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同学礼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4:20:09

点击下载

作者:牛马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师长同学礼仪

师长同学礼仪试读:

第一章

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1、教诲之恩深似海

教师是世界上最光荣、最神圣的职业,他们把青春、热血全部奉献给了讲台,全都奉献给了下一代。作为深受教诲之恩的学生,更应热爱和尊敬老师。中国有句古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师同父母”。

所谓尊师,是指在师生交往中,学生要尊敬老师,信任老师,服从老师的指导,努力完成老师所要求的各个教学环节的任务,接受老师的严格要求。

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崇高的社会意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教师工作的生动写照。同学们获得的每一点知识,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

因此,同学们应尊重教师,在一切场合对教师都应讲究礼貌,尊重教师的劳动,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其他管理工作。学生尊敬教师,不仅仅是为了从教师那里探求知识,而且也追寻做人的美德。教师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我国各类学校的教师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一直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辛勤劳动,在师生交往中转化为学生的进步、成长,作为一名学生,更不应该辜负教师深沉的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仅仅是为教师、为父母,更主要的是为自己。

尊师,还包括正确对待教师的缺点和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也是凡人,不是圣人,也会有缺点、错误。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差错,学生应善意地提出来,提意见应注意态度、方式,热情地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如果学生的正确意见教师不接受,发生师生冲突,学生应通过组织、领导反映其意见,求得领导的帮助,使师生矛盾得以化解。

学生对教师应该虚心诚实、言行有礼。无论在校内校外,与老师相遇,均应主动打招呼问好。在教室上课,学生应注意课堂礼仪,这不仅是礼节问题,也是对教师付出艰苦劳动的一份尊重。对上课的内容有异议,最好下课后单独与老师交换意见,共同探讨。老师的批评若与事实有出入,可平心静气加以解释,或在事后寻找适当的场合和时机加以说明。学生不要顶撞老师,更不要在背后散布对老师的不满情绪,发泄不满言词。学生在课外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人格和习惯。

具体的礼仪形式难以一一讲述,只要本着尊敬师长,自觉维护教师的威信的宗旨,礼貌也就到家了,言行也就不会出格。

一个名叫张馨的小学生非常尊敬教数学的张老师,因为张老师工作很认真,很能干,而且特别关心学生。但张老师有一个习惯,就是爱抽烟,课间一支接一支,有时上课还吸。教室里经常是烟雾缭绕,张老师的指甲也被熏得黄黄的,这几天又不住地咳嗽起来。张馨同学看到一幅“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画后,不禁为张老师的健康担心了。她想劝张老师戒烟,但又不知该用什么办法。当着面讲,害怕张老师那严峻的目光;送戒烟糖,又怕张老师不爱吃糖。最后她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写张条子,夹在张老师的备课本里。字条上是这样写的:

敬爱的张老师:

吸烟对您的身体没有好处。请您以后别再吸烟了。戒了烟,才是我们的好老师。

您的学生:张馨

对于这张纸条所起的作用我们虽然不知,但我们相信,即便张老师最终没有把烟戒掉,这张普通而又平凡的字条一定会在他内心激起感情的涟漪,并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最低限度他会记住这个名叫“张馨”的学生。以后,当有人提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张老师一定会说:“啊,张馨吗?那可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啊!”

国家的建设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师的培养,教师理应受到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尊敬。正是由于教师的传授之功,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和“四有”新人,社会的不断发展,包含着多少教师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教师的工作不仅关系着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不仅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与祖国的未来、人类的进步息息相关。所以,尊敬师长应是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

尊师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驱、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就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鲁迅先生对他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藤野先生终生怀念,回国后定居北京时,鲁迅把先生的相片一直挂在寓所的东墙上,并深情地说:“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1935年,鲁迅在重病中,还念念不忘地向增田涉打听藤野的消息。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校长赵宪初,在该校从事了几十年的教学工作,教学态度认真,诲人不倦,被师生们誉为“三角赵”。他的一个学生回忆说:“50年代在校读书时,赵老师教我们三角课,总要学生和他一起诵唱三角公式歌,从不间断。时隔20多年,那些三角公式仍能琅琅上口。”有一位姓郑的学生,已是美国芝加哥一所大学的教授,前几年回国到母校探望,见到赵老师先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背了一个三角公式。这种尊师之礼和尊师的美德,怎不令人动容呢?

◆尊敬师长讲礼貌

在路上和师长相遇时,学生应主动行礼问好;进出门口、上下楼梯时和师长相遇,学生应主动请师长先行;在车上或娱乐场所和师长相遇时,学生应主动打招呼并对老师礼让;老师进行家访,应主动称呼老师,并请老师进屋坐,给老师倒茶。敬茶要双手端送,并主动向家长介绍老师。

任何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要注意正确的称呼礼仪。在一般情况下,对学校内的教育工作者,学生都称呼他们为“老师”或“先生”。在称呼时,也可在“老师”或“先生”前面加上姓,如称“×老师”、“×先生”等。另外,也可在师长职务或职称之前加上姓来称呼,如“×校长”、“×教务处长”、“×书记”、“×教授”、“×主任”、“×辅导员”等。

遇见老师应主动打招呼。早上问“老师早”;日常见面问“老师好”;分别时说“再见”或行鞠躬礼;过节日时见面可说“老师节日快乐”;新的一年开始时可说“老师新年好”等。

有事询问老师或学校其他人员,应“请”字当头,说“请问您……”待对方解答完毕,则应道声“谢谢”。麻烦师长时要用请教、请求的语气。这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请”字,却反映了一个学生的文明修养程度。青少年学生一定要注意。

遇到学校的勤杂工作人员或食堂工作人员等,也应以礼相待,可称“××师傅好!”“××大爷好!”“××大娘好!”“××大叔好!”“××大婶好!”应根据对方的年龄来确定称呼。

据说,曾经有一位没有礼貌的年轻人向一个老翁问路:“喂!这里离城里还有多远?”老翁心中很不高兴,但没有立即发作,而是这样回答:“还有500杖。”年轻人顿生疑窦,不禁对老翁说:“路程应该论‘里’呀,怎能论拐杖呢?”老翁生气地回答:“论‘理’?论理你得喊我老大爷!”

可见求助人的时候,不注重礼节,不尊重对方,是很难得到满意结果的。这位年轻人由于没有遵守称呼礼仪,而遭到了老大爷的有力回击。有的同学对老师很不礼貌,明明看见老师过来了,称呼老师的话硬是不肯说,头一低或者偏过头装作没看见,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还有的学生,正巧与老师同乘一辆车,他也装作没看见,根本不打招呼,更不用说让座位了。更有甚者,不但不服从学校工作人员的管教,反而与之争吵甚至殴打师长,这更是无礼的行为了。

还有,对以往教过自己,而现在又不教自己的老师,也要礼貌地打招呼,不要作个过河忘渡船的忘恩负义之人。

放学了,赵芳和王阁准备回家,远远地看见一个中年人骑自行车过来。他们心里一亮:这不是上学期给咱们上过数学课的吴老师吗?于是,他们迎上去亲切地对老师说:“吴老师好!”吴老师见是他俩,赶紧下车,热情地与他们握手问好,并询问他们目前的学习状况、有什么困难及生活情况等。最后,双方相互祝福并挥手告别。路上的行人纷纷对他们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尊敬师长的学生,能获得众人的赞扬;对师长无礼的学生,则只能受到众人的批评与谴责。

因此,遇见师长的时候,请同学们向老师尊敬地问声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

作为一个合格的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听讲,还是自学,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将来走向社会也应这样。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求学的过程也就是求教、求知的过程。不要不懂装懂,不要自以为是。在学习中,要注重老师的传授和指导,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在其专业领域内是有专长的,老师的授课内容有的是多年钻研的深刻体会,有的是从各种渠道搜集到的最新成果,通过老师的传授,学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知识。

另外,老师根据学科特点传授的学习方法以及学术思想,学生应虚心地加以吸取、接受。所以,我们尊敬老师,不仅是尊敬老师本人,而首先是要尊重老师的劳动,尊重他的知识。

从古至今,我国就有许多虚心请教的例子:

唐代有一位和尚叫齐己,他作了一首咏梅诗,其中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的朋友郑谷见了,认为梅花已开了数枝,不能喻其早,遂改为“昨夜一枝开”,齐己觉得非常好,当即拜郑谷为师。齐己虚怀若谷的精神至今仍广为流传。

苏中七捷打响以后,陈毅同志住在苏北根据地的一个村子里。房东是一户军属,当家的是位私塾先生。陈毅听说老先生会下棋,于是特地拜访这位老先生,并说明来意。老先生从墙上摘下挂着的棋盘,又把钉死的黑将取了下来,说:“我下棋从不动老将,今天你是客人,破例了。”两人于是开始对弈。第一盘,陈毅的中炮凶猛凌厉,很快胜了。二、三盘却下成和局。

过了一段时间,陈毅带着部队又一次来到这个村子,又去找老先生下棋。这一次,老先生没有拔掉钉死老将的铁钉,结果,陈毅连输三盘。他便问道:“老先生,前次你动了老将,我却一胜两和;今天你不动老将,我怎么连战皆输呢?”老先生说:“你上次来,我知道你是位首长,同时又听说在苏北将要打仗。我想,战斗前夕不能挫伤指挥员的锐气。后来才知道你是陈毅将军,我庆幸当时没有赢你。现在,几个大仗咱们都胜了,我赢你三盘,好让你冷静一下头脑啊!”

陈毅听了老先生一席话,连忙躬身行礼,说:“在棋艺上您是我的先生,在对待胜负问题上您也称得上是我的先生,现在,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无论是老先生的棋艺,还是老先生的人品,都赢得了陈毅的敬仰,而陈毅对待老先生谦恭有礼的态度,也是令人钦佩的。陈毅放下地位之尊而虚心求教于一个普通百姓,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吗?

还有一个例子,来自四季如春的南国城市——广州。

1997年,共青团广州市委等单位举办了“真情在广州”首届广州地区学生形象大赛。总决赛时,7号选手冯晶晶抽中了“你对广州市政建设有何建议和看法”一题,她稍作思考后侃侃而答:“我认为近年来广州市政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例如美化白云山、黄埔大道新建绿化带等,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绿色。”当时,广州市副市长陈开枝也坐在台下,面对这位父母官,冯晶晶话头一转毫不客气地批评说:“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我们的马路老是挖了又填、填了又挖,给群众造成了很多不便和困难,我觉得市政府就像个救火队,实在太忙了,各个部门都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在市政府的旗帜下。”

冯晶晶还当场提了两点建议:

一、市政管理应该立法。

二、应该办一所培训高素质城市管理者的大学。

冯晶晶讲完后,会场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在坐在前排的副市长身上,看这位主管市政建设的副市长有何反应。这时,只见陈开枝副市长站起来,向台上的冯晶晶弯腰鞠了一个躬,表示感谢。一刹那,全场都被陈副市长的举动感染了,雷鸣般的掌声在赛场上响起。

身居要职的副市长,如此礼待一名敢于直言的中学生,确实令人深受感动。这件事有力地证明:虚心、礼貌地对待提批评意见的人,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能获得人们由衷的钦佩和赞赏。

学生虚心向老师请教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1)应接受老师的正确意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待知识、对待真理,态度要诚实,要虚心好学。既然老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了专门研究和积累,所以只要老师的意见是正确的就应虚心接受。(2)应虚心听取老师的批评意见。

当老师指正错误,或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认识到这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护,是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负责。“严师出高徒”,对待老师的严格要求,学生应该而且只能虚心接受。(3)当教师错怪学生的时候,或一时出现疏忽或不足的时候,学生不要无礼顶撞老师,要以诚恳的态度、合适的方式当面告诉或通过他人转告老师。

学生遭受误解或委屈时,应冷静地对待,比如请班干部向老师作出解释。当老师出现疏忽或不足时,不能讥讽嘲笑,而应当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委婉地提醒老师。

总之,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不仅仅是对老师本人的尊重,更是对知识、对老师劳动成果的尊重。青少年同学们,在接受敬爱的老师传授知识时,一定要保持虚心请教的态度,尊重他们的一切,这样,才不会辜负辛辛苦苦培养我们的老师。

2、课堂——师生水乳交融的圣地

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社会赋予教师的重要职责,学习知识、增强素质,培养品德,提高能力,则是社会分配给学生的主要任务;而学校的教室则是社会提供给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本领的专门而神圣的教学场所。作为学生,课堂上尊敬老师不容忽视,因为学生的一些言行,也会影响到老师的情绪及授课效果。

◆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作为学生,在两分钟预备铃响之前,应带好上课所需要的书籍和笔记本,恭候老师的到来,这是对教师的尊重与礼貌。如果在铃声响过半天才进教室,或是在教师已经到了的情况下才气喘吁吁地跑来,这不仅是自己失礼,也会使其他同学不得安静,对老师也是一种干扰和刺激。同学间应相互谦让,对视力差的同学在座位上给予照顾,不应争先恐后地哄抢座位。

教室应保持整洁卫生,课前要擦净黑板,不得大声喧哗。不得穿背心、拖鞋。不得在教室里吃零食。

当教师走向讲台时,全体学生起立,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以饱满的精神听课。

教师应携带好教案、教具、点名簿,利用课前两分钟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必要时,可提醒学生注意准备工作。教师要整理好思绪,全身心投入到讲课中、生活中的任何情绪,都不要带进课堂,以免给学生造成不良后果。

教师如带手机、传呼机,应关闭,以免上课时有呼叫,影响正常秩序,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以忘我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心情将知识有逻辑、有重点地传授给学生。

◆上课迟到了,怎么办?

无论教师或学生,都应尽量避免上课迟到的现象发生。无论有什么理由,迟到都是一种失礼行为。

如果学生迟到,首先应敲门,与教师取得联系后,以简单的语言说明原因,并对由于迟到而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表示歉意。在征得教师允许后,方可入座听课。这一切,都必须行动敏捷,不能过多影响他人,以免耽误大家更多的时间。

作为教师,对待迟到的学生应注意:(1)当迟到的学生有礼貌地讲明情况后,应允许学生入座上课。(2)不论学生迟到是何原因,教师都不要当着其他学生追问,不能因为一个学生而中断教学,影响大多数人上课。(3)不管教师心中如何恼怒,都应压住,并以和蔼的口气和谅解的态度对待学生,在课后再查明具体原因。如确无正当理由,应予以批评教育。

教师迟到是最忌讳的事。发生迟到现象的教师,必须在正式上课前,向学生做出歉意性的解释和说明,以求得学生谅解。如果迟到的原因与授课教师情绪有关,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可以轻易地表露出来,无论任何时候,都应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你的学生,否则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作为学生,尽管已在课堂等了几分钟,等得心神不定,但在老师进入课堂时,仍然要像平时那样起立致礼。当老师向学生表示歉意后,学生应给予理解和宽容,不要加以议论,更不要在神态表情上露出不满的情绪。如果有个别教师经常随便迟到,学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向学校领导反映,而不能采取对老师无礼起哄的方式。

总之,无论是学生迟到,还是老师迟到,都应该设法尽量减少给教学秩序带来的负面影响。

◆认真聆听讲课

课堂上,学生应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这既是对教师起码的礼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提问时,学生应积极思考,起立回答,以表示尊敬。

回答问题时,要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使教师和其他学生能听清楚所回答的内容。教师也可恰当地作出评判。当教师点名要你回答问题,而你又确实不会回答时,应起来以抱歉的口吻,诚实地说明自己不会回答这个问题,不要低头不语,更不要因此对教师恼怒。

学生听课遇到问题,应先举手示意,待教师同意后,方可发问。这既是一个礼节问题,同时也是正常教学能否继续进行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随意交谈,或阅读与上课无关的书籍,教师应及时制止,做出适当的批评。对屡次警告无效者,可责令其退出课堂。

遵守课堂纪律是基本的礼貌。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的责任是极重的,教师的劳动是高尚的,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

如果课堂纪律很好,这会使老师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内心会升起欣慰和亲切之感,思路会越讲越顺,教学水平会发挥到最佳状态。反之,课堂纪律不好,会使他感到辛勤劳动白费了,内心会产生一种沮丧、失落之感,思路会被打乱,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一堂课下来,每位教师的脸上会有各种不同的表情,有的情绪好,余兴犹酣;有的情绪很坏,余怒未息。这种种表情,与课堂纪律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一个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既是对教师的不尊重,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不尊重,学生的听课态度是影响老师讲课情绪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认真聆听老师讲课是学生尊重老师的前提条件;保持兴趣旺盛的听课态度并及时作出反馈,是尊重老师的主要表现。

教师上课提问,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快捷和最直接的方法。而听者是讲者的一面镜子,认真听课的好学生,不仅可以调动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尽职尽责的热情,而且也可以取得老师的信任与好感。为了更好地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与老师密切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学生在课堂听讲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如要回答问题,应先举手,并要在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时,方可站起来答题。切不可坐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发言,也不要抢先答题。(2)回答问题时,站姿、表情要大方,不要搔首弄姿或故意做出滑稽的举止引人发笑,说话声音要响亮、清晰,不要过低或吐词不清。(3)在别人回答时,不应随便插嘴;别人答错了,也不应讥讽嘲笑;自己能答,可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再站起来补充回答。(4)作为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学生回答不出时,切忌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有礼貌地指出教师的错处,也是遵守课堂纪律的表现。

老师是普通人,平时或课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处也是难免的。学生可以给老师指出,但要注意礼貌,让老师有思考和商榷的余地,不要使老师当场难堪。为此,就必须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场合和方式,以商议的口气、谦和的态度,向老师指出某些错处,这样才是尊重老师,符合礼仪。

3、礼貌拜访老师

◆学生进办公室的礼仪

办公室是老师在学校工作和休息的地方。目前,多数办公室常是许多老师在一起工作、休息。办公室实际上成了老师集体工作的场所。由于工作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办公室经常进行联系,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到办公室拜访老师,需要遵守以下礼仪:(1)进入办公室须先征得老师同意。

我国宋代有位学者叫杨时。一天,他和另一位学者游酢冒着严寒去向老师程颐求教。到了老师家里,正逢老师坐在堂上睡着了。为了不打扰老师,他们便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过了很久,老师醒来看见杨时、游酢正静悄悄地侍立在外面,连忙说:“你们二位有什么事?快请进来吧。”他们才进屋。此时,门外漫天大雪,地上积雪已有一尺多厚,杨时、游酢全身都白了。从此,“程门立雪”就成为尊敬师长的一段佳话而流传开来。杨时、游酢之所以坚持站在门外雪地里等候,除了不愿打扰老师外,还因为没有得到老师的允许,而未经允许擅自进门是有违拜访礼仪的。

现今,老师的办公室往往有众多老师同时办公,老师们需要巡静的环境进行工作,而且要处理的事情也很多,如备课、批改作业、拟测验和考试卷、写信或阅信等。总之,老师的工作环境需要安静,同学们如体谅老师,就不应该贸然闯入办公室。因此,学生进入办公室必须敲门,并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或说:“请问,××老师在吗?”或在办公室门口礼貌地叫声“报告”,不管门是开着还是关着,都要征得老师的同意后方可进入办公室。(2)学生进办公室前,应注意仪表、仪态及着装,女同学不宜打扮得花枝招展,但也不可容貌不修、衣着不整、蓬头散发;男同学不可过于随意,像出入宿舍一般。

得体的穿着打扮是必要的。日本的企业管理家们认为,女人在工作场所化妆的真正意义,与其说是“为了美”,“为了使人见了感到漂亮”,倒不如说,“化妆是为了振奋精神,不使人觉得不愉快。”这是有道理的。女大学生化妆应是侧重不失青春朝气的自然美,男大学生的仪表要使人看了舒服,这也是与教师交往的一条原则。(3)进办公室后,对每个相识或不相识的人都应彬彬有礼。

如你要找的老师不在,应礼貌地询问一下其他老师,根据情况可说明自己的姓名或所在班级,找老师有什么事,何时再联系等,之后,道谢再走。切忌推门进入办公室,或站立于门口探一下脑袋,旁若无人地环视办公室,当发现所要找的老师不在时,便扭头或缩头就走;或用学科代替称谓询问办公室其他教师,如,“我们的语文老师来了吗?”让人感到对老师缺乏应有的尊重。如确实不知道所要找的老师姓什么,事先也应做一番“调查了解”为好,这也是人际交往中起码的礼节。(4)在有事找老师时,若非紧急,而教师正在开会或处理公务,应当有礼貌地等待或下次再来,不要轻易打断会议或干扰老师处理公务。

在与老师谈话或汇报工作时,要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主题突出,意思明确,而不要含含糊糊、转弯抹角、絮絮叨叨地说了半天还不知所云。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清楚你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既是一种礼仪,又是文化素质和能力的体现。说了一堆话,还说不清一件事,容易使人感到你的脑子动得不勤、思维逻辑混乱、在说话之前没作必要的准备、态度不庄重等等。(5)不能乱翻老师的东西。

老师的办公桌上和抽屉里往往放有许多东西,如参考书、作业本、试卷、备课本、钱、信件等。学生不能随便乱翻这些东西,如果翻乱了,老师可能会为找不到急需的东西而发愁。在没有征得老师同意的情况下,更不可打开老师的抽屉,否则老师一旦丢失了钱物,就难以说清楚了。另外,老师的有些东西是保密的,如未启用的试卷、不公开的学生成绩等,若被乱翻或者泄密,后果不堪设想。纯属老师私人的东西,如信件、日记、钱物之类就更不能乱翻了。学生乱翻老师的东西,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6)在老师办公室逗留的时间不宜太久。

因为老师每天工作很忙,不仅要忙于备课,还要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研究工作等,若白天时间不够用,还得把作业本带回家批改。如果学生在办公室逗留时间过长,就会挤占老师的时间。另外,多数老师的时间安排都是有计划的,而且排得很紧,如果学生在办公室逗留久了,就会打乱老师的时间安排,甚至会影响其他老师的工作。所以,学生在老师办公室不宜久留。(7)离开教师办公室应向老师告别。

学生在向老师告别时,应做到彬彬有礼。若老师的话已讲完,请教的问题已得到解答,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应说声“谢谢”。若是坐凳、椅,应先将凳、椅放回原处,起身向教师微微鞠躬并道声“再见”,然后离去。若老师起立目送学生,学生应请老师坐下;若老师举步要送学生出办公室,学生应请老师留步。切不可事一完就自顾自跑出办公室。

若是老师找学生谈心,话已谈完,学生应向老师表示“明白了”、“理解了”或“想通了”,然后问老师:“可以走了吗?”老师同意后,学生可按照告别礼仪离去。若老师所讲的问题,学生尚不理解,或还有不同看法,或问题才讲到一半,上课的预备铃已响了,在这种情况下,则可预约下次谈话的时间,然后再按照告别仪式离去。

二、共赴心灵之约

两千多年以前,孔子的学生曾参就说过:“我每天都要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的道德行为:为人考虑事情是不是忠心呢?同朋友是不是守信用呢?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温习了呢?”可见曾子是把“处世”、“交友”、“学习”三者放在同等位置的,这说明了交朋友的重要性和原则性。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是彼此关心,贴心,知心,是心心相印的。要使友谊之树常青,就要注意与朋友交往的礼仪。

1、架起友谊的彩虹

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交往,因此,交往是社会生活联系的纽带。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说:“人生不能无群。”“群”,即指人们之间缔结的社会组织。人在一定社会组织中生活,交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人,人天生就是社会的一分子,脱离了社会,人就不可能称其为人。下面讲述一个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印度人辛格在一个狼穴里发现了两个裸体的小女孩,大的8岁,小的2岁,这就是著名的印度狼孩。当她们被带回到人类社会后,白天像小狗一样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睡觉,晚上才出来活动,眼睛在夜间像狼一样放光,并常常在半夜里嚎叫。她们用四肢走路,不吃素食,只吃生肉。小的狼孩不到两年就死去了,大的狼孩被送进孤儿院,起名“卡玛拉”。她只活了十年,临死前才学会晚上睡觉,用手拿东西吃。

可见,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才具有人的意义。

一个学生到学校来的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培养技能和接受品德教育。当学生踏进校门时,就必须意识到肩负的责任,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导,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

在校园这个小社会里,同学交往也显得尤为重要。同学们在学校要很好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掌握技能、积累经验,不仅需要自身积极努力,而且也需要同学的帮助、朋友的促进,这就需要同学之间友好地相处、正确地交往。《礼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帮互助、积极向上,则会促使大家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经验积累等方面互相取长补短;如果同学之间相互嫉妒、自私自利,或者根本就不交往,只会导致相互诋毁、相互拆台,最终一无所获。

◆神交应多于物交

一位女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我有什么心里话,从来不愿意和父母分享,因为父母容易误解。而和朋友在一起就不同了,朋友之间可以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这位女学生的话有一定道理,而且也是实际情况的反映。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仿,空间接近,境遇相似,知识水平不相上下,所以他们之间容易产生共鸣,容易走到一起。同学的这种交往,主要是满足精神需要,互相交流感情,切磋学问,探讨人生,追求理想等,并且很容易形成一种深厚的友谊。

中国春秋时代钟子期与俞伯牙相知相交的故事,就是这方面的生动事例。

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说:“洋洋兮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在他墓前弹了最后一曲,便把瑶琴摔碎,不再奏曲。这个故事说明,中国人交朋友是结交“知音”、“知己”,追求的是心灵上的共鸣、情感上的相融。《庄子》里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相交淡如清水,却日渐亲近;小人相交甜如蜜糖,反而疏远分离。真正的好朋友无论相隔万里,都心心相印,并不一定是非要整天呆在一起。宋代欧阳修曾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说明交友要结交情感共鸣、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要结交酒肉朋友或势利小人。

校园并非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上随之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目前,这些不良的人情风、送礼风、吃喝风也透过围墙吹进了校园。部分学生在与同学、老乡、朋友交往时,物质交往的比重越来越大,互相攀比之风愈演愈烈。

上海《文汇报》公布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在中学生的日常开销中,生日送礼的费用占40%左右,高居消费的榜首。一位颇讲派头的女学生,在家中举行完生日宴会后,得到同学送来的礼品居然有:一台学习机、一台随身听、一套化妆品、一件羊毛衫、一双时装鞋、一双名牌袜子、三件高档工艺品、两个文具盒、一对长毛绒玩具、两盒巧克力……吃、穿、玩、学应有尽有,然而这位女生也不无忧虑:以后偿还“人情债”又得加码了。

据一位中学生透露,在他们宿舍中男生吸烟率已达四分之三,这些小“烟民”,今天你敬我一根“红塔山”,明天我递你一根“万宝路”,一个月下来,平均买烟的支出达四五十元甚至上百元。

诚然,同学间的交往既有精神上的交往,又有物质上的互利。虽然二者有时很难分割得清,但正确的比例应该是:精神因素占的多一些,即“神交多于物交”,精神上的“互酬”大于物质上的“互酬”。同学之间最有价值的交往应该体现在对学习和友情的追求上,通过学习交流、对共同理想和事业的追求,从而在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个性色彩的同学之间架起一座座友谊的彩虹。

◆敬人者,人恒敬之

每个人的举止行为都在有意无意地反映着人们的思维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效果。良好的举止行为,不但能给人们留下彬彬有礼的印象,还能帮助自己获得成功。而一个有涵养、懂礼貌的同学,大家都愿意与他交往。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天,飓风问和风:“你不想有我的力量吗?”和风不解其意。飓风接着说:“你看,当我起驾的时候,人们都在海岸上挂起台风信号向我致意。我折断一条船的桅杆就像托起一根鸡毛那样容易。所有的国家都在我的呼吸下畏缩着。难道你不羡慕我的威力吗?”和风没有回答,只是在天空中轻轻起舞。这时,所有的海洋、河流、森林、田野、飞禽、走兽以及人类都为它的来临而高兴。鲜花盛开、果子成熟、鸟儿飞翔、风帆高举,到处是温暖和愉快,这就是和风给那既骄傲又可怜的飓风的回答。这则寓言故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一个礼仪规律,那就是:文明的举止能够替代一切,有了它好比有了通行证一样,能够畅通无阻。所有的大门都向他们敞开,他们即使一贫如洗,也随时随地会受到人们热情周到的接待,他们不用付出太多就能够享有一切,他们在哪里都能给人以阳光般的温暖,到处受到人们的欢迎。

礼貌待人的基本内容是公正、平等、谦虚。人们在交往时,心理上都存在一种平等要求,因为追求平等以达到心理平衡,是人类生来就有的美好愿望。因而在人与人交往时,双方地位是否平等,就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了。平等待人,能使人产生亲近感,能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从而使人感到自己与他人没有高低之别、贵贱之分。平等待人,首先在真理面前应当平等。尤其是遇到学业上的疑难问题时,相互之间应平等协商、相互探讨,谁的意见正确就服从谁。那种好为人师、妄自尊大的人是不礼貌的。例如,有的同学因为争论某个问题,与他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谩骂对方,侮辱人格,这就严重地不合礼仪了。其次,在人格上平等。与任何人交往,都应一视同仁地对待,语言文雅,待人以礼。有的同学结交朋友时,专门挑家庭富裕或家长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同学,而对家庭贫寒的同学冷眼相待,甚至嘲笑讥讽,这也是有违礼仪的。历史上真正伟大的人物,无一不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心,并与劳动人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鲁迅先生从小爱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他与闰土的友谊十分深厚,直到晚年,仍然念念不忘旧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平生志向,在交友待友方面也表现得非常突出。他蔑视权贵名流和所谓的“正人君子”,而对穷困潦倒、遭遇不幸的朋友,却格外地关心。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也很体贴、帮助穷人。有一年,他去山东烟台演戏,一天突然接到一封不相识者的求助信。他根据信封上的地址,走了老远的路找到了这位求助者,并赠给他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同学们相互交往时,千万不要以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划分朋友的范围,天生我材必有用,任何人都有优点与长处,哪怕一个学习不如自己,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甚至其他许多方面不如自己的人,身上也有其亮点,值得你借鉴与学习。因此,对待同学切记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另外在同学交往中,有的同学因为当了班干部,在其他同学面前颐指气使,盛气凌人,或者成绩比别人好,就自视清高,不理睬别人,这种“曲高和寡”式的清高,最终很难获得同学们的友谊,因为他们忽视了平等待人的原则。

礼貌待人也体现在谦虚的态度上。谦虚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表现。谦虚的人总是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待人接物,诚心谦和,大家自然敬重你。不谦虚的人,说话办事毫无顾忌,旁若无人,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是。谁愿意和这种自大狂妄的人交往呢?正如古人所说:“劳谦虚己,则附者众,骄居傲慢,则去者疾。”下面我们来看两则事例。

一天,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在魏玛公园散步,在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上遇到一位对他有成见并把他的作品贬得一文不值的批评家。两人面面相觑,批评家傲慢地说:“对一个傻瓜我决不让路!”“我恰好与你相反!”歌德微笑答道并且让到路边。批评家一听,脸上红一块紫一块,进退两难。歌德的言外之意就是“我愿给傻瓜让路!”反用其意,把“傻瓜”的帽子又戴到对方头上。傲慢无礼、出言不逊的批评家本想污辱别人,没料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另一件事发生在1980年初夏。当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率中国数学家代表团赴香港参加东南亚数学双年会,会议期间应邀在香港大学作演讲,有人问他成功的要素是什么?

他反问道:“我成功了吗?我成功不成功还不知道……”

华罗庚的回答,既风趣又谦虚,立即引起一阵笑声。一家香港报纸评论说:“实在谦虚得令人不可不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