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岁孩子的正面管教: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6:48:04

点击下载

作者:罗佩 著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6~12岁孩子的正面管教: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6~12岁孩子的正面管教: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试读:

前言

9年前,当我的女儿乔乔呱呱落地的时候,作为妈妈,在那一刻,我对即将经历什么一无所知,但是另一种本能却告诉我:我必须什么都知道,我应该无所不能,因为我是孩子的妈妈。

我常常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自责不已。“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初次读到希拉里·克林顿的这句话,便有被击中了的感觉。是的,作为第一次成为母女的我们,应该坦诚地接纳彼此在人生中的第一次的经历。成为妈妈,我们不需要假装自己什么都懂,但作为妈妈,我们需要像孩子一样,除去心中的固化思维和旧有习惯,不断地向着阳光生长。

简·尼尔森说过,“如果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感觉很痛苦或者认为你的孩子有问题,那么一定是你自己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这些年,在陪伴孩子的路上,我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养育方式,不断地自我成长。虽然我仍然会在一些稍不留神的时刻,掉入固化思维的旋涡。感谢我的女儿乔乔,她一直在引领着我成长。

作为国内第一批正面管教讲师,我上了无数次家长课,也看了许多国内外的育儿书籍。把这些年的所学所悟、育儿心得集结成书的过程,更像是我人生的第二次怀孕,她孕育着我的内在小孩,从稚嫩到成熟。今天瓜熟蒂落,来跟大家见面。

通过这本书,我希望你在育儿的过程中,经历挫折时会想到:“我并不孤单,毕竟,不止我一个人在这里跌倒过……”● CHAPTER 01 做个有准备的小学生家长● 开启“小学生家长”模式,拥抱挑战● 学习兴趣不需要培养,只需要保护● 小学生活,从喜欢上小学老师开始● 进家委会,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吗● 有效的家校交流远胜于无效的抱怨● CHAPTER 02 小学生疑难早知道● 跟“坏同学”玩儿到一起去了怎么办● 孩子放学后就想买买买,你该怎么应对● 如果考了100分,可不可以奖励一套迪士尼玩具● 送托管是让你更省心还是更烦心● 孩子不愿意跟你沟通,问题出在哪儿● 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请做好这两件事● CHAPTER 03 孩子是家庭的“放大镜”● 在学校“一点就爆”的孩子,往往有同款爸妈● 父母对孩子最难说出口的,不是“我爱你”,而是“我错了”● 有效的亲子沟通就是把孩子放在心上● 智慧父母关注孩子的优点,焦虑爸妈盯着孩子的缺点● 便签条里的爱● CHAPTER 04 花时间培养孩子的能力,学习事半功倍● 正向思维是所有能力的起点● 独立思考能力往往决定你的孩子能走多远● 把时间当朋友,每个孩子都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撕掉标签,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有游戏力的孩子往往有会玩儿的父母● 从小没养成爱阅读的习惯,现在培养也来得及●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技巧● 从绘本到小说,是逐渐积累后的自然转变结果● CHAPTER 05 划清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界限● 有健康心理界限的孩子,不容易被外界打扰● 要求自己比要求孩子要容易得多● 学习是孩子的事儿,但坚持离不开父母的引导与支持●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从家务活儿开始● CHAPTER 06 小学生性教育,多早开始都不算早● 谈“性”色变,家长需要进行“脱敏”练习● 父母对“性”的态度影响着孩子的性价值观● 那些被父母禁止的事情,孩子会到更隐蔽的地方去做● 重视孩子迈向青春期的重大时刻CHAPTER 01 做个有准备的小学生家长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父母面临的课题都不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父母,你在孩子身上寄托了什么样的期许?在孩子即将进入小学这个成长里程碑的阶段,你是不是跟他一样,准备好了呢?开启“小学生家长”模式,拥抱挑战

正面管教工具挑战是学习的好机会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当孩子给我们带来挑战时,把它看成绝好的学习机会。同样,当孩子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也不要忘了这也是孩子学习的好机会。

进入小学,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和幼儿园有着不一样的体验,从幼儿园的休息时间无统一规定,到小学全校以打铃为标志,一节课4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从在幼儿园纪律相对散漫,可以请假或者迟到,到进入小学要求自己独立解决问题,非特殊情况必须到校,不得无故请假或者迟到;幼儿园的师生配置比例与小学的师生配置比例也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满足孩子大部分的个性化需求,小学老师则需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任务上;从起床去幼儿园吃早餐到吃好早餐进学校晨读,从放学回家直奔户外玩耍到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

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虽然成为小学生,但孩子仅仅比在幼儿园大一岁

一天早上,我送女儿去学校,快到校门口的时候,一位妈妈一边用力地拍打着她儿子的肩膀,一边大声斥责:“你都这么大了,以为还是两三岁在幼儿园啊,起床磨磨蹭蹭,吃早餐也要吃半小时,明天你要这么慢吞吞不着急,我就让你迟到去挨老师的批评。”

在妈妈如机关枪一般的连续轰炸中,她的儿子战战兢兢地进入了学校。孩子进入小学,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他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阶段,身上会自然具备一个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就好像一个妈妈在孩子出生以后,会自然而然地分泌乳汁一样。然而,我们却忘记了,很多妈妈都经历了辛苦的催乳过程,才有了后面孩子自然而然地喝到乳汁。

我们很少责备一位正在为分泌乳汁努力的妈妈:“你怎么连喂奶都做不到?”但我们却会责备一个孩子:“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连这个都不会?”可能你会觉得上面例子中的妈妈是一位非常严厉的妈妈,而实际上当她的儿子走进校门以后,她一直站在校门外用目光追寻着儿子的身影。或许她在这一天里,都陷在深深的自责和后悔当中,不应该跟自己的孩子发这么大的火。

其实进入小学的孩子比他在幼儿园的时候更需要帮助,他仅仅比在幼儿园大了一岁而已,可他却面临着一个个全新的挑战,他需要身边有声音告诉他:“这些我们一起来面对。”进入小学后,吃早餐也可能成为一个挑战

乔乔读幼儿园时,园里给她准备了丰盛的一日三餐,我每天早上只需要把她叫醒,简单洗漱即可出门去幼儿园,即使迟到一会儿也无所谓。但是进入小学,我们需要在家里吃完早餐,准点赶到学校。一旦她起床、洗漱都慢半拍,加上早餐也吃得慢,就很容易引发我的情绪。一方面我觉得孩子的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早上没吃好影响身体发育,于是这些担心和不满,就全部化成对孩子的指责,咆哮着全都发泄在了孩子的身上。

所以,乔乔进入小学以后,最开始的变化,就是从我们的早餐和起床习惯开始的。

第一周在混乱中度过,我们在周末商量,接下来的一周都想吃什么样的早餐,我提前准备好了放在冰箱,尽量做到5天不重复。这样既新鲜又令孩子喜欢的早餐,无形中让我们早上的就餐时光变得愉悦,并且也加快了就餐的速度。

我也把自己的起床时间从之前的6:50又往前调整了20分钟,面对一些新事物,我们自己还在磨合的阶段,多留一些时间给自己,总是好的。小学是放学了孩子准点出校门

乔乔进入一年级以后,每天3点钟放学,比幼儿园整整提前了两小时。这对于不是全职在家,而且家里没有老人帮助的家庭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以前在幼儿园的时候,从5点钟开始,家长就可以凭接送卡进入园区接孩子,即使到点有事走不开,跟老师说一声,孩子照样可以安全地待在教室里,有老师陪伴。但是小学生是到了校门口家长止步,孩子们排着队出来,如果家长有急事没有赶到,孩子就需要在校门口等家长。

因此,对很多家庭来说,接送孩子也会因为这些不同而有所变化。对于安排谁来接送孩子,我比较认可有过50年教学经验的卓立校长的建议,他觉得可以这样排序:父母—质优托管—祖辈—普通托管。

即使在开学前选好并且联系好了托管,开学最初的几天,仍然由家长自己接送到托管处比较好。因为第一天接送时,孩子和托管老师完全没有见过面,托管老师需要拿着照片一个个核对并询问进行确认。家长接送可以让老师尽快熟悉孩子的情况,并让孩子尽快适应托管生活。准时睡觉和准时就餐一样,排在所有事情的第一位

孩子上小学后,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根本做不到在晚上9点上床,每天晚上都会到10点多上床,甚至更晚。

如果我们还记得孩子两三岁时的育儿经历,就一定不会忘记如果他们玩儿累了缺乏睡眠时,情绪就会比平时更加易怒易躁,会哭闹,反而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孩子的身体正在发育,所以头一天睡眠不够的孩子,第二天很难集中精力在老师的教学上,课间休息时遇到和同学之间的摩擦,也会相对比较难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所以,有规律的作息对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生涯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如果我们选择把所有的事情做完再睡觉,睡觉时间真的可能无限推迟,但是如果我们能把睡觉时间定下来呢?根据睡觉的时间,再倒过来推算放学回家后可以做哪些事情,而不是放学回家我想做哪些事情,从而把上床睡觉的时间一点点地往后推移,是不是就会变得不一样呢?

很多家长跟我分享:“把准时睡觉排在第一位以后,我发现晚上别的安排也跟着有规律起来了,因为考虑到时间有限,如果确实有这么多想做的事情,就会陪同孩子一起提高效率。特别是在对某一个兴趣班要不要上,纠结着做不了决定的时候,把准时睡觉排在第一位的这条准则,就瞬间能帮我很快做出决定。”

在我们家,如果给最重要的事情排个序,准时睡觉跟准时就餐是一样重要的。幼儿园放学回家后可以尽情玩耍,小学放学回家不光负责玩儿,还要负责学

在幼儿园的时候5点放学,因为已经在幼儿园吃过晚餐,所以睡觉前的时间,孩子可以尽情地玩儿。以前在外面玩儿完回到家,就洗漱休息睡觉了。现在放学回到家,还要吃饭,更重要的还有集中精力做作业这件事情。

所以,乔乔刚进小学那段时间面临一个挑战,那就是只要放学从外面玩儿完回家,吃了晚餐开始做作业,就会哈欠连天,或者精神萎靡不振。

后来我做了一些调整,回到家先完成作业,然后吃饭,玩耍的时间是吃完晚餐后半小时。一开始乔乔对放了学不能出去玩儿很不乐意,但坚持几天后,做完作业就可以出去玩儿这件事情,反倒让她完成作业的效率大大提高。

这样的安排中间还会遇到一些小小的挑战,那就是来自放学后同学的邀约,一开始我很不好意思拒绝,担心孩子从此没有了玩伴,但是后来发现其实妈妈们都有着同样的顾虑,就是玩儿完回去,孩子要打起精神完成作业的难度比较大,而且通常劳累一天后,孩子和大人的情绪也会相对容易爆发。所以我们相互约定好,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周一到周五放学后不约着一起玩儿,但是可以约着见面,时间是晚上8点半左右,完成作业吃完饭,然后在小区的广场见。享受命运送给孩子的礼物,不做提前入学的孩子

乔乔8月21日出生,刚好在可以上小学的年龄界线,不止一个人问我:“你是不是为了让孩子早一年上小学,所以去剖宫产让孩子提前出生啊?”

我女儿读中班快要进大班的时候,班上一个孩子,因为接受能力很强,直接进了小学,在小学她的文化成绩很出色,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妈妈觉得很苦恼,因为孩子的体育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跟不上,这些让孩子觉得特别受挫。

我听过一个加拿大冰球少年的故事。冰球是加拿大最有群众基础的运动,一名优秀的冰球选手基本等同于“男神”。冰球队每年报名时间是1月1日,也就是说,在1月1日到同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将会被分在同一组。这个跟我们国家小学每年9月1日以后出生,到来年8月31日之前出生的孩子分在一个年级是一样的道理。心理学家巴恩斯利抽样统计了加拿大职业冰球少年的生日,发现最优秀的球员中有40%出生在1月到3月、30%的球员出生在4月到6月、20%出生在7月到9月,只有10%出生在10月到12月。这是因为1月1日出生的选手是在跟年纪比他小的队友争夺晋级权——在青春期到来之前,由于有将近12个月的年龄差,球员之间在生理成熟度上将会表现出巨大差异。

如果说加拿大的冰球是个偶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美国棒球队顶级球员的生日构成,它和加拿大冰球队高度相似。美国非学生组棒球队年龄分组日是7月31日,在顶级棒球队中,出生于8月份的队员远多于其他月份出生的队员。以2005年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参赛队员为例,8月份出生的球员有505人,而6月份出生的球员只有313人。同样,在英国,足球联盟分组日是9月1日,20世纪90年代的球员中,288人出生在9月到10月,只有136人出生在6月到8月。

文化学科也是一样,把全年级的孩子放在一起进行考试,然后我们去调查9月1日到30日出生的孩子,与来年8月1日到30日出生的孩子,这种并非能力和学习方法所造成的差距,也影响了孩子们的考试排名。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月份靠后的孩子,在学习当中就失去了竞争力,没有了优势。年龄仅仅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很小一部分因素,家庭环境,和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父母的陪伴,后天的努力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发展。

就像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卓立说的:“如果你的孩子出生在秋天,我觉得这是命运给孩子的一件礼物,他的行为能力、心智都是在同级的孩子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生长发展的那一个。他就有可能行有余力、轻松自如地进入小学阶段。”

我们不应该人为地收回命运送给孩子的这份礼物!会听课、听懂课的能力需要提前练习

说到幼小衔接和进小学前的准备,很多家长可能会停留在是否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是否会读会写声母韵母表或者认识了多少字的阶段。其实,幼小衔接,做的并不是储备多少学科知识的准备,而是对于进入小学以后,要用怎样的方式听课,以及能听懂课的能力培养的准备。简单的拼音、运算储备或许能让孩子暂时看起来适应得不错,但是良好的学习能力才能陪伴孩子走得更远。

乔乔在进小学之前,除了阅读没有接触过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学习拼音的头两天,女儿回来就耷拉着脸跟我说:“妈妈,我觉得上小学真的好难啊,老师今天教我们的拼音,我还有好几个错了,可是我们班有好几位同学都可以全部默写了。”

听到女儿这样的话,我也会不由自主地担心,是不是乔乔的学习能力比较弱,还是她上课没有听懂老师的课?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这些距离,是在进小学之前就已经拉开了的。有的孩子已经在外面的课外班学过一遍,所以能全部过关。但是这并不代表学过就好,没有学过就会落后。我自己的女儿现在快上高中了,当时也没有在幼儿园提前学习,我认为适应小学最关键的,不是有没有在幼儿园学习这些知识,而是孩子有没有掌握如何听课,以及把当天学的内容当天消化的本领,并养成这样的习惯。我们并不会因为某一个孩子已经学过了就会加快进度,所有的声母韵母学完,我们安排了将近5周的课时。当然,学过了的孩子,目前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书写上面会比较有自信,但是我觉得这个影响不大,我们现在的学习量和进度是根据班上大多数孩子来安排的,教学安排也是把每一个知识点当成全新内容来教给孩子。相反,对孩子来说,学过了不代表就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家长认为学过了,孩子也掌握得很好,没有及时引导孩子形成如何听课和课堂消化所学内容的习惯,孩子可能因此从一开始就养成了不会好好听课的习惯,等到后面学那些没有学的内容,养成的不良习惯纠正起来反而更麻烦。”

这并不是说提前学拼音与算术不可以,而是我们在提前教会孩子拼音与算术的同时,要培养孩子如何听课,积极思考,当堂消化学习内容的能力。要做到在课堂上会听课、听懂课的关键是,他有没有练习过如何让自己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集中。这才是在后面越来越拉开孩子们成绩差距的关键因素。

在乔乔很小的时候,我们去早教中心玩儿,老师们带孩子玩“什么不见了”“找不同”“走迷宫”之类的游戏,女儿玩儿得乐此不疲,后来回来我上网查,发现这些都是很好的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并且锻炼记忆力的游戏,于是在家里我们有空的时候就用玩具、衣服等身边随手可及的东西来玩儿。这个游戏从小玩儿到现在,道具已经发生了无数次变化,每次一般都是选乔乔那段时间接触过或者感兴趣的东西。

后来进入小学,我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带她在玩乐中记住了所有的拼音。比如我们会在桌子上摆十张拼音卡片,很短时间记住以后,我让乔乔拿走一张她会读的拼音,然后她就问我:“哪个拼音不见了?”我答出来以后,就轮到我来收走一张卡片,问她:“哪个拼音不见了?”这个游戏一直持续到现在用来记英语单词。

一旦我们的焦点放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上,而不是掌握了哪些知识的时候,我们的方法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就像一个待产的准妈妈,一遍又一遍地清点自己的待产包,可是到了宝宝出生后,仍然有很多的措手不及。而这些措手不及,正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在这些变化中成长的好机会。

就像正面管教创始人尼尔森博士鼓励讲师们所说的:“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一个100%准备好的状态,那不如就准备好一颗随时迎接挑战,并且在这些挑战里面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做出改变的心吧。”学习兴趣不需要培养,只需要保护

正面管教工具激发兴趣

兴趣是孩子潜能的“显示器”,也是培养孩子智慧与能力最好的“营养品”。

儿童的好奇心是自然给他预备的一个好工具,帮他去除生来的无知。——〔英〕约翰·洛克

大多数的家长,在小的时候都有过掏鸟窝、爬树、翻围墙时剐破了裤子被家里责罚的经历,而有一对兄弟,他们在爬到树上想摘月亮把裤子剐破以后,他们的爸爸妈妈没有责骂他们,而是耐心地开导他们。后来,在父母的引导下,兄弟俩日夜为制作能骑上天的“大鸟”而努力。这期间,父亲不失时机地买了一架酷似直升机的玩具送给他们,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制造升空装置的强烈兴趣。他俩不断地学习升空技术方面的知识,翻阅了大量有关飞行的资料。在父亲的鼓励下,经过多次试验,兄弟俩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后来我们都知道,这两个孩子就是莱特兄弟,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培养兴趣之前,先保护好奇心

有一次坐高铁出门,在候车室里,我旁边坐着一对外出旅游的母女,小女孩三四岁的样子,不断地围着行李箱转来转去,问妈妈各种各样的问题。“妈妈,为什么行李箱我不推它,它还会动呀?”“妈妈,你可以帮我在家里做出这种颜色的果汁吗?”“火车来了吗?为什么工作人员还不开门让我们进去呀?”

旁边的妈妈有时能回答她的问题,有时回答不出来。最后问到工作人员怎么不让我们进去的问题时,妈妈不耐烦了:“这么愚蠢的问题,你没看到大家都在这里等啊,车还没来啊!你好好坐着休息一会儿。”我看到小女孩眼睛里忽闪着的光亮黯淡下去,老老实实地坐到了座位上。

以前我总是不太明白,为什么有的孩子对身边所有的事物都不感兴趣,没有热情;而有的孩子面对学习和挑战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有浓厚的兴趣时,家长却对孩子兜头就是一盆冷水浇过去。有多少孩子的兴趣,是在这样跟家长互动时被扼杀了。

我们曾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你的兴趣是什么”,每次都有将近80%的孩子说“我不知道”。其实,这种茫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家长经年累月做着类似“候车室训孩子”那样的行为造成的。

很多家长做着各种努力,尝试让孩子对身边的各种学习感兴趣,让孩子选择和尝试各种兴趣班,面对那些兴趣班,当孩子表现得兴趣平平甚至是反对的时候,家长便得出一个并不正确的结论——我的孩子对这些天生没兴趣。

然而,就像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文学大家,没有一个是从作文培训班里走出来的一样,我们所了解到的诺贝尔奖得主,又有几个是从小在兴趣班培养出来的呢?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理查德·费曼天生好奇,自称为“科学顽童”,他十一二岁就在家里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在那里自己做马达、光电管这些小玩意儿,还用显微镜观察各种有趣的动植物。当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念研究生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这样的好奇心。在其著作《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中,他还讲述了自己在念研究生时发生的一件事,为了弄清蚂蚁是怎样找到食物,又是如何互相通报食物在哪里的,他着手做了一系列实验,如放些糖在某个地方,看蚂蚁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找到,找到之后又如何让同伴知晓。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好奇动作是小孩子得着知识一个最紧要的门径。”11岁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那一定是爸爸妈妈对他儿时好奇心的保护。好奇心的背后,就是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能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孩子只有对这件事物产生了兴趣,才能从了解这件事物的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从而热爱学习,并且主动学习。一个好奇心得到支持和保护的孩子,主动学习的品质能够伴随他的一生,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怎么帮助孩子保持这种好奇心。甄别兴趣班是培养兴趣,还是扼杀兴趣

乔乔很小就对画画感兴趣,不断跟我说:“妈妈,我想去学画画。”了解了不少机构,有一家给我印象很深。去试课的时候,家长要在走廊等,孩子们进教室上课。女儿那会儿还小,一听到妈妈不能进去陪同就不愿意了。这个时候老师似乎有点儿着急:“小朋友,如果你进去上完课,一会儿就会有10分的积分卡,可以到大厅的柜台那里兑换自己喜欢的礼品哦。”我女儿一听可以兑礼品,就勉强答应留在了教室。试课的孩子不多,一小时课程结束,女儿还没有完成她的作品。

我不知道是老师因为有试课的压力,所以希望展示一个相对完美的“作品”给家长看,还是他们平时的教学风格就是这样,我从外面朝教室里看的时候,老师正在帮女儿画她未完成的画。我已经不太记得当时女儿画了什么,也不在乎她画完了没有,因为试听课,主要是了解老师的教学风格以及理念。

有人说看一个绘画机构的老师是不是心里装着孩子们的作品,你只需要去看他们给孩子们准备的上课素材。有一些机构的画材和颜料完成的作品完全没有美感可言,只能丢弃,当时我看到的材料品质,就属于这种情况。

见我正在看画,老师走过来当着我女儿的面跟我说:“她是不是以前没有画过?所以她在下笔的时候,会有点儿胆小,妈妈您在家里要多鼓励她胆大一点儿,你看我们旁边的几位小朋友,今天都是第一次来上课,但是完成的作品都还挺不错的。不过也不要着急,经过我们老师的专业指导,你们家的孩子也会进步很快,越来越喜欢画画的。”

女儿因为完成作品的速度很慢,所以听老师这么一说,感觉自己好像做错了事情一样,站在那里低着头。这个时候老师开始对女儿说话:“小朋友,你喜不喜欢这里呀,如果你经常来上课的话,每一次课你都可以得到一张10分的积分卡,累积起来就可以兑换礼品哦,我带你去礼品柜看看。”果不其然,女儿走过来跟我讲:“妈妈,我想在这里学。”

谢过老师,离开绘画机构我们回到车上,我问女儿:“你是真的喜欢在这里画画,还是喜欢上了橱窗里的那些玩具?不管是哪个原因,妈妈都能够理解。只是如果是喜欢玩具,我们可以去商店买,完全不需要因为想得到这里的玩具而来这里画画。”女儿告诉我说想要玩具,但是也想画画。

若绘画机构只是追求漂亮的作品效果,以便打动家长,达到留住来试课孩子的目的,甚至用奖励制度等诱惑孩子留下学习,会让孩子偏离画画本身,破坏孩子的绘画兴趣。

家长要有能力甄别培训机构是在培养孩子的兴趣,还是扼杀孩子的兴趣。

后来,我们真的遇到一位全心跟随孩子、保护孩子的兴趣和创意的老师。

试听课上,老师对我们说:“今天的试听,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家长和孩子了解我们的办学理念以及课堂风格,并让我们有一个熟悉和了解您的孩子的机会。所以课程结束后孩子的作品达到哪一种程度并不是我们今天的主要目的。同时,为了您更加了解我们的课堂,我们邀请您一起到我们的教室,观看孩子上课。”

开始上课,跟以往试课不同的是,老师没有开口说今天要学着画什么,也没有展示任何作品给孩子看,而是开始跟孩子聊家常。“你最喜欢什么呀?”“你夏天最喜欢吃的是什么呀?”“那你最喜欢的玩具又是什么?”

一问一答中,老师便依据乔乔的回答继续发出邀请:“那我们今天画你喜欢的冰激凌好吗?”我看到了女儿惊喜的眼光,开始作画了,老师问她是喜欢吃冰棍还是甜筒,然后又聊到喜欢什么口味,相对应的口味可能是什么颜色。

我就看着女儿从最开始第一句的小声回答,逐渐开始很自然地聊天;从开始拿着铅笔小心地描线,到最后大胆地着色,老师全程都是在跟随,整个作品全部是女儿的想法。

在这堂课开始之前,老师的脑海里没有要教女儿画什么的教案,但是课堂上每一处细节,却又无不透露着老师精心准备的教案,那个教案的名字叫作:因材施教,全心跟随!报几个兴趣班才够

关于要报几个课外兴趣班,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孩子一个都没有报,有的孩子可以同期报7~8个。我一位朋友有段时间天天跟我说,虽然孩子完成作业和各项任务的速度也不慢,但每天都要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上床睡觉。朋友非常苦恼,一方面觉得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也很担心孩子的身体。听朋友说完孩子每天放学到家以后到睡前的安排,连我也觉得很累。

仔细想想,经过了一天的学习,紧接着又完成了两小时课后兴趣班的训练,再加上刚吃完晚饭,这时最容易出现精神涣散、昏昏欲睡的状况,当我们认为孩子当下效率不高的时候,我们可能无法去调整思路,来想想是不是自己给孩子安排得太多了,我们关注的只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学那么多,而我们家的孩子只学了一点儿效率还这么低。

有一次家长课上,我们讨论到要引导孩子对生命里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情有区分能力。有妈妈分享说:“在我家里,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锻炼身体和正常作息。不管这一天的学习有多少任务,准时上床睡觉这条约定在我们家都不会变。”另一个妈妈听了以后茅塞顿开,她说:“我终于明白我们家一直困在哪个地方无法前进,那就是我把学习(包括课外班)放在了第一位。所以每次当我儿子跟我说想参加哪个兴趣班的时候,我并没有考虑他的时间够不够,我们是不是在超负荷运转,而是只要他想参加,我就看怎么尽可能地把这个课程安排在我们的缝隙时间里。”

是的,我们生活里遇到的所有挑战,最终都取决于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以及改变的意愿。我这位朋友虽然希望儿子早一点儿休息,不要熬那么晚,但是她内心深处对晚睡这个现状是能够接受的。她真正在乎的,是怎么能每天完成已经制订的全部学习计划,而无论这个计划是否合理。当她把有规律的作息,保证睡眠时间放在第一位以后,她会说:“现在我再也不会因为这个兴趣班要不要上而纠结了,我会先把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固定,然后再估算回到家有几小时可以利用的时间,如果发现时间不够安排,就会果断做出决定放弃这个兴趣班。”

当孩子到了学习的年龄,我们很容易不由自主地把学习到各种知识和技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把健康、情绪放在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位置。学习与健康在我们心里的排序,其实反映出我们是在引导孩子过着阶段性的、关注短期目标的人生,还是引导孩子对人生有整体规划、关注长期效果的人生。所有短期的、阶段性的安排和规划,都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者在新的一个阶段到来时,带来非常大的挑战,甚至冲突。现在把学习放在所有事情的首要位置,可能会导致几年后我们需要停下所有的学习,什么都不能做,把恢复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当我们把孩子成长的一生做一个整体的规划时,你会发现,贯穿始终并且最重要的是健康,其次才是学习、工作、财富、家庭等。小学生活,从喜欢上小学老师开始

正面管教工具先连接,再解决问题

建立亲密和信任,而不是产生距离或者敌意,确保爱的信息得以传递,是大人能够给予孩子最伟大的礼物。

经常会听到家长感慨,遇到好的老师,对孩子的学习有多么重要。好的老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主动地探求知识;不好的老师让孩子在课堂上如坐针毡,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我们看一些名人传记,也经常会听到里面的主人公说,某位恩师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激励和影响。

部分家长会觉得,是这部分人幸运,所以遇到了这么好的老师。其实不然,只要家长看到老师的闪光点,同时引导孩子也发现老师的闪光点,建立起师生之间深厚的连接,每个孩子都可以遇到这样让自己加倍尊重,打内心里喜欢和崇拜的老师。很多影响孩子一生的恩师,往往都是从一些很小的事情开始走进孩子内心的。别一不小心让孩子把学校理解成洪水猛兽

莹莹是我朋友的孩子,她爸妈平日里经营着一家理发店,工作很忙没有精力照顾她。放学后大多数时间,莹莹先在爸妈店里找个地方写作业,然后跟店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玩儿。有一次,我们两家一起吃晚饭,没看见她,我就问她妈妈:“莹莹到哪里去了?”她妈妈告诉我:“她越来越不听我们的话了,只有老师的话还管点儿用,我前段时间跟她说再不好好学,就送她到老师那里,写完作业再回来。孩子越大越不好带,总要找个可以镇得住她的人。”

我听到过有的家长在孩子调皮的时候说:“你现在尽管皮吧,等进了小学自然有人收拾你。”这个跟“如果你不好好写作业,我就把你送到老师那里去写”的逻辑结果是一模一样的。孩子还没有进入小学,一粒恐惧的种子已经种在心里了,只是后者是无论你表现怎样,到了小学都会有人替我收拾你,而这个收拾孩子的人,父母一股脑儿扣在了学校里的老师身上。我们的孩子要怎么将一个会收拾他的人,和一个要做他心灵工程师的人联系在一起?而我们又从哪里得到的谬论,认为让孩子付出一些代价,承受一点儿惩罚,他就能够学得更好?

乔乔有一次回家的时候跟我讲:“妈妈,你知道吗?我们班那个成绩最不好的同学,就是他爸爸妈妈也不管他的那个,现在我们老师拿他没办法,只能让他每天去老师办公室完成了作业再回家,不然他就会拖我们全班的后腿!”

我当时一听真的惊呆了,她怎么会知道,并且认为那个同学爸爸妈妈不管他?怎么会觉得是老师拿他没办法?同时还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为了不拖全班后腿?我女儿一个旁观者都这么看,那么每天放学走进老师办公室的孩子,他的心里该怎么想?他会认为是因为得到老师的认可,才有了每天进入老师办公室写作业的特殊待遇吗?我想,他的想法更可能是:“我的爸爸妈妈觉得我是个麻烦,所以把我交给老师,但是每天放学后,这样在老师办公室写作业真的是一天中最难熬的时间啊。”

我爸爸很严厉,小时候他批评过我几次字写得不好,后来只要他往我后面一站,我就不会动笔了。因为动笔就是挨骂,我内心深处,已经将写作业时爸爸站在我后面和挨批评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了。用去老师办公室写作业的形式来威胁表现不好的孩子,不光不能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恐惧感,甚至长大了依旧存在敌视老师的心理。

我还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跟我说:“我们家的孩子,就听老师的,只要一说告诉老师,那就立马什么事情都配合了,背也挺直了,字也写得好看了。”还有的家长不会当着孩子的面说让老师收拾他,但是会在孩子不配合的时候单独发信息给老师:“请您在学校严厉批评她,他只听您的,我在家里说的他不听。”这样貌似高明,实际上老师看到会非常无奈。

对于孩子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每天要去面对一个令自己害怕的老师,而是当他面对“可怕”的老师时,他心里还在想着:“我的爸爸妈妈究竟有多不爱我,才这样来惩罚我。”

我曾经作为心理辅导员,参加过孩子们的夏令营。送孩子来夏令营的家长本来有着非常好的初心——送孩子过来参加集体生活,让孩子的暑假生活更加丰富。可是有一天傍晚,一个男生跟小伙伴闹情绪的时候跟我说:“你以为我们是来这里度假吗?我们都是表现不好,才被大人送到这里来的。”我听完他的话,心里像被狠狠地刺了一下。家长给孩子报夏令营,多是花尽心思,想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感受不同的乐趣,可往往不经意的一句话,便破坏了所有的努力,无论孩子在夏令营有多开心,他们仍旧会觉得“这是我表现不好,被惩罚送来的,在爸爸妈妈的心里,我终究是个表现不好的孩子”。

三毛在《蝴蝶的颜色》里面说:“我怎么都不明白,为什么我的母亲这么残忍,还要我忍受几年老师对我的体罚和‘酷刑’。”孩子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多半是因为家长讲话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感受,比如说出“你这么吵,送你去夏令营我的日子就清静了”,又或者“平时你那么娇生惯养,这次出去好好锻炼几天”之类的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到了孩子的耳朵里,就成了那是对他的惩罚,是因为他表现不好家长才这样安排。

利用老师的威信来惩罚孩子的做法也不是百用百灵的,小一点儿的孩子,可能会选择听老师的话;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当他了解到在老师这里其实也只不过是谈谈话、反省反省错误以后,他就会觉得承担这样的后果并没什么大不了,你上你的课,我做我的事情好了。

然而不管孩子是大是小,都会因为对老师的惧怕或者反感,而对老师所教的那门课程缺乏兴趣,即使有兴趣,也无法将精力从免受批评转移到合作学习上来。偏科偏的不是学科,是老师

朋友的女儿贝贝进学校的时候适应得很快,成绩很好,也很受老师喜欢,每天放学回家,贝贝就会叽叽喳喳地跟妈妈聊学校的事情。这个学期数学老师因为怀孕回家休产假去了,新换的老师贝贝特别不喜欢,每天回来就耷拉着小脸跟妈妈说:“真希望以前的陈老师快点儿回来。”于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出现了:贝贝的数学成绩越来越不好,家庭作业不会做的数学题目越来越多,而妈妈也在家校反馈表中,好几次收到老师的反馈,说贝贝在数学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有小动作,和别的同学讲话。妈妈非常着急,于是去学校找领导反映这个老师的情况,说新来的老师不如以前的老师。这样的消息传到贝贝的新老师耳朵里以后,他跟贝贝的关系越来越糟糕了。

回忆我们自己的经历,也大多有因为讨厌某位学科老师,导致厌恶那个学科,因为特别喜欢某位老师,就在那门功课上下特别多功夫的经历。我自己的课堂上也是如此,有的家长上完课以后会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的家长则兴致平平。

我观察了这中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我们现在成年人的培训,大家既然来到课堂,想学的意愿肯定是非常强烈的,但是,我们能否让家长感觉,他有能力参与到课堂里来?注意,感觉自己有能力参与进来,和让家长参与进来是两码事。我们在课堂上参与互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根据对不同家长的了解适当调整互动内容,既让家长不会因为内容太简单而觉得乏味,又不会因为觉得难度太大而丧失信心。

和我们的课堂不同,在学校的课堂里,老师每天的教学内容是固定的,就是在这一节课让孩子们掌握这些知识点。如果前一天的预习没有及时跟上,那么孩子在老师提问的时候,就很可能答不上来。当他发现自己回答不出问题,注意力就会比平常更容易分散,如果再出现一些课堂讲话或者发呆的情况,老师就会在这个时候提出批评,于是孩子心里便形成了一个印象:“这个老师没有以前的那个好,以前的那个老师从来不批评我,我讨厌这个老师。”讨厌老师的情绪会随着时间慢慢地扩散,就出现了我们开始说的恶性循环,回到家里作业不会,完成的品质不高,到了第二天老师批改的作业得不到“优”,孩子在课堂上继续讨厌老师,不明白的知识点越来越多,于是就开始在心里跟自己说:“我对这门课程没兴趣,我不喜欢这个老师。”偏科就这样产生了。

有一次,我女儿回来跟我讲:“妈妈,我好惨,被音乐老师批评了。关键是我觉得音乐老师很偏心。我和小沫两个人讲话,她只批评我一个人,让我一个人罚站。”

我请女儿详细地跟我讲完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跟她说:“遇到这样的事情,换了是妈妈,妈妈也会非常难过。谢谢你跟妈妈讲这么多,这让妈妈觉得我在你的心里是非常值得信任的人。”停顿了片刻,我接着说:“你现在只是想跟妈妈说一说你心里的这些烦恼呢,还是希望妈妈能够和你一起想想解决办法?”

女儿似乎轻松了许多,她跟我说:“我想找一些办法。”“那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办?”“我不知道。”“妈妈来试试好吗,你看看这样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首先我们不去关心老师为什么只让你一个人罚站,我们先来关注,我们下次有什么办法避免自己再被罚站,是不是上课认真听讲就可以避免。”

女儿回答说:“是的。”“那也就是,我们还是需要向老师承认我们在课堂上讲话的这个错误,并告诉老师以后我们会认真听课的,对吗?”“可是,妈妈我不敢。”“是的,要是小时候让我去跟老师承认错误,我也有点儿不敢。你要不要在妈妈这里试一试,而且如果你觉得明天当面跟老师道歉会很难的话,今天你也可以用妈妈的微信给老师发语音。”

最后女儿选择了发语音跟老师道歉,老师很快就回复了女儿,非常肯定地鼓励了她犯了错误回家及时跟家长交流、敢于承认,并且期待她明天在课堂上好好表现。第二天回来女儿告诉我:“其实音乐老师有时候也挺好玩儿的,她今天带我们用口琴弹《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还让我们所有学过钢琴的同学当小老师,教旁边其他的同学。”

当孩子跟我们说老师偏心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关注点放在老师偏心这个问题上,但其实老师偏心只是孩子在沮丧的时候,对被罚站这件事情比较片面的看法。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孩子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她和这位老师在相处时出现了一些摩擦,她需要我们的支持或者帮助。

我们作为成年人,尚且不能很理性地对待不喜欢的老师和他所教的科目,孩子更容易爱屋及乌地喜欢一个老师,就喜欢听他上课;不喜欢一个老师,就连他的课都不喜欢。喜欢一个老师跟老师自身的水平有一些关系,但是关系不大,因为现在能够进入公立小学的老师,无论是专业和品格,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考核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的眼里有他,欣赏他,并看得到他的努力,每一个孩子,都愿意为得到这样欣赏的目光,而一次次地绽放自己。

那些看起来对每一门功课都喜欢,跟每个老师的互动都非常积极的同学,不一定是他们运气好,遇到的每一个老师都很优秀,而是从小开始,他们就在练习一种能力——遇到挫折之后,如何很好地将人和事情分开。如果我们不能将人和事情拆分开,就会永远责怪那个意见、看法和我们不一致的人。太多孩子甚至成年人,都习惯在有情绪的时候,用表达看法或者攻击对方的形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练习这样的能力,首先需要家长有这样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光伴随孩子的学习生涯,还将陪伴他们的整个人生。带孩子从各种途径了解小学以及小学老师

乔乔有段时间反复地看《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和《点》这两本书,它们的主题都跟老师相关。最开始是因为有一天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她一本正经地跟我说:“妈妈,真的太惨了,嘟嘟今天从小学部回来看我们,她告诉我们每天作业好多,而且老师好凶。”“妈妈,你能跟我讲讲小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吗?你们以前读书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每次感觉她有重要的事情压在心里,我就会把她抱过来,坐在我的腿上。我说:“看到嘟嘟从小学过来看你们,你们好开心。但是听到她说的一些关于小学的事情,让你感到又紧张又担心,是吗?那嘟嘟还跟你分享了小学的其他事情吗?”“哦,嘟嘟戴了红领巾,穿了很漂亮的衣服,她说是校服,只有大孩子才可以穿的。”“那你也非常想穿,因为那代表你也长大了,对吗?”“嗯。妈妈,小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呀?”“嘟嘟说的那些情况,是她进了小学以后的感觉,可是时间有限,她告诉你们的只是她在学校里的一部分经历。妈妈和你一样,对现在的小学也不太了解,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跟你讲讲妈妈小时候的学校。还有啊,如果你想去的话,我们可以找机会去小学学校里面看看。哦,对了,你还记不记得,外婆年轻的时候就是小学老师,那你觉得外婆凶吗?”“哦,外婆倒是不凶。”“或者我们也可以从书里看看,小朋友们在小学里面是怎样的……”

孩子开始期待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而面对好朋友绘声绘色的描述,她对即将面对的学校又有着很多的担心,关于这个话题,我和女儿聊过很多次,比如小学的作息时间为什么跟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不同,为什么会选择让孩子在6岁的时候进入学校,等等。

每一次的聊天,都看得出她心里的疑惑少了几分,但是隔不了一两天,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每次我都抱着“如果你想了解,我愿意陪你一起去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了解小学”的想法,来回答她的每一个问题。她对学校的各种复杂情绪,也慢慢地在这个过程里得到了化解。让孩子知道他受老师的欢迎和肯定

小时候和女儿一起看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乔乔说要是我也有个这么好的画画老师就好了,后来事情真的就像我们期待的那样,我们遇到了像尼克那样的老师,乔乔每天放学回来挂在嘴边最多的就是:“妈妈,我们老师的字真的跟书上印刷的一模一样,好好看。”“妈妈,今天课间休息的时候,老师跟我们一起在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从这些话语里我知道,我那个曾经想要一辈子在她心目中当“女神”的梦想,可以暗自打消了,新晋“女神”已经出现了。

孩子喜欢老师的方式,并不是直接去告诉老师“我很喜欢你”,而是会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老师的动作,认真听她说完每一个字。当然,他也会很在意是不是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女儿没有看我手机的习惯,她认字还不够多的那段时间,每天放学回来我都会大声地念出老师发在群里的作业反馈表,有时也会假装读反馈表,另外编一些老师鼓励她的话读出来,比如有一次她跟我聊天,说她上课一般不回答问题,因为答错的话会被同学嘲笑,我便在读作业反馈表的时候说:“表扬32号小朋友,全节课都一直跟着老师在认真听课,期待下一节课老师提问的时候,能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还有一次女儿回来反映中午食堂的饭菜不太好吃,我就会说:“除了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在食堂就餐的时候,老师也看到你吃饭的时候保持安静,吃完还把餐具送回了指定的地点。”

这样的“假圣旨”不会每天都传,乔乔学校有家校联系本,大部分的信息是从家校联系本上得来的,也有一部分是根据她在跟我聊天的时候得知的。

老师的鼓励十分神奇,它会让孩子感觉老师一直在关注着自己,而孩子一旦想到这一点,就会更加想要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在老师的面前。有的老师希望家长用微信、邮件或者电话在合适的时间沟通,提前跟老师聊一聊,可以了解老师更喜欢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老师,但不要试图改变老师

我的家长课在结课的时候,总会有家长跃跃欲试,同时也会有家长黯然神伤:“这些方法确实很好,可是我儿子班上的老师还是很传统的老一套。我们在家里学了根本没用。因为家里和学校的方法区别太大了。”有一位家长觉得一两句话改变和影响不了老师,直接买了不少教育类的书籍送给老师,并对老师说:“建议您看看,这些书上有很多不错的方法。”我问这位家长:“后来呢?”“也没有后来了,估计这位老师还是不太能够接受这种比较新的理念。”

而有的家长的做法是,她每天会把自己看书的笔记或者心得分享在朋友圈。有一天她收到老师发来的微信,问这位家长:“我看您在朋友圈分享的那本书非常不错,也买了一本,看过觉得非常不错。这个周五家长会,您愿意以这本书为重点,在家长会上作为代表跟大家分享你的育儿心得吗?”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我们也会觉得让别人改变轻松多了。当对方不改变或者停滞不前时,我们也能很好地找到借口,那是对方的原因,而不是我的责任。这看上去是帮助对方改变,实际上是对对方呈现出来的状态不满,认为所有问题的源头都出在别人身上,是别人需要改变,而不是自己。

其实,和孩子相处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能够做的是吸引或者影响他,而不是带着要教会或者改变他的想法,前者会引发对方发自内心的动力,后者会让人感觉被要求或者不得已,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采用后者。不请自来的帮助或者教授都是打扰!当对方并没有主动的学习意愿时,你对他的帮助会让对方觉得:你认为我做得不够好。应该像上述案例中第二位家长那样,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学习和改变。老师反馈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是在指责家长吗

在家校沟通的主题讨论会上,有一半以上的家长表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因为担心孩子在学校又表现不好了。有一位家长还讲述了他自己的经历,一次接到一个广告电话,他听到电话里“明明家长您好,我是王老师”时,立即非常认真并且紧张地准备听老师接下来要讲什么,当对方说“我这里是××机构,您要不要带孩子来参加”时,那位紧张的家长才松了一口气……

由此可见,面对老师的来电,家长心里有多大的压力。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阿尔弗雷德曾经告诉老师:“和学生的父母打交道,要比跟学生本人打交道更加困难。”其实家长真正的压力不是来自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而是当老师打来电话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时,大部分的家长会认为:老师说自己的孩子表现不好,是在指责我没有尽到家长的职责,没有带好孩子。因为家长很容易把自己带入那个需要为孩子的所有毛病负责的角色,只要当老师跟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时,家长就会本能地认为老师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存在很多问题。这样的想法让老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有一次,女儿班上的两个同学上课的时候发生冲突相互吐口水,有一位家长知道以后,马上在群里跟老师解释:“他人没事吧?不知道他今天怎么了,他平时在家从来不吐口水的。回来我得好好说说他,不知道他在哪里学到这些的。我和孩子他爸都是斯文人。”老师觉得这是孩子们之间的正常冲突,家长知道回家适当引导就可以了,于是回答这位家长:“没事的,以后不这样就好了。”

另外一位妈妈也询问了老师事情的详细经过,然后感谢老师的及时提醒。当天晚上,应该是孩子睡了以后,这位妈妈在群里发了长长的一段文字:“昨天回来我和孩子仔细地聊了在学校吐口水的事情,儿子告诉我他当时非常生气,所以情急之下才用了吐口水的方式表达他的不满。后来我告诉他生气是可以的,但是朝同学吐口水这样的行为不可以。我们需要想一想下次如果很生气的时候,可以怎么做让自己平静下来。同时,妈妈虽然理解你很生气,但是对同学吐口水,你做错了,当然对方也有他要承担的责任。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为自己吐口水的行为给同学道歉。我们还商量了很多如果在课堂上遇到很生气的事情怎么处理的办法。非常感谢老师的用心,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在学校与同学相处方面,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进家委会,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吗

正面管教工具有信心

对孩子有信心,并不意味着相信他们始终会做正确的事,而是意味着相信孩子能成为他们自己;对孩子有信心,并不意味着孩子已经做好了独立的准备,他们在学习与锻炼生活技能的过程中,仍然需要爱、支持和帮助。“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现就职于私募基金公司,弹性工作,可以做到随叫随到。”“目前在知名外企做人力资源总监,我和孩子爸爸是复旦附中校友,学习委员兼体育委员。”

……

这是上海一所小学家长群竞选家委会时,家长们争相亮出的“简历”,由此可见,家长们认为进家委会会对孩子在校读书带来帮助,所以当孩子们进入小学以后,对于是否能够进入家委会有着极高的关注度。

家长要不要进家委会?我觉得这要从家长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家长希望获得什么两个方面来考虑。家长进家委会的初心,将影响到家长如何在家委会处理事情,同时将决定整个班级是否团结友爱。进家委会确实会提高和老师的沟通频率

妮妮刚进小学的那周,妮妮妈妈很困惑:“我觉得好奇怪,我们班家长微信群里,有很多的信息都是由一位家长发出的,比如中午午休、买校服等,而且群里其他家长的一些提问,也大部分是这位家长在回答。我开始还以为她是某一门任课老师,后来她自己说她是班上的学生家长。我在想,她怎么突然这么快就跟老师关系这么熟了呢?还是说在进这个学校之前就和老师认识了?”

我估计在那个家长群里,跟我这位朋友一样想法的家长肯定不占少数。猜测背后,紧跟着的是各种羡慕和担心:

她怎么和老师关系那么好?

他们家的孩子好幸运!

我是不是也需要想办法让老师关注我的孩子?我也要多跟老师联系。

看看家委会还需不需要人,说不定还有机会。

……误区一:进了家委会,孩子的机会就比别的孩子多

我随手打开某个教育论坛,输入家委会,就出来类似下面这样的评论:“我们家委会的小孩都是班干部,学校评奖都有的。”“虽然我不是家委会的,但是开家长会,班主任老师很明确地说,希望每位家长都要为班级出力,这样你的孩子在学校会得到相应的表扬及奖励,反之,自己体会。”“孩子成绩不错,进家委会是锦上添花,多点儿露脸机会也是好的。不过成绩是王道,学习成绩一般的,真的做到大队长、中队长,其他孩子也都不服气。”

一位六年级学生家长在课堂上跟我说:“这是常态,老师都习惯了,在一年级的时候,老师需要帮助,全班的家长都蜂拥着去帮忙,到了六年级的时候,就喊都喊不动了。进入家委会,像大家认为的好处还是有一点儿的,比方说因为你跟老师联系得多,与其他孩子相比,老师更容易记住你家孩子的名字。”

通常主动进家委会的家长,一种是自己有时间,另一种是愿意为孩子付出时间。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陪伴孩子或者支持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大部分人认为,进了家委会就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争取更多的机会,这其实是家长把家委会的权力想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