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成功学习之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4:25:44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复旦成功学习之路

复旦成功学习之路试读:

内容提要

勇于探索求实,“有了不断探索的精神,有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复旦人不相信教条,不盲从权威,不随风摇摆。本书充分反映了复旦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们对待研究工作的负责态度。我们是独立思考者,不会随声附和,也不懂得如何为指定的结论去收集‘证据’。”这就是复旦人的形象,这就是复旦人的态度,这就是复旦人那种对社会、对学术的负责精神,这更是复旦人那种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的经典性写照!复旦学术上宽容、宽松的环境,为我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一部分 复旦学子成功秘笈

培养创新能力

世界的各种事物都是在发展中壮大起来的。人类社会也正是因为不断的发展才战胜了自然,战胜了自我、超越了历史,得以生存并拥有了今天这么发达的文明社会。

勇于探索求实

“有了不断探索的精神,有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复旦人不相信教条,不盲从权威,不随风摇摆。一个学生在接受某一项研究任务时曾说过:‘我们接受课题,但不接受指定的观点,也就是不接受指定的结论’。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复旦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们对待研究工作的负责态度。课题,可以接受,也应该接受。至于观点,那是在实际研究中逐渐形成的;而结论,则是全部研究工作结束时才归纳出来的成果。我们是独立思考者,不会随声附和,也不懂得如何为指定的结论去收集‘证据’。”

这就是复旦人的形象,这就是复旦人的态度,这就是复旦人那种对社会、对学术的负责精神,这更是复旦人那种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的经典性写照!“文革”时没有被遏制住的探索求实精神,在新时期又迸发出了新的活力。复旦经济学萧教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复旦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我能够赶上这个思想解放的学术春天,感到十分幸运。复旦学术上宽容、宽松的环境,为我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正是由于复旦有着较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才使我能够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大胆探索。我认为,在学术问题上,发表其观点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人,其贡献不说自明。真理是在争鸣、争论、争辩中发展的。因此即使发表了没有被实践所认同的观点的人,对于正确理论的形成,也在不同程度上作出了贡献。”

1990年复旦毕业的刘强博士,现在已经是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知名度较高的年轻经济学家。他的博士论文《中外产权制度比较研究》在国内学术界较早研究产权改革理论,他的许多观点,具有超前性,在学术界具有领先地位。1991年毕业的莫民博士,在博士论文中明确提出和深刻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兼容。这个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论文完成于南巡讲话发表一年前,作者的理论勇气、探索精神令人钦佩。1991年毕业的陈云贤博士,在国内经济学界率先提出证券投资风险与收益相互关系规律。他不仅研究投资理论,而且从事投资实践。短短几年,他管理的证券公司高速成长效益显著。

正是由于人有了不断的追求,敢于面对逆境,敢于探索,不被困难所征服,才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才有了众人的喝彩。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复旦治学精神的一个特别突出的方面。这种“创新”,决不是胡思乱想、哗众取宠的胡闹;而是发于勤奋、严谨、探索、求实,继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之基础上的功到自然成的智慧的迸发与闪射!

在复旦大学,无论是祖师爷辈的老师,还是师爷、师父辈的老师,也无论是刚刚转为老师的师兄师姐辈的老师,他(她)们都特别喜欢和鼓动学生“反对”自己的观点。他(她)们经常在课堂上或课堂下对同学们说:“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动脑筋,要善于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去分析问题,要学会发现新的材料、新的问题,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提出新的观点或看法;就是在考试的时候,你们也可以不必按老师的观点去答卷,完全可以写上自己的观点,老师的也只是一家之言。只要你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时,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是与老师的观点完全相反,也照样可以得高分!”社会学系的一位老师谈到他的评分标准时,说得更详实:“完全照笔记回答的给八十分以上,答自己想的给九十分以上。而完全照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回答问题的很少有九十分以上的。”历史学系的一位老师也曾说过:“你们按照我讲的内容和观点答卷,等于把我给你们的知识又还给了我,这没有多大的意义。”

老师说这番话,决不是谦虚之词,更不是客套话;而是肺腑真言。复旦的学生在这方面也是从来就“不谦虚”、“不客气”的。“逆徒”是一代接一代。

有无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有无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创见,是复旦考核学生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复旦精神锐气的关键所在!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在过去是如此,在将来的社会里更是如此。当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世界经济和技术正面临着一个连续的时代。”换言之,在技术和经济政策上,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理论上,都将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以,我们不要问:‘明天将会成为什么样?’而应考虑:‘今天要做些什么才能创造出我们所憧憬的明天。’”新世纪已经来临,21世纪的竞争呼唤着创造型人才,墨守成规只能导致在竞争中失败。当前,各国的有识之士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创造力将是未来时代人才的首要素质。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流人才不具备世界级的创造力,那么,这个国家将无以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同样,一个人不具备较强的创造力,那么,他也不可能在未来世纪里找到其发展之地。”因此,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复旦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复旦永荣生机的重要动力。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动力,要永远发扬光大。”

复旦人是善于尊重和继承优良传统的,复旦人更是勇于开创新局面的。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复旦人总是“敢为天下先”的,也是敢于正视自我和善于突破旧我而蜕变新生的!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为知识和智慧的竞争,而知识和智慧的竞争,又归结为学习的竞争。

知识经济是学习竞争经济,是人才经济。人才是学习的最佳体现和载体,是知识经济的命脉。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才之争。

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在知识经济中,人才和学习创新能力,比资金的投入与积累、市场的占有与扩大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人才是未来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是这场新的国际竞争的焦点。国内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技术创新人才和能看到潜在市场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它需要的人才也应该是一种新型的人才,这种人才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学习的完美效果体现。21世纪更注重能力,漠视职位。由于公司等级制度的崩溃和组织间界限的消失,工业时代的优越性便成了时代的障碍。明天的技术不再需要数百万粗通文化的人在一起干不断重复的工作,不再需要怕丢了饭碗而推命是从的人,而是需要能够当机立断的人,能够在新的环境里迂回前进,还要敏于发现迅速变化的现实中的新规律。这就是适应和创造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这样的创造性思想深入骨髓的人。

一个创造性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素质: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应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该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次,应该学会创造思维,能够打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第三,应该具有创造力,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造新知识的方法论。第四,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干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面对21世纪的挑战,社会要求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明显得突出了。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扩大知识面,高校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大学应教会学生怎样去思维、创新,从而成为人才。所谓高层次的人才,应当具有接受终身教育的素质,这是因为在生产实际中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产品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

全面素质教育应包括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两个方面。受过良好的素质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全面的素质,能独立思考问题,成为适应力极强的多面手。现在我们所说的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古典的人文教育,不是历史的简单回归,而是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古典的人文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在自身道德和理性的发展,近代的科学技术革命给教育注入了丰富的内容,注重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结果、认识世界。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从内容上说,应该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两个部分。

传统教育扼杀人才的创造力。解放以后,我国沿用了苏联的教育体系,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的训练,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致学生的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冲击能力差。

目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功利化倾向,迎合学生的功利性要求,微观教育太多,宏观教育太少,技能知识教育太多,对学生的教育素质感染太少。这样培养的人才在素质上存在重大缺陷,他们只能成为高级打工仔,难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独占鳌头。杨振宁教授有个评论:“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像文教授也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两位学者的评价,一针见血地打中了我国传统教育的要害。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科学一流水平。一个国家从立国到获得诺贝尔奖所需的时间,据对前苏联,捷克、波兰、巴基斯坦和印度5国的统计,平均数是37年。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已达49个年头,至今没有完成零的突破。这固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传统教育扼杀了人才的创造性,不能不是一个主要原因。

时代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新要求,大脑不能永远成为单一的接受器和存储器,否则诺贝尔奖将永远与我们这块国土无缘。知识经济时代的轴心转移更是从各个方面对传统的学习内容、方式和教育机制进行了一次深刻大批判,要想在新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创造性的学习空前的重要了。

无论历史多么的宏丰,无论现实多么的美好,富有生命力的人们总应该去探索、去创新!复旦及复旦人在探索、在创新中永促青春活力,永居时代前沿,永立于不败之境!

勇于创新,超越前人

创新就意味着要突前人的束缚。旧的东西是一张网,把我们困在里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畏缩不前,就会被网所缚。只有突破了这张网,才得以见到另一种别样的天地。前人的成就是我们起步的基石,但有时候,前人的东西也会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那张“网”。此时,只有勇于创新者突破了它,新的东西就会注入我们的生命。

在复旦,创新是人所共识的。复旦附中,先辈名流不知有多少,但后起文秀却不畏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也许正是复旦和紧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吧。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不能拘泥于古人的学说范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要努力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有所发展。

开动大脑,充分利用你的智慧

行动是思想来指挥的行成于思,正是这个道理。创新也是一样。新的东西的出现首先是思想的创新,也就是说,是你的大脑先融进了新的智慧,从而产生出了新的思维方式,并战胜、取代了旧的东西,所以,才会有新的事物诞生。无论是学术还是做事,都是如此。

一个人的梦想,应该是通过个人奋斗而取得成功。80年代涌现出一批年轻有为的新潮企业家,他们的成功吸引了年轻的一代。有的学生毕业若干年后自办企业,不再为他人作嫁。这些自办企业者不但比一般校友富有,而且比一般校友过得更快活。其中不乏是百万富翁者,而在别人的公司任职的校友中能成了百万富翁的人。

复旦大学认为创业精神和创造性才能或许没法传授,但是探讨他人的创业经验,观察他人的发明创造过程,对未来的企业家无疑将是一种有益的借鉴。

人按思维的习惯可以分为3种类型:左脑型,右脑型和全脑型。左脑负责逻辑思维,数学分析,掌握语言技巧。因此左脑型者擅长计划、组织,能按部就班地执行任务。右脑善于综合信息,利用直觉,进行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因此右脑型者想象力丰富。艺术家、音乐家多属此型。左脑灵的人右脑往往笨。右脑灵的人左脑往往欠发达。所以一个人同时可能既有“愚笨”又“聪明”。

脑型的差异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脑型并非不能改变,实践证明,左脑型得向右脑型者靠近要比右脑型者向右脑型者靠近容易。左脑已有一技之长,运用右脑能丰富左脑已有的特长。因此左脑型靠近右脑型是一种“解放”。而右脑型靠近左脑型,掌握左脑型者的知识和技术,则非下一番苦功不可。

发明新产品,构思新战略,提高管理水平,都需要创造性能力。它是几种不同形式的思维的综合。创造是一种全脑型的活动,创造发端于兴趣。整个创造过程分准务、酝酿、顿悟、验证和应用5个阶段。在创造过程中左右脑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左脑需要作大量艰巨的准备工作确定创造的课题和性质,然后右脑进入酝酿阶段,消化课题的每一方面,将信息作各种不同的整合。一旦酝酿成熟,创造者会豁然开朗,产生解决课题的灵感。在验证阶段,左脑对右脑顿悟而得的设想作严格的分析,最后把新设想付诸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表明,企业总经理多为全脑型;懂得脑型的区别,有助于企业发挥人才的潜力,将左脑型和右脑型两者结合成全脑型的工作集体,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取得最佳工作效果。

创造性才能对一个企业的成功有极大作用。特别是高技术公司,如电脑公司、金融服务机构、生物技术公司、电影制造业,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善不善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一种宽松的气氛,使那些有特殊才智的人能充分发挥才能。

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系几年前作了一次调查,发现使用同样数量的资金,小公司比大公司的发明创造率高出三十多倍。原因何在?原来一般大公司尽管嘴上鼓励发明创造,但落实新主意上却大成问题。用大公司传统的那一套企业战略,很难衡量一项发明创造的潜力。主意越新,越难用传统的尺度衡量。大企业虽然资金雄厚,但是一项新项目的建议要经过层层批准,反复研究,说不定还要玩弄一下权术游戏,才能付诸实践。这种作茧自缚的官僚主义制度往往窒息人的主观能动性,扼杀新生事物。例如10年以前,休利特·帕卡德电脑公司的一个职员,发明了能接在家庭电视机上的微型电脑,公司不感兴趣。结果这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职员自己创办了一家电脑公司——苹果电脑公司。1985年这家公司的营业额高达15亿美元。而现在其资产已远远超过了休利特·帕卡德公司,成为国际性的夸国大公司。

针对这一现象,一些大公司如美国运能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斯堪的那维亚航空公司等,纷纷讨教专家,采取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内部的开拓创新。

研究在大公司内部如何促进发明创新,鼓励开拓精神的专家复旦大学的李先生认为在大公司里工作的内部企业家,同所有的企业家一样,需要满足自己的成就欲,这比奖金、表扬或提升更加重要。金钱不是衡量成功的惟一标准,高薪不一定能留得住一个寻找机会发挥自己最大能力的人,别的公司说不定愿意出更高的薪金。李先生建议大公司让内部企业家自己组织班子,把志同道合的人结合在一起,使创造发明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有成就的企业家应当有权用公司的名义,自由支配一家数量的资金运用于新的创造发明。

由此可见,创造不是一个全靠自发的神秘过程。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受到各种人为的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创造是可以营求的。并且创造活动也并不是只有研究员才能做,每个人都可以却创造发明,一个企业应努力地去鼓励员工学会创造。这将给你的企业带来莫大的好处。

放下思想的负担,敢于接受新东西

有些时候,许多新的思想、灵感都是来自外界的东西,他人的新思相、新观念,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时,只有勇于接受他人的这些新东西(或许在当时还不能为众多人所理解、观念等)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当中来,同时御下你心灵上的负提或说是束缚,这样,创新之路就已经在你的脚下开始了。

人随着岁月的增长,不知不觉会在自己的身上添上一些多余的外衣。例如外表、面子、金钱、地位。这些外衣迫使你产生一种与之相应的心态。人家说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不能进一流的热门企业,不应聘显要的职位,就总觉得脸上无光。这样的外衣穿得越多,不知不觉就会使你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了,甚至有时候连知识和经验都成了多作的外衣。这样的情况下,怎会有创新呢?

你如果被知识和经验这件外衣裹住了,就有可能钻进死胡同,甚至有可能使自己失去了美好前途。

做事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主动权,这样做起事来便会得心应手,我们才能很快适应变化。而这种主动权是来自于创新的,只有不断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因循守旧的习惯,不断从变化中寻找出新的东西,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获取成功的力量,而创新正是这种主动权的载体。

处于今日剧变的环境,成功者往往就是那些不愿守旧而敢于大胆创新的人。适应变化的惟一方法就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处处创新,才能与众不同,才能找开市场,站稳脚跟,在竞争中获胜并立于不败之地。

应试的学问

高考不光是考你的知识,同时也是考你的素质。精神放松对考试成功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一些考场上的小技巧,也会对你有很大帮助,这几方面都做好,考试定会成功。

考试在即

一、调整好心态

要考试了,你准备得怎么样了呢?这里所说的准备,不单单是指知识上的复习准备,还包括竞技状态的准备。常常听到刚走出考场的同学大叫“状态不佳”“没有状态”,说的就是这件事。

所谓“竞技状态”,它原来是一个运动术语,指的是运动员参赛之前在身体、技术、战术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能获得优异成绩的最适宜状态。这里我们把它引申到考试上来,是因为考试同比赛一样,都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将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展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考试也是一种比赛,而且不光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试,还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较量的中心除了知识能力外,心理素质其实也是一个“考点”,因此我们要注意调整好竞技状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考场。

1.不要临时抱佛脚“临时抱佛脚”并不可能使你成为考试的幸运儿。拼命地临阵磨枪会使你在考试的前两天达到最佳状态。但过了这个临界点,到真正考试时你却可能已经身心俱疲了。因此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其实,“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这句看似调侃的“考试理论”也有它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玩”既表现了应试者内心的自信,又避免了竞技状态的缺乏。当然,“玩”也要有个限度,适当地进行活动和锻炼,保持充沛的体力和开朗的心情才是惟一的目的,而临时抱佛脚则表现了一种消极的态度,一种无奈的心理,它只能说明一点,那就考试临头了自己却还没有准备好。避免“临时抱佛脚”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平时多烧香”,即学习要从日常抓起,大家都知道有个“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说的就是基础打好了,大楼才盖得起来。

2.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有句流行语叫做:“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都是紧张的事情。家长可能会一股脑儿买回大本小本的课外辅导书,以及补脑的营养品。

其实,家长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心理放松,能够坦然、从容地去看待考试。有些家长从孩子一上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只重视孩子的分数,这样,会使孩子把考试看得过于严重,难免会产生紧张、恐惧、担忧的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大脑皮层会出现保护性抑制,从而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因此,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反复强调父母对孩子是充满信心的,并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同时做父母的还要告诉孩子,不管考试成绩是好是坏,父母都爱他、信任他。由于父母亲的信任,孩子就能增强应试的自信心,他就能够以一种很好的情绪和精神面貌去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

家长可以同孩子一起“临阵磨枪”,相互讨论学习中的难点、重点和疑点。父母也可以为孩子梳理整个思路,让孩子有条理、有系统、有逻辑地强化以往的学习。父母参与学习,会让孩子学得更有兴趣,同时,也学得更有效率。

有这样一位家长,他在女儿考试前,总让女儿先模拟出一份试卷,由他来考试,再让女儿改试卷。同时,他也为女儿出试题,让女儿答卷。因此他的女儿面对考试时就不再紧张,反而觉得挺有趣的。

这位家长从未为女儿买过保健品、营养品之类的,而是仅仅通过简单的食物、水果补充孩子的营养,注意饮食荤素的搭配,从营养到味道去全面考虑。他认为考前有了好心情,吃饭就会香,营养自然也就充分了。这位父亲为了让女儿心情轻松,他会放些音乐,讲些笑话,让女儿减少压力,愉快而自信地迎战。

有一次,女儿问他为什么不像别的家长那样“制造”考前的紧张空气?他告诉女儿,他也曾经考过试,他知道考试仅仅是一种检验学习的方式。他说他以前有个很优秀的同学因为考前焦虑、考试紧张,每次总是一上考场就病倒,或者败下阵来;而他自己由于心理上很放松,总是有三分的水平能考出七分的成绩来。他告诉女儿,考试也好,做事也好,它都不是很单一地表现能力,人的性格、心理都会有一定的作用的。

3.学会自我调节

大考前的半个月是积攒力量的关键时刻。须知,这里的“力量”不是惟恐漏掉了哪一个字的死记硬背的功夫,而是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力量”。素质教育一改以往将应试者变成考试的崇拜者的做法,转而提倡考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大小是和考试竞技状态的好坏密切相关的。如果一场考试需要自己两三年的扎扎实实的学习才有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话,那么很显然的是,最后的15天已经在知识学习上发挥不出什么作用。与其以丧失状态为代价而寸土必争地寻求完美,还不如使自己放松下来,修养15天,以导引最佳竞技状态的爆发。

不过,考试者切不要走另一个极端,将放松自我变成放纵自己。譬如,整日从事体育活动,或整日游戏玩乐。放松仅仅是相对于平时紧张的准备而言。这15天里要在保持良好的作息的前提下完成最后一次独立的大略的系统复习,这样做为的是能够逐渐提升竞技状态。

同时,因为多日的放松有可能会使你产生麻痹的思想,所以在考前放松中,你需要以一定的学习刺激来逐渐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前15天到前10天中,做一些自己最喜欢的难题;前10天到前5天,做一套完整的模拟考试题;前5天到前1天,抓紧时间复习一下自己所认为的知识重点。

人体的生命活动有其固定的规律,只要你运用适当的方法,你就能够对自己的生命规律有一定的把握。

二、身体是考试的本钱

人的身体与其心理活动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心理活动往往伴随着身体的变化,而肌体的变化也会引起心理上的问题。众所周知,考试是一种高负荷、超强度的脑力劳动,它要求身体各方面要协调一致,统一作战,如果身体的哪一个“零件”出了毛病,大脑还能集中精力进行答题吗?应试者还能取得好成绩吗?所以保持身体健康对考试是极为重要的。而在考试之前,保持身体健康的要素是“三好”:睡好、吃好、身体好。

1.睡好

睡眠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它是大脑交替休息的一种表现方式,对于临考的学生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让高速运转了一天的大脑养精蓄锐更重要的了。可是往往就有好多同学,越是快到考试了就越是睡不着。按道理,大脑已经劳累了一整天了,应该是很容易就入睡才对的呀。那么究竟是为什么睡不着呢?

调查表明,之所以会出现“睡不着”这种情况,大部分是由于同学们把睡眠问题看得太重,以至于形成这么一个简单逻辑:睡得好就考得好,睡不好就考不好。

在这种压力下,你的睡眠一定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你需要的,只是个正常的睡眠状况就可以了,而不是绝对化地要求每一个晚上都必须睡得多么香,多么甜。当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不能实现时,有的人就会陷入惴惴不安的心态里。

其实你不妨顺其自然。一旦睡不着了,你可以先轻松地对当天的知识做个回忆或总结。就让你的回忆和“睡不着”成为并行的活动,你管意识活动,你的身体管你的睡眠。当你的身体感到疲倦,需要睡眠时,不需要你做任何的努力,自然会进入梦乡。

2.吃好

这里所说的“吃好”并不是指顿顿熊掌燕窝,餐餐山珍海味,而是指饮食营养搭配的均衡化、合理化。因为饮食为维持生命,也为学习、工作提供必需的能量。它能补充身体的损耗,为人体从事各种活动提供多样的元素,所以均衡营养才是最重要的。

专挑好的、贵的东西吃也并不见得对人体十分有利,因为那种吃法所摄取的营养可能不均衡,反而会导致思维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比如长期不吃豆类食品,记忆力的顺利发展就得不到保证。因为通过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人类营养研究所前教授布赖恩·摩根博士的研究表明:绝大部分豆类中富含卵磷脂,而卵磷脂恰恰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另外,维生素是健康所需的最基本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多吃青菜,因为这些绿色植物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很多同学挑食不爱吃青菜,这是不好的,应该慢慢把它纠正过来。我们要追求的,不是一时的饭菜合不合自己的爱好,而是长期的膳食平衡。

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饮食尤为重要,因为考试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和体力,营养若是跟不上,此前的一切工作也就白费力气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天的饮食应该是这样的:

两种以上的青菜,如南营、白菜等维生素含量高的蔬菜。

一个苹果或其他含水份较多的水果。

一定量的肉或鱼。

一个蛋是必不可少的。

半斤以上一斤以下的牛奶,配以面包,包括一定量的粗(全麦)面包。

足够的水。

3.身体好

脑力的投入是以身体的健康为前提的。体育锻炼是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体育锻炼时,人的呼吸与血液流动的速度会加快,大脑的供氧和供血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从而使大脑得到更充足的营养供应,思维就更加敏捷。

体育锻炼还起到心理调节作用,它是消除郁闷和忧虑的最好办法。户外散步能使你看到和碰到一些新颖的事物,能够刺激你的大脑,启发你的思路,并且肌肉活动的本身也常常能改善一个人的情绪。在很多体育游戏中,你不得不集中精力去应付一个接一个的刺激,从而使你暂时忘记所有的烦恼。

那么,怎样锻炼身体才不为过呢?

锻炼身体的一般准则是:以健身为目标,以轻微的调节性活动为主,避免完全不动。而从事剧烈运动时要谨慎,因为紧张剧烈的活动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疲劳,从而降低脑力劳动的能力;而较轻微的适度的锻炼则会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那些整日在操场上疯狂玩耍的学生往往很难成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所以我们在锻炼身体的时候,也应该讲究适度。在方式的选择上,跑步、打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比较好;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也可以适当参加,但应以娱乐放松为目的,避免过于激烈的对抗。

三、准备好考试用品

不同的考试对于考试工具的要求也就不同。比如数学考试需要铅笔、尺子、橡皮,而语文考试就不需要这些东西。现在的考试一般都要求用蓝黑笔作答,所以笔的准备很重要。不但要看清楚颜色,还要查看一下墨水或笔芯够不够完成一场考试,最好的方法是准备两枝笔,万一一枝坏了,另一枝就可以马上“替补”。如果允许的话还可以戴手表进考场,以便随时把握进间进行作答。

另外,如果有准考证的考试,一定要准备好了,同时若还要需要其他证件,如身份证、座位号之类的,要和准考证一起放好,以免节外生枝。

克服考前焦虑症

一、什么是考前焦虑症?

考前焦虑症也叫考前综合症。它是指学生在临考之时一味地紧张、担忧,乃至烦躁不安、心绪不宁。不但影响了正常的复习工作,甚至寝食难安,连日常的生活规律都被打乱了。考试前的紧张、担心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考好,你身边的人也希望你能考好一点。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你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知不觉便愈来愈心事重重,害怕自己考得不好,可越是担心,学习的效果就越差。这就是“考前焦虑症”的表现及后果。

通常,产生考前焦虑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父母、老师的压力。

也许你每天都会听到父母或老师重复了不止一遍的“要考好”“别辜负了爸妈啊”之类的话。于是,你希望自己能考得让父母、老师满意。

2.来自自己的压力

你一直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比别人更好厂’因此,你从来不让自己有一丝的放松,越是临近考试,你给自己的要求便越苛刻。

3.失败的体验

以前的考试,你曾有过刻骨铭心的惨败,让你得到沉痛的教训,这回你再也不敢掉以轻心,所以一到考试前便感到非常紧张。

4.来自同学的压力

临近考试,每个同学都在加紧复习广课,你又怎敢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呢?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患上考前焦虑症的人数可谓众多,并不只是一两个同学才存在这种现象,可以说,十之八九的同学考试,每每到了考试之前,心理就会多了一些畏惧和担忧的想法,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管考前多大程度的焦虑,都会演变成考试时相应程度的怯场,紧张和不自信会让你的头脑中一片空白,使你平日里的努力付之东流,这真是要命得很。

二、怎样克服考前焦虑

相信对于自己怯场的情况,你也作出过努力,希望能有所改变,但变来变去,你还是怯场。每次走进考场,你仍忍不住心慌意乱,表现失常。你觉得怯场会毁了你,让你所有的梦想付之东流。事情果真如此吗?其实,只要你针对现实情况,掌握适于自己的方法,有信心为克服怯场付出努力,情况一定会大为改观的。

1.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每个人都会由于不同的原因引起怯场,只有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原因不外乎上文所指出的那几点,找出原因后,你就应设法在心理上排除这种因素的干扰,克服怯场现象的困扰。

2.直面怯场,以毒攻毒

如果你的怯场比较严重,不下苦功夫,恐怕很难将其除掉。你可以在平时进行训练,以想像法克服怯场的弱点。这种训练是指在,卜里假设严酷的考试气氛,并尽量把它想像得比平时的考试更紧张、更可怕,假设自己真的已在考场中的景象。经过多次的训练后,你就不会再害怕考试了。

3.胡思乱想,考前大忌

怯场总的来说是由于太担心考试结果所引发的,所以在每次考试前,你应尽量避免想得太多,并做一些自己最喜欢的事,使你的心灵得到放松,从而以一颗平静的心走进考场。怎样保持平常心呢?最简单的办法是做你日常做的事,不要去多想考试的事情,而是想想开心的事,仍按平时的生活规律来安排一切……一旦再次紧张起来,你就对自己说:“不过是考试而已嘛,没什么大不了的。”

4.也许,你需要药物

较长时间的怯场已经形成较严重的身心疾病,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只能用药物才能使你尽快恢复常态。不过,药物的使用必须有医生的指导,自己不可乱用。同时,还要配合心理治疗,进行自我训练,才能收到显著的疗效。

三、学会放松

进入考场,有人会如临大敌般地坐立不安。这对考试来讲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紧张的情绪如果一直持续到考试甚至考试终了,那么这场考试你恐怕是考砸了,紧张是思维的天敌嘛。

那么,有没有消除紧张的办法?有,除了前面所说的考前预防方案之外,在真正坐在考场上时,你还应学会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的一招——自我放松。

在椅子上坐定后,先向四周看一看,熟悉一下考场环境,甚至还可以认识一下你的监考老师。然后把身体坐正,双肩下垂,然后慢慢地做深呼吸。可以随着呼吸频率暗念简单的指示语:“一呼……一吸……一呼……一吸”或“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放松训练不仅仅是治疗考试焦虑的手段,它也是解除学习疲劳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深呼吸放松法,简便易行,仅需要1分多钟就可以解除相当分量的疲倦。每一个考试者都应该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迅捷、高效的放松模式。

四、运用一定的考试技巧

有的同学平时学习非常刻苦、认真,但考试成绩往往不能和此前的努力成正比,原因虽然是多方面,但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那就是缺乏取得好成绩的必要考试技巧。

不同学科的考试对考试技能的要求不同,但都有一些共同点。首先要求的是细心;其次,因为你写出来的答案是要经过老师的评判的,所以你在解答大的问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必须清晰地将每一个关键的解题步骤表达在试卷上,否则会让改卷的人觉得答案来得无凭无据——尽管它是正确的。

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考试中评析、论述等题目的分数在比例上占得很大,要认真对待。做这种题目时有的人认为多写胜过于少写,表面上看似有道理,其实不然。改卷的时间是很紧张的,有谁愿意花时间去看那些洋洋洒洒不着边际的话呢?针对这一点,我们要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并在每一要点之前标上序号,使答案看上去既工整又清楚。

每一类考试、每一种典型试题都有其特殊的解答技能,学习者要想向考试者转变,必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并强化练习这些特殊的考试技能。

五、把握时间

考试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在作答开始时没有抓紧时间,可能会出现时间不够用,从而引发紧张感;或者一开始就做得飞快,虽然最后的时间绰绰有余,但是前面的失误率可能也会因此上升。所以科学地安排作答进度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情况下,拿到试卷后别急于作答,先例览一下试题,对试卷的整体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按顺序做下去。

做题的时候从易到难地做是最明智的选择。有的同学喜欢先难后易,认为难题都解决了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殊不知你也许把“对手”看得太低了,以至于你在那道题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当你回过头来要做其他“简单”的题时,时间往往所剩无几了,这样一来,你就会得不偿失。

考试时要学会快速思考,在正确的基础上力求迅速,为继续做题和检查赢得充分的时间。

可是万一时间还是如你所担心的那样屈指可数时,又该如何是好呢?不要慌张,此时你就以最快的速度把你认为答案里应该有的事件、构想和概念写下来,如果你还有时间,可以把它整理得更有系统些,如果你的答案涵盖了所有应该有的资料,很多老师至少会给你一部分分数(接近良好的分数),因为你的所做所为至少显示出了你对题目有相当的了解,有办法写出一个大概来。

考试时不要大去担心特定的几个字,而是要注意整体的资料。要特别重视作答的系统化,写的要让人一看就懂,而不是要让人印象深刻。最好使用清晰扼要的句子和用语,而不要让老师陷入一个万劫不复的“梦魇”中。

仔细阅读题目和说明,如果题目要求的是比较与对照,不要只顾比较。如果要你分析,不要只是写摘要。如果要你讨论某件事情发生的三种重要因素,别只顾了两种。事实上,在写问答题时,如果题目需要回答的是若干种的方法、原因、说明等等,我们应该自己在每一项重点的底下划上线,以免老师改考卷改累了,没看清楚而扣掉分数。

走进考场应注意的几点

一、走进考场应注意的两点

这里并非有什么学问,但若你注意到了,对于考试的心理为情绪不无好处。你应该做到:

1.由正门进入考场

不管你是否有更方便的途径(或后门或侧门)进入考场,但最好是由正门走进考场。当你雄赳赳地由正大门迈进考场,似乎象征着你已经被录取了,同时也表示并非“走后门”,而是靠实力而获胜。这似乎是一种讨吉利的想法,但实际上这也不完全是一种讨吉利的想法,因为从正大门进校可以看到学校招牌和一些欢迎鼓励之类的标语,你心中会产生一种热忱,这种热忱可化为一种自我暗示,它可提高你当天的信心,发挥你的实力。

2.进考场的时间要尽量早些“先发制人”这句成语用于考场,是非常恰当的。如果能早一点进入考场,则对考场的气氛、大小、光线都比较了解,或者椅子坏了或课桌会摇动,都可以赶快请监考老师更换。早些进入考场,对于考场内的有关规则或情报或多或少都能先得到一些,心理上就先有一分准备。

二、消除紧张情绪的办法

考试时情绪紧张谁都会有,当我们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克服考试怯场就有了办法:

1.运用一些简易的物理方法,转移注意力,可消除紧张感。如深呼吸法、临场活动法、闭目养神法、凝视法等都不妨一试。

一旦意识到自己可能怯场心慌时,可设法改变呼吸节奏,做一次长而慢的深呼吸,呼气时要慢而深沉,吸气时缓而平静。如果一段时间内呼吸一直急促浅短,感到心绪不宁,甚至头晕目眩,极可能是因为呼出的二氧化碳过多,体内的化学平衡瞬间失调,这时可将双手紧拢为杯状,将气呼人其中,这样可重新吸人二氧化碳,确保足量的血液循环通过大脑。

2.入场前适量摄人饮料、含酸物,并提前人场,可消除紧张。紧张不仅是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适量摄人饮料、茶水、含酸物的开胃药物,可使身心愉快,轻松。也可以吃几片梨子或苹果,但最好不要吃橘子,也不要喝橘子汁等含糖量高的饮料。

3.提前到达考场,一来可使自己好好地休息一下,使心情及早稳定下来;二来可观察了解考场情况:比如监考教师、同学等。

这样便能以轻松的心理来解题。

三、准考证上也有学问

这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然而有时候它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1.准考证上的相片要露出微笑

有些非常胆怯的学生,一想到考试的情形,就立刻心跳加快,全身都不舒服,等要报名时,就更紧张。这样的考生如何才能排除这种不安感呢?此刻最好的办法,是马上去拍一张面带微笑的准考证上的相片。当你坐在考场时,看见面带微笑的相片,一定能心平气和。情绪稳定地写好答卷。

这是因为面对着自己微笑的相片,其效果就和面对镜子微笑一样,内心也会不由自主地开朗,从而影响着整个考试的情绪,对考出好成绩有很大帮助。

2.准考证号参与与姓名可以慢慢地写

据说,每一次高考中,平均有百分之一的考生会写错准考证号码,或忘了填写名字。一开始就表现得如此慌张,如何还能发挥实力呢?

填写准考证号码和姓名,是最简单的事情,可以使焦虑的心情稳定和放松。其实,考试时一般是在开始几分钟和最后的五分钟容易紧张。所以填写号码和姓名应该尽量心平气和,以克服开始五分钟的紧张,如此才能发挥实力。能做到这样,可以说你已经取得部分的成功了。

四、怎样看待考场中的监考老师

在考场中,对监考老师是要尊重的,但有的学生由于平时与老师接触少,因此考场中的监考老师容易成为这类考生的心理上的负担。对这类学生来说,对老师抱以正确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何为正确的态度呢?正确的态度就是不要害怕监考老师,应当想到监考老师也就是平常的老师,而不是在审查你的法官。当监考老师对你产生了某种压迫感时,你不妨在脑中想:“老师跟我一样,都是人,也要吃喝拉撒。”或者想“这个老师真瘦”或“这个老师还是个大孩子”等等,这样无形中便可打破对监考老师的恐惧感,解除自己的紧张。当监考老师为冲淡紧张气氛而说些幽默的话时,要能够会心地笑。说实话,有的考生紧绷着脸,面无表情,连监考老师讲笑话时都正襟危坐,以这样紧张的心情来参加考试实在是令人担忧的。

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有的人显现得较早,有的人显现得较迟;有的人潜藏得很深;有的人很快就表现出来;有些人的某些智能能够得到良好的开发;有些人的智能可能受到压抑,甚至一生都没有开发出来。而通过开发潜在的智能因素,会在某一方面创造奇迹。

相信自己是一只高飞的鹰

在诗人和文豪中,很多人由于只顾埋头读书,致使学习成绩低下;在发明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中,不少人由于终日沉思,而学不好功课。

牛顿在学习时就总是思考数学问题,所以往往显出发呆的样子,连他的母亲都认为他的脑子有点迟钝,但他很会制造玩具式的机器。

许多成功学子因为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并真正找到了挖掘自己潜能的方法,才走向了成功。宇宙中只有一个角落你肯定能完善,那就是你自己。当你能够运用自己的潜能去争取地平线上可能出现的光彩夺目的东西时,你为什么要坐在自己的角落里?你要相信:自己是一只鹰。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捉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

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散步、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幼鹰渐渐长大了,羽翼也丰满了。

主人想把它训练成鹰,可由于终日和鸡在一起混,它已经和鸡一样,不知道自己还能飞。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崖顶上,一把将它扔了下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居然飞了起来!这时,它终于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力量,展翅高飞翱翔天空,成为一只真正的鹰。

相信自己是一只鹰,你就能展翅高飞。

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测试(包括权威的评价)能够衡量或预测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成功的机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禀赋各异的个体,即使出生就有身体障碍的人,也会有特殊的才能及天赋。甚至你会发现最使你感到挫折的事,其实就是你最大的优点和才能。

只要有机会和恰当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够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个人都能够取得成功,就看你以何种方式点燃自己智慧的亮点。就像外行人难以看出一堆貌不惊人的石头有何特别之处,但眼光独到的珠宝商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藏着价值百万的珠宝。我们要像珠宝商人认识他们的宝石一样了解我们自己。

前面提到的大文豪司各特在班级里是成绩最差的,可是他一旦离开教室就显示出自己卓越的活动能力。他的朋友都很崇拜他。他很爱读书,读的是各种小说和历史故事,他讲的故事很有趣,所以很多学生常常拿着零食,聚集到他的屋子里来听他讲故事。

达尔文虽然学习不好,但善于观察动植物,他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从小就喜欢研究一草一木,曾经研究过为什么树叶到秋天会变红。蚂蚁、蜂、虫之类都是我经常研究的对象。”有一次,由于他热衷于化学实验,曾遭到校长的训斥:“你光搞这些东西,浪费时间,不好好学习课程,学习成绩怎么会好呢!”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读书本来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也是青少年学习知识、丰富经验的必经途径。但现实中,却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越来越不想读书,甚至把学习看成一种乏味的负担;有的同学也想好好学习,但对某些科目缺少兴趣,一到上这个科目的课时便觉得索然无味,无法集中精力,更别说提高学习成绩了。

其实有句话叫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有了兴趣时,想学好它了,便会全力以赴、以最大的热情去做好它;而倘若对某件事没有一点儿兴趣,就会觉得没有动力,缺少一种必胜的信念,自然,其结局也就可想而知。

学习动机是直接激励人学习的内部动因。惟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动机产生于学习需要,产生于那些能成为推动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的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水平不同,学习动机的水平也不同。一个人若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那他就不会努力学习,就不会对学习成功有所追求。

因此,要学好功课,首先要解决的是对课本的兴趣问题,只要对学习有了兴趣,不愁成绩上不去。要想对本身厌倦的东西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当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无论如何,只要你有信心,就一定行。

1.别强迫自己。

如果你在学习某种功课时,心情不好,自然就学不进去,学习的效率就不会高,久而久之,不对它厌烦才怪。

你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改变这种状况:(1)疲劳困倦时不要去学习你讨厌的科目。(2)心情不好时不要去学。(3)饭后不要马上看书。(4)剧烈活动后别去看你不喜欢的书。

2.有点进步就给自己一点奖励

对于最难的科目,你不能像对其他科目一样苛刻要求,当你有了一点点的进步后,不妨及时给自己一点奖励,以增加自己的成就感。慢慢地,你就能够变没兴趣为有兴趣了。

3.学什么,让抽签决定吧

有时候,每门功课都需要学,但你却会偏向于主动学习你感兴趣的科目,而对于不喜欢的功课惟恐避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抽签决定该学哪一科目。不管抽中哪本书,你都得遵守“诺言”,认认真真地学下去。这样一来,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你也可以逐渐学好最不感兴趣的东西。

4.不要忘记劳逸结合

这是学习任何一门功课的原则,对不感兴趣的科目更是如此。如果为了弥补不足而心急如焚,加班加点,反而可跑让你对它产生更刁的厌倦。尤其在你对它有了一点兴趣之后,你更应该劳逸结合,以使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学习的兴趣。

什么是成功感

成功原本是指从事某项行为时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引发兴趣的成功感,是不经意间得到的满足感。也许原本并不是带着刻意的目的去做事情,结果事情的结局或反响却能够使自己十分满意,从而产生愉悦感。兴趣,便由此产生了。

孩子是否能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感,对各种各样好的事物是否都能产生一定的兴趣,家长的引导和配合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成功感”,可能来自于某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比如学习朗诵、舞蹈的孩子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并赢得赞赏;学习书法、绘画的孩子有作品展出或得奖;还比如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别人,或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华”而得到别人的喜爱,就像上面所说的那个小姑娘一样,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契机。对于家长来说,若因势利导,趁热打铁,那么就能很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感,可能来自于一次鼓励。

有的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看人家××……”,认为孩子总是别人的好——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做得还不够好,老是跟最好的去比。要知道大的成就来源于小的“成功”。孩子小有成绩的时候,你表扬他,他一高兴,在渴望继续获得表扬的心理作用下,下次就会做得更好。孩子做到三分,你就要表扬他三分多——当然也不能无中生有,表扬过度就会失去意义。而且这时还要严防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家长要做的,主要的不是现在就要孩子干出多大的成绩来,而是要培养孩子拥有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恒心。作为家长,要改掉上文所说的那句话,而经常对孩子说:“很好!你又进步了。如果再注意一下……下次就会做得更好”等之类的话。再比如,家长和客人在聊天时,孩子自觉地在一旁做作业,这时,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夸奖孩子几句,说一些“我这孩子完成作业很及时”“学习很用功”之类的话。孩子得到家长在客人面前的夸奖,心情自然十分愉快,会更加专心致志地学习。

成功感,可能来自于一次好奇心的满足。

一个健康、充满生命活力的孩子,会对外界事物产生广泛的好奇心,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孩子会看会听会想会问,而当他知道还可以通过书本,不麻烦别人就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使求知欲得到满足的时候,又何乐而不为?让好奇心得到满足是人的本能欲望的一种表现,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心理作用。如果父母善于发现和创造机会,引导得法,孩子的好奇心就会日益增强,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成功感最普遍的来源是战胜了某个困难。

一位西方哲人说:“克服最初的困难,获得成功的经历是终生努力奋斗的诱因。”孩子终于把一个有点难度的问题解决了,他会为自己感到骄傲。因此,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困难”,让孩子在解决难题时尝试到“成功”的感觉。当然,困难要适当,太大了克服不了,会丧失信心;很容易被克服的,又觉得没劲。正确的做法是将困难分成一定的等级来对待,让孩子一开始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尝更大的“甜头”。这样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就会使克服困难变成孩子的自主行为,不但锻炼了毅力,还能使孩子不再厌烦学习。

家长不要扼杀孩子的成功感

有的家长对孩子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这种情况不但是存在着的,而且为数还不少。从目的来看,无非是想让孩子学得更好些、更棒些,最好是出类拔卒、独占鳌头。“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似乎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就出在实施“父母心”的过程上。它往往只能造成那种使孩子的兴致遭受沉重的打击,从而产生动摇甚至是丧失学习兴趣的消极后果。

曾经有过这么一件事。有个孩子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得了从未有过的九十分。于是,放学后,他一改自己平时不喜欢数学的习惯,兴致勃勃地做起了自己的数学作业来,然后兴高采烈地向父母汇报了自己的这次考试成绩。不料父母却这样问他:“班里有几个人考了一百分?九十分是第几名?”结果,这孩子那原来极为舒畅的心情便在顷刻间被完全破坏了,他拿在手里的那张数学试卷,自然也不再对他有任何的吸引力了……

实际上,针对同样的情况,做父母的倘若能暂时放弃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而改用称赞表扬的方法,热情地肯定孩子的进步,真切地评价孩子的成功,那么,这孩子就很可能会从此喜欢上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感是建立学习兴趣的相当重要的基础,而且,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成功,也能够使学习者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成为继续学习并争取获得更大的学习成功的一种动力。如上述事例中的那个孩子,他一定也清楚九十分并不是班里的最高分,跟一百分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对他而言,九十分毕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毕竟是一种自豪的理由,毕竟是一个成功的标志,因此,那孩子以这一次的九十分为新的起点,朝更高的目标前进,也是十分合乎心理规律的。而实际上做父母的却轻视这个九十分的意义,根本不把孩子的那种成功当回事儿,那便无异于是在一颗眼看着就要破土而出的学习兴趣的种子上面,压上了一块又重又厚的石板。

学习的大敌是被强迫和永远看不到希望。由此推及将来的事业及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如此。学习兴趣就是自觉学习的愿望,这愿望必须发自内心才真正有效。客观地估评自己,制定适当的目标,让孩子不断地体验“成功”,让学习内化成心灵的渴望,学习才能变成自觉的行为,学习兴趣将不断地增大。随之而来的是信心及恒心的养成以及真正成功的希望。

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成功”和“兴趣”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起点往往在于兴趣,学习成绩的优异常常是兴趣的结晶。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呢?让我们来看看几位家长的高招吧。

一位叫岑波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兴趣要讲求方法,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嘛。他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我们将它们列出来,以供借鉴。

1.悬念法。

有时候孩子只对“玩”感兴趣,而一说到看书却提不起劲儿来。岑被自有妙计。“希望孩子读的课外书,我自己先看一遍,再给孩子讲书里面的故事,待孩子听得入迷时就故意停了下来,告诉他,这故事在某本书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必定会继续读下去。到了这时再和他讨论书中的话题,引导他认真思考,深入理解。慢慢地,只要我买来新书,孩子都会先睹为快。后来,他在图书馆办了个借书证,于是我的任务便只剩下辅导他选择图书了。”

2.引导法。

就像玩是孩子的天性一样,模仿能力强也是绝大多数孩子与生俱来的特点。他们会模仿电视里的偶像、模仿别的小朋友,父母更是孩子模仿的首选对象。如果父母利用这个特点进行引导,就会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有个小同学能背不少诗词名句,其实他的家长并未刻意要求他去背诵,只是自己平时在煮饭、洗碗、拖地板时有意识地随口念诵,这个小同学耳熟能详,从学着、跟着念到有意识地从书柜里翻出书来自己朗诵,家长再加以辅导,该同学的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浓。一来二去,他学起语文来就得心应手了。

3.补充法。

既然称之为“补充法”,就必然有一个被补充的主体,那就是学校教育。虽然孩子们在学校待的时间并不太长,但他们在其中所得到的信息量是成批次的,远远大于在其他时间段的信息接触。但是话说回来,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课本上的,在现实当中还是存在着一些课堂力所不能及的知识点,教导孩子学习这些知识就成了家庭教育的重大任务了。

家庭智力教育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复,而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像刚才所提到的那位叫岑彼的家长那样,每学期发了新课本,他都要先全部看一遍,了解孩子在学校要掌握的各科知识,然后配合教学进程,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充实和引导。比如让孩子观察大豆发芽的过程;上公园观察叶子的形态和区分草本木本与灌木乔木等植物;在闲谈时讲述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故事;鼓励孩子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多为孩子接触外语创造机会,拿外文说明书给孩子看,常带他到老外“出没”的地方去让他大胆地和老外进行会话等。如此一来,孩子不但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兴趣盎然,而且还会主动寻找课外参考书来读,自己创造一些条件进行实践,家庭智力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扶持法。

发现孩子的正当兴趣时尽量满足并加以引导。比如发现孩子对制作军事模型很感兴趣,就将某一战机或舰船的模型作为生日、节日礼物或学习进步时的奖品送给他,再帮他找来有关书刊,让他了解该战机或舰船参战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在模型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那些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而不是已经成型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培养孩子耐心细致的品格又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拓宽了他的知识面。

英国著名数学家麦克斯韦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画家,可是孩子却不喜欢美术,他把写生画中的菊花都画成了圆形、三角形或梯形的了。做父亲的明白了孩子的兴趣所在,就买了许多数学方面的书,麦克斯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后来终于在数学方面获得了杰出成就。这说明,让孩子学习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能够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和持久。

5.合作法。

在家庭生活中,遇到一些较轻体力的或者带有几个小困难的活儿时,你可以试着邀请你的孩子和你一起共同完成工作。比如在花盆里栽花、小修小补家用器具等。和孩子商量着干活,不但在品格上教育了孩子,如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思想,以及小主人翁意识等,而且能够以此为契机让孩子运用学过的知识做些小发明、小创造,或者开动脑筋克服一些困难并进行力所能及的操作,从而在劳动协作中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检验并提高孩子运用知识的实际水平。

通过这样的重点培养,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将不再是令其厌倦的事了。他将对新知识的获取产生一种向往和夭然的敏感,学习从此将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善于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

复旦学子通过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们普通人对自己潜在的能力往往认识不足,只有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才能将潜能召唤出来。

发现自己的潜能

美国一位颇具声望的教育委员会委员30岁之前一直过着平淡的生活,直到她去了一趟两个儿子上学的学校,她的一生出现了转折,校长的话让她的心都碎了。“你这两个儿子反应太迟钝了。”校长对她说。

她自己从小智力就很差,以至于不得不退学。如今两个孩子又被列为低能者,她难以忍受。她决定自己先上学,再教孩子们。

就这样,她上学了,还要兼顾家务。到第一学年末,她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于是,她更加努力地学习。

后来,她被授予文学硕士,再后来,她又取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美国教育委员会委员。她的孩子们也在母亲的鼓励下,出色地完成了学业。

智慧和能力总是潜藏在我们的生命之中,一个人如果永远发现不了蕴藏在自己体内无穷无尽的财富,那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当你挖掘自我,利用自己巨大的潜能时,你的价值才能实现。

绝不放弃学习

英国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被退过742次稿件,可他却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终于成了大作家,一生共创作564本书,实现了理想。鲁迅、华君武等名家也都经历过退稿、失败,可他们都没有放弃梦想,一直努力直至成功。

一位高考状元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算得上聪明。小时候一个长辈给他出智力测试题:树上有十只鸟,一枪打下一只来,树上还剩下几只?他回答是九只,而且一再坚持是九只,被长辈说成是“傻乎乎的孩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的成绩都是六七十分,在班级是后几名。他多次参加数学竞赛,都是银羽而归,无功而返。到了初中,学习成绩才开始赶上来,使老师们看到了他的潜力。

看到自己智慧的亮点,编织一个童话,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它。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没有努力地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以兴趣的重要作用也有精辟论述。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或许,把激发学习兴趣作为学习方法来谈,有点儿不恰当,但是,若是离开了这一点,谈任何的学习方法,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复旦学子的成功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不同于那些缘于学习压力怀有逆反心理的同学。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一向很端正,觉得学习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是达到某种目的(比如说升学)的一种手段,甚至单纯说它是掌握知识的过程,都是不很恰当的,因为它肩负着帮助我们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了解世界的重任。同样,我们的课本也都是有经验的专家权威经过反复斟酌而精心编写而成的,里面的内容自是茫茫学海中我们首先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它是比我们课外读物更有价值的东西。明确了学习是一件意义重大而乐趣无穷的事,课本是一些非常好看的书,他们便很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积极主动地去背去做,而不是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去应付,并不停地抱怨它枯燥无味。由于有积极的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也屡见成绩。这样就能不断地领略到学习上的愉快,有一种收获般的成就感,这就更促使我精神振奋,不知疲倦在去学习,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日久天长,学习已是一种生活需要了。

既然学习兴趣这么重要,那么,很多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怎样减弱的呢?

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能跟着回答如何提高一个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假如某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但教师每天都叫他做他根本不可能做得出的题目,天长日久,该学生还对数学感兴趣吗?再者,假如周围的人都能做老师布置的日常作业,惟独该学生一题都不会做,则此学生不感觉自己真是笨吗?再进一步,假如师生不仅不帮助他,还常常讽刺挖苦他,说他笨头笨脑,根本不是学数学的料,则该学生是否对数学已兴趣扫地了呢?

因此,要减弱某人对某事物的兴趣,无疑可用三个最基本的办法:

1.让他产生畏难情绪,让他觉得学习之难,难于上青天。

2.让他与周围的同龄人有个对比度,在对照比较中发觉自己简直是个活生生的笨蛋。

3.经常讽刺挖苦他,彻底摧毁他的自信心。

这三部曲一“唱”的话,任何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一落千丈。学习兴趣一落千丈,成绩还能上去吗?

既然上面问题回答了,则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只要对上面的三部曲反其道而行之即可。

第一,要使学习的内容是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这必然要求:

1.教材不能过难,尤其是习题不能过难,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力。

2.学生要有相应的基础,如果基础很差,就得花时间补好基础,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3.教师要讲得透,假如教师自己只能照本宣科,或虽能讲定理做习题,但讲得不深刻,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则学生也就理解不透,许多方面只能认识模糊了。

第二,尽量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假如周围同学能做的我都能做,则我的自信心就能很好地保持下去;假如有的方面我能做,而其他同学不一定能做,则我的自信心就愈加强烈了。

第三,既要有明显的赞语,又要有暗示性的褒扬,这种赞语与褒扬是激励学生进步的催化剂。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是自我价值存在的社会性、外在性的表现。

学的东西能够理解,自己常常比别人显得优秀一些,别人也明白地承认这一点,赞赏这一点,还有比这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事吗?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每天批调而行,长此以往,还怕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吗?

中国许多学生学不好某门课程的原因主要是:①学的东西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②由于内在与外在的种种因素,他们的基础打得不扎实,后来又没有花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好好补一下。这里的补不是容易的事,其实是相当费力的。

学生怎样努力,才能在学习上实现从无兴趣到兴趣浓厚的飞跃呢?

在教材内容适度的情况下,对学生自身来说,存在着兴趣学问的“三部曲”道理。

1.欲望兴趣:

这是学习之前的欲望兴趣。这个欲望兴趣实质就是人的欲望,人没有这个欲望是不会花任何精力去学的,而这个欲望又是与理想、志向、志愿相联系的,是与“志向学”这门从来没有开设的课相联系的。

2.强迫兴趣:

这是学习初期碰到的问题。要学习的东西(包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等)对我们头脑来说必然是从无到有的,而这些基本的东西只是构成以后再深入学习的兴趣单元。这些兴趣单元的本身是由对科学有着极强敏感性的科学家们提出的,一般的人是提不出来的,一般的人只是勉强去学习它,而一般人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在各种兴趣单元的联系中才能产生出来的。

譬如学围棋,围棋规则是兴趣单元,它本身并无多大兴趣可言,对围棋的真正兴趣是在以后的较量中产生的。几何学上的点、线、面、平角、直角、平行线等等是基本的兴趣单元,而只有熟悉了这种兴趣单元,才能对几何学产生真正的兴趣,当然这类兴趣并非一下就穷尽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获取的。由于兴趣单元对普通人来说常常不构成兴趣,因此学习者就非得有一段“强迫兴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较痛苦的、被动的,因为强迫的东西总是不“悦人”,因此,要获得强迫兴趣单元是要有一定毅力的。反过来,一点毅力没有的人也是根本不可能学好任何科目的。

3.惯性兴趣:

有了强迫兴趣后,学习中会自然产生出一种惯性兴趣来。任何学科如果不能自身产生出一种惯性兴趣,则这种学科就必然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人去从事科学研究了,学科也就不能发展了。有人说,有的科学家像苦行僧一样生活,从来不知人间的乐趣,殊不知,科学家是自得其乐,乐在其中,这是不懂科学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既然学科本身有惯性兴趣,那么,学生的进步主要是取得了从强迫兴趣到惯性兴趣的飞跃。而学生如果实现了这个飞跃,则学生也就变“他觉”为“自觉”了,所以,这个飞跃也是学生能学好某学科的最关键的阶段。

当然,如果没有阻力,依照惯性,此“学习运动”的惯性兴趣会不断进行下去,但一般说来,学习中总有持续不断的阻力,而这种阻力会使惯性兴趣成为“减速运动”,因此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惯性运动”成为“加速运动”,即要持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惯性兴趣。绝不放弃学习

高考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包括其心理能力。心理素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考生的水平发挥。我感觉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信心和毅力。

有人比喻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面对高考,首先要面对自己。自信心是学习的动力和拼搏的勇气。有一个复旦才子这样述说了自己的高考经历:记得,我曾经连续两次模考都考得很不理想,老师把我叫去,问我这样下去你能考上大学吗?我只说了个字:“能。”于是第三次模考我就考了全班第一。高考前,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为了什么?为的就是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我付出了的努力,就一定会收到回报。我现在正在为我的成功作最后的努力,我是不会让成功功亏一篑的,坚定的信念,会让你以加倍的努力去面对挫折和喜悦。

一个人只要选定了参加高考,就注定要放弃很多东西。我记得我高三那年,没有看过一次电影,没有在电脑上打过一次游戏,没有读过一本小说。学习累了便带上书去散散步。有位著名的学者曾说过,“作学问就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不要总是想给自己找个借口休息一下,娱乐一会,这样只能是自欺欺人。只有比别人付出的更多,你成功的机会才会比别人的更大。对于高考生来说,能抵抗得住外来的各种诱惑与压力,专心致志地去学习,这就是你的毅力。有了这种毅力,成功也就不远了。

高考不仅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磨练,只有经得起磨练与考验的人才会成功。“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愿你的汗水能换来一个火红的七月。

一、提高你的自信心

从复旦才子的成功经验来看,自信心对学习有着极大的作用。如何提高你的自信心呢,下面介绍几位复旦才子提高自信心方法。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下述的一种或几种坚持试用,必有成效。

1.在心底对自己说“我行”、“我能行”

有自卑感的同学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不行。我语文不行、我数学不行、我英语不行、我这不行那也不行。越认为自己不行就越没信心,越没信心就感觉越没劲,甚至破罐破摔。

有些同学,自己学习基础较差,快到期末考试时心里总想我期中考试就没考好,我不行,这次还是考不好。反正是考不好,反正又得受我爸爸妈妈的斥骂,就不想复习了。那自然还是考不好。

为了克服自卑心理,为了树立自信心要心中默念“我行,我能行。”默念时要果断,要反复念,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更要默念。只要你坚持默念特别是在早晨起床后反复默念九次,在晚上临睡前默念九次,就会通过自我的积极暗示的心理,使你逐渐树立了信心,逐渐有了心理力量。“天生我才必有用”,别的同学行我也行。大家都是人,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智力都差不多。只要努力,方法得当,自己成绩也能提高。其实即使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他一放松努力,他的学习成绩也会下降。我要努力,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2.开心事是信心的产物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开心的事,开心的事就是你做得成功的事,那是你信心的产物,力量的产物。每个同学都有很多开心的事,你多想你最得意,最成功的事。例如你百米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情景,回想那时你心理的感受。

某初中一年级学生焦某某,进入初中一年级后,认为可以松一口气了,觉得小学六年级紧张了一年,该放松放松了。结果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期中考试数学竟不及格。这对她刺激很大,心灰意懒。

她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对她说,只要你振奋起精神,拿出你小学六年级时的学习劲头你就行。在与她妈妈的交谈中,她回想起小学六年级奋斗的成绩,在小学六年级期中考试总分全班第三名受到老师表扬时的情景。于是对她妈妈讲,我好像心里踏实些了,有了点儿力量了,我相信我经过努力,我还是能行的。

3.常常微笑

没有信心的人,经常是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雄心勃勃的人,眼睛闪闪发亮,满面春风。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笑是快乐的表现。笑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笑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笑能使人忘记忧愁,摆脱烦恼。

学会笑,学会微笑,学会在受挫折时笑得出来,就会增强信心。请同学们仔细地体验一下微笑的心理感受,请你对着镜子自然的微笑,体验一下你内心的感受。看起来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做起来确实有效果。当你逐渐养成了经常微笑的习惯,你就会觉得内心充满了力量,充满了信心。

4.不要垂头丧气

人在遭到挫折、气馁的时候,常常垂头丧气。垂头是没有力量的表现,是失败的表现,是丧失信心的表现。成功的人,得意的人,获得胜利的人则昂首挺胸,意气风发。昂首挺胸是富有力量的表现,是自信的表现。

人的姿势与人的内心体验是相适应的,姿势的表现与内心的体验可以相互促进。一个人越有信心,越有力量便昂首挺胸。一个人越没有力量,越自卑就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学会自然的昂首挺胸就会逐步树立信心,增强信心。

一位小学六年级的胡某某,学业成绩不错。报考中学的第一志愿是某重点中学,没想到小学毕业考试失利,成绩是235分,他报考的重点中学录取的分数线是242分。他得知自己的考试分数回家后一进门就搭拉着脑袋,他妈妈一看他的姿态就知道他考得不好。他的妈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他说,谁都有考好考坏的时候,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考不上重点学校精神上不能垮,不能气馁,儿子你要挺起胸抬起头,振奋精神。他妈妈说挺起胸,抬起头,这正是说这样的姿态是有力量的表现,是有信心的表现。在她儿子受到严重挫折的时候,她指导她儿子挺起胸抬起头,用外部姿势的改变来逐步消除她儿子气馁的心态,帮助她儿子从挫折中走出来。

5.主动与人交往

见面主动与人打召呼,主动问候别人。按照常规,别人也会用问候回敬你。你问别人好,别人也会问你好,你对别人微笑,别人也会对你微笑。我们几乎很少见到你对别人微笑问候“你好”,别人会横眉竖眼对你说“你不好”,这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你和人在微笑的问候中,双方都会感到人间的温暖,人间的真情,这种温暖与真情就会使人充满力量,就会使人增添信心。

6.欣赏振奋人心的音乐

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当听到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时,往往因受到激励而热情奔放,斗志昂扬;当听到低沉、悲壮的哀乐时,往往使悲痛、怀念之情涌上心头。

健康的音乐能调解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当人受到挫折的时候,情绪低沉的时候,缺乏信心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音乐来欣赏,能帮助人振奋精神。军乐往往就有这种功能,它能激发人的情绪,使人充满激情。《义勇军进行曲》曾经使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为保卫祖国流血牺牲在所不惜。

二、培养最优的情绪来学习

学习要有好的心态和情绪,情绪好时,学习起来的效率就会非常地高,对于高中同学们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对高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曾经出版过一部十分有名的心理学著作《心商》,其中有一部分便是谈学习情绪的培养的,王教授认为,下面七种方法十分有益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

1.自始陶冶法

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在庭院花卉、草坪旁休息,在绿树成荫的大道上散步,在风景秀丽而幽静的公园里游玩,往往心旷神怕,精神振奋,忘却烦恼,消除疲劳。

当同学们由于学习的原因和人际关系的原因情绪低落的时候,你不要一个人闷在屋子里,要走到大自然中去,到绿色的世界中去。绿色就象征着春天,象征着生命,象征着青春,象征着力量。你到自然中欣赏着美好风光是摆脱苦恼的一种心理学调节情绪的方法。令人心旷神恰的风景,将冲洗掉心中的苦闷,惆怅的情绪将溶化在大自然的壮丽之中。

自然风光对人的心理有积极作用,早已被古人所认识。唐诗曰:“清晨人古寺,初日照高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身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磐音。”大自然确能使人缓冲心理紧张,陶冶人的情操。

不同的自然风光,对人的情绪调节作用不同。当人们漫步在碧波荡漾的湖畔,使人心活静。面对波涛滚滚的大海,使人想到迎风击浪。登上耸人云霄的高峰,使人想到奋发向上。

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皆有。同学们当你平时心情不好的时候可在晚饭后到你家附近的公园散散步,痛快地玩一玩,对改变你的不良的情绪肯定会有帮助。

每当升初中考试、中考、高考总有相当多的同学因考试成绩不满意而情绪低沉,这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如何较快以积极的情绪代替消极的情绪。与同学结伴做短期的旅游,经验证明这是一种调节不良的情绪的很好的方法。

2.语言调节法

语言是人的情绪体验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影响工具,通过语言既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绪,也可引起人的消极情绪。通过语言既可抑制人的愉快情绪,也可抑制人的忧愁与苦闷。即使不出声的内部语言也能使人调节自己的情绪。

看过电影《林则徐》的人可能还会记得林则徐在墙上挂有“制怒”二字的条幅,这就是用语词来控制与调节情绪的例证。

下面我告诉同学们几个用语言来调节情绪的方法你可试一试,我想会收到效果的。

当你遇到愤怒的刺激时,赶紧把嘴张一张,心里默念着“息怒!息怒!”。当你要发脾气时,心里默念着“忍!忍!忍!”同时张开嘴舌头从左向右转五圈,再从右向左转五圈。

当你遇到难办的事情时,心里默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你遇到紧急情况时,心里默念着“镇静!镇静!镇静!”

当你遇到过喜的事情时,把嘴闭住,心里默念着“不要激动”。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为了使消极情绪尽快地消除,你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语言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3.注意转移法

心理转移法可分为注意转移法、思维转移法与行动转移法,这三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的。

注意转移法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一种情绪状态中转移到另一种能引起其他情绪状态的事物上。

小常是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星期天到她表弟家去玩儿,与他的表弟发生口角,两人都感觉很委屈。小常的大姨妈把她叫到另外一个房间对她说,大姨妈给你买了几个发卡,你看哪个颜色好。她高兴的选择了一个红色的。当她去另一个房间的同时,小常的姨夫打开电视,正好播放《足球小子》的动画片,他的表弟两眼紧盯着电视。这实际是把两个孩子从委由低落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的注意转移法。

4.思维转移法

某校高三学生张某某,第一轮高考模拟考试得了430分,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心情很抑郁。回到家里经常两眼盯着天花板,沉默寡言,没心思复习功课。

他爸爸把在西城区念书的表妹的高考一模题拿给他做,对他说西城区模拟考试的难度也很高,你像正式考试一样看准闹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你如果答得不错,就表示你确有实力,不要因为你们海淀区的一次模拟考试不好而气馁。

这个孩子接过试卷之后,一面看闹钟一面开始聚精会神答题。他的思维的对象已不是模拟考试的烦恼,而是思考解决新的试卷的答题。当他把西城区的试卷做完之后,自我感觉良好,精神焕发,高兴地对他爸爸说,我觉得我行。

把思维活动从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上转移到另外的情绪状态中去,从而摆脱消极的、不良的情绪的缠绕称为思维转移法。

5.行动转移法

行动转移法是将某些情绪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去年高中毕业的郭某某,没有考上大学,受到挫折后,曾一度情绪消沉。经他的爸爸开导,认识到只有吸取经验教训,发奋图强,刻苦学习才可能考上大学,他很快调整自己的情绪。一年的奋斗终于结出了成功的硕果。1997年高考金榜题名考上了大学。

6.意识调节法

人的情绪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考试成绩不好,情绪低落,考试成绩满意则兴高采烈。而人的情绪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发生的,认识与情绪关系密切,人的意识能够调节情绪的发生及其强度。

意识调节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理智来克制感情,用理智来战胜感情。一般说来儿童及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水平较高,意志比较坚强的比道德思想修养较低、意志比较薄弱的能更有效地调节情绪。

1997年夏天,北京出现了四十年来未见的持续高温,某一宿舍楼的三层住着同是初二的两名同学。一个姓郑的同学整天穿着件小裤权不穿背心,而且不停叫喊,太热了,热死了,我烦死了。他暑假作业也不做,躺在电扇旁边吃着冰淇淋。而另一个学生王某某,每天有计划地温习功课、做作业。他妈妈劝他说,孩子这么热的天休息休息吧。小王说,越想热越热,越热越烦,我把精力用在功课复习上,我现在多出一份力,明年中考就多一份希望。我埋头做作业也不觉得热了。这两个孩子对天气闷热的不同认识,使他们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反映。

7.心理释放法

小钱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从小在她姥姥家长大,姥姥对她百般关怀,她与姥姥感情甚好。今年春天姥姥因心脏病逝世,她非常悲伤,一连几天都很少吃饭。上课也心不在焉,心情异常沉重。她妈妈感到孩子这种情绪如持续下去必然对她的健康与学习带来很大的危害。一天下午放学后吃完晚饭,她妈妈把她小时候与姥姥一起照的照片拿给她看,她顿时大哭了一场,哭后她的心清逐渐平静下来。

哭是释放人体悲伤心理能量的一种方式。哭使人流泪,泪水带走了人的悲伤。哭对人来说是痛苦的外在流露,是一种心理保护措施。当人遭遇到极大的委屈和亲友亡故的消息以及对自己的错误悔恨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哭起来。哭后心情就畅快些,比憋在心里好得多。

人在发怒也可根据情况合理地发泄出去,怒气将随之释放。如果怒气长期难消,将危害人的健康。学生们对老师、对家长如有很大的不满,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与老师、家长交换意见,释放不满情绪来恢复心理平衡,这是有益处的。

小周是高一的学生,她的爸爸是中学老师,对待学生非常体贴关心。为了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经常把这些同学请到家里来,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并且分文不收。而她爸爸对她的学习几乎不过问,她经常心里有气,特别是当她爸爸的学生来找她爸爸辅导时她就更生气。有一天晚上,她爸爸的学生走后,她主动谈出了对她爸爸的意见,她爸爸也检讨了对她学习关心不够。事后她对她的同学说,我对我爸爸的意见说出来后心理感觉豁亮多了,心情也舒畅多了,闷气也消了。

我建议同学们心里有什么不痛快的事,有什么痛苦的事,及时找你的老师或者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家长倾诉出来,这是缓冲你心理紧张恢复心理平衡的好方法。

不要压抑不良情绪,而要通过合适的渠道予以释放,这是调节与克服人的不良情绪很有效的心理学方法。但是那种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顾影响、不顾后果的任意发泄,不但不能恢复心里平衡,而且会带来新的烦恼,从而引出更加严重的不良情绪。

超越自己

一个人最难战胜的人,就是他自己。而一个创新的人,首先就要超越他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固有思想的束缚,才能为历史的突破注入新鲜的血液。

超越自我,突破自我首先表现出对现实自我的不满足而力求改变的内在动因。事物的变化周期,无论反映在日常中,还是个人发展上,都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序列,一种像四季一样变化着的系统。生活的车好像未曾有一日停止,但却有周期的演替,当旧的一轮周期寿终正寝时,新一轮周期也就负起了自己的使命。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一种周期既经完成,我们应做好准备,着手应付即将出现的新的无序和混乱,不能在“完成”之后止步不前,躺在成绩上睡大觉。过去已成陈迹,而未来尚不确定,唯有认真掌握现在。如果不能继续突破自我,继续推进事业发展,开始新一轮的工作,已经取得的一切,就将慢慢地被断送掉。“成功”、“完成”或许只是形式和原则上的过渡,更艰苦的工作又摆在眼前,我们要突破自满的藩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成功需要创造力。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虽然不会在太大的风险,但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只有突破思维定势,不断超越,进行创新性的思考,你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创造力属于那些具有要求自己更进一步习惯的人,它会使你产生迅速作出决定的能力,也会产生使你立即改正错误的决定,更重要的是,它会使你紧紧抓住成功的机遇。

从使命感向责任感发展,复旦人正走向成熟。作为复旦的学子,首先应该秉承复旦的创新精神。

要创新,就意味着要摆脱旧的东西,增加新的创意。正所谓去旧立新。

首先就要排除固有的旧的固定人的思维的观念

大象能用鼻子轻松地将一吨重的行李抬起来,但我们在看马戏表演时却发现,这么巨大的动物,却安静地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

因为它们自幼小无力时开始,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无法动的木桩上,当时不管它用多大的力气去拉,这木桩对幼象而言,是太沉重的东西,当然动也动不了。不久,幼象长大,气力增加,但只要身边有桩,它总是不敢妄动。这就固定的观念作用的结果。如果人也如此,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被“拴”在“木桩”之上,而却不能发觉,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是多么地可怕。

所以,我们应增加创意,不断地向更新的方向发展。

复旦的一位教授有一次参观北京市的一所公立高中时,走进一间高三的教室,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书一个实心的小圆。他问学生:“这是什么?”90%以上的学生都说那是一个点,其他的学生则说是一个句号。

而在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教室里又重复一次这个实验时,结果出现了27种不同的答案,从“我爸爸的秃头”到“路灯的眼睛”都有。

小学三年级和高三学生的答案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差异?答案就是,右脑充分发展所致。1981年罗杰·史派瑞因为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功能,而获得诺贝尔奖。我们在左脑职司逻辑、线性及分析性思考;而右脑则控制想象力、创造力及冲动性思考。左右两半球虽然各司其职,但动作却相辅相成。例如:当我们想到某人时,右脑的动作使我们想到他人脸,左脑则使我们联想到他的名字。

遗憾的是,我们在学校所受的教育,鼓励的是左脑的活动(例如记诵一些已发生的事实,然后来填写试卷),较少鼓励右脑的活动(创意思想等)。结果是,我们在左脑过度发展。而在复旦,你就不会有这种遗憾。“创新”精神,是复旦治学精神的一个特别突出的方面。这种“创新”,决不是胡思乱想、哗众取宠的胡闹;而是发于勤奋、严谨、探索、求实,继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之基础上的功到自然成的智慧的迸发与闪耀!

现在的复旦,学术诘难、争鸣之风依然彼伏此起,相互竞争和敢为学派的创新之事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重复导师所设计的现成的道路,宁愿在自己开拓的道路上碰得头破血流。

复旦出现了如此“混乱”的局面和如此多的“逆徒”,可是学校领导和老教师们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的欣喜,因为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复旦的勃勃生机和无限的希望。

在复旦大学,无论是祖师爷辈的老师,还是师爷、师父辈的老师,也无论是刚刚转为老师的师兄师组辈的老师,他(她)们都特别喜欢和鼓动学生“反对”自己的观点。他(她)们经常在课堂上或课堂下同学们说:“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动脑筋,要善于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去分析问题,要学会发出新的材料、新的问题,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提出新的观点或看法;就是在考试的时候,你们也可以不必按老师的观点去答卷,完全可以写上自己的观点,老师的也只是一家之言。只要你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时,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是与老师的观点完全相反,也照样可以得高分!”社会学系的一位老师谈到他的评分标准时,说得更详实:“完全照笔记回答的给八十分以上,答自己想的给九十分以上,而完全照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回答问题的很少有九十分以上的。”历史学系的一位老师也曾说过:“你们按照我讲的内容和观点答卷,等于把我给你的知识又还给了我,这没有多大的意义。”

复旦的老师说这番话,决不是谦虚之词,更不是客套话;而是肺腑真言。复旦的学生在这方面也是从来就“不谦虚”、“不客气”的。“逆徒”是一代接一代。

有无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有无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创见,是复旦考核学生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复旦精神锐气的关键所在!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在过去是如此,在将来的社会里更是如此。邹衡先生说过:“世界经济和技术正面临着一个连续的时代。换言之,在技术和经济政策上,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理论上,都将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以,我们不要问:‘明天将会成为什么样?’而应考虑‘今天要做些什么才能创造出我们所憧憬的明天。’”新世纪已经来临,21世纪的竞争呼唤着创造型人才,墨守成规只能导致在竞争中失败。当前,各国的有识之士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创造力将是未来人才的首要素质。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流人才不具备世界级的创造力,那么,这个国家将无以在21世纪的国家竞争找到立足之地;同样,一个人不具备较强的创造力,那么,他也不可能在未来世纪里找到其发展之地。”因此,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复旦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体现了中国人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复旦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动力,要永远发扬光大。”

目标、信心

一、依据目前情况制定目标

制定成功的目标,不仅要考虑未来的情况,而且要考虑目前的情况。目前的情况,是制定目标的动因。如果目前的情况很好,何必还要画蛇添足地制定什么新的目标呢?虽然进取心人人有之,但也不可盲目进取,甚至舍弃好的,舍弃自己的优势,而舍近求远地去寻找得不偿失的事情。劳伦斯·彼得说,最大的危险是不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这一点会使你成为一个能力有限,没有自我意识的“才华横溢”之士。

本来,有的人的处境已经十分不错,却在误用的“进取心”的支配下,或者在缺乏自我意识的情况下,喜欢人云亦云,喜欢随大流。结果,盲目地制定目标,盲目地实施目标,适得其反地实现目标。可以说,目标实现了,原来的优势却丧失了,实现目标后得到的是后悔和沮丧。

劳伦斯·彼得说,很多人就是这样,常常迷失自己。本来,他应该在下一个十字路口往西走。但到了十字路口,却因见东边的马路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也跑过去凑热闹。其结果,他以持久不渝的快乐换取了暂时的满足。因此,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切忌盲目,切忌人云亦云,切忌赶时髦、随大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正确认识现在。

二、现状满意测测

为了更好的认识现在,你可以做一做“现状满意检测”。这一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首先在纸张上写下标题:“目前生活中,有哪些是我不喜欢的(也就是打算改变的事物?”)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可以列出一张清单,把目前不喜欢的事情一一列举,诸如:“收入太少,支出太多,入不敷出”;“我觉得自己在目前的岗位上是大材小用,无法发挥个人的才干”;“工作时间太长,和家里人相处的时间太少”;“住宿环境太嘈杂”;等等。

第二个步骤是回答目前的生活中哪些是你所喜欢的(打算保留的事物)。对这一问题同样要作出具体明确的回答。比如可以在纸上写下:“朋友关系”;“工作时间有弹性”;“工作单位不错,领导可以信赖”“住房还可以”;“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等等。

第三步骤是回答“在目前工作中,有哪些是我不喜欢的(打算改变的事物)?”或者说“目前工作中哪些是我喜欢的(打算保留的事物)?”同样开出清单,对每一个问题作出回答。这样会使问题越来越明朗,使人想改变的事物越来越明朗。

3.坚定目标

一位已考入复旦的学子回忆了自己高三时的学习情景。

1996年9月,即将过18岁生日的我踏进高三(5)班的教室时,忽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班主任没有换,仍然是那个胖敦敦笑呵呵的徐老师;经过一个暑假,同学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教室里的气氛已与已往不同了,同学们的眼中都流露出焦急的神色,班主任也一改以往的漫不经心。这时我才真切的感受到我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以后的一年时间,对我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同学们都到齐以后,班主任简短地说了一下高考的严峻形势,并希望全体同学坚定信心,苦读一年,争取顺利通过高考。他最后送给我们一句话,至今我的耳边仍经常回响着,那就是:“人生如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老师希望我们时刻记着这句话,体会它的含义,鞭策自己前进。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一时被突如其来的繁重课程弄得手忙脚乱,整天有着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习题,我感到自己不能适应高三的学习。现在看来,那时的我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能挺过去,也许就要消沉、低落下去,从而耽误大好时光。幸好我的班主任老师及时发现“苗头”并找到我,与我进行了一次长谈,帮我解决思想问题,并为我指明了努力方向。记得当时老师问我还想不想考复旦了,我非常坚定的回答:“想”。因为复旦是全国最高学府,我在高一时就梦想能到复旦读书。然后老师便对我说,既然已经订下目标,就要百折不挠地争取实现它,不要因为一点点小的困难就动摇自己的信念。我对老师讲了当时困扰我的问题,那就是时间不够用,好些知识学起来不得要领,主要就是感到自己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对我讲,遇到这种情况很正常,因为高三的学习毕竟不同于以前,这时能做的就是咬紧牙关硬挺下去,直到找到很好的方法为止。最后老师对我讲,我们学校96级的学生胡巍考了全市文科第15名,只要我能保持这个成绩,那肯定能考上我梦寐以求的复旦。

经过这次谈话,我坚定了考上复旦大学的信念,使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我心里暗想:我一定争取超过胡巍,因为我并不比他差,他能考15名,我为什么不能考进北京市前10名呢?当然,这只是我心中的“小算盘”,没有向人公开过。从此以后,我仿佛是一条不知疲倦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不久,我完全适应了高三的学习,学习成绩开始稳步提高。

正是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使我走出了阴影。我希望所有的高三同学都有坚定的努力方向,这会成为你动力的源泉。正如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说的那样:“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最高力。坚定信念就是培养意志力。

让目标激励你前进

选择具体目标,并非一件易事,因为目标的选择,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对本人才能的自我认识。家庭及工作岗位等一系列原因。所以,不少年轻人和中年人也知道要学习,学一点有好处,也不乏献身的热情,但提到选择目标,却望而生畏,他们认为,专业已明确的,不用选择目标,专业不明确的,很难选择目标。他们感到最困难的是本职工作、爱好与选择目标的矛盾。其实,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可以通过主观的调节,结合进行。结合本职工作选择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比较容易取得支持与环境的助力;结合本人爱好选择目标,则由于兴趣所在,往往能倾注全副心力于其间。据我国某报社记者对近100名看来取得一定成就的自学者调查分析,这些自学有成者,56%是结合本职工作,力求深造的。如荣宝齐《装校概说》的专著;化验工刘绍噗结合本职工作刻苦自学,在分析化学研究中作出了成绩,被破格晋升为化学工程师;旅店服务员王仁兴撰写《旅店知识》和《北京饮食指南》;民间医师金定国钻研中医学,成为医学院教师。还有44ffe则根据自己的志愿爱好,选择目标,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小酷爱音乐的青年王强,编纂了《音乐辞典》;中学生任海仓,经自学考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当研究生,等等。当然,最好是结合本职工作选择目标,因为一般说来,业余学习时间究竟有限,而在当代知识爆炸,如何不使自己的头脑成为浩繁知识的贮藏库,有选择地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并让它们迅速地转化为聪明才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业余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以工作需要为根据,确定学习的重点与方向。另外,把业余学习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也符合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人们的思维发展表现为认识的逐渐深化过程。认识的历史的辩证的发展决定了认识的联惯性、继续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人们的学习只有符合和发展认识的这种特性,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把业余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就是遵循了认识的继续性的特点,把业余学习时的思维活动与工作实践中的思维活动联系起来,就能发展并深化白日里工作实践中的思维活动。许多业余学习和本职工作结合得好的经验证明,白天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常常在业余学习中得到解答。不管是结合本职工作选择目标,还是根据爱好选择目标,都要有所弃,才能有所取;有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

像凸透镜一样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

有一次,一个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法布尔赞许说:“看来你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对音乐和美术我也感兴趣。我把时间全都用上了。”法布尔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放大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人们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讲求效率,效率高者,时半功倍。反之,则时倍而功半。

在学习中,怎样提高效率?蔡元培讲到,“惟有专心致志,心力集中。”宋代著名学者朱竟也曾对他的学生说:“余尝谓读书有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能不到者乎?”朱衰的所谓“心到”和蔡元培讲的“心力集中”,都是讲注意力问题。按照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解释,注意力这种心理现象,是由大脑皮质活动的重要规律之一——“神经过程的诱导律”所支配的。人在做某一件事时,大脑皮质的某一区域就会发生一种兴奋过程,其他相邻的区域则相应发生一种抑制过程。这样,一个兴奋,一个抑制,就构成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一个人在读书时,如果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书的内容居于他的意识中心,兴奋区域高度兴奋,它就会抑制各种外界干扰。反之,读书时注意力不集中,书的内容只居于他的意识边缘,那他的学习效果肯定不好。苏联有个教育学家说过,“注意力是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的一切都要经过它进来。”战国时候的孟子讲的两个小孩跟全国闻名的棋手学棋的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连学下棋这样的小事情也非有高度的注意力不可。

历史上凡是事业真正有成效的人,工作和学习时总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如痴如迷的程度。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居里夫人有着非凡的注意力。她小时候读书很专心,完全不知道周围发生的一切,即使别的孩子为了跟她开玩笑,故意发出各种使人不堪忍受的喧哗,都不能把她的注意力从书本上移开。有一次,她的几个姊妹恶作剧,用六把椅子在她身后造了一座不稳定的三角架。她由于在认真看书,一点也没有发现头顶上的危险。突然,“木塔”轰然倒塌,引起周围的孩子们的轰笑。至于大科学家牛顿把怀表当鸡蛋煮;黑格尔一次思考问题,在同一地方站了一天一夜;爱因斯坦看书人了迷,把一张价值一千五百美元的支票当书笺丢掉了等类轶事,都是这些伟大人物注意力高度集中,事业上成功的宝贵经验。

怎样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呢?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使刺激引起的兴奋强烈起来。爱迪生在实验室可以两天两夜不睡觉,可是一听音乐便会呼呼大睡;苍蝇是四害之魁,瘟神之首,可是在仿生学家眼里,苍蝇竟成了“彩页”。可见,注意力与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兴趣大的事情,对人的刺激就大,兴奋程度就高,注意力就容易集中。

排除外界干扰,也是提高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有两条办法可供选择,一种是闹中取静,像李政道那样。李政道小时候常到茶馆去读书,形成习惯之后,无论再吵的环境,他也能定心读书。一种是闭门谢客,像诗人普希金那样,把自己关进书房,闭门苦读。小说家契柯夫则既能在喧哗的环境里写作,更能在宁静的书屋挥笔。英国科学家培根指出,演算数学题可以使人专心,因为做数学题稍一分心,就会做错或者根本做不出。如果你对数学没有兴趣,那就抄书吧!几张纸抄下来,注意力也就慢慢集中了。法国伟大科学家居里则说:“当我像嗡嗡作响的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时,就自然排除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在这里,高尚的志趣,顽强的意志,完全可以对注意力的集中发生巨大的作用。

当前,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如果不采取窄化专业,纵向深入,就会把有限的精力白白耗费掉。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武在《又答王气书》中写:“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马克思也认为,研究学问,必须在某处突破一点。歌德曾这样劝告他的学生:“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鲁迅也说:“若专门搞一门,写小说写十年,做诗做十年,学画画学十年,总有成功的。”无论苏轼讲的“作一意求之”也好,歌德讲的人不能骑两匹马也好,还是鲁迅讲的专搞一门也好,都和法布尔讲的“聚焦”是一个意思。

横观中外,纵览古今,凡大学者、科学家,无一不是“聚焦”成功的。就拿法布尔来说,他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天,他大清早就俯在一块石头旁。几个村妇早晨去摘葡萄时看见法布尔,到黄昏收工时,她们仍然看到他伏在那儿,她们实在不明白:“他花一天功夫,怎么就只看着一块石头,简直中了邪!”其实,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法布尔不知花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数学家陈景润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数学离不开“聚焦”,作画也是这样。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作画五十余年,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专画兰竹,不画他物,终于成为增画兰竹的高手。还有徐悲鸿擅画马,齐白石植画虾,黄胄增画驴,而古人唐伯虎拿手的则是仕女画。画猫专家曹今奇,现年五十多岁,他从八岁起学画,专画猫,他画的猫曾在中国大陆首屈一指,连许多国外商人也向他高价订购“猫画”。如果他们想行行拿状元,恐怕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无数事实说明,精读窄化专业,纵向深入,这是最经济而又极有效的学习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合理运筹时间,求取最佳学习效果的金钥匙。

把目标化作行动

制订目标是为了达到目标,目标制订好之后,就要付诸行动去实现它。如果不化目标为行动,那么所制订的目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

实际上,相对来说制订目标倒是很容易的,难的是付诸行动。制订目标可以坐下来用脑子去想,实现目标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化目标为现实。

许多人都制订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这一点来说每一个人似乎都像一个谋略家。

但是,相当多的人制订了目标之后,便把目标束之高阁,没有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结果到头来仍然是一事无成。

如同除了穿过黑夜不能到达早晨一样,只有行动才是达到目标的惟一途径。

目标已经制订好了,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要坚决地投入行动。观望、徘徊或者畏缩都会使你延误时间,以至使计划化为泡影。

万事开头难!要干成一件事情,人们总是觉得迈第一步困难重重,总是下不了决心,就像俗语所说的那样:老虎吃月亮无处下爪!

于是便迟疑不决,犹豫不定,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这样推来推去便延误了时间,也就推迟了成功之日的到来。

对于一个想干一点事情的人来说,这样迟迟不见行动是十分有害的,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而且消磨意志,使自己逐渐丧失进取心。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常常缺乏开始做的勇气。但是,如果你鼓足勇气开始做了,就会发现做一件事最大的障碍,往往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更主要是缺乏行动的勇气,有了勇气下决心开了头,似乎再往下做就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这样不断地做下去,你就会发现高目标越来越近,你的目标正在渐渐地化为现实。

朝着你确定的目标持之以恒、换而不舍地做下去,这便是实现任何目标的推一的办法,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也许,当你开始行动的时候,你还不能看见你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你的目标还是一团模糊的影子,这时你往往会感到困惑,感到目标的遥远,感到跋涉的艰难。但是,只要你毫不停顿地做下去,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你就会发现你离目标越来越近,目标在你的眼里越来越清晰,最后终于以动人的姿态展现在你的眼前。

快节奏工作是成就事业的法宝。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当好友许寿堂问及鲁迅有什么讲究时,鲁迅回答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对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赶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加勤勉,做事迅速,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爱因斯坦在瑞士联邦专利局工作时,他快节奏地用三、四个小时就做完了全天应做的事情,然后利用办公桌的抽屉进行学习和研究,终于在1905年,在几个领域内同时取得伟大成就,开创了科学史上的先例。

凡事拖不得。鲁迅的写作经验就是“马上”。鲁迅在一篇题叫做《马上日记》的《豫序》中写道:“……然而既然答应了,总得想点法。想来想去,觉得感想倒偶尔也有一点的,干时接着一懒,便搁下了,忘掉了。如果马上写出,恐怕倒也是杂感一类的东西,于是乎我就决计:一想到,就马上写下来,马上寄出去,算作我的划到簿。”他还在逝世的前一个月,写过一篇叫《死》的文章,说由于生命产生了“为先前所没有的”对一切事情“要赶快做”的想法,“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记得了自己的年龄”。鲁迅经验的可贵,就贵在“马上”和“要赶快做”上。

翻阅历史,所有伟大人物的历史,都是一部和时间赛跑的历史。马克思说:“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列宁在一生中,也处处进射着和时间竞赛的光芒,他总是十分珍惜时间,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献给革命。

戒“拖”的妙方就是学会如何同跳动着脉搏一样的、和正在想溜走的“现在”打交道。在每个人的生命的长河里,都泛着分分秒秒光阴的波浪,它们稍纵即逝,却又“法力无边”,能把你推向成功的彼岸,也会引你触礁覆没在险滩。时间中惟有“现在”最宝贵,抓住了“现在”,亦即抓住了时间,成功就会向你招手。而“拖”却是影响你抓住“现在”的最大障碍,就像你成功航线上的礁石。有的人经常为一种不可名状的期待所烦扰,总觉得来日方长,“现在”无足轻重,只有“将来”才会有无限风光。对于这种“现在”只是“赊账”,“将来”决定一切的观念,朱光潜老先生说得好,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此身担当起,不推倭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1933年新年伊始,《东方杂志》举办题为“新年的梦想”征文,在应征回答“梦想的中国”的百多人中,梦想“大家有饭吃”者有之,梦想“大同世界”者有之,等等,鲁迅读过后十分感慨,他认为梦是好的,但更应面对现实,并且深情地说:“然而要实现这(梦)境的人们是有的,他们不是说,而是做,梦着将来,而致力于达到将来的现在。”奉劝那些“梦”将来成功,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人们,再不要拖拖拉拉,延误光阴,而要致力于达到这一种将来的现在,从今天就立即行动起来,今天行动,不是比明天要早20多小时吗!?

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模式

平庸的人轻视学习;单纯的人赞美学习;聪明的人利用学习。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劳逸结合法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要变傻

西方有句名言,意思是: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要变傻。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在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都知道一个学习效率公式:7+1大于等于8,就是每天7小时学习,1小时娱乐锻炼,效果大于8小时连续不断地学习。所以,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也是提高效率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学习的胜利意味着获得新知识,但学习消耗的却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一味地发挥“拼命”精神,整天只知道学习,头悬梁,锥刺股,最终只能是精疲力尽,学无所成。列宁十分反对这种“学习狂”的精神和做法,他说:“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毛泽东也曾责问鼓吹这种精神的人说:“又叫马儿跑得好,又叫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

学习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视觉神经在接受到外界的信号刺激以后,把信号传到大脑,引起大脑皮质响应区域的兴奋,信号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与这种区域兴奋成正比例关系,即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兴奋就越高。大脑在这种兴奋状态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记忆理解等。一旦学习的时间超过大脑兴奋的极限,大脑皮质的该区域便由于工作过度,而逐渐失去兴奋的能力,开始由兴奋过程向抑制过程转化,于是疲劳就产生了。

如果你发觉自己反复读一段文字仍然不能吸收,那就表明,你已经达到了一天学习量的最高峰,应该立即停止学习。科学家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认为,他们一天学习最适合的时间长度是五个小时。如果你是精力旺盛的人,学习的时间会延长些。

大脑是学习的机器,它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学习作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都会产生疲劳。当体力劳动产生疲劳之后,立刻休息片刻就可以恢复。但是,脑力劳动的恢复就不同了。即使停止学习,大脑兴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平静下来,因此,对于大脑的保护就是休息和放松。

爱因斯坦疲劳后,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几首喜欢的曲子,使自己从那些符号中解脱出来。当有人问他的业余爱好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小提琴。”

马克思在研究中一旦感觉到疲劳,就找出一张草纸,画一些图,借助这种方法转移大脑的兴奋区域。

聪明的学习者,善于在自己的大脑产生疲劳前,及时转换学习的内容,或通过休息和运动转移兴奋热点,巧妙地把紧张和放松交替在一天的学习中,保持最佳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厚积薄发学习法

厚积薄发,顾名思义,就是平日不断积累知识,到关键的时刻能够喷发出来的意思。学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可以一潮而就的,它需要平日里对一点一滴知识的积累,它包括每一个公式的记忆,每一项语法的掌握,可以说每一位名人的成就,都是与始终如一地努力学习,认真积累分不开的。

在学习上没有任何捷径,只有不断地积累——积累——积累,以至于最终喷发。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切莫急功近利,只要踏踏实实地学好你每天该学的东西,最终胜利就会属于你。

凭着平时的积累,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并磨练出一套技巧,那么你就为自己创造了成功的机会。

据《扬子江报》报道,2001年从江苏省高考阅卷点传出佳话,在作文评卷中,一位考生用古白话文写就的佳作不仅仅让阅卷的老师一致拍案叫绝,给了满分,南京大学也表示愿意采取特殊政策破格录取该生。

积累得来的满分

据了解,赢得满分的蒋听捷是南京13中理科班的学生。小学时,他就开始阅读古典名著,《水跳、《三国演义》、《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小说和一些名人传记。也许是因为阅读广泛的原因,他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高中开始,他就喜欢用自己擅长的古白话文书写文章,偶尔也作诗、填词。据他的语文老师讲,得知蒋听捷高考作文得了满分,她既高兴又惊讶,蒋听捷真是闯出的一匹黑马!因为班上有好几个同学作文都不错,在区里比赛还得过奖,蒋听捷却不在其中,但蒋听捷常用古白话文写作,非常简练,有的寥寥数笔,却很有灵气。看来真是“功夫在诗外”。

没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没有平时深厚的古白话文基础,怎么能写出这样的美文!

不动笔墨不学习

怎样进行知识的积累呢?古人说:不动笔墨不学习。当你开始读一本书的时候,最好拿出一支笔,顺手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写写画画,这和读一样重要。

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书中介绍了这位伟人的读书方法——在书上画横线。他说:“画横线的方法使他非常容易地在书中找到所需要的东西。”

阅读之后最好不要忘记把有用的东西记下来。记录方式可以是卡片,日记,提要,心得,札记……“这种方法是笨了点,也苦了点,但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总离不开这条路。”梁启超这样说是合情合理的。甚至是你在听一堂课,或者思考一个问题,或者做一件别的事情,看电影,聊天,走路时,如果忽然有了好的想法,听到一句有启发的话,得到有价值的信息,都要把它们记下来,这些都是重要的积累。

唐朝大诗人李贺就是这样成为诗人的,他的“鬼才”——奇思异想都来自他的“纸袋子”。

托尔斯泰也是用这样的方法积累人物素材的。他有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他见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记录他们的故事、相貌、口头语、动作……

积累的学习方法要做到:读书学习的时候,要在书上及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做你自己特定的符号;读书之后要做笔记,记录或者摘录下对你来说最有用的东西;平时要随时记下自己的想法、信息等;最重要的是,你要努力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善于总结学习方法

以迂为直,打牢基础

人们常把学习比作万里长征,以此来说明学习的艰辛,任重而道远。却很少去想如何取得长征的胜利。以迂为直的战略思想,为我们长征胜利提供了一条成功的捷径。以迂为直,不是指导人们走弯路,而是指导人们如何以“迂”的方法达到“直”的目的。

一位年轻的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让人羡慕的小说家,便把孩子送到了当时法国国内最著名的小说家福楼拜的门下学习。

第一次上课,那个想成名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精心写的两个习作,希望通过这两篇习作得到老师的指导,然后印成铅字。可是,他的老师只看了看他的习作,然后,便给他留了一项作业:让他去观察停在街上的拉车的马。老师对学生说:那里有许多马,你仔细地观察它们,然后用一句话把它们的特征描写下来,让我通过你写的,一眼就能分辨出你写的是哪一匹马。

这位年轻人开始放下写小说的念头,专心去观察描写那些马。后来他的老师不断地为他安排不同的观察对象,从一堆火,一棵树,到一个小孩,一个妓女,每次年轻人都认真完成老师安排的观察作业。这样,一直到十年以后,他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羊脂球》,震动了整个法国文坛。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青年小说家了,他的名字叫莫泊桑,继法国小说大师雨果、左拉、福楼拜等人之后,被排在世界文学大师之列。莫泊桑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且还应归功于他的导师为他制定的以迂为直的学习战略。

与他的成功道路相同的还有大画家达·芬奇。达·芬奇开始学习绘画的时候,老师给他拎来了一篮子鸡蛋。开始的时候,达·芬奇还有些困惑,经老师的提示才发现,不同角度的蛋有着很细微的差别,每一个蛋都不一样。这样一来,达·芬奇通过画蛋苦练基本功,一练就是三年,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大诗人陆游告诉自己孩子们的学习秘诀。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必须懂得基础的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基础知识入手。

治学要治本。犹如做生意要有本钱一样,没有大本钱就不能做大生意。治学的基础越深厚,治学就越有成果。有的人急于求成,往往在学习一开始,便突飞猛进,结果舍本求末,欲速则不达。

一个狼吞虎咽的人往往是消化不良的病人。真正敏捷的人,并非事情做得快,而是做得好的人。

抓住听觉记忆与视觉记忆的最佳点

学习中,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我们都懂得这样的道理: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多的人健康。真正能够学到很多知识的人,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题的人,而是学到了最有用知识的人。什么是最重要的知识呢?对于学生来讲,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就是对你最有用的,也是你听觉和视觉记忆最深刻的。

爱因斯坦就卓有成效地掌握了这一法则,他说:在学习中要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入的东西,而把其他的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自己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做到擒贼擒王,而这个“王”就是重点,即你要获取的精华。

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探险,你随着诗人进入奇幻与想象的领域;你看到小说家笔下的人生;你在神游中乘船沉潜到大海深处,忽而随着伟大的探险家游历极地世界;科学家带你进入实验室;而在阅读别人的传记中,你跟着此人奥妙的人生经历长吁短叹;在史学家的回顾分析下,你学到了鉴往未来,而哲学家则与你分享他的智慧。

读书要有目的

即使你自认为不是个“爱读书的人”,每天你还是会不可避免地“阅读”一些东西。如:杂志上的文章、录像机的使用说明、冰箱上的电话留言,以及最近的心情记录等。

无论阅读什么,你都会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将影响你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读它——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你绝对不会用看小说的专注去看录像机的使用说明,同样的,阅读报刊杂志的文章与看购物单的态度也会不同。没有阅读的目的,你会发现,自己只是漫无目的地看书,而且效率非常差。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学生都不了解“确定读书目的”的重要性。他们所持的态度往往是:“滥射也会打到靶心。”

在你能够了解所要读的书——并将它“牢记”以前,你必须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眼前的东西。

一、确定你的读书目的

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所能给予的最佳答案是:“因为老师说的”,那这个答案可不够好哦!看来,我们得花点时间帮你找到更好的理由。读了一章就宣称:“我功课做完了”,那是没有用的。或许你还会将书本放在枕头底下,希望藉此慢慢地吸收书中的内容。

除非你确定读书的目的,否则你会发现,自己虽然把整本书都翻遍了,脑子里除了记得各章的标题外,书中内容可就是一片模糊了。

根据阅读专家的说法,读书的目的不外乎下列六项:

1.为了掌握某种“信息”

2.为了寻找重要的细节

3.为了解答某个特定问题

4.为了评估你正阅读的书籍

5.为了应用阅读的资料

6.为了娱乐

拥有目的而读书,是增进理解力的第一步,因此建议你采用一些简单的技巧,藉以确定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

二、从书中找线索

每一本书都能提供一些线索,帮助你确定阅读的目的。首先是很快地温习指定课程,寻找你期待获得解答的问题。而在开始阅读之前,先就后面列出的几个要素加以思考。

就像报纸的大标题可以提供线索,让你大致了解报导的内容。以下要素也能帮助你看出某个段落或章节所要传达的信息:

1.各章标题与小标题

通常各章的标题与醒目的小标题,已经点明了主要议题的细节。在一些教科书中,段落标题或刻意凸显的“序言”,更说明了作者所要陈述的内容。

所以第一步,先把要温习的功课浏览一遍,只要注意各章节醒目的标题与小标题即可。

举例而言,假设你在历史课本读到的标题是“帝国主义的衰落”,你就可以用这个题材设计下列问题:

A.“什么原因”(WHAT)导致帝国主义的衰落?

B.“是谁”(WHO)造成帝国主义衰落?

C.“何时”(WHEN)帝国主义开始趋于衰落?

D.“为何”(WHY)帝国主义衰落?

E、“何处”(WhERE)发生衰落?

当你在阅读该章时,你会发现自己正在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这就表示,你有了读书的目的了!

你有可能经常碰到,有些标题的用字遣词看不懂。那么,寻找这些词汇的定义或概念解说,便成了你的读书目的。

例览标题的过程只需花数分钟,然而这样做,却是聪明有效的读书方法。因为看过大标题,你对作者所要传达的理念会有初步想法,这有助于你更能掌握细节部分的重点所在。埋头研读之际,自然会有所领悟。

2.章末的结论

假如你看侦探小说是从头读到尾,便正如作者所希望。你的心情会随着作者故弄玄虚的情节,以及一般侦探小说擅用的写作手法而动荡起伏。然而,如果你先翻到最后一页知道故事的结局,就很容易了解作者如何架构小说情节,如何安排笔下人物的发展。甚至能预先察觉要到最后开头才揭晓的许多作案细节。若非你先知道结局,你会当另一个人才是嫌疑犯,而不会去注意这许多的蛛丝马迹。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能先明白教科书作者在书中所要传达的主旨,便会在阅读时留意得出最后结论的重要内容。

当然,看侦探小说先翻看结局,阅读乐趣就没了,不过对应付学校课程而言,这一招倒十分管用。它可以帮助你确定阅读的目的,进而使你变成“主动”学习的读者,让你从此读书不会梦周公了!

3.插画、图表

大多数的教科书,特别是自然科学类的教科书,都附有图表、插画、数字表格、地图,还有其他的图解。学生通常对这些图解、表格视而不见——匆匆一瞥,过目即忘。

你不妨多花一点时间看看这些图画、表格,一定可以为自己节省许多时间。在阅读的时候,你就会特别注意这些补充资料,以及它们所强调的重点,并作好笔记。

4.特别强调的名词、生字与其他事实

有些教科书对于主要名词与资料,会在正文中特别标示出来(我的意思不是指前一个学生所作的特别记号)。为了确定这些名词的定义,或者为了发掘事实以便应用,就可能成了你读书的目的了。

5.设计问题

有些教科书的出版商会以固定格式,在正文或各章结束时,提出问题以强调重点所在。如果能在阅读该章之前,先看看这些问题,相信你对需要留心的资料会有比较清楚的概念。

预习功课

当你开始研读指定课程之前,若能先找出每一章的大标题、小标题,以及其他有助确定读书目的的要素,表示你已经完成预习的步骤了。何谓预习呢?就是温习这些线索,确定你的读书目的。

建议你,每一个科目都应该预习!为什么呢?想一想,你是否有过熬夜啃书却所记不多,或者根本不了解你在念什么?答案如果是肯定的,说明你根本没有预习功课。

三、非速读式地提高阅读速度

标题、小标题、首句和我们已谈到过的其他由作者提供的线索都会帮助你迅速把握章节的内容,另一方面,章节里的一些单词也会有助于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点上,从而忽视不重要的信息。知道了何时加速、何时放慢速度、何时忽略。何时集中注意力会使你阅读得更快、更有效。

当你看至诸女“同样”、“此夕”、“而且”气“另外”之类的单词或短语时,你应该明白接下来不会介绍什么新内容。如果你已经知道了书中讲的是什么,那就加快速度或者完全跳过下面的内容不读。

而另一方面,当你看到诸如“另一方面”、“然而”、“不过”、‘湘反”、“但是”之类的单词或短语时,你就应该放慢速度——你将获得新信息或与你刚才所读内容相反的信息。

最后,注意一些总结性的单词和短语,诸如“总的来说”、“总之”、“因此”、“因而”、“所以”——尤其是当你只有时间阅读章节里的“关键信息”或者你正在复习准备考试的时候。这些正是你真正需要的,就像一件用漂亮的彩带包装好的礼物一样,它们使你避免了阅读整个章节。

四、目的决定读书方法

现在让我们看看。如何利用读书目的来决定你的读书“方法”。大多数的情况下,读书目的往往决定了你的读书方法。

基本上,读书类型可分为三种;

1.快速参考阅读法——着重在特定资讯上,针对特定问题寻找答案。

2.批判式阅读法——重点在于辨识出需要彻底分析的想法和概念。

3.鉴赏或娱乐式阅读法——阅读纯粹是为了娱乐,或者因为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与才华。

如果你是一个好读者,或者希望成为一个好读者:你必须以正确的阅读“方法”,来达成你的读书的“目的”;你早在自我训练,或正在训练自己熟练掌握多种读书技巧;你擅长因阅读目的而随机运用适当的读书方法;你对只读一种读物感到不满足。

相反的,一个不好的读者,往往是用同一种方法来应付每一种阅读对象——不论读的是生物或报纸,都很费力地逐字逐句阅读。这种人对有目的的阅读感到生疏,也很难去实际执行;要他们接受这样的阅读方法很困难。

五、成为一个积极的读者

有目的地读书,对你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非常重要,犹如空气之于生命一般。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主动”阅读的基石,主动积极的阅读才会用心思考一那是一种用你的心灵与情感去探索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的过程。太多的读者倾向于被动地吸收资讯,然而,~位积极的读者却能深入他所接收的信息中——事实、观念、意见——因为他有了读书的目的,所以能记住这些信息。

技术文章的挑战

有关改进阅读的方法你已经知道不少了,现在该来谈谈如何面对技术性文章所具的挑战。物理学、三角学、化学、微积分这些科目,据估计有四分之三的学生避之惟恐不及。即使对这几科应付得很好的学生,也不敢称这些科目是“陈腔滥调”。

上述这些科目不同于其他读物,其阅读方法必须以一种逻辑的、井井有条。按部就班的方法进行。

阅读这些科目需要去发觉文章中的“结构设计”。

培养辨识这类技术性文章之基本序列的能力,将使你紧随思维进展,切要把握住阅读中心思想。

何以如此呢?

大多数技术性文章中的每个概念,就像是一块积木,可用来增进了解——如果你不了解某一段文字或概念,你也就不可能理解“下一段”了。

大多数技术性书籍内容尽述观念、名词、公式和理论。各章节充斥着资讯,短短几页书塞满了许多观念。这些都需要你非常仔细地去埋头研读。

为了从这类指定读物中,尽可能吸收资讯,你可以利用一些技巧,使整篇文章的结构,变得有意义。以下是值得注意的五个基本步骤:

1.定义与术语

2.举例

3.分类与列举

4.对比的运用

5.因果关系

不论你阅读哪一类文章,特别是阅读技术类的文章,如果能辨识以上的技巧,将帮助你把握住主要概念,以及有助于彻底了解文章必备的任何细节。

定义与术语

在阅读任何技术性的文章时,首先你必须从了解术语着手。在技术性的文章中,我们一般熟悉的日常用语,都有非常精确的定义。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拿nice这个词来说明。你恭维朋友身上穿的新毛衣很好看,你会告诉她it’s nice。你认为新来的化学老师不错,出的家庭作业不多,你会说她nice。然而,当你的朋友以nice这个词来形容他为你安排的盲目约会时,其涵义可就完全不同了——其中含有诡诈的意味。

日常用语的意义有许多种,其中有些甚至是矛盾的,完全看这些字如何运用于上下文中。

相反的,在科学方面,术语有其确定的意义。举例而言,弹性的定义,指的是实体在遭到外力变形后,恢复原来形状的能力。无论是在曼谷或者布鲁克林,这个解释都不变。有了这样精确的术语,科学家才可能使用精确语言彼此沟通。

定义的文字可长可短。某个术语或许只需要一个句子来下定义,其他术语则需要整段文字来阐释。有些可能甚至需要一整章来作精确的定义阐明。

举例有助于澄清抽象原则

第二个沟通的工具是举例。作者常以实例作为桥梁,化抽象原则为具体说明。这些实例能帮助你去了解复杂的理论。

技术性的写作不同于其他写作,其特点是叙述简洁。精简的文字,是在有限的篇幅中涵盖大量知识的要诀。技术性的文章是不会将作者经验的逸事,或者可供茶余饭后闲聊的掌故周文编其中的。

这个事实使得读者特别需要留意文章中的实例说明。这是为什么呢?技术性的文章通常充满了新奇的观念——其中许多观念并不容易了解。部分由于观念属于抽象范畴,所以难以消化吸收。举例则有澄清抽象观念的功用,希望以深入浅出的词语帮助了解。

举例来说,你可能很难了解共栖共生的定义——“两个不同类的有机体生活在一起,特别是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然而如果以鸟为例子来作说明:鸟从鳄鱼牙齿啄食,喂饱了自己,鳄鱼也免得蛀牙,便是共栖的明证,如此一来不是就好懂了嘛。

分类列举

阅读技术性文章时常用到的第三个工具,是分类与列举。分类是指将共同的主题归于总类之下。试举数例说明如下:

有四个季节:冬天、春天、夏天和秋天。

分类:季节

列举:冬天、春天、夏天、秋天

美国有四个时区:东时区、中央时区、山区标准时间和太平洋时区

分类:美国时区

列举:东时区、中央时区、山区标准时间。太平洋时区

特别在技术写作中,作者运用分类来归纳广泛的细节。这类写作或许包括数种分类及组织细节,变成可以处理的小分类。

对比

沟通困难资讯所使用的第四个工具是对比。技术性文章运用这个工具,藉呈现相反的状况,凸显复杂的资料。

这是要阐释难以在心中呈现图像的观念时,最有用的技巧。例如,地心引力就无法呈现图像——这一类事物是无形无象,不可触摸的。

通过对比,一篇文章将某一个概念,跟某一个从前下过定义的概念,或者读者易懂的概念,加以比对,两相对照之下,读者便会注意到两种观念的异同。由于着重分辨特征,某一个观念经与另一个观念对比之后,这些观念都变得更清楚了。

因果关系

最后一个工具是因果关系。在科学性的文章中,这项技巧定义最清楚,在科学的领域,因果关系是大多数科学研究的基本探索方法。

科学首先是藉由观察结果——发生了什么事?

天在下雪。

下一步是展开研究探索原因:“为什么”下雪?理清这种因果关系常是科学与科技著作的本质。

因果关系可能以多种方式写作。可能一开始先写出结果,其次才阐明原因。造成结果的原因可能不只一个——而是一串。而一个原因也可能产生许多种结果。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你必须注意认清这种关系及其意义。

有计划地阅读

专业的、技术的著作和其他任何种类的著作都不一样,它必须拟订计划作有系统的阅读。你不可以只是读完它就算了事。以这种心不在焉的态度阅读,结果是陷入混乱与挫折,被一大堆理论。概念。术语与例子搅得头昏脑胀。

你拟定的阅读计划必须包括以下纲要:

1.学术语:术语对了解各种概念是十分重要的。知道作者所用术语的确切定义,你便能跟着他的思维通读全书。

2.确定文章结构组织:大多数的篇章都有明确的模式,资料架构一目了然。一本书可能开头部分以一项理论点明立论根据,接着举例,提出样本问题,最后作成结论。通常在综览目录或者标题、小标题之后,便能看出这种模式。

3.速读整章:先大概读一遍以了解作者的观点。列出问题确定你的阅读目的。然后运用总结法或检视问题法来引导阅读方针。

4.以分析的眼光彻底地阅读:不要逐段地阅读,一定要确定每一段你都已了解透彻,才可以继续下一段的阅读。一般来说,许多观念是采取叠床架屋式一一堆叠起来的。不了解前一段的意思便贸然阅读下一段,是会白费工夫的。

5.完成阅读之后,必须立刻“复习”!把你需要记忆的概念和理论,写成总结,并对你略读时设计的问题作答。试解答问题,可能的话就应用公式实习一下。

技术性的文章充斥着概念。阅读时必须牢记一个事实:每一个字都不能掉以轻心!你必须十分专心地阅读这些资料——意思是说不能贪求快速读完。

好的读者知道像这类的资料,是需要慢读精读的,惟有如此才能获得记取资讯的最大效益。

切记每一个定义都必须彻底地消化。

每一个公式都得默记。

每一个例子都不能放过。

为有效地阅读这样的技术性文章,你会琢磨和掌握文章作者与读者交流的方法。这样做,你就能够把作者的思路理清。当你阅读这样的文章时——或者试图解答技术问题时——试一试下面这些“技巧”:

随时将公式和数字“翻译”成单词,再把译文转换成不同的单词来考一考你是否已经理解。

即使你并不十分明白,图片也能经常帮到你。你最好试着把一个特别令人讨厌的数学问题转换成图画或图表。

在你开始解题之前,是否有办法估计答案或者至少估计一下答案会落在什么范围(大于一而小于十)呢?这是确保你不会走弯路的一种简单的方法。

当你检查计算结果时,倒过来计算一下,我已经发现这是找出简单的数学错误的最容易的办法。

弄清题目要求、应该运用的原理是什么、哪些是重要线索、哪些不是。

教别人。在向别人解释数学概念的过程中,你会很快了解你实际掌握了多少和没有掌握的是哪些。如果你自己都不懂,就不可能教会别人——尤其是比你学得慢的人。

阅读的重要性

一、阅读的概念

阅读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认为阅读就是看书籍、报刊等文字材料。的确,对一般正常人来说,阅读就是以看的形式表现的(盲人则是通过手的触觉去“看”)。但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采取不同的方式去看,体会和收益会有很大不同。如,同样阅读《红楼梦》,红学家和普通读者的阅读方法、关注重点、心得体会和理解程度就不一样;在学习某些自然科学知识时,有的人阅读材料后能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并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有的人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过目即忘。同样是“看书”,人们的理解和所得到的知识不一样,阅读的效果各不相同。所以说,“看书”只是阅读的表现形式,阅读并不等同于看书。

阅读实质上是一种思维和言语过程。眼睛感知到文字符号,只是完成了阅读的第一步——接收信息。紧接着,便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阅读的神经路线是这样的:文字符号以光波形式反映到视网膜并引起兴奋,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初级视觉区,然后再传至思维中枢和言语中枢,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只是看着文字符号并不等于阅读,阅读的关键在于对文字符号的加工和理解。

现在,可以对阅读下一个定义:阅读是大脑接收外界视觉符号(文字、图表、公式、数字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过程。

二、精读与略读

精读与略读是阅读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它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坚持略读,我们才能视野开阔,博学多才;同时,也只有坚持精读,我们才能术有所攻,学有所成。两者虽然在形式上互不相同,但在功能上却互相补充。

在实际的阅读中,我们应根据材料内容和个人目的的不同,选用适当的阅读方式。如基础教材、重要专业书籍和经典书籍,就应该精读,因为只有通过反复阅读,细细琢磨思考才能逐步掌握;一般的报纸和娱乐性书刊,就应该略读,因为没有必要对它们有多么精细的掌握。

精读的策略

一、浏览全书

浏览全书是精读的前奏,其目的在于大致了解阅读物的主要内容。测览范围包括封面信息、内容提要、目录、序言和后记。每本书都有其主题和重点,测览就是要抓住重点,弄清结构,以形成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精读奠定基础。

1.查看封面信息

拿到一本书,首先看的就是它的封面,封面上一般有三个方面的信息十分重要,分别是书名、作者、出版单位。(1)书名

书籍的名称,往往可以较为具体地讲到这本书的内容。一般地说,书名有虚实两种。虚的,往往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暗示全书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如《红与黑》等;实的,常直接运用与书中内容有必然联系的事件、人物、地点等,如《包法利夫人》、《水浒传》等。不管是哪一种,作者在决定书名时,都是经过一番精心推敲,反复考虑的。所以,阅读者可以通过书籍的名称,了解作者的寓意,从而把握住书名所蕴含的意义。(2)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在对书的名称进行一番思索后,接下来应该了解作者的情况。如果阅读时所遇到的是熟悉的作者,从前读过他的作品,那么对其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就比较熟悉,现在又读他的作品犹如与老友相逢晤谈。如果是首次阅读他的作品,就像结识一位新朋友一样,应抱着认识的态度去了解。(3)出版单位

读书首先应看出版单位。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一部书的内容与出版单位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回答是肯定的。好的阅读者应该能够根据出版单位来判定书籍内容所属的学科领域。一般来说,我们国内的出版单位都有出版的侧重点。如文学出版社、文艺出版社等出版单位所出版的书籍侧重于文学和艺术;教育出版社侧重于大、中、小学教育书籍的出版;古籍出版社则侧重于古代各种史料的出版;科学技术出版社则侧重于科技各领域书籍的出版等。所以,阅读者可以根据出版社初步判断书籍的内容。

2.查阅内容提要和目录

内容提要,即指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提炼全书的主旨,指明全书的主要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简洁文字。内容提要虽然从篇幅上说,往往只有三言两语,但可以帮助阅读者判断该书内容上的取舍。如果从提要上发现该书与自己关系不大或是自己已经很熟悉的内容,就可以不必阅读;如果认为只需要泛泛地了解,那就可以粗略浏览;如果认为其中某一方面的知识是自己目前需要了解的,就要有针对性地重点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假如读完内容提要还不能判断该书的阅读价值,就需要阅读目录。目录是全书内容的纲目,比起内容提要来,更具体。更详尽,包含着更大的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学问是知识的储蓄,倒不如说是在书海中找到所需知识的本领,而目录正是寻求学问的“人门”之径。

阅读目录有三种好处。第一,目录是书中知识的高度提炼和浓缩,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通过阅读目录能提纲挈领地了解全书的主旨和各部分内容。第二,阅读目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结构布局,清楚地了解全书与各章节以及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能体察作者写作该书的思想和行文脉络。第三,根据目录,可以从客观表达和主观需要两方面来判断该书的价值。从客观表达方面来说,书中介绍的知识,哪些是主要和重点部分,哪些是次要和粗略部分,都会在目录中得以体现;从主观需要来说,阅读者可以从目录中寻求自己需要的内容。这样,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就可以更好地进行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和自己急需了解的章节上。

3.查阅序言和后记

一般的书籍都有序言,但不同的书籍往往有不同的说法,可称为序、序文、编者的话、出版说明等。序言有的是编者所作,有的是请知名人士代写,有的是出版单位代作。其作用是介绍该书适应的阅读对象、书籍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编写体例等。所以,在正式进入阅读过程之前,需要先阅读序言。具体说来,阅读序言有这样几点作用:其一,了解该书的读者对象,判断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其二,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背景和目的,以理解全书的主旨;其三,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以抓住重点和难点;其四,部分序言(主要是指非该书作者所写的序言,如出版说明、译者的话等)往往包含着对全书内容的概括性评价,便于阅读者了解该书的优缺点。

后记具有与序言相类似的功能,同样不可忽视。

二、扫读一章

扫读一章是真正介入一本书的实质内容的开始。扫读全章时,重点要抓住关键词、摘要、标题、讨论、图表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一章的起首段和结尾段也是扫读的重点,因为这两端文字一般均是概括性的信息,而扫读的价值就在于,把握住全章的概括性内容,比如,主题、重点、逻辑结构等。

三、逐节详读

把握住全章的概括性内容之后,就要将全章分成若干节,对各节逐一详读。逐节详读是精读的关键一步,它分为四个步骤:提问、细读、思考、复述。

1.提问

对一节内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引导进一步的细读。试着将标题转换成问题。如,标题是“学习的时间分配”,可转换成问题“怎样分配学习时间?”提出一个个问题可以促使自己寻找答案。

细读前的提问有两个重要性。第一,由标题转化来的问题给了阅读者一个阅读的目的,可帮助阅读者了解作者的思路。第二,提问帮助阅读者在细读中筛选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重要信息即资料中能回答问题的信息,次要信息即资料中不能回答问题的信息。

2.细读

细读是精读的关键阶段,精读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的收获。细读一定不要贪多求快,须仔仔细细从认真真地读,一个字,一句话,乃至一个标点都不要轻易放过,一定要把其中的准确含义琢磨清楚,然后通过思索把作者的观点和文中的实质内容“抓”出来。细读时,要注意两个工作:圈点划线,边注眉批。(1)圈点划线

划线既可以对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以加强阅读效果,也能为日后温习提供记忆线索,因为温习时,未必有时间再读全文,但只须瞥一下划线部分就可记起内容的概略。很多人读书时圈点划线,却不知道为什么划线,在什么情形下划线。划线必须配合前文,联系自己提出的问题,从文句中找答案。跟随着作者在行文中对事理的陈述,随时留意与答案有关的字句,并在出现的地方作一点记号(但不要划线),等一段文字看完了,确定哪一句话最能代表答案时,再划线将它标记清楚。划线使你重新阅读一遍文字,从而加强记忆。

划线在精不在多。很多阅读者读第一句话就开始划线,结果满页全是各色线。这样做只是自我安慰,表示自己已经读过了。这种划线非但没有效果,反而遮盖了要点。

谈到划线技巧,还须注意两点。第一,重要而必须精读的书,尽量自己购买,属于自己的书才可圈点划线。借来的书不能随便划线,最好用笔记本来代替。如果读的是期刊上的论文,最好复印下来,然后在影印本上圈点划线。第二,划线用笔要选择。一般划线多用红笔,旨在与印刷的黑字相区别以引起注意。笔样不宜太粗以免浸盖文字。很多学生喜欢用彩色粗笔在文字上涂抹,以代替划线,此法损及文字的清晰度,甚至再读时有伤视力,不宜采用。(2)边注眉批

细读的一种常用技巧是在书页边缘写边注、作眉批。边注眉批切忌抄书,文字也不宜多。边注眉批为的是引起思考,可把原来标题的叙述句,改成简略的问句。比如,某节的标题是“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当看到这个标题时,先不要立即读下去。因为一读下去就容易被作者所牵引,使自己变得被动。这时候最好在标题旁边空白处,把原标题转化为数个问题,如:何谓社会变迁?为何变迁?何谓婚姻问题?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有何关系?写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会自觉地提出个人的看法,同时也期待此书作者的答案。这样做等于是阅读者跟作者对话,对作者而言是一种考验,对阅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有了问题和个人的看法,即开始以寻找答案的心态阅读。阅读之后可能有几种情况发生:一是作者的见解与你的看法相似,这时你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得意感觉,并提高阅读的兴趣与信心;二是作者的见解远远超越你的见解,欣赏赞佩之余,你的思想观念也会受到启发;三是作者的见解平淡无奇,或内容陈述有错误,这时你就可给他一定的批评。

3.思考

阅读时,对阅读内容难免有怀疑的地方。对这些疑点加以标示与处理,也是精读时应该注意的方面。阅读时遇到疑点,首先应把问题标记出来,此后,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求解。

①查阅书末索引。看看在同书的其他章节内是否有详细解释。书末的索引有名词与人名索引等多种。上述两种索引分别将同一名词或同一人名在本书内出现的地方(页码)都列在一起。假如索引中只列出你发现问题处的一个页码,那就确定本书内找不到另外的解释。

②与他人一起探讨。譬如,阅读的时间是在老师讲解之前,则须对怀疑的地方特别注意,也许经讲授之后,疑问自然消失,如果不能消除怀疑,就需要与他人一同探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