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苏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07:39:57

点击下载

作者:徐耀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苏州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苏州试读:

“精彩江苏”丛书总序

江苏省省长 吴政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无论是诸多自然景观还是各类古迹遗存,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纵观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以及京口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无一不因精彩而得以世代传承,无一不是我们讲好江苏故事的生动素材。

江苏多出文化精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惠山泥人、江南丝竹等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精品和精湛技艺。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剧种——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集诗、乐、歌、舞、戏之美于一身,被誉为“百戏之祖”。目前,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江苏多产文化名家。历史上名人辈出、名篇纷呈,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七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众多鸿篇巨著均在中华文化典藏中熠熠生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及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新金陵画派各呈风神,顾恺之、张旭、沈周、龚贤、郑板桥等古代书画家,以及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傅抱石、林散之等现当代书画家均享誉世界。

江苏多有文化遗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各级各类博物馆292家,不可移动文物超过2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近百万件(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大运河江苏段是沿线文化遗产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河段。江苏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省文化厅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希望“精彩江苏”丛书高水平讲好江苏故事,让小小“口袋书”发挥大作用,让一代一代江苏人更好地品味缕缕书香、延续文化记忆,让江苏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精彩,为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江苏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留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

徐耀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杜的这两句千古名诗,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情愫,是割不断的文化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城镇化历史巨变中要努力留住“乡愁”的方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华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孕育并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们的历史和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数量领先。江苏现有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16年,高邮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省第13个、全国第13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个,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13个、名村8个。

文化多元。从地域上来看,江苏历史文化总体上南秀北雄、吴楚分明,使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是上善若水、柔中蓄劲、人巧天工,赋予了中华儿女“杏花春雨江南”的家园情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楚汉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则迥异于苏州,表现为刚强雄浑、尚武崇文、勇于竞争。

风貌各异。江苏境内山水平原交错,河流湖泊纵横,临水建城,倚山建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古镇古村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流经我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沿线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苏州的古典园林、镇江的宋元古街、扬州的明清老巷、泰州的明清民居等令人驻足,留连忘返。

类型多样。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古都型(南京)、传统风貌型(苏州)、风景名胜型(无锡、扬州、镇江、常熟)、一般史迹型(徐州、常州)、近代史迹型(南通)、特殊职能型(淮安、泰州、宜兴、高邮);名镇名村也可分为五种类型:乡土民俗型(周庄、淳溪等)、传统文化型(溱潼、凤凰等)、革命历史型(黄桥、沙家浜等)、商贸交通型(孟河、礼社等)、名人故里型(陆巷等)。

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延续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最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持自身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杜绝盲目破坏性开发建设。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尊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掘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城乡传统建筑、城镇历史街区和乡村农耕水利、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

编撰“精彩江苏”丛书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是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符号的切实举措,是创新开展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具体实践,对于充分展示江苏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

期待通过丛书的传播与利用,进一步宣传好、保护好、开发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激发江苏人民群众爱国爱乡情怀,让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焕发新春!2017年秋于南京(本序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

引言

苏州,古称“吴”,现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西抱太湖,南接浙江,北依长江,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是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有近2500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苏州因临水而建,故被欧洲人称为“东方威尼斯”,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一章 君到姑苏见苏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先后为春秋吴国、三国东吴(前期)、元代农民政权周等都城。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唐代是江南唯一的雄州;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苏州又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乃红尘中第一等富贵风流之地”。第一节 往来成古今

苏州古城的位置至今未变,而其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等也基本古今一致,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苏州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是全国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水乡城市,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威尼斯”。一、苏州的原始文化

早在6000—7000年前,先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苏州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远古文化。20世纪 80年代中期,太湖三山岛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空白,把太湖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人类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前推至旧石器时代。1972年9月和1973年4月,经两次发掘,在位于阳澄湖南岸的草鞋山发现了原始人类的居住遗迹、墓葬和大量遗物(图1)。草鞋山人根据江南生态环境的特点,积极改造自然,开辟衣食之源,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从遗址下层两个灰坑中发现的炭化的稻谷是苏州至今发现最早的水稻实物,这证明苏州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苏州种植水稻已有6000余年历史。家畜遗骨、石器、陶器、竹木器和碳化纺织物残片的发现,证明在农业有了初步发展之后,草鞋山人将家畜饲养业作为副业,纺织和缝纫也有一定的进步。(图2)按照氏族传统和习惯埋葬氏族成员的墓葬形式则说明,当时的草鞋山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从5000余年前开始,苏州一带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草鞋山遗址中层和张陵山遗址下层属于青莲岗晚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 5500—6000 年。草鞋山、张陵山和梅堰等遗址上层,属于良渚文化遗存,距今4000—5000年。这两种文化遗存分别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形成和解体时期的面貌。2009年,在草鞋山遗址发掘过程中,清理出包括11个灰坑和206座不同时期的墓葬在内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迹,出土了陶、石骨、玉等文物共千余件。总之,苏州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材料表明,苏州的远古人类创造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图1 三山岛旧石器时代文物出土处图2 草鞋山出土的兽面纹两节玉琮二、春秋时代的吴国都城

苏州是春秋时代吴国的都城,但吴国的发展与强大始于泰伯、仲雍南来开发,因此,叙述苏州的历史,应追溯到更遥远的过去。

商末,周部落古公亶父欲传位于幼子季历,长子泰伯、次子仲雍避位南奔,从渭水岐山来到南濒太湖的梅里(今无锡梅村),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建立部落性质的政权,自称“句吴”。泰伯死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周武王十一年,周灭商。周武王访得第五代吴君周章,封为吴子,始有吴国。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卒,长子诸樊继位,国都迁至今苏州。吴王阖闾元年(前514),阖闾委任伍子胥建都城(图3),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江南水网地区筑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大城,即现在的苏州城址。它不仅在当时是吴国的都城,而且长期以来是江南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吴国被越国灭亡后,吴国都城遭受吴越、楚越之间多次战争的破坏。后来经过楚相春申君黄歇之子多年经营才有所恢复。图3 苏州城的胥门(纪念伍子胥)

苏州城在2500多年的历史中,虽然历经沧桑,但城市地理位置未曾移动,城的基址规模和格局未变,连城的周长也大致不差,这在世界上是少见的。有关这座城市历史的记载,史不绝书,不仅有大量文献资料,而且有考古勘探资料可以作证。因此,可以确认苏州古城是在吴国都城的基址上不断建设延续至今的。2500余年来,不但古城的位置、规模、格局未变,甚至城门、街巷、桥梁的位置和名称仍然沿用至今,无大的变动,宋代《平江图》(图4)中“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基本保存,这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图4 宋代《平江图》三、秦汉时代的江东都会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以今闽、浙及苏南之地置会稽郡,辖26个县。又在吴国古都设吴县为会稽郡治,吴县得名自此始。当时吴县的疆域大致与今苏州市相仿,但人口仅一万户左右。迨入东汉,因郡地幅员辽阔不便管理,遂于永建四年(129)在其东北部另置吴郡,将会稽郡治迁往山阴(今绍兴),吴郡治所仍在吴县。随着全国封建统一局面的出现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饱经战争创伤的吴国古都,由于自然资源丰富,铁器和畜力应用于农业生产,以及水陆交通的开发,逐步恢复了生机。秦汉时代的苏州仍然是江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被称为“江东一都会”。四、六朝时期的吴郡首邑

三国时期,苏州仍为吴郡郡治,属孙吴政权。三国后期,吴郡与丹阳郡、吴兴郡号称“三吴”。西晋时析吴县之虞乡,分置海虞县,梁武帝时改称常熟县。南朝吴郡建置变化较大,郡地越分越小,至陈武帝时仅领吴县、昆山、常熟和嘉兴四个县。陈朝一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增置吴州、吴郡、吴县三级地方政权机构同驻苏州一城。

在六朝统治的近四个世纪中,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徙,江南得到初步开发,获得较大发展,苏州成为以富庶著称的“三吴奥区”(腹地)之一。苏州作为秦汉时代的“江东一都会”,自孙权立国、晋室南渡以来,寺观庙宇逐步兴建,私家园林开始出现,从而点缀了水乡环境,增添了古城秀色。但两晋以来,割据战争连绵不绝,尤其是经过南朝梁代“侯景之乱”的破坏,古城苏州逐渐衰落,到了陈朝才有所恢复。五、隋唐五代的江南雄州

隋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开皇九年(589),废吴郡,并易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的开始。唐代,时而称苏州,时而又改称吴郡。天宝以后,苏州、吴郡两名相通。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因吴县地宽人庶,遂析其东南之地另置长洲县,两县同治苏城。五代时属吴越钱氏政权。后梁开平三年(909),析吴县地增置吴江县,吴县疆域益狭。隋唐时代,全国复归于统一。随着大运河的畅通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刺激了苏州经济的发展。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继续南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苏州经济日趋繁荣,成为江南唯一的“雄州”。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古城苏州被装点得更加美丽。唐末战乱,苏州遭到破坏。经过五代时期的建设,它又显得雄伟壮观。吴越政权割据时,钱氏改苏州为中吴府。龙德二年(922),钱氏大兴土木,甃筑砖城,这是苏州有砖砌城墙的开始。这一时期钱氏部属在苏州造园营墅,苏州私家造园之风也由此而大兴。钱氏在吴中胜地虎丘重建虎丘塔,虎丘塔成为古老苏州的象征(图5)。图5 虎丘二山门及云岩寺塔六、宋元时代的平江府治

北宋开宝八年(975),吴越政权遣使纳贡,复称苏州。太平兴国三年(978),钱俶纳土归宋,改中吴军节度使为平江军节度使。政和三年(1113),升苏州为平江府,辖吴县、长洲、昆山、常熟、吴江五个县,苏州为府治所在地。从此,苏州又有平江城之称。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为平江路。元末张士诚割据平江,建大周政权,一度改平江为隆平府。

宋元时代,随着北方人口的继续南下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苏州经济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以新的姿态屹立在太湖之滨。它虽遭到多次战火的焚毁和破坏,但由于苏州物质基础雄厚,因此,很快便恢复了古城的旧貌,它仍然是江南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之一。宋景祐年间出任苏州知府的范仲淹对平江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创办的府学是苏州最早的一所学校,对发展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培育人才起到了很大作用。南宋绍定二年(1229)刻制的《平江图》反映了历经浩劫后修缮的平江城的形制、规模和“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与春秋阖闾城基本相同。七、明清时代的工商重镇

明代苏州府的疆域,除增崇明县外,与元代平江路完全相同。江南巡抚驻于苏州。入清以后,仍称苏州府,为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驻地。明清时期,苏州经济进入鼎盛阶段,对外交流和商贸兴盛,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与思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活跃状态,苏州人较早地矫正了传统的重文轻商心理,为苏州经济、文化朝多元化、市民化方面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环境,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江南的工商业重镇,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在这里,较早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清两代对苏州古城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修建,街道、河流也作了修砌和疏浚。在历经沧桑变迁之后,古城苏州以工商业大都会的雄姿屹立在我国的东南方。乾隆二十四年(1759),苏州画家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中,画卷自西郊展开,入郡城,经过盘、胥、阊三门,穿越山塘街,抵达虎丘山。(图6)据统计,画面上有市招的店铺达230余家,涉及50余种行业,所画人物达1.2万余人,往返于水上的货船、运粮船和客船约400余艘。根据碑刻资料记载,有建于清代的会馆17所、公所70所。其中包括手工业会馆、商业会馆、工商业联营会馆、同乡会馆、官商合营会馆和工匠会馆等多种类型。这些都反映了苏州商业繁荣的景象。

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占领苏州,建苏福省,苏州成为太平天国苏福省省会所在地。同治二年(1863),清军攻下苏州,又恢复了以前的建置。1911年11月5日,苏州“和平光复”,2000多年的封建体制宣告结束。自鸦片战争以后,苏州社会发生了激烈的大变动。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苏州出现了以纺织为主的民族工业,产生了苏州最早的产业工人。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古城苏州成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及清王朝斗争的根据地之一,谱写了苏州历史上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辉篇章。图6 《姑苏繁华图》八、民国年间的吴县县城

民国元年(1912),废除了苏州府,长洲、元和(清雍正二年置)两县并入吴县,苏州成为吴县县城。1928年12月1日,经民国政府批准,正式宣告成立苏州市。1930年5月16日,又撤销了市级建置,复并入吴县。日寇侵占江南后,于1938年5月1日在苏州成立伪江苏维新政府。抗战胜利后,取消了伪江苏省,苏州仍称吴县。

民国年间,苏州的工业经济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随着内乱外祸的加剧,经济停滞不前,尤其到了1949年前,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古城苏州处于苦难之中。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变得一片破败,素享盛誉的丝绸生产遭到严重摧残,房屋街道日渐凋敝,整个苏城千疮百孔、遍体鳞伤,曾经的园林胜景遍地疮痍。九、开创苏州历史新的一页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苏州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1949年后,苏州分为苏州市和苏州专区两个行政区。1953年1月之前和1958年7月至1962年6月,苏州市曾两次划归苏州专区。1953年至1957年,无锡、江阴、宜兴和武进四个县先后划归苏州专区。1956年初,宜兴划归镇江专区。1958年,武进县划归常州专区。1958年,原松江专区所属的松江等六县划入苏州专区,同年11月,松江等六县划归上海市。1983年初,江阴、无锡两县划归无锡市,苏州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常熟、沙洲(后更名张家港)、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个县和平江、沧浪、金阊、郊区四个区。之后,六个县先后撤县建市(县级市)。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2001年初,吴县市撤销,并入苏州市区,设立吴中、相城两区。2002年,苏州又对市区行政区划进行重大调整,苏州高新区与虎丘区合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做强、做大、做优、做美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创造了条件。1982年,苏州列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第二节 文风蔚然成

苏州是崇文尚教的文明之邦。春秋时期有季札、言子、阖闾、伍子胥、孙武,三国时期有张、朱、陆、顾四大士族,还有晋代文学家陆机,唐代草圣张旭、神笔张僧繇、画圣吴道子、塑圣杨惠之,宋代名相范仲淹、著名诗人范成大。明清时期的苏州涌现出众多的诗人和文学家,如号称“吴中四杰”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才子”的文徴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明代主盟文坛20余年的文豪王世贞,“唐宋派”领袖人物归有光,通俗文学大家冯梦龙,名列“江左三大家”的一代诗宗钱谦益、吴伟业,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现实主义剧作家李玉等。苏州的书画艺术发展至鼎盛,吴门书派和吴门画派于焉形成,苏州书画家在全国的书画舞台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流变对此后中国的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州是工艺之邦。苏州是我国工艺品的传统产地,自古以来,苏州的能工巧匠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灵巧双手,开创和发展了苏州工艺美术精细雅致的独特风格。苏绣瑰丽精致,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四大名绣之一;苏州玉雕有“鬼斧神工”之誉称;桃花坞木刻年画是南北三大民间木刻年画流派之一。此外,还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苏裱,富于变化的“怀袖雅物”苏州折扇,形态生动逼真的虎丘泥人,高雅绝俗的苏式家具,玲珑剔透的红木小件,以及缂丝、剧装戏剧、民族乐器等。

苏州是园林之城。苏州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物产丰饶,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是达官贵人、文人士子、富商巨贾聚居之地。他们在城镇修建了众多的园林宅第,据知明代苏州城内园林多达270余处,清代构筑者也有130多所,故有“苏州好,城里半园亭”之说。尤其名园佳构,各擅其胜,不少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师法自然,追求意境,淡雅幽静,充满了诗情画意,不愧为传统文化的结晶,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私家园林的典范。

苏州是状元之乡。苏州历史上科举兴盛,进士辈出,尤其作为进士之首的状元,更被说成是苏州的特产。清代全国共出状元114名,而苏州一府即有26名,占总数的22.8%,状元人数超过了江苏以外的其他省份。

此外,顾炎武作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在经学、史地、音韵诸方面的非凡造诣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是清代汉学的两大流派之一;苏州的科学技术成就显著,医学极为发达,“吴门医派”享有盛誉;苏州文教发达,藏书、刻书事业在全国居于中心地位;苏州还是“戏曲之乡”,魏良辅改良的昆曲风靡全国,以致有“四方歌者皆宗吴门”之说,而起源于苏州的评弹也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苏州文化保持着特有的风格,引领着全国的潮流。第二章 山水旖旎秀苏州素以水城著称,2/5为水域。长江、江南运河、吴淞江、娄江、盐铁塘等河道,似白练环绕;太湖、阳澄湖、金鸡湖、尚湖、白蚬湖等湖荡,犹珍珠镶嵌;穹窿山、虎丘山、天平山、香山、虞山、玉山等山丘,如翡翠点缀。湖光涟漪,山色空濛,山映水而明,水环山而秀,好一幅浑若天成的泼墨山水画。第一节 青山郭外斜

出了苏州古城,漫步苏州西部山区,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山水清嘉,连绵起伏,山并不高,但错落有致。苏州最高峰穹窿山也仅有341米,依次缀连的是虎丘山、狮子山、横山、天平山、灵岩山、天池山、西洞庭山、东洞庭山、叶山、渔洋山、三山岛、元山、泽山、七子山、邓尉山、观山、真山等,一直连到太湖诸岛,一岛一山,甚为安宁。穹窿山图7 穹窿山

一名“穹崇山”(图7)。绵延于吴中区光福、藏书、胥口三镇和香山街道间。北西走向,北高南低,北宽南窄,平面图形似“耳”字。山体由石英砂岩构成。主峰笠帽峰海拔341.7米,为太湖东岸群山之冠,也是苏州全境第一高峰。

穹窿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拾阶而上,步移景易,或苍松翠竹,或泉水潺潺,环境极为清幽静谧。612亩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茅蓬坞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博物馆,景区历史悠长,集政治、军事、宗教、文化于一身。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曾隐居在此,并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清帝乾隆六次临山,留下无数广为人知的趣闻轶事;西汉大臣朱买臣曾在此砍柴、读书;抗金名将韩世忠与部下更相聚于此观景赏月。

全长12公里的盘山公路蜿蜒曲折,直达山顶,贯穿各个景点,著名景点有:孙武苑、朱买臣读书台、望湖园、上真观、宁邦寺、玩月台等。阳山

阳山在虎丘区浒墅关镇南,南北走向,绵延于虎丘区浒墅关和通安、东渚三镇境。山中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矿,为中国著名的建材、陶瓷原料基地。特大型高岭土矿藏有观山矿、戈家坞矿,大型高岭土矿藏有阳西矿、阳东矿,中型的有青山矿。阳山主峰箭阙峰为苏州境内第二高峰,箭阙峰北峰称“北阳山”,南峰称“南阳山”。阳山有箭阙峰、射渎峰、长云峰等15峰,有白墡岭、金芝岭等六岭,有文殊岩、虎头岩等四处岩崖,有白龙坞、金牛坞等六个山坞,有云泉、仙泉、龙湫泉、龙井泉等七泉。七子山

旧名“横山”,山上七个高墩,为春秋战国遗迹,俗称“七炮墩”“七子墩”,相传山顶七墩是古人埋葬七个儿子的地方,故名“七子山”。南临太湖,若箕踞之势,又名“踞湖山”,山有七条支脉和五座山坞。吴越时建荐福寺,故又名“荐福山”。山体绵延于吴中区木渎、横泾、越溪和虎丘区横塘四镇,山体由石英砂岩构成,呈东北走向。天平山

天平山(图8)位于苏州城西,山势高峻,因山顶正平故名,是一处人文及自然景观较丰富的景区。

天平山以怪石、清泉、红枫“三绝”著称,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似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用的附笏一样,人称“万笏朝天”,山腰有钵盂泉,又名“白云泉”,泉水醇厚甘冽,相传茶圣陆羽品评为“吴中第一水”。山东南麓之古枫林,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茔之地。枫林现存158棵枫树,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大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

唐代以来,天平山就是江南著名旅游胜地,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乾隆皇帝等名人留下了众多诗词、游记和遗迹,令游人访古寻胜。入山门有乾隆皇帝御赐“高义园”牌坊、接驾亭,古景塘西侧古枫林中有御碑亭、范文正公忠烈庙诸胜。天平山庄是一组占地0.53公顷的古建筑群,为范允临始建,楼堂廊榭,依山而筑,山石,池水,花木点缀其间,更现山林之趣。图8 天平山

从登天平路,经一线天、飞来石、望枫台到中白云亭,继而向上,过卓笔峰、照湖镜至山顶,环顾四周,近看远眺,农田林网,延绵群山,浩瀚太湖,绘制成一幅充满时代气息的江南山水书卷,瑰丽壮观,生机勃勃。灵岩山

灵岩山(图9)位于苏州西南的木渎,山上多奇石,巨岩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于仿佛。旧有“十二奇石”之说。图9 灵岩山寺

灵岩山有“灵岩秀绝冠江南”和“灵岩奇绝胜天台”的美誉。有昂首攀游状的石蛇,敲打有声的石鼓,状若发团的石髫,伸首隆背的石龟,两耳直竖的石兔,形影不离的鸳鸯石,埋头藏泥的牛背石等。

灵岩山本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现今尚存的吴王遗迹和古迹有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玩月池、琴台、西施洞、智积井等。灵岩山为苏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池山

天池山(图10)山腰有池,逾数十丈,横浸山腹,名天池,山以池名。山顶巨石兀立,高达数丈,形似莲花瓣,名莲花峰。习惯上将莲花峰西北坡称天池山,东南坡称为华山、花山。山体由细粒花岗岩构成,山坡陡峻,岩石裸露,经风化侵蚀,大小岩块滚落坡面,形成倒石地貌。山石嶙峋,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山有金蟾石,似蛤蟆腾跃。还有比丘石、寿星礼佛、老僧读经等巨大花岗岩体。天池山上石室是苏州西部低山丘陵所有石室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图10 天池山金山

金山初名“茶坞山”,相传晋宋间凿石得金,易名“金山”。在天平山东南,位于吴中区木渎镇和虎丘区枫桥街道。西北走向,主峰金顶山。山体由花岗岩构成,以出产金山石著名。支硎山

支硎山,晋高士支遁(号支硎)曾隐居于此,故名;因山上曾有报恩寺,一名“报恩山”;因报恩寺原为观音禅院,故又称“观音山”。位于虎丘区枫桥街道西南部,支硎山东为支英村,南为天平山,北端为高景山。走向北至东,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寒山

寒山位于虎丘区枫桥街道,在天平山西北麓和支硎山间,属支硎山向西南延伸的小山,山体由花岗岩构成。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赵宧光为父卜葬,隐居寒山,建寒山别业,有千尺雪、云中庐、弹冠室、惊虹渡、清晖楼等诸胜,今皆废。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游览寒山。山中的赵宧光之篆书“千尺雪”、清乾隆帝题诗等十余处明清摩崖石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虎丘山

虎丘山(图11)海拔34.3米,面积0.19平方公里。山体由侏罗系火山岩构成,千人石、试剑石、剑池等山石均为流纹岩。虎丘山往东、北、西三个方向的整个平原地区第四系冲积层之下都分布着侏罗系火山岩,地质上称为苏州东部火山岩区。图11 虎丘全景

山上有云岩寺塔,亦称虎丘塔,建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塔平面呈八角形,共7层,高47.7米。明代起,虎丘塔向西北倾斜,现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4米,斜度2°48′1″,为中国第一斜塔,也是苏州古城的标志。真山

古称甑山,旧志称山巅有七穴,如瓦甑,故名“甑山”。在虎丘区浒墅关镇中心村和通安镇树山村间。位于阳山北、312国道西南侧。北西走向,由3座小丘组成,中间主峰和西面小丘合称大真山,右面小丘称小真山。山体由火山岩构成。

1992年11月9日,真山采矿二厂在小真山开山采石时发现古墓,墓主室基本毁坏,出土文物全部散失。公安干警追缴古墓散失文物,市文管会考古队抢救发掘,并作全面考古调查,在山顶和山脊发现57座土墩,其中51座在大真山,6座在小真山,有7座古墓出土青铜剑、青铜戈、青铜印、青铜灯、玉扳指、玉印等一批春秋战国至汉初的珍贵文物,其中一件猴头钮提梁壶是十分罕见的珍品。1994年,在小真山4号墩双穴墓中出土17件战国时期文物。第二节 水光潋滟收

苏州水系是在太湖平原形成过程中,由自然湖泊、河道及人工河道组合而成的。著名的湖有:太湖、金鸡湖、独墅湖、石湖、阳澄湖、盛泽湖、尹山湖、沙湖、春申湖、青剑湖、九里湖、同里湖、汾湖、莺脰湖等,还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湖荡。这些河湖汇集成了江南水乡。太湖

太湖(图12)古称“震泽”“具区”,又名“笠泽” “五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湖区南界浙江省湖州市区及长兴县,东岸是苏州市吴中、虎丘、相城三区和吴江区,北部是无锡、常州两市,西部是无锡宜兴市。

太湖苏州段有51个岛屿。湖盆呈浅碟形,由岸边向湖心缓慢倾斜,湖底地势较为平坦,湖岸主要形态呈圆弧状,大致以洞庭东山—洞庭西山(以上苏州市)—马迹山(无锡市)一线为界,其西面和南面湖岸为典型圆弧状,东北部湖岸曲折多湖湾、岬角。其主要是由泥盆系砂岩和二叠系灰岩构成的岛屿和沿湖山峰,俗称“太湖七十二峰”。因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一些岛屿分别与东、西洞庭山连体,近岸的则与湖岸相连成半岛。伸入湖中较大的半岛有六个,东山、冲山、上山和渔阳山四个半岛在苏州市境内,其中以东山半岛为最大。图12 太湖帆影

据科学考证,太湖的真正面貌是一个海迹湖,地理上称“泻湖”。原来这里是一个大海湾,由于长江、钱塘江泥沙的冲积,长江三角洲不断向东延伸,海湾因湾被泥沙淤积成的沙坝所封闭而形成了太湖,此后在河水和雨水的作用下,海水逐年淡化,于是就成了淡水湖。

相传,远在4000多年前,中国治水祖师夏禹奉舜帝妫重华之命在太湖治理水患,开凿了三条主要水道——东江、娄江、吴淞江,沟通了太湖与大海的渠道,将洪水疏导入海,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太湖水面辽阔,东西200里,南北120里,广为36 000顷。阳澄湖

阳澄湖(图13)又名“阳城湖”,为太湖平原上第三大淡水湖。分属相城区、昆山市和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四周分布着昆承湖、盛泽荡、巴城湖等湖荡,共同组成阳澄湖群。阳澄湖西纳望虞河以东地区及常熟市等地来水,一部分湖水南流,经娄江入吴淞江,迂回澄湖、淀山湖流入黄浦江后下泄长江;一部分东流,经七浦塘、杨林塘、浏河入长江。

阳澄湖大闸蟹历来被称为蟹中之冠。这与阳澄湖的特殊生态环境有关。阳澄湖水域百里方圆,碧波荡漾,水质清淳如镜,水浅底硬,水草丰茂,延伸宽阔,气候得宜,正是螃蟹定居生长最理想的场所。因而,阳澄湖蟹的形态饱满、肉质鲜美。图13 阳澄湖金鸡湖

金鸡湖(图14)景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为国内极少数免费对外开放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中国最大城市湖泊公园,是21世纪苏州“人间新天堂”的象征。

金鸡湖水域面积7.4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城市内陆湖,景区由文化会展区、时尚购物区、休闲美食区、城市观光区、中央水景区五大功能区组成。图14 金鸡湖江南运河(苏州段)

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图15)古名“江南河”,曾称“运粮河”。从苏州、无锡两市交界处沙墩港流入相城区望亭镇,流经浒墅关、枫桥、横塘三镇(街道),过吴中区宝带桥后南下吴江区,在盛泽镇东南苏浙两省交界处的王江泾入浙江境域,苏州境内全长近83公里。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苏州除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四条运河故道,有连接大运河与城内水系、连通内外城的盘门水陆城门盘门;唐代以来就是苏州大运河航道之一的山塘河及其历史街区;大运河苏州段地标性建筑虎丘云岩寺塔;明清漕粮仓储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古代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见证的全晋会馆;集水利、交通、景观于一体的古代桥梁杰作宝带桥;江南运河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吴江古纤道。这七个遗产点段一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因此成为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图15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

大运河苏州段水道最早开挖于春秋时期,是江南运河的雏形,隋代起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河道。大运河苏州段通过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城河以及盘门、阊门等水门,与苏州内城水系连为一体。苏州古城水网是古代大运河的水系之一,水城苏州是大运河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是古代筑城与水利技术融合的典范。第三章 文物聚苏城5000多年的中国农耕文化土壤,3000年的吴文化根基,2500年的春秋故都,1500年的佛教、道教文化熏陶,1000年的唐代城市格局、800年前的宋代街坊风貌以及明清500多年的盛世文明,给这座城市留下了2项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827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321处控制保护建筑;阊门、山塘、平江、拙政园、怡园5个历史街区,观前、十全街、枫桥3个历史风貌地区;30余个旧街巷历史地段,70座古桥梁,22处古驳岸,639口古井,22座古牌坊。第一节 古典园林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美誉。苏州园林的历史源远流长,全盛时期有200多处园林遍布古城内外,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数10处。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是苏州独有的旅游资源。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拙政园

拙政园(图16)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建于明代,以原大弘寺址为基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名“拙政园”。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该园规模宏大,为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之首,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南有住宅一区。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水为血脉。水是拙政园的灵魂,水面占全园面积的1/3,有聚有分,或静或动。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1961年3月,拙政园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图16 拙政园留园

留园(图17)始建于明代,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里后,筑东园和西园。西园后舍作佛寺,即今戒幢律寺,东园即今留园前身。

留园现有面积2.331万平方米,建筑占全园面积1/3,以建筑空间处理精湛著称。厅堂在苏州诸园中最为宏敞华丽,大而能精,工不伤雅。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1961年,留园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留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图17 留园冠云峰网师园

网师园(图18)位于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为南宋淳熙年间吏部侍郎史正志所营“万卷堂”故址。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退隐苏州,在万卷堂旧址营筑别业,以“网师”自号,兼取史正志“渔隐”旧义,与其所居王思巷谐音,名园为“网师园”。网师园以水景为特色,主题突出、紧凑,空间尺度比例得当,尤以小巧精致简洁取胜,是苏州园林中的中型园林的代表作品。住宅部分共四进,自轿厅、大客厅、撷秀楼、五峰书屋,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

网师园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