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6:10:07

点击下载

作者:宋天天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

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试读:

前言

养生已经成为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门话题。我国养生学苑囿,奇花异草,玉树琼枝,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姿态各异,其中佛家与养生更是其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关于养生,佛家文化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佛家对养生更是具有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论述。另外,佛法修习的具体内容,也让修炼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健康的身心。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习一下佛家养生的要旨。

佛门僧侣,常被称为“苦行僧”,他们虽然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在中外历史上都可以找到佛门弟子长寿的例子。如近代高僧虚云禅师可以说是一个苦行僧,一生坐禅,修庙不辍,活了119岁。中国当代著名的得道高僧离欲上人,一生建寺弘法,化度甚众,活了107岁。安岳的禅庄法师活了100岁。仍然健在的佛智老法师也有100余岁了……

从这些高僧长寿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佛家养生必要其独到之处。有人曾专门对历史上的皇帝与历代高僧做了比较。发现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远低于高僧的平均年龄。为什么长寿的不是那些生活富裕或者处于优越自然条件中的人,而是过着清心寡欲生活的佛教徒呢?这是因为,养生的目的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两个方面,而佛教的一切修证行为恰恰就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我们在寺院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他们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常常流露出慈祥和喜悦的神情,从形象上反映了佛家关于生命健康的特征。生理上,六根具足;心理上,坚毅安详,充满智慧。

从生理方面来说,佛家认为,自然界万物包括人类均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物质构成的。既然人类是这四大物质所构成的世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就必然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活动。假如四大不顺,处于一种失调、失衡的状态,人体也会相应出现种种不适与病变。假如四大和合,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人体则健康无恙。

从心理方面来说,佛家认为,养生先养心。心理的健康与否,与人的健康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灾害、冷暖人生、生老病死、行为举止、言语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从而导致人心理失去平衡。保持处世坦然的心态,是人们安身立命、延年益寿的关键。

另外,佛家有很多戒律,如五戒、十戒、菩萨戒等。这些戒律多是对佛教信徒修行时的纪律约束。在僧人的日常生活中,受戒律约束,形成自觉性的行为规范,虽然主要目的不在养生方面,但与人的健康、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书是一本集佛家养生精华为一体的大众实用通典。书中涵盖了

素食养生

、起居养生、运动养生、静坐养生、禅定养生、德行养生、情志养生、休闲养生、名人与养生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探索佛门中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揭示了佛家养生的观念,并结合这些观念,详细阐述了佛家养生之道,同时还为大家提供了许多方便易行的养生方法。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本书,能够领悟到佛家养生的智慧,体味到佛家养生的精神,掌握好佛家养生的方法,从而修炼自己的身心,达到身健心康的养生目的。素食养生素食,已成为当今最时尚的饮食话题之一。提到素食,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方面:一是佛教,二是养生。的确,佛教提倡食素。佛家认为,食素利于养生,食素不仅不会影响人体营养的正常吸收,而且还可以预防和医治一些由于食荤引起的疾病。佛家的素食饮食观念,也符合现代营养学的理论。人体所必需的营养,都可以从素食中获得。

佛家素食观念的起源

素食是我国汉传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佛家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所谓“食素”,即不食荤腥。其中,荤指的是葱、蒜、韭菜等五种气味强烈的蔬菜(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荤,一般指的是肉食),而腥则指一切动物肉。前者主要是为了清净身心,不熏扰他人,后者则主要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关爱一切生命。从健康角度考虑,食素也是值得提倡的。

人类的饮食方式,作为人与自然界相交换的生理行为,不是一种单纯的吃与喝,而是按特定方式进行的文化行为。“吃什么”、“怎样吃”,表现为在明确观念指导下进行的社会行为。佛家奉行的食素主张,就是人类社会生活里存在的各种各样饮食方式中的一种。佛家的食素主张,是与佛家教义、教规以及它所主张的宗教伦理观念相连的。佛陀在世时就说过,食肉的人即使获得开悟,但最终都会遭报应,沉沦到生死的苦海中。

总体来说,佛教的食素观念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食素出于慈悲心

佛教徒食素是跟“大慈大悲”的佛教理念一脉相通的。因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基本理念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此处的“生”并非专指人。佛教“五戒”中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戒杀生”。比佛教历史更古老的婆罗门教、耆那教也讲五戒,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也都包含不杀生这一条,但他们所说的“生”,指的就是人,而佛教不是。佛教中的不杀生,不仅包括不杀人,还包括不杀一切众生——有意识的生命,包括动物。因为动物在被宰杀的时候,脸上往往会表现出惊恐或愤怒的神情,并伴随有声嘶力竭的哀鸣或哀嚎,这在以慈悲为怀的佛教徒看来是不吉利的,所以佛家提倡素食,如果人人都是素食主义者,那么杀生的行为就不会存在了。

2. 食素基于平等观念

佛家认为,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也就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佛。所以,佛家所讲的食素,也和众生平等的观念有关。佛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通俗地说,就是所有的雄性都是父,所有的雌性都是母。照此说来,今天,那些吃肉的人无异于在吃自己过去的父母的肉。这种说法从现代科学上来分析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所指的“父母”是从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上来讲的,但是这句话中所体现的人和其他物种有联系,并且彼此间要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和谐的生存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净因法师在《杀生之残忍》一书中提到,人是杂食动物,也可以吃蔬菜、水果。人虽然高贵,却没有平等的心,没有意识到动物生存的意义。应该把动物和人同等看待,杀死动物和杀人有同样的罪,动物和人有着平等的生存权利。这种物种间博爱的说法和现代动物保护者的某些观念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了佛家所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观念是有道理的。

小知识现代人对素食的思考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饮食早已不再只追求果腹,美味而营养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今天,人类越来越多地反思自己,反思其他生命。同时,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地球。为此,回归自然、回归健康、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深深地影响着现代饮食的观念。于是,天然纯净素食成为了21世纪饮食新潮流。素食者越来越受到尊重,能以素食款待宾朋被视为高雅的礼仪。虽然今天的素食不再有宗教的味道,但其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爱护生命的意识却体现出了现代人的文明、进步和高雅。

食素是最自然的养生之道之一

佛家认为,食素利于养生。素食没有肉食的许多副作用,如大量食用肉类,不仅增加了消化系统的负担,导致胃肠胆囊疾病,还容易使胆固醇增高,血粘度上升,引发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肥胖等多种慢性疾病,但仍有很多人对食素持有异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担心素食营养不够。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食素者可以从他们的食物中获得平衡的营养成分,这可从长寿的佛家高僧每日食谱中得到印证。

日本北法相宗管长清水寺总住持大西良庆在昭和五十八年(1983年)逝世,享年106岁。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早上6点钟起床,吃很简单的东西。他的一日三餐是:早餐为梅干、腌大头菜、豆腐味噌汤、白粥两碗;午餐吃早餐剩下的,或是面条;晚餐则是豆腐汤、菠菜或其他青菜混合,外加白饭一碗。大西良庆总住持自修行以来,没有吃过任何肉类食品。

总之,素食富于营养,清淡而易于消化,能够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食素不会引起营养素的缺乏而致营养不良或身体虚弱。

那么,食素对人都有哪些益处呢?

1. 食素可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植物食品中不含有对心血管构成威胁的有害物质,因此食素可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美国公布的一个研究报告曾证实,堵塞的冠状动脉,可以通过食素、运动、服药和减少精神压力等综合措施重新通畅,而不需依赖手术打通。单靠食素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且在以后10年中没有发生使心脏病猝发的冠状动脉病;而不能坚持食素者,则出现了冠状病重度再发。

2. 食素可减轻肾脏负荷

食素对肾功能不健全的肾脏病患者来讲,能起到让肾脏“休息”的作用。肾脏病患者改为食素,外加乳制品的摄入,既可减轻肾脏负担,又不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实为一举两得。

3. 食素能预防骨质疏松症

众所周知,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常有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应该多吃含钙质的食品,而维生素C有利于钙质的吸收。很多植物食品,如绿色蔬菜,西红柿和某些瓜果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C,而动物食品有时却会剥夺身体利用钙质的能力。

4. 素食容易消化和吸收

一切肉食在胃中不易消化,甚至进至大肠时尚有大部分未消化或只是半消化,因此肉食动物在大肠中腐化极盛,且多带毒性,对人体有害。反而一切果蔬谷类的营养易消化、容易直接被吸收,植物中的纤维素也能防止便秘的发生。

5. 食素能减少动物毒素的吸收及减慢衰老

由于动物受屠宰时,因愤怒、恐惧、哀伤、痛苦、挣扎,会产生大量有毒的分泌物,人食其肉,不知不觉中就把这些毒素也吃进自己体内,这样就会加重肾脏、肝脏等排毒器官的负荷,使人容易患病及容易老,而食素就可以有效避免吸收毒素及衰老的隐患。

6. 食素使人精神状态更佳

食素者往往感觉自己很清爽,似乎人也变得更聪明了。事实,这并非只是心理暗示的结果,而是有科学根据的。国外的研究者发现,经常吃素的人神志清醒,思维敏捷,而经常吃肉的人则易神志混浊,反应迟钝。因为大脑细胞所必需的养分从主到次分别是麸酸、维生素B和氧,而谷类、豆类等素菜是麸酸和维生素B的“富矿”,一日三餐从富矿里汲取能量,可以增强人的智慧和判断力,使人容易放松及提高专注力。

小知识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吗佛教徒不一定要吃素,譬如日本、泰国等信奉佛教的国家,囿于当地的风俗习惯及地理环境,有很多人并非素食者。然而素食合乎儒家的仁爱和佛教的慈悲,所以非佛教徒的神父、牧师也有食素的。中国佛教倡导食素是为了实践慈悲的精神,信仰之后,能吃斋菇素是最好的,倘因家庭或工作上的关系无法吃素,可以选择初一、十五日,或六斋日吃素,或平日只食肉边菜、三净肉也可以。

佛家素食讲求营养平衡

众所周知,素食主义者在饮食中不吃任何动物源性食品,而由于信仰、追求健康、美体瘦身等方面的原因,选择素食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你是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那么,日常饮食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均衡膳食”。因为,只有均衡的膳食才能确保身体摄入足够的必需营养素。那么,如何食素才能保证我们身体的健康?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 注意五色搭配

对于五色,在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说,五色与五脏相配,即绿、红、黄、白、黑五种大家熟知的蔬菜颜色,各入不同的脏腑,各有不同的作用。

红色主心,所属蔬菜有红萝卜、西红柿、红椒、红豆等;绿色主肝,所属蔬菜有椰菜、芦笋、苦瓜、黄瓜、芥蓝、莴笋、青椒、龙须菜、芹菜以及其他绿色素菜;黄色主脾,所属蔬菜有黄豆、玉米、南瓜、黄豆芽、红薯、南瓜子、腰果以及各种植物种子等;白色主肺,所属蔬菜有地瓜、莲藕、莲子、白薯、山药、土豆、白萝卜、银耳等;黑色主肾,所属蔬菜有紫菜、荞麦、海带、黑豆、香菇、黑芝麻、黑木耳等。

2. 注意五味搭配

对于五味,佛家也从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的角度提出了有价值的看法,值得我们借鉴。有一部叫《摩诃止观辅行》的佛经说:适度的酸味,对肝脏有益,却会损脾脏,所以脾病不可吃酸;适度的辛味,对肺脏有益,却会损肝脏,所以肝病不可吃辛;适度的苦味,对心脏有益,却会损肺脏,所以肺病不可吃苦;适度的咸味,对肾脏有益,却会损心脏,所以心病不可吃咸;适度的甘味,对脾脏有益,却会损肾脏,所以肾病不可吃甘。

3. 饮食上要掌握原则

★应以全麦面包、胚芽面包、糙米等代替白米饭、白面。

★肉类蛋白质含量高,但豆类如黄豆、毛豆、绿豆,或豆腐、豆干等豆类加工品也含丰富蛋白质,可补充因未摄食肉类而缺乏的部分,且多吃豆类无胆固醇过高之忧。

★多摄取腰果、杏仁等核果类,其丰富油脂可补充人体所需热量。

★青菜最好能有四五种变化;肉类所含铁质可经由多摄取高铁质的水果如番茄、猕猴桃、葡萄来补充。

★别为了让素食更有味而多用油脂来烹调,应掌握素菜清淡、少盐、少糖的原则才符合素食之健康取向。

★吃素者易缺乏维生素B12,多吃综合维生素可改善。爱美的女人想靠吃素来维持苗条身材可不是这么容易,如果你烹调方式不正确,用油过量,或是尽挑些油炸类如炸豆腐皮,或是甜食类如绿豆糕来食用,尽管这些食物都是素食,然而,高油高糖让你想不发胖都难。

如果你是个素食入门者,刚开始也许会觉得明明吃得很多,却饿得很快,这正是因为植物较易被肠胃吸收。别担心,持之以恒,你就能深切感受到吃素对身体健康有多好了。

小知识多吃素食并不等于不吃肉食《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自古以来,我国医学就主张食物要多样化和基本食素。据调查,我国长寿老人的食谱,其主食多为玉米、麦等谷物,副食多为豆制品、蔬菜、水果、辅以少量家禽野味。素食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糖、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丰富的维生素,它们对推迟衰老,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增进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多吃素食并不等于不吃肉食,合理的饮食调理应当做到“素为基础,荤素并用”,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食素自有其滋味

佛家饮食包括饮料和饭食两类。饮料指各种浆、羹、水,如蜜浆、果浆、醍醐、甘蔗和净水、茶水等;饭食指米、面、酥酪、肴馔等。这些饮食都可以“资色身,进道业,而证菩提”,所以,可用它们来供养佛僧。

佛教常用的供养饮食主要有净水、饼、粥、果、羹、米饭及圆根(大头菜)等食物。佛经中记载了有关饮食的供养,即用百味的饮食供养诸佛、菩萨及众僧,除米饭外,还有饼、果、药草等。

这样说来,佛家的素食并不是不讲饮食的多样化,不讲究吃得有滋有味的。素食者每天的饮食,包括下面几种:

★面食、谷类和土豆,为饮食的1/3。这类食品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很好的淀粉来源。

★水果与蔬菜,包括各种新鲜的、罐装的、晒干的以及果汁,也为饮食的1/3,并尽量选择多类品种,每日不少于五类。

★牛奶和奶制品,此类食品富含蛋白质和钙,适量摄取。

★豆类和坚果类,此类食品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等,适量摄取。

★带脂肪和糖类的食品,包括、甜食、饼干以及油炸的食品等,此类食品少量摄取。

从对佛家膳食食谱构成的研究可以发现,佛家素食已成一大食系,佛家素菜在中国传统菜品中也占一席之地。中国传统素菜分为寺院素菜、宫廷素菜与民间素菜三个流派。寺院素菜讲究“全素”,禁用五荤,且大多禁用蛋类。宫廷素菜,泛指道家宫观、佛家寺院烹饪的专供帝王家享用的以素菜为主的馔肴。素菜在僧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原料,除了时令蔬菜外,多用豆制品、竹笋和三菇六耳,还有号称“四大金刚”的豆腐、面筋、笋、蕈等。

梁武帝时,南京建业寺有一僧厨,素菜烹调技艺精湛,“一瓜可做数十肴,一菜可变数十味”。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烹调技艺日臻完善,广泛使用植物油,豆类制品和果蔬菜大量增加,茹素之风比前代更加兴盛。据王谠的《唐语林》载,崔侍郎安悲,宴请诸司,用面粉和芋头等材料做素菜,在外形上可与猪羊肉做的脍炙荤菜相媲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开了后世“仿荤素菜”的先河。

唐以后的帝王也十分喜欢佛家菜肴。据记载,少林寺曾用少林素食先后招待过唐太宗、元世祖、清高宗等20多位帝王。宋代以后,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很高的全素席。许多菜肴,以素仿荤,比如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等,不但与荤菜形似,而且味道也颇为相近。寺院斋厨用白萝卜或茄子加发面等原料制成“猪肉”,用豆制品、山药泥烹制出“油炸鱼”,用绿豆粉掺水仿制成“鸽蛋”,用胡萝卜加土豆仿制成“蟹粉”,厨师的巧思和手艺也满足了人们情趣上的需要。

小知识什么是仿荤素菜从古至今,素食风格可分为“全素”、“以荤托素”两种,而现代科学的素食以仿真为风格。我国在清朝时期“仿荤”素菜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如用山药、豆腐皮做成的“素烧鹅”等,从用料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仿荤”只是形的模仿,在当时可称得上美味素菜了。现代素菜的仿真可谓神形兼备,以假乱真,它的美味堪与荤食大菜媲美,甚至更胜一筹。采用纯天然植物为原料,经高科技手段加工提取,其营养价值远非肉食可比。忙碌的现代人类于喧嚣中停下来,享受如此纯净、如此美味,体会自然、体会回归,不亦乐乎。

素菜的原料及其保健功能

佛家的素食珍品主要指菇笋类。一般来说,寺院中主要以蔬菜、豆制品、竹笋、三菇六耳为原料。三菇指香菇、蘑菇、草菇等菇类,六耳指石耳、黄耳、桂花耳、白背耳、银耳、榆耳等。因为菇类中含有多种维生素,香菇、猴头菇被称为“天然维生素丸”,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能很好的维持皮肤健康。另外,香菇对人体有非常明显的抗癌作用,这是因为香菇中所独有的β-葡萄糖苷酶。木耳类则因含有大量的植物胶质而能引起到滋阴补气、润肤补肾、强身健体的作用。

下面主要介绍三菇、六耳和竹笋的保健作用:

1. 三菇

香菇:含有丰富的钾、钙等,还含有核糖类物质。可抑制肝脏内胆固醇增加,促进血液循环,有降血压、滋养皮肤等作用。此外,香菇还有良好的抗癌和预防流感的作用。

蘑菇:它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高纤维素的食品。既适合儿童生长发育期食用,又适合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中老年人食用,而且它含有一种抑制肿瘤生长的物质,有明显的抗癌作用,对肺癌、皮肤癌患者尤其有益。

草菇: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蠕动,解除便秘,防止肠癌,并可减缓对糖类的吸收,减少血糖的含量,对糖尿病病人有利。鲜草菇中维生素C的含量也很高。维生素C是活性很高的还原性物质,能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的生理氧化还原过程,促进细胞间质形成,维持牙齿、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2. 六耳

石耳:含有高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是营养价值较高的滋补食品。

黄耳:黄耳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胶质等营养成分,可以提高机体代谢机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肝脏代谢,防止脂肪在肝脏积累,提高肝脏解毒功能,有效地防病健身,延缓衰老。

桂花耳:桂花耳提取物营养丰富,功效显著,可做各类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的添加原料。

白背耳:白背耳对治疗和预防中老年人心脑血管阻塞疾病以及降血脂、降血压有奇特的疗效,对老年人便秘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银耳:银耳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银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及肝糖。银耳中的蛋白质含有17种氨基酸,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中的3/4银耳都能提供。此外,银耳中还含有海藻糖、多缩戊糖、甘露糖醇等肝糖,营养价值很高,具有扶正强壮的作用,是一种高级滋养补品。

榆耳:榆耳味道鲜美,兼具药效,享有“森林食品之王”的美称。分析表明,榆耳子实体中含有西药痢特灵的有效成分,可以用来治疗菌痢。

3. 竹笋

竹笋也是寺院素菜中上好的蔬菜。唐朝时,就有专人种植竹笋,《唐书·百官志》曾记载:“司竹监掌植竹笋,岁以笋供尚食。”那时的人就很喜欢吃竹笋,因其口感细嫩清脆、别有风味,可煎、炒、煨、炖,被称为素食中的“素火腿”。西湖灵隐寺前的一家素菜馆就因冬菇炒笋、竹笋烧豆腐而声名大振,僧人每次食用都赞不绝口,甚是欢喜,更是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品尝。

古人还对不同季节所产的笋做出了分类,春曰早笋、夏曰鞭笋、冬曰冬笋,另外,还有毛笋、石笋、广笋之分。北宋僧人在《笋谱》中收录了94种笋,并加以评述。其中的天目笋干还有秃挺、肥挺、笋尖、小挺、统挺等品种,是笋中精品。在笋的食用价值上,曾有僧人赞叹道“日干甚,耐久藏”,“以备蔬食,有妙者也”。在做煮食竹笋时,加入薄荷叶同煮,可以除掉竹笋刺激口舌的涩味。

小知识不正确的素食观念有哪些食素的意义,在于培养慈悲与柔和的性格,因此正确的食素观念,是素食者必须具备的。一般常见不如法的素食观念有:不愿与食荤者同桌共餐,不肯食用别人所给予的蛋糕、饼干,排斥食用煮过荤食的锅盘,造成他人的难堪、不便。甚至有人批评素菜制成鸡鸭鱼虾的形状,殊不知这是为接引初机者吃素,渐离肉食,不造杀业的方便之门。

常吃蔬食能使人强身增寿

佛家所倡导的素食,即蔬食,是健康食品。蔬菜不仅能烹调成美味佳肴,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而且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人们根据自身的体质、健康状态,对症吃菜、择优食用,撷取新鲜蔬菜的高营养价值,调和天然药物养生治病的功效,烹制出具有滋补、食疗功效的药膳,能助疗疾养生,延年益寿。

常吃蔬食主要有以下几点好处:

1. 蔬食可供给人体维生素

蔬食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比如,维生素C能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维生素A可以抵抗传染病,是皮肤、眼睛、呼吸器官、消化器官、泌尿管道等第一防线所必需的抗体;维生素B有补充脑神经系统能量、降低胆固醇、保持血管畅通的功能。

2. 蔬食可供给人体矿物质

人体组织中有20多种矿物质,它们是构成身体组织、调节生理功能和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蔬菜中含有的主要矿物质有钙、铁、磷等。黄花菜、芹菜、菠菜及胡萝卜等含有较多的铁,而菜花含有较多的磷,绿叶蔬菜中含有丰富的钙。

3. 蔬食可供给人体热能

每种蔬菜或多或少含有热能性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和淀粉。马铃薯、山药、荸荠、慈菇、藕等含有很多的淀粉。南瓜含有一定的糖,是能量的很好来源。菜豆、毛豆、豇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4. 蔬食供给人体纤维素

蔬食中富含膳食纤维,是现代营养学的重要发现之一。膳食纤维对人体正如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性一样。它是从多种天然谷物、水果、蔬菜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水溶性纤维,是水、维生素、碳水化合物之外的营养素,被各国营养学家喻为“绿色清道夫”。由于它能够吸水膨胀,使肠内代谢物变软变松,通过肠道时会更快。同时,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清除体内毒素,可改善上火、口臭、面部暗疮、青春痘、皮肤粗糙、色素沉淀等健康美容问题。

5. 蔬食可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

人体对肉类和米、面等食物消化后会产生酸性反应,而酸性能由蔬菜或水果消化分解来中和。蔬菜中的矿物质是调节体液反应的主要物质,如钙、镁、钾是形成盐基的主要元素,可以中和酸。所以蔬菜能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

小知识吃蔬菜的忌讳1. 多吃甘薯容易烧心。甘薯有较多氧化酶和粗纤维,在人体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引起腹胀,含糖量高,吃多了引起胃酸。2. 多吃紫菜容易导致甲亢.3. 生吃菜豆容易导致中毒。4. 吃鲜黄花菜容易导致秋水仙碱中毒。5. 多吃鲜木耳容易导致皮肤病,鲜木耳含有一种朴啉的感光物质,人体摄入后若被太阳照射,会引起皮肤瘙痒,水肿,严重的会引起皮肤会死。

佛家面食,独具特色

面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面食不包括那些比较粗放的主食和部分小吃;广义的面食则包括主食、小吃、糕点和点心等。佛门素食中的面食是独具特色的,许多佛门之地因其面食而出名。比如杭州灵隐寺的斋点、泉州菩提素食馆的莲花饼、上海玉佛禅寺的素点心和素面,如双菇面、辣酱面、素鸡面、什锦面、素馄饨等,都是榜上有名的。在平常的日子里,佛家的素食非常简单,早餐是酱瓜、腌萝卜和粥,中餐是黄米饭和各种面食、大烩菜。一旦到了诸如“佛圣诞日”等大的节日,佛家也会摆上素席,吃香粳米饭,以示庆祝。佛教的素食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尽管在种类上不如市井的面食丰富。汉魏六朝时就已经有了春饼、粽子、重阳糕、如意圆等。唐宋时期,就有了专门记载素食点心的书籍,《梦粱录》就曾记载了当时面食的品种,主要有:丰糖糕、乳糕、栗糕、镜面糕、枣糕、假肉馒头、笋丝、包子、素夹儿、七宝包儿等。现代面食的花色品种更是空前丰富,改进和创新后有100多种,如蜜糕、社糕、满麻、宽焦、薄脆、饺子、角子、河漏、水团、麻团、月饼、元宵、烧卖、油炸果子、煎饼、五福饼等。

另外,佛家的饼糕也与俗家的有所区别,比如河北赵州云门寺云门饼、天台饺饼筒、普陀山的莲花斋饼、南京南门外报恩寺的软香糕、四川峨眉山峨秀糕、天台十景糕等都是很出名的。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 赵州云门饼

云门寺是云门祖师的道场,那里所产的云门饼在佛界是最出名的。据说,文偃祖师时代,凡是吃这种饼的人,人人都能开悟,再加上赵州茶,更是令人茅塞顿开,瞬时大彻大悟。

2. 天台的饺饼筒

传说中,这种饼是济公大师所创。那时,济公还在国清寺为僧,见每日里剩下很多饭菜,就把这些饭菜裹在面皮里等下顿饭时再吃,没想到,这种吃法颇受众僧的好评,饺饼筒因此出名。此后每逢佳节,老百姓就把饺饼筒当成祭品供奉,在做法上也有了改进,菜料更加丰富,有金针、木耳、粉丝、菜梗、笋丝等,皮用麦粉制作,烤到焦黄,清香诱人,令人垂涎欲滴。

3. 普陀山的莲花斋饼

莲花斋饼的发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大唐年间,一个姓吴的财主特别喜欢吃鱼虾禽兽,因此杀生无数。突然有一天,他得了一种怪病,全身奇痒无比,喉咙里似有鱼刺,疼痛难耐,看了很多医生,吃了无数种药都不起作用。眼看就要病死的时候,来了一位游医,告诉他若想治好病必须做出素饼百张,供奉普陀山的观音菩萨,并要虔诚忏悔,弃恶从善。吴财主立即照办,果然得到菩萨的垂救,捡回一条性命,从那以后,他便改吃斋饭,不再杀生,每逢菩萨圣诞,必定拿出素饼供奉,广斋众僧,普陀素饼因此声誉满天下,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小知识古今名人均提倡食素佛陀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吃肉只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我们不是一出生就想吃肉的。”我们杀猪杀牛的时候,有没有问它们愿不愿意给我们吃?凡是生物都有贪生怕死的心,我们不愿意给老虎吃,为什么动物应该被我们吃?孟子曾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篇》)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认为素食者所产生性情上的改变和净化,对人类都有相当好的利益,所以素食对人类很吉祥。”可见食素是许多古今名人共同的教诲。

佛家秘传食疗秘方

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虽清苦,但长寿者比比皆是。究其原因,除了清心寡欲外,还在于佛家从古到今积累了一套独特的祛病健身良方。现选其精华部分介绍如下:

1. 丝瓜水治神经痛

丝瓜水美容作用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丝瓜含有蛋白质和果胶等有效药用成分。实际上,丝瓜水的功效有多种,其中之一便是对神经痛有特效,在古代印度,释迦牟尼也把丝瓜当成药物,治疗头痛、腹痛、神经痛以及呕吐等。若治疗神经痛,可把丝瓜水温热以后饮下,用量要根据症状而定,大约一日90毫升左右。或者用丝瓜茎里分泌出的汁涂抹患部,也有效。

2. 黄瓜治疗心脏病

黄瓜的根、茎、叶对治疗心脏病有效,方法是:将黄瓜叶、茎、根阴干,然后煎煮当茶饮。用普通的茶碗,每天喝上五六次,其用量在开始时可淡一点儿,然后逐日慢慢地加浓。

3. 金橘治胃溃疡

金橘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还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磷、铁、脂肪等营养成分。其核心成分是维生素C,含量比普通的橘子高出数倍,金橘不仅治疗咳嗽和喉痛很有效,对胃溃疡也有疗效。

方法是:每日吃两三个金橘,采一小把金橘叶当茶饮也可见效,还可以将金橘五六个加600毫升水,煎至半量,每日分3次服用。

4. 蒸食茄子辅治高血压

茄子不仅味道好、营养丰富,还可以降低胆固醇,是心血管病人的食疗佳品,特别是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和坏血病患者非常有益,有辅助治疗作用。取茄子2个,洗净切开置碗内,加细盐、食用植物油各适量,隔水蒸食,可祛风通络、降血压。茄子皮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和有益健康的化合物,吃时最好不要削皮。另外,茄子性寒滑,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人不宜多吃。

5. 菊花蜂蜜润喉

取菊花适量,洗净放入杯中,倒入开水浸泡数分钟,待菊花沉入杯底后,再加入少许蜂蜜摇匀,含于口中润喉,含服时间尽可能长,然后再徐徐咽下,每个10~15分钟含服一次,次数不限。菊花有清热解毒作用,蜂蜜有润肺止咳之功效,长期服用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可减少慢性咽炎的复发。

6. 马铃薯鲜汁功效多

日本禅宗高僧富泽知芳大师,提出马铃薯鲜汁疗法,有显著的神奇药效。马铃薯、红萝葡、苹果三合一鲜汁的功效:

★防治癌症,抑制癌細胞生长。

★防治肝脏病、肾脏病、胰脏病、胃溃疡。

★防治肺炎、心脏病、高血压。

★恢复体力,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和自愈能力。

★恢复眼睛疲倦,消除眼睛干燥,令双眼亮丽。

★治愈腰痛、肩膀痛、膝痛。

★排除体内毒素,美容顏润皮肤、治肥胖。

★根治便秘,痔疮,根治口臭、胃酸。

特点:没有任何副作用,高营养健康食品,迅速吸收和排毒,令食欲增加,补气恢复体力。

材料:新鲜马铃薯、红萝葡、苹果各一个。每个重约150克~200克。榨汁,即榨即饮,切勿存放。

注意:马铃薯发芽处要切除,以免中毒。新鲜果汁宜清晨空腹饮用。重症患者,每天下午五时空腹时再饮一次。饮用后约1小时才可以进食早、晚餐,以免胃液被稀释,影响消化力。必须天天饮用不间断,轻症3周见效。重症3个月见效。

小知识醋的四大功效醋不仅是一种调味品,而且是一种保健养生食品。有位日本学者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食醋四大功效:有助于食物中钙、磷、铁等物质的吸收利用;具有杀灭或抑制多种细菌的作用;能降低血压和血清胆固醇;防止和消除身体疲劳。夏天凉拌菜中加点醋,既可杀菌,又能防肠道传染病。遇到打嗝时,用醋一小杯加入适量凉开水,喝下即可止嗝。肠燥便秘者,每天喝一杯加醋的凉开水,有缓解排便困难的作用。晕车、晕船者,出发前喝一小杯加醋的温开水,途中会舒服得多。此外,醋煮花生或黄豆,具有降脂、降压的功效。工作一天下来疲劳时,在洗澡水中加点醋,浴后使人感到肌肉轻松,身体恬静,促进入睡。

视食如药,防止贪食

在日常生活中,食是指饮食,药是指治病用的药物。食与药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内涵各异,泾渭分明,谁也不会混淆使用。佛教里则不然,佛家把饮食和药物统称为“药”,并分为四种。要求其信徒吃纯净天然的素食,提出许多关于修道者的饮食禁忌,包括要无肉、无蛋,还要不食葱、蒜等刺激性食物等。

佛家对人的饮食,有与众不同的看法。在他们看来,人们的头痛脑热、肚子胀等种种痛苦,称之为病,治疗此病痛的是药。同样,肚子饿也被视为一种病,是饥病,能“治疗”此种“病痛”的饮食,也称为药。戒律上说,众生的病分为两种:一种是饥渴的“故病”,另一种是四大增损的“新病”。治这两种不同的疾病,相应的有四种药:即时药、非时药、七日药、尽形寿药。前三种是规定了食用方式的食物,而第四种药则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治病药物。

佛家将食物视为药,还有另外一层意义。佛家认为,食为五欲之一,所谓“欲”就是希求义,即在众生的本能中,对饮食有着强烈的希求。正因为如此,人面对饮食时自然会产生贪念。戒律中称食为药,是要僧人把饮食当成药物观想,将所受的食物,当成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这样,食时就不会贪多贪好了。

佛门对于一日该食几餐、每餐食用什么东西都是有自己的一套规定。佛家一般一日食用三餐(以前是提倡过午不食的),每餐的时间要符合规律,不可随意打破这个规律;每餐的内容也是有规定的,佛家规定早饭和晚饭只可以喝粥,而且晚饭的时候要尽量少吃,午饭吃米饭或馒头加上一些蔬菜。严格禁止在非用餐时间进食,如果需要可以饮用一些开水来解渴;各种零食、食品都不可以随便食用,更不可以在吃饱之后立即就座,最好是在就餐后的两个小时等食物消化、吸收之后再坐,这样也比较利于佛家弟子的静坐凝思。

另外,佛家认为,减食是增进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佛经《摩何止观辅行》里面记载:吃得少,心智才能清明,而唐朝高僧百丈禅师曾经列出寺院生活的二十条要则中的第四条也说:“疾病以减食为汤药。”这说明佛家很重视减食在治疗病中的作用,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知道,有些肠胃疾病和不适,确需减食调养,少吃东西才能让消化系统得到休息,减轻身体的过度负荷,使生理组织恢复活力,白细胞和抗体充分发挥驱除细菌病毒的效能。

有很多疾病是由于饮食太多太杂引起的,中医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饮食过量会引起消化不良、胃肠疾病、影响营养的吸收或者过多的养分留在体内排不出去,导致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因此,减少或适量饮食,可以防治疾病,还可以减少毒素的积累,这些对于强身健体无疑是有益的。

总之,佛家养生所提倡的“视食如药”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饮食习惯,人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这对身心健康益处多多。

小知识佛家讲究过午不食佛家戒律曾规定,比丘午后不能吃食物。原因有两个:其一,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提供,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其二,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这个制度,今天南部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普遍实行。最严格的只喝白水,连牛奶、茶水、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后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国汉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在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为数仍不少。

佛家养生戒吃肉食

虽然佛家认为,不食荤腥是佛教教义上的一种要求,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合情合理的具体规定,如古印度僧人可以食“三净肉”。因为在古印度,佛教僧人实行乞食制度,僧人乞食时不论贫富,乞到什么吃什么。当有人供养肉食时,乞食者就会观察,此肉是不是为我所杀,或被怀疑为我所杀,我有没有看到、听到杀生。如果不是,可以接受。这就是所谓的“三净肉”。

直到今天,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和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佛教僧人仍然托钵应供,不忌荤腥。唯有我国汉传佛教寺院,没有实行托钵乞食制度,又强调慈心不杀,加上农业发达,自然条件允许,从公元511年,虔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颁布《断酒肉文》后,便开始严格禁止食肉。

大乘经论对食肉做了严格禁止食用的界说。许多大乘经典中,都着重讲解了食肉的过失以及戒杀、断肉、素食的功德。

佛陀弟子中曾有一位名叫迦叶的向佛请教道:“为什么以前可食三净肉,乃至九净肉呢?”

佛陀告诉他说:“这是因为,修行都是慢慢发展进行的,一下子断掉有困难,但是,应当知道现在就断肉的教义。”之所以有这种情形,是佛还在世的时候,为引度众生而采用的“渐进”方式,让大家能更容易修学佛法。当他要离开沾娑婆世界的时候,又把三净肉的事情交代得非常明确,告诉修学佛法的弟子说:“一切肉不得食,食者得罪。”

佛家认为吃肉会产生多种过失,体现在以下方面:

★屠夫把驴、骆驼、骡子、狗、牛、马的肉掺在一起卖,不纯,所以不能吃。

★肉食动物都是吃不干净的肉长大的,所以不能吃。

★人吃肉的时候,因闻到肉的气息而产生恐惧心理,所以不能吃肉。

★吃肉的信徒们不容易产生慈心,所以不能吃肉。

★只有那些愚钝不觉悟的人才吃肉,所以佛教信徒不能吃肉。

★如果修行的人吃肉,会妨碍咒语效果的产生,所以不能吃肉。

★吃肉的人会在内心种下恶的种子,所以不能吃肉。

★吃肉会产生口臭,所以不能吃肉。

★吃肉的人容易做噩梦,所以不能吃肉。

★在空旷的山林中,虎、狼等猛兽会沿着肉的味道找到吃肉的人,所以不能吃肉。

★吃肉容易导致饮食无度,不能节制,所以不能吃肉。

★吃肉的人容易产生眷恋凡尘之心,所以不能吃肉。

★因为吃肉人的存在,导致对种种动物的杀害,所以不能吃肉。

★如来对待众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如来不吃肉,所以教育弟子也不能吃肉。

小知识佛家所谓的“九净肉”1. 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2. 不闻:我耳不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3. 不疑:它之死不疑是为我而杀。4. 自死:鸟兽命尽自己死亡的。5. 鸟残:鹰鹫等食其他鸟兽所剩余之肉。6. 不为己杀:不是我亲自动手去杀害的。7. 生干:死亡多日而自干的。8. 不期遇:不是约定日期而是偶然遇到的。9. 前已杀:不是现在因我而死,而是前时已被杀的。

禁食五辛,旨在精遵

佛家要求弟子吃纯净天然的素食,基本的要求是无肉、无蛋、无酒精,还不能加葱和蒜。其中,葱和蒜就属于佛家素食戒律中的五辛。关于五辛,说法不一,最常见的说法是,五辛包括:胡葱(大蒜)、革葱(韭菜)、慈葱(葱)、兰葱(小蒜)、兴渠(产于印度)。佛家要求所有修行的佛家弟子都不能吃荤食以及五辛,否则,罪过是不可饶恕的。

另外,禁吃五辛还有以下的原因:

1. 大小乘经中的规定

大乘经律《梵网经》中曾提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胡葱、革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胡葱,又称大蒜,史传是张骞出使大宛时从胡地带回来的,其余四种如上文所提。

在小乘经律中,曾提到,蒜只可以用来治病,食时用饼夹着蒜食用。若其他的药不能治,只有食蒜才行的,可以服食。若涂疮不犯,非食蒜不能治愈,戒律才允许,但吃了蒜后,为了不影响大家,律中又规定,七日不得卧僧床褥、上僧厕、入僧浴室、温室、讲室、食屋,乃至说法布萨(信徒集会、忏悔的佛教仪式),一切活动不得加入。

在一个团体里,如果大家都食蒜,不会有什么特殊感觉,倘若只有一两个人吃,那种由食蒜后发出的口臭气,就会影响其他人。所以,吃一次蒜,就要与僧众隔离7天,等他身上臭味散尽了,沐浴更衣后,才能回到僧众中共同生活。

2. 五辛妨碍修道

佛家修行是有次序的,首先必须禁忌五辛,这是第一精进。要从断酒肉和断五辛开始修行,并提出了吃五辛的不利之处:“污秽不净,闻气也会使人恐怖。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修行的人要常远离。”常吃五辛,容易影响信徒们的生理,如果生吃,则会使人生痛恨之心,易动肝火、发脾气,妨碍修行;熟吃的话,会使人产生淫乱之心,易生冲动。同时,佛家把吃葱、蒜的过失和喝酒、吃肉同等看待,认为它们都能滋长僧人的爱欲之心,使之不能静心修行,妨碍圣道,坚决不能食用。所以一切众生必须吃有益身心的食物才能生存,吃有害的食物就会死亡,众生如果想求得真正的解脱,就必须断绝酒肉和五辛。

3. 五辛也是荤食

在佛教中,腥荤和今天所提到的腥荤是不同的,“腥”指的是肉食,而“荤菜”则指那些吃了让人口中生出恶臭味的蔬菜类,比如五辛中的大蒜、葱、韭菜等。这在上文中已经提过。在佛经里,“荤”字和今天的“熏”字同音同意,就是指那些熏人的蔬菜,但辣椒、茴香、桂皮、胡椒等虽也有味道,但人吃了之后不全口生异味,所以不算荤菜,没有限制。这样看来,佛家中禁吃五辛还有保持佛教活动中公共卫生的考虑。

佛教中规定,吃了荤菜的人,要单独居住,不得与他人交往,或者坐于他人的上风头之处,或者必须漱口除去口中的恶臭后才能参加正常的佛教活动,这样才不会扰乱别人的清修生活。佛家还规定,吃了荤菜的人不能诵读经文,因此在诵经之前,最好不吃荤食。不过在生病时,如果医生所开的药方中有酒和荤食,这样也能吃,但此时,食荤的人必须离开寺院,暂时住在别人家里,等病好后用香汤(32种香药水)将身子洗干净之后再诵读经文才不会有过。

不过,从现代医学上看,这五种食物对人体还是有一定的益处的。如韭菜可以清洁大肠,治疗便秘,大便困难时,可以吃适量的韭菜来帮助通便。大蒜做成蒜泥后还可以作为香料、佐料用,另外这五种食物还可以用来杀菌、消毒,防治疾病等。

小知识素食——永远的“食尚”研究表明,素食是最为有效、最为根本的内服减肥、美容圣品。用食素方法来减肥相当有效,素食能使血液变为微碱性,促进新陈代谢活动,从而把蓄积体内的脂肪及糖分燃烧掉,达到自然减肥的目的。经常食素的人,全身充满生气,脏腑器官功能活泼,皮肤柔嫩光滑,颜色红润。古代、近代、现代都有许多著名人士提倡素食。科学尽管进步,社会尽管繁荣,但人类以素食为主的理想不会受时空的限制,更不会被社会淘汰,因为古圣先贤从历代生活经验中所获得的宝贵知识足以证明:“素食才是永不褪色的时尚。”

佛家不禁牛奶禁鸡蛋

佛家人都是素食者,那么素食者以什么为食呢?一般来说,素食者日常生活中以谷物、豆类、坚果、蔬菜、水果和种子类为主,但是,蛋、奶和奶制品可以吃也可以不吃。所以素食者分为两种,一种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即不吃任何蛋、奶或者奶制品的食物;另一种是一般的素食主义者,即吃蛋、奶或者奶制品的食物。

佛家的素食中,一般不禁食牛奶。圣一法师在《八关斋戒开示》中记载,乳制品不是肉食,也不属于腥食,因为牛羊吃的是草和五谷,所以它们产的乳汁也没有腥味。喝奶既没有杀生也没有妨碍牛犊、小羊羔的饲养。同时,由于是人工饲养牛羊,控制奶的产量,因此不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发育。

佛陀在修行中,也喝过牧羊女为他奉献的牛奶。因此,在佛陀时代,信徒们普遍喝牛奶或者羊奶,而且还把乳制品分为很多种,如乳、酥、醍醐等,认为这些都是很有营养的食物,并把它们归在日常的食品中,不在禁戒之列。

那么,持斋素食的佛家信徒能不能吃蛋?鸡蛋属于荤还是素?食用有添加蛋类的食物,如蛋糕、冰淇淋、饼类,是否算是杀生呢?这些问题在佛教界是有争议的。有的佛教徒说,出家人不可以吃蛋。《显识论》说:“一切卵不可食,皆因它可以化育出生命。”来果禅师以不吃蛋为修行者的“素口之道”。他在《参禅普说》里说:“五荤何在?葱、韭、蒜以无闻,蛋虾子而未嗜,萝卜青菜为无上清斋,黄荠野藿当珍馐妙味,素口之道通矣。”

现在有一些素食的人也吃蛋,是因为现在的蛋大多是由人工饲养的生蛋鸡所生,无法孵出小鸡,但在佛教的道场中,食物来自十方供养,无法得知它是不是生蛋鸡所生、是不是没生命的,基于慈悲的理由,避免误食众生肉,所以还是完全不吃的。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是佛家所划分的四种生命形态。佛家认为,蛋是属于卵生的,只要有鸡蛋存在,就有一个具体的潜在的生命存在。虽然表面上看不出鸡蛋是有生命的,但即便是不经过母鸡的孵化,只要把鸡蛋放在烤箱中,并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也能孵化出小鸡。所以严格来说,吃蛋也就是杀生。吃多少蛋,就等于杀了多少生命。因此,佛家认为不应该吃蛋,无论从慈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不杀生的角度来看。

小知识佛家素食文化的影响随着疯牛病、SARS、禽流感一次次侵袭人类,素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世界素食者联盟第33届大会确定,要将世界上5%的人口转变为素食者。迄今为止,英国的素食者已经超过30万,占总人口的8%。美国的素食主义者有1200多万人,食素者由2.1%增长到4.3%。在日本,素食主义者被分为几派,包括完全不吃动物性食品的纯素食主义者,食用乳制品的素食者,吃蛋和乳制品的素食者和吃鱼的素食者,而斋饭则被称为“精进料理”。当前利用精进食疗治疗慢性疑难病症的热潮也在悄悄兴起。

酒为佛门弟子养生的禁忌

戒酒是佛家所有戒律中的“遮戒”,即必须遵守的戒。酒有很多种,在经、论、律典中都有详细的解说。《俱舍论》中讲:酒有三种,一为“穴罗”,由米麦等谷类酿成。二为“迷丽耶”,由果实或者植物的根、茎酿成。三为“末陀”,就是以上两种尚未发酵时,能令人喝醉的。另外,《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中还有大酒、杂酒、谷酒、果酒、药草酒的分类,但不管是什么酒,只要具有酒色、酒香、酒味的,都在佛门戒律之中,只要饮酒就是犯戒律。

那么,佛门不让饮酒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呢?

1. 饮酒使人犯戒

据说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弟子神通比丘,一天赴檀家应供。一席间喝了很多酒。在返回途中,因不胜酒力,醉倒在路上,涕唾满面,威仪扫荡。他虽然有神通广大的法力,但他由于在酒醉中,不免为虫蚁所欺。后来,此事被佛陀知道了,便率领众弟子前来,现场说法,并制戒说:“自今以后,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头着酒中而入口。”

2. 喝酒不利于健康

在医学健康的角度上,长期饮酒会导致维生素缺乏,容易引起周围神经炎,多种脑功能性和器官性障碍,如焦虑、意识障碍、羊角风发作、幻觉症、大脑皮层萎缩等等。过量饮酒后,体内乙醇量达到危险值(200毫升以上),就会造成急性酒精中毒,甚至抑制呼吸中枢,引起死亡。酒精也对生育有明显的影响,会造成胎儿发育异常或低能。如唐代“诗仙”李白和文学家陶渊明、辛弃疾都喜好饮酒,导致他们的后代均愚钝无能。酒还会危害全身其他器官,导致胃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炎等。

3. 不饮酒的好处

佛家认为,不喝酒有五善。即可以不误事,及时传言;可以上天,为天神所用;可以聪慧,晓天下大事;可以治家敛财;可以受人敬爱。酒是败坏道德的源泉,酒可以使人心颠倒,酒可以使人失慧致罪。这些都是从反面来教育信徒们不能饮酒。另外,《大爱道比丘尼经》中还规定,僧人不能卖酒,不能把酒当茶来劝人,不能谎称有病来喝酒,不能到卖酒的地方去,不能与喝酒的人讲话。

小知识罗汉菜罗汉菜又名罗汉全斋。据传,此菜始于唐宋时期。其时我国佛教盛行,寺庙众多,且均自设膳房,自办素菜和筵席,佛门称之为“素斋”或“斋菜”。罗汉菜选用上品原料烹制,并以佛门得道成仙的罗汉定名,一般用料在10种左右称为罗汉全斋。历代帝王将相和名人居上在佛门办素斋时,均喜欢点此菜,因而闻名全国,历代相传。在清代,不仅民间盛行此菜,清官御膳房也常制作,供皇帝品尝。清人薛宝辰所著《素食说略》一书中记载:“罗汉菜,菜蔬瓜之类,与豆腐、豆腐皮、面筋、粉条等,俱以香油炸过,加汤一锅同焖。甚有山家风味。太乙诸寺,恒用此法。”

起居养生

起居养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起居中应当遵循的有关养生的原则和有助于增进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养生方法。起居养生是佛家养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起居养生要求人们一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二是要讲究科学生活。如能有意识地遵循起居养生原则,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会产生防病保健、减缓病痛、强壮机体、益寿延年的效果。

寺院生活对养生的启示

起居是指日常生活。中医所谓起居调摄,主要包括作息规律、劳逸适度等内容。《黄帝内经》指出,“起居有常”是保持健康长寿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起居无节”,就会影响健康,引起早衰。历代养生家和医学家都十分重视起居的调摄,把它作为调养神气,健身益寿的重要法则。《黄帝内经》上总结人能“尽其天年”的原因时,就指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起居有常度,生活有规律,就能健康长寿;如果起居无常度,生活无规律,放浪形骸,违背人体生理常规,就会导致体衰多病,未老先衰,寿命只能维持到天年的一半。

熟悉三国故事的人也许都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司马懿从蜀使那里打听到诸葛亮早起晚睡、事必躬亲、吃饭很少等一系列有关生活起居的情报后,就断言这位蜀丞相活不长了,结果不出他所料,不久诸葛亮便与世长辞,卒年才54岁。司马懿之所以能得出正确预言,说明他有这样的养生体验:如果长期不注意起居调摄,费神太过,营养不足,势必损害健康,缩短寿命。

那么,怎样起居对养生最有利呢?从佛教弟子的寺院生活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 早睡早起

佛家弟子是不能够睡懒觉的,每天都有“夜巡”在清晨敲打小木板,这是起床讯号,起来洗漱之后就要开始上早殿。上早殿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除了准备早饭的僧人之外,全寺僧人都要参加,而且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不可以随便改动。在僧人上早殿的时候,外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因为僧人在早殿之上要念诵佛经,如果有人随便出入的话,会打扰他们的思路及清修。僧人念诵的佛经还是有一定程序的,一般的寺院是这样安排的:楞严咒、心经、赞佛偈、绕佛、皈依、韦驮赞。在进行完早课之后,僧人们就可以自归其位了,静坐以等待早饭的来临。虽然我们普通人不必天天念诵佛经,但是也应保证早起,起床之后进行一段时间的晨练,这样就能保证一天都会精神十足,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都会有益。

2. 早饭要吃好

僧人吃饭的地方叫做斋堂,僧人们坐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先要一起念诵《供养咒》,然后再可吃粥。吃粥的时候要保持房间里面的绝对安静,同时也不可浪费粮食,必须要把自己碗里的饭吃完。在吃粥的同时,还要进行思考,思考的内容大体有以下五种:思考所食之饭来之不易;思考自己在德行方面还存在那些缺点;提防于饮食生贪欲;把吃饭当成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把吃饭当成修禅的基础,如果要修禅得道必须要好好吃饭。由此可以看出,早饭对身体、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虽然不一定必须要遵守佛家吃早饭时的规定,但是一定要按时吃早饭。

3. 注意生活细节

僧人们吃过饭之后就要开始坐早班香,僧人们接到命令之后就要开始“跑香”,在这个过程中,僧人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可胡思乱想。在他们打坐的时候,每隔一个小时还要换一个巡香之人,以察看他们的鞋摆放是否整齐。在大约八九点钟的时候,由一个僧人送往厨房一支香,待到这支香燃尽就要开始做午饭了。从中可以看出,佛家特别注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在每个方面都不可粗心大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注意养生。

小知识深山茅棚中的隐修僧隐居深山,隔世静修之士,中国古人称之为“居士”。魏晋以后参禅的出家人逐渐成为了隐修之士的代言者。为了完成修行,几乎所有出家人都会有数年的深山参学经历。他们与世隔绝,独守烟霞,四季为伴,吃野菜,穿破纳,住茅棚。深山隐居的僧人,基本都从社会上来,一般剃度后三五年时间在大寺院中接受学戒、禅七等训练。第二阶段会以3年时间专门在禅堂静修。入山之前,要慎重地向长老请教,学习注意事项。此后,才会背起锅、碗、背架和佛经,到山里隐居修行。

顺应四时而起居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息息相通,古人早就提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制定作息制度的指导思想。根据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观点,《黄帝内经》制定了与四时气候相应的作息制度。

1. 春季宜晚睡早起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生发的季节,它要求人们在春夏之季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更重视保养阳气。阳气,按照中医的理论,是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动力,因此春夏养生重在养阳。

春夏之季,自然界万物复苏,草木生长旺盛,人们的起居也应随之做相应调节。清晨起床要早,不能再像冬天一样懒被窝,“夜卧早起”,最好差不多六七点钟起床,晚上11点钟左右睡觉。

如果违背了大自然的生长规律,晚上熬夜,一觉睡到中午,则会令阳气大损。阳气受损的结果,轻则表现为气虚,主要是易疲劳,平时不喜欢运动,一旦运动就汗出如雨,严重时还会头晕、易感冒,重则神经系统出现紊乱,兴奋和休息规律颠倒,影响大脑健康。因此要提醒人们,春季要注意作息时间,要晚睡早起。

2. 夏季宜迟睡早起

夏天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而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以迟睡早起为佳,而且应尽可能的定时起、睡。“定时”是体内生物钟的要求,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定时,可造成“动力定型”,使身体具有最好的适应性和预见性。在夏季,更应给自己规定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决不无故违反,即使休息日也不例外。夏季最佳就寝时间是22:00~23:00,最佳起床时间是5:30~6:30。夏季炎热的天气很容易影响人们的睡眠,但你一旦养成了定时作息的习惯,就比较容易排除气候对睡眠的干扰,早晨也会自然舒适地醒来,体内的生物钟就不会出现“错点”现象,各种生理节律均可安然运行。

3. 秋季应早睡早起《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就是说,在秋季三个月,秋风清肃,万物收藏,人起居调摄应与气候相适应,才能避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

秋季早睡,正合人体需求,又有安睡的条件,天气凉爽,舒心爽身,经过一个少眠的夏天,正好借此以补偿。秋季早睡,对于人体保健是有好处的,符合养生之道。

4. 冬季宜早睡晚起

冬季应早睡晚起,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睡觉时不要贪暖和而蒙头睡。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

古人这种根据四时自然变化而制定的作息时间,是符合人体生理变化规律的。现代医学也认为,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人的机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在高山居住的人,为了保证机体得到充足的氧气,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条件,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红细胞数量增多,使机体内在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取得平衡。假若自然环境因素在质和量上发生突变,超过机体适应能力或者自然环境因素发生突变后人们不采取相应对策时,就会产生机体外环境平衡失调,从而引起疾病,影响健康。

小知识佛教之“行为养”佛教徒的日常养生法主要分为七种,即神养、行为养、形养、气养、食养、药养和术养。其中,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等起居行为的调养。在穿着方面,宜春捂秋冻,衣被要勤洗、多晒,保持卫生整洁,尽量少穿用化,在饮食方面,要戒烟,少饮酒,多喝茶,提倡素食和适当节食;在住、行方面,要保持良好的身形姿态,所谓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行如风,同时要学会放松;在待人接物、谈吐方面,宜和颜悦色,学会宽容,学会微笑;在运动、娱乐方面,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贵在坚持、适度。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佛家认为,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那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应自然了呢?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在传统养生学中也十分强调人体要“顺应自然”的观念。传统养生学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就要与大自然的变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以顺应自然,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黄帝内经》对一年四季的起居规律有着详细的论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意思是说在春季的三个月和夏季的三个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的三个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三个月中就应该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以后再起床。

传统养生学认为在大自然中,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所以大地植物就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所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

那么,怎样才算是顺应自然呢?

1. 人的作息规律要顺应自然

人是生活在自然之中的,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这个大的环境,所以人的生活也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中有阴阳变化消长的规律,所以人的作息也应该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健康。例如,清晨阳气渐生,日中最盛,黄昏阳消阴长,到夜间,阴气就代替了阳气成为最盛的了。人体内的阳气跟外界的阳气是密切相关的,当自然中阳气盛时,体内的阳气一般也会较盛,反之则会较弱。因此,人的活动应该和外界的阴阳消长情况相适应,白天阳气盛的时候活动,晚上阳衰阴盛时休息,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作息原则。

2. 人的作息规律也要与自身的具体情况相适应

人的生命活动也是要遵循着一定的周期和规律的,如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等也都有着不同的周期和规律,每个周期也都有旺盛和衰退两个阶段,而不同的人,其情绪、体力、智力的周期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制定自己的作息制度也要符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规律,不能一概而论,这样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生理、心理周期的规律,使它们为自己所用,让自己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良好的平衡状态中。

3. 适应环境和偶发事件

顺应自然养生还应包括适应环境和适应偶发事件变化这两方面。例如南方气候多潮湿,北方气候多干燥,平时人们均能适应各自生活的水土环境,但一旦南北搬迁居住地,就可以从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得到印证。还有的人虽未变更居住地,只是调换了一下工作单位,因所见均是陌生人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或抑郁寡欢,久之也能影响健康。其他如中年丧偶、老年丧子,以及事业上的失败、天灾的降临、同事间的矛盾等突发事件,都应该以顽强的毅力,豁达的胸怀来疏散、解脱由此而产生的悲愁压抑或痛苦哀伤的情绪,使心理迅速恢复常态。

小知识香与佛家养生香在佛教医学中有很多配方,用途极其广泛。不仅熏烧香药以除污去秽,预防瘟疫,还有专门的药方对治特殊的病症。使用香药的方法也很多。有的是直接熏烧,有的要口服,有的做成香水、香膏涂在身上,有的是在浸泡洗浴时用。如《大唐西域记》记载:“身涂诸香,所谓旃檀、郁金也。”印度气候湿热,容易产生难闻的体味,油腻的体垢,所以佛家弟子很早就用檀香、郁金制成香膏抹于身上,既能净身去味,又能消炎杀菌,防治皮肤病。另外,香在燃烧中缓缓地释放出芳香的气味,该香气有提神醒脑、除烦去燥、除秽除昏的功效,以帮助修行者进入良好的修行状态。

睡眠是养生的第一要素

佛家认为,睡眠是养生的第一要素。睡眠是每个人在生命中都必须满足的一种绝对需要,就像食物和水一样。科学证明:人如果缺乏睡眠,失眠或是睡眠质量不高,就会变得坐立不安,情绪波动,记忆力减退,判断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一些错觉和幻觉,以致难以坚持日常生活和活动。人的一生当中大约有1/3的时间用于睡眠,所以,睡眠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人7天只喝水不进食还能存活,可是不睡觉就只能活4天。睡眠,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日益成为现代人的“奢侈品”。美国一份医学报告指出,现代人工作繁忙,加上夜生活多姿多彩,平均睡眠时间比90多年前的人少了1.5个小时。

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因素引起的失眠则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病症。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人群中约10%~49%患有失眠症;在我国,至少有35%的人失眠,17%的人失眠症状相当严重,而睡眠局限在“浅睡眠”的人的比例则高达77.3%。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一生坎坷曲折,几番大病,几度流放,然而他精力充沛,创作不衰。其中虽有多方面原因,但与他良好的睡眠也是分不开的。他有诗曰:“形神操持美无穷,风雨泼天兴正浓。不远会心三昧在,春光一片黑暗中。”他提倡睡觉姿势要“四肢无一不稳处”。就是说睡时取右侧卧位,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放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这样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变动,全身肌肉松弛,有利于肌肉组织休息,消除疲劳。同时,右侧卧可使心脏处于较高位置,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其负担。

那么,具体说来,睡眠对人有哪些好处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睡眠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 消除疲劳

睡眠时,人提的精气神皆内守于五脏,若五脏安舒,则气血和调,体温、血压、心率均相对下降,呼吸及内分泌也明显减少,使代谢率降低,体力得以恢复。

2. 保护大脑

大脑在睡眠状态中的耗氧量大大减少,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脑细胞能量的储存,帮助恢复精力,提高脑力效率。

3. 增强免疫

睡眠不但是智力、体力的再创造过程,还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睡眠中能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因此现代医学常把睡眠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治疗顽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4. 利于防癌

人体细胞分裂的高潮是在夜间入睡以后,如果睡眠不好,人体就很难控制住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突变而成为癌细胞,故保持良好的睡眠,有利于防癌。

5. 利于美容

睡眠对皮肤健美有很大的影响。这是由于在睡眠的过程中,皮肤表面分泌和清除过程加强,毛细血管循环增多,加快了皮肤的再生,使得皮肤因劳累过度所造成的颜面憔悴、皮肤出现的细碎皱纹在睡眠中得以恢复。所以说,睡眠也是皮肤美容的基本保证。

小知识“30以前睡不够,30以后睡不着”的谜底俗话说:“30以前睡不够,30以后睡不着。”很多人听到这句话都会感觉奇妙,难道“30以前”和“30以后”真的存在这么大的差别吗?这个谜底现在已经被科学家揭晓了。原来在人体内存在一个松果体,它可以分泌出一种叫做褪黑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催眠的效果,人在刚出生时,体内分泌褪黑素的功能较低;长到两岁半岁时,褪黑素的分泌水平会达到高峰;到青春期时,人体分泌褪黑素的水平开始逐渐下降;到了中年,也就是30岁以后,褪黑素分泌的数量只是高峰期的1/2,然后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需要的睡眠时间会越来越少,甚至很多人会出现失眠的现象。

睡眠养生有学问

睡眠养生是有学问的,佛家养生就特别重视睡眠时间、睡眠方法、睡眠姿势以及卧具的选择,提倡睡眠既要关注数量也要注重质量。

那么,究竟怎样睡眠对人体有益呢?

1. 保证适当的睡眠时间

人们在一天的劳作辛苦之后,肯定会感觉到身心俱疲,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息和睡眠来补充身体和心理上的消耗,可以说睡眠是恢复体力和精力的良药。一般来说,人们的睡眠时间以每天8小时为宜,不宜过多或过少。如果睡眠时间过长的话,会造成人们精神萎靡不振,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再者,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睡眠上,会消磨人的意志,浪费时间和生命,让人有一种碌碌无为的感觉;如果睡眠时间太短,白天消耗的体力精力得不到补充,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休息的话,身体机能就会受到破坏,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大为不利。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每天睡眠8小时以上的人的死亡率比每天睡眠8小时的人的死亡率高1倍,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据。另外,他们患心脏病或中风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这说明睡眠时间过长也是对身体健康很不利的,人们需要足够的睡眠但不需要过度的睡眠。

2. 注重睡眠方法

佛家养生特别注意睡眠的方法,所以佛教徒的睡眠质量一般也会比较高。佛家养生特别讲究睡眠前的准备。每天在睡眠之前,要先在床上静坐两个小时,以保证自己身心放松、气运畅通、心无杂念,这样也能很容易快速地进入睡眠状态;出家之人特别注重清静,在睡眠之前,还要保证房间里外没有嘈杂之声,保持一个安静的氛围,为睡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另外,佛家养生在睡眠上还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佛家认为,在躺下之后,切不可倒头大睡,要徐徐入眠,保呼吸均匀、状态安详,这样才能够保证睡眠质量;如果在半夜惊醒,也不要心急或慌张,可以在床上静坐一会儿,到有睡意时,可以在睡一会儿。佛家讲究早睡早起,起床后,不可立即离床,要在床上静坐一段时间为宜。

3. 选择舒适的睡眠姿势

睡眠的姿势,因人习惯有多种多样,但基本姿势有三种,即仰卧、俯卧和侧卧。有人统计,仰卧姿势睡眠约占60%,侧卧占35%,俯卧只占5%。一般认为,仰卧有利于血液循环,但应注意不要将手放在胸部,以免有压抑感,易引起噩梦。侧卧可使全身肌肉松弛,有利于肠胃的蠕动,侧卧时腿要自然弯曲,枕头不宜过低。过去有许多人提倡睡眠时应右侧位,认为这样可减轻对心脏的压迫。现代人对睡眠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朝左还是朝右,对心脏都没有什么影响。总之,睡眠的姿势选择,应有利于迅速入睡,以睡得舒适为宜。

4. 选择理想的卧具

理想的卧具,有利于人的睡眠。卧具就是睡眠的用具,一般是指床、被、褥、枕头等物品,这些物品伴人终生,能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因此,应当从利于人体健康、养生的角度来选择卧具,为睡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睡眠对生命活动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适度的睡眠能颐养心神,与其在疲劳之后才去休息,不如在疲劳之前就注意休息。日常的活动有张有弛,保证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是恢复体力和脑力、延年益寿的良好保障。

小知识现代科学睡眠法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夜晚10:00~10:30睡觉,1~1.5个小时进入深睡眠是最科学的,而夜晚12:00~15:00点则是沉睡眠时间。如果这3个小时睡好了,第二天一定精神焕发。因此,这3个小时一定要雷打不动地睡觉。当然,如果你睡前洗个热水澡或用热水洗洗脚,肯定有益于你较快进入深睡眠时间。如果你4点以后睡,那是浅睡眠时间,睡与不睡一个样。

午睡可提升精气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午睡是个好习惯,虽然时间短,但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可在短时间内提升人们的“精气神”,自然获益多多。

近年来西方科学家发现,西欧和北美人冠心病发病率高,与不睡午觉和紧张的生活节奏有关。对此,他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试验,结果证明,如果能保证午睡,西方人的冠心病发病率可降低1/3左右。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的神经细胞功能也在逐渐减退。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的抑制减弱,因而夜间不易入睡,凌晨容易早醒。即使晚上睡眠好,白天也容易疲劳,常有打盹、思睡现象。老年人若每天能闭目养神,午睡片刻,或闭目静卧一会儿,使全身放松,对于消除身体疲劳、调整生活节律是很有好处的。

那么,怎样午睡才利于养生呢?

1. 午睡时间不要太长

专家认为,健康的午睡以15~30分钟最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如果时间太短达不到休息的效果;时间太长,醒来后又会感到轻微的头痛和全身无力,而且也不容易醒。

2. 讲究入睡姿势

据了解,大部分人都不注意午睡的姿势,有的俯卧,有的干脆伏在桌上睡。其实,伏案睡觉会减少头部供血,让人睡醒后出现头昏、眼花、乏力等一系列大脑缺血缺氧的症状。同时,用手当枕头会使眼球受压,久而久之容易诱发眼病,而且趴在桌上会压迫胸部,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

3. 讲究入睡时间

一般人都认为中午只要睡了,就能达到效果。然而专家分析,人们最容易入睡的时间是在早上起床后8小时或是晚上睡觉前8小时,大约是在中午1点钟左右。因为这个时候人的警觉处于自然下降期,此时午睡身体会得到很好的休息。

4. 午睡并非人人适合

德国的医学专家们指出,以下三种人饭后立即午睡有一定的危险性:

★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的肥胖者。

★血压很低的人或者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阻碍的人,特别是那些由于脑血管变窄而经常出现头晕的人。

5. 不可强行午睡

午睡要顺其自然,切不可强迫自己午睡,更不能为了午睡而服用安眠药,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6. 饭后不宜立即午睡

我国有句养生格言:“饮食有卧,乃生百病。”午睡前不要吃得过饱,更不能在饭后立即入睡,最好在午饭后半小时再开始午睡。老年人消化功能弱,因此在进餐后,最好出去散散步,听听音乐,做些轻微的活动,这样有利于胃内的食物消化,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这对脑部供血不足的患者是必要的。

7. 午睡后不要立即起来

午睡醒后,可先睁眼静卧一会儿,使大脑完全清醒,然后起床,用温热水洗洗脸,喝点儿茶水,再开始活动。这样,就能使人体从睡眠状态转入清醒状态的过程比较平和舒缓地进行,感到精神倍增。

小知识睡觉时不可戴太多东西睡眠是最完整、最系统、最有效的休息方法之一,也是科学养生的重要内容,但如果忽略了睡眠中的一些细节,则不利于身体健康。睡觉时戴东西,就是睡眠中常被人们忽略的,比如,戴表、首饰、隐形眼镜、假牙等睡觉,都是不利于健康的。最后提醒的是,出于方便接听电话而喜欢把手机放在枕边的人,应改掉该习惯,卧室最好少摆放电子产品。

过度劳累易致病,劳逸结合利养生

人如果劳累过度,会引发疾病,佛在2000多年前,就想到了工作以后还要休息,这一点在印度东南亚国家也是非常重视的。休息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呢?就是到庙里去听闻佛法,亲近三宝,到庙里去过六斋日,第二天再回去。《黄帝内经》也提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生病起于过用”的观点,在养生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过用”,举凡劳动、情志、饮食等,只要超过人体能够承受的正常范围,均属过用。

我们重点讨论的是使用体力方面的过用,因为很多疾病都可由形劳过用而引发,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就要“节用”。

那么,具体说来,该怎么做呢?

1. 运动不过度

运动过度会加速身体能量的损耗,因为机体的快速磨损将会出现健康透支,继而缩短寿命。国外有一家保险公司对1000名过早亡故的体育运动员和1000名平常体育锻炼者进行对比调查,发现体育运动员比普通体育锻炼者的平均寿命缩短5岁。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员经常进行强度运动,使机体出现了健康透支的缘故。

2. 工作不过劳

人体忍耐疲劳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过度劳累,就会使身体发生健康障碍。体力劳动者过度劳累,会伤筋劳骨,损脏折腑;脑力劳动者过度劳累,会伤精损神,使内分泌失调,脏器发生器质性病变。值得一提的是,体力劳动者感觉劳累时会自动停下来歇一歇,而脑力劳动者却常常连轴运转而不知停歇,结果脑力劳动者因为“大炷点灯”最易出现机体劳损。近年对知识分子进行寿命调查,发现英年早逝者中,专家、学者及教授等脑力劳动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著名作家路遥,就是因为“用生命写作”,不知疲倦地“灯用大炷”而出现健康透支,结果只活了42岁。

3. 劳动时劳逸结合

适当的劳作有益于人的健康,经常合理地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有利于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身健体,能锻炼意志和毅力,保持生命的活力。此外,合理的劳动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运动和肌肉系统等各个系统都有好处,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新陈代谢的能力,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调节精神等等。

而适当的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调节身心所必不可少的。如果过于疲劳会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易于受到疾病的侵袭。

4. 用脑也要劳逸结合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勤用脑,注重对大脑的开发和利用,注重对大脑功能的训练,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能。一个人经常开动脑筋,不但不会加速衰老,反而会激发大脑的活力,保持大脑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防止脑的衰老和退化。老年人经常合理地用脑可以增加智力,预防老年痴呆。

但是过度用脑会让人体容易感到疲劳,如果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也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甚至会导致头痛等。因此养生保健尤其需要合理用脑,在用脑中注意劳逸结合。

小知识过劳过逸皆可催生百病养生学家主张劳逸结合,互相协调。或劳与逸穿插交替进行,或劳与逸互相包含,劳中有逸,逸中有劳,只有劳逸协调适度才能保持健康。通俗些说就是,人既不能太忙太累,也不能太闲太逸。不用则退,不用则废,太闲了会使人体的一些零件“生锈”,甚至会使器官功能退化或老化,而太忙太累,负荷太重,又会使体能精力过耗透支,甚至发生严重亏损,这对身心健康很不利。因此,过闲过累的生活工作方式,都有弊不可取。最好最科学的方法是,要劳逸结合,忙闲适度。正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所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穿对衣服,也能养生

佛家认为,吃饭穿衣皆养生。穿对衣服,也能养生。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古人很重视衣着与养生的关系,认为衣着应以合体、舒适为原则,质地应轻柔保暖,大小适宜。衣服应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随时增减,还提出大汗不要急着脱衣,要一层一层地渐减,出汗后应及时换衣,不宜久穿紧身衣等,这些均是有益健康的经验。

古人尚且如此,现代人就更应该注重衣着与养生的关系了。现代医学认为,衣服和饮食一样,是维护人体得以生存不可的缺少条件。

那么,如何着衣才能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呢?

1. 春捂秋冻

春季气候,乍暖还寒。这个时候,时风时雨,忽冷忽热,寒潮较多,变化无常。如果这时过早地脱掉冬装,在天气突然变冷时,会受寒感冒,并诱发其他多种疾病。因此在初春之际,应当适当地捂一捂,不要图一时轻快,急于减衣。

秋天,天刚转冷,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这样气温回升又得脱掉,一穿一脱,身体反而易出毛病。

春天转暖,再捂一段,秋天变冷,再冻一段,也有利于锻炼人体生理机能适应即将到来的酷暑和严寒的气候,增强皮肤的耐热耐寒能力。

2. 衣料要选择自然纤维

现在很多衣服由五光十色的化学纤维制成,如维尼纶、涤纶,锦纶、氯纶、丙纶等,品种越来越多,花色也越来越漂亮,而且有结实、耐磨、耐洗、挺拔、不变形、不缩水、易洗、易干等许多优点,但穿上这些衣服对养生并不利。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化学纤维不如棉、麻、丝等自然纤维。化学纤维的透气性和吸湿、放湿性能差,又带静电,还常掉下纤维尘屑,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容易产生湿疹、皮肤瘙痒等症,进而影响睡眠,严重的能导致神经衰弱、心脏病的发生。对老年、小孩和皮肤过敏体质的人,其不良作用更加明显。

棉花制品虽不如化学纤维美观结实,但其保暖性、透气性、吸湿散湿性都比化学纤维强得多,质地也柔软些,对身体没有刺激。因此现在不少医学家建议:贴身内衣不要用合成纤维制作,最好穿用纯棉制品。

3. 根据季节选择衣服颜色

各种颜色对光和热的吸收和反射有不同的情况。白色对光和热的吸收最少,反射最强。黑色对光和热的吸收最多,反射最少。其他颜色各不相同,但可以概言,浅色吸收的光热比深色吸收的要少。

夏季太阳辐射强,温度高,为防止太阳辐射,尽量减少衣服吸热程度,应选白色和其他浅色如淡黄、浅绿、浅粉、浅蓝等颜色做衣料,不要用吸热性强的黑或其他的深色布料。冬季服装应选吸热性强的颜色,以提高衣服的保暖效果,不宜用白或太浅的颜色。

4. 加衣要及时、合理

我们的身体在神经系统指挥下,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节新陈代谢使体温保持恒定。热天身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加,冷天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这种适应外界气温变化的能力,有力地保护了我们的身体,抵御着各种恶劣环境的影响。

但人的这种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气温变化太大,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能力,便会因不适应而生疾病,这就必须借助衣服来加强人体调节温度的能力,使体温经常保持在37℃左右。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和天气的冷暖,及时增减衣服。特别是身体较弱的老人和孩子,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更要注意根据天气急脱急着。

小知识着衣以稍微少些为好衣服穿得太少,不能御寒,容易生病。同样,衣服穿得过多过暖,也容易生病。因为衣服太多必然自热出汗,汗水出得太多,不能保护体内必要的水分比例,会出现虚弱、头晕、疲乏、气喘、恶心、心跳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脱水现象,发生生命危险。然而,我们取其中间值,只要不超过人体调节体温功能的范围,衣服穿得稍微少一点儿,反而有益些,所以寒冷地方人的寿命一般比炎热地方人的寿命要长。另外,衣服穿得稍少一点儿,还能锻炼人承受寒冷的能力,增强体质。如果一味求暖,不肯稍稍锻炼承受寒冷的能力,久之,便会像温室里的花朵,柔弱不堪。

沐浴养生,爽身祛病

东汉时来华僧人安世高翻译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现载《大正藏》十六卷,首先介绍了洗浴的方法,并指出洗浴的卫生意义:“一者四大安稳,二者除风病,三者除湿痹,四者除寒水,五者除热气,六者除垢秽,七者身体轻便,眼目精明。”《大正藏》五十四卷《释氏要览》也记载沐浴有五利:“一除垢,二治皮肤令一色,三破寒热,四下风气,五少病痛。”唐代高僧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中也论述了沐浴的意义和方法。

在敦煌壁画159窟“梯度图”中,有一和尚坐在大浴盆中洗浴,另一和尚将头伸在木盆内洗头的图形,表述了佛家洗沐的普遍性。

随着佛教的传播,僧侣沐浴习俗不仅影响到中国,同时也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等。如日本在天皇时代(公元500年左右)佛教徒为表示对佛虔诚,常常把佛像洗得干干净净,谓之“佛浴”。后来在参加法会前为表示对佛尊敬,也把自己身体洗净,称为斋戒沐浴。沐浴的地方叫温室。这种僧侣净身的习俗后来传到民间,形成民间洗浴习俗。

那么,怎样洗澡才养生呢?

1. 要注意洗澡的时间

老年人不宜在吃饱或饥饿时洗澡,一般说来要在餐后l~2小时为宜。因为老年人牙口不好,加之胃肠消化功能不佳,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饭后洗澡容易让全身的血液较多地充盈于表皮毛细血管,使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如经常在饭后洗澡,就会加重消化不良,影响养分吸收,导致营养不良。饥饿时洗澡也不适宜,因这时易导致低血糖发生。

每次洗澡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过长则会增加疲劳。洗完澡后,还需在更衣室休息片刻后,再离开澡堂,以保证安全。

2. 要注意洗澡水的温度

水温在35℃~37℃为宜,不可过高,更不可长时间在热水中泡澡,因为这样会使表皮毛细血管扩张,心脏、大脑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容易发生缺氧,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甚至晕倒;如果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硬化等疾病,就可能导致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发生。水温也不可太低,以免感冒。

如果洗澡时感到头晕、眼花、心悸、恶心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洗澡,找人搀扶出浴室,躺在空气新鲜场所,同时注意保暖和通风,最好喝些热茶和糖水。

3. 要洗澡别搓澡

正常皮肤表面有由皮脂腺、汗腺分泌物及脱落的上皮细胞形成的酸性保护膜以及角质层,只有0. 1毫米厚,呈弱酸性,但它却是阻止病菌和有害射线入侵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这层“死皮肤”更换速度缓慢,最快的也需要10多天。洗澡时如果用毛巾在肌肤上反复用力搓擦,很容易损伤皮肤,使表皮角化层过多脱落,皮肤就会变得干燥,甚至发生皮肤瘙痒,还会让病菌和有害射线乘虚而入,使人易患毛囊炎、疖肿等多种皮肤病。

4. 有些情况下不适宜洗澡

在这几种情况不宜洗澡:

★血压过低时不宜洗澡,因为洗澡时水温较高,可使人的血管扩张,低血压的人容易发生虚脱。

★酒后不宜洗澡,酒后洗澡,血糖得不到及时补充,容易发生头晕、眼花、全身无力,严重时还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

★饱餐后不宜洗澡,饱餐后全身体表血管被热水刺激而扩张,较多的血液流向体表,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会影响消化吸收。

★饥饿时洗澡易引起低血糖,甚至虚脱、昏倒。

★劳动后不宜立即洗澡,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后,均应休息片刻再洗澡,否则容易引起心脏、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晕厥。

小知识沐浴养生在于“通气”中医认为,人体内不同的“气”维持了器官的运作并调节它们的功能,如果“气”流通不畅,就会影响人体功能,而运动、压力、光线等外在因素可以给身体带来正面刺激,使全身“气脉”通畅,达到养生之功效。要通气脉就得有一把可调节出水模式的高质量手持花洒,这是淋浴养生的关键。每天在淋浴过程中利用5分钟时间,用花洒调节出不同的水流刺激身体的穴位及内脏器官,能通脉气、缓病痛,而这个方法在人们生活中是简单易行的。

揩齿养生,洁齿净心

佛家为讲经、念经、修禅,必须注意口腔卫生。东汉传入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已经谈到用杨枝洁齿,可令人“口齿好香,方白齐平”。《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有“朝嚼齿木”一章,详细论述了齿木的取材、形状、使用方法、揩齿的效果以及揩齿在印度流行的情况。印僧“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洗清静方行敬礼”。

齿木用柞条葛蔓,楮条槐柳皆可,“一头缓须熟嚼很久,净刷牙关”。《大正藏》卷五十四《释氏要览》中要求食后漱口,指出“嚼杨枝有五利: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饮”。并认为杨枝有清热利口因之功效:“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这些都表明,清洁口腔在僧侣中是普遍的。我国医学家也很重视这一习俗。

刷牙是清洁口腔、保护牙齿的方法,《寿世保元》引《金丹全书》说:“凡一切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每晚刷洗,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坏。”中国医家把佛教徒的方法用医学来解释,并向民间提倡,成为我国人的卫生习惯。

刷牙能洁齿爽口,除去牙缝里的食物残渣,防止细菌繁殖和异物、异味刺激口腔,但是刷牙也要讲方法。

那么,怎样刷牙才科学呢?

1. 刷牙时最好用温水

如果刷牙或漱口时不注意水温,长期用凉水刷牙,就会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等现象。温水刷牙还能有效减少牙刷刷毛对牙龈的刺激,有效避免牙龈的出血。经常给牙齿和牙龈以骤冷骤热的刺激,则可能导致牙齿和牙龈出现各种疾病,使牙齿寿命缩短。牙齿的寿命要比人体的寿命短,其根源是出在“凉水刷牙”这一习惯上。

2. 刷牙时间不宜太久

许多人认为刷牙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然而研究表明,科学的刷牙时间应为2分钟,用力要轻柔。刷牙时间过长,用力过大,并不会使牙齿更干净,相反却可能损害牙齿的保护膜,给牙齿带来永久性损伤。

3. 不要用牙膏蘸水

因为牙膏里面含有一定的摩擦剂,便于清洁牙齿,牙膏蘸水以后,看起来泡沫多了,但是摩擦力小了,不容易去除牙垢。

4. 不要总使用一种牙膏

因为每种牙膏的化学特性和药物特性都不一样,长期使用一种牙膏,会使口腔里的细菌产生免疫力。可以用完一种牙膏后,买别的品牌的牙膏,也可以同时买几盒不同品牌的牙膏每天换着用。

5. 餐后10分钟是刷牙黄金时间

一般来说,吃完食物后的10分钟是牙齿保健的关键时期,因为此时口中的pH值由6. 8降到4. 5,酸性达到高峰,此时若未立即清洁牙齿,这些酸性物质就会侵蚀牙齿表面的珐琅质,形成脱钙现象,造成蛀牙。

6.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我们不仅要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而且要讲究刷牙的方法。如果刷牙方法不对头,也可造成流弊,最常见的损害是牙面耗损和牙龈萎缩。人们能否良好地掌握刷牙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手的灵活性。虽然每个人刷牙的手势有巧拙之分,但只要给予充分指导,一般人都能有效地使用牙刷清洁口腔。儿童的动作比较迟缓,且缺乏耐性,不能应付复杂的刷牙技巧,应教给他们比较简单的刷牙方法。至于伤残人士,可能需要采用刷柄设计经过修改的牙刷,方便抓握,或使用电动牙刷。

小知识老年人牙掉光了也要刷其实刷牙不仅是保持牙齿卫生,预防蛀牙,而且对整个口腔都有重要作用。正常人口腔中藏有数以亿计的细菌,漱一次口可使细菌减少15%~25%,而刷一次牙,可以使细菌减少70%左右。老年人正是因为没有牙齿,对食物的咀嚼能力下降,口腔内各种腺体的分泌功能也下降,更应该注意口腔卫生。刷牙还可以预防老年性肺炎。老年人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都有所下降,口腔中的异物易错吸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刷牙时,牙刷刺激牙龈、牙槽引起的兴奋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使中枢神经所支配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增强,有益于保持呼吸道的纯净。

运动养生

佛家认为,精、气、神为人体的“三宝”,与生命息息相关,而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如是,则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从而增进肌体健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运动是养生的极好方式。

运动养生,健身增寿

佛家不但重视坐禅修内功,而且重视外功。《摩诃止观》有言:“若坐时心地清凉,喜悦安快,是时应坐。若坐时沉昏,则抖擞应行。若行时散动疲困,是时应坐。若行时恍焉虚寂,是时应行。”许多寺院有尚武的风气,在养生保健上达到动静结合。达摩《易筋经》就提倡静坐与练武结合。这种动静结合,文武相配,有张有弛,更有利于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舒通经络,强壮筋骨,养体保健。

在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中绘有14个菩萨练功的画面。其中7位菩萨在禅坐修身,类似静功,虽姿势各异,但已达到入静的境界。另外7位菩萨,仿效猴子望月、金鸡独立等动物之态,在做动功的修炼,颇似五禽戏。

那么,具体说来,运动有哪些益处呢?

1. 提高机体免疫力

机体在从事适度运动时可以激活和调动免疫系统,长期的适度锻炼能使机体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迅速调动免疫细胞参加战斗,使机体免疫分子数量增多,提高免疫力。每天运动30分钟,就可以增加免疫细胞数目,相对增加抵抗力。

2. 运动能够健脑

一般来说,运动都能健脑,同时,运动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当运动中枢兴奋时,就可有效快速地抑制思维中枢,使其得到积极的休息。

有人做过试验,让脑子连续思考2小时,然后停下来休息,至少需要20分钟才能消除疲劳,而用运动方式则只需5分钟疲劳就消除了。说明运动确能使大脑的紧张状态得到缓和,防止大脑过度疲劳。这有助于大脑思维功能的合理应用,促使工作学习效率提高。

运动还会促使大脑本身释放脑啡肽等有益的生化物质,这种物质对促进人的思维和智力大有益处。运动能改善不良情绪,有效预防和治疗神经紧张、失眠、烦躁及忧郁等神经性不良症,而这些疾病(或不良情绪)最易产生思维不灵、注意力减退和反应迟钝。所以,有人称运动是很好的神经安定剂,它使人心理更健康、头脑更聪明。

运动还可提高心脏功能,加快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料。凡是增氧运动都有健脑作用,尤其是以弹跳运动为佳,能供给大脑以充分的能量。

3. 运动可促使皮肤健康

运动能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感觉的灵敏度,加强皮肤如毛孔、汗腺、皮脂腺等对冷热刺激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强人体的防御能力及免疫力。

4. 运动能提高心血管功能

经常运动,可以使心肌纤维增粗,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和心输出量,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不仅如此,人体在运动时,还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血液中血糖的利用。

5. 运动可防止骨质疏松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中的矿物质会逐渐流失,导致骨质疏松,使骨骼变得脆弱易碎,防止骨质疏松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运动。运动还可以保持关节的活动能力,防止关节提早退化。

6. 运动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经常运动,呼吸肌强壮有力,吸气时胸廓充分扩张,使更多的肺泡张开而收入更多的氧气,呼气时胸廓尽量压缩,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和废气,通过长期的锻炼,人的呼吸变成深而慢,便呼吸肌得到充分的休息。呼吸功能好可使人体维持旺盛的精力,从而推迟身体的老化过程。

小知识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一般来说,早晨运动较好,因为早晨的空气较新鲜,而室内的氧气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增多,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运动锻炼,即可把积聚在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吸进更多的氧气,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础。此外,午睡前后或晚上睡觉前也可进行运动,以消除一天的紧张,轻松地进入梦乡,但运动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影响睡眠。总之,许多健身运动,随时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

运动养生要讲原则

传统的运动保健,除具有系统的理论外,还有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1. 强调动静结合

佛家认为,运动要讲求动静结合。不能因为强调动而忘了静,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和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2.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现在许多人已经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了,也在积极地参加运动,但运动锻炼应因人而异,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一张处方不会适合所有的病人。中老年人的运动方式也各有所别。一般应按以下标准选择:

★性别不同。一般来说,男性体力比女性要好一些,运动量也应该大一些。

★健康情况不同。老年人体质有强有弱,即使相同年龄的人,身体状况也有差异,因此,在选择运动项目、锻炼方法、控制运动量等方面,也不应完全相同。

★工作性质不同。脑力劳动者应比体力劳动者多参加体育锻炼。体力劳动者由于工种的不同,造成身体各个部位发展不平衡,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锻炼项目。

3. 运动要适度

有的人把体育锻炼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甚至身患比较严重的心脏病者,也要坚持每天走一两公里路;还有人以为运动越剧烈,才越有益于身体健康,生命才越长久,因而热衷于参加激烈运动。实际上,很多中老年人以及身患较严重心脏疾病的青年人,进行剧烈运动容易出现损伤、导致疾病,甚至引起猝死。因此,运动时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一些身患疾病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锻炼,而普通群众参加高强度运动或竞技体育之前最好都要做全面身体体检,以排除身体疾病,最大限度地做到有备无患。我们应该谨记:“适量运动有助健康、过度运动危害身体。”

4. 运动不可操之过急

大多数锻炼者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锻炼的效果并不如自己想象的或者期望的好,而事实上,体育锻炼往往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操之过急的想法是违反科学的,我们要尽可能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感受其间的乐趣。

5. 提倡持之以恒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没有恒心是不行的。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说明,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常而不间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如果因为工作忙,难以按原计划时间坚持,每天挤出10分钟,8分钟进行短时间的锻炼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场锻炼,在院内、室内、楼道内做原地跑、原地跳、广播操、太极拳也可以。

小知识饭后应避免运动饭后运动害处多:1. 刺激肠胃。吃饱饭后进行运动,会给肠胃带来机械性刺激,使肠胃内溶物左右、上下震动,可能引发呕吐、胃痉挛等症状。2. 引起血流分配紊乱。吃饱饭后消化器官需要大量血液消化吸收,当全身肌肉在运动时,也需要大量血液参与,于是就会夺取消化器官的血液量,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这种紊乱既影响运动效果又危害机体。3. 影响运动效果。人体进食后体内副交感神经易受到抑制,此时机体若要锻炼,运动效果会打折扣。4. 饭后胰岛素分泌上升,可抑制脂肪的分解,能量的来源就受到限制。由于脂肪分解少,减肥运动也不宜在这个时间段进行。

老年人运动后的“六不宜”

虽然佛家提倡运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注重身体健康,平时会进行一些健身运动,但是,运动后,由于体力的消耗,人会感觉疲劳,这个时候很多人的不良习惯就会显露出来,例如吸烟,坐下休息,但是这些习惯却是运动后的大忌,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下面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1. 不宜立即休息

剧烈运动时血液多集中在肢体肌肉中。由于肢体肌肉强力地收缩,会使大量的静脉血迅速回流给心脏,心脏再把有营养的动脉血送给全身,血液循环极快。如果剧烈运动刚一结束就停下来休息,肢体中大量的静脉血就会淤积在静脉中,心脏就会缺血。大脑也就会因心脏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休克等缺氧症状。所以剧烈运动刚结束时还应做些放松调整活动。如长跑之后逐渐改为慢跑、再走几步、揉揉腿,做几下深呼吸。这样能使快速血液循环慢慢平稳下来,有利于肌肉中乳酸的清除,消除疲劳。

2. 不宜马上洗浴

剧烈运动后人体为保持体温的恒定,皮肤表面血管扩张,汗孔开大,排汗增多,以方便散热,此时如洗浴冷水浴会因突然刺激血管立即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加大,心肺负担加大,同时机体抵抗力降低,人就容易生病。如果洗热水澡就会继续增加皮肤内的血液流量,血液过多地流进肌肉和皮肤中,导致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轻者头昏眼花,重者虚脱休克,还容易诱发其他慢性疾病。所以,剧烈运动后一定要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洗浴。

3. 不宜暴饮

剧烈运动后如果因口渴一次性大量喝水过多,会使血液中盐的含量降低。天热汗多,盐分更易丧失,更易使细胞渗透压降低,导致钠代谢平衡失调,发生肌肉抽筋等现象。由于剧烈运动时胃肠血液少、功能差,对水的吸收能力弱。过多的水渗入到细胞和细胞间质中。脑组织是被固定在坚硬的颅骨内,脑细胞肿胀会引起脑血压升高,使人头疼、呕吐、嗜睡、视觉模糊、心律缓慢等水中毒症状。一次性喝水过多,胃肠会出现胀满感,若躺下休息更会因挤压膈肌影响心肺活动。所以剧烈运动后口虽渴也不宜一次性喝水过多,应采用“多次少饮”的方法喝水。

4. 不宜大量吃糖

有的人在剧烈运动后觉得吃些甜食或糖水很舒服,就以为运动后多吃甜食有好处,其实运动后过多吃甜食会使体内的维生素B,被大量消耗,人就会感到倦怠、食欲不振等,影响体力的恢复。因此,剧烈运动后最好多吃一些含维生素B,的食品如蔬菜、肝、蛋等。

5. 不宜饮酒

剧烈运动后人的身体机能会处于高水平的状态,此时喝酒会使身体更快地吸收酒精成分而进入血液,对肝、胃等器官的危害就会比平时更甚。长期如此可引发脂肪肝、肝硬化、胃炎、胃溃疡、痴呆症等疾病。运动后就是喝啤酒也不好,它会使血液中的尿酸急剧增加,使关节受到很大的刺激,引发炎症,造成痛风等。

6. 不宜吸烟

运动后吸烟,因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体内各器官处于高水平工作状态,而使烟雾大量进入体内,还会因运动后的机体需要大量氧气又得不到满足而更易受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的危害,此时吸烟比平时对身体的危害更大,同时氧气吸收不畅还影响机体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人更易感到疲劳。

小知识多晒太阳有利于养生多晒太阳是指利用太阳光照射身体,以补养气血,促进健康的一种保健法。古人说:“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保健实践中已经直观地感受到了日光的保健作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提倡“呼吸太阳”,即多晒太阳的意思。历代重视健康长寿的专家更是推崇日光的保健作用。在日光保健的方法上,中医认为,应背对阳光,认为背对阳光,能温暖督脉,补督脉阳气,使人身心舒畅。另一方面,之所以背对太阳,可能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不宜直对阳光暴晒,以免阳气过旺,有违阴阳调和缘故。

瑜伽健身,平心静气做运动

瑜伽起源于5000年前的古印度,它是百代印度哲学六大派别中的一派,瑜伽来自梵文,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意味着身心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在古圣贤帕坦珈利所著的《瑜伽经》中,准确的定义为“对心作用的控制”。据《瑜伽焰口施要集》记载:“手结密印,口诵真言,意专观想,房与口协,日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故曰瑜伽。”可见练瑜伽的目的是要达到身、心、灵三者的完美结合。

从广义上讲,瑜伽是哲学。从狭义上讲,瑜伽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的结合。我们现在一般所讲的瑜伽,主要是指用来增进身体和心智健康的练功方法。当然,作为修行和练功方法的瑜伽也有七大体系,如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哈他瑜伽,是属于身体洁净、呼吸和各种体格锻炼的体系。

瑜伽扎根于佛家学说,信奉“施比受更有福”,崇尚“乐施”精神,注重人格完善,倡导“信仰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的生活优先次序,让每一个瑜伽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瑜伽传入中国后,很快便被我们的祖先用于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瑜伽体系。

那么,练习瑜伽有哪些好处呢?

1. 促使身心和谐

在某种程度上,瑜伽是为了调整锻炼身心各方面的机能,使之协调有序,均衡健康。瑜伽中姿势和体位的练习,是一种深入的伸展运动,通过缓慢协调的大幅度伸展与收缩,有效刺激人体的肌肉、神经、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改善血液循环和激素分泌,使身体内的废物毒素排出体外。持续地练习更能增强身体柔韧性,使身体线条变得修长匀称,增强肢体的灵敏度,而通过呼吸、冥想等的练习,可以安静神经,平和心态,使人胸襟开阔,冷静沉着,处变不惊。

2. 防病健身

瑜伽能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身心相关的疾病。瑜伽最大的特点是它严谨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修炼瑜伽,男女老幼都可以,它对人体也没有特殊的要求,对防病健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能消除烦恼,平静心境。

★能维持姿势平稳。

★能够净化血液、净化肉体、调节人的体重,有效地消除脂肪,而对过瘦的人,又能增加体重,维持饮食平衡。

★能刺激内分泌系统,维持内分泌平衡,对内分泌的一些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3. 改善视力与听力

正常的视力与听力主要是靠眼睛与耳朵得到良好的血液循环与神经传送。供应眼睛与耳朵的神经与血管必须通过颈部。年岁增长时,颈部正如脊柱其他部分一样失去弹性,神经与血管经过颈部时就有可能遇到滞疑难行的状况。如此便妨碍神经与血液对眼睛与耳朵的供应,因而影响他们的运作。瑜伽体位与瑜伽颈部运动能改善颈部状况,进而加强视力与听力。

4. 使外观和心情更年轻

瑜伽能减少人的面部皱纹,产生天然的“拉皮”效果,这主要归功于倒立。我们通常的直立体位,促使地心引力将肌肉下拉。假以时日,面部肌肉会渐渐出现下榻现象。每日倒立数分钟,我们得以扭转地心引力的作用,使其成为我们回春的助力,令面部肌肉不致松弛,它能使皱纹减少,皮肤自然拉平。

瑜伽倒立体位还能使灰发恢复其原来色泽,并能减缓出现灰发的现象。这是因为倒立使得流向头皮内发囊的血液数量增加。这个体位令颈部弹性增加,除去了颈部血管与神经的压力,使得更多血液流向头皮肌肉。这样会使发囊得到更多营养,产生更丰富的健康头发。

小知识瑜伽健身并非人人适合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练习瑜伽的队伍中,尤其是女性白领。她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瑜伽是最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虽然练习瑜伽好处多,但瑜伽并非适合每个人练习,有高血压、脊柱病等的人,学习瑜伽前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而“高温瑜伽”(在35℃~38℃下练习瑜伽)更容易导致心跳加速,身体大量流失水分,心脏病人、高血压患者、孕妇和小孩都不适宜。在报名参加瑜伽学习班时,也要看看健身中心和导师的名气,学习正确的姿势。

佛家气功的养生功效

佛教自东汉明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的四五百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隋唐时逐渐产生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由于佛教中分成不同宗派,他们各自的修炼方法也随之分成不同流派的气功功法。佛家气功是以坐禅和意念活动为主的,能产生一些气功功能和练成舍利子等。

佛家在对气功流派进行对比时常有这样的特点总结:“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所以,“空”字集中体现了佛家气功的特点。

佛家气功在进行禅修时要求结跏趺坐,结跏趺坐又叫做“双盘”,就是我们现在旅游时看到的佛像、菩萨像的打坐形式,即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或者相反也可以,但是两脚的脚心必须向上,我们一般人现在要做到有点难度。

气功的原名叫“炁功”。古代的养生家认为,“炁”和“气”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通俗地讲,炁就是人体最初的先天能源,气则是指通过后天的呼吸以及饮食所产生的能量,而气功锻炼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呼吸等方法来接通先天的炁,从而达到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那么,具体说来,练习气功对人体有哪些益处呢?

1. 练习气功能够强身健体

从锻炼身体的角度来看,气功属于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但是它胜过所有体育锻炼的方法。它修炼的对象主要不是筋、骨、皮、肉等,而是肉眼看不到的人体内的分子结构、电子结构。主要还是通过训练心的功能或通过物质的能量、信息来达到练身的目的的。人的耗氧量、耗血量、耗热量都减少了,整个基础代谢水平就会下降,从而使内脏得到调整、休息、改善。

气功与营养学的关系非常奥妙,一旦做好了,练功就会产生很大效应,不仅能吸收到人与人之间的信号,而且可以吸收到动植物之间以及大自然之间的各种信号。气功可以增加人摄取营养物质的途径,能使皮肤吸收营养物质。

练气功好像休息,但不等于休息,却胜过休息。练功的人是在主动地工作,主动地生产,主动地吸收外界的高能量物质,促使自己更加健康。如果通过练功,使人的大部分脑神经细胞充分调动起来,那么,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就会大不一样了。

2. 练习气功能陶冶性情

中国传统气功强调练功要修身养性,即优化人的情绪、意志与性格等。这既是练功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也是通过气功锻炼能逐渐得到的直接效益。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在气功入静状态下,会体验到非常愉快和舒适,不仅有身体的舒适感,而且心情也非常舒畅,整个身心都会沉浸在一种超脱的意境中。长期坚持气功锻炼,就能起到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培养意志、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作用。

3. 练习气功可开发智能

气功实践可以开发人的智能,这一点在古代气功典籍中有很多明确的论述。随着气功研究的深入,逐步证实了气功的这一作用。通过气功锻炼,能使大脑的疲劳较快地消除,使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感知觉敏锐,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提高,从而能提高智能水平。有关专家认为,气功有可能成为提高人类智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4. 练习气功能延年益寿

中医认为人到老年,阴精虚衰,真元渐亏,身体各种机能都逐步减退。也有一些人因种种原因未老先衰。实践证明气功能够调动和发挥机体内在潜力,推迟或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智能减退,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小知识练习气功的注意事项气功是一种养生的方法,一般地说,不需要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练习。因此,不要空腹练习气功,参加晨练的人,可以先喝一杯牛奶,吃一块饼干;不要在饭后立即练习气功,饭后1~2小时内,血液大量集中在胃部,需要消化食物,2小时后,食物开始进入肠子,此时练习气功,可以帮助吸收营养;不要在很冷的气温下到室外练功,因为练习气功是用鼻子吸气,用口呼气,冷空气会冷却鼻腔,容易引起鼻炎;不要在大雾天到室外练功,大雾天空气中湿度高,水滴中还会附着很多有毒尘埃,通常雾天都比较冷,水气也会冷却鼻腔,引发鼻炎;不要在移动的交通工具上练功,急刹车时容易损伤内心。

佛家拳是佛家推崇的养生功法

佛家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反清复明运动兴盛的时代,源自南少林。佛家拳拳力凶猛,击打技术和方式独特,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防身自卫功夫。

佛家拳主要流行于广州、韶关、新会、封开、罗定、新兴等地。主要拳术套路有:内家拳、金铮拳、罗汉出洞、三十六点拳、凤鸾拳、三奇星拳、达摩拳、小八仙、夜虎出林、鹰爪拳、虎爪梅花拳、伏虎拳、铁线连环拳等;器械套路有大象棍、五郎八卦棍、吊哈棍、拦门寨刀,抗龙刀、梅花枪、佛家太子剑、双锏、软鞭等。对练套路有罗汉对拆、单刀对枪、四人对拆等。其主要手型有掌、爪、槌;手法有标、扛、割、沉、槌、封、拍、擒、拨、挂槌、劈槌和双关手等;腿法有卸、跪倒叠脚、上马飞脚等。特点是:多用掌法,而少用腿法,刚柔相济,但也有两派:一派以柔为主,以刚为辅,花旦手,软如棉,讲求吞吐浮沉,突然用劲,力达指尖;另一派为长桥大马,直臂挥舞,运用阴劲,到位时再加钻力。

据称,100多年前,清政府以少林寺武僧包庇、勾结太平天国“反贼”意图谋反的罪名,出动数千清兵火烧少林寺,少林僧人死伤无数。少林武僧益加海大师为了躲避清兵的追杀,带着徒弟李华保(据称为李自成的儿子,另有其侄子一说)借还俗之名伪装为卖艺人,一路南逃到了广东避难。1863年,他们沿珠江而下,来到了当时的香山县黄粱都的荔华两乡(现在的荔山村和虎山村)。

由于两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清廷不易觉察,而且两村自古就有习武的民风,村民热情好客,待他们二人如亲人,于是师徒俩人就在当地安顿下来。当时又获准在村中兴办“团练”以抵制土匪,所以李华保便留下来安心开馆教习武艺。从那时开始,佛家拳便在荔山村生根发芽并一直传至今日,馆名由当初的“鹰鹤山房”改为现在的“荔山中精武馆”。

据族谱记载,第一代武术传人为黄其云和黄禅云两兄弟;第二代传人为黄禅云的儿子黄风举,目前已到了第六代传人黄来旺;到第三代传人黄三多时,由于当时土匪很多,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只要是黄氏宗族的男子都开始练习佛家拳。

佛家拳是佛家推崇的养生功法。拳法刚柔并用,强调养生之道、健身之道,平衡之道、防御之道、协调之道,动作幅度及运动量适中,适合大众修身养性学练。

小知识少林拳的由来传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面壁9年,静坐修心,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当年达摩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兽和严寒酷暑的侵袭,在传经时,他发现好些弟子坐禅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

佛光操的方法要领

体操,不同于其他游戏、舞蹈等运动,它是依据人类生活的需要所创造的人为运动。体操的起源很早,在我国商、周时代及古希腊时代,人类已有各种健身体操和医疗体操。近代更有依据生理学和解剖学而创设的各种体操,佛门也有所谓的健身罗汉操、佛光操等。

佛光操是简单易学的体操形式,融合运动、健身于一身,是老少咸宜,不受场地空间限制的动态活动之一。佛光山多年来所举办的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禅修活动中,每于晨间安排有佛光操,甚受学员喜爱。其各式动作如下:

1. 交叉压腿

采蹲姿,双手按膝,右脚先压向左边,右膝盖触地,臀部坐上右小腿。再换左脚,方法同右脚模式。左右方向各做四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