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一本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7:35:10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一本通》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一本通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一本通试读:

前言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宝库。”历史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徜徉于书页中,闻着淡雅的墨香,我们总是想和它离得更近,把它看得更清晰些。

在短时间内了解中外历史,认识一个完整的世界,是古往今来很多人的梦想与追求。

要想了解历史,就不能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在越来越注重“复合型人才”的今天,如果我们不懂得一些必需的历史知识,平日生活中难免会错误百出;如若不懂装懂,难免会贻笑大方;为人师者如不懂历史,难免要误人子弟,甚至导致谬种流传……可以说,不阅读历史,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未来!只有掌握了历史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才能增进对历史乃至现实的解读与把握,才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潮流。

然而在这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大大小小的事件浩如烟海,经天纬地的人物繁似星辰,国度地域的脉络错综庞杂,辉映古今的思想文艺异彩纷呈……到底哪些历史应该走进我们的记忆,进而浸润我们的心灵呢?《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一本通》在此作了有益的尝试,将让您用最短的时间,阅读最多、最应该知道的历史。

本书浓缩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融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选编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对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事件介绍详尽,选材兼顾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典故、科技等多个方面,内容涉及到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最常用的历史知识。打开此书,它将引领您在奔放、飞旋的历史舞台上体验中外不同文化的魅力,俯瞰人类文化的七彩画卷,探知远古的文明、感受先贤大师的哲思与智慧。

本书立足于全球历史观的开阔视野,共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篇。其中中国历史以朝代为线,包括神话传说时代、文明与纷乱、帝国建立、大汉天下、群雄并起等十五个部分。世界历史包括生命初体验、奴隶的眼泪、中世纪的春秋年代、世界在机器声中前进、战争与和平等五个部分,涵盖了人类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本书在保证各自历史完整与延续的基础上,简要勾勒出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生动再现了人类历史的波澜壮阔与风云变幻,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窥斑知豹,进而掌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另外,我们还在各篇设立了“相关链接”,简要介绍历史背景及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增添阅读趣味,又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拓展延伸。此外,我们还精心选配了200余幅插图,包括历史人物、古籍书影、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典故的情节再现等,文图对应,为读者打造一个立体直观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获得图与文赋予的双重享受。

有人说,想把一本书写得让人读不懂,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要把很专业的问题表述得使缺乏专业基础知识的人也能理解,并且还要使他读得有兴趣,就十分困难。我们的目的是后者。

中外历史博大精深之内涵,雄厚宏伟之魂魄,足以令世人研读。学习中外历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个人的文化修养,使思想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浸润和升华。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一种更便捷的读史方式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相信有它在您的枕边,会为您的生活增添一分别样的味道。上篇中国历史第一章神话传说时代

神话是远古先民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自然事物、人类起源的虚构。而关于祖先的传说,则是他们对自己历史的记述,有相当的依据。因为它产生于历史,是先民中口耳相传的故事,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它具有无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反映了远古历史的某个侧面。——樊树志一、混沌初开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古老神话。我国封建社会的蒙学读本《幼学琼林》的开篇讲道:“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升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这表达了中国古人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观点。在盘古开天地后,神话传说中又相继出现了五氏,分别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

●盘古开天地

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神话,作为宇宙起源或是民族起源的答案,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传说,在万物产生之前,一个鸡蛋包含着整个宇宙,鸡蛋里是一片漆黑混沌。巨人盘古就是在这个大鸡蛋里慢慢孕育成人的。他沉睡了1.8万年,醒来后发现自己看不见一丝光明,心里十分憋闷,便决心捅破这个大鸡蛋。

随着一声巨响,盘古撑碎了这个束缚他的鸡蛋,紧紧缠住盘古的混沌黑暗被慢慢分离了。轻的一部分飘动起来,冉冉上升变成了蓝天;重的一部分则渐渐沉降,变成了大地。盘古高举双手把天空向上托,他的身子一天长一丈,天地也由此一天分离一丈。当天终于高高定位于大地的上方后,盘古已疲惫不堪,他躺下身来,在熟睡中死去了。

盘古的死引起了一连串新事物的诞生:他的右眼变成太阳,左眼变成月亮;血液变成江河海洋,毛发变成树木花草;呼吸变成风,声音变成雷;欢喜时的笑容变成晴天,烦恼时的愁容变成阴天;他的头变成东岳泰山,腹部变成中岳嵩山,左臂变成南岳衡山,右臂变成北岳恒山,双足变成西岳华山。盘古开创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美好世界。

继盘古之后,大约在20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又陆续出现了三位伟大的神祇——天皇、地皇和人皇,神话中称他们为“三皇”。在“三皇”时代,太阳和月亮开始有规律地起落,昼夜开始分明。

这些虽然都是神话传说,却和现实有着惊人的相似。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元谋人,就出现在距今170万年前,也就是“三皇”生活的时代。他们能够直立行走,会制造简单的工具,白天打猎、采摘食物,夜晚在山洞中群居而生。

●有巢氏构木为巢

据史书记载:上古时人类少禽兽多,人类在地面上居住,经常受到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危险中。

由于受到恶劣环境的逼迫,部分人类开始向北迁徙。

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学习鼠类动物的生存方法,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里面,洞口用石头或树枝挡住,于是安全了许多。

但是北方气候寒冷,许多人宁愿留在南方的危险环境中生存,也不肯往北迁移。

这时候有巢氏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出生了,传说他曾经游过仙山,得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看到鸟类在树上筑巢,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教给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的方法,用树枝将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遮挡得严严实实,既能挡住风雨,又可防止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便不用再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了。

人们对他非常感激,便推选他为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

有巢氏成为部落酋长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很快,他的名声便传遍了中华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具备圣王的才能,于是又推选他做总首领,尊称他为“巢皇”,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

传说有巢氏掌权后,将都城迁到了北方圣地石楼山。

石楼山位于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当时有巢氏命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供他居住在里面处理事务。所以这里被称做有巢氏的皇都。三皇“三皇”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帝王,“三皇”的称呼曾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出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李斯说古代有三皇,分别是:天皇、地皇、泰皇,其中地位最尊的是泰皇。

关于“三皇”,大致有以下这几种说法:

一、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二、伏羲、女娲、神农(出自《风俗通义》);三、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四、伏羲、神农、共工(出自《风俗通义》);五、伏羲、神农、黄帝(出自《古微书》);六、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记》);七、天皇、地皇、人皇(民间传说)。

●钻燧取火

蛮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火,也不会使用火,人们只能吃生的食物,因而他们经常生病,寿命也不长。

伏羲想让人们知道火的用处,于是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随着“咔”的一声,树木被雷电击中并燃烧起来。人们被雷电和大火吓得四处奔逃。不久,雷雨停了,这时候有个年轻人发现,周围没有了野兽的嚎叫声,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不久便发现身上变得很暖和。他招呼大家:“快来呀,这火并不可怕,它送给了我们光明和温暖!”这时候,人们又发现不远处烧死的野兽发出了香味。人们聚到火边,分吃烧过的肉,都觉得第一次吃到这样的美味。人们感到了火的可贵,于是拣来树枝,将火种保留起来,不让火熄灭。可是有一天,因为值守的人睡着了,火也因此燃尽了。

伏羲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后,便在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遂明国,你可以在那里找到火种。”年轻人醒后,决心到遂明国去寻找火种。

年轻人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遂明国。可是这里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年轻人失望之余,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发现眼前有亮光一闪一闪的,他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就在一棵遂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在树上啄虫子。它们每啄一下,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在大树枝上钻,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并不着火。年轻人并不灰心,他又找来各种树枝不停地试验。终于,树枝上冒出了烟,然后就闪出火苗了。

他回到了家乡,教给人们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人们佩服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推举他做首领,称他为“燧人”,意思就是取火者。

●伏羲创八卦

伏羲,又称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也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

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最早的一位智者。他观察力很敏锐,又拥有超人的智能。伏羲氏用一种数学符号将他观察的所得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

那个时候,孟津的东部有一条图河,这条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就出于此河,《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伏羲氏依照此图画出了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这就是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对于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他用阴阳八卦来解释。伏羲氏也因此被后人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

我国古代多将圣人神化,传说伏羲能建造天梯以登天。根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过,黄帝所归。”“太白皋爰过”,即伏羲上下于建木之意。《淮南子·时则训》中也说:“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白皋、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

●女娲炼石补天

女娲是中国神话中一位人首蛇身的创世女神,是伏羲的妹妹。传说当时洪水成灾,人类都死了,只剩下了伏羲和女娲兄妹,为了使人类能够繁衍下去,兄妹俩就结婚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女娲参照自己的样子,用黄土和水捏成人形,于是人类便出现了。后来她觉得这种方法太慢,就用一根藤条沾上泥浆,将泥浆洒在地上,结果也都变成了人。为了使人类能够延续下去,她还制定了嫁娶之礼。女娲造人《风俗通义》:“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黄土做人。剧务(工作繁忙),力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绳)人也。”

相传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吵架,两人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共工因打输而羞愤地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被共工撞折后,天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着起了大火,洪水喷涌出来,人类面临着空前的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锅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做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经过女娲的一番辛劳整治,人们又重新过上了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还是留下了一些痕迹:从此天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而天上的彩虹,就是女娲的补天神石发出的彩光。

●神农尝百草

传说神农氏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的贡献更是不在以上四位之下。远古时期,人民靠采集和渔猎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将农业生产的技能传授给人民。这个传说反映出了原始时代的生产方式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的进步。

据说神农氏的肚子是一个几乎透明的“水晶肚”,东西被吃进肚子里后还能够看得见。当时人们对各种植物的认识还相当贫乏,那个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经常有人因为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因此他采集各种花草果实,并一一尝试,然后分辨出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可以治疗疾病。然后,神农氏撰写了一本书,定名《本草》,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各种药物的性能,并把一些可食用的植物,分别定名为小麦、稻米、高粱等,教人种植;还教人们把野兽豢养到家里,这就是我们现在还饲养的狗、马、牛、猪的始祖。中国的农业社会,就在这位伟大神祇的领导下建立了。

一天,有一只鸟儿衔着一颗谷物在天上飞,那颗谷物掉了下来。神农看到后,将谷物埋在了土里,过了不久,谷物长出来了。神农氏尝了尝谷粒,感到很好吃,于是他又发明了锄头、斧子等工具,教人们砍掉树木,开垦土地,种植谷子。

据说陶器也是神农氏发明的,这就使人们使用上了陶盆、陶罐等器皿,为生活提供了方便。炎帝像炎帝即神农氏,曾遍尝百草为人治病,晚年在南巡途中因误尝毒草而身亡,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二、禅让时代

黄帝统领炎黄部落,战胜了蚩尤,与炎帝并称为华夏始祖。到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选择舜为继承人,经过四岳十二牧会议表决通过,尧传位于舜。“四岳十二牧”是当时的一些部落首领,若想得到他们的同意,需要具备相当的能力和威望,后来舜将帝位禅让给禹,也得到了四岳十二牧的同意,这就是“禅让时代”。在“禅让时代”,帝位人选的推举政策类似于民主选举,但这种选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被举荐的人其实还是出身王族,而选举者也是各部落的首领。

●黄帝的传说

人类在生活中不断进行着发明和创造,弓箭就是在这时候出现的。伴随着这个伟大的发明,男人们狩猎的成果显著提高了。再加上人口的增多,粮食出现剩余,各个氏族间开始为争夺地盘而发生争斗,于是,氏族中的头等大事从温饱转向了战争。

在打仗方面,女人显然不如男子。于是,开始有男子在发生战争的时候担任氏族头领。随着男子在氏族中的作用不断增大,仅在战争期间拥有领导权已经不够了,女性开始逐渐退出氏族的核心位置,由男性取而代之。

为了夺取更好的田地、更多的粮食,氏族间的战斗越来越频繁。一些氏族开始联盟,结合成一个或几个大的部落,共同发动战争或抵抗其他部落的侵犯。

每个部落都会推举一名英勇善战的勇士作为首领,黄帝就是这些部落首领中最伟大的一位。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带领部落从西北一直迁徙到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当时北方的炎帝正和南方强悍的九黎族首领蚩尤进行激战,争夺黄河下游地区。不久炎帝失败,来向黄帝求救,并与其结为联盟。黄帝于是统率炎、黄两大部落,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大战。在大将应龙、女魃的辅佐下,黄帝大败蚩尤。

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落发生了战争,黄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郊外击败了炎帝。从此,中原大大小小的部落都尊黄帝为共主,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民族。黄帝在统一了各部落后,把首都设在有熊(今河南新郑),并下令各部落间如发生争执,不准再用武力解决,而要向他控诉,由他为大家判断是非。

传说黄帝在位的时间有100年之久,这期间部落势力强盛,生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如文字、音乐、历法、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黄帝的妻子嫘祖,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从此以后,中华民族都自称为“黄帝后裔”或“炎黄子孙”。

●涿鹿之战

这场传说中的战争发生在距今大约4600年前。

九黎族首领蚩尤生性好战,传说他三头六臂,有八只脚,勇猛无比。他还有81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他们先是击败了炎帝的部族,后来黄帝应炎帝的请求与炎帝联合起来和蚩尤作战。炎帝

与黄帝同为华夏祖先的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号为烈山氏或厉山氏,他的部落在黄河上游的渭河地区。据《史记》等文献记载,炎帝姓“伊耆”,名石年。他的母亲是有娇氏女,名女登,是少典正妃。她生下炎帝,炎帝长于姜水,所以又有“姜”姓之称。《纲鉴》等书中说:“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

黄帝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与蚩尤作战。在交战之初,蚩尤占据优势,曾一度大败黄帝的军队。因为蚩尤会喷烟吐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使他们辨不清方向,更杀不出重围。就在这危急关头,黄帝猛然抬头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始终不动,他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指南车,认定了一个方向,这才带领军队冲出了重围。据说黄帝和蚩尤一共打了71仗,黄帝胜少败多,终日焦虑不安。这一天,黄帝梦见九天玄女交给他一部兵书,醒来一看,手中果真有一本《阳符经》。于是黄帝按照玄女兵法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演习变化,成为一千八百阵,名叫“天一遁甲阵”,最终彻底打败了蚩尤。

黄帝将蚩尤斩首,后又将蚩尤尊为“兵主”,就是战神。黄帝将蚩尤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蚩尤的形象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许多部落在与黄帝交战时,看到蚩尤的形象都不战而降。

●尧帝访贤

尧帝当政时期,人才济济,但他还是怕有的人才没有被发现,于是到处查访,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访许由的故事。

许由字巢父,为当时的名士。他不贪求名利富贵,崇尚自然无为,坚持自食其力,生活简朴,与世无争。他得知尧帝要来访他,就躲开了。恰巧碰到了啮缺,啮缺便问他为什么要离开,他说:“为逃避尧。”啮缺又问:“为什么要躲着他呢?”许由说:“尧这个人啊,轰轰烈烈地推行他的仁义,我怕他以后会被天下人耻笑,后世会发生人吃人的事。笼络老百姓并不是很难的。爱护他们,他们就会亲近你;给他们利益,他们就会聚在你周围;做他们喜欢的事,他们就会勤奋。做他们厌恶的事,就会使他们逃散。爱护百姓,给他们利益是出于仁义,缺乏真诚实行仁义的事,大多是借仁义取利。这样,不仅不能真正实行仁义的行为,还会变得虚伪。想用一个人的决断来使天下获利,只是一种一刀切的做法。尧只知道贤人对天下有好处,而不知贤人对天下也有坏处。只有那不重用贤人的人,才能明白这一点。”一段时间后,帝尧去拜访许由。尧对许由说:“太阳出来了,火把还在燃烧,在光照宇宙的太阳光下放光,不显得多余吗?大雨过后,还去灌溉,不是徒劳吗?作为天子,我感到惭愧,已不适合再占着帝位,请允许我将天下交付于先生,以使天下太平。”许由回答说:“天下在你的治理下,已经升平日久,既然你已经把天下治理好了,为什么还要让我代你去做一个现成的天子,难道是我喜欢好的名声吗?名,从属于实,我对虚名从来都不感兴趣。鹪鹩即使在很大的林中筑巢,也不过占上一枝就够了;鼹鼠就算去黄河边喝水,也不过喝满肚子就足够了。你还是请回吧!天子于我没有什么用处。”许由于是来到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自己耕种,生活得自由自在。

●舜

舜帝,传说中与尧并称的圣王。舜又称虞舜,据说因为当时的国号是有虞,先秦时代有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其有虞氏。《史记》说舜名重华,是“冀州之人”。

相传20岁的时候,舜的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为人知的。他能够坚持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尽孝,故在年轻的时候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询问关于继任人选的事,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能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表现出了全方位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他到一个地方劳作,便会使那个地方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他会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使粗制滥造的现象被杜绝。他所到之处,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得知这些情况后,尧很高兴,将絺衣和琴赐给舜,还赐给他牛羊,并为他修筑了仓房。

经过许多次艰难的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尧选择吉日,举行了禅让大典,将帝位禅让给舜,《尚书》中称舜“受终于文祖”。还有一种传说,说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但没有天子的名号。还有另外一种与此二者说法差异甚大的传说是,舜囚禁了尧,还不让他与其子丹朱见面,然后自己做了天子,这种情节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舜篡权,夺了尧的帝位。

●禹

舜帝在位48年,在此期间,文命(大禹)的威望不断提高。禹王治水 版画

大禹治水13年。他吸取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法排除了水患,并兴修水利,以利于农业生产。他为治水殚精竭虑,新婚仅三四天便离开了家,儿子启出生时也没有回去看一眼,三过家门而不入,受到人们的爱戴。于是,第二次禅让发生了,舜帝将权力交给了大禹。据说禹也曾效仿舜,将帝位让于舜子商均,但天下诸侯都来朝拜大禹,于是大禹继承了帝位。

大禹在掌握了部落的领导权后,统领众多氏族首领,对三苗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逐步在战争中确立了自己的最高王权,并把首都设在安邑(今山西夏县)。

为了巩固王权,大禹召集各氏族的首领,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境内)举行大会,史称“涂山之会”。

在这次大会上,大禹把中国分成了九个州:

一、冀州:河北平原与山西高原。

二、兖州:黄河与济水之间。

三、青州:山东半岛。

四、徐州:河淮平原。

五、豫州:中原地区。

六、雍州:关中与陇西。

七、凉州:秦岭以南与四川盆地。

八、扬州:长江下游。

九、荆州:长江中游。

每一州都由一位氏族首领进行管理,而这些首领的管理权则归大禹所有。这是中国行政区域正式被称为“州”的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原来的众多氏族首领,此时大都转化成了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禹铸九鼎

鼎是古代烹饪所用的器具,其作用与现在的锅差不多,是用来炖煮和盛放鱼、肉的。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按外形分,既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用黏土烧制,后来逐渐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于荆山之下铸九鼎,九鼎象征九州,九鼎上面镌刻着魑魅魍魉的图形,以提醒人们,防止被其伤害。自禹铸九鼎的传说始,鼎就不再是一般的炊器,而成为了传国重器。从商代至周代,定都或建立王朝就被称为“定鼎”。国家灭亡了,鼎也要迁徙,如夏朝灭亡后,商朝兴起,九鼎就被迁到了商都亳京;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九鼎又被迁至周都镐京。第二章文明与纷乱

大约公元前2000年,夏王朝是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最后发展的阶段。龙山文化的城墙已经相当大了,有了厚重大门的夯实土的城墙,显然不再是农民村落,而是某种形式的王国了。郑州附近的阳城大概就是那个时期的首都,它有二十英尺高的城墙,大小一平方英里,墙外有两座青铜铸造场。

……视为凭空想象的英雄,归功于他们的创造发明有取火、农耕、畜牧驯养、历法、书写文字和洪水的治理等。其中治水的叫大禹,是夏王朝的创始者。夏的存在年代姑且定为约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但此外关于夏朝的其他情况几乎一无所知。——罗茨·莫菲(Rhoads Murphey,美国历史学家)一、夏:传说中的王朝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统治时期。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

它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夏朝总共传了14代,17个王,延续近500年。

●禹传启,家天下

大禹年老后,按照禅让的惯例,应该选举一个有能力的继承人来接替他的位置。许多人推荐掌管刑法的皋陶,可是不久后皋陶就病死了。于是大家又推举当年同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

伯益在部落中威望很高,大禹也就确定了他的地位。可是,这时在氏族中实际掌管权力的人却不是伯益,而是大禹的儿子启。

不久后大禹死了,伯益为他举行了葬礼。当年大禹为舜举行葬礼后,曾将继承人的位置让给舜的儿子,但没被接受。这次,伯益也效仿大禹的样子避居起来,假意将王位让给禹的儿子启。没想到却弄假成真,启并没有客气,而是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王位。

启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在氏族中的威望并不亚于伯益。各部落首领看见启登上了王位,纷纷来都城表示祝贺。

伯益见此情况,不禁恼羞成怒,率领自己的部族攻打启。启对此早有预料,从容应战。两军在甘亭(今陕西户县)大战,伯益战死。伯益死后,他的氏族有扈氏十分愤怒,又联合了其他部落攻打启,可同样遭到失败,战败后的有扈氏部族都沦为了奴隶。

伯益和有扈氏的失败,使启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使禅让制彻底改变为世袭制。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了。从此以后,帝王把国家当成了他一家的天下,他死后,王位不再选举有能力的人来继承,而是由他的儿子继承,并且希望能这样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太康失国

大禹曾经告诫子孙说,如果贪图酒色游猎,就可能失去民心,但是他的后代并没有很好地领会他的话。启建立夏朝后,开始时还励精图治,可慢慢就腐化起来,天天饮酒打猎而疏于朝政。不久启死了,他的儿子太康继位。神话时代的后羿

除了这个夏朝有穷部落的首领后羿外,在神话时代还有一位后羿,他生活在尧帝的年代。这两个后羿生活的年代虽然不同,但都是著名的弓箭手。

在神话时代,据说天上曾经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残害生灵。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才让人们得以正常生活。

至于美丽的嫦娥,她到底是射太阳的后羿的妻子,还是那个抢夏朝王位的后羿的妻子,人们至今还在争论。

太康的生活比启还要腐化,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猎,对治理国家却没有兴趣。有一次,他带着随从去打猎,越打越起劲,一直打到黄河以南的有穷部落(今河南洛阳南)。

有穷部落的酋长后羿看到太康只带了少数随从出来打猎,觉得这是个机会,就带兵悄悄地截住了他们回去的路。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回来的时候,却看到洛水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才知道后羿不让他回都城了。各部落首领早就对太康荒唐的行事不满,加上又惧怕后羿的势力,所以没有人支持太康。没办法,太康只好在洛水南面过起了流亡生活。

由于世袭制已然确立,后羿的势力也没达到独立为王的程度,因此他不敢自立,便立了太康的兄弟仲康为王。

仲康虽然为王,可国家的实际权力却操控在后羿手中。不久仲康死了,后羿不再甘心躲在幕后,于是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正式夺了夏朝的王位。仗着自己射箭的本领高超,他也开始作威作福起来,和太康一样,经常四处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亲信寒浞打理。

●少康中兴

寒浞掌握了实权后,瞒着后羿,慢慢收买人心,最终暗杀了后羿,夺取了王位。因为害怕夏朝王族的人跟他争夺王位,寒浞开始追杀被后羿撵走的相。

相当然逃不过大批的追兵,最终被寒浞杀死。那时候,相的妻子正怀着孕,她从一个墙洞里爬出,才捡回一条命,并逃到了娘家有仍氏部落,后来她生下儿子,取名少康。

少康长大后,以放牧为生。寒浞听说相的儿子还活着,又派人追捕。最后,少康逃到了舜的后代有虞氏的部族。部落首领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并给了他田地和奴隶。少康从小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练就了一身本领。他在有虞氏部族立足之后,开始招收人马,逐渐有了自己的队伍。后来,少康得到忠于夏朝的大臣和部落的帮助,率兵攻打寒浞,终于把王位夺了回来。

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混战,才恢复过来,历史上称做“少康中兴”,夏朝由此进入了由“治”到“盛”的局面。

此时的夏朝有了历法,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夏朝制定的历法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夏历对农业生产有着相当准确的指导作用,再加上木制农具的使用,让当时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粮食出现大量剩余。

剩余的粮食大多被用来酿酒。在夏朝遗址——二里头遗址中,出土最多的就是酒器,饮酒用的青铜爵更是精美。据文献记载,夏朝人很喜欢喝酒,一度酗酒成风。不光是大禹的子孙们,普通人也经常痛饮,喝醉了就彼此搀扶着大声唱歌。

●夏桀的覆灭

夏朝在第十四位王孔甲统治时,逐渐走向末路。传说这位君主喜欢吃龙肉,专门叫人在王宫中养龙供他食用。除了这个怪癖外,孔甲还喜欢占卜,与鬼神交流。各地的诸侯对此十分不满,经常发动小规模的叛乱。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夏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姒履癸即位,矛盾越来越激化。

姒履癸算得上是文武全才,赤手空拳就可以搏斗虎豹。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可他却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到了暴虐和享乐上。

姒履癸喜欢把王宫修建得异常豪华。他的妻子施妹喜则喜欢听绸缎撕裂时发出的声音,于是姒履癸就命宫女在她身旁日夜撕裂绸缎。

姒履癸还发明了一种酷刑,称为“炮烙”,就是在铜柱上涂抹膏油,下面燃烧炭火,让犯人赤足在铜柱上走过。可想而知,那是一定要滑下去的,滑下去便会跌到炭火上烧死,而姒履癸则最喜欢看人受这种酷刑时挣扎悲号的惨状。有一次,他一面看,一面问他的大臣关龙逄是不是也觉得快乐。关龙逄说:“这种做法,好像春天走在薄冰上,危险就在眼前。”姒履癸则冷冷地说:“你只知道别人危在眼前,却不知道自己危在眼前。”随即下令把关龙逄炮烙处死。关龙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进忠言而被杀的臣子。

姒履癸的酷刑让人们感到十分恐惧,日益增加的赋税更让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又有人来劝告姒履癸:“您再不接受规劝,恐怕会亡国。”姒履癸大怒,说:“你妖言惑众,人民有君主,犹如天空有太阳。太阳亡,我才亡。”于是全国人民喊叫说:“太阳,你快亡吧,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妺喜

传说夏朝的灭亡与一个叫妺喜的女子有关,她是夏朝最后一个暴君夏桀王最宠爱的妃子,有人说她是“千古第一狐狸精”,史书中有哪些关于她的记载呢?《国语·晋语一》中记载:“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列女传》说:“美于色,薄于德,乱孽无道,女子行丈夫心,佩剑带冠。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曰:“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常置妺喜于膝上。妺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

夏朝在姒履癸的统治下危机四伏,四方诸侯纷纷背叛而去。于是,商族首领汤决定兴兵伐夏。夏、商二军在鸣条(今山西安邑)郊外展开决战,姒履癸战败出逃,后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姒履癸死后,人们加到他头上的称号是“桀”,意为凶暴的君主。二、商:青铜铸就的时代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世袭制王朝,从大约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

商朝前后相传17世,共31个王,延续了600年的时间。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具备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奴隶的地位十分低下,奴隶主既可以买卖他们,也可以将他们随意杀死;如果奴隶主死了,奴隶还要为其殉葬。

●商汤立国

灭掉夏朝的商族,一直生活在黄河下游。传说商的祖先是契,跟大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畜牧业发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商汤成为首领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在看到夏桀的腐败后,商汤就决心消灭夏朝。虽然他表面上对夏朝臣服,暗地里却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那时候,部落把祭祀天地、祖宗看做是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部落叫葛,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商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没有牲口做祭品。”商汤就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做祭品。可葛伯却把牛羊杀掉吃了。商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商汤就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了,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孩子。这件事激起了大家的公愤。商汤借此出兵把葛族消灭了,并攻取了附近几个部落。商汤像

商汤娶了有莘氏女为妻,他的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人名叫伊尹,是个厨师,专门服侍商汤。在交谈的过程中,伊尹对商汤说了许多治国的道理,商汤于是马上提拔伊尹做自己的助手。天命玄鸟

传说契的母亲简狄,一次在路上行走,这时天空中飞来一只黑色的大鸟,正好生下一个蛋,掉落在简狄脚边。简狄捡起这个蛋吃了,回家后不久便发现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儿子契,也就是商朝的祖先。因此,商族人都认为自己是鸟儿的后代,在他们的许多日常生活用具上都有鸟的图形。

之所以会有这个“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是因为原始人类还不了解受孕的常识,他们不知道女人为什么会怀孕。在确定有了孩子后,人们就开始回想,有的人想到了最近吃了一种不常吃的东西,有的人想到了曾经做过的一个奇怪的梦……于是,人们慢慢就认为,是神灵通过某种特殊的形式让自己怀孕的,那么自己的孩子,就是这个神灵的后代。

商汤和伊尹商量讨伐夏朝的事。伊尹说:“现在夏朝还有力量,我们先不去朝贡,试探一下,看它会怎样。”商汤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朝的进贡。姒履癸果然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族。伊尹一看还有许多氏族服从姒履癸的指挥,便赶快向姒履癸请罪,并恢复了进贡。过了一年,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商汤和伊尹于是决定大举进攻。

自从启建立夏朝以来,同姓相传已经400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商汤和伊尹商量了一番后,决定召集商军将士,由汤亲自向大家誓师。商汤说:“不是我想进行叛乱,实在是姒履癸作恶多端,上天降下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

商汤借上天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姒履癸早早灭亡,因此作战都非常勇敢。商汤一举灭亡了夏朝,建立了商王朝。

●伊尹辅政

伊尹原名伊挚,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喜爱尧舜之道;既熟悉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的方法;既为奴隶主贵族做厨师,又给贵族子弟当“师仆”。他对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的研究使他远近闻名,使得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带着礼物去有莘国聘请他。在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座很平的小山,传说就是商汤聘请伊尹的“三聘台”。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只好将有莘王的女儿娶为妃子,以使伊挚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商汤王身边。《孟子·万章》篇记载: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其实就是教给商汤治国驭民的方法和灭夏的方略。

伊尹首先潜入夏朝做间谍,了解了夏桀的许多重要情报。为了知道九夷之师对夏桀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结果夏桀十分生气,“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看到夏桀还能够指挥九夷之师,就向商汤献计暂时恢复向夏王朝进贡,同时暗中做着攻夏的准备。

过了几年后,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向夏王进贡,夏桀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伊尹觉得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攻夏。夏桀战败南逃,汤先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属国,然后向西进军,很快灭亡了夏朝。这一战使商汤伐夏取得了胜利,也是伊尹助汤建立商王朝所立的第一件大功。

商朝建立后,伊挚被封为尹。《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

●九世的混乱

商汤逝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外丙和仲壬先后继位。仲壬逝世后,商汤的孙子太甲登上王位。太甲继位的前期表现还可以,但是后来渐渐变得残暴,贪图享乐,使得朝政混乱。于是,作为四朝元老的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邑(今河南虞城),自己摄政。

桐邑在商汤墓的附近,太甲到那里后,看到祖父的墓很简陋,又从守墓人那里听说了许多祖父艰苦创业的事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于是深刻反省,加以改正。七年后,在确定太甲已经改过自新后,伊尹迎回了这位废君,将政权重新交还给他,并辅佐他成为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君王。

不过,在《竹书纪年》中,却有另一种记载,伊尹将太甲放逐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偷偷回到都城,将伊尹杀死后复位,但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依然在朝中为官。而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一直到商代末年,商朝仍然在祭祀伊尹,所以《竹书纪年》中的说法可信度并不高。

商王朝在建立之初,帝位是传给弟弟的,最后由最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依此类推。从第10世商王仲丁到第18世商王阳甲这五代九王期间,多次发生争夺王位的权力斗争,王位时常更迭,王室子孙为了争夺王位相互残杀。

为了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商朝废除了“兄终弟及”的制度,一律改为“父亡子继”,以保安宁。

●盘庚迁殷

商王朝的命运一直很坎坷,除了王位的频繁更迭,还有黄河的不断泛滥,迫使商王朝迁都达六次之多。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国都定在亳(今河南商丘)。到了第20代王盘庚时,国都始终没有最终确定下来。

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状况,他决心再一次迁都。大多数贵族因为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甚至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坚持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盘庚整顿了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200多年,商朝一直没有迁都,从此商朝又被称做殷商。

从那时候起,经过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到了商朝国都的遗址,称之为“殷墟”。中国已出土的最早的文字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一家药店首次发现了甲骨后,从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后来由于抗日战争而停止,直到1950年后又重新开始发掘工作。在殷墟发现的甲骨中,已经辨认出5000多个单字,能够认出来的汉字大约1700个,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到了商朝,现代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而对于甲骨的研究,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问——甲骨学。

殷墟中出土了大量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有十多万片,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都刻着文字——甲骨文,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的雏形。

商王朝崇拜祖先,也崇拜鬼魂和管理鬼魂的神灵,甚至鬼魂所居住的山岳河流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从战争征讨到疾病、婚嫁,无论大事小事,商朝人在作决定之前都要征求祖先的意见,即向鬼神请示。请示的方法依靠占卜,占卜必须在隆重的祭祀典礼中举行,才能让祖先喜悦并得到赐福。于是祭祀就成了国家的第一要政,比军事和政治都重要。殷墟殷代车马坑

商朝人把占卜的结果,也就是祖先鬼神的重要指示,刻在乌龟甲壳上或其他兽类的骨骼上,作为记录保存,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甲骨文。

●武丁开创鼎盛时代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商朝在武丁时期达到鼎盛,社会繁荣,百姓生活安定。武丁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君王,雄才大略,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他年少时曾在民间生活,为了使殷商复兴,他破格提拔了有才能的人傅说,任以为相,励精图治,对四周侵扰商王朝的外邦进行了征讨,诸如羌方、土方、人方、鬼方、虎方、荆楚,等等。四方诸侯都臣服于商朝,国家出现了繁盛的局面。

这一时期,商朝的农业、手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商业也繁荣起来,还出现了铜制的海贝货币,用来进行贸易。由于商朝是一个极其重视祭祀的王朝,青铜礼器十分发达,青铜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青铜器皿种类多,制作非常精巧,像后母戊大方鼎,重量有875千克,高130厘米,鼎上刻着精细的花纹,可见当时的冶铜技术和艺术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除了礼器,商代的青铜兵器种类也很多,且使用广泛。商王的近卫部队、商军主力和战车兵都是装备青铜兵器的,只有一些消耗量特别大的兵器,如箭镞,仍用骨石和蚌质兵器。后母戊大方鼎

武丁在位的59年间,社会平稳,经济繁荣。但这位英主的晚年却并不幸福。武丁的夫人妇好英勇善战,在武丁征讨外邦时,不仅同他一起出征,还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得武丁的喜爱。妇好死后,武丁虽然另立了新王后,但仍然思念妇好,郁郁寡欢,对新王后百般冷落,致使这位王后在抑郁中病故。武丁继而立了第三个王后,生下儿子祖甲。为了让祖甲继承武丁的王位,新王后不断在武丁面前中伤妇好的儿子孝己。武丁逐渐受到蒙骗,不但日渐疏远孝己,还禁止孝己拜祭自己的母亲,导致孝己在忧愤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孝己死后,祖甲本可以获得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却不想在众目睽睽之下靠母亲的帮助登上王位,于是在宣布他是继承人的当天夜里潜逃出宫。武丁因此大受打击,从此一病不起。

●商纣亡国

武丁之后,商朝逐渐转向没落,到了纣王的时候,终于走到了尽头。

纣王名叫帝辛,“纣”是后世给他的谥号,意为残义损善。帝辛见多识广,力大无穷,不用武器,仅凭双手就可以格杀猛兽,能把九头牛倒拉着走,而且颇有辩才。但他骄傲、自负,以为他人“皆出己之下”。帝辛的聪明足够使他拒绝规劝,智慧也足够让他掩饰错误。

从帝辛登上王位开始,宫廷建筑就没有停止过。他花费七年时间修建了“瑶宫”,与宠妃苏妲己一同居住。王宫中的肉像山林一样堆着,酒不是盛在瓶子里,而是盛在一个大池子里,酒波荡漾,可以在上面划船。帝辛和苏妲己就在这“酒池肉林”中举行宴会,男男女女都裸露着身子,嬉笑追逐,整夜狂欢,连续七个昼夜大吃大喝,然后沉醉不醒。

帝辛与夏桀一样,对酷刑有着偏好,他创造的酷刑可谓五花八门。其中对人肉进行加工、烹煮尤为恐怖,包括肉醢、肉脯和肉羹。肉醢是将人剁成肉酱,肉脯是将人烤成肉干,肉羹是把人肉做成肉汤。这不仅使很多百姓受害,就是诸侯也难幸免。

苏妲己与帝辛有着相同的爱好,看到有人赤脚走过结冰的小溪,她就命人敲碎那人的腿骨,研究他为什么不怕冷。看到孕妇,就下令剖开她的肚子,看看未出生的胎儿是什么模样。

帝辛有三个忠心的大臣:九侯、鄂侯和姬昌。九侯的女儿是帝辛的妃子之一,由于她不善于承仰颜色,帝辛就把他们父女剁成了肉酱。鄂侯据理力争,也被剁成肉酱。姬昌听到这个消息后,叹了一口气,结果被逮捕。

姬昌是周部落的酋长,他的部落因为他有很高的才干,都尊称他是圣人。姬昌被囚禁后,帝辛将姬昌的儿子姬伯邑考处决后,做成肉羹拿给姬昌吃。为了图谋日后报仇,姬昌只好忍痛吃掉。帝辛见此情形,得意地到处宣称说:“谁说姬昌是圣人,他连自己的儿子都吃。”由此他也解除了对姬昌的戒心。这时周部落献上大批名马、美女和珠宝,换回了姬昌。姬昌回去后不久便逝世了,临终时他告诉儿子姬发,一定要消灭商王帝辛。姬发于是开始积极备战。

看到形势日益严峻,商王朝的大臣祖伊向帝辛提出了警告。可帝辛却说:“我应天命而生,不同于普通人,怕什么?”帝辛的叔叔比干进言规谏,惹得帝辛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你好像是圣人,不知道你有几窍?”接着下令把比干的心挖出来看。敢于进言的臣子都被杀光了,帝辛的统治也走到了尽头。三、西周:历史转折的朝代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周王朝,定都于镐京。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周平王迁都洛邑,西周时代结束。

西周共传了11代,12个王,大约经历了275年。

西周时期,境内的各部落与民族不断融合,华夏民族逐步形成。

为巩固统治,周王朝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农业是主要的社会生产部门,“井田制”是贵族生存的经济基础。玉制奴隶 商代晚期商纣王的奴隶最终倒戈,击败了纣王。商纣王虽然没有成为阶下囚,却也引火自焚了。

●武王伐纣

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残暴君主。他大肆兴建琼楼瑶台,整日和他所宠幸的妲己以及贵族们宴饮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他加重赋税,激化了社会矛盾。百姓反抗他的暴政,他就用重刑镇压。

这一时期,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发展壮大,部落的首领姬发积极策划消灭商朝。他继承父亲文王的遗志,在姜尚等人的辅佐下,国力日渐增强。当商军主力远征东方,国内军队比较少的时候,姬发联合其他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3000人,士卒45000万人,进军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牧野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他们在这里举行了誓师大会,公布纣王的罪状,决心率军与纣王决战。牧野之战《史记·周本纪》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70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的威胁已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计划却因为东夷族的反叛而无法实施。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将主力部队调去进攻东夷,使得西线的防御极为空虚。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已不可调和,商纣不听劝谏,肆意胡为,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将箕子关押起来,并逼走了微子。姬发、姜尚等人充分把握了这一有利战机,决定乘此机会讨伐纣王,经过牧野之战,姬发战胜了商朝军队,结束了商王朝的残暴统治。

●分封制的建立

周天子自称“周命于天”,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西周时期采取了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周武王灭了商朝后,封神农的后裔于焦,封黄帝的后裔于祝,封帝尧的后裔于蓟,封帝舜的后裔于陈,封大禹的后裔于杞。周代的大规模分封是在周公摄政和成康时期,是为了巩固周天子对广大土地的统治。《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中也记载了西周分封的状况:“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按辈分来看,文王子辈的有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等,武王子辈的有邗、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等。这些封国的位置多在今关中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当时经济发展最好的地方。还有其他姬姓诸侯国,如芮、息、随、贾、沈、密、郑、虢、滑、樊等。除了同姓被封为诸侯外,西周时期,还有不少异姓被封为诸侯,如姜姓的厉、吕、申、向、许;偃姓的蓼、轸;姒姓的蓼;妫姓的陈;嬴姓的江、黄;子姓的宋;曹姓的邾、邹;曼姓的邓等。在受封的异姓诸侯国里,最强大的是齐国,影响比较大的是楚国。从周初开始,诸侯国的分封延续了很长时间。

●宗法制的兴起

姬发建立周王朝,定都在镐京(今陕西西安以西),他抛弃了以往“帝”的称谓,改称为“王”。后世则尊称姬发为“武王”。

在周王朝,国王姬发最为尊贵,其次是贵族,包括诸侯(封国君主)、卿(政府最高级官员)、大夫(政府次高级官员)、士(武官)。再次是平民,即自由民,也被称为“庶人”。最低一级是奴隶,多是商王朝的遗民,还有其他被征服部落的俘虏。

这种划分被周王朝用法律的形态加以巩固,使得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奴隶永远是奴隶。如果不安分守己,企图逾越已定的界限,就是违犯了法律,要受到严厉的制裁;同时,那也违反了礼教,也为人所不齿。

在这种社会基础上,周王朝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由国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则全部分封。封国的面积很小,20个或30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各封国像群星捧月一样,环绕着王畿。封国内,君主对封国内的平民、奴隶具有绝对的权力;对国王则每年要到首都觐见并进贡。当周王对外作战时,各封国的君主都要率领部队,听候调遣。

各封国之间地位平等,但由于封国的面积不一样,所以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之分。爵位,是周王朝的新生事物之一,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封国的爵位也是世袭的,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即以母亲的身份和儿子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儿子划分为“嫡”、“庶”。在众多儿子中,只有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爵位的人。庶子即使比嫡长子年龄大,比嫡长子有才能,也不能继承。即“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如果嫡长子死了,则由嫡长子的嫡长子(即嫡长孙)继承。所有庶子和嫡次子都不能问津。如果嫡长子没有留下后代,那么嫡次子才有可能继承王位。

周朝建立的这个宗法制度,防止了各级贵族对爵位、财产的争夺,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因此被此后的历代王朝所接受,一直到20世纪清王朝覆亡,这种宗法制才跟着消亡。

●周公平定三监

姬发在位六年就逝世了,留下儿子姬诵继位。姬诵当时只有12岁,于是由他的叔父姬旦摄政。姬旦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周王朝的一切礼教和政治制度,据说都是他一手制定的,后人尊称他为周公。

封国的其他诸侯看到周公才能卓越,不免要担心他会杀死姬诵,自己称王。于是,管国的姬鲜(史称管叔)、蔡国的姬度(史称蔡叔)、霍国的姬处(史称霍叔),联合原来商朝的遗民武庚,起兵征讨周公。他们先散布谣言,说周公要杀死姬诵,自立为王,闹得镐京沸沸扬扬,大家都对周公产生了怀疑。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找到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表明自己绝没有野心。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决定和周公合作。于是二人调动大军,周公亲自东征。

这时,东方的淮夷、徐戎等部落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授权太公望(姜尚),各国诸侯如果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太公望控制了东方,周公则全力对付武庚。

周公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平定了叛乱,又有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于是在东面新建了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把殷朝的“顽民”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从此以后,周朝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是指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相继在位的40多年间,周王朝形成的政治安定、经济发达的繁荣局面。当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