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20:50:01

点击下载

作者:于世英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

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读:

前言

我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例220万人。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我国癌症死亡率在过去30年中增长了八成以上,癌症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农村居民的第二位死因。我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为160万人,每4~5个死亡者中就有一个死于癌症。癌症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势必需要将肿瘤学设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势必需要对肿瘤学的临床医学教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投入。

20世纪80年代,肿瘤学成为我国临床医学二级学科。除肿瘤专科医院外,绝大多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都已设立肿瘤学专科,许多二级综合医院也已设立肿瘤科,自此,肿瘤学科在专业人员编制、肿瘤学科研究生培养、专科进修学习、技术及设施配备等诸方面快速发展。目前,肿瘤学科已逐渐成为重要的临床学科。尽管如此,我国的肿瘤学规范化诊断与治疗还存在很多问题,许多癌症患者确诊时,已是失去根治机会的晚期癌症;还有许多癌症患者在被确诊后,因治疗方案不正确,未获得最佳治疗。肿瘤学科作为我国临床医学的独立学科,在全国设立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加之肿瘤学是一门涉及知识领域很广的学科,而且也是研究进展及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肿瘤学专科医师的进修培养及临床医学继续教育。

本书为医学继续教育规范化诊疗丛书之一。全书以28篇学术讲座的形式,分别介绍了临床肿瘤学基础研究进展、临床肿瘤学实践规范与研究进展、肿瘤支持与姑息治疗规范与研究进展。本书不仅较全面地介绍了临床肿瘤学诊疗规范,而且还力图紧跟肿瘤学科发展动向,分别介绍肿瘤学各领域的研究新进展。本书适用于肿瘤学专科医师、研究生、科研人员及进修生等,相信本书可作为临床肿瘤学规范化诊疗学习的继续教育参考书。

本书的撰稿主要由同济医院肿瘤中心的同事们完成,整理工作主要由龙国贤医师完成,在此一并致谢!由于肿瘤学研究的步伐实在太快,撰稿及编辑完成后,不完善的情况在所难免。此外,由于时间及能力有限,尽管大家做了大量辛苦、细致的工作,编写不足和遗漏也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们批评指正。于世英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中心2009年5月第一篇临床肿瘤学基础第一章恶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肿瘤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原发肿瘤,通过血道、淋巴道和种植转移等途径,到达继发的器官和组织后继续增殖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性质肿瘤的过程。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最基本的生物学特性,是导致临床上大多数肿瘤病人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因素。肿瘤转移涉及肿瘤细胞与宿主、肿瘤细胞与细胞间质间的相互作用,是多途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细胞生物学过程。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是肿瘤转移的基础和前提,宿主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微环境是影响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因素。临床及病理研究证实,肿瘤细胞的转移主要是通过血道、淋巴道和种植转移三种途径。1929年,Ewing认为肿瘤转移是由局部器官血管、淋巴管系统解剖结构和血液、淋巴液引流的方向决定的。如周围循环中的肿瘤细胞最先到达肺微循环中,因此,肺是肿瘤细胞转移频率最高的器官之一。但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转移与器官的血管分布、血液流变学特性无关,如血供丰富的横纹肌、肾脏等器官很少发生转移。由于某些肿瘤转移的特殊性和肝、肺、骨、脑等器官转移癌的易感性,有学者提出“种子-土壤”学说,即认为转移是肿瘤细胞(种子)在适宜器官环境(土壤)中生长的结果。肿瘤细胞的异质性,转移细胞的克隆起源,转移细胞与宿主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种子-土壤”学说的三个基本原则。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肿瘤细胞在其生长的早期就开始持续不断地发生转移。在临床上常常观察到许多恶性肿瘤在早期就发生了远处转移。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肿瘤转移是基因调控下的多元体系。肿瘤的转移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共同参与调节的复杂过程,通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一系列基因产物的参与,对肿瘤转移的整个过程进行调控。这个过程涉及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表面结构、黏附能力、侵袭能力等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尽管研究有了许多的发现,但是肿瘤细胞转移的具体机制仍在研究探索过程中。一、肿瘤在原发部位的增殖和生长

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特性之一就是无限增殖。增殖活性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前提。多种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参与了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

原癌基因如ras、raf、fes、fos、myc、erb-B、bcl-2等激活诱发或促进了肿瘤细胞的转移潜能。ras基因家族包括K-ras、N-ras和H-ras三类。ras原癌基因的活化能够异常的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Thorgeirsson将突变的ras癌基因转染鼠NIH3T3细胞,结果引起大量的转移。myc基因家族包括N-myc、L-myc和c-myc,myc基因在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结肠癌和神经母细胞瘤中存在较高频率的扩增,myc基因可调节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bcl-2基因的过度表达是肿瘤细胞抗凋亡的重要因子,有研究显示bcl-2基因表达异常可促使肿瘤细胞转移。

p53、nm23等抑癌基因的突变和缺失也是肿瘤细胞具有转移潜能的重要因素。在人类结肠癌、胃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中证实有nm23等位基因缺失,而高nm23表达时则肿瘤表现为低肿瘤转移特性。二、肿瘤血管的形成生长

在原发肿瘤的生长早期,肿瘤细胞通过渗透作用从周围组织获取营养,维持微小肿瘤的生长和扩展。当肿瘤增大到其直径超过1mm时,微循环渗透作用提供的营养已经不能维持肿瘤细胞继续生长,肿瘤细胞中心出现缺氧,继而诱导肿瘤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以介导肿瘤血管生成,其整个形成过程是在各类血管生成因子的加速合成、分泌和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分泌减少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下完成的。

肿瘤细胞和宿主的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及白细胞均可以分泌释放多种活性因子,诱导肿瘤血管生成。这些细胞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TGF)等。

FGF是血管生成的直接诱导因子,能够促使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并刺激内皮细胞向肿瘤组织趋化运动形成管状结构。VEGF与肝素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够特异性地结合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同时VEGF也具有提高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从而使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IGFs和TGF能够与内皮细胞膜表面的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通过信号转导系统,刺激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肿瘤细胞不诱导淋巴管形成,故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也依赖于肿瘤血管的形成。血浆通过新生血管过多地渗透到肿瘤间质,增加了局部淋巴的回流,导致肿瘤细胞发生淋巴道转移。三、肿瘤细胞的分离脱落、趋向运动和进入循环系统

肿瘤细胞从瘤体脱落是肿瘤细胞转移的开始。肿瘤细胞的分离倾向与细胞表面结构的变化和黏附力下降密切相关。细胞表面糖蛋白的唾液酸化,整合素、钙连接蛋白和选择素可调控肿瘤细胞间的黏附识别能力。

整合素是一种膜镶嵌蛋白,由两个亚单位形成异二聚体复合物。整合素能够与纤维结合素、纤维蛋白原等结合发挥生物作用。整合素可以直接介导肿瘤细胞黏附于细胞外基质,同时通过调节细胞信号转导控制细胞骨架的形成,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各种整合素在肿瘤的各个生长阶段有不同的表达,决定肿瘤细胞的转移潜能。

钙连接蛋白主要参与同源细胞的相互连接。钙连接蛋白的跨膜蛋白家族包括E、P和N三种类型。E钙连接蛋白分布于上皮组织,P钙连接蛋白分布于上皮组织和胎盘的基底膜,N钙连接蛋白分布于神经组织及横纹肌组织等。E钙连接蛋白是钙连接蛋白家族中最为重要的介导同型细胞连接蛋白。通过形成钙连接蛋白-连环蛋白复合体,起到稳定肿瘤细胞间的连接作用。在肿瘤细胞中,钙连接蛋白表达下降,使肿瘤细胞具有分离的趋向。

选择素根据其调节亚单位不同分为E、L和P三种。E-选择素是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的主要组成成分,L-选择素参与炎症部位白细胞的出脉管过程,P-选择素参与肿瘤细胞与血小板的连接。在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锚定内皮细胞的过程中,选择素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素不同部位的表达差异,可能是肿瘤细胞转移器官选择性倾向的重要原因。肿瘤细胞表面电荷增多、细胞间隙压力的增加,以及肿瘤内部乏氧环境也可能促进肿瘤细胞从原发瘤体分离脱落。

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破坏是肿瘤细胞转移迁移过程中的重要步骤。这些细胞外基质结构的降解依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MMPs与其相应金属酶组织抑制剂的平衡在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MMPs是由一系列蛋白溶解酶家族组成的。MMPs大多数是以前体分泌在细胞外以非活性状态存在,只有相应活化因子调节活化后才能发挥其溶解破坏作用。MMP-1、MMP-2和MMP-3与肿瘤细胞血管侵袭和淋巴转移关系密切,有研究认为,MMP-1可以作为食管癌和胰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MMPs通过破坏基质生理屏障,促使肿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并进入循环系统,同时MMPs促进肿瘤血管生长的作用明显,加速了肿瘤细胞的转移。目前,金属酶组织抑制剂正成为新进发展迅速的抗癌药物。四、肿瘤细胞在转移部位的定位生长

肿瘤细胞进入转移器官组织后并不一定能够形成转移瘤灶,只有肿瘤细胞克隆性生长增殖形成转移瘤灶才标志着肿瘤细胞转移的完成。肿瘤细胞与转移脏器细胞接触后,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产生多种细胞生长因子,这些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增殖。目前认为,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肺衍生生长因子(LDGF)、多种白介素等均参与刺激转移的肿瘤细胞生长。同时,这些因子通过在肿瘤细胞周边形成特定的免疫环境,可使肿瘤细胞逃避T细胞、NK细胞等淋巴细胞的杀灭。如原发肿瘤一样,当转移瘤体积增长到一定程度,新的肿瘤血管随之形成,转移瘤灶的肿瘤细胞通过分离脱落、侵袭进入循环系统产生二级转移瘤灶。

肿瘤转移过程是一个多途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细胞生物学过程。肿瘤细胞可因不同的起源,同种肿瘤细胞又因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导致其转移潜能各有不同。同时,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肿瘤转移的重要因素。只要肿瘤转移的某一步骤未独立完成,肿瘤转移就不能实现。这也解释了进入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最终只有0.01%~0.05%能够形成转移瘤灶。通过对肿瘤转移过程和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转移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设计阻断手段,有助于临床上探索抑制肿瘤转移的治疗方案。夏曙 于世英

本章参考文献

1.钦伦秀.肿瘤的分子诊断和预测[M].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62-220.

2.Cheng GZ,Zhang W,Wang LH.Regulation of cancer cell survival,migration,and invasion by Twist:AKT2 comes to interplay[J].Cancer Res,2008,68(4):957-960.

3.Bristow RG,Hill RP.Hypoxia and metabolism.Hypoxia,DNA repair and genetic instability[J].Nat Rev Cancer,2008,8(3):180-192.

4.Takahashi C,Ewen ME.Gen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Rb and N-ras:differentiation control and metastasis[J].Cancer Res,2006,66(19):9345-9348.

5.Wai PY,Kuo PC.Osteopontin:regulation in tumor metastasis[J].Cancer Metastasis Rev,2008,27(1):103-118.

6.Yatabe Y,Takahashi T,Mitsudomi T.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gene amplification is acquired in association with tumor progression of EGFR-mutated lung cancer[J].Cancer Res,2008,68(7):2106-2111.

7.Cabuk D,Basaran G,Celikel C,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 and CD34 expressions in early-stage gastric tumors:relationship with pathological factors and prognostic impact on survival[J].Oncology,2007,72(1-2):111-117.

8.Gutiérrez-Fernández A,Fueyo A,Folgueras AR,et al.Matrix metalloproteinase-8 functions as a metastasis suppressor through modulation of tumor cell adhesion and invasion[J].Cancer Res,2008,68(8):2755-2763.

思考题

1.“种子-土壤”学说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2.简述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第二章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最新报告

肿瘤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恶性肿瘤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及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学科。它是肿瘤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相关部门制定卫生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一、流行病学常用术语及理解

特定时间内某一人群内某一肿瘤新发生病例数,可以表达为每年每10万人口中的新发病例。计算公式为:发病率=(某年某地区新发病例数/该地区同年平均人口数)×10万。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表示了一年中发生某种恶性肿瘤的平均风险,用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或某地区不同时期的发病风险。一级预防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发病率,但发病率的升高并不一定反映一级预防的失败,因为某些早期诊断手段的应用可以发现一些处于亚临床阶段的肿瘤病人,发病率有一个暂时性的升高。

一年中某一人群因恶性肿瘤而发生的死亡人数,可以表达为每年每10万人口中因恶性肿瘤发生的死亡人数。计算公式为:死亡率=(某年某地区恶性肿瘤死亡数/该地区同年平均人口数)×10万。死亡率可按癌种、年龄、性别、职业等分别计算,称死亡专率。对某种癌症而言,死亡率是发病率和致死率的产物。致死率是生存率的反义词,是癌症病人中死亡病例所占的比例。因此,死亡率代表的是在特定时间(通常为一年)某一人群中死于某种癌症的平均风险,而致死率代表了某个癌症病人死于该种癌症的概率。

某时期内某恶性肿瘤发生的新老病例总数。计算公式为:患病率=(某时期某恶性肿瘤新老病例数/该地区同期平均人口数)×10万。对于恶性肿瘤而言,对“病例数”的理解尚没有明确的界定。有些作者认为它包括曾经诊断为癌症的病人,即使是很多年以前确诊或已经治愈的病人,这种理解明显不当。有些作者认为应该包括“存活的癌症病人”,并正在接受某种形式的治疗(或至少正在医学随访),这种认识可能更合理。但是这样一来,不仅难于进行统计,也会因为医疗实践的不同,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解释。因此,为了便于比较,患病率通常代表确诊之后一定年限内仍然存活的癌症病人病例数。

不同的年龄阶段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同,对大部分癌种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会明显增加。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结构可能不同,因此,为了排除年龄因素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需要对年龄进行加权。5个年龄段国际标准人口的权重分别为:0.31(0~14岁)、0.43(15~44岁)、0.11(45~54岁)、0.08(55~64岁)和0.07(⩾65岁)。二、世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报告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公布的2002年全球癌症统计结果(GLOBOCAN)显示,估计2002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数高达1090万,死于癌症的病人数为670万人,癌症病人总数大约为2460万人(确诊后3年)。其中最常诊断的癌种分别为:肺癌(135万)、乳腺癌(115万)和结直肠癌(100万);癌症死亡最常见的癌种分别为:肺癌(118万)、胃癌(70万)和肝癌(59.8万)。全球范围患病人数最多的是乳腺癌(确诊后存活5年的人数为440万)。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各种癌症的发生率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人们暴露于某些已知和未知的危险因素有关,而这些危险因素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环境有关。以下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癌症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肺癌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癌症。自1985年以来,肺癌就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到2002年,每年新增肺癌新病例为135万,占全部新发癌症的12.4%;同时,肺癌也是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每年死亡病例为118万人,占全球癌症死亡总数的17.6%。约有49.9%的肺癌发生于发展中国家,这是自1980年以来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在当时大约69%的肺癌发生于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肺癌也是男性最常见的癌症,尤其是在北美和东欧,男性肺癌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亚国家(中国和日本)。在女性中,肺癌的发病率较低(女性为12.1/10万,男性为35.5/10万),女性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北美和北欧。肺癌的预后很差,至今仍然是一个高度致死性的癌症。根据美国SEER测算的结果,肺癌的5年生存率为15%。在欧洲,平均生存率为10%。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数字不超过8.9%。

肺癌发病和死亡的地理分布特点受到过去一段时期该地区吸烟状况的影响很大。据估计,2000年有85%的男性肺癌和47%的女性肺癌是由吸烟引起。在欧洲和北美男性肺癌中,这一比例更高,可达90%~95%。在女性中,吸烟引起肺癌的比例较男性低,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北美(85%)、北欧(74%)和澳大利亚、新西兰(72%),因为这些地区女性吸烟史最长。

据估计,自1985年以来肺癌病例增加了51%(男性44%,女性76%)。在男性中,这种增加是由于人口增长和老龄化所导致的。在年龄调整发病率上反而有轻微的下降(下降3.3%)。但在女性中,肺癌的年龄调整发病率却上升了22%。在有些地区(如美国和西北欧国家),男性肺癌已经度过了其发病率的高峰期,开始呈下降趋势;与此相反,东南欧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癌症,占所有女性癌症的23%。据估计,2002年乳腺癌新发病例数为110万,位居所有癌症(不分性别)的第二位。乳腺癌病例中,一半以上的乳腺癌病人发生于工业化国家——大约361000例发生于欧洲(占女性癌症总人数的27.3%),230000例发生于北美(31.3%)。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女性的乳腺癌发病率都相当高(日本除外,乳腺癌排在结直肠癌和胃癌之后,位居第三位),年龄调整发病率最高的是北美,高达99.4/10万。这些地区乳腺癌的高发病率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筛查工作的广泛开展,能够发现一些早期的乳腺癌病人。在东欧、南美、南非和西亚国家,乳腺癌的发病率要低一些,但仍然是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大部分非洲(南非除外)和亚洲国家,乳腺癌的发病率则较低(<30/10万)。发病率最低的地区是中非,年龄调整发病率仅为16.5/10万。

乳腺癌的预后相对较好,发达国家中乳腺癌的生存率为73%,发展中国家为57%。因此,尽管乳腺癌在女性癌症死亡原因中居首位(每年死亡41100,占女性癌症死亡总人数的14%),但在整体癌症死亡原因中居第五位。仅过去5年内所诊断出的乳腺癌病人中,大约有440万存活(而存活的肺癌病人只有140万)。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很多国家都呈上升趋势,那些过去发病率较低的国家上升最快。自1990年以来,乳腺癌整体发病率每年上升0.5%。按这个增长比例计算,到2010年每年将有140万新发病例。然而,中国的登记结果为每年上升3%~4%,其他东亚国家的数据也不会比这少。如果按3%计算,到2010年,全球每年将有150万新发乳腺癌病例。

2002年,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数大约有100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9.4%。与其他部位癌症不同,结直肠癌在男女性别中的差别不明显(性别比为1.2:1)。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男性中居第四位,在女性中居第二位。5年生存率在不同的地区分别为:65%(北美)、54%(西欧)、34%(东欧)、30%(印度)。这种相对较好的预后意味着大约一半的病人死亡(2002年死亡的病例数大约为529000),同时使得结直肠癌患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居第二位,大约有280万存活的结直肠癌病人(确诊后5年)。

世界不同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相差最高可达25倍。发病率最高的是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西欧(特别是以上地区的男性)和日本,而非洲和亚洲的发病率较低,南美洲的南部发病率居中。在高发人群中,结肠癌的发病率和直肠癌的发病率比例为2:1或更高(尤其在女性人群);在低发国家,这两者发病率大致相当。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巨大地区差异可能与不同的环境暴露有关。大肠癌的发病风险与肉类、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和纤维素的摄入量有很强的关联。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缺乏体力活动、体重超标和中心性肥胖对患结肠癌的风险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移民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改变对结肠癌发病风险的影响:当人们从低发区迁移到高发区,第一代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就会快速上升,提示饮食和其他环境因素是发病风险的主要构成要素。

2002年以前,胃癌是全球第二最常见的癌种。但是到2002年,估计有934000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8.6%,次于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居第四位。然而,胃癌仍然是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死亡700000)。大约有2/3的病例发生于发展中国家,仅中国就占了42%。胃癌的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高发地区(男性年龄调整发病率大于20/10万)包括东亚(中国和日本)、东欧和中美和南美的部分地区,低发地区(男性年龄调整发病率小于10/100万)包括南亚、北非和东非、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女性胃癌的分布特点大体上与男性类似。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采用了荧光内镜进行普查工作,故胃癌的生存率相对较高(52%)。北美地区胃癌病人的生存率也较高(年龄调整生存率为40%),可能是由于对胃部疾病进行积极的内镜检查而能够早期发现胃癌。西欧地区的生存率为27%,次撒哈拉等非洲地区的生存率只有6%。

胃癌的发病风险与环境因素有着明确的关联。当高发区的人们迁移到低发区之后,他们患胃癌的风险显著下降。但这种趋势是呈渐进式的,并且与迁移时的年龄有关。这些数据使研究者推测可能是儿童期所处的环境决定着发病风险。从幽门螺旋杆菌(HP)与胃癌相关性的证据中,可以充分阐明HP是人类的致癌物质,可能是通过引起胃炎、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环节起作用。HP感染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状况与胃癌有一些类似。据估计,HP感染率在发展中国家成人中为76%,在发达国家为58%。HP感染有如此高的患病率且地区差异比较小,很显然,还有HP之外的一些重要因素与胃癌的发病有关。其中,饮食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多摄入一些经传统方法保存的腌制食品,胃癌的发病风险会增加。摄入充足的水果和蔬菜可以降低风险。吸烟也是一个公认的危险因素。

最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稳定下降趋势。目前,全球胃癌的年龄调整发病率(男性为22/10万,女性为10.3/10万)比1985年降低了15%。这可能与食物储存方法的改进有关,也可能与HP的流行状况发生改变有关(这种改变源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

2002年,全球有679000例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在世界常见癌症中居第五位,在男性常见癌症中居第二位(占癌症整体新发病例的11.7%,发达国家为19%,发展中国家为5.3%)。前列腺癌的预后相对较好,每年死亡病例为221000,占男性癌症死亡总人数的5.8%,占所有癌症死亡总人数的3.3%。3/4的前列腺癌病人年龄超过65岁。目前,由于对无症状的人群进行筛查可以诊断出一些潜在的病人,前列腺的发病率受到了影响。因此,普遍开展筛查的地区,发病率可能非常高。例如,美国的发病率高达124.8/10万。北美、西欧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发病率也很高。高发国家前列腺癌病人的预后明显优于低发国家,美国的年龄调整生存率为87%,而发展中国家只有45%。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筛查诊断可以找出更多的潜在病人。实际上,美国报道的1995-2000年前列腺癌的生存率为99%。因此,死亡率可能是比较不同人群前列腺癌风险的更好指标。加勒比海、南非和中非、北欧和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北美和南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高,而亚洲和北非前列腺癌的死亡率低。中国和美国前列腺癌的死亡率相差16倍(发病率相差80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部分是因为发病风险真正增加,部分是因为更多潜在病人得到早期诊断。1986年,由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应用于临床,发病率有一个明显增加,尤其是局限性的前列腺癌病人增加显著。因此在1986—1992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翻了一番,达到最高峰。从那以后,尽管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发病率有所下降。1992年后,美国前列腺癌死亡率也开始下降,目前的死亡率比1986年要低得多。最近死亡率的下降是由于晚期病例减少的原因,而不是生存率的改变所导致,提示这是筛查的结果。Hsing等复习了国际前列腺癌发病和死亡趋势的资料后发现,一些高发国家的发病率同美国一样也有很大程度的上升,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中。在1975-1990年,一些低发国家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有明显上升:新加坡和中国上升了104%,日本为84%。

据推算,在1985-2002年,全球前列腺癌年龄调整发病率每年平均增长了1.1%,如前所述,其中很大部分是由美国的发病率增加所引起(1985-1990年,美国每年增长了9.5%)。这意味着到2010年,全球每年将有900000新发病例。

肝癌是世界范围内第六大常见的癌症,每年新发病例数为626000,占总数的5.7%。但由于肝癌的预后非常差,死亡人数与发病人数基本相当(598000)。因此,肝癌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登记的肝癌生存率只有3%~5%。

发展中国家的肝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占全球肝癌总人数的82%,仅中国就占了55%。肝癌高发地区包括次撒哈拉、东亚和南亚以及美拉尼西亚。低发地区包括发达国家、拉丁美洲和中南亚。整体性别比(男性:女性)为2.4:1。在高发地区,这一比例更大,而在低发地区则要小一些。

肝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这两种病毒感染都能使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20倍。由于HBV的流行更广泛,因此,HB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状况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肝癌的分布特点。全世界75%的肝癌病人和发展中国家85%的肝癌病人都与这两种病毒感染有关。黄曲霉素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容易发生黄曲霉菌污染食物的国家。黄曲霉素和HBV感染在肝癌的致病过程中有协同作用,提示它们有不同的致癌机制。

目前,世界范围内都可以通过注射HBV疫苗来预防大部分肝癌。研究表明,HBV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儿童时期的病毒感染。台湾地区自1984年对新生儿注射疫苗以来,肝癌的发病率显著下降。

在世界范围内,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大常见癌症。2002年大约有493000新发病例,死亡病例为274000。总体而言,宫颈癌在发展中国家更常见,占所有宫颈癌病例的83%。在这些地区,宫颈癌占女性癌症病例的15%,65岁以前的发病风险为1.5%。在发达国家,宫颈癌仅占新发病例的3.6%,累计风险为0.8%(0~64岁)。宫颈癌的高发区包括次撒哈拉、美拉尼西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中南亚以及东北亚。发达国家发病率一般比较低,年龄调整发病率低于14.5/10万。这种分布上的差别只是近期才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宫颈癌普查工作开展以前,一些发达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和今天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差不多。宫颈癌的死亡率比发病率要低得多,全球范围内死亡率和发病率之比为0.55:1。宫颈癌的生存率在不同的地区也有差异,低发地区预后较好(美国国立癌症中心(SEER)的数据库显示为74%,欧洲为63%)。即使在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相对晚期的病例也有不错的生存率。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这一点已经相当明确。最近有研究采用敏感的PCR方法检测HPV的地域分布,发现HPV的流行与宫颈癌的发病风险相关。另外,一些协同因素(包括多个性伴侣、多产、吸烟和口服避孕药等),可能对感染HPV的女性的发病风险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最近几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显著下降,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明显下降,中国尤为明显,年龄调整发病率已经由1985年的17.8/10万下降到2002年的6.8/10万。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已经由原来女性癌症中的第一位下降为第二位,居乳腺癌之后。只是在次撒哈拉、中美洲、中南亚和美拉尼西亚等地区,宫颈癌仍然是影响女性健康的最主要癌症。

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第八大常见的癌症,2002年新发病例数为462000,占癌症新发病例总数的4.2%。1985—2002年,每年死亡386000例,占死于癌症病人总数的5.8%,居癌症死亡原因的第六位。食管癌病人的预后非常差,在美国5年生存率为16%,在欧洲为10%。该病的发病率地区差异非常明显,高发地区(中国)与低发地区(西非)的发病率相差20倍。其他一些相对高发地区包括东非、中南亚和日本(仅男性)。食管癌在男性中更常见,比如在东欧,男、女性别比为7:1。

在不同地区,食管癌的环境致癌因素可能也有差异。烟草和酒精是欧洲和北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90%的病人可归因于这两者。在印度次大陆,咀嚼烟草是主要原因。热饮料也可以增加患病风险,这可能是乌拉圭、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北部食管癌高发的原因。营养缺乏(特别是微量元素)被认为是中亚、中国和南非的高发因素。其他一些因素还包括泡菜、富含亚硝胺类食物、霉枝菌素等。另外,遗传易感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可以解释日本的食管癌发病率比美国高得多的原因。

食管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鳞状细胞癌,位于食管中段和下1/3段。但近年来,在西方国家中,食管下段腺癌病人的相对比例和绝对数目都有增加趋势。其最可能的原因是Barrett's食管炎患病率的增加,这是由肥胖而导致胃食管反流而引起的。

以上是最常见的八大癌症的流行病学特点。根据全球范围内2002年新发病例的多少,其他一些常见的癌症依次为:膀胱癌(357000人)、非霍奇金淋巴瘤(301000人)、白血病(300000人)、口腔癌(274000人)、胰腺癌(227000人)和肾癌(208000人)等。三、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情况

2005年我国卫生部公布,癌症已经位居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农村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根据GLOBOCAN2002癌症统计结果(中国部分),中国癌症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如图1-2-1所示。图1-2-1 GLOBOCAN2002年癌症统计,中国癌症发病和死亡情况

在男性人群中,癌症的年龄调整发病率为204.9/10万,年龄调整死亡率为159.8/10万。以发病率排序,前十种癌症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鼻咽癌、胰腺癌和膀胱癌。

在女性人群中,癌症年龄调整发病率为129.5/10万,年龄调整死亡率为86.7/10万。以发病率排序,前十种癌症依次为:胃癌、肺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白血病、卵巢癌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张孟贤 于世英

本章参考文献

1.于世英.肿瘤临床诊疗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Parkin DM,Bray F,Ferlay J,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02[J].CA Cancer J Clin,2005,55:74-108.

3.Jemal A,Murray T,Ware E,et al,Cancer Statistics,2005[J].CA Cancer J Clin,2005,55:10-30.

思考题

1.发病率和患病率有什么区别?

2.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八大癌症依次包括哪些?

3.在中国男性人群中最常见的八大癌症依次包括哪些?

4.在中国女性人群中最常见的八大癌症依次包括哪些?第三章抗肿瘤试验药物临床试验的特点和原则一、临床试验概述

临床试验是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

Ⅰ期临床试验为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本期临床试验包括耐受性试验和药代动力学试验两个方面。前者旨在初步了解试验药物对人体的安全性情况,观察人体对试验药物的耐受及不良反应;而后者则是了解人体对试验药物的处置,即对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情况。

Ⅱ期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证病人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的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Ⅲ期临床试验为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病人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Ⅳ期临床试验是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人群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1.注册临床试验(1)当地生产注册。为获得当地生产批准而进行的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中国的《新药审批办法》规定,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2)进口药品注册。申请注册的进口药品,必须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临床研究。首次申报注册的进口药必须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已有同类品种批准进口注册或中国已有生产的进口药品,必须在中国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申请注册的原料药,若中国尚未生产,必须用原料药制成的制剂在中国完成临床试验。进口药品临床研究,按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及《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的规定执行。特殊病种或其他情况减免临床研究的,需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审查批准。

2.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可以是多国同步进行的新药上市前各期试验,也可以是以科学试验、研究为目的的大规模多国多中心试验,所用药品在中国未上市或已上市。(1)未在任何国家上市的药品。国外制药厂商申请未在国外上市的新药在我国进行临床试验,Ⅰ期、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亦为国外同期进行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需经S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目前,在我国申请多国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国外知名厂商有葛兰素-威康、诺华、罗氏、拜尔、辉瑞等十几家企业。(2)在某一国或中国已上市的药品。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国外的厂商、研究机构申请在我国进行临床试验的事宜越来越多。这对促进对外技术交流合作,提高我国临床研究水平及促进GCP的实施都是有益的。这其中一部分是与国外同期进行的新产品上市后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上市后的临床试验。这类临床试验是为获得某药在中国的病例资料而进行的,也必须按有关规定向SFDA提出进行药品临床试验的书面申请,经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

3.上市后的临床研究

如无特别要求,对于已正式批准上市的品种进行上市后临床研究,则不需要经过SFDA审批。但对于一、二类新药在批准试生产期间的疗效、不良反应等,可为新药从试生产转为正式生产提供依据。二、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特点

药物临床试验是用人体进行的试验,具有一定风险性。而这种试验又是发展医药学、造福人类所必需的。此类试验如何才能符合道德标准,具有一定的准则,一些公认的国际准则可供参考。例如,1964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8届世界医学大会上,制定了《医师在进行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时应遵循的准则》,被称为《赫尔辛基宣言》。1975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29届世界医学大会上又对该宣言进行了修订并得到通过,以后又历经各次大会修订补充。《赫尔辛基宣言》是一个指导人体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规章,它向各国医生提出了进行以人体为试验对象的生物学研究的道德规范,其基本原则如下。(1)以人体作为试验对象的生物医学研究应符合一般科学原则。应在充分掌握临床试验室研究、动物试验资料及科学文献的基础上进行。(2)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每一试验步骤的设计及其实施过程均应明确地规定于试验方案中,且试验方案应提交专设的独立委员会审批,接受其评论和指导。(3)生物医学研究应在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的监督下,由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人指导。(4)研究目的的重要性与受试对象承担的危险性不一致时,以人为对象的试验不能合法地进行。(5)在制定每一项生物医学研究计划前,应充分估计研究可能发生的危险。在权衡受试者所承担的危险和对科学、社会所贡献的利弊时应优先考虑前者利益。(6)应尊重受试者捍卫其人身安全的权利及个人秘密,试验对其身心健康及人格的影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7)医生在没有掌握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的处理方法时,不能从事研究,一旦发现危险超过可能得到的利益时,不论什么研究均应停止。(8)研究者公开发表研究成果时,有义务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若研究报告不符合本宣言所规定的原则,应拒绝其发表。(9)以人为对象的任何研究,都必须把研究目的、方法、预期的利益、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及其可能带来的不适告诉将要接受试验的对象。医生必须在上述说明后取得受试者同意。并尽可能取得文字形式的同意书。

在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最重要的是遵循以下原则。(1)受试者自愿的原则,特别是I期临床试验。(2)必须在完成临床前研究,并经卫生行政部门(卫生部或卫生厅)审查批准的情况下,才可在人体进行试验。受试药品需经药检部门检验合格。(3)须有完整的、详细的临床研究计划,包括可能出现意外的应急措施,以最大可能地保障受试者安全。(4)临床研究必须在卫生部或厅、局指定的临床研究基地,由有资格的医务人员主持进行。

以上这些原则,已经包括在我国药物研究的有关法规中。它们与《赫尔辛基宣言》所规定的原则是吻合的。应该强调的是,药物研究单位不得直接向医疗单位或临床医师提供新药进行临床试验,凡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安排的临床试验都是违法的,其所获资料,不能作为鉴定或审批的依据。《新药审批办法》规定,新药的临床试验由卫生行政部门及药物监督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负责进行。SFDA将逐步建立一些临床试验基地,负责药物的临床试验及评价工作。

进行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负责临床试验与评价的医院应具备以下条件。(1)对采用癌症药物治疗有经验并具有临床科研能力的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能负责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指导及总结,并具有从事肿瘤化疗的医师、护士及技术人员,在负责人指导下从事具体工作。(2)从事抗癌药物临床试验与评价的医院,应对参与本工作的医护人员分别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保证试验的质量,并建立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等实验室以提高临床研究水平。(3)具有观察疗效及毒副反应的必要设备,包括影像学检查设备(包括X线片体层摄影、超声扫描、核素扫描,最好具有CT扫描设备)及纤维内窥镜,并具有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心、肺功能的条件。(4)具有必要时进行抢救的设备和能力。(5)有足够的病例来源。

药物临床研究人员应明确认识到,研究者不但对研究的新药评价负责,同时也必须对受试者的健康安全负责。尽管临床试验前先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但是必须认识到其风险性。研究者必须事先对待测药物的临床前资料有充分了解,对临床试验做好周密的设计,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所估计,并注意观察监测,对不良反应的处理预先做好准备,在整个临床试验中严肃、认真地进行试验和观察,及时有效地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临床试验后对药物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取决于研究者的科学水平,观察是否认真细致,以及是否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研究人员对其所作出的评价结论还具有法律责任,《新药审批办法》规定,对弄虚作假、出具伪证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

1.试验前(1)试验前必须得到卫生部药政部门或卫生厅药政处的批准或同意的书面文件。(2)试验前应该仔细阅读临床前研究资料及有关的临床资料、研究方案、病例报告表和病人的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对方案中的科学和伦理若有疑问必须与申办者协商解决,如同意,则签名并注明日期。(3)完成的研究方案、病例报告表和病人的知情同意书必须提交该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并取得该委员会的批准或同意的书面文件。(4)熟悉试验药品。申办单位必须提供研究样品的检验合格证书。(5)确定研究小组的成员,包括1名主要研究者、2~3名次要研究者、统计员1名、药物管理人员1名、试验护士1名。如申办方不能提供监察员时,由主要研究者指派1名次要研究者负责监督。(6)确定协作单位,若需要协作单位参加应该考核以下指标。

①研究单位应有符合GCP要求的临床医师,有一定临床药理学知识和研究能力。

②具有符合GCP要求的实验室、检验室和影像检查室。

③有足够的医疗和抢救设备。

④有良好的协作精神,能严格执行研究方案。(7)召开临床协作组会议,讨论临床试验方案,分配任务,签署研究合同。(8)建立与研究单位和监督员的工作关系(联系途径),报告不良反应,应记录有关人员的姓名、地址、邮编、电话号码和传真号码等。(9)熟悉GCP原则。(10)检查所有文件和材料是否到齐并妥善保管。(11)准备试验档案及档案保管设施。(12)编制试验前、中、后期的工作流程图(基础检查、研究中评价及研究结束时评价的内容,包括检查项目、随访时间间隔等),设计受试者入选计划。(13)检查研究现场有关的医疗急救设备。急救药品是否齐全,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等是否能正常运转。(14)与申办者签署试验费协议及确定或说明对受试者的赔偿原则。

2.试验中(1)严格执行试验方案的SOP和流程图,及时检查,不得随意修改方案。(2)获得每位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书。(3)交给受试者卡片以说明其正在参加一项临床试验,说明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与有关人员的联系方式。(4)认真、完整、清晰地填写病历报告表。(5)保留全部原始资料。(6)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向监视员和伦理委员会报告。(7)保证严格按照试验序号发放药品。(8)确保与受试者及监视员的及时联络。(9)保障与研究单位或监视员的定期联系,了解试验进度和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准备病例报告表(CRF),以供监视员核对。(10)有关试验的进度和变更应及时通知合作的研究者和有关人员。

3.试验后(1)确定签署已完成了的CRF,负责单位还应负责检查协作单位的CRF。(2)揭盲,统计,总结,检查总结报告。(3)收集用剩的试验药品并与随机码一起归还给申办单位。(4)妥善保管试验档案,包括受试者登记表、知情同意书、CRF复印件。(5)试验文件的归档。(6)通知伦理委员会试验结束并报告试验结果。(7)评估试验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8)讨论和发表试验结果。(9)研究结果送审。三、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原则

临床试验是以病人(包括正常人)为受试对象,所以临床试验设计的原则首先需要考虑伦理性,即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其他的原则还有对照、随机、重复、均衡等。

1.伦理——受试者权益安全性保障

制订GCP的目的在于保证新药临床试验过程规范,试验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

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性是制订GCP的第一个目的,也是临床试验设计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即伦理性,通过下列各条措施来实现。其中伦理委员会和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1)临床试验必须获得SFDA的批准,能保证药品临床试验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需有周密考虑的目的和解决的问题,预期的治疗效果及可能产生的危害,也保证了预期的受益超过可能出现的损害。(2)为确保受试者的权益,并为之提供公众保证。所以规定参加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应成立伦理委员会(ethice committee)。其组成应有从事非医药相关专业的工作者、法律专家及其他单位的人员,至少由5人组成,并有不同性别的委员。伦理委员会的议程和工作应相对独立,不受任何参与试验者的影响。试验方案需经伦理委员会审议同意并签署批准意见后方能实施。在试验进行期间,试验方案的修改需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执行。试验期间发生任何严重不良事件时均应向伦理委员会报告。(3)规定参加临床试验的研究单位必须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需有良好的医疗设备且具备处理紧急情况的一切措施,以确保受试者安全。(4)负责临床试验的研究者(investigator)必须具备的条件,其中包括合法的任职行医资格,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熟悉与临床试验有关的资料和文献,有权支配参与试验的工作人员与设备和熟悉GCP,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5)申办者(sponsor)应与研究者共同迅速研究所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受试者的安全。申办者应为临床试验中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或死亡的受试者提供保险,承担治疗的经济补偿。(6)知情同意书(informed consent form)。研究者必须向受试者说明有关临床试验的详细情况,包括受试者参加试验应是自愿的,在任何阶段有权随时退出试验而不受到歧视和报复,个人资料受到保密,受试者预期可能的受益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和不便,可能被分配到试验的不同组别,受试者可随时了解其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如果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时,受试者可获得治疗和适当的保险补偿。最后受试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注明日期,研究者及其代表也需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注明日期,在取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书后才可以进行临床试验。(7)从伦理学考虑,双盲临床试验中规定,为每一个受试者准备一份应急信件,内密封有关该受试者所分入之组别,由研究单位的研究者保存,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如严重不良事件,进行紧急揭盲。这是保证受试者安全的一个措施。

2.对照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Ⅱ期、Ⅲ期临床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的原则。比较研究是临床试验的一个重要方法,必须设立供比较的对照组,才能评价一个新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对照组是指与试验组处于同样条件下的一组受试者,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唯一区别是,试验组接受试验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对照药物治疗,而两组的其他条件如试验入选前条件一致,试验进行中条件保持一致。设立对照组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受试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是由试验药物,而不是其他因素(如病情的自然发展或者受试者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引起的。有了对照组就能回答如果未服用试验药物会发生什么情况。

3.随机

随机化可使每个受试者都有相同的机会被选入临床研究,具有相同的机会分配到试验药物组或对照药物组中,以消除一些非试验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随机化有利于避免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系统差别,使得各种已知的或未知的影响因素在两组中分布相同,有利于两组的可比性,为统计分析的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提供必要的基础。

4.重复

重复是指临床试验的各组受试者应达到一定的数量,即样本的含量,尽量减少临床试验的偏倚,使得结论可靠,以正确评价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机化虽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非试验因素所产生的偏倚,但样本含量达到一定数量可使试验结果少受异常值的影响,缩小误差。在进行临床试验设计时,需根据统计学原则估计样本含量,在保证可靠性的条件下,以最少的受试者获得所需的试验结果。

5.均衡

临床试验要求各个组别的非试验因素条件均衡一致,这就是两组可比性分析。在随机的前提下,一般能达到两组受试者的一些非试验因素(如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的一致性。如果某些因素(如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必须保持均衡一致,只需采用分层随机化方法,必要时还可采用动态分配的方法。

1.总则(1)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目的是考虑该药物在人体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特别是对肿瘤的疗效及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从而评价该药有无临床使用价值。(2)本指导原则根据我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及抗肿瘤药物的特殊性,制定出临床试验及评价的实施细则。因大部分抗肿瘤药物往往具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不宜在正常人体上进行临床试验,因此,包括Ⅰ期临床试验在内,受试者应为癌症病人。(3)负责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与评价的医院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设有专门从事肿瘤药物治疗及临床研究的肿瘤内科。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与评价,应由肿瘤内科承担。

②肿瘤内科有对癌症药物治疗有经验并具有临床科研能力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能负责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督导及总结,并具有专科医师、护士及技术人员,在负责人指导下从事具体工作。

③从事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与评价的医院,应对参与本项工作的医护人员分别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保证试验的质量,并建立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临床实验室,以提高临床科研水平。

④具有观察疗效及毒副反应的必要设备,包括影像学检查设备(包括体层摄影、超声扫描、核素扫描、CT扫描设备,最好具有MR设备)以及纤维内镜,并具有监测血象及肝、肾、心、肺功能的条件。

⑤具有必要时进行抢救的设备和能力。

⑥有足够的病例来源及充分的临床试验病床。

⑦上述负责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与评价医院的条件与资格,由SFDA组织审核认定。(4)受试者。

①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或肯定的细胞学诊断)或有可靠的肿瘤学标记,可肯定诊断的肿瘤病人,其组织学或细胞学的标本必须保存待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