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王侯家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12:04:32

点击下载

作者:周玉洁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成语故事:王侯家世

中国成语故事:王侯家世试读:

前言

亲爱的小读者,很高兴通过“中国成语故事”丛书和你相遇!

中国成语灿若繁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学成语,读成语故事,我们能真切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温度和厚度,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强劲的生命力。那些传承了千年的成语和古籍经典,能使我们了解到许许多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他们那个时代的经历与思考。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众多让世人瞩目的古籍经典,历经千年,依然光彩夺目,充满无穷魅力,如《诗经》《楚辞》《史记》《论语》《孟子》等。这些典籍包含许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成语,而这些成语又蕴含着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本套书系统性地选取了下列古籍经典中极具代表性的成语,让小读者在学成语的同时,明历史,知传统,领略典籍的文化精髓。

中国文学的源头屹立着美妙、绮丽的《诗经》和《楚辞》,它们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诗经》以朴素深情的文风、简洁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古代诗歌的一种修辞技巧,比指比喻,兴指借助其他事物引出所咏的内容),塑造出真实、生动的形象,全面展示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近五百年的社会生活、历史面貌和人文景象。《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开端。《楚辞》采用充满激情和幻想的浪漫主义手法,运用了神话等带有明显楚文化特色的内容,以恢宏的结构、奇崛的风格,展示出两千年以前楚地的山川人物和历史风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思索和探讨,形成各种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人们把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合称为“诸子”,把这些学派总称为“百家”。诸子百家中具较大影响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其学派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列子、荀子、韩非子、墨子、晏子等。这些人又留有《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列子》《荀子》《韩非子》《墨子》《晏子春秋》等经典著作。

后来,西汉时期的史官司马迁,花费十余年时间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既有帝王、诸侯、将相的传记,也有英雄侠客等普通人的逸闻趣事,共记载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约三千年的历史。

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诗经》《楚辞》《史记》这些古代经典,是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历史,领略国学魅力,学习中国古人处世哲学和智慧,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升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中国成语故事”丛书包括《〈诗经〉先秦的诗与歌》《〈楚辞〉屈原的浪漫与情怀》《百家争鸣》《诸子智慧》《〈史记·本纪〉帝王霸业》《〈史记·世家〉王侯家世》《〈史记·列传〉合纵连横》《〈史记·列传〉大秦崛起》《〈史记·列传〉秦汉风云》《〈史记·列传〉文景之治》《〈史记·列传〉汉武盛世》《〈史记·列传〉大汉传奇》这十二卷。其中的内容贴合时下教育部对增加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的要求,是中小学生学习成语不可缺少的优秀参考书。

这套丛书以故事为切入点,把晦涩、深奥、难读的古文典故进行通俗易懂的演化,选取耳熟能详的成语为线索,缩短小读者和这些经典之间的距离。有些成语典故的原文晦涩难懂,寥寥几个字,情节不连贯,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必要的故事要素。对这样一些典故,本套丛书在遵照原文内容和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对相关原文和典故进行了一些完善和演绎。还有些成语,只有出处没有典故,丛书就以原创的形式,编写了相应的成语故事,以小鹿、老虎等动物形象或以虚构的人物为故事主角,便于小读者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成语。希望小读者能通过学习成语轻松走进这些厚重的典籍,在中华传统文化浩渺的经典中畅游,在文意高深、曲径通幽的古籍花园中探索。

最后,祝亲爱的小读者在成语的世界中享受故事和知识带来的快乐!

吴太伯世家篇

吴太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为周代诸侯国吴国的第一代君主。

古公亶父有太伯、仲雍和季历三个儿子。他认为小儿子季历和季历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就想选季历做王位的继承人,以便将来把王位传给姬昌。

古公亶父的大儿子太伯为成全父亲的心愿,就和二弟仲雍远离故土,到了外地,以便三弟季历继承王位。

太伯和仲雍走后,定居于梅里(今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那里的居民认为太伯仁德,就陆续追随归附太伯,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尊称他为吴太伯。吴太伯经过艰苦创业,在那里逐步建立了国号为“勾吴”的国家,也就是后来的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吴国从开国先祖吴太伯为让位而离开故土建立吴国至吴王夫差亡国——从约公元前12世纪中叶到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长达七百年的兴亡史,呈现了吴国由弱到强,又由强盛到衰落的漫长历程。吴国都城城门之一——阊门

哀死事生 公子光刺杀吴王僚

学成语“哀死事生(āi sǐ shì shēnɡ)”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哀:哀痛,哀悼。

事:侍奉。

哀死事生:安葬好死去的人,照顾好在世的人;形容哀悼死者,侍奉生者。

读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诸樊、余祭、夷昧和季札。

在吴王的这四个儿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最贤德。

吴王寿梦临终时,想立季札为新君主,但季札坚决不肯越过哥哥们去承接王位。寿梦只得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大儿子诸樊。诸樊继位后,屡次想让位于季札,季札却宁愿耕作于郊野,也不肯接受王位。

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做了吴王的诸樊在率军攻打楚国时战死了。吴国的大臣们就拥立了寿梦的二儿子余祭为吴王。

四年后,余祭又遇刺身亡。按照长幼顺序,该轮到寿梦的三儿子夷昧当国君了。但夷昧认为弟弟季札为人贤德,且出访徐、鲁、郑、卫、晋等各国时,赢得了各国君主和大臣的尊敬,父王寿梦生前也一直希望季札能当吴王,因此他认为季札比自己更适合当君主。夷昧想让位于贤良的季札,但季札只肯尽力辅佐朝政,宁死也不同意登基,夷昧无奈,只得自己做了吴王。

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年),吴王夷昧身患重病。临死时,他恳请季札接替王位,再次遭到了季札的拒绝。季札不仅拒绝接替王位,还离开都城,躲了起来。

吴王夷昧死了,季札又隐居在外。吴国大臣为立新王的事,伤透了脑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一心想登上王位,他认为自己的父亲排行老大,二叔、三叔相继去世后,四叔季札仍拒不接受王位,那么王位就该轮到自己了。可公子光没料到,吴国的大臣们却立了他三叔吴王夷昧的儿子僚为王,公子光为此耿耿于怀。

吴王僚即位后的第十三年(公元前514年),楚国的君主楚平王驾崩,吴王僚趁楚国局势动荡之际,准备向楚国发起进攻。

吴王僚安排了他的弟弟和亲信将领领兵去攻打楚国,又让季札出使晋国,去打探这动荡时期各诸侯国的动向。

吴王僚派出去攻打楚国的军队,被楚军拦截,断了后路,被困于前线,无法撤退回国。

这时,一心想谋取王位的公子光觉得机会来了。

公子光在父亲吴王诸樊去世后,一直认为自己应该接替父亲的王位,他为此一直在寻找夺回王位的时机,并在暗中招纳武士,为刺杀吴王僚做准备。

当吴王僚的兄弟和亲信将领在前线被楚国围困无法归国而四叔季札又出访去了晋国时,公子光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刺杀吴王僚的好时机,他就计划宴请吴王僚,并安排刺客在上菜时,将匕首藏在鱼肚子里,趁吴王僚不备,刺杀了吴王僚。

终于,公子光如愿以偿地取代了吴王僚,做了吴王,是为吴王阖闾(hé lǘ)。

季札结束了对晋国的访问,完成了吴王僚安排的任务,可等他回到吴国后,才得知王位已被吴王阖闾取代。

人们都以为季札会站出来反对阖闾,但季札却说:“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君王。事已至此,再起争端,只会使得吴国大乱,百姓遭殃。只要能保住吴国的江山社稷,只要吴国的百姓能在新国君的庇护下安居乐业,那我就应该顺应天命的安排,哀悼死者,侍奉生者,听从新君王的号令,继续为吴国效力。”季札像

季札满怀哀痛,来到吴王僚的坟墓前,向长眠于地下的吴王僚汇报了此番出使晋国的经过,并在吴王僚的墓前痛哭了一场。

随后,他擦干眼泪,回到朝廷中,参拜了新君王吴王阖闾。

成语小提示

季札是先秦时代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季札还是孔子的老师,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他贤明博学,屡次让位,谦卑地辅佐历任吴王,被人们称为“南方第一圣人”,是中华文明史上礼让、诚信、贤明的代表人物。

哀死事生

近义词 养生送死

施而不费 鲁国乐师为季札演奏周乐

学成语“施而不费(shī ér bú fèi)”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

施:给人好处,施舍。

费:耗费。

施而不费:给了别人好处,给人以恩惠利益,而自己又耗费不多,损失不大。

读故事

季札不仅是受人仰慕的品德高尚的圣人,还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吴公子季札

吴王多次派季札以使者的身份出访他国,联络吴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感情,他总能不辱使命。季札往来于各国间,调停战事,增进交往,不仅促进了吴国的外交,还因贤德的美名和高尚的品行赢得了多国君主的尊重和推崇。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国打算与北方的诸侯国加强外交联系,吴王就派季札出使鲁国。

鲁国国君热情地接待了季札,并安排朝廷乐队的乐师们为季札演奏周乐。

鲁国乐师们先是为季札献上了《周南》和《召南》。

季札听了如此美妙的乐曲,赞叹说:“真美啊!礼乐教化的根基已经打下,虽推行礼乐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但鲁国有了如此美好的礼乐之曲以飨(xiǎnɡ)国民,鲁国的百姓即便再辛苦,也不会有怨言了。”

乐师们又为季札演奏了《邶(bèi)风》《庸风》,也得到了季札的赞叹。

当乐师们演奏《卫风》时,季札一下子就听出了曲中的卫国风格。他说:“真是博大精深!此曲虽流露出忧思,却不被忧思所困。我听说卫国的康叔、武公就具备如此的德行,这大概就是《卫风》吧!”

乐师们又为季札演奏《王风》《郑风》《秦风》《魏风》《唐风》《陈风》等乐曲,季札一一评述,不仅点评音律,还能从曲中辨别出歌曲的地域色彩,听出曲中所表现的国之兴衰、思想情感和深远寓意。

后来,乐师们又为季札演奏《小雅》和《大雅》,都得到了季札的赞美和精妙点评。

当乐师们为季札演奏《颂》时,季札不禁拍案叫绝:“这乐曲已经美到极致了。曲调刚劲却不傲慢,旋律婉转悠扬而不过度曲折。曲中流露出了哀愁却不深陷悲伤,流露出了欢乐却不耽于放纵;既博大宽广又不张扬,既施恩给予又不损耗自我;既博取众长,又不贪求众长而失去自我风格。音律和谐有序,节奏张弛有度,此曲所表现的,都是贤德之人所共有的品格和风度,实在是精妙绝伦!”

季札的博学和深厚的音乐造诣使得鲁国国君不仅对季札肃然起敬,还对吴国刮目相看。

成语小提示

在周代的众多诸侯国中,鲁国是最有名的礼仪之邦,鲁国也是周朝礼乐保存和实施最完善的国家,所以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当时各国诸侯了解、学习周礼都会选择去鲁国。季札出使鲁国时,鲁国乐师们为他演奏的《周南》《召南》《王风》《郑风》《秦风》《小雅》《大雅》《颂》等乐曲是周朝的礼乐文化最真实的写照。

施而不费

近义词 惠而不费《皇朝祭器乐舞录》(部分)

鲁周公世家篇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学的奠基者。

周公曾辅佐周武王执政,并参与东征,讨伐商纣王。武王灭掉商朝后不久就去世了,周公又辅佐武王年幼的儿子成王执政。周公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他还完善了当时的宗法制度,制作了礼乐,为周王朝的政权稳固奠定了基础。因周公被周武王封地于鲁,周公又被称为鲁周公。《史记·鲁周公世家》详细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辅佐周武王、周成王执政,制作礼乐,奉周成王之命东征平定叛乱等事迹,并记载了鲁国历经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八百多年出现的其他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周公率众东征图周公纳册金縢图周成王启金縢图

握发吐哺 礼贤下士的周公

学成语“握发吐哺(wò fà tǔ bǔ)”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哺:咀嚼着的食物。

握发吐哺:从成语“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简化而来的。意思是,洗一次头,要三次握住头发,中止洗头去接待来访的士人;吃一顿饭,要三次把食物吐出来,来回答士人的问题。后以“握发吐哺”比喻为国家礼贤下士,殷切求才。

读故事

周公,是周朝君主周武王的弟弟,他为人忠厚仁爱。在哥哥周武王当了周朝的国君后,周公就成了周武王的左膀右臂,为周武王出谋划策,协助周武王治理周朝。

周武王去世后,武王的儿子继位,是为周成王,周公又尽心尽力地辅佐成王。

西周初年,周公协助周成王东征灭掉了奄(yǎn)国(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一带)。周成王就将奄国一带的土地分封给了周公的长子伯禽,伯禽在那里建立了鲁国。

周成王即位时还是个孩子,他是在周公的培育和指导下才逐步成长起来的,所以周成王对周公非常感激。为了报答周公对自己的扶持,周成王在周公的儿子伯禽去鲁国受封时,不仅赏赐给了伯禽很多珍贵的典籍和宝物,还赐给伯禽众多的臣民。

周公看到周成王对伯禽如此器重和厚爱,就更加希望伯禽能治理好鲁国,不辜负周成王的一番盛情。

伯禽临去鲁国前,与周公告别。周公特意告诫儿子伯禽说:“你从今后就是鲁国的君王了。成王越是厚待你,你越应该谦虚谨慎。到鲁国后,一定要勤政爱民,治理好鲁国,为周王朝的繁荣和兴盛尽力!”

伯禽认真听着父亲的教诲,点头说:“我已谨记于心,定不辜负成王和您对我的期望。”君陈为周成王献计献策

周公仍不放心,他又叮嘱道:“你去了鲁国后,要礼贤下士,重用贤才。我作为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在周朝也算是身居高位了,但我依然不敢有所懈怠。每当有贤士高人来拜访我时,我都唯恐怠慢了他们。有时候正在洗头发,听到有贤人来访,我就会赶紧把头发从水盆中抓起来,停下洗头,立即整理好衣装先去接待来访的客人。有时,我正在吃饭,有士人来访,我会立即吐出口中的食物,放下餐具,起身去迎接士人。我如此谨慎、恭谦,却仍害怕错失了天下的贤才。你到鲁国后,也一定要谦虚谨慎、尊贤重才。不要因为你是鲁国的国君而傲慢自大,不要摆出君王的架子去对待贤人。”

伯禽牢记周公的叮嘱,一心向父亲周公学习。他成为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后,勤政为民,礼贤下士,坚持以周礼治国。

伯禽在位四十六年,鲁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还使得原本弱小的鲁国成为被很多大国都尊重、效仿的礼仪之邦。很多诸侯国都派人前往鲁国学习礼乐,效仿鲁国以礼治国的方略。鲁国虽小,却得到了众多国家的推崇,成为周朝诸侯国中推行周朝礼乐的典范之国。

成语小提示

握发吐哺

近义词 周公吐哺 一食三起

平易近民 齐国的新君王不改政令

学成语“平易近民(pínɡ yì jìn mín)”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平易:比喻性情温和宁静或态度和蔼谦逊。

平易近民: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读故事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掉商朝,当上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后,因姜太公姜子牙在灭掉商朝的过程中献计有功,就把齐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带)封赏给了姜太公。

每个新君王上任,都会颁布一些新的法令,采取一些新的举措,以期做出一番新的政绩。但姜太公当了齐国的君主后,并没有采取新政。他不仅沿用齐国原有的风俗、礼仪和制度,还废掉了很多礼制,精简了很多政务与律令。

按朝廷的规定,新王在封国即位,局面打开,做出政绩后,应及时向朝廷汇报。姜太公受封齐国五个月后,他就回都城去向周公汇报自己治理齐国的政绩。

周公觉得很诧异,问他:“你去齐地还不到半年,怎么这么快就回来呈报政绩?难道仅仅五个月的时间,你已在齐地打开局面,让齐地的老百姓接受你了吗?”

姜太公说:“我到齐地后,觉得齐地的百姓按部就班地从事他们先前从事的渔业和盐业挺不错;觉得齐地旧有的那些风俗和习惯也都很好;还有齐地先前制定的那些法律制度,百姓都已熟知,能遵照执行,所以我就沿用了齐地旧有的礼仪和律令,只对它们做了一些简化,没有再颁布新令。齐国虽有了新君王,但百姓却没有受到新政的干扰,他们安居乐业,齐国上下稳定祥和。我对齐国的治理,已经得到了齐地百姓的拥戴,所以我就来向您汇报了!”

周公听姜太公这么说,觉得他的这种治国之道也是值得称道的,就称赞了姜太公的政绩。

周公的儿子伯禽则和姜太公相反,他受封于鲁国后,整整过了三年,才回都城向周公汇报政绩。吕尚像(姜太公)

周公问:“你怎么过了这么久才来呈报政绩?你把鲁国治理得怎么样了?一个小小的鲁国还需要你花三年时间才能打开局面吗?”

伯禽回答说:“我在鲁地一刻也没闲着啊。我一到鲁地,就立即着手改变当地的风俗和礼仪,为重新制定符合周礼的风俗和礼仪,我煞费苦心啊。我事事处处遵照周礼来规范鲁国大臣和百姓,几乎废寝忘食。为了让他们能记住那些礼乐典章,我费了很大的劲儿。单是让鲁地百姓能遵照周礼的规定,在亲人逝去三年后才能脱掉孝服这件事,我就推行了好几年时间才见到效果。为了让老百姓适应我依照周礼颁布的新政,改变他们过去的旧俗,我花了整整三年,才总算让鲁国变得有点儿模样了,所以我直到现在才来向您汇报政绩。”

周公听了伯禽的话,又想起去齐国仅仅五个月时间就来汇报政绩的姜太公,于是周公摇头叹息道:“唉,我看鲁国的后代们将来怕是要成为齐国的臣民了。你看姜太公治理的齐国,政令简便易行,依着齐国的旧俗,顺应百姓的喜好,深得民心。可你呢?制定的礼仪和律令过于烦琐,让百姓难以适应和接受,那些繁文缛(rù)节的条条框框怕是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啊!”

后来,果真被周公言中。虽然伯禽将鲁国治理成了礼仪之邦,周礼在鲁国推行得也足够规范,但鲁国仍有很多百姓因为无法适应鲁国礼制的束缚,而去投靠了齐国。

成语小提示

平易近民

近义词 平易近人

反义词 盛气凌人

宋微子世家篇

微子,子姓,名启,也被称作微子启。微子是宋国(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的开国君主。因封于宋国,后被称为宋微子。

微子是殷商贵族,是商朝第三十任君主帝乙的长子,也是殷商最后一个帝王商纣王庶出的兄长。

殷商末年,商纣王昏庸无道,奢靡暴虐,导致商朝衰败。微子屡次劝谏,却不被商纣王采纳,微子只得离开了商纣王。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微子向周武王投降;后被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封于商丘,建立宋国,微子就成为宋国第一代国君。

微子作为宋国的君主,因勤政爱民而深得百姓爱戴。《史记·宋微子世家》主要记述了商纣王的昏庸、残暴,微子进谏不成离开殷朝;箕子进谏不成,装疯隐居;比干进谏激怒商纣王,被商纣王杀死后挖心;以及周武王访问箕子,微子建立宋国至宋国灭亡期间宋国历史上出现的其他重要人物和事件。微子出逃图

肉袒面缚 商纣王自焚于鹿台

学成语“肉袒面缚(ròu tǎn miàn fù)”出自《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

面缚: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

肉袒面缚:脱去上衣,反绑着双手,形容放弃抵抗、顺从投降。

读故事

宋微子,姓子,名启。他在商朝时的封国名叫微,人们就称他为微子。微子是商朝国君帝乙的长子,是商纣王的哥哥。

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残暴,穷奢极欲,大臣们反复进谏希望他能有所收敛,可商纣王不仅听不进去,还用酷刑去惩治进谏者。

微子见商纣王如此残暴昏庸,就多次面见商纣王,不断地劝导、进谏,但商纣王完全听不进去。

商纣王的执迷不悟,令微子十分痛心。

微子感到商朝已无可救药,迟早会灭亡,于是心灰意冷,打算一死了之,但又十分不甘心;便打算离开商纣王。犹豫不决之际,他去找太师倾诉说:“我们商朝的祖先历尽千辛万苦创建的基业,到了纣王手上,就要被他给毁掉了。纣王沉溺于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国家灭亡已指日可待。可我进谏无用,救国无门,真恨不得一死了之啊!”

太师劝微子说:“如果您付出生命的代价,能救国救民,死了也值得。可现如今这局面,您即便以死殉国,也无法挽救朝廷的腐败,您还不如离开朝廷,远走他乡。”

微子听从了太师的劝告,离开了商纣王。

周武王见商纣王已失去民心,商朝摇摇欲坠,就联合了多个部族,率军进攻商朝的都城朝歌,对商纣王进行讨伐。父师少师图(父师即箕子,少师即比干)

在周武王的强势攻击下,商纣王仓皇派兵应战,可前线军士临阵倒戈叛变,商朝都城朝歌的大臣们也开始反商纣王。老百姓更是热烈欢迎周武王,他们争先恐后打开朝歌的城门迎接周武王的军队入城。商纣王逃亡无门,自焚于鹿台。

微子得知武王灭了商朝,他手持礼器,袒露着上身,让人把双手反绑于背后,左边让人牵着羊,右边让人拿着茅,以十分谦卑、诚挚的礼仪,跪地膝行到武王的军营前投降。

周武王见微子如此诚恳地前来投降,又得知微子是深明大义、深得百姓爱戴的贤良者,就赶紧解开了绑在微子身上的绳子,接受了他的投降,还恢复了他的爵位,将商丘封给了微子。微子在商丘建立宋国,成了宋国的第一任国君。

成语小提示

肉袒面缚

近义词 肉袒负荆 负荆请罪 肉袒膝行

天高听卑 善待百姓的宋国君主

学成语“天高听卑(tiān ɡāo tīnɡ bēi)”出自《史记·宋微子世家》:“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

卑:低下。

天高听卑:天帝虽高高在上,却能听到下面人世间的言语,而察知其善恶,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后用以歌颂帝王圣明,赞颂帝王能体察、了解民情。

读故事

宋景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君主。当时的宋国时常发生天灾人祸,宋景公为治理国家,不仅重用贤臣,还重用了一批懂天文星象的国师,以帮助他观天象,辅助决策。善言格天

宋景公的手下,有位名叫子韦的司星官,他通过观测天象预测福祸特别准,深得宋景公的信任。

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司星官子韦夜观天象,发现火星侵入心宿,这种天象预示着宋国的君王将有灾祸。

子韦立即向宋景公报告,宋景公随子韦去看,果真看见预示不祥灾祸的火星正迫近心宿。

宋景公叹息道:“火星迫近心宿,果真是我要有大难吗?”

子韦对宋景公说:“我可以把这即将来临的灾祸转移到宰相身上,让他来替您承受。”

宋景公说:“这不行,宰相协助我治理国家,就像我的左膀右臂,像我的手足,我怎能让他来替我承受灾祸呢?”

子韦又说:“要不,把灾祸转移到百姓身上,让老百姓来承受吧!”

宋景公连连摇头说:“这也不行,作为一国之君,我应该善待百姓,怎么能让百姓来替我承受灾祸呢?”

子韦想了想,又说:“那要不把这灾祸转移到收成年景上吧?”

宋景公说:“这还是不行。如果年景不好,收成差了,老百姓贫困交加,宋国将陷入饥荒。我作为国君,怎能因躲避自身灾祸而牺牲收成年景呢?”

子韦听宋景公这么说,就笑道:“上天离得虽远,但天帝能垂听人间的疾苦之声。您作为一个君王,既体恤宰相,又怜惜百姓,还眷顾收成年景,您这三句悲天悯人的话,上苍必已听见,星象应该会有所好转了。”

于是子韦再次细观星象,发现火星果然移位了三度,这就表示宋国君主将不会再有灾祸了。

宋国在这一年中,果真风平浪静,没有出现大的灾祸。

成语小提示

我国古代星占术,按照二十八宿把天分为二十八个天区,古人认为地上各州郡邦国都与天上的一定天区相对应,各天区所发生的天象变化预示着地上相应的地方会有吉凶变化。

古人把火星看作凶星,它运行到哪里,地上相应的地方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遭受灾祸。心宿有三颗星,分别代表皇帝、皇子和皇室成员。当火星移动到宋国天区中代表皇帝的心宿,则预示着宋国将有皇帝驾崩等不祥的灾祸发生……这些都是古代占星术的说法,不具有科学性,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理解。

天高听卑

近义词 天高听下

析骨而炊 宋国城墙内的机密

学成语“析骨而炊(xī ɡǔ ér chuī)”出自《史记·宋微子世家》:“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析:劈开。

骨:骨头。

炊:烧火做饭。

析骨而炊:形容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

读故事

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楚国的君主楚庄王派楚国大夫申舟去访问齐国。

申舟去齐国必须从宋国经过。因为宋国与楚国有前仇,宋国的国君宋文公就下令将路过的楚国使者申舟杀了。

申舟被杀后,楚庄王一气之下,下令发兵讨伐宋国。

楚国的大军很快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了。楚军在楚国大将子反的指挥下,向宋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宋军则在宋国大将华元的指挥下,拼死抵抗。宋国的百姓团结一致,响应华元的号召,协助将士们一起守城,并发誓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打开城门向楚国投降。他们齐心协力,一次次击退了攻城的楚军。

宋国守城防守严密,楚国攻城来势凶猛。猛攻与死守,僵持不下。

楚庄王从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秋天出兵围城宋国,一直围攻到第二年夏天,还是没能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

这久攻不下的局面让楚庄王心急如焚,眼看围城已经将近一年了,楚军的粮食只够维持七天了,而七天时间无论如何是攻不下宋国的都城的,怎么办呢?

楚庄王就派楚国大将子反去观察宋国都城内的情况。

子反登上高处朝宋都城内窥探时,宋国的将领华元发现了他,也立即登上城墙,站在高处,与子反遥遥对望。

两军对垒,作为两方将领的子反和华元本不该隔空攀谈,可眼下,这围城和攻城僵持太久,军粮又不足,使得这两位将领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于是,当子反看见华元登上了城墙,出现在他的视线中时,他禁不住扯着嗓子问华元:“你们宋国都城内情况如何?”

华元没料到子反竟有如此一问。

华元忙回答说:“我们城内的情况糟糕极了!不瞒您说,我们宋国现在是被你们围得走投无路了。我们的粮食早都吃光了,城中的老百姓家里也都没有余粮了。很多人饿死,现在城内已经无粮可吃,百姓已经到了彼此交换自家死去的孩子——以小孩子的尸体来充饥的地步了。而城中的柴草也早已烧光,大家只得四下寻找死人的尸体,劈开尸骨拿来当柴烧了。城内的状况,惨不忍睹啊!”

子反听华元这么一说,心里有些难过,就又问华元:“我们两军对战的情况下,您应该向我隐瞒城中的窘况才对,可您为什么把城内的困境如实告诉我了呢?”

华元说:“因为我觉得您是位君子,君子会怜悯他人的不幸。我将城中凄惨的境况告诉给您,是想救城中百姓,想请您撤军!”

子反说:“我也对您说实话吧!我们楚军的状况也不比你们好啊!我们军中马上就要断炊了,只剩下七天的粮草了,如果再攻城不下,我们楚军也将无粮可吃了!”

华元说:“我今天登上城墙来就是要告诉您,楚国和宋国之间征战,牵连了太多无辜的百姓,可宋国的百姓虽然到了吃死掉的孩子充饥、劈尸骨当柴烧的地步,却依然团结一心,宁死不投降!别说几天,我看您就是再坚持攻几个月、几年,也不见得能攻下城来!您这么辛苦地围城,是没用的!作为两国的指挥官,我俩不能眼看着两国的将士和百姓就这么僵持着饿死。君子当怜人之不幸,我们两军对垒,继续攻防,只会死伤更多无辜的士兵和百姓,不如我们休战吧!”

子反和华元相互袒露了双方军中窘困的实情后,他们一致认为,这仗再继续打下去,双方的将士和百姓只会因缺粮而两败俱伤。

到了第二天,子反将华元的话转述给了楚庄王,并对楚庄王说:“我军只剩下七天的粮草了,如果粮食吃完,还攻城不下,我就准备领兵撤退了。”

不料楚庄王却说道:“既然宋国都城内已经到了饿殍无数、断炊没柴的地步,那将军又何必打道回府呢?再继续围城下去,饿也要把宋国的将士都饿死啊!”

子反说:“华元将军将宋国的实情告诉我后,我也将我军只剩下几天军粮的情况告诉了他。我已经对他说了,等到我们的军粮吃完,再攻城不下,我就撤军。”

楚庄王气愤地说:“你身为将领,怎么能把这么机密的军情透露给敌军将领?!”

子反叹息了一声,说道:“大王您难道没看出来吗?一个小小的宋国,还有像华元这样因不忍心让百姓继续遭罪而堂堂正正地来找我袒露实情的君子。难道我们作为大国的楚国,还需要靠欺骗对手、隐瞒实情来取胜吗?所以在华元对我说了宋国都城内的实情后,我也将我军的实情告诉了他。”楚庄王像

楚庄王说:“虽说如此,可我还是要继续围城,攻下宋国!”

子反说:“明君当怜百姓的不幸,当惜将士的生命。我们军中只剩下几天的军粮了,您如果愿意将士们饿死在宋国的城墙外,那么您就继续攻城吧。我一言既出,便会遵守我的承诺,不仅体恤我手下的将士,也怜惜天下苍生,给宋国的百姓留一条生路。我宁被大王您治罪,也要撤军!”

楚庄王见子反如此坚决,又觉得子反说得有理,且军中果真已经粮草告急,于是只得下令全军撤退,打道回府了。

成语小提示

析骨而炊

近义词 析骸易子 析骸以爨(xī hái yǐ cuàn)

越王勾践世家篇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sì)姓,名勾践,是越王允常的儿子,为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因结怨而不断斗争。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之后不久就败给了吴国。吴王夫差率兵攻破越国都城后,勾践不得不屈辱投降,并被夫差俘去了吴国。

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一直在等待报仇雪耻的时机。之后,他被夫差放回越国。勾践重用范蠡(lǐ)、文种等贤才,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使得越国国力逐渐得以恢复。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国终于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尽,勾践雪耻称霸,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述了吴越两国的历史,尤其对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的争霸历程有精彩描述。根据吴、越两国的争霸史改编的昆剧曲目《浣纱记》的插图

卧薪尝胆 衣不重采 勾践灭吴

学成语“卧薪尝胆(wò xīn chánɡ dǎn)”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卧薪:躺在柴草上,象征着发愤图强。

尝胆:品尝苦胆,以磨炼意志。

卧薪尝胆: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原指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刻苦自励,立志图强。“衣不重采(yī bù chónɡ cǎi)”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衣:衣着。

采:通“彩”,指颜色。

衣不重采:衣着简单,衣物的颜色单一或色彩不鲜艳,形容衣着朴素。

读故事

允常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

允常在位的时候,吴越两国因由来已久的积怨,常常互相攻打。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允常逝世,他的儿子勾践即位,成了越国的新君主。

吴国君主阖闾听说越王允常逝世,就乘机举兵讨伐越国。但这次讨伐,吴王阖闾却被越王勾践打败了,他自己也被越军射伤。

阖闾的伤情日益严重,无法治愈。他在临终前将吴国托付给儿子夫差,并嘱咐夫差一定要为自己报仇。

夫差继任吴国君主后,为了给父亲阖闾报仇,就开始加紧军事训练,随时准备攻打越国。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正日夜不停地训练兵马,随时有可能攻打越国,于是勾践决定先发制人,向吴国发起进攻。夫差违谏释越王图

吴王夫差全力迎战,打败了越军,攻入了越国的都城会稽,终于为父亲阖闾报了一箭之仇。

越国战败,都城被吴军占领,越王勾践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走投无路。无奈之下,勾践不得不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

勾践准备了厚礼,并主动提出了一系列屈辱的条件,还说愿去吴国当俘虏,为吴王效力,请求吴王放越国一马。

吴王夫差不顾手下大臣们的反对,接受了勾践的投降,撤军回了吴国。而勾践也果真去吴国做了俘虏。

勾践在吴国当了几年俘虏后,获取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赦免——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后发誓要灭掉吴国,以雪被吴军围困于会稽山、去吴国当俘虏的耻辱。为了让自己牢记败给吴国并在吴国当俘虏的耻辱,勾践回国后每天晚上都睡在稻草上,还在屋里挂了一个苦胆,每天起床和睡下时都要望一望苦胆,每次吃饭前也会尝一尝苦胆,以此来提醒自己勿忘屈辱。

为了使越国尽快恢复国力,勾践亲自带领百姓下田耕作,发展生产,并让自己的夫人也带领越国妇女养蚕、摘桑、织布,以身作则来鼓励民众加紧劳作。

为了不让自己安于现状,贪图安逸和享乐,而忘了雪耻的大事,勾践从不穿华丽的衣服,只吃简单的饭菜,还以柴草当褥子——每天晚上就睡在柴草上。

勾践就这样日夜发愤图强地做着复仇的准备。他还虚心听取谋臣们的意见,重用了范蠡、文种这样有勇有谋的大臣。在能臣的协助下,他一方面对百姓关爱有加,取得了民心;另一方面加紧训练精兵强将,增强了越军的战斗力。

由于勾践的励精图治,越国的国力和兵力逐渐恢复,终于具备了复仇的实力。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勾践举全国之力,发动了大规模的灭吴战争。最后,越军将吴国团团包围,打起了攻城的持久战。

吴王夫差不堪围城,派人向勾践求和。在勾践准备停战讲和时,勾践手下的大臣范蠡提醒勾践说:“难道君主您忘了被吴军围困于会稽山的事了吗?”

勾践忽然醒悟过来,拒绝了吴国的求和。

勾践带领的越军将吴国的都城整整围困了三年,才攻破了吴都。最终,吴王夫差兵败自杀,勾践终于灭掉了吴国。

成语小提示

卧薪尝胆

近义词 发愤图强 奋发图强 励精图治 宵衣旰食

反义词 胸无大志 妄自菲薄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 范蠡辞官,文种自杀

学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niǎo jìn ɡōnɡ cánɡ,tù sǐɡǒu pēnɡ)”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烹:烧煮。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飞鸟打光了,弓也就该藏起来不用了;野兔被捕杀了,猎狗用不上了,就被煮着吃了。比喻事情办成之后,把出过力的有功之人抛弃或杀掉。

读故事

范蠡是越国足智多谋的谋臣,他与越国大臣文种一起辅佐越王勾践二十多年,最终协助勾践灭掉了吴国。

在勾践兵败屈辱求和去吴国当俘虏的时候,范蠡一直陪伴勾践在吴国为奴。他忍辱负重,不辞辛苦,不仅时常提醒勾践勿忘国耻,还出谋划策,让勾践赢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直至勾践被释放回国。

他们回国后,面对国力微弱的越国,范蠡又为勾践谋划了大力发展生产、多积累粮食的强国计划,让勾践亲群臣、近百姓以稳定社会,再扩充军队,加紧战备训练。范蠡的富国强兵大计,使得越国很快恢复了国力和兵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