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常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23:39:37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徐耀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名城:常州

历史名城:常州试读:

“精彩江苏”丛书总序

江苏省省长 吴政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无论是诸多自然景观还是各类古迹遗存,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纵观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以及京口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无一不因精彩而得以世代传承,无一不是我们讲好江苏故事的生动素材。

江苏多出文化精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惠山泥人、江南丝竹等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精品和精湛技艺。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剧种——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集诗、乐、歌、舞、戏之美于一身,被誉为“百戏之祖”。目前,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江苏多产文化名家。历史上名人辈出、名篇纷呈,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七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众多鸿篇巨著均在中华文化典藏中熠熠生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及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新金陵画派各呈风神,顾恺之、张旭、沈周、龚贤、郑板桥等古代书画家,以及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傅抱石、林散之等现当代书画家均享誉世界。

江苏多有文化遗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各级各类博物馆292家,不可移动文物超过2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近百万件(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大运河江苏段是沿线文化遗产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河段。江苏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省文化厅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希望“精彩江苏”丛书高水平讲好江苏故事,让小小“口袋书”发挥大作用,让一代一代江苏人更好地品味缕缕书香、延续文化记忆,让江苏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精彩,为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江苏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留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徐耀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杜的这两句千古名诗,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情愫,是割不断的文化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城镇化历史巨变中要努力留住“乡愁”的方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华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孕育并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们的历史和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数量领先。江苏现有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16年,高邮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省第13个、全国第13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个,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13个、名村8个。

文化多元。从地域上来看,江苏历史文化总体上南秀北雄、吴楚分明,使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是上善若水、柔中蓄劲、人巧天工,赋予了中华儿女“杏花春雨江南”的家园情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楚汉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则迥异于苏州,表现为刚强雄浑、尚武崇文、勇于竞争。

风貌各异。江苏境内山水平原交错,河流湖泊纵横,临水建城,倚山建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古镇古村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流经我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沿线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苏州的古典园林、镇江的宋元古街、扬州的明清老巷、泰州的明清民居等令人驻足,留连忘返。

类型多样。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古都型(南京)、传统风貌型(苏州)、风景名胜型(无锡、扬州、镇江、常熟)、一般史迹型(徐州、常州)、近代史迹型(南通)、特殊职能型(淮安、泰州、宜兴、高邮);名镇名村也可分为五种类型:乡土民俗型(周庄、淳溪等)、传统文化型(溱潼、凤凰等)、革命历史型(黄桥、沙家浜等)、商贸交通型(孟河、礼社等)、名人故里型(陆巷等)。

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延续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最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持自身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杜绝盲目破坏性开发建设。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尊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掘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城乡传统建筑、城镇历史街区和乡村农耕水利、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

编撰“精彩江苏”丛书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是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符号的切实举措,是创新开展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具体实践,对于充分展示江苏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

期待通过丛书的传播与利用,进一步宣传好、保护好、开发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激发江苏人民群众爱国爱乡情怀,让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焕发新春!2017年秋于南京(本序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引言

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北倚长江天堑,南与安徽省交界,东濒太湖,与无锡、苏州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西与南京、镇江两市接壤,是江苏省十三个省辖市之一。

常州是一座具有2560余年建邑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尤为突出,素有“八邑名都、中吴要辅”之誉,是吴文化、齐梁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及传承地,是江南鱼米之乡、兴旺繁盛之地,也是“革命先驱的红色摇篮”。

2001年以来,常州市被先后评为“中国创新环境十优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宜居范例城市”。第一章中吴要辅八邑名都

常州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有史前时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代表性考古遗址,也有春秋时期的都城遗址。自季札开邑以后,常州依托江南运河,逐渐发展为江南望郡,历来是郡、路、州、府治所,到明清时,已统辖江南八县,被誉为“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第一节 文明溯源

20世纪70年代,在溧阳上黄镇水母山发现4500万年前的中华曙猿化石,这一发现改变了非洲人类起源说,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在亚洲起源增加了有力证据。(图1)位于金坛的和尚墩遗址证明了30万年前常州就有人类活动;位于溧阳的神墩遗址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常州先民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图2)约6000年前,先民们已在圩墩(现常州经济开发区戚墅堰街道)等处建立原始村落;(图3)寺墩(现天宁区郑陆镇)遗址发掘表明,约5000年前,这里已形成古城国的雏形。(图4)图1 中华曙猿化石考古发现地点图2 神墩遗址图3 圩墩遗址图4 寺墩遗址

公元前547年,吴王馀祭封胞弟季札于延陵邑,距今2500多年。

秦始皇(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会稽郡,延陵县属之。

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孙权为屯田垦殖,置毗陵典农校尉,领毗陵、武进、云阳、无锡四县,治毗陵,人口进一步聚集,农耕经济形成一定基础。

西晋太康二年(281),始置毗陵郡,下辖毗陵、无锡、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暨阳等七县。从此,常州成为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长达1600多年。

东晋永嘉五年(311),毗陵郡改称晋陵郡,下辖晋陵、无锡、南沙、暨阳、武进、曲阿、延陵、丹徒八县。两晋时期,由于战乱,北方士族纷纷南迁,东海、东莞等郡及莒、丞、姑幕、兰陵等县先后侨置晋陵,带来北方先进文化和技术,使农业、渔业进一步发展。

南朝时期,晋陵郡内先后侨置南兰陵、南东莞、南彭城、南清河、南平昌、南泰山等13郡,领莒、东莞、姑幕、丞等40余县。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称“晋陵郡”,下辖晋陵、武进等郡县。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502)改南东海郡为兰陵郡,武进县为兰陵县,晋陵、兰陵两郡并存于今常州市境内。陈武帝(陈霸先)永定二年(558)则称为“晋陵东海”。

隋开皇九年(589),晋陵、江阴、义兴三郡皆废,新置常州;隋炀帝大业初,常熟改属苏州,常州治徙至晋陵,下辖晋陵、武进、江阴、无锡、义兴五县;隋大业六年(610),南北大运河正式开通,常州成为贡赋重地和漕运必经之地,城市经济建设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升常州为望,为全国州府十望之一,下辖晋陵、武进、无锡、义兴、江阴五县。常州成为商业贸易中心和重要的粮食产地。

宋时,常州下辖晋陵、武进、宜兴、无锡、江阴五县,是当时江南最大的粮食产地之一,同时也是漕粮的转运中心,陆游曾赞道:“苏常熟,天下足”。蓬勃发展的民间手工纺织业,主要集中于后河两岸,时称“大市”。唐宋时期,常州与苏州、杭州成为江南三大经济中心。

元代升常州为路,下辖晋陵、武进两县,无锡、宜兴两州。

明初改常州府为“长春府”,晋陵为京临,武进为永定,寻复。后以晋陵并入武进,下辖武进、江阴、无锡、宜兴、靖江五县。

清雍正四年(1726),常州下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史称“八邑名都”。此时,其农业、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制造业、运输业、商贸业繁盛。

民国元年(1912),废常州府,阳湖并入武进,常州统称“武进县”。这一时期工业发展较快,至1948年全城有工厂274家,建成区面积为6.6平方公里。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同年4月28日,将武进县城区及部分城郊划出成立常州市;1953年1月,改常州为省辖市;20世纪80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并创造了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的“苏南模式”;后又被列为全国最早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经国务院批准进行系列行政区划调整,常州现辖溧阳一个县级市和金坛、武进、新北、天宁、钟楼五个行政区。第二节 常州由来

常州史上曾称“延陵”“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别称“龙城”。“延陵”,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吴王馀祭封季札于延陵;“毗陵”,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改延陵为“毗陵”,设为县治,三国时,吴嘉禾三年(234)置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将毗陵升格为郡;“毗坛”,两汉之间,王莽当政时,常州曾改称“毗坛”;“晋陵”,西晋永兴元年(304),改毗陵为“晋陵”;“兰陵”,西晋永嘉之乱(307),士族豪门纷纷南迁,设置侨郡,晋陵一度改称“兰陵”,也称“南兰陵”;开皇九年(589),隋文帝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将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开始。其后,常州又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常州之名沿用1400余年。常州别称“龙城”,其出处为梁武帝萧衍“六龙入寝”典故。其后,宋相王安石留下“金钟覆六龙”典故,宋相李纲亦留下“六龙城色郁嵯峨”词句,后被清乾隆皇帝改为“龙城”。第三节 城垣演变

2800年前,西周——春秋的淹城遗址,凭借其独特的“三河三城”形制(图5),成为中国古代在江南太湖流域低洼地区营城技术最早、最完整的范例。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位于今常州武进区与无锡市滨湖区交界处的雪堰镇筑阖闾城(图6),面积约2.94平方公里,为吴国鼎盛时期的国都。同年,吴王阖闾与楚争霸,开凿东出太湖胥口,进入溧阳濑水古道,与芜湖水系相通的吴楚运河,成为东连太湖、西入长江的江南地区最早的人工运河。图5 淹城“三河三城”形制图6 阖闾城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为北望中原,讨伐齐鲁,开通东自望亭、西至奔牛、经由孟渎入长江的水道。这就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运河的最早段落(图7)。

距今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楚国春申君在现常州城区大观路一带建土城,开始了常州古城的建城史。1982年,湖北江陵拍马山出土战国时期木梳一把,刻有“延陵东门”字样,印证了战国时期常州确已筑城。图7 常州境内的中国大运河

晋太康年间(280-289),在原土城的城址位置上建内子城,是常州城有砖石城垣的开始。位置在今西市河以东、关河以南、健身路以西、西横街以北,为历代郡、州、路、府署所在。

唐景福元年(892),重修内子城,城周二里三百一十八步(约合1800米),城高二丈一尺,面积约0.17平方公里,作为郡(州、路、府)署所在地,一直到清代,其位置历代未变,府级行政功能更加向内子城集中。

五代吴顺义元年(921),筑外子城,其范围是内子城的四倍,城周七里三十步(约合3000米),城高二丈八尺,厚二丈,面积0.9平方公里。其内外筑以砖石,号“金斗城”。

五代吴天祚元年(935),筑罗城,城周二十七里三十七步(约合16600米),城高二丈,面积约七平方公里。有八门,外有城壕,上有御敌楼。至此,常州成为统辖一方的中心城市;同年,开凿罗城南北城壕。

宋绍兴二年(1132),重修城墙。南宋末年,常州城墙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元代在被毁的古城上再筑府城。北宋庆历三年(1043)开挖顾塘河,元代开辟龙游河与城南渠。

元代大德至正年间(1341-1359),运河(漕渠)由青果巷(前河)南移,迁出城外,利用罗城南壕,改作运渠。

明代城市格局已定型,厢坊格局基本形成。水系是厢坊划分的重要依据,“明改制七厢,明初设六厢,后析子城为二。合城外三厢为十厢”。行政司法机关、府学位于内子城一带,市井街道集中于外子城、新城地带,而寺庙、县学以及各大书院沿后河、前河、运河两岸发展。明洪武二年(1369),因罗城大而难守,将罗城东、南、西三面收缩,改筑新城,罗城遂废。新城城周十里二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有七门,设水关四座,周长约6600米,面积约3平方公里。

清代,常州形成了“十八厢坊”的城市格局。

辛亥革命后,常州城垣损毁严重,几大瓮城逐步毁损拆除。民国十二年(1923)增辟西瀛门,后又增辟文在门、博爱门;民国十八年(1929)内子城门楼——大观楼拆除,建大观路;解放初期,城垣除西瀛门段外全部拆除。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以及城市对运河的依赖性减弱,延续十多个世纪的古城格局发生改变。内子城行政设施改为公共设施。政府及其主要公共设施多沿府直街(今北大街)——南大街两街及子城河——顾塘河两岸布局。

新中国成立后,常州城市建设经历了两个高潮:一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城市向戚墅堰、新闸东西两个方向迅速发展,形成了沿京杭大运河带状分布的“琵琶形”空间形态;第二个高潮,80年代到至今,城市由原来的东西延伸,逐步转向南北发展的“十”字形城市格局。第二章延陵古韵龙城遗芳

常州是吴文化、齐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人杰地灵,文风昌盛,英才辈出,因得“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美誉。常州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人文自然文化遗产,在文化名胜、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独领风骚。第一节 文化名胜

常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常州风光秀丽,名胜众多,其中著名的景点有:西郊八景、四大名园、号称“东南第一丛林”的天宁寺,以及被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茅山等。境内还有众多的名人故居、古寺古庙、历史街区和各类历史遗址遗迹等。一、西郊八景

文亨穿月“文亨桥古虹熠熠,波映新钩月影移。天上人间皆一色,清河银染满城西。”此景因月而胜,因桥而名。桥曰“文亨”,顾名思义,文者,学问辞采也,亨者,顺利通达也,此为常郡学问通达之地。天下三分明月夜,最美无疑是文亨。当皓月当空,繁星闪烁,影随月移,桥随月动,天上水中月,桥下空中月,杯中文亨月,天上繁星,人间灯火,交相辉映,文亨穿月(图8)美景自然形成。图8 文亨穿月

篦梁灯火“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灯影桨声城西月,谁知两岸人无暇。”清代禇邦庆所作《常州赋》有“染苎织巾,皇华馆前居奇特价;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之句,又说“朝京门内外家家为之”,可见梳篦业盛况。(图9)旧时,常州手工业以制造梳篦为主业,篦箕巷、木梳街一带从业人员众多。而到夜间,制作人员更有增加,许多以他业为生的人家亦将此作为家庭副业,每到夜晚,操刀破竹,锯木梳齿。此时城西运河之两岸,家中人影机声,水中灯影桨声,此景常州独见。图9 篦梁灯火牌楼

石塔积雪“朝京门外鸦噪树,石龙嘴上见浮屠。何寻古刹空门在,石塔无言积雪浮。”城西石塔本为禅院一浮屠,位于朝京门外一里许,今怀德桥南堍,清至民国称“石塔里”,邑人讹为“杂塔”,旧时成为处决人犯之所。禅院旧名“石塔”,建于清雍正时期。咸丰年间,石塔禅院毁于太平天国兵燹,以后未见再修,故在城西“只见石塔不见寺,一塔积雪映眼帘”。旧时,船过广济桥,顺流而下,见石塔便知常城西门已至。每逢冬至,霜厚冰寒,又见飞雪飘零,石塔之上堆起莹莹白雪,亦成美景。

砚桥暮烟“西郊村舍暮烟直,南运河渡水流急。一方歙石架河梁,四邻香客聚太乙。”砚桥位于城西南河沿西段,跨南运河支流。此桥始建于明朝时期,后多次修缮。清嘉庆年间,徽州木商吴三从徽州购置石材,重修此桥。吴三于安徽所购石材乃徽州歙砚之石,桥梁不大,却显名贵,于是,乡人称新修之桥为砚桥。砚桥周边,在清代仍为郊野,村舍毗邻,田畴相连。有小茅山之称的太乙古观近在咫尺,香火甚旺,马公石桥则巍然屹立。每至暮色,河水粼粼波光,村舍袅袅炊烟。

新河晾网“浦阳梅雨又见涨,西蠡春水方流长。锦鳞逆水跃陈渡,百竿新网架渔梁。”新河即南运河,亦称西蠡河、浦阳溪,源自宜兴荆溪,与太滆相通,北入运河,传为范蠡伐吴所凿。南运河来水源自太滆,河水清澈,锦鳞游泳,沙鸥翔集,有渔夫在河捕鱼为生。黄梅将至,太滆游鱼正值产卵盛期,顺水而下,进入蠡渎。此时,新河滩一带乡民在河岸搭起小蓬,架起扳网,干起捕鱼营生。江南这一常见景象,在文人眼中成为一道风景,“新河晾网”(图10)也就成了城西八景之一。图10 新河晾网

城郭风帆“风樯满河自京口,百里舟艇到常州。广济桥前桅络下,毗陵城西消客愁。”旧时常州城西,舟楫往来,船艇穿梭。船客舟车劳顿,见城郭而上岸歇宿。城西为常郡繁华之所,花市街头,酒肆茶楼,尽可消愁。“城郭风帆”成为一道风景。中国大运河浩荡东流,流经常城,广济、文亨、尉司、德安、广济、通济、政成等桥梁如同卧波彩虹,自西而东,在廿里长河中叠影,形成道道拱门。只因桥多路短,艘艘船艇只得下桅收帆。而在城西,经奔牛,过新闸,廿里水路再无桥梁可阻,往来船只见风使舵,挂帆而来。驻足仓桥或登上城郭,眼前有道道风帆,似片片白云浮于水面,颇有画意。清人见有此景,列为八景之一,示人观瞻。

西城晚眺“夕阳归路远又长,西郊向晚亦苍茫。篦梁灯火流星处,正是文亨好时光。”所谓西城,城西明初所筑之门也,为联系丹阳、金坛、京口乃至金陵之要隘。城内为银号、当铺林立的西瀛里,西吊桥处即是城西镖局(今称表场)所在;城外为花市、西直二街区,清末民初时为城西繁华之所。而城楼一角,东坡、龟山二贤古祠与江南毗陵古驿隔河相望,又有高丽、如归二亭点缀其间。夕阳时分登斯楼,睹运河东流,舟楫穿梭,帆影千重,古道西去,桑田阡陌,烟火万家,此乃城西晚眺之盛景。

江湖汇秀“长江太滆合流来,一堰锁龙少祸灾。砥柱中流域始泰,江湖汇秀宛天开。”所谓江湖,乃长江、太滆二湖也。南运河与大运河在城西交汇,形成城西秀色,故留此名。交汇之处建有一堰,呈半岛状,因半岛似张嘴之龙舌,故曰石龙嘴,亦称龙舌尖。据说龙嘴石堰之下镇有二龙,可保郡城一方平安,实际此为常城水利之枢纽,至清代成为城西名胜。二、茅山景区

茅山景区(图11)于1985年被列为江苏省八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海拔372.5米,山势秀丽、林木葱郁,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说,茅山有“山美、道圣、洞奇”之特色,区内主要景点有茅山道院内的九宵万福宫、印宫、乾元宫、华阳洞、金牛洞,以及新四军纪念馆等。此外,千姿百态、星罗棋布的人工水库使茅山更显湖光山色,可谓“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茅山物产资源也很丰富,是长三角地区中药材重点产地,堪称“天然药材宝库”。茅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来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后齐梁隐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创立了道教茅山派。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元帅等革命先辈在此与敌开展游击战,使之成为我国著名的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图11 茅山三、文庙禅寺

天宁禅寺

天宁禅寺(图12)是常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刹,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著名道场,与宁波天童寺、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称为“东南四大丛林”,现为国家4A级宗教旅游景区。天宁禅寺始建于唐贞观、永徽年间,距今已有1360多年的历史。因寺内“殿宇巍峨壮观、佛像高大庄严、历代名僧辈出、法会闻名遐迩”,从而有“东南第一丛林”的美誉。崇尚佛教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也曾三次到天宁禅寺拈香礼佛,并御笔题写了“龙城象教”的匾额。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寺内同时供奉着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使游客一日之内便如同走遍、朝拜了五台、峨眉、普陀、九华这佛教四大名山。天宁禅寺历来法会极盛,佛事兴隆,主要有元旦、春节的庙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会,以及七月三十的地藏会,每年除夕还举办听钟祈福的节庆活动。图12 天宁禅寺

天宁宝塔为全球最高佛塔,被誉为“中华第一佛塔”,位于天宁寺内,总建面积2.7万平方米,塔高13层153.79米,为国内4000多座宝塔之最。从底层地宫到顶层钟楼,整座宝塔以佛教文化为主线,以东阳木雕、扬州漆器、常州乱针绣、惠安石雕等手工艺术为表现手法,巧妙地诠释了大乘佛教的诸多教义。佛塔的建成,与北方云冈大佛、中原龙门大佛、西方乐山大佛、东方灵山大佛、南方香港天坛大佛遥相呼应,成为五方五佛的佛心。天宁宝塔在外形上采用了唐宋古塔的风格,八角飞檐,形态端庄,简洁粗犷,气势宏大;塔身装饰也沿袭唐宋建筑的风格,华贵而不繁复,简洁亦显大气,虽无雕梁画栋之美,却有古色古香之韵,透出一股庄严之气。

清凉寺

清凉寺(图13)位于市区和平中路488号。原建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称“报恩寺”。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礼部尚书胡濙因念其先祖胡宿曾为宋端明殿学士,且有祠在寺内,于是奏请朝廷改报恩寺为“端明寺”。明嘉靖年间端明寺又重修,因有唐顺之的父亲唐珤《过寺诗》云:“招提六月也清凉,坐对槐阴午正长”,这也是端明寺俗称清凉寺的由来。清凉寺是常州古建筑的杰作,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且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采用传统的四合庭院封闭式格局,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海镜堂、藏经楼均位于一条中轴线上。据记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寓居常州时曾多次到报恩寺(即今清凉寺)游览,苏东坡与报恩寺长老结交深厚。图13 清凉寺

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图14)位于常州市工人文化宫内,原为清代武进、阳湖两县学宫一部分,始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历代均有修建,占地面积257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宋代地方行政区划有路、州和县三级,由于路不直接设立学署,故宋代地方学署实际只有州和县才设。各学署设有教授,掌管教学以及学校的经费,作为大兴文教的有力举措。元朝状元陈祖仁,明代状元杨廷鉴,清代状元吕宫、赵熊诏、庄培因等都曾在县学就学。图14 文庙大成殿四、常州名园

近园

近园(图15)位于常州市化龙巷,为清顺治年间进士杨兆鲁所建。修建之人杨兆鲁为清顺治年间进士,于康熙十一年(1672)初步建成,取“近乎成园”之意,名曰“近园”。同治初,近园归士绅刘云樵所有。光绪十一年(1885),近园又归恽氏,稍作修葺,原有建筑略有改观,但总体布局未变。后改名“复园”“静园”,又俗称“恽家花园”。园内花木扶疏,水面倒影,相映成趣。秋爽亭前有一株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百年广玉兰,被称为常州玉兰王。近园的苍山碧水,水中有山、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虽只是身居闹市的小巧之园,但也自有一番山水天地。图15 近园

未园

未园(图16)位于常州市区天王堂弄少年宫内,园坐北朝南,占地约三亩,系钱祥丰木行老板钱遴甫等人于民国初年建造,耗资20万两纹银。主体建筑均设计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往北依次展开。有乐鱼榭、四宜厅、滴翠轩、挹爽亭、汲玉亭、垂虹桥等景点,其间缀以奇石假山、曲径小桥、碧水清池,显得高雅幽静,引人入胜。经过三年的建设,园林基本建成。园内广植名木,如黄杨、银杏、红枫、金桂、罗汉松等。园内现植有香樟、金桂、丁香、夹竹桃、天竹、腊梅、广玉兰等近20个绿植品种,其中百岁以上的便有10余株。主人冠以“未园”之名,寓“尚未成园”之意。图16 未园五、东坡公园

东坡公园(图17)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之一,原为东郊公园。1954年,为纪念苏东坡十一次来常,经重新改建,命名为“东坡公园”。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六年(1073)除夕,苏东坡任杭州通判,乘船沿大运河往常州、润州(今镇江)赈灾,船抵常州东郊东坡公园的位置,泊舟过夜。苏因不愿打扰地方官员,便与随行一起在船上过了除夕,并写下“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的诗句。东坡公园紧邻中国大运河,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有舣舟亭、御碑亭、龙亭、野宿亭、四方亭、东坡洗砚池、御码头、抱月堂、广济桥等二十余处景点,在四方亭旁立有东坡铜像一座,面朝西,身后以毛竹为背景,前面有旱溪贯穿,隐喻着大江滚滚东流。图17 东坡公园第二节 遗址遗迹

全市共有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677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8处、历史建筑226处、历史文化街区3片。各类文物藏品35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2件(套),二级文物379件(套),三级文物3820件(套)。另外还有名镇名村、古树名木、文化景观等众多保护内容。一、古城遗址

西瀛门明城墙

西瀛门城墙(图18)位于常州市西瀛里,南依中国大运河,包括从表场至西水关一段,长221.8米,高3.5-5.5米,宽5.2米。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为常州驻军首领汤和率众所筑,由砖石垒砌而成。城墙筑成后,历史上曾重修城墙十多次,此段因嵌于民宅而得以保存至今,是常州古城的实物见证。西瀛门辟建于1923年8月,城门上原有书法家唐驼书“西瀛门”三字门额,“文化大革命”时期散佚。1952年,常州城墙大部被拆除,仅留存这一段。西瀛门明城墙为常州古城唯一的实物见证,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常州市人民政府修复了西瀛门城墙,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依照唐驼书体恢复了“西瀛门”三字门额。图18 西瀛里明城墙

淹城遗址

淹城遗址位于常州市南约七公里,是我国目前在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是一座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面积约0.6平方公里,迄今已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留下的都是造化的杰作:江南水乡充盈清澈的碧水,沃野上千年遗留下来的几何图形般的丰碑,以及许多蕴藏在地下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当地人有这样一种说法:“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可见,“淹城”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力。

淹城有外城、内城和子城三重土城,三城均有护城河环抱,河水清澈,常年不枯。子城,俗称“王城”,又称“紫罗城”,呈方形,周长不足0.5公里;内城又称里罗城,也呈方形,周长1.5公里;外城为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公里。淹城外围有周长3.5公里的外城郭围绕整个古城,《孟子》中的“三里之城,七里之廓”指的就是淹城。这种建筑形制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可谓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1958年以来,淹城出土了大量几何印纹陶罐、缸、瓮、钵和青铜器(如铜编钟、铜鼎)。在内城发掘出的独木船,轰动了中国考古学界,最大的一只为整段楠木火烤斧凿而成,长11米、宽0.9米、深0.45米,被誉为“天下第一舟”,现珍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

淹城遗址“三城三河”相套的形制,是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壕聚落的进一步发展,与中原的城池形制截然不同,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先秦城市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出土遗物表现出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又保留了吴越文化的地域风格和时代特征,是研究江南地区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阖闾城遗址

阖闾城遗址(图19)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城里村和无锡市胡埭镇湖山村之间,为春秋晚期城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阖闾城最外为大城,近似长方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400米,面积约2.94平方公里。春秋晚期,吴国在阖闾的领导下称雄江南,成就“西破强楚,入郢”的伟业,后吴王夫差又败越于夫椒,使越王勾践向吴称臣,可谓盛极一时,声震中原。2013年,阖闾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19 阖闾城遗址

圩墩遗址

圩墩遗址位于常州经济开发区中国大运河常州段南侧的圩墩村一带。面积约97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为1.5米左右,上层为崧泽文化层,下层为马家浜文化层。1982年3月,被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寺墩遗址

寺墩遗址位于郑陆镇三皇庙村,是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的遗址。该遗址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900米,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四周河道环围。该遗址是国内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为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1995年4月,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二、中国大运河常州段

常州城区段大运河(图20)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大运河最早开挖的段落之一。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主持开凿了自苏州望亭经常州奔牛、由孟河出长江的运河,全长170余里,成为大运河江南段之始。至今,常州市区自西水关沿西下塘、东下塘,穿新坊桥、元丰桥至东水关的河道,仍保留春秋时期的运河流经路线,称为“春秋运河”。图20 中国大运河常州段

大运河在常州境内全长45.8公里,其中23.4公里穿城而过。常州城因水而建,因水而兴,造就了常州城河相依的城市形态。无论古今,大运河岸边一直是常州的经济中心,留下了“米市河”“豆市河”“青果巷”“麻巷”“前后北岸”等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地名。大运河至今保存着许多与运河有关的文物古迹,如宋代苏东坡系舟的舣舟亭,清代乾隆皇帝上岸的御码头,古典名著《红楼梦》提到的主人公贾宝玉与父亲贾政离别的毗陵驿,民间传说孟姜女途经的文亨桥等等。

在运河重要地段上,历史上曾经设有诸多著名水工设施,如奔牛闸、天禧闸、孟河闸、小河老闸、魏村闸、石龙嘴、文成坝等,上游来水经常州水系蓄纳吐泄,出长江、入太湖,农田得以灌溉,黎民得以生息。三、名人故居

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故居(图21)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秋白故居共有两处,一处是城西瞿氏宗祠,另一处是瞿秋白诞生地——八桂堂天香楼。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瞿秋白诞生于天香楼。瞿氏宗祠坐北朝南,由瞿赓甫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资建造。其占地面积2409平方米,建筑面积1015平方米,共有平屋四进十九间,分东西两院,坐北朝南,西院为正房,瞿秋白一家住东院厢屋。当年瞿氏族人春祭秋祀或治丧供灵,就是在这个厅堂里进行的。厅堂两厢门额上分别题刻着“习规”“折矩”,训诫族人要学习家法、遵守族规。图21 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纪念馆建于瞿秋白故居东侧,“瞿秋白同志纪念馆”大门匾额由邓小平手书;“瞿秋白同志故居”为茅盾所书。

张太雷旧居

位于常州市区和平中路子和里3号的张太雷旧居(图22),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8年夏,张太雷与陆静华结婚时借居于此,共居住七年时间。其女儿西屏、西蕾和儿子一阳都出生于此。图22 张太雷旧居

张太雷旧居是一座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的江南老式民居,坐北朝南,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但保存完好。旧居的天井中央矗立着张太雷的半身汉白玉雕像,目光坚定,眉毛微扬,嘴角微翘,满身正气。旧居前进门楼上方悬挂着由邓小平亲笔书写的“张太雷故居”金字匾额。张太雷纪念馆,分故居、生平事迹展览和辅助用房(书画陈列室)三部分。全馆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陈列面积500平方米,旧居的复原陈列再现了张太雷及家人在此生活的场景,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

盛宣怀故居

盛宣怀故居(图23)位于常州市青果巷大马园巷,故居房屋均为清代硬山造砖木结构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坐北朝南,原占地约10亩,南临青果巷,东临刘宅,北临费宅,西邻大马园巷(现扩为公园路)。大门原设在青果巷北侧(今长安大厦处)。现存大厅五间,花厅四间,二层楼房二间及花园、黄石假山等,大厅前有轩廊,高大轩敞,古色古香。图23 盛宣怀故居

前北岸明代楠木厅

前北岸明代楠木厅(图24)即藤花旧馆,为苏轼终老地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自海南儋州遇赦北上,寓居于顾塘溪北岸的孙氏馆,在此病故。南宋乾道八年(1172),太守晁疆伯在此建东坡祠,元至大年间(1308-1311)改建为东坡书院,后复废为民居。元末毁于战乱,仅存东坡洗砚池及院内东北侧相传为其手植的紫藤和香海棠等遗迹。明代中期,常州知府及里人在旧址重建,借紫藤盛开之意命名为藤花旧馆。图24 前北岸明式楠木厅

苏轼曾十多次来到常州。宋嘉祐二年(1057),苏东坡考进士名列前茅,在礼部琼林宴上结识了常州府蒋之奇、单锡等人,与蒋之奇等定下“鸡黍之约”。此后,苏东坡一生情系常州,两表乞居,视常州为“我里”。

李公朴旧居

李公朴旧居(图25)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古方行政村东村129号,主体建筑维持民国初年建筑的传统风格。旧居修建于民国初年,曾用作公朴先生婚房。旧居现辟作“李公朴生平事迹展”展室及“武进区李公朴研究会”的办公用房。

李公朴旧居坐北朝南,修复后共三进,为砖木结构,均硬山式。头进为门楼,二进为平房花厅,三进为二层起居楼。面宽三间,总面积200平方米。一个不大的小院落里,栽满了各种不同的绿植。整幢旧居极具江南风貌,花墙门、高门坎。头进门厅背额有“积善余庆”四字砖雕嵌砌其上。过天井为三间厅屋,中为客堂,右为卧室,左为书房,大厅背后的门额上有“耕读传家”四字砖雕嵌砌其上。厅屋后为一院落,左右墙壁下砌有花坛,再后进为楼房,楼上为李公朴卧室。第二、三进的中间南向明处均配置落地花格长窗,两侧次间装饰花格半窗。旧居古色古香,一派民国初期的建筑格调。李公朴(1902-1946),祖籍武进县湖塘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著名的“爱国七君子”之一。图25 李公朴旧居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图26)位于常州市钟楼区大庙弄北侧28号院内,原为常州府城隍庙。建筑坐北朝南,为重檐歇山顶。城隍庙系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重建,后毁于兵火。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城隍庙大门旁摆满日用品和小吃摊点,极富生活气息。1933年,为纪念孙中山,地方集资七万元将城隍庙改建为中山纪念堂。常州沦陷期间,汪伪县政府长期盘踞在城隍庙。抗战胜利后,武进县政府也在城隍庙内。1949年常州解放后,市军管会、常州专区专员公署分别驻此办公,后又成为机关食堂,也曾被常州市粮食局、广电局、商务局等单位用作办公场地,现已正式对外开放。图26 中山纪念堂

护王府遗址

护王府遗址(图27)位于局前街187号,系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府第遗址。护王府前身原为清阳湖县衙署,陈坤书驻常州后将其改建为府第,极具太平天国艺术特色。1982年3月,被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吕宫府图27 护王府遗址

吕宫府(图28)位于常州市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中段,坐北朝南,五进,每进面阔五间,东有备弄相连,硬山造砖木结构。建筑东西两侧的外墙顶端砌筑的封火墙起落有致,高低参差,尽显徽派建筑风格。图28 吕宫府

吕家是常州的名门望族,明清两代科第不绝,道光年间享誉江南的“五子登科”即出自其门。人称“僚婿状元”就是指吕宫和其僚婿(连襟)杨廷鉴同为状元的一段佳话。吕宫(1603-1664),清顺治四年(1647)殿试获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是常州清朝的第一位状元,曾为弘文院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官至一品。

唐荆川宅

唐荆川宅(图29)位于青果巷,现尚存筠星堂、贞和堂、八桂堂、松健堂、礼和堂。八桂堂现存三进,均为硬山造木结构,两侧有走廊贯穿前后,以垣墙围成院落;贞和堂原名保合堂,今存五进;筠星堂在贞和堂西邻,今存五进;松健堂原为唐荆川曾祖、明书法家唐世英居住,后归清浙江兵备道恽祖贻及其子安庆府知府恽毓龄及其孙恽公樾居住,今存房屋四进;礼和堂在贞和堂斜对面,原为唐荆川曾叔祖、明代画家唐世宁居住。唐家老宅中贞和堂保存最为完整。唐荆川(1507-1560),原名唐顺之,明代著名散文家、书法家、抗倭英雄,因爱好荆溪山川,故号荆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