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2:42:3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古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早期形式

1.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1)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是口语、标识这两种新闻信息传播形式。这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概莫能外。(2)在口语传播工具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木铎等音响传播工具。木铎是一种木舌金铃的发声器具,为中国古代所特有。(3)先民们不仅使用口语传播形式,同时还使用标识传播形式。标识传播的具体手段,有结绳、画图、雕刻、烽烟、旌旗等等。

2.文字传播:早期新闻信息传播的完备形式(1)文字传播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问世,是古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趋于成熟的标志。(2)殷商时代,文字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并成为当时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订出一套全国统一的新文字——小篆,基本消除了以文字形式向全国发布新闻信息的障碍,文字传播开始真正成为一项面向黎民百姓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而皇帝发布的诏书开始成为传播官方新闻信息的主要形式。新闻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4)文字的出现,还提高了标识传播水平,出现了露布等新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大约出现在秦汉时代,东汉末年时成为发动战争前讨敌檄文的别称和战争胜利后宣扬战绩的捷报。露布这种手段因其时效迅速、影响立竿见影而被沿用了1000多年。

二、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报纸的诞生(1)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这一中国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最为相似,直至清王朝的覆灭而最终消亡。

唐代孙樵撰写的《经纬集》中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是现存最早的一份述及朝政公报的历史文献。据这篇短文记载,在唐开元时期,朝政简讯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有人将这种朝政简讯抄录后传往外地。100多年后,这类手抄件尚流传在襄樊地区。孙樵把这类朝政简讯的抄件称为“开元杂报”。(2)唐中叶以后,又出现了“进奏院状”等古代报纸的新形式。

当时,地方藩镇割据的最高行政长官节度使不受中央政府所节制。藩镇设在京都的办事处——邸,进奏官的任务之一,就是向节度使提供京师消息,收集军政情报,考察地方驻京使节和办事人员的表现。这种由进奏官提供给节度使的新闻信息材料,被称为“进奏院状”。目前尚有两份存世,均出自唐代驻守沙洲(现为敦煌)的藩镇——归义军派驻京都的进奏院。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为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收藏。

从现存的实物和有关史料记载来看,唐进奏院状确实只是专门提供节度使本人阅读的上行官文书,即一种半官方的情报,没有复本。

一些对封建统治者有利的新闻信息内容,朝廷有时会以诏令形式向百姓公开发布。

2.古代报纸在宋代的发展

宋代建立后,古代报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最重要的表现是宋代中央政府逐步加强对报纸的监管并最终全面掌控官方新闻信息的发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古代报纸的变化与改进。(1)宋太祖削夺藩镇的军权,动摇了由地方势力控制的驻京进奏院制度。(2)宋代中央政府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并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屡经变革。“定本”制——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皇帝下诏令进奏院将所供报状每五日一次抄送枢密院,由枢密院最后批准决定是否向各地抄报,建立起当时被称为“定本”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3)宋王朝中央政府实际上控制了官方新闻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从而也使古代报纸在宋代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与改进。

①由于进奏院状已十分普及,因而有关这种新闻信息传播手段的各种名称(如进奏院状、进奏院报、进奏官报、邸状、邸吏状、朝报等)也在当时人的奏章以及诗文、书信中屡见不鲜。“邸报”一词在北宋开国82年后出现。在现存的宋代文献资料中,最先使用“邸报”一词的是著名文学家范仲淹。

②与唐代的进奏院状相比,宋代的进奏院状虽然在性质上仍是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形式,但其公共性更为鲜明。

③进奏院状的具体内容也基本定型。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大臣奏章这三项内容,后历经近千年而未变。

④进奏院状出现了商品化的进步趋向。“供朝报”的店家是以卖进奏院状(在南宋时常常被称为“朝报”)为业的店铺。朝报之所以可公开发售,主要是因为宋代邸报的发布是经过严格审查的,副作用不大,因而朝廷可以允许其存在。(4)小报的出现和盛行——这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小报是中国古代民间私自抄发的新闻信息传播形式,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但是,进奏院状的商品化趋向,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由于进奏院状(又称朝报)可以在市集上公开出售,因而一部分胆大的进奏官以及其他官吏等各色人等,便将一些人们迫切想了解的新闻信息编为小报,在街市上叫卖。南宋时期,小报发展得更为成熟。

3.明清时期古代报纸的发展与《京报》的出现(1)明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最大进步,是民间抄报行与抄报人的出现。民间抄报人,又被称为“京报人”或“刷写文报者”,因而“京报”这一名称在明末也开始出现。关于“京报”一词的出现,还有一种说法是:“京报”是当时邸报的别称。

明代的邸报一般还是手抄本,在明末才开始出现活字印刷本。(2)《京报》的出现,大约是在清高宗乾隆年问世。《京报》一般由民办报房印刷,有的报房每天印刷一期,还有的隔天印刷一期,内容详简不一。性质仍然属于官场情报资料,内容仍是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京报》印制出来后,由民办的京报房直接销售给官员或平民,出现了现代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得最成熟的一种形式,确实已与近代报刊十分接近。

据记载,当时不仅北京有报房多家,各省也有类似京报房的翻印机构,其印制物不叫《京报》,而是各有各的名称,如《谕折汇存》等。

三、古代商业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商业广告的出现及其早期表现形式(1)中国古代商业广告活动兴起后,最先出现的是实物广告和叫卖广告两种形式。实物广告是最早出现的商业广告形式之一;叫卖广告与实物广告一样,也是最早出现的商业广告形式之一。(2)文字问世后,文字广告也随之出现。文字广告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发展的一大进步。文字广告的出现一般认为在春秋时期。(3)自唐代起,还出现了商品展销会这一综合性的商业广告形式。

2.宋代后商业广告活动的日趋发达与印刷广告的问世

随着商业活动日趋广泛与活跃,广告活动及其表现形式在宋代以后较前发展得更为迅速,出现了多种广告形式长期并存、互相融合的局面。(1)实物广告这一形式在北宋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店面装潢——彩楼、欢门等新形式的出现。(2)叫卖广告,因小商小贩已被允许串街走巷做生意而十分兴旺。(3)招牌、幌子、酒旗、灯笼等标志广告,被注入了新的内容,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招徕顾客的作用。(4)明代以后,又出现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韵对联广告。(5)宋代广告发展的最大成果,是印刷广告的出现。在宋代出现的印刷广告,留存至今的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印刷铜版,现存上海博物馆。(6)至元明时期,木版印刷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印坊所出小说、戏曲大都加有插图绣像,作为书商推销刊本的广告宣传。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定本”制度[暨南大学201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2.邸报[人大2017年研;北外2015年研;西安交大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

3.报房《京报》[四川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4.“开元杂报”[华中师大2013、2008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

5.“小报”[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6.进奏院状[中国传媒大学2013、2009年研]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湖北大学2010年研]

2.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华中科大2006年研]

3.简述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以下为历年考研试题精选,未附答案,供读者参考

1.简述“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兰州大学2007年研]

2.简述甲骨的用途及其历史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3.简述中国封建王朝对朝廷官报的一般管理措施。[华中科大2005年研]

4.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内容与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定本”制度[暨南大学201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定本制度”,是指宋代实行的新闻预检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其目的为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2.邸报[人大2017年研;北外2015年研;西安交大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

答: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邸报是其通称,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级。它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内容受到当局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及刑罚等。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3.报房《京报》[四川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报房《京报》是指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它发端于明末,盛于清代。报房《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报上偶尔还刊登过文选单、武选单、鼎甲单和朝审犯人勾到单之类的稿件,为读者提供铨叙、科举和司法等方面的信息。在近代化报纸产生以前,民间报房出版的这种京报,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消息来源。报房《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

4.“开元杂报”[华中师大2013、2008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汉地区看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多数新闻史学家都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早期官报。这说明,这种逐日“条报朝廷事”的官报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5.“小报”[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答:小报始见于宋代,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标志着民间办报的开端和封建官报大一统局面的终结。流行于社会上的“小报”并非出于一家之手,“小报”只是当时人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是邸报的一种补充,没有自己的言论。小报的特点主要有:①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②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开始称为“单状”;③发行人为进奏官、使臣或“书肆之家”,也有赖以为生的专门刺探消息者;④信息灵通,时效性较强,报官报所未报,也有虚假信息;⑤读者范围广,既有手抄,也有印刷;⑥屡遭查禁,但屡禁不止。

6.进奏院状[中国传媒大学2013、2009年研]

答: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进奏院状的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正式活动,且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这些消息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有的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湖北大学2010年研]

答: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理由如下:(1)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唐朝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传达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等,但其已经具有报纸的基本属性。(2)中国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这篇文章对“开元杂报”的外观和内容都作了详细的描述。关于它的外观,文中有两处记载,即“数十幅书”和“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关于它的内容,文中列举了五项,即“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这些都是开元十二年至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24年至公元735年)在首都长安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相关的记载,在记录这一时期史事的《资治通鉴》上都可以查到。这是唐代人详细记述唐代报纸情况的惟一一篇文献。孙樵的描述,为了解唐代这一类官报的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旁证。(3)“开元杂报”的原件已经失存,现在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这两份“进奏院状”在1907年前后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2.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华中科大2006年研]

答:“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未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小报的产生和盛行,是宋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1)小报出现的背景

①小报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且屡禁不止,与宋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有直接关系。

②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文化条件。

③精神追求越发迫切,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国民闲暇的生活,审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给了小报丰富的资源。

④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⑤活字印刷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⑥封建王朝对官报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另辟新的信息来源。(2)宋代“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带有一定民间性质的报纸,它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起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的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未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②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小报”还常常被主战派官员和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利用来刊载一些呼吁抵御外侮、要求惩治汉奸的大臣奏疏和有关前方克敌制胜的消息。

③“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3.简述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即邸报。邸报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等。自唐代起,“邸报”这一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它作为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1)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人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在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由此,邸报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邸报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3)邸报还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纽带作用。(4)历代封建王朝都将邸报作为修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二章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问世(1)1807年,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来到中国,成为基督教在近代来华传教的第一人。1813年,年轻传教士威廉·米怜被派到中国协助马礼逊工作。(2)1815年,米怜带上中国刻工梁发等人在马六甲办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其传教的主要工具,即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的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纯粹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其办刊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米怜作为该刊的创办人始终担任该刊的主编,梁发是米怜办报的主要助手,1816年正式加入基督教,后成为最早的中国籍传教士。(4)在宣传策略上,为了不与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形态发生直接的冲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21年12月,因主编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终刊一年后,英国伦敦布道会还先后出版过《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天下新闻》两份宗教性报刊。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中国境内的创刊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为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1)创办人

郭士立,一译郭实腊,普鲁士籍传教士,1824年受荷兰布道会派遣到暹罗传教,多次游历中国沿海各地,后脱离荷兰布道会,与英国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建立了联系,1831年来到中国。

郭士立对侵华有浓厚的兴趣,不仅能讲中国北方官话及闽粤方言,还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曾3次乘船到中国沿海口岸探听军事情报,收集政治、经济方面的信息,也曾参与走私鸦片等活动。(2)内容

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

②《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

③《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重视商贸活动,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贸易进出口的物价表。这些物价表应视作中国现代商业广告的雏形。(3)宣传策略

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相仿,《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处处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文字通俗、文风简短,栏目也比较固定,长文分期连载,每期还刊有目录以便于阅读。(4)《新闻纸略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1834年1月发表《新闻纸略论》一文,简要介绍了西方报纸的起源、发展以及有关报刊出版自由的法律和制度。是在中国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5)运营状况《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号原印600份,后再版300份,出版12期后暂时停刊。1835年2月在广州复刊,但出版6期后再度停刊。1838年10月终刊。

3.小结(1)自1815年至1839年,先在南洋地区、后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共6种。这些报刊,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2)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也不断由浓厚转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由淡薄转浓厚。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趋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3)这些报刊的创办人都是外国传教士,且大多与英国伦敦布道会有直接的组织关系。

二、外文报刊的出现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蜜蜂华报》等葡文报刊的率先问世

19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华外国人还创办了一批外文报刊,以满足他们进行信息、观点交流的需要。这些外文报刊,其种数、出版时间和规模都远远超过同期的中文报刊。截至1839年,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外文报刊有17种左右,出版时间有的长达十几年或二十年之久,但出版地点则局限于澳门与广州两地。(1)澳门是最先出现外文报刊的中国领土。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文周报《蜜蜂华报》创刊,这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

作为当时在葡萄牙执政的立宪派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蜜蜂华报》以鼓吹立宪派的主张为宗旨,大量刊登立宪派人士的言论以及政情消息、会议记录、名人演说等政治性报道,也刊有一些当地和广州一带的报道。1823年12月26日,由于葡萄牙政局变动,执政的立宪派被推翻,《蜜蜂华报》被迫停刊,共出版了67期。(2)《蜜蜂华报》停刊后,保守派人士创办的《澳门报》取而代之。该报于1824年1月3日在澳门创刊,以宣传保守派的政治主张为主要内容,1826年12月因财政问题而停刊。(3)19世纪30年代后,葡文报刊开始在澳门成批出现。1834年10月12日,《澳门钞报》创刊,出至1837年停刊;1836年6月9日,《帝国澳门人》创刊,1838年7月被澳门当局查禁;1838年10月,《真爱国者》创刊,等等。

由于澳门当局的专制政治和葡萄牙国内党争激烈,再加上经济上的困难,这些葡文报刊出版时间大多很短。它们所报道的内容,也大多是葡萄牙本国和澳门问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因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大。鸦片战争爆发后,这些葡文报刊一般都持中立态度,但也有少数持亲华立场。

2.英文报刊的纷纷出版

19世纪20年代后期,英、美等国人士在广州、澳门出版了一批英文报刊。这些英文报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在澳门出版的葡文报刊。(1)1827年11月8日,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双周刊《广州纪录报》(一译《广东纪事报》)在广州创刊,1834年后改为周刊,逢星期四出版。(2)1833年,《澳门杂文编》在澳门创刊,是我国继《广州纪录报》后的第二份英文报刊。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宗教性周刊,每期刊有一篇中英文对照短稿,以外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为读者对象。仅出4期即因含有反对葡萄牙国教天主教的成分而被查封。(3)19世纪30年代后,英文报刊开始在广州纷纷创刊,办报人不仅有英国人,还出现了美国人。

英国人创办的报刊主要有《广州杂志》、《广州周报》等。美国人在广州创办的报刊,主要有《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国丛报》(一译《中国文库》)等。《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于1831年7月28日创刊,美国商人伍德创办并任编辑。该报创刊后积极鼓吹自由贸易政策,反对东印度公司和为美国利益辩护,并同《广州纪录报》展开激烈的争论。

3.小结

这些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在政治上完全是西方国家侵华的舆论工具,但大多采用商业性报纸的办报模式,在内容上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在新闻业务上采、写、编、评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较高,达到当时出版的近代报刊应具有的水准。

三、鸦片战争爆发后香港报业的崛起

1.近代报刊在香港的出现(1)《香港钞报》

鸦片战争后,英国占据香港,近代报刊开始在香港出现。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一译《香港公报》)创刊,为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刊。

该报为英语半月刊,其创办人是小马礼逊。该报是一份得到官方授权出版的商业性报纸,其发刊词称:“目的在于使英国政府官员和英国军官不时颁布的一般命令众所周知。需要时将出版增刊,刊载有价值或有意义的统计表格和其他公文。”(2)《中国之友》

1842年3月17日,又一份英文报纸《中国之友》在香港创刊。该报为半周刊,创办人是英商奥斯威尔德,小马礼逊、怀特(James white)等担任主笔。《中国之友》仅出版了一期。

2.《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报业的初步发展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正式签订,香港被永久割让给英国。大批英国移民涌入香港,为香港报业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使香港成为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第一个重要基地。英文商业报纸的成批出现,是这一时期香港报业崛起的标志。(1)迁往香港的报纸

①1843年6月,《广州纪录报》由澳门迁至香港出版,并改名为《香港纪录报》。该报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但主要是代表一些外国商人对香港政府在侵华策略上的不满,认为香港政府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不断扩大侵华范围的要求。

②之后,一些原在广州等地出版的报纸也纷纷迁至香港出版。1844年10月19日,美国人主办的《中国丛报》从澳门迁至香港出版。(2)新创办的报纸

①《德臣报》,创刊于1845年2月20日,又译作《德臣西报》、《中国邮报》,初为周刊,1862年2月1日起改为日报,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直到1974年8月才停刊,历时129年。

②《孖剌报》,创刊于1857年10月1日,为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日报。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持批评态度,敢于揭露港英政府的弊政和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孖剌报》的出版历史也很悠久,直至1941年底日军侵占香港后才停刊。

3.战后中文报刊在香港的出现

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中文报刊在香港出现,是近代中文报业在中国“梅开二度”的标志。(1)1853年9月3日,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香港创刊,每月1日出版。沿用线装书的装帧形式,竹纸铅印,为我国中文报刊使用铅印之首。该刊创办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首任主编。虽为传教士所办,但其实际上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2)《遐迩贯珍》的政治倾向,无疑是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的,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因其不必顾忌清政府的干涉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反映事情的真实面貌。它还十分重视对文化知识的介绍,曾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3)在新闻报道业务方面,《遐迩贯珍》也有长足的进步,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的形式。(4)《香港船头货价纸》

1857年11月,由孖剌报馆创办的中文《香港船头货价纸》创刊,周三刊,所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行情、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商店职员。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华东师大2017年研;清华大学2016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山东大学2006、2004年研]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人大2008、200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北大2007年研]

3.遐迩贯珍[湖南大学2014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

二、简答题

1.简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情况、宗旨、特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研]

2.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兴起与发展。[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华东师大2017年研;清华大学2016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山东大学2006、2004年研]

答:《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历史上第一份在中国境外出版的中文近代化报刊。它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和马礼逊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出版发行达七年之久。其目的是宣传“神理”,主要内容是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以及各国情况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性文章。这些文章都是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成,体裁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木板雕印,中国书本式,每月一期,免费赠阅,主要读者对象是聚居在马六甲的华人。它的创办,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人大2008、200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北大2007年研]

答:《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其创办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爆发了经济危机,迫切需要对外扩张,传教士的职能也从单纯传教,发展成为兼有刺探情报的任务。《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旨在消除中国人狂妄自大的心理。此外,该报重视言论,设有新闻专栏,首先使用了编者按,首先刊载社会新闻,首先刊登介绍西方报业情况和新闻自由的专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性质上已经完全脱离宗教报刊,成为外国人进行扩张的工具。

3.遐迩贯珍[湖南大学2014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1856年5月停刊,共出版33期,内容以时事新闻为主,在政治上是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1855年,该刊增出附刊《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该刊还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

二、简答题

1.简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情况、宗旨、特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研]

答:(1)创办情况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月刊,木版雕刻,因读者对象是华人,所以该刊仿照中国人习惯的线装书模样,每期一册,每册5至7页,最初印500册,后增至2000册,由米怜编辑并撰稿,大部分在东南亚华人中免费散发,少部分运往广州等地分送。从1815年到1821年,该刊历时7年,共出7卷84期。(2)宗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纯宗教性刊物,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此外,“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也是其主要宗旨。(3)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该刊侧重对基督教教义基本原理的介绍,讲解《圣经》中的警句,并大量刊载《圣经》故事,以多种形式通俗地宣传基督教义。该刊同时还用科学解释了许多天文现象,但又给科学的道理披上神的外衣。此外,该刊还介绍了许多国家的概况,并辟有《全地各国纪略》专栏,介绍欧、亚、美、非一些国家,包括京城、人口、人种、政体、物产、语言等诸方面的情况。

②从报刊业务上看,首先,该刊尊重读者的心理,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儒学的观点来阐述基督教义,广泛运用《四书》、《五经》中的材料为宣传宗教服务,并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中的形式,连载文章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该刊采用中国古代报刊线装书样式,也是为了适应读者阅读习惯。其次,写作文体丰富多样,除论说性文章外,该刊还有小故事、笔记小品、七言诗、对话体和警言集纳等样式。此外,该刊还刊载了一篇被称为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条消息的题为《月食》的短文。

2.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兴起与发展。[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1)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外人获得在中国任意办报的权利,数量急剧增加。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外人逐渐垄断中国的报业,并形成以香港和上海两地为中心的外报网络。在整体的外文报刊系统中,外文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并取代传教士报刊而成为报业主流。随着西方列强对华经济活动日益拓展,出版面向中国商人与普通消费者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已成为外人在华开展商贸活动的迫切需要。19世纪60年代后,中文商业性报刊迅速崛起,打破传教士垄断中文报刊的局面,出现《申报》、《新闻报》等具有很大影响的商业性报刊。(2)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发展

①19世纪60年代的商业报纸,以刊载商贸信息、为商业服务为特点,本身并不一定赢利;且多与外文商业报纸联系密切,作为外文报馆的附属出版物。1861年创刊的《上海新报》由英商字林洋行主办。它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刊时将各种商业信息的传播置于首位,以大部分版面刊载商业信息,且主要为字林洋行的商贸活动服务。该报每期均用大量篇幅,并以专栏形式刊载广告、船期、商业行情。

②19世纪70年代后,办报已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作为贸易中心的上海出现一批以赢利为目的的报纸。这些报刊以其在经营方式、报刊业务、内容拓展诸方面的崭新态势,标志着外人办报高潮的来临。其中,《申报》是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等人合资创办。《申报》以盈利为目的,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读者,提高销量。

a.针对当时订阅报刊者多为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特点,《申报》聘请熟谙中国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的文人学士如蒋芷湘、何桂笙、钱听伯、吴子让等担任主笔或编辑,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申报》采用廉价纸张,压低报价。

c.《申报》重视论说,每期必载一篇,置于首页,涉及新闻观念、自然科学知识、反对传统陋习、提倡封建伦理等许多方面。

d.《申报》注重新闻报道,新闻量多、面广,尤其是社会新闻,已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揭露社会黑暗。

e.《申报》注重新闻时效,早期用快车快船传递信息。1882年1月,该报刊发由驻京记者拍发的一条清廷查办一名渎职官员的专电,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条由报社记者所发的电讯。

f.《申报》注意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文艺作品成为它的必备栏目。1872年11月,《申报》出版文艺性月刊《瀛寰琐记》,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

g.《申报》的广告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字林洋行出版的《上海新报》在与《申报》的竞争中败北,停刊。

③ 《申报》后,上海又出现两张具有广泛影响的中文商业报纸。首先是1882年4月2日创刊的《字林沪报》,由字林洋行主办。《字林沪报》仿效《申报》的经营方式,在报业市场站稳脚跟。1893年2月,由英商丹福士等主办的《新闻报》创刊,这是一份在旧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报纸,1949年5月方才停刊,先后出版达56年。

第三章 外报在华的拓展与垄断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外报在广州、上海等地的率先发展

1.广州报业的复苏与上海报业的问世

鸦片战争后,广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5个东南沿海城市被迫开放。随着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境内的拓展,外国人在中国出版的近代报刊(当时称“外报”)于1845年卷土重来。(1)广州报业复苏

广州在战前已是对外开放口岸,且密迩香港,因而成为外报“渐行于中土”的第一站。

①1845年5月,原在广州创刊的著名英文报纸《中国丛报》重新迁回广州出版。1851年12月底,《中国丛报》停刊,广州再度成为一个无报之城。

②19世纪60年代后,广州报业才开始发展起来。1860年10月,台仁特主编的《中国之友》从香港迁往广州。1865年2月,中文周刊《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由英国传教士湛约翰主编,所刊内容有新闻、科学、宗教、杂俎等,出至1870年停刊,共出版152期。

③1870年,《广州新报》创刊,周刊,由美国传教士、医生嘉约翰创办,1871年停刊。(2)上海报业问世

正当广州报业举步维艰之时,上海报业一问世就出现了迅猛发展之势,其原因是上海坐落在东海之滨的江浙富庶之地,又有长江流域作为其发展腹地,因而为来华外国人所青睐。1850年后,上海继广州之后成为战后外报“渐行于中土”的第二站。

①《北华捷报》

1850年8月3日,英文周刊《北华捷报》创刊,每逢星期六出版,揭开了上海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该报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该报刊载大量广告;在政治上,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其新闻、言论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华捷报》对太平军与上海小刀会起义持反对态度。

②《字林西报》

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这时,该报馆改组为字林洋行,因而当时的中国人将该报译作“字林西报”。《字林西报》创刊后仍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文字,同时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工作,曾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还一度获得独享刊登英国路透社电讯的特权。《字林西报》对言论也十分重视,经常对中国政局与中外关系发表意见,但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

总体上说,《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日渐增强,后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③《六合丛谈》

1857年1月26日,上海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六合丛谈》创刊,系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宗教性报刊。该刊的主编是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伟烈亚力,中国早期的杰出报人王韬等曾参与编辑。

内容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是一份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多种内容、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因发行量很小,仅出版一年多即自行宣告停刊。

④《上海新报》

1861年11月19日创刊,为以北华捷报馆为主体的字林洋行创办与出版的周刊,自1862年5月7日起改为周三刊,每星期二、四、六出版。

自1870年3月24日起,《上海新报》在国内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简明题目,用头号字排标题,4号字排正文。1872年7月,《上海新报》改为日刊。

2.宁波、福州、汉口等各地报业的出现(1)1854年5月11日,《中外新报》在宁波创刊,中文杂志型。该报是一份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宗教性报刊,其内容分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类,美国浸礼会传教士玛高温为第一任主编。《中外新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宁波最早的一家中文报刊,而且还在于它只比鸦片战争后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晚9个月,比上海第一份中文报刊《六合丛谈》早2年又7个月。(2)1858年10月12日,英文《福州信使报》在福州创刊,由英国人主办。之后,英文《福州广告报》、《福州每日广告与航运报》、《福州捷报》等英文报刊相继创刊。最早在福州出版的中文报刊则是《教会使者报》,1860年创刊,是一份用方言拉丁文拼音的教会刊物。(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等地也成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1866年1月6日,英文《汉口时报》创刊,为武汉地区出版的第一份近代商业报刊,由美人汤普生主编,专供在汉口的外国侨民阅读,至1868年停刊。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近代报刊,在数量上以外国商人等创办的商业性报刊居多,反映出中国近代报业的商业化倾向。

二、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商业性报纸模式的确立

1.以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的形成

自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上海报业发展的主流,是1872年后《申报》等中文商业性报刊的纷纷创刊。(1)《申报》

1872年4月30日,《申报》在上海创刊,初为两日刊,第5期起改为日刊,星期日休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他创办《申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美查认为中国编者最了解中国读者,因而将编辑大权交给了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使《申报》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外报。《申报》创刊后,其发展势头蒸蒸日上,竞争矛头直指先于《申报》出版的《上海新报》,使后者被迫应战。在竞争中,由于不胜亏损,《上海新报》于1872年12月宣告停刊。《申报》的成功,使上海报业市场在19世纪80年代后大发展,在《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后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2)《字林沪报》

1882年5月18日,字林洋行发刊中文《沪报》,同年8月10日后改名《字林沪报》。该报所刊新闻,最初大半译自《字林西报》。1885年5月20日,《字林沪报》刊出征稿启事,加强新闻报道。为了吸引读者,该报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1900年春,由于销路不好,英文字林西报馆将《字林沪报》转售给日本东亚同文会,后者将其改名为《同文沪报》继续出版。(3)《新闻报》

创刊于1893年2月17日,初为中外合资性质,由华商张叔和、英商华盛纺织厂董事丹福士及斐礼思(F.F.Ferris)等合组公司主办。《新闻报》一创刊,就同《申报》展开竞争,采取低于《申报》的价格推销。

1893年12月,《新闻报》开始出版画报单页,用随报附送石印画报的办法争取读者,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1894年4月起发刊《新闻报馆画报》。

1894年,即《新闻报》出版一年后,发行数字已由初创时的300份增加到3000份,仅次于《申报》而位居第二。(4)中文宗教性报刊

19世纪70年代后,在上海出版的中文宗教性报刊有较大的发展。其中英美基督教会或传教士主办的报刊,数《万国公报》影响最大。《万国公报》的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

1892年,主编林乐知回国休假,李提摩太代林主持编辑工作。《万国公报》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万国公报》也逐渐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其发行量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高达38400份。《万国公报》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十分重视,并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于中国,希望中国的社会变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发展道路前进。

2.《申报》在创新中发展与商业性报纸模式的确立

这一时期,《申报》不断在创新中发展,不仅是整个中国办得最为成功、最有特色的商业性报纸,还确立了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1)办报方针《申报》的创刊号上刊登的《发刊辞》、《本馆条例》及《申江新报缘起》宣称:“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

①在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1872年5月28日,《申报》发表《采访新闻启》,征求各方面稿件。

②重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③注重新闻的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④重视社会新闻。

⑤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⑥《申报》还注意加强报纸言论工作。美查声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为了营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⑦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也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类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以满足当时主要读者群的兴趣与爱好。这一创举,为后起的《字林沪报》、《新闻报》所仿效,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2)评价《申报》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无愧为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而商业报纸的成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

最先是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由于刊期缩短和信息时间要求韵加快,通讯手段也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从而也促进新闻编采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为了争取快速出版,中文商业报纸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从而使报纸的版面编排更加丰富多彩。商业报纸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报纸的新闻特性更为凸显。

三、外报在华的垄断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外报在华的垄断及其侵略本质(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在华外报的出现以及由东南沿海向中原腹地的步步深入,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2)从在华外报的政治倾向来看,鸦片战争之前,大多数外报,特别是英文报刊,都积极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鼓吹对中国实施武装侵略。(3)许多在华外报的主持人,更是直接投入到侵华活动中去。如郭士立就曾为英国侵略军充当向导,在英军侵占舟山时,还直接担任当地的行政长官;麦都思曾担任英国侵略军的翻译。(4)同样是外国人办的报纸,英文报纸要比中文报纸的侵略性更强、反华的叫嚣更露骨;葡文报纸对中国事务较少注意,一般能保持中立。即使同是英国人办的英文报纸,也有的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如英商台仁特主持的《中国之友》。

2.在华外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1)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①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就已经把自然科学知识,诸如日食、月食、地球运转等,向中国读者作了通俗化的介绍。

②外报还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现状,宣扬英美等国政治开明、社会繁荣,介绍西方的强国之路等。外报所宣传的社会科学和人文方面的知识,对长期处在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①近代报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与封建的保的不同之处是有独立的撰稿权。若不是西方殖民者在强行进入中国之时将近代报刊带入,中国在严厉的封建统治下世不可能产生近代报刊的。

②西方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报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外报也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新闻工作者。当时著名的报人王韬、钱昕伯、蔡尔康、何桂笙等人,无一不是在外报的办报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③石印和铅印技术也是随着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我国的,这为国人自办报刊创作了有利条件。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六合丛谈》[华中师大2010年研]

2.《万国公报》[人大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大2004年研]

3.“广学会”[华中科大2005年研]

4.《申报》[大连理工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大学2009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上海大学2005年研]

5.中国近代报刊四要素[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二、简答题

1.试析近代外报的社会功能。[北大2008年研]

2.简述早期《申报》对新闻业务的改革。[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三、论述题

谈谈你对19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