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散文.世界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20:28:04

点击下载

作者:经典读库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最美的散文.世界卷

最美的散文.世界卷试读:

前言

只有动情写作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

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这样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个人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富含哲理的作品,特别是经典的散文,将会成为他人生中一笔不菲的财富,这样做不仅能够让人开阔视野,重新认知世界,还能获得艺术上的熏陶,得到珍贵的人生启发,让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受益匪浅。

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短暂的人生令人奔波忙碌。特别是现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想要以“有涯”的人生去穷究“无涯”的艺术经典,是很不现实的。一些经典的散文需要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细细咀嚼当中的每一个词语和字眼,经过一番推敲之后才能凝聚成属于自己的感悟。欣赏并理解散文时需要人放松下来,沏一杯香茗,或在树荫下,或在窗台边,望着远处的青山,看着天空流云飘过,思绪也会随着散文中那些隽永的文字任意遨游,达到心灵升华的意境。

一个人一生需要读一本优秀的散文集,而本书就是一部几百年来国际上著名散文作家的名作精选集。世界散文,历史悠久,名家群星璀璨,佳作浩如烟海。从文艺复兴时期,到法国大革命时的思想启蒙运动;从工业革命之后,到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从经济大萧条,到当代全球化浪潮,每一个时代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本书集合了世界上知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最美的散文,共70余篇,囊括了欧洲、美洲、亚洲以及大洋洲的各国优秀作品,其中很多作家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将各个时期具有时代特色的代表性作品收录进来,所选录的作品兼顾思想性、艺术性,可谓字字珠玑,博大精深,感人肺腑,发人深省。这些作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盏盏路灯,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在这些作品中,有的善于抒情,有的侧重叙事,有的追求思想解放,有的致力于艺术创新,有的专注于文艺的新形式,无论在哪一方面,这些作品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书中大多数外国作品的译文都是国内名家译制,能够原汁原味地保留原作品的风格和韵味,还原度极高,让读者能够领略到最原生态的国际大师的著作。另外在形式上,除了作品原文之外,我们还针对每一位作者的生平作了简单介绍,并在每一篇散文之后都附有对文章的赏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品味这些闻名于世的经典作品。

一本好书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它不仅能够让人品味一时,更能让人受益终生。在此我们诚挚地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走进知识和艺术的殿堂,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审美品位、文学素质以及鉴赏能力。本书虽然经过精心选编,但因水平所限,如有不足纰漏之处,仍属难免,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教。最后,衷心祝愿读者能够在本书中寻找到自己一直都在寻找的人生哲理与艺术真谛。法国 蒙田 1533—1592

蒙田,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是西方开先河式的散文大家,其散文风格简朴流畅,朗朗上口,对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及17、18世纪欧洲其他一些思想家、文学家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随笔集》3卷。热爱生命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它值得乐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黄建华 译赏析

本文阐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价值的看法,并说明了应该如何珍惜地利用好时间。首先作者用“度日”来形容一种消极地对待时间的做法,认为“消磨光阴”只适用于那些坏日子,而好日子则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尝”。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是一种主观上的错觉,因为时间的长短是固定的,即无论好日子还是坏日子,一天的时间都相等,只不过在感官上给人一种“度日如年”和“韶华易逝”的错觉。所以作者反对“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的这种“糊涂人”的人生观。作者自己的观点是“生之本质在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只有抓紧时间让生命变得丰盈饱满的人才是真正热爱生命的人。

全文结构清晰,文辞生动优美,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示作用。要生活得写意

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即便我一人在幽美的花园中散步,倘若我的思绪一时转到与散步无关的事物上去,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一下我自己。慈和的天性遵从这样的原则,它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慈母般的天性是顾及这一点的。它推动我们这样做既满足理性的需要也满足欲望的需要,打破它的规矩就违背情理了。

我知道,恺撒与亚历山大就在活动最繁忙的时候,仍然充分享受自然的、也是必需的、正当的生活乐趣。我想指出,这不是要使精神松懈,而是使之增强。因为要让激烈的活动、艰苦的思索服从于日常生活常规,那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的。他们认为,享受生活乐趣是自己正常的活动,而战事才是非常的活动。他们持这种看法是明智的。我们倒是些大傻瓜。我们说:“他一辈子一事无成。”或者说:“我今天什么事也没有做……”怎么!您不是生活过来了吗?这不仅是最基本的活动,而且也是我们的诸多活动中最有光彩的。“如果我能够处理重大的事情,我本可以表现出我的才能。”您懂得考虑自己的生活,懂得去安排它吧?那您就做了最重要的事情了。天性的表露与发挥作用,无需异常的境遇。它在各个方面乃至在暗中也都表现出来,前台、后台都一个样。我们的责任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编书;是使我们的举止井然有致,而不是去打仗,去扩张领地。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一切其他事情,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

实施这一箴言。从色诺芬的著作中,可知苏格拉底也曾一步步地证明这一点。无论哪一门学问,唯有入其门径的人才会洞察其中的难点和未知领域,因为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学识才有可能察觉自己的无知。要去尝试开门才知道我们面前的大门尚未开启。柏拉图的一点精辟见解就是由此而来的:有知的人用不着去求知,因为他们已经是有知者;无知的人更不会去求知,因为要求知,首先得知道自己所求的是什么。

因此,在追求自知之明的方面,大家之所以自信不疑,心满意足,自以为精通于此,那是因为:谁也没有真正弄懂什么。正像在色诺芬的书中,苏格拉底对欧迪德姆指出的那样。

我自己没有什么奢望。我觉得这一箴言包含着无限深奥、无比丰富的哲理。我愈学愈感到自己还有许多要学的东西。这也就是我的学习成果。我常常感到自己的不足,我生性谦逊的原因就在于此。

阿里斯塔克说:“从前全世界仅有七位智者,而当前要找七个自知无知的人也不容易。”今天我们不是比他更有理由这样说吗?自以为是与固执己见是愚蠢的鲜明标志。

我凭自己的切身经验谴责人类的无知。我认为,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那些既已看到自己或别人的虚浮的榜样还不愿意承认自己无知的人,就请他们听听苏格拉底的训诫去认识这一点吧。苏格拉底是众师之师。黄建华 译赏析《要生活得写意》是蒙田著名散文集《随笔集》中的名篇之一。本文开宗明义,用简单浅显的道理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表示“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一切其他事情,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作者以此为立意,列举了许多的例子,包括普通人的看法,以及伟大的人物的观点,旁征博引,并做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又从生活的态度写到了对于求知的态度,号召所有人都谦逊好学,不要狭隘地固执己见。

全文语言风格淳朴自然,给人一种写意的轻松感受,同时又富含哲理,引人深思。法国 布封 1707—1788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博物史巨著《自然史》,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马

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与主人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它也和主人共欢乐,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它也精神抖擞,耀武扬威。但是它驯良不亚于勇毅,它一点儿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自己的动作: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驭人的颜色,它总是按照从主人的表情方面得来的印象而奔腾,而缓步,而止步,它的一切动作都只为了满足主人的愿望。这天生就是一种舍己从人的动物,它甚至于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用动作的敏捷和准确来表达和执行人的意旨,人家希望它感觉到多少它就能感觉到多少,它所表现出来的总是在恰如人愿的程度上;因为它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所以它不拒绝任何使命,所以它尽一切力量来为人服务,它还要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于舍弃生命以求服从得更好。

以上所述,是一匹所有才能都已获得发展的马,是天然品质被人工改进过的马,是从小就被人养育、后来又经过训练、专为供人驱使而培养出来的马。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对这种动物的奴役或驯养已太普遍、太悠久了,以至于我们看到它们时,很少是处在自然状态中。它们在劳动中经常是披着鞍辔的。人们从来不解除它们的羁绊,纵然是在休息的时候。如果人们偶尔让它们在牧场上自由地行走,它们也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并且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这是惯受羁绊而留下的迹象。现在即使把它们的羁绊解脱掉也是枉然,它们再也不会因此而显得自由活泼些了。就是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那些只为着摆阔绰、壮观瞻而喂养着、供奉着的马,那些不是为了装饰它们本身,却是为了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你们试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吧: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它们避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采食着四季皆春的气候不断提供的新鲜产品;它们既无一定的住所,除了晴明的天空外又别无任何庇荫,因此它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种空气,比我们压缩它们应占的空间而禁闭它们的那些圆顶宫殿里的空气,要纯洁得多,所以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妍媚而已。

这种动物的天性绝不凶猛,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虽然力气在大多数动物之上,它们却从来不攻击其他动物;如果它们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它们并不屑于和对方搏斗,仅只把它们赶开或者把它们踏死。它们也是成群结队而行的,它们之所以聚集在一起,纯粹是为着群居之乐。因为,它们一无所畏,原不需要团结御侮,但是它们互相眷恋,依依不舍。由于草木足够作它们的食粮,由于它们有充分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食欲,又由于它们对动物的肉毫无兴趣,所以它们绝不对其他动物作战,也绝不互相作战,也不互相争夺生存资料。它们从来不做追捕一只小兽或向同类劫夺一点东西的事,而这类事正是其他食肉类动物通常互争互斗的根源。所以马总是和平生活着的,其原因就是它们的欲望既平凡又简单,而且有足够的生活资源使它们无需互相妒忌。

这一切,我们只要看看人家放在一块儿饲养、并且成群放牧着的那些小马,就可以观察得很清楚:它们有温和的习性和合群的品质,它们的力量和锐气通常只是在竞赛的表现中显露出来,它们跑起来都要努力占先,它们争着过一条河,跳一条沟,练习着冒险,甚至于眼看危险当前却更加起劲;而凡是在这些自发的练习当中奋勇当先、肯做榜样的马,都是最勇敢、最优良的,并且一经驯服,常常又是最驯顺、最温和的……

在所有的动物中间,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因为,如果我们拿它和比它高一级或低一级的动物相比,就发现驴子长得太丑,狮子头太大,牛腿太细太短,和它那粗大的身躯不相称,骆驼是畸形的,而最大的动物,如犀,如象,都可以说只是些未成形的肉团。颚骨过分伸长本是兽类头颅不同于人类头颅的主要一点,也是所有动物的最卑贱的标志,然而,马的颚骨虽然很长,它却没有如驴的那副蠢相,如牛的那副呆相。相反的,由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马一抬头,就仿佛想要超出它那四足兽的地位。在这样的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对面地相觑着。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不像牛耳太短,驴耳太长;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马尾和鹿、象等的短尾,驴、骆驼、犀牛等的秃尾都大不相同,它是由密而长的鬃毛构成的,仿佛这些鬃毛就直接从屁股上生长出来,因为长出鬃毛的那个小肉桩子很短。它不能和狮子一样翘起尾巴,但是它的尾巴虽然是垂着的,却于它很适合。由于它能使尾巴两边摆动,它就有效地利用尾巴来驱赶苍蝇,这些苍蝇很使它苦恼,因为它的皮肤虽然很坚实,并且满生着厚密的短毛,却还是十分敏感的。范希衡 译赏析《马》是布封《自然史》中比较有名的篇章,本篇虽然是科学性的说明文,但是在字里行间却充满了作者的人文思想,对于马这种自然生物的一些定义和介绍都具有非常浓郁的人性关怀。马是有蹄类哺乳动物,但是在布封的笔下,马被赋予了非常崇高的人性定义,即“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是人类的好伙伴、好战友。本篇也并没有将所有的马按照自然学科去分类,没有写蒙古马、阿拉伯马、欧洲马等各类的马的亚种,而是将马按照天然的马和人工的马区分。作者歌颂了天然的马能够按照自然所赋予的生活状态去自由生长,而不用受到各种人为设置的羁绊与束缚,天然的马不会畸形,也不会被奴役,而人工的马则遭受着苦难。表面上是在写马,但实际上却是在写人,在侧面弘扬人性的解放和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文主题。

同时作者还在歌颂马,将马的一些生理特征进行详细介绍的同时,还与其他的一些类似的动物和高等的动物进行了对比。虽然马在一些方面不如一些动物,但是马的所有优点却是值得赞赏的。作者笔下的马集合了野性与温婉、活泼与恬静、激烈与稳定等看似矛盾的特点,但是仔细推敲却又合情合理。本节是集中了自然学科和人文理念的大成之作,更是一篇迎合当时启蒙思潮的不朽经典。法国 卢梭 1712—1778

让·雅克·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他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思想,对法国大革命起到推动作用。他的文学作品主要有《新爱洛绮丝》《爱弥儿》和自传体散文《忏悔录》等,这些作品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为了到花园里看日出,我比太阳起得更早;如果这是一个晴天,我最殷切的期望是不要有信件或来访扰乱这一天的清宁。我用上午的时间做各种杂事。每件事都是我乐意完成的,因为这都不是非立即处理不可的急事,然后我匆忙用膳,为的是躲避那些不受欢迎的来访者,并且使自己有一个充裕的下午。即使最炎热的日子,在中午一时前我就顶着烈日带着芳夏特出发了。由于担心不速之客会使我不能脱身,我加紧了步伐。可是,一旦绕过一个拐角,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激动而愉快地松了口气,自言自语说:“今天下午我是自己的主宰了!”从此,我迈着平静的步伐,到树林中去寻觅一个荒野的角落,一个人迹不至因而没有任何奴役和统治印记的荒野的角落,一个我相信在我之前从未有人到过的幽静的角落,那儿不会有令人厌恶的第三者跑来横隔在大自然和我之间。那儿,大自然在我眼前展开一幅永远清新的华丽的图景。金色的燃料木、紫红的欧石南非常繁茂,给我深刻的印象,使我欣悦;我头上树木的宏伟、我四周灌木的纤丽、我脚下花草的惊人的纷繁使我目不暇给,不知道应该观赏还是赞叹。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争相吸引我的注意力,使我眼花缭乱,使我在每件东西面前流连,从而助长我懒惰和爱空想的习气,使我常常想:“不,全身辉煌的所罗门也无法同它们当中任何一个相比。”

我的想象不会让如此美好的土地长久渺无人烟。我按自己的意愿在那儿立即安排了居民,我把舆论、偏见和所有虚假的感情远远驱走,使那些配享受如此佳境的人迁进这大自然的乐园。我将把他们组成一个亲切的社会,而我相信自己并非其中不相称的成员。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建造一个黄金的世纪,并用那些我经历过的给我留下甜美记忆的情景和我的心灵还在憧憬的情境充实这美好的生活,我多么神往人类真正的快乐,如此甜美、如此纯洁,但如今已经远离人类的快乐。甚至每当念及此,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啊!这个时刻,如果有关巴黎、我的世纪、我这个作家的卑微的虚荣心的念头来扰乱我的遐想,我就怀着无比的轻蔑立即将它们赶走,使我能够专心陶醉于这些充溢我心灵的美妙的感情!然而,在遐想中,我承认,我幻想的虚无有时会突然使我的心灵感到痛苦。甚至即使我所有的梦想变成现实,我也不会感到满足:我还会有新的梦想、新的期望、新的憧憬。我觉得我身上有一种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填满的无法解释的空虚,有一种虽然我无法阐明、但我感到需要的对某种其他快乐的向往。然而,先生,甚至这种向往也是一种快乐,因为我从而充满一种强烈的感情和一种迷人的感伤——而这都是我不愿意舍弃的东西。

我立即将我的思想从低处升高,转向自然界所有的生命,转向事物普遍的体系,转向主宰一切的不可思议的上帝。此刻我的心灵迷失在大千世界里,我停止思维,我停止冥想,我停止哲学的推理;我怀着快感,感到肩负着宇宙的重压,我陶醉于这些伟大观念的混杂,我喜欢任由我的想象在空间驰骋;我禁锢在生命的疆界内的心灵感到这儿过分狭窄,我在天地间感到窒息,我希望投身到一个无限的世界中去。我相信,如果我能够洞悉大自然所有的奥秘,我也许不会体会这种令人惊异的心醉神迷,而处在一种没有那么甜美的状态里;我的心灵所沉湎的这种出神入化的佳境使我在亢奋激动中有时高声呼唤:“啊,伟大的上帝呀!啊,伟大的上帝呀!”但除此之外,我不能讲出也不能思考任何别的东西。遗忘,但他们肯定不会把我忘却;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反正他们没有任何办法来搅乱我的安宁。摆脱了纷繁的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种种尘世的情欲,我的灵魂就经常神游于这一氛围之上,提前跟天使们亲切交谈,并希望不久就将进入这一行列。我知道,人们将竭力避免把这样一处甘美的退隐之所交还给我,他们早就不愿让我待在那里。但是他们却阻止不了我每天振想象之翼飞到那里,一连几个小时重尝我住在那里时的喜悦。我还可以做一件更美妙的事,那就是我可以尽情想象。假如我设想我现在就在岛上,我不是同样可以遐想吗?我甚至还可以更进一步,在抽象的、单调的遐想的魅力之外,再添上一些可爱的形象,使得这一遐想更为生动活泼。在我心醉神迷时这些形象所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连我的感官也时常是不甚清楚的;现在遐想越来越深入,它们也就被勾画得越来越清晰了。跟我当年真在那里时相比,我现在时常是更融洽地生活在这些形象之中,心情也更加舒畅。不幸的是,随着想象力的衰退,这些形象也就越来越难以映上脑际,而且也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唉!正在一个人开始摆脱他的躯壳时,他的视线却被他的躯壳阻挡得最厉害!程依荣 译赏析

作为18世纪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将无限的想象都凝聚在这篇《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在一片人迹罕至的自然美景中构思了一个具有理想主义风格的乌托邦。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一切因自然规律而形成,没有人工干扰和雕琢,所有的事物都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就像天体运行一样自然而然;人与人之间摒除一切虚荣、虚伪、偏见,离开世俗的那些纷纷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大自然当中。

作者依靠想象,构筑一片和谐的天地,在那里所有的东西都能够以最本质、最真实的面貌呈现出来,不含有一丝的遮挡和瑕疵。但是这样的情况只能停留在作者的想象里,现实不允许作者到达这样的境界,所以作者在文中说“人们将竭力避免把这样一处甘美的退隐之所交还给我,他们早就不愿让我待在那里”,但他又说“他们却阻止不了我每天振想象之翼飞到那里”。

然而,对于这种乌托邦的寻找和追求也是徒劳的,因为作者意识到想象和真实之间巨大的鸿沟,他想要寻找到现实中的代表,却发觉自己的感官也时常“不甚清楚”,更不幸的是他最终发觉“一个人开始摆脱他的躯壳时,他的视线却被他的躯壳阻挡得最厉害”,作者也就从追求本我,升级到超脱自我,达到精神世界的巅峰。

本文文字朴实,体现了作者最基本的内心世界,营造出了一片和谐大自然主导下的世外桃源,而由物质转移到精神世界的描写,具有跳跃性的层次感但又不显得突兀,一切都自然平和,对读者而言感受到的是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的双重乐趣。法国 乔治·桑 1804—1876

乔治·桑,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一生著述颇丰,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种体裁均有涉猎。主要作品有小说《安吉堡的磨工》《魔沼》《小法岱特》,自传《乔治·桑自传》等。冬天之美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霍的季节,将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而且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在我国的大都市里,臭气熏天和冻结的烂泥几乎永无干燥之日,看见就令人恶心。在乡下,一片阳光或者刮几小时风就使空气变得清新,使地面干爽。可怜的城市工人对此十分了解,他们滞留在这个垃圾场里,实在是由于无可奈何。我们的富翁们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英国人比较明智,他们到乡下别墅里去过冬。

在巴黎,人们想象大自然有六个月毫无生机,可是小麦从秋天就开始发芽,而冬天惨淡的阳光——大家惯于这样描写它——是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当太阳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的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即使在我们严寒却偏偏不恰当地称为温带的国家里,自然界万物永远不会除掉盛装和失去盎然的生机,广阔的麦田铺上了鲜艳的地毯,而天际低矮的太阳在上面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辉。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华丽的常春藤涂上了大理石般的鲜红和金色的斑纹。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躲在雪层下面微笑。由于地势的起伏,由于偶然的机缘,还有其他几种花儿躲过严寒幸存下来,而随时使你感到意想不到的欢愉。虽然百灵鸟不见踪影,但有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儿路过这儿,在河边栖息和休憩!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程依荣 译赏析

本文篇幅短小,但却具有非常充实的内容,用词优美,笔调细腻,是极具美感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在开篇就分别描写了巴黎的冬天和乡下的冬天,在对比中突出乡下冬季的美丽,并否定了大城市人们在冬天里的那些所谓的情趣,歌颂了简单朴素的乡村生活。作者认为“英国人比较明智,他们到乡下别墅里去过冬”,提倡所有人都应该领略一下乡下的冬季生活。她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乡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乡村生活的憧憬,同时也讽刺了上流社会奢侈糜烂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于下层人民的同情。法国 夏多布里昂 1768—1848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法国著名作家,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主要作品有小说《阿拉达》,散文集《美洲游记》和《墓畔回忆录》(6卷)等。密西西比河风光

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以上是西岸的情景。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茁壮生长;它们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在树下交错,在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顶梢。它们从槭树延伸到鹅掌楸,从鹅掌楸延伸到蜀葵,形成无数洞穴、无数拱顶、无数柱廊,那些在树间攀缘的藤蔓常常迷失方向,它们越过小溪,在水面搭起花桥。木兰树在丛莽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除了在它身边摇着绿扇的棕榈,没有任何树木可以同它媲美。

被创世主安排在这个偏远的丛莽中的无数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在小径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酩酊的熊,它们在小榆树的枝桠上蹒跚;鹿群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从树上飞下来在长满红草莓的草地上踯躅;黄嘴的绿鹦鹉,映照成红色的绿啄木鸟、和火焰般的红雀在柏树顶上飞来飞去;蜂鸟在佛罗尼达茉莉上熠熠发光,而捕鸟为食的毒蛇倒挂在树枝交织而成的穹顶上,象藤蔓一样摇来摆去,同时发出阵阵嘶鸣。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鸟喙啄击橡树干的笃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动物吞噬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潺潺的流水、啁啾的小鸟、低哞的野牛和咕咕叫的斑鸠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可是,如果一阵微风吹进这深邃的丛林,摇晃这些飘浮的物体,使白色、蓝色、绿色、玫瑰色的生物混杂交错,使所有的色调浑然一体,使所有的声音汇成合唱,那是多么奇伟的声音,多么壮观的景象!可是,对于没有亲临其境的人,这一切我是无从描绘的。程依荣 译赏析

夏多布里昂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本篇出自他的成名作《阿拉达》,讲述了一个美洲印第安人的爱情悲剧故事,该小说以远离文明社会的思想为主要基调,加入了非常浓郁的情感宣泄和神秘主义写作手法,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

本篇文章描写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旖旎风光,将最原始的自然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河岸上的野牛到丛林中的植被,无不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去描写自然中的动植物,体现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无限赞美和热爱。美洲之夜

一天傍晚,我在离尼亚加拉瀑布不远的森林中迷了路;转瞬间,太阳在我周围熄灭,我欣赏了新大陆荒原美丽的夜景。

日落后一小时,月亮在对面天空出现。夜空皇后从东方带来的馥郁的微风好像她清新的气息率先来到林中。孤独的星辰冉冉升起:她时而宁静地继续她蔚蓝的驰骋,时而在好像皑皑白雪笼罩山巅的云彩上憩息。云彩揭开或戴上它们的面纱,蔓延开去成为洁白的烟雾,散落成一团团轻盈的泡沫,或者在天空形成絮状的耀眼的长滩,看上去是那么轻盈、那么柔软和富于弹性,仿佛可以触摸似的。

地上的情景也同样令人陶醉:天鹅绒般的淡蓝的月光照进树林,把一束束光芒投射到最深的黑暗之中。我脚下流淌的小河有时消失在树木间,有时重新出现,河水辉映着夜空的群星。对岸是一片草原,草原上沉睡着如洗的月光;几棵稀疏的白桦在微风中摇曳,在这纹丝不动的光海里形成几处飘浮的影子的岛屿。如果没有树叶的坠落、乍起的阵风、灰林鸮的哀鸣,周围本来是一个万籁俱寂的世界;远处不时传来尼亚加拉瀑布低沉的咆哮,那咆哮声在寂静的夜空越过重重荒原,最后湮灭在遥远的森林之中。

这幅图画的宏伟和令人惊悸的凄清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与此相比,欧洲最美的夜景毫无共同之点。试图在耕耘过的田野上扩展我们的想象是徒劳的;它不能超越四面的村庄,但在这蛮荒的原野,我们的灵魂乐于进入林海的深处,在瀑布深渊的上空翱翔,在湖畔和河边沉思,并且可以说独自站立在上帝面前。程依荣 译赏析

19世纪初的北美洲还是地广人稀的地区,在东海岸存在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很少有受到过工业文明影响的地区。作者在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原始森林里迷路的时候邂逅了北美的夜景,晴朗的夜空中星辰伴着明月,将静谧的大地笼罩在蓝色的月光下,林中薄雾和鸟叫虫鸣让密林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伴随着尼亚加拉瀑布的轰鸣,一切都宛如天籁。夏多布里昂把这个远离尘世喧嚣的美洲之夜描写成一幅耕耘在田野上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图画,其神秘的美是用语言形容不了的,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理解这种原始旷野所带来的畅怀和平静,仿佛整个人都脱离了肉体的束缚,“独自站立在上帝面前”。

文中从现实的写景到描绘脱离物质世界、神游物外的感悟,中间过渡平和自然,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并产生对于美洲夜晚的无限想象和憧憬,展现出了作者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情怀。法国 雨果 1802—1885

维克多·雨果,法国民主作家、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20岁时发表《颂诗集》,一举成名。此后长期从事文学创作。著作有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及大量游记、日记等。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诗集《光与影》《秋叶集》等。悼念乔治·桑

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昔日我曾爱慕过她,钦佩过她,崇敬过她,而后,在死神带来的庄严肃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

我祝贺她,因为她所做的是伟大的;我感激她,因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给她写过这样的话:“感谢您,您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难道说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

不。

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然可见。这真是崇高的变容。

人类的躯体乃是一种遮掩。它能将神化的真正面貌——思想——遮掩起来。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她从肉体中超脱出来,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

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在本世纪,法国革命的结束与人类革命的开始都是顺乎天理的,男女平等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一部分。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还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她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乔治·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

当法兰西遭到人们的凌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她像巴贝斯一样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像巴尔扎克一样有着伟大的精神;她像拉马丁一样有着伟大的灵魂。在她身上不乏诗才。在加里波第曾创造过奇迹的时代里,乔治·桑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

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益?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力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乔治·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崇敬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这就是仇恨。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仇恨与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或者不妨说它表明了人们的赞同——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辞。谁带桂冠谁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像乔治·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开的行善者,他们离别了我们,而几乎是在离逝的同时,人们在他们留下的似乎空荡荡的位子上发现新的进步已经出现。

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之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一种事物消灭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大地与苍穹都有阴晴圆缺。但是,这人间与那天上一样,消失之后就是再现。一个像火炬那样的男人或女子,在这种形式下熄灭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复燃了。于是人们发现,曾经被认为是熄灭了的,其实是永远不会熄灭。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光彩夺目,从此它组成文明的一部分,从而屹立在人类无限的光明之列,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健康的革命之风吹动着这支火炬,并使它成为燎原之势,越烧越旺,那神秘的吹拂熄灭了虚假的光亮,却增添了真正的光明。

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基内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的哲学却越出了他的坟墓,居高临下劝告着人们。米谢莱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后,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在高高耸起。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煞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全。让我们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为我们预言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姚远 译赏析

虽然这是一篇悼文,但却没有浓郁的哀伤气氛,而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以及让活着的人更加坚强地生活下去的信念。雨果认为乔治·桑的离去是一种极大的损失。这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女权的维护者,女性的典范生命结束了,但是她的思想并没有离去,依然传递在人们之间。雨果对其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将她与许多同时代的伟人并列,并将她的成就比喻成“火炬”。

文中用了许多的排比句,铿锵有力,一气呵成,让人感受到了悲痛中的无限力量。文中又用了很多比喻,将伟人的离去比喻成巨大的翅膀拍击声,将伟人的思想比喻成不会熄灭的光芒。全篇悼文都洋溢着不可磨灭的感召力,让人受到鼓舞,在气势磅礴的文字中寻找到未来的希望和出路,并从中体现出启人深思的感悟。法国 法朗士 1844—1924

阿纳托尔·法朗士,法国著名作家。192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小说《希尔维斯特·波纳尔的罪行》《现代史话》《在白石上》《企鹅岛》《天使的叛变》,文艺评论集《文艺生活》等。罗歇尔的种马

饲养种马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马儿是一种骄矜的动物,需要很繁杂的照料。你不妨去问问罗歇尔,看事情是不是这样!

现在他就正在修饰他那匹高贵的栗红马。假如它不曾在一场战斗中失去了它的尾巴的话,它可以说是木马中的一颗珍珠,黑森林种马饲养场上的花朵。罗歇尔倒很想要知道,木马的尾巴是不是又可以重新长出来。罗歇尔在想象中按摩了一阵他的马儿以后,就喂给它一些假想的燕麦。这是饲养这些木制的小马的正确方法。小孩子们就在梦乡里骑着这些木马驰骋。

罗歇尔现在就要骑着他的那匹英勇的战马到外面去驰骋一番。这只可怜的动物没有耳朵,它的鬃毛也是伤痕斑斑,像一只破梳子。但罗歇尔很喜欢它。为什么呢?很难说出一个道理。这匹栗色马是一个穷人送给他的礼物。穷人的礼物,比起任何其他礼物来,总使人觉得要可爱得多。

罗歇尔奔驰出去了。他跑得很远。地毯上织的花是热带树上开的花。小罗歇尔,祝你幸运!祝你心爱的马儿载着你跑遍世界!希望你永远也不要骑上一匹更危险的马儿!伟大也好,渺小也好,只要我们骑着我们自己的马!我们谁没有自己心爱的马儿呢?

每个人骑着心爱的马儿各自疯狂地沿着生活的道路奔驰;有的是为了光荣,有的是为了享受;许多马儿在悬崖上跳过去,折断了它们骑手的脖子。我祝你幸运,小小的罗歇尔。我希望,当你长大成人以后,你能有两匹爱马来骑,好让它们把你带向正路:一匹的性格猛烈,另一匹的性格温和。它们都是高贵的马儿:一匹叫做“勇敢”,另一匹叫做“善良”。叶君健 译赏析

这是一篇以小见大的散文,文中充满了朴素的哲理和劝人向善的情怀,从小孩子罗歇尔入手,将最基本人生道理渗透进平淡的语言中去。

作者法朗士将罗歇尔的玩具木马当成一匹真正的马去描写,赞美罗歇尔善加照顾他的种马,并且对其爱不释手,原因并不是因为这匹木马多么精致华贵,相反这匹木马没有耳朵,甚至尾巴也在“一场战斗”中失去了,鬃毛伤痕斑斑……但是这是一个穷人的礼物,所以其价值是非比寻常的。这种观点体现着作者无微不至的人道主义关怀,将人性最初的那种善良体现得淋漓尽致。

之后作者从一匹木马和一个小孩子身上扩大为“伟大也好,渺小也好,只要我们骑着我们自己的马”,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马儿,就像小罗歇尔一样,但是这里的马已经脱离了现实中物质的形象,而升华为我们每个人都要驾驭的一些品格和能力。所以“许多马儿在悬崖上跳过去,折断了它们骑手的脖子”,作者在最后告诫并祝福小罗歇尔以及所有的读者,要有两匹引上正途的马,一匹叫“善良”,一匹叫“勇敢”,这样才能载着我们走得更快更远。塞纳河岸的早晨

在给景物披上无限温情的淡灰色的清晨,我喜欢从窗口眺望塞纳河和它的两岸。

我见过那不勒斯海湾的明净的蓝天,但我们巴黎的天空更加活跃、更加亲切、更加蕴蓄。它像人们的眼睛,懂得微笑、愤慨、悲伤和欢乐。此刻的阳光照耀着城内为生计忙碌的居民和牲畜。

对岸,圣尼古拉港的强者忙着从船上卸下牛角,而站在跳板上的搬运工轻快地传递着糖块,把货物装进船舱里。北岸,梧桐树下排列着出租马车和马匹,它们把头埋在饲料袋里,平静地咀嚼着燕麦;而车夫们站在酒店的柜台前喝酒,一面用眼角窥伺着可能出现的早起的顾客。

旧书商把他们的书箱安放在岸边的护墙上。这些善良的精神商人长年累月生活在露天里,任风儿吹拂他们的长衫。经过风雨、霜雪、烟雾和烈日的磨练,他们变得好像大教堂的古老雕像。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每当我从他们的书籍前走过,都能发现一两本我需要的书,一两本我在别处找不到的书。

一阵风刮起了街心的尘土、有叶翼的梧桐籽和从马嘴里漏下的干草末。别人对这飞扬的尘土可能毫无感触,可是它使我忆起了我在童年时代凝视过的同样的情景,使我这个老巴黎人的灵魂为之激动。我面前是何等宏伟的图景:状如顶针的凯旋门、光荣的塞纳河和河上的桥梁、蒂伊勒里宫的椴树、好像雕镂的珍品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卢浮宫、最远处的夏约岗;右边新桥方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古老的巴黎,它的塔楼和高耸的尖屋顶。这一切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自己。要是没有这些以我的思想的无数细微变化反映在我身上、激励我、赐我活力的东西,我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我以无限的深情热爱巴黎。

然而,我厌倦了。我觉得生活在一座思想如此活跃、并且教会我思想和敦促我不断思想的城市里,人们是无法休息的。在这些不断撩拨我的好奇心、使它疲惫但又永远不能使它满足的书堆里,怎么能够不亢奋、激动呢?程依荣 译赏析

塞纳河是流经法国首都巴黎的一条著名的河流,塞纳河之于巴黎就如同多瑙河之于维也纳一样,是巴黎的母亲河,也是法国人心中地位神圣的一条河流。《塞纳河岸的早晨》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即塞纳河河岸的景色和早晨的风光。但是透过这有限的空间位置以及时间跨度,我们能在法朗士的文字中体会到作者对于他祖国的无限热爱。

首先作者对巴黎的蓝天和那不勒斯的蓝天进行了对比,认为巴黎的天空更富有情感和变化,而在这片天空下生活的人们也是同样具有丰富多彩的情怀的。作者从港口和书商这两个缩影入手,描绘了巴黎人的日常生活,表现这里的生活是生动和谐的。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对作者影响颇深,哪怕是被风吹起的尘土,也能勾起作者的记忆。文章由小见大,从塞纳河边早晨的景色上升为整个巴黎甚至全法国在作者心中的印象,由此表现出作者“以无限的深情热爱巴黎”,最后他又从大到小,将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的情感汇聚在作者个人身上,让他又感觉到疲倦。

整篇文章条理清晰、脉络简洁,从朴素的文字里体现出博大深邃的爱国热情,是值得人们反复回味的。法国 纪德 1869—1951

安德烈·纪德,法国作家。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是法国人民、尤其是青年最喜爱的现代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散文诗集《人间食粮》,小说《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乐》《伪币制造者》,文学评论《借题发挥集》《新借题集》《偶感集》等。沙漠

啊!多少次黎明即起,面向霞光万道、比光轮还明灿的东方——多少次走到绿洲的边缘,那里的最后几棵棕榈枯萎了,生命再也战胜不了沙漠——多少次啊,我把自己的欲望伸向你,沐浴在阳光中的酷热的大漠,正如俯向这无比强烈的耀眼的光源……何等激动的瞻仰、何等强烈的爱恋,才能战胜这沙漠的灼热呢?

不毛之地、冷酷无情之地、热烈赤诚之地、先知神往之地——啊!苦难的沙漠、辉煌的沙漠,我曾狂热地爱过你。

在那时时出现海市蜃楼的北非盐湖上,我看见犹如水面一样的白茫茫盐层——我知道,湖面上映照着碧空,盐湖湛蓝得好似大海,但是为什么会有一簇簇灯心草,稍远处还会矗立着正在崩坍的页岩峭壁;为什么会有漂浮的船只和远处宫殿的幻象?所有这些变了形的景物,悬浮在这片臆想的深水之上。盐湖岸边的气味令人作呕,岸边是可怕的泥灰岩,吸饱了盐分,暑气熏蒸。

我曾见在朝阳的斜照中,阿马尔卡杜山变成玫瑰色,好像是一种燃烧的物质。

我曾见天边狂风怒吼,飞沙走石,令绿洲气喘吁吁,像一只遭受暴风雨袭击而惊慌失措的航船;绿洲被狂风掀翻。而在小村庄的街道上,瘦骨嶙峋的男人赤身露体,蜷缩着身子,忍受着炙热焦渴的折磨。

我曾见荒凉的旅途上,骆驼的白骨蔽野;那些骆驼因过度疲顿,再难赶路,被商人遗弃了;随即尸体腐烂,缀满苍蝇,散发出恶臭。

我也曾见过这种黄昏:除了鸣虫的尖叫,再也听不到任何歌声。

我还想谈谈沙漠:

生长细茎针茅的荒漠,游蛇遍地,绿色的原野随风起伏。

乱石的荒漠,不毛之地。页岩熠熠闪光,小虫飞来舞去,灯心草干枯了。在烈日的暴晒下,一切景物都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

黏土的荒漠,这里只要有涓滴之水,万物就会充满生机。只要一场雨后,万物就会葱绿。虽然土地过于干旱,难得露出一丝笑容,但这里的青草似乎比别处更嫩更香。由于害怕未待结实就被烈日晒枯,青草都急急忙忙地开花,授粉播香,它们的爱情是急促短暂的。太阳又出来了,大地龟裂、风化,水从各个裂缝里逃遁。大地坼裂得面目全非;大雨滂沱,激流涌进沟里,冲刷着大地;但大地无力挽留住水,依然干涸而绝望。

黄沙漫漫的荒漠,宛似海浪的流沙,不断移动的沙丘,在远处像金字塔一样指引着商队。登上一座沙丘,便可望见天边另一沙丘的顶端。

刮起狂风时,商队停下,赶骆驼的人便在骆驼的身边躲避。

黄沙漫漫的荒漠——生命灭绝,唯有风与热的搏动,阴天下雨,沙漠犹如天鹅绒一般柔软,夕照中,则像燃烧的火焰;而到清晨,又似化为灰烬。沙丘间是白色的谷壑,我们骑马穿过,每个足迹都立即被尘沙所覆盖。由于疲顿不堪,每到一座沙丘,我们总感到难以跨越了。

黄沙漫漫的荒漠啊,我早就应当狂热地爱你!但愿你最小的尘粒在它微小的空间,也能映现宇宙的整体!微尘啊,你忆起何种生活,从何种爱情中分离出来?微尘也想得到人的赞颂。

我的灵魂,你曾在黄沙上看到什么?

白骨——空的贝壳……

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一座高高的沙丘脚下避阴。我们坐下,那里还算阴凉,悄然长着灯心草。

至于黑夜,茫茫黑夜,我能谈些什么呢?

这是一次缓慢的航行。

海浪输却沙丘三分蓝,

胜似天空一片光。

——我熟悉这样的夜晚,似乎觉得一颗颗明星格外璀璨。冯寿农 张驰 译赏析

沙漠从来都是一片不毛之地,属于生命的禁区,景色也千篇一律,除了漫天的黄沙之外很少能见到植被茂密的绿洲;沙漠气候恶劣,狂风肆虐之下天地一片混沌;沙暴可以掩埋一切东西,甚至让曾经璀璨辉煌的文明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可就是这单调的、狂暴的、酷烈的、毫无生机的沙漠,在法国作家纪德的笔下却显示出另一种面貌,就像一个脸罩黑纱的美女,惊鸿一瞥地露出令人惊艳的笑靥。

本文从反面的角度描写了沙漠气候的干燥,也描写了生活在沙漠地带的动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下的生存状况,还描写了一些奇幻炫目的沙漠奇景,如盐湖上的盐粒像镜面一样映照着天空,海市蜃楼现象的似真似幻,罕见的沙漠骤雨与雨后的生机盎然,特别是沙漠的自然风光,夕阳和黎明的迥然不同,以及不同环境中人们的应对办法。最后作者还从微观的一颗沙粒展开遐想,想象渺小的一粒微尘中也能包含着整片宇宙。

作者热爱这样的沙漠,认为大海也不及沙漠的魅力,认为在晚上,海浪比不上沙丘的那种美,就好似天空中的一片蓝色的光一样。从文中可见,在我们所认为的荒凉之地上,仍有许多精彩的事情令人流连忘返。法国 科莱特 1873—1954

西多妮·加布里埃尔·科莱特,法国著名女演员、作家。她在作品中集中描写了女性不幸的爱情生活,以及女子在社会中的挣扎和生存状态,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被誉为“为现代女性带来了福音的女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克罗蒂娜》《流浪女》《钟爱之人》《太阳的诞生》《田间的麦穗》《爱情的终结》,散文集《漫长的时刻》等。松鼠

战前,我有一只松鼠。它的旧主人在我上车的时候,很巧妙地把它作为礼物悄悄塞进我的大衣口袋里,当时我已经相继欣赏然而谢绝了一只滑头滑脑、气味浓重的北美浣熊,一只年满一岁的豹猫,一头四个月大的小母狮和一只像生菜盆一般大、人家向我保证会伸出爪子的名叫阿纳托尔的癞蛤蟆。

我曾在别处说起过这只松鼠,它全身呈深铜绿色,翘起的尾巴顶端和腹部则是红色的。兴许我这样描绘它还早了点儿,其实我对它并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因为,那时我把它叫做“母松鼠”和丽科特。比我聪明的人恐怕也会弄错的……

我一开始就觉察到皮蒂里基确实野性十足,换句话说,它对于人一无所知,竟以为可以无所顾忌。它的身上燃烧着一颗海盗和山大王的灵魂,并在它那站起来才二十二公分长的身体内随意地表现出来。

第一天,它就把波斯猫吓得直哆嗦,而叭儿狗在它面前竟说不出话来。瞧着这个快快活活、疯疯癫癫的家伙一本正经地坐在椅子靠背上,瞪着那双像羚羊般椭圆形眼睛盯着每一样东西,谁会不发抖呢?它一边口中咂咂作响,一边摇晃它那镶有一条“绦带”的可爱的圆耳朵,把榛子壳和它的威风胡乱撒向我那些惊愕不已的小动物。

第一天,它喝牛奶,在我的头发上蹭干净两只手,然后模仿松鸦的叫声,往空中蹦跳。它沿着天花板的突饰奔跑,过一会儿,又趴在一块路易十六时代的地毯上,把一个戴头盔的半裸人物的鼻子吃掉。不过,它并不认为我会惩罚它,又回到我的肩上,梳理我的头发,把冰冷而友好的小鼻子、肉乎乎的舌头在我耳朵下方蹭,它那独特的气息散发出麝香的芬芳。“它挺好看,可是……它对人亲热吗?”我的男女朋友们这么问道。

我觉得,他们这样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真放肆,他们的问题总是同样的问题。多么苛刻,而且,对待动物多么卑劣……“有来有往”,可我们又给了些什么呢?一些儿食物,和一条锁链。“拴住它,它抓了一团毛线!”

一条在皮蒂里基童年时就箍在它腰周围的锁链磨损了它的毛皮。它那如羽毛般轻盈、如火焰般闪烁、翘在空中的尾巴在跳来跳去时便发出一种如苦役犯戴的镣铐的声音。“抓住它,把它拴住,它把糖果盒拿走啦!”

它被缚住以后,就把手指长长的手,那一天要洗十次,保养得很好的手塞进钢制腰带和肋部之间,陷入沉思。当我带它去乡间时,我恍然大悟,直到那时,它一直过的是沉闷的城市生活。它没有立刻走出敞开的笼门。它把一双手紧紧贴在胸前,出神地凝视着由花园、草地和大海构成的一片无边的绿色,身体则有规律地战栗,我只能把这种战栗比作生命垂危的蝴蝶的抖动。它的美丽的如一颗泪珠般凸起的眼睛里映出一片绿色,不过,皮蒂里基已经与我们一道生活了相当的时间,并不指望有过分的恩赐。我牵住链子的另一端,它便随我一起在草坪上行走。在草地上,它干净利落地小便,采摘一粒粒黑色的野果籽。然后,它用前肢攫住一棵鲜花盛开的女贞树底部的枝桠,发疯似的摇晃它,咬住它,仿佛要看看这树枝是不是活的。

这时,它瞧见空中飞过的鸟儿,便伸长脖子向鸟儿致意,这一举动几乎使它离开了地面。

然而,那时候它只有一条稍长的锁链。难道不该提防野猫、狗、寒夜,尤其是我放养的四只来回盘旋走动瞭望的雀鹰吗?那些自由自在地的动物渐渐走近它,有时使它亢奋,有时惹它恼怒。它遇见一条脆蛇蜴,耳朵之间的前额上便立即堆起皱纹,竖起了脖子和尾巴的簇毛,血丝也蒙上了暗色水晶一样的眼睛。在我赶来调解之前,皮蒂里基已经翻了个空心筋斗,像只好斗的公鸡在空中打了个旋,那蠕蠕而动、并不伤人的小蛇已然躺在地上,断成两截……

但是,对癞蛤蟆,松鼠只是表现出相当反常的厌恶。有时,它向表皮长满疙瘩的、肥肥的雌性癞蛤蟆伸出爪子,显得挺友好地搔它那脓疱状的脑袋,但是,癞蛤蟆却鼓起了肚子,表示抗拒,皮蒂里基气得眼都红了(确实如此),发出刺耳的喊杀声。

它度过了愉快而又充实的复活节假日,它发胖了。除了我敞开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