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情报失察: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2:20:07

点击下载

作者:江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企业情报失察: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

企业情报失察: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试读: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现代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决策者必须面对海量的信息和高度不确定性给企业运营管理带来的巨大压力,并从中挖掘创造竞争优势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情报工作成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必然选择。然而,并非所有企业的情报工作都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企业情报工作蓬勃发展的同时,情报失察也屡屡发生,给企业的管理和运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何评估企业情报失察的状况?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企业情报失察?又该如何控制和预防情报失察?这些问题成了企业开展情报工作时关注的焦点。因此,本书选择企业运营管理中的情报失察作为主题,试图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回答上述问题。

首先,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企业情报工作领域及情报失察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研究范围和方向;其次,界定了企业情报失察的概念;第三,从情报功能的视角探讨了情报失察现象的分类及特征;第四,从决策者和情报人员的角度剖析了企业情报失察的成因;第五,构建了企业情报失察状况的评估体系,并运用该评估体系对目前北京市企业情报失察的现状做了调研;第六,对企业情报失察的成因开展实证研究,以此来检验理论分析的结果并进一步探讨成因之间的联系;最后,对如何预防和控制企业情报失察提供了策略和建议。本书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企业情报失察”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企业情报失察的定义、特征和表现;探索了纷繁复杂的情报失察现象下隐藏的规律性。(2)构建了企业情报失察的评估体系,从“感应器”功能失灵、“转化器”功能失灵和“保护器”功能失灵的角度对企业情报失察状况进行评价,为理解和评判企业情报工作提供了新工具。(3)在对企业情报失察原因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预防与控制企业情报失察的模型,为企业情报实践提供了参考。

由于企业情报失察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可以参考借鉴的资料较少,从企业获取实证数据也比较难,因此本书的研究当中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有待将来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

本书同时获得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作者在此表示感谢。作者2013年10月第1章 导论故名主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者。……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孙子兵法之用间篇》

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子用精辟的语言概括了战争中取胜的要诀,即“先知”。“先知”意味着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趋势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同时,他也强调了“先知”的基础是准确、清晰、及时的情报,而不能凭空猜测或信奉不可知的力量。两千多年后的21世纪,国家之间对资源的争夺逐渐从对抗性、消耗性的战场转向经济、商贸领域,孙子的“情报为先”原则对于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赢得胜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与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企业面对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企业领导人则如军事将领一般,必须依恃情报,“谋定而后动”。现代的“地球村”里,任何地方发生的重大变化都不再是孤立隔绝的,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种种连锁反应。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形势随时处在微妙而动荡的变化当中,由此产生的信息洪流,足以使每个决策者感到应对乏力,无所适从。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军事情报适时转移到民用、商业领域,企业的情报工作应运而生,担当起企业的“耳目、尖兵、参谋”,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美国学者,前CIA情报官员斯特里克兰(L.S.Strickland,2004)曾预言,21世纪是从“信息时代”向“情报[1]时代”转型的时期。情报,伴随时代赋予它的新鲜内涵,必将成为政府、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虽然现在试图厘清“情报时代”的特征为时尚早,但是我们已经发现,在信息泛滥而情报稀缺的环境中,“情报”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种种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各国政府、企业都越来越重视情报工作,为其投入了大量资源。然而,令人震惊的“意外打击”或“决策失误”仍时有发生。美国政府每年投入情报部门的预算达到近800亿美元,却没能避免“9·11”事件的发生和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调查中的失败。在组织中设立专职情报部门的中国企业[2]比例从2000年的不到18.75%(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调查[3]数据,2000)发展至2009年的68.3%(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调查数据,2009),企业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可想而知,然而在对外投资、技术引进、跨国兼并、反倾销诉讼和贸易谈判等领域中仍不时出现重大失败。2004年中国彩电在美国遭遇的反倾销诉讼,2006年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铜期货交易损失惨重,2007年平安保险收购富通集团失利,2008年力拓泄密案爆发,2011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在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上遇挫,这一系列事件都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际声誉以及当事企业的运营管理都产生了不小的危害。在失败发生之前,本应该起作用的企业情报工作为何失灵?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企业运营管理中的情报失察”为研究主题,意在从企业组织的视角探寻企业情报工作的运行机理及失察成因,为系统性控制和防范企业情报失察提供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虽然我们知道,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类思维的有限性,失察的发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探究“企业情报失察”的发生机制,发掘导致错误的关键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或减轻事件的后果,对于保障我国经济安全、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企业情报工作质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注释[1]包昌火,等.情报学进展:2002—2003年度评论(第五卷)[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355.[2]沈固朝,等.中国竞争情报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1.[3]本刊编辑部. 中国企业竞争情报实施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 竞争情报,2009,夏季刊:2.1.1 研究背景

第一,企业情报工作的开展已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潮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旋律,国家的竞争优势愈来愈多地体现在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企业,作为微观的实体经济组织,其竞争能力和创新水平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大量具有创造力、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企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很多国家将企业的情报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从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日本就是典型的“以情报立国,以企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也适时地将情报工作的重心从军事政治领域转向经济技术领域,将“为企业的情报工作提供支持”视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推动,开展企业情报工作已形成了一种国际潮流。据统计,《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500强公司,90%以上都设有企业情报部门。我国的企业情报工作虽然起步稍晚,但近年来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对情报重要性的看法已达成共识。“如何改善企业的情报工作”、“如何防范企业情报工作中的失误”、“如何评估自身的情报工作水平”以及“企业情报工作无法达成预期效果的原因及关键影响要素是什么”等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国内外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企业的情报失察研究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第二,竞争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巨大变化使企业迫切需要提升自身情报工作水平。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各国经济贸易日趋融合。市场经济是以公平竞争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形式。目前,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主流的经济形式,这意味着竞争环境更加公平,竞争规则更加透明,同时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市场经济参与者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愈加依赖其对环境的洞察、规则的把握和机会的挖掘。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格局。现代企业面对的是动态的竞争、复杂的利益关系、快速变化的竞争格局,正确而高效地获取并使用信息成为所有行业的重要竞争优势来源。一方面,企业可获取的信息量成倍增长,同时获取信息的便捷度也大大提升,这使得企业必须具有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将海量的信息转化为决策所需的情报。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可以带来巨大的增值空间,成为竞争对手千方百计获取的目标,如今的企业大多需面对保护自身的商业机密这一挑战。在各行业内,传统的竞争格局逐渐消失,依靠规模经济、细分市场保护、行业壁垒等传统方法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困难。据统计,只要12~18个月,同行企业就会收集到竞争者的研发和产品决策信息,企业成功的竞争行为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就被竞争者

[4]模仿。同时,行业的边界正变得逐渐模糊,机会和挑战随时会出现在不同的商业领域。人们常用“超级竞争”来描述当前的竞争格局。在超级竞争条件下,企业必须重视灵活性、速度、创新性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有形资产的优势已逐渐被无形资产所代替,如知识产权、情报和品牌等,能迅速占据有利竞争地位的是那些对市场准确定位的组织,而不再是以资源为基础的组织。竞争环境和竞争格局的改变使企业管理者时刻面临不断增加的信息、快速做出决策的压力和高度不确定性,情报的作用在现代企业运营管理中突显出来。因为拥有大量信息本身并不能保证做出好的决策,如何利用信息,将信息转化为正确的行动才是企业赢得竞争的根本保障。

第三,大量企业运营管理失败的案例为企业情报失察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的同时,也证实了该研究的重要性。有人以“速变”来定义当今时代的特征。大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式和国家间战略利益关系,小到本国市场情况、消费者偏好以及竞争对手策略,都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决策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高度竞争和变化迅速的环境里,企业就像丛林里的生物,其生存的先觉条件在于这个生物有着“灵敏”的触觉,能随时发现环境中的变化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否则就会被淘汰。情报就是企业这个生物的“触角”,用来感知外界的变化,获得应变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正确的行动。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然而,重大的商业失败仍然难以避免。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安然集团、巴林银行、八佰半集团、雷曼兄弟相继破产倒闭,国内人们耳熟能详的三株、巨人、秦池也早已辉煌不再。在扼腕叹息之余,很多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这些失败的企业案例,期望能探究原因,总结出经验教训。如美国的芬克斯坦在《成功之母》一书中提到,追求错误的幻想、不正确的公司定位以及决策者的偏执[5]个性是造成某些著名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保罗·纳特则称,决策当中需要避免的3个失误是:重复使用容易导致失败的策略、缺乏缜密[6]考虑的投入以及坚持错误的投资。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丹尼尔·卡尼曼教授认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类的直觉会出现一些系统性的偏差,从而导致管理决策的失误。这些著名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企业的失败做出了分析,提供了有启发性的观点。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失败的企业,在致命的错误发生之前,已经表现出一个共有的特征:与生存环境的不协调,并往往具有很明显的表现,只是这些信号从来没得到重视,最终酿成了失败的苦果。企业组织与生存环境不协调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对市场反应迟缓、与外界沟通不畅、不审慎的投资、采取不恰当的战略、领导人故步自封或妄自尊大、企业员工的流失等。我们知道,健康的情报工作能帮助企业管理者认清形势、把握变化、占据先机、提高决策质量并促进企业学习。那么这些失败的企业从危机信号的出现到最终悲剧的发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情报工作为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些发展迅猛或表现平平的企业背后,支撑企业运营管理的情报工作有何不同?从情报失察的角度对企业运营管理的研究为企业考察自身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注释[4]迈克尔·A.希特,等. 战略管理: 概念与案例[M]. 吕巍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5]悉尼·芬克斯坦. 成功之母[M]. 俞利军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Paul C. Nutt. 决策之难——15个重大决策失误案例分析[M]. 刘寅龙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2 研究意义

知识经济与全球竞争的背景下,企业的生存、发展与竞争优势的打造离不开卓有成效的情报工作。分析企业情报失察的发生机制及关键因素,探索预防与控制情报失察的措施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善情报工作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外的情报失察研究多集中于政治、军事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内的失察研究尚不多见,与频繁发生的企业情报失察事件及造成的重大损失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开展企业情报失察研究无论对情报学学科建设还是企业的情报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1. 理论意义

首先,企业情报失察研究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情报学理论。企业情报失察研究将情报学与企业管理、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拓展了情报学的理论范畴,为情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找到了新的嫁接领域。同时,本研究也为情报理论建设本身提供了新的思路。就方法论而言,研究企业情报失察是一种求异情报思维,它强调从逆向的角度对企业情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地进行探索,以提供常规思维忽略的分析途径。

其次,企业情报失察研究丰富了企业情报工作的方法与工具。在企业情报失察研究中,借鉴了失败学的研究方法,从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多个层面对企业情报失察现象进行剖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企业情报失察的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了预防及控制企业情报失察的方案框架。这些研究为开展企业情报工作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指导,并初步形成了可运用于企业情报实践的新工具。

2. 现实意义

企业是国民经济构成中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的部分,承担了推动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供应的重要职能。由于现代企业涉足领域的增多、经营范围的扩张、与其他企业间联系的日益密切,一旦发生严重的情报失察问题可能会威胁到产业安全或国家经济安全。如三鹿乳业的三聚氰胺事件对毫无防备的中国乳业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力拓[7]情报泄密案的损失达到7000亿元之巨,而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在缅甸的密松水电站项目也给中缅两国的外交带了阴影。中国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提升情报工作能力与水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企业情报失察问题,为我国企业的情报工作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教训总结,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研究企业情报失察问题,还有助于提高企业情报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为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首先,本研究丰富了情报预警和分析的研究内容,有助于提高企业情报工作在预警和分析环节的准确性;其次,本研究揭示了企业的决策者在情报使用上的误区,有利于决策者做出更科学、更理性的决策;再次,本研究考察了情报失察的发生机制,为企业情报人员以更有效的方式生产、传递情报及与决策者沟通提供了指导。注释[7]数字来源于环球网,http://china.huanqiu.com/rou/2009-08/541161.html.1.3 研究内容

本书以企业运营管理中的情报失察为主题,因此,首先需要厘清“何谓情报失察?”以及“企业情报工作机制及关键影响要素”等基本问题。1.3.1 “情报失察”的概念与内涵

要理解“情报失察”的内涵,可以从分析学术文献中相应术语的定义开始。笔者在EBOSCO、ProQuest、WOK及中国期刊网等大型数据库中以“情报失察”为关键词进行了检索,并对搜索结果进行了分析汇总,以提取对“情报失察”的学术定义。“情报失察”一词最早源于对国外文献中intelligence failure的翻译。虽然有数百篇文章的主题与intelligence failure相关,然而对于此术语的界定却少之又少,就仿佛它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始终处于情报学研究前沿的美国学术界在涉及此概念时也多是匆匆带过,或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某事件是典型的情报失察案例,却很少深入探讨其内涵和外延。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第一,情报价值观不同。国外对于情报失察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军事领域,由于学者们对这些领域内情报的角色尚未达成共识,因此很难形成一致的情报失察概念的界定。例如,大部分学者认为,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调查中的失败属于情报失察范畴,反映了美国情报部门在搜集、分析情报诸环节的缺陷。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情报的终极目标是维护国家利益,从这个角度而言,该案例中的情报很好地支持了美国的既定战略和规划目标,应该视之为一种成功。第二,研究视角的差异。例如,决策与情报的关系始终是美国情报界热议的话题,对此持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形成两大阵营,一派认为情报应积极参与并影响决策的制定,另一派认为情报的职责是提供中立、客观的事实分析,而是否使用情报产品则是由决策者决定的,与情报无关。从这两个不同的视角分析同一事件,会产生对情报失察的不同观点。单纯从情报生产的视角而言,海湾战争中美国的情报工作是非常成功的。在伊拉克发动对科威特的攻击之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情报局就做出了“伊拉克即将发起战争”的预测,并将情报及时提交给了美国总统。但是,出于对复杂国际形势的考虑以及从其他中东国家首脑那得到的保证,美国总统对于此条情报没有采信,也没有采取任何有针对性的行动。最后,战争还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爆发。若从结果来看,情报未能改变决策,无疑又是失败的。由于这些原因,在对intelligence failure进行研究时,大部分专家学者采用各取所需的方式进行“点状”研究,即根据文章主题或所选案例在某个层面划出部分研究范围,再进行深入的分析。这就使目前对于intelligence failure的论述多种多样,侧重点和研究视角各不相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简特里(John A.Gentry)在《情报失察重构》(Intelligence Failure Reframed)一文中指出,在国家层面上,intelligence failure是指没有对重大事件做出预警或激发适当的反应,其分类如表1-1所示。

茂茨(Zeev Maoz)认为,intelligence failure的形式多样,概念的边界模糊,因此对它的研究必须置于情报流程的框架之下,通过与成功的情报行为进行对比才能明确其含义。

约瑟夫和克鲁格兰斯基(Uri BarJoseph & Arie W. Kruglanski)指出,尽管情报机构得到了充分的信息,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这种现象可称为intelligence failure。表1-1 简特里对intelligence failure的分类[8]

Richard Betts提出,由于情报本身的局限性和缺陷,intelligence failure具有先天的成因,无法避免。

维基百科中对于intelligence failure的定义是情报循环中的缺陷引[9]起的后果,并将情报循环分为需求、搜集、挖掘处理、分析生产、传播使用和反馈六大步骤。这种将情报生产与使用囊括在内的大流程观点也是目前分析情报失察的主流视角。

国内学术界对于intelligence failure的翻译存在多种形式,目前的情况是“情报失察”、“情报障碍”和“情报失误”均被认为是intelligence failure的等价中文表达,其中以“情报失误”的译法最为常见。与国外的情况类似,国内学术界和情报界也鲜有对该术语的明确界定。[10]

刘肖岩在研究了俄罗斯反恐行动中的情报工作后提出,情报失误主要是指“没能提供足够的预警性情报”,并从搜集失误、情报交流失误与追捕行动失误三个环节探讨了情报失误的具体表现。

周玲将危机管理中的情报失误视为危机管理的四个阶段中情报服务与支持功能的缺失。[11]

潘天飞指出,“情报失误可以发生在情报工作的各个环节,但主要发生在情报分析环节,有效控制分析的过程和提高分析人员技能有助于减少失误。”由此可见,他将情报分析失误作为情报失误研究的核心和重点。[12]

沈固朝的《情报失察——西方情报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是最早将intelligence failure翻译为“情报失察”的学术论文,他认为,“情报失察曾过多地被归诸为高层决策者们‘不利用情报’或‘不相信情报’,实际上,对信息的过分过滤和诠释也造成了对危机信号的忽略和误判。因此,由于人而非信息系统的错误是造成情报失察的主因。”文中指出,对于探索情报人员和决策者的关系从认知学理论和情报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能使情报分析更具洞察性。[13]

缪其浩认为,对于重大国家安全事件应进行情报失察调查,调查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审视情报工作是否失职;其二是调查决策者有没有忽略所获情报。根据缪其浩的观点,情报生产中的失察和情报使用中的失察都应该纳入情报失察的研究范畴。

孙守鹏提出“情报障碍”的概念来指代情报工作过程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并认为,情报与决策之间的关系是导致决策失误的关键原因。他认为,那些并非由情报本身缺失所造成的决策失误不能称为“情报失误”,用“情报障碍”的称谓更为妥当。

从不同角度看,上述各定义都能成立,只不过研究侧重点各异,往往反映的只是情报失察问题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综观这些定义,可以得出情报失察概念包含的主要内容。

第一,情报失察必然给组织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依据组织性质、规模的不同,对“重大损失”的定义各有不同,既可以是超过一定数额的经济损失,也可能是战役失败、负面社会影响或环境破坏等。但需仔细甄别情报与失败之间的关系,确定是由情报引起的重大损失才可归入情报失察的范畴。

第二,情报失察与“人”的错误有关。这也是本文倾向于将intelligence failure翻译成“情报失察”的主要原因。“察”在现代汉语中有“观察、审视、分辨”之义,强调人对事物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展,也无法替代情报工作中人的判断。因此,“人”始终是情报工作的核心要素。Intelligence failure主要研究个人、群体和组织所产生的情报生产和使用中的错误,因此翻译成“情报失察”比“情报失误”或“情报障碍”更加贴切。无论是持有“情报应保持客观中立”的传统情报观,还是持有“情报应积极参与决策”的现代情报观,学者们普遍认为人的因素与情报失察密切相关,只不过传统情报观影响下的学者们更注重情报人员在“分析”过程中的失误,而现代情报观影响下的学者则认为“决策者未能有效使用情报”也属于情报失察的研究内容。

第三,对情报失察的研究往往以情报功能为基础或依据。情报失察是一种后果,也是组织情报工作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的本质或起源是组织情报工作在功能上的失灵。情报失察会给组织带来损失,往往影响重大。美国的情报失察研究重视案例的选择和分析,我们注意到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从组织的重大失败案例中剖析情报的失误。这一方面证明了情报对于组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情报失察应能体现在组织行为的结果上。由于现代决策环境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也由于情报工作的依附性与隐蔽性,情报失察的研究必须依赖对组织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分析。但以决策是否成功来判定企业是否存在情报失察又显得过于武断,糟糕的情报未必造成失败的决策,而成功的情报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带来失败的后果。因此,能够外显于组织行为的“情报功能”是考察组织情报失察的可行选择。

第四,情报失察的表现多种多样,现有研究主要涵盖了三种类型的情报失察:一是错失所需情报,如“9·11”事件;二是提供错误的情报,如珍珠港事件;三是谋略失当,如SARS初期多个地方政府错误的危机应对策略。“错失所需情报”是指由于组织对信息环境和早期信号的不敏感或不熟悉,导致错失本应获取的情报;“情报错误”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如分析师的能力不足、情报政治化倾向、交流不畅而向决策者传递了错误的情报;“谋略失当”是指基于情报分析所提出的决策建议是错误的,无法达到组织预定的目标。1.3.2 企业情报工作的特征

将“情报失察”概念引入企业运营管理这一特定情境中,将赋予该概念更为具体化的内涵与意义。由于目前对于“情报失察”的定义,大部分来自政治军事情报领域,要准确把握企业情报失察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企业情报工作与政治军事情报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企业情报工作与政治军事情报工作的主要区别包括三点。

第一,目的不同。政治军事情报的终极目的是为国家利益服务,国家利益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经济利益、国家安全、外交关系和国际形象等。政治军事情报究竟为哪一种目的服务取决于具体事件、情境和国家的立场。企业情报工作的目的比较单一,即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最终表现为企业创造的利润增加。

第二,手段不同。虽然政治军事情报工作也重视对公开信息的分析,但“机密”信息也是其关注的主要对象。为了获得必要的机密信息,政治军事情报工作会采取“隐蔽行动”作为手段,“隐蔽行动”可以是以技术为主的活动,如无人机侦查或信号拦截,也可以是以人力为主的活动,如间谍。这些活动往往会突破法律的界限、触碰伦理道德的底线或侵犯个人的权利,但只要情报活动是为了国家利益,就都是被默许的。企业情报工作则必须针对公开信息或半公开的“灰色信息”,而不能踏入“窃密”的禁区。进行信息收集的手段也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商业道德伦理。

第三,工作任务不同。政治情报工作主要为政府决策服务,其工作内容包括为政府的行动搜集所需的一切有关国外的信息,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对国际形势的关键变化和冲突局势做出判断和预警,保障国家安全,防范威胁到本国利益的跨国行动等。军事情报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敌方军事思想、战略方针、作战意图和计划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预测,对敌方的军队编制、装备和部署(特别是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配置)、指挥官和部队素养、作战特点深入研究,提供关于敌方的政治、经济、科技、天气和地理等客观情况的准确描述。企业情报工作则包括竞争环境监视、危机预警、对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为企业战略实施服务、对竞争对手进行跟踪分析、对本企业的机密信息实施保护、防止泄露等。

除去上述三点主要的不同,企业情报工作在工作的对象、可调动的资源等方面与政治军事情报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政治军事情报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时间远远早于企业情报工作,因此后者借鉴了前者的理论和方法。政治军事情报工作与企业情报工作都以情报学、谋略学为理论基础,因此它们具有很多共同的性质,如对抗性、智谋性和保密性。战争游戏方法、竞争性假设分析法、决策人员分析法等政治军事情报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也被移植到企业情报工作中,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政治军事情报领域的精英人才直接参与企业情报工作,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两者之间的交融,推动了企业情报工作的发展。

现代企业之所以需要情报是因为新技术层出不穷,竞争态势不断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企业重组快速发展,竞争对手更具有攻击性,商业信息超量过载,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情报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元素。1.3.3 企业情报失察

综合前文对情报失察和企业情报工作特性的分析,本书认为,企业情报失察是指在竞争性的商业环境中,由于“人”的失误,企业情报工作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从而造成情报产品或情报服务中的疏失,给企业的运营管理带来负面影响的现象。

概念的内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企业情报失察主要探讨企业情报工作中由“人”的因素导致的情报功能失灵,“人”包括企业的管理者、普通员工和情报分析人员。由于现有技术的缺陷和硬件条件不足造成的情报功能受限则不在本研究的范围内。第二,考察一个事件是否企业情报失察要从两个角度分析,其一是情报功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二是给企业的运营管理是否带来了负面影响,包括利润损失、效率降低等。第三,企业情报失察直接表现为企业的情报工作无法提供恰当的产品或服务,例如,无法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情报、提供错误的情报、未对危机事件发出预警、企业敏感数据泄露等。注释[8]Betts, Richard K. Analysis, War and Decision:Why Intelligence Failures are Inevitable. World Politics, 1978,31(1):61-89.[9]http://en.wikipedia.org/wiki/Failure_in_the_intelligence_cycle.原文是“the outcome of the inadequacies within the intelligence cycle”.[10]刘肖岩. 俄罗斯反恐情报失误研究[J]. 武警学院学报,2010,26(5):90-93.[11]潘天飞. 谈如何克服情报分析失误中的思维定势[J]. 情报杂志,2001(9):56-58.[12]沈固朝. 情报失察——西方情报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34-37.[13]缪其浩. 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情报失察调查[J]. 竞争情报,2009年秋季刊:1.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本书试图将军事情报学、企业管理、传播学等领域内与情报失察研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引入企业情报工作领域,探索其与企业运营管理的结合路径,系统地解析企业情报失察的本质、表现和成因,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策略和措施避免企业情报失察的发生。1.4.1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

文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源,科学研究总要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出问题与差距,进而提出新的思路和构想。文献研究方法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由于本论文是一项跨学科研究,更需要借鉴情报学、管理学、决策学、组织研究和企业文化等领域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具体写作过程当中,检索了大量相关的数据库、期刊资料和网络信息,如ProQuest、EBSCO、CALIS、Emerald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北京大学学位论文库等。在阅读和分析检索所得文献的基础上,构建起全书的研究框架,规划写作思路。丰富的文献资源是本书写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法是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一项重要研究方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剖析实践中典型、具体、活生生的事例,形象生动地论证抽象的含义和道理。书中的案例均来自企业的运营管理实践,用以展示不同类型的企业情报失察的发生路径。

3.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实际的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方法。问卷法采用量表形式获得的数据比较客观和规范,以团体方式进行,效率比较高;又由于问卷可以不记名,被调查者更加开放,可以真实反映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因此研究结论比较真实。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在于:一是以北京地区为例了解企业情报失察的现状;二是探索造成企业情报失察的主要原因。

4. 专家咨询

专家咨询是获取一手资料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专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对研究的深度、方向的把握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同时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本研究中采用专家咨询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确定企业情报失察评估体系中的指标和权重;其二是确定情报失察成因的测度量表。专家主要来自企业管理领域和情报研究领域,其工作单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研究部门。

5. 统计分析

量化分析可用于验证理论假设、探索因果关系。对大量经验数据的科学分析能为观点提供客观、有力的支持。本研究选用AMOS软件和yaahp软件等作为分析工具,对调查所获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得出相关结论。1.4.2 研究思路

本书首先厘清了企业情报失察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初步的研究框架;其次,系统地梳理了企业情报工作领域及情报失察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不足之处,确定了本书的研究方向和范围;第三,从情报功能的视角探讨了情报失察现象的分类及特征;第四,整合了决策者、情报人员、组织环境等关键要素,系统地剖析了企业情报失察的成因;第五,构建了企业情报失察状况的评估体系,并运用该评估体系对北京地区的企业情报失察现状做了调研;第六,对企业情报失察的现状和成因开展实证研究,以此来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最后,对如何预防和控制企业情报失察提供了策略和建议。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图1-1 本书研究框架1.5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研究背景的介绍和对实际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了进行企业情报失察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规划了研究思路,根据主题选取了合适的研究方法并构建了研究框架,对本书的创新点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第2章 情报失察研究综述2.1 企业情报工作及情报失察2.1.1 企业情报工作的发展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企业运营管理是指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进行生产和服务,以达成企业目标的动态性活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之所以长期存在并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因为这种组织形式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满足社会需求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之间通过“竞争”来实现经济利益,达成战略目标,为了赢得竞争,企业必须重视自身管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竞争优势。情报与企业管理的结合直接取决于市场竞争状况和竞争程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呈现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中情报工作的角色和作用各异。图2-1展示了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图2-1 企业运营管理与企业情报工作的发展阶段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角度,可大致将现代经济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工业化时代,以机械化技术驱动力,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为标志。这一阶段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工厂规模扩大、生产过程和技术的复杂性增加,因此科学管理应运而生,以泰勒和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重在解决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流程、管理程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在企业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整序和关联使它们变得有意义,同时便于储存和传递。此时,是情报工作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萌芽时期,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情报工作”,企业组织只是在自发地进行信息的整理和分类储存工作,其处理的内容也以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内部数据和信息为主。

第二个阶段是资本化时代,以劳动力和资本的大量投入为主要驱动力。此时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劳资矛盾加剧,工人生产积极性下降,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梅奥主持的著名的“霍桑试验”推翻了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人”,社会环境、心理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大于物质条件和待遇,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同时,行为学派的管理学家提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以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对企业的生产活动、沟通交流具有重要影响。在这些专家学者的推动下,企业的运营管理发展到人本管理阶段,以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将对“人”的管理视为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强调人际交流、非正式组织、有效沟通和企业文化的作用。由于管理的重点从“物”转移到“人”,企业运营管理中产生的信息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变化性,对信息内容的抽取和精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资本化时代的企业管理者也面临更大的决策压力和更激烈的竞争,需要从外界得到某一主题的准确报告和情况分析,例如,不同生产方式对资金和人力的需求,销售方式对销售额的影响等等。企业的情报工作在此阶段即承担起这项职能,不仅对内部的信息进行收集、整序和分析,同时还关注企业的经营环境,为管理者的特定需要提供经过初步分析的报告。此时,“企业情报工作”的概念尚未正式形成,多数企业将这项职能划归“企业信息管理”的工作范畴。

第三个阶段是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了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的运营管理也随之迈入现代管理阶段,计算机软硬件、集成系统被大量应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理论层出不穷,因此也被称为“管理理论丛林”时期。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信息技术革命带了企业竞争环境、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上的巨大转变,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理论能解决企业运营管理面临的所有问题,“系统理论”、“权变理论”和“决策理论”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企业管理理论。由于内外部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和技术的飞速进步,企业所拥有的信息以几何量级增长,信息的洪流使企业管理者发现:关键不再是如何能搜集到更多信息,而在于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挖掘出决策所需的谋略和智慧。有效地利用信息成为企业的一项核心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情报工作正式得以确立和成熟,并以为企业组织提供早期预警、支持决策过程、对竞争者进行评估和监控、对计划和战略的开发进行情报评估、信息收集和报告为基本职能。

进入21世纪后,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知识经济时代随之到来。世界各国在对资本和劳动等有形资源竞争的基础上,逐步加剧了对无形资源(如知识、情报和信息)的争夺。赫迪·托夫勒断言,知识和情报将成为财富生产和军事实力的核心资源。财富的[1]生产将以对信息的占有为基础,冲突源于全球信息的竞争。这会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由原来的一个国家内部企业间、区域间的竞争扩大到区域外、国家外,上升到世界范围,迫使一个企业必须由被动地参与竞争转变为主动地参与竞争。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和知识更新的速度,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将迈入新经济管理模式阶段。目前,企业的管理模式正处在从现代管理模式向新经济管理模式管理的转型当中,新的管理方法如“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织创建”不断涌现,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组织形式的转变、企业文化的再造等手段,提升企业快速学习和灵敏反应的能力,以此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新经济管理模式尚未定型,内涵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当中,与现代管理模式交汇共融,现在还难以将其从现代管理模式中明确地划分出来。然而,可以预期的是,在新经济管理模式下,企业情报工作的地位和意义将进一步突显出来,成为企业知识创新和知识资本增值的助推器。

从图2-1中可以看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情报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其“竞争性”、“谋略性”和“商业性”特征被称为“竞争情报”,这个称谓也得到了商业界与情报界的广泛认可。目前,竞争情报依然是企业情报工作的主要形式与核心内容。本书中所涉及的对企业情报工作的讨论,均以竞争情报兴起后的企业运营管理为背景,视“企业情报”与“竞争情报”这两者为等价概念。

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CIP)认为,竞争情报是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用合乎职业伦理的方式收集、分析和传播有关经营环境、竞争者和组织本身的准确、相关、具体、及时的具有前瞻性[2]以及可操作性的情报。著名竞争情报学家、美国匹兹堡商学院教授约翰·普赖斯科(John E. Prescott)博士给出的定义是:“竞争情报是一种复杂的研究。它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是想要看到简单收集的统计数据、消息广告等以外的东西。竞争情报不是对特定问题的一时的回答,它是逐步地、有条理地、连续不断地和有系统地收集可能与全面竞争力有关的一切信息。竞争情报是要创造关于变化中的竞争环境[3]的全面图像。”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理事长包昌火研究员认为,企业情报就是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它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产品。过程,包括对竞争信息的收集[4]和分析;产品,包括由此形成的情报或谋略。王知津教授认为:“企业情报是指为达到竞争目标,合法而合乎职业道德地搜集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信息,并转变为情报的连续的系统化过程。体现竞争[5]和情报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而中国竞争情报协会的陈峰研究员则认为:“如果一个术语如果有数十种定义,那么,一般说来这个术语的准确含义是一个从最宽泛到最严格其间增加了不同约束条件的定义[6]谱带。考察谱带内容及其核心,可以准确地理解该术语的含义。”竞争情报的定义谱带如表2-1所示。表2-1 竞争情报的约束条件、核心部分及谱带内容

通过这条定义谱带,也可以总结出企业情报工作的基本内涵:即在法律法规约束下,以企业组织为主体,开展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研究,以支持企业的决策制定,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需求定向、信息收集、整合分析、情报生产和传播。2.1.2 企业情报工作的研究热点

为了解企业情报工作的研究热点,笔者收集了2000年至今国内外相关主题的文献资料,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收集的数据主要来自ISI的Web of Knowledge(WOK)和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并以ProQuest数据库和重庆维普数据库作为补充。英文数据库的检索策略是:标题中含有business intelligence O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OR enterprise intelligence;中文数据的检索策略是:主题词中含有“企业情报”OR“竞争情报”OR“商业情报”OR“公司情报”;共检得英文文献779篇,中文文献1426篇。首先,对检索所得的国内外文献提取关键词。其次,对关键词进行数据整理,剔除intelligence、情报等与检索主题相同的词,修正关键词中的错误,合并同义词项。然后,利用Bibexcel软件对经过清理的关键词进行排序,抽取排在前10位的关键词构成高频词表,结果如表2-2和表2-3所示。表2-2 国外企业情报工作研究领域的高频词表2-3 国内企业情报工作研究领域的高频词

从这两个高频词表中可以发现,国内外情报工作研究的热点分布有所不同。国外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技术”与“战略”这两大领域。技术方面的研究关注情报获取和分析的技术,如数据挖掘、联机数据分析(OLAP)以及情报工作在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趋势跟踪方面的应用等;战略方面的研究则关注情报工作在企业战略规划、竞争战略制定中的功能和作用。国内对企业情报工作的研究热点则集中在竞争情报工作、反竞争情报研究、知识管理与企业情报工作的融合和人际网络情报。具体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包括如下内容。

1. 获取情报的技术

对情报获取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报搜集技术和情报分析技[7][8]术。Ranjit Bose和Nordstrom Richard D等学者探讨了网络信息搜集技术在情报工作中的应用。网络信息搜集技术包括网络搜索引擎、文本和Web挖掘工具等。运用这些技术可以追踪信息来源,筛选大量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有利于提高信息搜集的质量和效率。目前,随着网络信息的剧增,Web数据挖掘被广泛地运用于企业情报活动。Web数据挖掘分为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和Web使用挖掘。Web内容挖掘用于网页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用于潜在的Web链接[9]结构模型挖掘,Web使用挖掘用于Web使用数据模式挖掘。在情报分析技术方面,一方面延续了对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SWOT分析、财务比率分析和标杆分析等传统分析方法的研究,探讨这些经典的分析技术如何与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相结合;另一方面也开拓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方法,如利用可视化技术来联结并展示分离的信息、孤立的活动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借助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实现对未来情景的预测,基于贝叶斯定理设计早期预警系统等。石梦贞(Meng-Jung Shih)等人提出了一种预测专利趋势变化的新技术。该技术由专利撷取器、专利变压器、专利指标计算器和模块变化检测4个部分构成,并把专利趋势变化划分为4种类型:新出现的专利趋势、意想不到的专利变化趋势、增加的专利趋势和消亡的专利趋势,通过对专利趋势的精准预测支持企业的研发战略。此外,Nemrava J.和Kliegr [10]T等学者认为,语义系统在情报分析中的应用能提供更加清晰和准确的情报产品,支持精确检索和知识获取,提升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度。

2. 情报与企业战略

情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一直是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情报如何在企业战略中发挥作用的方法和路径的探讨,二是对情报在企业战略制定中具体应用的案例研究。[11]Peter R. J.Trim探讨了情报如何促成企业营销战略的转型,R. Dale [12]Wilson研究了网络来源的情报对企业市场战略制定的影响,[13][14]ConstantinosVasilios Priporas和Graham Leask等学者主要是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展示了情报与战略的关系,前者研究了希腊企业的情报实践,后者分析了情报对制药业的竞争策略的影响。总的说来,情报是企业战略决策的驱动力,通过管理风险、减少组织脆弱度、增强组织抵御竞争对手的能力等多种方式促进战略进程。企业情报工作包括支持战略决策和行动、预警、确认特定市场的关键竞争者等,对企业绩效、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企业情报工作的价值在于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竞争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长处、短处、战略、目标定位和可能的反应模式,迅速制定战略决策,加强整体战略规划,使组织能更好地承受外部竞争环境的压力。对企业而言,评判情报工作的质量和绩效可以从其功能是否充分发挥,是否符合准确性、客观性、可用性、相关性、迅速和及时等特点,以及情报工作的投资回报率(ROI)等多方面着手。了解企业情报工作的本质,掌握情报工作绩效的评价方式,对更好地发挥情报的战略支持功能至关重要。

3. 反竞争情报研究

国外的文献中鲜见以“反竞争情报”作为独立主题的研究,一般将其作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功能之一进行论述,而国内情报界则非常关注反竞争情报的研究,以此为主题的论文也较多。这与我国竞争情报工作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竞争意识淡薄、泄密情况严重的现实相符合。反竞争情报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向。[15]

第一,对反竞争情报工作的流程与步骤的研究。Jerry P. Miller提出反竞争情报工作由需求定义、竞争对手评估、弱点评估、制定对[16]策并实施和效果分析这五大步骤构成。曾忠禄提出运用公开信息保护方法(Operations Security,OPSEC)来开展企业的反情报工作。OPSEC方法主要包括确定关键信息、分析可能的威胁、分析自身脆[17]弱点、评估风险和采取对策这五个方面。John A. Nolan认为竞争情报工作与反情报工作具有共同的步骤和相似的特点,应将这两项工作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他提出了“竞争情报与反情报融合模型”,在该模型中,竞争情报的工作的步骤是定义需求、搜集信息、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成果传递,而反情报工作的步骤是定义需求、评估竞争对手、评估弱点、制定对策、使用对策和效果分析。[18]

第二,对反情报方法、工具、技术的研究。包昌火、谢新洲等学者提出反情报技术包括堵塞漏洞和误导信息两方面。堵塞漏洞是指控制新闻、公关档案、技术论文、演讲、参观、雇员、广告、网页、司法诉讼等途径的信息流出;误导信息则指有意释放虚假信息或迷惑性信息误导对手。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泄密有多种途径,如企业网站、与企业交易的第三方、搜索引擎、专利和商标网站、网络病毒和黑客[19]攻击与企业内部员工泄密等,张法明认为应该从制度、组织、思想、法律、技术等多方面开展反情报工作。John J. McGonagle和Carolyn [20]M. Vella认为,反情报的两大基本手段是掩蔽(cloaking program)和迷惑(disinformation plan),他们指出对“人”的管理在反情报工作中至关重要。而且对企业所有信息进行管控是不现实的,必须分清哪些信息属于关键信息,对这部分信息加强保护和控制。还有些学者(罗超,2006)从信息安全和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角度对企业反情报工作进行了论述。

4. 知识管理与企业情报工作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处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目前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情报工作与[21]知识管理的融合上。邱均平、段宇锋是国内较早从事知识管理与情报工作关系的学者,他们在《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一文中对二者[22]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作了比较研究。盛小平、王新敏则将实施知识管理作为促进我国企业情报工作的主要措施,认为知识管理可以优化情报工作的流程,有利于情报工作的创新,可有效提升情报搜集技术、分析技术和传递服务的水平。

企业情报工作所收集的信息和知识需要借助知识管理,才能在合适的时间、以最恰当的内容传递给最需要的人。而知识管理需要借助情报工作,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使之融入组织内部的知识中,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事实上,企业的情报工作与知识管理无论在内容还是在方法上都多有交叉之处。黄[23]蕾从知识创新机制、决策支持机制和市场反应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企业情报工作与知识管理的整合,提出了知识管理与企业情报工作的整合战略,即以提升企业的智能竞争力为战略目标,对企业的技术、文化、流程、组织结构等各方面协调统一,实现从“人的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换,最终促进人力资本转化为智能资本,提升企业的整体智商和决策水平。[24]

杨洋构建了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共享平台结构模型,采用四层结构模型:用户层、应用服务层、数据服务层和基础信息层。整个情报过程以规划定向为起点,以情报评估为终点,在其中交织着知识管理的思想,应用了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如智能搜索引擎、分析代理、知识网络和本体论等。除了知识库的整合外,还可以运用技术手段将商业情报的收集与传播流程集成到知识管理系统中,共享知识管理系统的信息平台。

J.P. Herring和John Prescott等学者重点关注企业开展的情报项目如何强化企业的知识基础,以及竞争情报的流程和产品与其他知识产品和流程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焦点集中在识别和内化竞争情报知识,通过信息技术、人际情报、组织文化和组织流程分享情报知识。

5. 人际网络情报

对人际网络的研究最早源起于社会学领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离”理论和Karl Polany提出的“嵌入性”理论推进了人际网络的研究。John Prescott对人际网络在企业情报研究领域内的应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认为人际网络是获取信息、拓展情报源的重要手段。在为《竞争情报丛书》所作的序言中,Prescott将建立企业情报网络作为西方竞争情报工作的四项经验之一大力推广,认为它将大大改变情报工作的固有模式,提升情报工作的效率。我国最早对人际情报网络展开研究的是包昌火研究员和谢新洲教授,在他们主编的《竞争对手分析》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人际情报网络的概念、构成、构建方式及管理方法。吴淑燕探讨了人际情报网络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晏创业则从人际情报网络的构建、管理与优化等方面研究了人际情报网络与企业情报系统的融合。2.1.3 企业运营管理中的情报失察研究

为了解企业运营管理中情报失察研究的概况,笔者对CSCI、Emerald、Proquest和中国期刊网学术文献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检索策略是以“商业情报(BI)、竞争情报(CI)、企业情报(EI)”与“失误(Fault)、失败(Failure)、错误(Mistake)”构成不同组合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所得一共只有3篇相关文献:张振生的《解析商业智能失败的根源》、缪其浩的《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情报失察调查》以及Stanley A. Feder的《Overcoming 'mindsets': what corporations can learn from government intelligence failure?》,尚未出现以此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或论著。这说明,该主题还没有形成比较独立的研究领域,在理论基础、研究框架和内容上还存在诸多空白区域。目前,对该主题的研究和探讨多是零星分布在其他相关领域内,如一些学者在研究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企业信息安全、情报的危机预警功能、企业决策过程等主题时注意到了情报失察某些方面的表现,并提出了一定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但总的来说,目前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危机管理角度探讨企业情报工作出现失误的原因

企业的危机管理与情报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危机爆发前的预警、危机迫近时的动员和准备、危机爆发时的处理和危机结束后的总结都离不开情报工作的参与。一旦情报工作出现失误,势必会影响企业危机管理的效果和效率。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在研究企业危机管理的[25]著作中剖析了情报不能有效支持危机管理的原因。麦克卡瑟(Shaun P. McCarrthy)认为,发生危机时组织中决策者和情报生产者的关系较日常状态有了很大改变,因此也带来了沟通渠道、情报生产和服务方式上的不同,如果情报人员不能认识到变化的必要性或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将会导致情报工作难以满足危机管理的要求。[26]

里维拉(Joseph H. de Rivera)提出在危机管理中额外增加的管理团队与企业情报部门是否能沟通合作,以及情报部门与危机管理者之间能否保持良性互动决定了情报工作能否有效支持企业的危机管理。[27]

郑德俊在《企业危机信息预警的偏差现象分析与防范》一文中,重点研究了情报工作在企业危机预警阶段发生的偏差,如预警不及时、预警目标不明确、预警信息传递障碍、预警信息应用不及时等。作者指出,造成危机信息预警出现偏差的原因包括信息人员的低素质、技术系统的设计缺陷、落后的危机观念、危机预警激励不足导致的不作为现象等。因此,需要从树立危机意识、强化培训、完善危机信息预警过程以及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四个方面来防范偏差的发生。[28]

周玲在《危机管理中导致情报失误的因素》一文中提出,危机管理中情报工作失误的原因包括交流问题(communication problems)、官僚政治问题(bureaucratic problems)、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impediments)以及意识形态和政治的障碍(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stacles)四个方面。

2. 对企业决策失误与情报工作关系的探讨[29]

胡原、姚霞在《简论决策失误的要素及减少决策失误的对策》一文中,将决策失误最重要的原因归结为:“……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信息,原来的决策方案没有将其囊括其中,于是就会出现原决策方案与事物后来出现的新情况不相一致的现象,也即人们原先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脱节。这样就产生了决策失误现象。”此[30]段论述将信息的缺失视为导致决策失误的关键。杨文欣在《我国中央政府决策的信息保障研究》中,对决策中信息失灵的问题作出了更深入的探讨,提出信息失灵的类型有信息不完备、信息不准确、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及时和信息过载。而导致信息失灵的根本原因则包括决策问题的广泛性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科层制官僚机构的影响、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失误、信息有意被扭曲以达到某种目的、技术或制度的障碍和决策主体的信息转化与吸收能力。[31]

伦纳德·M.富尔德(Leonard M. Fuld)在其著作《商业情报:看穿混乱、失真、谣言和烟幕》一书中写道:目前,对大多数决策者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被烟幕、谣言和失真包围。竞争对手总是在放烟幕弹,市场也充斥着大量信息和流言,使经理们作出不恰当的反应或根本忽视了危险的信号。……人的心智有时也会排斥事实,从而妨碍获取正确的情报。分析和接受关键情报时,心理因素会带来很大的干扰。导致情报不能浮出水面的原因有很多,如简单否定、自我合理化、群体思维和“这里不适用”的态度。

莫因徳·达哥、派垂克·吉本斯和普赖斯科特等人的研究从“信息流”的视角剖析了企业决策失误的成因。他们认为,企业发生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因为各种障碍无法有效参与到决策进程中。他们的研究揭示了行为机制、行政机制、组织体系和思维模式是阻碍信息流的主要原因。行为机制指的是与个人的人格和特性有关的因素;行政机制包括管理者们的不同目标和愿望;组织体系包括决策过程、信息技术和奖励系统;思维模式则是指管理者们各不相同的组织和解释信息的思维模式。其中,组织体系和不同的思维模式是信息流动的主要障碍。这四项机制同时也会造成企业情报工作的低效或失误,无法发挥应有的决策支持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对企业的决策失误进行研究,认为决策者对威胁或机遇的识别判断能力与其决策质量紧密相关。因此,情报工作如能有效激发决策者的警觉反应,就有助于减少企业的决策[32]失误。迪安·普认为,决策者把关于对手的“损害能力”与“损害意图”的信号联系起来,才能形成威胁认知。信号越弱或越模糊,心理倾向的影响就越大;心理倾向越强,其对信号解释的影响就越大。

3. 从企业情报工作开展与情报系统建设方面进行的研究

在探索企业情报与企业管理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很多学者注意到了情报收集、分析以及使用环节出现的错误,如文森特·P.巴拉巴在《倾听市场的声音》一书中详细地解释了市场信息搜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偏差,芭贝特·E.本苏桑在《商业竞争分析》一书中指出了商业情报分析中的陷阱。这些研究关注了情报工作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的失误。[33]

信息泄露也可被视为情报失察的一种类型,罗雪英、邹凯在《论竞争情报与企业信息安全》一文中探讨了企业信息泄露的途径,如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企业员工以及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第三方,并论述了如何从意识、制度、技术和法律这四个层面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

还有数量众多的论著从正面探讨如何促进企业情报工作开展和提高企业情报工作效率,如包昌火研究员和谢新洲教授主编的竞争情报丛书、贺德方与关家麟研究员主编的《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赖茂生教授撰写的《信息资源管理教程》、冷伏海教授撰写的《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等著作,研究了企业情报工作与信息管理的结合,网络环境下企业情报工作的特征、中小企业情报需求的特征、关键情报课题开发以及企业情报系统构建中需注意的问题等。这方面的研究提示了企业情报工作中的关键节点和决定情报工作成败的要素,对企业情报失察研究具有启发意义。2.1.4 对研究热点的述评

1. 企业情报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分析中发现,data mining、data warehouse、technology innovation、ontology、数据挖掘、知识管理作为关键词频频出现,显示了企业情报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现代企业处于信息的洪流当中,然而决策需要的关键信息往往转瞬即逝,难以捕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高效率地处理海量数据,节省大量人力,并且能以模仿人类智能的方式完成初步的分析工作,成为企业情报不可或缺的工具。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领先于国内的进展,我国目前对企业情报领域的技术研究尚处于介绍和引进阶段。

2. 企业情报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知识经济时代,“情报”将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从高频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情报与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战略、决策、核心竞争能力联系紧密。国外的研究较为重视“情报”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作用,包括战略制定中的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策略制定和商业秘密保护等关键功能。将情报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用它来指导决定企业命运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无疑肯定了情报作为核心能力的地位。国内的研究除了关注基于情报的企业战略外,还关注企业的信息化、情报环境、企业管理与情报的结合等问题,这是由目前情报在我国企业界的应用状况决定的。企业情报传入我国初期正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正式的市场竞争并没有成形,因而不受重视。直到21世纪初,我国的市场经济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中国加入WTO也使得一些优秀的企业直接感受到国际竞争的压力,企业情报才逐渐进入企业家的视野。到目前为止,企业情报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地域差别明显,发展状况并不均衡。所以,一部分领先开展情报工作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进入“情报核心能力建设”阶段,一些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还在探索如何将情报工作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如何建立适合自身的情报系统。学术研究应该与实践领域相结合,尤其是情报学这样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目前的中国工商界情报应用状况反映在学术研究上,就出现了多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热点并存的现象。

3.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国内外对于企业情报的研究成果斐然,对于新技术的探索拓展了企业情报的研究方法,提升了情报产品的质量;对于情报功能的深入挖掘准确定位了情报的地位与作用;对于情报与管理相互关系的研究为不同类型企业的商业情报实践找到了准确的接口。然而,不足之处也同样明显。首先,情报归根结底是一种智能活动,情报产品是人类思维能力的结晶。情报活动中“人”的因素应受到高度重视。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都很难取代人在情报工作中的功能。而近年的企业情报领域内出现的“泛技术化”倾向则认为情报的功能完全可以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软件得到实现,这一点需要得到纠正。其次,没有将“情报失察”作为独立的研究主体。由于目前对企业情报失察的探讨都是在其他主题的研究框架之下,作者往往选取情报失察的某方面表现、特征进行讨论,所作的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所得出的结论也难以普遍适用;事实上,任何错误的形成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对企业情报中出现的失误进行研究可以从新的视角反观企业情报理论和实践中的缺陷,提供常规思维忽略的解决途径。第三,不同研究者对于企业情报失察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并未达成共识,对如何评判情报失察没有做出深入的研究。关于企业情报失察现象的探讨往往基于军事情报或政府情报的实践经验之上,缺乏对其特殊性的关注。第四,缺乏对企业情报失察的实证研究。现有成果以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为主,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注释[1]张晓军. 美国军事情报理论著作评介[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452.[2]张晓军. 美国军事情报理论著作评介[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10.[3]Prescott, John E.竞争情报应用战略:企业实战案例分析[M]. 包昌火等译.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30.[4]包昌火. 加强竞争情报工作,提高我国企业竞争能力[J]. 中国信息导报,1998(11):33-36.[5]包昌火,谢新洲.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力[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9.[6]陈峰,梁战平.《竞争情报与战略管理》[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0-12.[7]Ranjit Bo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cess and tools for intelligence analysis[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2008,108(4):510528.[8]Nordstrom, Richard D, Pinkerton, Richard L.Taking advantage of Internet sources to build a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J].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 Washington:First Quarter 1999, 10(1):54-62.[9]彭宁波,等.2008年国外竞争情报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0,28(9):1431-1440.[10]Nemrava J, Kliegr T, Svatek V, et al., Semantic Annotationand Linking of Competitive Semantic annotation and linking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ports for business clusters: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Ontology supported business intelligence[C]. New York:ACM, 2008.[11]Peter R. J.Trim, The strategic corporate intelligence and transformational marketing model[J].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J].2004. Vol. 22, Iss. 2/3:240.[12]R. Dale Wilson. The use of an online commercial database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developing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tactics[J]. Competitiveness Review,2003. Vol. 13, Iss. 1:35.[13]ConstantinosVasilios Priporas, Lampros Gatsoris, Vassilis Zachari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ctivity:evidence from Greece[J].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05. Vol. 23, Iss. 6/7:659.[14]Graham Leask. Use of strategy frameworks to analyse competitive dynamic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 Journal of Medical Marketing, Jul. 2005. Vol. 5, Iss. 3:209-219.[15]Jerry P. Miller.《千年情报:数字时代理解和运作竞争情报》[M]. 刘敏等译.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1):20.[16]曾忠禄. 企业信息安全对策研究[C]. 厦门: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SCIC)的八届年会暨博览会,2002(9):29-35.[17]John A. Nolan. Getting to Know Your Competition—Without Them Getting to Know All About You. http://www. intellpros.com/lib/getting.html.[18]包昌火,谢新洲. 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力[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62-164.[19]张法明. 竞争情报与企业反情报工作的组织保障[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1):43-45.[20]John J. McGonagle & Carolyn M. Vella. Protecting Your Company Against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M]. Westport, Connecticutl London:Quorum Books,1998:59-95.[21]邱均平,王宇峰. 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J]. 图书情报工作,2000(4):11-14.[22]盛小平,王新敏. 论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的发展[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31-34.[23]黄蕾. 基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整合研究[T].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60.[24]杨洋,孙成江.《基于知识管理的汽车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J]. 情报科学,2009.[25]Shaun P. McCarrthy. The Function of Intelligence in Crisis Management[M]. Aldershot:Ashgate, 1997:282.[26]Joseph H. de Rivera. The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of Foreign Policy. Columbus, Ohio: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 1968.[27]郑德俊. 企业危机信息预警的偏差现象分析与防范[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4):457-459.[28]周玲. 危机中的情报:面向组织危机管理的情报功能[T].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2.[29]胡原、姚霞. 简论决策失误的要素及减少决策失误的对策[J]. 社会主义研究,2008(2):112-115.[30]杨文欣. 我国中央政府决策的信息保障研究[T].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56.[31]伦纳德·M.富尔德. 商业情报:看穿混乱、失真、谣言和烟幕[M]. 陈勇强,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XVI.[32]刘新华,秦仪. 威胁认知:美国对中国发展的错误知觉.现代国际关系,2006(6):28-34.[33]罗雪英,邹凯. 论竞争情报与企业信息安全[J]. 情报科学,2003,21(8):811-814.[34]2.2 政治、军事领域内的情报失察研究2.2.1 研究概况

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关于政治、军事领域的情报失察研究占据了绝大部分,成为情报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世界范围内,尤以美国学术界和情报界对政治、军事情报失察研究最为系统、深入,成果也最为丰硕。为行文方便,本节中用“军政情报失察”特指“政治、军事领域内的情报失察”,以便与2.1节中的“企业情报失察”相区分。

军政情报失察研究的萌芽期始于20世纪40年代,起因是二次世界大战中频频出现的重大军事失误和意外打击引起了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其间,从事情报失察研究的主要是专业的情报失察调查委员会及智囊机构。这一时期对于情报失察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重点是对二战中以及战后的政治、军事冲突中出现的情报失察现象进行事件的还原与过程的解析,研究者们多关注外界环境的误导、情报工作流程和情报机构交流中出现的障碍和错误,提出的改革建议集中于对情报机构进行组织调整和完善情报流程方面。这些研究为战后情报机构的组织建设与工作职能设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世界迈入多极化格局,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动荡多变。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在盟友、竞争者和对手这些不同角色中不断转换。情报在各个领域内广泛受到重视,军政情报失察研究也步入第二个历史时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失察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情报理论与情报分析手段,开始引入其他多个学科的理论。其中,从心理学视角对情报失察现象进行研究成为主流。

2001年“9·11”事件的爆发、2002年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调查的错误结论导致美国发动入侵伊拉克的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反恐斗争的白热化,使得军政情报失察的研究进入了高潮期。在此阶段涌现了大量关于情报失察研究的文献,通过横向的案例比较研究或纵向的历史分析研究,以一种反思的方式拷问情报工作及以往的改革建议,批判性思潮在此阶段成了主流。这个阶段总体的特点是视角多变、范围广泛,研究在历史的跨度和理论的深度上都进一步扩展,研究人员尝试运用新的理论和框架揭示情报失察现象下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和环境因素。

相对于国外情报界在军政情报失察领域内的丰富成果,国内情报界在21世纪初才刚刚开始关注情报失察问题,研究成果相对集中的年份在2005—2009年间,绝大部分是期刊论文,对情报失察问题的研究只限于一般性的介绍或简单的原因剖析,既没有构建出完整的理论框架,也没有深入的论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导致情报失察的因素(潘天飞,2004);军事情报失察案例的分析与比较(王亮,2003;罗卫萍,2008);国外情报失察研究成果的概述(沈固朝,2009)和情报失察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赵小康,2009)等。2.2.2 国内外研究热点

笔者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联机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和期刊文献中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调研后发现,目前的研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研究手段以个案分析与案例比较为主,对著名情报失察案例(如珍珠港事件)的反复研究在不同维度和层次上揭示了情报失察的发生过程及影响要素,随着西方国家信息公开水平的提升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解密,过去被视为“秘密”的大量数据和信息成为学术研究的资料,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总体呈现出逐步深入、渐次完善的趋势,但鲜有颠覆性的结论;第二,由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在情报观、价值观上巨大的差异,对情报失察的研究难以取得共识,大部分情报专家、学者都追求理论挖掘的深度,而忽视了理论应用的光度,也就是说,应用在特定的案例分析中的理论只对该案例有很好的解释力,但难以推广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造成了军政情报失察研究领域内理论林里、体系纷杂,缺乏有效的整合。

就研究内容而言,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两大领域:其一是对政治、军事情报失察的原因剖析;其二是对预防和控制军政情报失察提供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1. 军政情报失察的原因剖析

在现有的资料当中,对于情报失察原因进行剖析的文献占绝大多数。最初的失察研究主要运用“情报循环”或“情报周期”理论来衡量情报工作中的种种失误和缺陷,随着对情报本质的深入理解及对情报工作的解构,越来越多其他学科的新兴理论被情报学者用以解释和剖析情报失察现象,包括认知心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研究对象也从情报工作流程和情报分析者本身拓展到决策者、情报群体以及组织环境。对军政情报失察原因的分析可以归纳为3个层面: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国家层面。

个人层面的情报失察研究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主要关注单个的决策者和单个的情报生产者的特征如何决定情报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重点分析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在何种程度上,个人的特性[35]形成了阻碍情报产品发挥影响力的障碍。汉德尔(Handel)、约瑟[36]夫和克鲁格兰斯基(BarJoseph & Kruglanski)认为:情报生产者的工作方式和特点将决定决策者接触他们和接受他们的劳动成果的方式,并运用心理学理论探讨了决策者和情报产品之间的关系。莱斯洛[37](Ohad Leslau)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情报如何、何时以及为什么对决策者产生影响或没有产生影响,并用分类法定义了决策者对情报的4种反应——拒绝、渗透、集体思考与完全接受。沃德[38](Ward)与泰勒等(Taylor & Ralston)则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情报提供者的动机和个性特征上。他们将专业的情报人员和政治情报提供者区分开来,认为专业情报人员只提供他们的专业观点,不进入政治决策层面,而政治情报提供者将是政治博弈中的主要参与者。在《伊拉[39]克:情报失察之母》一文中,菲茨杰拉德等(Michael Fitzgerald & Richard Ned Lebow)也提出,情报分析人员对于流行在美国高层决策者中的错误观念——以极小的代价就可以颠覆萨达姆政权并取而代之——的迎合和政治投机是伊拉克情报失察的主要原因。

针对组织层面的情报失察研究,传统情报学派主要运用情报学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