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1:21:18

点击下载

作者:彭子益,李可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试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整理委员会

主  校 李 可

主  编 李洪渊

执行主编 李建西 严 芳 孙乐凯 吕 英

     雒晓东

编  委 李 可 李洪渊 刘 超 王晓鹤

     吕 英 孔乐凯 李建西 雒晓东

     李 芹 严 芳 陈长青 陈嘉彬

     胡天静 陈君富 蒋良君 陈 璞

     孙喜冬 马金莲 齐玉茹 梁 健

     刘加申 姚 钧

编校说明

本书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续集,按照原书下篇目录,从彭子益作品的其他版本:《系统的古中医学》、《惟物论的系统医学》、《实验系统医学》中辑录,以补充完善全书,力求全面体现彭子益学术思想体系全貌,并附录部分临床应用论文,帮助读者更好的学习理解本书,具体内容情况如下:

一、原理下篇

此篇内容是原理上篇的进一步深化,是民国29年四川国医学院版《系统的古中医学》原理篇内容,其内容有部分与上篇重复,为了便于上下文理解,同时为保持原貌予以保留。此篇内容适于学医已成,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学习。

二、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彭氏认为人身表有荣卫,里有脏腑,皆六气之所生,《伤寒论》六篇是讲伤寒本气自病的道理,本篇从六气表里入手,理清伤寒六篇的理路,以本气自病为主线,把全书内容贯穿起业。本篇分上、中、下三篇以及

传经篇

疑难篇

类伤寒病篇

,由易到难,每篇后对读法又作一总结,是学习《伤寒论》好教材。

三、时方改错篇

是作者针对当时学医多从《汤头歌诀》入手,而此书方义解释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本书用河图圆运动的理,阐述方义,改正原书的错误,是一本极有价值的方剂书。对《汤头歌诀》中解释完备的,则评为“原解极好”,具体内容可参阅原书。

四、杂症治法篇

此篇内容以《惟物论的系统医学》杂症治法篇为底本,参考《实验系统中医学》杂病根源篇辑录,此篇主要内容为用圆运动的原理,讲解十二经升降主病,寒热虚实诸证,用温清补泻之法,恢复升降之理。

五、金匮药性脉法医案女科外科读法篇

此篇是彭氏学医的心得,他从圆运动的原理出发,介绍了金匮、药性、脉法、医案、女科、外科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的著作。

六、附录

1.《实验系统中医学》伤寒理路篇 此篇包括《伤寒论》药性简释、方名次序、六经提纲、经方歌括以及《伤寒论》原文(未录入)。其经方歌括不以背诵药物组成为目的,而是讲方剂功效应用为主,是独具特色的方歌,也是学习、运用经方的助手。

2.中医的王道之法 是李建西医生在李可老师指导下,研究《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心得,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圆运动的理,生动活泼地用自己的实践证实了古中医的疗效,是学习《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不可多得的好资料。

七、此次点校出版对原书段落重新标点,并整理出目录,对明显印刷排版错字、缺字、重复在原文上直接改正,统一修改了古今通假字,竖排改为横排,以求更易于阅读。

八、原书“注释王孟英先生医案篇”遗失,未能补入;《实验系统医学》温病汗泄篇与温病本气篇类同,未录入;《实验系统医学》系统药性篇与药性提纲篇类同,未录入;《实验系统医学》伤寒理路篇中的经方原文未录入。

序言

古中医学派,必将逐一攻克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三衰,肿瘤等奇难重危急症!

向读者推荐中医“第五经典”:彭子遗书,中医之魂!李可

彭子遗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名《实验系统古中医学》),经半个世纪苦苦搜求,遍访山西全境、南北七省而不可得。终于在2005年夏末,由山东孔乐凯、广东梁健、广西刘加申提供信息,山西李洪渊亲赴北京国家图书馆影印成碟(残本),云南姚钧、北京陈璞无私献出珍藏秘本,又经7个月汇集各种版本,互补遗缺,终使彭子遗书基本搜集齐全。又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鼎力相助,本书始得以出版问世。

彭子遗书,是近百年中医史上的一座丰碑!

彭子遗书的问世,将唤醒国魂与医魂!将引起中医界高层的沉痛反思,将引导老、中、青三代中医走出误区与迷阵,开创中医复兴的新世纪!

医学无国界,彭子的古中医学说思想,是古代中华文化大智慧的结晶。世界医学的有识之士,必将受她的启发,重新认识“生命与宇宙整体观”,借鉴彭子学说,实现战略突破,从困境中脱茧而出。中国的古中医学派,必将逐一攻克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三衰,肿瘤等奇难重危急症,为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重大贡献。

彭子,讳承祖,号子益(1871-1949),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民初著名白族医学家。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

我尊称他为彭子,是因为他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他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成为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入门向导、成功阶梯。传承经典之路,为古圣继绝学,为后世创新篇,保存了古中医学火种,厥功甚伟!

我尊称他为彭子,还因为他最具中华民族的高风亮节,是骨头最硬、脊梁最直的铁杆中医。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屡遭侵略屈辱,西方资本集团垂涎中国四万万人的大市场,以传教、办现代医院,以庚子赔款培养青年西医,诋毁、弱化、消灭中医的手段,基本实现了其占领阴谋的时代。中医被四面围剿,一部分中西汇通派落入了圈套,学成归国的海归派,如余云岫之流成为他们灭绝中医的急先锋。正是在中医生死存废的历史关头,唯独彭子一人,独力支撑将倾的大厦,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为保护中医,传承古中医学正统,足迹遍及山西、湖南、江苏、四川、广西、云南,所到之处,办学、讲学,为民众义诊,口传身授,引导学生从事古中医学的临床验证,为祖国培育了大批中医后继人才,同时日以继夜,呕心沥血,先后经31次修订,完成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写作。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余云岫《灵素商兑》的义正词严、有理有据的批判。彭子在山西20余年间,太原一度瘟疫大流行,他以病弱之体为患者施诊、施药,救治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医学史上传为佳话。

彭子遗书的另一功绩,是找到了古中医传承断层的脉络。他认为,晋唐之后中医学派蜂起,大多背离了《内经》主旨、医圣张仲景正统。后世儿科、温病学派、时病派均标本倒置,不识人体本气自病之理,误标作本,妄杀许多人命。沿袭数百年,贻害非浅。我读彭子遗书,深感她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医医病书”,久历临床者读之,更如醍醐灌顶,格外亲切。犹如长者在侧,耳提面命,反思一生医事之成败,顿觉今是而昨非!对老中青三代中医,特别是受西化影响较深的现代中医,更要彻底洗脑,以不辜负中医复兴大业的使命!

诸多妙谛,细读自知。久患目疾,读写均极困难,略述感悟如上。是为序。李可2009年6月

一、原理下篇

系统的认识

中医学,乃人身与宇宙共同整个气质运化学,气乃大气,质乃大气中的物质,运乃运动,化乃化合,其原理出于河图。河图的圆运动,大之表示一个宇宙造化的个体,小之表示一个细胞的个体,一个人的个体,即是一个河图。河图者,中医学之系统也,河图详生命宇宙篇。

人乃宇宙造化所生,欲知人身,须先知造化。故本篇未言人身,先言造化,一言造化,即是言人身。

中医的阴阳五行,乃宇宙造化的大气圆运动的物质。生物皆是秉受大气的圆运动而生的,大气中有阴阳五行,故人身亦有阴阳五行。大气中阴阳五行,是圆运动着的,故人身中阴阳五行,亦是圆运动着的。生物各得大气阴阳五行圆运动之偏,人身独得大气阴阳五行圆运动之圆。人身之病,人身运动之偏也。中医者,以物性之偏,补救人身之偏之事也。

运动圆为生理,运动不圆为病理,运动不圆用药以回复其圆为医理。是实在的,是自然的,是简易的,一个河图尽之矣。

阴阳的认识

一个生物所在之地,太阳射到此地面的光热就是阳。此地面的光热已过,与光热未来之间就是阴。纯阴则静而不动,静则直下。纯阳则动而不静,动则直上。纯阳纯阴,直上直下,不能生物也。静则沉,动则浮。由静而动则升,由动而静则降,动静交合,则生中气。动静交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者,生物之父母也。此大气的圆运动之所由来,亦即造化个体之所由成就。人秉造化阴阳圆运动之气以有生,人的个体,即造化个体的遗传。先认识造化的阴阳,自能认识人身的阴阳。五行六气者,阴阳二气圆运动的内容也。

五行的认识

一年的大气,夏气属火。太阳射到地面的光热,夏时为多。太阳的光热,火也。热则上浮,故夏时大气热浮而属火气。夏时太阳旺于南方,故南方属火气。一日之午时,亦属火气。午时太阳的光热,射到地面的多也。

秋气属金。秋时太阳往西,地面的压力渐大,天空之间,金气弥漫,空气的压力,即金气之下降也。天空的金气,至秋始显,故秋时大气凉降而属金气。造化之气,东升西降,降气旺于西方,故西方属金气。一日之酉时,亦属金气。酉时金气凉降之力独大也。天空之间,即是地面之上。

冬气属水。生物的生命,全是太阳射到地面的火气所产生。今夏太阳射到地面的火气,即为来年生物生命之根。然此火气,必须经过秋时,降入地下,经过冬时,藏于地下的水中,然后能生生物的生命。冬时火气,沉而能藏。沉而能藏者,水也。大气热则上浮,寒则下沉,故冬时大气,寒沉而属水气。南方在地面之上,北方在地面之下,故北方属水气。一日之子时,亦属水气。子时大气沉极之时也。

春气属木。一年的大气圆运动,冬时为终,春时为始,终即始之根也,上年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火气,经秋时金气,收而降于地中,又经冬时水气,藏而沉于地下。火藏水中,水气温暖。此温暖之气,交春升泄出土,草木发生,故春时大气温升而属木气。升气旺于东方,故东方属木气。一日之卯时亦属木气。木者,水中火气,由封藏而升泄之气也。

中气属土。一年的大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故春气属木,夏气属火,秋气属金,冬气属水。升浮降沉,运动一周,而成一岁。夏秋之间,为运动的中气,地面的土气,居升降之中,为大气升降之交会,故中气属土气。

五行相生相克的认识

春气由冬气而来,故曰水生木。夏气由春气而来,故曰木生火。长夏之气,由夏气而来,故曰火生土。夏秋之交为长夏。秋气由长夏之气而来,故曰土生金。冬气由秋气而来,故曰金生水。

春气疏泄,秋气收敛,冬气封藏,夏气宣通,中气运化。收敛之气,制疏泄之气,故曰金克木。宣通之气,制收敛之气,故曰火克金。封藏之气,制宣通之气,故曰水克火。运化之气,制封藏之气,故曰土克水。疏泄之气,制运化之气,故曰木克土。

相生者,大气圆运动次序的先后。相克者,大气圆运动对待的平衡。相生者,补其不及。相克者,制其太过。相生相克,皆圆运动自身维持自身运动之圆而已。天人之气,和平则无病。运动圆则和平,亦和平则运动圆。相生则和,相克则平。相生相克者,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医理之事也。土气燥则克水,土气湿则不克水。

人秉五行气质而生脏腑的认识

木气有疏泄作用,火气有宣通作用,金气有收敛作用,水气有封藏作用,土气有运化作用。五行之作用,五行之气之性也。人秉大气的木气而生肝脏与胆腑。造化的木气,乃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由西方降入北方,再由北方水中升出东方而成。人身的木气亦然。肝胆的体质在右,肝经的作用在左。必胆经降入下部水气之中,由下左升,然后发生肝经作用。肝经有病,诊在左脉,左腹有病,治在肝经。肝胆筋主,人身处处是筋,处处有疏泄作用。

秉大气的火气而生心脏与小肠腑。心与小肠主血,人身处处是血,处处有宣通作用。

秉大气的金气而生肺脏与大肠腑。肺、大肠主皮毛,人身处处是皮毛,处处有收敛作用。

秉大气的水气而生肾脏与膀胱腑。肾、膀胱主骨,人身处处是骨,处处有封藏作用。

秉大气的土气而生脾脏与胃腑。脾、胃主肉,人身处处是肉,处处有运化作用。

秉大气的相火之气而生心包脏与命门腑。命门亦称三焦,心包、命门主油膜,人身处处是油膜,处处有燔灼作用。相火详下文。

人身肝木之气,疏泄不及,则现无汗、尿少、粪艰、腹痛、胁痛、妇人月事来迟等病。疏泄太过,则现自汗、尿多、遗精、发热、头晕、耳鸣、妇人白带、月事来早等病。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气不足。疏泄太过者,金气不足也。

人身肺金之气,收敛不及,则现汗多、头晕、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等病。收敛太过,则现恶寒、粪艰、胸闷、无汗等病。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疏泄。收敛太过者,火气不能宣通也。

人身心火之气,宣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宣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跳、心烦等病。宣通不及者,木气虚。宣通太过者,中气虚,金气不降也。

人身肾水之气,封藏不及,则现阳越、头晕、发热、足肿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气收敛不及,木气疏泄太过也。肾水无封藏太过之病,肾水愈能封藏,阳根愈固也。

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运化不及者,水火之虚也。脾土无运化太过之病,有土气填实之病。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人身相火之气,燔灼不及,则现下寒、肾寒、二便不固等病。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气少也。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相火不降,则燔灼于外而发烧热也。

五行之病,皆运动不圆,作用分离,不能融和所致也。以上各病,略举数端,以概其余。

五行分离,中气之事。造化个体的中气,在地面之际,而分布于整个造化之中。人身个体的中气,在脐上胸下之际,而分布于整个人身之中。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滞轴停,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中医的生理、医理,只是运动轴的旋转去运动轮的升降,与运动轮的升降来运动轴的旋转而已。由轮而轴,是为先天。由轴而轮,是为后天。河图所以表示先天、后天的生理的运动,病理、医理都在其间矣。

由轮而轴者,由升降而成中气也。由轴而轮者,由中气而成升降也。大气是实在的物质,大气的运动,有一定的方法,有明显的程序,有个别的作用。由个别而共同,由共同而个别,此圆运动的河图,所以立造化之极也。

六气的认识

一年大气的圆运动,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生长收藏化,五行运动性能也。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运动不圆,偏见之气也。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故曰六气。二火者,君火运行,重在上升;相火运行,重在下降。相火由秋降入水中,再由春升上,乃为君火。而君火又随相火下降。名曰五行,其实六行。六气圆运动图

初之气曰,厥阴风木。二之气曰,少阴君火。三之气曰,少阳相火。四之气曰,太阴湿土。五之气曰,阳明燥金。六之气曰,太阳寒水。

木气偏见,则病风。君火之气偏见,则病热。相火之气偏见,则病暑。金气偏见,则病燥。水气偏见,则病寒。土气偏见,则病湿。金气、水气与水中相火之气不足,则病风。金气、木气不足,则病热、病暑。火气、木气、水气不足,则病燥。金气、木气、相火之气不足,则病寒。金气、木气不足,则病湿。而皆缘于中气之虚,中气不虚,运动能圆,乃不病耳。

六行六气的圆运动,四节一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此时令病发生之根源也。圆运动天人一气,时令病上最为显著。内伤杂病,亦属六气,特不似时令病之关系生死之速耳。因时令病乃整个六气散开,中气消灭极易,故死速也。厥阴风木

地面以上为阳,地面以下为阴。阴位在下,阴根在上。阳位在上,阳根在下。初气之时,空气由寒而温,水中封藏经秋收来地面上的阳气,动而上升,是为木气。木气者,阳根也。大寒节气,当阴极之时,厥者极也,故称厥阴。木气主动,风者,木气动失其正之气,故称风木。

初气由六气而来。六气之时,雪大天寒,封藏气足,木气上升,只化生气,不化风气。凡大寒之后,民病温病,发热、头痛、身疼、倦怠、小儿麻疹皆木气生意不畅,疏泄化风之病。初气之时,小儿病麻疹,必神倦发热。小儿本身木气幼稚,不胜造化的木气疏泄也。人身内伤外感,风木之病极多,仲景《伤寒论·厥阴篇》死证之多可见也。如金气能收,木气不过疏泄,水气能藏,相火不动,水中温暖,木气根深,不病风也。少阴君火

二之气亦从地下阴位升出地面,即木气上升之正气也。此时空气渐热,不似初气之阴极,故称少阴。木气上升之气,即水中所藏上年秋时下降的阳气。此阳气由地下升至地上,照临大宇,神明四达,上升之象,有如君位,故称君火。此时空气由温而热,又称热火。

初气之时,木不生风,由升而浮,则生君火。君火上浮,万物茂长,人民不病热病。凡春分之后,民病喉痛温热,皆君火长气抑郁,因而病热之病。此时阳气渐充,人虽病热,不似初气之时,由静而动,有风木拔根之危险。然少阴之上升,全赖水中之阳足。仲圣《伤寒论》,少阴死证,皆属阳亡,可见也。如金气充足,火随金降,则君火不病热。如木气充足,甲木下降有力,乙木化生清阳,则君火不病热也。甲乙详下文。少阳相火

火,阳气也。地面上为阳位。三气之时,地面阳气盛满,经暮夜空气之凉降,降入地面之下。然当暑热上腾之时,旋降旋升,地面之上,阳气盛满,地面之下,所得阳气不多。天人之气,中下为本,中下所得下降的阳气不多,故称少阳。此盛满地面的阳气,能往下降,以生中气,则上下交济,有如相臣之职,故称相火。此火不降,暑热熏蒸,又称暑火。

此相火,即本年太阳直射地面的光热也。凡小满以后,人病霍乱,皆少阳相火不降之病。霍乱有寒热之分。三气之时,地面之上虽热,地面之下却寒,人身亦上热下寒。偶因食缺饮冷,中气不运,遂成寒证。寒证人死最速者,中下无阳也。偶因暑热入胃,增加本身的热,遂成热证。热证人死亦速者,人身津液被暑热灼伤,气机阻滞,运行不通也。如金气充足,火随金降,则相火不病暑。如木气充足,甲木下降,则相火亦不病暑也。太阴湿土

四时之气,地面上阳气盛满,地面下旧存的阳气,亦升出地面上来。地上偏热,地下偏寒。此时由地下上升的空气中,阳微阴盛,故称太阴。相火降而复升,升而复降,升降大作,大雨时行,湿气濡滋。土气在升降之中交,故称湿土。一年四季,惟三伏雨大,透土而下,湿气旺之故。

大暑以后,民病肿胀腹泻,皆土湿不能运化。此时中上现热,中下伏寒,故四气之时,上热下寒之病甚多。必须相火下降,土气方能运化而不病寒。伏天雨大之年,太阴病寒者少,相火下降之故也。如伏天干热无雨,相火即不下降,遂病下寒也。

太阴湿土,阴湿之盛者,因土气中旧存的阳气已升出也。然大暑之后,节交立秋,一交立秋,秋金降敛,旧存的阳气虽出,新收的阳气正入。太阴居少阳之后,阳明之前,此时土气,内有相火之热,外有燥金之燥。阴土转病燥热,亦复不少。是太阴湿土阴湿之病,当重在少阳相火之时,与立秋之前也。如金气充足,能将水气收敛,则土气不病湿。如湿气充足,能行疏泄之令,将水气疏泄出来,则土气不病湿。阳明燥金

地面上为阳位。五气之时,地面上所盛满的阳气,经秋气之收敛,正当下降。中气之下,阳气充足。湿气已收,大宇光明。阳盛而明,故称阳明。秋气当旺,湿收则燥。此时上空金气,降力极大,故称燥金。

秋分之后,金气当权,收令大行,相火下降,不再逆升,万物归根。人身亦相火下降,根气加增,精神强健,中气充足。无动关生死的时令病。燥金的普通时令病,不过咽干、粪结、热伤风与秋燥感冒而已。惟冬令冷冻不大之地,水中阳气封藏不住,随时升泄,燥病之起,甚为难治,详时病本气篇。

金气凉,则收敛而下降。金气燥,则横结而不降。燥者,天空金气凉降而下,已经降入地面下之火,又复热升而上,而相裹束,故燥结于中。金燥必结聚。如木火充足,结聚解散,则不病燥。如水气充足,能藏火气,火不逆升,则不病燥也。太阳寒水

六气之时,地面上的阳气,经秋气的收敛,全行降入地下。天人之气,中下为主,地下阳多,故称太阳。此阳气降入地下,即藏于地下的水中,惟水能封藏阳气也。阳气降入地下的水中,地面的空气遂寒,空气愈寒,压力愈大,水中阳气愈藏。冬令大气的作用在水,故称寒水。

小雪之后,大气严寒,阳藏水中,根气深固,无普通时症。伤寒病乃个人感冒寒气之病。倘或冬时大气不寒,水中封藏的气,泄露出来,则病冬温。冬温乃阳气失根,外泄化热之病。即不发现于冬时,必发现于春初。温病死人最多,火泄于上,水寒于下也。必金气能收,火随金降,甲木下降,相火归根,则水不病寒也。水之病寒,水气之内寒也。水气之内寒,水气之外不寒也。若水气内外都寒,则水气之内,所藏的相火必微少矣。

六气病症,略举数端,天人一气,可以概见。

研究五行六气的圆运动。须认定此地本年空气的升降浮沉,追想此地上年的升降浮沉,再预想此地来年的升降浮沉。(此字的意义,包括一年的春夏秋冬而言)。将一年的圆运动,归纳一日的圆运动,再归纳一息的圆运动。时时刻刻,静默体会,自然发见天人一气的一切事实。人身的五行六气,是不发见的,只有圆运动而已。如一发见,便是病了。相火与圆运动整个的关系

圆运动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夏秋之交,太阳直射地面的光热,名曰相火。此相火经秋气的收敛,降入地下,经冬气的封藏,沉于水中,来年交春,乃由地下水中,向地面升发,来年交夏,再由地面浮长。春生夏长,如植物的花叶。秋收冬藏,如植物的根本。在人事上说,今年的春生,为今岁气之始。在医学上说,去年的秋收,实为今年岁之根。今年秋收,又为来年岁气之根。是一年四时,无非此相火所流行。故人身上部谓之上焦,中部谓之中焦,下部谓之下焦。焦者火也,不离相火之意也。凡内伤外感,最易发热的原因,与温病发热的原因,全在于此。相火与中气的关系

土主运化,居圆运动之中。中气即在土气之内。相火下降,中气即能运化。相火不能下降,中气即不能运化。却又要中气运化,相火乃能下降。中气不能运化,相火即无力下降。相火与中气交相为用。其机至速。凡服凉药,热反更加,与服养中药,热即退者,即是此理。关系生死极大极速也。相火与水气的关系

相火下降,水气封藏。中气为人身的生命,火在水中,又为中气的生命。君火有宣通作用,相火有燔灼作用。君火不生土,相火乃生土,君火之力小,相火之力大。惟其燔灼力大,水气能将他封藏不泄,水火俱足,便生元气。此火外泄上逆,则燔灼如烙矣。此火外泄一分,元气即灭一分,元气去,中气亡,人就死了。吾人饮食则生津液,肺金下降,津液归肾,则成水。吾人睡眠,阳气下降,则成相火。吾人睡醒之后,精神加增,小便色赤,水中加火故也。凡虚劳发热的根源,多在于此,因水少不能封藏相火,水反被相火煎枯故也。封藏火气者,水也。温暖水气者,火也。生中气者,水火所生之元气也。纵欲之人,无不短命,此之故也。相火与木气的关系

木为造化的生气,人身的生机,木气上升,由水中的温气升来也。水中温气,即是相火。相火藏在水中的足,水气温暖,木气乃足。凡温病热烧极盛,肺胃之间并无实火,而现瘛疭抽搐现象至于死者,相火全泄于外,木气无根,而风动故也。平人甲木下降,则火生于下,乙木上升,则火生于上。木气足,则相火足,其实相火足,木气乃足耳。相火足,木气乃足者,必相火与水气俱足也。相火与君火的关系

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光热为相火。此相火降入地下,藏于水中,来年春夏再由地下升浮出来,是为君火。君火者,木生之火也。水中相火,木气之根,是相火能足于下,君火乃足于上。如有上热之病,乃在上的相火不能下降,相火燔灼为殃,非君火之过。君火只有不足,不见有余。凡肾水耗伤之家,君火暗弱,思想迟钝,神明减少,此皆水少,封藏的相火不多故也。相火与金气的关系

相火下降,全赖金气收敛之力。金气凉降,方能收敛。金收则火降,火降则金凉。金气不足,收敛力弱,火气飞腾,反伤金气。金气受伤,火气四散,上热下寒,中气失根,便成大祸。一年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者,生相火也;长者,长相火也;收者,收相火也;藏者,藏相火也。大地之间,除太阳射到地面的相火外,全是金气。金气如不能收,则冬无所藏,春无所生,夏无所长,造化灭矣。造化之气,相火与金气的责任极大。金收则水藏,水藏则火秘,火秘则水温,水温则木和,木和则土运。故痨病之人,咳嗽不愈则死,因金气不收,相火散泄,水寒木枯,而土败故也。冬令冻寒不大之地,水中所藏的相火,容易泄出地面,将下降的金气冲开,使之不能收敛。而金气本以收敛为性,下降为能,金火裹结,遂燥聚于中气之间,而病作也。

以上六气,略举病症,以见大概。五行的病气即人身的原素

木本生火,木病则生风而不生火。风气尽,木气亡,凡风病用散风药,病加人死者,皆是此理。

火本生土,火病则生热而不生土。热气尽,火气亡,凡热病用去热药,病加人死者,皆是此理。

土本生金,土病则生湿而不生金。湿气尽,土气亡,凡湿病用去湿药,病加人死者,皆是此理。

金本生水,金病则生燥而不生水。燥气尽,金气亡,凡燥病用散药去燥,病加人死者,皆是此理。

水本生木,水病则生寒而不生木。寒气尽,水气亡,凡寒病用热药去寒,病加人死者,皆是此理。

六气者,人身的原素。六气和合,则为生命。一气偏见,则为毒质。一气独胜,诸气皆并入一气之中,则毒极而人死。六气偏见者,五行的运动不圆也。因一气之偏,而欲去之,毒质去原素亦去矣。故治六气之病,以运动五行之圆为主,只知去六气的偏气,可乎哉?

十二经名词的认识

此十二经名词,参看下图,按着自己身体作圆运动的默诵,务须默诵极熟,便将中医学整个纲领提起。整个中医学如散珠,此名词为下圆,如实珠之索也。如不记熟,便要多费多少工夫,还得不着纲领,苦甚矣。

下图两经一气,一降一升。金主收敛,辛金收敛,自上而下,庚金收敛,自下而上,合成一圆运动。木主疏泄,乙木疏泄,自下而上,甲木疏泄,自上而下,合成一圆运动。他经仿此,反此者病。

河图五行,生人五藏。左木右金,上火下水,中土,言脏不言腑者,阴阳配合,运动乃圆。言脏而腑自在其中也。

甲阳乙阴,丙阳丁阴,戊阳己阴,庚阳辛阴,壬阳癸阴。甲乙云云,阴阳分别之符号也。

阴经主降,阳经主升。阴经之升者,阴中有阳也。阳经之降者,阳中有阴也。阴经之降者,阴性原降也。阳经之升者,阳性原升也。十二经气圆运动图

阴经三经,阳经三经,成圆运动。阴中阳三经,阳中阴三经,成圆运动。

如脾胃二经,称太阴阳明者,关乎六气而言。称戊土己土者,关乎五行的阳性、阴性而言。称脾胃者,关乎脏腑的肉质而言。称脾经胃经者,关乎脏腑的经气而言。经气如传电之线,脏腑如蓄电之瓶。称手足者,关乎脏腑的经气的升降起止而言,他经仿此。

如肝经有病,而汗出、尿多,此木气疏泄之事。只言肝脏,不言木气,肝脏病如何能汗出、尿多乎?如肝经病,阴寒腹痛,此厥阴之气之事。只言肝脏,不言厥阴,肝脏病如何能阴寒腹痛乎?肝经自足走胸,如肝经病,升不上来,而腹泻、足酸。只言肝脏,不言肝经,肝脏病如何能腹泻、足酸乎?他经仿此。

相表里者,即相为阴阳升降以成圆运动之义,非内为里、外为表之表里。

胃为脾之腑,脾为胃之脏。脏者,藏也。腑者,化也。

阳性化,阴性藏。藏者藏其所化,化者化其所藏。人身秉造化的阳气而生腑,秉造化的阴气而生脏。腑属阳,其色明,脏属阴,其色暗。阳而明,故能化。阴而暗,故能藏。此脏腑二字之意也。他脏他腑仿此。

人秉大气的土气而生脾脏与胃腑。土气有运化作用,土气主肉,人身处处有运化作用。一切运化的病,只治土气,兼有他经关系者,兼治他经。人秉大气的金气而生肺脏与大肠腑。金气有收敛作用,金气主皮毛,人身处处有收敛作用。一切收敛的病,只治金气,兼有他经关系者,兼治他经。人秉大气的木气而生肝脏与胆腑。木气有疏泄作用,木气主筋,人身处处有疏泄作用。一切疏泄的病,只治木气,兼有他经关系者,兼治他经。人秉大气的火气而生心脏与小肠腑。火气有宣通作用,火气主血,人身处处有宣通作用。一切宣通之病,只治火气,兼有他经关系者,兼治他经。人秉大气的水气而生肾脏与膀胱腑。水气有封藏作用,水气主骨,人身处处有封藏作用。一切封藏的病,只治水气,兼有他经关系者,兼治他经。人秉大气的相火之气而生心包脏与命门腑。相火有燔灼作用,相火之气主油膜,人身处处有燔灼作用。一切燔灼的病,只治相火,兼有他经关系者,兼治他经。人身整个气体的圆运动,是六气的作用混合成的,运动圆密,分析不开,是为无病之人。一有分析,便成大气。分析特盛,则六气之中,必有一二气消灭,人遂死也。圆运动者,中气之万能。中气者,所以使分析的仍归混和,以复其整个的圆也。六气从化

脾与胃属土。脾经称太阴,胃经称阳明者,太阴湿土,阳明燥金,脾经病湿,胃经病湿又病燥故也。故戊土从化于庚金也。

肝与胆属木。肝经称厥阴,胆经称少阳者,厥阴风木,少阳相火,肝经病风,胆经病风又病暑故也。此甲木从化于相火也。

肺与大肠属金。大肠经称阳明,肺经称太阴者,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大肠经病燥,肺经病燥又病湿故也。此辛金从化于己土也。

肾与膀胱属水。膀胱称太阳,肾经称少阴者,太阳寒水,少阴君火,膀胱经病寒,肾经病寒又病热故也。此癸水从化于丁火也。

心与小肠属火。心经称少阴,小肠经称太阳者,少阴热火,太阳寒水,心经病热,小肠经病热又病寒故也。此丙火从化于壬水也。

心包与三焦属相火。三焦经称少阳,心包经称厥阴者,少阳暑火,厥阴风木,三焦经病暑,心包经病暑又病风故也。此心包从化于乙木也。

六气虽从化,仍以本气的阴阳为主。本气阴旺,则病阴病。本气阳旺,则病阳病。人身左升右降的规则

左升右降,无病之人,无所发见。如病不升之病,或少腹胀满、腿酸足重,或遗,或泻,服温升肝经、肾经、脾经之药后,病人少腹左部必有响声,由下而上。如病不降之病,或胸痞头胀,耳聋目眩,服清降胆经、肺经、胃经之药后,病人胸胁右部必有响声,由上而下。如病中气不足或中气不调之病,服补中或调中药后,病人胸下脐上必有响声旋转。新病轻病,不甚觉得;久病重病之人,最为明显。病人睡着将醒之际,本人常有确切之感觉,子丑之交与天明之前响声尤大。子丑为造化阳气发动之始,天明为造化阳气齐动之时也。

人身左升右降,应乎一日,后升前降,应乎一年。后升前降者,冬至后造化阳气北行,人身阳气由下升上,夏至后造化阳气南行,人身阳气由上降下也。造化升降,一月一周,一年一周。人身升降,一息一周。一呼一吸为一息,呼主升,吸主降。而呼时气必由前归下,吸时气必由后归上。降不离升,升不离降。此圆运动之妙也。阴阳升降的活泼看法

人身个体,右为阴道,左为阳道,右降左升。其实人身个体,全是阴的,阴体之中,包藏阳气。升降运动,以阳为主。左部阴多,则阳不能升。右部阴少,则阳不能降。人身气化运动,只是津液与热力混合而成。而得其平,运动自圆。五行六气,十二经的升降,皆可以此义括之。然仍不离阴阳混合,与阴阳平匀之理,便可得整个贯通之妙。

中气运动,分析言之,为阴气右降,阳气左升。其实中气亦阴包阳外,阳藏阴中,故保中气为中医学根本主义。而保津液,保热力,保津液以藏热力,又为保中气之根本主义。脏腑阴阳之体用

脏腑之阴阳为体,阴阳之升降为用。手之三阳主升,为阳体阳用。手之三阴主降,为阴体阴用。足之三阳主降,为阳体阴用。足之三阴主升,为阴体阳用。用伤病轻,体伤病重。体伤病重者,如腑气病寒,脏气病热是也。如脏气病热,伤及肉质,则更重矣。十二经主之病轻重

十二经以脾、胃、肝、胆、肺、肾六经为重,凡疾病发生,惟此六经最大最多。其余六经的病,极小极少。此六经治,其余六经自治。故《伤寒杂病论》曰:皆脾、胃、肝、胆、肺、肾的事也。相火的事虽多,皆由胆经负责。因相火以降为宜,胆经属阳木之气而化相火,胆经降,相火乃降也。人身宗气、元气与中气的关系

人身中部之气名曰“中气”,脾胃主之。上部之气名曰“宗气”,肺主之。下部之气名曰“元气”,肾主之。元气为中气之根,宗气为元气之根。元气为中气之根者,肾中水火俱足,乃生元气,元气运动,乃生中气也。宗气为元气之根者,水位于下,而来于上,肺金收降,则生肾水;火藏于下,而来于上,肺金收降,则水中有火,水火俱足,乃生元气也。中气足肺气乃足,中气又为宗气之根矣。肺主呼吸,中气足呼吸乃足也。十二经应十二时

子胆,丑肝,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胱,酉肾,戌心包,亥三焦。

如每日申酉时,微觉恶寒,或精神倦怠,此肾阳不足也。每日子时,心烦出汗,或睡着必醒者,此胆经相火不降也。如每日巳午时,欠伸频频,身体不适,此脾胃虚也。他经仿此。十二经脉起止简述

手太阴脉,起于胸中,属肺,络大肠,循腋下,出手大指次指之端。手阳明脉,起于手次指之端,入缺盆,属大肠,络肺。支者,出缺盆,挟鼻孔。

足阳明脉,起于鼻准,至额颅。支者,下膈,属胃,络脾。直者,下膝,出足次指大指之端。

足太阴脉,起于足大指之端,入腹,属脾,络胃,挟咽。支者,上膈,注心中。

手少阴脉,起于心中,下膈,络小肠。支者,挟咽,系目系。直者,出腋下,入掌中,出手小指之端。

手太阳脉,起于手小指之端,入缺盆,络心,属小肠。支者,上额至目锐眦,内眦。

足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挟脊,络肾,属膀胱。支者,贯臀,入腘中,至足上指外侧。

足少阴脉,起于足小指,下趋足心,贯脊,络膀胱,属肾。直者,贯肝,入肺,挟舌本,注胸中。

手厥阴脉,起于胸中,属心包,下膈,络三焦。支者,出胁,下臂,入掌中,出手中指名指之端。

手少阳脉,起于名指之端,贯肘,入缺盆,散络心包,属三焦。支者,出缺盆,挟耳,至目锐眦。

足少阳脉,起于目锐眦,上头角,下耳后,入缺盆,下胸中,络肝,属胆,循胁,下膝,入足名指间。支者,出足大指,贯爪甲。

足厥阴脉,起于足大指,上腘,过阴器,挟胃,络胆,属肝,上连目系。支者,贯膈,上注肺中。

手之三阳循臂外,手之三阴循臂内,足之三阳循腿外,足之三阴循腿内。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主升。足之三阳,自头走足,主降。手之三阴,自胸走手,主降。足之三阴,自足走胸,主升。升经降经,左右皆同。升经的主干力在左,降经的主干力在右。

五脏所主的认识

五脏——肝心肺肾脾

五主——筋血皮骨肉

五荣——爪脉毛发唇

五窍——目舌鼻耳口

五色——青赤白黑黄

五味——酸苦辛咸甘

五声——呼笑哭呻歌

五志——怒喜悲恐思

五液——泪汗涕唾涎

五臭——臊焦腥腐香

读法:五主,五荣,五窍,如肝主筋,肝荣爪,肝窍目。心主血,心荣脉,心窍舌。肺主皮,肺荣毛,肺窍鼻。他经仿此。五主五荣

肝主筋。事实:筋病诊在肝脉。如肝脉枯细,筋病硬缩;肝脉微小,筋病惕动之类。原理:造化之气,冬气在内,冬气主骨,春气在冬气之外,筋附骨而生。肝秉春风,故肝主筋。爪者筋之余,故荣在爪。

心主血。事实:血病诊在心脉。心脉浮洪滑大则血旺,心脉沉弱涩细则血少之类。原理:造化之气,夏气属火,火色为赤,地下水分,经阳气之温暖,交夏令后,升发于地面之上。夏时人血淖溢,心秉火气,故心主血。脉者血之余,故荣在脉。

肺主皮。事实:皮病诊在肺脉。皮坚而里细者,肺脉不虚;皮松而里粗者,肺脉虚散之类。原理:秋金之气,居造化最外一层,包围整个造化。肺秉金气,有收束全身之力,故肺主皮。毛者皮之余,故荣在毛。

肾主骨。事实:骨病诊在肾脉。肾脉微者骨软,肾脉足者骨坚之类。原理:造化之气,冬气主内,气沉而坚。肾秉冬气,故肾主骨。发者,骨之余,故荣在发。肾属水,肾主骨,骨富有碳素。碳者,大气下沉,压极所成,有坚凝作为。水有封藏作用。水与碳,其气皆沉。肾气以沉坚沉藏为能,故肾属水,肾主骨。此节参看宇宙篇大气中的碳气。

脾主肉。事实:肉病诊在脾脉。脾脉衰者肉脱,脾脉旺者肉丰之类。原理:造化之气,土气居中,水火木金之中,皆有土气在内。脾秉土气,人身整个浮沉升降的圆运动,处处皆中气所分布。人身内外,处处是肉质所构成,故脾主肉。唇者肉之余,故荣在唇。五色

肝色青。事实:肝病则面现青色,青色多,肝气绝。青色多者,肝脉必弦细而急,如循刀刃之类。原理:造化之气,水性下沉,下沉则黑,火气上浮,上浮则赤。木气者,夏秋火气降沉水中所成,黑中有赤,其色为青,故木色为青,肝秉木气,故青为肝色。

心色赤。事实:心病则面现赤色,赤色多,心气绝。赤色多者,心脉必浮而不降,有如挂钩,上有下无之类。原理:造化之气,火气上浮,其色为赤,心秉火气,故赤为心色。

肺色白。事实:肺病则面现白色,白色多,肺气绝。白色多者,肺脉必薄而涩,有如循鸟之羽毛之类。原理:造化之气,金性在上,其色本白,肺秉金气,故肺色为白。

肾色黑。事实:肾病则面现黑色,黑色多,肾气绝。黑色多者,肾脉必沉而不浮,有如石之下沉之类。原理:造化之气,下沉则黑,最能下沉者,莫如水,肾秉水气,故肾色为黑。

脾色黄。事实:脾病则面现黄色,黄色多,脾气绝。黄色多者,脾脉如屋漏一落,缓而不能连续之类。原理:以青赤白黑四色,融而和之,则成黄土的黄色,土气居升浮降沉之中也。所谓四象之中,原有中气者,其实中气之中,原有四象也。四象与中气,中气与四象,原是分析不开的。中气不衰,黄色不现,一现黄色,乃土气之败。脾秉土气,故脾色为黄。运动圆则五色不见,不运动,则一色独见,而人死。五味

肝味酸。事实:本病则现酸味。病人自觉有酸味者,调和肝脉则愈之类。原理:木主疏泄,木本生火,木实则不能疏泄而热郁。肝木热郁,是以作酸。肝秉木气,故肝味为酸。

心味苦。事实:火病则现苦味。苦者,火逆不降之味。病人自觉有苦味者,清降心脉则愈之类。原理:凡物之被火烧焦者,其味即苦,火气浮上则燃烧,燃烧则苦,故火为苦味。心秉火气,心火不降,则自觉味苦。

肺味辛。事实:金病则现辛味。辛者,金气逆散,不能收敛之味。病人自觉有辛味者,降敛肺脉则愈之类。原理:辛味主散,人食辛味则汗出,以其散也。金气喜收恶散,金气降则收,不降则散。肺秉金气,肺金不降,则现辛味,故肺味为辛。

肾味咸。事实:肾寒则无味,肾热则味咸。病人自觉有咸味者,清润肾脉则愈之类。原理:海水之咸,太阳射入海水的热力深藏富有也。咸极则苦,即是咸由于热的根据。肾秉水气,水中阳气过旺,则现咸味,故肾味为咸。

脾味甘。事实:脾病则现甘味。脾气郁热,甘味乃现。病人自觉有甘味者,清解脾热则愈之类。原理:以酸苦辛咸四味,融而和之,则成甘味。谷食味甘,秉中土也。脾秉土气,脾病热则现甘味,故脾味为甘。五味偏见,皆热之病。五味偏见,病人自觉。五声五志

肝声呼,肝志怒。事实:肝脉沉而涩者,则病怒病呼。原理:阳气降入水里,封藏一冬,降极而升,化为木气。木气上升,其力甚大,升而不遂,则郁动莫遏。冬春之交,必起大风者,木气之郁动也。肝秉木气,肝经升气被抑,则郁动而声呼志怒也。

心声笑,心志喜。事实:心脉浮而弱者,则病笑病喜。原理:火气主浮,一浮即降,浮而不降而病生焉。笑与喜,皆气之偏浮不降使然。心秉火气,人身的火气偏浮,则病笑病喜,故心声为笑,心志为喜。

肺声哭,肺志悲。事实:肺脉沉而虚,则病哭病悲。原理:笑与喜为阳象,哭与悲为阴象。阳浮故病笑病喜,阴沉故病哭病悲。金气主降,降而不沉,则阴象不盛,不哭不悲。降而太过,则阴沉而病哭病悲,故肺声为哭,肺志为悲。

肾声呻,肾志恐。事实:肾脉沉而虚者,则病呻病恐。原理:气浮则笑,气沉则呻,气浮则喜,气沉则恐,阳浮阴沉,自然之理。肾秉水气,水气为沉,沉而不浮,阳气退败,则阴沉而病呻病恐,故肾声为呻,肾志为恐。

脾声歌,脾志思。事实:脾脉郁者,则病歌病思。原理:气升为病则自呼,气浮为病则自笑,气降为病则自哭,气沉为病则自呻,气升为病则自怒,气浮为病则自喜,气降为病则自悲,气沉为病则自恐,气郁于中则病自歌与病自思。欲呼不呼,欲笑不笑,欲哭不哭,欲呻不呻,是以歌也。欲怒不怒,欲喜不喜,欲悲不悲,欲恐不恐,是以思也。脾秉土气而居升浮降沉之中,中气抑郁不舒,则病歌病思,故脾声为歌,脾志为思。五声五志发现,病人自觉。五窍

肝开窍于目。清阳上升,目系于肝也。

肾开窍于耳。浊阴下降,化精归肾,耳系于肾也。

肺开窍于鼻。肺主呼吸,鼻为呼吸之门,鼻系于肺也。

心开窍于舌。舌系于心也。

脾开窍于口。脾口俱主饮食也。五液

肝液为泪。肝家津液,为风热所动泄也。

心液为汗。汗即血所化也。

肺液为涕。肺气不降,则津液凝聚,而出于鼻也。

肾液为唾。肾气不能藏,而津液上泛也。

脾液为涎。脾阴不足,不能汲收本脏津液也。五臭

肝臭为臊,木气病也。人身腋下狐臭,即肝木病气。

心臭为焦,火气病也。每年夏季,必有极热之数日,空气中时有焦臭即是。

肺臭为腥,金气病也。秋晴日久,空气中时有腥臭即是。

肾臭为腐,水气病也。阴霾不见阳光之时,时有腐臭即是。

脾臭为香,土气病也。不臊不焦不腥不腐,则成香也。

气血的认识

空气入腹则生气,饮食入腹则生血。空气入腹则生血,饮食入腹则生气。二者不可分也。人身无处非血,即无处非气。圆运动之左升,血中有气也。圆运动之右降,气中有血也。气统于肺,血主于肝,气纳于肺,血连于心。凡气之成血,血之成气,皆中气变化之力也,故血病责在肝心,气病责在肺病,中气不足责在脾胃。血者,有形之气,气者,无形之血。统由于空气与饮食经人身的圆运动所成而已。

荣卫的认识

荣卫者,脏腑以外,躯体整个的圆运动之气分而言之之称。荣者,人身由内而外之气。卫者,人身由外而内之气。内字兼下字、左字而言,外字兼上字、右字而言。由内而外者,疏泄之气,春夏木火之气也,有发荣之意,故曰荣。由外而内者,收敛之气,秋冬金水之气也,有卫护之意,故曰卫。

荣性本热,卫性本寒。荣性疏泄,有卫气之收敛以交之,木火之中有金水,则荣不病热;卫气收敛,有荣气之疏泄以交之,金水之中有木火,则卫不病寒。此荣卫之合也。荣离卫则郁而病热,卫离荣则郁而病寒,此荣卫之分也。合而忽分则病作,分而仍合则病愈。中气伤则荣卫分,中气复则荣卫合。中气者,荣卫之根本;荣卫者,中气之外维。

荣卫者,十二脏腑公共组织以行于躯体之内、脏腑之外,通于经络,溢于皮肤之气也。脏腑主一身之里,荣卫主一身之表。故外感之病,不论伤寒、温病,无不由荣卫病起。一见恶寒发热,便是荣卫由合而分,中气未有不虚者,调解其分以求归于合,未有不顾中气而能收敛者。

但荣卫之由合而分,虽由中气不足,亦必有所感伤。感空气中之寒气则伤荣,感空气中之热气则伤卫。寒伤荣,则卫郁而不交荣;热伤卫,则荣郁而不交卫。荣卫交合,如环无端。寒伤荣,则疏泄之气减少,收敛之气加多;热伤卫,则收敛之气减少,疏泄之气加多。一少一多,加多之气与减少之气不能通过,故荣郁而现其本性则发热,卫郁而现其本性则恶寒也。

空气之热气,性本疏泄,为人身荣气同气,故热不伤荣而伤卫。空气中之寒气,性本收敛,为人身卫气同气,故寒不伤卫而伤荣。天人之气化原如此也。

脏腑主里,荣卫主表,当其一伤一郁,恶寒发热。病在表时,辅助中气以调和荣卫,荣卫复合,汗出病解。汗者,荣卫分离时所停之气水,与荣卫复和时所生之津液也。病在表时,不由汗解,则里气内动,而荣卫内陷,便成大病。

腑阳内动,则荣热内陷入腑,而里气亦病热;脏阴内动,则卫寒内陷入脏,而里亦病寒。里气病热,脏阴复则病愈,脏阴尽则人死;里气病寒,腑阳复则病愈,腑阳尽则人死。表热入里者,半死半生;表寒入里者,九死一生。名曰表病入里,其实乃中气败而里气自病。自病者,脏阴病寒,腑阳病热。阳热阴寒,自然之理也。

至于荣热外郁而脏寒反动,卫寒外郁而腑热反动者,亦复不少。盖愈郁愈盛,愈盛愈泄,荣分水火之气泄伤,自然阳亡而寒生;愈郁愈盛,愈盛愈闭,卫气闭而不开,里阳莫达,自然阳遏而燥起。伤寒、温病皆起于荣卫,而终于脏腑也。

至于内伤诸病,只重在十二经之本经。因荣卫为十二经之精华,降气足则卫气足,升气足则荣气足。降气司令在肺而根于胃,升气司令在肝而根于脾,调脾胃以升降肝肺,荣卫自旺也。

若夫卫者,降气也,而根于阳,阳气升而后化卫,阳微则卫气下陷。荣者,升气也,而根于阴,阴气降而后化荣,阴弱则荣气上冲。故荣与卫又当阴阳并重。卫阳主气而下降,荣阴主血而上升。卫交荣则气降而复升,荣交卫则血升而复降。此又表里之外的荣卫的关系也。

若年老之人,肢体常觉微微恶寒发热,口中微觉味苦,其与外感相似,其实并无外感,此乃脾胃将败,荣卫解散之征兆。脾胃败而中气不运,胆经不能下行,故口有苦味。脾胃为两肾之后天,两肾为脾胃之先天,先天不伤,后天不败。水火为中气之根,寒热为水火之象,水火将亡,寒热现象,故微觉恶寒发热耳。凡老年病重,每交半夜子时,或发烦热,或出微汗,皆是此理。子时为造化圆运动开始之时,人身不能与造化相合,人身的圆运动将灭矣。

凡小儿春令之时,遍身发红发痒,此中气虚,荣卫外泄。老人病时,身体发痒,此中气亡,荣卫外散也。

凡老人荣气外散,舌尖先有红色,有如涂朱,其色浮于肉外。红为火色,荣为火气,心属火,其色红。红色浮于外,乃火气外散之象。火气外散者,中气将亡,不能将火气降入水中也。

药性大概的认识

欲用某药去治某病,须先知某病何以需要某药。欲知某病何以需要某药,须先知某药何以能治某病。欲知某药何以能治某病,须先知造化何以产生某药。认识河图的圆运动,即知药之产生的由来也。

缘造化之生物也,空气的阳性,与空气的阴性,升降运动的圆而已。圆的运动中有五行,五行不偏的生物,人而已。人外之物皆五行之偏者,所以人为万物之灵也。五行不偏为人之灵,五行一偏便是人的病。病生于五行之偏,偏于五行之物是为药耳。四肢寒冷,肚腹疼痛,为偏于木气阳分衰弱之病,用偏于木气阳分特多之物以补之,用当归、川芎之类。暮夜干烧,形体枯瘦,偏于木气阴分朽乏之病,用偏于木气阴分特多之物以补之,用芍药、生地之类。土气偏少之病,用土气偏多之物,如脾胃虚乏,用甘草、党参、白术之类。心火偏热,舌疼心跳,用偏于寒性之黄连、黄芩以寒之。肾水偏寒,腹泻肢冷,用偏于热性之附片以热之。肺金偏燥,胃热便坚,用偏于寒润之石膏、麦冬以清之。肝木偏风,耗津动热,用偏于静润之阿胶、生地以息之。脾土偏湿,运化顿停,用偏于渗利之茯苓、泽泻以泄之之类。

人以外之物,皆秉五行之气之偏,皆能治人身五行之气之偏之病。偏东方之病,用西方之药,偏南方之病,用北方之药。中医学的药学,必言性者,五行之性也。

又如足软之病,肺脉燥热,用百合以清肺热,并不治足,而足软自愈。头晕之病,肾脉虚乏,用熟地以补肾,并不治头,而头晕自愈。右胁痞胀,用升左腹之药,左腹郁痛,用降右胁之药。上下左右俱病,用健运中气之药。病情简单,用药亦简单,病情复杂,用药亦复杂。究研经方的配合,便见得中医用药的方法的原则,不过一个河图的圆运动而已也。病有千般,药只五行。本草一千三百余品,常用者不过百品。所谓中医的理法,极简极易,于此可见也。

至于人身的水气,即是人身火病之药,人身的火气,即是人身金病之药,人身的金气,即是人身木病之药等等,五行相克药也。五行相生亦药也。药物之药,无非帮助本身自己的药耳。所谓圆运动为生理,运动不圆为病理,运动不圆用药以恢复其圆为医理,如此而已。

中医学的结果在用药,认识河图,自能认识药性。不先认识河图,而欲认识药性,正如千枝万叶的树,不见根干,只求枝叶,不能知其来由也。

脉法大概的认识

腕上动脉,能诊全身,此古来所传简易的诊法。脉之动者,血中之气也。脉分寸、关、尺三部,正对腕后高骨为关脉,关上为寸脉,关下为尺脉。寸脉以诊胸上,尺脉以诊脐下,关脉以诊胸脐之间,左以诊左,右以诊右。尺主沉,寸主浮,关主中。关者,升降浮沉的关门,运动的中枢之意。关前至鱼际得一寸,关后至尺泽得一尺,古人一尺,约今之六寸也。鱼际者,掌下大横纹也。寸关尺为全身血液波动总代表之处。两臂下垂,两腕上举,以寸、关、尺三部,配合本身上、中、下三部,左右相对,成为一个圆的运动。右降左升,运动匀和,是为平人。

造化秋金之气居上,而降于右。人身右寸属肺脉,肺与大肠相表里,右寸亦候大肠之气。造化春木之气居下,而升于左。人身左关属肝脉,肝与胆相表里,左关亦候胆经之气。造化夏火之气居上,而来自春木。人身左寸属心脉,心与小肠相表里,左寸亦候小肠经之气。造化冬水之气来自秋金。人身左尺属肾脉,肾与膀胱相表里,左尺亦候膀胱经之气。造化相火之气降于秋金,藏于冬水。人身右尺属相火脉,三焦相火与心包相火相表里,右尺亦候心包之气。造化中土之气居中,而在相火之上。人身右关属脾脉,脾与胃相表里,右关亦候胃经之气。此诊整个圆运动分析之法也。

造化之气,三阳右降,三阴左升。右关寸偏大,气郁于上,病属不降,则现头胀、胸闷、耳声、目眩诸病。左关尺偏大,气郁于下,病属不升,则现少腹满痛、泻利、足软诸病。左关寸偏小,升力不足。升力不足者,下部阴水升不上来,则现心虚、惊骇、胆怯诸病。阴水升不上来,水中火少也。右关尺偏小,降力不足。降力不足者,上部阳火降不下去,则现下寒、阳虚、完谷不化诸病。阳火降不下去,火中水少也。此诊整个圆运动升降之法也。

至于脉数属虚,中气不能调和四维也。脉数属热,热为火动之气,水少则火多也。脉迟属寒,火衰则动迟也。脉沉为病在里,病在里故脉向里也。脉浮为病在表,病在表故脉向表也。湿气多则脉濡,津液少则脉细;津液多则脉滑,津液少则脉涩;收敛胜则脉紧,疏泄胜则脉缓。木气病则脉弦,金气病则脉短,火气病则脉洪,水气病则脉沉,土气病则脉代。气虚则脉虚,气实则脉实;脉大则病进,脉小则病退;脉有力则病盛,脉有神则不死。皆人身整个自然之现象也。

至于心死脉为钩,如上挂之钩,有上无下之象,只有浮而不能沉也。肾死脉为石,如石直往下之象,只有沉而不能浮也。肺死脉为毛,如鸟羽之毛,薄涩之象,将散而不能收也。肝死脉为弦,如新张之弓弦,劲急如循刀刃,毫无生气之象,疏泄尽净无余气也。此皆中气无存,不能运动调和,故四象各现本气之象。脾死脉为缓,缓者有如屋漏,时而一落,不能连续,中气不能自存也。故皆称为真脏。真者,五行之真,五行之运动圆则不见五行之真,不运动则真见,见则亡矣。即无五行,何能成人,故死也。无病之脉,清润匀和,名曰胃气。胃气者,谷气也,谷气足,则胃气旺,胃气旺,则运动圆,故病脉不见也。胃气即中气。

诊脉之要,如调琴弦,欲调阳必证之以阴,欲调阴必证之以阳。整个的阴阳调和,然后成声。诊脉之法,诊右必证之以左,诊左必证之以右,诊尺必证之以寸,诊寸必证之以尺,诊尺寸必证之以关,诊浮部必证之以沉,诊沉部必证之以浮,诊浮沉必证之以中。整个的运动勘明,然后能见病脉,又必气平如水,心明如镜,指下诊察,如见脏腑,神而明之,在乎各人也。

腕上动脉,乃肺经穴道,名曰太渊。于太渊穴诊察全体,只有《内经》曰:“肺朝百脉。”《难经》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是其根据。

结论

现在整理中医,惟一办法,是统一医理学说。谁能一之?河图一之。一个原则支配一切分则,更统一也。因中医学的本身,原来是一个河图故也。

中医处处是阴阳五行。中医书的阴阳五行,是看不见的,是零乱的,是无组织的,是不活动的,是无法认识的,是无法应用的。河图的阴阳五行,是看得见的,是整个的,是有组织的,是活动的,是容易认识的,是妙于应用的。用河图统一医理学说,易如反掌,实地证明之,虽愚必明也。乃曰取消阴阳五行,则不止自己愚而不明,且欲以愚天下后世,甚可叹矣。

二、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初不料我中医方药祖本的《伤寒论》的本身真相,自古到今,未曾明白示人以整个的认识也。自来注《伤寒论》者,无不曰风中肌腠,寒伤皮毛。如不发汗将风寒发散出来,这风寒就会由太阳传入阳明而成阳明病,传入少阳而成少阳病。或风不中肌腠,寒不伤皮毛,风寒直中三阴之脏,而成三阴脏病。南北同风,古今一致。在事实上彻底研究起来,乃风寒伤人之后,人身本气自病,并非风寒入了人身为病。病成于人身的本气,而起因于风寒所伤耳。《伤寒论》本身真相原来如此,与注家所注根本上完全不合,可怪也!

有识之士则归咎于王叔和编订《伤寒论》次序错乱,所以后人无法认识《伤寒论》的真相。《伤寒论》被王叔和编次后,原文次序究竟如何,不可得而知。所可得知者,六篇之名词,名词曰:太阳篇、阳明篇、少阳篇、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六篇之名词,六气之名词也。人身个体,表有荣卫,里有脏腑,而皆六气之所生。欲认识本气自病的《伤寒论》真相,必先求六气之表里,根据六气之表里,以寻求理路,再由理路以认识真相,其庶几乎?此篇读法,非敢更改自来读本之次序也,由次序以认识伤寒本气自病的真相耳。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冬月子益重编于成都四川国医专科学校

读法总纲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欲知原文逐章之意义,须先知本论六经整个之组织。整个《伤寒论》六经之组织,事实上如内容六瓣之一橘,荣卫如表皮,三阳腑、三阴脏如里瓣。初病在表皮,汗出则病解,在表不解,里瓣乃病。

荣卫表病,用汗法解之。脏腑里病,脏病用温法解之,腑病用下法解之。荣卫脏腑之间,又有少阳经病。少阳经病,不可汗,不可温,不可下,用和法解之。病证虽多,无非表里与经;方法虽多,无非汗、温、下、和。了解原则,自能了解分则。

人身乃阴阳交合圆运动的气化构成之体。阴寒阳热,乃其本性,表则荣阳卫阴,里则腑阳脏阴。中气充足之人,阴阳交合,调融不分,无所谓寒,无所谓热。中气不足,表的荣卫之气分离,荣则现出阳的本性而病热,卫则现出阴的本性而病寒;里的脏腑之气分离,腑则现出阳的本性而病热,脏则现出阴的本性而病寒。少阳之经,在荣卫、脏腑、表里之间,赋有阴阳二气之性质,病则寒往热来,热往寒来。此原则也。阴阳分离,寒热偏现,因又变化发生各项症状。此分则也。故《伤寒论》的病证与治法,在原则上无非寒热的本体而已,在分则上无非寒热的变化而已。

六经的“经”字,应作“家”字解。家有内宅,有外墙。里的脏腑如内宅,表的营卫如外墙。内宅是各个的,外墙是公共的。公共者,各个的公共也。无病之人,三阳三阴是圆运动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调和不分的。虽是各个,实则整个。得病之人,表气公共的外墙被风寒打开,里气的内宅遂分离成了各个。分离的轻,病轻;分离的重,病重;全分离,则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中气消灭,而人死。少阳经之“经”字,则指经络的经气而言也。

本篇分

上篇

中篇

下篇

。上篇以明荣卫病、脏腑病与少阳经病之本体,中篇以尽其蕴,下篇以通其变。所谓本体者,荣卫主表,用汗法之病;脏腑主里,脏用温法、腑用下法之病;少阳经主半表半里,用和解法之病是也。凡原文之属于荣卫脏腑与少阳经本体各病各章,列为上篇。凡原文之属于本体而事实较复各章,列为中篇。凡原文之由本体发生种种变化各章,列为下篇。如学彩色绘画之法,先认识五种未经掺和之本色,然后可求知掺和之各样杂色。认识上篇,然后能认识中篇,认识上篇、中篇,然后能认识下篇。历来注《伤寒论》之家,都如茧缚之艰晦,此篇读法,有如鸟瞰之明白。只需用以前读《伤寒论》十分之一的脑力,便能整个彻底了解。如欲读此篇,须先读原理篇、处方篇方能了解。上篇荣卫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凡发热,先恶寒。此一章,论荣卫病提纲。凡原文称太阳病,皆荣卫病。)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缓有虚象。“中”字作“伤”字解,言卫气为风所伤也。风性疏泄伤卫,卫伤则荣病。)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此发热亦先恶寒。)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浮弱,热汗,鼻鸣干呕,皆荣气郁而疏泄之事。疏泄伤阴。)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热在肌,故曰解肌。桂枝汤,收敛之剂,脉紧无汗,收敛之病,故不可与。以上四章,论荣病。)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紧乃闭敛之象,缓乃疏泄之象,是相对的。寒性收敛伤荣,荣伤则卫病。)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荣降于胆,胆逆则呕。卫降于肺,肺逆则喘。卫病闭敛,故头项强痛之外,又加腰痛、骨痛。以上二章,论卫病。)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言有表证,总宜汗解。弱脉津液伤,故宜桂枝汤。)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数有紧象,故宜麻黄汤。)

欲自解者,心当先烦,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自解者,不服药而解。阳郁后通,先烦而解。以上三章,总结上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清便,大便,小便。“欲”字作“能”字解。恶寒乃卫闭,卫闭向内,面色不当发热,今发热,故曰反。荣气疏泄向外,故面有热色。)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洪大之脉,外盛内虚,故仍用桂枝汤之法。如疟再发,卫闭气虚,故用桂二麻一之法。桂枝汤之法,收外盛之气以回于内之法也。)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荣卫双病,燥伤肺液。“阳”字指寸脉言。无阳,谓寸脉弱也。)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此章“弱者必渴”句,申明上章越婢汤兼清燥之义。以上四章,论荣卫双病。)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噫,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表病未解,而脏气之湿寒已动,解表兼治湿寒。)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此章“不渴”二字,申明上章小青龙汤用温法之义。以上二章,论荣卫病中兼见脏寒之病。)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首句是设问辞,非中风也。表病未解,而腑气之燥热已动,解表兼治燥热。)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此缓字有实象。桂枝汤证之缓,乃虚象也。燥伤津液故身重,津液复通,故身重乍有轻时。以上二章,论荣卫病中兼见腑燥之病。)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热为表证,渴为里证,此热乃阳为水格,非表病也。)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水格则心气不降,故悸。)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渴而汗出为里湿盛,不渴而汗出为表阳虚。以上三章,论荣卫病解脏气之湿动。)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燥热灼津,津液沸腾,则脉滑。内热格阻阴气于外,则外厥。此滑脉重按有力。厥者,肢冷畏寒也。)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也,白虎汤主之。(表热里寒,无用白虎之理,当是表寒里热,乃传抄之误也。)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无大热,无表证之发热也。燥渴心烦,里热之征。背恶寒与厥,皆里热格阻外阴之象。)

伤寒,脉浮,发热,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有表热则里阳虚,故不可用白虎以败里阳,重申上章之义也。)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诊断内热之一法,不可拘执。以上五章,论荣卫病解腑气之躁动。)太阴脾脏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凡称太阴病,皆太阴脾脏病,乃里病,非经病。少阴厥阴准此。此一章,论太阴病之提纲。阴脏病寒,本体原来阴寒故也。少阴厥阴准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也,宜服四逆辈。(不渴二字,为阴寒用热药之据。)少阴肾脏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肾脏,水火二气,阴脏病塞,则寒水灭火。寒而无火,故但欲寐而不能寐。无火故脉来微细也。少阴病之提纲。)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腑阳病热口中苦,脏阴病寒口中和。“和”字乃不苦之意。肾主骨,肾寒故背寒。)

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少阴脏病,则阴盛阳衰,水寒灭火,故主附子。以上二章,论少阴病之外证。)厥阴肝脏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阴脏,本体阴寒,阴寒盛于下,故虚热现于上耳。此一章,论厥阴病之提纲。)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蛔乃木气中之阳气所成,厥阴本体,阳微而动。与太阴少阴不同处,此一章,引脏厥以证蛔厥也。)

伤寒五六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作利也。(转气下趋少腹,肝木下陷,木气疏泄,故利。此一章,论下利属于木气之下陷。)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外热汗出,阳气外散,下利见之,故用大温。厥有阴证之厥、阳证之厥,以其他外证阴阳分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凡用四逆汤,皆阴寒阳微之险证也。)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此阳气将脱之象也。以上三章,论厥阴本体病之危险各证。)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血虚而寒故肢厥脉细,较前数证为顺也。此一章,论厥阴之轻证。)阳明胃腑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一部伤寒论,惟阳明胃腑有可下实证。此一章,论阳明胃腑病之提纲。)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大者,实大也。大脉有虚实之分。三日详传经篇。)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证仅蒸蒸发热,乃胃家实之渐也。以上二章,论阳明胃腑病成之渐。)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但硬耳。(燥屎乃胃家实之物,故下燥屎,病乃能愈。荣卫与阳明胃腑都病称二阳并病。但硬言不燥也。)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胃中食物,被燥气炼干,故称燥屎。)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宿食为燥气炼干成燥屎。)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小便不利,喘气不卧,皆是燥热伤津。阳明下证,需小便利,燥热伤津,故不利也。以上四章,论阳明胃腑下证之实据。)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此但初头硬,后必溏,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必兼潮热之便硬,乃可用大承气汤下之。矢,古庇字,转矢气者,放屁也。此一章,示人慎重用下之法。)太阳膀胱腑病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膀胱阳腑,阳腑病热,血下热去,所以自愈。太阳病,荣卫病也。热结膀胱,太阳阳腑自病也。)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荣卫病时而脉沉、发狂、少腹硬,膀胱热也。)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热不实,小便不利,必热实,小便乃利。)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犹存,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荣卫之中,有太阳之经,腑热则经热入里。以上四章,论太阳膀胱腑病,则名实相符之太阳病也。太阳腑病,只有四章。)少阳胆经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此一章,论少阳经病之提纲。)

伤寒中风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非表可汗,非里可温可下,只可和解,故曰经病。所有诸证,皆少阳经气升降不和之现象。)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邪乃胆木克胃土,痛乃肝木克脾土。)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经循胁下行,胁下满,故属少阳经病。四五日详传经篇。以上三章,论少阳皆虚证。)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下利乃胃热,痞呕乃经结,故解经兼下胃。此一章,论少阳实证,然实在胃腑,少阳经证仍虚也。)上篇读法

荣卫病上篇,论荣卫表病本体,又于表病未解时与表病已解后,提出脏腑里病。荣卫病上篇,整个《伤寒论》之雏形也。脏病上篇,论脏病阴寒,乃其本体。凡外感风寒,必荣卫先病,脏腑后病。荣卫不解,里气郁动。脏阴偏盛之人,乃阳退而病脏寒。与荣卫不解,里气郁动,腑阳偏盛之人,乃阴退而病腑热,是相对的理路,并无三阴直中,三阳传经之事。不过腑阳偏盛,亦须荣卫已病数日,腑病乃成,世遂误认为传经。脏阴偏盛,荣卫一病,里阳遂退,脏病即成。病成较速,世遂误认为直中,遂将荣卫主表,脏腑主里,表病不解,里气乃动之天然的正路闹错。此处一错,全部伤寒论之路路俱错。

此篇脏病列于腑病之前者,因脏病、腑病,只在各人素日阴阳偏盛的关系,并无腑病为传经,脏病为直中之事。风寒偏伤荣卫之后,荣卫病成,荣卫本体自病也。荣卫不解,脏腑病成,亦脏腑本体自病也。由荣卫入脏腑,入脏入腑,既无一定,则列脏病在前,或列腑病在前,均无不可。荣卫乃脏腑之表,脏腑乃荣卫之里,荣卫脏腑,本是一个,所以表病不解,里病必作。

腑病上篇,膀胱腑病列于胃腑病之后者,腑病以胃为主体也。凡下证皆胃家负责,如不先认识胃腑应下之实证,而遽言膀胱腑病之下证,轻重不分,易致乱也。

少阳经病列于脏腑病之后者,先知荣卫之表,再知脏腑之里,然后能知少阳之经在半表半里也。经病之“经”字,为少阳病之本体。阳明虽有经病,统在荣卫汗法之列。经病不可汗,故惟少阳有经病。《伤寒论》难了解,纠缠太多也。原文词意纠缠,叔和编次纠缠,注家不凭事实,只凭理想纠缠。此篇先立原则,后立分则,纠缠既清,系统明白,所以一读即能整个了解。上篇者,原则也。中篇荣卫病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耳。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荣内卫外,所以荣卫一病,必先寒后热。此一章,论荣卫和合则不病,分离则病。)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疏泄失宜,谓之邪风,乃木气失调之气。)

病人脏无他病,时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于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荣偏疏泄故弱,卫不交荣故强,上章同意。以上二章论荣病。)太阳病,服桂枝汤,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刺通形质,气化易于运动。二穴在大椎旁。)

酒客家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酒客胃热,甘性壅缓助热,热性往上,故呕。)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桂枝汤多热药,吐脓血者,血热也。以上三章,论桂枝汤用法。)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衄前之法,既衄则不可用。)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衄亦是汗义,故愈。)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睡则阳气下降而生相火,故曰阳气重。以上三章论卫病。)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不可发汗,言不宜用麻黄汤原剂发汗耳,用极轻剂麻黄便合。)

伤寒,发汗宜解,半日许复烦,若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既服麻黄汤发汗,不可再用麻黄汤。以上二章,论麻黄汤用法。)太阴脾脏病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差,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表证;脉沉,脏寒,里证。有表证,脉当浮,今脉沉,故曰反。沉为里证之脉,脏阴寒,故脉沉。)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脏寒攻表,里气更虚,故汗出胀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里气乃表气之本,故当先温里气。里气的阳气充足,表气自能外解。倘先解表,则里阳更虚矣。“攻”字作“治”字解,非攻伐之攻。诗经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攻玉者治玉也。古人文法,常有如此者。)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已见吐利、腹满,乃称太阴病。脏病忌汗,脏病脉浮,更当温里。此章申明上章脉沉先温之义耳。若无吐利、腹满,则不能称太阴。如曰:四日太阴之太阴,乃荣卫之事,详传经篇。以上四章论太阴脏病与荣卫表病同时发现,宜先温里然后解表。)少阴肾脏病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下利而尿短、腹痛,湿寒木郁。此脓血,湿寒证也。阳虚木陷,故下脓血。)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尿利为下焦虚寒,尿不利为水塞、土湿、木郁。腹痛,肢重,咳呕,皆水寒使然。)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烦躁欲死,胃阳将亡矣,故以温降胃阳为治。)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利减,汗出而呕,阳亡于上,故当温上。更衣,入厕大便也。)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下利,阴寒凝滞,故治以温通。以上五章,论少阴脏病。)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阳欲离根,上热下寒,温药中兼养阴之法。阴不藏阳则脉暴出,阴能藏阳则脉微续。)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脉即出者愈。(身热,面赤,腹痛,干呕,皆中下阳亡之证。以上二章论少阴病生死的关系。)

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吐利忽作,又加烦躁,中亡阳灭,故死。)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吐利,汗出,肢冷,皆为逆。)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不烦而躁,中亡阳散。)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恶寒而利,又加肢冷,阳亡不复,故不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阳气离根,向上飞越,故下利止而眩冒。)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中气离位而上浮,故息高。以上六章,论少阴阳亡死证。此等死证,非医药所误而成,乃阳亡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手足不厥,又见发热者,阳复也。)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烦欲去衣被者,阳复也,故可治。)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利止肢温,此阳复也。)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紧去,肢温,脉微,此阳复也。此之下利,必止一次,乃脏气复和之利。以上四章,论少阴阳复不死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热为表证,沉为里证,解表温里,双解之法。)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无里证不用附子,此乃偏重微发汗之言。以上二章论少阴里证与荣卫表证同时发现,表里双解之法。)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脏阴病,里阳微,故忌发汗以散阳气。脏病只宜温寒,不宜发汗。上章麻黄,兼表证也。)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申上章阴脏不可发汗之意。)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火气发汗伤津,热药亦火气之类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下则阳厥,上则阴竭,故为难治。)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而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发汗能亡阳,下亦能亡阳。以上五章,论少阴里病不可汗。)厥阴肝脏病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肝脏阳微,不能四达,故脉促肢冷。)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肝胆俱寒,胃阳亦败,阳微阴逆,现证如此。)

病人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此木气寒由于水气寒之证也。以上三章论厥阴肝脏病之温法。)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水气阻格心气下降之路,心气不降故悸。此一章,论治水之法。如不先治水,而用温药治厥,水被温药蒸迫入胃,故必作利。)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呕则上逆,尿利则下脱,脉弱又厥,故难治。)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阳越于外,又灭于内,七日下利,阳难复矣。以上二章,论厥阴脏病生死的关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阳越于外,又绝于内,故主死也。)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七日来复之期,忽然发热,下利,汗多,阳亡矣。)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躁不得卧,阳气脱根,阳脱外散,故发热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七日当阳气来复之期,厥不还,阳不复也。)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中气消灭,故见微喘。)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时,一周时也。)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下利脉,当微弱,阳亡不能运化则脉实。以上九章,论厥阴阳亡死证。)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腹濡为中虚血寒,故下之即死。)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中气将亡,反能食者,胃气动也,动则散矣。以上二章,论厥阴死证系误于医药者。)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发热不兼下利厥躁者,此发热为阳复。此一章,论厥阴阳复不死证。)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面赤微热,阳气上盛,下利清谷,阳气下虚,汗出则上下和平,故微厥病解。)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脉数得汗,阳气通调,脉复紧,阳仍未通也。以上二章,论厥阴脏病阳复病解证。)阳明胃腑病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汗自出,反恶热,胃家阳实之现象。)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恶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胃家阳实,故恶寒之表证易罢。)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阳明病胃阳实,乃胃家自病。经文“传”字,含意甚多,详传经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此借太阴以证阳明。脉缓肢温,太阴阳明所同。阳明则缓而实,便硬汗出,太阴则否。以上四章,论阳明腑病之外证。)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是名阳明也。(胃阳原来偏旺,津伤燥结,则内实便难。)

本太阳病,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胃阳原来偏旺,故表气郁,胃阳则实。若表病汗解,里阳即不偏实。)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热,大便难是也。(太阳发汗多,津液伤,则肠胃约结,为脾约。胃家实,乃阳明实证。来自荣卫与少阳,皆虚证也。以上三章,论阳明胃腑病之来路。)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不吐不下,津液未伤。心烦,乃胃家实之渐。)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和”字之意,乃调和,非泄下,服后便软为和。表证已罢,乃可用小承气汤。)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此“迟”字乃缓象,阳明之缓有实象,非虚缓。但有恶寒,即是表证尚在,未成阳之据。以上三章,论阳明腑病初成之微下法。)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凡下证,总要胃家实,此乃肛门燥结而已。)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胃家阴液表伤,不能下降,则阳强而上浮。)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便硬则阳热偏盛,故烦,虽烦,胃家并不实。问小便关系大,如不问而用承气则坏矣。此“数”字乃数目之“数”。)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浮为阳盛,芤为阴虚。绝乃绝对,非绝灭也。)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阳实又多汗,故阳绝对,然非胃家实之实。)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沉满为里实,发汗则表虚,久则屎燥,故谵语。)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风,乃本身木气疏泄之气,言汗出伤胃津液也。过经,过六日。下之则愈二句,接“为风也”三字读,便明显。以上七章论阳明便硬,因津液被伤之虚证。)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不可攻为主,必潮热,满痛,拒按,乃可攻也。腹微满上加“若仅”二字读,便明显。)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与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太阳”二字,疑系“少阳”二字,无少阳而心下硬,故宜和。能食为无燥屎,然烦躁,心下硬,亦须和之。不能食为有燥屎,然尿少,但初硬后必溏也。心下硬为少阳证,详少阳中。以上二章,论阳明便硬,先硬后溏之虚证。)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滑脉按有力,然疾则不实矣。可下脉必缓实,非宿食之滑疾,非实脉,故用承气反涩。谵语,潮热,脉反微涩,故为难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脉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弦为木气生气,涩为无生气。微者句,指无独语诸证。以上二章论阳明之败证。)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燥土伤及太阴之阴。)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燥土伤及少阴之阴。)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燥土伤及厥阴之阴。以上三章,论阳明非常实证。)

阳明病,其人善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必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肾主藏智,肾气伤则善忘,黑为肾色。)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浮数可下,乃设问词。消谷善饥,血瘀生风。浮数,热在经不在腑,热在经故便脓血。以上二章,论阳明蓄血之证。)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濈然汗出,则愈。(但头出汗,肝胆经热,刺期门以泄肝胆热。此一章,论阳明病之妇人热入血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几几,直硬意,阳明经不前降,则后陷而直硬。足阳明经主前降,手阳明经主后升。手阳明能后升,足阳明则前降。)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寒者,葛根汤主之。(几几之项强,荣卫郁而阳明经气亦动也,故双解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荣卫之气,与肠胃阳明燥热之气混乱。热则气动,热气动则自下利。)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混乱之气盛于下则利,盛于上则呕。)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麻黄汤主之。(有荣卫之恶寒,有阳明之脉大,曰合病。)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此章与上章均重在喘字,故主麻黄,喘为肺实。阳明之喘,肺气燥实。内伤之喘,多肺气虚。)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迟,有缓象,言不数也。以上七章,论荣卫与阳明胃腑经气同病治法。)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桂枝汤主之。(外证未解而下之,荣卫内陷矣,故称为逆。)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设利之,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脉浮为表证,脉大为腑证,腑证兼表证,当先解表,与表证兼脏证,当先温脏,为对待理法。)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头疼有热,阳明不降,故衄。此头痛乃额角痛,胆经上逆故痛。)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拂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阴脏病连荣卫,先温后表,否则荣卫内陷。阳腑病连荣卫,先表后下,否则荣卫内陷。汗彻,则脉象和荣卫调,涩则不和不调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发热脉实,故属腑证。发热脉虚,故属表证。)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郁极则脉停,郁极后通,则振栗。阳脉微,腑气不实也。阴脉微,燥热伤津也。以上六章,论阳明兼荣卫,须先汗以解表,然后可下之法。)少阳胆经病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口苦,耳聋,目眩,咽干,胸硬,胁痛,寒热往来。)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胆经上逆,则呕而发热。)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阳涩阴弦,木气郁结,建中舒郁,柴胡散结。主之,似多此二字。)

呕家不可与建中汤,以甜故也。(甘味壅缓,呕家胃逆不降,忌甘味之壅缓。以上四章论小柴胡汤用法。)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腹痛者,与小柴胡汤主之。(荣卫病过十日,嗜卧,胸满,脉细,属少阳也。)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微呕支结,少阳证也。)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相火热而动,故少阳经与表合病,即利。以上三章,论荣卫表病与少阳经合病之治法。)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合病下利,乃经气紊乱之利。木克土为负,脉左盛右衰为负。脉负为主,宿食为陪。)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小柴胡多热药,阳明偏燥,故服之作渴。以上二章,论少阳与阳明合病之治法。)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血内热故身凉谵语。刺期门以泻血热。)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三焦相火,尺脉主之。血室亦尺脉主之,此病尺脉必动数。)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之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则自愈。(热入血室,暮则热增,故谵语也。不犯胃气及上二焦,小柴胡汤之法是也。以上三章论妇人经期,荣卫感伤风寒,须治少阳之经之法。)中篇读法

中篇荣卫、脏腑与少阳经各章,亦皆荣卫、脏腑、少阳经之本体病也。荣卫者,十二脏腑公共组织以行于身之气。三阳三阴各居一半,太阳只占十二分之二,所以由荣卫可内传十二脏腑,由太阳只能由太阳本经内传太阳本腑。原文以“太阳”二字代替“荣卫”二字,于是由表传里显而易见之阴阳大路两条并成了太阳的一条,太阳的一条如何能传三阴。原文荣卫三章,足证“太阳”二字代替“荣卫”二字。不然何以既称太阳,又称荣卫乎?读原文荣卫三章可信,内容六瓣之一橘足喻整个《伤寒论》的组织,橘皮如荣卫,六瓣如三阳腑、三阴脏也。阳明病者,可下之实证也,而不可下之虚证,乃有如此之多。上篇所载为实证,中篇所载为虚证。知阳明病实,又知阳明能病虚,然后能治伤寒阳明病。少阳居荣卫表气、阳明里气之间,故有与荣卫、阳明相连之病。妇人经水,原于肾家,少阳之腑,居于肾中,故主柴胡也。下篇荣卫坏病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汗、吐、下、针,治病之法,治之不愈,遂成坏证。)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本”字作“应当”二字解。以上二章论荣卫坏病之提纲。)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里气为表气之本,故先救里。救表是陪。)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脾脏阳虚之人,发汗则阳更虚也。)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身痛,脉沉迟,中虚木枯也。)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水湿阻格,相火不归,故脉浮,发热,消渴,小便不利四字为主。)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漱之、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病在阳,此“阳”字作“表”字解。“寒”字作“痰”字解。无热证,无发热表证。小陷胸汤是痰结法,白散是水结法。以五苓散为主。“寒实结胸”三句,乃下文结胸之事,应移“小结胸病在心下按之则痛”章后读。)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发汗之后,中虚不能化水,水停气逆,故喘。)

发汗已,脉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此证小便必不利,小便若利,忌用五苓。)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头项强痛,乃湿阻也。)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胀满为中虚阴逆。)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表病攻里,故表不解。阴凝肺逆,故作喘。以上十章,论荣卫坏入太阴脾脏。)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腹满为湿凝,心烦为热瘀。土湿不运,阻塞上焦火气下降之路,故热瘀而作烦。)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中寒故外热,热瘀于上,故心烦。)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胸窒乃中虚不运,烦热乃热为湿瘀。)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下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中虚热瘀,故心中懊。)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旧时大便不实之人,寒药须慎用也。以上五章,论荣卫坏入太阴脾脏湿热瘀阻之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肾阳泄,故汗如漏。水寒木郁,故肢急尿难。)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病不解为荣气未和,反恶寒为肾阳虚。)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脉促为表未解,胸满为胆经寒,恶寒为肾阳虚。)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发汗为外虚,脉微细为内虚。)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悸眩动,水寒木枯,欲擗地者,中土无根,欲居土下。)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阳逆于上则烦,阳拔于下则躁。虚寒兼湿。)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微沉,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昼日阳气在外,阳气离根,故烦而躁。夜则阳气归内,故安静。)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汗泄肾脏阳气,肾虚故两耳无所闻,木气冲塞也。)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中虚,肾阳外泄,故心乱。水寒木陷,故阴痛。)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湿溢则身重,水停则心悸,自汗则水湿俱去。里气渐复,则里气不虚,乃能自己出汗,里气渐复者,肾阳复也。)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水寒木陷,风冲悸动,肝阳上升,风气自平。)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风气冲撞,如豚之奔,扶土达木,风气乃平。)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核起而赤者,阳拔火泄也。水寒则肝阳下陷,肝阳下陷则风气上冲,故发奔豚。)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风气不冲,木气未陷,木未下陷,故不可升木气。风气即肝木阳气,故肝阳下陷,则风气上冲,肝阳上升,则风气平也。)

伤寒若呕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振摇,土败风冲也,水寒为因,风冲为果。)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烧针之火,引阳外出,阳气拔根,故惊狂也。)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烦躁,比惊狂、起卧不安为虚。)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伤寒宜补中调荣卫,温针拔起肾阳,故惊。以上十八章,论荣卫坏入少阴肾脏。)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胃冷吐蛔,厥阴之病,汗亡胃阳之过。)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而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革为寒,浮大而革为虚,木气虚寒,故肠鸣。)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吐为中寒,入口即吐为上热,中寒与上热俱盛也。以上三章,论荣卫坏入厥阴肝脏。)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主之。(汗下不愈,故为坏病。下后无故,则属阳明。)

大下之后,复遽发汗,小便不利,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自愈。(小便不利,别无他病,津液复生,小便自利。)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利不止为阴证,脉促喘汗之利,则阳证也。脉促者句上,加一“若”字读,便明显。利遂不止为陪,脉促喘汗为主。)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出为胃家燥热,喘为肺气实逆。无大热者,无表证之发热。身外大热,身内即不热,即忌此方。)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不可桂枝汤,言宜麻杏汤也,非一概不可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汗伤津,洪大虚脉,大汗又烦渴,故宜急救津液。脉洪大又渴,此洪大重按必兼滑象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欲”字作“能”字解。里燥热,热主泄,故恶风。里热极,表亦热,此表热,非表证之热。表热重按无根,里热之热有根。)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此以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则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虚乃津液伤,津伤热越故冒,津伤则屎硬。)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仅是恶热之实,只宜和胃,不宜下胃。以上九章,论荣卫坏入阳明胃腑。)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清与圊通,言入厕也。经,详传经篇。)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曰火逆。(腰下属阴,火邪伤阴,故腰下重痹。)

脉浮热盛,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故咽燥吐血。(病热得火,故咽燥吐血也。)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误用热药,亦能致此。)

太阳病,二日反燥,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烦躁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热,谷气下流故也。(振栗自利,热泄阴复。“故”字上有若不自利意。失溲、恶风等,皆津伤木郁。降而复升则头痛。)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两阳熏灼,故曰阳盛。阳盛则阴伤而无小便,阴气复,故小便利。)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吐伤胃气,胃逆生热,胃虚逆热,故生内烦。)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胃阳浮微,忌用凉药;胃虚热逆,故欲冷食;胃虚不运,故仍吐出。以上八章,论荣卫坏入阳明胃腑津液虚之证。)结胸痞证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腑阳当下,下早结胸。脏阴忌下,误下成痞。此一章,论结胸痞证之提纲。)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也。(胃中空虚,故客气动膈。客气,应往下降返逆不降之气。尿利,周身有汗,湿热有出路,则不发黄也。)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沉为实象,紧为结聚之象,有实故石硬。)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时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硬满而痛,水邪结实,经气不能运行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和,宜大陷胸丸。(前胸阴亏,则项反折。病连颈项,不可急攻。)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关脉沉实,下其实也。浮大不沉,中下虚也,此证经文未列方,附子理中丸甚合。)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结胸烦躁,中下阳脱也。)

小结胸,病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滑脉,重按不空,按之痛,为有邪实。)

太阳病,二三日,不得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不卧,心结脉微,中下虚寒也。二三日,阳明、少阳经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喉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脉浮结胸,理中汤证。紧乃闭束,弦乃木邪,细数津枯,沉细寒束,沉滑、浮滑,则经热也。以上九章,论结胸。)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细小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下利,胎白滑,脉上盛下虚,火土将亡也。)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少腹属肾,阴筋属肝,水木皆寒,生机将灭。)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脏结无阳证,纯阴也。如能作热,尚有生机。以上三章论脏结,以证结胸。)

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利下不止上,加一“若”字读,便明显。痞硬寒利,协热而利为陪,利下不止,心下痞硬为主。此章与上文葛根黄连黄芩汤为对待之法。)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先用凉药攻痞,则荣卫内陷。里为表之本,故解表乃可攻痞。)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濡为湿热,恶寒乃阳虚,汗出乃上热也。)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水气阻碍上焦降气,故现诸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水气因外热而乱溢,胆胃因中寒而不运,故现诸证。)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其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原理与上章相同,中气较上章虚寒。)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中不虚寒,误服温补,中愈滞故利愈甚。)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水湿阻在心下,亦能心痞。五苓证,尿不利。)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汤主之。(中伤胃逆,故痞硬气噫。)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诸亡血家不可与之。(“寒”字作“痰”字解,痰在上焦,故可用吐法。果胸寒,则忌吐。)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萎。(有上逆诸证,而经脉动惕,津血枯极,故久则成萎。)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俱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烧针伤阴,木枯克土。微黄肢温,木土尚和,独少也。以上十二章,论痞证。)太阴脾脏热病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中下湿寒,中上湿热。)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脾湿瘀热,故病发黄。腐秽,即脾家实物。)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檗皮汤主之。(身黄发热,尿必不利,热瘀湿中故也。)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土败湿生,郁阻木气,木郁生热,热瘀之由。)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热因湿瘀,湿因热聚,热下尿通,湿乃出去。以上五章,论太阴脾脏湿郁木气,木郁生热证。)

本太阳证,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脾伤不运,木气遂结。太阴阴寒,无下证也。)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木邪由结而实,下结实之木邪,非下太阴土气。)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胃气弱,易动故也。(太阴阳微无下证。芍药大黄,性寒败阳。)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当于寒湿中求之。(湿寒黄为土气本病,湿热黄为木气瘀热。以上四章,论太阴脾脏热病之下证。下木气之结,非下太阴也。)少阴肾脏热病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欲吐、心烦为阳复,利伤津故渴,“若小便色白”以下,以虚寒证明阳复也。)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肾阳复,生心火,火不降,则咽痛,中气虚也。)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阳复上冲,化火咽痛。)

少阴病,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音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少阴阳复,是生心火,火逆伤肺之证也。)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阳复,化热伤津,滋补津液以养阳气,故愈。)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阳亡于外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阳亡亦咽痛,上热因下寒也,补上章之义。)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阳复化燥,土气又湿。)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阳复化热,灼伤阴液之证。)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膀胱经行身外,故身尽热,热不藏,故便血。)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阳复生热,热生木滞,故现诸证。)

少阴病,便脓血者,可刺。(阳复化热,热伤阴血,刺法所以泄热也。)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申明上章少阴便脓血之本病,原是寒也。以上十二章,论少阴肾脏阳复生热。)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肢寒弦迟,乃实痰在胸,阻滞阳气不通之证。此一章论少阴阳复之吐证。)

少阴负趺阳者,顺也。(少阴寒水,趺阳中土,土旺为顺,言阳胜阴负乃为顺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水负太过,亦不宜也。)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之急下证,乃水负太过之证。)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燥土克伤水分之病,非少阴本病。一为燥土克伤少阴心液,二为燥土克伤肝液,三为燥土克伤脾液。上列急下三证,特别少有。以上四章,论少阴下证。下燥土也,非下少阴也。此病伤寒少有。)厥阴肝脏热病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诸四逆厥者,不可下,虚家亦然。(降极而升,升极而降,阴阳相接,便不见厥。)

伤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阴阳往复,厥热迭现。“下”字作“清”字解。)

伤寒,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升降匀和,则六日不厥。)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