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7:42:01

点击下载

作者:芮德源,梁庆成,杨春晓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试读:

前言

近年来,在人民卫生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关怀与指导下,我们先后出版了《临床神经解剖学》《简明神经系统检查法图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和《临床神经解剖学(第2版)》,这将为年轻医师学习神经病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若没有这些基础而对神经病学进行诊断、治疗将是不可能的。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神经病学的诊疗水平。我们认为神经科年轻医师再学习,应该着重从定位(解剖)诊断学入手,因为要学好定位诊断学必须以坚实的解剖生理学知识为基础,因此它可以带动解剖、生理学的学习与复习;定位诊断学还必须以临床病理、症候学为依据,以神经系统检查法作为获得临床症征的手段,因此,它又可以带动临床病理、症候学与神经系统检查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巩固、充实基础知识,又可以结合临床,为临床所用,因此,它是学习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也是学好神经病学的捷径。临床医师以治好病人为目的,治病首先要有正确诊断。在神经科首先要进行定位诊断,继而要进行定性诊断,这是诊断的核心。

目前我们所介绍的定位诊断学似乎不够全面,还缺少一部分重要的内容即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这一部分的参考书在我国相对比较少,我们在这方面的知识也甚感不足,它不像中枢神经系统纯属神经结构,它牵涉到骨骼、肌肉、血管、内脏等全身其他解剖、生理,还牵涉到临床其他各科,这次我们尝试编写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是作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的补充。本书共分为4章,第一章为概述,第二章为脊神经,第三章为脑神经,第四章为自主神经。可供医学生、医学研究生、神经内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骨科医师、内科及儿科医师等参考。

本书仍坚持图文并茂(附680余幅精美插图),尽可能地将文字与图片密切结合起来,便于理解、记忆。由于编者学识水平与能力有限,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芮德源2017年7月第一章 概述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又称外周神经系统、周边神经系统、边缘神经系统或末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除脑和脊髓之外的神经部分。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相比后者,周围神经系统没有骨骼和血脑屏障的保护。周围神经系统联络于中枢神经和其他各系统器官之间,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cranial nerves)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spinal nerves)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的内脏神经(visceral nerves)(图 1-1)。

周围神经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纤维。将来自外界或体内的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信号向中枢内传递的纤维称为传入神经纤维,由这类纤维所构成的神经称为传入神经或感觉神经(sensory nerve);向周围的靶组织传递中枢冲动的神经纤维称为传出神经纤维,由这类神经纤维所构成的神经称为传出神经或运动神经(motor nerve)。但周围神经系统(PNS)和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划分并非着眼于其功能。神经元由胞体和其突起组成。运动(专司随意运动)和自主性(内部器官的功能调节)神经元的胞体都在中枢神经系统。感觉(传导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则几乎都在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节中,但是它们都有突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信息会在中枢神经系统汇总整合,并引发随意或不随意的反应(反射)。所以周围神经系统并非独立的,而只是一个形态划分。例外的是肠神经系统,其信息整合部分独立于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与脑直接相连的周围神经称为脑神经(图1-2),自颅骨孔导出颅,绝大部分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等处,只有一对很长的迷走神经沿颈部下行,分布在胸腔的大部分和腹腔的内脏器官上。脑神经共有12对,分三类:一是感觉性的,包括第Ⅰ、Ⅱ、Ⅷ对;二是运动性的,包括第Ⅲ、Ⅳ、Ⅵ、Ⅺ、Ⅻ对;三是混合性的,包括Ⅴ、Ⅶ、Ⅸ、Ⅹ对。

周围神经系统与脊髓相连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图1-3),其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的分布是很有规律的,上部的脊神经分布在颈部、上肢和躯干上部;下部的脊神经分布在下肢和躯干下部。脊神经可以调节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共有31对:颈8对、胸12对、腰5对、骶5对、尾1对。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即分为前后两支,其中含有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后支分布于背部皮肤、肌肉。第2~12对胸神经前支按肋骨与胸椎的节段分布,称为肋间神经(其中第12胸神经前支称肋下神经)。下6对胸神经前支最后分布于胸腹壁,故胸壁下部的病变刺激可出现腹痛症状。其余脊神经的前支相互联系构成4个神经丛:颈丛、臂丛(主要分支有正中、桡、尺神经,分布到上肢)、腰丛、骶丛。坐骨神经是腰骶丛分布到下肢去的最大分支。图1-1 神经系统模式图图1-2 脑神经示意图图1-3 脊髓的大体解剖(原位)

内脏神经系统(visceral nervous system),原称植物神经系统(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现称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是指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功能活动的神经系统,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按其功能活动的不同可分为传入神经系统和传出神经系统,按照分布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图1-4)。图1-4 自主神经系统分布概况示意图交感纤维 副交感纤维节前纤维 节前纤维 逆向传导节后纤维 节后纤维

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为接受刺激,产生与传递信号。第二章 脊神经

脊神经为周围神经的组成部分,属于躯体神经,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皮肤和肌肉。但在脊神经中也含有自主神经(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的血管、立毛肌和汗腺等。所以,脊神经受损后,主要表现为四肢和躯干的躯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并可出现其分布区域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属于下运动单位障碍,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电兴奋性变性反应,一切反射消失和肌束震颤(当前根受刺激时)。感觉功能障碍包括刺激性症状和破坏性症状两方面,刺激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不等程度的疼痛,破坏性症状为感觉减退或消失。但由于各周围神经的分布区域多互相重叠,所以感觉缺失区较其分布区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血管运动(皮肤发红、发热或发绀、发凉)、汗腺分泌(无汗或多汗)和营养障碍(皮肤、肌肉萎缩,角化过度,指甲干燥无光,骨质疏松和营养性溃疡等)方面的症状和体征。

从临床观点出发,脊神经可分为神经根、神经丛和神经干三部分,由于这三部分的解剖特点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差异。神经干受损的临床表现,局限于该神经干的分布范围内,功能障碍区远较其分布区域小。神经丛受损的功能障碍范围较神经干大得多,一般占据肢体的一部或全部,如颈丛感觉支受刺激性病变影响时,在颈部和枕部可发生疼痛,即所谓颈枕神经痛;又如臂丛神经痛的范围几乎包括了肩部以外的整个上肢;再如腰骶丛的病变则影响整个下肢。神经根受损的最大特点之一为节段性障碍。第一节 脊神经根及其病变症状

脊神经均由前、后根在椎间孔或骶管处合成(图2-1-1)。前根出自脊髓前外侧沟,主要为躯体运动纤维,但在第一胸神经至第三腰神经和第二、三、四骶神经的前根内尚含有内脏运动纤维。后根于后外侧沟进入脊髓,由感觉性(包括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纤维组成。后根一般较前根粗,并于椎间孔处(骶、尾神经后根于骶管内)有一个膨大的脊神经节,此节由假单极神经元的胞体构成,其中枢支入脊髓,周围支与前根合成脊神经。

脊神经根可分三段(图2-1-1):在脊髓表面与神经节之间的一段为节内段;神经节部分为节段;神经节至前、后根汇合处之间的一段为节外段。神经根炎多见于节内段,因为节内段不但有蛛网膜包裹,而且其纤维分为若干小束,束间有蛛网膜下隙憩室,憩室又与神经节和节外段的淋巴间隙相通。因此,致病因素(如病毒、毒素或细菌)可经淋巴间隙蔓延而来。由于腰、骶神经根(参与马尾的组成)节内段在蛛网膜下隙中的行程最长,因而腰、骶神经根炎也较多见。前根的节内段虽然也通过一段蛛网膜下隙,但较后根者短,所以神经根炎时可无前根损伤的症状或症状轻微,而主要表现为后根的刺激症状,即所谓根性疼痛。这种疼痛多很剧烈,沿受累神经根的分布区域放散,可因牵拉、震动(如肢体用力)或蛛网膜下隙压力增高(如咳嗽、喷嚏等)而使疼痛加剧。当神经根炎波及神经节时,除了这些根性疼痛症状外,还可出现神经根分布区域内的带状疱疹。图2-1-1 脊神经根及其被膜的关系1是前、后根都在硬膜及蛛网膜内;2是前、后根均在硬膜内,只有后根在蛛网膜内;3是后根在蛛网膜内有憩室

脊神经共31对,即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其中第一颈神经由第一颈椎和枕骨之间出椎管,第二至第七颈神经从同序数椎骨上位椎间孔穿出,第八颈神经由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的椎间孔走出,全部胸神经和腰神经均在同序数椎骨的下位椎间孔出椎管,第一至第四骶神经均以前、后支分别由相应的骶前、后孔出骶管,第五骶神经和尾神经共同由骶管裂孔穿出。当脊神经离开椎管的部位(椎间孔)有骨质、韧带等增生性变化或椎间盘脱出时,均可压迫脊神经根而产生神经压迫症状。第二节 脊神经的分支概况

脊神经出椎管后,即分为前支、后支及脊膜支(图2-2-1)。此三支都为混合性神经,包括躯体运动、躯体感觉和内脏运动等纤维(图2-2-2)。后支分布于躯干的背侧部,前支分布于腹部,脊膜支分布于椎骨、椎骨上的韧带、脊髓的血管及脊被膜。一、脊神经后支

脊神经后支(第二颈神经后支除外)一般都较前支细,分布区域也较前支小,节段性却比前支明显。脊神经后支自本干发出后,于椎间关节外侧,在相邻横突之间(骶神经后支穿骶后孔)后行,大部分后支还分为内侧支(一般为感觉纤维)和外侧支(主要为运动纤维),分布于枕、项、背、腰和臀(一部分)等部的皮肤及项、背两部的深层肌肉。(一)颈神经后支

一般颈神经后支分为内侧的皮支和外侧的肌支(图2-2-3)。第一颈神经后支称为枕下神经,纯属运动性,支配位于第一、二颈椎与枕骨之间的椎枕肌(头上、下斜肌,头后大、小直肌)。第二颈神经后支为所有后支中最粗大者,其内侧支称为枕大神经,除分布于项肌外,还穿过斜方肌起始部,分布于枕、项部皮肤,有时分布区可高达冠状缝。第三颈神经后支也称为第三枕神经,沿项部中线旁上升,支配邻近皮肤和肌肉。枕大神经有时可因某些传染病(如流感)、外伤、上位颈椎的病变(椎间关节炎、结核、肿瘤)以及颅后窝的肿瘤等因素引起枕大神经痛,可表现为发作性痛或持续性痛两类,其压痛点在枕大神经穿斜方肌起始部,即两侧乳突连线的中点外侧3cm处,可因头颈部的运动、喷嚏和咳嗽等诱发或使疼痛加重。图2-2-1 脊神经的来源图2-2-2 脊神经的组成和分布图2-2-3 颈神经后支(二)胸神经后支

上位六条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是皮支,沿胸椎棘突两旁穿出到皮下;外侧支为肌支,分布于背部深肌。下位六条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为皮支,在腰部骶棘肌的外侧缘穿到皮下,内侧支则为肌支(图2-2-4、图2-2-5)。(三)腰、骶神经后支

腰、骶神经后支也分为内、外侧支,其中上三条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在骶棘肌外侧缘,髂嵴上方穿至皮下,越髂嵴向下,分布于臀上部的皮肤,故称臀上皮神经。上三条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称为臀中(臀内侧)皮神经,穿过肌肉分布于臀部内侧部的皮肤(见图2-2-4、图2-2-5)。二、脊神经前支

脊神经前支的根部都发出一条脊膜支,经椎间孔返回到椎管内,分布于硬脊膜。第一胸神经至第三腰神经前支与交感神经干之间有两条交通支,即灰、白交通支(见图2-2-2),而其余脊神经前支与交感神经干只有一条交通支,即灰交通支。各脊神经前支除胸神经外,一般均与邻近的前支吻合成神经丛,如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等。由这些神经丛发出的脊神经都包含了来自二至四个或更多的前根纤维,所以,几个前根纤维可共同支配一块肌肉;相反,几块肌肉也可受同一个前根纤维支配。图2-2-4 背部的肌肉和神经图2-2-5 背部的肌肉和神经第三节 颈丛及其病变综合征

颈丛由第一至第四颈神经前支组成,有时第五颈神经前支也参与。颈丛位于胸锁乳突肌深方,椎前肌群和中斜角肌的前面。颈丛的分支包括浅支、深支和交通支三类。一、颈丛浅支

颈丛浅支为皮支,均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浅出,向上、前、下方呈放射状走行,分布于枕部、耳后部、颈前部、肩部和上胸部等皮肤(图2-3-1)。图2-3-1 颈神经丛的浅支

颈丛浅支主要分支如下:(一)枕小神经

枕小神经(颈2~3)沿胸锁乳突肌后缘走向后上方,至胸锁乳突肌止点的后侧穿深筋膜达皮下,分布于耳廓上部和枕外侧部皮肤。枕小神经与枕大神经及耳大神经有吻合(见图2-3-1)。

枕小神经可发生枕小神经痛,其原因多为枕小神经炎或颈椎骨质增生,但也可由传染病(如流感)、颈髓上段和颅后窝的肿瘤等引起。枕小神经痛的特点类似枕大神经痛,唯其压痛点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上段。(二)耳大神经

耳大神经(颈2~3)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垂直向上行于胸锁乳突肌表面,分布于耳廓下部前、后面以及腮腺表面和下颌角部的皮肤(见图2-3-1)。如此神经受损,其分布区有感觉障碍,有时也可发生神经痛。(三)颈皮神经

颈皮神经(颈2~3)自胸锁乳突肌后缘横行向前,又分为上、下两支,分布于颈前部的皮肤。(四)锁骨上神经

锁骨上神经(颈3~4)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后,分前、中,后三支,向下越过锁骨,分布于颈下部、胸上部和肩部皮肤(见图2-3-1)。当此神经受损时,其分布区有感觉障碍或神经痛。

锁骨上神经的压迫可能导致外侧肩部疼痛和冈上、冈下肌萎缩(图2-3-2)。图2-3-2 锁骨上神经损伤症候二、颈丛深支

颈丛深支除膈神经外,都较短小,分布于邻近颈深肌(图2-3-3)。

膈神经由第三、四、五颈神经前支组成,但以第四颈神经前支为主,是混合性神经(图2-3-4)。膈神经在前斜角肌前面自上外向下内斜行,经锁骨下动、静脉之间入胸腔,向下过肺根前方,在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降入膈肌,以其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纵隔胸膜和膈胸膜)、心包、部分腹膜(隔下腹膜)和胆囊(右侧膈神经分布)。此外,据有人(陈谟训等)统计约有73.8%的健康人,可有副膈神经存在(图2-3-5),多见于一侧,往往由第五或第五、六颈神经(即锁骨下神经)发出,在锁骨下静脉的后侧或下缘加入膈神经。治疗肺结核,有时可做膈神经压榨术,使膈肌暂时瘫痪,病侧肺脏得以休息,以利病灶恢复,此时应注意将副膈神经一并处理。

膈神经可因第三、四、五颈髓前角病变(如脊髓灰质炎和脊髓肿瘤等)、颈部手术误伤、颈部和胸腔内肿物压迫等因素而受损,也可因酒精中毒、白喉、铅中毒或其他中毒而变性。如膈神经损伤轻微,可产生刺激症状,若损伤严重,则产生麻痹症状。膈神经的刺激症状常表现为呼吸短促而困难、呃逆以及肩、颈部和胸膜的放散性疼痛。膈神经麻痹时,膈肌瘫痪,如只有一侧膈肌瘫痪,症状轻或无症状,肝、脾位置可略高,X线透视可见病侧膈肌运动受限;如为双侧瘫痪,出现咳嗽和呼吸困难,特别在身体活动时,呼吸辅助肌都参加呼吸运动,因此,表现胸廓和肩部活动增加。由于膈肌位置上升,因而肝、脾等器官随着上升,腹部内陷,并由于膈肌向上压迫肺底,循环不畅,使肺底淤血,又因膈肌运动障碍,使肺(尤其是肺底部)内分泌物不易排出而发生坠积性肺炎。图2-3-3 颈丛深支及交通支运动纤维感觉纤维本体感觉纤维图2-3-4 膈神经的走行及分布图2-3-5 副膈神经三、颈丛交通支

颈丛有许多分支与邻近神经发生联系,较重要者有如下几支(见图2-3-3):

1.交感神经灰交通支

由颈上神经节发出,并入第一至第四颈神经,再随颈丛分支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血管、立毛肌和汗腺。

2.第一、二颈神经与迷走神经的交通支

其功能尚不清楚。

3.第二、三、四颈神经与副神经的交通支

为运动纤维,分布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4.第一、二、三颈神经与舌下神经的交通支

第一、二颈神经的感觉纤维并入舌下神经后,沿舌下神经逆行,成为脑膜支,经舌下神经管返回颅后窝,分布于颅后窝部的硬脑膜。第一、二颈神经的运动纤维并入舌下神经后,部分纤维沿舌下神经本干走行,分布于颏舌骨肌和甲状舌骨肌,另一部分纤维离开舌下神经成为舌下神经降支,沿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下行,与颈丛的深支之一,即颈降神经(由第二、三颈神经前支组成)吻合成舌下神经袢。由此袢发支分布于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肩胛舌骨肌。四、颈丛病变的解剖诊断(一)颈丛神经卡压征

颈丛病变以颈丛神经卡压征为最多见,此征以颈肩部不适、疼痛为主要症状,以耳周、颈侧方感觉减退为主要体征。颈肩痛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常常将其归于颈椎病、颈筋膜炎、颈项部肌肉劳损、肩周炎等。解剖学观察,发现锁骨上神经及颈3、颈4神经合干处有多个成串的淋巴结位于神经旁;包绕神经的组织除脂肪外,还有纵横交错的坚韧的纤维组织:中斜角肌、前斜角肌、头夹肌、颈夹肌、肩胛提肌的腱性起始纤维,交叉于颈神经根间,是产生颈丛神经卡压的解剖基础。颈丛神经根部或合干处的软组织卡压可能是主要病因,从而产生了颈丛神经卡压征。

颈神经后支卡压的部位有3处,即后支出肌点、骨纤维管、骨纤维孔(图2-3-6)。

骨纤维孔 骨纤维孔位于椎间孔的后外方,开口向后外,与椎间孔方向成80°~100°夹角,其上界为颈椎横突后结节下缘,下界为同序数颈椎横突后结节上缘,后内侧界为上下关节突腰部前缘,前外侧界为起止于颈椎横突后结节的颈髂肋肌(起于上数肋角,止于下数颈椎横突后结节)、头半棘肌(起于上数位胸椎横突和下数位颈椎关节突,肌纤维几乎完全直行上升,止于枕骨上下线之间的骨面)、颈最长肌(起于上6个胸椎,止于2~6颈椎横突后结节)、颈半棘肌(起于上数位胸椎横棘,止于上数位颈椎棘突)和回旋肌(起于横突,止于上位椎骨的棘突根及其邻近的椎弓板)等的腱性纤维。其坐标点位于同序数颈椎横突前结节的后上方。

骨纤维管 后支穿过横突间骨纤维孔后进入横突间区,并发出内外侧支。内侧支进入骨纤维管,该管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自上外稍斜向内下,由上下内外四壁构成,上壁为上关节突,下壁为下关节突,内壁为上下关节突腰部椎板,外壁为前、中斜角肌腱性纤维,头半棘肌(起于上数位胸椎横突和上数位颈椎关节突,肌纤维几乎完全直行上升,止于枕骨上下线之间的骨面)、头最长肌(起于上数个胸椎横突和上数位颈椎关节突,止于颞骨乳突后部和下部)、颈半棘肌(起于上数位胸椎横突,止于上数位颈椎棘突)、多裂肌(起于关节突,止于上位2~3棘突的下缘)和回旋肌(起于横突,止于上位椎骨的棘突根及其邻近的椎弓板)的腱性纤维。

出肌点 出肌点的卡压主要在两个部位,即距正中线旁开20~30mm,上项线下10~15mm 的枕大神经的出肌点,约位于第7颈椎棘突到枕外隆突连线下1/3的中点旁开15~20mm 的第3颈枕神经出肌点。如受风、寒、湿邪,或急慢性的损伤均易导致有关肌肉、韧带的痉挛及小关节的紊乱,从而发生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图2-3-6 背部的肌肉和神经

诊断颈丛神经卡压征应根据其症状进行判断,如枕项部酸胀、疼痛,枕部和项部皮肤刺痛或感觉减退,头颈旋转活动受限,关节突关节处局限性压痛,项部夹棘肌可有萎缩、触痛或索条状,肩部活动正常,上肢诸肌肌力均无显著异常。Wright试验(肩外展外旋,深吸气时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常为阴性,腱反射正常,Hoffman征阴性。X线平片或CT、MRI检查常无阳性发现,或颈项部感觉改变与影像学检查不一致。

枕大神经(C神经后支内侧支)卡压还有呈自发性疼痛,常因2头部运动而发生,为针刺样,刀割样痛,咳嗽时可诱发疼痛。发作时可伴有局部面肌痉挛,可见枕大神经支配区有感觉障碍,或头后部皮肤疼痛过于敏感。压痛点在风池穴及枕大神经穿出皮下处。

第3颈神经卡压尚有项中部到枕部外隆突部的感觉障碍或皮肤疼痛过于敏感。且压痛点在第3枕神经出肌点(第7颈椎棘突到枕外隆突连线下1/3的中点旁开15~20mm处)。

关于后支的疼痛分布区域,枕部的疼痛与C关节突关节及C2、33后支相关,上后外项部疼痛与 C、C、C 关节突关节相关,0、11、22、3上后项部疼痛与 C、C 关节突关节及 C 后支相关,后项中部2、33、43疼痛与 C、C 关节突关节及 C 后支相关,下后项部疼痛与 3、44、54C、C 关节突关节及C后支相关,肩胛上部疼痛与C、4、55、64、54、5C关节突关节及 C后支相关,肩胛上角部疼痛与C关节突关节5、646、7及C后支相关,肩胛中部疼痛与C、T关节突关节及C后支相关。6、7717(二)胸腔出口综合征

少数病例合并有胸腔出口综合征。该综合征是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疼痛、不适、无力、怕冷、麻木。体检时可表现为患侧肌力稍差,手尺侧特别是前臂内侧针刺痛觉明显改变,同时还可能存在大小鱼际肌萎缩。颈椎平面可见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Wright试验常为阳性,斜角肌挤压试验(Adson’s test)阳性率72%(患者坐直位,深呼吸并屏气,颈过伸并向患侧旋转,出现以下任何情形之一,即桡动脉出现减弱或消失,锁骨中段上下可听到杂音,患肢苍白或出现麻痛感),肋锁挤压试验阳性率68%~88%(患者坐直位,颈部不能过伸、屈曲或旋转,也不能做深呼吸,令患者将肩关节向后向下,类似军人立正位,桡动脉出现减弱或消失),上臂外展试验(上臂抬高外展90°,手指迅速握紧与放松,正常人可持续1分钟以上,患者则极易疲劳)和锁骨上叩击试验(叩击或压迫锁骨上窝时可出现手指或肩部麻木)常为阳性。第四节 臂丛及其病变综合征

臂丛由第五、六、七、八颈神经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图2-4-1),但有时第四颈神经或第二胸神经前支也可参与臂丛的组成(图2-4-2)。臂丛有5根、3干、6股、3束、5个分支。构成臂丛的各神经前支,先合成上、中、下三干。第五、六颈神经合为上干,第七颈神经单独成为中干,第八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合成下干。每干在锁骨上方又各分为前、后两股。各股于腋窝内围绕腋动脉,又合成三束。其中三个干的后股于腋动脉后方合为后束,上干和中干的前股在腋动脉外侧合并为外侧束,下干的前股于腋动脉内侧自成内侧束。各束在相当于喙突水平分为神经支,形成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五大分支。臂丛在锁骨下动脉的上方自斜角肌间隙(在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外出,继经锁骨中点后方向下,进入腋窝。因此,以锁骨为界,可将臂丛分为锁骨上部和锁骨下部。图2-4-1 臂丛的组成及位置图2-4-2 臂丛神经及其分支模式图一、臂丛锁骨上部的分支及其病变综合征

臂丛锁骨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和前斜角肌的后方,中斜角肌之前,主要包括组成臂丛的各神经根和上、中、下三干,因而锁骨上部的分支均发自臂丛的根和干,这些分支都较短细,主要分布于肩肌和胸肌浅层(图2-4-3)。(一)肩胛背神经

肩胛背神经(颈3~5)主要起自臂丛第五颈神经根,穿中斜角肌向后,分布于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图2-4-4,见图2-4-2)。此神经受损时,耸肩无力(肩胛提肌瘫痪)、肩胛骨远离脊柱(菱形肌瘫痪)。图2-4-3 臂丛的分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