名指和小指的支撑力和拇指、食指的刺入力的方向是相反的。以防止针刀在刺入皮肤的瞬间,由于的惯性力的作用而刺入过深。图2-2 中指为支点摆动2.双手持针法

适用于较长的3号、2号、1号针刀操作。对于针刀体较长的针刀,在操作中以单手持针,其准确性和稳定性较差,不利于初学者,故采用双手持针法。

一手的拇指和示指末节指腹相对,捏持针刀柄,中指和环指如同单手持针法一样,扶持于近针刀柄部分的针体;另一手的拇指和示指末节指腹相对捏持于近针刀刀刃部的针体,两手将针刀持牢,协同动作,完成针刀操作(图2-3)。

拇指和示指是切开操作的用力点,中指和环指则起稳定进刀方向和控制进刀深度的作用。在做纵行疏通、横行剥离中,各手指与针刀形成了一种杠杆关系。拇指和示指捏持针柄为力点,中指和环指抵住针体部为支点;而针刃则为杠杆的动点。图2-3 双手持针法

双手配合操作,可以左手拇食指捏持针刀为支点,右手持针摆动针柄(图2-4)。图2-4 以左手为支点摆动针刀第二节 进针方法

进针刀,指针刀刺入皮肤,进入各层组织直至到达预定部位的全过程,即四步进针刀规程,包括: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四个环节。朱汉章老师称为四步进针规程或四步进针法。1.定点

就是确定在皮肤上进针刀的点。针刀刺入点的确定,在于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和针刀入路的设计。(1)某些病变的压痛点是真正的病变所在,由此点进针刀应不会损伤神经和血管。也就是说在压痛点处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等危险结构存在。(2)病灶的体表投影点,有的部位可能并没有压痛,但它与病变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松解这些组织,便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因此这部分组织的体表投影点,即是针刀进针点。(3)最安全的针刀入路,是针刀治疗的径路上无大血管、神经干及重要的组织器官,避免产生对它们的损伤是所有定点必须遵守的原则。针刀治疗定点不应完全照搬以痛为腧的原则。如肌损伤的痛性结节、滑囊炎的压痛点等可以按照以痛为腧的原则定点,但如果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就不能把进刀点定于压痛处,因为压痛处常常是受卡压的神经所在,在这里进针刀容易损伤神经,而应该把进针刀点定于卡压物的端点。2.定向

指确定刀口线的方向和针刀体与皮肤的角度方向。

针刀具有0.3~1mm的刀口,有一定的切割功能,和较好的松解效果,但是也容易造成对神经和血管的损伤。因此应对刀口线的方向有所选择。(1)刀口线必须与大血管、神经干的走行平行,保证绝不将其成角切割损伤。(2)如在无大血管及神经干的部位,应与肌纤维的走行方向平行,尽量少切断肌纤维。而对肌腱,除非治疗需要,否则也不应切割。因此当进刀部位无大血管、神经干走行时,刀口线应与腱纤维和肌纤维平行。

针刀体与皮肤表面所成的角度:①绝大部分情况下,针刀垂直于皮面而进入体内,并到达治疗部位,因为垂直进入路径最短。②为了更方便刺达病灶位置,或者为了保证进针刀路径比较安全,可放弃垂直进针刀的方向,而选择合适的角度进针。3.加压分离

针刀刺入皮肤之前,应先用手加压固定皮面或使其绷紧下陷,令皮下组织中较大的血管、神经等被挤开,使其躲开针刀刺入点,以免刺伤这些组织。如在皮下组织松弛部位,皮肤固定性差容易滑动,则可先把皮肤定点加压固定于某骨点上,使针刀刺入后会直达体内骨点标志骨面,不至于因滑动而造成正常组织的损伤,保证了针刀操作的安全和快捷。皮肤加压后再进针刀可以使针刀通过软组织的厚度变薄,等于缩短了针刀入路的路径。这对于那些软组织层次较深的部位,或皮肤脂肪层极厚的病人是非常重要的。软组织厚度的变薄,针刀进入的过程中,方向易于把握,可以保证安全(图2-5)。图2-5 进针示意图4.刺入

针刀刺入皮肤速度要快,这样可以减轻疼痛,快速刺入皮肤就是刺过皮肤即停,不能继续快速推进。刀锋进入皮肤后,在推进的过程中应是缓慢推进,在匀速推进刀锋的同时,还要时时询问病人的感受和反应,特别是有无窜麻感和电击感出现。一旦出现这种反应,当立即停止推进,这样才能保证在神经干周围做针刀剥离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针刀治疗时,针刀通过的组织不能为肉眼所见,而需要通过手感来体会各组织的不同层次。由于各组织的组成成分不同,结构的致密度不同,实质器官和空腔器官等不同,故刀锋通过这些组织时会有不同的手感,这种手感传达给术者的是刀锋已到达于某种组织层次。

针刀刺入肌肉之中,是一种柔软、空松的感觉,刺中筋膜是一种柔韧的阻力感,刺穿筋膜会产生突破或落空感,刺中病变的结节会有硬韧的感觉,刺中骨面是坚硬的感觉。比如脊柱正中棘间部位进刀将通过如下组织:皮肤(第一个阻力)——皮下组织(松软)——棘上韧带(第二个阻力)——棘间韧带(比棘上韧带软)——黄韧带(第三个阻力)——硬脊膜外腔……在以上各层次上的阻力感,会给术者以明确的提示,刀锋已到某一层次,穿过了某一组织,到达了某一腔隙。再深入则是:硬脊膜——硬脊膜下腔(很窄小)——蛛网膜——蛛网膜下腔……这后一段过程,则没有如前一段各层次之间所呈现的明确的阻力消失感。而这一段过程在针刀操作中是不允许出现的;也绝不应该发生这种失误;这种失误一旦发生就会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脑脊液压力降低的表现。

在临床工作中,许多操作都是靠手感的,尤其是各种试验穿刺的操作,如胸腔穿刺、腰椎穿刺、硬脊膜外穿刺、囊肿试穿等。这些操作都是在非直视下进行的,通过医生的手感,推测穿刺针已到某一组织层次,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试验来确定是否到达了预定的目标。第三节 行针方法一、朱汉章老师针刀手术八法1.纵行疏通剥离法

肌腱、韧带在骨面的附着点处发生粘连,出现瘢痕而引起的病痛。在此处松解时,刀口线与肌腱、韧带的纤维方向一致,针体垂直骨面刺入,刀刃接触骨面后,与刀口线一致进行疏通(即来回摆动),并可根据粘连、结疤的面积大小,分几条线疏剥,但不可横行(垂直于刀口线方向)铲剥(图2-6)。图2-6 纵行疏通示意图2.横行剥离法

当肌肉与韧带损伤后与相邻的骨面发生粘连时,将破坏局部的动态平衡。肌肉、韧带收缩或拉长时会因与骨面的粘连面受牵拉或刺激而引起疼痛,限制肢体运动。治疗时,刀口线与肌肉、韧带的纤维方向一致,针体垂直骨面刺入。当刀口接触骨面后,针体左右摆动或撬动,将粘连在骨面上的肌肉、韧带从骨面上铲起,针下有松动感时出针(图2-7)。3.切开剥离法

当几种软组织因为损伤被粘连在一起,或因血肿机化后形成包块,或软组织变硬形成条索等,针刀治疗时,刀口线与肌肉、韧带方向一致,针体垂直结疤部位刺入,针刃达病变处时将瘢痕组织切开(图2-8)。4.铲磨削平法

在骨的边缘、关节周围有骨刺生成,其原因是附着在骨面的软组织损伤后挛缩、牵拉日久而发生的增生现象。故治疗时,应将针刀刀口线与骨刺纵轴垂直,针体垂直骨面刺入,刀刃接触骨面后,把附着在骨刺尖部紧张、挛缩的软组织切断,消除其过强的拉应力,并把骨刺尖部的瘢痕组织铲掉使锐边磨平。图2-7 横行疏通示意图图2-8 切开剥离法示意图5.瘢痕刮除法

瘢痕如果在腱鞘壁上、骨面上、肌腹上、肌腱上,针刀治疗时,刀口线与治疗部位软组织的纤维方向一致,针体垂直患部平面刺入达瘢痕组织,针刀沿纵轴方向切几刀,然后反复纵向疏剥,刀下有柔韧感时出针。6.骨痂凿开法

当人体管状骨骨折后因处理不当而致的骨折畸形愈合患者,如有功能障碍等症状者需断骨再接时,可用针刀先行在骨痂部沿原来的骨折断面凿开数孔,然后用手法将畸形愈合的骨干在原断处分开。7.通透剥离法

对范围较大的粘连、板结的病变组织,无法用1~2针来解决时,可在板结处选取数点进针,把软组织之间的粘连剥开,把与骨面的粘连铲起,软组织之间若有瘢痕也要切开,皮肤与深筋膜浅层粘连剥开等,使板结处变松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8.切割肌纤维法

在颈、肩、腰、背等部位,因部分肌肉纤维过度紧张或痉挛引起的顽固性疼痛、功能障碍,如胸锁乳突肌痉挛或挛缩引起的斜颈。针刀刀口线与肌纤维方向一致,针体垂直病变组织平面,刺达病变部位后,将刀口线调转90°角,切断少量紧张、挛缩的肌纤维而使症状缓解。二、学习体会

作为一种软组织松解术,针刀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松解变性的软组织,因此针刀治疗最常用的行针方法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锐性分离——切开,另一方面是钝性分离——剥离。

锐性分离主要是指切开,因为针刀前段有宽为0.3~1.0mm的平刃存在,所以称为切开,实际上切开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通常只是一个1mm以下的针孔,难以像一般的手术刀一样形成连续的切口,认为是穿刺也没有问题。切开主要针对软组织粘连、挛缩、张力增高等改变。

切开一般分为纵行切开和横行切开,纵行切开指的是刀口线的方向与纤维方向一致,横行切开指刀口线方向与纤维方向垂直,横行切开切断的纤维数量比纵行切开多得多,因此横行切开的松解效果比纵行切开的效果更强。一般情况下行纵行切开法,当病变较严重时可行横行切开法。例如挛缩关节囊可限制关节的活动范围,因此需要对病变的关节囊进行松解,此时可先使针刀的刀口线方向与关节囊的纤维方向一致,进行纵向切开,当感觉纵向切开效果不好或者在松解过程中感觉针下组织病变比较严重,阻力感较大,可行横行切开以加强松解效果。

钝性分离是指剥离,与用刀口切开组织不一样,剥离是采用针体摆动撬拨的钝性方式使粘连的组织分开,使紧张的组织松动,使缩短的组织延长。针刀的刀口是非常窄的,仅靠切开往往松解效果不彻底,因此锐性分离过后常常要配合钝性分离。剥离也分为纵行剥离和横行剥离。纵行剥离是指针体摆动的方向和纤维方向一致,横行剥离是指针体摆动的方向和纤维方向垂直。剥离的目的是在切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松解效果。剥离是以切开为基础的,粘连等病变组织的切割治疗后,如果针下阻力仍然过大,还可以平行于或垂直于纤维走行方向再予充分剥离。(柳百智 张义)第四节 把握六“度”“度”是反映事物质与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自己质与量的限度,是保持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界限。认识、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质,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防止“太过”或“不及”。

通常所说的“掌握火候”、“物极必反”等,都是这个道理。在针刀临床中,有几种“度”,需要特别注意,并很好地把握。一、针刀刺入的角度

很多医生,常常为针刀刺入皮肤的方向或针刀与皮肤的角度的选择而苦恼。因为,同样一种疾病,同样的治疗部位,在不同的医生撰写的专业著作中,给出的进针角度却不一样,哪种说法合适呢?很多人感到困惑,难以取舍。笔者的回答是,选择什么角度刺入,只要保证安全,操作方便,哪本书上的描述都有道理,因为他们都是按照自己临床治疗的实际描述的。

哪一种方法更好或更适合临床实际呢?只要适合你的操作习惯,适合患者的治疗体位,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了最简单、最安全的治疗方式,那么这种方法,对你来讲就是最好的。同样的解剖部位有病变,刺入的角度不同,要达到同一个位置,唯一不同的只有经皮肤刺入的位置(点)。

曾有留学生来中国学习针灸,按导师的要求——选穴准,扎得准,但临床疗效却并不理想。导师取穴时只是目测手量,并不像留学生一样,拿着软尺按标准距离测量、按确定的点进针,虽然导师每一次在同一穴位上的治疗都在皮肤上留下了不同的进针点,似乎并没有做到“准确”,但临床疗效却很好,学生的治疗远难企及。

学生思来想去,琢磨不透。问导师:穴位有多大?教授想了想说,穴位大概如小指肚那么大。学生用手指指一个患者臀部的环跳穴部位——十几个新旧针孔覆盖的面积比小指头肚要大多了。显然,学生要说明的是,老师定的或每次扎的穴位并不一致,与选穴准、扎的准的要求不符。

教授微微笑了,说,穴位在体内,不在体表。患者体位不同,我们在皮肤上进针的部位也不同,但同一时间同一患者,穴位在体内的位置是确定的。患者的体位不同,选的进针点不同,要刺达同样的位置,就要求进针的方向不同。穴位位置越深,倾斜30°、45°、60°、80°的进针点所涵盖的面积就越大。如果说穴位是圆锥的尖,其底就是可以进针的范围。也就是说,倾斜度越大,底就越大。

针刀松解变性的软组织,如同穴位一样在体内的某个部位,体表进针的点与体内变性软组织连线的方向就是针刀刺入的方向,这条线与皮肤的角度就是针刀刺入皮肤的角度。

如果病变部位的体表投影的皮肤上有感染灶,或垂直进针的通道上(针刀入路中)有坏死组织或重要神经血管,就要求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角度进针。当然,顺手、习惯、方便或其他考虑,选择的进针角度可以不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