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四时养生(实用养生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5:50:52

点击下载

作者:张红星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男人四时养生(实用养生系列)

男人四时养生(实用养生系列)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男人四时养生(实用养生系列)作者:张红星排版:KingStar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7-20ISBN:9787535270597本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男性养生的重要性

男,丈夫也.从男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说文》古时以农业为本,家庭的生存需要男人力壮好耕,因此,一个家庭中男人身体健壮与否是这个家庭生存的基础.沿袭至今,男性也仍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支柱,仍然是社会的栋梁和国家的保卫者,仍然是家庭的主心骨和女人的主要依靠.男性的生理特征

古人对男性的各个阶段的生理特征都有非常精细的划分和描述,如《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这样写道:"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而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变化要经历两个重要阶段,即青春期与围绝经期.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是人体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围绝经期是与生殖器官有关系统的功能从成熟到衰退、消失逐渐向老年过渡的时期.

★青春期

青春期是指从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到性成熟及体格发育完全的一段时期.青春期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dolescere,意思是"发育、成长".汉语"青"代表青年人(或果实不成熟),"春"即春天,有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富有生命力与朝气的含义.

1.青春期年龄范围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青春期年龄范围从10岁开始到20岁结束.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青春期占一半或更多的时间.然而,青春期起始年龄、成熟年龄、发育速度因种族、社会条件、地理环境不同而不同,即青春期开始的早晚与生长发育的速度有关,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据多项调查表明,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营养状况的改善,目前我国男孩、女孩性成熟开始的年龄比20世纪提前.女孩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13岁,男孩初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15岁.一般情况下,女孩比男孩的青春期要早开始、早结束2~3年.

人类年龄分期与起止的划分,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不同的标准,国际上不同的学科对青春期年龄界限的划分有所不同,心理学认为是13~25岁;人口学认为是14~34岁;年龄下限始于性生理的成熟(即女性第一次月经初潮,男性第一次遗精),年龄上限止于青年人社会成熟,因此我国青春期年龄界限为10~26岁.

2.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1)性功能开始成熟.

青春期生殖器官和性功能逐步发育成熟,是从性不成熟、不能生育的儿童期,转变为性成熟、具有生育能力的成年期的过渡时期,性成熟是青春发育的主要标志.他们告别了童年时代,迎来了心中五光十色的梦幻时期——青春期;要迎接自身生理和心理的一系列巨变与激情的撞击,体验神秘性意识的萌动.

青春期开始阶段处于10~12岁,在这段时期,男孩阴茎和睾丸开始增大,阴囊变红,皮肤皱褶增多,睾丸明显增大,阴茎增长,在茎根部可看到少量颜色浅淡的茸毛,喉结开始增大;12~15岁为快速发育阶段,在这段时期,男孩阴茎显著变长,声音开始变粗,腋下开始长出淡黄色腋毛,声音开始变得低沉,阴茎和睾丸进一步增大,阴囊颜色变深;15岁以后开始步入成熟阶段,身体各项机能基本发育成熟,有遗精现象出现,男性性征更加明显,如喉结明显粗大,阴毛浓密呈菱形分布,嘴唇开始冒出胡须;19~22岁,骨骺基本闭合,生长逐渐停止.

(2)生长突增,体格迅速发育,身体外形变化,内部器官功能完善.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机体的骨骼、肌肉、内脏等器官生长发育加速,体形以及四肢和颈部生长突增、趋向完善,体格迅速发育成熟.

青春期的分期

青春期生理发育约需10年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将青春期分为两期:即青春期前期(10~14岁),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青春期后期(15~20岁),为生长发育的缓慢期.一般可划分为青春早期、青春中期和青春晚期三期.但也有分为五期者,即增加青春前期和青春后期.因此青春期开始的年龄与根据生理标准的划分一致,即从月经来潮(女性)和初次遗精(男性)算起,青春期的终止期则较推后.

★围绝经期

我国规定,男性55~60周岁处于围绝经期.相对于女性来说,男性在围绝经期表现更加不明显,不过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呼吸不畅、眩晕、失眠、多汗、阵发面部潮红、四肢麻木、食欲减退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等全身症状;在性功能和生殖器官方面的症状则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性功能减退,自感有勃起功能障碍、性欲降低、性交次数明显减少、射精强度减弱或不射精等.男性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心理和行为变化极大.由于独立自我的觉醒,他们要经历具有人生奠基意义的、内心充满矛盾的、蕴含危机的"心理断乳期",也称为人生第二反抗期,或最难接受教育的年龄期、最易见教育成效的年龄期、最危险的年龄期.也有人称其为"第二心理诞生期".

随着躯体的发育与成熟,心理上与双亲距离更远,同性间友谊关系更加密切,对异性开始关心和产生兴趣.男女的性意识已十分明确,即男女各自向社会要求的角色方向发展.一方面性的吸引力增大,另一方面性的压抑也加强,在条件不具备时必须克制自己的性欲.由于性的冲动,可使少男少女们发生自慰行为乃至早恋倾向.

青春中期的生理与心理的不稳定性已过,心理渐趋于安定,开始形成社会独立性;并可自由结交异性朋友,其中大学三年级为恋爱高峰期.

青春后期性心理基本成熟,但尚处于全面社会化阶段,此时已有恋爱、择偶、结婚和建立小家庭的心理准备与行动,并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是遵循低级的唯乐原则,面对各种生活冲击,过早地涉入人生;一是遵循文明的唯实原则,面对基本欲求的挑战,向较高层次的理想迈进.

男性除了生理上的种种弱点,在心理上也经常负担过重,障碍较多,十分脆弱,这与男子汉的性格和社会角色定位有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天生强者"的社会角色定位,使男性面临更多的压力.生活节奏快和经济竞争加剧,养家糊口的担子和教养子女的任务重,以及对名誉的追求等等,无不使男性处在紧张和激烈的心理冲突中,对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男性多数性格刚烈暴躁,争强好胜,顽强表现自己,永远不肯服输.这种性格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有两句古诗说得好:"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意思是说,越是刚强、坚硬,就越容易遭受伤害.这两句诗是对男性性格的绝好描绘.男性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历经坎坷,屡遭磨难,心灵承受种种痛苦,心理难以平衡.

大多数男性从未通过哭泣来治疗心理创伤.从小长辈和老师就告诉男孩子:男人哭鼻子是没有出息的表现,男人再痛苦也要忍着,那是心上面的一把刀.男人有泪要往肚子里咽,不能让任何人看到你的泪水.正因为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熏陶,当男性面对紧张和压力的时候,更多地表现出沉闷和忧虑.男性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感情,有泪不轻弹,有苦不愿诉,他们的心理状况经常处于阴郁和委屈之中,这种病态心理严重伤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一项测试表明,在压力面前,男性的血压升幅比女性大.男性癔病患者多于女性,精神病院的男病人比女病人多.男性自杀概率是女性的4倍多.

男性在更年期更是脆弱,如在精神方面可出现表现为焦虑、抑郁症、偏执状态,严重者可出现自伤、自杀企图等情绪障碍行为.男人寿命短的原因

★吸烟对男性健康的危害

1.吸烟对记忆力的损害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吸烟加速记忆力丧失.人到中年还有吸烟习惯的人,记忆力明显受损.不论社会经济条件如何,每天吸20支烟的人,记忆力丧失情况最为严重.由于香烟内所含的有害尼古丁可对脑细胞构成破坏并阻碍新脑细胞的生长,抽烟可使人变傻、变健忘.

2.吸烟对男性的"致命"危害

吸烟对男性"致命"的危害,是使男子发生阳痿.研究证实,长期吸烟者,会引起包括阴茎血管在内的人体末端小血管发生栓塞,阴茎血液供应不良而出现阳痿.

阳痿会导致夫妻无法过正常的性生活,不仅会发生不育,还会影响夫妻感情.

3.吸烟可诱发痔疮

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喜欢饭后一支烟,而饭后吸烟的危害是最大的,且痔疮也易出现,特别是混合痔.

因为吸烟能刺激神经系统,加速唾液及胃液的分泌,使胃肠时常出现紧张状态,导致吸烟者食欲不振;尼古丁会使胃肠黏膜的血管收缩,亦令食欲减退.正常的饮食规律是身体健康最重要的保证,过量吸烟导致的食欲不振,会造成营养不良,降低身体的免疫力,痔疮等疾病就有了可乘之机.

4.吸烟是导致男性肺癌的主要原因

2000—2005年,中国肺癌发病人数约增加了12万例,其中男性从26万例增至33万例,增加了269%,因肺癌死亡的男性80%归因于吸烟.

★过度饮酒对男性健康的危害

1.过量饮酒伤肺

酒精有10%~20%经肺排出,当酒精在肺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可刺激支气管痉挛,并发哮喘引发呼吸衰竭,再加上血中高浓度酒精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变浅变弱,甚至呼吸停止而致死.

2.过量饮酒伤肝

酒精80%~90%在肝脏代谢解毒,当饮酒超过本人肝脏解毒水平后,再喝即容易酒醉,且容易损伤肝细胞,即所谓的酒精性肝炎.据研究,每喝醉一次,即相当于得一次轻度肝炎.如果一个正常人平均每天饮酒40~80克,5年内约50%的人患慢性酒精性肝病,8~10年就可发生肝硬化,在此基础上,很易发生肝癌.据医学专家们预测,长期过量饮酒者,平均寿命缩短20~30年.可见,长期饮酒,无异于慢性自杀.

3.过量饮酒伤害神经系统及大脑

酒精是一种神经麻醉剂,过量饮酒可使记忆力、注意力和判断力均产生严重障碍.据研究,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94%时,思维判断能力下降25%,应激能力下降30%.经常过量饮酒者,易产生脑萎缩,老年痴呆发病比正常人提前10年.

4.过量饮酒致性功能减退和致畸

过量饮酒会使男性精子质量和数量明显下降,导致不孕症.由于酒精是一种神经麻醉剂,长期过量饮酒会降低神经感知和传导能力,使性欲减退、不能勃起、阳痿和早泄.

★纵欲对男性健康的危害

根据调查发现,性生活频繁的人普遍比性生活较少的人容易患颈椎病、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

如果恣情纵欲,还将造成如下后果.

(1)腰痛.若房事过频,腰骶部神经、关节及肌肉尚未得到充分休息,又上"战场",日积月累,则会造成腰骶关节劳损或腰肌损伤,出现腰痛便不足为怪了.

(2)头痛.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牵涉到众多内脏器官,要获得性快感,总是离不开大脑的,只有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注意力集中,才有快感产生.过于频繁强烈的刺激,必然累及大脑功能,头痛也就难免了.

(3)射精痛.这主要是由于性生活过频所致.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湿热下注,脉络不通;精道瘀阻,气血不行等原因均可导致射精痛.

(4)肛门疼痛.若射精过于频繁,肛门部位的肌肉过度兴奋,引起痉挛性收缩,进而产生疲劳性疼痛或局部酸胀不适.因此,当出现眼睛疲劳或者射精后肛门疼痛等不适症状时,应想到房事是不是过度了.

(5)肌肉酸痛.纵欲的夫妻往往会出现肌肉酸痛,且疼痛持续的时间较长,并可伴有头昏目眩、精神倦怠、心跳气短等全身性衰弱症状.

★移动电话对男性健康的危害

有关研究证实,使用手机时,会有40%至60%的辐射量直接渗透到脑部一寸到一寸半的深度,而且手机辐射会不停地在脑子里累积,对人脑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据报道,使用手机比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性更大.

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刚接通的一瞬间,对人体的辐射最大.但在第一声铃响后,辐射逐渐减小.所以,在手机接通后的最初几秒之内,最好不要马上将手机贴耳接听.

手机可杀死三成精子.研究人员发现,手机发出的射频电磁波(RF—EMW)对人类精子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长期使用电脑对男性健康的危害

1.使用电脑会导致年轻人记忆力减退

随着个人电脑的日益普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正越来越多地受到记忆力减退的困扰,主要原因是他们对电脑的依赖过强,人脑的使用率越来越低,从而使得自己的脑功能反而减弱.

2.计算机操作时肌肉骨骼损伤

(1)腰部损伤:

计算机操作者经常长时间保持一种固定姿势进行工作,这样便会导致腰部损伤,主要表现为腰部酸痛,严重者可发生腰肌劳损和椎间盘退行性变.

(2)颈部损伤:

操作者在进行操作时,颈部一般处于一种前倾姿势,长期处于这种姿势,会导致颈椎病,其主要症状为颈部酸胀感,严重者可压迫颈部神经,引起放射状疼痛和头晕等症状.

(3)肩部损伤:

由于敲击键盘时,上臂通常处于前伸状态,可导致肩部疼痛.这个症状常与颈部症状共存,因此称为肩颈综合征.

(4)肘部损伤:

由于键盘高于操作台,当敲击键盘时,腕部常处于上翘状态,即背屈,手腕背屈时腕部伸肌持续紧张,可引起操作者的肘部症状,表现为疼痛.

(5)腕部损伤:

在操作过程中,腕部不但要经常保持背屈状态,还要不断地伸屈以敲击键盘,因此强迫体位与频繁活动联合作用,使腕部的症状(手腕疼痛、手痉挛)更为常见和严重.

(6)网络综合征:

本病因电脑、网络的普及而出现,堪称现代人的现代病,且有蔓延趋势,医学上属于一种心身疾病.中医认为该病是由"心肝血虚,久而郁火"所致.

网络综合征是由于使用电脑或网络不当而引起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常见头昏、注意力不集中、五心烦热、心慌、视物昏花或有重影、目涩、易汗、肢麻或颤抖等.

长期、长时间地集中精力玩电脑、上网,必然要耗费大量的心气心血,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心血有赖心气的推行),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慌、心烦等一系列的症状.

玩电脑迷上网的人大都超负荷地使用眼睛且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因此,便会出现目涩、肢麻或颤或抖的现象,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讲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候.

"气、血、阴、阳"四者在中医概念里有其相互维系、相互化生的联系,肝气的条畅失职,心肝之血的亏耗,必至阴血的虚衰,阴血的长期虚损,可至虚火(通常所讲的"内火")的滋生,此"火"反过来又可消灼津血,恶性循环导致电脑网络综合征的形成.

要避免此类疾病的发生,就是不可过度沉醉于电脑网络之中,应注意劳逸结合.

长期使用电脑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肥胖、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痛、下肢疼痛及活动障碍、下肢静脉曲张、痔疮、眼部疾患、神经衰弱、骨质疏松、泌尿系统结石、精索静脉曲张、关节炎、腹股沟疝、下消化道肿瘤、椎管狭窄等.第二章男性养生的基本法则认识到了男性生理、心理的特点,那么如何来保养男性的身体呢?首先,必须认识到肾精对于男性的重要性.其次,还要合理安排膳食.当然,作息时间的合理规划更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保持心情平和、舒畅,陶冶性情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养生的行动中,才能保持身体形态与神态的双重饱满而悠悠到老.补肾固精

上古圣人,见肾为先天之本,故著之脉曰: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见脾胃为后天之本,故著之脉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现代中医学认为:肾的生理功能包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主殖;肾主水;肾主纳气.由于"先天之精"贮藏于肾中,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肾与膀胱相表里,且与脑、髓、骨、女子胞、三焦等脏腑组织密切相关,在体合骨,其华在发,气应于腰,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肾在五行中属水,为阴中之太阴,外与自然界之冬藏寒气、黑色、咸味相应,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整体联系的肾系统.

★肾主藏精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之精气,由脾胃化生.先天之精是产生生命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来源及作用特点虽然有异,但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肾的精气,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能力;当人体发育到成熟阶段,肾的精气充盈,产生一种称为"天癸"的物质,就有了生育的能力.

★肾主水

肾有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水入胃,由脾上升于肺,经过肺的宣发、肃降,调通水道,而汇集膀胱,通过肾阳的气化而清浊,清者上输于肺又输布全身;浊者排出体外为尿.如肾阳不足,气化失常,则水液不能气化,而出现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若水液停留,可出现尿少、尿闭和水肿.

★肾主纳气

呼吸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有肾气摄纳作用的帮助,才能下归于肾,所以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肾气衰弱,就出现呼多吸少,喘促气短等.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肾主藏精,精能生髓,髓藏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而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若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则骨骼失养,出现腰膝酸软,发育迟缓,髓海空虚可出现头晕、耳鸣、健忘等.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肾精不足,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肾精充足则耳聪,听觉灵敏,老年人肾气虚弱,故多耳聋失聪.发为血之余,根源在于肾的精气,青壮年肾精充沛,故毛发光泽,老年人肾之精气虚弱,故毛发变白容易脱落.

★久病及肾

一般对于各种慢性虚损性病证的治疗,常予以补肾的方法.如肾阴不足,阴虚则热,就会出现低热、潮热、五心烦热、心烦、口干咽燥、舌红、脉细数等一般症状,同时还会出现腰酸、腿软、阳强易举和遗精等症状,治当滋阴清热,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果肾阳不足,则阳虚则寒,而会出现面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无力、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里寒之象,同时还会出现腰酸冷、腿软、阴部清冷、生殖功能减退、女子宫寒不孕等肾的定位症状,治当扶阳以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肾精为一身元气之根.每个人出生来到这个世上,先天之精气已经固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逐渐消耗,最终因耗竭而终老,使用得当而少病体健、长命百岁,挥霍无度则多病而早衰.因时制宜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一天有四时,晨、午、夕、夜.《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百年,要经历数十个寒暑,数万个午夜,一切生、长、壮、老,已都在自然的轮回变换中,因此,应自然之时来进行养生是不可违逆的.

顺应人体阴阳消长的规律

人体功能活动应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春夏阳气多阴气少,秋冬阴气盛阳气衰.就像太阳运行不息,日中阳隆,日西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夜半阴隆,平旦阴尽而阳受气.人体疾病也随着不同的气候特点而变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胜……能冬不能夏,阴胜……能夏不能冬."《内经》上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要顺应节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阳气生发,生机勃勃,应开畅心志,保持足够的运动量,使自身阳气与自然之阳气同步,让身体的代谢处于活跃状态;而秋冬之时,阳气收藏,阴气笼罩,这个时候就要固护人体之阴,"阴在内,阳之守也",意思是要收敛阳气而达到顾护阴液的目的,如果还像春夏那样剧烈运动,"阳加于阴谓之汗",不光阳气要耗损,阴液也会随之流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长此以往,就会陷入阴阳亏损的恶性循环之中而损伤到人体的根本.

★要顺应时令,以"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体质属虚属寒之人,应避寒就温,借助夏季阳旺之机,驱散体内寒邪,再以食药调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阴虚阳亢之人,应避温热以养阴,趋静而减动.

★要顺应人体阴阳昼夜消长节律

人体阴阳也有昼夜消长的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体阳气的盛衰与太阳似有一定的关系.如哺乳类动物松果体的分泌受日光照射呈昼夜波动,以白昼含量低,午夜分泌高.日全食时阳虚病人的尿17羟类固醇排泄量显著降低.由于昼夜消长变化,疾病亦有相应的变动,故"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协调阴阳以平为期:一天中子午为阴阳交替之候,卯酉是阴阳平衡之际,其时极易受内外诸邪干扰,使阴阳节律紊乱,造成或加重疾病,因此子午卯酉为协调阴阳的关键.午时阳气由盛转衰,因此午时不可过耗阳气,而应适当休息以助阳气与阴气转换的顺利进行,卯酉之时更应无扰于阴阳.

顺应人体气血盈亏的月节律

人体气血盈亏与月相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以月满之时人体气血最旺.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了月相变化影响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国外有人提出月相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就像地球上有2/3是海洋,人体也有2/3是体液一样,因月球的引潮力而受到潮汐的影响."月亏勿泻,月满勿补",意思是月满时人的气血旺盛到达极致,所以此时无须再补精气.而月初时正是精气慢慢恢复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泄了身体的精气.

顺应脏腑功能活动的节律

顺应脏腑功能活动的四时及昼夜节律.脏腑功能活动常随其相应的季节,昼夜而出现节律性的变化.中医学认为,肝气通于春而旺于晨,取自然生机勃发的意境;心气通于夏而旺于午时,取的是大自然欣欣向荣、万物繁茂的意境;肺气通于秋而旺于午后,取的是自然萧索、一派凋零之象;肾气通于冬而旺于夜,取的是自然阳气收敛万物封藏之象;脾气通于四季而四时均旺,因此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顺应经络流注的节律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在经络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以—天的十二时辰分属十二经,从寅时肺经开始,终于亥时肝经,次日复如是.劳逸结合

身体健康讲究的是动静结合、作息得当,过于安静、大起大落的情绪和生理变化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只有劳逸结合,休养生息有所规律,才是真正地有益身心、长寿的法门.

该如何调节呢?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生命在于运动".按照这个理论,兔子跑起来如箭离弦,脱如弹丸,寿命应该很长,但事实上兔子最长只能活10年左右.所以,准确地说,生命在于科学运动(或适当运动).换句话说,在合理营养的前提下,生命在于实现动静平衡的统一.动静结合、阴阳互济,身体才能健康;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生命才能长久.

又有一种理论说"生命在于静",当一个生物用完了它所有的能量就会死亡.乌龟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它们基本上不动,单位时间能量消耗得非常少.

身体、内脏、大脑都要运动

生命需要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延缓衰老、防病抗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但运动这个概念还需要准确界定.虽然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但身强力壮或鹤发童颜并不是单纯依靠骨骼肌运动的结果.

运动既要包括身体外在的运动,也要包括内脏和大脑的运动.内脏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而思想灵活则是人维持活力的源泉.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不善用脑更是"心腹大患".据报道,我国现在约有500万老年痴呆患者,且还在逐年增加.脑萎缩、帕金森氏综合征等,这些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运动要张弛有度

凡事都要讲究适度原则,运动也毫不例外.适度运动、科学运动,生命才能健康长寿.古人的养生之道有:"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食饮,莫大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能中和者久必寿也".强调的就是动静平衡与适度原则.按能量守恒定律,生命的能量也是守恒的,过度的运动会透支健康.正所谓阳刚则脆而易折,阴柔则韧而经久.

有人把体育锻炼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还有人以为拼命运动身体自然会好.其实不然,运动过度的人寿命并不会长,剧烈运动反而容易出现损伤、导致疾病甚至猝死.养精蓄锐、静而养生,人体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注意均衡膳食,保持平和心态,才是健康生活的保证.

动静平衡——健康长寿的不二法宝

东方养生历来包括动养生和静养生,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养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静养可以降低消耗,延长寿命.有一种说法,说女性的寿命之所以比男性的长,除了生理特点外,还因为女性善于静养,做什么事情都比较慢,阳气耗散得少,阴津保护得好;而男性则喜欢动养,说话做事都要快些,阳气耗散得多,阴津保护得差.所以女性寿命长,但生活单调;而男性寿命短些,但精力充沛.这也不无道理.

只静养不动是错误的,但只运动不注意休息就更不对.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该是动静相兼,刚柔相济,亦动亦静,缺一不可.阳虚者应以动养为主,但不可过于剧烈;阴虚者应以静养为主,但也必须配合动养.

生命需要运动,但过犹不及.锻炼一定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医学之父波克拉底说:"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健康的源泉."若能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动静平衡,你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就能健康地享受每一天.合理膳食

食物的属性

中国古代的先人对食物的最初认识,如同"神农尝百草"那样,是用自身的五官和身体认识食物的.充分应用自身活体的感觉器官来认识食物,用眼观察自然食物的外形和色泽,用舌品尝食物的味道,用鼻嗅食物的气味,甚至将最早发现的食物吞进肚中,体验原始食物对人体的反应,辨别食物的属性.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所以在《神农本草经》的记载中,也包括一部分食物,它们都标有"气味".如干姜,味辛,性温;蟹,味咸,性寒;粟米,味咸,性微寒;黍米,味甘,性温.依据《神农本草经》,可认定干姜、黍米为阳性食物,蟹、粟米为阴性食物.在《神农本草经》中,大枣、蜜、百合等性平,因此属中性食物.

食物有五色、五味,对应于五脏.即青、赤、黄、白、黑与酸、苦、甘、辛、咸,分别归入肝、心、脾、肺、肾.

五味,主要指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

酸:酸味食物一般具有收敛、固涩之效,但过量食用可导致痉挛发生,如狗肉、驴肉、醋、马齿苋、西红柿等.

甘:甘味食物一般具有和中补益之效,但过量食用可导致气滞、血糖升高,如糯米、猪肉、牛肉、蜂蜜、苹果、红糖、白糖等.

苦:苦味食物一般具有燥湿导滞之效,但过量食用会导致腹泻发生,如猪肝、芹菜、苦瓜、莴笋等.

辛:辛味食物能够起到活血理气的作用,但过量食用则会引起积热上火,如茴香、花椒、葱姜蒜、辣椒、韭菜等.

咸:咸味食物具有一定的软坚散结的功效,但过量食用则会导致血行不畅,如猪心、猪腰、紫菜、淡菜、海带等.

五味入于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 ——《灵枢·五味论》

五味偏嗜,五脏失调,百病由生

酸味收敛、固涩,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适宜久泄、久痢、久咳、久喘、多汗、虚汗、尿频、遗精、滑精等患者食用.但过量食用酸性食物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辛味宣散,能行气,通血脉;所以辛味食物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具祛散风寒、疏通经络的功能.外感风寒者,宜吃有辛辣味的生姜、葱白、紫苏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对寒凝气滞的胃痛、腹痛、痛经之人,宜吃辣椒、茴香、砂仁、桂皮等有行气、散寒、止痛作用的食物;风寒湿痹患者则宜饮用白酒或药酒,以辛散风寒、温通血脉.

甘味有补益强壮作用,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羸者比较适宜.甘还能消除肌肉紧张和解毒,但甜食摄入过多容易发胖.

苦味具有清泄,燥湿的功能,适宜热证、湿证病人食用.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佐餐,取其清泄之力,达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的效果,适宜热病烦渴、中暑、目赤、患疮疡及疖肿者.茶叶苦甘而凉,有清泄之功,能够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

咸味能软坚散结、润下,凡结核、痞块、便秘者宜食之.

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品和某些肉类.如海蜇味咸,可清热、化痰、消积、润肠,对痰热咳嗽、痰核、痞积胀满、小儿积滞、大便燥结者最宜.海带味咸,可软坚化痰.

五色配五脏,五色辨病性

天然食物的颜色归类为5种颜色,每类颜色的食物都有其"一技之长",对人体健康有好处.

★红色食品

如草莓、樱桃、大枣、西红柿、水蜜桃、西瓜、胡萝卜等.

功效:有治疗缺铁性贫血和缓解疲劳的作用,对乳腺癌等肿瘤疾病有防治作用,给人以兴奋感,有增加食欲,光洁皮肤,增强表皮细胞再生和防止皮肤衰老等作用.对心脏、小肠、舌、脉络等有益,能补心安神益智等.

★白色食品

如豆腐、牛奶、奶酪、白米、莲藕、菱角、冬瓜、椰子、白木耳、嫩笋尖梨、桔梗、白萝卜、洋葱、白色的菌类等.

功效:对预防心脏病、排出体内有害物质和提高免疫力有帮助.对肺、大肠、鼻、皮毛等有益,能清肺金、益皮毛,增强人体抵抗力.

★黄色食品

如黄豆、花生、核桃、香蕉、黄桃等.

功效:具有益气健脾,健脑益智,保护心血管,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对脾、胃、口腔、肌肉等有益,可以健脾,增强胃肠功能,恢复精力,补充元气,缓解女性荷尔蒙分泌衰弱的症状,对消化系统和记忆力衰退有疗效.

★绿色食品

如丝瓜、黄瓜、苦瓜、青椒、青豆、猕猴桃、绿茶、青梅、菠菜、橄榄等.

功效:对肝脏有益,减轻和消除各种毒素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对提高免疫力有很强的效果,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和消除疲劳.对肝脏、胆囊、眼睛、筋等有益,能清理肠胃防止便秘,减少直肠癌的发病,保护肝脏健康,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黑色食品

如海带、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等.

功效:补肾,乌发,降血脂,嫩肌肤,延缓衰老.黑色食品与肾、膀胱、骨骼的关系密切,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刺激内分泌系统,促进唾液分泌,促进胃肠消化与增强造血功能,延缓衰老.调养心神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谁都明白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对人体健康有益,不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对身体不利,是导致人衰老、损寿的重要原因之一.《内经》中说道:"心者,君主之官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心,既指心脏,又指心情,意思是说,心为脏腑之主,心脏功能正常,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避百病,长寿而终.

历代养生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说明"养生贵乎养神",不懂得养神之重要,单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精神调摄涉及多方面,概括起来有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

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

调神摄生,首在静养.这种思想源于老庄道家学说,后世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有所补充和发展.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故养生莫要于养心.天玄子曰:"养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心广所以容万类也,心正所以诚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静所以绝攀缘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道家养生学概要》)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乃养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则血气和平,有益健康.

清静养神的方法

★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老子《道德经》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内经》指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因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如果能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要做到少私寡欲,必须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明确私欲之害,以理收心.如《医学入门·保养说》言:"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也."二是要正确对待个人利害得失.《太上老君养生诀》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扰心,神岂能清静?去六害养心神,确为经验之谈.

★立志养德

养生首先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有为全人类服务的伟大志向,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也就是说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这是每个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精神保障,有了正确的志向,才会真正促使他们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寻找生活的真谛,追求知识,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理想和信念又是老年人延长生命活力的"增寿剂",不畏老是健康长寿的精神支柱,产生不畏老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就是晚年的理想和追求.老年人应重视健身养体,热爱生活,为社会发挥"余热",从而使内心感到无限快乐,这种快乐又有益于健康.

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量力而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养生保健的重要一环.现代生理学和生物信息反馈疗法研究证明,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泌的变化,如白细胞大幅度升高,改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故有益于健康长寿.

★道德修养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在《中庸》中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他认为讲道德的人,待人宽厚大度,才能心旷神怡,体内安详舒泰得以高寿.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医家等,也都把养性养德列为摄生首务,并一直影响着后世历代养生家.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性既自喜,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明代的《寿世保元》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禄也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由此可见,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视作养生之根,养生和养德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养生观、道德观,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其积极的一面对道德修养、摄生延年还是颇有益处的.

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地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养神,使"形与神俱",健康长寿.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现代养生实践证明,注意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助人为乐,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性格开朗

性格开朗、精神乐观是健身的要素、长寿的法宝,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人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上.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性格虽然与人的基因和遗传因素直接相关,但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是可以改变的.人们都有一个使自己的性格适应于自然、社会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务.

培养良好性格的基本原则是,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入手,通过自己美好的行为,塑造开朗的性格.首先要认识到不良性格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看问题、处理问题要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宽以待人,大度处事,不斤斤计较,不钻牛角尖.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业余生活,丰富生活内容,陶冶性情.

医学研究已证明,人的性格与健康、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情绪的稳定,对一个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性格开朗,活泼乐观,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较易治愈,容易康复.不良性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从各方面对人体大脑、内脏及其他部位产生危害.

★情绪乐观

情绪乐观既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孔子在《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营养.精神乐观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正如《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调利."要想永保乐观的情绪,首先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心胸宽广,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对于名利和享受,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要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再次,培养幽默风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笑是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它可以调节人体的心理活动,促进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环境,使人养成无忧无虑,开朗乐观的性格,让生命充满青春的活力.

★心理平衡

当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竞争.长期处在紧张的竞争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疲劳、神经质等心理现象,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心理健康.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保证健康的体魄,就必须培养在竞争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第三章四时养生春季养生

春季,是指我国农历的一月、二月、三月,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由于气候已由严寒蛰伏渐渐转为春意盎然,使大地阳气生发,万物萌生,这是一个舒畅升发的季节,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对应于人,体内各脏器功能也随着气候转暖,慢慢舒展起来,新陈代谢逐渐加快,器官功能活跃,但其与自然界变化不是同步的,更不可能完全顺应春令的变化.

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升发,自然气机扰动,然而冬寒未退,春寒料峭,多风与寒,仍需注意防寒避风.

春阳初升,乍寒乍热,风多雨绵,昼夜温差大

早春之时,气候寒温无常,又多风兴雨,一般晨、晚仍较寒冷,中午阳气升发,暖意洋洋,使人们难以一下适应这么大的冷暖变化.这是因为人们在隆冬多月盘踞居室的生活方式,使机体的耐寒能力和对外环境的调节能力都会有所下降,加之春来人体毛孔已开张,对冷的敏感性更高,只要稍有不慎,极易因寒致病,甚则引动宿疾发生不测,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心脑血管意外等.老年人本身免疫功能就低下,基础病变又多,这方面发病的概率要远远超过年轻人.

春来"春困",情绪不稳

春回大地,气温回升,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但对应于人,暖意容易使人犯困——出现精神昏倦、萎靡不振,工作和学习效率不高.这是因为随着气温回升,温暖的环境使人的皮肤和外周血管扩张,末梢血供增多,相对大脑供血、供氧减少,影响到大脑的兴奋性而产生困乏感觉,这是机体不适应外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短暂的生理现象.对于一些体弱多病或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来说,"春困"反应可能还要重些,时间也要长些,应注意"春困"与疾病的鉴别,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中医认为春为肝气当令,肝主疏泄,宜疏通、舒畅、条达,但又极易因春令万物生发而升动,使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肝阳上亢,甚则肝木克脾,出现一系列的情志疾病.如对外环境或人际变化极易触景生情,引致情绪低落、心灰意懒或烦躁不寐,还可出现头晕胸闷,纳呆腹胀等肝脾不和症状.对于一些原有情感障碍或精神病患者,春季也是易于复发或加重的季节.所以天人之间也是"心心相印"的.

春令百花盛开,花粉散落,易发过敏性疾病

特别是一些花粉过敏症患者,对"花"的气息、粉尘,甚至色彩都可产生过敏反应,轻则出现眼鼻刺痒、流涕、皮肤瘙痒感,重则可诱发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喉头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春暖多风,病原微生物易于繁殖,警惕传染病流行

春季常见的流行传染病有流感、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风疹、腮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不少病原微生物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所以气象变化是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夏季养生

心静人自凉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指农历的四月、五月、六月),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身的目的.人们想健康长寿就应该很自然地"应天顺时",遵循这个规律.因为"人"不管有多大本事,都无法改变"人体"的"自然属性".

夏季养"心"为上

夏季染病,大都当即发作,故有"六月债,还得快"之说.但有一种病是有所潜伏,到秋季才发作,如延至冬季就很严重了!——这就是"心病".这里说的"心病",并非是指现代医学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关"神志、情志"的病(古书上所提及的"心",实际上是相当于今天人们常说的"精神").

夏季一到心情就特别容易烦躁,现代人到了夏天,虽有条件使用空调,但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也容易心神不安.更何况,空调并非万能用品,只有学会自我调节才是上策.那么应怎样进行自我调节呢?《内经》说得好,应"夜卧早起(稍晚一点睡觉,是为了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是为了顺应阳气的充盛.睡眠不足可适当午睡),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切勿因厌恶长日而心情烦躁,滥发脾气),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要精神饱满,成就夏季应有的秀美,并充分宣泄),若所爱在外(就像你面对所爱的对象,情志应充分外露而不需内藏)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才是适应夏天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到了夏天,一方面可在客观上利用饮食起居的调摄而保健(这在杂志上已有许多宣传),另一方面则不可忽视主观上的调息静心.到了夏天,不妨有意做一些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的活动:适当地晨练,适当地娱乐,适当地避暑休养,适当地男欢女爱……总之,入夏之时,养"心"为上,养"心"为先.

夏日膳食:清淡、低脂、低盐、多维生素

夏日的膳食调养,应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且清淡为主.人们出汗多,食欲不好,可用各种营养保健粥来开胃,并调理身体.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干扁豆浸透与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湿、健脾止泻.此外,红小豆粥、薄荷粥、银耳粥、葛根粥、苦瓜粥都是夏季的好食品.

夏季运动的宜忌

夏季运动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夏季人体能量消耗很大,运动时更要控制好强度.运动后别用冷饮降温,有的人运动后习惯吃冷饮.事实上,在身体温度很高的情况下吃冷饮会伤害肠胃.运动后温稀盐水是最好的饮料.

"高温日"气温大于或等于35℃,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特别是午后高温时段;在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时,要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同时采取防晒措施,穿浅色或素色的服装,戴遮阳帽、草帽或打遮阳伞;多喝水,特别是盐开水,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清凉油、风油精等.在饮食上加以调节,喝些绿豆汤,用莲子、薄荷、荷叶与粳米、冰糖煮粥,不仅香甜爽口,还是极好的清热解暑良药,可以有效地防暑降温,避免发生中暑.秋季养生

秋天,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日生,常常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秋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的气候.此时,若稍有不慎,就很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故被称为"多事之秋".那么,"多事之秋"如何养生呢?

调节饮食护阴防燥

秋季的3个月(农历七月、八月、九月),天高气爽,气候干燥,中医认为,燥是秋季的主气.而人的肺脏喜欢清肃濡润,秋燥之气最容易伤肺,应慎防秋燥.秋燥津液易伤,其特点是在一般感冒症状的基础上,伴见口、鼻、唇、咽及皮肤干燥,表现为发热、怕冷、少汗、声嘶、咽干、鼻燥、口干唇裂、大便干结等.这些病症虽不算是什么大病,但也会影响工作、生活和学习,所以应注意防范.因此,秋季饮食应以清润为宜,每日适当多饮些白开水、淡茶、豆浆以及牛奶等饮料,滋润脏腑.还应多吃些萝卜、番茄、豆腐、银耳、香蕉、梨、柿等.这些食物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之功效.少吃辣椒、生姜、大葱、大蒜等辛辣的食物.仲秋过后乃暮秋时节,人们的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机体吸收藏纳,有利于改善脏腑的机能,增强人体素质.对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暮秋进补更有健身、祛病、延年之裨益.这时可适当吃些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及莲子、大枣等,以滋肾润肺,护阴防燥.

情绪乐观收敛神气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季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很敏感.秋风吹落叶,常常使人触景生情,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常常忧思过多,产生悲秋、凄凉、垂暮之感,表现为情绪不安、脾气暴躁、难以入眠等症,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宋代养生家陈直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可见,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的健心哲理,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使精神处于知足常乐之境,此乃养生之道

人体经夏日发泄之后,体质和适应能力均较差,此时可以通过调节饮食来补充人体之不足.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季应多吃水果和蔬菜,"早饭一碗粥,晚饭一碗汤"也是必不可少的.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应以清淡为主,故秋季食物宜平补、清补,不宜大补.

早睡早起身心健康

秋天,天高云淡,风声劲急,地气清肃,万物变色,人们早睡早起,可使意志安逸宁静.因此,秋天合理地安排睡眠时间,是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内经》云: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从而舒达阳气.这就是说,要像鸡一样的早寐早醒.一般来说,以晚上九至十时就寝,早晨六时起床最为适宜.除儿童和老人外,可以不再安排午睡,午饭以后只要稍事休息即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秋季适当早睡早起,可减少小血栓的形成,预防突发脑血栓.因为这类疾病在深秋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深秋时节气候骤变,不宜终日紧闭门窗,或在夜间蒙头睡觉,要养成"开窗而居,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利于减少呼吸道感染和头晕、疲倦等不适症状.冬季养生

冬季,是指我国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个节气.冬季,天寒地冷,万物凋零,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对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防寒保暖.冬季养生仅防寒保暖就可以了吗?冬季养生应特别注意什么?如何过一个健康温暖的冬季呢?

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而保证肾气旺的关键就是防止严寒气候的侵袭.

冬季防旧病复发

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剧上升.所以冬季养生要注意防寒.

冬季养生要护肾

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肾的养护.

冬季膳食"滋阴潜阳",增加热量

冬季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养肾防寒"、"元忧平阳"的原则,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

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季,要少食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可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

冬季要早睡晚起

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第四章生活起居养生对男性而言,生活起居也是很重要的养生环节,需要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中医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居所环境与养生

自然环境《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适宜的人类自然环境,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这种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但过度城市化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锐减,森林覆盖面渐小,草原退化严重,水土流失,气候恶化,使包括地理条件在内的整个环境质量下降,主要包含地质环境不良、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这些不良的自然环境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

室内环境

健康住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的定义,"健康住宅"是指能够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

(1)会引起过敏症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很低.

(2)为满足第一点的要求,尽可能不使用易散的化学物质的胶合板、墙体装修材料等.

(3)设有换气性能良好的换气设备,能将室内污染物质排至室外,特别是对高气密性、高隔热性来说,必须采用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

(4)在厨房灶具或吸烟处要设局部排气设备.

(5)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走廊、浴室等全年保持在17~27℃.

(6)室内的湿度全年保持在40%~70%.

(7)二氧化碳要低于1000PPM.

(8)悬浮粉尘浓度要低于015毫克/平方米.

(9)噪声要小于50分贝.

(10)一天的日照确保在3小时以上.

(11)设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

(12)住宅具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13)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

(14)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者和残疾人.

(15)建筑材料中含有有害挥发性有机物质,住宅竣工后要隔一段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