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绘本给孩子:0-3岁亲子阅读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21:48:20

点击下载

作者:陶小艾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最好的绘本给孩子:0-3岁亲子阅读指南

最好的绘本给孩子:0-3岁亲子阅读指南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最好的绘本给孩子:0-3岁亲子阅读指南作者:陶小艾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01ISBN:9787512713826本书由16.99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当你轻轻翻开这本书时,你我的连接就此开始了。我很高兴能与大家在文字中相遇,并期待着有更深入的交流。

在写这本0~3岁的亲子阅读指南时,尽管我的孩子早已过了0~3岁这个阶段,但我仍旧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和此阶段的很多爸爸妈妈们交流,在看似随意的沟通和聊天中,我其实是在进行着工作。

我是一个会把工作生活化的人,这里的生活化不是指随意,而是说把工作变得有趣。在节假日里我更会把工作和生活进行巧妙转化。每当这时候,先生总会笑我。尤其是在我天天背着电脑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工作和学习时,先生总笑我太拼了,而我则说,人是要有梦想的,而且一定要为梦想付出全部的努力。这时先生仍旧是笑,他有时会觉得我有些天真,有时又觉得我执拗。我没有说什么,只是把我看到的一段话分享给先生,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我们普通人的愿力和我们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稻盛和夫有精彩的论述,他说:“我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就不可能靠近自己,亦即,你能实现的,只能是你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如果内心没有渴望,即使能实现的梦想也实现不了。’我希望人们能铭记这个宇宙法则,那就是:人生与心念一致,强烈的意愿将以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是的,这也是我坚信的。我相信,只要内心有足够的渴求,就一定会实现。其实这段话,用更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只要你足够努力,全世界都会帮你。”此刻,我的愿望是要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业,并且努力做一个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好妈妈。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愿望?如果有,那我们一起努力吧。

而我为之努力的事业又是什么呢?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在做亲子阅读推广这么多年,我早已一次次地告诉自己,我将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亲子阅读和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我也许做得慢,但是我不会停止。2015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幸福密码》后,今年又出版了第二本书,也就是你手中捧着的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会停止,接下来,还会有第三本、第四本……

但是我把这本书定义为一本写不完的书,为什么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呢?只因为我想与你们有更深入的连接。

在和编辑肖老师就这本书的内容进行沟通时,我说我想做一本纸质的书开启我和读者朋友的连接,但更为深层次的沟通其实是在线上,也就是我们可以随时在线上进行沟通,不仅仅是沟通书中的内容,还可以沟通大家在亲子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于是,有了这本你我可以随时连接的书。比如,你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与我连接了。你可以听到我的声音,听我读绘本,听我解读这本书的内容,听我说自己的故事,听我回答你的问题……

在这本书里,让我们一起交流0~3岁阶段亲子阅读中的经验、方法,以及困惑。就这样,开始我们的连接吧,让这本没有写完的书因为我们的连接而更加丰厚,更加与众不同。

最后特别感谢本书编辑肖老师,是她一次又一次地和我讨论书中的内容,一次又一次的碰撞让本书变得丰富,立体化,还要感谢中国妇女出版社姜社长和社里每一位同仁对于本书的支持。同时,感谢我的先生和儿子以及我的家人们,是他们让我时时感受到爱的滋养,让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努力实现梦想。所以,我一直心存感恩,感恩他们走进我的生命里。我还要感谢一路与我同行的工作伙伴们和朋友们,她们见证了我的成长,并在我需要时给予我不遗余力的支持,她们的一句“相信你”,让我不断地超越自己。最后,感谢所有的读者朋友们,是你们,让我在学习的路上可以走得更远,谢谢我们的连接,愿这样的连接在我生命中永远也不会断……陶小艾写于2017年4月30日 caffe bene第一章阅读是父母的力量之源从孕期开始共享阅读的美好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纪伯伦《论孩子》 冰心译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也是每每阅读都无比感动的诗句,每一句话都透着哲理。我们的儿女也许并不属于我们,但是在怀胎十月的过程中,我们却真切地感受着这个新生命借由我们的身体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孕育生命的伟大过程中,我们无比兴奋喜悦,在感知着新的生命一天天向我们走来,那一次次由细微得难以察觉的胎动到胎宝宝在母亲的身体里拳打脚踢,让我们感受着生命的强大,但是我们无可回避的是,几乎每一位母亲在孕期中都面临身体的变化,不论是孕早期还是孕中期,抑或孕晚期,都会或多或少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假若再加上工作和生活的变化,更会让孕妈妈觉得整个孕期并非顺风顺水。

曾经经历过孕期的宝妈们或者正在孕期的准妈妈们,或多或少都会发现,在整个怀孕期间,自己的情绪似乎来得比平日里更快些,生活里的一点点小事就会让自己变得脾气暴躁或者是让自己黯然神伤。这一切我也曾有体会,我知道每一个母亲可能关注点不一样,我那个时候最焦虑的就是自己的工作,我在想着生完宝宝后,我该如何继续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是我每次想起都会特别焦虑的事情,而我亲历过的一件事让我发现孕期情绪真是多变。

事情起因非常简单:我和一个同为孕妇的闺蜜一起逛街逛累了,坐到一个甜品店里吃甜品,本想劝闺蜜少吃一些甜食,结果没劝住,她自己就吃了两块提拉米苏。我想吃了就吃了吧。没想到,人家自己反倒开始和自己较劲儿,说不应该吃,吃了对胎宝宝不好,越说越激动,然后就开始哭了起来,而且是肆无忌惮地大哭,不知道缘由的还真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呢。多年后,我们回想起这一幕,两人除了哈哈大笑,就是感慨孕期真是情绪不稳定。

关于情绪的变化,有些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敏感多思,有些时候是因为身体的不适,比如,乳房胀痛、肚子日渐增大、睡眠不好,还有些时候也许是因为身份的转变而自己有些承受不了周围人态度的变化,尤其是在职场。当然,还有的是因为对胎宝宝的变化过度紧张等。不过,引起这些情绪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女性的身体在怀孕之后生理激素会有变化,例如,体内黄体酮等激素会激增,这些变化会影响大脑中调节情绪的神经传递素的变化。

对于情绪的变化,研究发现,孕早期是胚胎发育极其敏感的时期,尤其在怀孕7~10周时,如果准妈妈的情绪过度紧张或者暴怒,体内的去甲基肾上腺素会骤然增加,这样可能会引起胎宝宝畸形,例如唇裂、腭裂等。当准妈妈生气、焦虑、紧张不安或忧郁悲伤时,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和血中的内分泌激素浓度改变,胎宝宝会立即感觉到,并表现出不安和躁动。长时间压抑、愤怒、易激动的准妈妈可能会带给胎宝宝不良刺激,造成胎宝宝发育缺陷。在孕晚期也是如此。如果准妈妈的精神剧烈变化,如恐惧、忧伤、受到强烈精神刺激等,都会引起胎宝宝循环障碍或者消化系统的问题,影响胎宝宝发育,甚至造成胎宝宝死亡。我们明明都知道准妈妈情绪波动对胎宝宝不好,可就是不知道如何缓解自己的情绪。

在孕育的过程中,关于情绪的调节,我特别向准妈妈们推荐的方法就是阅读,准妈妈可以和胎宝宝安享阅读的快乐时光,在阅读的滋养下快乐地度过整个孕期。所以说,与其说是在阅读中对胎宝宝进行胎教,不如说是阅读让准妈妈的情绪变得更加平和。准妈妈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当然我更推荐准妈妈们从现在就可以开始阅读绘本,一方面可以舒缓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为胎宝宝进行胎教,让孩子感受妈妈给他(她)读书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请爸爸参与进来。

你们知道吗?研究者发现,在第32~33周的时候,胎宝宝已经能够分辨熟悉的刺激和陌生的刺激。一项研究发现,在第33~37周这段时期内,让妈妈大声朗读一篇文章给胎宝宝听,到第38周的时候,给胎宝宝播放之前妈妈读过的短文以及由他人朗读的短文的录音。当听到熟悉的短文的录音时,胎宝宝心跳速度下降,但当听到不熟悉的声音时,他们的心跳速度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可见,胎宝宝对母亲声音的学习似乎在子宫中就发生了。那么,我们可以定时给胎宝宝读故事,当然也是读给自己听,如果是单独读给胎宝宝听的,每次时间可以控制在5~10分钟。语言的内容应简单明了。准爸妈也可以和胎宝宝说话,可以问候宝宝:“宝宝早上好!”“爸爸妈妈很爱你!”也可以赞美宝宝:“宝宝真棒!”“宝宝真漂亮!”还可以读童谣给宝宝听。

在这里推荐几本童谣方面的绘本,这些绘本在宝宝出生后依然可以读给宝宝听。后面我还会推荐更多绘本,适合孕期及宝宝出生后。

准爸爸一定要参与进来,因为男性的声音大都属于有磁性的男中音或男低音,其频率较低,更容易被胎宝宝听到。如果是准妈妈来读,也可以不发出声音或者发出轻轻的声音,以自己的阅读习惯来定,读给自己听的时候,调整自己的情绪。《中国童谣》《中国童谣》(毛毛虫童书馆第四辑)收录4本传统童谣和4本现代童谣。其中,传统童谣是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金波老师选编。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姐妹二人到城东,到了城东去逛青,捎带放风筝,大姐放的花蝴蝶,二姐放的活蜈蚣,飘飘在天空,好似一条龙。

这些童谣,如同口头文学传统中的祖母绿,从祖辈流传下来,经过父辈,传给孩子,并且还将代代传下去。

4本现代童谣出自当代著名诗人李光迪之手。“小小月亮,跳进池塘,洗个澡澡,回到天上。”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韵脚,适合妈妈与孩子一同轻轻歌唱。《保冬妮新童谣绘本》

共3册,包括《小兔乖乖,把门开开》《小狼小狼,几点了》《兔拉拉,有你陪我笑哈哈》。作者选取了童谣的表达方式,让这几个轻松有趣的故事更易于被小读者接受。这些童谣韵律齐整、节奏鲜明、富于口语表达特点的语句不仅朗朗上口,还便于儿童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容。《百岁童谣》《百岁童谣》全5册,包括描述幼儿游戏的《花巴掌》,表现年节喜庆活动的《正月正》,汇集民间摇篮曲的《外婆桥》,以及表现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的《小巴狗》和《大槐树》,由著名民俗学家、散文家山曼先生编选、导读,配以6位画家童趣、乡野的彩图,渲染出浓郁的民俗韵味。

书中每首童谣均配有一幅彩图,童谣自是清明澄澈,而插图也朴拙清新,极富童趣和民俗韵味。更值得一提的是,每首童谣在配图之外还附有山曼先生精练的导读小语,文字浅易,却不着痕迹地点染出童谣的意境。这三者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可以说,全套丛书是一座由精美的文字和图画构筑而成的乡土文化博物馆,在声声童谣中,乡土中国的种种民俗场景渐渐复苏。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童谣是乡村小孩的年历,孩子们在童谣中感受着不同时令的民俗活动,在吟唱中也强化着民族的记忆。

萤火虫,夜夜红,公公挑担卖胡葱,婆婆养蚕摇丝筒,儿子读书做郎中,新妇织布做裁缝,家中有米吃不空。

童谣寄寓着乡土社会中人们耕读传家、祈求家庭幸福安康的朴素愿望。绘本阅读为父母注入力量一念之间,缓解焦虑

年轻妈妈不仅在孕期会有剧烈的情绪波动,在孩子到来的第一年,也会因为面临着种种不适而陷入焦虑。很多家庭形容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家里鸡飞狗跳,甚至还会有很多妈妈面临产后抑郁症的困扰。

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女性在分娩之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及心理变化所带来的身体、情绪、心理等一系列变化。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15%~30%,通常是产后6周内发生,可持续整个产褥期,有的甚至持续至幼儿上学前。而且很多妈妈都曾坦诚地表示或多或少有些产后抑郁症的症状。抑郁症的诱因很多,有生理方面的,有环境方面的,如孩子不好照料、公婆不好相处等,总之,最终导致我们的心情极度糟糕。

我曾经还听到过更严重的,有的新手妈妈甚至觉得生无可恋,不仅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想要一并结束孩子的生命。当然很多作为过来人的妈妈们也曾谈起,自己在月子里除了大哭似乎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身份的变化没有让自己马上认同并接受。

新手父母迫切需要改善焦虑,在这里我推荐几个小方法,比如向闺蜜倾诉、调整每天生活的环境,学会积极面对,换位思考,适当运动,珍惜并抓紧每一个休息的机会,静下心来读读绘本,与内心的自己对话。

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如果此刻你读到这里,想到了种种不如意,或者那些不开心的事情,不妨试着让自己放松,静下心来,在阅读中、音乐中或者是独处中完成冥想。

在这里推荐阅读绘本《尼古拉的三个问题》:有一个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尼古拉。有时候,尼古拉不太明白怎样做事情才是正确的。尼古拉说:“我想做一个好人。”“可不知道怎样做才最好。”尼古拉的朋友们都了解他,也很想帮助他。但是大家都没有办法帮到他。不过,绘本故事的最后尼古拉找到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你们此刻是不是也很想知道到底是哪三个问题呢?小小年纪的尼古拉关注的这三个问题,就连我们成年人也不一定真正地明白。这也是我一直在说的,绘本不仅适合孩子阅读,也适合我们成人阅读,千万不要小看了绘本。

这三个问题是:

什么时候是做事情的最佳时机?

什么人是最重要的人?

现在可以放下书,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此刻,对于你而言,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不要说话,仔细想,也可以从现在开始用笔写下来。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写下来与我交流。你可以关注我的订阅号——陶小艾阅读(taoxiaoai 2008),回复“三个问题”,来看看,在此刻,就在此刻,我对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什么事是最应该做的事?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尼古拉是如何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的:尼古拉问了很多朋友,但是他都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后他去找乌龟列夫,他认为列夫在这个世界上活了那么久,一定知道他的答案。于是,尼古拉一步一步爬上了老乌龟独自居住的大山。当尼古拉把这三个问题说出来时,列夫听得很认真,却只是笑了笑,什么也没说,然后继续翻起地来。就是这样什么也没说,之后的经历却让尼古拉找到了答案。答案就是:“记住,最重要的时刻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下;而最重要的人通常是你身边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帮助他们。我的孩子,这便是你要寻找的答案。”

正在阅读此书的朋友们,你们找到自己的答案了吗?你们的答案和尼古拉的答案会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吗?《尼古拉的三个问题》这本绘本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著名的短篇小说《三个问题》,作者琼·穆特把对禅学的思考和对托尔斯泰的热爱结合在一起,创作了这个关于如何珍惜现在、关爱他人的简单而又深刻的小故事。这本书被《纽约时报》称赞为“能够默默地改变生命”。此外,他还获得过美国插画师协会金奖和美国犹太图书馆协会奖——雪莉·泰勒奖。当然,本书也可以在孩子六七岁上小学后,作为哲学启蒙绘本。

说到琼·穆特,就不得不说他的另一本书《禅的故事》,这个故事智慧而幽默:从天而降的大熊猫静水为艾蒂、迈克和卡尔讲了3个有趣的故事,解决了他们心中的困扰。

是哪3个故事呢?我猜想你一定听过,就算没有听过这3个,至少也会听过一个。这3个故事分别是《良叔叔和月亮》《心灵的重担》和《塞翁失马》,前两个故事取材于流传了好几个世纪的佛教故事。第三个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寓言故事,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些故事中,相信就算我们不明白静水要带给孩子们3个什么样的启示,但我们在这样的故事中,相信总会有自己心中的启示吧。

你会把自己仅有的一样东西送给别人吗?

你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身上所有的负担吗?比如现在身上有什么样的负担,有什么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吗?你要一直背着它吗?

当下,真的是为了来折磨你的吗?

你相信吗?所有当下你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更加盛大的美好未来。如果你把这一切想成是祸,也许它就在你的无限想象中变成了祸。如果你把它想象成生活对你的考验,那还会是祸吗?这让我想起第一位登上VOGUE的黑人超模华莉丝·迪里的故事。如果你不了解她的故事,可能会觉得她很幸运。但是当你了解了她的故事,你会发现,人生的每一次磨难,真的就是为了给你一个更加华丽的人生,只看你是否可以坚持住,是否有能力扭转。

华莉丝·迪里是索马里沙漠中的牧羊女,那个遥远、陌生但又令人无比好奇的地方,人们只要提及就会想到海盗出没。她曾经在3岁时被迫行女性割礼,12岁逃婚走出沙漠,当过女佣、清洁工。在英国的那些日子里,虽然逃离了过去的苦难,可是生活依旧暗无天日,直到18岁时偶遇伯乐——著名摄影师Terence Donovan的关注,他曾拍摄过戴安娜王妃。也正是这样的际遇,让她一举成为世界顶级广告模特,她用她坚强而勇敢的爱,为非洲女性打开了新世界之门。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别说现在的你不会一帆风顺,就是未来的你,也不一定会一切顺利。面对种种磨难,你是选择投降,还是选择勇敢面对。其实这一切,不过是心念一转,别有洞天。这也是我一直告诉自己的,要用自己的能量扭转人生。

情绪管理可以分三步来做。第一步,觉察、感知自己当下的情绪。第二步,接纳情绪,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情绪。第三步,用行动改善情绪,如读书、听音乐、冥想等。滋养心灵,让生命更丰盈

罗曼·罗兰曾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对于书,我从小就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每次阅读时,我的心里便获得一种无边的宁静与满足,更为重要的是,阅读给了我更多前进的力量。当不知所措时,我会寻找最近的书店,一头扎进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当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顺时,我都会向书求助。打开一本书,静静地读,读到精彩之处,先闭上眼睛,定定神,静默几分钟,理理思绪,然后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将一颗最虔诚的心沉浸其中。我也特别喜欢夜深人静时,端坐家中一隅,开始阅读,任时光在指间流走,而内心收获的力量却如生命在拔节成长。有书为伴,夫复何求!就像叔本华在《生存空虚说》中说的:“高级的精神文化,往往会使我们渐渐达到另一种境地,帮助我们可以不必再依赖他人寻求乐趣,因为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在为人父母时,我读了大量的育儿书籍,常常同一本书在不同阶段反复阅读,因为不同阶段的阅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悟。记得最开始读龙应台的书时,我还没有做母亲,当时似乎读不透彻。为人母后,我才慢慢明白《目送》里那些生死笔记中的深邃、忧伤、美丽。《目送》一书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她写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此时也愈发懂得,作为母亲,我不能永远陪在孩子的身边,我把阅读这个习惯传给了孩子,让孩子爱上阅读,并让他在阅读中找寻力量。

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就像安安说的:“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多么简单朴素的家庭真理啊!“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情;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是的啊,孩子,你慢慢来。妈妈愿意等你,陪你一起长大。岁月静好,只因有你。

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我们是否一定能陪伴孩子长大呢?不一定。所以,只能在有限的时光做到最好。如今,我也越来越感受到,在平衡事业和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越是想以更多心力投注到孩子身上,就越会让我焦虑,也越会让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的内心,你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才是一生所追求的。

龙应台因为工作原因而在安德烈14岁那一年,离开了欧洲的家。这一离开就是3年半,龙应台跟安安的联系就是每天打电话,可电话打久了之后,就“变得无话可谈”。在2003年,龙应台回归到个人的生活中,可等她想要再去认识这个孩子的时候,安德烈已经18岁了,当年那个小安安长大了,似乎和妈妈之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她的可爱的安德烈哪里去了?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她觉得,一个18岁的孩子跟母亲之间和14岁的孩子是不同的。第一,他不愿意让你拥抱他;第二,他离你远远的;第三,你的出现让他很丢脸、尴尬;第四,他跟你不愿意在任何一个时间同时出现。所以龙应台就在想,怎样可以重新认识这个人。当时龙应台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就这么下去,两个人最后渐行渐远;第二个选择就是,龙应台得做些事情来认识一个18岁的人。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年;也是两国人,中间横亘着东西文化。她说:“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她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就这样,以开专栏的形式,两人通信,这一写,就是3年,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就收录了这些书信。在读这些书信时,虽然我的孩子还很小,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在心里不知不觉做好了种种准备,迎接我的孩子长大。而这些都是书给我的力量。

我读的书比较杂,但是案头永远放着绘本,在这里也分享几本让我心灵获得滋养的绘本,我曾经在写《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幸福密码》时,提到了我特别喜欢的《花婆婆》《有一天》《白雪晶晶》《爱心树》《黎明开始的地方》《凯琪的包裹》《宝藏》等绘本,而我在这里再给大家推荐一本《园丁》(曾译名《小恩的秘密花园》)。这里说个小秘密,如果你的泪点像我一样低的话,一定不要在晚上读这本书,因为我每次在晚上阅读这本书时都会落泪,明明莉迪亚那么懂事,明明莉迪亚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明明莉迪亚最后让舅舅笑开颜,明明莉迪亚的爸爸妈妈又找到了工作,但我还是会忍不住落泪。我想这应该是幸福的泪水,被一个孩子的坚强、乐观、勇敢所打动。在阅读中,自己的内心也莫名获得了很多力量。

这是一本以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为背景创作的图画书,不过,画面很丰富,如风吹过,时而清冽、时而温暖、时而柔软,却无一不在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眼睛,打动我们的心灵,也让我们从头到尾在视觉的舒缓美妙中感受着希望和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当莉迪亚把舅舅带到楼上时,那满眼的花朵,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内心。

事情的起因是:莉迪亚本来住在乡郊的农庄里,但爸爸失业了,许久找不到工作。妈妈手工虽好,但也没有人找她做衣服。于是奶奶和爸爸妈妈决定,把莉迪亚送到城里开糕饼店的舅舅家,直至家境改善才把莉迪亚接回来。莉迪亚从来没有见过舅舅,爸爸教给她一个方法,只要在火车站找一个跟妈妈长得一样但留了胡子的人便成。莉迪亚带着奶奶送的种子踏上了进城的路途,因为她很会种花,希望到城里后除了学会做面包,也能继续种花。她真的做到了,让这个城市充满花香,也让自己每一天都开开心心,这个故事是以信件的一来一往叙述故事的,每读一封信时,我都会在莉迪亚的故事里,回想起那些我和家人、同学书信往来的日子。

静静地读,感慨时光的美好,不禁想起木心的《从前慢》那首诗: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此刻让我们停下来,给现在的自己或者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吧。

或者一起来读读绘本《最重要的事》,这本绘本我曾经在很多次讲座中分享给年轻父母们。大家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听我来读这本绘本。

读完后,让答案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如果你是小柯的外公,你会怎么做呢?当在生活中面临相似的事情时,你又会如何教导孩子呢?而本书中正直的爷爷及时为孙子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要为说谎负责。当然,故事的结局是爷爷不仅没有失去人格尊严,还拥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其实这样的故事,何止是孩子会从中受益,相信每一个阅读的成人都会得到启示。接纳自己,当父母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当父母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如果你能认同这一观点,那么在养育孩子时,你就会轻松很多。虽然初为人母时,我也曾慌乱无比,但是出了月子后,我马上进入一个人的奋战中,白天我自己带孩子,还要照顾自己,当然晚上先生会帮我,尽管他每天因为工作会回来很晚,可他只要一到家,就会第一时间帮我一起带孩子。天生强悍的我,虽然觉得特别辛苦,但是从没觉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直到后来给自己压力太大,导致我在面临孩子各种“问题”不知所措时,我才真心承认,养孩子哪儿那么容易呢?当然,现在我儿子8岁,上三年级,我也经常拿这句话来告诉自己,正是如此,才减少了很多焦虑。真的,我以前从不会低头的,不仅事事亲力亲为,而且认为理所应当。当然,我也不是因为这句话就不再努力了,只是我在看待问题时越来越客观,越来越远离二元理论。

我小时候几乎从没让父母操过心。我就想,父母养我们3个孩子都养大了,我就带这么一个小baby,那还不简单。其实这么想是忽略了父母那一代养孩子,更多是粗放型的养育,甚至一个大孩子还可以带几个弟弟妹妹,比如我就曾带着我妹、我弟整天在外面玩,那个时候,大人们也不会担心我们发生什么事,偌大的村子里几乎都看不到交通工具,那会儿还都是马拉车。那个时候人心单纯,一家有事,恨不得全村帮着张罗,可现在早不是当年的情形了。现在是家里一个孩子出生,一家人全部上阵。比如我妹妹的孩子吧,现在出生不到3个月,我妹、我妈、妹夫,还有阿姨4个人共同带孩子似乎都忙不过来。

现在的父母养育孩子都特别精心,不仅是照书养,事事也愿亲力亲为。其实,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要适当地把一些事交给合适的人去做,比如婴儿游泳,如果你办不到,那就到婴儿游泳馆去。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要明白,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也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当下。要坚信这样做,对于孩子的爱也绝对不会减少的。在后面篇章,我也会更多地谈到给予孩子的爱。

比如绘本《朱家故事》里的妈妈,学会给自己放个假,不想干就离开。

我当然承认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但是我必须得先承受,母亲也是人,有她的辛苦,有她无法诉说的苦恼,也有无法应对的事。

所以,从这个角度再看《朱家故事》时,你就会一边看一边笑。先不说女权男权,就单单说这里的妈妈最后选择离开,其实无不说明了,妈妈也有权利在家人面前说“不”。

朱家一共4口人,爸爸和妈妈,还有两个儿子——西蒙和帕克。每天早晨,朱先生在去做很重要的事情之前,总会大喊:“亲爱的,早餐呢?快点儿。”西蒙和帕克去上很重要的课之前,总会大喊:“妈,早餐呢?快点儿。”妈妈在做早餐时,他们不仅不帮忙,还坐着大喊大叫。在他们全都出门后,朱太太就开始收拾清洗早饭留下的碗盘……清扫每一个房间的地毯……整理所有的床铺……然后才出门上班。要知道,妈妈也是需要上班的。朱先生和孩子的事情也不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她的工作难道不重要吗?每天傍晚,孩子们上完很重要的课回到家,总是大喊:“妈,晚餐呢?快点儿。”每天傍晚,朱先生做完很重要的工作回到家,总是大喊:“老婆,晚餐呢?快点儿。”他们一吃完饭,朱太太就洗碗、洗衣服、熨衣服,然后再准备明天的饭菜。看到这里时,我都有些忍无可忍,就算是妈妈心甘情愿地去做这些事情,你们也需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啊,而不是在妈妈忙碌的时候,你们要么在沙发上休息,要么在看电视。

妈妈就算再能干,也会有干不动的时候。在没有看完这个故事时,我就曾经在想,妈妈可以选择放手不干,也可以选择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理解妈妈。不过,故事也确实是这样发展的。终于有一天,他们回到家时发现妈妈不见了。只有一封信,信上是4个字:“你们是猪!”当然,在故事的最后,妈妈回来了。只是在妈妈回来前,这3个男人也体会了一次女主人不在家是什么样子的。

故事的结局是,大家学会了互相体谅。

在这里,我不谈图画书里的女权,也不谈安东尼·布朗的图画创作风格,只想告诉妈妈们,学会接纳自己,承认自己也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当然也要明白,养育孩子不是简单的事情。

就如《我讨厌妈妈》这本绘本里的妈妈,她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竟是这样的。小兔子对妈妈满腹牢骚:没帮他洗袜子、乱发脾气、一直催他快点、不准他看动画片、礼拜天他赖床不起妈妈让他饿肚子……最令小兔子不满的居然是——妈妈不愿和他结婚!小兔子气得想离家出走,但终究还是离不开妈妈的爱。

当然,我们在书里可以看到小兔子和妈妈之间的爱。来看看下面的细节:小兔子说他的妈妈就喜欢睡懒觉!

星期天的早上睡呀,睡呀,睡,

睡也睡不醒,睡也睡不醒!

试想我们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情景?当忙碌了一周后,期待着周末睡个懒觉,可是孩子偏偏在周末醒得特别早,有时都觉得孩子简直就是和父母对着干。平日里,只要是上幼儿园或者上学,能多睡一会儿则多睡一会儿,一到周末,醒得那叫一个早啊。我家孩子现在8岁了,至今还是这样。当然,我们能从书里读出这位妈妈并不是天天都是如此。谈这本书,我最想表达的一点就是,妈妈也会有累的时候,所以,妈妈学会接纳自己最重要。

我这里谈了太多关于妈妈的话题,只是想说明,妈妈有权利说“不”,爸爸们其实一样,也要学会接纳自己,只有我们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不足,才会有更多成长的空间。也只有我们意识到养育孩子并非那样简单,我们才会虔诚地去学习,甚至学会蹲下来,和孩子平等地去交流。

你希望自己是一个怎样的父母,在这里留一个小任务,列出你认为好父母身上应具备的特点。向绘本学习做父母

绘本里关于养育的故事很多,读起来,有些让你哈哈大笑,有些又会让你陷入深深的思考,不论是哪一种,欢乐开心也罢,伤心难过也罢,只要能给我们启示,就是一种收获。向绘本学习,平和养育孩子

前面我写到了龙应台的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孩子的养育方式,一切随着孩子的节奏,慢慢来,淡然处之。在这里还有一本绘本推荐给大家,书名是《有一天》。这是一本可以常常拿出来静静阅读的书,也是一本让人读完之后泪流满面的书。它讲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倘若你现在已为人父母,你是否还记得年少时自己父母的模样,你在自己身上是否又看到父母当年的影子?

读《有一天》这本绘本,常让人感叹时光转瞬即逝,尤其是当看着孩子熟睡的侧颜时,仿佛上一秒他还在自己的怀里呢喃,下一刻就要离家远航。而总有一天,他也会如自己这般,深情地凝望着他的孩子的睡颜。也许到那一天,他终将懂得此刻你的心情,终将懂得父母对子女之爱是一种怎样的爱。这不是一本只给孩子看的绘本,也是一本值得父母阅读和思考的绘本。而且书里各种各样的“有一天”终将来临,无论你希望是早一点还是晚一点,这样的“有一天”该来时自然会来。“有一天,你会为了心中的渴求,像一团火球似的疯狂追逐;有一天,你会站在风中浅唱,期盼风儿把你的心声带向远方;有一天,你终于懂得她的一片苦心。”

再来分享一本经典绘本《逃家小兔》,这是一本关于亲情的绘本。每一次读,我都会问自己,如果是我,会不会也像兔妈妈那样无所畏惧地陪伴孩子成长。虽然从未跟人说起,但我知道自己的内心里是肯定的答案。不过,在这里,我不打算用很多笔墨写兔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爱,以及在每一次爱的追逐中妈妈是如何做的,我只谈一个小小的细节,来看看兔妈妈听到小兔子说要逃走时是如何做的。兔妈妈没有着急,也没有问孩子原因,而是巧妙地和孩子玩起了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只说了一句:“如果你逃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啊。”妈妈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说,却是百分百地懂孩子。从这样的懂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妈妈对于孩子的理解,而且看到了妈妈用自己的智慧平和地处理生活中孩子出现的每一个问题。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绘本《大嗓门妈妈》中的妈妈又是如何做的。这本书是以小企鹅宝宝的讲述展开的:今天,大企鹅妈妈冲着他大声吼叫。妈妈的嘴巴好大啊,妈妈的声音把他震得四分五裂。于是,他的脑袋飞到了宇宙,身体掉进了大海,翅膀掉到了热带森林,嘴巴落到了山顶上,屁股落到公路上了,现在,他只剩下两只脚了,不停地跑啊,跑啊……

他想寻找,可是他的眼睛还在宇宙。

他想大声喊,可是嘴巴落在山顶呢。

他想飞啊,可是他的翅膀掉到树林里去了。

于是,他只好用两只脚走啊走啊,夜幕降临时,他走进了撒哈拉大沙漠。

每次看到这里时,我都控制不住地想要落泪,因为在小企鹅宝宝寻找的过程中,每一个画面都给人特别落寞的感受,一种呼之欲出的悲伤在画面里直击心灵。当然,我们知道妈妈应该不是有意的,而且我们也看到妈妈找到了孩子身体的所有部位,重新缝了起来。曾经在给小朋友们讲这个故事时,一个小朋友的话,瞬间将我打回原形,也让我突然明白,有一种伤害,是你无法预知,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那个小朋友说:“阿姨,小企鹅每天都会疼吧?因为他的身体是缝起来的。”面对这个孩子的话,我一下子不知该说什么。所以,为人父母的我们不论遇到什么,但是请一定厘清自己的情绪,莫让情绪左右我们。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伙伴与成长伙伴。专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情绪,更是孩子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父母情绪平和,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孩子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随着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们作为父母也要懂得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后如何与孩子沟通,修复破裂的关系。学习接纳独一无二的宝贝

接纳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总是很难。身为父母的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从最初比较孩子的体重和身高,比谁先学会爬,谁先学会走,慢慢地到比较孩子学了什么才艺,你的孩子学习舞蹈,我的孩子不学舞蹈也得弹个钢琴;你的孩子在踢足球,那我的孩子就打篮球或者网球吧,总之,你有的,我为什么不能有呢?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经常被父母挂在嘴边,用来激励自己家的孩子。小时候,大概我就是其他孩子眼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的父母就从没有跟我说过“别人家的孩子”。但也因此,我从小承受了太多的孤单、寂寞、被人嫉妒等。如今已为人母的我,既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也不会让他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中。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发现他的优势,不再单一地去补短板,而是让优势变得更加突出。有很多绘本都在告诉你: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们来看看“大脚丫”系列的绘本,目前引进中国的已经有:《大脚丫学芭蕾》《大脚丫跳芭蕾》《大脚丫和玻璃鞋》《大脚丫游巴黎》。看到绘本的标题我们也许会想,是不是这个跳芭蕾的女孩拥有一双大脚呢?是的,就如你们想的一样,她有一双大脚,而且还特别大,比普通人大得可不是一点点。怎么说呢?同系列的故事里讲述了关于这双大脚想要一双鞋子所费的周折,连鞋模都需要单独定制。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的话,你还会允许她学芭蕾吗?或者说你允许了,可是外界的评价都说不合适,脚太大了,你会动摇当初的想法吗?如果你的孩子一心想学,你会被她的决心所打动吗?当你看了这本绘本,你便会明白这份热情足以让贝琳达燃烧,燃烧她整个生命。故事里的贝琳达很喜欢跳芭蕾,而选拔会的评委嫌她的脚太大而拒绝看她的表演。她不得不放弃跳舞,找了一份餐厅的工作,可是就在她做着服务生的工作时,也没有忘记她的梦想。有一天,餐厅里来了一个乐团,在他们美妙的音乐里,贝琳达不知不觉跳起舞来了。在老板的邀请下,贝琳达开始为餐厅的客人跳舞,她跳得美极了,餐厅的客人都被吸引过来,最后连大都会芭蕾舞团的指挥都来看她跳舞,并被她感动了。在她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过后,她又重新回到舞台上。

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有异于其他同龄人,我们是否可以量身打造属于他的一切,而不是整齐划一地让他和所有孩子一样呢?我们可否做到支持孩子的每一个想法,可否做到让孩子充满热情地去做他喜欢的事呢?我们能否做到不以既有的刻板印象来框住孩子的学习,而是多肯定、多支持,让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无限延伸起来呢?我曾经多次送给儿子这句话:“人生不设限,勇敢做自己。”我想不断地肯定他,同时也让他自己肯定自己。

说到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发现孩子的独特性,这里我推荐一本绘本——《我们的强强》,这是一本特别有趣的绘本。春天的早晨,鸭子在去往池塘的草地上发现一颗蛋,心想“这一定会是只鸭子,我要教它游泳”。然后,母鸡、苍鹭、夜莺等都认为这颗蛋是自己遗失的。而且它们啄来啄去,都想要拥有这颗蛋,就在这时,蛋壳裂了,一只小鳄鱼跑了出来。大家商量着给小鳄鱼起名“强强”并一起养育:小鸟教它唱歌、母鸡教它孵蛋、鸭子教它划水、夜莺教它唱歌,这些养父母还试图教它飞翔……也就是你看到的,在鳄鱼宝宝未出生前,各位养父母就开始满怀期待了,虽然目标各不相同,但“像我一样”是他们共同的心愿,他们不管强强和自己长得是否一样,只是希望强强和自己一样,于是不断地把自己会的东西强加给强强,而忽略了强强是一只鳄鱼,所以就算他们再怎么努力,强强也是学不会飞翔的。类似这样的绘本,还推荐大家读一读《宝儿》《勇敢的克兰西》,绘本里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枯燥的理论,但是细细琢磨每一个故事背后,总会有很多收获。在绘本中找到管理情绪的方法

关于情绪的处理,绘本里也给出了很多的方法,在故事的阅读中,让我们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情绪,这些绘本不仅可以与孩子共读,而且适合我们自己慢慢读。

一起来看看《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这本绘本,作者莫莉·卞谈创作过程时回忆道:“小时候,每当我气极了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像是世界的中心点,是座一触即发的火山。那种想要爆发、即将爆发、又怕爆发的状态,是一种很可怕的感觉!”基于这样的回忆,她创作出《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直指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难学习的一课:如何控制及处理情绪。

在这本绘本中,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幼儿教育博士李坤珊曾为此书写了导读——《愤怒的真相——从了解中学会情绪的调节》,摘一段如下:“愤怒”不是一个扁平或单一的情绪状态。从发生到结束,正如菲菲所经历的,是一段变幻转折的复杂情绪历程。而且最爱的人,也常常是让自己最生气的人。在幼儿自我探索时期里,这种真实的、多重的情绪变化常常令他们困惑与恐惧。《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以直接的态度,清晰地分解出情绪的来源及结果:如何引起的?有什么反应?怎么办?本书中引发菲菲生气的事件是幼儿最常经历的对于玩具的争夺,画面又对情绪有着高度具象化的表现,很容易就做到了引发读者对于切身经历的联想。这样,孩子就能以客观的角度,参照故事中的人物,对他们所困惑、恐惧的多重情绪,有着亲身经验的直观理解。

除了理解情绪外,孩子还能在绘本中学习调节。从图画书创作的角度出发,想象力是读者与作者间唯一的桥梁。孩子从书中的图画世界引发想象,目睹其他孩子的情绪调节过程,同时也像对照镜子一样地看见了自己的,并且明白愤怒的感觉最终会消失,所有的情绪变化的过程都是自然正常的,这给了孩子安全感以及勇敢面对情绪变化的鼓励。成人则同样从图画书中引发想象,同样可以了解孩子的愤怒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发展过程。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利用本书来推动成人与孩子共同阅读后的互动讨论:你有什么经验?不同的人会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去处理愤怒和情绪?进而大到亲子关系的改善。”李坤珊博士的话,也正是我想说的。

不过,我在这里多说一点,绘本中的这位妈妈看似不处理,实则留出了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和情绪相处,感受自己的情绪。最后,菲菲慢慢回到家中,回到家时,父母也并没有追问孩子,绘本里的文字是这样写的:“只是屋子里暖暖的,香香的。看见菲菲回来,每个人都很高兴。一家人又在一起了。”

在该书中,作者还写了这样的话:“谨把此书献给所有曾经发过脾气——不止一次——的小孩、妈妈与爸爸、祖母与祖父、姨妈与姨父和朋友。”这句话,尤其让我感同身受的是,我们何尝不是像菲菲一样会发脾气,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呢?现实生活中,谁也无法控制冲突和愤怒不再发生,还好,我们可以了解它,可以学着调节、处理它,最重要的是不留下让自己伤痛的记忆。

菲菲的妈妈给予孩子接受自己情绪、学会处理情绪的机会。与这位妈妈如出一辙的还有《野兽国》里的妈妈,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妈妈也没有多说什么,留下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厘清自己的情绪。当然,我知道很多人对于这本书有太多的解读,很多人也不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本获得凯迪克大奖的绘本也得到过很多至高无上的评价。安徒生奖得主艾登·钱伯斯说:“因为这本书,图画书成年了。”彼得·亨特在《儿童文学》里说:“这本书是20世纪最成功的图画书之一。”朱迪思·希尔曼在《发现儿童文学》里说:“它开拓了现代童年的意义……而且奥巴马还在白宫为孩子们读《野兽国》,《野兽国》开创了一个童书的新世纪,这是第一本承认孩子具有强烈感情的童话书。”

我在这里不想深入解读这本图画书,只想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一下绘本中麦克斯的妈妈。这个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名叫麦克斯的小男孩惹恼了妈妈,受惩罚不许吃饭就直接上床去睡觉。于是,他在自己的卧室里幻想自己坐船来到了一个野兽国,他征服了那里的野兽,成为野兽之王,率领一众野兽在森林里大闹了一场。最后,他突然饿了,他想念那个爱他的地方,所以,他又坐船回到家里,回到家后,他发现他的晚餐就摆在桌子上,还是热的呢。在这本书里孩子借由他的想象,战胜了负面情绪,而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也给麦克斯留下了足够多的时间,而且一个“热”字让我们感受到妈妈对麦克斯的爱。

当然,还有的妈妈不是让孩子自己与情绪独处,不是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释放自己的情绪,也不是让孩子在幻想中战胜情绪,而是和孩子一起把情绪吐露出来。这位妈妈就是《生气汤》里的妈妈:她和孩子一起把“不如意的一天”的感想转化为“烹饪”素材,创作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生气汤”。故事里的这位妈妈实在太有智慧了,虽然一开始并不知道小孩经历了什么事,却也没有急着要求解释或教训责骂。她意会到情绪是细微却实在的东西,必须把握当下情境去认真对待。她巧妙地运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站起来、靠过来、跟着大人做。她让霍斯尖声大叫、吐舌头、敲打、喷火。她及时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安全的发泄管道,防止正常的负面情绪演变成真正具有伤害性的行为。她知道当孩子满腔怒火时也许讲道理是最没有用的办法,她用的就是先接纳孩子,与孩子保持平等,这也就创造了两个人沟通的开始,一旦建立起良好的沟通,那后面的教育也会自然而然收到好的效果。

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妈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所牵动。不要受感染。学会平和对待。

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自由,甚至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

教孩子发泄情绪的方法。比如,冲着远处大喊、弹弹琴、唱唱歌、与父母聊天,甚至再煮一锅“生气汤”吧。

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接纳自己当下的情绪。做一个积极的养育者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儿童社会关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关系,这样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因为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0~3岁的父母,所以,我会重点介绍0~3岁这个阶段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婴儿期是指从孩子出生到1岁这个阶段,这也是孩子建立信任的阶段,对孩子影响重大的人就是孩子的母亲。而在1~3岁这个阶段,父母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建立依恋是早期亲子关系的核心。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也许一个家庭中抚养婴儿的人会有很多,但是婴儿与母亲的关联最为密切,与此同时,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通常表现为,婴儿将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而且有些母亲还可以根据婴儿不同的反应来判断孩子发生了什么情况,比如有些母亲从孩子哭声中可以判断出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到底是尿了、拉了,还是饿了。

在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两方面。父母要学会回应孩子,尤其是母亲,要积极地回应孩子,让孩子时刻感受到母亲的爱。

提供细致入微的照顾

父母要善于识别婴儿发出的各种需求信号,及时满足他们的身心需要。拥抱宝宝,与宝宝谈话,逗宝宝笑,让宝宝有真实的被爱的感受和愉快的生活经验。这种互动能使宝宝顺利有效地与外界沟通互动,对母亲产生信任,并将这种信任感推及其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宝宝跟妈妈在一起就必定能建立起安全的依恋感。宝宝先天气质类型不同,需要不同的回应速度与方式,而速度与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必然会给不同性格的妈妈造成一定难度。所以,即便是妈妈,也需要认真学习并把握好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练就敏锐的觉察力,才能通过宝宝简单的外在行为表现,读懂宝宝内在的动机,并且给予准确及时的回应。

保证有比较固定的依恋对象

依恋关系的产生会经历一个过程,而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成年人持续照顾宝宝是他获得安全感的途径。也就是说,如果妈妈总是因为有事而需要离开,那么一个家庭里最好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能同时担当起母亲角色。在确实需要突然替换时,宝宝能在心理上顺利过渡。

如果父母不带孩子,或总是变换保育人员,很难使宝宝建立稳定和安全的依恋。例如宝宝的主要照顾者妈妈、老人或保姆突然离开,由另一个陌生人替代,如果没有事先了解清楚,也没有了解宝宝的气质类型与个性特征,就会造成宝宝安全感的缺失。

积极回应不等于立即满足

有的父母担心事事顺着宝宝,会养成他任性的坏习惯。科学的做法是,不要把“积极回应”理解为“立即满足”。当婴儿产生各种需求时,父母先用声音和肢体动作回应,让他意识到父母已经知道他的呼唤,让他在有希望的等待中忍耐几秒钟。这个时候,可以抱起婴儿,把奶瓶摇晃给他看,或者用其他物品逗引,跟他说简短的话语,如“宝贝饿了,该吃饭了,妈妈喂你”之类的话,然后再让他喝奶、喝水。这种短暂几秒钟的忍耐和等待,并不损害婴儿的健康,但对他心理健康、智力发育以及交往潜能,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陪伴但不干预宝宝的活动

1岁半后,宝宝的独立性大大发展,特别希望摆脱大人的限制,自己钻钻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比较强烈。这时,父母为宝宝提供安全感,但是不要过度保护。也就是说,陪伴但不过分干预。不要以为陪宝宝游戏就一定得为他“做”什么,只有在他需要时,大人才提供帮助并及时参与。渐渐地,宝宝就能独自玩耍,只要听见大人的声音或者知道大人在另一个房间做事,就放心了。这是宝宝的安全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水平提升的表现。

当宝宝的心里需要关爱时,父母如果能够及时给予,就好似在他的心里筑起一个安乐小窝,使他心灵充满安定感,身心健康地成长。让孩子感受到爱,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这样的爱才是我们给予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

我们来看一本名为《鼻涕虫想要一个拥抱》的绘本,一起看看孩子如果感受不到妈妈的爱会怎样,又是如何想尽办法去赢得妈妈的爱的。我最初被这本绘本所吸引,完全是因为它的书名和封面,让我立刻想到了童年时我身边那些拖着长长的鼻涕、看起来有些邋遢的同学,那时候看着他们,我就在想,他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他们,不然他们怎么看起来这么邋遢。在我的印象中,只有那些不被父母疼爱或者父母没时间照料的孩子,才会这样不整洁、不干净。然而,做妈妈后我才会懂得,就算这些孩子拖着长长的鼻涕,也不整洁,甚至看起来还不那么讨人喜欢,父母也一定是爱他们的。这些孩子的内心会不会也渴望得到更多的爱呢?答案是肯定的,每一个孩子都想要得到爱。而这个故事会不会进一步验证我的想法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启了这本书的阅读。

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反反复复就一些重点内容翻了很多遍,特别喜欢。我喜欢这本书的文本,它以鼻涕虫为主角,讲述了一个不断寻找爱、寻找拥抱的故事,我们在这个故事里能看到鼻涕虫或者说是以鼻涕虫为原型的孩子,他们对爱的需求很强烈,甚至不惜抹杀内心对自我的认知,为得到爱而不惜改变自己的特征和内心。

故事里,大家可以看得到,鼻涕虫全身湿乎乎的,长得又小又弱,本身看起来就不招人喜欢,而且他非常缺乏自信,但这并不代表缺乏自信的孩子不需要爱,他渴望得到一个拥抱。因为没有得到,他也一直在感叹,妈妈为什么没有拥抱他,这个“为什么”让他不断地思考,也不断地寻找,直到他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长得太丑了。但是他又不甘心得不到拥抱,于是去寻求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伙伴,这些伙伴们都非常热心,都在帮助他,给他出主意,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个伙伴给鼻涕虫的建议都是基于自己的特征,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认知都非常清晰。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你也会明白,这些小伙伴与鼻涕虫相比更快乐,因为他们得到了相应的爱,所以才会用他们所独有的特征,给鼻涕虫一个好的建议,希望鼻涕虫因为拥有这些特征而同样得到爱。在画面中,我们发现鼻涕虫和这些动物长得不一样,他想问他们怎么做才能得到爱,他不希望自己看起来是滑溜溜、湿乎乎的。那么都有谁帮助了他呢?

第一个来帮助他的是小猫咪,小猫咪的特征是毛茸茸的,所以小猫咪给他的建议就是:“如果你身上有点毛,你应该会得到紧紧的拥抱。”鼻涕虫按照小猫咪妈妈喜欢的样子,戴上了一顶毛茸茸的帽子,穿上了一件毛皮夹克。第二个帮助他的是一只鸟,这只鸟对鼻涕虫说:“你需要拥有像我这样的羽毛和一张大嘴。”这只鸟的特征就是有羽毛和长长的嘴,鼻涕虫也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三个帮助他的是小猪,小猪告诉他得有蹄子和尾巴,还要哼哼叫。这时的鼻涕虫听从了小猪的建议。接下来他又看到了山羊,山羊让他装上山羊角和胡子,鼻涕虫也照做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鼻涕虫一点点迷失自己,他忘记了自己是鼻涕虫,自己本身就是小小的、弱弱的、湿湿的、黏黏的鼻涕虫,他一切都按照这些动物赋予他的特征来改变自己,他以为这样会让他得到一个拥抱。后来飞蛾又告诉他需要翅膀,狐狸告诉他需要鼻子……直到鼻涕虫身上再也放不下任何东西,他也曾纠结到底是放鼻子还是大嘴,但为了能够得到一个拥抱,鼻涕虫还是把所有东西都放在自己身上了。当他来到小溪边,看到自己的形象时,非常惊讶,他已经认不出水中的倒影是谁了。在寻找爱的过程中,他彻底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看到这里,我非常心痛。可是,你们能猜到结局吗?这个结局更让我心痛。虽然鼻涕虫自己也难以认出自己,但他带着最后的希望,仍旧走到妈妈面前。妈妈并没有认出他。鼻涕虫一件接一件地脱下身上那些道具,当他妈妈认出他时,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非常想念你,你这么漂亮、这么可爱,如果我可以,亲爱的孩子,我一定会拥抱你。”那么最终鼻涕虫得到的真相不是妈妈不想拥抱他,而是因为他妈妈没有手臂,所以没有办法拥抱他,但妈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亲吻。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身为母亲的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妈妈怎么能够在最后才告诉鼻涕虫“但我还是爱你本来的样子”“在我眼里你是最可爱的鼻涕虫”,既然你爱他,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小时候就知道你是爱他的,他是最可爱的鼻涕虫呢?我们父母到底要怎样传递爱、才能让孩子感知到呢?为什么不能告诉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都是爱他的呢?爱要怎样去表达,这是留给我们家长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能够时刻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长环境是充满爱的?如果他能感受到充足的爱,有稳定的安全感,这样他也不会是一个缺乏自信、为获得爱而放弃自我的孩子。如果孩子生活在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